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努力,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2/wNMDAwMDE4NjIwNA.html

核心提示:李宁希望快意能源将来会经营例 如体育经纪、赛事等业务。此前,外界揣度:李宁要开始二次创业,跨界经营进入新能源领域。

李宁先生讲述“运动员精神”


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企业家,20年来,李宁始终相信梦想的力量。

为了实现一个个梦想,李宁不害怕变革——就如李宁公司最新的口号 “Make the Change”。变革确实正在发生,发生在李宁公司(2331.HK)之外,也在李宁公司之内。

“新收购的公司会用来 经营李宁公司主营业务以外的一些体育业务”,平日极少出现在媒体面前的他,谈起今年他以兄弟二人之名新收购的上市公司快意能源(8032.HK),回答得 很干脆,利落得令人想起这位体操王子巅峰时期的体操动作。

他希望快意能源将来会经营例如体育经纪、赛事等业务。此前,外界揣度:李宁要开始 二次创业,跨界经营进入新能源领域。

2009年,李宁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越阿迪达斯,在年营业额即将逾百亿营收的关口,李宁公司掀起了一场史 无前例的品牌再造运动。李宁公司的高管们口径一致:要再造品牌DNA,以提炼更为鲜明的品牌内涵;在他们看来,品牌重塑以及由此触及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再 造,将解决李宁公司此前的发展瓶颈问题——无法成为具有绝对的行业领袖气质的品牌。

为此,李宁公司甚至对有着创始人鲜明烙印的公司商标都动 了“手术”。改动自己在创业之初建立的,已然附着一定认知度的松鼠式的L形LOGO,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宁是在意的。

在第一批新 LOGO呈于眼前,有待他定夺时,李宁的反应又多少透着些孩子式的可爱,他扭了扭腰说:坐得太久,腰有点疼,身体不适有碍于他做出有效决策。不过几番选 择,最终他还是确定了取而代之的新LOGO。在李宁看来,如果要让自己一手创办的品牌和公司成为能够承载更大规模经营的平台,改变势在必行。

重 塑品牌

《21世纪》:从你个人角度,如何诠释李宁公司的这次品牌重塑和商标再造?

李宁:新商标只是其 中一项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整个系统会做一次变革,体现我们的品牌内涵、品牌精神和品牌想去的方向。以后,你们在体育营销、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都 可以看到变革的思路。

新的LOGO,会更鲜明一点,会让人们对李宁的认识丰富起来;新的LOGO,也更有益于商品设计应对的挑战。因为是两 部分组合起来,在商品设计应用方面,会有很大的一个变化。我们追求的是更现代的线条。这符合我们想做的体育品牌的理念。

《21世 纪》:2007年5月开始,李宁启动了品牌再塑的战略;在品牌再塑的过程,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年来,围绕品牌重塑一事,董事会有过几次讨论?讨论的焦 点是什么?出现的最大异议是什么?

李宁:当然会出现很多异议,很正常。重塑,如果不复杂,也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我所起的作用,更多 的是如何把握这个品牌的内涵,作为一位运动员,如何理解运动员精神。其实这些内涵,在过去也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人们对李宁的认识太过于丰富。于是这次我 们把它(内涵)提炼出来,有更鲜明的表述和表现。

《21世纪》:你对这个品牌的定义是?

李宁:运动员精神。

其 实也很简单,我做过运动员,追求过冠军,有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在建设李宁品牌过程中,就希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表现这一代人的智慧和梦想。

变 与不变

《21世纪》:在此次品牌重塑之前,李宁公司在2001-2002年间,提出“一切皆有可能”;当时是怎么确 定这个口号?当时是李宁的第二任总经理陈义红辞职,而后CEO张志勇开始全面管理公司业务的过渡期,在那个阶段重新定义品牌内涵,是什么触动你们提这个口 号?

李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很多事情,人们连梦都不敢做。我们确实在有些方面很落后,我指的是现代工业。改革之后,我们希望能赶 上世界的步伐,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梦,但是有时候不见得那么自信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讲“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说——你去努力,你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 真。

刚开始严格来讲,我也不是很有信心(它是否合适),因为这句话,后面是要有很多铺垫——就像对运动员来讲,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冠军,这 得有好多铺垫。但是在过去十年,这又很符合中国的发展,也符合中国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家接受了。

《21世纪》:你对于李宁这一品牌的理解从 创业至今,有过怎样的变化?

李宁:原则上没有变化。我开始做第一件商品,试图做中国的体育品牌时,想表现出中国的文化,表现出体育的文化, 这一直都没有变。李宁公司的第一个口号叫“中国新一代的期望”。

当然市场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因此,在表现的方法和沟通方法要有所改变,要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授权者说

《21 世纪》:据说在品牌重塑的过程中,你只把握品牌内涵的大方向,并不介入由此而引发的组织架构调整。这是否意味着,作为董事长,如今你已经很少介入公司的日 常经营?

李宁: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是个人做事的风格。

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我是比较推崇团队职业化,能 够有各自的空间、责任和目标。确定公司的一个整体目标,并把它传承好。所以,作为董事会主席,我想更多是在公司的治理层面上贡献我的能力,那是我的责任和 空间。与此同时,因为我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股东,在公司重大战略决策上我是参与的,这是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型。

就个人做事的风格而言, 如果我的梦想,我自己能够实现,那我就不需要他人。但实际上要成就一个品牌,建立一家现代化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工业制造、市场零售、品牌营销等流程,这 不是一个人的能力,甚至不是一家公司的能力足以完成。

李宁要能成为世界级品牌,这期间,至少中国的化纤工业要成为世界级的,单个公司不能脱 离国家、民族的情况去谈发展。所以同样的,在公司营运上也不能靠个人,我比较喜欢与我的同事、团队一起实现梦想。

《21世纪》:这种“个人 自治”的管理理念似乎很早就萌发了。在李宁公司创办3年之后,你曾用了一段时间拍电视剧和电影。与此同时,陈义红和天津梅花厂厂长李纪铎、大华衬衫厂副厂 长张向都等一批专业管理人员的进入,此前有媒体对这段往事的描述是,1993年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你就淡出公司管理。是这样么?

李宁:如果 说管理,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天天坐在那儿管理过,我比较喜欢充分授权。即便是在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我的授权就相当多。

创 业初期,可能会有过一些时候,我的主意、想法主导着某一款产品、某一种业务的模式,比如说当时做销售,那时候中国市场都太初级了,必须利用体育局和体委系 统的一些体育销售网络,他们不太接受我们的这种商品和这种形式,那我的想法就是决定自己做专卖店,我这样想,他们(管理层)就这样做了。

但 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强加在一款产品上,或者强加在一种生意的模式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公司成熟的一个过程。

《21 世纪》:根据你20年的经营企业的经验,怎样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董事会?您认为董事会最核心的职责是什么?您认为李宁公司现在的董事会是否高效?

李 宁:我个人认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个董事会就像一个人,每个人有个人的基因,有环境,有不同性格。

我觉得李宁公司的董事会,就公司治理 结构来讲,效率还是很高,但反过来来讲,中国正处于变革的时代,上述的结构有可能对于一些具体、快速变化的市场,反应不够快。在还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太 规范的公司反而也会显得效率低一点,这就看你追求什么了。如果追求更长远的目标,希望公司从资本,到决策,到执行、营运,都有一个有序的内部体系,有透明 的而且可以不断成长的平台,一个可以实现大规模经营的平台,我想你肯定得放弃一些东西,那么上述的治理结构,从长远看还是有效的。

北 大往事

《21世纪》:此后你曾经提出1997年,李宁公司要做到10亿规模,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打断了这个目标的完 成。当年,你把总经理的位置交给陈义红,去北京大学读书。你是带着哪些问题去读书呢?这可以视为作为企业家的李宁的自我修炼么?修炼什么?

李 宁:做人其实不需要有那么准确的计划目标,否则就会像机器。

有时候,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另外一方面是要获得自身的提升。总体上来讲,个 人如果不提升,那可能你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来确认这个想法——它是对还是错。我去北大读书更多是对我自身的充电,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做决策的能力。

我 一开始学法律本科;后来两年在光华上管理学。我对社会运行规律有兴趣,所以选择了法律这个专业,了解社会结构的设计、形成等等。本科的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基 础教育,是教会你如何学习,一种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当然从大学里,我获得很多新理念,对社会现象、社会思路都有新的认识。

《21世纪》:我 听你的校友说过,在北大期间,上专业课也好,英语课也好,你总是坐在前三排,很早就到,大家觉得你特别刻苦。我想知道你在北大里有没有参加社会活动,包括 校园的社团活动,校园的氛围对你有什么影响?

李宁:校园的活动我参与得不多,原因是我本身有家庭,有公司业务,所以我不可能像一个18岁的青年这样,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去参与学校活动。

至 于说坐在第一排刻苦,可能是大家觉得这个老同志还挺努力的,事实上刻苦的人未必都能拿冠军,我们同学都很有出息,比我好。

《21世纪》:你 选人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能让员工有OWNERSHIP,或者说主人翁精神,尤其在他们没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

李宁:首先这个人应该有梦 想,如果他没有梦,他做事就没有激情,就很难持续地去把它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专业技能也是需要的。最后,我们公司有公司的文化,如果能成为公司的一员, 要认同公司文化。你不可能把那些跟你不很志同道合的人捏在一起;否则捏合一年两年还可能,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

困惑与思考

《21 世纪》:之前,我在媒体上看过你都说:“我对于交易和成本都不敏感,我只是目标很明确,然后就一个劲往那走。而这是我在做运动员时,得到最多的训练。”经 营公司20年以来,没有迷茫过么?在过去的20年内,作为企业家,你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宁:从一开始就困惑,到今天还在困惑。

《21 世纪》:不同阶段的困惑各有什么不同?

李宁:不同阶段的困惑,水平、层次都不一样。

《21世纪》:能具体跟我们说说吗,比如 创业阶段?

李宁:创业阶段很简单,你想做这样一个商品,凭什么人家要买你的商品?我第一次订货会,我们通过关系找来的经销商很热闹,饭也吃 了,交流也交流了,最后他们拍拍你的肩膀说,小伙子有志气,这就完了。你说困惑不困惑?你不知道你做的对还是不对。

那到今天,我们已经做到 这样的规模,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在市场上贩卖,可能今天的市场你会有机会赚钱,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为什么要做品牌的重塑,如果我们不去明确那些 已经在我们身上留有的记忆,我们明确下来怎么做,将来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我们中国人过去没有做过,我想不光是李宁在做,也有很多中国 人也在做,就看你是怎么样来发展,这个过程是有挑战的。

《21世纪》:前段时间,富士康事件引发热议,人们开始切实地思考中国商业模式的转 型,以及在此之上的新商业文明。在你的思考中,中国应该建立和发展何种新商业文明?

李宁:我现在还不具备能力来答你这个问题。我相信中国社 会的进步,会让它自然地走到拥有理想价值观的阶段。你看西方的发展必须要经过这一步,我们用三四十年时间,做了人家几十年、上百年要做的事,所以这种社会 矛盾一直是有的。

但是不要忘了,严格来讲我们还是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变我们生活条件会带来一些成本。你要说富士康全部都是企业的问 题,我也不太相信,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解决的。我们有大量的人口,你不发展经济是不行的,但如何去解决,我觉得未来中国应该需要有一些新商业秩 序、价值观;但中国的进步是一步步来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也不要太极端。





期間限定: 嘗試在討壇重答股票問題

因為好像大家沒有留言,覺得個Blog流量相比留言實在太靜。

為了看看是不是真是沒有人看呢個網,所以特意開這個環節,但是一日只限10個人問股票,1人只可以問1個問題,並只是開1個星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3635&page=0#lastpost

我想問問,為甚麼新手這麼喜歡問股票呢? 請新手讀者在這兒答答這個問題。

 


星晨急便倒閉 阿里「云物流」嘗試遇挫

http://www.eeo.com.cn/2012/0310/22248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娟 遲有雷 「云物流理念不錯,但是實驗新模式太耗費錢了,我沒想到幾千萬的投入都還遠遠不夠。」3月7日,身陷破產漩渦的北京星晨急便公司(以下簡稱「星晨急便」)CEO陳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如此感慨。

這家在某種意義上承載著阿里巴巴「云物流」夢想的公司,在馬云參股注資整整兩年後,不堪經營壓力,瀕臨破產。

星晨急便原有業務目前已全部暫停,上海區正式進入財務、債務清算流程。而「失蹤」數日的陳平亦現身上海,直面星晨急便員工和加盟商的討薪討債。

事件還在持續發酵。星晨急便破產引發的蝴蝶效應正一一顯現:陳平兄弟的公司宅急送的倉庫遭到星晨急便加盟商的圍攻;星晨急便此前併購的快遞企業鑫飛鴻正圖謀自立;而阿里巴巴方面則對這筆當初寄予厚望、如今意外破產的投資至今不予表態。

一夜破產

「公司解散了,阿里7000萬,我的5000萬全部賠光了。現在客戶的2000多萬貨款(被)加盟商非法侵佔,也不能返還。1400多名員工兩個多月沒有工資,我已經傾家蕩產。做生意有賠有賺,現在公司賠本了,懇請大家一起承擔,在此,真誠地向大家說一聲:對不起了。」

3月5日,這條被稱作是陳平發給合作夥伴的短信迅速傳開。

徐鵬飛是江蘇南通如東縣的星晨急便加盟商,他已經整整歇業兩個多月了,原因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每天只能接到兩三個件,後來甚至就沒了,一直閒著」。 當天下午,他上網看到這條短信截圖後,迅速打開了潘多拉系統——這個星晨急便平日最繁忙的電子業務平台,串聯起了星晨急便所有的終端:營業點、庫房、分撥 中心、加盟商。正常情況下會有400多人同時在線。

但此刻平台上只有40多個人。徐鵬飛馬上打電話給另一個星晨急便總包商,對方在電話裡焦急地稱已經好幾天聯繫不到陳平本人。

徐鵬飛慌了。所有加盟商都慌了。

像徐鵬飛這樣的加盟商,星晨急便共有3000多個,他們此前上交給星晨急便的發貨預存款、保證金等一系列費用,從一兩萬到10多萬不等。北京一位加盟商代表告訴本報,北京地區目前統計到加盟商被拖欠的金額累計有500多萬。

聯繫不到陳平本人,很多加盟商選擇將手中未派送完成的快件貨款扣了下來。這些貨款總價值約2000萬。

事態持續發酵。3月6日,宅急送位於上海浦東區的一處倉庫被星晨急便上海區加盟商包圍並封鎖,一位星晨急便包銷商透露稱,宅急送該倉庫的業務已經因此陷入停滯。

急於討回加盟費、保證金的星晨急便加盟商選擇將矛頭對準宅急送並非沒有理由。宅急送的控股股東陳東昇和陳顯寶是陳平的兄弟。2011年年底,星晨急便出現經營困難,當時,陳平曾對內稱「宅急送要戰略投資星晨急便」以穩定軍心。

而在此次出事後,有消息稱,星晨急便的所有業務以及車輛已經全部移交給宅急送。這些無疑都是星晨急便加盟商將怒氣轉向宅急送的原因。

此外,原來星晨急便併購的快遞企業鑫飛鴻也圖謀自立。就在陳平「失蹤」後,鑫飛鴻悄悄「改換門庭」,將其官網改名為「飛鴻物流」。

鑫飛鴻負責人鄧飛浪稱,當時和星晨急便的合併只是加盟形式,星晨急便還拖欠了鑫飛鴻的貨款和員工工資。他稱,目前鑫飛鴻已經獨立經營了,和星晨急便不再有關係。

3月6日,陳平終於現身。他在隨後接受本報採訪時稱,自己並沒有「跑路」,而是一直在做各分公司的債務統計、財務彙總,根據這些來確定最後的解決方案,加盟商的欠款「該償還的一定償還」。陳平還稱,現在星晨急便的情況他並不願意看到,但是已經沒有資金再做下去了。

失敗的合作

2010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和星晨急便達成合作,阿里巴巴以7000萬元參股星晨急便。阿里巴巴方面稱,之所以被星晨吸引是因為其董事長陳平以「云計算」方式運作的物流業模式,也就是「云物流」。

所謂「云物流」,即在需求一端將大量客戶發貨信息彙總起來並對訂單信息進行初步處理,在供給一端將小物流公司的分散運送能力通過信息化系統整合起 來。這樣,加盟的小快遞公司只需要一個電腦就可以訪問星晨急便「云物流」平台,獲得客戶與訂單,並通過這個平台取貨、送貨。「我們很多人都是知道阿里巴巴 投資的背景,才加盟星晨急便,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多個加盟商在加入星晨急便後才發現,自己從星晨急便網絡上獲取的快件並不多,這其中超過80%都 是貨到付款件,淘寶普通件非常少。

和普通淘寶件需要事先收取快遞運費不同,貨到付款都是買家收到貨物,檢驗以後再付款。這筆款會經過淘寶系統分拆返回:賣家獲得貨款,快遞公司獲得實現約定的服務費。

這種代收貨款的快件業務很多物流商都不願觸及。首先它派送麻煩,只有收件人在家的情況下才能送過去,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收到貨款;其次返件率高,有些收件人會以包裝問題、產品問題拒絕付款,這時候只能將其原路返回。

在淘寶的主要物流商中,目前只有順豐和星晨急便在經營這些貨到付款件。圓通一度嘗試過,但最終也不了了之。

星晨急便似乎只是撿了一塊「別人不願意啃的骨頭」,真正佔去淘寶包裹半壁江山的普件並沒有流轉到星晨急便的平台上來。採訪中,陳平儘管一再解釋,稱 這是因為淘寶是一個開放平台,不能強制用戶來選擇快遞公司。但他也承認「雖然淘寶日快件量有800多萬件,但是和我們關係不大」。

這時,問題便產生了。星晨急便的「云物流」模式能夠順利運作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擁有海量訂單。之前外界普遍認為,當馬云成為陳平的戰略投資者之後,來自淘寶的訂單將使星晨急便受惠。

事實顯然並非如此。此前,「四通一達」已經佔去了淘寶包裹的半壁江山,很多大的賣家乾脆在賣東西的同時還直接充當申通或者圓通的分銷中心,作為後進者的星晨急便在網絡和規模上都不具有優勢,很難插足分羹。

一方面,「云物流」需要星晨急便不斷拓展更多加盟網點,提高網絡覆蓋面;另一方面,業務量拓展的問題遲遲難以解決,很多加盟店發展到最後每天只能派出幾個快件。

2011年底星晨急便對鑫飛鴻的合併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後者儘管擁有著星晨急便看好的網點,但是卻背負著4800萬元的債務。合併之後,星晨急便第一件事就是幫助鑫飛鴻還債。

資金缺口因此產生。中國快遞物流諮詢網的首席顧問徐勇稱,「云物流」模式本身就非常耗費資金,管理、企業培訓、信息化建設、標準化建設等都要資金的投入,還得忍受前期業務量偏少帶來的虧損。他認為,星晨急便的倒閉是「必然的」。

陳平亦表示自己在「資金支持上還遠遠不夠」。他還表示,星晨發展後期,網點擴張速度過快,這也導致在IT對接、管理、客戶沉澱、幹部員工培訓上都遠遠跟不上。

「云物流」嘗試遇挫

投資方阿里巴巴方面至今態度低調,其公關總監陶然表示對星晨急便倒閉一事不予置評。

星晨急便並非阿里巴巴在這一領域的唯一棋子。事實上,在物流佈局上,阿里巴巴可謂動作多多。

2007年,馬云個人聯合郭台銘投資百世物流;2010年初,阿里入股星晨急便;2010年7月,百世物流收購匯通快遞70%的股權;2010年9 月,阿里巴巴和淘寶開始在全國考察物流合作夥伴和倉儲基地,隨後淘寶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成都建立了四大配送中心,在其他20個省市建立了區域性配 送中心。

這期間,阿里巴巴還攜手淘寶對外發佈了「大物流計劃」。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推出了「物流寶」平台,即由淘寶聯合國內外的倉儲、快遞、軟件等物流企業 組成服務聯盟,提供一站式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外包服務,解決商家貨物配備和遞送難題的物流信息平台。「阿里巴巴想做的,是用『物流寶』彙集所有物流服務商的 服務信息,將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物流鏈各環節合作夥伴整合起來,並從上而下打通。」一位接近阿里的人評述說。

這和其之前收購的星晨急便一直力推的「云物流」有頗多類似之處,都講究平台開放、資源共享、服務集成。

「『云物流』其實是一個非常寬泛、甚至有些虛的概念,無論是星晨還是阿里巴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阿里最先希望通過星晨去試水,但是越到最後越發現一個小企業難以承擔起這個擔子。」徐勇分析說。

他稱,「云物流」只是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換的平台,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對於弱小的星晨來說,這些問題難以破解。這時候,阿里巴巴很可能會 「棄卒保車」,利用自身資源重新去做這件事。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在談到對於星晨急便的收購時,曾稱這些經歷的價值在於「增加了阿里巴巴對於物流產 業的感性認識」。


嘗試解釋新天綠色能源(00956)和陽光紙業(02002)的飆升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6/17/%E5%98%97%E8%A9%A6%E8%A7%A3%E9%87%8B%E6%96%B0%E5%A4%A9%E7%B6%A0%E8%89%B2%E8%83%BD%E6%BA%90%E5%92%8C%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7%9A%84%E9%A3%86%E5%8D%87/
者近三個月多次評論/分析新天綠色能源(00956)和陽光紙業(02002),其間兩股股價跟隨大市回落,且跌幅大於大市。不過,前天兩股升幅亮麗。星期五筆者第一反應是找出飆升原因,先看新天綠色。

0956 stock price
2002 stock price
1.新天綠色能源(00956)

從圖1看買家追貨意欲強烈,究竟所謂何事?翻查資料,最近只有三篇關於新天綠色的消息:
1. 蘋果日報2012年6月8日報告由於風機利用小時按年減少,花旗分別大削龍源電力(00916)、大唐新能源(01798)、華能新能源(00958)及新天綠色(00956) 目標價16.9%、12.5%、25.0%及14.3%。花旗對新天綠色的削價已經手下留情,目標價從HK$2.45降到HK$2.10。以上消息在蘋果日報6月8日出街,但於6月6日(股息除淨日) 新天綠色曾一度被質低6.9%,但最後收市只微跌0.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08/16408246)
2. 2012年6月11日,張化橋先生在他的個人網頁發布他於6月9日一篇標題為 “被忽略了的燃氣公司:新天綠色能源” 的文章。文章中張先生介紹了新天綠色的優點和風險,但沒有提供目標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57zn.html)
3. 2012年6月13日,香港商報的推介,主要內容為: “現價處於估值偏低,股息約5.2厘,市帳率僅0.7倍,已反映近期大部分利淡因素,估值較同業吸引,下半年應回升至1.60元”(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2-06/13/content_2980815.htm)

Fig 3 events relating to 0956

6月15日(星期五)有27隻股票收市升幅高達10%以上,若以成交金額計算新天綠色以4千3百萬多元排行第一,較第二位的宏霸數碼 (00802)的1千6百萬元多,多出1.69倍。過去30個交易日,新天綠色平均成交量為4,719,819股,而星期五成交量為28,282,565,是過去30天的5倍。由於股價及成交量異常,新天綠色發出上市以來首次關於股價/成交量異常的通告,稱董事會並不知悉導致該等上升的任何原。

過往有不少股評家/外資大行推介,也有基金真金白銀增持,但新天綠色股價升幅也使有限(盡管星期五單日升了15%到$1.59,現價也只不過是其招股價($2.66)的六成呢!),所以盡管星期五整體市況轉好帶來利好因素,但以上三點(見圖3)不能完全解釋大升的原因。

Fig4 2002 vs peers stock price

2.陽光紙業(02002)

星期五陽光紙業的升幅較新天綠色為低,但以近日整體升幅來說勝過新天綠色。紙業龍頭股近日都偏軟(見圖4),為何陽光紙業能獨善其身呢?香港媒體關於陽光紙業的報告一向很少,以筆者所知最近的只有國元證券5月23日出的更新報告,且沒察覺該份報告被香港媒體轉載。

國元證券報告主要內容為:下遊市場疲軟,但原材料壓力減小,整個大環境的改善有限。由於 2012 年 PE 為4 倍,低於行業平均10 倍水準,長遠來看公司合理PE 為6 倍,目標價為港幣 1.22 元,維持買入評級。國元證券也曾於3月22日發出類似的更新報告,當時目標價睇HK$ 1.44。但從圖5見到2次推介都沒有起到即時提震股價的作用

看來市場上公開的資訊也不能解釋陽光紙業大升的原因。

Fig 5 2002 and 'report effect'

意外的發現

…但當筆者星期五晚上打開本網誌有一些意外的發現: 6月14日本網誌瀏覽量在不明原因下創歷史新高。說實話,本網誌站點擊率平均每日大約有十次,但當天點擊率居然有過百次

如容許我大膽猜(妄)想,我想有一些讀者(基金??)認同我對新天綠色(核電業務潛力) 和陽光紙業(高增值業務帶動盈利高速增長)的看法,而適逢星期五大市急速回升,所以帶動該兩股同一天大升。大市回升是天時,大量的點擊率是人和

我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成立,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最合理的解釋。特別是以新天綠色成交量來看,希臘大選前真金白銀的追風電股,必定不是為了風電業務或招股中的華電福新能源(00816)。同樣,為何不等希臘大選塵埃落定後才買陽光紙業?兩股皆升必有其因!

核電業務尚是未知之素

說回來,新天綠色是否真的會發展核電業務尚是未知之素。不過如果中國日後重啟核電項目,河北省獲批機會總是有的(雖然不一定)(注:河北是全國第二大缺電省份,見表1。其它缺電嚴重省份如廣東、江蘇、遼寧、浙江都有已投產/在建核電廠,唯獨河北省兩大皆空。);而如果河北核電項目獲批,河北建投(新天綠色的母公司)也有機會參與的(雖然不一定);又如果河北建投參與,新天綠色也有機會參與的(雖然不一定)。讀者可以數一數本段用了多少次“如果”。筆者一直以來所說的只是一個有可能性的事,而不是一件 “必然性”的事實。再者,如果他日真的成事,我推測河北建投大概只會投資額度佔整個項目的10~20%呢!另外,核電投資回報巨大,但風險同樣巨大,就以過去一年多暫停在建項目為例,投資企業每天都有付數以百萬元計的利息,但開工日遙遙無期。

投資首要保本、次看實質的業務、最後才說憧憬

總體來說,推介新天綠色的,大有人在,所以就算有沒有本網誌推介的核電潛力,新天綠色也是有其投資價值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也參考張化橋先生的分析。對陽光紙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遊覽本網誌以前的評論及國元證券的分析。

Tab1 China electricty gap and population




路透:萬向集團嘗試聯合收購Fisker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64

據知情人士告訴路透,本月,前通用汽車聯合執行官Bob Lutz領導的汽車製造商VL Automotive,和中國最大汽車配件廠商萬向集團聯合出價收購資金短缺的「綠色」汽車公司Fisker。

VL Automotive和萬向集團正試圖通過破產前的重組獲得Fisker的控制權,這一行動背後由歐洲和香港的投資者推動,包括香港億萬富翁李澤楷,他們計劃購買美國能源部在Fisker的股權。

關於萬向集團和VL Automotive收購方案的詳細報價目前還不清楚,但兩家公司都對Fisker的周邊企業感興趣。

萬向收購了Fisker的鋰電池供應商A123 Systems,以幫助他們走出破產。本週,一名法官批准了該公司的破產計劃,該公司更名為B456 Systems。

在今年底特律車展上,VL Automotive展示了一款名為VL Destino的汽車,這輛車結合了Fisker的外殼和雪弗蘭的動力。

消息人士警告說,Fisker正努力重振經營,但很可能會失敗。

今年,當Fisker努力尋找一個買家以獲得現金,他遭受了密集的負面消息。Fisker已經聘請了破產顧問,並解僱了員工。

自去年7月以來,Fisker沒有生產一輛汽車,它也正在努力償還美國聯邦政府的貸款。上個月,共和黨議員曾就Fisker的財務狀況質詢其聯合創始人Henrik Fisker和Barny Koehler。

3月,Henrik Fisker由於與公司管理團隊存在「重大分歧」而離開了公司。消息人士告訴路透,自此之後,他一直在接觸各種投資者,為Fisker尋找一個新東家,並為自己在新公司中謀求一個潛在的職位。

Fisker、萬象集團、VL Automotive和美國能源部沒有立即對此作出評論,Henrik Fisker的發言人對此做出評論。

4月,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美國能源部收回了Fisker2100萬美金的貸款,Fisker資金狀況進一步惡化。該公司努力尋找新投資者,但都沒有達成協議,曾有意購買Fisker的吉利和東風汽車都放棄了競購。


居民人民幣跨境嘗試

2014-07-21  NCW
 
 

 

中行「優匯通」業務意味著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現實是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財新記者 霍侃 ? 吳紅毓然 文kuokan.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隨著聲明發佈和業務暫停,中國銀行「優匯通」風波平息。

但有關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資本項目可兌換關係的討論,再度升溫。

「優匯通」屬於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通過跨境匯出人民幣、在境外結匯,突破了過去個人只能匯出外匯、且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限制。這一業務被央視報導質疑,一度引發軒然大波。中國銀行聲明回應稱,這是在符合監管原則的前提下,先行先試,於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財新記者獲悉,中行試點得到監管部門的口頭認可。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這項業務意味著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之下,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

他擔心,現在流入中國的資金都是短期的,而流出的資金用於投資移民、海外購房,都是長期資金。

2009年7月開始試點的跨境人民幣業務,按照先企業後個人、先貿易後投融資、先經常項目後資本項目的順序漸次推進,且強調滿足實體經濟需求。

從試點開始,跨境人民幣業務就採取與外匯不同的管理框架和思路。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人民幣跨境流動管理應該比外匯管理更簡便,因為人民幣是本幣,對國內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與外幣不同。不能因為出境或跨境流動,就把人民幣當外匯管理。當然,跨境人民幣與國內人民幣也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國內人民幣、跨境人民幣、外匯三種。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認為,目前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這種現象很難持續,因為市場主體要規避監管很容易,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就能便利進出。

但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要建立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並非易事。目前,國際收支統計是本外幣全口徑,外債統計還不包括人民幣外債。

跨境轉賬

中行聲明指出,這是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

財新記者獲悉,參與這項試點的機構,除了中行,還有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廣州分行等。

但目前未能找到中行開展這項試點的政策依據。2013年3月,工行廣州分行發佈《個人跨境人民幣匯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 ,規定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僅限於經常項目匯款業務,對取得進出口經營權的境內個人,其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不納入本管理辦法。而且,個人跨境人民幣匯出業務遵循年度限額管理原則,境內付款人實行每人每年30 萬元的最高匯款限額。

熟悉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人士說,工行廣州分行的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業務,跟中行的試點基本一樣,都是將購匯挪到境外。

對於中行所稱的「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工行廣州分行的管理辦法並未提及,而且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很難納入經常項目。

一位參與過中行廣東分行該項業務內部培訓的人士稱, 「優匯通」是作為個人金融業務板塊的重點產品介紹的,單筆限額1000萬元,嚴格審查客戶資金來源,公務員與國企領導不能辦理該項 業務、所有資金需提供合法收入證明。

培訓中,還強調這項業務要低調。

這項業務雖然只在廣東試點,但其客戶面向全國。一位北京移民中介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優匯通」只在中行廣東分行試點,客戶主要為私人銀行客戶,資金都被歸集至廣東分行。

中行聲明稱,辦理時對業務材料進行逐筆審核,且每筆業務均輸入監管業務系統。

此處所指的監管業務系統,應該是指央行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 。

截至發稿,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對這項試點業務作出解釋。7月11日,央行新聞發言人通過新華社發聲,稱已經注意到媒體有關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報導,正在對相關情況瞭解核實 ;並提示,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辦理機構要堅持依法合規,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防範法律和操作風險。

中行「優匯通」業務成為焦點後,上海自貿區的銀行人士頗感驚訝。一位大行自貿區分行人士說,自貿區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細則還沒有出,但還是要看資金用途,看有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 「我們問過央行,如果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放開,到海外買房行不行?央行對此還是很謹慎的。 」對於這類創新業務試點,余永定認為,監管部門應解釋清楚,充分討論、論證。

旺盛需求

今年,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快步推進。

6月11日,央行發佈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意見,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由上海自貿區擴展至全國。

除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外的其他經常項目,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此前僅在崑山、上海自貿區試點。最近一個月,先後增加了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兩個試點,也可開展個人經常項下和對外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業務。

張明認為,目前中國居民有很強的動機在全球範圍內重配資產,如果放開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資金外流的壓力比流入壓力更大。微觀上,不反對居民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但要關注資金外流對宏觀經濟和社會公平的影響。

「優匯通」之所以備受關注,其背景是國內居民跨境匯出資金的渠道受限。在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下,近年增長較快的投資移民和海外配置資產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在「優匯通」業務出現之前,居民個人跨境匯出資金,合規的做法是每年購匯5萬美元 ;若想匯出更多資金,或是找多個居民分拆購匯並匯出,或通過地下錢莊、虛假貿易,而這些都是外管局禁止,且面臨法律風險。因此,一些可能突破換匯額度的渠道很受歡迎。

一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說,要突破換匯額度,主要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做跨境電商貿易。目前央行和外管局已經批准廣東等地試點, 「只要支付公司獲得央行、外管局批文,幫忙結匯收匯就可以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額度了」 。但他指出,額度也會登記在央行的系統。

近日推出的嘉實資本 - 阿里專項基金產品也頗為吸引眼球。

瞭解該業務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基金依託嘉實資本海外陽光直投業務設立,通過專戶完成資金出境,享受機構換匯的優惠,資金除了定向參與阿里巴巴IPO 的配售,還可以不返回境內,滿足了高淨值個人客戶子女求學、海外地產投資、海外金融產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

跨境人民幣使用,在以外匯管製為抓手的資本項目管制的大壩上打開了豁口,且有逐步擴大之勢。跨境人民幣業務在推出之初主要考慮貿易投資便利化,但中長期則著眼於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並有通過人民幣可兌換的逐步開放,倒逼外匯可兌換放開之意。

監管之困

2011年11月,時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撰文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如果要深入進行,超越貿易結算,比如允許人民幣進行跨境資本流動,必將涉及到一系列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推動人民幣跨境資本流動和實現資本項目的開放在本質上是可替代的兩類改革。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長遠目標看,應建立本外幣統一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體系。國家外管局從2012年開始提出建立健全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加強對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關於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管理職責分工,2012年4月18日,央行發文稱,按照幣種劃分的原則,明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由央行貨幣政策二司負責。上述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分工安排,可能是有意想打破制度慣性。

對於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的關係,2010年6月,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專題報告會上指出,中國目前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後,現有的管理規定和措施會受到一定挑戰,有些條款要重新審理、思路要重新調整。

周小川說,雖然保留對某些資本項目的管制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說要在這些方面「一刀切」地禁止兌換。現存的有些管理措施還可以延續,但不應該用外匯管制的名義,而要用其他有合理依據和客觀要求的方式來管理。

馬駿曾建議,著手研究今後將替代外匯管制的管理短期資本流動的經濟手段,比如對外資流入和境外人民幣流入徵收托賓稅等手段的具體操作方案。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

長遠目標看,

應建立本外幣統一

的跨境資金流動

管理體系


居民人民幣跨境嘗試

2014-07-21  NCW
 
 

 

中行「優匯通」業務意味著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現實是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財新記者 霍侃 ? 吳紅毓然 文kuokan.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隨著聲明發佈和業務暫停,中國銀行「優匯通」風波平息。

但有關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資本項目可兌換關係的討論,再度升溫。

「優匯通」屬於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通過跨境匯出人民幣、在境外結匯,突破了過去個人只能匯出外匯、且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限制。這一業務被央視報導質疑,一度引發軒然大波。中國銀行聲明回應稱,這是在符合監管原則的前提下,先行先試,於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財新記者獲悉,中行試點得到監管部門的口頭認可。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這項業務意味著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之下,資本項目自由化又向前推進一步。

他擔心,現在流入中國的資金都是短期的,而流出的資金用於投資移民、海外購房,都是長期資金。

2009年7月開始試點的跨境人民幣業務,按照先企業後個人、先貿易後投融資、先經常項目後資本項目的順序漸次推進,且強調滿足實體經濟需求。

從試點開始,跨境人民幣業務就採取與外匯不同的管理框架和思路。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人民幣跨境流動管理應該比外匯管理更簡便,因為人民幣是本幣,對國內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與外幣不同。不能因為出境或跨境流動,就把人民幣當外匯管理。當然,跨境人民幣與國內人民幣也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國內人民幣、跨境人民幣、外匯三種。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認為,目前跨境人民幣和外幣的監管已形成「雙軌制」 ,這種現象很難持續,因為市場主體要規避監管很容易,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就能便利進出。

但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要建立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並非易事。目前,國際收支統計是本外幣全口徑,外債統計還不包括人民幣外債。

跨境轉賬

中行聲明指出,這是2011年試點推出的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

財新記者獲悉,參與這項試點的機構,除了中行,還有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廣州分行等。

但目前未能找到中行開展這項試點的政策依據。2013年3月,工行廣州分行發佈《個人跨境人民幣匯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 ,規定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僅限於經常項目匯款業務,對取得進出口經營權的境內個人,其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不納入本管理辦法。而且,個人跨境人民幣匯出業務遵循年度限額管理原則,境內付款人實行每人每年30 萬元的最高匯款限額。

熟悉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人士說,工行廣州分行的個人跨境人民幣匯 款業務,跟中行的試點基本一樣,都是將購匯挪到境外。

對於中行所稱的「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 ,工行廣州分行的管理辦法並未提及,而且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很難納入經常項目。

一位參與過中行廣東分行該項業務內部培訓的人士稱, 「優匯通」是作為個人金融業務板塊的重點產品介紹的,單筆限額1000萬元,嚴格審查客戶資金來源,公務員與國企領導不能辦理該項 業務、所有資金需提供合法收入證明。

培訓中,還強調這項業務要低調。

這項業務雖然只在廣東試點,但其客戶面向全國。一位北京移民中介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優匯通」只在中行廣東分行試點,客戶主要為私人銀行客戶,資金都被歸集至廣東分行。

中行聲明稱,辦理時對業務材料進行逐筆審核,且每筆業務均輸入監管業務系統。

此處所指的監管業務系統,應該是指央行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 。

截至發稿,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對這項試點業務作出解釋。7月11日,央行新聞發言人通過新華社發聲,稱已經注意到媒體有關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報導,正在對相關情況瞭解核實 ;並提示,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辦理機構要堅持依法合規,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防範法律和操作風險。

中行「優匯通」業務成為焦點後,上海自貿區的銀行人士頗感驚訝。一位大行自貿區分行人士說,自貿區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細則還沒有出,但還是要看資金用途,看有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 「我們問過央行,如果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放開,到海外買房行不行?央行對此還是很謹慎的。 」對於這類創新業務試點,余永定認為,監管部門應解釋清楚,充分討論、論證。

旺盛需求

今年,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快步推進。

6月11日,央行發佈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意見,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由上海自貿區擴展至全國。

除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外的其他經常項目,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此前僅在崑山、上海自貿區試點。最近一個月,先後增加了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兩個試點,也可開展個人經常項下和對外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業務。

張明認為,目前中國居民有很強的動機在全球範圍內重配資產,如果放開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資金外流的壓力比流入壓力更大。微觀上,不反對居民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但要關注資金外流對宏觀經濟和社會公平的影響。

「優匯通」之所以備受關注,其背景是國內居民跨境匯出資金的渠道受限。在每人每年境內購匯額度不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政策下,近年增長較快的投資移民和海外配置資產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在「優匯通」業務出現之前,居民個人跨境匯出資金,合規的做法是每年購匯5萬美元 ;若想匯出更多資金,或是找多個居民分拆購匯並匯出,或通過地下錢莊、虛假貿易,而這些都是外管局禁止,且面臨法律風險。因此,一些可能突破換匯額度的渠道很受歡迎。

一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說,要突破換匯額度,主要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做跨境電商貿易。目前央行和外管局已經批准廣東等地試點, 「只要支付公司獲得央行、外管局批文,幫忙結匯收匯就可以超過等值5萬美元的額度了」 。但他指出,額度也會登記在央行的系統。

近日推出的嘉實資本 - 阿里專項基金產品也頗為吸引眼球。

瞭解該業務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基金依託嘉實資本海外陽光直投業務設立,通過專戶完成資金出境,享受機構換匯的優惠,資金除了定向參與阿里巴巴IPO 的配售,還可以不返回境內,滿足了高淨值個人客戶子女求學、海外地產投資、海外金融產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

跨境人民幣使用,在以外匯管製為抓手的資本項目管制的大壩上打開了豁口,且有逐步擴大之勢。跨境人民幣業務在推出之初主要考慮貿易投資便利化,但中長期則著眼於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並有通過人民幣可兌換的逐步開放,倒逼外匯可兌換放開之意。

監管之困

2011年11月,時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撰文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如果要深入進行,超越貿易結算,比如允許人民幣進行跨境資本流動,必將涉及到一系列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推動人民幣跨境資本流動和實現資本項目的開放在本質上是可替代的兩類改革。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長遠目標看,應建立本外幣統一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體系。國家外管局從2012年開始提出建立健全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加強對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關於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管理職責分工,2012年4月18日,央行發文稱,按照幣種劃分的原則,明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由央行貨幣政策二司負責。上述瞭解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監管的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分工安排,可能是有意想打破制度慣性。

對於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管制的關係,2010年6月,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專題報告會上指出,中國目前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後,現有的管理規定和措施會受到一定挑戰,有些條款要重新審理、思路要重新調整。

周小川說,雖然保留對某些資本項目的管制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說要在這些方面「一刀切」地禁止兌換。現存的有些管理措施還可以延續,但不應該用外匯管制的名義,而要用其他有合理依據和客觀要求的方式來管理。

馬駿曾建議,著手研究今後將替代外匯管制的管理短期資本流動的經濟手段,比如對外資流入和境外人民幣流入徵收托賓稅等手段的具體操作方案。

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

長遠目標看,

應建立本外幣統一

的跨境資金流動

管理體系


三年投資總結(三)——煙蒂股的嘗試

來源: http://xueqiu.com/2333298548/30969127

第三篇,討論煙蒂股。

    剛開始學習投資時,便對煙蒂股投資產生了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閱讀了巴菲特早期的投資經歷。在恩師格雷厄姆的影響下,巴菲特早期的投資主要是以投資煙蒂股為主,巴菲特早年在煙蒂股投資上的成功,為其後來投資理念的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果運用正確的方法,投資煙蒂股,是一種較為安全、回報可觀的投資方式。

    煙蒂股投資的思想並不深奧,簡單來說,就是要尋找現有價值被市場低估的公司。 格雷厄姆在其著作中有更為量化的指標,其目的是為了能得到更大的安全邊際。在尋找煙蒂股的過程中,我更喜歡那些擁有大量現金和證券資產的公司,而回避固定資產占比較大,負債較多的公司,因為在投資煙蒂股的過程中,資產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影響甚至決定安全邊際的範圍。由於A股市場的中小型公司估值偏高,煙蒂股的數量很少,因此尋找煙蒂股時,我一般會在港股里找。

煙蒂股的實踐

    我們第一次煙蒂股的的嘗試是$中國動向(03818)$ 。2012年的暑假,無意中發現了這家公司。當時由於所處行業的不景氣,中國動向自身的盈利大幅下降,一路股價下跌,最終股價下跌到我們關註時的0.60附近,市值為35億左右,而在2011年報中我們看到,中國動向賬面上有37.7億現金,凈資產有68億。而更令人興奮的是,在2011年9月,中國動向動用超過當時集團一成的現金(一億美元左右),投資阿里巴巴集團,可以預見到這筆投資在未來升值的潛力是巨大的,如果阿里巴巴上市,這筆投資收益更是豐厚的。從公司本身來看,公司是KAPPA在中國的經營方,所處行業正處於低谷,但由於所持現金多,債務壓力小,能支持其走出行業低谷,因此可以預見核心業務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複蘇。經過分析,我們以0.65買入中國動向。總的來說,這筆投資是比較順利,在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里,公司的股價不斷上漲,當市值到達80億附近時,達到了我們賣出目標價1.4,我們以1.42的價格賣出。

    煙蒂股的第二次嘗試是$香港電視(01137)$ 。2013年寒假期間,我們發現了香港電視,與投資中國動向的一帆風順比,投資香港電視可謂一波三折,不過也加深我對所謂“博弈”的理解,這不但是資本的博弈,也是政治的博弈,這是我暫時最深刻的投資經歷之一,因此篇幅也更長一點。投資香港電視,我們依然是從財務報表入手,在香港電視2012年的財務報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持有現金21億,凈資產為38億,僅有極少量銀行貸款,當時市值在17—18億,每股凈現金為2.8左右,而當時的股價僅為2.2附近。香港電視現金如此多的原因,是由於其在2012年出售了旗下電訊業務,套現將近50億,而公司又一次性分紅22.6億,剩下的二十多億留在公司。從分紅記錄來看,香港電視也是一個很大方的公司,除了22.6億的一次性分紅,其他年份的股息率都非常可觀。在尋找香港電視資料的時候,我們也認識了香港電視主席、被稱為“電視魔童”的王維基先生,根據王維基自己的說法,出售電訊業務,是為了全心投入到免費電視的事業之中,在香港,TVB($電視廣播(00511)$ )在免費電視中一直是一支獨大,而王維基的意思就是要挑戰其地位,而此前,港府也曾答應會增加免費電視牌照,而香港電視正是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催化劑。當時我們的想法是,假如香港電視拿到牌照,其估值就能大大提升,股價至少值4塊港幣(每股凈資產);假如沒拿到牌照,根據公司的資產現狀,這筆投資也不會有什麽虧損,就算破產,分現金也能夠賺錢。因此,我們在2.18買入香港電視,怎知,等待我們的是一次糾結的投資經歷。
    在我們買入的第二周,免費電視牌照開始被炒作,股價一下漲到2.8,凈現金附近,看來這次運氣很好,當我們希冀著港府發牌的時候,怎知又沒了下文,此時股價又回撤到2.4附近,接下來幾個月,雖時有突破,單股價總體在2.3—2.5之間徘徊。這段時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細節,王維基先生雖然做事能力很強,但也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據說他曾多次在媒體上說了很多針對政府的話,港府一直對他有意見,而且TVB跟港府的關系也比較緊密,TVB當然不想香港電視這個強勁的對手與其競爭,因此一直阻撓發牌這件事。而在各方妥協下,政府終於同意發放兩個免費電視牌照,但有三個公司參與競爭,分別是王維基的香港電視,還有電訊盈科(00008) 和有線寬頻(01097)旗下的奇妙電視。三者之中,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在發牌這件事上最為積極,準備也更為充分,民意方面也更為歡迎,理應是最有希望的,因此我們非常期待,等待著最後宣布的結果。
    2013年10月15日中午,港府宣布在傍晚5點15分宣布結果,股價應聲大漲30%以上,而下午也是我英語考試,此時我異常興奮,期待好消息的降臨。5點鐘下課後,我飛跑回宿舍,打開手機靜候結果,此時香港電視收盤漲幅為29%。正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王維基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5點15分我收到消息,香港電視落選了,於是第二天股價大跌34%,而另外兩家公司都暴漲了。當時我非常低落,幾個月的等待化為泡影,既恨港府不公,又恨自己傻逼:三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至少有兩間能拿牌照,因此我也應該至少買兩間分散風險。可能也是覺得香港電視拿牌也是板上釘釘的事,這次投資也讓我懂得資本市場沒有絕對的確定,要懂得適當分散投資,規避風險。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的成本價較低,也沒有虧損多少。收拾心情後,我決定繼續持有香港電視,原因只因為對王維基依然有信心,從過去的記錄看,王維基對股東還是相當負責的,現在手上還有二十億現金,而王維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現金只要在有能力的人手上,便能產生無盡的想象,於是我便繼續持股等待那個驚喜。果然,沒等多久,王維基給股東一個大驚喜,12月初的一個周末,香港電視收購中國移動旗下的移動電視業務,由於這種移動電視能通過電視機也能收看,等於變相獲得牌照。周一一開盤,股價立刻飆升到4塊一股,回撤一陣後,最高升到4.6,我在當天全部賣出,盈利也達到了90%以上。

    說了兩次成功的煙蒂股投資,也說一次失敗的煙蒂股投資,嚴格來說,$中國建築(SH601668)$ 不算是煙蒂股,至少從業績增長上看,其多年利潤增長率是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我是按煙蒂股的邏輯進行投資的。中國建築的財務數據不算很好,負債非常大,毛凈利率都偏低,現金流也很糟糕,不過這應該是這個行業的特點。當然,亮點也有,其所在市場仍非常大,在手訂單可以支撐未來幾年的業績快速增長,手中在港上市的子公司中國海外發展(00688)、中國海外宏洋集團(00081)、中國建築國際(03311)的股權價值已超越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因此,當作煙蒂股買入應該還是不錯的,想到就算虧損也不會虧損很多,於是我在3.7附近開始買入。但在當時a股總體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建的股價也不斷下跌,於是我多次加倉,但是,市場似乎並不待見這種大藍籌,或許也是其市值太大和股市不景氣的原因,中國建築的走勢也令人失望,其走勢甚至讓我想起了香港的老千股,但從某種程度上它連老千都不如,因為老千總是在某些時候能爆拉一下[大笑]。最後由於擔心時間成本過高,持有半年後,我在3.3時將中建全部清出。


煙蒂股投資的思考

1、分散投資和倉位控制。
格雷厄姆在投資煙蒂股時一般會采取分散投資的方式,由於煙蒂股不確定性較大,因此為了提高投資的安全度,分散投資煙蒂股或將煙蒂股控制在較少倉位是非常重要的。

2、煙蒂股股價的催化劑。很多時候,煙蒂股股價的上漲,是因為某種催化劑,比如中國動向手中的阿里巴巴股權,阿里巴巴的上市預期也會促進中國動向股價上漲,同樣,免費電視牌照也是香港電視股價上漲的催化劑。

3、時間成本。敬畏市場,投資煙蒂股如果較長時間未能獲得可觀收益,要思考一下是否自己投資的邏輯有問題,格雷厄姆也有個投資煙蒂股“三年準則”:如果股價三年仍未得到市場先生待見,那就是自己判斷有錯誤。

4、安全邊際。
煙蒂股一般都是一些行業不景氣或者經營一般的公司,所以煙蒂股公司的成長性一般較差,估值也較低,因此安全邊際一般來自於資產的低估。因此要自己確定一個自己的標準。

5、財務真實性。
我們對煙蒂股公司資產的了解一般來自於公司所發布的財務報表,因此要確定財務的真實性。可以通過煙蒂股公司的派息情況或者供股情況等進行判斷公司財報的真實性,比如寶峰時尚(01121) ,2013年報賬上有11.7億現金,卻不派股息,令人有造假的嫌疑。而如奧普集團控股(00477) 這類一直維持高股息的煙蒂公司,股價也比較穩定。

6、管理層人品。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香港電視,在免費電視牌照計劃破產後,我依然持有港視,很大程度是對王維基的信任,他果然也沒令股東失望。


三年總結篇(二)——極度悲觀點
http://xueqiu.com/2333298548/29805854

三年總結篇(一)——完美指標投資法
http://xueqiu.com/2333298548/29702509

券商資管子公司股權激勵嘗試

2014-09-08  NCW
 
 

 

與基金子公司白手起家不同,券商資管子公司繼承了原來成熟的業務線,如何分配已有蛋糕,均衡各方利益,有效管理持股者風險偏好是當前難題 ◎ 財新記者 蔣飛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今年7月,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子公司總經理章飇帶著幾位骨幹轉投齊魯證券。這位在業內頗有名氣的君安資管老將離職受到市場關注,章飇離職的原因,是齊魯證券剛成立的子公司為他提供了更好條件。

“章飇去那邊是有股權激勵的,這在國泰君安暫時很難做到。 ”國泰君安一位高管近日對財新記者說。另有接近齊魯證券的人士也證實了該公司在延攬章飇時作了股權方面的承諾,整個薪酬包相當可觀。

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線,正在經歷與一年多前基金子公司相似的一幕。一方面是高管和核心團隊人員大量離職轉投私募,另一方面是公司層面醞釀以提高提成比例和安排股權激勵計劃等方式,留住人才。

然而,證券公司進行股權激勵仍處探路階段。證監會去年就《證券公司股權激勵約束機制管理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但目前未正式發佈和實施。

而基金子公司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已有數家公司實施或向證監會報送方案。

“證券公司的業務線更多元,如何均衡好股權激勵的收益和風險,相對更加困難, ”一位券商人士對財新記者說,“另外,基金子公司是從零起步的,創業階段搞股權激勵較容易。但券商的資產管理子公司是繼承了原有的業務線,搞股權激勵就是分蛋糕,這裡的利益安排如何平衡要比基金子公司複雜得多。 ”盡管如此,除了齊魯證券,多家券商資產管理子公司已在醞釀實施股權激勵,包括以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見長的東方證券以及規模較小的江海證券等。

“雖然出發點是留住人才,但先走這一步的公司必然帶動一批人員跳槽,更加劇了整個行業的人才流動。 ”一位券商高層對財新記者說。

“現在整個行業都在看東證資管的股權激勵,因為它算是一個正式的試點, ”熟悉券商資管行業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但聽說方案也一直沒有敲定。 ”

人才流失

激勵機制是資管行業的核心,國際和國內市場概莫能外。 “我們選擇基金管理人,特別關注能否給投資團隊恰當的股權、薪酬和所需的資源。 ”從事國際投資顧問服務的 Wilshire Associates 基金管理部董事總經理張成蓓對財新記者說。

當市場對基金公司高管和明星基金經理下海自創私募基金習以為常時,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也隨之進入了核心團隊大量跳槽和“奔私”的階段。

去年6月,申銀萬國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單蔚良和常務副總張駿同期去職,整個團隊發生較大變動。單蔚良最終選擇了民族證券,仍然負責資產管理業務 ;張駿則轉去一家知名私募基金。

去年底,同在上海的興業證券資管部門總經理徐京德逐步脫離管理事務,由其副總經理接替。徐京德稍後離開公司創業,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同時也帶走了一些舊部。

今年初,經歷了“8 · 16”事件的光大證券資產管理部門人員大量流失,總經理吳亮也在春節後離職。

章飇離職之所以備受關注,一是因為其是券商資管行業老人 ;二是國泰君安的資管團隊在其領導下是業內業務線最全的一個,權益和債券方面都具備優勢,排名長期居於行業前三。章飇轉投齊魯證券則填補其在資管方面的空白。

興業證券資管部門已在今年6月轉為資管子公司,並且公司內部有說法是,管理層和核心員工會有股權激勵安排。

豔羨基金

股權激勵對於基層員工的吸引力並不大,他們更傾向于比較直接的業績提成和獎金。高層管理人員和核心投資團隊人員則需要有更長期的利益綁定。但比起基金公司子公司,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線開展股權激勵更加困難。

“我持懷疑態度。母公司和股東憑什麼願意跟子公司管理層分股權?基金子公司是白手起家,大家一起創業,這個事情好辦。券商的資管已有基礎了,搞股權激勵難免爭議。 ”一位從興業證券資管部門離職的員工對財新記者說。

在證監會的基金部和機構部今年年初合併為大機構部之前,基金部放鬆管制的步伐一直走在前面,比如允許基金公司5% 以下的股權轉讓不需審批,允許專業人士參股基金公司等。

中歐基金和天弘基金已經率先在母公司層面實施股權激勵或實現員工持股。今年4月,中歐基金的兩家股東拿出占比總計20% 的股權,轉讓給公司董事長竇玉明等高管,竇玉明個人的出資是921.2萬元,占股4.9%。天弘基金與阿里巴巴合作餘額寶風生水起,也有股權激勵的需要。這兩家公司均是股東推動股權激勵,在盤子不大的時候,激勵管理層做大蛋糕符合股東的利益。

基金子公司層面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則更早實現。去年2月,萬家基金子公司萬家共贏獲證監會批復成立,註冊資本6000萬元。其中上海承圓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資14%,該企業即代表了萬家共贏管理層和員工的利益。齊魯證券是萬家基金的大股東。

易方達基金的子公司也于去年獲批員工持股,母公司和子公司員工的持股比例高達60%。

這些大尺度的放開,證券公司暫時 只有羨慕的份。

自2012年開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線同樣經歷了一輪放鬆管制,集合理財等券商資管產品開始逐步過渡到備案制。但證監會對券商的管制仍然明顯,各項業務都需要與淨資本掛鈎,資管業務線的各類品種靈活度也仍然不夠。

去年,證監會要求證券公司停發大集合產品,此產品類目與公募基金的監管接軌,逐步參照公募基金管理,並且鼓勵成立單獨的子公司。這條要求帶有一些一刀切的色彩,導致一些券商在獲批公募業務資質之前產品出現斷檔,有的小券商甚至因為開展資管業務年限或資產規模不達標,只能繼續做小集合定向產品。這也間接促成了這些公司借定向產品做通道業務,以此來沖規模。

券商資管業務的這些局限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但恰逢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共同面臨挑戰時,比如今年年初以來證 監會稽查部門針對老鼠倉和內幕交易的持續調查等,人心浮動更加難免。與之相比,股權激勵或許來晚了一些。

“券商的體制需要遵守各種規則的束縛,自己去做私募還是自由些,風險也沒有那麼高。 ”一位證券業人士對財 新記者說。

定價難題

東方證券資管子公司是業內首個券商資管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註冊資 本3億元。其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是上海市屬金融機構中的首個試點性安排。今年年初這項安排提出的時點,也正值上海市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之後。

在資管業務排名靠前的券商中,東方證券有明顯特色,其資管子公司與阿里金融合作的小貸證券化項目開業內之先河。截至目前,運行四年的東證資管股權激勵提出過若干方案,仍尚未敲定,定價是核心問題。知情人士稱,有的方案安排高管和員工持股接近50%,股東方面可能覺得過高 ;也有的方案要求員工以現金認購股權,員工一次性要拿出的現金數量過多,員工不滿意。

章飇能否在齊魯證券獲得股權亦有不確定性,其原因也在於如何定價。 “也許還不如把獎金和提成定得高點劃算。 ”接近齊魯證券的人士說。

風控平衡點

另一個難點在於如何控制風險。 “股權激勵是好事情,但也有可能提高管理層的風險偏好,甚至出現違規行為。這之間需要平衡。 ”一位曾在券商資管部門長期從事合規工作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資產管理面臨的風控和合規要求,在券商各條業務線中是最高的。

由於同時管理不同投資者的賬戶,利益輸送是資產管理業務常見的違規現 象。去年債市稽查風暴期間,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暴露出在不同賬戶之間“倒券”操縱利潤,甚至是向個人掌控的賬戶輸送利益的嚴重違法違規行為。

證監會在券商股權激勵的徵求意見稿中,也明確要求激勵與約束相結合,防止出現從事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虛假陳述和信息誤導等行為。

盡管東方證券敢於吃螃蟹,但業內對這家公司的激進風格不無批評,認為 其在資管子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時更需要注意做好約束。2008年,東方證券因自營業務連累,當年業績虧損,導致上市計劃不得不推遲。這一事件的影響持續至今,目前該公司在上海市屬國企的上市計劃中只能排在國泰君安之後。

更多的證券公司仍然受制于既有體制,或是因為國有股東背景,開展股權激勵的審批程序難度太大;或是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層和股東難以達成一致。

多位證券業人對於短期內實現較為普遍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並不樂觀。

“有一種不太好的趨勢,就是券商長期導向的激勵做不了,被短期化的激勵所取代。比如信托業就很少有股權激勵,主要是業績報酬為主, ”一位券商資管部門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單純的業績報酬,更容易催生從業者的風險偏好,導致負面的外部效應。 ”


再作嘗試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13228

  周五,勤達(1172)即將除權買賣,於是,按照計劃幫朋友於0.145元買入三十萬股,進行一個四兩撥千斤的賺錢計劃,以約三十元的本錢,博取數千元的利潤。

  以約三十元的本錢真的能博取數千元的利潤嗎?

  勤達的供股計劃是二供一,每股供0.1元,十月十六日供股權上市買賣。

  以其今天的收市價0.145元計算,除權的理論價是0.13元,若然除權之後炒高20%,股價可見0.156元;若然炒高30%,股價可見0.169元,若以心目中的目標價0.15元計算,升幅只為15.4%而已。

  假設於除權的周五日或下周一股價可以達到目標的0.15元就賣掉今天買入的三十萬股,即可賺取1,500元,足夠支付買賣的手續費,另外支付約二十七元的利息,就可以賺取15萬股供股權。

  假設十月十六日其供股權上市買賣之時其股價仍能守於0.15元的話,則其供股權的理論價是0.05元,估計扣除折讓之後應為0.045元左右,15萬股供股權賣掉的話可以收回6,750元,那麼,即是以約三十元的本錢賺了6,750元了。

  萬一周五或者下周一股價無法升抵目標價的0.15元那怎麼辦?那只好叫朋友支付買入那三十萬股的款項,再作較長時間的部署了。

  這個如意算盤能夠打得響嗎?下周一自有分曉!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