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信心─市場基石 Uncle Ray

2008-09-29  AppleDaily

雷 曼兄弟事件,剛塵埃落定,但上星期又好戲連場,金融市場,不愁寂寞。東亞銀行擠提,筆者的office樓下剛好有東亞分行,「打蛇餅」的人龍,令人咋舌。 一波未平,滙豐銀行在香港裁員100人,以前Banker是精英的代表,高薪厚職,現在像過街老鼠,有一些在分行負責推銷「mini bond」的銀行經理,雷曼事件後,不敢回分行上班,怕難以面對受損失的投資者。

金融精英地位不再

有不少對冲基金,亦受雷曼 拖累,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的資金,很多人都認為有助維持金融穩定。正如西方諺語:「金幣是有兩面」(two sides of a coin),筆者有一位很有眼光的對冲基金客戶,自「次按」問題於去年浮現,對環球股市一直看淡,不但他的基金組合現金比例維持很高水平,同時不斷以沽空 股票,買OTC put option等投資策略,過去一年,表現比一些傳統「long-only」的基金表現好上一大截。

禁止沽空違資本主義

好 景不常,美國、英國及日本政府禁止沽空金融股,他只有被迫「平倉」,幸好損失不算嚴重。問題是,政府政策使他可以運用不同衍生工具的靈活性減少。與他午膳 時,大罵美國政府使用的權力,不比中國政府遜色,更認為美國政府把AIG收歸國有,在金融市場行使「戒嚴令」,注資兩房等措施,有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原 則,跟共產黨無異。有時,輸了錢,吐吐氣,心理是可以平復一點。金融市場的基石,說到底,都是「confidence」。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只有20%左 右,基本上,任何時間,銀行都沒有足夠流動現金應付所有存戶同時提款。東亞事件及隨後高官的言行,說明金融系統跟宗教有點相似,多多少少需要一點 「confidence」。Uncle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8

強勢股的注碼控制與持貨信心的問題 goldone


http://hk.myblog.yahoo.com/goldone04/article?mid=638


買入強勢股的最大心理障礙,是散戶面對升完再升的股票,多數的反應是:「嘩,都升左咁多囉!而家買咪好危險。」可惜害怕之餘又心有不甘「點穴 股」的零升幅,在眼巴巴看著股票升破了六七個整固階段之後,才驚醒:「嘩,尼隻真係股王尼喎,陳太,你買左未?」事情發生到這個階段,一切為時已晚。

怎樣才能夠克服買入強股的心理障礙?試想像,當你身家有五萬元,如果你投入全部金錢去買一隻波幅很大的股票,你會好驚好驚;相反,如果極端地只投入 五元去買這一隻「高風險」的股票,你會很心安理得,因為「蝕到渣都無」都只不過是五元而已。

這裏引申到一個問題,究竟你買入一隻所謂高風險的強勢股票,怎樣的波幅下才不會影響你的操作信心?而資產上的波幅控制,實際上是可以用「注碼大小」 來解決的。

組合一:

選股成功: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40,000 5% $2,000
強勢股 $10,000 50% $5,000


一年回報 $7,000  
+14.00%

選股失敗: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40,000 5% $2,000
強勢股 $10,000 -30% ($3,000)


一年回報 ($1,000)  
-2.00%

如要改善回報,保守投資者可以用五分一的資金買「高增長」的股票,即使揀錯「假強勢股」,該股下跌了30%,由於注碼小,整個回報都只不過是 -2%!而且仲有銀彈作反擊。

------

 

組合二:夠信心進攻當然好,例如比較以下兩個組合的資產比例,便知道你越買得多高增長的股票,回報就越高:

組合A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40,000 5% $2,000
強勢股 $10,000 50% $5,000


一年回報 $7,000  
+14.00%

組長B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10,000 5% $500
強勢股 $40,000 30% $12,000


一年回報 $12,500  
+25.00%

但是,假若所選的「假」強勢股「爆左煲」(Risk of Ruin),你所買錯的資產越多,就越難翻身:

組合A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40,000 5% $2,000
強勢股 $10,000 -100% ($10,000)


一年回報 ($8,000)  
-16.00%

組合B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10,000 5% $500
強勢股 $40,000 -100% ($40,000)


一年回報 ($39,500)  
-79.00%

 

為了解決以上的操作缺點,你可以將注金更加分散,分別買不同類型的高增長公司,解決「單注易出事」的問題:

沒有公司爆煲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10,000 5% $500
強勢股A $10,000 25% $2,500
強勢股B $10,000 45% $4,500
強勢股C $10,000 15% $1,500
強勢股D $10,000 30% $3,000


一年回報 $12,000  
+24.00%

一間公司爆煲

 
  佔資產比例 年終增長 最終回報
點穴股 $10,000 5% $500
強勢股A $10,000 25% $2,500
強勢股B $10,000 -100% ($10,000)
強勢股C $10,000 15% $1,500
強勢股D $10,000 30% $3,000


一年回報 ($2,500)  
-5.00%

要避免「萬中無一」的爆煲意外和增強持貨信心,筆者建議投資者應該分散投資,因為只要選股不太差,理論上分注組合的防守性,遠遠比「一注獨贏」的贏 面為高,同時前者的資產波動亦會較少,不會令投資者輕易被震倉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2

李嘉诚对内地银行信心满满 避谈楼市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6838.html

成绩符合市场预期,“李超人”心情也不错,手拿iPhone4大秀。香港首富李嘉诚昨日现身长江集团旗下长江实 业(00001.HK)、和记黄埔(00013.HK)中期业绩记者会,表示继近日以7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后,会继续投资于类似基建项目。同时,他表 示本人及李嘉诚基金都将继续增持公司股份。
继续投资境外基建项目

长江基建(01038.HK)、香港电灯(00006.HK)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收购的英国电网项目,因涉资巨大、项目属受管制的境外基建项目而备受关注。

对于为何情有独钟英国基建资产,李嘉诚称长江基建在考虑投资地点时,“法律和安全作为第一考虑”。李嘉诚长子李泽钜补充表示,除法律和政局稳定外,基建情况、回报率和业务的稳定程度也是主要因素。

李嘉诚昨日透露,英国电网项目回报率达11%,“我们会继续投资于类似的基建项目。”李泽钜则称,正有四五个项目在积极洽谈中。

对于700亿港元的收购金额,李泽钜表示交易完成后,长江基建的负债比率介于20%~30%之间,完全没有现金流压力。李嘉诚更指出,长江集团的负债率低至7%,仅和记黄埔,就持有1060亿港元的现金,并且每年营业额都能达到400亿美元。

李嘉诚表示,将继续向内地及其他国家增加投资。集团零售业务已从8000余家增加到13000家,并希望3G的全面网络在任何国家都能做到最好。李嘉诚指出,将继续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计划地进行扩张”。

对内地银行有信心 避谈内地楼市

近日最后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港上市,李嘉诚通过长江实业旗下子公司,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了农行H股(01288.HK)1亿美元的股份,且限售半年。

对于有报道指中国银监会对银行进行房价下跌50%~60%的压力测试,李嘉诚直言:“我对内地的银行充满信心,完全不担心(压力测试),因为最大股东是政府。”

在今年3月的全年业绩记者会上,李嘉诚宣称今年卖楼会多于全年。但在昨日的中期业绩会上,“李超人”却明显避谈内地房地产市场。

有记者问及内地房地产是否有泡沫,李嘉诚把问题抛给了儿子。李泽钜认为,香港房地产市场,自住买家的占比仍然健康,并不觉得有泡沫。但他表示,不评论内地房地产是否有泡沫。

上半年长实出售北京、西安和长沙的住宅物业项目,下半年还有13项位于长春、常州、成都、重庆、广州、上海、深圳和天津的地产物业有待出租或出售。 昨日公布的长实业绩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长实在内地的经营业务营业额为26.17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35.15亿港元减少8.98亿港元。

李嘉诚表示,暂时没有计划将内地的房地产业务整合上市,因业务仍没有实质计划,并且未能有良好的增长。

昨日公布业绩的长实,半年盈利微升4%至119.23亿港元,每股盈利5.15港元,比去年同期的4.97港元上升4%;主营3G电讯业务的和记黄 埔,半年盈利为64.5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57.6亿港元上升12%,每股盈利为1.51港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35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7

詹啟賢讓老外買單 挽救國產疫苗信心危機

2011-3-21  TWM




當國人對國產疫苗產生信心危機,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不惜以狀告名嘴反擊,而國產疫苗大廠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則把國產疫苗賣給外國人使用,讓國際市場為國 產疫苗背書,試圖挽救國人對國產疫苗的信心。

詹啟賢上任後,面對國人對國光流感疫苗的質疑聲浪,大多保持沉默。即使立委要求詹啟賢赴院報告,他也不予理睬,導致他在政治圈的人緣急速下降。不過,那段 時間,他可沒閒著。

原來詹啟賢這段時間一直戮力地為國光疫苗開拓國際市場。日前,他宣布國光疫苗已經成功銷售給嬌生旗下的子公司Crucell,同時也準備向美國聯邦食品藥 物管理局(FDA)申請流感藥證。其次,今年九月國光生技也將送件申請上市,可望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疫苗類生技股。種種的努力,讓詹啟賢對國人、對股東 都有了交代。

詹啟賢在二○○八年七月接手國光生技,他開玩笑說,當時實在是﹁一時失去理智﹂,因為那時國光生技狀況並不好,負債高達十億元。令詹啟賢驕傲的是,目前全 球只有十八個國家擁有量產禽流感疫苗的技術,亞洲只有日本與台灣入列,而國光又是唯一的台灣公司,這點讓他感到很驕傲。

曾深陷阿扁槍擊案政治漩渦的詹啟賢,棄政從商後路更為寬廣,選擇國光生技再出發,絕不是喪失理智,而是明智之舉。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6

外資信心危機 人事團隊融合 產品研發創新

2011-4-11 TWM




宏碁第三次改造 的三大挑戰近來宏碁掀起台灣科技業風暴,也讓iPad的衝擊達到最高點,在創辦人施振榮提出第三次改造後,這家台灣最老牌科技公司,最資深的企業經營者施振榮與王振堂,將有哪三項挑戰要面對?

撰 文‧林宏文、吳美慧、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近來宏碁電腦因調降財測、執行長蘭奇辭職等利空,股價出現重挫。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了第三次再造計畫。希望在面對iPad平板電腦侵蝕市 場的趨勢下,對宏碁經營策略再次進行重大調整。宏碁能否順利化解這次的危機,再次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創造轉型成功的標竿,它將有三大挑戰要克服。

挑戰一:正視外資信心危機預估成長卻衰退 股價跌不休短期來看,宏碁要迎接的,一是跌跌不休的股價,以及外資的信心危機;二是組織及人事的動盪,與東西方經營團隊的融合;至於中長期的挑戰,則將是如何培養自身的軟硬體開發整合能力,並跨越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鴻溝。

在股價部分,宏碁由於下調財測及蘭奇去職,股價不僅連跌兩根停板,成交量更屢創新高,四月一日並創下十六.八萬張的歷史天量,其中外資單日賣超達九萬張,一週內並賣超十七.七萬張,持股水位更跌破五○%的關卡。

外資之所以看壞宏碁,在研究PC領域最資深的高盛證券董事總經理金文衡的意見,可作為代表。

金 文衡認為,今年第一季大多數的PC廠對產品出貨量的看法都很保守,聯想預期衰退一五%,華碩也預估會減少一○%,﹁只有宏碁堅持說會成長三%,結果,最後 卻調整成衰退一○%!﹂﹁從數字來看,宏碁的表現跟大多數的PC廠都一樣,最大差別在於,它始終堅持出貨量會成長。其實,如果宏碁一開始就預估出貨量減少 一○%,根本不會有人怪它。現在大幅度下修,反而讓人無法諒解。﹂金文衡說。

也就是說,是因為對宏碁產生信心危機,才會有那麼多外資對宏碁投下﹁賣出﹂的不信任票。而這一點,王振堂也非常清楚,因此,在三月三十一日早上,宏碁臨時董事會決定蘭奇去職,待一點半台股收盤,王振堂立即找野村、高盛、匯豐等外資分析師,做緊急說明。

當時,王振堂沒有對蘭奇的離職多做說明,但向外資保證,宏碁會在四月底前,宣佈新的繼任人選,以及未來宏碁在產品與營運上的調整。他特別強調,到時候會讓新執行長完整說明新的策略。為了避免蘭奇離職對股價帶來衝擊,他也表明宏碁將實施庫藏股。

只是,宏碁的股價,短線上還是得面臨很大考驗,雖然散戶基於對宏碁的信心而大力搶短,但由於外資仍持有一二四萬張宏碁股票,賣壓還是不小。宏碁連續兩季財測跳票,至少也要再用兩季的成績,才可能贏回外資的心。

不過,從宏碁過去兩次再造的成果分析,之後連續幾年獲利及股價都有明顯回升,例如一九九二年後,連續三年獲利都大增八成以上,至於二○○○年的改造,讓宏碁稅後淨利至今已大增十五倍,股價更大漲五倍以上,這可能也是投資人勇於搶進宏碁股票的原因。

另外,從正面角度來看,前兩次宏碁改造,都曾一度出現虧損,但此次改造,宏碁還處於獲利的情況,比起前兩次的危機,第三次再造,宏碁有更強的資源及基礎。

挑戰二:蘭奇人馬鬆動

東西經營團隊須再次融合

至於宏碁還要面對最直接的衝擊,當然是原蘭奇人馬的鬆動。雖然王振堂表示,已與核心經營團隊溝通,他們都願意留在原來崗位。但是,主帥異動,幾位蘭奇核心大將是否跟著走人,仍有很大變數。

的 確,蘭奇在○五年擔任宏碁全球執行長後,便開始培養歐洲、北美與大陸等高層子弟兵,這些業務高層所管轄的區域,佔宏碁整體營收七成以上;此外,蘭奇的策略 是與通路商緊密結合。因此蘭奇去職,王振堂能否穩住這群業務高層人心,並鞏固與通路業者關係,將是營運面首要面臨的挑戰。除要重建業務團隊外,關鍵還是在 企業文化,如何凝聚新經營團隊共同打拚,是王振堂最首要的任務。

其實,在這次宏碁宣佈蘭奇去職的新聞稿中,王振堂特別在最後一段提到,﹁過 去一段時間,我感受到許多公司同仁,由於工作上的忙碌,只能儘量管好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他人,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有些個人化的色彩,也顯得比較冷漠,我 認為這些現象是值得注意的,也需要做改變。﹂王振堂所說的﹁個人化色彩﹂,指的正是過去五年多來,蘭奇削減員工,培養自己核心幹部,營運總部從台灣改到義 大利,也讓許多主管工作不保,當然也衝擊了過去宏碁一向相對溫馨的文化。

王振堂說,四月底公佈的人選,一定是要懂產品開發及供應鏈的人。而這個條件,幾乎像是為目前擔任宏碁全球資深副總裁暨IT產品事業群總經理的翁建仁所量身打造,因為他正是目前宏碁內部負責這兩大業務的最高主管。

翁 建仁在開發產品上的經驗,正是目前宏碁面對行動通訊產品崛起時最需要的,但如何將舊蘭奇團隊融入新團隊,依然是大挑戰。從競爭對手來看,近來惠普、戴爾、 聯想及華碩,都沒有人事變動。因此,宏碁若有激烈變動,的確有讓對手乘虛而入的機會。不過,若執行長大位真的回到台灣籍專業經理人手上,也不見得是壞事。 最近兩年聲勢看漲的聯想,也是因為在經營團隊上完成了改組及融合,剛好可以給宏碁很好的對比與參考。

聯想在六年前合併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其間換了兩任老外執行長,也出現大幅虧損,但最後仍然由楊元慶接手,在九位管理層中有五位來自大陸,逐步形成中方主控的情況,當管理階層步上軌道後,營運績效也才能逐漸顯現。

宏碁與聯想經營管理層性質相近,都屬於中西合璧,未來若能順利融合中西經營團隊,會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優勢。因為,未來筆電成長力道將轉移至新興國家市場,這些是歐洲出身的蘭奇相對不熟悉的市場,但宏碁早年就是從新興市場起家,這種調整也不見得不好。

挑戰三:跨越產品鴻溝

想 吃蘋果 軟硬兼施僅第一步宏碁的第三個挑戰,也是這次風暴的中心,就是來自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衝擊。如今,筆電產品的成長已經趨緩,但平板電腦則透過嶄新的設 計、簡易的介面、觸控式操作、流暢豐富的應用服務及行動寬頻上網的移動性,帶來全新的使用經驗,這種新模式不只是筆電的演化,更是跨世代的革命。

嚴格來說,筆電與行動通訊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兩大陣營如今仍涇渭分明,真正能夠成功跨越這兩大產業的,只有蘋果與三星,但蘋果又明顯超前三星,即使全球最具規模的重量級大廠索尼(Sony),至今也只有挨打的分。

面對新世代產品來勢洶洶,其實關鍵還是在蘋果整合後端服務的iTunes及App Store等軟體服務,讓許多傳統電子大廠相形見絀。以軟實力征服全世界的蘋果,已是全球3C電子產業的共同敵人。

此外,與宏碁相同處境的,也有惠普、戴爾、聯想、華碩等公司,儘管大家都積極推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來應戰,但如今成效都還有限。也就是說,宏碁面臨的是整體產業問題,但目前每家公司與蘋果的差距都非常遠,追趕已經不容易,想要超越更困難。

在 宏碁宣佈下修財測的同一天,華碩剛好發佈了最新的變型平板,「這已經是我們覺得做得最好的產品了。」華碩內部人士透露,他們只能想著如何縮小與蘋果的差 距,而不是想著能做出超越蘋果的產品,即使自家平板電腦做得再好,也只能處於挨打狀態。就連華碩執行長沈振來都很無奈,連連在平板的產品開發會議上發飆罵 人。

這就是台灣產業界目前的氣氛,因為別說要超越iPad這等宏大的目標,就連要追上iPad的腳步,都談何容易。「台廠要做出一個與蘋果 相同、甚至功能更好的平板電腦,絕對易如反掌,但難的是在於如何打造出App Store的完整供應鏈。」美商超微(AMD)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王保礎說,現在代工生產(OEM)廠看這一輪平板電腦競爭,想的都是如何把 iPad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今年iPad拿走七成市佔,已是大致底定的事實,OEM廠在想的是,明年如何扳回一城。」從產業大環境來看,成熟的筆電產 業因代工與品牌專業分工,因此讓品牌業者可以專注發展,充分發揮經濟規模的效益。但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正值高成長階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仍掌握在像宏達 電與蘋果等大廠手中,沒有很強的代工業者出現。因此,宏碁切入智慧型手機市場,至今成效還是有限。

收縮機海策略 跳脫追量競爭聚焦研發資源 採獲利優先如今,平板電腦的情況更是如此,蘋果掌握了像觸控面板等關鍵技術,代工廠鴻海頂多是組裝製造廠而已,不見得有能力替別家公司代工生產,這也形成了其他企業難以跨足平板電腦的進入障礙。

施 振榮就曾說過,只要有很強的代工廠出現,宏碁的銷售體系,就可以把產品賣得很好,但因為行動通訊產品不僅平台尚未成熟,而且要經過多種認證與測試,加上電 信營運商佔很大的銷售比重。因此,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目前都還沒有發展出很強的委託設計製造代工(ODM)業者,這也形成了平板電腦無法普及的原因。

也因此,宏碁要跨越新產品鴻溝,仍得靠自己努力。目前宏碁只有約三百多人的行動產品研發團隊,相較於宏達電擁有超過千人的團隊,宏碁在質與量上都還不足,雖然近來大力從宏達電、仁寶、緯創等挖角,但距離目標仍然很遠,如何整合這批新產品領域的人才,是目前最高難度的挑戰。

康 和證券研究部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蘭奇時代追求銷量成長,大量採行機海戰術,雖然適用於筆電產業,但不見得適用正在快速發展中的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即使 是研發資源最豐富的宏達電,目前也開始縮減產品線。因此,宏碁也必須先聚焦研發資源。近來宏碁是首家出貨Android最新版本作業系統 (Honeycomb)平板電腦的PC廠商,已可看出宏碁正逐步從機海戰術轉至聚焦策略的努力。

此外,郭明錤也樂觀指出,目前宏碁三月平板 電腦出貨量已近二十萬台,第二季宏碁從通路商接到的訂單也確定突破百萬台,是PC廠中推出平板速度最快的公司。由於宏碁三月在中國筆電市場出貨量大增,未 來若能在新興市場更積極進取,加上宏碁已開始採行獲利優先的策略,﹁我認為,宏碁頂多受到的衝擊是筆電市佔率下滑,但對獲利的侵蝕不見得會很大,對宏碁筆 電的基本盤影響有限。﹂無論如何,這三大挑戰,都將是宏碁第三次改造的關鍵,若有任何一點沒做好,改造成果勢必大打折扣。不過,宏碁也並非完全沒優勢,由 於過去幾年,宏碁的人員、組織已非常精簡,而且公司已持續獲利多年,基礎雄厚,比起前兩次改造,這次宏碁擁有的條件更好。

至於與蘋果相抗衡的Android平台,如今也獲得非蘋果陣營的一致支持,若Android應用市場可以發展得更成熟,對於宏碁這種身輕如燕的精簡組織,勢必可以快速反應,緊緊抓住新產品的發展契機。

回 顧宏碁過去兩次的大改造,分別是在一九九二年及二○○○年,兩次改造,都讓宏碁脫胎換骨,並創造另一波高成長。例如一九九二年,當時宏碁成立十六年,以結 合地緣的方式發展全球品牌,並用分散式管理架構及模組化當地生產等,讓宏碁美國公司轉虧為盈,還創造了往後連續三年淨利成長八成的佳績。

領導者有魄力調整改變

企業整體有能力接受再造

至於第二次在二○○○年,宏碁規模更大了,但員工執行力不強,管理賞罰不明,許多轉投資績效不佳,加上品牌與代工事業合在一起,面臨客戶抱怨,於是,施振榮痛下決心,把宏碁與緯創分開。

結果,原本品牌不賺錢,靠製造代工利潤來養的情況,分家後,宏碁品牌一路往上走,至於緯創的代工事業,也在一番調整後出現大成長,改造成果非常豐碩。

宏碁前兩次的改造,比較偏向於內部組織、管理架構的改造。如今,距離上次再造已有十年,這次的挑戰更多來自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電腦產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何找到未來新的致勝方程式,將嚴酷考驗宏碁人的智慧。

不 過,總是坦然面對問題的施振榮,不斷改造已是企業基因,企業有調整改變的能力,是宏碁能夠屹立不搖的關鍵。如今,筆電市場今年受到iPad衝擊,不好已是 事實,許多大公司已不冀望今年,明年才是兵家必爭之地,宏碁若能在今年內把體質調整好,一次做好改造,未來不見得沒有機會。

安內而後攘外, 宏碁第三次再造繼改造內部組織、管理 架構後,挑戰外在環境變化

1976年 成立

施振榮集資100萬元成立宏碁。

1992年~1997年第一次再造

一、改造原因

1.在美自創品牌連續兩年共虧損12億元。

2.競爭對手削價競爭,低毛利競爭環境形成。

二、實際作為

1.在地化經營海外公司。 2.讓海外公司獨立決策。

3.零件模組化生產再組裝。 4.提出微笑曲線。

三、成果

1.生產力提高3倍。

2.1994年美國宏碁轉虧為盈,盈餘3億元。

3.成為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之企業標誌。

2000年~2010年 第二次再造

一、改造原因

1.網路泡沫破滅,宏碁幾乎退出美國市場。

2.品牌與代工間的產銷衝突嚴重。

3.五大集團資源分配不均,成長幾乎停滯。

4.施振榮承認經營失誤,宣示積極轉型。

二、實際作為

1.將品牌與代工完全分割。同時,由李焜耀掌明基,脫離宏碁,自創品牌BenQ。

2.降低全球庫存,暢通供應鏈。

3.聘任蘭奇,以多品牌策略專注發展歐美市場。

三、成果

1.品牌本業在2002年順利轉虧為盈,10年來淨利成長超過15倍。

2.歐洲品牌電腦銷售量成長率超越戴爾與惠普,並在2004年重回美國市場。

3.2007年宏碁首次躍上全球個人電腦銷售前三名。

2011年~ 第三次再造

一、改造原因

1.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崛起,對PC產業大環境帶來極大衝擊。

2.宏碁兩度下修財測。

二、實際作為

1.發表多款智慧型手機。

2.2011年3月,發表平板電腦ICONIA Tab。

三、預估成果

逐步從機海戰術轉至聚焦策略,期能快速反應,抓住新產品的發展契機。

宏碁的三大挑戰

挑戰一

股價跌跌不休,雖然祭出庫藏股,但須慎防外資對宏碁產生信心危機。

挑戰二

蘭奇去職,原核心大將可能鬆動,未來要積極重建及融合東西方經營團隊。

挑戰三

平板電腦對筆電衝擊很大,要投入研發資源跨越產品鴻溝,並努力追趕蘋果。

最低下看46.2元!

11家外資大砍宏碁目標價評估日期 外資 評估 目標價(元) 分析3/25 大 和 賣出 81降至50 第一季的營收和出貨量都大不如預期,且宏碁對斷鏈效應過度樂觀。

3/25 美 林 賣出 88* 在終端需求的低價競爭和OEM市場仍有實力,但在PC需求衰退趨勢下仍有風險。

3/25 麥格理 維持→賣出 72降至46.2 仍然處在過渡期,面對未來挑戰需要一段長時間調整。2011年EPS將會跌過金融風暴的低點。

3/25 瑞 銀 維持持股 80* 存貨顯然無法消化,且ICONIA Tab產品競爭力比iPad 2差,銷售目標可能過高,進一步造成存貨壓力。

3/27 摩根大通 維持持股 72降至64 連續修正財測將會造成市場信心動搖,因為缺乏成長動能,獲利將會再次下修。

3/31 野 村 買進→維持 70降至60 管理階層重新洗牌,過渡期可能需要2至3季。終端需求市場低迷,平板電腦進度緩慢,近期股價難有表現。

3/31 花 旗 維持持股 60降至49 宏碁是平板電腦侵蝕筆電市場下的主要受害者。而薄利多銷絕對不是競爭優勢,以此策略進軍平板市場,未來將有風險。

3/31 匯豐銀行 賣出 96降至61 Q2的營收穫利季增率都會趨於扁平,而蘭奇辭職後所造成的短期風波,將對內部組織及外部銷售造成衝擊,所以Q2和Q3都有負面影響。

4/1 高 盛 賣出 96降至48 蘭奇的辭職將造成短期動盪,加上表現不如預測,宏碁在長期會有許多潛在衝擊。

4/1 摩根

士丹利 維持持股 100降至63 CEO辭職的新聞將會打擊宏碁的股價,因為特別是歐洲,蘭奇被市場視作宏碁近年來成功的關鍵人物。同時,連續修正財務預測是一個危險的警訊。

4/1 德意志 維持持股 84降至58 管理階層的動盪使宏碁未來的獲利風險升高,中長期來說,轉型所造成的風險會一直存在。

註:*為該機構尚未重估其目標價更新思惟 宏碁尋找新的致勝方程式

蘭奇時代

1. 業務、行銷、公關

一把抓:

即使蘭奇升任宏碁執行長,對於佔營收四成的歐洲市場,蘭奇依舊緊抓在手,始終兼任宏碁泛歐地區總經理。

2.衝高出貨量:

以行銷見長的蘭奇,通路管理做到淋漓盡致,在衝高出貨量的大旗下,產品研發工作卻都交給代工廠,而出現偏廢產品研發的情形。

3.大量晉用

外籍主管:

連向來各家品牌廠都打「以夷制夷」的中國區,蘭奇也大膽任用德國籍副總裁艾仁思。

新宏碁時代

1. 權力重分配:

泛歐地區總經理將由泛歐地區代總經理狄普勒接任,業務、行銷等大權也將重新分配,而非集中一人之手。

2.產品策略導向:

在全球資深副總裁暨IT產品事業群總經理翁建仁領軍下,過去「業務導向」的策略,可望轉向「產品策略」,進一步強化宏碁的產品研發實力。

3.東西再融合:

第三次再造下,宏碁的用人策略也將全盤重新考量,東西方的經營團隊也勢必要進一步融合。

蘭奇衝出高市佔,毛利卻逐年下滑第二次改造至今,稅後淨利仍大增15倍

日期 年底收盤價 營收

(億元) 稅後淨利

(億元) 毛利率

(%) PC全球市佔率 (%) 2000 94.27 305 9.7 9.1 N/A 2001 40.73 930 10.3 10.1 N/A 2002 42.55 1073 86.5 13.6 N/A 2003 26.96 1576 73.1 13.2 N/A 2004 45.29 2250 70.1 12.1 3.4 2005 44.89 3180 84.8 10.7 4.6 2006 69.47 3508 102.2 10.9 5.8 2007 60.18 4620 129.6 10.3 9.0 2008 48.72 5463 117.4 10.5 10.9 2009 41.75 5740 113.5 10.2 13.4 2010 89.70 6297 151.2 9.8 13.0 資料來源:IDC、Gartner、外資報告、宏碁歷年財報

整理:楊卓翰

蘭奇去職 施振榮主導

此次主導宏碁臨時董事會、並請蘭奇去職的人,就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雖然蘭奇去職引起國內許多管理學界巨擘的質疑,不過,施振榮要宏碁進行改造的想法,其實早在去年底就已有跡象。

蘭奇去職的消息傳出後,包括台大教授湯明哲及政大教授於卓民等人,都表達不解與惋惜。湯明哲甚至認為,宏碁公司治理結構出了問題,董事會對經理人標準不一,已創下不好的先例。

事實上,去年11月,施振榮就已在公開場合提到,宏碁需要第三度再造,當時,蘭奇還曾隔海發電子郵件向施振榮「請教」,結果,隔天施振榮辦公室就對外發聲明稿,指出自己是站在企業管理的立場,而非宏碁董事的角度來建議。

施振榮與蘭奇對宏碁發展的歧異,主要還是蘭奇一心想要衝出貨量,做到筆電全球第一,但施振榮認為應該強化研發並調整產品線,及早因應iPad的衝擊。由於基本路線不同,加上去年以來,蘭奇與台灣方面持續溝通不良,才出現財測失準,頻頻讓外界跌破眼鏡的情況。

對 於公司有沒有走在對的道路上,施振榮向來非常堅持,而且一覺得不對就會立即處置,否則問題只會愈拖愈大。如同2000年時,施振榮發現旗下的德碁半導體根 本沒有競爭力,便迅速決定賣掉;後來包括出脫國碁、揚智,以及宏碁與緯創分家等,都可以看出施振榮明快處置的作風。此次遇到執行長暨全球總裁蘭奇對基本路 線看法不同,預先看到宏碁未來命運的創辦人施振榮痛下鐵腕、蘭奇去職,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93

孵出台灣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生技傳教士張有德:我對台灣有信心


2011-7-11 TWM




「鑽石計畫」延宕、創投資金縮水、ECFA執行龜步台灣生技產業準備起飛?

最近,有一個名字經常出現在媒體上,代表的是將孵出台灣下一個台積電的「鑽石計畫」,更是將扮演「生技業張忠謀」的創投操盤人。他是台灣第一位生技創投TMF管理人——張有德。

撰文‧賴筱凡、林明定

這 是一個即將要起飛、全球政府無不積極扶植的產業,一個最被看好,可望替台灣培育出下一個台積電、半導體聚落的產業,它是生技產業。六月五日,端午連假,一 個影響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會議正在行政院展開,「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鑽石計畫」)正式起動,國發基金也將注資到台灣第一個生技創投 ——台灣生技創投TMF(Taiwan MedTech Fund)。

而扮演這個台灣生技創投領航者的人,是國際知名生技創投The Vertical Group唯一華裔執行合夥人張有德。

將扮演生技業張忠謀

張有德,一位將成為「鑽石計畫」裡的台灣生技產業領航者,他被賦予扮演生技業張忠謀(半導體教父、台積電董事長)的重任,被寄予帶動台灣生技業的厚望。

就在台灣生技創投TMF拍板定案的前夕,很多生技產業大老都想問,為何是張有德?到底張有德是何方神聖,能讓國發基金七人審查小組全數通過他的創投申請案?

與 他接觸過的人,不論產業界、學界、政界都一致好評:「他是個很nice(不錯)的人,他是BTC(生技諮詢委員會)裡人緣最好的人。」趁著短暫返台的停留 時間,《今周刊》與張有德做了一次專訪。由於行事一向低調,所以台灣人對於張有德的認識很有限。相較於兩岸三地製藥界女強人的前Tanox執行長唐南珊、 一手創辦IVAX與OPKO兩大藥廠的藥界女王許照惠,張有德向來都不是媒體關注焦點。

儘管如此,他的低調與成就並不能畫上等號,全世界心 導管支架手術必須使用的血管內超音波、鼠蹊部止血器等醫療器材,其實都出自張有德之手。他也曾經自行創業,後來被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材創投Vertical 買下,個人還被邀請加入Vertical創投,更屢屢被Vertical創投派去整頓旗下公司,成績斐然。

最近這兩年,除了Vertical創投外,張有德開始多了另一個重心,那就是台灣生技創投TMF。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那是「鑽石計畫」才剛拍板的初升段,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大老遠飛到美國,親身登門拜訪每一位列在「鑽石計畫」候選人名單的生技業A咖大老,張有德、唐南珊、許照惠、美國維梧創投(VIVO Venture)合夥人孔繁建……等。

培育第三個「兆元產業」

逐一敲門、長談,翁啟惠馬不停蹄,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鑽石計畫」是台灣重要的國家級計畫,成功的話,他們能替台灣打造出另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更可望繼半導體、面板產業後,培育出第三個「兆元產業」。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他們的年紀來到退休的邊緣,他們有錢、有閒、有knowledge(知識),台灣生技業如果能請得到這些A咖,對『鑽石計畫』就是一大加分。」前經建會主委、也是一手草擬「鑽石計畫」成員之一的陳添枝,時過兩年,他還是對這個計畫滿懷期待。

在 草擬「鑽石計畫」之初,他們就把操盤台灣生技創投的人選資格門檻訂得老高,「要有管過十五億元以上生技創投經驗的人,又要有募資能力,而且能接受政府開出 的各項條件,真正符合資格者,十根手指頭絕對數得完。」陳添枝的話並不誇張,張有德、唐南珊、孔繁建……,幾乎符合條件的人選,翁啟惠都拜訪過了。

身負傳教士精神

最後,願意答應台灣政府諸多條條框框,包含一些不合國際慣例的要求,更得通過國發基金七人審查小組認同的,只有張有德。

於是,他開始了不斷在美國、台灣間往返的旅程。擁有虔誠基督信仰的他,就像一位「傳教士」,沒有一聲怨言,「即使他知道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他還是決定要做了。」熟識張有德的友人感嘆,面對那些旁人眼中的「不平等條款」,張有德沒有太多的抱怨,而是默默地做。

張 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申請案從國發基金送進行政院,一審就是六個月,「他為了要做TMF,還從美國派人來台駐點處理TMF的申請案,光是請會計事務所 做評估報告,都不知花了幾百萬元。」參與TMF申請過程的人私下透露。即使整個申請案延宕半年,連駐點人員都無聊到去逛花博,張有德答應要做的事,他就是 堅持做到底。

這些事前的投資與溝通,張有德在專訪過程中,幾乎隻字不提,身為一位虔誠基督徒,他堅持言論只說重點,只對問題分析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抱怨、批評的字眼,幾未出現在他的談話中。從申請過程的坎坷,到行政院拍板通過,他只有兩個字:感謝。

其 實,他願意放棄Vertical創投的工作,全職回台做台灣生技創投TMF,都出於一種思鄉、愛台灣的反饋。這些年,他每年都到大陸參加國際生技創投論 壇,大陸創投與人才國際化程度進展飛速,猶如置身生技業的矽谷,但張有德還是忍不住感嘆:「總覺得 missing something(少了點什麼),等上了回台灣的飛機後,我才知道缺少了什麼,就是人與人間的信任感覺,但,我對台灣還是有信心!」其餘A咖受感召 紛紛返台與張有德有相同心情的,還有她,許照惠。

台大醫院的十五樓病房裡,長廊靜謐,護理站三、五名護士低聲交談著,卻見到長廊盡頭有個人 不斷在病房間忙進忙出。她穿著樸素襯衫與牛仔褲,腳底踩著黑色球鞋,灰白髮色透露出她已有了些年紀,她一邊得打理來健檢的母親,另一邊口袋裡的手機鈴聲沒 停過,來查房的醫生會跟她點個頭示意,但很少人知道,一位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婦人,卻是身價一五○億元的藥界富豪。

早上才剛踏上台灣土地的 許照惠,她的行程沒停過,即使這次回來台灣只有短暫五天時間。在母親做完健檢休息的那兩個小時,她抽空接受專訪,地點就在她母親健診房間外,「不好意思, 我們只能在這談。」許照惠笑得尷尬,因為在這個專訪後,她還得趕著面試幾名員工。在國外漂泊了這麼多年,最終,她還是希望能為這塊土地貢獻些什麼,所以她 要把OPKO的第一個海外分公司設在台灣。

「其實我不用這樣做的,OPKO在美國做也很好,可是就覺得,能不能有幾個案子是在台灣做。」許 照惠的眼光閃躲了一下,焦距拉長了距離,望向了窗外。OPKO是許照惠創辦的第二家公司,五年前她創辦的第一家藥廠IVAX,以天價七十四億美元(約新台 幣二一四六億元)賣給以色列藥廠TEVA後,如此她還不打算退休:「想做的題目還有好多,像OPKO現在做的平台,有好多案子可以做。」像許照惠這樣享譽 國際的生技大人物,早已有名也有利,這兩年,她卻頻繁地回到台灣來,甚至一口氣捐六億元給母校台灣大學蓋了兩棟藥學系館,她為的不是能從中謀利,「我只是 覺得台灣也可以有國際級的藥學系,國際級的製藥公司。」許照惠,不是唯一有這些想法的人。

就在專訪許照惠的前一周,有一個人也短暫停留在台 灣,她是同樣擁有上億元身價的生技富豪唐南珊。穿著合身套裝,蓄著短髮的唐南珊,個頭不高,卻在生技醫療策進會的論壇上,穿梭人群中,不少人見到她先是驚 喜送上擁抱,再熱絡與她交談。二○○二年,唐南珊開發的氣喘藥Xolair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後,她所到之處備受尊寵,時至今日 榮景依舊。

生技台積電不再只聞樓梯響他們不約而同在這兩年紛紛回到台灣,都是為了「鑽石計畫」,他們推辭不了翁啟惠的一再請託,更為了讓他們成功的國際經驗能夠在台灣複製,讓台灣生技產業起飛。他們不問薪酬、不畏舟車勞頓,只為了圓一個夢想,一個帶台灣生技產業起飛的夢想。

如 今,「鑽石計畫」延宕半年後,終於在張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申請案落槌後,全面啟動。兩年前翁啟惠的「三顧茅廬」也開始有了作用,張有德、唐南珊、許 照惠只是「鑽石計畫」發動的開始,未來「超級育成中心(SIC)」也將著手建置,還會有更多生技A咖返台,台灣「生技台積電」不再只是一個藍圖。

總統同學蘇懷仁

扮演SIC母雞

在「鑽石計畫」裡,除了生技創投(BVC)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超級育成中心。設計之初,生技諮詢委員會就屬意雙箭頭,一個是張有德回來接生技創投,另一個就是全球第三大藥廠Biogen Idec前資深副總裁蘇懷仁。

業界大老曾分析,蘇懷仁與總統馬英九是建中同學,有這層關係要邀他回來應不是難事,加上他在Biogen Idec做的就是超級育成中心的工作,負責整合研發資源,把好的題材導引進產業,所以他是主持超級育成中心的最佳人選。

如今,有了蘇懷仁首肯,超級育成中心的成立應該不會再像生技創投申請案走得這麼艱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8

信心危機 CKM001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106496/index

在上世紀90年代,到處都是商機,那時候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帶動了大量輔助軟件工業,流動 電話的廣泛使用,又帶來大量網路基建,互聯網的興起,又帶出了網上商業這種生意模式,那時候,全球人民都以為進入了新時代,個個信心十足,大量資金湧進資 訊科技行業,製造了2000年科網泡沫,之後泡沫爆破,人心虛怯,許多科技公司也因此而沒頂,資訊科技行業也開始飽和。到廿一世紀00年代,又來一次金融 創新,金融機構製造了大量創新的衍生工具,並銷售到全球各國,埋伏了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的危機,其後遺症延續至今,歐美各國之債務問題已經存在了數十 年,一向相安無事,但投資人經歷了金融海嘯後,已經信心盡失,以至歐債投資出現信心危機。

歷來所有金融亂局都是信心問題,當人們對前景悲 觀,自然會想到積穀防饑,增加儲蓄,減少消費,上進無門,自然心灰意冷,不再進修,小商戶不創業,大企業不投資,銀行怕壞賬而減少借貸,貨物無人買,服務 無人用,商舖無人租,全球經濟只是一潭死水。但在過去歷史之中,這種悲觀現象只屬短暫,人類數千年的文化,都是由災難之中壯大成長,暴風雨過後總是晴天, 黑夜之盡頭就是黎明,危機始終有解決方法,股市始終會回復升勢。廿一世紀,中國有如旭日初昇,美國國勢江河日下,如果你是資本家,你會投資在中國或是美 國? 答案簡單明白。

另外,YAHOO的網誌升級實在錯漏百出,累我發網誌的時間延遲了七小時,我昨日才發現,唯有把文章的發放時間提 早。其實美國的YAHOO已經是強弩之末,強行經營下去,遲早接埋,不如及早接受馬雲收購,像喬布斯一樣,馬雲是互聯網商業奇才,在馬雲旗下,YAHOO 才有機會起死回生,我對阿里巴巴還是滿懷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09

現金與信心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mb.html

踏入2012年,股市高開高走,不知道多少博友已經滿倉,又還有多少博友手持大量現金呢?

開博一年多了,博友群也開始歸邊,進行交流的只剩下學習價值投資的博友了。一直以來關於是否應該持有現金,博友中都有很多爭議。有說是為了等待更好的價格,有說是為了平衡組合,有說為了抵禦黑天鵝事件。

在我看來,真正說不出口的理由是對自己持股組合信心不足,其他的理由都是面子問題。

那為什麼會信心不足呢?那是因為大家並沒有真正做到以四毛錢買價值一元的東西,所以才會不安。

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在價值一百萬元的房子和四十萬的現金之間二選一,你根本不難作出抉擇。

想明白了就不會再疑惑。祝大家龍年鯉躍龍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6

382.HK - 誰投了信心一票? 收買佬

http://blog.yahoo.com/recycle1004/articles/599109
查看 382.HK 威靈控股的 2011 年業績,顯示它經營艱辛

全年收入由 HK$72 億增至 HK$104 億,利潤卻只由 HK$5.3 億增至 HK$6 億;多做 40% 生意,但帶來 13% 增長


每股盈利 HK$0.21,以現價 HK$1.42 計,PE 6.6 倍;派息 4 仙,股利 2.8%,無甚驚喜

再 把 2011 年業績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威靈上半年收入 HK$60.8 億,毛利 HK$7 億,利潤 HK$3.9 億;下半年收入 HK$43.2 億,毛利 HK$5 億,利潤 HK$2.1 億;下半年收入少 3 成,毛利少 3 成,利潤竟少 4 成 6﹗

這無疑有季節性影響,但與 2010 年相比,2011 年下半年的減速無所遁形

2010 年上半年收入 HK$39 億,毛利 HK$5.25 億,利潤 HK$3 億;下半年收入 HK$31 億,毛利 HK$4.15 億,利潤則有 HK$2.33 億;下半年收入少 2 成,毛利少 2 成,利潤只少 2 成 2﹗

家電下鄉潮退令威靈舉步維艱,但優惠政策就這樣完結嗎?在今年
1 月初商務部曾表示要制定家電下鄉接續政策。在出口不繼、投資有限,國家又要力挽 GDP 增長的前提下,鼓勵內需,重推優惠政策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威靈為母公司美的工廠,專於微電機和洗滌電機。翻開美的 2011 年年報,發現威靈佔其關聯交易金額 42 億人仔,是總額的 66%。可以說,母公司美的倒楣,威靈食蕉;美的風光,威靈就能分一口

美的在今年 1 月 7 日宣佈計劃與開利合作拓展印度冷氣市場,美的投資 US$2 千萬,開利投資 US$1300 萬,將整合雙方在家用冷氣及美的部分輕型商用冷氣的生產和銷售業務,初步投資產能約 100 萬台。要知道印度人均收入低,美的平價冷氣很有競爭力,若在印度能大賣,就找到新的盈利點﹗


在產品方面,美的在節能技術上獨佔鰲頭,其獨有的全直流變頻冷氣的功率做到 30W,比普通直流更能節省達 59% 電。無獨偶有,國家又有新一輪電器節能補貼,仿彿是為美的和威靈度身訂造

政策乍雨還睛,母公司業務拓展,產品食正補貼,還未夠?

母公司美的集團的一系列增持,顯示它對此行業的信心和舖排


2011 年 11 月 23 日至 12 月 2 日,美的集團增持了 3383 萬股美的電器 (000527.SZ),平均作價 RMB12;12 月 6 日至 29 日,美的集團又增持了 337 萬股美的電器,平均作價 RMB11.67;12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16 日,美的電器 (000527.SZ) 增持了 631 萬股小天鵝 A (000418.SZ),平均價格為 RMB8.3,
高 PE 的它買入低 PE 的小天鵝 A,拉低美的電器的 PE,是優化資產的一步

美的集團的增持也缺不了 382.HK,它分別於 2011 年 11 月 16 日、今年 1 月 5 日和 1 月 6 日在場內以均價 HK$1.2 增持 2111 萬股

 如此一個大型舖排,也就說明了是誰對電器業,對威靈投下信心一票

查看往績,美的集團早在 2006 年 8 月中對 382.HK 作過 6 億 4 千萬股增持,均價 HK$0.13,為 5 合 1 後的 HK$0.65,往後乘勢抽升七倍﹗

政策陰睛未定?炒股跟紅頂白?而小弟選擇相信此行業龍頭的前瞻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2

中國製信心破產 香港水貨價飆四成 陸客全球奶粉狂掃貨 台灣是下一波?

2013-02-11  TWM  
 

 

嬰兒奶粉缺貨在香港引爆民怨,其實從德國、荷蘭到澳洲,陸客收購奶粉已成普遍現象;在國產乳製品安全問題解決之前,這股中國消費者購買舶來品風潮恐難停止,台灣必須及早準備因應。

撰文‧周岐原

槍砲彈藥,是戰略物資,必須嚴格管制出口;白米和麵粉,是戰略物資,必須隨時核對儲備量。那麼,嬰兒奶粉算不算是一種戰略物資?

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面臨的最新難題。中國旅客和跑單幫為業的水貨族,在香港四處掃貨、收購嬰兒奶粉,每天下午,拖著數箱「戰利品」的水貨族北上通關,一返回廣東深圳,立即將奶粉分拆出售。

經營這一行的利潤極為可觀,記者向一位每天賣出三十罐奶粉的網路業者查價,發現美贊臣(台譯:美強生)「安嬰兒A+」一號奶粉,在香港原價二九四元港幣(約一一二四元新台幣),但在中國,網路價竟飆到三三五元人民幣(約一五九六元新台幣),等於狂漲四○%!

物資被搶奪 香港人怒了這種「自由貿易」的副作用顯而易見:香港父母得四處奔波,才能買到孩子非吃不可的奶粉。「往往在附近沒有地鐵站的藥局或超市,才有機會買到,超市還限量四罐!」一位香港人抱怨:「簡直是千辛萬苦!」「這數年間,一直有人將香港物資運返大陸,造成香港物資短缺,到了今年一月, 奶粉供應突然更趨緊張,身為香港人,眼見屬於香港人的事物一一被搶奪,而政府卻坐視不理,只有民間自發行動才可迫政府面對。」在臉書發起「拒絕香港大陸化」活動的網友,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匿名回答。

一月二十七日,他和另外數十人在香港旺角車站參與「光復香港,還我奶粉」遊行,他們高喊口號、要求政府提出明確對策。

另一方面,也有網友出奇招,在白宮網頁發起連署,要求美國官方回應,短短三天就有近二萬人參加。

香港民眾透過種種行動自力救濟,終於換來特區政府的改革:食品環境署長高永文二月一日宣布,香港將正式修改進出口規定,每人出境限帶二罐奶粉,上限一.八公斤;奶粉品牌也擴大進口,在春節期間增加一百萬罐奶粉,以因應長假需求。

別以為只有和中國一海之隔的香港,會受到陸客大買奶粉影響,德國大報《圖片報》,就在一月中撰文指「中國人掃光德國嬰兒奶粉」;從歐洲到大洋洲,陸客狂買奶粉的效應,正在全球多國發酵。

在德國黑森州,Milupa公司生產的愛他美(Aptamil)奶粉,在中國是頗受歡迎的舶來品,公司去年下半年雖將奶粉產量提升三成,仍供不應求。

Milupa發言人史托爾(Stefan Stohl)分析:「我們沒有中國客戶,也不打算將奶粉出口,所以是中國人透過管道在德國買,然後寄回去。」在該公司總裁賈蘭德眼裡,業績水漲船高似乎不是個好消息,他說得更直接:「我們只為德國寶寶生產產品。」面對搶購風潮,德國超市只能以每人限購五公斤奶粉來暫時因應。到了荷蘭,超市的限購更嚴,除了每人限購四罐、已購物者禁止再消費,貨架上還貼著以荷蘭文寫的告示牌,上頭寫著:「出口中國的兒童食品暴增,全國存貨短缺,很遺憾執行限購政策。」防止將奶粉囤積或出口至中國的意味相當明顯。連澳洲、紐西蘭,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類似管制。

乳品頻出包 中國父母怕了其實,中國並不缺少嬰兒奶粉,缺的是「信心」。過去五年,中國奶粉年消耗量雖由九十五萬噸增加至一六一萬噸,然而,去年中國奶粉產量也達一三六萬噸,只要適度增加進口、擴大畜牧業生產規模,供不應求的情況應該可以得到控制。問題就出在,有能力花錢的消費者,根本不敢買中國本土的乳製品。

繼○八年三鹿奶粉因含有三聚氰胺毒素,造成三十萬名幼童洗腎、腎結石等嚴重副作用之後,近年又有多家乳製品業者爆出產品含汞、提前腐敗、含有黃麴毒素等「五花八門」醜聞,正是問題產品層出不窮,中國父母已經被嚇怕了,即使多花一點錢,也要買絕對放心的奶粉。可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一日不解決,全球奶粉被陸客狂掃的現象就不會消失。

連德國、澳洲也感受到奶粉持續外流的威脅,已有立委示警奶粉出口問題,更不能掉以輕心。一旦台灣也出現「奶粉荒」情況,該如何保障本地嬰兒權益?

香港《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向本刊分析:「管制奶粉攜帶出境,同時又不能太死板,開徵離境稅可免這個麻煩;有人還是要帶的話,也可以,繳重稅便是。徵收離境稅的行政手續不難,稅務局行政效率很高,完全可以應付。」這個課徵「離境稅」的建議,或許可作為當局的預備政策。

保護本國嬰兒權益

——陸客搶購奶粉,各國應對方案

香港

每人出境限帶2罐、總重1.8公斤

荷蘭

超市每次限購4罐、不得重複消費

德國

超市每次限購5公斤

澳洲

每人每次限購2罐

紐西蘭

超市每次限購4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