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就係要反對 蔡東豪

2008-11-27   NextMagazine


電盈是一間有特別個性的上市公司︰沒有搞作的時候,它真的完全無新聞,但每當電盈主席李澤楷有財技搞作,傳媒和股民的情緒立即變得激動。近日李澤楷再成為市場焦點,原因是他夥同電盈第二大股東網通提出私有化電盈計劃。

私 有化計劃公布後,市場反應是一面倒不贊成,認為出手太低,而且所用的手段有問題。私有化作價是4.2元,比停牌前的2.75元電盈股價有53%溢價。值得 注意是電盈股價過去多年絕大部分時間未低於4.2元,近期股價大幅下跌,主要是受金融海嘯拖累,李澤楷是趁市場大幅回落提出私有化電盈。所謂私有化作價相 對於電盈2.75元「海嘯價」有可觀溢價,大部分股民不以為然。「海嘯價」根本不能反映電盈真正價值。

作價太低是一個問題,但這問題有 方法解決,就是把作價提高,這可能正是李澤楷的策略;先提出一個較低價錢,試探市場反應,視乎反應再作調整。這樣做一方面可順應民意,另一方面收「林行止 公社養豬」效應。可是私有化計劃牽涉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關於電盈小股東對李澤楷處事手法有意見,這問題我想不出解決方法。

私有化計劃指 出交易完成後,電盈將會立即向銀行大規模舉債,然後向李澤楷和網通這兩位大股東派發特別股息,金額達170億元,比他們為私有化動用的資金還要高,即是兩 位大股東不付分文便取得電盈所有股權。傳媒訪問股壇老行尊蔡陳葆心,問她對電盈私有化的看法,她一語中的︰「股東應該不會贊成這次私有化計劃。收購價是否 合理已不是焦點,問題在於收購手段。」

李澤楷不付分文就把電盈私有化,電盈小股東心裡不是味道是正常反應。私有化計劃完成之前和之後,電盈 主要資產依然是HKT,不管李澤楷搞什麼財技,怎樣把HKT左撥右撥,搬上搬落,具盈利和舉債能力始終是HKT。既然電盈在私有化完成後有能力向兩位大股 東派發170億元股息,為何不選擇現在就把特別股息派發予所有股東?相信電盈小股東大都不介意先收一筆現金(每股約2.5元),然後持有負重債的上市公司 股票。多年來股東經歷電盈一項又一項財技活動,本已變得麻木,但今次私有化計劃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未能一致,甚至是對立,引起的負面情緒相當大。

有 一則消息,香港傳媒沒大加報導,電盈小股東得悉後可能更加不開心。《金融時報》引述私募基金界人士說話,他們得悉李澤楷提出每股作價4.2元私有化電盈後 大為不悅,並期望電盈小股東反對(The private equity guys are furious. They can only hope the minorities won't accept it),因為私募基金較早前提出收購HKT的作價高於每股4.2元。電盈出售HKT股權予第三者,假如把收取得來的現金用作派發特別股息,全體股東受惠, 李澤楷和小股東的利益一致。為什麼出售HKT計劃告吹後,立即出現李澤楷和小股東利益對立的私有化計劃?電盈兩大股東憑着HKT向銀行取得貸款派息予自 已,證明金融海嘯沒有影響銀行對HKT借貸能力的信心,為何電盈跟私募基金的交易告吹?

電盈私有化計劃帶出一個有趣問題:公司私有化後派股 息予股東,是交易之後的事,為何李澤楷要事先張揚,令小股東情緒激動?他可否不作一聲,待電盈變成私人公司後,派息予股東便不用公諸於世。我相信李澤楷是 迫不得已才把全盤計劃公開,他很清楚私有化後派息予大股東會引起小股東不滿。沒辦法暗度陳倉地進行,我估計原因是周正毅案的陰影。

 

金 融界聽到「周正毅」這三個字立即面色變白。今年九月,多名財經人士被判入獄,罪名就是在收購上市公司的公告中,隱瞞關於新大股東在收購後的後着。周正毅案 之後,財經人士的處事態度必定寧枉不縱,假如電盈私有化的時候,不披露交易完成後派高息的資料,有可能要負上法律責任,今時今日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險。電盈 小股東有機會知道李澤楷的後着,可能要多謝周正毅。

電盈小股東現面臨兩難情況︰不私有化電盈,股價短期內難見4.2元,但在海嘯中低價售股離場,條氣可能不順。投資股票應該是理性行為,所有事情以今日環境來考慮,可是李澤楷卻每每觸動電盈小股東的感性神經。當感性壓倒理性,電盈小股東有可能為反對而反對。

上期《Dear Jimmy》刊登後,原來在中環惹來極大迴響,很多人問我索料,究竟肥佬黎輸了幾多,據聞有對沖基金經理更走上門找他投資。

原來當經濟下滑,香港人不只身家減了,幽默感也同步萎縮,竟然有人誤會這遊戲文章真有其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

父母反對滙源和番中環在線:朱新禮「換個男朋友」 李華華


2009-04-16  AppleDaily





 

滙源果汁(1886)同可口可樂嘅「世紀婚事」,臨門一腳雖然「撻Q」,但作為滙源「生父」嘅集團主席朱新禮,噚日喺香港開記招時話,嫁唔出大不了咪獨身囉,唔覺得可惜喎。佢仲話,況且o依家有好多人追緊滙源,佢完全唔急,成個吊起嚟賣嘅樣出晒嚟。

多人追唔憂嫁

朱 總係首次就出售滙源不獲商務部批准一事公開「表明心迹」,佢話收購好似男女朋友想結婚,最後點都要過父母一關;若果父母因為擔心而反對,個女仔只有3個選 擇:「叫個男朋友乖啲、換個男朋友,或者獨身。」朱總仲話,唔覺得今次滙源嫁唔出同保護主義有關,雖然最終大家唔可以喺埋一齊,但佢同管理層都覺得,被可 口可樂睇中好光榮,今次出售無論批唔批都好高興,事實上,決定出售滙源後,佢對公司都冇放軟手腳。

失百億禮金贏名氣

大嗱嗱成 百億銀禮金「見財化水」,有冇感到可惜呢?佢話當知道出售失敗後並無太多感受,反而因為收購,佢老人家嘅知名度衝出中國,裙下之臣有增無減,話唔定可以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o忝!不過,佢唔肯講追求者仲有冇洋人囉。對於佢嘅金句「企業要當仔咁養,但要當豬咁賣」,佢話o依家呢個諗法都冇變過。華華都幾 認同,但若果句金句前後倒轉,即係「企業要當豬咁養,並要當仔咁賣」,咁回報會唔會仲豐厚啲呢?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9

投票顾问ISS建议股东支持陈晓反对黄光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4/yMMDAwMDE5NzUyMw.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22

主席要由自己人上位滙控前CEO反對請外援 李華華

2010-9-14  AD





 

邊個係獅子銀行 滙豐控股(005)新主席繼續係城中熱話!喺英國博彩公司開出盤口之後,開始有滙豐前朝高層出口述捧熱門!前滙控行政總裁韋志誠(Keith Whitson),前幾日喺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公開信,力撐新主席人選點都應該喺滙豐裏面揀蟀,而唔應該搵外人空降!亦即係話,睇韋Sir條心水Q, 係紀勤膽拖約翰桑頓囉!

「等如將滙控前途做賭注」

韋Sir話,滙控向外招手搵個外人主席,等如將集團嘅前途做賭注 (gambling with the group's future),他老人家認為,滙控應該集中火力,喺內部搵個合適人選,事關o依家滙控管理層班子裏頭,不乏出類拔萃之輩,咁如果貿貿然將個主席位畀個條 件次一級嘅人去做,就會打擊獅子銀行內部士氣!Hmmmmm,巴克萊銀行個CEO約翰雅利剛剛婉拒出任滙控主席,韋SIR口中條件次一級嘅外人莫非係講緊 佢?

講開又講,有接近主席招聘隊伍嘅消息爆料,話如果真係由內部提升嘅話,可能會喺呢兩個星期內公佈,至於話大熱門現任滙控CEO紀勤,大熱還大熱,有股東質疑由佢做主席會有損董事會嘅中立性,影響管業管治……咁大熱最後會唔會倒灶呢?不妨拭目以待。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33

反對證監會修訂物業估值的建議

(謝網友Clark0713的提醒,已刪重複部分。)

(1)

證監會在4日前(8月24日)發出一份修訂《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購回守則》的文件,內中有3條建議,其中第1條建議值得注意。

原建議為「在對持有重大物業權益的公司作出要約或在進行證券交換要約時(如要約公司持有重大物業權益,必須就物業進行估值。」,但現時執法人員認為「探討是否適宜修訂這項規定,使其只適用於要約人為關連人士的要約」,據文件稱,理由如下:

「5. 規則 11.1(f)屬強制性質,是香港獨有的規定。英國、澳洲、新西蘭、新加坡、南非及馬來西亞等其他司法管轄區雖訂有與香港相若的收購規例,但並無對等條文。

6. 規則 11.1(f)自 1992 年《收購守則》首次作重大修訂時起實施,當時地產公司差不多佔恆生指數行業比重的四分之一。時至今日,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概況已有所不同,地產行業在恆生指數中的比重已大幅下降。

7. 近年有市場從業員提出關注,指規則 11.1(f)所施加的責任構成過分沉重的負擔或並不適當。

8. 另有意見認為,規則 11.1(f)的強制性規定或會引致要約過程(特別是在要約時間表方面)出現實際困難,尤其是在非應邀提出的要約中,受要約公司可能會因為其物業的數目眾多及處於多個地理位置而難以在有關文件的發送期限前完成所有物業的估值。

9.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執行人員理解到部分從業員關注規則 11.1(f)有時可能會構成過分沉重的負擔,因此已在某些情況下放寬嚴格執行該規則的做法。

這些從業員指出,即使某些資產(例如採礦公司作為冶煉或儲存用途的物業,或道路等基礎建設)可能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內列明為「樓宇」或「工廠及樓宇」,但在計算 15%的界線時亦不應視為物業資產。執行人員同意,在某些情況下嚴格執行規則 11.1(f)或會構成過分沉重的負擔,故現時會按個別情況決定有關事宜。這個方針反映於2007 年 12 月發表的《應用指引 7》內。」

故他們建議修訂修文,把需要重估物業對象由全部收購變為:

「(i)要約人為關連人士的要約(不論是強制要約或自願要約,包括私有化要約或建議);

(ii)清洗交易寬免申請人為關連人士的清洗交易;

或(iii)涉及須依據《收購守則》規則 25 獲股東批准的特別交易的要約或清洗交易。

就此而言,關連人士指:

(a)本身或連同與其一致行動的人持有受要約公司 30%或以上投票權的人士;

(b)受要約公司的董事;

或(c)與或被推定為與屬(a)或(b)類的任何人一致行動的人士。」

(2) 

筆者認為,雖然有其道理,但原因站不住腳,因為:

1. 香港地產類上市公司,不論以香港及國內為基地,仍然較多,有些公司其實雖然表面上是經營一項業務,但實際上卻包括房地產,市值佔比仍不低,但其他地區的上市公司較多元化,例如澳洲以礦業為主,且不集中於地產上,所以仍應該保留此獨特規定。

2. 如果此恆生指數比確是有此情形,但香港地產上市公司的數目仍然不斷增長,且有部分本經營其他業務的,亦有經營房地產,故實際上仍有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所以不應用狹隘的角度去觀察。

3. 有一份估值報告至少對小股東有一定的保障,現在新規則只要採取適當的方法,關連也可變作不關連,就不用出估值報告,變相可以以偏離價值注入。這是一項只為行事方便而設,但不理會小股東權益的行為。

4. 上市公司買入一件資產不是應該作審慎考慮,就算地方偏僻,也應讓股東理解該部分物業的價值才購入,需然多費時間,但是會獲得更多股東的支持。現在取消這估值報告,是不是想減少審慎考慮,增加經營者一時衝動的行為,甚至想向小股東隱瞞資產價值?

5. 筆者亦理解執行人士的困難,故認為在礦業公司的角度的物業值得放寬,因為他們本身不是經營物業業務,但購入地皮或物業作為發展之用則應維持現狀。

因為香港人對隔山買牛的知識仍不是很廣,加上香港極多上市公司的財技上極為高端,如果他們利用這條規則,把大股東手上的資產,暫時轉給第三方,由第三方把物業注入,也就避過這規定,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這新規則的漏洞來騙取小股東的金錢。

這部分上市公司可使用之財技方法就是先大手供股或認購可換股債券集資,然後利用獨立第三方把地皮注入,避過重估規定,以高漲的價值注入地皮資產,加快他們竊取公司資產的速度,使手上的股票變成無成本,故他們可以無限制賣出股票,從而會使向下炒這動作更盛行,使香港投資者對股票失去信心,從而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我建議以物業為主的收購對象應保留此規定,而其他公司則可適用此豁免。

(3)

至於他們提出的3條問題,我建議回答如下:

問題 1:你是否同意規則 11.1(f)應予修訂?如不同意,請說明理由。

同意。因為這可以讓部分礦業公司收購加快進行。

問題 2:如你對問題 1 的答案是同意的話,你是否同意現時提出的建議,即只有在要約人是關連人士或有關交易涉及須依據規則 25 獲股東批准的特別交易的情況下,規則 11.1(f)才應適用?如不同意,請說明理由。

不同意。因為這有機會損害小股東的權益。

問題 3:你是否同意對規則 11.1(f)的建議修訂?如不同意,請說明理由。

不同意。部分上市公司或會利用漏洞,以獨立第三方名義,把高漲的物業資產注入,使股東資產無形受損。

這項諮詢在2011年9月26日截止,希望大家就這條規定作出適當回應,網址如下:

https://www.sfc.hk/sfcConsultation/TC/sfcConsultMainServlet?name=TMRPropVal

為避免股民權益受損,請網友發揮力量作出適量的改進,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79

贊成也罷,反對也罷 一只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20.html
不要羨慕其他人,雖然他們忙著買進賣出,看起來獲利似乎還不錯。

我希望在質量和高利潤方面競爭,因為這是我的強項,對量大利小的生意不感興趣。

買股票(企業)就是買它的前景(未來)。我們分析的數據雖然是過去的,難免會有人爭議說存在着一定的不確定,對未來的判斷存有很大的失誤。

我個人認為,緊守兩大金科玉律可以化險為夷
(1)質量
只買進在行業佔據最佳位置的企業。過去一百年,50年,10年,這家企業能夠產生高於平均水準的盈利,並且管理層是誠實和可靠的,營業額在十強之內。這樣的企業都可以歸納為好的企業。

當市道如過去兩年般放緩時,交易量會減少,但價格仍能保持堅實;而當市道暢旺時,價格會有很大的上調空間。如果以2011年末比較2009年初(熊市),事實的確是如此,
  1. 渣打:2011年末(136港元),2009年初(大約是60港元)
  2. 恒隆:2011年末(21港元),2009年初(大約是13港元)
  3. 領匯:2011年末(22港元),2009年初(大約是11港元)
  4. 激成:2011年末(2.8港元),2009年初(大約是2港元)

以上只是小部分的例子,還有許多的好企業等待你去發掘。

2011年末,有些企業的市值甚至低過2009年初,我認為這一類企業的數據存在着一定的不確定,對未來的判斷存有很大的失誤。

激成是一間細公司,獨特的優勢是管理人太保守了,2009年初至今,它買入美國的酒店,日本的出租物業和酒店。看來,這些產業都是平價買入,是否產生合理盈利,需要時間證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收息和耐心等待。有時候,等得愈久,價格愈佳。

(2)高利潤
買入成本越低 = 利潤越高

股票市場往往甚為波動,價格下挫走勢可以既急且狠,故手持現金方可防患於未然。話雖如此,從資本結構來看,經常處於高現金狀況非最理想的做法,我們應審慎地運用以提升投資回報。成本大致上分為平--合理--貴,我們只要能夠平--合理買入好企業,通常都能跑贏大市。2009年初和2011年末,3年內出現了2次大平買,平均1年半,若能把握,應該可以笑傲江湖。平時多做功課,保持正確投資觀念不偏離,態度堅定,絕對可以及格。


然而,單靠緊守該兩大金科玉律並不足以長勝,還需精明理財。

適當的配置資金,在加上股息收入,我們將處於最佳的財政狀況,例如
淨現金狀況我們就能避免賣股買米的窘境發生。等得愈久,價格愈佳。【高手極少賣股買米,驚慌失措,棄股而逃】


別人贊成也罷,反對也罷,都不應該成為我們做對事或做錯事的理由。
我對現在的回報感到寫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1

反對國企改革的奇異同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4/100372401.html

一項改革建言引起軒然大波,至今餘波未平。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聯合編制的報告《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下稱「報告」),系統研究了中國未來18年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其中,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論點,最受關注,飽受批評,中文版的正式文本至今仍未發佈。在改革呼聲日漸高漲的背景下,「報告」竟有如此命運,說明改革之路確實不平坦。

  批評者的觀點表面看是一致的。在其眼中,這個報告是美國「陰謀集團」開給中國的一味毒藥,是要否定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進而誤導中國經濟改革走向「全盤私有化的泥潭」。這種指責國人並不陌生,令人擔心上世紀90年代初「姓『社』姓『資』」幽靈可能重現。

  透過這一層共同的意識形態外衣,可以看到,反對這份報告的人,由兩大群體構成,一者為國資系統中的一些人士,一者為反對中國走市場化改革道路的人士。梳理這兩大群體的話語體系,不難看出,二者有明顯不同。前者認為,這份改革建言之不可接受,是因為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已經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其巨大成就是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的。就此而言,這些國資系統中人與「報告」本身著眼於市場的立足點沒有太大差異。而反對中國走市場化道路的後者則認為,「報告」是「國有企業私有化的6000天計劃」,是通過市場化搞垮國有企業陰謀的繼續。

  對於前者,如果他們果真不反對走市場化的道路,就應該支持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讓國企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對於反對市場化改革的那些人,如果他們果真反對私有化、主張均富,那麼,他們就應該擁護國企改革,因為只有改革國企的壟斷格局,才能創造均富的機會。如今,兩種立場南轅北轍的力量,從不同地方出發,站在了同一面旗幟下。這是一個十分奇異的聯盟。兩股力量,一個是不真誠的,一個是不自覺的。

  那麼,對市場化態度如此迥異的兩類人,為什麼都反對國企改革呢?從堅持國企是市場化主體者的角度,國企目前許多領域,尤其是所謂「戰略性產業」已佔據了壟斷地位,而改革則有可能打破這種強勢。正是出於維護這種既得利益的考慮,他們採取了拒斥改革的立場。其實,央企在市場中表現出的強勢地位,是特殊制度安排的產物。研究表明,在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這兩個最主要的指標上,國企都顯著低於民企。國企的競爭優勢是非市場因素造成的。信貸、項目、資源等,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都因其政府背景而總能獲得特殊的關照。

  在反對市場化改革的人看來,國企的任何市場化改革都是不可接受的。他們把「降低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等同於私有化,等同於「賣給或者廉價送給以外資為主的私營企業」,等同於「200個央企高管瓜分30萬億資產」。這種無中生有的引申,顯示的是理論上的貧困。他們對於國企的現狀特別隔膜,他們看不到,國有部門,特別是國有壟斷部門,已經形成了顯著的既得利益,作為全民財富的國有資產,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使用者的佔有物。這是造成當前貧富分化的一個原因。

  擔心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權貴攬買賣」,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不改革就能避免這種危險嗎?目前,在國有部門周圍,已經滋生了龐大的裙帶網絡,只有改革才能革除這些弊端。

  國企改革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改善市場結構,完善市場體制,使之更具競爭性和效率,使市場建立在更為公平的基礎上;二是使國有資本更好地惠及國民,例如,通過上市,國有資產實現了資本化,流動性更強;劃轉國有資產或國有股份給社保基金,可以提高全民保障水平。以目前央企的規模和實力,完全可以為全體國民養老、社會保障、醫療等福利的改善做出更大貢獻。國企改革,將帶來公眾財富的普遍提高。

  上述兩類反對者都應當支持國企改革,而不是反對。

  國企作為全民的資產,其改革應當成為公眾話題,通過自由而理性的討論,使各方立場得到澄清,而不是罩上意識形態外殼,扣帽子,打棍子,動輒上綱上線。這種「文革」遺風,在國企改革問題上,只會對既得利益者有利。借助意識形態,既得利益者掩飾了真正的動機;沉溺於意識形態的人,迷失了自己真正的利益。如果這種奇怪的聯盟阻止了改革進程,扭轉了改革方向,真正受損的只能是國家和國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06

有無人肯出錢登廣告反對越秀房託(0405)交易?

因為備用方案或不可行,所以需要登廣告。

生果報好像登4分1版大約20,000元左右,預得不這樣緊,目標是25,000元,但是確實價錢我不知道,有無人願意出一些錢呢? 我願意出200至500元。如果初步數字足夠,我會給大家戶口的,不過大家要把入數紙放上網。

1. 為甚麼要反對這交易?

1.  收購物業回報較現有物業低
根據筆者計算,但是綜合通函及其他資料,商場的租金大約7,280萬人民幣,寫字樓以3月底的出租率52%推算,按年底70%出租的年率計算大約是3.34億元,酒店保證為2.684億元,停車場1,300萬,就算加上品名權協議的2,000萬,合計為7.078億元,全幢折合回報率為5.27%。但以原有物業去年的租金5.23億及至3月底的估值64.71億計算,回報率為8.07%,在收購合併後,回報率會降至6.18%,如果以原物業估值計,回報率進一步降至5.63%,很顯然就看到收購是會降低資產回報的,不利小股東。

2. 收購攤薄每份單位資產淨值
根據通函稱,「除非該物業的經調整賬面值(現時協定為人民幣134.40億元)較由越秀地產提供的評估值(按評估值計算為人民幣153.70億元)的折讓足以抵銷因融資發行股本批次所產生的每基金單位的資產淨值攤薄,否則按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的基金單位價格計,由於現時每基金單位的資產淨值折讓約38.0%,故每基金單位的資產淨值將無可避免地被攤薄。」,此外,在2016年後發行遞延基金單位將會產生每基金單位的資產淨值的進一步折讓。

3.  收購會大幅降低分派
如果不計收購相關開支,上半年收購分派是11.14仙,及利用下半年預期分派20.17人民幣計,下半年只有9.03仙,足足下降18.95%,可以見到如果以每半年計足足沒有了2.11仙,推算未來一年半的損失就是6.33仙,未來也會持續。這6.35仙就只夠這三期的分派,可謂是糖衣毒藥。

4. 收購條款加以管理費選項,攤薄股東權益
以現時每單位資產淨值6.07港元和單位價格3.86元計算,折讓約41.36%,如以基金單位收取管理費,會對現有基金單位持有人造成重大的攤薄,現行每年付出的金額約為市值的1%推算,每年對基金單位的折損約為接近0.4%,如果以10年期計算,折損約為4%。

5.  收購併無多元化
收購後租戶只多了8%,但樓面面積的面積增加3倍,相對每租戶所佔的空間大增,單一租戶的影響變化較為明顯。另外IFC佔未來收入約51%的事實,和現在白馬大廈佔逾50%租金相若,實際上並無多元化。

6. 收購後增長潛力下降
現在租金每年可增加5-6%,但IFC僅2-3%的租金增加,很明顯導致租金收入增幅下降,加上之前提及的回報下降,使房託增長潛力下降,吸引力降低。

7. 改善基金單位交易流通性不能提升估值
據基金稱,因單位數目大增,「已發行及公開買賣的單位務期將改善基金單位的交易流動性」,可提升估值云云,但是交易每單位使應佔資產淨值下降,瑕不能掩瑜。

總之,交易在多方面對原有單位持有人不利,況且大股東在今次交易不能投票,況且照CCASS的情況,反而是小股東自亂陣腳,予人有機可乘。但筆者相信,他們未能掌握足夠票數通過這交易,如果小股東齊心,應能阻止本次交易。希望大家動用手中的投票力量,反對此次交易,並希望大家支持這次出錢登廣告,鼓動其他人反對這項交易。

又可以知道,他們這樣之前趕要過股東大會的原因,就是不想讓股東知道分派大減,如果想支持這個傷害股東的方案,即是和房託小股東為敵,以後不得投資者信任,未來其他上市公司融資時,也會不太方便,敬請管理層三思。


2. 參加反對的方法:
1. 持有越秀房託的實物股票
(1) 可以自行在7月23日的股東大會,自行反對交易,如果有興趣可在此一齊參加
(2) 如不能參與,可在港交所網站搜尋或於房託網站,或按此連結下載表格,然後在大會48小時前(即72月21日) 寄回股份登記處卓佳卓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地址為: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8號金鐘匯中心26樓),反對此交易即可。

2.  透過經紀持有股票
(1) 可透過他們取得參與股東大會的授權書,收費全免。
(2)  首先大家去銀行詢問可否代為表達投票意願。然後過幾日等銀行準備好,就可以銀行籤文件了,銀行要先檢查身份證核實身份,之後給你一份代表委任表格,並再次告知簽呈後就開始凍結股票直至股東會結束,代表委任表格只要填你的股數,一項普通決議案及六項特別決議案的贊成與否,及最後簽名交回即可,整個過程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反對交易,就算今次失敗了,也可以讓大家瞭解下今次收購的弊處也好,還瞭解到誰是不可信的,我已經做好筆者的本份了,以後就靠大家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8

名人有喜趙世曾反對婚事趙式芝做人難

2012-9-27 NM




趙世曾女兒趙式芝,上週四與從事鐘錶貿易和豪華產品零售的冠亞商業(104)、波爾錶太子女楊如芯,在北京高調宣佈已在巴黎結婚,成為社交界首對公開的同性couple,但趙世曾竟在本週一發聲明指「女兒趙式芝從未與任何人結婚」,面對父親的激動反應,趙式芝平靜地說:「喺適當時候會回應(即係幾時?)會祈禱問嚇個天。」父發聲明

雖然趙式芝(Gigi)飛巴黎結婚前已知會父母,但趙世曾顯然未能接受,當知道女兒與楊如芯(Sean)在北京公開關係,竟然話:「黐線,冇咁嘅事。」本週一更發聲明到各傳媒澄清女兒未婚,「我問咗個女係謠傳,所以要澄清嚇。」那他有沒有見過Sean?「我唔知佢係邊個朋友。」他還說要為女兒招親,「當然要搵個好女婿俾佢,Gigi有才華有智慧,大家幫嚇佢啦!」趙式芝得悉父親此舉體諒地說:「唔講啦,喺適當時候先回應。」至於與父親的關係會否因此決裂?她肯定話:「我同爹哋感情好好噃。」Sean亦平和地說:「我尊重佢(趙世曾)個人意見,但唔代表我哋嘅立場,亦唔會影響我哋心情。」

其實Sean決定結婚,是想給伴侶肯定和名分,「我哋一齊七年,係要做啲嘢,我覺得係一種commitment,係一段長遠嘅關係。」於是Sean在去年尾密謀驚喜結婚大計,「我請咗個wedding planner喺英國、法國同美國搵church正式行禮,巴黎嗰間church喺鐵塔附近十分鐘車程,我覺得喺嗰度行婚禮好浪漫。」Sean最愛趙式芝為人善良,「佢呢個人諗嘢其實好簡單,心地又好。」Sean邀請神父主婚,趙式芝沒有穿婚紗,簡單地著了條米色裙,現場只有十多名親友見證這重要時刻,「我細佬妹同幾個好朋友都有飛過去,爹哋媽咪都想嚟,但媽咪身體唔係咁方便。」問Sean會否正式去拜會趙世曾?「暫時唔會,順其自然,俾啲時間大家,最緊要阿Gi開心。」趙式芝亦無奈說:「爹哋媽咪唔鍾意我特別講出嚟,不過我真係好開心,俾啲時間其他人,香港係保守啲。」

幸而Sean的父母完全支持她的決定,「屋企人覺得多咗個女,但佢哋最開心,係有個人會終生陪伴住我。」問Sean婚後生活、感受可有不同?她好肯定地說:「真係唔同咗,結婚之後兩個人close咗,大家都覺得個心好定,100% settle down,願意為呢個家完全付出,阿Gi同我屋企真正變成一家人。」

已為人母

小朋友可令一個家庭更加圓滿,同性夫婦始終有所欠,會遺憾嗎?「唔會,最緊要我哋覺得充實,好多family結婚都唔要小朋友啦。」雖然二人已經舉行婚禮,但同性通婚在法國仍未合法化,所以她們的婚禮未具法律效力,只有精神和形式上的意義,Sean說將來可能會在容許同性夫婦領養兒童的國家領養小朋友,「但依家唔會諗住,呢啲係好長遠嘅事。」

查實Sean和趙式芝兩年前已為人母,她們共同養了兩隻約瑟犬狗仔、狗女——Bubbles和Beluga,待牠們有如子女般愛錫;但小狗女Beluga兩個多月前意外逝世,Sean至今仍未能釋懷,「嗰陣我哋有一仔一女,一家四口覺得好圓滿,Beluga走咗我哋真係好傷心。」為了紀念細女,她們成立了Beluga Spirit Society(魚子開心之家)慈善基金,以愛女的名義籌款助人,「今個禮拜六我同阿Gi就會以呢個基金名義,同美國會、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喺深水埗做義工派飯。」為免囝囝Bubbles寂寞,她們最近加入了新的家庭成員——約瑟狗女Bordeaux,再次湊成一個「好」字,「但Beluga永遠都會留喺我哋心裡面。」

愛難認

近年愈來愈多名人藝人被發現同性戀事,但極少公開肯定對方。

何超瓊俞琤這對「難得的知己」於一○年始單獨約會吃飯過夜,今年初更首次被斷正拖手遊巴黎。

關菊英周偉利跟黎小田離婚多年的關菊英於○七年轉投已故「公仔麵大王」周文軒姪女周偉利(Willy)懷抱,今年五月傳二人在英國結婚,菊姐立即否認,但卻公開說:「視她(Willy)為終身伴侶。」

袁潔瑩阮嘉欣袁潔瑩○五年與榮文蔚姑仔阮嘉欣相識後,經常糖黐豆出席公開場合,但問到二人關係卻很避忌,表示:「唔介意,但最好唔好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28

反對基礎設施投資者的荒唐理由(ZT) 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bnm.html
 本文為轉貼,個人的感覺是,經濟學家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基本良心的人,說人話,而不是紛紛向郎咸平這種財經演員這個職業和盈利模式靠攏。

 

反對基礎設施投資者的荒唐理由

杜建國

9月26日晨

 

   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在拉迪沃斯托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投入」。僅僅三天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生出席2012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並致辭時,批駁了對2008年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俗稱四萬億計劃)的「不顧事實地歪曲和指責」。在隨後的座談會上,溫家寶進一步強調,要解決地區差異、經濟轉型、改善民生等任務,還需要在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方面巨大而又長期的投入,這「13億多人口的強大內部需求」,「反映出中國的發展還有巨大的潛力」。

 

   不過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肯定相反,對於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媒體上卻響徹著一片質疑聲。不過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這些質疑聲很少有能站得住腳的。質疑者們的理由可謂是五花八門,最後他們也因此而洋相百出。

 

   9月17日《中華工商時報》報導,吳敬璉先生在國際金融論壇2012學術報告會上的主旨報告中反對當前用投資拉動經濟,並以高鐵投資為例來加以佐證。吳敬璉反對高鐵建設的理由是:「鐵路現在的短板是在貨運,而不是在客運。高鐵是客運,把主要資源用來建設高鐵是資源的誤配。」吳敬璉先生這真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高鐵雖然主要是客運專線,但是對貨運也是同樣有幫助的。傳統的鐵路是客運貨運合一的,為了保證客車快速準點運行,貨車經常要為客車讓路,貨運效率受到很大影響。建設高鐵客運專線,將會把大量客流從原來的鐵路上分出來,也就為提高貨運效率騰出了空間。胡舒立的得力幹將、財新《新世紀》週刊的主編王爍先生,不久前已經因為斷言高鐵無助於減緩貨運壓力而鬧過笑話了,不料吳敬璉先生竟然重蹈其覆轍,真是讓人感到惋惜。

 

   吳敬璉先生的學生劉勝軍先生,認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過剩,因此不應該再進行投資了。他在FT中文網《與林毅夫商榷:中國未來高增長靠什麼?》(最近林毅夫先生因為大力支持投資政策而招致了很多批評)一文中講到,「中國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再是發展的瓶頸,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過剩或超前現象」。遺憾的是,在講完這段話後,劉勝軍先生並沒有給我們舉出基礎設施過剩或超前的具體例子來,也沒有向我們說明這在所有投資中佔多大的比例。筆者認為劉先生就這樣重大的問題信口開河,是相當不可取的。溫家寶總理9月11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早已指出,不只是在較為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甚至在東部發達地區,也一樣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後的現象。劉勝軍先生若能在上下班高峰期去擠一下北京或上海的地鐵,估計就不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了。

 

   許多人認為加大投資有礙於產業升級,比如馬光遠先生為反駁林毅夫,於9月13日撰文《中國經濟:靠什麼還能快速增長二十年?》,就指責中國經濟由於「過度依賴」「投資」,導致「不可遏制陷入下滑的境地」以及「產業低端」。那麼在馬光遠先生眼中中國產業到底如何低端呢?就在此文發表不久前,馬光遠在微博上稱在金磚四國中,中國製造業水平處在最低端。對馬先生的判斷,讓我有恍如隔世之感。現在中國向俄羅斯和巴西出口的主要是製造業產品,而俄羅斯和巴西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礦產資源,中國無論如何不會比這兩個國家的產業水平更低。像俄羅斯,除了吃蘇聯時代的老本賣點軍火以外,他在製造業方面還有什麼拿的出手來的呢?難道不正是普京前段時間訪華時簽約讓中國企業去俄羅斯投資建拖拉機廠和LED工廠嗎?像巴西,它向中國出口鐵礦石,中國則向其出口裝載礦石的四十萬噸級的巨型貨輪,產業水平誰高誰低不是一目瞭然嗎?至於印度,那就更沒有資格與中國比較了,總不能認為一個動輒全國大停電的國家的產業水平會高於中國吧。馬關遠先生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現狀如此無知,難怪他會做出加大投資會阻礙產業升級的荒唐結論。事實恰恰相反,依靠著長期的投資,中國的產業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陳志武先生也堅決反對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他認為中國經濟過於依靠外需和投資拉動,今後應該加大消費的比例。陳志武教授這樣講,並非毫無道理,不過當前沒必要將投資和消費對立起來,而且中國消費所佔的比例一向被嚴重低估了,英國經濟學家、前倫敦副市長約翰·羅思(JohnRoss)不久前就撰文指出,在全球諸大經濟體當中,近年來中國的消費增長是最快的。更令我們吃驚的是,9月4日陳志武發微博稱,要求擴大消費,可就在此前,他剛發了一條微博,反對提高工人的收入和四年前通過的《勞動合同法》。如此自相矛盾,幾乎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請問陳教授,消費的擴大主要依靠占人口多數的工薪階層,不提高工人的收入,怎能擴大消費呢?您既反對投資拉動,又反對靠提高工薪階級的收入來擴大消費,那麼您到底想要什麼呢?您想讓中國經濟坐以待斃嗎?

 

   在好多人嘴裡,擴大消費僅僅是一個用來反對加強投資的幌子而已。像陳志武這樣一面要求擴大消費、反對投資一面卻又抱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大有人在。

 

   還有人認為,要拉動經濟不應該指望投資,而應該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完成,比如,成思危先生最近就說,「用大量的投資的經濟刺激的辦法,那只能打一個強心針,甚至是飲鴆止渴」,應該從「提高勞動生產率」入手。成先生這真是只要結果不要手段啊!請問成先生,難道單靠改進管理就能無限提高勞動生產率嗎?難道提高生產率就不需要採用更新式或更高級的機器設備——這實際上就是投資——了嗎?難道用機器即投資代替人力不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根本性出路嗎?用風鑽進行作業,再怎麼深挖潛力,也不如投資改用隧道掘進機呀。成思危先生的宏論,真是有悖常識。

 

   郎咸平近日稱,正是2008年以投資為主的「四萬億」計劃,導致了今天中國經濟重新陷入困境。這真是罔顧事實。請問郎先生,難道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冰島、美國經濟不見起色,甚至陷入嚴重的負增長,也是由於他們推行了「四萬億」的政策導致的嗎?當前中國經濟下滑,很明顯主要是因為受經濟週期因素和世界經濟再次低迷的拖累。2008年中國經濟因為得益於四萬計劃而在全球一枝獨秀,怎麼反倒成了罪過?四萬億帶來地產過熱、通貨膨脹等副作用,對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新的投資中儘量設法減少上述副作用,而不是因噎廢食。

 

   郎咸平還將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生問題對立起來。比如前段時間北京的大暴雨暴露出下水道系統可能滯後於城市發展的問題,郎咸平借題發揮,要求「停止新四萬億(投資計劃),把錢省下改善民生」,不要把錢「浪費在高鐵高速公路鋼廠」等上面。請問郎先生,難道大規模修建下水道就不需要鋼材水泥了嗎?難道高鐵和高速公路就不會提高鋼材水泥的運輸效率從而降低包括下水道在內的各種設施的建設成本了嗎?

 

   

 

   如果說上述學者反對基礎設施投資的觀點讓我們感到荒唐的話,那麼在對比一下潘石屹先生的夫人張欣女士的觀點,就會讓我們感覺他們倒是極為理性了。張欣女士也積極反對基礎設施投資,但是9月13日,正在美國的張欣女士卻發微博稱美國商界對未來沒有信心,因此不去投資,按兵不動,這樣就沒有新的工作機會,增長沒有希望。我們在啼笑皆非之餘,不禁要問一下張欣女士:您在美國主張要加強投資,否則經濟就沒有增長,就沒有新的工作機會,可是,為什麼在中國,您與您的朋友們卻堅決反對投資拉動經濟呢?難道張女士您是希望美國好而不希望中國好嗎?

 

   9月19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先生指出,「許多經濟專家像娛樂節目主持人一樣討論問題,經濟專家八卦化,其吸引眼球的噱頭就是唱衰中國。」對照上述人物的荒唐言論,筆者不得不承認黃奇帆先生的結論還是很客觀的。

 

   補充一下,中國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所需要採取的對策,筆者認為絕非進行基礎投資一途,同時還需要加大對富人的稅收(不久前林毅夫也曾提出這一點)、提高工薪階級的收入,以及加大保障房建設的力度等。

   就在中國的媒體對基礎設施投資大肆口誅筆伐之時,9月13日,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彼得·戴蒙德在紐約舉行的年度彭博市場50峰會上卻表示,「多年來,美國在基礎設施上投資不足,為了提振經濟,美國應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因為「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是最具生產力的經濟刺激舉措,不僅可以創造大量就業,還能為未來夯下堅實基礎。」

 

   連諾獎得主都在追隨中國了,那麼那些一貫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學者和名人們,為何非得要中國放棄多年來屢試不爽的政策呢?復旦大學韋森教授的一番言論,能讓我們茅塞頓開。不久前,韋森教授公開反對官方再次「啟動新一輪大規模的基建項目投資」拉動經濟,其理由是這樣會阻止「避免不了」的「經濟下滑」,以至於讓「啟動政治體制改革」失去了藉口。中國的體制確實存在問題,筆者也主張要進行改進,不過像韋森教授,竟然企圖通過主動製造中國經濟崩潰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不由得讓筆者望而生畏,不寒而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