📖 ZKIZ Archives


隔牛打山──思想混亂導致政策進退失據(2010/03/0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1344


小魚兄上期《據實的客觀質疑》,點出集體創作財經界名人前言不對後語,此現象筆者亦有留意,比如有人曾說買三百萬匯豐正股風險仲大過買三萬元匯豐窩輪,又或者炒窩輪學做CEO。同一個人講野都會自相矛盾,何況是「集體」?

筆者有時也會前言不對後語,大家可以看看筆者2004年前的網誌仍然是看淡的,看錯市不要緊,最緊要識得改,不可死撐。市場是因某些因素而出現走勢,而非跟隨某君的指導而行,強如股神也是看到鐵路的前景而投資,而非自以為點石成金而亂點鴛鴦。人誰無過?但有些「始終如一」的人,亦不見得值得欣賞。

某發展商屬下的電子傳媒,無論是財經節目,還是地產節目,所有主持人都是始終如一地看淡樓市,連現在的大旺市,他們也有辦法在千頭萬緒的消息中發掘利淡的觀點。又如某大代理集團的隱形大股東,也是無論任何市況都是看淡,我們作為讀者真不能不寫個「服」字。

進行分析時要抓著重點,筆者以前因看淡香港的長遠發展而看淡樓市,但後來發覺 這點是無關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樓宇的供求、資金及信貸的鬆緊度,對於次要甚至無關痛癢的因素,看得越多,只會自亂陣腳。某些人居然想到用美匯指數預測香港 樓市,就算圖表併出兩者有關係又如何?根本難以解釋兩者的因果關係。同樣地置業決策,首要是究竟可以買多大金額的樓宇,偏生人人都想著自己的Dream House,列出一大堆條件,然後說樓價太貴,筆者只有一句:「萬丈高樓從地起。」

最近的樓市政策,亦有此款傾向,簡單如究竟現在樓市有沒有泡沫,金管局與政府 一個話有,一個話無,皆因所謂「泡沫」根本就沒有公認的定義。那麼政策應該是防止泡沫形成,還是防止泡沫爆破?更滑稽的是所謂「豪宅價會否傳染到中小樓 宇」,特首說沒有,林鄭月娥卻在上周說,要推出好幾幅豪宅地,若能紓緩豪宅供應,亦可紓緩中小型樓宇的價格。

我們的政府思維主次倒置,連那個是山,那個是牛都分不清:究竟政府應該解決市民的居住問題,還是去幫市民去置業?方今政府要負責幫市民讀大專、幫市民創業,甚至肯去搵工送你五千大元,連甚麼是應該做的事也混亂起來。

而近半年來,政府都是以各種方法打壓豪宅市場,以免中小市場跟升,實踐的結果 是豪宅市場的確冷卻下來,但中小市場一樣照升!歸根結底,豪宅與中小樓宇的「用家市場」是分開的,但是對於「炒家市場」卻沒有這個防火牆,市場上有的是資 金,同時銀行體系放出大量貸款,兩者並行引發了物業市場的投資動力,偏生豪宅市場被打壓了,炒家還不在中小樓宇市場尋寶?

以筆者觀之,香港樓市的真正問題,是有些人明明只有能力買二手市場的中小單 位,卻想去迫政府提供一手的上車盤。就當政府硬要把市民置業責任攬上身,在居屋二手市場的補地價政策入手,可即時提供大量的中小單位的樓盤及租盤,比如容 許居屋先賣樓後補地價,或者未補地價居屋只需交市值租金的三成代替補地價之類。總好過以為增加豪宅供應(卻未必影響樓價)可以控制中小樓宇的樓價(而非供 應)。一如某財經爛gag:「由於恆生指數太多中資股,所以標普500指數更能反映香港經濟。」

隔牛打山,死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9

[已推荐到财经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高地价不导致高房价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hhyc.html


    高地价并不能推高房价。相反,是预期的高房价才使得地产商敢于支付高地价。可是,太多人好象不明白这个道理。我认为,房地产公司与纺织厂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们当然希望原材料的价格越低越好。

 

   最近我跟某地产公司的刘总聊天。 我质问他, “你为什么要囤地?”
 
  刘:“为了赚钱。”
 
  张:“囤地一定能赚钱吗?”

   刘:“我不敢担保一定能赚钱,但根据我有限的知识和分析能力,赚钱的概率大于亏钱的概率。股东们聘用了我,我对利润的最大化负有责任。”

 

   张:“你为什么不可以量出为入呢?今明两年能开发多少地,就买多少地。随行就市购买土地不是很好吗?难道你就不知道有关部门和媒体对你们囤地有意见吗?”

   刘:“我当然知道你们有意见。可是,如果我没有土地储备,未来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我的股东们会骂我,媒体也会骂我没有前瞻性,象个笨猪。而且我自己也饶不 了自己: 明明预期土地涨价,为什么不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

 

   张:“如果未来地价下跌,你怎么办?”
 
  刘:“这个可能性当然是不小的,可是做生意就必须承担风险,所以有关部门和媒体要理解,囤地的企业是承担很大的风险的。股东们聘了我们管理层,就是让我们 帮他们做分析和判断的。我们有时候对,有时候错,我们只是希望对的次数多于错的次数。而且,在错的时候不要翻了船,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张:“你为什么不囤积卡车、冰箱或者电脑?”
 
  刘:“因为我估计这些产品不会涨价。”
 
  张:“你们这些地产商太不听话了: 大家三令五申,你们偏偏囤地。”
 
  刘:“我们如果全部都乖乖地听话,一边倒,那就不存在市场了,全世界的人们就会骂中国企业笨蛋。我们如何能提高竞争力?你真的希望中国企业那么笨蛋吗”

 

   张:“如果你现在到一家工厂当厂长,你会囤积原材料吗?”
 
  刘:“那要看是什么原材料了。如果我预期某种原材料涨价的概率很大,当然我要囤积一些。媒体和有关部门恐怕不会批评我。其实航空公司购买汽油的远期合同或 者期货就是一种囤积行为。当然风险也很大,跟囤地一样。”

 

   张:“我还是希望你们多听话,不要囤地。”
 
  刘:“请大家不要试图教训我们如何做生意,做生意是我们企业管理层的是事。我们循规蹈矩,何罪之有?大家不想让我们囤地,其实很容易:你如果能让地价连续 两、三年下跌,还有谁会囤地?或者你能创造一种宏观环境使地价两、三年不涨,大家也不会囤地,因为我们地产商的资金不是没有成本的。”

 

   张:“囤地对国民经济究竟有何危害?”
 
  刘:“我们囤地惹谁,害谁了?我们走的是招拍挂正常途径。地价进了政府的腰包,有什么不好?有人可能说地产商把土地囤积起来,没有开发,所以房子供应量不 足,所以房价大涨。可是,你真的觉得房子的供应量不足吗?即使真的不足,这也是一个由市场来调节的东西,房价涨到一定程度,供应量一定会更多,房价又会下 滑。你怕什么?也就是说, 只有高房价才能制止高房价。 这跟农贸市场一样,只有高菜价才能解决高菜价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无穷多个地产商(而且进入门槛也很低),面对无穷多个购房者,你必须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点信心。”

 

   张:“可我还是希望你们快点开发。”
 
  刘:“你真的希望我们把所有的土地都在一两年开发出来吗?如果那样, 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崩溃,银行可能会垮台,无数的业主会受伤,政府会被迫救市; 而且未来我们再拿什么土地来开发呢?在土地供应这个问题上,每个城市只有政府一个供应者,如果你想打压房价和地价,太简单了:

   只要你充分供应土地,土地价格必然下来,因为开发商的囤积土地的能力(即资金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另外,如果政府抽紧银根,市场的利率必然上升,资金的短 缺必然迫使开发商停止囤积土地或者乖乖地吐出已经囤积的土地。有关部门何须三令五申?而且,银根和利率的变化必然减少最终的购房需求。还有谁囤地?说到 底,你不要怪我们囤地,因为囤地只是结果,而根本原因是银根和利率。去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29%。这是一个巨大的购买力。难道我们不明白 吗?"

 

   张:你们地产商为什么要买“地王”? 大家很生气。
 
  刘:你傻了。我们地产商当然希望地价越低越好,谁也不会故意多付地价。可是出低价我们拿不到地啊,这是竞争的结果。而且,我们出高价拿地承担十分高的风 险,因为等到我们几年以后卖房子时,房价是没有保证的。有人说,把地价炒高了,房价必然会炒高 ,这是天真的瞎话。这么大的市场,谁也操纵不了市场。不是高地价导致高房价。相反,是高房价才使地产商敢于支付高地价。房地产行业与其它制造业没有任何区 别:

 

   最终产品的价格由供求来决定,而厂商对这个价格的判断决定他对原材料价格的判断。他如果对了,他赚大钱。如果他错了,他赔钱,甚至倒闭。有时我们看到土地 买卖的高价格对周边房价有很明显的刺激。这可以理解,因为这代表若干地产商看好这块土地(比如,面粉贵过面包)。但是,这种刺激效应至多是短暂的,最终还 是房子(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占上风。这若干个地产商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政府今天进行一次棉纱的拍卖,拍出了天价,会不会导 致衣服的价格大涨?如果银行的存贷利率完全放开,那么存款利率的大涨(如果银行冲昏头脑挖存款),会不会一定导致贷款利率的平行上涨?短期可能会的, 但是一定不会持续。有几个地产商抢地,弄出个地王,大家就说房价一定要涨,这完全是用别 人的脑袋想问题,相信别人超过相信自己。这也很象股票市场上的羊群心理:某几个专家放言,上海综指会在年底冲破4000点,于是 大家群情振奋。如果另外几个专家几个星期以后唱淡股市,于是大家骂得他们狗血喷头。

 

   


本文发表在财经网, 2010-3-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39

時尚導致無聊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3347.html

在上海,挪威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面對兩類完全不同的問題。3月5日上午在《讀品》活動現場,文化身份、中西哲 學等一系列嚴肅話題紛至沓來。下午在上海書城,則有幾名年輕的讀者,怯怯地問及自己的生活困惑:「怎麼克服踏上社會的恐懼呢」,「組建家庭是否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緩解恐懼」……

也許是因為,史文德森的「哲學」探討確與當代生活密切相關。從《無聊的哲學》、《時尚的哲學》到《恐懼的哲學》,以及計劃中關於「孤獨」的圖書,每一個主題都很容易讓都市人想到自己的處境。

面對兩類問題,史文德森都一樣用力思考,認真解答。他用理論解讀當代生活,因為在他看來,「哲學就是幫助理解自我的」。困擾讀者的問題,也讓他一遍遍陷入沉思。

「人沒有身體才能符合中世紀的要求。人沒有靈魂才能真正符合現代的要求。」奧斯卡·王爾德此言,可用以說明時尚何以滲透進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人類第二種特性」。而史文德森關注時尚,也是覺察到時尚「承擔了一部分哲學的功能,它也探討什麼是意義,什麼是身份」。

時尚的無力感也表現在它失敗的身份探討。史文德森並不諱言,他力圖反其道而行之,寫寫時尚積極的作用,但寫作過程中他越來越失望。「時尚很難實現它 所宣稱的兩大賣點:意義、身份。甚至某種程度上,它對於實現這兩者有負面影響。」與現代性同生、不斷逐「新」的時尚,終究無法擔負實現自我、提升認同感的 重擔。

無聊也是個很時髦的玩意兒,「無聊一詞在18世紀誕生,此後便蔓延開來」,「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快樂與憤怒是保持不變的,然而,無聊感看起來卻 是與日俱增,世界明顯變得越來越無聊」。與時尚相似,現代性無聊的根源也在整體意義的缺失,「大部分人希望實現自我,卻不清楚要實現何種自我」。

第一財經日報:時尚為何無法實現它構建意義的目標?

拉斯·史文德森:在消費過程中,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想用某種替代品,或某種影響改變我們的身份,事實上並未實現。當我們嘗試以時尚為基礎,或以帶有象徵意義的商品為基礎打造身份的時候,其實是不達其意的。因為商品本身,並不內在包含它所宣稱的那種象徵性含義。

時尚和消費作為一種救贖——擊退無聊的救贖——其實是後現代社會的願景。每個社會都有這樣一個夢想:物質極大豐富,不缺任何東西。現代烏托邦的構想 是,人類所有需求都在消費者社會中得到滿足,且這種滿足填補了空虛,實現了我們對意義的追求。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消費確有意義,但並非十分合適的意義,它 只是暫緩某種情緒,過後這種情緒會雙倍回擊你。

日報:時尚這種外部世界的追求終究無法滿足內心,但現代社會為何如此渴求?

拉斯·史文德森:時尚確實無法滿足內在意義的追求。但問題是:什麼能夠?我們一直在嘗試找尋意義,找尋身份,過去千百年我們嘗試從內部找尋,沒有找到;所以我們才到外部去尋找,但也沒找到,我們一直處在迷失的狀態。

我們還在尋找,因為問題和答案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譬如對意義、身份的理解,我們在前現代社會強調的是集體,通過參與完成集體意義。但在現 代,人類對於個體的追求大為增強。實現個體意義成為人生的主要意義,甚至首要任務。從一出生我們就承擔這一任務,而找尋自我非常抽象,也非常艱難。這就是 為什麼,現在的人如此著迷於自我實現,如果我們對自己沒有困惑,怎會如此著迷於自我實現?

日報:無聊又為何成為現代社會很普遍的問題?

拉斯·史文德森:即使過去,有些人還是有無聊的問題。羅馬王國就有一句話:我為生所累。區別在於,現在物質豐富。無聊,前提是物質豐富達到一定程度。如果你在遭受飢餓,你會有一系列問題,但無聊不是你的問題。正因如此,隨著物質財富的積累,無聊也蔓延開來。

日報:無聊和時尚間有怎樣的聯繫?

拉斯·史文德森:時尚要求我們以快節奏生活,導致我們要求薪水越來越高,更新越來越快,也導致我們越來越快地感到無聊。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時尚導致無聊。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消費與時尚,恰恰也是無聊的一個解決方案,一種治癒方法。消費本身是一種娛樂,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從無聊上轉移開。

不過,時尚這種解決方案,會導致你對新的解決方案的要求越來越高,頻率越來越快。譬如,衣服呆在衣櫃的時間可能越來越短,你非法下載音樂的頻率會更高。這種解決方式是惡性循環。

日報:是否無聊也是人在現代社會中日益喪失的一種能力?人在無聊中能獲取什麼?

拉斯·史文德森:不是我們沒有無聊,而是我們接受無聊的能力缺失了。孤獨也一樣,我們接受孤獨、應對孤獨、存在於孤獨當中的能力逐漸缺失了。兩者是有關係的,我們在無聊的時候必須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就會感受孤獨。

無聊帶來孤獨,但它也能給你的良知打開一個窗口,讓你反思,讓你退出自己的生活方式看看是否有些地方可以改進。如果你非常害怕無聊,那說明你生活的某一方面出錯了,需要改變。

對我的生活而言,最具意義的是過去一年半時間,我父親生病了。我的工作量大大減少,但照顧我父親的這段時間,我極少感到無聊或孤獨。

日報:消費社會承諾了「自由」,但有種觀點認為承諾或責任會阻礙自由,你認為呢?

拉斯·史文德森:消費社會的自由其實是一種幻覺,不應讓這種自由一葉障目,不能讓你因此忽視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東西。

認為自由和承諾相悖的觀點是不對的。這也是我正在寫的關於自由的書中想傳遞的概念。所謂自由,很多人認為是沒人阻礙我做想做的事,這種理解在政治上 非常正確。但從政治領域轉到個人領域,我們需要換一種理解方法。比如說,在照顧父親這件事上,你可能覺得我失去了自由,但恰恰是我選擇這麼做,我選擇去承 諾。正如美國一位作家在一篇演講中所說,真正的自由其實是一種意識,一種關注,一種紀律,一種努力。它是一種看起來不那麼時尚的東西。我認為,承諾和關 心,這恰恰是自由應當依存的土壤。

日報: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東西是指?

拉斯·史文德森:當然是人、寵物,還有其他需要我們承諾的東西。

單看時尚業本身沒有問題,但把時尚邏輯推演到其他領域就有問題。如果我們以消費者心態對待其他事情、其他人、其他地方,就很可悲——婚姻的承諾將不再是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而是「直到無聊將我們分開」。

人是很有訴求的動物,認為我有權,或應當得到很多東西。在婚姻這種關係中,如果你認為你的另一半有責任或義務幫你找尋意義,就大錯特錯。這就是所謂 的消費者邏輯。我們應該做的是從自己著手,找尋相關的意義。我反覆強調「關心」,我們要自己找到關心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對人要有承諾,承諾帶來的穩定、身 份和意義對我們而言很重要。當然這很難。其實生活中,任何重要的東西都是很難的。

人物檔案

拉斯·史文德森: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哲學系副教授。他的作品包括:《邪惡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il)以及雖有爭議仍受熱捧的《恐懼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Fear)、《時尚的哲學》(Fashion: A Philosophy)和《無聊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Boredom)。後三本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81

塑化劑風波導致澱粉糖訂單萎縮兩三成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63250.html

化劑風波引發的食品安全大檢查,讓澱粉糖需求銳減20%~30%。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濤日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塑化劑風波對食品飲料企業的影響特別大,一些不規範的企業在食品安全檢查中由於不符合安全生產 標準被查封或者勒令停產整頓,澱粉糖的訂單消失,導致河北生產麥芽糖漿的企業開工率減少到只有60%左右,河南只有三家工廠在維持生產,其他都處於停產狀 態,大量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河北趙縣慶陽澱粉糖業有限公司的業務部經理田秋樂告訴記者,該廠已經停產了,當被問到什麼時候恢復生產時,他說:「看行情吧,現在可是賠錢了。」

澱粉糖大致分成結晶葡萄糖、麥芽糖漿、果葡糖漿等幾種,其中果葡糖漿用於碳酸飲料、果汁飲料、乳製品等產品中。與白糖相比,澱粉糖價格相對便宜,目 前山東1噸42%濃度的果葡糖漿價格約為3300元,55%濃度的為每噸4200元,如果折算成白糖的價格,大約每噸6300元,而山東濟南的白糖價格目 前每噸8000元左右,因此澱粉糖近年來頗受食品企業歡迎,而對於成本尤其敏感的中小企業來說,使用澱粉糖要比白糖有更多的利潤。

河南一家澱粉糖生產企業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的澱粉糖銷量和去年相比有下降,但是不願意透露具體下降的數額,他指出因為國家最近檢查嚴格,周圍有一些小的食品加工廠因為手續不全等原因已經倒閉,導致該公司澱粉糖銷量減少。

山東青島市勝大商貿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理王玉坤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澱粉糖需求減少了20%~30%。

王濤認為,目前西王糖業等大公司上馬了新的澱粉糖生產項目,全國澱粉糖總產量將從今年的1000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左右,供應較為充分,加上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大,比如有關部門要求月餅中不能使用果葡糖漿,或者使用必須明確標準,對澱粉糖市場前景都將產生一定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4

导致中华网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对赌协议”

http://news.imeigu.com/a/1318053450599.html

imeigu.com 2011-10-08 13:57:30 来源: i美股 作者:西维 

CDC集团结构图

(i美股讯)据媒体10月6日报道,因之前法院裁定该公司在针对一对冲基金投资者的诉讼案中败诉并负担巨额赔偿,号称“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的中华网母公司CDC集团已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日 前,CDC集团在与一冲基金投资者的诉讼案中被裁定败诉,这意味着它须对后者支付高达6540万美元的赔偿(截至2011年二季度,CDC集团的现金及短 投共计8067万美元)。这家获赔的基金投资机构,正是CDC集团最后一个可转债持有者Evolution Capital,而双方的“恩怨”可追溯至2006年CDC集团的又一次资本运作。

2006年11月,CDC集团发行了1.68亿美元可转换优先债券(Senior Exchangeable Convertible Notes),年利率3.75%、2011年到期,买方为12家机构投资者,Evolution Capital也是其中之一。

据CDC集团2010年6月30日提交美国SEC的20-F文件披 露,CDC集团当时发行可转换优先债券时,确与买方签订了“对赌协议”:2006年双方签订的债券购买协议规定,若CDC软件和CDC游戏(均为CDC集 团旗下子公司)不能在2009年11月13日前完成IPO(“Qualified IPO”),债券持有者将有权要求公司赎回债券,赎回价格须加上应计及未付利息,利息按2006年11月13日至赎回日支付,惩罚性年利率为12.5%。

此外,债券购买协议还包含了一些否定性条款(negative covenants),包括对CDC集团承担或借贷新的债务、向普通股股东发放分红、在某些情况下回购CDC集团及其子公司股票等行为有所限制,并附带部分对债券投资者进行防稀释保护的条款。

2006 年12月,CDC集团就将子公司中华网(香港上市的China.com)整块游戏业务全部回购,整合为集团旗下子公司CDC游戏。而在此之前半年,CDC 集团则通过China.com完成了对当时国内知名游戏运营商“一起玩”(17GAME)的全资控股。可是,CDC游戏上市最终未果。2009年8月,只 有CDC软件赶在了协议规定的11月之前登陆纳斯达克,募资5760万美元。

而据上述20-F文件所称,CDC集团回购了很大一部分 2006年发行的债券。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其子公司CDC Delaware持有75.2%这部分债券(债券未偿还总额1.248亿美元);Evolution Capital(包括Evolution CDCSPV Ltd.、Evolution Master FundLtd.、 SPC、Segregated Portfolio M 及E1 Fund Ltd.)则持有余下的24.8%(债券未偿还总额4120万美元)。

2010年3月,作为这批债券的最后一名投资者,Evolution Capital决定起诉CDC集团,指控其违反多条保密协议和无担保公司债券买卖协议、干涉公司业务关系,并索赔2.95亿美元,此后又对CDC及其下属公司提起诉讼、索赔超过6千万美元。

2010年11月12日,纽约高等法院宣布批准Evolution Capital针对CDC集团的初步禁制令,根据法庭判决,CDC集团不得在诉讼进行期间单方面废除高级可转债的债券购买协议,也不得对相关条款做出任何肯定或否定;判决宣布数天后,CDC集团则发表声明指责Evolution Capital“干预CDC的管理和运营,损害其公司利益”。

双方纠缠长达一年多的官司,最终以CDC集团的败诉告终。CDC集团本周二(10月4日)向美国亚特兰大一家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同时表示准备对上述判决提起上诉。CDC集团称打算保持公司运营,破产保护申请不会对子公司运行造成影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5

藍籌股「偏見」導致的群體性癲狂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621h.html

本來不想寫什麼,因為其實「藍籌股」過去一年多的投資價值已經很明顯,反覆提及,也沒有太大意義。郭主席上任以來力推「藍籌股」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兩頭不討好。一方面政府要為失血的中小企業輸血,因此創業板、中小板的IPO不可能停滯。而要保障IPO順利進行,維持股民對該板塊熱度又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中國股民向來是有「逆反」心理的,20歲左右的中國股市如同一個進入青春叛逆期的少年。2005年推行股改時,股民也是一片罵聲,即便是大股東掏出真金白銀免費派發。

 

目前兩市市盈率TTM低於10倍的股票已經超過100只,絕大多數集中在上海市場。上海市場的估值水平已經顯著低於其歷史上任何一個熊市底部,包括1995年、2005年、2008年。按照分佈來看,主要就是上證50為代表的大型藍籌股估值水平創下歷史最低水平,已經持續低於10倍市盈率。按照市淨率水平來看,上證已經接近2005年最低谷的1.6倍PB水平。但是必須要明白,2005年上海市場上市公司的平均ROE,顯著低於目前水平。10倍市盈率是什麼概念呢?這意味著低於美國過去100多年市場的市盈率波動區間下沿。根據西格爾教授統計,戰後美國股市的市盈率波動區間中樞在15倍市盈率左右,低於10倍市盈率的時期只出現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另一次就是2009年初。2007年交易所做的中國歷史市盈率研究表明,過去20年的市盈率波動中樞在30倍市盈率左右!而2007年後這個波動中樞大幅下移,反應市場對中國未來經濟的極度悲觀情緒。

 

和低估值的「藍籌股」股價不斷創下歷史新低不同,以中小板、創業板為代表的深圳市場估值水平卻仍然停留在市盈率歷史波動區間中樞,儘管2011年已經大幅下降。2009年11月,深證100指數的市盈率竟然達到62倍的駭人聽聞水平,竟然超過了2007年10月泡沫巔峰,現在只有18倍左右,已經回到波動的中樞下方。目前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為29倍、33倍PE,中小板距離歷史最低水平—2008年底部的15-17倍PE還有相當大距離。

 

為什麼市場相信上證那些具有龐大資源、經濟實力的「大爛臭」未來前景一定非常暗淡,而龐大的小型企業卻能整體脫穎而出?這似乎一點也不合符常識,稍微有點理性的人也不會認為中國石油的未來會比海普瑞更糟糕。但海普瑞上市後飆升時,市值一度超過700億。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石油,上市時瞬間市值達到7.8萬億人民幣,超過當年GDP的20%!又是什麼讓當時的股民相信中石油未來如此之光明呢?數次參加創業板的IPO,區區數千萬,或是一兩個億的收入,淨利潤竟然可以達到數千萬!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賣白粉式的暴利,會大量出現在小型企業中。如果不是財務修飾,又是什麼呢?但現在的市場又何曾去質疑過呢?

 

目前的不少藍籌股的下跌,和某些板塊個股不斷創下新高,只能說明很多機構在看不清未來宏觀前景時,抱團取暖,拋棄藍籌股倉位去追捧某些板塊。中國的機構投資者不理性背後,是其小投資者們的不理性預期。

 

最近諸如大秦鐵路、中國中冶、中國聯通、中國石油、招商銀行等股票紛紛破位下跌,創下近幾年新低。比如大秦鐵路,競爭壁壘不必多言,只要中國能源結構不會發生重大變化(未來N年,我們依然會依賴煤炭),只要是山西等省的煤炭需要運輸,就必然會走大秦的幾條主幹線,這是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會贊同的。而這種定價權極強,但受制於政府管制,否則大秦可能是中國最能盈利的鐵路公司。過去7年間,大秦的年均自由現金流量達到30億人民幣,過去7年平均資本開支為72億人民幣,保守計算,2011年經營性現金流量扣除平均資本開支後高達78億人民幣,目前970億人民幣的總市值高嗎?這類公司其實最佳的選擇就是被完全私有化,類似巴菲特私有化北柏林頓鐵路公司一樣。如果不算上2009年收購資產產生的171億資本開支,大秦簡直就是個超級現金牛。

不是說沒有風險,例如新修建的山西輸煤主幹線可能影響大秦的壟斷地位,成本不斷上升和價格的管制導致毛利率的下降風險,煤電聯動問題和經濟風險也可能導致煤炭的運輸情況受到輕微的影響,大股東注資方式可能導致收購成本過高,內生性成長可能較為緩慢等等。

 

又如招商銀行,估值水平跌至前所未有的地步,又是什麼讓市場認為招商銀行未來一定會極為悲慘呢?僅僅用利潤增速的下滑來解釋,是難以解釋通的。只能說這些年的媒體每天用負面消息狂轟亂炸,讓投資者預期出現群體性「偏見」。招商銀行的客戶有大量流失嗎?招商銀行的資產質量出現崩潰式下降嗎?沒有,相信每一個在招商銀行門前排隊的市民,如果不清楚股票市場的,應該不清楚股民的「預期」發生了什麼。他們依然在招商銀行存款、貸款、交清信用卡付賬、ATM存取款、進出金葵花室、購買理財產品。這類黏性極強、擁有很強競爭壁壘的企業,竟然會被市場輕易的踐踏,真的令人感到驚訝。以前感嘆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的估值之低,現在竟然成為現實。任何一家中國銀行都可以實現:撥備後淨利潤計5倍左右PE,市值佔10%的總資產比率,1倍左右市淨率。未來會證明,目前在這個價位賣出招商銀行的投資者,是多麼的不理性!目前招商銀行的估值水平,是我在2007年高達40倍PE出售它時,所絕對沒有想到的!「股價很低」並不意味著「快要上漲」。甚至在兩個極端情況下,還會維持相當長時間。但不論如何,在招商銀行持續低迷購入的投資者,未來確定性很高。

 

我已經經歷過三次較大規模的熊市,見過熊市低潮時期哀嚎遍地,人們將優質企業像糞土一樣隨意拋棄,僅僅是因為股價在下跌,虛擬的浮虧在增加。而在牛市時期癲狂痴迷,將垃圾企業也當做珠寶一樣珍視,僅僅是因為股價不斷創新高,虛擬的數字在刺激腎上腺素。

 

在熊市中質疑的悲觀者,看法似乎是很有說服力,但未來仍然屬於少數樂觀的長期投資者。市場總是在低潮時期厭惡「價值投資者」,但事實一再證明,恰恰是那些優秀的「價值投資者」,總是在市場蕭條時勇敢入場,在市場瘋狂時悄然退去。多說無益,一起來見證未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2

推動三百億都更案 導致座車遭槍擊? 新東陽麥寬成百億身價揭密

2012-10-29 TWM
 
 

 

幾聲槍響,不但驚嚇到理髮中的新東陽老闆麥寬成,也讓這位「肉鬆大王」成了新聞焦點。「新東陽」家族如何在火爐旁一鏟一鏟炒肉鬆,炒出如今身價?麥寬成、麥石來兄弟致富後為何引發家門訴訟,成為麥寬成心中的最痛?

撰文‧劉俞青

十月十八日下午,躁熱的初秋午後,數發子彈劃破台北市東區街頭,一輛賓士車後座接連中彈,驚嚇到新東陽集團老董麥寬成,也讓這個陪伴台灣快要半世紀的集團,再度成為新聞話題。

儘管「新東陽肉鬆」在台灣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食品,但這個每年至少要賣掉超過五萬罐的「肉鬆家族」,卻難掩其神祕色彩,﹁新東陽」三個字除了隨家族第二代偶爾的緋聞見報之外,董事長麥寬成要不是這場警告性質的槍擊案,也不會浮上枱面。

肉鬆、燒臘

建立起新東陽帝國

頂著日式的捲蓬頭,寬寬的臉龐,總是一臉笑瞇瞇的麥寬成,是如今新東陽帝國的當家老闆,但麥氏家族有如今的集團規模,卻是從早期麥家兄弟站在大火爐旁,揮汗如雨、一鏟一鏟地親手炒肉鬆炒出來的。

新東陽集團創立者其實不是麥寬成,而是早歿的大哥麥幸夫。一九六○年代,麥幸夫就帶著弟弟們,從桃園大園鄉北上,向人家學得炒肉鬆、做燒臘的功夫,就在現在台北市的城中市場附近,炒肉鬆來賣。

在物資不豐的一九六○年代,肉鬆、燒臘都是少數有錢人才吃得起的高檔食品,城中市場老一輩的人說,麥家兄弟首創「溫體肉鬆」,現場手炒,再以特殊的鐵桶保溫,讓主婦把肉鬆買回家後,還能保有餘溫,以確保肉鬆的新鮮而聞名。因此生意越做越好,幾年後,麥幸夫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店面承租下來,取名「東陽燒臘行」。

這家店就是現在新東陽在台北市武昌街上的店面,也是新東陽的第一家店面,不僅幾十年來生意興隆,也成了新東陽的「起家厝」。麥家對這家店有很深厚的感情,在鼎盛時期,每次到了農曆年前,樓下店面生意做不完,樓上辦公室則是數鈔票數不完,是所有麥家人很重要的共同記憶。

機場設點

成為代表性的台灣伴手禮

因此即使到後來,賺了錢,麥寬成在最精華的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逐層買下半棟大樓(其他沒買下的樓層是因為地主不賣),作為集團的辦公室,但念舊的麥寬成,還是會經常回來發源店巡巡、看看。

和一般本土食品業不同的是,新東陽很早就有踏上國際舞台的視野,希望「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新東陽」,因此麥寬成兄弟很早就決定要走出台灣,到美國成立美國新東陽。早期許多旅美台灣人,在美國吃到新東陽的肉乾、肉鬆,是思鄉時最好的療癒食品。

也因為放眼國際,因此新東陽在一九九○年代就決定進攻機場,讓許多觀光客和出國的國人人手一袋「新東陽」禮盒,這個策略,奠定「新東陽」這個品牌,成為具有台灣味的代表性伴手禮。

這幾年,新東陽雖然沒有高調的行銷手法,但默默地朝不同通路經營,最近的成績就是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的美食廣場。目前包括百貨專櫃在內,新東陽在全國共有四十六個據點,還有四個機場場區、五個國道服務區、六個客運國道站的據點,去年創造逾三十二億元的營收。

公司雖然沒有爆發性的成長,但新東陽穩當經營的態度,很受業內尊重。一位不願具名的同業就說,食品業的最大罩門,就是「食品安全」,只要誤踩一次紅線,多年商譽一次就「買單」。因此為了嚴格把關,新東陽至今堅持不到大陸設廠,所有的產品全在台灣生產製造,確保品質穩定。

此外,新東陽幾乎沒有負債,幾家老店面包括武昌街、西寧店、南京東路二段上的店面,全部都是個人或公司自有,從一九七○年代持有至今,甚至沒有向銀行質押設定一毛錢,財務實力相當驚人。

跨足建築

殷實作風表現在拿現金買地一位麥家的多年好友說,麥寬成在很早期就看出本土食品業成長性受局限的困境,因此一九八七年,他毅然決定跨足當時最夯的建築業,在新東陽之外,獨資成立「昇陽建設」,而這也是麥寬成在家族兄弟共同持有的新東陽之外,屬於自己的事業。

就像台灣其他老牌食品業家族,例如義美,麥寬成後來雖然跨足營建業,但仍保有殷實、本土的台灣家族特性,和一般建設公司慣用財務槓桿操作的習性,不太一樣。

曾經當過昇陽建設獨立董事的淡江大學教授莊孟翰就說,一般建商通常是先與銀行談好貸款,才會去買地、蓋房子,但昇陽建設好幾次決定要買地,董事會上麥寬成就會報告說,「我們現金已經增資進來了,現在要來買某一塊地……。」這種「拿現金買地」的手法,在營建業實屬罕見。

麥寬成幾乎是用經營食品業的嚴謹手法,在經營營建業,也因此,昇陽建設樹立起很好的口碑,只要是昇陽的建案,幾乎就是「豪宅」的代名詞。二十年前,在信義計畫區的「昇陽國寶」,幾乎是第一代的信義區豪宅,當年包括國巨陳泰銘、潤泰尹衍樑等住戶,都是首屈一指的富豪。

這一次,麥寬成座車遭槍擊,事後傳出可能和都更案有關,甚至有媒體直指可能是萬華區的一件都更案。但據業內表示,目前昇陽手上金額最高的都更案,其實是位在台北市松壽路、基隆路口的都更案,這個案子因為緊鄰信義計畫區,因此據了解,金額高達三百億元以上,利益當然也十分龐大,因此覬覦者眾。

但是昇陽開發董事長簡伯殷向本刊表示,經過多年整合,目前這個案子已經跨過都更門檻,超過八成住戶簽署同意參與都更,正式進入台北市政府的都更程序。

即使如此,簡伯殷仍苦笑說,「這不代表這個案子已經完成」,因為雖然已經通過法定門檻,但自從「文林苑」案後,如今沒有百分之百的住戶同意,沒有建商敢正式動工,因此,「從八成到百分百」之路還要走多久,「我也沒把握。」簡伯殷坦承。

不過,當問到「這件都更和槍擊案有無關係?」簡伯殷則說,應該沒關係。

除了這次的槍擊案,事實上,今年七十歲的麥寬成心中永遠的傷痛,則是兄弟之間多年的官司。

家門訴訟

心中永遠的痛

根據一位和麥寬成交情超過三十年的老友表示,「大麥」(朋友對麥寬成的暱稱)嘴裡不說,但身邊的人都知道,他和大弟麥石來(市場人稱「小麥」)之間多年的官司,﹁是他心裡永遠的痛」。

麥家一共有四子五女,自從大哥麥幸夫在一九八七年因為腦溢血病逝之後,十多年前,老二麥寬成和老三麥石來又因為彼此對公司前景的看法分歧,兄弟因此分道揚鑣。

麥寬成留在台灣繼續掌理台灣新東陽,而老三麥石來則是遠走大陸,除了掛起招牌也做「新東陽」之外,在一九九二年更在福市建省福州批下一塊高達五十萬坪的土地,如今開創出休閒地產事業的一片天,其中包括二十七洞的高爾夫球場、豪宅、飯店。近年來更一路北上,連上海、黑龍江都有推案,曾經有大陸媒體估計,「中國新東陽集團」資產超過一百億人民幣,財力比起台灣新東陽,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對大陸也掛起「新東陽」招牌這件事,台灣新東陽則非常不以為然,因此一狀告進法院;不過根據新東陽今年半年報表示,這樁歷經多年的「兄弟之爭」,判決結果台灣新東陽暫居下風,但全案還在北京的人民地方法院繼續上訴中。

儘管兄弟撕破臉,甚至無論在多好的朋友面前,麥寬成都絕口不提這場家門訴訟,選擇以沉默掩飾傷痛。但即使如此,麥寬成還是堅持一切公事公辦,在新東陽去年的年報上,清楚載明新東陽的第一大股東是「麥石來」,持股二○.一四%,而麥寬成自己則以一九.二五%,居第二大股東。

此外,在家族持有的不動產上,許多也是兄弟共同持有,顯然兄弟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似乎不是法律官司可以一刀切除;但也可以看出麥寬成遵守公司治理,公私分明的正派經營風格。

「『大麥』就是這種個性,誰都勸不了。」一旦他認為對的事,就會堅持到底。除了不隨波逐流赴大陸設廠,以致和弟弟失和,他個人的投資也是如此。

麥寬成是玉山銀行(如今是玉山金控)的創始股東,一直是玉山的常務董事,「麥常董對行內所有事務都很支持。」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洲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感謝麥寬成。

而麥寬成也確實很夠意思,台灣金融業長期低迷不振,絕大多數股東都叫苦連天,例如同是玉山金控股東的壹傳媒老闆黎智英,在去年年中就出清手上五十多萬張股票,揮揮衣袖說拜拜;但麥寬成自始至終以行動表示支持,當然讓玉山金控高層點滴在心頭。

二代接班

一改低調作風借殼上櫃

但麥寬成低調了幾十年的作風,最近頻頻被打破。

除了槍擊事件之外,去年昇陽開發借殼原來的上櫃生技公司弘如洋,成為上櫃建商。今年十一月九日,昇陽開發還要召開股東會,與昇陽建設正式合併,借殼程序到此正式完成。

老友說,新東陽集團走過四十五個年頭,如果按照麥寬成一貫的低調作風,是不會上市櫃的,這一次,選擇借殼上櫃,「當然和第二代接班有關」。

麥寬成有二子一女,其中兩個兒子麥修瑋、麥修仁都已進入集團多年,「磨練得是時候了,總得正式上場比賽。」事實上,這幾年來,麥寬成已逐漸放手,將家族事業新東陽,交由大哥的兒子麥升陽掌理;自己的昇陽建設,由專業經理人簡伯殷與兒子共治。麥寬成自己則退居幕後,花更多的時間沉浸在他最愛的收藏世界裡。

麥寬成從年輕開始就有收藏喜好,他的紫砂壺、鎏金佛收藏,早已是藏家的等級,只是他的收藏世界也和他的人一樣低調,既不炫富,也不太分享。要不是這次,九道槍響劃破寧靜,新東陽集團就會繼續安靜地、平穩地賺取細水長流之財。

麥寬成 收藏紫砂壺兩岸第一人麥寬成的收藏和他的為人一樣低調,儘管收藏極早,但他既不參加類似國內「清翫雅集」的組織,與同好分享,連多年好友都很少被邀請到收藏室一窺寶藏,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

麥寬成的紫砂壺收藏稱得上兩岸第一,尤其紫砂壺的溫潤很得他心,根據透露,他目前所收藏的紫砂壺約有三千多只,多半放置在台北市松德路上某棟大樓的地下室中;無論從收藏的廣度或深度來看,麥寬成的紫砂壺應該都是國內第一。

因為收藏實在太完整,因此2004年和2008年時,麥寬成兩度應江蘇省南京博物館之邀,拿出好幾百只好壺做展覽,這恐怕也是20多年來,麥寬成僅有的幾次收藏展覽。

但即使如此,麥寬成還是非常低調,在當次展覽的展出圖片集中,依然不見「麥寬成」三個字,他只以名下的「成陽基金會」展出,許多人還不知道成陽基金會就是麥寬成的。

除了紫砂壺之外,麥寬成還有好幾百尊鎏金佛、上萬斤的台灣好茶,闢室收藏。麥寬成雖然不太與其他大老闆分享,但卻有不少位「民間友人」,這些朋友或許不具知名度,卻是專業收藏家,例如他經常輕車熟路,來到台北市永康街上的茶商、或是建國花市旁的某家古董商,坐下來,茶一泡,話匣子一開,就是大半個下午,作風平民,藏品卻是專業等級。

麥寬成

出生:1946年

現職:新東陽董事長 昇陽開發董事

玉山金控董事

學歷:開南商工

婚姻:已婚;二子一 女

新東陽

資本額:8.8億元

負責人:麥寬成

2011年營收:32.6億元2011 年EPS:1.44元

昇陽開發

資本額:12.31億元

負責人:簡伯殷

2011年營收:10.66億元2011年EPS:1.5元

目前股價:約20.5元

新東陽家族

麥阿銀

麥幸夫(歿) 子 麥升陽 (新東陽總經理)

麥寬成

妻 林秀英 麥修仁 麥修瑋(昇陽開發董事、宏芯科技監察人) 麥嘉容麥石來(中國新東陽負責人) 麥嘉陽(中國新東陽副總經理)麥添財(新東陽副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1

貧窮導致內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007

來自Berman and Couttenier的論文在研究社會衝突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實證貢獻。

這篇論文運用撒哈拉地區非洲國家的不同空間不同時間順序的衝突事件來研究了外部收入衝擊對於暴力衝突發生幾率的影響。

作者考慮了這些國家或地區面臨的一系列外部需求衝擊——暫時衝擊如對於農產品商品的需求,長期衝擊如友鄰國家金融危機或者外交貿易政策的永久性變動,以及包括貿易開放度在內、暫時衝擊和長期衝擊共同存在的因素等等。

作者發現,(1)在同一區域內,衝突的發生、密度都與收入衝擊呈顯著負相關;(2)這一現象對於偏僻地區來說顯著性較弱;(3)在國家層面上,只有長期的大衝擊——如金融危機、貿易政策,才會影響到衝突事件。

結論表明,外部收入衝擊是國家內部衝突密度和發生位置的重要決定因素,這也為戰爭的機會成本理論提供了支持。

儘管該文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如ACLED衝突數據),但是對社會衝突實證研究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值得一讀的文章,並且此文對於如何區分國內研究和國際研究做出了很好的典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48

石油市場發展史(中):現貨市場導致油價大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99

伴隨著石油現貨市場的成長,與自由流動石油相關的價格發現過程相聯繫的金融投機活動也發展起來了。石油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得到了改善,市場的風險評估能力也出現了進步。

與紐約時報文章的預測相反,石油現貨市場的出現,其實具有一個令人滿意和穩定的反饋循環效應。現貨市場的流動性越大,越多買家希望他們支付的價格與現貨價格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長期來說更有競爭力的定價體系,而不是固定長期價格——長期價格過去傾向於高估了石油價格。(雖然上世紀90年代現貨市場的其它發展,可能對石油市場的穩定產生了影響。)

WTI原油價格長期走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西方石油運營企業開始利用金融延伸品對衝來替代長期合約,其中BP是先行者之一。這樣,石油期貨的流動性就進一步增加了。

另一方面,歐佩克的成員國大部分都轉向了現貨市場銷售——它們對金融衍生品有畏懼心態,而只會偶爾簽訂長期合約。

整體來看,現貨市場所有東西都很好,繁榮了好幾年時間。期貨市場的流動性也進一步改善。成交量上升。石油生產企業擔心油價下行的風險,消費者擔心油價上漲的風險,而投機者則賭博——哪一方的擔憂更甚。

然而,一些事情開始「不守規矩地」出現了變化。很難指出究竟發生了什麼,但石油現貨價格明顯開始上漲,而漲速在加快。

以下的一些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全球經濟增長和來自亞洲的需求增加,大宗商品金融化和指數化的崛起,洲際交易所的崛起,石油峰值理論的重新流行,船期布倫特原油(Dated Brent)交易量的萎縮,還有更重要的是,五大產油國產量在2004年左右出現了瓶頸。

而且,2001-2004年,為了應對科技股泡沫的爆破,美聯儲把利率下調至接近零的水平,極低的利率水平也可能影響了油價。如下圖所示,美國聯邦基金有效利率的歷史走勢:

在這段時間裡,很明顯石油生產企業是幾乎沒有動力去更替現有供應或增加產量,因為油價不足以抵消更高的成本,它們也沒有長期合約鎖定未來的收益。實際上,在那段時間裡直到2004年,歐佩克曾制訂明確目標促使美國的原油庫存保持低位。

當利率開始上升,石油生產企業希望吸引資本和廉價融資就變得更難了。投資於原油生產回報的波動性一般是很大的,但只要把資金存入銀行或投資現有的大宗商品,就能更容易地實現穩定的回報。

總之,石油生產企業有足夠的動力等到油價明顯處於更高水平時,才會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活動。石油生產企業公佈儲備替代比率的把戲就能很好地證明,最明顯了莫過於殼牌和它高估的儲備了。

一方面,投資者希望知道企業有穩固的替代比率,另一方面,高油價——源於全球不足的可替代儲備,意味著石油生產企業能在短期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投資者真正希望的是,能通過長期合約鎖定高油價。

但真正有趣的事情是,雖然全世界都在談論石油峰值理論和石油儲備高估的問題,但在2004年前,市場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當油價上漲,最重要和流動性最好的現貨市場基準,布倫特和WTI原油市場都開始向期貨溢價的形態發展。

(下圖分別實現了布倫特和WTI的歷史走勢,在最下方的指標中,藍線處於綠色水平線以下,說明市場處於期貨溢價的狀態)

所以,雖然一些石油生產商(主要是歐佩克)盡力控制供應,但建立庫存的活動受到期貨溢價曲線的鼓動,快速增加。這毫無疑問,更多是格林斯潘在2004年6月啟動加息週期的一個徵兆,而不是真的出現任何石油供應過剩。

在某種意義上說,利率對市場來說是不夠高的,這就鼓勵了石油生產商中介通過另外的方法兌現回報——主要是通過建立對沖的庫存,這個過程最終將使它們能「又吃又要」。一方面可以獲得生產活動的現金流,另一方面通過保持現貨市場緊缺,進而刺激油價上漲來獲取獲利的機會——因為「鎖定的」庫存是不會出現在現貨市場上的。

實際上,直到2007年年末,庫存才開始消失——這個時點剛好與伯南克2007年9月降息和期貨溢價的消退相吻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2

德國企業收購歐洲或將導致惡性循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30

許多歐洲危機國家的公司越來越地吸引著德國公司的注意,前者通常因為本國經濟狀況低迷而陷入困難處境,而這些公司通常會從德國進口大量貨物。現在德國公司開始對這類型公司發起收購,長期來看,或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德國大公司有興趣發起收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歐洲接受救助國家的經濟和就業市場被迫實施的改革,這使得公司聘用或解僱員工都更為容易,同時還能夠降低工資成本。

據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對於德國那些金融狀況良好的公司來講,危機反倒成了一個機會,這些公司在對西班牙企業併購問題上越來越活躍。」

德國公司開始收購那些原本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客戶或者供應商,後者大多因為近幾年經濟的衰退、國內經濟狀況和市場疲弱、銀行借貸限制嚴格等因素而疲於掙扎。

讓這些危機國家的企業頗具吸引力的原因是,歐元區的緊縮措施和改革會令收購獲得巨大利潤。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正是因為以德國為首的領導人,這些危機國家才不得已通過緊縮和改革換取救助貸款。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表示,「通常併購雙方的公司都有長期的互相瞭解,而且,恰恰是危機國家的公司一方是希望被收購的一方,因為他們非常需要資金。」

下圖可以看出,德國如果大規模對歐洲其它國家公司展開收購,長期的話很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