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机床老兵新传:铁西区之前,铁西区之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F6O9V0QLIEVA.html


9月中旬的一天,在铁西新区张士开发区,沈阳机床集团的员工们正在进行第一届职工运动会最后一次彩排。

穿着制服的工人三五成群的走过,让原本略微显得有些空旷的厂区显得热闹非凡。在集团办公大厦的一层多功能厅内,不时还能听到红歌的合唱声。

金融危机之下,沈阳机床正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公司的凝聚力。沈阳机床的员工们相信,拥有74年历史,曾诞生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数控车床的沈阳机床集团还将继续谱写辉煌的“老兵新传”。

“公司从成立起到2008年解决了由小变大的事情,而未来我们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我们准备在2015年进入世界前三。”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

从无到有

沈阳机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共和国工业老兵——它起源于1935年,在20年后开始真正生产现代机床。

据原沈阳机床集团第一机床厂技术部设计主管谭振威回忆,“解放以前,沈阳一厂的前身是日本的小工厂,不生产机床,但有些机械设备的基础。”

“一五”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获得了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

1953年,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国家投资旧币6113万元),沈阳第一机床厂开始引进前苏联机床制造与管理技术,实施全面改建。

“156项定下以后,机床一厂按照苏联一个叫红色无产者工厂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进行改造,这个改建工作到1955年才完成。”谭振威说。

原 籍广东台山、怀揣着工业报国理想的谭振威在解放后北上,并在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完成了大学学业。1955年,也就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改建完成 的那一年,谭振威被分配到厂里工作,从此与机床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新中国第一台CA6140机床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在他来到沈阳第一机床厂不久后,沈阳第一机床厂在改建后自行研制开发出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C620-1,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多台。

随后,中国的机床工业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第一台CA6140普通车床也在1972年诞生。

曾在沈阳第一机床厂5号车间工作的刘福祥对此亦有着清晰的回忆。“当时机床厂处在飞跃发展的阶段。(CA6140)是完全我们自己设计、工艺、制造到装备出来,都是我们自己搞的。”沈阳机床的老劳模刘福祥说。

CA6140之后,沈阳第一机床厂继续投入技术力量,成为中国数控车床领域的先驱者。

“那是比较简单的数控,但在那个时候是一次飞跃,整个机床厂很关注。”刘福祥说。 “那个时候的工人好像有种信仰,不为别的,就想着为工厂争光。”

在谭振威老人眼中,现在的工厂和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谭振威说,“刚开始的时候,按照苏联的设计,400毫米产品年产2000多台,现在一个月的产能就不下2000台。”

走出低谷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沈阳机床在业内的地位——本土市场每10台机床中有1台是沈阳机床制造,每5台数控机床中有1台是沈阳机床制造。沈阳机床甚至成为全国同行的“母机床厂”。

但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沈阳机床却一度陷入低谷。沈一希斯数控机床事业部崔佩强说,“机床厂最难过的时间段是在1995年到1999年之间,当时两三个月才发一次工资,几百块钱变成一百块钱工资。”

严重的人才流失成为沈阳机床当时的切肤之痛。“跟我同届分来一个厂有几十个人,现在没剩几个了。”沈一希斯数控机床事业部崔佩强说。

刘福祥也表示,“当时的确有不少私企到厂里挖人,给的待遇什么的都比厂里高,不少人离开厂里到私企去了。”

从2000年开始,阵痛过后的沈阳机床通过改善内部运行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新开始向上爬坡。

“1997年左右我们车间每个月只有二三十台的产量,40台就是一大关了。到了2005年,我们一个月就能干400多台。那个时候工人收入也高,干劲也足。厂里的设备也在换代,工艺设备的改进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刘福祥说。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认为,从1993年到2000年,国有企业的内部机制发生了变化,用工、用人、薪酬制度的变革,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通过走兼并扩张的道路,沈阳机床正在向世界前五强迈进。“我们收购了云机,控股了昆机,同时收购了德国希斯,初步形成了从沈阳本土化,走向了面向全国和全球这样的一个局面。”关锡友说。

创新之路

在关锡友看来,贯穿沈阳机床整个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事 实上,从1955年成立开始,沈阳机床的自主创新进程就已经启动。但谭振威表示,当时的科研主要以解决生产应用问题为主,对于机床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得不 多。2003年,沈阳机床开始打造新的研发体系。同时,沈阳机床决心下大力气重新成立技术中心,招聘国内外高端的技术人员。据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 究院副院长李炎介绍,“主要包括一些海归,国内一些重点院校的硕士、博士,素质比较高。”

“从2005年开始,技术中心的研发重点还是机床这一块。原来机床的研究还是基础事业部来做的。但新进的人才没有从事业部抽调一个人,希望能够打破前期的一些框框,重新起一个新的视野。”

目前,沈阳机床的研发体系分为三个层面:“集团的设计研究院面向未来,跟踪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事业部面向客户,在机床原型的基础上,满足客户的改进需求;生产车间主要面向制造工艺的持续改进,降低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2

“两会之前谈改革”系列之三:《企业家的改革使命》 吴晓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0q0qv.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62

恒指走在樓價經濟之前 林本利

2011-8-11  NM




近月歐美經濟轉趨疲弱,歐債美債困擾市場,美國信貸評級被調低,引致港股出現較大調整,跌至20,000點的水平。

對於香港的投資者而言,過去數十年可謂身經百戰,應該對市場的波動不會感到驚奇。事實上,只要投資者稍為留意經濟數據,以及和身邊的朋友多交談和接觸,便不會對今次的市場調整感到意外。

現 時的恒生指數成分股已經加入了不少內地企業的股票, 不少本地的企業亦面向國際市場。由於香港始終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內地及外圍經濟波動對本地企業始終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影響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一些 倚靠歐美市場的企業,例如思捷環球和利豐,較早前股價已大幅下跌。

歐美經濟不景,內地企業很難獨善其身。加上內地經濟過熱,中央政府不時出手干預,自然影響到內地企業的盈利增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內地經濟若出現調整,香港無可避免受到影響。

因此,恒生指數依然可以作為反映香港經濟前景的寒暑表,是香港經濟和樓市的領先指數。

從過去20年的數據可見,恒指每次創出新高,或者跌至低谷,2至9個月後本地經濟和樓價便見頂,或者見底,只有一、兩次出現例外情況。

1993 年初,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將恒指由5,000多點推高至1994年1月的超過12,000點,之後才出現調整。恒指見頂後,樓價在三個月後見頂,失業率亦 跌至1.5%的水平。恒指在1995年1月跌穿7,000點見底,樓價要到10月才見底,而失業率則回升至3.7%。

到1997年8月,恒指升穿16,000點,樓價很快在兩個月後見頂,失業率則差不多同時跌至2.1%的水平。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所拖累,一年後恒指跌至6,000多點,政府入市托高恒指,令恒指大幅反彈至2000年3月的18,000多點。

今次人為托市,再加上科網股泡沫,扭曲了恒指作為經濟和樓價領先指標的作用。樓價在政府入市後兩個月止跌回升,半年內上升了兩成多,但之後便掉頭下跌,一直尋底。要到2003年8月,即恒指見底後四個月,才真正止跌回升,而失業率亦高見8.5%。

恒 指由2003年4 月的8,000多點持續上升,升至2007年10月逼近32,000點時才調整,而樓價在五個月後見頂,失業率跌至3.3%的水平。2008年10月,恒 指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跌至10,000點的水平,兩個月樓價見底回升,而失業率則要等多半年升至5.5%才回落。

經過兩年的升市,恒指在去年11月逼近25,000點,之後反覆向下。本地樓價在今年第二季升至九七年的水平, 失業率在第一季下跌至3.4%的水平。香港經濟到底是否在今年上半年見頂,要再過一、兩個月才可以清楚。

 

隨 着中國及美國在金融海嘯推出的救市措施終結,物價上升,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內地及其他國家可能出現滯脹,即物價及失業率同時上升。對於那些留意經濟走向的 人來說,今次股市調整並不感到意外,實應及早做好防風準備。由於現時恒指的市盈率和股息水平處於合理範圍,故此應該不會出現像1997年,2000年及 2007年的特大調整。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72

「抓鬼達人」赤鬼牛排董事長張世仁:成功之前 得先闖過九十九條失敗的路

2012-01-16 TWM




歹年冬還能發出九十個月年終!這 位會賺錢又慷慨的老闆就是台中「赤鬼炙燒牛排」的張世仁,曾經只是凡事還算過得去,但全都不出色的「六十分先生」,他如何化身「抓鬼達人」,在研發與實驗 的細節中,抓出導致失敗的魔鬼?

撰文‧林讓均

「啥?九十個月年終喔?!」「無薪假」再起的景氣寒冬中,居然有人可以領到九十個月的年終獎金!

近年在台中竄紅的平價連鎖品牌「赤鬼炙燒牛排」,二○一一年底傳出上述消息,立刻轟動全國,雖然該公司只有兩位高階主管有此待遇,但基層員工拿得到高達 七.五個月的年終獎金,仍然羨煞了全台上班族。

年終這麼大手筆,到底赤鬼牛排生意有多好?假日不接受預約的赤鬼牛排,平均翻桌率高達十五次,幾乎是同業三倍,如果遇到聖誕節等特別假日,一天翻桌率甚至 高達十八次、一家店一天可以賣出一八○○客牛排餐!

有兩家店的赤鬼牛排,以二一○元的平均客單價,在殺到見血的牛排紅海中,衝出單店一年營收新台幣一億元的佳績,幕後推手就是赤鬼牛排董事長張世仁。

單店年營業額破億元

「其實我們的淨利只有一成多,一天至少要賣出六百客才有賺頭!」張世仁把「薄利多銷」的經營效益放到最大,最近連平常日一天都有一千客的水準,而過了一千 客的門檻,淨利甚至有上探五成的可能性。

成立才七年的赤鬼牛排,以驚人的業績表現,成為平價餐飲市場中一匹新竄出的黑馬。但發跡於逢甲夜市的張世仁,卻早已是台中餐飲市場一號響叮噹的人物。

十七年前他創辦「日船章魚小丸子」,在台首創章魚小丸子的連鎖體系,在兩岸、美加地區共有四百多家分店,一年賣出的章魚小丸子超過五千萬顆,創業十七已 來,加起來的長度已可繞地球一圈了。

此外,張世仁曾是逢甲夜市的大地主,坐擁逢甲旗艦商場五百坪的黃金地段,一年就能收五千多萬元租金!不過因看好牛排館的投報率、計畫積極展店,張世仁在一 ○年底就將這片商圈賣給減肥名醫林政誠,成交價高達五.八億元。

現在看來,四十五歲的張世仁不僅投資一把罩,更是餐飲經營的好手,然而成功並非偶然,他的心得是:「成功之前,得先闖過九十九條失敗的路!」但從小家境富 裕的他在二十七歲創業之前,還不明白這番道理,只是一位「凡事還算過得去,但全都不出色」的「六十分先生」。

四十多年前,張世仁的父親是台灣汽車水箱製造大王,當時在台灣的七家汽車製造大廠中,就有六家向張家進貨,家業之大讓張世仁的四位哥哥、姊姊都能在自家公 司任職高位。但二十年前,張世仁從商專畢業後,家業沒落,張爸爸只好讓張世仁自己到外面找工作。

「父親覺得有愧於我,沒辦法幫我安插職位!但若不是這樣,我就不可能走上創業之路!」張世仁說,出社會後他當業務員當了六年,賣過貨車、水龍頭零件,雖然 沒做出什麼特別成績,但近三萬元的月薪加上父親給的每月兩萬元零用金,讓他日子過得還算優渥。

自嘲當時是「六十分先生」的張世仁,人生沒有目標,走一步是一步。二十七歲時辭去業務工作後玩了大半年。一次,他聽到日本有一種國民美食「章魚小丸子」, 就像台灣的「蚵仔煎」一樣紅遍大街小巷,因此興起了引進台灣的念頭。即刻到日本取經的張世仁,回台就砸下三十萬元創業。

「第一次要把攤車從巷口推出大馬路,只差一步路,但我脹紅了臉,怎麼樣就是踏不出去,乾脆轉過頭來向女友(後來的老婆)說:『來猜拳,誰輸,誰推出 去!』」張世仁笑說,父母與兄姊一開始都不太贊成,甚至覺得有損門面,這讓他頭幾天做生意,眼睛除了盯著煎盤,不敢直視顧客,只敢看地上、看天上。

什麼勇氣讓他跨出艱難的第一步?「我寧願是路邊的野草,也不想當溫室裡的花朵,雖然父親仍持續給我零用金,但我不想當家業沒落的『頭家仔子』,我要自己做 『頭家』、大展鴻圖啦!」張世仁說,他也不想回頭做業務員,「我對客戶點頭,已經點到脖子痠了!」連收三攤 從失敗中驗證成功條件從賣出第一顆小丸子開始,張世仁就開始他的餐飲王國大夢,但迎面而來的卻是倒閉惡夢,而且一連就倒了三次,每次都是三個月就收攤。 「這麼巧?其中必有蹊蹺!」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心情,張世仁打定主意要破解這條失敗的「公式」。因此,他每回開店前就設定一個目標,就算失敗也要學到經驗, 例如第二攤開在工業區,上、下班車水馬龍,可惜都屬過路客;第三攤開在商專學校門口,人潮多但都是固定客群,「沒有活水」。

第四攤開在逢甲夜市,他終於找到「腳蹬拖鞋、閒閒逛街」的理想客群,但營業額還是往下掉。他發現,原來小吃攤想創業成功有兩項必要條件:一項當然是「位置 要對」,另一項則是「口味要對」。而在做對這兩件事情之前,還有太多的細節要掌握。

為此,他開始做實驗,連餐車、爐具都自行研發。有次,他把養樂多加入小丸子,以為自己找到神奇配方了,但嘴巴卻長了一個大血泡,後來他發現血泡就是養樂多 加熱引發,趕緊在實驗階段即喊停。就這樣,他嘗遍各類食材、研發烤盤,花了三年才試出適合台灣人的「香酥脆」口感。這三年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張世仁 逐漸領悟「成功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成功之前,得先闖過九十九條失敗的路!」「抓鬼」 SOP八百條、錯誤值七二○條對他來說,失敗的意義,就是為了抓出細節中的「小魔鬼」。張世仁解釋,一個小魔鬼代表一個小失敗,如果不即時處理,就會釀成 大災難。七年前,他跨入競爭更激烈、細節更繁瑣的牛排業,第一件事就是簡化流程、割捨被視為牛排業慣例的「沙拉吧」,而且店內只賣五種排餐,一種排餐由一 位專屬煎排手負責。

為了摸透這門生意,張世仁把赤鬼牛排的所有製餐流程拆解成八百條SOP(標準作業流程),他打趣說「連上廁所路線都規定,只剩下尿尿姿勢沒有管!」就連中 央工廠炒醬時,他都設有「防呆裝置」:拌料手(攪拌醬料的人)後方還要再站一個人,複誦配方與公克數,以免拌料手恍神、抓錯分量。

「張董愛訂SOP是業界有名,有一次我還聽到他連擦桌子都規定左邊、右邊各要擦幾下!」也是發跡於台中、擁有三十多家分店的「大滷桶滷味」董事長張榮村笑 說,把逢甲旗艦商場做大的張董,私底下也是攤商們請教的對象。

但有SOP仍不夠,張世仁還要負面表列,在每一條SOP背後附上「錯誤經驗值」,一一說明犯過哪些錯誤、導致什麼結果,總共累計出七二○條錯誤值,光是一 道「冷泡茶」就占了十七條。

「我們每一季都要考試,不只要懂SOP,連錯誤值會引發哪些後果都要說得出來!」赤鬼牛排經理林芳如舉例,冷泡茶不能使用特定款的茶桶,因為清潔不到死 角,久了會讓茶味變酸。

無所不用其極要抓出可能導致失敗的魔鬼,張世仁簡直成了「抓鬼達人」。從小愛自己做玩具的他也是集團中的「發明王」,設備一有缺點必定馬上改進,光是炙燒 牛排用的烤爐,就自行研發到第十四代。

對此,張世仁解釋「成功是不斷的失敗所測試出來的,如果初次嘗試,就莫名其妙成功,之後將會有九十九次失敗等著你!」而「先失敗」和「後失敗」的差別就在 於,前者通常是可以控制風險的小失敗,而後者則可能醞釀出不可收拾的敗果。

經過魔鬼試煉,現在做事前一定要有十成把握的張世仁,已研究好複製模式,計畫明年揮軍北上、至少開出兩家店。當初那位「六十分先生」踏實走過九十九條失敗 之路之後,終於把自己導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張世仁

出生:1967年

現職:赤鬼牛排董事長、日船章魚小丸子創辦人經歷:水龍頭零件業務員、有線電視廣告AE

學歷:嶺東商專企管科

張世仁

創業心法

1.準備到100分才開店,絕對不搞「試賣」、拿客人做實驗!

2.位置要對,客人才會來。

3.口味要對,才會有回頭客。

4.店面外觀要爭奇鬥豔,讓客人一眼看到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0

連六年虧損 行銷與員工旅費卻增加向民眾拔毛之前 台電應先想辦法節流

2012-4-2  TWM



 

這一波電價調漲 的過程中,台電除了透過調漲電價「開源」外,更應當制定出更多「節流」政策與民「共體時艱」,漲價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最終還是必須禁得起社會的檢驗。

撰 文‧張瀞文

新內閣二月上任後,攸關民生經濟的油電價傳出要開始恢復正常調漲機制。根據經濟部初步規畫,電價今年將分兩次調漲,時間預計在五 二○前後及十月份,估計首波漲幅將達到二成以上。

根據經濟部的說法,近四年國際燃煤和天然氣等發電燃料價格持續上漲,而這四年台電並沒有調 漲電價,在不能充分反映成本前提下,台電虧損越來越大,因此經濟部研擬分二階段調漲電價,填補台電龐大的虧損。

換句話說,台電的生產成本持 續增加而電價維持不變,是造成這幾年持續虧損的主因之一。

一般民間企業,如果公司已虧損或是即將面臨虧損,首先一定要做的就是「節流」措 施。

看看龍頭企業

訂定節流措施因應不景氣

比如處理不賺錢甚至龐雜的轉投資、精簡 人力、降低出差費、減少行銷、廣告、甚至公關費等等,以二○○八年金融海嘯來看,當時國內外企業都做了不少節流措施,其中跨國企業如Google、花旗、 DHL,都盡量減少主管出差次數,或是調降飛機艙等。

國內企業如科技業的台積電、傳產業的台塑、金融業的國泰金等也都力行節約,不僅減少主 管出國,業務人員高峰會也都改在國內,機票錢都省了下來。當時最有名的就是國內塑化龍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親自以身作則,他及公司主管中短程出差一律改搭 經濟艙。而IC設計龍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甚至帶頭宣布,包括自己在內的公司所有主管全面減薪一成。

反觀台電,從○六年開始虧損以來,今年 邁入第七個年頭,虧損金額卻是越來越大,但台電的營運虧損卻不影響台電員工的績效獎金及考績獎金。

我們從二○一一、一二年台電送交立法院審 查的預算報告發現,台電內部在「節流」方面,其實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反觀台電

以浮濫預算應對 連年虧損

其中在二○一一年台電營業預算評估報告書當中,立法院預算中心就洋洋灑灑列出一大串台電有待改進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台電 在過去幾年連續虧損後,公關費、員工旅費以及行銷費用都不見減少。

從最讓外界詬病的人事費用來看,一一年台電編列了三二三億五○八一萬元的 「用人費用」,而這些用人費用包括正式員工薪資、超時工作、津貼、獎金、退休、卹賞金、資遣費、福利費等八項,除了「福利費」外,全數歸為「固定費用」。

預 算中心在評估報告中就明確點出,台電將「加班、獎金、津貼、資遣費」等不固定的費用全數列為「固定費用」這樣的作法,將難以顯現人員調度、管理失當或無效 率等問題,不利台電的成本控管。

其次,一一年台電已面臨連續第六年虧損,不過當年還是編列了三○六六萬元的公共關係費,這一點也遭預算中心 糾正。

因為依照行政院有關預算編列規定,公關費應不超過最近三年度平均數,如果年度預算為虧損者,更應檢討酌予降低,但是過去幾年來,台電 公關費用不僅沒有因為連年虧損而降低,反而與虧損金額一樣「與日遽增」。

另外,在服務費用部分,預算中心認為,台電是獨占的國營事業,廣告 行銷需求應當較低,不過過去幾年行銷費用卻居高不下,甚至年年成長,不曾因為營運虧損而降低。

另外,在台電送立法院的二○一二年預算報告書 當中,則有一筆一.六九億元的兼任司機加給預算遭到預算中心糾正。

根據預算中心評估報告顯示,這項司機加給是從一九八九年開始適用,到現在 已達二十三年。由於當時擁有駕照者少,才會讓工作人員兼公務車駕駛領兼任加給。

不過現在有駕照者已經很普遍,且兼任駕駛多是前往辦理本職業 務所需,加上台電公務車才二千多輛,平均每月支領加給的人卻多達四千多人,且年支付總額達一.五億元,預算中心認為有浮濫之嫌,應當重新檢討。

針 對預算中心指出台電多項缺失,台電表示,經營績效持續成長並無浪費缺失情事,其中關於司機加給問題,台電表示,車輛設置為穩定供電所需,司機兼任節省十倍 費用,公司經營績效持續成長,虧損實乃非戰之罪。

顯然在這一波醞釀漲價過程中,政府及台電除了透過漲價開源外,更應當制定出更多節流政策來 與民「共體時艱」,因為「虧損過巨」,並不代表「漲價有理」,電價上漲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必須禁得起專業與社會檢驗。台電只想從民眾身上「拔毛」彌補虧 損,民眾真的很難心服口服!

台電的九大浪費!

——立法院預算中心針對台電近兩年度預算編列提出的質疑1. 調派人力支援經濟部等機關不減反增,徒增公司用人成本2. 依規定提撥職工福利金,員工用電優惠另由營業收入抵減,涉有雙重福利之嫌3. 公益支出用於弱勢團體的補助比率偏低,且部分補助活動性質與公司業務無關4. 各項用人費用除「福利費」外,全數歸為固定費用,不利人事成本控減5. 公共關係費較最近3年平均數超出536萬餘元,有違預算編製規定6. 持續虧損,「行銷費用」卻較上年度增加7. 持續虧損,國內外員工旅費卻較上年度成長8. 連年大幅分攤能源研究發展基金支出,最終仍由全民電費負擔,顯欠妥當9. 編列兼任司機加給1.69億餘元為數頗巨,合理性有待商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8

投資雜感之35——在你準備進行股票理財之前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98yp.html
也許現代的科學技術太發達了,股票投資的手續、過程因而變得太簡單了,投資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不要任何準備和手續,點點鍵盤而買賣股票,因此在買賣股票時 往往顯得非常隨意。到商場買件幾十元、幾百元的東西還要貨比三家和討價還價,但股票買賣一筆動輒幾萬、幾十萬或幾百萬則是一瞬間的意念就決定了。可以說這 是很多人投資失敗的一大原因。

    投資股票與做其他工作一樣,實際上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至少應明白如下的事實:

1.靠市場波動來賺錢有可能,但很難長久和持續。我不否認有些人在某些時期能把握市場,或具有感知市場波動趨勢的一些 天分及某種不可言傳的預知能力或經驗認識,但是,至少從這個市場的歷史來看,完全靠市場波動的趨勢(股價的價差)來賺錢的人很少,持續性並非很高。實際 上,確實是有一些人有過「準確」預測市場某次趨勢的經歷,但能可靠的、持續預測的基本沒有。當你聽說某某人能很「準確」預測市場時,或一個人是靠所謂「做 波動」做成功並以此作為基本的投資策略時,應該明白,這麼宣稱的人,基本都是在誇大自身。這類投資人的投資業績至少是波動極大或很難有持續性的投資業績 的。

2.只有極少數公司(股票)是你能搞明白的。A股目前有差不多近3000只股票了,你能搞清楚多少家?一些人似乎什麼 股票都很懂,且分析股票時似乎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這類人實際上更多只是在做博弈遊戲而不是在做投資,當然這種投資人在很多時候也確實很成功。 但其成功與其分析並無關聯。要知道在很多時候,「擲骰子投資」法都能取得不錯的階段性業績。一些基金經理,其長期投資業績不佳,與其實說是其投資能力不 佳,不如說是被迫必須關注上百隻股票(因為他們管理著百億元以上的資金)——遠遠超過了其自身的「能力圈」所害。實際上,只要能對極少數股票(公司)瞭如 指掌,你的投資成功就有了切實的保障,即使出錯你能很快知道錯在哪裡從而避免錯誤重複發生。很多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圈邊際在哪裡的投資人,一個特徵就是犯重 複性錯誤。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投資水平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

3.如果投資是一項長久的事業,那麼很難經常性地、長期地戰勝市場。股市經常表現出這樣的一個特徵:事後看,有太多的 方法可以"戰勝"市場。於是投資人便幻想,我這個階段比市場業績好得多,那麼我就具備了戰勝市場的能力,因此我可以長期戰勝市場。實際上,只要你把投資當 作一輩子的事業,那麼必然會有如下統計結果:80%的投資人業績遠遠不如市場的指數的收益率。其中的道理就在於,這80%的人中的大多數過分相信了自己某 階段的「聰明」來戰勝市場了,他們把本來是運氣的成分當作了自己的能力和必然。實際上,應明白這個道理:長期看這個市場的總收益率是不可能超過實業的收益 率的。除非你能找到比實業的平均收益率高的公司,且能在市場少數「優惠價」時候合理的安排好你的這類股票頭寸,否則你別指望你的投資業績能長期超越市場。 這裡,找到優質公司,找到不可預期的市場優惠時機(價格)買入後長期持有——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難嗎?非常難!但不是絕對做不到,而是條件要求很苛刻, 就像在鋼絲繩上跳舞。投資也因此就從科學變成了藝術。

    於是,這個世界上便有了職業投資人這一行當。當然,很多職業投資人對上述事實並不明白,於是每當市場來一次大的牛熊震盪後,一大批的「職業投資人」就因此 而淘汰了,再換另一批想來躍躍欲試的。即使在A股這個僅21年的年輕市場上,也不斷上演著這樣的循環。無論是你準備自己投資,還是請你的顧問給你投資,搞 清楚如何做才能在這個市場上生存和成功——在你準備進行股票投資理財前,明白上述事實和道理,辨別清成功的投資及投資人的基本特徵都是首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3

思考的碎片---10/9 太晚之前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fhi.html
1.在看The bond kind,喜歡文章中提到的這一句,在太晚之前,這是Bernard Baruch的三原則最後一個原則。
這是寫Bill Gross的書,不算太好和自傳差距很大,都是介紹和外圍的描述,沒有《不確定世界》那樣可以看到他的思考軌跡。下次還是要看自傳。

2.書還沒有看完,但是已經忍不住要寫下感想,難道是@老農魯庶:  說的我太會思考? 小樣的。先說一個收穫,這本書我看了一半已經回頭複習過一遍,方法很簡單就是吧劃線的部分快速瀏覽一遍。這還真是個節約時間的好辦法。畢竟不是所有的書值得重新看一遍,而且每個人的重點都不同。吧重點過一遍會非常有幫助。

3.美國的財政赤字和馬上要面臨的財政懸崖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可能影響會不亞於911

最近這段時間我算看了不少書,從Peter Peterson開始到Rubin,都算美國財經界重量級人物。到今天在看的Bill Gross
這基本書中他們基本上都用了10%的篇幅在探討美國國債,別忘記哦Rubin成書和Peterson成書都已經有5年以上鳥。
回頭看這次的兩黨分歧,共和黨都開始叫囂回到金本位,搞毛呀。這是通縮。NND 這要是羅姆尼當選會怎麼玩呀。我是不相信回到金本位但是一定會大規模壓縮赤字,我都不太敢想像會怎麼個場景。要為過去的政府開支擴張付出代價鳥?
無論如何兩黨在cliff問題上的分歧越大nnd股票一定跌的越狠。雖然克林頓時期也出現過停擺,不是大事情。orange縣也倒閉過。但是我是money player 會有切膚之痛。
我越來越強烈的感覺是要保持cash多留點cash這波或許或是完美風暴。

4.人真還是統一的。
這算是我最近看自傳最深刻的感受,Bill Gross早前是賭客,所以他辦公桌上一定是Bloomberg 時刻可以關注行情。這兩者是match的。你無法想像讓一個賭客不看牌局。如果Gross不看行情才是奇葩。
當然他成名的還是宏觀的把握。
我對他的new normal是佩服有加。
這裡還有一個分支就是其實每個人的道路是不同的,而且從這些自傳中我隱約有一個感受他們都是找到了最接近自己性格的投資方式,都可以歸類為價值投資,但是還是有差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是主觀的。或許我的表述不太完整,我這樣假設吧。我無法想像Bill Gross這樣經歷的人,會使用巴菲特這樣的投資方式。
我也無法想像巴菲特這樣經歷的人,會用Bill Gross的投資方式。
就這樣。
有點道和術的差別。

5.中國在輸出通縮
我這點是07年才想明白的。可是人家05年的書裡就有詮釋。
P54
還有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的封閉和不開放所以變成單向的輸出通縮,如果是開放的中國或許會讓擠出變成對中國的出口這樣就是把所謂的通縮擠出效應分散到中國,中國大規模進口美國的類似智慧財產權的商品上。

07年我是當時在分析mortgage crisis的時候想明白的。中國輸出通縮然後美國資金有擠出效應。從日常生活中擠出然後跑到資產項目下,就是房地產。所以才有低利率和高比例房貸才有了房產大牛市和最後的崩盤。
財富毀滅。
NND
所以還是要多看書。

另外一個問題是高科技產品都是通縮的其實就是摩爾效應的經濟學解釋。這毫無疑問。這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如何呢。到底是否應該反應到PCI的計算呢?我還沒想明白。
這一定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6.市場有效?
Bill Gross 也否認市場有效。
反正巴菲特,Soros peter lynch都否認市場有效。
所以我搞不明白為毛那麼多人還相信市場有效,別忘記哦所有數學模型都是基於市場有效假說的。
我N年前發現他們用程序性買盤可以來錢還想study下,結果發現邏輯基礎是市場有效,那搞毛呀。

7.克服情緒

Bill Gross在克服情緒上做的不錯。其實巴菲特何嘗不是呢?滅絕人性。
這或許是所有成功中最反人性的動作,克服情緒克服人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47

利率史讀書筆記: 工業化之前的社會 - Rick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qlx.html

利率就是讓渡資金使用權的價格,而價格則是由供需決定的。那麼影響資金供需的因素有那些呢?我們這裡先談工業化之前的社會。

 

(1)政治穩定性

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未流血)之後,在議會與國王的權力之爭中,議會佔據上風。之後英國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上一篇博客裡,我們看到19世紀英國的長期利率從世紀初的5%逐漸下降到了世紀末的2.5%。

 

相對而言,19世紀法國的政局並不穩定。

世紀之初是拿破崙當政

1915年滑鐵盧戰爭之後,波旁王朝(路易十八)重新統治法國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三世)當選總統

1852年,拿破崙三世取消議會,宣佈法國重返帝制

1870年,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1871年,巴黎爆發革命,成立巴黎公社(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但是巴黎公社只持續了2個月。

 

法國長期利率的每一次飆升都是都是重大政權交替的時候。而每一次政治危機之後,穩定、和平和低利率就會迅速出現。根據書中216頁的圖表對比,整個19世紀,法國的長期國債利率(歲金)比英國高出2-3個百分點。

 

1815年拿破崙戰爭之後,荷蘭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國家重新恢復。1831年,比利時從荷蘭分離出來。之後荷蘭倣傚英國,創建了議會君主制。整個19世紀的剩餘時期,荷蘭都處於和平時期。19世紀,荷蘭的長期國債利率比英國高於1個百分點左右。

 

另一個比法國的動盪政局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國家是西班牙。18世紀西班牙處於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

1808-1814年是西班牙獨立戰爭。獨立之後國外返回西班牙

獨立戰爭之後是西班牙內戰,內戰停停打打一直持續到1873年

1873年,國王離開西班牙,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成立。但只持續了一年

1874年,前女王支持兒子阿方索復辟

 

在19世紀期間,西班牙破產了4次。分別是1820年、1837年、1851年和1873年。而在此之前的18世紀期間,西班牙一次又一次地破產。

 

我一直有個困惑,為什麼歐洲有的國家有王室,有的國家沒有王室?有的王室認清社會變遷的潮流之後,就讓渡權力給議會,而有的王室卻在做困獸之鬥?最終導致自己被徹底消滅。有的歐洲國家戰亂頻仍,過去的幾百年就是在持續的戰爭中走過來的;有的國家卻在大部分時間裡享受和平?與地理位置相關,還是與性格相關?疑或其他因素?

 

戰爭的結果對債券的價格造成重大的影響。最有名的例子莫過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期間對英國國債的投機(不知道是杜撰,還是真有其事?利率史上未提及此事)。

 

(2)社會形態(以中國為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人類社會按歷史發展階段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不同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

 

封建社會是漢語裡的一種提法,其實翻譯成專制社會可能更為貼切。而社會形態的變遷並不是割裂的,或者一天之內完成的。而是逐漸過渡完成的,比如中國在漢朝的時候,還有奴隸,並且官府允許奴隸買賣。秦朝從一個封土建國的社會變成一個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轉變過於徹底,終於15年而亡。漢朝建國之後,向後退了一步,首都附近實行中央集權,而東邊沿海諸郡實行分封。最後,還是武帝很聰明,用推恩令將這些諸侯瓦解。應了中國社會的一句古話: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前幾天我看動物世界,解說員最後也用了這麼一句,來評論幫助獅子殺死老水牛王的新水牛王)。而現代社會的中國,可以看成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過度,社會形態的轉變需要很長的時間,100年根本算不上什麼。

 

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中國向來重農抑商。按照教科書上的提法,明朝中後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在1644年亡國,明朝中後期應是指瀘州老窖的第一窖池建立(1573年)的前後。而英國工業革命是在1760–1850年之間,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代表。

 

我想書上講的資本主義的萌芽應該指的是商業,特別是沿海的茶葉和絲綢的貿易。因為南美發現白銀,歐洲人用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運回歐洲去銷售。而中國的近代工業,要到了洋務運動之後。

 

不同社會生產形態的生產效率是不一樣的。在生產效率低下的農業社會,民眾能過上溫飽的生活已屬不易。當時的有錢人是地主和官僚,分散在全國各地。當大規模的貿易興起之後,商人聚集在城市,成為有積蓄可以投資的新興力量。最後工業化社會之後,普通老百姓手裡才有積蓄。借貸市場的形成,依賴於借方,也依賴貸方。借方有償還貸款的能力,而貸方有儲蓄,有保值增值的需求。

 

利率史引用了1933年在中國的一次調查,稱當時約有70%的人生活在農村(我不知道這70%的出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49年建國時,城鎮人口占比為11%,到改革開放的1978年,城鎮人口占比為18%)。調查主要針對當時中國農村的信貸情況:

信貸來源

私人貸款人

抵押機構

貸款合作社

當鋪

其他

信貸比例

74%

17%

4%

2%

3%

 

貸款人主要是當地的富人,這些富人都有自己的主業,放高利貸只是副業。借款人都是農民了,而借款的目的大部分為非生產性的。

信貸目的

家庭開支

婚喪疾病

官司、

匪徒敲詐

商業

投資或

生產性目的

其他

信貸比例

32%

20%

13%

11%

17%

7%

 

借款的期限都很短:

信貸期限

少於6個月

6-12個月

1-2年

2-3年

超過3年

信貸比例

13%

65%

4%

5%

13%

 

而貸款的利率都很高:

年利率

10-20%

20-30%

30-40%

40%以上

貸款比例

9%

36%

30%

24%

 

英國最早出現的國債,是政府發行,為戰爭的需要。這裡的借款人是政府,中國古代政府也曾為戰爭借款,但是對象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富甲一方的權貴。借款可能並非雙方自願,而屬強行攤派。最有名的是明末崇禎皇帝為抵擋闖王李自成的進攻,讓其岳父嘉定伯周奎捐款10萬兩白銀用作軍費。周奎聲稱自己沒錢,和皇帝討價還價,最後捐款2萬兩。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從周奎家中搜出50多萬兩白銀。

 

但是在古代中國,有政府作為貸款人的記載。比如王安石變法時,向農民放貸(青苗錢),貸款期限約5-6個月,利率20%(正月放而夏斂,五月放而秋斂,納息二分),年化利率45-50%。然而這筆錢最後被貸給商人,而商人再轉貸給農民,利率已翻倍至40%(年化利率100%)。

 

到了19世紀後期,中國在列強的攻勢下開放多處通商口岸。在上一篇博文中,我們提到19世紀歐洲的長期利率不過3-5%,短期利率高的也不過7-10%。看到中國高達30%的年利率,歐洲資金大量湧入,所以通商口岸的利率較低。而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內陸,利率依然維持在高位。

 

從借款人的角度看,只有不到20%的借款人其目的是用於投資或再生產。國家借款可用將來的稅後作為償還的保證(前提是政府不會被推翻)。而個人借款若非用於生產,拿什麼做償還的保證?用投資回報率的角度看,農業生產的投資回報率能達到20%嗎?顯然不能。

 

所以這些貸款的期限都很短,因為這筆貸款是用來救急的(用現代的術語講:補充流動性)。投資回報率達不到20%,沒有關係,可以用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來補貼,活下去最重要。而那些用於消費的貸款,一般都是有抵押的。抵押物為土地,抵押金額一般為土地市場價值的一半。

 

(3)小結

 

資金的需方:國家、個人和企業。

國家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性,才能以較低的利率借到錢。

個人的借款一般用於消費。如果沒有抵押,個人將很難借到錢。即使有抵押,利率也會較高。

企業是工業化之後才出現的產物。企業的出現使借錢的目的出現了變化,借款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生產。

 

資金的供方:

一個社會,有積蓄才會有貸款和投資。而積蓄取決於社會的投資回報率。農業社會的投資回報率是很低的,只有大規模工業化之後,普通民眾進行儲蓄才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2

去哪兒莊辰超:在峰值之前賣掉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843.html

接受《創業家》雜誌採訪時,去哪兒CEO莊辰超解釋他為什麼選擇了百度。

《創業家》:酷訊跟去哪兒差不多時間成立,模式類似,都是做比價搜索,兩家公司的命運為何完全不一樣(酷訊2009年10月以約1200萬美元賣給Expedia,去哪兒2011年6月接受百度戰略入股時估值約5億美元)?

莊辰超:酷訊最初的想法就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是後來轉型轉過來的。我覺得沒什麼可參照性。我跟(酷訊創始人之一)陳華挺熟,他們現在在新的創業當中,也挺不錯。前段時間陳華接受採訪時說,2006年年底,阿里巴巴給的價格,酷訊的估值是1億美元,當時賣了多好。

《創業家》:你覺得一個創業公司什麼時候應該賣給巨頭?去哪兒是不是賣得比酷訊好很多?

莊辰超:股票交易有個術語叫左側交易,意思是到峰值以前你要賣掉,跌到谷底以前你要買進。大交易是不能做右側交易的,就是說已經過了峰值,下跌的時候你才想著賣,你賣不掉,你會越賣越低。如果你已經過了谷底,向上走,別人想買進,會越買越高。但是你怎麼去判斷左側,就是這個翻轉點?這完全得憑藉你對這個機構所創造價值的空間和現在所創造價值的理解。

《創業家》:從酷訊到去哪兒,為什麼一前一後都是大的巨頭在後面接盤,而不是自己去做到上市?

莊辰超:第一,我認為投資,無論是VC,還是PE,還是IPO,還是併購,都是表象,表像是你獲得了資金,你有了一些新股東,你被迫納入一些監管。有一些說法,你要用做PE的方法去投公開市場,你要用投公開市場的方法去做VC,我認為說得非常對,你要用相對的心態去創業。核心是什麼?核心是你的機構要創造社會價值。

第二,你需要有足夠的、正向的資金循環,確保你的生存和擴張。

第三,你要對機構提供正向的引導,你不會對這個機構造成潛在的極大負面影響。潛在就意味著,如果我對一個機構太重要,其實我對這個機構是威脅,沒有人可以保證明天我不會出車禍。

第四,進去的價格要合理,這是肯定的,創業你也有進去的價格,你的時間,你佔的股份有一定的價格。

第五,你要有退出的流通性。

這些都是標準的。我認為(無論)你是創業,你是投資,你是VC,你是PE,都是一樣的。從這五個維度去看,2011年去哪兒上市,還不如跟百度合作。

《創業家》:百度戰略入股去哪兒前,你有沒有糾結過,去哪兒到底要獨立上市,還是變成百度的子公司?

莊辰超:你上市獲得什麼?你獲得一些(股票的)稀釋和股東。股東是什麼?是公開市場的基金,是一些散戶。百度入股你獲得什麼?百度的基金。你還獲得監管。上市了,你要被SEC(美國證監會)監管。百度入股的話,百度作為大股東來監管你。從決策的獨立性和長期權利的角度看,上市了,你的權利是比較獨立的,但你仍然受公開市場小股東牽制,如果你幹一件很瘋狂的事情,小股東可能會把你趕出董事會。百度從法律上保證了去哪兒的獨立性,但你說存不存在潛在的可能性,它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戰略,它有沒有這個權利,我覺得很難講。

《創業家》:很多創始人說要獨立把公司做到上市,像去哪兒這樣跟百度戰略合作,被百度佔大股以後,你還想繼續做到上市,這樣的案例反而少。

莊辰超:IPO對我來講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它就是生活中餓了要吃的飯,渴了要喝的水,十月懷胎要生的孩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它的意義都不到成人禮這個級別。

《創業家》:有人說,百度投資去哪兒是為了保住它現在在搜索市場的份額,相當於一個防守性的戰略投資。

莊辰超:即使是這樣,也沒什麼,別人的動機對我們不重要。

《創業家》:如果百度是防守性的戰略佈局,它會不會投入很大的資源幫助去哪兒?會不會在某個節點遏制去哪兒?

莊辰超:百度會不會限制我們的發展?在法律範疇它沒有這個權利。百度是一個非常守信用的公司,它絕對不會反悔,它說到就會做到,這是我非常喜歡百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091

1999年之前:貝索斯如何講燒錢的故事 天下網商數據中心

http://xueqiu.com/7790583626/24044147
亞馬遜的自由現金流在1999 年走入最低谷,以1999 年為界,之前亞馬遜講了一個燒錢的故事,之後亞馬遜講了一個盈利的故事。那麼,亞馬遜如何燒錢?

文/天下網商數據中心  孫婧

和淨利潤的走勢一樣,自1995 年成立以來,亞馬遜的自由現金流一直在逐年下滑,從1995 年淨流出18 萬美元增加到1997 年淨流出691 萬美元,增長高達37 倍。1998 年出現300 萬美元淨流入自由現金,這主要歸功於其較高的運營現金流。但隨後,1999 年亞馬遜自由現金流出現歷史低點,淨流出高達3.78 億美元。

出現巨額資金流出是因為亞馬遜大力擴張產生的高額資本支出,1999 年其固定資本支出就高達2.87億美元。經過這個歷史轉折點,亞馬遜自由現金流開始進入淨流出下降(即自由現金流正向增長)的軌道,從2000 年的-2.65 億美元下降至2001 年的-1.7 億美元,直至2002 年重拾正值。

截至2002 年,亞馬遜自由現金流淨流入1.35億美元,運營現金流淨流入1.74 億美元,資本支出為3900萬美元,同比下降28%。2002 年,亞馬遜首次實現全年運營利潤,運營利潤率達1.6%。

貝索斯認為長期市場份額比短期利潤更重要,如果沒有長期市場份額,就沒有長期利潤。正因為貝索斯的野心,渴望快速佔領市場份額,使得亞馬遜一上市就進入了快速擴張和燒錢階段。

本文主要介紹亞馬遜的快速擴張步伐,以及期間亞馬遜的表現。

品類拓展井然有序

1. 首選圖書開業

創業之初,貝索斯為了定位品類,總共羅列了20 項可能的商品,並針對前5 名商品徹底調查市場狀況,包括書籍、音像光盤、錄像帶、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等。在選品上,貝索斯當時最關心的是商品市場大小和產品的價格。最後,他挑選了選擇性較大的書籍作為網站出售的商品。

這是因為:(1)書籍零售有820 億美元的市場;(2)書籍是低價位產品;(3)全球書籍多達300多萬種,而當時最大的實體書店只有17.5 萬種圖書。

據統計,1994 年,美國市場售出的5.13 億冊書籍中,其中17 本暢銷書的銷量都超過100 萬冊。美國消費者1994 年在書籍上的開銷是人均79 美元,而音樂唱片的人均消費是56 美元。

以此看來,貝索斯認為,在當時的美國市場,圖書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網絡書店成為亞馬遜踏入互聯網的良好開端。

查看原圖
2. 網絡圖書業務脫穎而出

亞馬遜書店剛進入市場時,在網絡上並沒有勁敵,當時美國最大的書店——巴諾書店和博德斯只有不到12% 的市場佔有率。面對亞馬遜網上書店帶來的威脅,線下零售商蜂擁觸網。1996 年,最大零售商沃爾瑪上線,1997 年,巴諾書店上網。1998 年,巴諾試圖收購經銷商英格拉姆,同時出讓50% 的網絡運營給德國博德曼音樂集團。競爭對手直接或間接帶給貝索斯與日俱增的壓力。

但這些競爭對手並沒有阻礙亞馬遜快速發展的步伐,1995 年以來,亞馬遜銷售額平均每2.4 個月增加一倍。截至1998 年底,亞馬遜營收高達6.1 億美元,其銷售額每年以超過300% 的速度增長,而巴諾的增長率只有10%;亞馬遜網站的庫存每年增加24 倍,而巴諾每年只增加3 倍;另外,亞馬遜人效明顯高於實體書店,每位員工創造的年收入高達37.5 萬美元,而巴諾員工創造的收入還不及亞馬遜員工的1/3。

亞馬遜擁有實體店無可比擬的虛擬網絡優勢,提供250 萬種圖書供用戶選擇,是最大實體書店的14 倍;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便捷的搜索系統和強大的推薦服務功能讓實體書店相形見絀。亞馬遜通過創新,推出一鍵購物和人性化服務等新功能,堅持提升用戶體驗,使其在在線圖書市場居領先地位。據MediaMetrix 統計,1997 年,亞馬遜網站的用戶使用率排名由第90 名升至第20 名;1998 年,亞馬遜互聯網用戶訪問量達到16%,高於巴諾書店和其他

在線零售商。亞馬遜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已是不爭的事實。到1999 年初,該公司的市值達60 億美元,遠超過它的網絡及實體店勁敵巴諾與博德斯兩家公司的市值總和。

3. 開始拓展品類

佔領網絡圖書市場後,為了進一步佔領市場份額,貝索斯開始向圖書以外的商品拓展。1998 年6 月,亞馬遜第一家銷售CD 的音像店閃亮登場,且其銷售模式與圖書大同小異。據數據顯示,亞馬遜有12.5萬種CD 可供出售,是大多數實體音像店的10 倍。而且最高折扣高達6 折。網站頁面上有專業評論、客戶評論、最暢銷CD、音樂新聞、亞馬遜推薦版塊,還提供了22.5 萬首歌曲的試聽片段。

在亞馬遜開始出售圖書時,CDNow.com 和n2k.com 就已經開始在線售賣音像製品,為了對抗

亞馬遜的競爭,這兩家網站決定強強聯手。但亞馬遜憑藉其先天技術優勢,將音像店併入亞馬遜現有的基礎設施,為了實現書店和音像店之間的順利切換,網站進行了改良,同時植入亞馬遜為圖書開發的所有技術,提升了客戶體驗。它的技術和易用性是其他競爭對手無可比擬的。在4 個月內,亞馬遜售出價值超過1400 萬美元的CD,超過此前音像製品的領頭羊CD Now,成為全美最大的CD 音像製品電商。在迅速佔據本土音像市場後,次年,貝索斯將該業務擴張至英國和德國。

音像店的推出昭示了貝索斯想把亞馬遜打造成為一家電子商務終點站的野心。當年,亞馬遜還推出了影視和節日禮品店,僅用6 周時間就成為行業領先的在線視頻商。

1999 年是亞馬遜瘋狂擴張的一年,其大力開發新產品線和新業務,包括亞馬遜拍賣、ZShops、玩具、電子消費品、家居裝飾、軟件、視頻遊戲、支付、無線業務——Amazon any where。並將音像、拍賣和ZShops 拓展至英、德兩國市場。在開發新產品線上,亞馬遜是賠本賺吆喝,毛虧800萬美元。2000 年,亞馬遜進入園藝、廚房家具、照相攝影和保健等領域,並推出了電子書商店和平台業務Marketplace;2002 年增加服裝配件業務,收購在線音樂商店的競爭對手CD Now;2003 年推戶外運動和手錶商店;2004 年增加美容業務,並收購了中國的卓越網;2005 年增加鞋類業務;2006 年增加汽車零部件業務;到後來2007 年推出自主設計且風靡全球的Kindle 閱讀器。Kindle 的存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還顛覆了傳統出版行業的產業鏈。

貝索斯曾在一次採訪中告訴記者,他打算擴張到品牌、技術和客戶基礎三個因素所允許的任何領域。隨著產品線的不斷拓寬,亞馬遜的媒體部門佔比逐漸下降。從三大部門營收佔比圖中我們發現,亞馬遜已經從單一的書店演變為全品類百貨電商。

查看原圖
2012 年6 月的數據顯示,亞馬遜電子產品的銷售額佔比達41.7%,遠高於圖書的14.6% 和音樂、影音、遊戲的5.9%,而食品、保健、美容和家具、花園、工具分別佔9%,服飾、鞋子、珠寶佔8.4%,這些品類已經成為亞馬遜網站最受歡迎的商品。

海外擴張搶奪先機

貝索斯的野心並不侷限於美國本土,就在其網站成立的第三年,亞馬遜開啟了進軍海外市場的大門。當年,貝索斯借助資本之手,進入其覬覦已久的海外市場英國和德國——亞馬遜斥資0.55 億美元收購電影數據庫網站(IMDB)及英國書頁(Bookpage)、德國電信書籍(Telebook)兩家當地的網上書店。雖然此次收購對剛成立不久的亞馬遜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超過1997 年亞馬遜IPO 募資的5400 億美元,但它為亞馬遜未來出售電影DVD 和海外擴張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市場競爭對手對亞馬遜已經虎視眈眈,1998 年,德國出版巨頭貝塔斯曼宣佈出資3 億美元收購巴諾網站Barnesandnoble.com 50% 的股份。其實早前,貝索斯曾拒絕貝塔斯曼與亞馬遜開辦一家德國合資公司的建議,貝塔斯曼意識到亞馬遜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可能對其造成的威脅,所以處心積慮佈局美國市場欲與之分庭抗禮,雖然最終沒有取勝。同時,巴諾書店也傳出試圖收購圖書經銷商英格拉姆的消息,後者是當時亞馬遜最大的圖書供應商,庫存佔比達40%。這勢必會對亞馬遜的供應鏈管理造成一定威脅,因此貝索斯決定向上游突破,從出版商處採購,從而減少對英格拉姆的依賴。此次收購也最終未果。

開發海外市場,亞馬遜佔據了先發優勢。次年,eBay 緊隨其後,首先登陸英國和德國。根據MediaMetrix 數據顯示,2000 年亞馬遜英國成為當地訪問量最大的網站。2000 年後,亞馬遜又迅速擴張商品類目和拓展法國、日本、中國、意大利等多個海外市場。根據Alexa 的數據顯示,亞馬遜在各發達國家的流量排名均領先於其他電子購物網站。我們認為,收購海外公司,是亞馬遜進軍國際市場的一條捷徑。一方面,Bookpage 擁有120 萬英國圖書,Telebook 提供了40 萬種德語書籍,當時亞馬遜有300 萬美國圖書,收購後,亞馬遜可為它的德國和英國用戶提供更多選品,同時也能節省美國書籍的成本和運送時間。另一方面,Bookpage 和Telebook 與亞馬遜業務整合後,植入其一鍵購物專利、搜索系統、推薦服務和個性化購物服務等核心技術,給歐洲消費者帶來福音。

查看原圖
事實上,目前德國和英國已成為亞馬遜海外營收的主力軍。2012 年德國市場營收87 億美元,佔據首位,同比增長21%;英國排第三,僅次於日本,達64.8 億美元,同比增長21%。在亞馬遜北美和海外營收圖中我們發現,其海外業務逐漸增長,截至2009 年,海外營收佔比達到48% 的峰值,海外市場為亞馬遜貢獻了總營收的近一半。

查看原圖
擴大結盟,招徠顧客

為了打響名牌知名度和招攬更多的客戶,成立不久後,貝索斯便將亞馬遜放到了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上。最開始,雅虎把亞馬遜放到「酷東西」列表裡,亞馬遜隨即訂單大增。但是當時亞馬遜的訂單執行能力並不能跟上猛增的用戶,有一週它收到了將近1.5萬美元的訂單,而它的團隊只能配送價值7000 多美元的書。

成立一年後,亞馬遜便成為執行銷售企業聯盟的佼佼者,當時它的鏈接網址有6 萬家之多,美國6大網站中就佔了5 家,包括美國在線、雅虎、網景、地理城市與興奮公司。截至1999 年,與亞馬遜聯營的網站有43 萬家,在這些網站都可瀏覽亞馬遜書店的叢書目錄並購買。

為了品牌推廣,從1996 年開始,貝索斯大力推動廣告投資,根據財報,他在1996 年投入超過300萬美元廣告費,在網絡廣告花費中排名第34 位。除了在線登廣告,亞馬遜還在主流報紙上登廣告,比如《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然後轉向廣播電視節目比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截至1998 年,亞馬遜在廣告上投入已經達到6000 萬美元。

查看原圖
亞馬遜大打廣告頻繁曝光使得其口碑在互聯網口耳相傳速度驚人,1998 年亞馬遜累計用戶增至620 萬,增長超過300%。吸引了大量用戶後,貝索斯持續開發新功能,增加購物便利性,提升客戶體驗,那一年重複購買率由58% 增至64%。據調查,彌補一位流失到對手店裡的顧客所花費的成本是留住原有顧客的五到六倍,甚至更多。曾有公司企劃留住5%的既有顧客,公司獲利因此增加125%。留住顧客能增加公司獲利,本田汽車就是維持既有顧客策略的受惠者之一,將顧客忠誠度放在第一位,其重複購買率高達68%。

在建立名牌形象後,1999 年貝索斯推出戰略夥伴,容許其他產品鏈接到亞馬遜網站的聯合品牌選項,提供促銷廣告服務,如廣告展示或顧客推薦等方式,之後還申請了「聯合項目」的專利。亞馬遜收取戰略夥伴5% ~ 15% 的中介費或該公司的股權作為回報。2000 年,通過戰略夥伴計劃,亞馬遜總共收取了8500 萬美元現金和1.07 億美元等價股權。1999 年,亞馬遜通過投資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商業網絡, 包括在線汽車銷售平台Greenlight.com, 在

線藥店Drugstore.com,網上奢侈品商店Ashford.com 和有聲讀物網站Audible.com 等。該業務推出後,不僅為其賺取中介費,還能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的選品,可謂是雙贏策略。

對貝索斯而言,與其他網站鏈接將為他的網絡商店帶來更多人流,初次進入的訪客可能當下就決定購買,或者就算沒有購買任何商品,也會將網站存入書籤中,下次再來購物。這些戰略夥伴能提升亞馬遜的產品和服務,而戰略夥伴計劃使得小型獨立書商或音樂製作公司能夠進入主要銷售渠道,極大豐富了亞馬遜銷售商品的內容。

快速擴張伴隨的癥結

貝索斯以最快速度發展的戰略見效了,亞馬遜在電子商務佔據領先地位。但是公司的發展同時也開始不受控制,出現了效率低下和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

1. 財務虧損嚴重

亞馬遜成立以來,為了快速增長,佔取市場份額,進入了燒錢階段,在品牌推廣、倉儲物流及技術和人力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導致這家業績如日中天的新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02 年,亞馬遜總共淨虧損達30 億美元。

2. 自由現金流持續流出

貝索斯在2004 年給股東的信中提到,每股現金流才是他們想要達成的長期目標。貝索斯關注的並不是短期利益,而是放眼未來。亞馬遜網站的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 運營現金流- 資本支出)主要來自不斷增加的營業利潤、有效管理的運營資本以及資本支出。我們發現,自成立以來,亞馬遜自由現金流一直處於流出狀態,尤其在1999 年,公司自由現金流達到負3.78 億美元。巨額資金流出是因為亞馬遜大力擴張產生的高額資本支出,1999 年其固定資本支出高達2.87 億美元。截至2002 年,亞馬遜資本投入總共5.48 億美元。

查看原圖
3. 大幅擴倉,產能過剩

亞馬遜剛成立的時候,網站還沒有建成落實。貝索斯的哲學是盡快進入市場,以便在競爭中領先,等人們開始使用的時候,再解決問題和改善網站。 因此當訂單突然劇增時,系統可能無法承受。比如,有一週亞馬遜收到價值1.2 萬美元的訂單,但那一週卻只能配送出價值846 美元的圖書。

查看原圖
為滿足業務快速增長的需要,1999 年亞馬遜大幅擴建倉庫,總共成立8 個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分別位於內華達州弗利、堪薩斯州科菲維爾、肯塔基州坎貝爾斯威爾、肯塔基州列剋星敦、佐治亞州麥克多諾、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還有兩家位於英國和德國,再加上早前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和特拉華州紐卡斯爾的2 座非自動化倉庫,亞馬遜倉庫面積共達500萬平方英呎,是原來的16 倍。但高投入勢必會帶來高風險,事實證明,亞馬遜過度投資的倉儲物流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1999 年,亞馬遜位於堪薩斯州科菲維爾的85 萬平方英呎的巨型倉庫的使用率只有10%。

4. 進軍新市場,庫存壓力增大

另外,亞馬遜不斷拓展新產品線,給訂單執行帶來一定困擾。一方面,公司需不停開設新倉庫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銷售訂單和採購的商品;另一方面,由於不熟悉新市場,對新產品用戶需求估計發生偏差,導致庫存積壓,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存貨減值損失。根據上圖,1999 年亞馬遜期末庫存陡增,達2.21 億美元,同比增長636%;庫存周轉率出現明顯下滑,從1998 年的20 降到10。另外,庫存銷售額佔比上升到13%,比1998 年高出8 個百分點。庫存周轉緩慢會造成亞馬遜資金周轉緩慢,同時還需承擔庫存費用的風險。

面對崩盤,改變策略

2000 年,亞馬遜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滅的衝擊,面對股價的暴跌,貝索斯不得不通過大幅裁員和減少支出來降低營運成本。面對越來越沒有耐心的華爾街投資者們,貝索斯開始有意識地轉變自己的策略,把目標放在盈利上。在股東會議上,亞馬遜第一次提出在2001 年四季度先實現運營利潤的目標。那麼亞馬遜究竟是如何扭虧為盈呢?我們將會在下篇文章作出進一步分析。

(原載於《天下網商·經理人》2013年五月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