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光銀行第一季獲利就達去年全年五成 賴進淵 讓台商老闆抱著存款跟他跑

2011-5-23  TWM




新光銀行香港分行開幕儀式上冠蓋雲集,小小分行擠進上百名台商,只為一人而來。加入新光銀第一年,他就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也讓數千名台商心甘情願跟隨。他是新光銀總經理賴進淵。

撰文‧林筱庭

有誰能讓各方企業大老包括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交伉儷、味丹集團董事長楊頭雄、徐福記集團執行長徐沆專程飛一趟香港,只為捧他的場?五月六日新光銀行香港分行的開幕儀式上,賴進淵做到了。

賴進淵何許人也?兩年前,金融圈認識他的人還不多,但在台商界,他的名號,卻讓許多大老闆心悅誠服地只與他所屬的銀行往來。

二○○九年六月,賴進淵從任職三十五年的老東家兆豐銀閃電退休,甚至驚動央行總裁彭淮南請他喝了三次咖啡,只為關切賴進淵的下一步動向。兩個月後,賴進淵 確定落腳新光銀擔任總經理,他除了推動企業金融小組,將原先偏重消費金融的新光銀,調整企金與消金比例接近一比一,並且大幅改善資產品質,提升獲利穩定 度。隔年就交出銀行獲利大幅成長二.五倍的成績單,一○年獲利更高達二十億元,足足是○八年的八.八倍。

賴進淵老友曾私下透露一個祕密,外界流傳賴進淵的手機裡存有上千名台商電話,這套神祕電話簿,就是賴進淵四十年銀行生涯最寶貴的資產。但求證賴進淵,他只笑笑不置可否。

分享人脈 帶部屬衝第一線他說:「很多朋友願意幫我,我真的很感謝。」例如香港分行開幕前幾天,台企聯會長郭山輝打電話給賴進淵,說當天有重要的事沒辦法出席,「我 馬上跟他說,沒關係,做生意比較要緊,但他立刻阿沙力地說,我請五位副會長代表出席。果然,當天五位副會長分別從四面八方,專程趕來香港。」又例如五月上 旬,他邀請十幾對重量級客戶在台北的「加賀屋」洗溫泉、話家常,席間無人談及與銀行相關的業務,但結束後沒多久,就有朋友把往來銀行轉到新光銀來,但賴進 淵說,朋友長年的情誼,無價。

新光銀企金業務比重因賴進淵帶進的台商業績而大幅調升,賴進淵不諱言,有許多客戶的確是衝著他而來,但真正能讓業務持續往來的關鍵,還是整個團隊的努力。

「我只對團隊說一句話,爭取不到的客戶來找我,我們一起去爭取。」跟隨賴進淵近十七年的新光銀香港分行協理蕭長庚透露:「賴總從不吝惜將自己的客戶轉介給 我們認識,他不是那種只下命令就將工作丟給你的長官,他會帶我們衝第一線。」賴進淵治軍嚴格,在他底下工作壓力大,對部屬要求也高,從任職第一天起即要求 分行經理每日不管多忙,一定要拜訪四位客戶並填寫工作日誌回報,只要有任何困難,立刻檢討解決。香港分行開立前,就曾有部屬因壓力過大,籌備期短短四個月 內即得了胃潰瘍與脂肪肝。

學歷不高 靠拚勁闖出一片天「我一路走來是很辛苦的,小學六年級我生了一場大病,沒去考初中反而進了一家私立職業學校,後來好不容易才拚到台中商專(現為台中技術學院)。」如今賴進淵已能笑談自己辛苦的奮鬥歷程。

學歷不高,在如今個個頂著國外名校學歷的金融圈裡,顯得與眾不同,但也刺激賴進淵更努力向上,採訪中賴進淵回憶起過往,有感而發哼起歌手翁立友的〈堅持 〉,記性極佳的他一字不漏:「有人出世著好命,阮是用命底打拚,……,運命不是天注定,只要用心來打拚,一定唱出阮的名。」賴進淵說,他到新光銀的目標除 了組織重整、強化前端行銷及後端管理,再來就是要建立海外據點。為拓展海外業務,新光銀與目前中國唯一的台資銀行──華一銀行簽下MOU(備忘錄),當時 很多人驚訝,華一銀行怎會看上規模不算大的新光銀?原來,華一銀行行長謝泓源是賴進淵在中國商銀二十多年的老同事,看準華一在中國境內獨一無二的背景與競 爭力,這紙MOU,賴進淵說什麼都得簽下來。

「我們走的是『實打實』路線,與其他銀行跟中國銀行簽的完全不一樣。」賴進淵分析,華一銀行雖在中國屬外商銀行,但華一卻沒有國外分行,簽訂MOU後,新光銀將全力提供華一銀在境外沒辦法服務的部分;反過來,華一銀即等於新光銀在中國的服務據點,彼此具有互補效益。

未來新光銀將推行兩岸快速匯款服務,客戶在台灣匯款,兩個小時後就可以在中國華一銀行提款。相較於目前一般外商銀行必須隔天到帳,大大提高台商資金調度的靈活性。

下一階段,賴進淵看好香港四千億元人民幣市場,將著重人民幣存款與債券業務,並配合新光金控在蘇州將成立的租賃公司,結合共同行銷,深耕中國台商異業結盟。

至今維持每日四、五點起床,拚到晚上八、九點才離開辦公室的習慣,周末還不忘把資料帶回研讀,這位困苦出身的銀行總經理,或許將成為另一頁金融圈傳奇。

賴進淵

現職:新光銀行總經理

經歷:兆豐銀行副總經理兼亞太市場總經理

中國商銀總處副總經理

兼台中分行經理

學歷:東海大學經濟學系、台中商專(現為台中技術學院)會統科新光銀近年獲利能力大躍進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第一季

淨資產

(億元) 206.00 222.60 245.10 253.1 該期純益(億元) 2.27 5.60 20.00 10.1 每股稅後盈餘(元) 0.12 0.29 1.02 0.5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6

存款剩一萬 辦出外勞蘋果日報

2011-7-18  TCW




他的人生,在所有傳授生涯規畫的教科書中,都是個完全不及格的案例。

三十五歲、研究所念了四年沒畢業、存款只剩一萬元,新婚才剛滿一年,好不容易有了就業的機會,卻是一個連續六個月拿不到薪水的工作,而他瞄準的商機,更是普遍被認為台灣社經地位最低、最沒有賺頭的族群—外籍新移民。

他是張正,台灣最大東南亞語報紙《四方報》的總編輯。五年前,一個「傻」念頭,他用《立報》前社長成露茜贊助的五十萬元,創立了越文報《四方報》(月刊)。

越勞一句想識字,萌生辦報念頭

這個傻念頭,在五年後開花結果,《四方報》這個「小報中的小報」,在眾人看衰中,不僅沒死,更幾經茁壯,發行量比當時多了五倍,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報業壹傳 媒集團,也跑來跟他做生意,名聲所及,甚至連遠在越南的外交系統,也不敢輕忽他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四方報》已經成為台灣六十萬外勞及新移民,最重要 的心靈安定力量及對外溝通橋樑。

回想當時,「台灣人覺得我們瘋了!」正逢壯年的張正不諱言,投入《四方報》,周遭親友認為他越做越偏鋒、旁門左道,他舅舅曾透過關係介紹跳槽大報,他卻一 口婉拒;連幼時都跟他借錢的弟弟,也罵張正已經年過三十還不懂賺錢,看著張正一路走來的鴻毅旅行社董事長蔡家煌就笑稱,「他(張正)是全台灣唯一一個給老 婆養的總編輯!」

回想來時路,「其實一切辦報起源,只是樸素的正義感,」張正表示。早在二○○五年,當時攻讀東南亞研究所的他,就帶著新婚妻子、現任《四方報》發言人廖雲章去桃園教會教越南外勞中文,十坪大、沒有冷氣的空間,每次上課都擠滿三十人,課堂上每個人學習欲望很高。

一次,看中午用餐時鋪上的過期中文報紙,一位學生不經意說出口的心聲:「真希望有一天可以看懂上面所有的字……。」讓張正萌生辦報想法。同年十月,他隻身 遠赴胡志明市學越文,異地四個月,為了想看中文,連宣揚法輪功的刊物都愛不釋手,感同身受,更深刻體會異鄉人語言不通的痛苦。

儘管辦報方向及輪廓仍不清楚,他仍隱隱察覺在台的二十萬名越南人,是沒人經營的閱讀需求藍海。

用惡補越語編報,自己排版、送報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與當時《立報》社長成露茜談辦報想法,她慨然答應幫忙,但一年預算只有五十萬元。張正了解,機會來了,得用不同的方法才抓得住。因為 在他之前,一些獨立個人發行的外文刊物,已經陣亡,而政府發行的越文、泰文刊物,對真正新住民來說,只是可有可無、聊備一格的政令宣傳品。

二○○六年九月,《四方報》試刊前,他花了半年,調查自己接觸的越南人,發現婚姻、家庭與工作等心得,是他們感興趣的主題,於是開始四處徵稿;同時,開車 拜訪台北、桃園越南雜貨店與餐廳,尋找定點贈閱通路,卻遭受冷言冷語,「哪有人要做這種賠本生意,你們是瘋子、神經病!」但張正依舊不放棄。

冷水被澆了不少,但張正還是硬著頭皮,憑著四個月惡補的爛越語,自己排版、送報,就在沒正式編制、資源不足的克難環境下,開始「文盲辦報」的生涯,四千份越南文《四方報》試刊號,終於在二○○六年正式問世。

讀者來信感謝,五年累積上萬封

想不到試刊後,來自四方的詢問、感謝都湧進《四方報》。為方便服務讀者,張正索性把手機號碼刊在報紙上,結果每天至少多了數十通好奇、詢問或吐苦水等千奇 百怪的電話。兩週內,讀者投書從一天有一、兩封,大幅成長至每月一百封,最高曾到四百多封,五年來共累積一萬五千多封來信。《四方報》之前,張正十年的記 者生涯中,只收到三、四個讀者回饋,且多半是受訪者抗議寫錯名字或誤解意思;如今,全是感謝。「前幾個字看得懂是謝謝……,每來一封,更篤定(做的事)是 對的,」張正說。

連台東、屏東都有雜貨店主動來電索取,伊甸基金會等新移民團隊,也預訂五千份當家訪的伴手禮,讓第二個月發行量直衝上萬。為壓低印刷成本、爭取廣告,他再孤注一擲,想把一年五十萬元預算,在前三個月全部砸光,就是要衝高發行,進而帶入廣告。

眼看預算遲早用盡,三個月後,貴客上門了,全球匯款服務公司——西聯匯款正式進入台灣,看到《四方報》在越籍移民間受歡迎的程度,主動敲門登廣告。這股及 時雨,《四方報》生存下來了。五年來,《四方報》除發行量多了五倍,三年前轉虧為盈,成功切入OK、萊爾富等便利商店通路,完銷率逼近八成,遠超過主流雜 誌的五成。除了越文版之外,又多了泰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印尼文等四國語言,每月廣告最高破八十萬元,儼然是「東南亞的蘋果日報」。

《四方報》最歡迎的版面之一,是「紙上問診」,這起因於越南籍新移民,因聽不懂醫囑而恐慌,轉而求助《四方報》。張正團隊便和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合作,把相 關醫病問題先譯成中文,得到專業解答,再回譯越南文,目前還有上百名個案正排隊問診。長期接觸越配的蔡家煌有感而發:「如果沒有《四方報》,不知道他們還 會被騙幾年!」

為了新台灣之子,再推四種語言報

承載著數十萬人的情感,《四方報》及之後衍生出來的部落格,已成為在台越南讀者黏著力極高的一份媒體,歸心似箭的外配求助、台籍老公對越籍老婆的懺悔信, 及抗議政府要讓基本工資與外勞脫鉤的意見,都會透過《四方報》這個平台發聲。還有一位淡水讀者,在《四方報》象徵月圓思鄉的農曆十五出刊日後,不過晚一天 沒收到,馬上打電話給張正:「你是不是忘了我!」更有一次,《四方報》在內容中鼓勵越南勞工爭取自己的權益,想不到這言論被仍是共黨執政的越南外交系統發 現了,連忙透過管道,隔海「勸告」《四方報》注意言論尺度,別「污染」越籍勞工的純正思想。「張正很有魅力,他是台灣二十萬越南人的偶像,」《四方報》第 一位志工、曾是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的越南華僑羅漪文觀察。

表面上,《四方報》幫助的是在台數十萬新移民(工),其實在張正眼中,是為台灣儲備下一代的競爭力,因為台灣社會的國際觀「有缺陷,少了半隻眼睛,」忽略 了外配所生下的下一代新台灣人力量,他認為,只要這批新台灣之子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將來就會成為既了解東南亞文化,同時兼具台灣人勤勞聰明的第二代台 商,這批生力軍將比目前台商更具有區域融合的能力。

因此,在《四方報》根基稍穩之後,二○○八年,張正再推出泰文《四方報》,今年五月又陸續推出印尼、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共五種東南亞語報紙的「五語倫比」計 畫,讓讀者擴及全台近六十萬名外勞和新移民族群。這次,阮囊雖不若以往羞澀,但已屆不惑,身家財產離「五子登科」的標準,仍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他還是每 天甘願坐公車上下班,一點一點朝著他的傻瓜夢前進。

【延伸閱讀】阿甘2號

《四方報》總編輯張正,40歲

事蹟:為台灣60萬名外勞、外配族群辦報,共有5種東南亞語文版本下個傻目標:「外婆橋計畫」擬利用暑假,讓新台灣之子的國小老師和外配母子一同回娘家,體會語言不通的異鄉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1

無奈的存款 扭曲的理財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103627629/

核心提示:過去一年,在大行存款戰的步步緊逼下,城商行也順應潮流建立了理財業務資金池貓與老鼠的遊戲何時終止?

讓陳浩(化名)總結過去一年對銀行理財的感受,他沉思了一下:「扭曲」。

他是一家城商行零售業務的負責人,過去一年,在大行存款戰的步步緊逼下,他所在銀行也順應潮流建立了理財業務資金池,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實現翻番,2012年發行規模預計是600-800億,對城商行來說不是小數。

「零售業務主要考核中間收入,這項指標今年增幅達到80%。」超額完成任務的他不用擔心團隊年底的業績考核。

不過,過去一年基層零售員工基本處於「上班拉存款,下班拉存款」的狀況,他年初考慮實施的客戶細分及特色業務建設幾乎無從談起,更別提他一直想向管理層推動實施的主動負債管理。

「最近有銀行說利潤太高不好意思,我也有類似感受。我們的業務十分粗線條,每年收入卻保持高速增長」。

但問及他會不會在部門內自我改革,改變其所說的「扭曲」時,他直搖頭。

「我雖然領導一個部門,但只是一艘大船上的小樞紐,無法改變整個銀行的經營慣性,無法改變整個行業和大環境的問題。」

資金池開啟

在年中理財業務資金池建立之前,該行的存款規模自開門紅攀高後連續數月負增長。

「資金池不是每家銀行都有的,今年很多銀行應該和我們一樣,是追隨大行建立的。」他說,正因為沒有資金池運作,無法及時推出一些有競爭力的短時間、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上半年存款流失非常嚴重。

這種狀況是該行措手不及的,年初雖然預期到貨幣收緊,但沒料到流動性如此緊張。

於是該行加大存款促銷力度,以往是月底沖一沖量,而今年存款指標已細化到每天,日貼息千分之五也是常有的事,高出正常存款利息部分,就通過各種費用攤銷,員工需要找到各種報銷單據填平,而通過虛擬利潤考核體系,員工每拉來一天的存款,就能測算出自己的獎金比例。

之後,理財業務資金池開始運作。

資金池是一個形象的概念,在銀行經營中反映出來就是一個操作流程和工作台賬。理財資金募集完成後,並沒有建立獨立賬戶,而是「資金池」到「資產池」。資金池滾動發售滾動募集,資產池集合投資資產內部調劑匹配,資金部門主要控制的是「池子」的最低水位,只要流動性沒有低於該水位,就不大可能發生大的流動性風險。在此基礎上,和其他運作資金池的銀行一樣,通過期限錯配、資產回購、內部利潤轉移等多種手段,比如投資的資產出現風險,就由銀行自有資金回購,或者用其他領域的收入貼補理財業務收益等,達到理財產品時間短、高收益的要求。而該行的理財產品發行規模也成功從去年的200多億,增加到今年的超過400億。

同時,通過月底募集資金時間差、發行結構性存款(規模計入存貸比核算,但不在存款科目反映)理財產品等方式,理財產品發行極大緩解了銀行的存貸比壓力。

「雖然規模翻番,不過同業一比,我們的業務還有差距。」陳浩說,其中一個指標就是到年底,該行的存款規模幾乎回到了年初水平,並實現了正增長,「但今年理財業務真正做得好的銀行,資金都轉到理財部門去了,存款是負增長的。」

不過,年底存款正增長也基本達到了銀行的考核目標,該行的市場份額沒有出現下降。而且隨著發行規模加大,理財業務的中間手續費收入也在去年基礎上實現了80%的增長。

扭曲的理財

表面上看,陳浩今年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他並沒有很高興,「這些理財產品是從銀行角度來發行的,銀行為了滿足流動性管理和存貸比考核,助推了今年理財產品大爆發,但這些產品不一定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普通投資者目前的投資渠道有限,完成產品銷售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並不表示銀行理財就沒有問題。」

他擔心整個銀行業的理財業務資金池就像一個旁氏騙局,用下一輪募集的資金去滿足上一輪投資者的高收益偏好,而騙局總有敗露的時候。

「僅拼收益率,培養出的也是逐利且沒有忠誠度的客戶,其他行收益率只要稍微高一點,客戶就被吸引過去了,對銀行的長期經營非常不利。」

不僅如此,對分支行的管理也讓他困惑。每年對分行條線的考核,明明制定的是中間業務總收入,但最後討價還價,分行還是希望總行細化目標,「存款要拉多少、理財產品要賣多少、保險要賣多少、基金要賣多少」,然後分行好把指標具體落實到每個客戶經理,然後客戶經理去完成這些指標。

最終零售業務的表現形式仍然是拉存款、賣保險、賣理財,正因如此,今年該行的保險銷售手續費還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甚至超過了一些銀行自有業務的增長指標。這都讓他覺得很不正常。

「不知道其他銀行主動營銷客戶的力度怎樣,至少從城商行角度,主動培育客戶是很緩慢的。」他表示,城商行在各地都有政府資源,比如社保、工資賬戶、市屬國企賬戶等都優先放在城商行,這讓城商行自然而然擁有了一些零售客戶,「很多時候月底儲蓄存款衝量,就是讓對公大客戶將資金臨時轉移到零售賬戶,真正新增的高端零售客戶很少。」

諸多問題,讓管理零售銀行業務多年的他,也時常搞不清楚該行的零售目標客戶到底是怎樣的。

幾個月前,他去其他城商行考察,發現其他銀行已經開始發展私人銀行業務,而該行目前的零售業務幾乎沒有分層,這也促使他思考到底該如何發展零售及理財業務。

「多輪溝通下來,目前答案是中高端服務。」他認為,除了網點制約、二八法則外,大眾化銀行業務隨著銀行手續費率的逐步降低,利潤貢獻會逐步降低,城商行只有做好中高端客戶,才有可能在零售業務上贏得發展空間。

「而說到中高端客戶,顯然不是目前拉存款、賣理財就可以實現的。」他非常希望現代銀行能做到主動管理負債,比如通過自有業務衍生出存款,或者可以比較順暢的募集到資金來源,零售業務精力主要集中在做好服務,而不是目前的規模為大。

不確定性的2012

即將到來的2012年,陳浩坦承,目前也不知道銀行理財業務該如何發展,而宏觀政策的不確定性,是影響理財走向的最大力量。「按照經營慣性,明年理財業務會在今年400多億的基礎上,上一個台階到600億規模,目標是800億,但不確定性因素太多」。

他認為,首先是監管層對理財業務監管力度的不確定性,2011年銀監會在理財業務監管上已多次出手,涉及銷售管理、風險控制、資金池運作、信息披露等多方面,9月以來還禁止銷售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要求清理資金池理財產品建立獨立賬戶等。

目前多家銀行都停止了1個月內的理財產品銷售,但以周為單位滾動發行的產品是否屬於變相超短期理財,資金池運作是否會完全禁止,獨立理財賬戶如何規範等都沒有明確規範。

儘管如此,提升理財及零售業務的服務質量,一直在陳浩腦中激盪,比如電子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細分等,他希望明年能有所改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01

試試提高存款利率 王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2/100362913.html

 中國銀行業近來遭受不少批評:規模過於龐大,脫離實體經濟;利潤增加過猛,對服務對象 有擠壓;利潤主要來自利差,利差得益於管制。針對這些有許多好的改革建議,概括起來不外乎利率市場化、放開管制(開放民間金融)等。形式上說人民幣貸款利 率已基本市場化,下限為基準利率的90%,基本無上限。無法真正市場化的原因在於商業銀行的交易對象(企業和個人)無法和商業銀行平等交易,而這又涉及深 層次的銀行業准入問題。體制是關鍵,否則所謂市場化運行也只能是偽市場化的,但體制改革非旦夕之功,是否有立即可行的改善措施?提高中國商業銀行存款利率 或可嘗試。

  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管制下的利差(淨利息收入)。據銀監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運行報告(2011年度)》,商業銀行(包括5家大型商業 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比一般所稱銀行業金融機構範圍小)總資產餘額88.4萬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 19.2%;全年實現淨利潤104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3%;2011年實現淨利息收入2.15萬億元,生息資產增長和淨息差擴大共同推動了 淨利息收入的增加,非利息收入5149億元。從報告數據來看,商業銀行淨利息收入仍是總收入的絕大部分,佔80.68%。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管制形 成的利差。

  由表可見,央行調整利率,除宏觀經濟狀況外,保持相當大利差也是其考量的因素,最近十次調息基準利差未動就是證明;從1999年開始,基準利率 下利差和貸款利率之比平均在一半左右,考慮貸款上浮修正會更高,這直接形成商業銀行盈利。這大概是中國獨有,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11年上半年數據表 明,從淨息差[它和貸款/存款的利率差密切相關,但非同一指標,淨息差=(利息淨收入+債券投資利息收入)/ 生息資產平均餘額 × 折年係數]看,最低的是中國銀行,為2.11%,原因就在於其境外資產佔比最高,說明境外此類指標低於境內。

  提高存款利率情況怎樣?商業銀行利潤項目較複雜,可簡化成: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業務及管理費-資產減值-所得稅=淨利 潤,佔收入來源80.68%的淨利息收入=生息資產利息收入-計息負債利息支出。調高存款利率等於調高利息支出,銀監會未公佈全行業情況。據工、農、中、 建、交五家大型商業銀行2010年年報,五家合計存款利息支出/淨利息收入約為45%,存款中公司存款約佔50%、個人48%。

  簡略模擬調高效果:1.商業銀行利潤下降;2.實體經濟利潤增加;3.個人利息收入增加;4.因個人利息收入暫無所得稅,稅收下降;5.商業銀 行減少的利潤約一半轉化成公司利潤增加,對資本市場而言,最新市盈率銀行業9.28倍,個數最多(1414家)的製造業26.47倍,是銀行業的2倍多, 轉化不會有總體估值衝擊。

  總之,提高存款利率能增強實體經濟活力,增加居民消費和投資能力,但政府稅收和商業銀行利潤會下降,依賴貨幣政策擴張時工具操作效果會削減。但這也許會迫使商業銀行開拓新的服務,並將資金向更迫切、成本承受力更強的貸款主體轉移,改良配置。或可一試。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99

滾雪球(3):股票和存款誰更安全? renjunjie

http://xueqiu.com/9206125741/21766575
滾雪球,對一般大眾而言,至少會面臨兩個選擇:存款和股票。
選擇存款,是因為存款安全,收益穩定;選擇股票,是因為不甘存款利息低,願意以一定的風險代價去換取較高的回報。
所謂低風險,低回報;高風險,高回報。道理不僅淺顯,而且路人皆知。

於是,不願承擔風險的人,把從工作中辛苦掙到的錢一筆接一筆地存入了銀行。儘管利息微薄,但他們別無選擇,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裡最安全。
於是,擋不住低息煎熬和高息誘惑的人,讓自己鼓起勇氣,殺入股市。即使是傷痕纍纍,也毫無怨言,因為他們知道:股票就是一個高風險金融工具。

事實果真如此嗎?

1924年,埃德加.史密斯在一個旨在證明債券比股票更適宜長期投資的實驗中,得出了一個讓他始料未及的結論:「本書以不同時期(1866-1922)優等債券與普通股的比較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論始終支持分散化持有普通股,即便在貨幣升值的時期也不例外。」
如果從1866年開始股票回報就高於債券,而且還更加安全(埃德加的方法:依簡單指標構建一個包含1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然後長期持有),那麼在整個20世紀的100年中還會如此嗎?
西格爾等眾學者的研究給出了與埃德加完全相同的結論。

好吧,美國是個特例,其他國家也許未必如此。
然 而迪姆森、馬什、斯湯騰三位學者的一項關於「投資收益百年史」的研究對上述擔憂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在12個國家樣本(後來的研究又進一步擴展至更多個國 家)和各個年代的接續滾動10年中,股票都被證明不僅比債券回報更高,而且更安全。(接續滾動如此,考慮到事情背後的邏輯,連續滾動出現南轅北轍式結論的 概率非常低)

2012年,巴菲特也來湊熱鬧了,以自己的投資經歷告之大家:長期來看,股票不僅比存款回報高,而且更安全。
所謂安全,自是指金融工具在本金價值維護、購買力價值維護、時間價值維護上的長期(相對)表現,尤其是購買力價值維護。

中國市場呢?
我 和朱曉芸對股票與存款的長期實際回報(剔除通脹)進行了初步計算:以1年期存款利率計(假設利息全部轉存款),在1991-2011年的11個滾動10年 中,股票(取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的平均值)勝了9次,其中僅有一次為負回報(低於通脹-下同);存款勝了2次,其中有4次表現為負回報。如果考察 1991-2011年這20年,剔除通脹後,存款的(年均)實際回報為-0.49%(也就說,如果我們的存款主要表現為1年定期的話,在過去的20年裡是 以每年0.49%的速度在進行持續地貶值),上證綜指為5.87%,深證成指為7.03%。
如以5年期存款利率計(假設利息全部轉存款),在1991-2011年的20年裡,如果剔除通脹,存款只獲得了0.64%年復合回報,而股票(兩個指數均值)為6.45%。

如果綜合指數如此,那些被優化的指數以及被有選股能力的投資者挑選出來並堅持長期持有的「一流企業」股票理應更加如此。

未來10年,股票和存款誰更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2

存款快被通膨吃掉了,買房才能保值

2012-4-30  TCW



最近,是不是有很多建商或房仲告 訴你,對抗通膨,只有買房才能保值?如果你因此而心生動搖,開始考慮買曾經被你認為房價高得嚇人的房屋(而且越來越高),那麼,你就落入「反射效 應」(Reflection Effect)的心理陷阱!

反射效應談的,是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也就是說,通膨將造成我們存款越來越薄,這已成為既定事實,而在既定損失與買房子可 能的風險之間,人們會傾向選擇後者。

賭一把的損失,反而虧更大

反射效應相對應的是「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是指人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也就 是說,獲得一百元意外之財的快樂,抵不上掉了一百元的痛苦感。

基金公司很善於使用這種心理,他們會先計算你的錢將因為通膨在三十年後縮水的倍數,再引導你去購買自己也不是很懂的基金組合。

現在,當你面對通膨怪獸,而決定去投資「開源」,或買房子「保值」的同時,請確認,你對後者的評估已經非常足夠,否則,你逃離通膨怪獸的做法,只會讓你陷 入「虧更大」的惡性循環。簡單的試算就可知,一般小家庭因為通膨可能一年會多支出兩萬多元,但是,投資的失靈,卻絕不僅是這個數目。

我應該這麼做;1.正視損失,別因恐懼放大它。2.評估解決方案時,把風險與損失也寫下來,兩相權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3

基金業回報不及存款 23家基金公司空吃管理費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5/5NNTAzXzQ0MDg5NQ.html

編者按:1998年3月,老三家基金公司國泰、南方、華夏基金公司相繼開業,公募基金業的歷史開啟,至今,基金已然走過十四年風雨歲月,在此期間,基金業從零發展至規模近3萬億,並成長為資本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機構類型。

基金行業的飛速發展,無疑得益於全國數千萬基民的信任與支持,但是基金業十多年回報給基民是什麼?

可 供統計的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時間裡,基民在偏股型基金上的累計投入就高達6.3萬億元,但是11年的時間裡,扣除各項費用後,該類型基金為基 民實現的回報只有區區754.54億元。基民的回報微薄的同時,基金公司股東的回報卻相當可觀,11年來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費高達1646.56億元,但 已有的67家基金公司的總註冊資本只是104.9億元,以註冊資本計算基金公司的股東投入,已經高到十數倍。

基金業肥了公司,瘦了基民。

 投資者曾經一度對基金趨之若鶩,2007年基金銷售最火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基民找關係託人買基金的離奇案例,但不知從何時起,基金公司和基民關係出現了變化,甚至開始走向對立面。被詬病最多的是,在基民巨額虧損的時候,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規模卻基本不受影響。

那麼11年間,基金總共為投資者賺取多少錢呢?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11年時間裡,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共計為投資者賺取利潤3034.52億元,平均下來每年尚不足300億元。

偏股型基金收益跑輸存款利息

偏股型基金(以股票投資為主的基金)毋庸置疑是各家基金公司的拳頭產品,然而,11年間偏股型基金並未分享到市場上漲的一杯羹。雖然不少偏股型基金經歷了2007年千載難逢的大牛市,但是把視線拉長來看,偏股型基金收益情況並不樂觀。

好 買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1年9月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設立算起,一直到2011年12月,中國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成本約為6.30萬 億元(首次發行+持續申購),扣除其間退出的市值約5.24萬億元(贖回金額+分紅,分紅按全部轉為現金計算),基民的淨投入成本為1.05萬億元左右。 而截至2011年12月底,偏股型基金的總市值(期末資產淨值)為1.24萬億元,總市值與總成本之差即為基民的總投資利潤,約為1900億元。然而,按 偏股型基金認購、申購、贖回分別為1.2%、1.5%和0.5%的費率測算,投資者支付了1145.45億元(最低認購金額計算)。

所以扣除手續費之後,基民的總收益只剩下754.54億元左右。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投資者為偏股型基金支付的費用為1145.45億元,而最終落得的收益為754.54億元。

此外,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測算顯示,偏股型基金的規模在近5年的時間內取得了明顯的擴大,大部分的利潤也是在此期間獲得的,如果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平均下來的年收益率只在1%~2%之間。

「平均下來年收益在1%~2%之間,這一水平明顯比不上銀行存款,而更趕不上近幾年來日益高漲的CPI,可見投資者持有的偏股型基金連最起碼的保值都未達到,更何況升值,」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員告訴記者。

超三成基金公司空吃管理費

基金公司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其投資能力自然應高於常人。然而,梳理2011年年底之前成立的60多家基金公司發現,超過三成基金公司使得投資者顆粒無收。

記者統計,去年年底64家基金公司中,共計41家基金公司為投資者帶來了正回報,另有23家基金公司出現虧損,尚未給投資者帶來正回報。

具 體來看,華夏基金為基民帶來的回報最高,逼近500億元,這一數據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佔所有基金公司總回報的16%;居其後的為易方達基金,11年間為投 資者賺錢大約355億元,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分別為基民獲得回報321.5億元和211.24億元,排名第三和第四位。這四家為投資者帶來回報最多的公司 合計回報達到1382.17億元,貢獻了行業總利潤的近乎一半。

除此之外,富國基金、銀華基金、博時基金、交銀施羅德、國泰基金、工銀瑞信、長盛基金、鵬華基金、華安基金、海富通和建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為基民帶來的總回報均超過了100億元。

「基金公司帶來的總回報首先是和總體規模這一基數有關係,其次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密不可分,」一位第三方分析師向記者解釋。

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給投資者虧錢的基金公司共計23家。其中中郵基金和光大保德信首當其衝,成為虧損額度最大的兩家基金公司,帶來損失均超百億元。

中郵基金從2006年開始管理基金產品,截止到2011年底,六年時間中郵基金虧損高達224.16億元,縱然如此,該公司累計提取管理費超過29億元,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總管理規模近250億元。

虧損額度居高不下的還有光大保德信,該公司2004年開始管理基金,8年間共提取管理費22.69億元,但其累計使得基民財富縮水逼近173億元。

除此之外,長信基金、華商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萬家基金等給基民帶來的虧損也超過50億元。小基金公司中天治、泰信、東吳、益民等基金公司同樣出現虧損,並未給投資者帶來正收益。

6000點套牢眾基

提及基金業的第一次飛躍,2006年、2007年是不能繞過的,隨著大盤上攀至6000點,基金業迎來了爆髮式增長。基金業資產規模從2006年底的不到9000億狂增至3.32萬億。

然而,牛市的瘋狂則是投資者的悲劇的開始。2007年,基金市場異常火熱,誕生了數隻巨無霸,而至今無數投資者仍被套牢。

當時的基金銷售人員和如今不能同日而語,說彼時基金公司處於甲方地位並不誇張。新基金發行之際,一度出現排長隊買基金的盛況,基金採取比例配售的方式來解決超額認購為常態,當日售罄同樣屢見不鮮。

然而,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無數基金在當時釀造了悲劇,其中尤以中郵核心成長為甚。

2007 年8月13日,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發行。當時A股市場人氣爆棚,中郵系已經管理的產品——中郵核心優選基金領跑同類基金。在如此火爆人氣和業績示範效應之 下,中郵核心成長首發當日已超過基金募集規模上限150億元。時隔一個月,中郵核心成長打開申購,短短4天內,規模增加251億份。然而再隔一個月,大盤 觸及歷史最高點6124.04點,隨後步入了漫長熊途,各股票方向基金也開始大跌之旅。時隔5年之後,中郵核心成長目前的淨值為0.4923元,淨值折損 超過一半。至今年一季度,該基金份額為292億份,5年間,已經割肉離場的基民帶走了100億份規模。

同年發行的新基金南方隆元產業主題、光大保德信優勢配置、泰達宏利市值優選、華富成長趨勢、廣發大盤成長混合等多只基金目前淨值下跌幅度仍在30%以上。

2007 年大行其道的還有QDII基金,彼時投資者對於QDII熱捧不亞於A股基金。首發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當日吸引千億元資金認購,創下國內基金史上多項紀 錄的盛況。隨後的幾隻QDII基金同樣承接著市場的火爆人氣,繼續大受追捧。然而,滿載期望和夢想揚帆出海的QDII基金至今仍舊套基民無數。如今,上投 摩根亞太優勢淨值跌幅超過50%,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兩隻基金的淨值跌幅也均在40%左右。

「市場遇到大牛市,投資者已經失去了理性,而此時基金公司抵制不住擴張慾望,瘋狂的規模裂變最終套牢投資者無數,回頭看,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一位基金業界人士如是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29

存款「過山車」之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6/3NMzY5XzQ0MDk3Nw.html

「以前客戶經理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尋找貸款客戶上,現在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拉存款上。」對於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存款荒」,一位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如此描述銀行的境況。

儘管銀行從業人員為攬存、增存出盡奇招,但2011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僅增加9.63萬億元,同比少增2.29萬億元,增速放緩至12.69%,與此前十年的平均增速相比下降8.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銀行業存款關鍵時點前後大起大落,尤其是季末和季初的變動如同「過山車」。去年7月和10月存款均在前一個月大幅增長後出現負增長。今年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創下歷史高位,4月旋即大幅減少4656億元。。

對於銀行而言,貸存比就像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隨著攬存壓力的加大,這把劍亦有隨時掉落的風險。「今年銀行貸款放不出去的原因,除了有效貸款需求不足外,存款增長乏力也是重要原因,很多股份行貸存比已接近紅線。」上述人士稱。

如若「存款荒」不解,貸存比限制亦不放鬆,銀行業信貸投放將受到約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亦或有心而無力。然而,攬存難的背後,更加值得銀行業者反思的或許是這一變化對銀行業經營和轉型帶來的挑戰。

攬存奇招迭出

銀行業存款競爭的激烈程度,從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爆髮式增長或可窺見一斑。

據統計,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不到6000款,2010年突破一萬款,發行規模達到7萬億元。而2011年,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23755款,發行規模16.49萬億,同比翻番。截至2011年末,理財產品餘額約4.2萬億元,同比增加1.5萬億元左右。

「發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各家銀行留住和爭奪客戶的利器。理財產品一般設計成月/季末到期,次月/季初存款再轉為理財產品。儘管目前以非保本產品為主,但可計入存款的保本產品比例不斷提高,都體現出銀行利用理財產品沖存款的意圖。」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儘 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但仍難以留住一些追求更高收益的大資金。因此監管機構雖三令五申,銀行高息攬存行為仍暗流湧動、屢禁不絕。中央財經大 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近日透露,有銀行對3月31日存入的1000萬元支付8萬元當天利息,年化收益率達到百分之好幾百。

實際上,為應付內部考核、外部監管、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等需要,銀行業做大季度末或年度末等關鍵時點的存款可謂奇招迭出。

銀行之前實行過站立服務,雖然沒持續多久,但可視為銀行攬存壓力開始顯現的標誌。此外,通過飯局公關拿下大客戶,月底季末營業廳提前關門避免大客戶轉出存款都很常見。一國有大行東部地區分行人士稱。

如果說攬存是個體力活,增存則是個腦力活。方法一:將客戶的一筆貸款轉成存款後作為保證金反覆開票貼現,最多能空轉十次,存款被虛增放大若干倍。不過,隨著流動性收緊,去年票據貼現利率飆升,超出銀行的承受能力,不過今年票據貼現利率已經下行。

年 報顯示,2011年多家銀行保證金存款增速較快,尤其股份行增速多在20%左右,其中興業銀行同比增長106.82%,遠高於2009年18.79%;浦 發的增速亦較快,同比增長70.51%,而2010年增速僅為15.99%。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保證金存款增速可能不會明顯放緩。

方法 二:將同業存款轉化為對公存款。「全口徑存款包含對公、對私和金融同業存款,但各行對前兩者的考核力度遠大於後者。為應付考核,季末或年末有些銀行就找關 係好的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攬點同業存款,直接放進同名對公賬戶中,補貼點費用,量大時間短,而且相當隱蔽,不容易被監管層察覺。」上述人士稱。

年報顯示,上市銀行2011年同業存款均出現較快增長。以資金實力最為雄厚的工行為例,2011年,該行同業拆入餘額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8%。

存款增長引擎失速

考核時點一過,不管是理財產品轉化的存款,還是各種方法虛增的存款,都將在完成各自的使命後悄然歸位,這或許正是銀行業存款屢屢在季末季初大起大落的真相。

與存款大幅波動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拉存款突然成為銀行業不可承受之重。

存款增長主要來自外匯佔款增長造成的貨幣投放,和由貸款產生的派生存款。而外匯佔款和信貸增速放緩是導致存款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海 通證券金融組高級分析師董樂稱,過去十年我國外匯佔款年均增長30.47%,遠超同期貸款增速,造成存款增速比貸款增速平均高1.75個百分點。但從 2009年開始,外匯佔款增速開始明顯放緩,2011年增速降到12.31%,低於當年14.35%的貸款增速,當年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2.69%,亦低 於貸款增速。

「2011年下半年存款少增2.53萬億元,但理財產品等負債脫媒的因素只能解釋2.53 萬億存款少增量的一小半,我們認為熱錢外流明顯加劇可能是重要原因。」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稱。

「熱 錢」外流的一個可能佐證是,去年10-12月外匯佔款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249、279和1000億元,而此前僅在2000年12月和 2007年12月發生過兩次孤立的負增長現象。另一個可能佐證是在港人民幣存款快速增長,2010年底,在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為3149億元,但到2011 年底已經接近翻番。

外匯佔款增加會造成強制性基礎貨幣投放,而央行過去主要採用發行央票等方式對沖外匯佔款,因此隨著外匯佔款增速放緩,亦是在2009年央票發行逐漸放緩。央票餘額曾經從2002年的1500億增加至2008年的約4.1萬億,但到2011年末已大幅降至約1.9萬億。

與此同時,提高存准率成為央行控制流動性和信貸投放的主要方式。2010-2011年,央行先後11次共上調存准率550個基點,大約回籠流動性4萬億。

董樂稱,上調存准率不同於公開市場操作,它會增加基礎貨幣規模,但可以有效降低貨幣乘數,從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的目的。因此,到2010-2011年,基礎貨幣仍維持較快增速,但M2和信貸供給明顯減速了。

增量貸存比或超80%

一 位股份行計財部人士稱,對貸存比的控制在2009年一度放寬以鼓勵銀行放貸支持經濟刺激計劃,但隨著銀行超標嚴重,此後監管層要求將貼現也計入貸存 比,2011年後,監管層進一步將貸存比指標改為日均考核。在此背景下,2009年信貸增長近10萬億後,2010年增長7.95萬億元,2011年信貸 增長下降至7.47萬億。

外匯佔款和貸款增速兩大引擎均失速,存款增速自然也一再放緩。2011年存款單月增速從3月的最高值18.3%下降到11月的最低值12.2%,其中7月、10月存款負增長。

2012年前兩月,銀行存款增速仍然緩慢,儘管3月增加2.95萬億元,創下歷史高位,令一季度銀行體系內的人民幣存款增加3.76萬億元,但4月再次大幅減少4656億元,印證了3月暴增的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虛增。

存款增長的蛋糕變小,而各家銀行卻還想維持原有份額甚至更大,便導演出銀行業存款整體增速放緩中劇烈波動的「大戲」,且剛剛拉開帷幕。

金麟稱,中國的低貸存比時代將逐漸終結,存款將進入相對稀缺時代。

國內熱錢的大規模流入始於 2003-2004年。金麟估算後認為,八九年來,國內熱錢積累至少5.9萬億。若這些熱錢發生趨勢性外流,對外匯佔款及存款增長的影響會非常大。

歷 史數據顯示,200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存比曾接近90%,後經持續核銷不良貸款(超過2萬億)及外匯佔款持續高增長導致存款多增,增量貸存比維持在 65%左右,才使得2005年後貸存比降至75%以下,此後維持在65-75%之間。若未來熱錢不再流入,外匯佔款增速下降,2012年的增量存貸比將達 85%,未來存貸比將不斷上行,並將進而導致存款的現金流將不足以支持信貸的增長。

貸存比對信貸投放的制約已經顯現。今年連續數月出現月初新增貸款為零甚至為負、月末幾天突擊放貸的情況,恰好與月初存款回落、月末存款沖高的情形吻合。

上述國有大行公司部人士稱,今年放貸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貸存比限制,「雖然大家都在說貸款有效需求不足,這確實是個原因,但不能忽視存款增長乏力已經導致很多銀行的貸存比接近紅線,即便有需求也放不出去。」

「不論是貸存比還是準備金率在2012年都有放鬆的要求的話。若不能馬上取消貸存比監管也無法放寬75%的監管要求,我們建議貸存比公式恢復至2009年之前,即剔除貼現。」金麟稱。

不過,業內人士多認為,貸存比是寫入商業銀行法的,要修改並不容易。「隨著銀行經營更加市場化,對貸存比的考核可能會逐漸淡化,但短期內應該還不會取消。」上述股份行計財部人士稱。

這意味著對於銀行而言,中期內攬存難以及存款大幅波動還會是常態。不過,按照國外銀行的發展軌跡,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對於存款的依賴會逐漸降低,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會通過發債和同業拆借解決,中國銀行業目前面臨的存款壓力也會隨之消失。

「這會是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發展方向,但這必然要經歷較長的陣痛期,至少這兩年我們還是要為存款忙。」上述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0

未來銀行業存款競爭策略隨談 影子武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341.html
 
   無論所謂一名中國銀行業的從業者,還是一名愛好銀行股投資的投資者,2012年6月8日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中國銀行業的存款利率開始 有了自主定價的權限,雖然這個權限還非常小,離真正的利率市場化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其意義是深遠的。雖然從去年以來,存款理財化的趨勢事實上已經改變了 銀行存款的成本結構,但那只能算是預演。由於工作關係,我在第一時間參與了銀行業的存款定價情況調研,結合自己的行業工作經驗,談一些對未來銀行業存款競 爭策略的看法。

    利率市場化喊了多年,之前也和業內及投資圈的朋友多次談及此問題,其中最確定的一點是:四大行會在初期達成價格默契,這一點是在今天首先被驗證了,無論這 種默契是如何達成的,從今天一早四大行最先做出利率調整和公告的情況來看,至少是早有準備的。四大行的定價保持一致,就基本上保持了行業格局的基本穩定, 保證了不出現大規模的惡性競爭。當然,以目前的存款浮動範圍,也鬧不出多大動靜,但這至少給出了一種信號:利率即便市場化了,行業的格局依然是穩定的,這 也是管理層希望看到的。

    那麼四大行為什麼不保持基準利率呢?可以發現四大行的價格制定是很有意思的,活期上浮到頂,一年以下定期維持降息前標準(實際上浮不到10%)。四大行的 存款結構中,活期的佔比是比較高的,而這一部分實際上浮非常小,與降息前比實際是下降的,而其他股份制銀行如果根據四大行的定價,實際付出的成本要高得 多。此外四大行的定期存款中大部分是一年期以下的,四大行維持與降息前不變,既避免了老客戶來轉存的麻煩,又讓新客戶感覺不到利率的變化,享受和老客戶一 樣的利率,也給自己減少了業務的壓力,是非常聰明的選擇,而留出的空間離最高限額也僅有不到0.1個百分點,即便其他銀行上浮到頂,也沒有太大威脅。最 後,四大行也做出了存款上浮的姿態,響應了銀行業還利於民的輿論和號召。所以說四大行的定價策略是一舉三得:打擊股份制銀行、節約操作成本、獲得輿論支 持。

    同時,也不出意外的,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業跟進了四大行的存款定價標準,從這兩家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客戶結構來看,這也是目前的最佳策略。上述六家銀行的價格默契也許會存在較長時間,這也就進步一保證了行業結構的穩定性。

    從圍脖流傳的最新消息來看,不少城商行、信用社執行了一浮到頂的存款定價策略,從過去幾年的行業競爭格局來看,這些銀行一直有較強的攬儲衝動,原因可能是 多方面的:一是本身規模小、業務單一,綜合競爭力不足,更加依賴價格競爭;二是貸款議價能力較強,同時運營成本較低,可以接受更高的負債成本;三是為了上 市融資,規模擴張的衝動較強,要做大規模,首先要有存款。

    最糾結的還是股份制銀行,規模上來說,不大不小,客戶群體來看,上要和國有銀行競爭,下要和城商行激戰。所以股份制銀行對競爭策略的選擇更為慎重,在一開 始還處於觀望的態勢,通過電話和網點諮詢,大都告知未接到利率執行變化的通知。到了今天下午,才有了最新的消息:招商銀行跟進執行四大行標準,興業銀行上 浮到頂。這兩種策略或許表面了股份制銀行未來道路的分化。

    首先說招商銀行,其存款規模僅次於交行,不算郵儲銀行的話,行業排名第6位,從規模上來說跟進四大行定價無可厚非,同時也是不得不跟進的,否則不說別的, 輿論的負面評價就承受不了。但招行為什麼不上浮到頂?過去我們看招行的年報,發現招行的存款成本是股份制銀行最低的,這一優勢在利率市場化時代是否能夠延 續?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招行和四大行比較類似,活期存款的佔比高;其次,招行的理財業務優勢,招行客戶特別是零售客戶的金融資產中存款的佔比比較低,以金 葵花客戶為例,存款只佔其資產的不到1/4,那麼即便招行的存款利率不是最高的,也不至於馬上失去客戶。

    其次看興業銀行,執行了上浮1.1倍的策略,是有一點出乎我的意料,因為興業的存款成本過去也是比較低的。但是仔細考慮也不無道理,因為興業在負債業務 上,對客戶的粘性並不強,而是依靠信貸和結算業務為主要的客戶維護手段,這也是除招行外大多數股份制銀行的現狀。與一些地方的城商行、信用社相比,興業等 股份制銀行在競爭中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存款定價上不得不跟進。

    截止目前還沒有看到民生銀行的最新消息,拍腦袋猜一下,應該會和興業一樣一浮到頂吧,包括其他大部分股份制銀行也會跟進。

    以上分析是比較粗淺的直觀判斷,也談不上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個人感覺反而是四大行對此次存款利率浮動定價是有所準備的,同時它們之間的默契會在很長一段時 間內成為市場的利率的風向標。而股份制銀行的反應似乎比較倉促,並沒有提醒出我們想像當中應有的靈活策略和更加適應市場化的表現。

    當然,此時定論為時尚早,畢竟這只是第一步,也許這一次的利率調整,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想像一下如果所有銀行都按照四大行標準或者上浮到頂,那麼也 就等同於執行了一次不對稱加息。而事實上各家銀行可以做的文章還很多,比如可以對不同地區、不同客戶、不同額度的存款執行不同的利率,還可以利用存款浮動 的空間設計創新各種結算、理財和信貸產品等。

    此外,各家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可以按照自身的業務特點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調整存款定價策略,比如招行有負債業務優勢,可以在降息週期降低存款利率,進一步降低負債成本,而如民生有貸款議價優勢,可以在加息週期提高存款利率攬儲,充分享受緊縮週期帶來的高息差。

    短期來看,銀行利差收窄無法避免,雖然我並不認為這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結果。而作為銀行人和銀行股的投資人,利率市場化也的確不是太好的消息,前者導致我 今天加班做調研,後者導致我的銀行股票大跌,呵呵。但是這畢竟是對實體經濟、其他行業和老百姓都有好處的事情,不走出這一步,中國的銀行也許就是永遠大而 不強,所以,必須要為改革鼓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05

微博三條:存款活雷鋒、炒股白求恩、買房甕中鱉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72.html
最近幾天我發了三條微博,轉載過千,內容如下:

【存款人都是活雷鋒】
過去20年中國的貨幣貶值率高達年10%,其中7%為央行收取的鑄幣稅,3%被商業銀行瓜分。而存款人的儲蓄每年縮水實際還不是5%,而是10%以上,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越存款越窮,越貸款越富,為什麼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微博三条:存款活雷锋、炒股白求恩、买房瓮中鳖
炒股人都是白求恩】有人問炒股的人又是什麼,我簡單的統計了一下A股成立20年來的融資、交稅和手續費,發現小散一共投入6萬多億,但到手的分紅不到1萬億,20年白送了5萬多億出去,炒股的真是捨己救人,不求回報和感恩的白求恩啊,數據見下圖:

微博三条:存款活雷锋、炒股白求恩、买房瓮中鳖

【買房人都是甕中鱉】我寫了「存款活雷鋒、炒股白求恩」二貼,結果賣房炒房人樂了。經統計,中國城鎮人口6.7億,合計住宅面積約212億平米,三口之家 95平米。但在建待建住宅有200億平,夠10年銷售13.5億人住,而農村房子就養雞好了。所以我估計政府會大力推行房產稅,這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微博三条:存款活雷锋、炒股白求恩、买房瓮中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