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 金和銀的決擇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391


一樣物品的價值有兩個成份:(1)實用價值 (2)交換價值。

在古時,紙幣還未被廣泛使用,金和銀成為了人類的貨幣。它們有兩個重 要的特質:(1)稀有 (2)不會變質。因此,它們擁有很高的交換價值。但真正可以用到它們來從事生產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用處很少,因此它們的實用價值很低。

相反,一些食物,特別是那些易於腐壞的食物如生果,它們的交換價值很 低,我們可以說差不多所有價值都來自其實用價值。

那現在的金和銀呢?現在的金,仍大都用作儲蓄,金器金飾的製造,真正 用於工業製造的金佔整體的很少百分比。從世界黃金委員會(World Gold Council)20089月的公佈顯示(下表),只有12%需求來自工業,其餘的是來自珠寶首飾業﹑各地中央銀行﹑和作投資用途,共佔86%。由此觀之金仍是一種有很高交換價值成份的商品,因交換價值無法為買家創造出滿足他們需 求的價值,所以無法斷定它是平是貴,因此價值投資()者不會參與。

用途

百分比

珠寶首飾業

52%

各地中央銀行

18%

投資

16%

工業

12%

未分類

2%


至於銀,漸漸地銀的工業用途多了,從維基可以看到︰

In 2001, 23.47% was used for photography, while 20.03% was used in jewelry, 38.51% for industrial uses, and only 3.5% for coins and medals.

意思為︰於2001年,23.47%的銀用於攝影業,20.03%用於珠 寶首飾業,38.51%用於工業,只有3.5%用於錢幣和獎牌製造。因此,銀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商品,起碼有62%(23.47% + 38.51%)擁有著實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正因為它有實用價值,價 值投資()者就能投機於它身上,因為以它作為原料而變出來的製品可以為買家創造價值,並且比較穩 定。換句話說,市場對它有真實的需求,是穩定且有價有市的,如果我們看見市場未能反映它真實價值時,就有機會賺錢。相反,金的交換價值比實用價值多得多。

我們也可以從巴菲特先生的投資()看到它們的分別,因他之前也有投機於銀。他的解說是銀屬於工業性商品(Industrial commodity),而金是貨幣性商品(Monetary commodity)。我認為,兩者的分別就在於實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分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68

支援留外交換生 左丁山

2010-12-01  AD





 

銀行總經濟師K 憑面試經驗,知道曾經到外國交換,在外國大學上課一個學期以上嘅本地大學生,英語講得比較好,對國際事務亦知多啲,故此主張大學生多多爭取機會去外國做交 換生,但照左丁山所知,交換不是單向的,舉個例,如果一位本地生到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交換,佢嘅大學亦要接受一個布朗嘅學生,先至叫做exchange。換言之,本地大學要與布朗簽訂一個交換計劃,有咗機制,先至可 以送本地生出外。我地想送學生出去啫,人地大學肯唔肯同香港簽約呀?故此交換生計劃並非想像中咁容易,本地大學要搞好啲「外交」,努力與外地大學聯絡、交 流、打好關係,提升自己學校嘅學術地位,外國大學先至會覺得門當戶對,願與本地大學交流,或者吸引到外國大學生來港。某次有機會見到來自外國嘅博士生,佢 地根據Ph.D Fellowship Scheme來港,一位美國女孩子話畀左丁山聽,佢係本科生之時,到過理工大學交換,深受吸引,故此申請入理大讀應用社會學博士,僥倖得咗咁講。其實係冇 僥倖嘅,呢個博士生計劃有好多外國學生申請,競爭激烈,獲得取錄嘅,全部係外地精英之選。

本地大學要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在國際嘅競 爭力,等學生去到倫敦、紐約工作,仍然有得揮嘅話,當然要爭取國際化,跳出香港,不可留在香港閉關做鄉下仔女。但講到尾,要錢嘅噃,每年UGC(教資會) 撥款畀大學,有冇一筆專款係用作幫助「國際化」,幫助學生出外交換o架?諗真吓,唔多覺,希望教資會幫忙,向教育局爭取,教育局唔OK嘅話,財爺唔會批錢 嘅。

 

學生有個富爸爸,出外交換當然簡單到極,但如果只有一位窮媽媽,一出外買機票都唔多掂噃,如何是好?最理想嘅就係大學 有「交換津貼」,劉遵義為中大校長之時,說服日本富豪康本健守先生捐咗一億元畀中大,專為學生國際交換而設立一個基金,如果UGC連呢樣都能夠幫埋學生出 外交流交換,每年有經常撥款嘅話,對本港之Upward Mobility(向上流動)會產生好大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46

金屬礦開發起底:TCL澄而不清 「開發充滿了不確定性」;新疆液晶電視項目或為交換條件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6/4NMDAwMDIzNDg4NQ.html

雖然TCL集團(000100.SZ)4月24日的澄清公告表明並沒有參與開發位於新疆拜城縣的全球第一大稀有金屬礦的計劃,但是資本市場對於20天多天的熱情卻並未因此散去。

4月25日,在短短五天內第二次復牌後,TCL集團的股價一度漲停,東方證券分析師張小嘎甚至表示,「TCL集團的這則公告是典型的澄而不清。」

回應傳聞的固有格式

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尚未取得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

TCL 集團的公告中指出,公司不存在籌劃該「新疆南部拜城縣特大型稀有金屬鈮鉭礦」事項的情況,也沒有與任何第三方就該事項進行接觸或簽署任何協議,並且承諾至 少3個月內不會籌劃該事項,公司及公司控股股東亦不會進行其他重大資產重組、增發等對公司股票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

然而外界都清楚這是上市公司對於市場傳聞回應的固定格式,然而TCL集團的公告中也透露了關於「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的來歷。

按照其說法,該公司2010年7月26日註冊成立,2011年4月1日正式揭牌,註冊資本2000萬元,其中TCL集團全資控股的TCL創投有限公司控股65%(1300萬元),新疆興宇華安礦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5%。

按照TCL集團的說法,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尚未取得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目前該公司各項工作尚在前期籌備階段,但這並未排除其未來投資礦業的可能性。

而一些資料證明新疆TCL能源公司去年已經開始了探礦工作,今年1月18日新疆布爾津縣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重大引資項目,指出該縣礦業勘探開發加快推進,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勘查院、TCL新疆能源公司等企業落戶開展地質找礦工作。

消 息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其實TCL集團2009年就確定了能源領域尋求投資機會的戰略,而TCL創投則是具體的落實者,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去年9月也 曾表示,在目前多媒體、通訊、家電和泰科立電子四大產業集團和物流與服務、房地產與投資業務群的基礎上,TCL也將尋求在環保科技、醫療電子,以及一些能 源投資領域的突破,為此TCL集團將拿出每年流動資金的2%-5%。

之前TCL也曾經通過TCL實業全資子公司Peak Winner(即TCL峰勝投資有限公司)2007年

投資1.1億港元持有了HR38%的股權,而HR持有間接參與於阿根廷門多薩省總共面積約210平方公里的石油礦之投資、開採、運營權以及51%石油產出的收益權,而2009年9月公司完成了業務出售並獲利7000多萬元。

正是這次投資讓TCL吃到了能源投資的甜頭,而恰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進行了大量的招商工作,這讓TCL看到了投資新疆豐富能源的機會,而TCL為了規避風險還是將前期重心放在了找礦工作上,而且找到了新疆當地的合作夥伴。

新疆液晶電視生產計劃

「要想完全依靠TCL不太可能,而且開發充滿了不確定」

TCL集團有關人士透露,其實李東生過去幾個月曾經到新疆拜訪過三次,其中談到了一攬子合作計劃,其中就包括這次公告的新疆液晶電視生產線計劃。

根據TCL集團4月24日的公告,TCL集團有限公司於2011年4月1日與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開發區(頭屯河區)投資建設,以液晶彩色電視機生產為起點,首期建設3條LCD/LED液晶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年產100萬台產品。

然而這僅僅是TCL投資新疆項目的開始,也是其投資新疆礦業的條件,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為了讓新疆能源公司獲得開礦和探礦的許可證,TCL集團在新疆投資液晶電視生產線的計劃,因為西北地區並非TCL電視的主銷區域,而且TCL之前在內蒙已經有了電視基地。」

不 過TCL也留了一手,TCL表示,合作框架有效期為半年,自簽字之日起起算,但目前還不構成雙方對於投資項目正式法律約束力的約定,有待雙方進一步商定項 目的準確投資規模、項目用地選址、建設進度及與項目有關的政策後,再簽訂項目正式的《投資協議書》,約定具體的投資政策事項,顯然如果無法獲得開礦許可, 這一項目是否投資也是未知數。

之前有市場傳聞,TCL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已與新疆政府達成初步協議,將於近期擇機簽訂投資開發新疆南部拜城縣 特大型稀有金屬鈮鉭礦,預測鈮礦資源儲量超過10萬噸,鉭礦資源儲量超過1萬噸,該特大型鈮鉭礦儲量已經超出了中國已探明的鈮礦總儲量,預測開發後的總價 值將超過1300億元。

不過上述消息人士表示,「要想完全依靠TCL開發這一項目是不太可能的,而且該項目的開發充滿了不確定,不過不排除TCL與一些有色金屬國有控股公司聯合開發的可能性,不過這些投資都不會改變TCL的主營業務架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4

拿隱私交換溫暖 打造8.5億人王國

2012-02-13  TCW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早上十點,美 國加州舊金山灣區,臉書總部。一位代號「鳥人」的亞裔臉書工程師,睡眼惺忪的走進辦公室。

鳥人走進餐廳,正準備幫自己煮杯咖啡,卻發現今天 的辦公室有點不太一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興奮,許多人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他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一位非洲籍同事走到他身邊,低聲跟他 說:「你知道嗎?就是今天!扎克(Zuck,臉書員工對臉書執行長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暱稱)下午會『跟大家聊一聊』。」

原本不想上市但股東逾五百人,就須公開財報

下 午四點,總部裡大會議室擠得水洩不通。這裡,是佐伯格與員工們的「面對面聊天室」。

平常日每週五下午四點到五點,他會出現在這裡,跟所有人 親自報告臉書最新的近況與動態,員工們可以對公司狀況自由發問。整個過程會透過臉書視訊同步上傳,讓海外辦公室也可以參與。五點後就是Happy hour,提供酒類無限暢飲,讓大家迎接週末。

但這天是禮拜三,氣氛大不相同。佐伯格走了進來,隨手拉了一張椅子坐下。身上依舊穿著T恤、 牛仔褲,腳上趿著愛迪達(Adidas)的人字拖。他的表情有點嚴肅,與幾個月前,推出「時間軸」(Timeline)新介面時,那種活力四射的大男孩樣 子完全不同。鳥人知道,每當佐伯格要宣布重要的營運決策時,他就會從慵懶的科技宅男搖身變為威嚴的領導者。

「各位,我們已經遞交上市申請 了!」儘管這個消息早在矽谷沸沸揚揚的討論了快半年,不少部落格也在一週前就披露時間就是今天,但當佐伯格親口說出時,還是引起全場一陣驚呼。

熟 悉他的人都知道,佐伯格一點也不想讓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但美國監管會要求,一旦股東人數超過五百人,公司就必須公開財務消息,而臉書在二○一一 年底達到這個門檻。佐伯格認為,既然如此,不如透過上市來兌現當年給予投資人與員工的承諾,總比好過堅持不上市,但又得接受檢驗與相關義務。

創 下美國紀錄募資金額比Google還高出四倍

佐伯格用冷靜的口吻,敘述著公司上市後的發展。 但台下員工們早已按捺不住興奮的情緒,都在心中默默盤算著自己的年資,可以配到的股數,以及轉換後的價值。

佐伯格說完就離開了,沒有接受任 何提問。

隔天,整個華爾街都為此消息而瘋狂。這個美國網路業有史以來最大的IPO案,預計在市場上籌資五十億美元的金額,財經統計機構彭博 社(Bloomberg)預估,臉書的估值至少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更比當年的Google高出四倍。

這一千億美元的市值,來 自臉書擁有的八億五千萬的會員數。西元前三百二十八年,年僅二十八歲的亞歷山大帝,率領數十萬大軍,在十三年內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二 千三百四十一年後,二十八歲的佐伯格,僅僅花了八年時間,帶著三千二百個工程師,就建立了一個比亞歷山大更龐大的王國,佐伯格就是創建臉書王國的國王。

一 切源自寂寞在哈佛不吃香,追女生被拒絕

它的領土遍及全球五大洲,可說是世界上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與印度。每天有四億八千三百萬人在上面活 動,他們彼此交談,分享照片與心情,甚至用王國發行的貨幣進行交易,購買各式各樣的虛擬物品、寶物,二十四小時晝夜不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它比喻為「新日不落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它為「改變時代的巨輪」。

創造出 這一切偉大王國的原點,卻是出自於人類心中最原始的感受:寂寞。

二○○三年十月,一個週末晚間,佐伯格沮喪的走回他的房間,哈佛大學柯克藍 宿舍H33號房。就在剛剛,他被一個心儀的女孩拒絕。

這對他來說是很少見的狀況,根據長期追蹤臉書、《財星》(Fortune)雜誌資深編 輯柯翠克(David Kirkpatrick)描述,高中時期的佐伯格是校內風雲人物,他幾乎拿下所有的獎項,他擅長數學、天文學、物理學,能讀寫法文、希伯來文、拉丁文與古 希臘語,同時還是擊劍隊隊長。

但在進入菁英薈萃的哈佛後,這些光芒就被掩蓋。女孩們只看到一個滿頭濃密棕色鬈髮,臉上帶著雀斑的瘦削男孩。 他的家世也不顯赫,父親是一家小診所的牙醫,母親是心理學者。沒政商背景,這讓他難以取得加入哈佛最頂尖社團的門票。

那天晚上,寂寞的佐伯 格坐在床上,旁邊擺著一塊兩公尺長的白板,上面寫滿了方程式與程式碼,那是他用來激發靈感的工具。盯著那塊白板,一個瘋狂的想法逐漸在腦海裡浮現。他跳起 來坐到電腦前,開始寫程式。

自製宿舍網站發現同學都想交朋友,才創立臉書

凌晨四點,九間宿舍學生在入學時上傳的相片與資料通 通被他擷取到手,製成一個可以評論留言的公開網頁「Facemash」。接下來的八個小時,蜂擁而入的瀏覽量癱瘓了整個哈佛大學的宿舍網路。

傳 奇由此而起。佐伯格發現,原來大學生們對於「認識校內其他同學」的需求如此強烈,他與主修法國文學的室友休斯(Chris Hughes)討論,怎麼樣才能在網站上增加更多的人際互動。

二○○四年二月四日下午三點,臉書誕生。短短十個月內,註冊人數就超過一百萬 人。接下來七年,會員數更成長近八百五十倍。

佐伯格在一封寫給投資人的信中提到,臉書的使命,是提供所有人一個自由的發聲管道,強化人與人 之間的連結。「這使命聽起來很偉大,但它源自於一個很小的點:兩人間的關係。」

這句話,點出了臉書與其他科技龍頭最大的不同之處。

蘋 果(Apple),靠著簡潔卓越的工業設計,以及創新的軟體生態系,打造出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一大市值企業;作業系統霸主微軟 (Microsoft),把自己與硬體廠綁在一起,壟斷PC市場三十年,市值二千五百億美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幫網民在資訊大海中找到出路,再 結合廣告業,市值一千九百億美元。

相較於這些大公司,臉書的科技含量一點也不酷炫,一個蒼白的頁面,陽春單調的功能,幾個看似可笑的按鈕: 「讚」、「戳一下」,卻吸引了超過Google、雅虎(Yahoo)等網路前輩的會員數。就連功能粗糙呆板到不行的相簿功能,竟然也打敗Google旗下 的專業網路相簿Picasa,成為當前世上最大的網路相簿。

找到寂寞解藥一放上真名,更能得到朋友注意

更厲害的是,當所有的 網路公司都在想盡辦法挖掘出使用者的真實資料,找出每一組代號、每一條網路線背後人的身分、年齡、性別、喜好,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時,臉書卻不費吹灰之力 的,就讓八億五千萬人自動雙手奉上。

關鍵就在於,他抓住了人性的渴望。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丁(Morahan Martin)的研究,網路賦予人任意選擇與其他人互動和通訊的權利,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天堂,並且可以消除寂寞的感覺。史丹佛大學(Stanford) 心理學博士生喬丹(Alex Jordan)進一步指出,臉書會讓用戶產生凌駕於眾人之上的感覺。

臉書共同創辦人之一休斯說,人們都渴望交 朋友,更渴望被注意、被了解。但這件事牽扯到人格特質、魅力與交友技巧,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得好。

交朋友的第一步,是互道真實姓 名。臉書的實名制,是它成功的第一個基礎。

「你只有一個身分,」柯翠克表示,佐伯格曾經在短短一分鐘的採訪時間內,就把這句話強調了三次。

過 去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都習慣在網路上創造第二個身分,好躲在一個虛擬帳號的背後,讓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切割開來,擁有其他不同的面貌。

佐 伯格對此非常不以為然,他認為,沒有真實姓名,就很難建立信任關係。

在臉書風行以前,Myspace、Friendster等社交網站,都 希望能達到臉書的成就,但是前者並未採取實名制;後者嘗試,但卻失敗了。而臉書能夠成功,是因為他誕生於人際關係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大學校園。

在 這裡,學生們不會介意交換電子郵件帳號與真實姓名,因為再怎麼樣,即使認識了討厭的對象,只要封鎖他就可以了。但好處卻是,你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從已經熟 悉的人出發,認識你朋友的朋友,一步步拓展你的交友圈。

找到寂寞解藥二適度自我揭露,縮短人與人距離

「臉書給了大家一個管 道,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佐伯格說。在哈佛,各式各樣的社團、球隊、協會林立,每天晚上都有舉辦不完的派對、聯誼,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打進這個圈子。當 年他就屬於被排除在外的人之一。然而藉由臉書,他創造了另一個更大的俱樂部,讓所有寂寞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開派對。

拉近距離後,下一步是增進 彼此關係。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吉拉德( Sidney M. Jourard)指出,在人際溝通中,人們為了獲取對方的信任,會採取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方式,也就是與對方分享自己的出身、 興趣、人格特質,與對事物的看法。適度的自我揭露,可以拉近雙方的親密關係。

因此,在放上真實姓名後,學生們更甘心樂意的把自己的相關資訊 公開給「朋友們」知道。熱中網球的人可能因此意外發現,另一個同班同學也是溫布頓愛好者;剛失戀的人可能在臉書上抒發心情後,獲得未來伴侶的安慰。

找 到寂寞解藥三只能按讚給溫暖,欺騙則是自毀

這就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溫暖的一群人,如果能在臉書上獲得滿足,就會願意分享 更多隱私與資訊,換取更多的「讚」與回應。

這是為什麼臉書上從來只有「讚」(like)的正面按鈕,而無「爛」(hate)的反面詞彙。 「因為我們要讓世界更美好,而不是更加仇恨,」休斯說。

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這麼誠實,許多人也許會在真實姓名的背後,放上假造的資料, 例如謊報年齡、婚姻狀況或工作職位等,但佐伯格一點不以為意。他曾說:「你所欺騙的是把你當朋友的人,一旦被發現這些資料的虛假,你就會毀了自己的人際關 係。」

在臉書的上市公開說明書中,「人際關係」這個詞出現了上百次。佐伯格不斷強調,如果我們不能繼續維持使用者的良好體驗,如果我們不能 推出更好的服務,如果我們不能讓人們得到好的互動與連結,那將會對公司造成嚴重損害。

於是,不管動機是想認識新朋友也好,想找回舊朋友也 好,靠臉書維繫半生不熟的朋友關係也好,上億個使用者,為了換取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甘心樂意分享自己的隱私訊息。這些訊息就成了滋養臉書成長的沃土,讓 這個寂寞王國不斷向外擴張,從美國大學校園走向國際,再延伸進入各個社會階層。

儘管發想緣起是為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解決寂寞,但這個 寂寞王國的統治者,本身卻是個寡言少語,坦率直接到幾乎不顧人際關係的人。

柯翠克形容,當佐伯格處在一群陌生人中時,他習慣保持沉默,眼睛 盯著說話的人。假如對方言之有物,足以引發他的共鳴,那他就會接著這個話題,滔滔不絕說出自己看法;但如果對方盡扯些陳腔爛調,或冗長空洞,他會輕輕的說 一聲:「是啊,」然後換話題,或乾脆掉頭走人。

另一個坦率直接的例子,是在二○○九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Facebook 臉書效應》一書描述,在一家瑞典餐館裡,集結了各國的政治菁英與企業領袖,巧的是,佐伯格的對面坐的正是Google的創辦人之一賴瑞.佩吉(Larry Page)。

幾杯要價六百美元的葡萄酒下肚後,佐伯格身體向前傾,靠近佩吉,在所有人面前問他說:「賴瑞,你用不用臉書?」

佩 吉用他一貫尖銳略帶鼻音的語調回答:「沒有,我沒用過。」

佐伯格有點失望,但他不死心的追問:「為什麼不用呢?」

「那玩意不 太適合我,」佩吉說。

屢爆隱私爭議佐伯格被罵是愛錢的邪惡控制者

柯翠克表示,這段過程充分的顯示出了佐伯格的個性。儘管已經 是全球最炙手可熱企業的執行長,但他還像個稚氣未脫的大男孩般,驕傲自負又爭強好勝。

然而,靠使用者分享隱私而茁壯的臉書,也多次因為洩漏 隱私而差點面臨崩潰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二○○五年的「動態新聞事件」。

當時,臉書團隊才剛發表上傳照片的功能,引起使用者熱烈反 應,讓全公司上下充滿信心。佐伯格與創辦人莫斯科洛維奇(Dustin Moskovitz)等重要幹部興奮的想,既然大家這麼喜歡獲得新訊息,何不建構一個新頁面,讓所有上傳的照片與動態,在第一時間就主動傳送到朋友的頁面 上?

沒想到,這個看似貼心的服務,卻引爆了臉書史上最大的危機。大部分的用戶在不知情的狀態底下,被強迫「偷窺」朋友的近況,同時也被迫洩 漏自己的訊息。一位西北大學的學生形容:「我好像被扒光了衣服,卻找不到東西遮!」

憤怒的使用者組成抗議小組,包圍臉書總部,要求關閉這項 功能,在臉書上串聯的組織,甚至高達七十五萬人。

當時佐伯格人在紐約,沒有立即出面處理這項危機。不過他躲在飯店內熬夜了一整晚,寫出一個 新的隱私控制程式,讓使用者可以拿回資訊分享的主動權。這個功能上線後,抗議聲浪才慢慢平息下去。

可惜的是,佐伯格並沒有因此學會教訓,二 ○○七年十一月,又爆發了一次「燈塔危機」。

成立三年的臉書,用戶數將近上億,在獲利的壓力下,佐伯格決定對廣告商開放,推出一項名為「燈 塔」的提示服務。當使用者在臉書頁面上點選廣告商開設的頁面,並完成一筆交易時,他的動態牆上就會出現這個訊息,例如:「彼得剛剛在施華洛世奇上買了一對 水晶耳環。」

這個系統上線沒兩天,就釀成了許多悲劇。彼得的太太發現原來耳環不是買給她的,隔天立刻離婚。而本來是想買禮物給朋友們驚喜的 使用者,卻發現被系統給出賣,禮物清單在網路上一覽無遺,等於提早破梗。

這些悲劇引爆使用者的強烈抵制,他們開始意識到隱私被侵犯的後果, 佐伯格的形象也從一個口口聲聲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革命家,變成唯利是圖的邪惡控制者。逼得這位狂傲自負的國王,不得不再次下詔罪己,上臉書刊登了一篇道歉 文,並徹底關閉「燈塔」。

兩起事件凸顯現在的臉書,與其說是一家公司,其實更像是一個政府,所有的服務就像政策一樣,一旦變更,就會對上億 人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王國未來挑戰若隱私運用不當,可能自取滅亡

今天,臉書上市在即,一千億美元的估值,相當於臉書每個員 工的市值逾 三千萬美元,是蘋果員工所創造市值的逾四倍。

這背後象徵的是臉書八億五千萬人的個人隱私價值,以及其所帶來的商業利益。根據臉 書統計,臉書一天所產生的訊息量,是全球所有部落格加總起來的十倍。

然而,就像雙面刃一樣,佐伯格因為掌握了人性中的寂寞需求,讓人們甘願 交出自己的隱私,從而催生了臉書王國,但假使運用不當,這股勢力的反撲,也可能讓王國毀滅。

在厚達兩百頁的上市說明書中,佐伯格花了十分之 一的篇幅,大談投資人可能面臨的風險,從高階主管的運作,到競爭對手的挑戰,以及中國、伊朗、北韓等各地政府的封鎖,然而關於如何保護他最珍貴的資產,只 有概念性的敘述。

說明書中僅表示,美國聯邦法規與其他國家對隱私權保障規定的變動,將可能影響到公司營運與業務成長,卻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 做法。讓人不禁疑惑,這位在網路世界中橫掃千軍的年輕國王,是否故意遮蓋起自己的「阿基里斯腱」。

對於臉書洩露隱私的相關效應,已經逐漸發 酵。去年十二月,臉書剛與歐盟達成共識,同意修改內部隱私管理機制,以符合歐盟法規。今年一月,美國電子資料保密中心又跳出來,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調查臉書的新功能「時間軸」是否有洩露隱私之虞。

不管是Google競爭也 好,中國封鎖也罷,這些外部因素短期內都無法動搖臉書在社交網站的霸主地位,真正會讓王國一夕崩塌的,也正是它立國的基礎:隱私。

「臉書最 初的成立目的,並非要創辦一家公司,而是為了完成一個社會使命:解放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聯繫更加緊密。」這是佐伯格致員工、股東的信上,開頭 的第一句話。

臉書上市,是佐伯格朝向完成社會使命必經的一步。然而在這一步之後,臉書將接受貪婪華爾街的考驗,考驗佐伯格究竟能從八億五千 萬會員中,榨出多少金錢,這不僅是華爾街真正關心的事,更是攸關臉書能否繼續吸引好的人才,維持他所自豪的駭客之道。

對佐伯格來說,恐怕臉 書上市,將是一場金錢、使命與隱私三方大戰的開端。

【延伸閱讀】臉書IPO,創美國網路業紀錄

預定募資:50億美元(約合新 台幣1,479億元)預估市值:750〜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兆9,579 億元)預估本益比:80倍地位:全球最大社群網站主要承銷商:摩根士丹利銀行股東結構:高階主管及董事會持股70%(含執行長佐伯格持股28.4%)為主 要股東意義:創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網路業IPO

資料來源:臉書公開說明書、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員工市值貢獻,高達蘋果4倍  ——4大科技龍頭市值比較

臉書 市值(億美元):1,000 員工數(人):3,2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3,100

蘋 果 市值(億美元):4,250 員工數(人):60,4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700

Google 市值(億美元):1,900 員工數(人):32,467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600

微軟 市值(億美元):2,500 員工數(人):90,0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300

註:數據來自各公司2011年報,臉書為預估值資料來源:《經濟學人》 整理:林俊劭、吳玗蔚、蔡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2

「交換」的生意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21
  「孩子們有1/3的衣服都不會再穿了」,這是美國一家叫做「ThredUP」的兒童服裝交換公司首頁上的一句話。與金寶貝、GAP等品牌童裝不同的是,它通過用戶之間的交換來取得收入並減少重複消費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今年3月,這家創業公司剛剛推出童裝寄售服務:為用戶提供免費的郵寄袋子,用戶把不再需要的童裝寄到公司,ThredUP還將支付給用戶服裝原價20%到30%的費用。然後這些衣服會出現在ThredUP的在線商店上,最低只需要2.49美元就可以買到一件。


  聽起來好像和其他的電子商務公司沒什麼不同,事實上這已經是ThredUP成立以來第三次改變自己的主要業務了。在ThredUP成立之初,創始人詹姆斯·萊因哈特想要創辦的是一個成年人服裝交換市?場。


  但很快他發現這不是一個好生意。「雖然成年人也喜歡新的東西,但與孩子不同,嬰兒每3個月就必須購買一批新衣服,」萊因哈特說,「我們想幫助美國家庭省點錢,也做些對環境有益的事。」


  在萊因哈特提供的數據中,美國一個家庭每年要在孩子的著裝上花費將近1000美元,當孩子成長到17歲時,僅僅是衣服,已經讓父母用掉了2萬美元。


  此時大部分電子商務網站僅僅是提供買賣平台,如果家長想把不用的童裝交換出去是件相當麻煩的事情,至少他們得找到合適的家庭,要麼是合適的跳蚤市場。


  萊因哈特讓這件事情變得簡單了。家長首先在網站上註冊,並支付基本的郵費13美元,然後ThredUP會郵寄一些紙箱給他們。接下來父母將孩子穿不下的童裝放進紙箱,並把每一件的品牌、適用年齡、顏色和大致的款式登記入ThredUP的數據庫。


  在網站的展示界面上,每一個紙箱就是一個單位,點開之後你能看到這個紙箱中裝好了什麼。如果你看中一個箱子,進行註冊之後,ThredUP會通知對方 將紙箱送到你的家裡。ThredUP提供數據和信息的交換服務,從每隻紙箱中收取1美元的服務費,這便是它獲取收入的方式。


  在ThredUP上的衣服們並沒有照片,萊因哈特會認為這能夠方便和簡化家長登記的過程。一個成功的換物網站提供的是服務的流動性,這是創始人認為自 己可以把市場建立起來的秘訣。和eBay一樣,每個箱子被送出以後,接收人都可以基於整體質量、款式和寄送時間為箱子打分,92%的箱子送出以後得到了三 星或者滿分四星的評價。


  如果與陌生人交換衣服這件事情真的讓你心驚肉跳,ThredUP可以讓用戶創建一個小圈子,把家人和朋友放進去,那麼交換就只會在圈子中進行。


  每週都會有上千個箱子通過ThredUP的服務走在流通的路上,有25萬對父母成為了網站會員。萊因哈特因此獲得的成績是,去年拿下了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模仿者很快出現。今年3月,一家名為Bertie and Bean的英國網站也開始了類似的服務。這是由英國Oxygen Accelerator(氧氣孵化器)孵化的創業項目,提供的模式與ThredUP如出一轍,家長在註冊之後便會獲得兩個環保童裝「包」,然後將需要交換 的童裝打包起來,並在網上填寫好詳細信息。


  如果有人看中你的包,「買家」會支付15英鎊,然後系統會通知「賣家」發貨。這15英鎊包含了快遞費、慈善捐款以及Bertie and Bean的提成,衣服們當然是免費的?了。


  創始人James Tabor將定位限制在0歲到4歲,「英國家庭每年在每個孩子身上會花700英磅的服裝費,在英國0歲到4歲的孩子有386萬名。這樣算起來,一年就得花去27億英鎊。」


  在Bertie and Bean剛剛起步的時候,ThredUP卻顯示出了更大的野心。它開始回收舊童裝並建立網上商店,目前為止ThredUP已經回收了4萬件服裝,其中有2/3可以被它們轉手再賣給其他孩子的父母。


  「我們在一對一的交換上已經獲得了很多成功經驗,但用戶們想要更簡單的體驗,那我們就多做一點。」萊因哈特說。


  根據美國環保局的數據,美國每年產生130萬噸的紡織品廢料,但只有15%被回收用於循環或者再造。服裝零售商也開始回收廢棄材料,並使其成為生產新衣服的材料。包括飲料瓶、窗簾甚至辦公椅都已經成為它們回收的對象。


  「Reduce,Reuse,Recycle」(減少、重複利用、回收)已經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奉行的三項原則。早在2003年,作為非盈 利交換平台代表的Freecycle已經成立。在還沒有Facebook和Twitter的年代,會員們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發佈到本地群組的郵件列表,一 旦有其他會員對物品感興趣,可以直接回覆信息給發佈者免費索取。


  出於環保和節省成本的目的,在Freecycle進行的物品交換僅限於以城市為單位的社區。所以Freecycle更像是一個免費大賣場,會員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堆放在一起,然後按區域各取所需。


  發佈僅僅兩年,Freecycle吸引到了180萬名會員,遍佈全球的社區數量達到3200個。2007年,Freecycle每週的新增會員數量為 2.5萬人,進入2009年這一數字突破了4.5萬人。任何東西都可以拿出來交換,包括代金券、校服、自行車和洗碗機,每天轉手的物品多達2萬件。


  理所應當的,這個領域也出現了細分。


  「不需要內疚的血拼」,正如ThredUP用孩子消耗的衣服去鼓勵會員一樣,Swapstyle將自己定位於時尚服裝的交換。


  「我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生那點預算讓我沒法支付自己喜歡的衣服。我開始和世界各地時尚論壇上的女人們聊天,看看我手中可以交換的東西可以獲得些 什麼回報,」 Swapstyle的創始人Emily Chesher這樣介紹自己,「從那時候開始,我決定讓整個世界都獲得這種省錢的辦法。」


  交換已經正式成為了一門生意,更好的是它還能幫著人們節約些資源。


  回到我們的主角ThredUP,根據萊因哈特的數據,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得扔掉68磅的衣服—看吧,這可真不是個小數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6

中美就交換審計文件達成協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65

中美兩國於近期達成審計業務協議,協議給予美國會計監管機構從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獲取相關審計文件的權力

此項協議具體細節將於近期公佈,該協議可幫助美國財務監管機構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計師的涉嫌欺詐行為進行調查。

該協議將允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U.S.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調查中國審計公司的相關審計記錄和其他相關文件。中國財政部和證監會將協助PCAOB獲取必要文件。目前有四十七家中國審計公司在PCAOB註冊。

超過一百家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因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問題受到來自監管機構、審計師和空頭的質詢。當中國公司股價大幅下挫時,投資者的損失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因此,PCAOB主席James Doty說:「這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舉措。」

中方監管機構在聲明中表示,該協議的制定為中美審計監督及跨境執法合作進程中的重大舉措。Doty表示,此項協議的簽訂表明,中方正在修改他們與美國監管機構的合作方式。

美國監管機構已經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了超過兩年的調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對十幾家中國企業的涉嫌欺詐或其他不當行為提出指控。

但美國監管機構展開的調查卻受到了一定阻力,一些位於中國的審計公司拒絕向美方機構移交相關審計文件。美方認為,中國法律將中國企業的審計文件在某種程度上視為國家機密。因此,美國監管機構在獲取相關審計文件時難免遇到障礙。此外,中方已經拒絕允許PCAOB檢查中國審計公司的工作狀況以評估其業務表現及會計規則的遵守程度。

去年12月,SEC對國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位於中國的分支機構開展行政訴訟,堅持要求它們(在開展審計業務時)遵守美國法律並與美方相關委員會進行業務合作。行政法法官已開庭審理此案,並預計將於今年10月做出裁決。如果本案的最終裁決符合SEC的意願,相關審計公司可能將被剝奪對在美上市公司進行審計的權利。

雖然SEC並非是最新協議中的任何一方,且該協議無法解決SEC目前所關注的中國五大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問題。但Doty表示:「SEC非常清楚該協議將對我們產生何種影響」。

該協議允許PCAOB在提前知會中方相關機構的前提下與SEC進行文件共享,但不允許SEC將PCAOB視為獲得相關文件的專用渠道。

Doty表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隨意提出查閱文件的請求,除非我們的目的與PCAOB對審計機構進行監督的目的存在相關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99

SENSE隨筆131016哥倫布大交換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6/sense%E9%9A%A8%E7%AD%86131016%E5%93%A5%E5%80%AB%E5%B8%83%E5%A4%A7%E4%BA%A4%E6%8F%9B/

SENSE隨筆131016

哥倫布大交換

掌門執筆

 

〈楔子〉

杜甫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曾有中學教科書這樣注釋 “黍” :玉蜀黍也,俗稱玉米或粟米。 這條注釋錯得離譜,玉蜀黍是美洲作物,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糧, 哥倫布 “發現” “新大陸” 之後才傳播至 “舊世界”….. 哥倫布,明朝時候人,唐時中國無玉蜀黍,黍是截然不同的穀物。

不單只玉蜀黍,馬鈴薯(ie薯仔)更是十六七世紀世界人口爆炸的燃料。*** 還有菸草、辣椒、番茄、南瓜、可可….. 等我們習以為常的農作物,原來都是來自美洲的。

美洲作物似乎很有能力制霸全球,那麼美洲動物呢? 我們卻全然看不到美洲動物進駐舊世界的跡象。 勉強說來,只有作為寵物的 豚鼠(ie天竺鼠) 較常見,而豚鼠在美洲原來是食物。

這就是「哥倫布大交換」的特色:美洲經濟作物幾乎橫掃全球;而歐亞動物,以人類為首,則逆向 “征服” 新世界***,美洲動物連踏出家門一步也感困難。為何如此?

 

〈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熱那亞人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代表西班牙女王 依莎貝拉Isabela利益穿越大西洋, “西進” 至 加勒比海,施行征服殖民。 此番西征,既使人類歷史煥發新貌,也導致全球環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2年環境史家 Alfred Crosby出版名著《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創製這個有名的觀念和術語,表述新舊世界物種交流對地球生態和人類歷史的深遠衝擊。***

「哥倫布大交換」對於人類歷史作用力之深遠,竟達到無從想象地步:它其實是兩個 ‘舊世界’ 激烈碰撞在一起後, 形成今日我們所見的大一統 ‘新世界’ 的原初推動過程。****

 

本來居於經濟和文化弱勢的西歐洲,憑藉著遠洋航行和武裝商船的優勢,早著先鞭於大航海時代,名為“發現” ,實為掠奪了美洲的資源,從而有能力參與十六世紀空前蓬勃的亞洲環大洋貿易圈,**** 並且據有要津,獲利空前。

西歐在賺取了 “第一桶金” 之後,更形進取,以高槓桿方式實行 “殖民政策—市場開發—工業化” 連鎖作業,三百年間,一躍而為全球經濟文化之翹首。

再百餘年,到上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文化生活竟得以主宰全球, 尋且透過貿易住還和文化滲透,將全球歸納於單一的文化和生態體系之下!*****

這「萬流歸宗」的態勢,自一萬年前人類農業文明發生,地域文化愈趨分殊之後,得未曾有。 一切「逆轉乾坤」皆起始於「大交換」。

 

〈天翻地覆慨而慷〉

2億5千萬年前,世界只有單一陸塊,稱為 “盤古大陸Pangaea” 。 地質力量將大地撕裂為二: 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後來二又分為多……

即是說,自分裂之時起,歐亞與美洲即成為兩個獨立而封閉的生態系統***,除了極少數昆蟲和禽鳥,曾經漂流著陸之外,較大規模的只有人類在冰河期間,約一萬多年前越過白令海峽陸橋從亞洲抵達美洲。那次(或時間很近共有三次) 的 獵户移民人數甚少,只携來極少數物種,如狗,故此對美洲生態系影響不大。

而且,那次是單向移動,對歐亞生態系更是全無觸及。

 

500年前的哥倫布交流情況大為不同,這才算得上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變動!

打從發現新大陸之年起,歐洲人即有意識地將兩陸物種交叉調配,以為生活、貿易或者觀賞之用。***

舉例,到了十六世紀末,英國伊利莎伯女王已經飼養鼠,用為寵物。

至於無意中搭便車,依隨船隻或人畜越洋往還的物種也所在多有。

舉例:病菌跟隨寄主,老鼠隨船渡洋。

學界相信百十年間兩陸物種交流而成功落地生根者數達千種之多。***

 

各交流物種之中,若干居於生態系的顯要位置,對環境和其他物種施加重大的影響力者,稱為 “優勢key物種” 。 有些優勢物種威力顯而易見,如人類、穀物、老鼠…. 有些則隱而不彰,但卻後續力量驚人,如 蚯蚓….. 。

人類當然就是無以尚之的優勢物種!雖然征服美洲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與原居民印第安人屬於相同物種,但其體質和文化習性則相去甚遠。 同種交流的即時效應是:在生態高度複雜的歐亞大陸存活的白人身上偶爾攜帶著的較 “溫文的” 病原體,如天花、流感,在數十年間削滅了八成以上的印第安人口。*** 這才是白人迅速侵佔美洲的決定性因素。

Crosby後來出版的最重要作品《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如此立論:當時歐洲(相對美洲) 的長期關鍵性優勢不在於科技層面,而在於生物層面。***

的確是高見卓識,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理論根源便出自此書。

 

近年學界推陳出新,古氣候學家William Ruddiman於2003年提出嶄新理論解釋「小冰期」(AD1550 – 1750) 形成的原因:

印第安人的農業採行 “燒墾法” ,即是刀耕火種, 每隔數年定必大幅度燒燬林地,以保農耕。燒燬林地的過程為大氣注入 “溫室氣體” CO2,並且限制了森林擴張地盤。 印第安人的火把熄滅殆盡之後,一面 “碳排放” 有所下降;另一面,森林在數十年間四方拓展,植被構成改變,光合作用力度大幅加強,吸收(而非反射)更多陽光,析出更多氧氣,而氧氣不是溫室氣體。*** 於是啟動了 “愈窮愈見鬼” 正反饋機制,把地球推進「小冰期」。

這個理論很新很有趣,假使其為真,則「大交換」的力度竟然達到漢儒所言 “天人感應” 的地步,那當真是無話可說了。

 

以上學理出自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 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2010) Charles Man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11

職場點滴(19):交換式權力架構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2693

講開大學時讀書的生活,常常聽到類學生會同學經常都提「應然命題」及「實然命題」,直接d講就係「世界應該是怎樣」和「世界實際是怎樣」。

學校永遠都教小朋友們應然命題,彷彿實然命題人人都知,駛乜佢教?事實上學校內的老師不論大中小學,何嘗對「世界實際是怎樣」有多少理解?報章耐不耐就會有象牙塔式專訪,例如有人話自己涯到兩眼發黑像條死魚,更有人說渣車返工時會忽然痛哭流淚不想返學,先生小姐,你們拿別人幾倍的人工,當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呢個世界就係咁!依賴這類人為小朋友介紹殘酷動物世界,沒門!

學校無教小朋友們就要自己諗掂佢,聰明的小朋友在踏出社會之前,會透過觀察片面地知道;無咁聰明的就會以為電視同老師講的係真,當然碰了一陣釘點都學乖掛?偏偏有些人出來社會打滾十幾年仲係保持「赤子之心」,更有些行業的人由於環境夠封閉夠抽離,可以幾十歲人都仲係咁「赤子」。

我們在辦公室打滾,就打理下辦公室政治。辦公室其實係一個交換式權力架構。公司用錢換我們的服務,公司及其代表對我們有權力,同事一方面要互相合作,一方面又互相爭奪資源、生存空間、地盤等等,其實只是社會的縮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35

路透:伊朗願攜手美國打擊IS 但要以核計劃交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01

路透社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伊朗官員表示,伊朗準備與美國合作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但希望以更靈活的伊朗鈾濃縮計劃作為交換。

路透報道,該伊朗官員的評論凸顯了西方將伊朗核問題談判與其他地區沖突分離開來的難度。伊朗動用了其在敘利亞內戰和伊拉克政府方面的影響力。

伊朗已經對合作打擊IS的意願發出混雜的信號。該國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近期表示,他已經拒絕了美國有關與伊朗合作共同打擊IS的邀請。不過美國官員表示,根本沒有向伊朗提出該邀請。美國和伊朗兩方在公開場合都排除了以軍事合作抗擊IS威脅的可能。

但私底下,伊朗官員表示,願意和美國合作對抗IS,盡管不一定是通過軍事途徑。美國國務卿克里上周五表示,伊朗能在打擊IS方面起到作用,暗示美國的立場可能轉變。

該不具名官員對路透說:“伊朗是個在區域里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國家,能幫助打擊IS恐怖分子,但有來必有往。IS不僅對伊朗(核)計劃構成威脅,也是全球安全的威脅。”

另一名伊朗官員也做出類似表述。兩名官員都表示,他們希望美國和西方同僚就長期協議下,伊朗可以持有的鈾濃縮離心機數量問題顯示彈性。

多家媒體援引美國官員稱,克里與伊朗外長紮里夫昨天在紐約舉行了超過一個小時的會談,雙方就IS在伊拉克與敘利亞構成的威脅進行了直接探討。(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63

讀書劄記150217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2/1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217%e8%b3%87%e6%9c%ac%e7%a4%be%e6%9c%83%e7%9a%84%ef%bc%91%ef%bc%97%e5%80%8b%e7%9f%9b%e7%9b%be%e4%b8%80/

讀書劄記150217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掌門執筆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大衛哈維 慕名久矣,當今首屈一指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 據說他的《資本論》教程08年上網以來被下載超過二百萬次. 他的書出了名艱澀,幾番拿起《資本空間》….. 都手震跌下來. 終於等到了這本深入淺出的普及讀物.

請註意原書名包含 “資本主義的終結”, 中文書名似乎有意忽略掉, 作者之意,羅馬終將被自身的體重壓垮…..

 

作者將「資本主義」定義為:社會形成時的資本流通和累積過程.**** 這些過程形塑了人際關係的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基礎.

全書主題由一個精闢的隱喻帶出:

〈郵輪隱喻〉

一艘遠洋豪華郵輪(資本主義社會),高效運營,獲利豐厚. 郵輪表面上服務周到,氣氛融洽, 但船員其實都在高度壓力下工作,而且很多崗位薪金微薄. (層級結構管理系統的內部, 與及勞資雙方,經常關係緊張.) 旅客獲得匹配其付出的享有, 因而頭等艙和三等艙的設施和服務落差巨大(社會不平等), 其顧客群更是 “老死不相往來” (貧富懸殊,階級隔閡).

 

這艘船經常會因為管理不善或資源調配窒礙而出現問題, 但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業務調整獲得舒解(市場自動調節機制). 極少數情況下會因為災難而遭到重創(無法調適外部因素, 如戰爭), 但從未沈沒有如鐵達尼號.*** 然則這艘船是否會永久航行下去呢?

 

不然!這艘船有一個結構性弱點, 正正在其心臟地帶— 引擎室(資本流通機制). 是引擎令郵輪得以航行遠洋, (資本供應令企業得以運作.) 但這引擎終會因為內部耗損而疲勞失靈. (資本流通機制有其內在矛盾.) 如不及早置換新引擎(制度創新), 到危機爆發的時刻…..

 

換言之, 資本主義社會終將因為資本流通和資本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內在矛盾而積聚張力, 爆發危機.**** 本書討論的就是十七項資本社會的內在矛盾, 從而有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終結”.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何如?〉

在於西方哲學, 矛盾有兩個典範:

a邏輯典範, 由 亞里士多德提出,意指兩個不可能同時為真的命題.

b辯証典範, 由 黑格爾歸結,意指一種事態內部包含的兩種方向相反的動力.***

佳例:現今的在職婦女生活上同時要處理職業和家庭兩方面的事務, 而兩者不單只爭奪資源,其工作性質又不相一致, 很麻煩…..

本書所論的矛盾單指辯証矛盾.

 

首先, 矛盾並非壞事,而是人類事理之常態. 為了保持平衡或者舒緩張力,人們有所創新.*** 有時創新必須打破舊局,形成 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 成為資本主義的動力特徵.

其次,矛盾不易從根本上解決, 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將之轉移往張力較低的層面, 從而達致平衡. 但在新局中自然存在著新的矛盾.

同上例:聘請家務女傭, 或將老公轉化為主婦,可以處理上述矛盾, 但女傭和老公又可能會….. 總之很麻煩.

 

作者指出十七項矛盾當中有七項是根本性矛盾, 其中首項是 “萬惡之源”.

第1項矛盾〈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Def.「使用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效用.***

在於上古未有貨幣之世, 人們自行製造生活所需的物品,自行消費之. 由分工造成的產品交換,則用 “以物易物” 方式進行. 如此, 所有產品只需關註其使用價值即可.*** 產品絕大多數會在短時空內消費掉, 可貯藏的東西既然不多,資本也就無從累積.*** 社會貧富程度均勻,階級未曾分化,人心未曾敗壞….. 那是基督教和儒家的理想世界.

那時候, 資源來自免費的自然界,產品的 “成本” 等同於勞動力. 是否生產某項物品, 只需比較其使用價值和所費勞力即可決定.***

 

然而貨幣的出現推翻了一切,轉換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Def.「交換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可以換取的貨幣額.***

貨幣一旦面世, 人們製造物品不再為了自行消費,而是拿到市場交易, “交換價值”於是壓倒了, 最終甚至是取代了 “使用價值”. 基於各項生產成本同樣可以換算為貨幣,因而有了

Def. 「利潤」 = 交換價值 – 成本

此一觀念. 追逐利潤成為生產活動的最高準則,***** 人心為之大變.

 

Def. 利潤的累積形成「資本」, 資本再投入生產, 用來進一步追求利潤, 如此循環無已時, 這就是「資本流通機制」.*****  這機制牽引市場, 形成最高境界武功“無形之手”, 郵輪引擎就是這樣運轉的.

追逐利潤成為資本主義根深柢固的性格, 是為「資本累積(增值) 原則」. 這原則使得生產大規模化, 強調理性和經濟效益,革新技術….. 打造出人類歷史上最高產值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郵輪就是這樣建成的.

 

那麼, 引擎的罩門在那裏呢?即是問,資本主義的原生弱點在那裏?

就在於 “交換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 這點上面, 此為 “忘本”. (人而忘本,其敗可知也….. 算了吧, 經濟學是不講道德的.)

既然“交換價值壓倒一切”, 則產品是否適切使用面不是生產者的核心考量, 生產者眼中看到的只有 “利潤”. 如此, 產品的供應面日益與 “實際使用需求”脫節, 轉向滿足 “投機性需求”; 更有甚者, 供應面刻意 “創造” 了投機需求,**** 以追逐眼前急利.

 

還有更惡劣的, 就是連需求面也轉向 “使用價值” 考量, 這點在房屋項目上看得最為清楚. 對國民來說,房屋本來是用來居住生活的, 如今形勢禁格,已成為儲蓄形式和投資工具.*** 你沒有房子….. 就沒人嫁你!

如此社會走入邪道, 形成 “泡沫經濟”, 最終…..

作者舉 ‘2008年美國房貸危機’ , 認為是最佳典型, 該危機其實迄今並未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