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就是讓渡資金使用權的價格,而價格則是由供需決定的。那麼影響資金供需的因素有那些呢?我們這裡先談工業化之前的社會。
(1)政治穩定性
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未流血)之後,在議會與國王的權力之爭中,議會佔據上風。之後英國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上一篇博客裡,我們看到19世紀英國的長期利率從世紀初的5%逐漸下降到了世紀末的2.5%。
相對而言,19世紀法國的政局並不穩定。
世紀之初是拿破崙當政
1915年滑鐵盧戰爭之後,波旁王朝(路易十八)重新統治法國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三世)當選總統
1852年,拿破崙三世取消議會,宣佈法國重返帝制
1870年,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1871年,巴黎爆發革命,成立巴黎公社(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但是巴黎公社只持續了2個月。
法國長期利率的每一次飆升都是都是重大政權交替的時候。而每一次政治危機之後,穩定、和平和低利率就會迅速出現。根據書中216頁的圖表對比,整個19世紀,法國的長期國債利率(歲金)比英國高出2-3個百分點。
1815年拿破崙戰爭之後,荷蘭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國家重新恢復。1831年,比利時從荷蘭分離出來。之後荷蘭倣傚英國,創建了議會君主制。整個19世紀的剩餘時期,荷蘭都處於和平時期。19世紀,荷蘭的長期國債利率比英國高於1個百分點左右。
另一個比法國的動盪政局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國家是西班牙。18世紀西班牙處於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
1808-1814年是西班牙獨立戰爭。獨立之後國外返回西班牙
獨立戰爭之後是西班牙內戰,內戰停停打打一直持續到1873年
1873年,國王離開西班牙,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成立。但只持續了一年
1874年,前女王支持兒子阿方索復辟
在19世紀期間,西班牙破產了4次。分別是1820年、1837年、1851年和1873年。而在此之前的18世紀期間,西班牙一次又一次地破產。
我一直有個困惑,為什麼歐洲有的國家有王室,有的國家沒有王室?有的王室認清社會變遷的潮流之後,就讓渡權力給議會,而有的王室卻在做困獸之鬥?最終導致自己被徹底消滅。有的歐洲國家戰亂頻仍,過去的幾百年就是在持續的戰爭中走過來的;有的國家卻在大部分時間裡享受和平?與地理位置相關,還是與性格相關?疑或其他因素?
戰爭的結果對債券的價格造成重大的影響。最有名的例子莫過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期間對英國國債的投機(不知道是杜撰,還是真有其事?利率史上未提及此事)。
(2)社會形態(以中國為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人類社會按歷史發展階段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不同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
封建社會是漢語裡的一種提法,其實翻譯成專制社會可能更為貼切。而社會形態的變遷並不是割裂的,或者一天之內完成的。而是逐漸過渡完成的,比如中國在漢朝的時候,還有奴隸,並且官府允許奴隸買賣。秦朝從一個封土建國的社會變成一個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轉變過於徹底,終於15年而亡。漢朝建國之後,向後退了一步,首都附近實行中央集權,而東邊沿海諸郡實行分封。最後,還是武帝很聰明,用推恩令將這些諸侯瓦解。應了中國社會的一句古話: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前幾天我看動物世界,解說員最後也用了這麼一句,來評論幫助獅子殺死老水牛王的新水牛王)。而現代社會的中國,可以看成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過度,社會形態的轉變需要很長的時間,100年根本算不上什麼。
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中國向來重農抑商。按照教科書上的提法,明朝中後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在1644年亡國,明朝中後期應是指瀘州老窖的第一窖池建立(1573年)的前後。而英國工業革命是在1760–1850年之間,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代表。
我想書上講的資本主義的萌芽應該指的是商業,特別是沿海的茶葉和絲綢的貿易。因為南美發現白銀,歐洲人用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運回歐洲去銷售。而中國的近代工業,要到了洋務運動之後。
不同社會生產形態的生產效率是不一樣的。在生產效率低下的農業社會,民眾能過上溫飽的生活已屬不易。當時的有錢人是地主和官僚,分散在全國各地。當大規模的貿易興起之後,商人聚集在城市,成為有積蓄可以投資的新興力量。最後工業化社會之後,普通老百姓手裡才有積蓄。借貸市場的形成,依賴於借方,也依賴貸方。借方有償還貸款的能力,而貸方有儲蓄,有保值增值的需求。
利率史引用了1933年在中國的一次調查,稱當時約有70%的人生活在農村(我不知道這70%的出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49年建國時,城鎮人口占比為11%,到改革開放的1978年,城鎮人口占比為18%)。調查主要針對當時中國農村的信貸情況:
信貸來源 | 私人貸款人 | 抵押機構 | 貸款合作社 | 當鋪 | 其他 |
信貸比例 | 74% | 17% | 4% | 2% | 3% |
貸款人主要是當地的富人,這些富人都有自己的主業,放高利貸只是副業。借款人都是農民了,而借款的目的大部分為非生產性的。
信貸目的 | 家庭開支 | 婚喪疾病 | 官司、 匪徒敲詐 | 商業 | 投資或 生產性目的 | 其他 |
信貸比例 | 32% | 20% | 13% | 11% | 17% | 7% |
借款的期限都很短:
信貸期限 | 少於6個月 | 6-12個月 | 1-2年 | 2-3年 | 超過3年 |
信貸比例 | 13% | 65% | 4% | 5% | 13% |
而貸款的利率都很高:
年利率 | 10-20% | 20-30% | 30-40% | 40%以上 |
貸款比例 | 9% | 36% | 30% | 24% |
英國最早出現的國債,是政府發行,為戰爭的需要。這裡的借款人是政府,中國古代政府也曾為戰爭借款,但是對象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富甲一方的權貴。借款可能並非雙方自願,而屬強行攤派。最有名的是明末崇禎皇帝為抵擋闖王李自成的進攻,讓其岳父嘉定伯周奎捐款10萬兩白銀用作軍費。周奎聲稱自己沒錢,和皇帝討價還價,最後捐款2萬兩。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從周奎家中搜出50多萬兩白銀。
但是在古代中國,有政府作為貸款人的記載。比如王安石變法時,向農民放貸(青苗錢),貸款期限約5-6個月,利率20%(正月放而夏斂,五月放而秋斂,納息二分),年化利率45-50%。然而這筆錢最後被貸給商人,而商人再轉貸給農民,利率已翻倍至40%(年化利率100%)。
到了19世紀後期,中國在列強的攻勢下開放多處通商口岸。在上一篇博文中,我們提到19世紀歐洲的長期利率不過3-5%,短期利率高的也不過7-10%。看到中國高達30%的年利率,歐洲資金大量湧入,所以通商口岸的利率較低。而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內陸,利率依然維持在高位。
從借款人的角度看,只有不到20%的借款人其目的是用於投資或再生產。國家借款可用將來的稅後作為償還的保證(前提是政府不會被推翻)。而個人借款若非用於生產,拿什麼做償還的保證?用投資回報率的角度看,農業生產的投資回報率能達到20%嗎?顯然不能。
所以這些貸款的期限都很短,因為這筆貸款是用來救急的(用現代的術語講:補充流動性)。投資回報率達不到20%,沒有關係,可以用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來補貼,活下去最重要。而那些用於消費的貸款,一般都是有抵押的。抵押物為土地,抵押金額一般為土地市場價值的一半。
(3)小結
資金的需方:國家、個人和企業。
國家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性,才能以較低的利率借到錢。
個人的借款一般用於消費。如果沒有抵押,個人將很難借到錢。即使有抵押,利率也會較高。
企業是工業化之後才出現的產物。企業的出現使借錢的目的出現了變化,借款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生產。
資金的供方:
一個社會,有積蓄才會有貸款和投資。而積蓄取決於社會的投資回報率。農業社會的投資回報率是很低的,只有大規模工業化之後,普通民眾進行儲蓄才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