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进军鞍山或接盘鞍钢地产 中化集团借央企“清退”扩张?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13/333822.s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随着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中化集团正在寻找接盘机会,其“触角”正向鞍山等三线城市延伸。
4月7 日,中化集团副总裁李彬与辽宁鞍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李彬在签字仪式上表示,“中化集团希望与鞍山在能源、化工、地产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实现 互利共赢。”
上述消息发布,立即引发业界猜测,中化集团挺进鞍山市,是否为接盘鞍钢集团旗下的地产做准备?
4月12日,《每日经 济新闻》记者致电鞍钢集团,其宣传部一位人士表示,“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鞍钢集团也在此列,但是具体退出方案是否已上交国资委,这需要向 集团领导确认。”
加大土地储备
中化集团总裁办公室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资委已经明确中化集团是以地产为主业的央 企,所以扩张地产业务是必须的。”但是该人士否认了中化集团接盘其他央企即将退出的地产业务。
在上述协议签订之际,正赶上国资委加速清理非地 产主业的央企。当记者咨询中化集团是否计划接盘鞍钢集团旗下的地产时,该人士表示,“我们还未得到这方面的消息,无法进行评价。”
尽管中化集 团否认接盘其他央企的地产资产,但是上述协议再次印证,该集团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谋求新一轮的地产扩张。
根据地产业务的规模分析,中化集团在 国资委下属16家地产央企中排名靠后。尤其与第一梯队的华侨城、中国建筑、中国保利、招商局集团相比,差距甚远。这一情况决定了中化集团必须加紧做大地产 业务,否则难以通过国资委的考核。
目前,中化集团下属的地产业务共涉及两家H股上市公司,即远洋地产 (03377,HK)与方兴地产(00817,HK)。
“中化集团很早前已经确定逐步退出远洋地产,到现在中化集团只持有远洋地产3.04% 的股权,已是小股东了。”3月25日,方兴地产董事会主席罗东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据了解,中化集团原本是远洋地产的第二大国有股股东,但 是大幅减持后变为了第三大股东,目前中国人寿成为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业界认为,中化集团大幅度减持远洋地产,战略用意在于重点发展方兴地产。根本原因 是中化集团对于远洋地产的控制力不够。
中化集团作为方兴地产第一大股东,持有其7.68亿股股份 (约占62.87%股权)。3月25日,方兴地产发布2009年报。公司年报显示,包括物业开发、物业租赁、酒店经营3个业务在内,2009年的营业收入 为63.2亿港元,较2008年上升62%;净利润为11.74亿港元,同比上升30%。公告披露,方兴地产的土地扩张已经成为既定战略,但是目前其土地 储备仅为130万平方米。显然方兴地产的土地储备不足。
拟接盘多家央企地产资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中化集团正在全力支持方 兴地产的扩张,其中不排除接盘多家央企退出的地产资产。
一方面,中化集团先后与大连、青岛、鞍山等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加速进军上述城市的地产 市场。3月底,中化集团与大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化集团及下属公司将与大连市政府在化工产品物流、地产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更早前,方兴地产与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签订了 《区域战略合作暨中岛·蓝海新港城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打造高端地产项目。青岛城投集团是青岛市直属国有投资公司,在青岛市属范围内,青岛城投 集团具有城市建设开发方面的独特地域优势。
此外在资金方面,中化集团也支持方兴地产接盘央企退出的地产,方兴地产获得的银行授信超过200亿 元。
3月25日,方兴地产投资者关系总监郑秋平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如果可能,方兴地产有意 收购这些企业转让的地产项目。”
对于挺进鞍山地产市场,鞍山市当地一位地产销售商对记者表示,“中化集团进军鞍山,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 鞍山正在开发达道湾新城,推动城镇化建设,将涉及大面积的回迁人口与住房。另一方面,鞍钢集团下属的地产资产必须退出,不排除中化集团将获得这笔资产。”
据记者了解,鞍钢集团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是鞍钢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拥有总资产6亿元。显然,这笔资产对于财大气粗的中化集团而言,资金并不是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5

艰难的央企房地产重组:中交建设或入主中房集团?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4NMDAwMDE3OTI4Ng.html
5月24日晚,*ST中房(600890.SH)和ST重实(00736.SZ)同时发布公告,澄清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 称中交建设)将重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以下简称中房集团)的传闻。 公告称,两公司就有关事项向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房集 团)发出了书面问询函,中房集团书面回复称:“关于集团公司的重组事项,到目前为止,集团公司未收到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关于重组的正式文件。”此 后,记者致电*ST中房证券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是否重组由国资委决定,目前只能披露这么多。本报记者多方求证,中交建设确实有意重组 中房集团。但重组方案仍在探讨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地产公司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未获央企主营房地产主业的牌照,但中交建设一直 很关注房地产的投资机会。另据接近人士透露,这场整合主要是由国资委主导发起的,第十七张央企从事房地产业牌照很难颁发。如果可以选择,中 交更希望直接获得牌照,而不是整合中房集团。此外,中交集团整合中房集团的另一背景是央企之间的大量重组,到今年已是必然趋势。2006年 12月,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至80-100家。而央企数目已由 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2009年的129家。中交建设的野心今年4月13日,中交股份 (1800.HK)董事长周纪昌在香港表示,集团正与16家允许从事房地产的央企之一,以及国资委进行洽商,期望通过全资收购方式收购这一央企,从而使其 以中交建子公司的身份从事房地产业务。但他并没有透露是哪一家央企。中交建设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2006年12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 所主板挂牌上市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中交股份在设计和承建的众多国家重点项目中,创造了诸多国内乃至亚洲和世界水 工、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之最”。例如,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等工程。中交股份2009年全年纯利润72 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18.5%,期内营业额2269.2亿元,上升26.8%。信达国际分析师赵曦文在报告中指出,中交集团正与16间可 以从事内房的央企的其中一间,商讨不涉及任何资金的合并重组,方案也与国资委商讨中,期望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重组,然后将房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参考同 业中铁集团的情况,旗下房地产业务占总收入不足3%,虽然2009年上半年利润率接近15%,较基建业务同期的2.2%为高,但对整体业绩贡献不大,后续 要靠主营业务拉动收入及纯利拉动增长。周纪昌此前曾公开表示,目前相关事项正处于洽谈阶段,国资委对此抱支持态度,主要是由于中交集团的专 业团队及技术水平符合房地产发展,投入物业市场有助国家的遏抑楼价飙升政策。资料显示,房地产开发属于中交股份的经营范围。据周纪昌透露, 此次收购将以划拨方式进行,不涉及并购资金,相关重组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落实。第一阶段,这一从事地产业务的央企会被划拨至中交建集团名下。如果条件及项 目发展成熟,可能会将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周纪昌另称,未来集团旗下房地产业务计划形成每年20亿元以上的利润。他透露,目前集团拥有土地储备约 2000亩。“中交又有钱,又有资源,通过修路的方式获得土地储备很容易,却没有牌照。”前述央企高层认为,整合中房集团成为名正言顺开发 房地产业的最佳途径。中房模式行将落幕传闻被整合的中房集团,曾是中国房地产业界的“巨无 霸”。中房集团前董事长孟晓苏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回忆1980年代的中房集团,“整个中国只有1亿平方米的开发总量时,中房的 开发量就有1800万平方米-2000万平方米,占全国开发总量的五分之一。”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房集团逐渐走向没 落。2005年1月29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所属的华能房地产总公司正式整体划转给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此次划拨,被称为2004年6 月国资委发出《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后的“央企重组第一单”。时任中房集团总经理助理、中房新闻发言人韩旭升说出了彼 时中房的野心,“第一步,我们经过第一批房地产资源的重组,组建一个资产规模在1000亿左右的房地产股份制的集团企业,由国资委和国资委所属中央企业共 同参股的方式成立的股份制企业。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更大范围地整合,包括地方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和其他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发展成为 总资产在2000亿左右的房地产的更大型规模的企业。第二步的2000亿左右基本接近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就是长江实业的资产规模水平。第三步,在这 个基础上增强国际竞争力,引进战略合作者,包括混合制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房地产的一个航母。”但此后,因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央企房地产业的重组几近停滞。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华能集团当时为了响应国资委号召,政治上 “表先进”,将资产无偿转让给中房集团,而转让出去的项目在中房集团的操刀下,业界对其评价并不高。一位央企同行认为,中房集团的净资产很 少,其下属子公司多属于“挂靠性质”。一位国企同行向本报记者指出,这些下属公司同集团之间既没有股权关系也没有人事关系,只是大家都共用一个名字,中房 集团更像一个连锁公司。他更相信,孟晓苏所指的该集团拥有1亿多亩土地储备更多是概念上的,只是将所有子公司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土地储备相加得来。实际 上,号称300多家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中,与中房集团建立资产联系的只有不足40家。孟晓苏也曾希望借助央企的重组完成中房自身的重组, 收回子公司的产权。而央企同意无偿划转房地产资产是遵照国资委“专注于做大做强主业的思路”,但中房集团显然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中房旗下子公司*ST中房 顶着中国最大房地产央企上市平台的荣耀,却始终在亏损和退市边缘徘徊。中房集团的开发能力也饱受业界质疑。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薛迥文 眼里看来,中房集团管理松散,主要从事保障房建设利润率偏低,缺乏品牌,没有分区管理以及统一采购等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重组已成必 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2

钢铁央企四变三 鞍钢重组攀钢启动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5/xNMDAwMDE3ODgxNg.html
鞍钢和攀钢终于将迈出跨区域重组的实质步伐,钢铁业四大央企将变局成三。5月24日,本报记者获悉,鞍钢与攀钢 的重组方案已于上周五获得国资委批准,重组将在直接划拨的基础上成立鞍钢集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现有鞍钢、攀钢则成为大集团旗下的其中两个子公司。当 天,为鞍钢集团持有62.79%股权的鞍钢股份(000898.SZ;00347.HK)在深市、港市双双停牌。攀钢内部管理人士告诉本报 记者,经历双方去年以来整一年的谈判交流,最终重组方案整体与初定时基本一致。而鞍钢修成正果,在于其当时“真金白银”地提供了现金选择权。“其 实国资委最初确实有意让宝钢来重组我们,如果没有后来的现金选择权,宝钢内部估计也不会出现意见分歧。但鞍钢乐意出钱,并且之前就在二级市场上拿出几十亿 购买了攀钢系的股票,不然两家也未必走得到一起。”他说。此前攀钢系下属三家上市公司攀钢钢钒、攀渝钛业和ST长钢整合成一家时,确定鞍钢 集团公司担任该次重大资产重组现金选择权第三方,其后又向有选择权股东追加提供了一次现金选择权申报行权权利,可谓情意真切。早在去年初,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就对本报记者表示,最值得关注的并购重组在于鞍钢攀钢之间,因为涉及大型央企跨区重组,有标杆意义,后又被明文写进《钢铁产业调整振兴 规划》。对于双方关系,鞍钢集团总经理曾用“鼎力支持”、“无私帮助”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两家相距甚远、同样手握大量资源、又颇有渊源的 企业的关系。如今国资委获批,也印证了他不久前关于“产业重组今年会有实质性进展”的承诺。更大的背景则是,产业政策明确指出,将支持宝 钢、武钢、鞍钢成为中国钢铁业三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宝钢已重组广钢,湛江精品钢铁基地将于6月启动,武钢虽在等待批复,但防城港项目仍是其大西南战略的核 心,而鞍钢若非加大联合重组力度,恐难跟上既定发展步伐。目前,鞍钢集团的产能为2500万吨,攀钢集团产能为1000万吨,如果鞍钢接下 来又能顺利拿下1100万吨的本钢,合并后产能可达4600万吨,将超过河北钢铁集团去年产能4020万吨和宝钢集团的3887万吨。“作 为攀钢人,我们希望鞍钢的重组能够有实际良好的效果,而不是仅仅做大非做强。”上述攀钢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鞍钢的到来意味着有更大的企业背景和更多 的资金注入,尤其是对我们西昌基地的建设推动。”攀钢打造的西昌新基地,将耗资150亿元左右,至2012年打造成年产400万吨铁、 360万吨钢、350万吨热轧板、钒渣近20万吨的新钒钛钢铁基地。仅今年第一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额就超过50亿元,其中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占比 50%。据本报记者了解,此次重组方案获批后,实质性操作预计将在一至两个月内正式启动,首先的疑问,将是鞍钢集团会派驻何人前往攀钢担任 高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8

五矿地产加速整合 央企巨头另辟蹊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4/xNMDAwMDE4MzUxNQ.html


三年两遇宏观调控,却是中国五矿集团旗下房地产业务的意外发展期。

“这三年来,五矿无论顺境逆境,采取稳健扩张 的策略,不参与土地市场的血拼,不当地王,化危为机。”五矿置业总经理田景崎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如是表示。

五矿集团正加速集团 内部房地产业务的整合。五矿置业、五矿建设、湖南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五矿营口产业园将统一整合到五矿地产平台下,高效进行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保障持续稳 健发展。

五矿地产的目标是,2015年成为中国具备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主打并购和股权合作

2007 年,五矿集团成为最后一批被确立为主业为房地产开发的央企。正当五矿集团准备在地产领域“大干一场”时,随即到来的却是金融风暴。彼时,五矿集团总裁周中 枢力主推进“确定主业,资本运作,内部整合”战略,集团房地产业务迅速增长,项目总数超过20个,总建筑面积近800万平方米。

最低迷的时 期,五矿置业在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商务区的五矿大厦动工,现在该项目销售率已远超预期,项目投资的本息已全部收回。“运气较好但要居安思危别‘得瑟’。市 场低迷时要关注成本和把握进度,转好时要保证效益,同时强调资金的流动性为可能的再调整做准备。”田景崎说。

众多央企疯狂拿地时,五矿集团 另辟蹊径。集团旗下仅有几块土地是几年前通过土地公开招拍挂市场上拿到的,土地均价较低,其他的土地都是通过股权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获得。“央企的身份不 同,更应该关注民生,关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承担社会责任。”田景崎说。

“如果去公开招拍挂市场上以高楼面地价竞争,势必造成‘水涨船 高’,加上各类税费,经营和管理费用和财务成本,房价下得来吗?”田景崎反问,“况且,按照内部的投资核算和前段时期的溢价率,我们举不了几轮牌就要退 出。”但是通过股权并购和股权合作等方式拿到的土地成本相对低,开发进度快,工程质量相对高,分散了投资压力,还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规范项目运作。

通 过股权并购的方式拿地,五矿地产还能获得优惠贷款支持。五矿置业现已申请并到位了十几亿元并购贷款。五矿置业和中新地产此前在天津北辰区项目展开合作,而 10个月前,五矿收购了该项目60%股权,饱受资金断裂传言困扰的中新地产正处于停牌中。田景崎坦言,收购该项目股权有利于五矿置业化解风险,保障了自身 权益和项目顺利开发建设,并获得了价低地优的土地资源。近期,五矿置业并购了沈阳一家房地产公司,还和天津正信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控 股了其下属项目公司。据悉今明两年五矿地产还会通过此方式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海南,东北陆续开发新项目。

除了战略扩张外,五矿有意 退出一些项目。近期五矿地产正以近3.5亿元挂牌出售一块土地。这是五矿地产位于湖南长沙的项目公司。“这是完全正常的一笔商务操作,与非房地产主业央企 退出没有关系”,田景崎解释说。

内部整合路径日渐清晰

目前,五矿集团加快转型,地产建设是六大 业务中心之一。五矿集团领导一直对房地产业务板块寄予较高的希望,要求“十二五规划”末,地产业务的利润贡献要争取进入六大业务中心的前列。而此前,五矿 旗下四个地产子公司分而治之,单独考核,业绩统计排名靠后。

五矿营口产业园业务集中在东北五点一线,湖南二十三冶主要在西南区域开发。而五 矿置业战略重点主要在环渤海区域和部分直辖市,五矿建设的业务版图集中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四家子公司之间业务范围划分明确,避免竞争,但也较少协作开 发,资源配置与统一运作也没真正到位。

四家公司中,五矿建设是五矿集团公司的附属公司及房地产业务的唯一上市公司。五矿建设旗下房地产开发 项目可用于开发的总建筑面积为160万平方米。而专业建筑以上海和香港为基地,延伸至内地多个省市,正在逐步发挥融资平台作用。

目前地产中 心的整合正在过渡期中,完成后会建立实体公司。谈及五矿地产的不足,田景崎坦诚表示,和业内标杆企业横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要加强融资能力和与资本 市场的对接,逐渐摆脱项目公司对股东贷款的依赖;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薪酬激励参照市场水准;同时须提高项目管理和运作水平,应完善业务管控流程,严 控各类风险。五矿地产内部正在制定房地产业务管控体系的标准化流程。“届时四股力量能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做大做强做精五矿地产。”田景崎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7

华润万家布局湖南 零售央企对垒区域巨头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24/140237.html


  7月17日,华润万家在长沙高张“招贤榜”,从普通职员到门店总经理,岗位超过百个。

  一个月前,华润万家湖南分公司揭牌成立,宣布正式入驻湖南,如今华润开始“招兵买马”。

  据了解,华润万家湖南分公司将于明年年初在长沙同时开出两家大卖场,卖场分别位于天心区和开福区。实施全国扩张战略的华润万家已经吹响进军湖南的号角。

   与其他区域不同,湖南本土商业发达,拥有步步高(002251.SZ)、家润多(002277.SZ)、通程控股(000419.SZ)等多家区域零售 业上市公司。此外,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等外资零售企业早已在此扎根。作为“后来者”,湖南市场留给华润万家的时间和空间不多。

  挺进湖南

  华润万家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将在长沙开出10家门店。作为中央直属的国有控股企业——华润集团旗下零售连锁品牌,华润万家已经进入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个城市,形成了华南、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华中以及香港七大业务发展区域。

   北接湖北,西邻重庆。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进入湖南市场意味着打通了华润万家整个华南区域,对稳固华润万家“大后方”提供有力保障。“由于湖南离广东不 远,湖南公司归属华南区管辖,管理输出以及物流配送均由来华南区来操作。”华润万家副总裁蓝屹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湖南公司需要大量零售业人才,华南区总部派遣4名高管过去,其他人员均在当地招聘。”蓝屹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据了解,湖南公司总经理杨雄秀之前担任华润万家花都店总经理。

  华润万家将以大卖场的业态在湖南全面扩张。

  “在湖南拓展,华润万家将以大卖场业态为主,当然如果有好的物业的话,不排除做购物中心或者超商业态。从零售业发展趋势来看,大卖场还是主流业态。并且,华润万家对大卖场的运营和管理比较得心应手。”蓝屹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事实上,华润万家初显入驻湖南的意图是在2009年。这年10月,华润创业(00291.HK)宣布,旗下华润万家以4647.7万元收购株洲深国投商用置业全部权益。

  株洲深国投的主要资产湖南省株洲市一项物业,面积约为23330平方米,华润万家将此项目定位于“大卖场 购物中心”的模式,预计在2012年开业。

  华润创业在公告中透露:就华南地区经营而言,集团一直探讨于广东省以外区域发展新市场的可行性,而目标地区包括湖南省、海南省、广西自治区及四川省,株洲是湖南省其中一个被华润万家确定优先重点拓展的城市。

  不过蓝屹表示,接管株洲项目只是“巧合”,并非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短兵相接

  “湖南市场一直高度开放,华润入湘,我们将以平常心视之,做好自己的每一天。”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对于华润万家高调来袭,湖南区域零售巨头之一,素有零售业湘军之称的步步高集团做出如是回应。

  湖南是一个零售业竞争相当充分的市场。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8 年末,湖南省零售业超市1758个,零售营业面积314.8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48.57亿元,其中本土企业销售额占到86%以上。

  “在长沙,平和堂、王府井、友谊商场遥遥领先;在地级市场,步步高和株洲百货(限株洲地区)势头很好。”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湖南市场。

   “在超市方面,湖南地级市场几乎被步步高占尽优势,而对于长沙市场,经过数年的积累,家乐福、沃尔玛、新一佳(侯家塘店)因为取得先机而单店销售领先一 步,来自台湾的大润发已经崭露风头;百货业态,友谊阿波罗至今保留整体老大派头,不过,五一商圈却是日本平和堂以及王府井的天下,而新世界、春天百货作为 追随者有些力不从心。”该人士表示。

 从人口和城市规模看,长沙市与南宁市、南昌市接近,但长沙市的零售总额远远超过了南昌市、南宁市。此外,关于长沙零售业是否已趋于饱和的争论不绝于耳。

  比如,“大卖场扎堆”现象明显。这一点,在五一广场商圈表现得尤为突出。该商圈汇集了本土的春天百货、平和堂、北京王府井、新大新、深圳铜锣湾、马来西亚的百盛等大卖场,彼此相隔不过千米,有的甚至隔街对峙。

   对于湖南零售业,有人这样分析,在长沙以外资零售以及全国扩张的零售企业为主,而在长沙以外的三四线市场,则以本土的如步步高、心连心、佳惠等本土区域 零售企业为主。因此,华润万家进入湖南市场,不但要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企业短兵相接,而且要与当地的区域企业“过过招”。

  扩张的考验

  那么,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华润万家胜算几何?

  “选址和品牌影响力将成为华润万家湖南拓展的两大难点。”湖南连锁协会秘书长孔杨林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长沙是外资零售企业最早进入的城市之一,1998年家乐福已经进入长沙,随着各大外资企业入驻商圈,适合开设大卖场的网点趋于饱和,华润万家能否发展,就要看是否能找到优质的商业网点。”孔杨林表示。

  对于长沙的商圈,素有“南帝北丐”的说法。大意是,南边经济发达,好比“皇帝”,北部商业落后如同“乞丐”。而华润万家门店即将开业的天心区,则属于长沙的北部地区,竞争较少,但消费水平没有南部高。

   华润万家的另一挑战是品牌影响力。孔杨林表示:尽管华润万家是全国性的连锁企业,但在湖南老百姓的心目中,远远没有十多年一直耕耘在湖南本地的区域零售 企业知名度大,同时也比不上家乐福、沃尔玛等全球零售巨头。“华润万家在湖南消费者心目中品牌知名度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孔杨林说。

   不过华润万家方面对湖南的扩张充满信心。蓝屹表示,虽然湖南当地区域零售企业具有很强的实力,但总体规模无法与华润万家抗衡。“通过研究湖南消费者的习 惯,我们发现,湖南人比较重视娱乐和时尚,比如,湖南台娱乐节目发达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华润万家)能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蓝屹说。

  事实上,新超市开业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期。蓝屹表示,华润万家并没有估算新店开业到赢利的市场培育期。不过,进入湖南是战略决策,一旦决定进入湖南市场,即便将来面临亏损,也不会轻易撤出。






细则不明 227家央企地产子公司“清而不退”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806/20100806023410333.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自国资委发布“清退令”至今,78家央企已经全部上交退出方案。但是,还尚未有实质性退出行动。

        8月5日,一位央企地产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资委“清退令”的细则还不明确,公司暂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该人士提到的“进退两难”,具体指公司无法在经营规模上继续扩张,同时公司的利润增长点受到较大遏制,难以支撑高昂的运营成本。“由于前几年过度扩张,投入了巨大资金,现在却被要求退出,公司管理层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说。

部分央企退出清单曝光

        据了解,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的“退出方案”已经存放在国资委的相关办公室。同时,部分央企的“退出清单”提前曝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中航工业集团的退出方案表明,该集团下属共有41家二、三级地产子公司将退出地产业务。这些地产子公司的资产总额为93.7亿元。

        中 航工业集团下属涉及了多个业务板块,其中,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航国际)被指定为国际航空、贸易物流、地产服务和工业投资四大业 务的整合平台。而在上述41家退出的子公司清单中,中航地产(000043,SZ)是中航工业集团下属唯一一家地产类上市公司;约32家隶属于中航国际, 其中由中航地产直接控股的达19家。

        按照中航工业集团此前的计划,一直希望把下属房地产业务集中注入中航地产,打造一家规模巨大的地产运作平台。但是,国资委的清退令打乱了其上述计划。

        分析人员表示,中航地产原本计划在今年增发22亿股,但是增发方案被国资委的“清退令”否决了。该公司原计划今年转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同时盈利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高。遗憾的是,现在面临清退命运,该公司在资金链上捉襟见肘。

        另据了解,神华集团此次共上报的6家房地产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的资产规模约为58亿元,仅次于中航工业集团和中远集团,在78家央企中居第三。

        东航集团上报的房地产资产规模位居三大航空集团首位,上报清单一共有7家地产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资产规模为27.8亿元。

        中铝上报给国资委的名单显示,截至2008年底,该集团共有9家主业为房地产的二、三级子公司,资产规模为36.1亿元。上报名单还显示,中铝2008年地产业务收入11.2亿元,利润为0.9亿元。

        宝钢集团上报的名单显示,截至2008年底,该集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二、三级子公司共有6家,资产总额合计16.9亿元。

        事实上,国资委针对上述78家央企的地产资产做过一次摸底调查。根据国资委公布的地产数据,2009年,16家央企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

        国资委同时表示,除上述16家外,还有78家不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也开展了地产业务。2008年,78家央企所属的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户,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占比只有15%,利润只占7%。

        根据上述数据测算,78家央企下属共227家地产子公司的资产规模总计为991亿元。

“清退令”细则还待明确

        截至目前,仅有中石化、哈电集团等7家央企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不足1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其中,只有中石化的挂牌项目被摘牌,其他挂牌项目则无人问津。

        按照国资委要求,78家企业目前仍在加紧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的地产开发。这意味着,必须等这些阶段性地产项目开发全部完成后,78家央企才能分批退出房地产业务。

        其中的问题在于,上述78家央企下属的227家地产子公司究竟还得多长时间才能开发完现有地产项目?针对这一问题,国资委还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某央企地产子公司相关人士建议,国资委应该在前期清退令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明确的退出细则。

        “我们是央企,除了部分临时工可以解聘之外,其他员工都是有正式编制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公司未来要退出地产业务,所以总有一种对未来的担忧难以抹去。”上述人士对记者说道。


中交建吞并中房集团 跻身地产主业央企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806/20100806023410210.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在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的敏感时期,中交建整体重组中房集团,曲线获得了“地产牌照”。

        昨日(8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公告,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以下简称中房集团)整体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 建),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整体并入中国海运  (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由125户调 整为123户。

以行政划拨方式重组

        “在这次重组前,中交建不具有地产主业的资格,但中房集团整体并入后,中交建就成为16家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了。”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介绍,经过这次重组,16家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总数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相当于地产资产仍在央企之间流动。

        据中房集团一位高层透露,中房集团原本希望以股权收购的方式进行合并重组,但国资委倾向于以行政划拨的方式完成。最终,国务院批准了以行政划拨的方式重组,因此中交建并不需要支付资金。

        对于中交集团而言,本身主业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产行业也有相关性。此次合并中房集团将自动获得央企的房地产“从业牌照”,并将以中 房集团的名义开发经营房地产业务。此外,中交建集团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储备。据中交股份董事长周纪昌透露,中交建集团土地储备规模约为2000亩。

        在未来的业务规划中,中房集团将成为中交建集团旗下的专业地产业务平台。与此同时,中交集团旗下原有的房地产业务将集中注入中房集团。在 操作模式上,中交建集团先整体合并中房集团,然后中房集团再吸纳中交建集团的地产业务。随着重组进行,中房集团旗下的ST中房(600890,SH)和 ST重实(000736,SZ)两个A股“壳资源”,也将同时纳入中交建。

或吸纳其他央企退出地产业务

        另据记者了解,不排除中房集团未来几年将吸收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的地产资产。

        通过此次重组,中房集团有望获得资金支持。此前中交股份董事长周纪昌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中交建集团已经预计新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新的地产业务开发。未来,中交建集团旗下地产业务计划形成每年20亿元以上的利润。

        截至2009年末,中交建资产总额为2679亿元,在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营业收入位列第12位,利润总额位列第14位。

        公开资料显示,中房集团拥有340家下属企业,年均开发面积1300万平方米,2008年集团资产规模为1500亿元。

        中证投资分析员张志民认为,此前中房集团对ST中房和ST重实的经营并不成功,两公司先后出现亏损。尤其是ST中房,业绩连年亏损,去年 以来公司资产重组传闻不断。张志民指出,无论是ST中房以“卖壳”方式重组,还是中交建并购中房集团后再重组ST中房,都将对公司形成利好刺激。

        未经中交建集团确认的传闻称,中交建集团高层非常看重这两个A股“壳资源”,并决定未来将利用其中一个上市公司整合旗下的地产业务。据了 解,目前中房集团的内部预案可能是,保留ST重实,放弃ST中房。一旦这一预案在中交建集团获得通过,那么,ST中房将面临被卖壳的命运。

        据2010年一季度报告,ST中房在一季度已经再度出现亏损。中房集团高层的想法或已基本清晰,寻找机会将ST中房出售给其他战略投资者,集中精力打造ST重实。


首家央企清退“定时”中远拟一年内售完远洋地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7/1451715.s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混沌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
昨日(8月16日),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远国际)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地产)的全部股权。中远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央企地产“清退令”后,首家明确退出时间的央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大规模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一年内择机出售股份
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并确定16家主业为房地产 的央企,而中远集团并不在此列。第二天,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率先表态:“半年之内,退出远洋地产,地产再赚钱也要退。”中远集团由此成为首家宣布退出地产 的央企。
目前时间已过去近半年,中远集团终于确认了将房地产业务退出的时间表。中远国际在公告中表示,从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的 远洋地产16.85%的股权,约为9.5亿股股份。有关出售所得款项将成为公司未来全力发展核心业务航运服务业包括并购中远集团系内外项目的资金来源。中 远集团也将借此完全退出地产业务。
据了解,公司还规定每股远洋地产售价不得较出售日期前交易日远洋地产收市价折让超过15%,而且每股最低售价均不低于5.4港元。预期出售上述股权,将为中远国际带来约6.645亿港元税前收益。
在上半年宣布要退出后,坊间对于接盘者就有颇多传言。当前中国人寿持股远洋地产24.08%,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中远国际为第二大股东,其余为公众 持股。曾有业内人士猜测,中远国际退出后,中国人寿或将成为接盘者。不过,中国人寿方面3月份曾表示无意进一步增持远洋地产。
大规模退出暂难出现
“中远愿意出售股权,并不一定有人愿意接受。”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如果不是低价抛售,上述股权要有接盘者也并非那么容易。
据了解,远洋地产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据此前中房信发布的 《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数据显示,远洋地产以72亿元的销售额排在销售金额排行榜的第15位。
大福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侯凌中认为,由于今年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紧缩措施,将对远洋地产的物业销售构成压力。因此,在最近的一次针对远洋地产的分 析中,他认为今年远洋地产的销售额将比原定目标有所降低。据了解,远洋地产管理层把2010年的预售目标定于200亿元,侯凌中预测将降低 20%~30%。
对于中远国际确定了退出时间表,杨红旭认为,目前更多的央企暂时不会大规模退出地产业务。“中远国际持有的是上市公司股权,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其他央企持有的更多是项目或项目公司,找买家比较困难。”
“我们的方案已经报给国资委,正在等待批复,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昨日,记者在采访相关央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答复。
据分析,目前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所占市场比例有限,其房地产业务很零碎,股权也非常分散。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公司共有227户,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
业内人士仍普遍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距离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杨红旭表示,央企退出,可能是个渐进的过程,除央企是否能积极的落实退出政策外,楼市调控之时,是否有买家愿意接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顺德民企牵手三央企 130亿购南美铁矿

http://www.21cbh.com/android/news.php?id=159635

低调顺德民企再现猛龙过江之举。

12月26日下午,日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子豪宣布,全资收购智利铁矿的所有法律手续已在今年10月完成,储量达50亿吨的3个矿区的矿权已在掌握之中。

28日晚,李子豪告诉本报记者,获得上述3个矿区的控股权耗资130亿元,主要包括履行合同款和向智利政府缴纳的税收等。该笔收购款将分期支付,部分资金由香港公司股东成员提供。

一向不为人知的李子豪,其涉足矿山领域的底气部分来自于三大央企捧场。记者获悉,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将协助打开国内铁矿石销售市场;中远物流承担铁矿石运输;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简称“中交建”)将协助建设运输铁路及码头等设施。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圣诞节后宣布此项收购也颇有深意。按照惯例,中国钢企与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就2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展开。而据五矿方面介绍,该项目同等品位铁矿石,其离岸价将比淡水河谷今年供给亚洲市场的离岸价低30%以上。

李子豪这项收购其实只是中国企业进军南美矿产资源的一个插曲。此前不久,武钢与委内瑞拉矿业公司达成铁矿石长协价协议,并出资4亿美元投资巴西EBX集团下属MMX公司。

只是,这次大手笔收购的主角换成了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除了对这些收购诸多细节的疑问,业界还在思考此举是否有助于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天平向国内钢企倾斜?

神秘收购人

“我们计划2010至2012年,对中国市场的供货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2014年后,每年的供货量不低于1.2亿吨。”李子豪称。

给日新发展带来底气的是那储量丰富的智利铁矿。根据日新发展提供的资料,其获得的3个矿区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北1000公里,总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其中,1号矿面积2平方公里,2号矿面积9平方公里,3号矿面积20平方公里。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矿山就被震撼,它就是一个铁疙瘩。”李子豪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铁矿的情景,“从200米高的地方向下望去,很多铁矿石已经露头,开采容易。”

一位曾到智利矿区现场勘查过的人士也向记者描述道:“我们将吸铁石放在铁矿山体侧面,吸铁石马上就被牢牢吸引住了。”

令李子豪怦然心动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铁矿的地理位置。“它离海岸线很近,才50多公里;港湾没有浪,离岸一点点的地方,水深就达25-30米。”为了探明该 铁矿的储量,2008年,日新发展耗资百万美元,测量成果报告证实,仅1号矿和2号矿两个矿区的铁矿石储量就达30亿吨。“据估测,3号矿的铁矿石储量超 过20亿吨。”李子豪说,“我们还将对矿区进行钻探,以进一步确定它的储量。”

在广东顺德,日新发展几乎默默无闻。李子豪又是何方神圣?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1996年的日新注册资本仅5000万元人民币,20多个员工在顺德某商业城办公。1980年高中毕业的李子豪,曾在国有纺织品进出口 公司“摸爬滚打”,在1995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记者曾问李子豪:“你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纺织品出口。”李子豪回答称。

据李子豪透露,日新发展还在广西拥有金矿,在贵州有钼矿、煤矿,并在澳大利亚投资了煤矿。“日新发展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资控股公司,我控制的公司有15家以上。”

1998年,日新发展开始进军汽车产业,斥资2400万元收购了成都新大地汽车厂,2008年,其又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江苏牡丹汽车(8188.HK) 收入囊中。李将目光瞄准南美铁矿始于2002年。“中国资源贫乏,但南美资源丰富,而且智利有我熟悉的华侨。”李子豪回忆,“当时,那里有消息过来,说智 利的铜矿不错,铁矿也好,很有搞头。富含铁元素的铜尾矿2美元∕吨,有一大堆,你来看看。但我感到距离太远,不想去。”

但3年前,汽车板价格快速飙升,这使李子豪的汽车生产企业面临沉重的成本压力,也促使他重新审视智利的铁矿。2006年底,他独自一人到智利去考察,当地 的华侨朋友告诉他,60%以上品位的铁矿,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无人开采。“铁矿需要大规模开采才能把物流成本降低,但它的市场不在南美,因此很多矿主守 着金山用不了。”

李子豪看准时机,开始在智利寻找收购目标。他委托华侨朋友先后考察、洽谈了100多家铁矿企业,并于2007年初确定了收购对象。“我们耐心地与他们谈了 1年多时间,2008年扩大了战果,终于把3个矿区76%的股份买了下来,今年已把矿权登记等法律手续全部办完。”李子豪说。

收购款何来?

获得3个总储量超过50亿吨铁矿控股权,日新发展需付出多少真金白银?“130亿元(人民币)左右。”12月28日晚,李子豪如此回答本报记者。

130亿元的收购款,主要包括履行合同款和向智利政府缴纳的税收等,“合同内容很复杂”。

一个星期前,本报记者曾问李子豪,与宝钢、武钢等企业在国外买的矿相比,日新发展的收购价格处于什么水平?“天壤之别。”李子豪称,“他们花的是买意大利家具的钱,而我们的价格就像买中国木头那么便宜。”

尽管价格“便宜”,但对一家在顺德名不经传的企业,日新发展收购智利铁矿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无疑是外界关心的重点。据李子豪介绍,“对智利铁矿的收购, 是通过日新发展控股的香港公司进行的”,不过,这130亿元的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采取分阶段付款的方式”,“先支付一定比例,待开采达到一定规 模后再逐步付清”。

日新发展支付的首笔资金从何而来?“有一部分是我们香港公司股东成员提供的。”李子豪说,“我们的股东财团,还控股了柬埔寨联合商业银行,我在其中也有股份。”

李子豪背后是否有一个传说中的财团支持?一位接近此次收购的知情者对本报记者表示:“在顺德,李子豪找几个人,凑个10亿元不是难事。”而130亿元的收购款,仅仅是总投资的一部分。

日新发展的智利铁矿要想顺利投产,还需要一笔巨额投资——运输铁路和港口码头的建设资金。李子豪说,这些建设将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承担。

此前,李子豪告诉本报记者,为智利铁矿开采配套的码头和铁路建设约需上百亿元的投资。但12月25日,中交建的一位高层向本报记者表示:“不需要那么 多。”28日晚,李子豪再次向记者确认:“仅铁路和码头建设确实不需要100亿元人民币,但矿区还要建设发电厂和堆矿场等设施。”

联手三大央企

仅有收购资金还不行,三大央企加盟令李子豪增加了胜算。

目前,由这家香港公司全资控股的新公司—智利亿龙矿业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开采申请、港口码头申请等前期工作,同时开始布局国内市场。根据初步计划,2010年,亿龙就将通过中国五矿向国内钢铁企业供应铁矿石300万吨。

据李子豪透露,下一步,日新发展和中国五矿有可能在铁矿石方面进行股权合作。

日新发展的另一个合作伙伴,是中国远洋旗下的中远物流。此前不久,日新发展与中远物流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者将承担智利铁矿石的运输业务。“铁矿开采,物流很重要。我们会与日新组织一个团队,开展更紧密合作。”

12月26日,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租船部副总经理陈才升对本报记者称。日新发展在智利的最重要合作伙伴,则是另一家央企——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

据了解,中交建旗下一家专门从事海外工程的公司已与日新发展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但谈判尚未结束。“我们想多持有一点1号矿的股份,他们也想多多益善。”中交建旗下那家公司的一位高层透露。

中交建与日新发展接触已半年之久,上述中交建高层曾与李子豪以及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的专家一起到智利的矿区实地考察。“我们开着车跑了两天。开始我也不太相信,去看了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项目。”

本报记者获知,日新发展与中交建的合作将采取交叉持股方式——中交建持有铁矿石公司的股份,日新发展反过来持有铁路公司的股份。“现在,双方都想尽量多持有两个公司的股份。”一知情者透露。李子豪称,智利2号矿和3号矿,“有央企和香港投资机构想参股”。

据上述中交建高层透露,他们很快就会派人前去智利,开展港口和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他对本报记者称:“智利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将来在项目建设上的纠纷比较少。”

此项收购对即将来临的铁矿石谈判会产生何种影响?李子豪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们就是要争口气,打破国际铁矿石巨头的垄断。”


中国铝业多元化 能否挽救“最亏钱央企”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9/146203.html

 从曾经入股力拓的意气风发,到如今几乎沦为ST股,中国铝业(601600.SH)不过用了两年的时间。

  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尽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亿元,与上年同期亏损34.99亿元人民币相比盈利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一季度的盈利6.27亿元,中铝二季度亏损近亿元,达0.96亿元。

  之前,国资委对外公布了2009年度央企运营情况,中铝以高达72.5亿元的亏损额,成为去年“最亏钱央企”。

  虽然业绩不佳,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依旧要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面对投资者。熊坦诚公司经营“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公司决定从单一铝业务转型为以铝为主的多元化多金属公司,并已经布局煤炭和铁矿石产业。

  

 

  失落的成绩单

  一位在香港参加中国铝业2010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的投资人,非常失望地告诉记者,“今年到明年,中铝也许都没有什么亮点了。”

   公司副总兼财务总监陈基华并不讳言,“4月份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铝价大幅波动,最低降到了13800元/吨,另一方面电价优惠取消力度较大, 导致公司两头受损,6月份单月亏损就达到5亿元。”但他同时指出,7月份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铝价上升到15000元/吨以上,公司有信心在三季度和下半年 实现盈利。

  熊维平在8月24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强调了在大势不妙的情况下,要通过严控成本保证盈利的决心。

  虽然中铝 管理层作出乐观表态,但是客观形势令人担忧。分析人士指出,电解铝行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重新进入困难时期。首先是电解铝价格的回落;其次,电 解铝行业作为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直购电优惠电价的取消直接导致电解铝企业成本的上升。

  华融证券研究员姜江也指出,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甚明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可能减少对基本金属的需求,而且全球铝市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很难改变,预计下半年铝价将延续弱势震荡格局。

  安信证券研究员衡昆告诉记者,根据他测算,电解铝价格需维持在15500元/吨的价格,中铝下半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曾经的霸主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培训,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铝业是中国最好的金属企业。”必和必拓的内部人士曾向记者透露。

  中国铝业的经历就是铝行业的缩影。在4年前,中铝还垄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铝资源和产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铝业必须要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

  不妙的局面就在这时产生。

  很多地方和民营的企业进入到了氧化铝行业,中铝的市场份额被逐步缩减,从当年占有氧化铝份额超过90%下降到了现在30%左右,同时还面临着价格竞争。

  在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初期,中铝采取的决策便是收购竞争对手,以维持自己在国内氧化铝、电解铝市场上的绝对霸主地位。

  2007年中国铝业回归A股,连续吸收S兰铝、S山东铝、包头铝业、连城铝业。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剑文认为,“但是,现在中铝在氧化铝方面的垄断还是被打破了,事与愿违的是,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又受到制约,比如在人力成本和裁员问题上,中铝就不能自如掌控,这样看来,中铝收购有些冒进。”

  同时,中铝也形成了债务风险,中铝负债率为58.51%。

  多元化双刃剑

  迅猛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管理、财务、成本等多重隐患。

  熊维平上任之后,从处理力拓毁约开始,一直修复各种窟窿。面对行业低迷周期的状态,他试图改变当前单一铝业务的公司结构,向以铝为主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并积极布局铁矿石和煤炭资源,转型成为多金属矿业公司。

  痛感于煤炭成本高企,不能掌握定价权是促使熊维平决心拓展上游资源,完善与铝相关产业链的重要原因。他指出,中铝每年外购煤炭达到2000多万吨,占到成本的40%,价格一旦上涨,将极大侵蚀中铝的利润。

据他透露,中铝将积极拓展煤炭上游产业链,用3年时间建立起2~3个资源利用率高的煤炭基地。据悉公司已经在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等多省区积极寻求煤炭资源,但目前大多数项目仍在洽谈之中。

  除了煤炭资源之外,中铝也积极布局铁矿资源。7月底,公司和力拓签署正式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经营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Simandu)铁矿项目。

   海通证券分析师杨红杰也指出,公司收购西芒杜铁矿表明公司正在转变发展战略,从单一的电解铝行业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集能源、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 工等一体化、多品种的集团化企业。他认为,公司有望“合理的规划产业链和产品结构,以实现公司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中铝公司形成铝业、铜业、稀土、国际工程、贸易和海外投资七大板块。”熊维平透露。

  在铝加工业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中铝谋求多元化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但是对于其短期和长期的困难,业内人士认为仍不容忽视。比如对于中铝投资的上述项目,投资周期长,3~5年之内都难以带来盈利回报。

  叶洮还指出,铁矿石长期价格难以继续乐观,目前几大巨头对钢铁企业的挤压已经到了极限;“调结构”也使得钢铁产能进入加速淘汰期;西芒杜项目若成功开发,将有效增加全球供给,对全球铁矿石市场格局构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而在安信证券首席行业分析师衡昆看来,体制上的困难可能更难克服。比如“企业员工数量和管理人员占比均高于国内同行,尤其是高于民营企业;组织机构的设 置也不够精炼和扁平化。加上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等高于民营企业,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让中国铝业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成本均处于行业内高位。

  另一方面,中铝计划氧化铝向铝土矿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电解铝向能源富集和电价较低的地区发展;铝加工向消费地区集中。但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以及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中国铝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步履艰难。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