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市黑庄朱耀明受审 曾48亿操纵数千帐户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081104/1754546755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6

夏草质疑:国美电器业绩恐被操纵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81125/0320554727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2

潍柴动力涉嫌操纵收购凯马B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6751.html


年前,上海全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全冠”)竞购凯马B股份时,潍柴动力(000338.SZ)为幕 后推手的猜测即甚嚣尘上,不过被潍柴动力坚决否认。最近,《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得的资料显示,上海全冠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递交仲裁申请,暴露了潍 柴动力的身影。

对于潍柴动力而言,遭到的不仅仅是被暴露的尴尬以及恶意并购之嫌,甚至之前悄然进行,并为之付出极高溢价的并购是否修成正果亦陡添变数。

一场难赢的竞拍局

时间追溯至2009年5月15日。

当日,香港联光所持有的华源系2.2亿债务(1.386亿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购得)的其中一个查封品:46371741股(占总股本的7.24%) 凯马B股票,在法院的推进下进行第三次拍卖,当时的凯马B第一大股东恒天集团与上海全冠展开了激烈交锋。在拍卖会现场之外,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多次致电香 港联光的主要负责人,欲以1.65亿元的价格取得包含凯马B在内的华源系的整个债权。可惜张杰不知道,香港联光在那一刻已经无法做主。而且,拍卖会现场, 无论恒天集团出价几何,它都已经站在了输面大的一边。

最终,上述7.24%的凯马B股份拍出了2.47亿的价格,而恒天集团仅因100万元之差落败,痛失股份。

原来,早在2009年3月 13日,上海全冠即与香港联光签下了《债权转让协议》,香港联光以8000万元(未经评估)的价格将凯马B的处置收入转让给上海全冠。并且,在《债权转让 协议》中第七条第三款有这样一个回流机制:处置收入在转让标的债权本金及利息总额2.2亿范围内属于上海全冠所有;超过部分作为上海全冠支付给香港联光的 服务报酬。

但在2009年5月15日拍卖当天,香港联光方面傻眼了。因为上海全冠竟然也出现在拍卖现场,并且成了叫价最凶的买家,并最终以2.47亿竞拍成 功。

香港联光很快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从上海全冠身上拿到超额收益,因为按照《民诉法》执行条例,拍卖超债务部分是要还给债务人华源的,并且因为一个查封 品的拍卖价格远超债务,因此香港联光丧失了处理华源其他查封品的权利,这意味着它只能获得凯马B债权转让上海全冠的 8000万,当初购买这一资产包的本金有5860万无法收回。

2010年6月9日,香港联光法人代表潘夏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作为一家国际资产处理公司,香港联光根本没有预料到,上海全冠全然不按规则 出牌,已经购买到债权处置权之后仍然出现在拍卖现场,虚假哄抬价格。北京市律师协会委员王韵律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谈到,在本案中潍柴动力的前 台公司上海全冠参与竞买可以利用“回流机制”将拍卖款转手收回,这实际上意味着上海全冠事实上仅投入8000万元即购得凯马B股票,而出价2.46亿元的 竞价者都没能购得股票,这一结果对于其他凯马B股票的竞买人来讲是有失公平的,其有违《拍卖法》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规定,也有违 《拍卖法》“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拍卖原则。

当时,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恶意收购,恒天集团在上海全冠竞买成功后的短短12天时间内,分别从李天虹、北京华隆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常柴 A(000570.SZ)等手中以合计3.629159亿元的高价突袭收购了凯马B12.23%的股份,持股比例升至29.3%。

潍柴动力的伏笔

上海全冠为何高溢价争夺凯马B股权,当时潍柴动力为真正幕后买家的说法甚嚣尘上,但是遭到了潍柴动力和上海全冠方面的极力否认。不过,真相总要浮出 水面。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凯马B股第三次司法拍卖之前,潍柴动力就曾通过北京安华理达律师事务所与香港联光私下联系。而负责与安华里达联系的,正是潍柴 动力操办过吞并湘火炬案例的资本运作高手——伦学廷。

此后,在2009年2月18日,潍柴动力与香港联光正式建立直接联系。2月24日及3月2日,就洽购凯马B的具体细节,香港联光负责凯马B的项目组 分别与潍柴动力执行总裁徐新玉、伦学廷在广州 Ritz Clton酒店和北京金融街一潮州酒家会面。

3月3日,双方各自携带律师在北京新世纪酒店会面,就买售协议法律条文进行磋商。当日,香港联光项目组负责人与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徐新玉、伦学 廷就该事项专程在北京西苑酒店再次会面商谈。

3月11日,双方按之前约定的在北京安华理达律师事务所签署协议,但是当日仅香港联光方面在协议上签字,潍柴动力则将协议带走签署。当香港联光拿到 协议的时候,协议上面的签约方,赫然由潍柴动力换为上海全冠。

“我们当时就签约方更改一事提出异议,但是潍柴动力方面解释称,上海全冠为潍柴动力全资子公司,出于战略等方面的一些考虑,改为由上海全冠与香港联 光签约,出于对潍柴动力多位重量级高管的信任,香港联光并未就这一问题做过多纠缠。”潘夏峰就这一问题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

“前锋”全冠

但令香港联光始料未及的是,上海全冠从股权关系上与潍柴动力并无关联。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全冠注册于2008年3月5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为自然人独资企业,法人代表袁黎平,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除金融证券)、 实业投资等,注册地址为上海市嘉定区娄塘镇小东街152号17幢113室。

但上海全冠与潍柴动力的关系还是被揭露出来了。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2010】京裁字第0160号裁决书案情介绍第10页记载,申请人(上 海全冠)的交易目的是获得凯马股份,申请人是潍柴动力为收购凯马股份需要而出面签约的前台公司。同时,山东浩信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潍柴动力关联方(山东浩信 正是潍柴动力的供应商之一)早前已参与凯马公司的另一次收购,而在本案中为上海全冠向北京二中院提供财产保全担保的正是山东浩信。

《第一财经日报》另外掌握的香港联光潘夏峰与潍柴动力伦学廷的一段通话录音,亦显示上海全冠与潍柴动力的实质关系:上海全冠参与竞拍的2.47亿资 金及《债权转让协议》中提及的8000万均为潍柴动力提供。伦学廷在质问潘夏峰的过程中,几次提到“潍柴的8000多万,放在法院,让法院去分,1.65 亿本金,应该是我们潍柴的,这个你没有争议吧?我们要拿回来。”

而在凯马B的股东中,除了上述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裁定书中记载的上海全冠和山东浩信与潍柴动力关系密切之外,另外有几名股东也被中小投资者和 行业分析师视为潍柴动力的一致行动人——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和寿光市资产经营公司,上述两家公司因为与潍柴动力的控股股东潍柴控股同有山东省国资委背 景、同在2009年2月末到5月间跻身十大股东之列而被视为潍柴动力的同盟军。

上海全冠、山东浩信、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和寿光资产经营公司,4家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已达到21.29%。显然,如果当时恒天集团不果断出击,不 惜在二级市场高价突袭收购凯马 B12.23%的股份,使得股份飙升至 29.3%的话,凯马B的实际控制人恐怕早已经易主。

不过,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对记者表示,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寿光市资产经营公司,都具有山东省国资委的背景是事实。但不能仅仅因地方 国资委背景这个原因就认定他们与潍柴动力具有关联关系。

“全系列制造”雄心

尽管上述四家公司与潍柴动力的真实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揭示。但是,潍柴动力竞购凯马B的强大动机,为诸多市场人士所认同。

财讯网机械制造业分析师张宇对记者分析指出,潍柴动力如能实现对凯马B的控股,意义重大。凯马 B2009年在轻卡市场占有率约6.62%,中卡为4.57%,如果潍柴动力实现对其控股,可以复制在陕重汽的发动机、变速器、车桥、整车制造一整条完整 产业链模式,实现较高毛利率。总之,控股凯马B将大大加快公司打造重型、中型、轻型全系列制造集团的进程。

另一方面,凯马B是恒天集团载货汽车装备制造业务下属的核心企业。虽然恒天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为纺织装备制造,但从2009年以来其快速增持行为分 析,其对凯马B的控股权是十分重视的。只有掌握了控股权,才可以进退自如。进则可以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加以更好的利用;退则可以待价而 沽,获取较高收益。

对于潍柴动力而言,如果恒天集团不愿放手,仅仅是参股的话,所得收益将十分有限,从资金利用角度讲是一种损失。双方如果说对凯马B控股权都志在必 得,是可以理解的。如今,经过了一系列的收购和股权划转之后,双方持股凯马B的比例基本达到一种对峙局面。

对于上述说法,潍柴动力方面却给予了否认。

2009年5月30日,潍柴集团一位高管通过媒体回应: “虽然*ST凯马B在轻卡领域排名居前,但潍柴若想进入轻卡领域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巨额代价收购它。因为在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内部便有两家优秀的轻卡生产商 ——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和烟台汽车厂,这两家企业拥有全系列的卡车生产资质,其中唐骏汽车在2008年轻卡行业排名第九,产销量仅比*ST凯马B低1万辆, 两者差距不大,我们不会舍近求远。”

6月17日、 18日,本报记者连续多次就上海全冠作为潍柴动力前台公司参与竞购凯马B股的真实性和原因致电潍柴动力证券事务部进行询问,该部门一位女士、一位男士均在 谈到该问题时拒绝作答,并且挂断电话。

法律瑕疵

暂且不论潍柴动力与恒天集团争夺的最终结果,如今因为香港联光的反悔,操纵上海全冠进行并购事件的暴露,潍柴动力面临违规的质疑。

王韵律师认为,香港联光是中银集团参股公司,转让的凯马B债权又为国有资产,应当依法对其进行评估再转让,否则就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此 外,如果涉案债权不经评估即转让,双方签订的《债权转让合同》应属无效。

臧小丽律师谈到,如果上海全冠确系潍柴动力为收购设立的前台公司,而其收购资金也是潍柴动力提供的话,依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重大事项 的要求,潍柴动力需要对上述事件依法披露,其至今没有进行信息披露是明显违规的。另外,根据《公司法》,收购香港联光拥有的凯马B7.24%股权及其他债 权这一重大事宜,潍柴动力应当先行召开董事会,董事会通过然后再召开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公之于众。

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则认为,潍柴动力高管通过媒体表示公司不会舍近求远并购凯马B, 但买售双方的证据又显示潍柴动力通过上海全冠竞购了凯马B,显然上述潍柴高管的表述存在明显误导,涉嫌虚假陈述。依照《证券法》、《公司法》和证监会的相 关规定,监管层可以对其进行处罚。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前,本报记者再次致电潍柴动力证券事务部,询问其隐在幕后竞购凯马B是否有苦衷,其未就上述疑问给予答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1

資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縱白銀市場事件全紀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7rd.html

资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纵白银市场事件全纪录

與貴金屬家族中的大哥——黃金相比,白銀的地位是不穩定的。黃金被公認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價物,並被視為貨幣的始祖,正如馬克思的名言:「黃金的本質不 是貨幣,但任何貨幣的本質都是黃金」。其實白銀也具備類似的特性,但它的價值相對黃金過低,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又不如黃金,所以經常屈居不太受重視的位 置。經濟史學家認為,古代波斯帝國、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採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鑄造了標準黃金硬幣,並為未來600年歐洲的金本位制度確 立了標準;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之後,獲取了大量黃金和白銀,為歐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銀本位和現代的金、銀本位存在本質區別,即使是以金幣為基礎貨幣的歐洲國家,也會發行銀幣或銅幣。當時的人並沒有太多的本位或雙本 位概念。東亞地區的局面則不一樣,白銀在官方和民間交易中都佔據上風,可以認為實施了銀本位或「銀銅雙本位」,以至於明清時期中國和日本的銀價都明顯貴於 世界市場(詳細情況可以寫一本很厚的書,再此不用贅述)。
18-19世紀,銀本位成為了美國和英國的爭議話題。實際上,真正的銀本位在歐美各國都沒有長期實行,實行最多的是所謂「金銀雙本位」。1785年,美國 宣稱實行基於西班牙銀幣的銀本位制度,可是這個銀本位制度實際由黃金和白銀共同支撐,而且白銀價格的不穩定使美國經濟多次遭到打擊。19世紀前期,英國發 現自己無法維持銀本位(實際也是金銀雙本位),不得不於1844年宣佈採取金本位。銀本位無法維持有許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中國的貿易——在 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在與西方的貿易中擁有巨額順差(與英國的鴉片貿易除外),而中國採取白銀結算,於是歐美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即使在中國已經不再擁 有巨額順差的情況下,與中國的貿易也導致了白銀流量的不穩定。黃金完全取代白銀作為唯一本位貨幣經歷了複雜的歷程,原因很多,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
進入20世紀,國際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後屢經顛簸,而白銀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隨著黃金在國際儲備和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銀的價格也日益滑落。 1910年,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白銀價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則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說,在1910年選擇 持有白銀作為儲備工具的人,在30年後的財富將只有選擇黃金為儲備工具的人的30%。
1960年代以後,形勢明顯有所改觀,因為金本位顯然難以維持,貨幣自由浮動只是時間問題。通貨膨脹的陰影日益明顯,由於美國ZF禁止個人持有黃金,希望 購買貴金屬保值的投資者只能選擇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黃金價格。到了1970年,黃金與白銀的比價降低到了23倍,這是20世紀以來的最底點。一年 多以後,尼克松總統宣佈放棄金本位,對美元實施一次性貶值並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後,黃金和白銀的價格終於可以按照市場規律波動了。
1970年代,對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業家來說都是充滿危機和挑戰的十年。美國在越南戰場難以自拔,中東戰爭導致了石油禁運和產量不穩定,石油輸出國組織登 上歷史舞台,拉美國家出現貨幣危機,而且蘇聯在軍事上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都加劇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美國和歐洲經濟出現了「滯脹」時期,其標誌是 石油、黃金、白銀等「保值商品」的價格飛漲。
 
      
 
       在商品市場大牛市的背景下,許多交易商和銀行家把大筆資本投入了商品期貨和現貨投機,期貨價格反過來影響了現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石油大王亨特家 族的冒險奇遇。與亨特家族相比,華爾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在黃金和白銀產量大大提高,國際市場流動性很強的1970年代,亨 特家族居然憑藉其強大的財力和關係,近乎壟斷了白銀市場,並促使銀價飛漲。如果不是美國ZF決定幹預,亨特家族將榨乾全世界的空頭交易商,成為貴金屬交易 市場的傳奇人物。
 
      
 
       然而,傳奇畢竟終結了。在美國ZF、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交易商的一致打擊下,亨特家族損失慘重,甚至被迫放棄一部分石油產業以換取對手的寬恕。石 油大王投機白銀的失敗,也被許多期貨教科書用作經典案例。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貴金屬投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嘗試從中吸取有用的 經驗和教訓。
 
      
 
       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視。這一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於1889年出生在伊利諾 州農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 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農產品價格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H.L.亨特真正成為巨富開始於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財產基金會擁有其100%的股份。他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 式,決不對外發行股票,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族成員管理企業。H.L.亨特有14個孩子,其中就有後來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鱷尼爾森-亨特和 威廉-亨特。
 
      
 
       1957年,《財富》雜誌估計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員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到處尋找新 的投資機會:尼爾森-亨特致力於開發利比亞油田,不過後來利比亞政局動盪導致油田被沒收,潛在投資損失可能高達40億美元;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 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 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ZF學院任教。可以說,亨特家族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滲透進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關於亨特家族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大家都記得著名的電視劇《神探亨特》,它正好是在亨特家族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拍攝的。為了應對外界質疑,該電視劇的拍攝者不得不一再宣稱亨特家族沒有參與電視劇製作,不過許多陰謀論者至今仍不相信。
 
      
 
       作為亨特家族企業的創始人,H.L.亨特於1974年去世,他被稱為美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可是,亨特家族震驚世界的歷史才剛剛開始。尼爾森-亨特和威廉 -亨特作為亨特家族的活躍分子,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涉足期貨市場。他們很快發現,在期貨市場上投機賺錢比老老實實開採石油或開設酒店賺錢要容易的多, 不過風險也大的多。於是,他們開始不斷增加籌碼,藐視法律和規則,並引起一連串驚天醜聞。這些醜聞使亨特家族最後付出了沉重代價。
 
      
 
       尼爾森-亨特出生於1926年,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各種冒險。作為老H.L.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之一,他擔任「亨特鑽探與採礦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的 主要業務是在世界各地開採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的利潤豐厚的新油田。所以,尼爾森不僅從父親手中獲得了大量遺產,還自己賺取了許多 「新錢」。
 
      
 
       除了開採石油之外,尼爾森-亨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飼養賽馬上。從1955年開始,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並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們參加美國和歐洲 的良種馬比賽。良種馬比賽是上流社會的一項經典運動,如果你的馬一直在比賽中獲勝,在理論上你可以獲得不少盈利——但是和大部分養馬者一樣,尼爾森-亨特 參加賽馬純粹是為了愛好而非金錢。在最高潮時期,他在歐洲和美國的馬場擁有8000匹良種馬,其中他親自飼養和騎乘參加過比賽的傳奇賽馬不在少數。 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賽馬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在此之前獲得冠軍的賽馬幾乎都屬於歐美的名流巨富,其中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德比伯 爵、梅隆家族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76年,尼爾森的賽馬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這個頭銜相當於足球界的世界盃冠軍或籃球界的NBA總冠軍。
 
      
 
       在多次捧得桂冠之後,美國國家良種馬競賽協會不惜溢美之詞,稱尼爾森為「傳奇養馬者」。在整個1970年代,尼爾森-亨特的養馬活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之 一,而且培育出了數量最多的名馬。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另一個偉大的賭博事業—— 期貨交易。不同的是, 賽馬在西方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和違法分子的遊戲;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限制或取締期貨投機。但是,期貨可以以很低 的成本,帶來很大的盈利機會,這起源於期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和很低的交易保證金。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富家族成員,尼爾森當然有信心控制期貨交易,並打 敗一切對手。
 
      
 
       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爾森-亨特在石油事業上遭受了一大打擊——利比亞的油田被卡扎菲上校的ZF實施了國有化。亨特家族認為,這個油田可以產生 4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回報,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此後,中東形勢不穩定和美國經濟不景氣使石油價格出現了潛在的不穩定性。如果在今天,亨特家族本來可 以通過石油期貨賺錢,因為原油早已成為交易金額最大的商品期貨。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原油期貨還沒有誕生,汽油期貨還在討論之中。當時交易最活躍的期 貨大部分都是農產品,例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金融期貨剛剛被引進芝加哥交易所,唯一的貴金屬期貨是白銀。而且,當時美國對期貨交易的管理非 常混亂。
 
      期貨交易中出現的大規模投機,其規模和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股票投機。例 如,1950年代的投機醜聞發生於一種非常無足輕重的農產品——洋蔥。從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 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1/30,這簡直是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只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創下了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 默。19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植物油醜聞」,一個植物油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的投機行為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 格也隨之波動不止。要命的是,以上投機商人都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最嚴重的不過坐牢幾年。這無疑給了其他投機商人很大鼓勵,其中就包括蠢蠢欲動的尼爾森-亨 特。
 
      
 
       尼爾森-亨特擁有巨額財富,足以控制許多交易量巨大的期貨合約。雖然石油期貨尚未問世,但尼爾森已經在農產品期貨中找到了目標,那就是大豆。
 
      
 
       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走上了美國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高漲需求甚至使 大豆現貨斷貨,ZF被迫暫停大豆出口——對於一種並非主食的農產品來說,這樣的待遇是非常罕見的。ZF和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大豆。既然這種商品如此受 歡迎,而且如此短缺,豈不是絕好的攻擊對象嗎?
 
      
 
       於是,尼爾森-亨特開始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很快,他將與美國ZF初次交鋒,而這次交鋒不過是1980年白銀危機的一次預演而已。
 
      
 
       美國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之一。1974年,美國大豆產量超過12億蒲式耳,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些大豆可以換來80億美元的 現金。1977年,美國大豆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7.67億蒲式耳,雖然市場價格略有下降,但總價值仍然高達100億美元左右。如此龐大的產量,如此巨大 的價值,難道有誰真能夠壟斷大豆市場,操縱其價格嗎?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許多知名的「強盜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進行投機,其中最知名的投機手段就是「囤積居奇」和「賣空襲 擊」。所謂囤積居奇,就是大量囤積現貨,同時買進期貨合約,使期貨的空頭無法找到足夠的現貨來交割,從而不得不認賠出場,承受巨額損失;所謂賣空襲擊,就 是以巨大的財力賣出大量期貨合約,使期貨價格不斷下跌,使期貨的多頭無法承受損失,被迫認賠出場。「囤積居奇」是用來打擊空頭的手段,「賣空襲擊」則用來 打擊多頭。無論哪一種手段,都試圖在短期內製造巨大的價格波動,使一種商品的期貨價格與內在價值出現嚴重背離,以牟取暴利。
 
      
 
       然而,以上投機手段不僅會影響期貨價格,也會影響現貨價格。尤其是「囤積居奇」,交易商要同時購買期貨和現貨,這可能造成現貨緊缺,對宏觀經濟造成嚴重不 利影響。此外,像大豆這樣產量很高的農產品,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不可能囤積居奇的——整個美國有數萬個農場和數千個倉庫都儲存著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時間精 力才能夠壟斷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對國計民生實在太重要了,美國ZF幾乎不可能不干預(我們的ZF不是連一碗蘭州拉麵的價格都要干預嗎?)。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的手段很簡單——只買進期貨,不買進現貨。也就是說,囤積居奇僅限於紙上的期貨合 約,並不直接影響市場上消費的大豆。這樣的囤積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處收購大豆,又不用租用倉庫來儲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的交易池裡 不停地發出買進指令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囤積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豆其實並沒有出現短缺,如果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距過大,空頭可以從現貨市場上買進 大豆,然後與亨特家族交割。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將不是現金利潤,而是堆積如山的大豆。
 
      
 
       為了防止單個交易商壟斷市場,芝加哥交易委員會規定每個交易商擁有的期貨合約不得高於300萬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約的5%。這樣小的數量顯然不足以操縱價 格。於是,尼爾森-亨特發動整個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許多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之內,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貨已 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佔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
 
      
 
       尼爾森-亨特的投機活動招來了許多跟風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縱,所以紛紛加入交易,試圖從波動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佔據了芝加 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簡直是駭人聽聞!大豆期貨價格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雖然亨特家族沒有囤 積大豆現貨,卻通過操縱市場心理的方式,製造了「大豆正在漲價」的假象,間接導致了大豆現貨漲價。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感到忍無可 忍,決定對他們提起訴訟。
 
      
 
       亨特家族聲稱,他們的所有大豆期貨交易決策都是單獨做出的,並不存在家族合謀的問題。此外,亨特家族不僅擁有大豆多頭頭寸,還持有少量大豆空頭,所以亨特 家族購買大豆期貨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機。最後,尼爾森-亨特指責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說他們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額利潤,於是打算強迫亨特 家族把利潤吐出來,這是徹頭徹尾的勒索。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進行的時候,亨特家族已經不聲不響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按照大豆期貨的升值幅度計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 型煉油廠幾年的利潤。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法了管理條例,並且操縱了市場,但是拿不出任何過硬的證據。最後,法庭宣佈無法對亨特家族實施任何 懲罰。美國期貨監管部門的名譽就此掃地。
 
      
 
       在大豆市場的成功使尼爾森-亨特洋洋得意。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另一種商品的交易,這種商品比大豆貴重的多——那就是白銀。在大豆期貨獲利了結之後,亨特家 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白銀市場的盟友。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結束的 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完成了巨額的白銀囤積,而且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出現了大漲。
 
      現在,亨特家族已經看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軟弱無力,打算在白銀期貨市場上再玩一把豪賭。這次,他們還有獲勝的希望嗎?
 
      
 
       1970年代初期,白銀價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低,但已經從最低點上升了8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部放寬了對白銀的管制。與此同時,黃金的價格也很低,與白銀的比價只有23倍左右,這說明整個貴金屬市場都在低點。
 
      
 
       貴金屬低迷可能有許多原因,例如美國和世界各國ZF都限制個人持有黃金,通貨膨脹形勢溫和,股市和債市在1950-60年代表現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 當時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沒有把貴金屬當成一種真正的投資品。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銀上進行投機,但不會長期持有;至於黃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 分投資者的選擇之外。投資者們沒有意識到,黃金和白銀擁有很強的保值能力,並且與股票、債券市場的相關性很低,可以作為投資組合的一個有益補充。他們不知 道,一個通貨膨脹嚴重、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時代就要到來,黃金和白銀注定要在這個時代裡大放異彩。
 
      
 
       1973年,尼爾森-亨特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這一決策非常富有戰略眼光,亨特家族搶到了白銀價格上漲 前最後的平靜時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倉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買了 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這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人之一。
 
      
 
       市場上的白銀很快出現了嚴重短缺——在過去幾十年中,許多銀礦已經因為無利可圖而關閉了,人們對開採新銀礦的熱情也不高。用一句經濟學術語,白銀這種商品 存在較小的「供給彈性」,在價格陡然上升的時候,白銀生產商無法立即擴大產量,結果導致價格進一步攀升。許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後面衝進了白銀期貨 市場,在僅僅兩個月之內,就把白銀價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漲幅接近130%!
 
      
 
       可是亨特家族並不是市場上唯一控制白銀的人。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墨西哥ZF當時也囤積著5000萬盎司的白銀,而且成本價在2美元以 下,遠遠低於亨特家族的購買價。看到白銀價格扶搖直上,墨西哥ZF樂的合不攏嘴,急忙決定獲利瞭解。5000萬盎司的巨大拋盤立即摧毀了市場,銀價又跌落 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雖然沒有虧本,但賬面利潤已經大大減少了。
 
      
 
       亨特家族終於意識到,要控制白銀這種重要的貴金屬,只憑一個家族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借助外來的戰略投資者。這個世界上,有誰既擁有大筆財富,又有興趣投 資於白銀呢?尼爾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東,那裡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龐大的關係網。沙特王室已經因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來,亨特家族正好和沙 特王子們的關係很好,而這些王子們又控制著沙特最大的銀行——國家商業銀行。於是,亨特家族向沙特ZF和王室吹噓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不 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筆投資,還吸引了沙特國家貨幣局的大量外匯投資。對比一下今天我國將外匯投資用於「黑石」這樣的私人股權公司,歷史真是有驚人的相似 性。
 
      
 
       1974年,美國ZF終於批准了黃金期貨交易,黃金價格很快飛漲,不過白銀價格漲幅並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 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現貨和期貨籌碼,同時做了大量偽裝,自稱購買白銀是為了進行國際貿易,因為白銀的價值比紙幣更穩定。亨特家族的客戶也買進了大量白 銀,這使得美國監管部門很難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銀。而且,尼爾森-亨特這次學聰明了,主要在現貨市場向白銀生產商和經紀商直接購買,而不是在 期貨交易所中購買期貨合約,這樣美國ZF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隨著時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而且買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爾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可能達到幾億 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顫抖!與此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和政治局勢不穩定已經持續了幾年,黃金的價格飛漲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銀的價格漲幅 較小,只漲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銀的漲幅和黃金一樣,那麼1979年的白銀價格應該超過20美元,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必將再次震驚世界,把其他交易 商的錢都賺到自己手中——尼爾森-亨特被這種激動人心的前景搞的飄飄然了。過去六年多囤積白銀的努力,不就是為了這個收穫的時刻嗎?
 
     1979年夏天,尼爾森-亨特終於發動了總攻。他要給緩慢上升的白銀價格推上最後一把,使它像黃金一樣發生井噴行情。商品期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慘劇之一,終於正式拉開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與全世界白銀交易商的決鬥開始了。尼爾森-亨特通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 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如果你不能理解這個投資公司的性質, 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權結構——一個貪婪的董事會加上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投資者,這就是當年「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套路。
 
      
 
       尼爾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過許多華爾街經紀人完成購買指令,其中包括希爾森、貝奇等大型投資銀行。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巨額買盤,銀價很快從6美 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在買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了交易記錄,發現大部分買單來自「國際金屬投資公司」,這家公司在百慕大 群島註冊。經過更嚴密的調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終於露了出來。很快,紐約和芝加哥的每一個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後台老闆,這個 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有趣的是,當亨特家族正在操縱白銀的消息傳開之後,白銀價格反而繼續飛漲,許多小投機者湧進了市場。原因很簡單,既然亨特家族在為白銀「做莊」,那麼小投 機者當然應該選擇「跟莊」,這樣雖然很危險,卻有機會大賺一筆。隨著投機者的不斷湧入,白銀的價格日趨瘋狂——從11美元上漲到20美元,然後30美元, 到了1979年年底乾脆突破40美元!黃金和白銀的比價下跌到12倍左右,創下歷史新低。期貨市場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白銀的控制。究竟要漲到什麼時候才是盡 頭?
 
      
 
       芝加哥和紐約的大型期貨交易商對亨特家族的壟斷行為感到十分擔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委員會 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共掌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當時全球白銀交易 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經切斷了白銀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穀物交易商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我們寧願讓白銀市場倒 閉,也不願意看到它被壟斷。」看樣子,亨特家族已經觸犯了眾怒,美國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經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廠商為此興奮不已,他們迅速開啟了尋找新銀礦的計劃,許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採。美國和歐洲的普通居民也對銀價上漲感到驚喜不已,他 們翻箱倒櫃找出了祖傳的銀質茶器和裝飾品,凡是有白銀作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猶豫地送去熔煉,製作成標準銀塊到市場上賣出。於是,市場上的白銀供給增加 了,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戰。雖然尼爾森-亨特竭力不斷買進,但他已經有點力不從心——無論亨特家族的財富多麼巨大,要與全世界為敵還是有 些不自量力。
 
      
 
       況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敵人還沒有出手,這個敵人就是美國ZF。美國ZF掌握著大量的白銀,其中包括用做聯邦儲備的銀塊以及早年發行之後收回的銀幣,其總數 可能有幾千萬盎司。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也持有大量白銀儲備,雖然任何一個中央銀行掌握的白銀都不可能超過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們聯合對市場進行干預,亨特 家族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白銀價格上漲到48美元,並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與亨特家族為敵的空頭交易商大多已經認賠出 場,再也沒有人敢大規模賣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壓力沉重,因為白銀的價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資本已經很難繼續拉升價格。為了維持對白銀市場的壟 斷,尼爾森-亨特被迫向美國的幾家大銀行高息借貸,平均利息高達19%。華爾街的幾家投資銀行也大量貸款給亨特家族,使他們暫時能夠繼續玩操縱市場的遊 戲。
 
      
 
       根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價值已經高達30億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總價值可能超過50億美 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個多月之內,向美國各大銀行貸款數千萬美元,從華爾街經紀人那裡貸款2億多美元,幾乎成為了美國乃至全世界 最大的借款人。他們每月僅僅支付利息就要花費幾百萬美元,操縱白銀已經成為了一場燒錢的遊戲,甚至比戰爭還要燒錢。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亨特家族不及時住手呢?他們為什麼不在白銀漲價過程中逐 漸賣掉存貨,最後在價格高點退出市場呢?經驗豐富的莊家難道不應該控制風險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亨特家族要如此瘋狂地玩下去, 即使在白銀價格上漲四倍到八倍之後仍然繼續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經不想陪他們玩了,可他們還是在玩,即使砸鍋賣鐵地貸款也要繼續玩。這恐怕已經不能用「利 令智昏」來形容了,我覺得他們可能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
 
      
 
       1980年1月21日,白銀漲到了它的歷史最高價: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個月裡,銀價上漲了8倍;從10年前算起,銀價上漲了25倍。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商品擁有如此漫長、如此駭人聽聞的大牛市!
 
      
 
       亨特家族和他

台前幕後——「中科創業」操縱案再透視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tqmh___zkcy_czazts/tqmh___zkcy_czazts.htm

 重案聚焦

中科創業(康達爾)這只在「養雞場裡催化電子商務」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中曾掀起驚風惡浪:莊家的
操縱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牛股之一,而東窗事發後又連拉10個跌停板,砸得股市地板「咚咚」直響……

2002年6月11日上午11時15分,萬眾矚目的「中科創業操縱案」開庭審理;6月18日,該案庭審第四天,
呂梁與朱煥良的合作協議、呂梁被監視居住期間的訊問筆錄等一批關鍵性證據在法庭上公開展示,該案至此暫告一段落,而該案首要嫌疑人呂梁在逃……


2001年春節後的某一天,已被公安機關監視居住的呂梁披著軍大衣潛離北辰花園別墅5號樓,消失在初春亞運村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從此再無蹤影。呂梁潛 逃,與其此前一個多月前約見記者自陳做莊內幕,同樣令人驚愕。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莊家操縱市場案的首腦人物,呂梁為何自我揭發?既如此又為何最終出逃? 以此戲劇性收場,呂梁帶走了諸多秘密,留下了諸多謎團。

一年多以後,6月11日,他的7名屬下和合作者們,其中包括操盤負責人、融資人等,站到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他們被指控參與了中科創 業股票操縱案。公訴人、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代理檢察員吳春妹提交的起訴書稱,此案前後涉及資金54億元,涉及證券公司營業部125個,僅呂梁一方利 用的股東賬戶卡即多達1565個。這是已有確證的中國資本市場最大莊家操縱案。

呂梁及同案中另一關鍵人物朱煥良引人注目地缺席。按呂梁的說法,朱煥良在2000年秋撕毀與呂梁的聯手做莊協議、拋出大量中科創業股票套現後,早已出逃。起訴書中提起兩人處均稱須作「另案處理」,但此處理是否已在進行中且有了眉目,人們不得而知。

儘管缺少這兩人的審判,不可能完全揭開中科創業操縱案的全部內幕,在派出記者全程旁聽了整個開庭過程、廣泛採訪被告人律師、翻閱部分被告人的口供記錄 後,《財經》終於勉力在尚不完整的材料中勾勒出一條呂梁如何速成超級莊家的主線索,而那個為莊家梟雄們提供大量機會的支撐體系,其龐大和有效程度,更令人 震驚。

如果說,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的支撐體系——由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事務所等構成的資本市場中介——在過去數年間被一系列醜聞如
銀廣夏事件、 中天勤事件、麥科特事件等證明尚未有效建立的話,中科創業股票操縱案情的展開則正在證明,中國資本市場上已然滋生出另一種「支撐體系」:一種由策劃組織 者、資金供應者、資金掮客、操盤手組成的高度市場化的組織形式,而且井然有序地有效運轉。按經濟學家們的話說,這是一種「壞的市場經濟」的支撐體系。

非常清楚,各證券公司的營業部是這個支撐體系的核心。125個證券營業部捲入了中科創業股票操縱案。證券營業部們是這個體系中幾乎所有重要資源的中 介:它們知道誰是莊家;它們向未來的莊家介紹資金來源;它們向莊家們提供或者出售身份證和股東賬戶卡;許多時候,它們還提供操盤手——為做莊服務的交易 員;它已遠遠超出灰色狀態,業已形成完整的規則,證券營業部們為莊家與資金供應者提供格式化的「融資協議書」,並為融資協議提供「監管」服務,以保證交易 的「安全」等,它的一條龍服務甚至包括為莊家們毀滅做莊證據!

125個證券營業部的背後,是66家證券和信託投資公司。僅此呂梁中科創業操縱一案,亦足證此一支撐體系範圍之廣以至於覆蓋了整個證券業。在此支撐體 系之上,莊家、資金供應者、掮客、操盤手們靈活地搭建做莊流水線。呂梁,中國目前最知名和最富神秘色彩的莊家,正是最大限度地巧借其資源以至速成,像呂梁 那樣的莊家,就是這樣被生產出來的。

這是一個令人悲傷和難以接受的結論,可惜,正如中科創業股票操縱案所正在展示的那樣,它的背後有證據,完整的證據。


呂梁策略

呂梁的做莊策略,現在看來,其基本過程不外乎以下幾個步驟:

——建倉。呂梁自1998年底至1999年5月間,與中科創業前莊家朱煥良聯手,大規模倒倉,從朱煥良手中將3000萬股中科創業(當時的名稱為康達 爾,為免混淆,以下一律稱為中科創業)股票,以約定的每股13元左右的價格,在半年之中倒入自己所控制的「80%由營業部提供的」上千個賬戶中。最高峰 時,呂梁與朱煥良共控制超過93%的中科創業流通股。

——「融資」。按照本案被告、呂梁旗下首席操盤手和資金協調人丁福根和龐博的供述,呂梁做莊的啟動資金來源於最早一筆277.9萬股中科創業股票。在 呂梁與朱煥良於1998年12月訂立聯手協議後,呂梁利用這一筆中科創業股票於1999年1月融資約6400萬元;融得資金繼續用於倒入朱煥良手中的中科 創業股票,然後再將股票用於融資,如此循環反覆。呂梁承諾的收益率約在8%至15%之間,「融資」協議在125家證券營業部執行。

——收購中科創業法人股以控制上市公司。在建倉完成之後,呂梁旗下所註冊的多家冠以「燕園」之名的殼公司於1999年5月初收購中科創業第一大股東轉 讓的大批法人股,加上其與朱煥良聯手控制的超過90%的流通股權,呂梁做莊聯盟實際已成中科創業第一大股東,並在2000年初絕對控制了董事會。實際上, 這筆收購資金本身即來自於此前市場操縱的獲利,1999年5月初中科創業股價已較1998年11月底上漲100%有餘。

——大規模對倒推高股價,同時利用已控制的中科創業上市公司發佈所謂資產重組等「利好」消息同步配合。在推出注入西北苜蓿草項目、中子刀項目、觸網等 利好消息之時,呂梁通過丁福根、龐博指揮分散在上百個證券公司營業部中的操盤手,在上千個賬戶上進行大規模股票對倒,以推高股價。中科創業股價經過 1999年5月後的「5·19」行情及2000年2月後的春節行情,躍上80元台階。由於呂梁的股票「融資」始終處於循環操作之中,股價愈高,「融資」金 額愈巨。最終「融資」總額達到驚人的54億元,其中近40億元用於操縱中科創業股票,參與炒作馬鋼股份、中西藥業、萊鋼股份、歲寶熱電等上市公司股票,開 始另一輪融資與炒作的循環。

這一套策略被呂梁在各種場合以「虛數填實數」、「企業財務工具」等作過玄妙包裝,但說到底,它的資金鏈完全繫於莊家以代客理財名義或高息方式向私人和 企業「融」來的資金以及通過循環使用股票抵押向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能否持續流入。因此,它對於股價的不斷上揚,有著飲鴆止渴般的依賴和渴求。只有股價上 揚,新資金的注入才足以抵銷舊資金的撤出;只有新資金持續注入,股價才能保持上揚。而一旦股價下跌超過10%至20%的警戒線,根據「融資」協議,將引發 普遍的強行平倉。中科創業的流通市值由1998年10月的10億元左右膨脹至2000年初近62億元,這個自我強化的泡沫已達極限,它最終變成了噩夢:雪 崩式的暴跌。

呂梁把中科創業之敗歸罪於朱煥良之失信。他認為朱煥良於2000年下半年違背鎖倉約定持續套現,耗竭了做莊聯盟全部現金,從而導致最後的崩潰。如果這 是事實,這只能說明,相對於呂梁,耐心而堅決地套現11個億然後逃亡的朱煥良還保持著一絲清醒。即使沒有朱煥良的失信,雪崩一樣會到來。

呂梁的最親密助手亦早在等待決定性的一天。「呂梁用股票去質押融資,控制一家公司,達到操縱二級市場融資的目的。用對倒等方法拉升股票,將股票再融 資,增加市值,再去質押融資,用新的資金再去做別的股票,用做別的股票的回報去彌補以前的債務和融資利息。再成立新公司,進行新一輪的發展。」呂梁的首席 操盤手和資金總協調人丁福根當庭供述說。「幹到最後我真是害怕,沒底了,因為這麼多項目沒做成,就靠二級市場收益支持著,融資額越來越大,融資鏈條一旦斷 了就全完了。」

果然,全完了。2001年的元旦前後中科創業崩盤,以其曾經的最高價84元計,中科創業流通市值蒸發了50億元。


    無本速成

約在1998年7月左右,呂梁拿到了目標公司中科創業的277.9萬股。無論是丁福根還是龐博,均稱這筆股票來自呂梁設計安排下,他、朱煥良及中煤信託投資公司的一筆三角交易。呂本人是空手套白狼。

呂梁在證券市場「聲望」最高的2000年初,有人親耳聽聞一名素來目高於頂的前君安證券投資銀行部負責人對呂梁讚譽不迭,稱其為資本運作的頂級高手。 其時,中科創業(深交所上市代碼0048)的股價正在80元一線,正是呂梁「事業」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在寸土寸金的亞運村北辰花園別墅裡,除了呂梁 辦公兼自住的5號樓外,11號、14號樓亦均被呂梁買下。

呂梁在2000年2月18日舉辦婚禮。為了討個好綵頭,他命手下交易員龐博(此案被告之一)在前一個交易日收盤之時將中科創業股價「做成」兩個8收尾。龐博遵命將當日收盤價做至72.88元。呂梁位於證券市場頂端、玩弄股價於指掌的得意之態畢現。

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呂梁攀到這一「頂峰」,所用的時間不到兩年。

呂梁的早年文人生涯,現在為人所熟知。但他從九十年代初起在證券市場上多年浸淫卻並不成功這一點,因其本人諱莫如深而少有人知。呂梁喜歡向媒體說的 是,1996年正式下海,「直接指揮一些資金的投資運作」,1997年秋又「組織資金適時撤出香港,躲過了此後紅籌股的重創」。而他本人究竟有沒有錢,有 多少錢,則很少正面談及。在2001年初中科創業崩盤事發後,《財經》記者曾反覆探問,在他組織操縱的中科系股票群中,究竟有多少是他自己的資產,他遲疑 再三,最終僅「謙虛」地表示「只不過幾千萬元」。

回過頭來看,儘管呂梁在投資界多年,本人的資金實力其實相當小。在最容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早期證券市場上,呂梁最多只是小試身手的觀察者,所以他的 第一桶金不是來自當時的「原始股」,而憑藉一部關於早期股市的報告文學《1990~1991年中國「股市狂潮」實錄》。一位他早年間的密友告訴《財經》, 這本書後來賣給了一家英國出版商,版稅為2萬英鎊。「從此他就有錢了。」

這筆錢後來進入市場,但並沒有創造出錢生錢的奇蹟,而是打了水漂,最後甚至轉成了負數。從庭審記錄看,到1996年9月,其時在金鵬期貨公司大戶室工 作的龐博初次見到在該公司開戶的呂梁之時,呂梁的資金量約「2000萬元」。呂梁在期貨交易上曾損失慘重,被人騙走一大筆錢,負債纍纍,還欠下本案另一被 告人董沛霖2000萬元。甚至到了1998年七八月間,當時已經為其工作的龐博還接到通知,由於沒有什麼業務,要是找到好工作,可以走。足證呂其時資金艱 難。

2萬英鎊可以視為學費。5年多來,呂梁更深入地讀懂了發展和變遷中的中國證券市場的玄機,而且積累了一批精神「財富」——多年的人脈關係、對資源分佈 的瞭然、對其時市場各個環節的熟稔。這一回,呂梁不願意再重操舊業,以文字的方式「套現」了。他無論如何要自己練一把。1998年間,在與朱煥良相遇之 後,他終於有了把這些資源組合到一起大展宏圖的機會。

在新戰役中,呂梁的第一步棋是自己擁有的「籌碼」——股票,這比現金更容易也可有增長潛力。他有了。根據龐博的法庭供述,可知約在1998年7月左 右,呂梁拿到了目標公司中科創業的277.9萬股。雖然詳細情形尚不得而知,但無論是丁福根還是龐博,均稱這筆股票來自呂梁設計安排下,他、朱煥良及中煤 信託投資公司的一筆三角交易。呂本人是空手套白狼。

在1998年7月,這筆股票的市值約在6000多萬元。


「融資」奇蹟

從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通過在277.9萬股中科創業股票基礎上的循環「融資」,據龐博供認,呂梁等人已獲得3.98億元的「融資」成果,而呂梁的班底亦已擴至30餘人

277.9萬股中科創業,就是呂梁做莊的「種子」。以此為基礎,呂梁在極短的時間內搭建起一支以丁福根作資金協調人及首席操盤手,龐博具體操盤,董沛霖負責「融資」的骨幹隊伍。

據董沛霖供述,證券營業部是其最主要的「融資」中介,一般總是通過證券營業部找融資企業或個人,然後談關於融資金額、利率、配比率及所買股票的條件。如果談成,就由丁福根出面與證券營業部和出資方簽訂協議。

丁福根、董沛霖、龐博對於向出資者承諾投資回報率的說法不一,從7%到12%到15%不等。資金委託的期限有一個季度、半年、一年或兩年。

丁福根供認,「融資」用股票或者現金質押形式,融資比例最低的是2︰1,比如出資人出資1000萬元現金,呂梁以市值2000萬元的股票來抵押,但較 多的時候是1︰1。協議規定,當總投資額下跌10%到20%,股票市值跌過止損線,作為中介的營業部要通知融資方,須在指定交易日內補足市值,否則營業部 可以強行平倉。協議到期後要付出資方約定的投資回報,但所有劃款時必須要劃款代表簽字授權三方同意,丁福根正是呂梁方的劃款代表。

事實上,各證券公司營業部通常都有標準的「融資協議」,但呂梁等人並沒有完全採用。1999年2月,
南方證券公 司海口營業部經理陳漢寧給了丁福根一套融資合同,丁在此基礎上更加細緻地制定了中科創業的融資協議。按叮噹庭供述的說法,「有委託理財的、股票質押的、用 現金對現金質押的,有分成的,有資金合起來放在客戶資金賬戶裡,有三方協議、兩方協議,有銀行質押協議、借款協議、國債回購協議,總之都是融資協議。」這 些協議,丁福根總共簽過100多份。

與中國許多大有前途的中小企業融資不暢嗷嗷待哺的情形正成對照,中國股市的呂氏莊家「融資」順暢,進展驚人。

到1999年5月,憑藉近4億元的「融資」,呂梁完成了 3000萬股中科創業股票建倉行動,在半年間飛躍而成控制市值 10億元左右股票的重量級莊家。呂梁終於有了自己的舞台,以其才智,一則控制上市公司,二則操縱二級市場,三則化身以「K先生」之名在媒體上造勢,三管齊下,終借「5·19」行情一飛衝天,亦從此再也沒有回頭路。


「股東卡」主渠道

龐博在庭審時承認80%以上的股東賬戶卡來自各證券營業部。

2000年12月12日,中科創業股價總崩潰之前,龐博接到了呂梁的電話。呂梁告訴龐博,北京中科創業執行總裁申杲華被雙規,要她趕緊赴上海,把「東西」交給在那兒的丁福根。

龐博將兩個大旅行箱帶到了上海。旅行箱裡的「東西」是股東卡原件、身份證原件、股東卡複印件、身份證複印件。「這些股東卡是丁福根在上海申銀萬國營業 部買回來的,還有大鵬證券北京營業部周星提供了150多張。」龐博供述說。當初龐博按股東卡、身份證一套190元錢的價格,給了周星方面30000多元 錢。

股東卡複印件計1000多張,「是1998年以後用來做0048股票的,」龐博說,「這些股東卡是各個營業部提供的。」

兩個旅行箱隨後數日在京滬兩地間飛來飛去,最後的落腳地又回到了北京亞運村北辰花園別墅5號樓。最終在那裡被公安機關起獲。

檢察機關認定的中科創業案涉及的股東卡為1565個,據丁福根供認,其中有部分來自於原大莊家朱煥良,有部分來自於丁的親戚,而大部分來自於證券營業部。龐博在庭審承認80%以上的股東賬戶卡來自各證券營業部。

熟悉中國證券市場的人們都知道,大量的股東賬戶卡是操縱股票的基本工具之一。
《證券法》
規 定凡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5%以上者均須公告,將股票分散在多個賬戶中,是規避此規定的最簡單辦法。而在大規模市場操縱案中,動用上千個股東賬戶卡屢見不 鮮。這樣做有著做莊隱蔽性的另一層考慮。實際上,作為中科創業案首席操盤手,丁福根更喜歡用營業部或出資方提供的股東卡,因為呂梁這一方找到的股東卡是聯 號的,而丁「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們在操縱中科創業」。


顧翠華和陳漢寧

南方證券海口營業部經理陳漢寧與呂梁關係之密切與顧不相上下。僅她組織的「融資」就達5000萬元。而據龐博等人供述,陳、顧更與呂梁串謀,騙過監管層對呂梁的調查。

2000年六七月間,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管辦曾對中科創業作過一次調查。陳漢寧應呂梁之請,修改交易記錄,指派下屬連續加班3天,方抹去操縱痕跡。幾乎 與此同時,顧翠華亦在上海申銀萬國陸家濱營業部修改交易記錄。龐博猜測,修改的內容應該是買賣記錄,而修改融資協議,則是把修改原來的融資方單位,改成另 外一家公司,以避免暴露呂梁對中科創業流通股的控制程度。呂梁的重要融資人董沛霖還供述,2000年8月,陳漢寧甚至親自陪同董,前往深圳證管辦,冒認實 際為呂梁所控制的1000萬股票,以掩蓋呂梁對中科創業的大量持倉,事先陳漢寧還為董準備了詳盡的答案,結果董在深圳證管辦一一按陳的部署作答,居然輕易 過關。

陳漢寧和顧翠華主持的營業部,均是呂梁資金轉移的重要通道。南方證券海口營業部及申銀萬國陸家濱營業部是呂梁可以大量提現的少數幾個營業部之一。其他 幾個可以大量提現的是南方證券方莊營業部、南方證券翠微路營業部、南方證券亞運村營業部。南方證券海口營業部對呂梁的提現安排更是無微不至,當天就可以劃 轉現金。

據南方證券海口營業部有關人士介紹,中科創業崩盤後,證監會又到海口營業部進行過一次調查,如今陳漢寧已經離開該營業部,據說仍留在南方證券,但在上海學習。顧翠華也已稱病在家。

陳漢寧、顧翠華管理的營業部,僅是與呂梁關係最密者,呂梁的中科創業操縱網涉及125家證券營業部,而其中有七八十家營業部直接接受丁福根或龐博的操盤指令。呂梁手中,即持有一份中科創業全國營業部操盤手電話表。

證券營業部熱心於與莊共舞,首先是為「融資」牽線可以得到手續費,而莊家操縱產生巨大的成交量及相應的巨額佣金收入也是巨大的刺激。為了鼓勵成交量, 證券營業部用各種形式返還佣金是普遍的做法。丁福根供稱其在上海置業的資金即來自申銀萬國陸家濱營業部的成交量獎金。但是部分營業部及其經理們與呂梁合作 之深,顯然已經遠遠超出於此。

丁福根在庭上質詢中稱,上海中科、上海新網、上海國科投資等公司是呂梁與中西藥業董事長王海均、顧翠華等商量好註冊的,為了做融資用,「為中西藥業做關聯交易」。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把零零散散的0048股票賬號集中到一起。


結語

很明顯,目前所知的還遠非中科創業股票操縱案的全部。正在進行的審判,7名被告中被指控的融資總額不過10億元出頭,中科創業操縱案其餘40億資金來源裡,完全可能蘊含著更驚心的故事。


誰在操縱億安科技?

http://magazine.caixin.cn/2001-06-05/100079858.html

  億安科技的直接莊家——四家市場上聞所未聞的小公司;莊家受到處罰的同時,億安集團撤離億安科技

李菁

 

    1

    億安科技的直接莊家——四家市場上聞所未聞的小公司;莊家受到處罰的同時,億安集團撤離億安科技

   今年4月25日,新改版的中國證監會網站(www.csrc.gov.cn)再次吸引了市場的目光。這一天下午滬深兩市收市之後,中國證監會在網上鄭重 刊登了「行政處罰決定書證監罰字[2001]7號」文件,將市場關注已久的億安科技案調查結果公之於眾,並宣佈對已查明的四家公司進行處罰。

   這是四家市場上聞所未聞的小公司,名稱分別為:廣東欣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廣東中百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廣東百源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廣東金易投資顧問有限 公司。證監會決定對四家違規操縱億安科技股價的公司罰沒8.98億元人民幣,金額之大足以顯示前所未見的監管力度。至於公司們究竟屬於誰,整個操縱事件是 否有個人需要承擔責任,文件未有說明。

  25日是星期三。兩天之後的27日星期五,億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即發佈了重大事項公告。原 來,早在4月20日,億安科技的第一大股東「億安科技發展控股」已經換了主人。幾年來在億安科技「重組」中風頭勁健的億安集團羅成將手中「億安科技發展」 的股份全數出盡,而接棒羅成的是重慶的一家民營企業隆鑫集團有限公司。

  億安科技之名猶存,不過,如今其間接主人很快就要成為一家摩托車商了。

   兩件大事——億安科技莊家遭查處與億安科技大股東換手,時間雖然巧合,看去卻無直接聯繫。不過,敏感的媒體還是注意到了其中的蹊蹺。《中國證券報》在證 監會決定公佈後的26日發表評論員文章《重拳出擊維護秩序》,對查處莊家的「示範效應」一派樂觀。次日億安大股東易主消息傳來,報紙又發表了記者的新聞分 析《沉沉浮浮話億安》,表達了大感意外之餘的「一串串疑惑和猜想」。

  廣東的報紙樓台近水加之競爭激烈,查得更細也說得更尖銳。《粵港信 息報》的文章並不長,但指出一個令人起疑的事實:億安科技被查證的四個莊家公司中,三個的法人代表都姓羅。《21世紀經濟報導》的深度分析位置安排突出, 大標題「五問億安科技」傳達出市場的疑慮:疑點之一,處罰為什麼未涉及個人?疑點之二,長達兩年多的操縱何以逃過監管者的眼睛?疑點之三,中小投資者的損 失是否應該自擔?疑點之四,投資顧問公司拿不出這麼多錢怎麼辦?疑點之五,上市公司億安科技本身是不是干乾淨淨?

  無論如何,億安科技的四個莊家已經被查明且被查處;而且受罰之重,為中國證券市場前所未有。然而,被查處的億安科技仍然疑點重重。市場中人希望知道更多的事實,希望探知操縱者的真相。這,其實是在期待中國證券市場更大的進步。

  2

  億安科技的百元股神話,並不是市場對於某隻股票、或是對於科技股過度憧憬之後的超常定價,完全是莊家有意操縱的產物

  直到今年初,在官方媒體對於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的大事回顧中,億安科技在2000年2月15日衝過百元大關的事實,一直屬於有正面「宣傳」意味的精彩記錄。

   不過,從證監會查實的材料可以得知,億安科技的四個莊家公司廣東欣盛投資、中百投資、百源投資和金易投資是從1998年10月5日起,利用627個個人 股票賬戶及3個法人股票賬戶,大量買入億安科技之前身「深錦興」的股票。「莊股之旅」自此而始,四公司其時據稱共持公司股票53萬股,佔流通股的 1.52%。到2000年1月12日,四大莊家所持億安科技股票已達3001萬股,佔到了流通股的85%。

  換句話說,億安科技百元股的 神話本身,並不是市場對於某隻股票或是對於科技股過度憧憬之後的超常定價,完全是莊家有意操縱的產物。四家公司對股票的操縱,還包括「通過其控制的不同股 票賬戶,以自己為交易對象,進行不轉移所有權的自買自賣,影響證券交易價格和交易量」。受此手法迷惑,大量投資者在高位搶入億安科技。2000年2月15 日,億安科技以104.39元收盤,成為自拆細以來第一隻百元大股,隨後曾經到達過令人驚嘆的126.31元。

  高價之後,市場年來一片 狼藉。億安科技的股東總數在1999年底只有2000多人,到2001年初已達萬餘。最終的凱旋者只有創造高價股的莊家。根據證監會調查所揭示的事實, 「到2001年2月5日,上述四家公司控制的627個個人股票賬戶及3個法人股票賬戶共實現盈利4.49億元」,其手中的3000多萬股票大部分都已經在 高位套現,股票餘額僅剩77萬股。

  3

  重溫億安科技本身的神話故事就可以知道,其股價高企的過程一直伴隨著種種公司股權演變和資產重組的步驟。許多重大事實,市場上事後才被公告,而莊家們顯見是「先知先覺」

   和中國許多股票操縱案一樣,在億安科技案中,莊家們的制勝武器不僅有「對倒」之類的技術手法,還有消息面的配合來做聲勢、顯效果。回過頭看,億安科技股 價高企的過程,一直伴隨著種種公司股權演變和資產重組的步驟。許多重大事實事後才為市場知曉,莊家們顯見是「先知先覺」。

  據確鑿的查證 報告,四個莊家進入深錦興的時間是1998年10月。當時,深錦興不過是一家經營不善、主業不明的公司,其1998年中報公佈的中期虧損為每股0.097 元,當天的股價收在了6.39元;之後股價連連下跌,到9月2日跌到了5.71元。至10月初,也不過站在8元左右。

  就在此期間,羅成 執掌的億安集團已經選定深錦興作為買殼對象,開始與其第一大股東深圳商貿投資控股公司談判。隨著談判深入,深錦興的股價小步緊跟,成交量也不斷放大。從8 月17日到9月16日,深錦興的成交量僅為1322多萬股;而從9月17日到10月16日,深錦興的成交量達到了2245多萬股;從10月17日到11月 16日,深錦興的成交量達到了3300多萬股。股價也從8月17日的5.89元漲到了9.36元,漲幅接近60%。

  1998年12月,億安集團向深圳商貿交納了500萬元定金,財務人員正式來到深錦興的辦公室開始看賬;至1999年春節前,億安集團又交了另外的2500萬定金。談判的雙方都很清楚,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已經算是定下來了。與此同步,深錦興股價也有了顯著的回應。

   1999年1月18日,仍然被深圳商貿投資控股公司控制的深錦興董事會發佈提示性公告,公司1998會計年度將出現較大虧損。當天深錦興跳低5%開盤, 但到收盤卻以漲停板9.82元報收,成交也放大到240.78萬股。1月20日,深錦興再次拉出漲停板,收在10.81元。2月9日,春節前的最後一個交 易日,深錦興收在了13.80元,比1998年10月份的平均股價上漲了75%。

  深錦興正式公告更換大股東是在5月。但是,早在億安科 技出場之前,深錦興早已開始了它的「K線狂奔」,從10元開始,11元、12元、13元、14元、15元……深錦興馬不停蹄地衝向30元。4月30日公司 公佈1998年年報虧損0.85元的消息,而市場對於深錦興的信心更加堅定。「5·19行情」啟動後,深錦興更是開始了壯闊的主升浪。

   與此同時,消息面上隨之而來的利好一個接著一個:5月24日,深錦興正式發佈公告,廣東億安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入主深錦興;6月,深錦興旗下深圳建 材以及一些在建項目深圳興貿大廈工程、寶安區商住樓工程、陽江海陵島房屋工程、北海合浦錦興房地產工程及錦興龍崗大廈工程被整體轉讓,公司因此獲得營業外 收入1166萬元,這部分收入在8月26日公佈的1999年中報中成了深錦興1999年中期0.11元利潤的惟一來源;同一時期,以廣東惠州大連灣勝景實 業公司的投資權益置換廣東萬燕股權,使公司對廣東萬燕股權增至42.19%,同時還投資1020萬元收購江門萬燕51%股權,億安集團董事局主席羅成因此 坐上了廣東萬燕集團董事長的位子,廣東萬燕集團也成了重組後深錦興資產中重要的「高科技」部分;8月18日,深錦興正式更名為億安科技;8月26日,億安 科技公佈1999年中報,每股盈利0.11元,這一切都成為億安科技股價上揚的重要支柱。中報公佈後,億安科技的股價穩穩地站在了26元之上,相對於 1998年10月的股價也已經上漲了225%。

  雖然廣東萬燕股權的注入被當做利好消息來處理,但到1999年中,廣東萬燕股權注入未 久,VCD市場的全面蕭條已成眼見的事實。於是,又有新的利好消息支撐在前。1999年12月7日,億安科技出資1020萬元與清華大學企業集團、廣東億 安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揚州億安電動車有限公司」,億安科技持股51%,這一項目被億安集團董事局主席羅成稱為「億安科技今後長遠發展的主業」。這時億 安科技的股價已經達到了40元。

  2000年1月4日,億安科技踏上了「紅地毯」。到2月15日突破百元大關的21個交易日中,僅有2天走出了陰線,其餘的19個交易日天天一根大陽線。每天的日K線圖更是走得驚心動魄——45度角直線上拉。

   消息面的配合源源不斷。2000年2月17日,億安科技出資1200萬元與廣東億安集團共同成立億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億安科技持股40%,從事碳納 米管雙電荷層電容電池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這一題材成了羅成口中億安科技所掌握的納米技術。但是直到2001年4月30日億安科技公佈2000年年報,億安 科技對這一項目仍未投入資金,年報對此的解釋是:該項目研發工作目前主要由億安集團組織和投入。

  2000年2月20日,億安科技在北京召開了一次著名的媒體「新春懇談會」。羅成等億安集團、億安科技高層現身北京,力捧億安科技內在的高科技含量,主要包括:輕型電動車項目、依貝視訊系統、碳納米管物理電池產品以及用四針狀氧化鋅晶須在橡膠塑料的應用。

  此時,億安科技的股價正站在百元關口盡領風騷。

  4

  四家「莊家」公司中的三家,其實只有兩個法人代表,一人是羅中民,欣盛投資和中百投資的法人代表,也是億安集團主席羅成的司機;另一人是羅冬梅,百源投資的法人代表,正是羅成的侄女

  因為市場上一直有億安集團自己操縱億安科技股票的傳聞,羅成本人曾正式向媒體表示過自己對股價不感興趣,而且億安科技在2001年1月的公告也有正式表白:「自1997年以來,本公司從未進行股票投資,未參與二級市場炒作。」

  在證監會查證莊家操縱案之前,善良的人們當然更願意相信這種說法,就像曾經相信羅成與億安集團真能實現種種承諾,帶領公司在高科技和高利潤的道路上狂奔。

  然而,當鐵的事實已經證明,億安科技近兩年的股價超常異動確係非法操縱的結果之後,羅成本人及億安科技最終控股股東億安集團的角色就足以讓人極大生疑了。

  其一,消息面的情況或先或後到達,正與莊家操縱股價變動的節拍完全一致。既然莊家不可能真的是先知先覺,公司又該如何來解釋公佈的消息總在應合莊家?

  其二,也是更主要的,是已經確切獲知,操縱億安科技的四家公司中,確有三家與億安集團、甚至與羅成本人有直接關聯。《粵港信息日報》所提出的「三個法人代表都姓羅」的問題並非猜測,而有事實支持。

  經查證,在億安科技的四莊家中,三家公司的法人代表由兩名羅姓人士擔任,均與億安科技董事長羅成有密切關係。一是羅中民,欣盛投資和中百投資的法人代表,也是羅成的司機;另一人是羅冬梅,百源投資的法人代表,正是羅成的侄女。

   在最終確定將控股公司轉手重慶隆鑫之後,億安科技發佈的公告底氣十足地強調:「廣東億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億安新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成健芳村交通 貨運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重慶隆鑫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最近六個月內未曾買入或賣出本公司流通股票。本公司董事、監事及 高級管理人員最近六個月內未曾買入或賣出本公司流通股票。」

  如此聲明或許是實。因為羅冬梅或是羅中民,在億安系都不屬於高層之列。但又因為此,很難想像兩位並不高層的億安員工,能夠自己擁有或動用數以億計的資金;很難想像他們的運作,只是在建與億安最高層毫無關聯的「老鼠倉」。

  5

  億安科技已經查明的四個莊家公司存在的歷史都相當短暫,遜於從深錦興到億安科技股票被操縱期。而其生存期相對於操縱期的空當,正是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正如證監會公告已確認億安科技股操縱從1998年10月始,可知被公開的操縱者背後還另有其人

   記者從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到,證監會處罰決定書中指控的四家公司均為私營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並不多:欣盛投資和金易投資註冊資金為100萬元, 中百投資和百源投資的註冊資金為50萬元。 由羅中民擔任法人代表的欣盛投資、中百投資和羅冬梅擔任法人代表的百源投資,分別成立於1999年4月、8月和9月;企業經營範圍大體一致,均為項目投資 策劃、合作,市場調研和投資信息諮詢服務。欣盛投資成立僅僅一個月後,1999年5月24日,深錦興正式發佈公告,廣東億安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動用 5961萬元,以每股3.1元收購深錦興19228462股法人股,佔總股本的26.11%,正式入主深錦興。而收購合同在此兩個月之前草簽,時為 1999年3月。

  這並非一場預見到將來之不測的精明把戲。三家公司的註冊地均系億安集團的物業,其中欣盛投資和中百投資的註冊地是 1998年1月剛開張的廣州市花地明珠酒店兩間客房,億安集團系酒店大股東;百源投資的註冊地公然掛有億安的招牌,正是「廣州市億安廣場916室」。記者 在現場看到,整個億安廣場的第9層均為億安集團的辦公室,並無單獨的916室。

  中國證監會的查處公告發佈之後,億安集團上上下下大都迴 避媒體採訪。記者先前認識的一位集團負責對外宣傳的人士乾脆不見記者,而其它的相關人士要麼聲稱自己不在公司,要麼表示不瞭解情況。前台的接待小姐亦超乎 尋常地警覺。當前台小姐在接到記者找羅冬梅的電話時,先說:「你直接打她的手機吧。」記者隨後詢問羅冬梅的手機號碼,這位小姐反應非常迅速:「我們這兒沒 有這個人,公司的電話表裡沒有這個人。」

  但接待小姐說的不是實情。記者看到億安集團一份剛剛被更換下來的電話表,發現羅冬梅和羅中民都 是億安集團行政管理部的員工,羅冬梅的名字還排在行政管理部的第一位。一位億安集團員工也告訴記者:「羅冬梅從今年2月份起就沒有來過公司,羅中民也很久 沒來了,要找他們直接打他們的手機。」

  經多方努力,記者先後聯繫上了羅冬梅和羅中民,兩人都表示不能接受採訪,同時也不願意講三家公司的任何情況和被處罰後的情況。當記者詢問兩人是否億安集團的員工時,兩人均稱「不便回答」。

  隨後,記者電話採訪了億安集團董事局主席羅成,羅成說:「這三家公司與億安集團沒有任何關係。」記者詢問羅冬梅與羅中民是不是億安集團的員工,羅成亦稱:「我不回答這個問題。」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前億安集團經理人員告訴記者,羅冬梅除了是億安集團員工,還是億安集團董事長羅成的侄女;而羅中民在億安集團的明確職務就是羅成的司機。

   除了這三家與億安集團關係密切的公司,中國證監會還處罰了第四家公司——廣東金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按工商登記的資料,這家公司成立於1997年10 月,註冊資金為100萬元,法人代表為李彬,主要經營市場調查和投資信息諮詢。然而,這家公司僅僅經營了一年時間,早於1998年11月被吊銷企業營業執 照。

  調查一家現在已不存在的公司當然很難,但又使記者注意到一個事實:億安科技已經查明的四個莊家公司存在的歷史事實上都相當短暫,遜 於從深錦興到億安科技的股票被操縱期。根據公開資料,其生存期相對於操縱期有一段空當,這就是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以此事實,足見四個莊家 不過是四個並不完整的「殼公司」。被公開的操縱者身前背後必有他人!

  誰是億安科技真正的操縱者?記者近日從中國證監會獲知,億安科技股票操縱案已移送司法機關。人們還在期待最後的答案。■

  

此文原載於《財經》雜誌



操縱高管套現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2998.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白蘭】5.73億元。這個數字是凱迪電力控股公司的財務總監陳義生創造出來的,他拋售了手上大量的凱迪電力股票,一舉成為2011年11月份之前的股市「套現狀元」。

高管減持已經成為繼IPO、增發圈錢之後,儼然成了「二次圈錢」。上市公司一方面利好頻出,拉升股價;一方面公司高管和大股東明裡暗裡高位減持,精準套現。於是,大批跟進的散戶最終被套牢,公司高管「二次圈錢」後勝利逃亡。

一手信息在握 高管高位套現

據數據統計,2011年前10個月,滬深兩市「大小非」減持次數共計601次,套現金額高達611.7億元,較2010年全年增長了1.6%,高管套現137億元。

陳義生除了是凱迪電力控股股東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還是凱迪電力的董事。凱迪電力的董事會高層在5月的股東會上,大肆為公司旗下生物質板塊造勢,隨後股價從15元飆升到25元以上,陳義生在6月1日和10日通過兩筆大宗交易套現。

一邊釋放利好衛星,一邊控股股東的財務總監瘋狂減持,陳義生套現可謂「二次圈錢」的典範。

高 管通過發佈利好刺激股價,然後高位減持套現者絕非少數。海寧皮城自3月中旬以來連發利好公告,大肆宣傳皮革城五期項目建設致使股價上揚,5月20日公司高 管集體減持套現3933萬元北斗星通在9月6日導航產業基地開工典禮上稱,將打造一流的衛星導航技術和產品研發平台,二級市場隨即做出反應,股價大幅上 升,四天之後公司5名高管在股價連翻5倍後同時減持,套現9384萬元。

有人通過利好高位套現,有人自知利空套現後還要讓機構抬轎子。

乾照光電在10月20日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高管葉孫義先生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自2011年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不以任何方式轉讓或出售所持公司股份,如違反此承諾,將所得全部上繳上市公司。

葉孫義身為乾照光電的董秘,早在9月8日就以每股30.03的價格套現了6006萬元。在乾照光電發佈公告後6天,就發佈了業績下滑的公告。隨後兩個月,股價下跌30%以上。到時以中郵基金、平安信託為首的機構在三季度進場為葉孫義抬轎子,承擔被忽悠的苦果。

審批製成圈錢溫床 香港成例可禁市場失當

高管掌握一手信息,在高位套現無異於「二次圈錢」。

「目前的發行制度距離完全的市場化還有較長的距離。監管者在人為地將股票變成稀缺 資源的同時,又大力強調『詢價機制』,在行政干預之下強行推動所謂的『市場化』,這種矛盾本身就會助長市場投機行為。」 一位證券研究工作者認為,有些公司可以通過包裝順利上市,為什麼?因為信息不透明,人為因素太多。上市公司的二次圈錢也是這個道理。市場的作用得不到發 揮,糾錯機制失靈,投資者的利益也就難以得到真正的保護。

儘管我國的《證券法》、《公司法》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的信 息披露和高管減持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對通過釋放利好消息來支撐股價,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自身卻選擇高位套現的行為卻沒有相關的規定予以處罰。同時,知情 人士表示,「證監會內部有接近八成的人都在做監察工作,而專門做處罰的則很少。而類似這樣的行為其本身很難以法規去界定,基本只能停留在道德譴責的層 面。」

審核制度的缺陷為二次圈錢提供了「溫床」,現在股票資源稀缺,投資者只能聽信上市公司的說法,即便他們散佈的是虛假信息,只能被動接 受。所以,就出現了上市公司發佈信息拉升股價,高管們肆無忌憚地高位套現圈錢,股民只能被動抬轎子虧錢,這場圈錢熱更加凸顯出了現行制度的硬傷。

在中國香港,有專門的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市場失當行為者面臨的是監禁和巨額賠償金。上市公司肩負著建立資本市場誠信機制的責任,更需要樹立與投資者共同承擔風險的觀念意識。而針對中小散戶的利益維護,必要時可以引入集體訴訟制度。


【封面報導「奢侈動車」之三】誰在操縱動車價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7/100357831_all.html

2005年以來,在北京、青島、常州、無錫、上海等地湧現了一批像丁書苗一樣的高鐵供貨商,他們很多並無相關從業資歷,卻通過與外資合資的方式一舉踏入了諸如座椅、衛生間、冷櫃、空調、集便器等領域,成為高鐵供應鏈上的壟斷者,將其他老牌供應商擠在門外。

  這些企業的崛起,來自鐵道部的「點裝」,首先是指定其與外商合資,其次是指定主機廠裝配。其營銷依賴於關係,技術與品牌依賴於外資的背書,由此產生了一些高得離譜的動車採購價,比如高達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整體衛生間、上萬元的座椅,被業內人士形容為「掠奪性壟斷」。

  這些公司中,有些是因老闆或股東與鐵路系統或其他領域的高官有親屬關係,還有些則經過努力成為了鐵道部高官的代理人。這其中不乏努力做實業、經 過幾年努力而有小成的企業,但也有相當部分完全憑關係進入,沒有研發生產實力,僅僅通過倒賣產品和技術獲利,但由於有高層關係撐腰,主機廠沒辦法換掉它 們,真正有技術的企業也要依附這些公司才能進入高鐵。

  這一切源自鐵道部高深莫測的招投標體制,原本存在的審批、認證流程因鐵道部動車組項目聯合辦公室(下稱動聯辦)權力過大而幾近廢棄,鐵道部裝備 部門或下電文,或口頭通知指定裝配。負債纍纍的鐵道部雖然也有降低成本的壓力,比如提出國產化率75%、每年成本降低10%的目標,但由於整個高鐵供應鏈 大量充斥了關係型壟斷的企業,價格根本砍不下來。從2006年中國開始生產動車至今,CRH2型動車總造價只降低了10%到20%,而CRH380因為進 一步提高了速度,造價更高。

  相比之下,地鐵造價的下降要迅速得多。目前一節地鐵列車的價格約600萬-800萬元,與十年前的130萬美元相比降價明顯。這得益於競爭,一 方面業主是各地地鐵公司,且公開競標;另一方面南北車的六家主機廠(每家各有三家在做地鐵列車)之間的競爭甚至內部競爭就很激烈,主機廠有足夠的動力降低 成本。

  而在鐵路系統,雖然南北車早已是上市公司,但只有鐵道部一家業主,唯鐵道部馬首是瞻,也因此而形成了價格高昂、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高鐵供應鏈。

  作為上市公司的南車和北車,2010年綜合毛利率只有17%和13%,真正獲利的是那些有關係的供應商和背後的利益相關者。

技術型壟斷

  「一個刮雨器就相當於一輛寶馬車。」財新記者在採訪中,不只一次聽到業內人士發出類似的感嘆。

  這個報價33萬元的刮雨器是德國克諾爾的產品,與西門子配套供給北車。長春龍泰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龍泰)代理的另一款進口電動刮雨器售價僅五六萬元,主要供應給南車,因為氣動與電動的系統不同,接口不同,西門子的動車不得不配套昂貴的氣動刮雨器。

  龍泰有關人士稱,2010年南車生產的8列短編組動車用的也是克諾爾,後來16列的長編組就主要採用龍泰的產品了。

  一位主機廠的內部人士說,鐵道部指定的產品往往高價,這些產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發文件的,這主要是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例如九大關鍵技 術和十大配套技術,其高價相對合理;另一類是口頭指定的產品,這些企業多是關係戶,產品沒有技術含量,價格也高得離譜。這種兩分法得到唐山、長客、四方等 多家主機廠人士的認同。

  外資捆綁競標的情況也很普遍,如西門子也帶進來一些在國外的供應商,甚至西門子在技術轉讓時就規定必須使用某一品牌的零部件。一位熟悉主機廠質 量控制的人士舉京津城際為例,比如長客中標了,幾百頁的標書裡有很多關於零部件的「點裝」,比如車是用西門子的技術,可能制動、集便器、刮雨器等很多零部 件供應商都是指定的,這些供應商從設計時就參與,主機廠動不了。

  而鐵道部在客車購置招標時,標書裡有時也會直接指定某些零部件的供應商,並註明理由,這些理由通常是技術性的。

  國內企業引進國外技術,會因為高額的技術引進費而拉高成本。這種技術引進有一次性買斷的,也有按照銷售提取技術使用費的,此外定製產品還包括模具開發、技術培訓等費用,總體算下來可能超過售價的10%。

  除了核心技術,動車的很多零部件乃至材料仍需採購國外產品,國內材料難以滿足技術要求,有些必須使用進口國外原材料。例如,內裝領域中的日本貼 膜,一平方米要400元,因為只有它能達到動車阻燃性標準。CRH2型車司機室門的充氣膠條,主要是封閉作用,有技術含量,從日本進口價格上萬。國產的幾 千元,成本也能降下來,但質量不如進口產品。

掠奪性壟斷

  而另一類型的壟斷則不僅讓主機廠商不滿,也讓其他供貨商怨聲載道。「企業需要合理利潤,但一些完全靠關係的企業賺取高額利潤,這是掠奪性壟斷。」一位高鐵供貨商表示。

  在技術壟斷型的「高價」外,還有很多零配件屬於不合理的「人為的高價」。

  一位主機廠人士稱:「按照常規,如不是專利產品,一般會有兩到三家進入。但像廣播信息顯示、座椅系統都是一家,就有問題,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主機廠價格砍不下來。」

  在不大的鐵路圈子裡,很多業內人士對幾家「掠奪性壟斷」的公司心照不宣。

  一位主機廠維修部門人士稱:「那些沒有背景的廠家,產品出了問題見領導談技術問題很容易。要是老闆比較神秘,見不到人的,這些公司進入就容易,一般價格也高得離譜。」

   在他看來,青島晨光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青島晨光)、北京先河交通設備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先河)、常州小糸今創交通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常州小糸)都屬於這類神秘的公司。

  青島晨光壟斷了CRH2液晶電視的供貨,由其供貨的15吋液晶電視、固體式液晶電視含稅售價均為13472.99元。對此高價,顯示器生產領域 的廠家紛紛咋舌:「利潤率得有100%。」即便在青島本地供貨商口中,青島晨光也是一個神秘的公司。網頁上除了老闆張晨光做慈善的信息,並沒有任何產品信 息。「晨光是一個貿易公司,自己不生產。」一位見過青島晨光老闆的高鐵供貨商稱。

  青島晨光的經營模式,是從液晶顯示器生產廠家低價購入,然後高價賣給主機廠。青島晨光公司的一位供貨商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航盛) 稱,因不具備鐵路資質只能給晨光供貨,「動車上的顯示器報價相對一般市場上較高,要五六千元一塊,因為地鐵對屏幕亮點的要求沒有動車上那麼嚴,我們給動車 提供的顯示器要求全屏無亮點,15吋的報價現在約為五六千元,最高不到7000元。」即使有中間商,航盛以這個價位做鐵路產品的利潤率也高於汽車電子產 品。

   主機廠之所以允許一些貿易廠商進入,原因在於通過貿易公司採購品牌,可以延期付款,貿易公司則因此賺取一些差價。在一位主機廠人士看來,這種模式是合理的,但是「青島晨光加價率1倍有餘,利潤太高了」。類似這種皮包公司的關係戶企業並不鮮見。北京先河也是其中之一。

  一位整體衛生間承包商分析,一些零配件供應商的利潤高達100%,遠高於整包商20%左右的利潤。

  常州小糸今創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是今創集團與日本小糸成立的合資企業。日本小糸是日本川崎的供貨商,在幾家川崎供貨商中,被張曙光選中與中國企 業進行技術合作,經其牽線,和今創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供應製造高速列車電氣配件。一個40瓦的逆變器,售價為2448元。一位業內人士說,「成本僅為幾 百元」。配線用的斷路器,價格近萬元。其母公司今創過去從未涉足鐵路內部裝飾,現在卻壟斷了南車內裝領域。「今創比較聰明,在成本一目瞭然的內裝領域價格 比較合理,利潤率在20%-30%,而在利潤比較隱蔽的電子等領域賺取高額利潤。」

  財新記者在對製冷、照明、電子產品等諸多領域的調查中,聽到供應商往往將高價解釋為動車對抗震性、電源穩定性、密閉性的要求更高,與大列、地鐵不可同比。

  但是,這些人為的高價遺患無窮,不僅造成資金的浪費,也給後期維修帶來麻煩。

  一位主機廠的技術人員透露:「一些能力不強的企業壟斷性地進入,產品出了質量問題,主機廠要擔責任,但這些企業根本不配合,不搭理你,但主機廠要更換供應商得到鐵道部報批,幾乎不可能。」

  供貨商的壟斷也使得主機廠非常被動。長客一位質量部門負責人說:「對方供貨拖延,主機廠商可以要求罰款,但很多供貨商看準了鐵道部趕工期的心理,要挾主機廠說如果罰錢就再拖一個月。主機廠只能忍氣吞聲。」

「圈地運動」從技術引進開始

  按照高鐵裝備製造圈內一位資深人士的說法,「能在這個行業混的公司都不是省油的燈!從國外引進動車技術一兩年內,這個市場的座次就已經排定了。」

  2008年,鐵道部在青島召開了動車技術研討會,主持者是時任運輸局局長的張曙光,與會者包括幾百家高鐵供應商。

  一位供應商回憶:「會議主要是宣佈各個領域有資格進行技術研發的企業名單,2004年開始,鐵道部已指定一些企業和國外進行技術合作,該做的工作早已做完了,那次會議只是『發榜』」。

  能進入這個榜單的企業是少數,對於更多的未進入高鐵市場的企業,鐵道部曾承諾,因這些上榜企業早期進行了技術投入,要給他們兩年的市場保護,兩年後再放開這個市場。

  「這是畫餅充饑。按照承諾,2009年就應該放開市場了,但現在還是那幾家企業壟斷。內裝的維修沒那麼多技術含量,現在連維修的市場也被壟斷了。」一位內裝企業負責人抱怨說。

  早在動車技術引進的「圈地運動」之前,劉志軍上台後,鐵道部在鐵路零配件的資質認定上,也設置重重關卡。目前國內鐵路客車重要產品實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

  根據鐵道部2003年4月24日下發的《關於執行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等有關文件的通知》,凡在鐵道部制定的《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產品目錄》 的鐵路產品,必須獲得中鐵鐵路產品認證中心頒發的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方可出廠銷售;自當年5月31日起,尚未獲得認證證書的鐵路產品,一律不得在鐵路客 車上安裝使用。

  隨後,鐵道部下屬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委員會先後對外公佈了七批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對包括高鐵在內的鐵路客車產品實行市場准入制度,但涉及動車產品很少,第三方認證作用有限。

  一位接近鐵道部科技司的人士表示,原鐵道部長劉志軍上台之後,雖然制定了產品強制許可制度,但「並不太用,個人決定的東西較多」,真正發揮作用 的是與動聯辦一套人馬的鐵道部運輸局。2008年底至2009年,鐵道部對CRH380統型,主機廠和主要企業都派人參加了,但是話語權在動聯辦,參與設 計和統型的企業早被內定。

  在前述高鐵裝備製造業人士看來,鐵道部推出產品強制認證制度的初衷是為了控制產品質量,確保運輸安全,這本來是好事。在實際運作中,強制認證制度卻提高了市場的准入門檻,為壟斷的高鐵供應鏈打造了一個「堅硬的壁壘」。

  鐵道部把火車主要部件分為幾個層次。A類件,在廠家審批資質之外,還需要鐵道部批覆,牽引、制動、空調、整體衛生間等稍微大些的部件都屬於A類件。B類和C類小零件和輔件,主機廠自己有權力制定。

  A類件的資質認定申請讓企業望而卻步。一家企業要想打破現有壟斷,進入鐵路市場,必須獲得鐵道部的資質認證。第一步它得找南北車去試用自己的產 品,主機廠同意試用後,提供質量擔保,獲得供貨經歷的情況下,新入的鐵路產品生產商才能向中鐵產品認證中心提交認證申請。如果難以獲得南北車主機廠認可, 部分鐵路供應商選擇地方鐵路局作為「曲線救國」的突破口,「有路局維修時也擁有一定的自主採購權,可以更換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以此獲得產品供貨經歷證 明。」一位熟悉審批操作流程的人士稱。

  實際操作中,除非主機廠和廠家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很難承擔背書責任。

  上海一家地鐵空調的供應商說,地鐵空調的毛利約40%,淨利約25%,所以許多做大巴空調的企業擠不進普通列車就進入地鐵,因為地鐵不需要有關部門的資質認定。

  一位主機廠內部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也很無奈:「我們也想降低成本,沒有哪個主機廠喜歡一家進入,制約性太大。」北車建立了「物資採購價格 動態對標管理平台」,通過與市場對標來降低採購成本,但只實現了40%的物料的對標,而剩下的60%要麼是只有一家子公司採購的,要麼是有的子公司還沒有 輸入相同物料的信息。

  在一位主機廠的技術人員看來,「現在鐵道部的技術部門話語權太大,其實主機廠瞭解很多情況,每一個部件出問題,都是主機廠負責任,我們做技術認定會更細緻,部裡的人少,流於形式。」

  在這種情形下,以技術門檻為初衷的鐵道部資質認定,逐漸喪失安全防護網的作用,反而逐漸淪為關係保護牆。一位給青島晨光投資集團供應液晶電視的 廠家就遲遲沒有通過鑑定:「根據程序我們向鐵道部科技司提出鑑定申請,然後鐵道部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測試,整個過程拖一兩年都正常,我們後來就放棄 了。」

點裝為誰

  在業內人士看來,獲得產品認證只是進入鐵路行業的前提,要想「做得更棒就只能靠部裡點裝,成為鐵道部某一產品的定點供應商」。

  所謂「點裝」,是指鐵道部指定某家企業為特定產品指定供應商。「點裝一般都是企業在部裡有關係,國內有市場,和國外公司有技術合作。」一位業內人士總結說。

  以丁書苗為後盾,毫無座椅經驗的上海坦達被張曙光欽點為高鐵座椅的獨家供應商,便是一個明證。

  今創集團也是一例。動車餐車製冷設備主要是廣州廣冷華旭製冷空調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廣冷)與今創分食。廣冷在製冷領域有20多年的生產經驗。據 一位銷售人員稱,2006年-2007年龐巴迪的CRH1招標,今創拿到訂單,但當時並未拿到資質,也沒有產品,所以1040-1060(車號)是買廣冷 的設備。後來廣冷壟斷了CRH2的餐車製冷電器,而今創與威奧則分享了餐車不鏽鋼櫃等內裝產品。北車的CRH3的餐車已全部由今創包攬。

  動車空調也是利潤較高的業務,在CRH2動車上,一台空調機組的採購價約50萬元,而地鐵一節車廂的空調(兩台)報價在24萬-30萬元之間。 雖然動車空調在氣密性、壓力保護、安裝方面要求更高,但業內人士依然認為動車空調整體價格虛高。目前動車空調只有四家企業進入,而地鐵則有近10家,競爭 程度完全不一樣。

  石家莊國祥運輸設備有限公司、法維萊是從大列即開始做機車空調的,進入動車無可厚非,而無錫金鑫、新譽均是沒有做過空調的後來者。金鑫美萊克空 調系統(無錫)有限公司,由無錫金鑫集團與德國克諾爾收購的美萊克於2007年合資組建,因為克諾爾是西門子的重要供貨商,該企業便跟隨進入北車。另一家 是江蘇新譽空調系統有限公司(下稱新譽)也是北車供應商,由新譽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新譽集團有限公司於2005年5月組建。新譽集團副總戈亞琴、董事長周 立成是常州今創集團創始人俞金坤的女兒和女婿。此外,金鑫集團還進入了利潤率很高的整體衛生間領域。

  這些並無技術優勢的新興企業,為何受到鐵道部的青睞,成為鐵道部選定的外資的國內合作夥伴,繼而壟斷某個高鐵供應分支體系?

  在這份CRH2的採購目錄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已昭然若揭。所有的利益,都通過這些高額的採購得到了滿足。而隨著高鐵負債的一步步滾大,這個遊戲也終於到了舉步維艱的時候。


VC大佬閻焱被曝逼退吳長江:涉嫌操縱雷士股價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9122/

雷士照明:無法回應

「創業者與投資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他們是成功的搭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今年4月,軟銀賽富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在某論壇上呼籲,套利型VC會給社會帶來災難。2個多月後,南都記者收到的一封匿名郵件披露,閻焱不僅是逼退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的幕後主謀,更涉嫌操縱雷士股價,從中獲取不可告人的利益。

匿名郵件詳述了閻焱操縱股價的四大證據,包括告知朋友及機構可以抄底雷士照明等,建議香港聯交所和證監會就此進行立案調查。

雷士照明發言人石勇軍向南都記者表示,「陰謀論」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無法回應。並稱目前雷士的訂單沒有減少,經銷商也沒有出現問題「經營一切順利」。

閻焱被指操控雷士股價

郵件中稱,據多名機構人士透露,吳長江辭 職公告發佈前,閻焱親自打電話通知身邊的朋友及熟悉的機構,提前告知該消息,並表示吳長江辭職後,可以抄底雷士照明。5月25日,雷士照明董事長兼首席執 行官吳長江突然辭任,引起市場巨大波動,全天跌20%至1.76港元,創上市一年來新低。郵件指,吳長江辭職公告發佈後,雷士股價果然迅速下跌,「在公告 發佈後的第二、第三天,閻焱安排林和平(現任雷士照明非執行董事)及身邊的人去找持有雷士照明股票的機構,告訴機構雷士照明利空,他們可以接盤雷士照明股 票」。

自吳長江離職後,雷士股價持續震盪下跌,自昨日以1.48港元收盤,較5月24日2.36港元的開盤價大幅下跌了近4成。

「在雷士照明股票下跌時,雷士照明董事會已經通過了最多回購金額達到3.88億元的股票回購方案,但是由於閻焱不同意立即行使回購授權,一再拖延時間,導致雷士照明股價不斷下跌,損失慘重。而他本人卻通過有關相熟機構回收股票。」匿名郵件稱。

石勇軍則表示,股市當然會有波動,這是市場變化決定的,完全正常。

閻吳對發展戰略分歧明顯

吳長江微博的最後一條,提到了閻焱。「(6月)13號中午跟賽富大佬閻焱先生(我的投資者,多年的合作夥伴)一起共進午餐,晚上和我一幫朋友出去喝茶聊天,今天下午我還約了幾位朋友談事。我一切安好,謝謝大家!」

匿名郵件稱,是閻焱逼退了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這在業內開創一個危險惡劣的『上位』先例,即在公司上市後依然戀棧不去,主動搶位」,更猜測施耐德或者已暗中許給閻焱更有誘惑力的股票退出價格。

事實上,吳閻二人對公司發展戰略分歧明顯。在吳長江看來,雷士目前還是應該把傳統領域產品的規模和效益做到極致,認為LED商業化仍待時日,盲目全 線進入該領域可能會增加風險。「我更樂於將來收購國內外的LED企業,那些已經幫你『養』了市場,但沒有活下來的『先烈』企業。」

但當吳長江辭職後,雷士作了如此的聲明:LED照明是公司未來的增長點。與此同時,對於渠道的重要性,新董事長閻焱與吳長江的看法完全相反:「雷士的競爭力絕不是營銷渠道。」閻焱對一眾證券分析師說,如果只是看到渠道,說明對公司認識不夠。

2005年,雷士照明曾爆發主導權之爭,吳長江以退為進,在經銷商的力保下取得公司控制權;這次與風投的對抗中,吳長江還能再上位嗎?



操縱LIBOR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06/100408152_all.html

高達4.5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罰款,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三大員先後辭職——作為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操縱醜聞中第一個被示眾的金融機構,英國巴克萊銀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6月27日,英美兩國的監管和司法部門同時公佈了對巴克萊銀行的處罰決定:該銀行將向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支付5950萬英鎊、向美國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美國司法部分別支付2億和1.6億美元的罰款,作為對其在2005年到2009年間嘗試操縱或虛報LIBOR利率的處 罰。

  消息在英國掀起巨浪。英國朝野政客紛紛聲討巴克萊的利率操縱;就連LIBOR的監製單位、代表英國各銀行利益的英國銀行業者協會(BBA)都表示,對調查結果披露的細節感到震驚。

  巨大壓力之下,7月2日,董事長阿吉斯(Marcus Agius)宣佈辭職;次日,首席執行官戴蒙德(Bob Diamond,中文名亦作「博達文」)和首席運營官密斯耶(Jerry del Missier)亦赴後塵。

  但需要付出代價的很可能不僅是巴克萊。2008年5月起,美國CFTC就開始展開LIBOR操縱的調查,英、歐、日有關部門先後加入,調查對象包括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數家國際頂級銀行。

  金融危機以來,銀行的公眾形象早已一塌糊塗,但LIBOR醜聞對銀行界信譽度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因為LIBOR稱得上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參 考指標之一,有360萬億美元的利率衍生品、場外交易和信貸交易都以LIBOR為參照。如果銀行連LIBOR都敢做手腳,還有什麼不敢?

LIBOR非客觀

  「假如你們銀行要在上午11點前在銀行間市場借一筆規模合理的款項,你們能以什麼樣的利率水平借得資金?」

  每天,這樣一個問題會發給近20家國際大銀行在倫敦的辦公室,它們的答案去掉最高四分之一和最低四分之一後取平均值,就產生了10種貨幣15種期限的LIBOR。BBA稱這種「透明的計算機制」是它自1986年誕生以來成為全球重要金融參考基準的原因之一。

  但從LIBOR的產生過程就可看出,它並非客觀的統計,只是各銀行自己的報價。「它一直都是主觀的。」倫敦卡斯商學院講師、有過13年利率衍生品交易經驗的莫森(Nicholas Motson)對財新記者說。

  這種主觀性正是今天這場醜聞的根源:參與報價的近20家銀行幾乎可以任意決定自己報出多高的利率水平,沒有任何機制來確保這些報價符合客觀實際。「BBA甚至都不去嘗試評估銀行提交給他們的這個利率是不是合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律系教授布萊克(Julia Black)對財新記者說,「他們至少可以去問別的銀行,他們願意用多高的利率貸款給另一家銀行,而不是僅僅相信後者說的認為自己可以以多高的利率借到款。」

  這幾乎注定了LIBOR有偏低的傾向。因為各銀行報出的利率是對自身借款難易程度的評估,為了自己看上去情況更好些,銀行很自然會傾向於低報。

  但如果沒有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這種偏差將很難暴露。戴蒙德在7月4日英國下院財政委員會聽證時說,之所以銀行低報利率的現象到2007年之後才顯露,是因為之前多年流動性充裕,各大銀行的真實借貸成本本來就低。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後,各銀行的LIBOR報價拉開了差距。2007年9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期間89%的日子裡,巴克萊銀行對 三月期美元LIBOR利率的報價都是最高的四個之一(最高和最低四個報價都會被剔除)。但巴克萊認為自己的流動性一點不比很多報價低於自己的銀行差。

  由於擔心報價持續偏高被市場解讀為銀行財務有麻煩,巴克萊某些管理層人員指示負責申報利率的工作人員,下調申報值。巴克萊在7月3日發佈的文件 中堅稱,這樣做只是為了「靠近大部分」,而不是要影響最終的LIBOR水平,因為事實上,很多時候調低後的申報值仍然處於最高的四個之一,因此不計入最後 取值範圍。

  紐約聯儲的調查也說明,雷曼兄弟破產後,各銀行提交的LIBOR利率相比其真實借款利率系統性偏低39個基點。

肆無忌憚

  但如果說巴克萊在金融危機後「隨大流」的做法有情可原,該銀行從2005年起就頻繁出現的利益衝突行為則無可諒解:FSA調查結論稱,2005 年1月到2009年5月間,至少有14名利率衍生品交易員,173次要求巴克萊的利率申報員按照自己希望看到的利率水平申報;大部分情況下,申報員都照做 了。

  這是嚴重違反市場規則的行為,巴克萊的交易員們卻毫不避諱。FSA調查顯示,一些交易員甚至在自己的部門內公開討論這種要求,還有交易員直接在辦公室裡大聲喊話,跟其他部門交易員確認他們偏好的利率水平間沒有衝突。

  「其實交易員對利率水平能夠起到的影響很小,」卡斯商學院的莫森說,很多情況下,交易員只要求申報員調整 1個基點,這意味著,即使巴克萊的報價進入最終取值的8個數據,經平均也只能影響到0.125個基點,「但這對名譽的損害很大,因為這樣做顯然不對。」

  公佈的內部郵件顯示,申報員們總是非常樂意「賣人情」給交易員們。比如,2006年3月一個交易員寫郵件給申報員,請其幫忙調整三月期美元 LIBOR申報利率,後者爽快地調低了1個基點。交易員回報說:「等我退休了,我要是寫一本關於這行的書,我會用金色的字母寫你的名字。」

  2006年10月的一次,一個非巴克萊銀行的交易員電郵巴克萊內部同行,請其幫忙影響LIBOR水平:「如果(LIBOR)不變我就死定了。」 巴克萊交易員說他會「說兩句」,然後巴克萊當天申報的利率就比前一天低了半個基點。求助者感謝道:「夥計,我欠你一個大人情!改天過來,我請你喝 Bollinger(香檳酒)!」

  7月4日在議會聽證時,戴蒙德說,他看到這些郵件記錄時也「感到噁心」。他說自己並不知情這些交易員的行為,但他無法回答議員們的提問:「你管 理的這是怎樣一個企業,竟然能夠在幾年時間內出現過這麼多可能最終毀了你們銀行的行為,卻沒有一個員工有興趣或有信心來向你報告?」

並非個案

  「諷刺的是,現在只對巴克萊有這麼密集的關注,就因為我們是第一個在這個全行業、全球性的調查中與有關部門達成和解的。」巴克萊在7月3日發佈的文件中叫屈。

  巴克萊確實有些委屈。美國司法部在6月27日的聲明中肯定巴克萊的合作「從質量上、提供信息的類型上都出乎尋常、涉及廣泛」,稱「巴克萊在調查過程中的合作在性質上和價值上都超出了其他機構」。巴克萊稱自己為配合調查投入了 1億英鎊,確保「每塊石頭都翻過了」。

  「FSA對巴克萊的罰款打了30%的折扣,這可能是巴克萊積極配合的一個激勵。」莫森分析,「他們可能希望自己能扮演一個好人的角色——因為其他銀行都在這麼做,他們才加入的。」

  但後來看來,這個算盤是打錯了。人們並沒有因為巴克萊第一個出來承認錯誤就原諒它;相反,第一個結束調查、公佈結果,讓巴克萊成了眾矢之的。「所以你說這是先行者劣勢?」下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泰瑞(Andrew Tyrie)在7月4日的聽證會上問戴蒙德,後者點頭。

  巴克萊的申辯中符合事實的是,儘管存在低報,巴克萊仍然比其他大部分銀行申報的利率要高。而當時一些銀行幾乎要靠政府注資,至少巴克萊還能在 2008年10月成功在中東進行了一次股權融資,也能在美國接手雷曼兄弟破產後的許多投資銀行業務,算是金融危機後全球銀行業中一個贏家。這些都可能說 明,其他一些銀行的融資難度不應低於巴克萊,換言之,其他銀行申報LIBOR利率的偏差更大。

  《每日電訊報》發表了一位銀行人士的匿名文章也說,LIBOR偏離了真實的銀行間拆借利率,業內盡人皆知,但當時沒有人認為那樣做是違規,也不認為違反職業倫理。

  「2007年以來,在銀行間市場幾乎已經不存在的情況下,倫敦還在製造這樣一個銀行間利率,這是一個非常真切的系統性風險問題,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關切。」曾在花旗銀行有過20年工作經驗的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講師漢恩(Peter Hahn)說。

  另一個尚未解答的問題是,如果LIBOR水平不實在業內如此明顯,為何金融監管當局未能及時發現?

  巴克萊稱其在2007年到2008年間,曾32次向英格蘭銀行、美聯儲、BBA和FSA反映其認為其他銀行低報LIBOR利率的情況。但顯然至少在英國,央行和監管部門沒有引起重視。

  甚至,英國央行副行長塔克(Paul Tucker)2008年10月29日與戴蒙德的一次電話通話,也讓人懷疑其不僅知情,且縱容銀行的低報。據戴蒙德的一份記錄:「(塔克)說我們最近表現出的這種高借債成本,並不總是必要的。」

  這是一句非常模棱兩可的話——既可理解為,塔克認為巴克萊最近提交的這些利率水平反映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客觀條件,正常情況下巴克萊的借債成本應該可以更低;也可以理解為,塔克暗示,巴克萊可以調低申報的利率水平。

  塔克的本意如何無從確定。但戴蒙德承認,自己的同事、時任巴克萊企業與投資銀行聯合CEO的密斯耶對這個對話內容產生了誤解,因此對下屬做出了調低申報利率的指令。

改造LIBOR

  「是時候把LIBOR從報價轉變為以實際交易為依據了,」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6月29日在一個記者會上表示,「這樣一個利率不應該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回答基礎上,人們有各種動機可能來變換這個回答。」但他也承認,在銀行間交易淡薄的情況下,也很難有足夠的數據來計算這一基準。

  「很難找到另一個基準來替代LIBOR。」莫森說,「困難在於,一旦一個基準建立起來了,就很難替代,因為已經有這麼多流通中的交易。即使今天有人決定不要LIBOR了,但仍然有許多是根據LIBOR設定的,可能有一二十年的期限。」

  因此,改造LIBOR可能是比替換LIBOR更可行的方式。莫森認為,補救措施可能包括,一是增加申報的銀行數,所以每家銀行能起到的影響更 小;二是引入法律框架,現在的LIBOR只是一個私下協定式的利率,如果能引入一個法律框架,讓錯誤的申報需要承擔法律後果,銀行就會害怕做錯。

  BBA在今年3月28日開始了一項針對LIBOR設定過程複查,將重新審視確定利率時納入考慮的金融工具、參與申報銀行的行為準則,以及從統計學角度改善對申報利率的計算等。

  但要重獲信任,LIBOR和各大銀行還需先經受住當前這場危機的考驗。目前,美國已經有多家企業準備控告這些大型銀行合謀操控LIBOR。而LIBOR應用範圍之廣意味著,有資格向銀行索賠的企業和個人數量之多,可能會讓最大的銀行也招架不住。■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