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早上十點,美 國加州舊金山灣區,臉書總部。一位代號「鳥人」的亞裔臉書工程師,睡眼惺忪的走進辦公室。 鳥人走進餐廳,正準備幫自己煮杯咖啡,卻發現今天 的辦公室有點不太一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興奮,許多人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他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一位非洲籍同事走到他身邊,低聲跟他 說:「你知道嗎?就是今天!扎克(Zuck,臉書員工對臉書執行長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暱稱)下午會『跟大家聊一聊』。」 原本不想上市但股東逾五百人,就須公開財報 下 午四點,總部裡大會議室擠得水洩不通。這裡,是佐伯格與員工們的「面對面聊天室」。 平常日每週五下午四點到五點,他會出現在這裡,跟所有人 親自報告臉書最新的近況與動態,員工們可以對公司狀況自由發問。整個過程會透過臉書視訊同步上傳,讓海外辦公室也可以參與。五點後就是Happy hour,提供酒類無限暢飲,讓大家迎接週末。 但這天是禮拜三,氣氛大不相同。佐伯格走了進來,隨手拉了一張椅子坐下。身上依舊穿著T恤、 牛仔褲,腳上趿著愛迪達(Adidas)的人字拖。他的表情有點嚴肅,與幾個月前,推出「時間軸」(Timeline)新介面時,那種活力四射的大男孩樣 子完全不同。鳥人知道,每當佐伯格要宣布重要的營運決策時,他就會從慵懶的科技宅男搖身變為威嚴的領導者。 「各位,我們已經遞交上市申請 了!」儘管這個消息早在矽谷沸沸揚揚的討論了快半年,不少部落格也在一週前就披露時間就是今天,但當佐伯格親口說出時,還是引起全場一陣驚呼。 熟 悉他的人都知道,佐伯格一點也不想讓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但美國監管會要求,一旦股東人數超過五百人,公司就必須公開財務消息,而臉書在二○一一 年底達到這個門檻。佐伯格認為,既然如此,不如透過上市來兌現當年給予投資人與員工的承諾,總比好過堅持不上市,但又得接受檢驗與相關義務。 創 下美國紀錄募資金額比Google還高出四倍 佐伯格用冷靜的口吻,敘述著公司上市後的發展。 但台下員工們早已按捺不住興奮的情緒,都在心中默默盤算著自己的年資,可以配到的股數,以及轉換後的價值。 佐伯格說完就離開了,沒有接受任 何提問。 隔天,整個華爾街都為此消息而瘋狂。這個美國網路業有史以來最大的IPO案,預計在市場上籌資五十億美元的金額,財經統計機構彭博 社(Bloomberg)預估,臉書的估值至少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更比當年的Google高出四倍。 這一千億美元的市值,來 自臉書擁有的八億五千萬的會員數。西元前三百二十八年,年僅二十八歲的亞歷山大帝,率領數十萬大軍,在十三年內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二 千三百四十一年後,二十八歲的佐伯格,僅僅花了八年時間,帶著三千二百個工程師,就建立了一個比亞歷山大更龐大的王國,佐伯格就是創建臉書王國的國王。 一 切源自寂寞在哈佛不吃香,追女生被拒絕 它的領土遍及全球五大洲,可說是世界上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與印度。每天有四億八千三百萬人在上面活 動,他們彼此交談,分享照片與心情,甚至用王國發行的貨幣進行交易,購買各式各樣的虛擬物品、寶物,二十四小時晝夜不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它比喻為「新日不落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它為「改變時代的巨輪」。 創造出 這一切偉大王國的原點,卻是出自於人類心中最原始的感受:寂寞。 二○○三年十月,一個週末晚間,佐伯格沮喪的走回他的房間,哈佛大學柯克藍 宿舍H33號房。就在剛剛,他被一個心儀的女孩拒絕。 這對他來說是很少見的狀況,根據長期追蹤臉書、《財星》(Fortune)雜誌資深編 輯柯翠克(David Kirkpatrick)描述,高中時期的佐伯格是校內風雲人物,他幾乎拿下所有的獎項,他擅長數學、天文學、物理學,能讀寫法文、希伯來文、拉丁文與古 希臘語,同時還是擊劍隊隊長。 但在進入菁英薈萃的哈佛後,這些光芒就被掩蓋。女孩們只看到一個滿頭濃密棕色鬈髮,臉上帶著雀斑的瘦削男孩。 他的家世也不顯赫,父親是一家小診所的牙醫,母親是心理學者。沒政商背景,這讓他難以取得加入哈佛最頂尖社團的門票。 那天晚上,寂寞的佐伯 格坐在床上,旁邊擺著一塊兩公尺長的白板,上面寫滿了方程式與程式碼,那是他用來激發靈感的工具。盯著那塊白板,一個瘋狂的想法逐漸在腦海裡浮現。他跳起 來坐到電腦前,開始寫程式。 自製宿舍網站發現同學都想交朋友,才創立臉書 凌晨四點,九間宿舍學生在入學時上傳的相片與資料通 通被他擷取到手,製成一個可以評論留言的公開網頁「Facemash」。接下來的八個小時,蜂擁而入的瀏覽量癱瘓了整個哈佛大學的宿舍網路。 傳 奇由此而起。佐伯格發現,原來大學生們對於「認識校內其他同學」的需求如此強烈,他與主修法國文學的室友休斯(Chris Hughes)討論,怎麼樣才能在網站上增加更多的人際互動。 二○○四年二月四日下午三點,臉書誕生。短短十個月內,註冊人數就超過一百萬 人。接下來七年,會員數更成長近八百五十倍。 佐伯格在一封寫給投資人的信中提到,臉書的使命,是提供所有人一個自由的發聲管道,強化人與人 之間的連結。「這使命聽起來很偉大,但它源自於一個很小的點:兩人間的關係。」 這句話,點出了臉書與其他科技龍頭最大的不同之處。 蘋 果(Apple),靠著簡潔卓越的工業設計,以及創新的軟體生態系,打造出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一大市值企業;作業系統霸主微軟 (Microsoft),把自己與硬體廠綁在一起,壟斷PC市場三十年,市值二千五百億美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幫網民在資訊大海中找到出路,再 結合廣告業,市值一千九百億美元。 相較於這些大公司,臉書的科技含量一點也不酷炫,一個蒼白的頁面,陽春單調的功能,幾個看似可笑的按鈕: 「讚」、「戳一下」,卻吸引了超過Google、雅虎(Yahoo)等網路前輩的會員數。就連功能粗糙呆板到不行的相簿功能,竟然也打敗Google旗下 的專業網路相簿Picasa,成為當前世上最大的網路相簿。 找到寂寞解藥一放上真名,更能得到朋友注意 更厲害的是,當所有的 網路公司都在想盡辦法挖掘出使用者的真實資料,找出每一組代號、每一條網路線背後人的身分、年齡、性別、喜好,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時,臉書卻不費吹灰之力 的,就讓八億五千萬人自動雙手奉上。 關鍵就在於,他抓住了人性的渴望。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丁(Morahan Martin)的研究,網路賦予人任意選擇與其他人互動和通訊的權利,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天堂,並且可以消除寂寞的感覺。史丹佛大學(Stanford) 心理學博士生喬丹(Alex Jordan)進一步指出,臉書會讓用戶產生凌駕於眾人之上的感覺。 臉書共同創辦人之一休斯說,人們都渴望交 朋友,更渴望被注意、被了解。但這件事牽扯到人格特質、魅力與交友技巧,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得好。 交朋友的第一步,是互道真實姓 名。臉書的實名制,是它成功的第一個基礎。 「你只有一個身分,」柯翠克表示,佐伯格曾經在短短一分鐘的採訪時間內,就把這句話強調了三次。 過 去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都習慣在網路上創造第二個身分,好躲在一個虛擬帳號的背後,讓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切割開來,擁有其他不同的面貌。 佐 伯格對此非常不以為然,他認為,沒有真實姓名,就很難建立信任關係。 在臉書風行以前,Myspace、Friendster等社交網站,都 希望能達到臉書的成就,但是前者並未採取實名制;後者嘗試,但卻失敗了。而臉書能夠成功,是因為他誕生於人際關係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大學校園。 在 這裡,學生們不會介意交換電子郵件帳號與真實姓名,因為再怎麼樣,即使認識了討厭的對象,只要封鎖他就可以了。但好處卻是,你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從已經熟 悉的人出發,認識你朋友的朋友,一步步拓展你的交友圈。 找到寂寞解藥二適度自我揭露,縮短人與人距離 「臉書給了大家一個管 道,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佐伯格說。在哈佛,各式各樣的社團、球隊、協會林立,每天晚上都有舉辦不完的派對、聯誼,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打進這個圈子。當 年他就屬於被排除在外的人之一。然而藉由臉書,他創造了另一個更大的俱樂部,讓所有寂寞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開派對。 拉近距離後,下一步是增進 彼此關係。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吉拉德( Sidney M. Jourard)指出,在人際溝通中,人們為了獲取對方的信任,會採取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方式,也就是與對方分享自己的出身、 興趣、人格特質,與對事物的看法。適度的自我揭露,可以拉近雙方的親密關係。 因此,在放上真實姓名後,學生們更甘心樂意的把自己的相關資訊 公開給「朋友們」知道。熱中網球的人可能因此意外發現,另一個同班同學也是溫布頓愛好者;剛失戀的人可能在臉書上抒發心情後,獲得未來伴侶的安慰。 找 到寂寞解藥三只能按讚給溫暖,欺騙則是自毀 這就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溫暖的一群人,如果能在臉書上獲得滿足,就會願意分享 更多隱私與資訊,換取更多的「讚」與回應。 這是為什麼臉書上從來只有「讚」(like)的正面按鈕,而無「爛」(hate)的反面詞彙。 「因為我們要讓世界更美好,而不是更加仇恨,」休斯說。 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這麼誠實,許多人也許會在真實姓名的背後,放上假造的資料, 例如謊報年齡、婚姻狀況或工作職位等,但佐伯格一點不以為意。他曾說:「你所欺騙的是把你當朋友的人,一旦被發現這些資料的虛假,你就會毀了自己的人際關 係。」 在臉書的上市公開說明書中,「人際關係」這個詞出現了上百次。佐伯格不斷強調,如果我們不能繼續維持使用者的良好體驗,如果我們不能 推出更好的服務,如果我們不能讓人們得到好的互動與連結,那將會對公司造成嚴重損害。 於是,不管動機是想認識新朋友也好,想找回舊朋友也 好,靠臉書維繫半生不熟的朋友關係也好,上億個使用者,為了換取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甘心樂意分享自己的隱私訊息。這些訊息就成了滋養臉書成長的沃土,讓 這個寂寞王國不斷向外擴張,從美國大學校園走向國際,再延伸進入各個社會階層。 儘管發想緣起是為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解決寂寞,但這個 寂寞王國的統治者,本身卻是個寡言少語,坦率直接到幾乎不顧人際關係的人。 柯翠克形容,當佐伯格處在一群陌生人中時,他習慣保持沉默,眼睛 盯著說話的人。假如對方言之有物,足以引發他的共鳴,那他就會接著這個話題,滔滔不絕說出自己看法;但如果對方盡扯些陳腔爛調,或冗長空洞,他會輕輕的說 一聲:「是啊,」然後換話題,或乾脆掉頭走人。 另一個坦率直接的例子,是在二○○九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Facebook 臉書效應》一書描述,在一家瑞典餐館裡,集結了各國的政治菁英與企業領袖,巧的是,佐伯格的對面坐的正是Google的創辦人之一賴瑞.佩吉(Larry Page)。 幾杯要價六百美元的葡萄酒下肚後,佐伯格身體向前傾,靠近佩吉,在所有人面前問他說:「賴瑞,你用不用臉書?」 佩 吉用他一貫尖銳略帶鼻音的語調回答:「沒有,我沒用過。」 佐伯格有點失望,但他不死心的追問:「為什麼不用呢?」 「那玩意不 太適合我,」佩吉說。 屢爆隱私爭議佐伯格被罵是愛錢的邪惡控制者 柯翠克表示,這段過程充分的顯示出了佐伯格的個性。儘管已經 是全球最炙手可熱企業的執行長,但他還像個稚氣未脫的大男孩般,驕傲自負又爭強好勝。 然而,靠使用者分享隱私而茁壯的臉書,也多次因為洩漏 隱私而差點面臨崩潰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二○○五年的「動態新聞事件」。 當時,臉書團隊才剛發表上傳照片的功能,引起使用者熱烈反 應,讓全公司上下充滿信心。佐伯格與創辦人莫斯科洛維奇(Dustin Moskovitz)等重要幹部興奮的想,既然大家這麼喜歡獲得新訊息,何不建構一個新頁面,讓所有上傳的照片與動態,在第一時間就主動傳送到朋友的頁面 上? 沒想到,這個看似貼心的服務,卻引爆了臉書史上最大的危機。大部分的用戶在不知情的狀態底下,被強迫「偷窺」朋友的近況,同時也被迫洩 漏自己的訊息。一位西北大學的學生形容:「我好像被扒光了衣服,卻找不到東西遮!」 憤怒的使用者組成抗議小組,包圍臉書總部,要求關閉這項 功能,在臉書上串聯的組織,甚至高達七十五萬人。 當時佐伯格人在紐約,沒有立即出面處理這項危機。不過他躲在飯店內熬夜了一整晚,寫出一個 新的隱私控制程式,讓使用者可以拿回資訊分享的主動權。這個功能上線後,抗議聲浪才慢慢平息下去。 可惜的是,佐伯格並沒有因此學會教訓,二 ○○七年十一月,又爆發了一次「燈塔危機」。 成立三年的臉書,用戶數將近上億,在獲利的壓力下,佐伯格決定對廣告商開放,推出一項名為「燈 塔」的提示服務。當使用者在臉書頁面上點選廣告商開設的頁面,並完成一筆交易時,他的動態牆上就會出現這個訊息,例如:「彼得剛剛在施華洛世奇上買了一對 水晶耳環。」 這個系統上線沒兩天,就釀成了許多悲劇。彼得的太太發現原來耳環不是買給她的,隔天立刻離婚。而本來是想買禮物給朋友們驚喜的 使用者,卻發現被系統給出賣,禮物清單在網路上一覽無遺,等於提早破梗。 這些悲劇引爆使用者的強烈抵制,他們開始意識到隱私被侵犯的後果, 佐伯格的形象也從一個口口聲聲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革命家,變成唯利是圖的邪惡控制者。逼得這位狂傲自負的國王,不得不再次下詔罪己,上臉書刊登了一篇道歉 文,並徹底關閉「燈塔」。 兩起事件凸顯現在的臉書,與其說是一家公司,其實更像是一個政府,所有的服務就像政策一樣,一旦變更,就會對上億 人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王國未來挑戰若隱私運用不當,可能自取滅亡 今天,臉書上市在即,一千億美元的估值,相當於臉書每個員 工的市值逾 三千萬美元,是蘋果員工所創造市值的逾四倍。 這背後象徵的是臉書八億五千萬人的個人隱私價值,以及其所帶來的商業利益。根據臉 書統計,臉書一天所產生的訊息量,是全球所有部落格加總起來的十倍。 然而,就像雙面刃一樣,佐伯格因為掌握了人性中的寂寞需求,讓人們甘願 交出自己的隱私,從而催生了臉書王國,但假使運用不當,這股勢力的反撲,也可能讓王國毀滅。 在厚達兩百頁的上市說明書中,佐伯格花了十分之 一的篇幅,大談投資人可能面臨的風險,從高階主管的運作,到競爭對手的挑戰,以及中國、伊朗、北韓等各地政府的封鎖,然而關於如何保護他最珍貴的資產,只 有概念性的敘述。 說明書中僅表示,美國聯邦法規與其他國家對隱私權保障規定的變動,將可能影響到公司營運與業務成長,卻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 做法。讓人不禁疑惑,這位在網路世界中橫掃千軍的年輕國王,是否故意遮蓋起自己的「阿基里斯腱」。 對於臉書洩露隱私的相關效應,已經逐漸發 酵。去年十二月,臉書剛與歐盟達成共識,同意修改內部隱私管理機制,以符合歐盟法規。今年一月,美國電子資料保密中心又跳出來,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調查臉書的新功能「時間軸」是否有洩露隱私之虞。 不管是Google競爭也 好,中國封鎖也罷,這些外部因素短期內都無法動搖臉書在社交網站的霸主地位,真正會讓王國一夕崩塌的,也正是它立國的基礎:隱私。 「臉書最 初的成立目的,並非要創辦一家公司,而是為了完成一個社會使命:解放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聯繫更加緊密。」這是佐伯格致員工、股東的信上,開頭 的第一句話。 臉書上市,是佐伯格朝向完成社會使命必經的一步。然而在這一步之後,臉書將接受貪婪華爾街的考驗,考驗佐伯格究竟能從八億五千 萬會員中,榨出多少金錢,這不僅是華爾街真正關心的事,更是攸關臉書能否繼續吸引好的人才,維持他所自豪的駭客之道。 對佐伯格來說,恐怕臉 書上市,將是一場金錢、使命與隱私三方大戰的開端。 【延伸閱讀】臉書IPO,創美國網路業紀錄 預定募資:50億美元(約合新 台幣1,479億元)預估市值:750〜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兆9,579 億元)預估本益比:80倍地位:全球最大社群網站主要承銷商:摩根士丹利銀行股東結構:高階主管及董事會持股70%(含執行長佐伯格持股28.4%)為主 要股東意義:創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網路業IPO 資料來源:臉書公開說明書、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員工市值貢獻,高達蘋果4倍 ——4大科技龍頭市值比較 臉書 市值(億美元):1,000 員工數(人):3,2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3,100 蘋 果 市值(億美元):4,250 員工數(人):60,4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700 Google 市值(億美元):1,900 員工數(人):32,467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600 微軟 市值(億美元):2,500 員工數(人):90,0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300 註:數據來自各公司2011年報,臉書為預估值資料來源:《經濟學人》 整理:林俊劭、吳玗蔚、蔡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