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反對國企改革的奇異同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4/100372401.html

一項改革建言引起軒然大波,至今餘波未平。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聯合編 制的報告《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下稱「報告」),系統研究了中國未來18年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其中,關於國有企業 改革的論點,最受關注,飽受批評,中文版的正式文本至今仍未發佈。在改革呼聲日漸高漲的背景下,「報告」竟有如此命運,說明改革之路確實不平坦。

  批評者的觀點表面看是一致的。在其眼中,這個報告是美國「陰謀集團」開給中國的一味毒藥,是要否定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進而誤導中國經濟改革走向「全盤私有化的泥潭」。這種指責國人並不陌生,令人擔心上世紀90年代初「姓『社』姓『資』」幽靈可能重現。

  透過這一層共同的意識形態外衣,可以看到,反對這份報告的人,由兩大群體構成,一者為國資系統中的一些人士,一者為反對中國走市場化改革道路的 人士。梳理這兩大群體的話語體系,不難看出,二者有明顯不同。前者認為,這份改革建言之不可接受,是因為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已經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其巨 大成就是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的。就此而言,這些國資系統中人與「報告」本身著眼於市場的立足點沒有太大差異。而反對中國走市場化道路的後者則認為,「報告」 是「國有企業私有化的6000天計劃」,是通過市場化搞垮國有企業陰謀的繼續。

  對於前者,如果他們果真不反對走市場化的道路,就應該支持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讓國企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對於反對市場化改革的那些 人,如果他們果真反對私有化、主張均富,那麼,他們就應該擁護國企改革,因為只有改革國企的壟斷格局,才能創造均富的機會。如今,兩種立場南轅北轍的力 量,從不同地方出發,站在了同一面旗幟下。這是一個十分奇異的聯盟。兩股力量,一個是不真誠的,一個是不自覺的。

  那麼,對市場化態度如此迥異的兩類人,為什麼都反對國企改革呢?從堅持國企是市場化主體者的角度,國企目前許多領域,尤其是所謂「戰略性產業」 已佔據了壟斷地位,而改革則有可能打破這種強勢。正是出於維護這種既得利益的考慮,他們採取了拒斥改革的立場。其實,央企在市場中表現出的強勢地位,是特 殊制度安排的產物。研究表明,在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這兩個最主要的指標上,國企都顯著低於民企。國企的競爭優勢是非市場因素造成的。信貸、項目、資 源等,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都因其政府背景而總能獲得特殊的關照。

  在反對市場化改革的人看來,國企的任何市場化改革都是不可接受的。他們把「降低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等同於私有化,等同於「賣給或者 廉價送給以外資為主的私營企業」,等同於「200個央企高管瓜分30萬億資產」。這種無中生有的引申,顯示的是理論上的貧困。他們對於國企的現狀特別隔 膜,他們看不到,國有部門,特別是國有壟斷部門,已經形成了顯著的既得利益,作為全民財富的國有資產,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使用者的佔有物。這是造成當前貧 富分化的一個原因。

  擔心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權貴攬買賣」,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不改革就能避免這種危險嗎?目前,在國有部門周圍,已經滋生了龐大的裙帶網絡,只有改革才能革除這些弊端。

  國企改革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改善市場結構,完善市場體制,使之更具競爭性和效率,使市場建立在更為公平的基礎上;二是使國有資本更好地惠及國 民,例如,通過上市,國有資產實現了資本化,流動性更強;劃轉國有資產或國有股份給社保基金,可以提高全民保障水平。以目前央企的規模和實力,完全可以為 全體國民養老、社會保障、醫療等福利的改善做出更大貢獻。國企改革,將帶來公眾財富的普遍提高。

  上述兩類反對者都應當支持國企改革,而不是反對。

  國企作為全民的資產,其改革應當成為公眾話題,通過自由而理性的討論,使各方立場得到澄清,而不是罩上意識形態外殼,扣帽子,打棍子,動輒上綱 上線。這種「文革」遺風,在國企改革問題上,只會對既得利益者有利。借助意識形態,既得利益者掩飾了真正的動機;沉溺於意識形態的人,迷失了自己真正的利 益。如果這種奇怪的聯盟阻止了改革進程,扭轉了改革方向,真正受損的只能是國家和國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