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存款「過山車」之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6/3NMzY5XzQ0MDk3Nw.html

「以前客戶經理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尋找貸款客戶上,現在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拉存款上。」對於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存款荒」,一位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如此描述銀行的境況。

儘管銀行從業人員為攬存、增存出盡奇招,但2011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僅增加9.63萬億元,同比少增2.29萬億元,增速放緩至12.69%,與此前十年的平均增速相比下降8.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銀行業存款關鍵時點前後大起大落,尤其是季末和季初的變動如同「過山車」。去年7月和10月存款均在前一個月大幅增長後出現負增長。今年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創下歷史高位,4月旋即大幅減少4656億元。。

對於銀行而言,貸存比就像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隨著攬存壓力的加大,這把劍亦有隨時掉落的風險。「今年銀行貸款放不出去的原因,除了有效貸款需求不足外,存款增長乏力也是重要原因,很多股份行貸存比已接近紅線。」上述人士稱。

如若「存款荒」不解,貸存比限制亦不放鬆,銀行業信貸投放將受到約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亦或有心而無力。然而,攬存難的背後,更加值得銀行業者反思的或許是這一變化對銀行業經營和轉型帶來的挑戰。

攬存奇招迭出

銀行業存款競爭的激烈程度,從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爆髮式增長或可窺見一斑。

據統計,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不到6000款,2010年突破一萬款,發行規模達到7萬億元。而2011年,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23755款,發行規模16.49萬億,同比翻番。截至2011年末,理財產品餘額約4.2萬億元,同比增加1.5萬億元左右。

「發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各家銀行留住和爭奪客戶的利器。理財產品一般設計成月/季末到期,次月/季初存款再轉為理財產品。儘管目前以非保本產品為主,但可計入存款的保本產品比例不斷提高,都體現出銀行利用理財產品沖存款的意圖。」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儘 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但仍難以留住一些追求更高收益的大資金。因此監管機構雖三令五申,銀行高息攬存行為仍暗流湧動、屢禁不絕。中央財經大 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近日透露,有銀行對3月31日存入的1000萬元支付8萬元當天利息,年化收益率達到百分之好幾百。

實際上,為應付內部考核、外部監管、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等需要,銀行業做大季度末或年度末等關鍵時點的存款可謂奇招迭出。

銀行之前實行過站立服務,雖然沒持續多久,但可視為銀行攬存壓力開始顯現的標誌。此外,通過飯局公關拿下大客戶,月底季末營業廳提前關門避免大客戶轉出存款都很常見。一國有大行東部地區分行人士稱。

如果說攬存是個體力活,增存則是個腦力活。方法一:將客戶的一筆貸款轉成存款後作為保證金反覆開票貼現,最多能空轉十次,存款被虛增放大若干倍。不過,隨著流動性收緊,去年票據貼現利率飆升,超出銀行的承受能力,不過今年票據貼現利率已經下行。

年 報顯示,2011年多家銀行保證金存款增速較快,尤其股份行增速多在20%左右,其中興業銀行同比增長106.82%,遠高於2009年18.79%;浦 發的增速亦較快,同比增長70.51%,而2010年增速僅為15.99%。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保證金存款增速可能不會明顯放緩。

方法 二:將同業存款轉化為對公存款。「全口徑存款包含對公、對私和金融同業存款,但各行對前兩者的考核力度遠大於後者。為應付考核,季末或年末有些銀行就找關 係好的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攬點同業存款,直接放進同名對公賬戶中,補貼點費用,量大時間短,而且相當隱蔽,不容易被監管層察覺。」上述人士稱。

年報顯示,上市銀行2011年同業存款均出現較快增長。以資金實力最為雄厚的工行為例,2011年,該行同業拆入餘額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8%。

存款增長引擎失速

考核時點一過,不管是理財產品轉化的存款,還是各種方法虛增的存款,都將在完成各自的使命後悄然歸位,這或許正是銀行業存款屢屢在季末季初大起大落的真相。

與存款大幅波動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拉存款突然成為銀行業不可承受之重。

存款增長主要來自外匯佔款增長造成的貨幣投放,和由貸款產生的派生存款。而外匯佔款和信貸增速放緩是導致存款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海 通證券金融組高級分析師董樂稱,過去十年我國外匯佔款年均增長30.47%,遠超同期貸款增速,造成存款增速比貸款增速平均高1.75個百分點。但從 2009年開始,外匯佔款增速開始明顯放緩,2011年增速降到12.31%,低於當年14.35%的貸款增速,當年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2.69%,亦低 於貸款增速。

「2011年下半年存款少增2.53萬億元,但理財產品等負債脫媒的因素只能解釋2.53 萬億存款少增量的一小半,我們認為熱錢外流明顯加劇可能是重要原因。」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稱。

「熱 錢」外流的一個可能佐證是,去年10-12月外匯佔款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249、279和1000億元,而此前僅在2000年12月和 2007年12月發生過兩次孤立的負增長現象。另一個可能佐證是在港人民幣存款快速增長,2010年底,在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為3149億元,但到2011 年底已經接近翻番。

外匯佔款增加會造成強制性基礎貨幣投放,而央行過去主要採用發行央票等方式對沖外匯佔款,因此隨著外匯佔款增速放緩,亦是在2009年央票發行逐漸放緩。央票餘額曾經從2002年的1500億增加至2008年的約4.1萬億,但到2011年末已大幅降至約1.9萬億。

與此同時,提高存准率成為央行控制流動性和信貸投放的主要方式。2010-2011年,央行先後11次共上調存准率550個基點,大約回籠流動性4萬億。

董樂稱,上調存准率不同於公開市場操作,它會增加基礎貨幣規模,但可以有效降低貨幣乘數,從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的目的。因此,到2010-2011年,基礎貨幣仍維持較快增速,但M2和信貸供給明顯減速了。

增量貸存比或超80%

一 位股份行計財部人士稱,對貸存比的控制在2009年一度放寬以鼓勵銀行放貸支持經濟刺激計劃,但隨著銀行超標嚴重,此後監管層要求將貼現也計入貸存 比,2011年後,監管層進一步將貸存比指標改為日均考核。在此背景下,2009年信貸增長近10萬億後,2010年增長7.95萬億元,2011年信貸 增長下降至7.47萬億。

外匯佔款和貸款增速兩大引擎均失速,存款增速自然也一再放緩。2011年存款單月增速從3月的最高值18.3%下降到11月的最低值12.2%,其中7月、10月存款負增長。

2012年前兩月,銀行存款增速仍然緩慢,儘管3月增加2.95萬億元,創下歷史高位,令一季度銀行體系內的人民幣存款增加3.76萬億元,但4月再次大幅減少4656億元,印證了3月暴增的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虛增。

存款增長的蛋糕變小,而各家銀行卻還想維持原有份額甚至更大,便導演出銀行業存款整體增速放緩中劇烈波動的「大戲」,且剛剛拉開帷幕。

金麟稱,中國的低貸存比時代將逐漸終結,存款將進入相對稀缺時代。

國內熱錢的大規模流入始於 2003-2004年。金麟估算後認為,八九年來,國內熱錢積累至少5.9萬億。若這些熱錢發生趨勢性外流,對外匯佔款及存款增長的影響會非常大。

歷 史數據顯示,200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存比曾接近90%,後經持續核銷不良貸款(超過2萬億)及外匯佔款持續高增長導致存款多增,增量貸存比維持在 65%左右,才使得2005年後貸存比降至75%以下,此後維持在65-75%之間。若未來熱錢不再流入,外匯佔款增速下降,2012年的增量存貸比將達 85%,未來存貸比將不斷上行,並將進而導致存款的現金流將不足以支持信貸的增長。

貸存比對信貸投放的制約已經顯現。今年連續數月出現月初新增貸款為零甚至為負、月末幾天突擊放貸的情況,恰好與月初存款回落、月末存款沖高的情形吻合。

上述國有大行公司部人士稱,今年放貸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貸存比限制,「雖然大家都在說貸款有效需求不足,這確實是個原因,但不能忽視存款增長乏力已經導致很多銀行的貸存比接近紅線,即便有需求也放不出去。」

「不論是貸存比還是準備金率在2012年都有放鬆的要求的話。若不能馬上取消貸存比監管也無法放寬75%的監管要求,我們建議貸存比公式恢復至2009年之前,即剔除貼現。」金麟稱。

不過,業內人士多認為,貸存比是寫入商業銀行法的,要修改並不容易。「隨著銀行經營更加市場化,對貸存比的考核可能會逐漸淡化,但短期內應該還不會取消。」上述股份行計財部人士稱。

這意味著對於銀行而言,中期內攬存難以及存款大幅波動還會是常態。不過,按照國外銀行的發展軌跡,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對於存款的依賴會逐漸降低,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會通過發債和同業拆借解決,中國銀行業目前面臨的存款壓力也會隨之消失。

「這會是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發展方向,但這必然要經歷較長的陣痛期,至少這兩年我們還是要為存款忙。」上述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