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執牛耳----樂視造車的生態鏈縱深拓展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6db.html

 當今世界的科技創新技術里,新能源汽車,無疑是執牛耳的領軍者,其代表人物伊隆.馬斯克的創業歷程為眾多關註科技發展的人們耳熟能詳,而特斯拉電動車已經奔馳在世界各大洲的公路上,電動車將逐步取代傳統汽油車的趨勢已經不容置疑,也正因為此 ,華爾街給了特斯拉股票難以想象的高估值,馬斯克全部精力集中在電動車的核心技術上,立誌要打造出綜合性能最完美的電動車,而且,在經過一系列的挫折,失敗和各類技術問題反饋之後,不斷更叠的特斯拉新車逐一面世,走向世界,到了中國,也成為科技界各位成功人士的鐘愛玩具,小米總裁雷軍曾拜訪過馬斯克,對其敬佩不已,隨後訂購兩輛,一輛給自己,一輛給他的投資夥伴俞永福;搜狗CEO王小川也對新車贊不絕口,定購一輛;另據報道,首批到中國的特斯拉買主里,IT科技界人士占位最多,比如新浪CEO曹國偉、汽車之家總裁李想、雲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CEO汪東風、攜程旅行網董事會主席兼CEO梁建章、1號店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於剛、一嗨租車董事長兼CEO章瑞平、獵豹移動CEO傅盛等等,可以說,在科技界,擁有一輛特斯拉,就是沾染了最拉風的科技感,這個崇尚科技潮流的風氣是挺好的,應該向這樣的創新致敬。

 

可是有一個人比較另類,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特斯拉的互聯網體驗做的太不完美了,改進空進很大”,這一語成讖,隨後這位創新界達人就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奔波布局,從人才引進到自主研發繼而合縱連橫,終於在2014年12月9日宣布:第一個造車的互聯網企業誕生了,正是以互聯網生態鏈體系為核心商業模式的樂視網。

 

昨天仍在病榻中休養的樂視網CEO賈躍亭發消息稱:移動互聯時代,汽車產業面臨一場巨大革命。潛行一年的SEE計劃複制樂視生態垂直整合的成功模式重新定義汽車,通過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最好的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建立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使中國汽車產業彎道顛覆歐美日韓傳統巨頭,有效解決城市霧霾及交通擁堵,讓人人都能駕駛#超級汽車#呼吸純凈空氣。

 

這一百多個文字里,打眼的幾個詞分別是: “移動互聯時代”、“潛行一年”“完全自主研發”、“智能電動汽車”、“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解決霧霾和擁堵”等等,在逐一解讀這些關鍵詞之前,我想先羅列一些背景資料,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動向,中國做電動車產業的優勢和迫切性。

 

按照產銷量排名,中國五大汽車集團分別是: 第一汽車集團、上海汽車集團、東風汽車公司、長安汽車集團、北京汽車工業集團,在這五大汽車集團中,北汽的新能源汽車跑在了前面,一汽、東風、上汽和長安汽車等目前主要力量還是放在在混合動力車上,而北汽卻直接投資控股了目前技術最前沿的純電動車研發團隊Atieva,北汽在新能源電動車上的出位,或許得益於多年來困擾整個京津唐地區的嚴重霧霾,尤其是中心北京,不管是形象還是具體到生活細節,這都是一個無法再回避的問題,北京為解決這個困擾,可以說不遺余力,只要有利於推動這一產業的發展,各個環節都一路開綠燈,銷售方面,以北京為例,國家和北京市財政補貼總額不超過車輛銷售價格的60%,也就是說可能一半的售價是由政府承擔掉了,而且手續很簡單,消費者直接受益,補貼部分由車企直接墊付,之後憑相關證明的材料上報政府財政,獲得補貼。由此可見政府在推動新能源車產業上的決心和力度不容置疑,國內新能源車企業比亞迪的迅速發展也大大受益政府推動,因此現在進入這個行業,至少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是絕對順風順水的。

 

北汽的新能源汽車之路,首先從尋找最高技術掌控者入手,沒有高端的核心技術,新能源汽車想彎道超速毫無可能,因此盡快引進核心技術,是中國制造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快步領先全球同類產業的關鍵之舉。新能源汽車三大核心技術是 電機、電池和電控,這方面目前中國和世界先進還有差距,北汽為此早做準備,2009年成立新能源汽車公司,兩年後具備了產銷能力,接著與日本大洋電機,日本松下成立合資公司,解決了電池和電機的技術儲備問題,隨後從通用汽車手里收購了多年來一直虧損的瑞典薩博整車制造平臺,這一收購案曾在業內評論界受到嘲諷,認為北汽是大齡男青年亂找媳婦,卻不想這只是該大齡男青年新能源產業計劃完整構圖的冰山一角,在電機、電池和整車制造平臺一系列核心技術落定之後,還需要一個整車技術先鋒,2013年,北汽曾加入美國新能源企業菲斯克的競購隊伍,後來落敗中國的萬象集團;然後就開始了和另一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大腕ATIEVA的接觸。

 

現在知道,特斯拉是伊隆.馬斯克投資收購的一家公司,在馬斯克掌控特斯拉之前,謝家鵬就已經是技術高層,主管系統電池的研發,2009年,謝家鵬因與馬斯克理念不同而離開了特斯拉,自己創建了ATIEVA公司,該公司旗下主要的骨幹都來自特斯拉、通用、大眾的研發專家,除謝家鵬外,公司技術顧問馬丁.艾伯哈德是特斯拉汽車 創始人之一,副總丹尼斯.格雷曾任通用電動汽車VOLT項目核心主管,該車是通用公司新能源電動車的旗艦產品,丹尼斯是全球新能源電動車的領軍人物之一。公司另外多名成員來自豐田、大眾能新能源車團隊,技術人員超過百人,60%以上都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生,目前,全球最著名的三款電動車 TESLA、VOLT和LEAF中,ATIEVA團隊核心成員主導了其中前兩款。

 

ATIEVA的優勢是研發和系統管理,本來公司目標主要是想做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系統集成,這是電動車產業誰家都不可回避的核心技術焦點,但因為整體產業未成氣候,業務一直沒能做起來,後來特斯拉火爆起來之後,意識到還是先做整車更符合市場化生存潮流,但此時ATIEVA資金運作上遇到困難,與北汽相遇後,兩相合拍,北汽不僅保證資金的充裕,還把全部資源,包括研發力量等無償提供給雙方合作項目使用,已達到最快效率拿出好產品的目的;2014年1月21日,北汽與ATIEVA簽署了股份認購協議,雙方就從事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設計、制造與營銷項目達成協議,北汽認購ATIEVA 的股份占交易完成後全部股份的25.02%,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因此,在今年四月份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北汽掌門人徐和誼高調宣布:明年年底將會推出超過特斯拉MODELS 的產品。

 

之後不久,這個合作團隊中出現了互聯網公司樂視網的身影,目前已知樂視控股是ATIEVA 入股的第二大股東。雖然樂視直到今天才正式認可參與新能源車項目,但北汽似乎早已按耐不住,因為純電動車必有很大的異於傳統車的應用,加上互聯網和物聯網功能,以及車聯網的發展趨勢,整體的產業規劃是個巨大的藍海空間,也就是說,北汽能在現在就認識到未來新能源純電動車的價值空間重點在應用上而不是硬件本身,確實是個新青年的頭腦,絕不是有些人嘲笑的謝了頂的大齡男青年!這方面,或許馬斯克的特斯拉還沒有想到那麽遠吧。

 

中國人雖然追捧特斯拉,但中國政府好像不是很優待它,首先補貼無緣於它,另外特斯拉要能順利落地中國,充電樁和維修站的布局是最大的掣肘,在這一點上讓中國各級政府為一家外國企業處處開綠燈確實有難度,但如果是自己的境內企業,要能拿出與特斯拉相媲美的產品,那不管是補貼還是建充電樁站和維修體系都好說,估計各級政府會不遺余力,那可是政績工程,所以整體上在獲得全社會各項資源的支持上,進入這個產業的先行者是非常討巧的,關鍵是要能拿出好產品。

 

另外,中國在純電動新能源車上還有一個意外的獨特優勢,簡直如同天賜,馬斯克要想特斯拉真正行銷世界,成本的持續降低是他必須要不斷努力的事情,而純電動車的核心成本之一就是電池,具體的說,是鋰電池技術,這方面馬斯克原來依靠松下為他提供支持,後來意識到重要性,逐漸把電池項目轉為自己掌控,他把這一塊叫做gigafactory,意思是萬億瓦級別的電力,為此他展開大規模的項目融資,而未來如果這個項目要成功,那麽鋰電池最重要的原材料鈷的供應必須充足,可是世界上這個稀有金屬的儲量主要是在非洲的剛果和美洲的古巴,僅剛果一地就占了全球儲量的35%,另外東南亞和菲律賓也有一定儲量,但是比較少,日本的鈷資源主要來自東南亞,顯然是不夠馬斯克的胃口的,只是剛果和古巴,對美國來說是有些吃力的,當然在商言商,政治不是最核心的,只是這兩個地界,中國確實占有一些優勢,尤其是剛果,據說中國商人涉足已經較深,在資源獲取上確實占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如果中國大力發展純電力新能源汽車的話,按照上面的分析,整個華人系,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和互聯網應用提升乃至資源供應上,都占有了不低的優勢,綜合起來看,現在發力純電力的新能源汽車,和新興產業的代表人物馬斯克並肩戰鬥,去競爭一片新天地,確實不是臆想,在各個方面是有很堅實的支撐的,所以有傳言說伊隆馬斯克覺得最大潛在競爭來自中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背景介紹至此,可以回到本文分析的核心樂視網上了,首先,賈總微博提到“潛行一年”,表明樂視這個計劃籌謀了一年,有北汽,Atieva的合作,那麽技術和制造已經落定,政府支持的力度更不用懷疑,資金方面,有北汽這樣的大金主也談不上壓力;關鍵看點在於樂視,北汽和Atieva三方合作後,他們願意以樂視超級電動車為品牌,做領頭人,這很耐人尋味,這個車叫SUPER-ELECTRIC-VEHICLE,中文應該叫超級電動汽車,熟悉樂視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延續超級電視的取名,樂視的這個新能源車的計劃縮寫是SEE,展開就是SUPER-ELECTRIC-ECOSYSTEM, 這三個詞中,焦點在ECO-SYSTEM上,也就是樂視網最拿手的部分,從去年樂視首次提出構建生態型企業之後,生態二字已經被傳媒用濫,只是真正理解其中含義並貫徹實施的,至今除了原創者還未見有第二家,我相信也正是ECO-SYSTEM的整體構思,讓北汽這個最重要的框架締造者甘心選擇站在幕後,讓技術上如此有優勢的ATIEVA願意迅速接受樂視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從“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智能電動汽車”這句話看,樂視不僅只是做了參與投資和聯絡的工作,還參與了較為重頭的研發,北汽和Atieva是造純電力新能源車,樂視參與後,著重了智能元素,增厚了互聯網基因,大大提升新型車的各項應用,未來運營和銷售也將偏重互聯網元素,可能不再是簡單的賣車,賣硬件,後期服務將是未來新思維車的重大看點,是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從了解的信息上看,這款車目前已經不是紙上藍圖,而是進行大半了,明年可以推出成品,樂視的切入,必定增加了誘人的生態型性感思路 ,至少按照目前樂視生態的產品架構可以推斷,這車出來後價格上會很有競爭力,因為極可能增加了多種後續服務,加大了產品的盈利長尾效應,沒有這一點,就不能叫做生態性思維了 ,樂視生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無內容,不硬件,超級汽車除了後座娛樂體系之外,還應該會增加其它更多的內容處理,比如移動辦公、車聯網服務、移動信息交互、移動物聯網掌控等等,這也是一個內容的新領域,以上這些創新,可以概括為“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結合目前常被提及但誰也不知道怎麽具體運作的車聯網體系,提早進入的樂視極有可能成為這個系統的標準制定者,因為車聯網是個大的系統工程,單純靠車尾氣不排汙可以“解決霧霾”,但是解決“擁堵”就需要車聯網體系發揮作用。

 

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趨勢已經毫無疑問,只是現在很多人都自覺不自覺的以為只有手機PAD才代表了移動互聯,其實汽車又何嘗不是一個典型的移動互聯載體呢?而且從其能提供的蓬勃電力,空間,場景以及多人共享的特點上,這個移動載體的可開發空間巨大,現在整體上看,樂視網的短板恰恰是移動,手機樂視肯定是要做的,已經投入不菲,車是移動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就是缺乏創新者進去定義罷了,先行者定制標準,優勢更大,如果樂視在手機和汽車上都有了承載的硬件,加上它的內容優勢和生態運作優勢,那麽在移動具有絕對話語權便不在話下,從這個角度看,做樂車不是隨意跨界,和整體樂視生態的關聯性是極大的,是整體樂視生態鏈的再次拓展,廣度和深度都有增加;其次,樂視一貫追求的為樂迷打造極致生活的企業理念,在影視內容,超級電視,紅酒,生態農業,商城等領域逐一展開,後面延續這一思路的各種硬件產品會不斷上市,漸次落定,直到樂視超級汽車上市,可能為這一極致生活理念畫上暫時的句號,車,尤其是一款科技感極高,應用面極廣的新概念車,正是極致生活所追求的極致產品的最好代表。

 

企業多元化就怕無關聯跨界,因為這涉及成本和收益的最優化問題,如果樂視的超級電動汽車緊緊抓住移動互聯,智能化這個核心,協同樂視生態,放大內容服務的效應,那麽這個產業延伸就是正確的決策,它們最終會彼此協同和反哺。

 

從目前拿到的各方資料匯總來看,賈布斯冒著延遲手術的風險,頂著國內一幫造謠抹黑份子的壓力,美洲歐洲這麽一大圈密不透風的跑下來,確實是很有重量的一份先行者答卷,和當年率先收版權,之後分銷,推出超級電視,拿下電視劇界重要制作單位花兒影視,簽約中國頂級導演,拿下所有重要體育賽事的做派一樣,這次的超級電動車,又一次大幅超越人們的想象,迅速占領重要制高點,參股該領域如此重要的技術大腕ATIEVA公司,又能讓在其中起到支點作用的北汽集團甘願做綠葉,不能不說,確實很精彩,與之相比,某些學做樂視生態的企業可能真的趕不上趟了,新能源車不像電視,有TCL,有創維,有海信可供隨時挑選合作,也不像內容產業,有優酷土豆,有愛奇異,有迅雷之類的,可以撒錢參股,其實這兩個領域短平快也不會有好效果,但至少能跟,到了超級電動汽車,恐怕就沒機會再跟了,在昨天賈躍亭發布的樂視超級汽車的構想圖中,幾個英文縮寫名詞 標識不同的功能,PIOCC\IISBOM\M-FSWWS 各自代表什麽不得而知,可以肯定新車的操控系統LEOS是樂視主導的,這與正在開發中的樂視手機系統和目前正在使用的超級電視系統將來會有什麽關聯和互動,關註樂視的各方朋友可以持續跟蹤,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的樂視手機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一維操控體系,很可能會與整個樂視生態關聯,這樣的話,將大大提升樂視手機的粘性,也就是說,從現在,超級電視,樂視手機,超級電動車的操控體系就會有關聯性設計和規劃,一旦等各項業務線發展成熟,全部融合之後,所具有的粘附效應將無以複加,硬件的發展總有盡頭,而軟件與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是無窮無盡的,樂視再次敢為天下先,為整個大樂視生態拓展了新的領地,真正的踐行了生命不止,創新不停, 值得期待,成為這個新藍海的規則制定者,牢牢占據制高點,這確實是精妙的一步棋,終於把跟風者徹底甩出視線之外,接下來,就要看執行力了,按照過往樂視執行力的表現,我們要多久能看到超級電動汽車和整體樂視生態的互動互聯呢?讓時間給我們一個答案吧!

 

敢想敢做,造風弄潮,是為中國創造,樂視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14

2015年智能電視行業,誰將執牛耳?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28

2015年智能電視行業,誰將執牛耳?

作者:康斯坦丁



智能手機與平板在IT市場風生水起,讓幾歲小孩到大爺大媽們都對玩手機、平板樂此不彼。曾經輝煌幾十年的電視行業,如今又重新融合了智能系統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多家互聯網企業對這一“翻新”的市場虎視眈眈,並推出了多款智能電視。但是,市場反響卻是應者寥寥,銷售並不甚理想。


在中國智能電視2014年用戶排行榜出爐後,高調進入電視市場的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卻沒能占據鰲頭,反而是海信等傳統電視廠商繼續領跑智能電視市場。原因也許方方面面,但路在腳下,未來也許也會非常美好。不過由誰來走出去,到達天堂彼岸,也許已有端倪。




智能電視用戶和移動設備用戶需求迥異


毫無疑問,需求是內容設計的先決條件,而智能移動設備和智能電視在軟件層面上其實是相通的。這一點盡人皆知,無論是硬件層面還是操作系統均是雷同。可為什麽在移動互聯網產業呼風喚雨的小米等企業,到了電視行業就水土不服?數據顯示,智能電視上用戶關註的內容和移動端大有不同。智能電視用戶關註視頻、遊戲以及教育方面的內容。而移動設備用戶關註的內容以社交、新聞為主。


內容不同決定了體驗方式的不同。在移動設備上有充足開發經驗的互聯網廠商,面對電視端系統和應用開發時,實際上和傳統電視廠商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誰能顛覆誰,其實答案一目了然。因此,無論是傳統廠商也好,互聯網大佬也好,都需要在摸索中前進。




內容為王,可內容有何不同?


誰都知道,內容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智能電視的激活率和使用率。其實,這就是互聯網大佬們長期叫囂的“內容為王”。此話一點不假,但內容從哪里來?這是個問題,目前真正掌握內容話語權的企業並不多且分散。無論是傳統電視廠商還是互聯網廠商都能獲取到內容支持,CNTV、華數以及百事通等企業樂於與各大終端銷售商展開合作。因此,實質內容各家其實區別不大。


也許有人說有些互聯網企業會做自有版權內容,會極大地增強競爭力,這一點是普通電視廠商所難以企及的。事實也許是這樣,不過中國電視市場的政策變化極為迅速。前不久廣電的一紙批文,直接就把各大盒子打了個半死。某些同時做終端和內容的企業,很容易因為政策的變動並導致前期的大筆投資化為烏有,甚至還將導致投資分散。在硬件方面,這些互聯網大佬們也只能夠推出寥寥兩三款產品,根本無法形成產業鏈和有效的生態圈。




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今後的市場對大屏幕電視的需求更多,2014年50寸以上的電視需求量達到了33%以上,這個數字未來也會持續放大。沒有豐富的大屏幕電視產品線,互聯網大佬們其實難以與傳統電視廠商展開競爭。


用戶越來越多,牛耳在誰手?


目前,智能電視的激活率大大上升。僅2014年3月,激活率就已經達到了77%以上。中信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智能電視年銷售量已由2012年的1,090萬增長到2014年的2650萬,接入互聯網從而被“激活”的電視機累計總量也由2013年的1,645萬增長至2014年5000萬。


根據智能電視用戶數量最大的海信提供的數據,其智能應用終端平臺顯示:海信智能電視激活用戶占比已經超過80%;其中,月活躍用戶占比已超過60%,用戶平均在線點播視頻時長達到150分鐘,僅次於電視的170分鐘,並遠超PC和PAD和手機的用戶使用時長。這些數據說明,在過去的2014年中智能電視的普及率已經大大上升且前景十分看好。




但有些讓人意外的是,一向在互聯網領域呼風喚雨的廠商們在推出了電視產品以後,智能系統用戶數卻遠遠地被傳統電視甩到了後面。以傳統電視廠商占據了國產前五強,海信和TCL的智能系統激活量分別達到了800萬和650萬。實際上,海信還預計未來這個數字將從800萬躍進到3000萬。而雷聲十分大的小米居然排在了10強最後,僅為30萬。


各大廠商比較高的激活率顯示:智能電視的實際銷量仍然被傳統大佬們所占據,真正的話語權仍然被牢牢握在傳統電視廠商手里,毫無松動的跡象。這些數據同時說明,電視行業相比移動行業有自己的獨特性。一方面,傳統電視企業在轉型。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想把自己的運作方式加到傳統的電視市場內。而兩種企業的最終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占領入口。現在的傳統電視企業也並不是把硬件的盈利擺在絕對的第一位。


誰都能產智能電視?


小米在生產電視,樂視在生產電視、聯想也在生產電視。看起來似乎電視硬件很好做,只需要找個代工廠,貼上我的牌子,於是我就是電視生產廠商了。可事實真是如此嗎?國際大廠花上數十億美元投資研究OLED,IPS技術。松下也因為投資PDP失敗而痛失電視市場話語權。國內廠商如海信也花大力氣研究ULED技術以及激光電視技術,當這些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爆發式效應。而畫面效果、采用畫面投射的激光電視以及交互式體驗,甚至一些現在看來有些奇幻的VR式體驗都需要技術積累。


實際上,傳統電視廠商在硬件開發方面有相當大的優勢。互聯網企業由於涉足未深,他們不喜歡把大量資金花費到技術研發上,因為技術積累不僅需要資金,還需要大量時間。而互聯網企業的優勢項目卻是看得見摸得著。饑渴營銷等手段看似奇效,卻很容易被複制。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也許能說明一切。目前的智能電視市場已經被傳統電視廠商牢牢掌控,互聯網廠商大力推銷自己的產品以及生態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是為別人做了嫁衣。以2014年的發展態勢來看,當全部廠商都開始生產智能電視以後,智能電視必然是未來的絕對主流。而點播等功能,也會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視直播的領先地位將會被點播功能所代替。而與此同時,在智能電視市場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傳統電視廠商,很可能在接下來的數年內繼續領跑市場。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30

下一代電視技術誰執牛耳? OLED挑戰LCD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165.html

下一代電視技術誰執牛耳? OLED挑戰LCD

第一財經日報 王珍 2015-08-26 06:00:00

業內普遍認為,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不過,價格、供應鏈和產業安全仍然是目前影響OLED電視普及的三大障礙。

十年前,CRT電視向平板電視轉型時,新進入者不斷湧現,多種技術流派交鋒,最終LCD(液晶)電視勝出。

如今,隨著互聯網公司紛紛“跨界”切入電視業,彩電廠急於修築“護城河”。這兩周,創維、康佳都推出下一代的4K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電視新品,將此視作未來的發展方向。不過,國內另一彩電巨頭海信這次卻站在對立面,認為經過改良的液晶電視ULED性價比優於OLED電視,並將下一代顯示技術押寶於激光電視。

OLED電視與LCD電視、激光電視的交鋒,已經拉開序幕,新的輪回開啟了嗎?

卷土重來

2013年,LG、三星、創維等都曾發布過OLED電視。不過,後來OLED只停留在形象產品上,並沒有大規模銷售,三星甚至在去年宣布暫停OLED電視的生產。與此同時,LCD電視通過4K(超高清)、量子點等技術,在清晰度、色彩飽和度上逼近甚至超越OLED電視。

8月25日,創維宣布4KOLED電視將批量上市。創維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枝激動地說,“我要為彩電硬件正名”,並表示創維今年OLED電視的銷量目標是3萬臺。

劉棠枝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LG集團旗下LGDisplay公司(下稱“LGD”)的2KOLED面板良率已近九成,4KOLED面板今年6月開始量產,計劃明年良率達到九成。“我們整機也儲備了兩年,所以4KOLED電視的上市是水到渠成。”

相比於液晶電視,OLED電視通過OLED自發光形成顯示畫面,無需背光,所以黑色可以做到純黑,對比度優於液晶電視,而且響應速度更快,色彩也比液晶電視更炫麗,並且可以做得更輕薄。這次創維OLED電視新品的機身厚度只有5.27毫米。

劉棠枝預計,2020年中國OLED電視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15%~20%,但銷售金額占比可能將達到30%。

康佳也將在今年“十一”國慶節推出55和65英寸的4KOLED電視。“OLED與LCD電視已經進入兩倍價差的區間。”康佳總裁劉丹認為,“3倍以上價差,處於形象期;現在是2~3倍價差,OLED電視已經進入導入期;未來,1.5倍價差是發展期;1.2倍價差,則進入替代期。”

三大障礙

業內普遍認為,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不過,價格、供應鏈和產業安全仍然是目前影響OLED電視普及的三大障礙。

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認為,OLED給陷入價格戰的電視業帶來希望,但是還需解決量產、成本的問題。目前,應用蒸鍍技術,OLED面板的良率不高;未來,印刷技術成熟後,才可以破解OLED的良率和成本問題。“短期內OLED電視成長不起來,不會對LCD電視構成重大威脅。”

群智咨詢的副總經理李亞琴也認為,OLED電視對LCD電視大規模替代的價格臨界點還沒到來。“由於產能過剩,從今年6月份開始,LCD電視面板的價格快速下跌,單價每個月下降5~10美元。55英寸4K液晶電視模組的價格已降至360~370美元之間。最近55英寸4K液晶電視的新品在3999、4999元之間,以55英寸4KOLED新品2萬元算,價差在四至五倍左右。未來LCD電視價格下降空間更大,OLED能跟上嗎?”

海信更從產業安全的角度,對OLED電視提出質疑。8月24日在上海的媒體溝通會上,海信電視技術研發帶頭人曹建偉表示:“OLED是自發光器件,不需要背光模組,一臺OLED電視‘屏’占了近90%的成本,所以中國品牌做的OLED整機,其實只能做剩余10%的工作,僅剩主板和底座了。一旦OLED成為市場主流,中國企業只能淪為外資品牌的分銷商和搬運工。”“在海信的藍圖里,ULED是當下,激光影院是未來。”曹建偉說,激光電視壽命長、節能環保、高度環境適應,“海信已實現在激光光源模組、激光光機、超短焦激光投影系統等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新的輪回

相比於全球一年2.2億臺、中國一年4500萬臺的彩電銷量,不管是LGD今年計劃中的OLED電視屏出貨量77萬片,還是今年國內OLED電視不到10萬臺的銷量,都顯得微不足道。但是,新的一個彩電業技術更替的周期,也許已經開始。

本月,LGD宣布了一項投資計劃,未來三年內將投資10兆韓元(約合54億元人民幣),主要投在大尺寸OLED、柔性OLED等領域,以開拓數字標牌、車載等市場;另外,還有部分投資將被用在提高超大尺寸UHDTV、IT及Mobile等液晶產品性能上。

劉棠枝說,創維同尺寸、同檔次的OLED電視和液晶電視相比,前者價格只貴了50%,“我們高檔的LCD電視也有賣17000多元的,不能用高檔的OLED電視與低檔的LCD電視相比。”預計明年,這一價差將進一步縮小,明年“五一”價差將縮小至30%。他預計,明年上遊OLED電視面板將放量供應,價格進一步下降。

同時,他不認同激光電視的方向,“它不能從小尺寸做到大尺寸,投影過程會有色彩衰減。”劉棠枝還說,OLED電視的面板成本占比為六七成,並沒有九成那麽高。

至於產業安全的問題,劉棠枝說,國內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線、華星光電武漢6代線都導入了AMOLED的技術,這兩個項目可以生產中小尺寸OLED屏。他呼籲,由於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希望國內政府、行業重視大尺寸OLED面板的技術研發。

其實,華星光電已經在進行技術攻關了。其母公司TCL集團的董事長兼CEO李東生認為,印刷技術未來將成為面板生產的主流技術。現在的OLED采用蒸鍍技術,成本高,做電視缺乏競爭力,所以TCL用量子點技術,提升液晶電視的色彩飽和度。印刷技術一旦成熟,OLED電視的性能、成本優勢將發揮出來。

“這一段時期,OLED與LCD電視會共存。”劉丹認為,誰勝誰負,要看誰的面板生產線投入更多。(攝影記者/任玉明)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