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版畫:糾結的升值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1955.html

冠中身後留下了50幅親筆簽名的限量版畫。

798藝術區的畫廊裡,很多人在他的《長城》、《黃河》前停留。

來來去去的人流中,最後能敲定一幅版畫的並不多,他們還在猶豫這些絲網版畫的藝術價值,還在原作與限量仿製品之間徘徊。

許多人就在這樣的靜守與徘徊中,錯失了至少3倍的上漲。

十年河東

安涅絲藝術指數研究中心提供的前3大拍賣行(即每年現當代藝術類別拍賣總額位於前3的拍賣行)數據顯示,過去的十年間,版畫市場走過慢熱進入快速發展期。

2001~2003年,成交額較少。

2004~2007年,逐年轉暖。尤其是在2006年,國內版畫交易異常頻繁,各種書畫拍賣會上,版畫頻頻亮相。據嘉德拍賣公司統計,該年內價格整體上漲200%。

逐年轉暖的一個數字參照是版畫的市場成交額。2004年為145萬元,而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1035萬元。

金融危機帶給版畫的影響體現在2009年,成交額不到300萬元。該年底,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廣軍稱,「中國當代名家限量版畫的市場還未形成,未來有巨大的升值潛力。」

2010年,成交額迅速逼近1200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輪成交額的速翻行情,在2008年即已催生。該年,諸多名家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絲網版畫作品,而版畫也是在那一年開始正式成為入門級藏品。

個人作品的交易中,迴避不掉的是版畫家應天齊。在版畫界,這個深圳大學的教授作品是三連冠級的風標。

2001年廣州嘉德拍賣會,其作品創下9.6萬元紀錄。

2006年5月,應的《西遞村系列》4幅版畫作品和木雕原版以19.2萬元的價格創版畫拍賣新高。

2010年6月2日下午,北京保利5週年春季拍賣會上,其《徽州之夢》水印版畫系列10幅以168萬元成交,再度刷新中國版畫拍賣最高紀錄。

不到5年,價格翻了8倍。

版畫市場的悖論是,社會名氣大的而價格卻相差懸殊,到現在還被視為「升值空間巨大」,如「藝術三傑」( 吳冠中、黃苗子和王懷慶)中的黃和王,單品均價多年在千元以下。

破局是在去年的三傑聯展。該場,黃和王的絲網版畫作品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吳《水鄉行》和《映日》的價格也了到5.5萬元和9.5萬元,其親筆簽名的絲網版畫《交河故城》放出了15萬元的定價。

而3年前,吳的作品僅為幾萬。

相比較中國,西方對於版畫更容易接納。

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20年間,版畫平均有不少於65%的增值。在國際市場上,版畫的交易量和成交規模大概約佔整個藝術品市場的15%~18%;不僅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熱衷於收藏大師作品,許多經典版畫也一直是拍賣市場上的熱點。

絲網版畫的價值

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發展。版畫高峰期出現在明清。這一時期,不僅是各種流派興起,宗教版畫也達到一定的高峰。

中國千年版畫史是複製版畫史,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

1931年,魯迅倡導新興木刻,中國版畫開始進入自由創作期,並讓版畫帶著與生俱來「雖亟匆忙,頃刻能辦」的特點,在戰亂中步步為贏。

經過文革、改革開放,版畫已經從出生時的單一轉變為多元,木版、石版、銅版、紙版、泥版、絲網版等形式,木刻版畫一統的局面成為歷史。

不同種類版畫的成長是一個溫和而漫長的角逐過程。

隨著20世紀80年代現代藝術運動的如火如荼,優勝劣汰之後,絲網版畫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0年,中央美院版畫系研究生班的廣軍在其畢業創作中,製作出了中國的第一幅現代絲網版畫作品《秋天你好》。雖然作品的技法較為簡單並且帶有實驗性,但其意義並不止於作品的本身,對後來中國現代絲網版畫的發展起到了一種基石的作用。

有人用「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方」來形容絲網版畫,這不僅是因為它沒有傳統重負的大山壓在肩上,更是因其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吸納國外的藝術養分。

2009年底,西部當代作品藝術拍賣中,版畫作品眾望所歸,甚至被指為「原始股」。而這些絲網版畫的原作者既有眾人皆知的趙無極、朱德群,也有在國內拍賣市場身價不菲的張曉剛、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等。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字將絲網版畫的收藏價值作出詮釋,那麼「仿」或許比較恰當,但是這個「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仿。

據西部當代作品藝術拍賣會策展人劉浪介紹,一般會同藝術家事先商定畫面,選擇一張或者一套適合使用絲網版畫表現形式的畫面,再由工作室制定畫面推進 工作,計算出使用的版數和工作週期,待前期準備工作就緒,由藝術家畫板,同時工作室技師製版並印刷;經過畫面整理、殘品銷毀、排序等後期工作,最後由藝術 家簽上大名,版畫的製作才得以告終。

儘管原作是版畫的基礎,但原作與版畫是各自獨立的藝術品,而且版畫的製作過程比想像的更為艱難。

陳貴平製作的絲網版畫《香夢沉醉》,需要53種顏色,就需要製作53個版;每印一個顏色還需等待一至兩天乾透之後再印——印製150張至少需要1年時間。

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這一切澆築在版畫製作中,這就是技術性複製的藝術價值。

買入的版畫,本身之外,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儲蓄感。它不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橫財,更像是一張「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長期飯票。

保值的糾結

位於798藝術區的世紀翰墨畫廊最近展出了吳冠中的版畫。

負責人古才連指著牆上的版畫對記者說道,「這些絲網版畫作品都是吳老親自參與製作的,如今市面上數量有限,雖然不能保證未來的升值幅度,但是肯定能保值。」

對於初級的藏家,相比較吳冠中原作千萬元的造價,這些10至30萬元的版畫作品更容易入手,而且其版畫作品近3年時間上漲了近10萬元。

其他名家的作品,價格也不斷走高。應天齊12張一套的版畫《西遞村系列》在2001年嘉德廣州夏季拍賣會上僅以11萬元落槌,但最近的北京翰海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該作品拍出了101.2萬元。

不僅如此。韓國一家畫廊為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5人製作了99套(每人兩張共10張)版畫,起售價每套1萬美元,轉讓價格高達3萬美元。

博寶藝術網數據中心給出了大多數名家限量版畫的市場價位:8000至20000元之間,價格因印製數量浮動。

該網專家指出,當前價格還遠未體現出當代名家限量版畫的藝術價值,隨著名家原作價格的不斷上升,其限量版畫的市場價格也會隨之提升。

持有此觀點的大部分是在畫廊一線的經營者,「收藏名家限量版畫是一方面,也可同時收藏二線畫家限量版畫作品。」古才連認為,隨著原作價格的上升,限量版畫作品的價格也會隨之升高。

價值凸顯之餘,兩面性也隨之而來。

儘管版畫屬於現當代藝術的一種,但仍是細分市場中的小眾。

據一家從事藝術品投資基金的負責人介紹,不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參與人數來看,市場對於版畫的認可度並不是很高,從而導致升值幅度不如原作明顯,這一點對於藝術基金並不具有誘惑力。

這是投資機構的聲音,他們希望買入參與人數較多的作品,以便於未來變現。

與此不同的是站在別樣立場上的藏家。台灣畫廊協會顧問陸潔民一直是版畫收藏的鼓吹者,他認為收藏限量名家版畫不僅容易入門,更是學習藝術收藏、進入收藏市場的捷徑,並建議收藏者拿出年薪的十分之一收藏名家限量版畫。

不同人的態度,反映出不同人士的尺度,投資人將版畫視作換手率(反映股票的流通能力)較低的B股,離他遠遠,因為他們將基金的回報視為終極目標;而藏家則將版畫視為創業板上的新興企業,挨得近近,因為儘管小眾但價格卻慢慢上爬。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使經典作品獨一無二的韻味消失後,也使藝術由精英走向大眾,技術複製取消了藝術的惟一性,但卻加大了藝術傳播的廣度和速度。」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話,或許是在不經意之間談出,但放在版畫裡,卻從某種程度上詮釋了現當代藝術的內在邏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