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市泡沫 政府不能不管 林本利

2010-12-30  NM




2010年快將過去,今年港人最關心的經濟議題,依然離不開樓價高企和置業困難。過去一年,反映二手市場樓價的中原指數差不多上升了兩成。若由2008年12月時的低位計算,升幅更超過五成。

樓價上升,有人歡喜有人愁。現時有五成多的家庭擁有自置居所,其餘的四成多要租住單位。因此,樓價升跌一直是港人最關心的經濟議題之一。1995年10 月,曾蔭權出任財政司,帶頭唱好樓市,樓價在兩年間颷升近一倍,港人的供樓負擔比率高達85%,即是絕大部分收入用作供樓。這兩年間,市民和政黨大力呼籲 和要求政府出招,打擊樓宇炒賣活動,以及增加樓宇供應。

政府於是順應民意,收緊樓花買賣,大量興建夾屋、居屋和公屋,並且容許地產商改變土地用途和提高地積比率,增建大量私人住宅單位應市。結果幾年後樓宇供應量大增至一年10萬個,超出85,000個的建屋指標,樓價一瀉不可收拾,到2003年下跌接近七成才喘定下來。

港人汲取上次樓市下挫的慘痛教訓,在今次的升市中表現得較為理智。樓市自2003年下半年回升後,每次大幅上升後便橫行一段時間,沒有像九七前一般的瘋癲 上升。到2008年9月金融海嘯前,樓價五年間上升約120%,平均每年升17%,樓價依然是在港人負擔能力之內。金融海嘯爆發後,整體樓價下跌約兩成後 便回升,並沒有出現恐慌性拋售潮,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保住樓市和經濟,應記一功。

2009年1月樓市反彈回升,到同年10月已回升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當時曾特首還說樓宇炒賣活動只局限於豪宅,在施政報告中沒有提出打擊樓宇炒賣的措 施,結果被市民齊聲責罵。到今年2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中,只針對性地調高2,000萬元以上的豪宅要繳付的印花稅。

到今年四月,樓價持續上升,曾俊華突然公布九招十二式,要求地產商增加售賣樓花的透明度,若情況沒有改善,政府不排除立法規管。一眾地產商隨即在土地拍賣時降低出價,令東涌及粉嶺兩幅官地的成交價低於市場預期。但樓市稍為放緩一個多月,在六月之後又再急升。

於是政府在今年八月,又再使出三招十四式打擊炒樓活動,包括禁止一手樓摩貨及轉名,提高殺訂比例至樓價10%,收緊1,200萬元以上豪宅的按揭成數,以 及要求銀行審批按揭時做壓力測試。但樓市對政府的招數和口術完全沒有反應,不斷繼續上升。政府被迫在十一月落重藥,向在短期內買樓及賣樓的人,徵收懲罰性 印花稅5%至15%。措施較徵收資產增值稅,或者樓宇買賣暴利稅更為厲害,樓市成交量即時大減。

有意見認為政府徵收懲罰性印花稅,嚴重侵犯私人財產的轉讓權,對業主不公。個別地產商更突然間十分關心樓市的用家,擔心新措施會損害用家的利益,完全忘記他們出售發水樓給用家的缺德行為。

正如前面所述,過去兩年特區政府表現得十分克制,試圖以溫和措施調控樓市上升速度。但在資金氾濫、利率超低和短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樓價對政府措施幾乎完全沒有反應。政府最終要落重藥,打擊短期炒賣活動;倘若仍然沒有效果,相信下次會針對樓宇空置及內地人炒樓而出招。

住宅樓宇除了是投資物品外,本身還有其居住的消費用途,與市民生活相關,政府很難完全不管。過去日本和香港的經濟長時期陷入困境,以及近幾年英美經濟一潭 死水,都和之前的樓市泡沫有關。因此,政府適當時候出招,打擊在市場上興風作浪的地產商和投機者,避免樓市泡沫愈吹愈大而損害日後經濟,實屬政府應盡的責 任。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1

不管藍海紅海,不賺錢都是死海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awlp.html
藍海,有巨大想像力有空間的未知市場,向天空一樣的高遠廣闊;紅海,競爭異常激烈的現存市場,利潤不高但又不能放棄,像戰場一樣的常常刺刀見紅。

 

華人圈在商業競爭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慣性,就是即便能夠進入藍海領域,也常常使出紅海競爭的招式,不在想像力和服務上面努力,總是想抄低價的近路,這一點上,中外華人完全共呼吸,除了在地產業上有特例,不斷地壘金子外,其他百業,無一例外都走低價路線參與競爭,結果是把藍海做成紅海,把紅海做成死海。

 

這是一個令人不那麼舒服的事實,可能和整體華人圈起步比較低的傳統有關,沒有數年的積累,這個策略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和改變,在海外,超市百貨業和餐飲業,是華人參與比較多的行業,這個現象尤其嚴重,好在走到今天,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品質和服務,價格的吸引力,是相對其品質和服務的,不再是單純的為低價而低價了,這其實也有賴於華人消費群體的素質提升,購買力向好,對品質要求放在第一位,拉動力和推動力遂產生共振;在北美,超市業的競爭很有代表性,非常有序,價格因素重要,但絕不是第一位的,購物環境,貨品的周轉率,新鮮度,促銷活動的節奏和季節性調配,很多商品大多時候都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利潤率,一旦促銷起來,給的折扣卻很大,品質還保持原樣,有真正回饋消費者的心思,由於商品種類多,類似活動此起彼伏,一年不斷,既保持了超市促銷的活躍,又能夠保證相當的利潤率,整體商業環境非常健康。

 

做生意終究是要賺錢的,好的生意僅僅賺錢還不夠,還要跳著高不斷地能賺多賺,這麼多年下來,我想商界和投資界,應該看清楚,這才是真正的亙古不變的教義和經典,因為在十多年前出現了互聯網,一些人認為可以打破常規,跨越式發展,免費模式,單純的追求規模的方式,一時間喧囂塵上,作為實業界新思維曾被大加推崇,多年前我曾就職的一家很有名的美資企業,我們團隊的總監開年會時說:現在我們不看PROFIT(利潤),我們就看REVENUE(銷售),這位加州大學的畢業生,也跟著潮流犯渾,當時我就心有疑惑,這不是大躍進嗎?後來企業果然遭受重創。

 

商業規模的推進模式,國外一直都有創新,但實際上,最可靠,最有發展前景的,還是那個經典的老路,即通過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獲得用戶信任,獲得利潤,再通過利潤積累和投入,循環往復的不斷加大這個過程的規模,這個好裡面,既包括傳統,也包括創新,但根本是品質!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好的商業推進模式,一定是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所有想吃獨食的所謂新商業模式,現在看來統統經不起時間的磨練,十多年前以網絡直銷聞名並成長為巨人的戴爾電腦,說白了就是通過儘量減少中間環節獨享利潤,當然消費者也享受了部分紅利,而一旦PC市場的價格因素不再佔據主流,他就必須回歸傳統,而這個出位的弄潮者,一旦回歸傳統,立即頹勢凸顯,看戴爾的股價走勢,就完全是這個過程的忠實寫照,今後做空戴爾,勝率會很大。

 

過去的幾十年裡,北美是新商業思想的源發地,金融界眼花繚亂的免費或先上車,再交錢的模式,是滋生次貸危機的溫床,比華人單純打價格戰的危害大太多了,儘管它一度輝煌,但破敗起來至今讓銀行業都沒能爬起來;直銷模式,從60年代就開始,走到今天,也還是那幾家在折騰,這些東西的不成功或者沒什麼發展,說白了,起因都是商家有意無意的去放大了人性中不太好的那部分基因,為什麼不顧及別人利益要貪圖免費或者過度的便宜呢?為什麼可以白拿呢?為什麼不讓整個產業鏈的各部分都有一羹飯呢?為什麼要去激情鼓噪不那麼必要的消費呢?如果商家去鼓勵這些,以為可以通過先獲得關注繼而擴大業務,這條路,短期有奇效,長期卻會很艱難,因為這些不太好的基因被鼓勵而成為用戶的人們,很難給商家什麼再開發的餘地了,客戶確實是需要培養的,包括消費習慣,花錢的天經地義和免費的天經地義,其實來自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動,在互聯網泡沫中,許多人看清了單純免費模式擴大規模的弊端,所以今天看北美的商業,甚至最時髦的電子商務,這些東西比過去要少很多了,比如北美的第一C2C網商平台EBAY,各項收費名目比之實體店並不算少,甚至新手會感到相當複雜,每做一筆生意,EBAY都有一定的提成,儘管如此,它仍然富有競爭力,業務規模不斷增長,也受到客戶的認可和肯定,今年的淨盈利已經達到28億美元以上;而比之規模更大的B2C網商亞馬遜,則是通過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以減免運費的方式,獲得客戶青睞,取得很突出的競爭能力,這一減一加,自2003年亞馬遜因此扭虧為盈後,就一直成為公司的經營法寶,並始終致力於不斷加大此種優勢,市值近十年來也上漲10倍,2012年第三季度,亞馬遜出現2003年以來首次虧損,原因則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物流優勢,公司大手筆的投資所致,所以近期亞馬遜的調整,可以肯定是一種上升途中的波瀾;

 

其實這十年來,E-COMMENCE在美國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有一本書叫做《美國頂尖網商的經營之道》,裡面很詳細的介紹了在珠寶、鮮花禮品、服裝配飾、書籍/音樂/視頻、玩具、體育用品、食品/藥品等日用生活品領域內成功的網商,可以看到,不論是大如EBAY或亞馬遜,還是這些分行業的網商龍頭,沒有一家是走免費或者單純的低價路線,他們作為傳統商業的競爭和補充,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工具,更深的功夫還是下在幾個傳統商業原則如成本控制,服務便捷優良,貨品質優價良等核心元素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它們的利潤來源佔比上,完全剔除了對廣告的依賴,電子商務的本身成為利潤來源主體,所以投資者很快就可以在企業的報表上發現他們不俗的業績進步,股票價格自然也成為過去十年間遠遠跑贏指數的優質成長股。

 

但是在彼岸中國,那些被證實比較冒進的新模式似乎還進展正歡,甚至被很多人奉為一把利器。公允的說,在中國搞免費和低價策略,確實有巨大的優勢,門檻一放下,規模的迅速擴大立竿見影,馬云的淘寶網,360的免費殺毒,都是響噹噹的實例,而且經過較長時期的培養,他們也基本實現了盈利,只是很可惜,如果我們去細究它盈利的來源和組成,會發現,還是依靠廣告和發源於百度的那個邪惡的競價排行,如果十多年下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是沒能夠實現主業經營成為利潤來源的主體,還是依靠眼球搭台,廣告唱戲,那我只能說,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

 

淘寶多厲害,但淘寶培養出來的用戶是多麼難對付,2010年的1011事件,可以充分說明免費模式培養出來的用戶,如果觸動他們的利益,會遭遇怎樣的不堪與阻力,甚至要驚動商務部出面平衡,淘寶建立以來,一直是阿里巴巴的利潤在供血,期間淘寶數次想啟動收費,但每每又延期,儘管現在淘寶已經實現盈利,但是要讓它做到利潤持續不斷地增長,恐怕那個網店的交易總額起不了多大的參照作用,因為這個貿易額和淘寶的利潤正相關係數不高,而且現在的淘寶,已經發展到超越一個公司能夠較好控制和約束的「無政府」狀態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淘寶已經超越了公檢法,成為一個自由王國了,它的管控難度,應該是超出了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力範疇。

 

360也是,殺毒和電腦衛士是個引子,迅速佔領大部分的個人電腦,賺錢則靠代理費,網址導航,廣告,競價排行,瀏覽器搜索和遊戲方合作等第三方因素,龐雜而瑣碎,其中那一項能夠成為利潤來源的主力,不得而知;而靠殺毒和維護這個賣點的用戶粘性並不是很強,用戶的忠誠度並不牢固,靠免費培養起來的用戶群,非常的不牢靠,美國股市給奇虎超過30倍的溢價,已經算是比較樂觀了。

 

我覺得這種依靠免費迅速攻城掠地的企業,就像蒙元時期的成吉思汗,他佔了有史以來一個統治者能佔有的最大版圖,但是他卻無力管理,最後全部失掉,雖然很狼性,但最終還是回到荒郊做狼。

 

通過免費或者低價策略佔據客戶繼而再謀發展的模式,在中國能夠大行其道,是有較複雜的國情基礎的,首先中國一直有重農抑商的傳統,對高價高利潤有著本能的牴觸和反感,其次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概念近乎為零,再次民眾的購買力確實未能得到較大的提升,最後就是在這些因素的集合下,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公司的示範作用,騰訊通過QQ獲取高粘性客戶,然後就是複製所有的創新和有潛力的互聯網應用,這本來其實就是超級大公司成長的路數,但在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這種成長方式是通過兼併來實現的,充分體現了社會和制度對創新者的尊重,騰訊被很多人罵的厲害,認為他遏制和偷竊了創新,但在上述幾個基礎背景下的中國,他的成功還是有更大的進步意義,只不過,模仿者要明白一點的是,你能不能像他那樣有這麼高粘性的免費產品,如果不能,這個模式長遠看是危險的;其次,阻礙中國創新發展的軟性環境在下一個十年是否能夠改善,雖然過去的十年,幾乎所有堅持原創和開拓精神的企業都無比艱難甚至相當悲慘,滋潤的卻是那些能迅速看清國情並把握商機的企業。

 

小米手機就是典型的代表,說白了小米就是堂堂正正做山寨,在蘋果和三星龐大的帝國下撿漏,開闢自己的性價比市場,這是低價和免費高配策略的硬件版,它的有效性一樣十分突出,很短的時間裡就迅速獲得客戶,這種效果,與其說是他自己的營銷能力,不如說是蘋果三星強大的產品影響力為其做了先導,他只需在性價比上稍一用力,就順勢獲得市場了;循著這個思路,小米在上週又推出了小米盒子,進入智能電視大屏幕這個方興未艾的巨大市場。

 

小米這種企業的思路和站位,如果把它人格化,具體到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個站在陰影下隨時伺機幾個大佬爭鬥時可以撿好處的機會,中外歷史上,這種人能夠成就大事業的,沒有,這種低成本的成功,會讓人上癮,他的注意力,永遠在尋找下一次這樣的機會,這次的小米盒子,又是這種思路的複製,他出現在正是在智能電視成為下一個大市場,而各種遊走在合法邊緣的盒子此起彼伏,內容提供商正酣戰不休的時候,小米撈一把錢問題是不大的,但要想大成功沒門,除非他改變思路,因為他不可能真正去大投入長時期研發,他也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忠實用戶,他的全部注意力,就在撿漏上。

 

值得關注的倒是那些為小米提供了內容合作的視頻商,比如搜狐視頻,他花巨資買來的美劇,甚至那些國產電視劇,應該是沒有在電視屏上播放的版權的,但是小米盒子可以實現在電視上播放,搜狐們其實是在玩盜版,雖然隱秘,但卻是事實,只不過是把PC端過去的伎倆,通過小米盒子擴大到TV端而已,這是本質。

 

互聯網應用發展到最具前景的視頻階段,美國因為嚴格的知識產權傳統,只出現了三家相關企業,YOUTUBE,NETFLEX,HULU,UGC模式的YOUTUBE,不受版權約束,涉及版權的如音樂,也在合法的秩序下開展,但YOUTUBE創富能力平平;NETFLEX完全是收費的,HULU則是免費加廣告模式,但不可忽視的是,HULU本身就是版權擁有者和內容和製造商,成本優勢無可匹敵,他從成立之初就沒有過燒錢階段,直接就盈利了。

 

中國視頻企業受國情的影響,還有騰訊模式的號召,幾乎全部都選擇了免費加廣告的模式,背後的目標就是獲得規模和用戶,然後再想賺錢的事;可是,與QQ和360殺毒不同,與網商免費的交易平台更不同的是,影視作品,不是你某個互聯網公司自己的產品,你免費用它來攬客,是慷誰之慨呢?由此,就出現了瘋狂的盜版,及至國家政策開始限制和打擊盜版,這股風才有所緩和,但實際上堅持走邪路的居多,就算是現在,各種隱形的變相盜版依然大行其道,小米盒子的合作方實際上都是。

 

和傳統的互聯網產品所不同的是,影視作品本身,就是可以變現的產品,互聯網只是在傳播方式上革命和顛覆了傳統,要想競爭出位,功夫還是要放在內容的多元化、傳播的合法性,傳播的廣泛性和流暢度上,傳統互聯網的免費為噱頭的模式,在視頻業,尤其是影視娛樂作品為主導的視頻業裡,是沒有優勢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根本不可為繼,樂視網能夠從草根成長為和優酷土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平起乃至超越的事實,就是根本定位上的與眾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是以是否賺錢來衡量和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

 

因為沒錢燒,所以要賺錢,在盒子的市場化運作中,如果樂視網也使用最具中國特色的低價免費模式,是不是這個市場格局,早就有變化了呢?可問題是,你在培養什麼?怎樣的客戶才是企業需要長期服務的,低價和免費就像一款款麻醉劑,一旦你停止供應,或者別家有新的品種供應,你苦心打起來的用戶基礎大廈瞬間就倒塌,為有這種追求的商家建立長期的高估值信用是非常危險的,PC端的免費模式已經很難打破,如要蔓延到TV端,那就是對新市場的破壞,很多人都想學習蘋果,而蘋果真正的偉大在於它撐起了一個產業鏈,不論是軟件和硬件還是音樂版權,各方都在在蘋果麾下受益,他不去搞全開放,但它能保證進入他體系的業者都能賺錢,這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些盜版的企業,那些推個低價高性能盒子玩隱形盜版的食利者可以想想,是不是穿個黑T恤,配條牛仔褲,就能化身喬幫主了,如果你的發展,是靠損害產業鏈上重要夥伴走出來的,那未來繼續做大的基礎在哪裡?所以希望樂視網下個月將要推出的新盒子即便調整了價格預期,還是要能堅持企業一貫的思想。

 

智能電視,被稱作繼PC,手機,PAD之後的第四屏,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加盟樂視網的超級電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按照李開復的理解,未來「第四屏」爭奪的三要素在於:

 

1)互聯網的海量內容+傳統電視的易用和高清,

2)生命力來自合法內容授權+合法牌照,

3)在電視上實現蘋果iPhone的軟硬服務整合體驗+用戶選擇權+海量應用商店(也能實現蘋果的盈利模式)。

 

樂視網能和創新工場攜手,說明它在上述三項資質上的獨有,而且,更深層的東西是,經過數年的發展,樂視網已經在寬屏影視類網站連續四個多月超越愛奇藝排名第二,擁有了近3億的用戶覆蓋,具備了擁有大數據用戶的資質,而對這些大數據的把握和商機挖掘,才是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更為感興趣的用武之地,創新工場也不是一兩天了,是一個有很多積累的企業,他需要創新應用的平台。

希望在未來十年的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上,直接從主業獲得利潤來源的商業模式將佔據主流,廣告成為重要盈利手段的方式已經支撐了十年,這裡還有多少能量被挖掘,真是個問號。

終究,做生意還是要賺錢的,免費與低價策略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但根本上就是一種權宜之計,消費者越是成熟,這個策略就越是不好用,堅持培養注重品質和服務的用戶,通過不斷的創新應用提高性價比,繼而增加他們的忠誠度,才是企業追求長期發展的正路,中國如果還將繼續發展,必然要走提升核心品質的道路,否則絕對不會再有空間,向上的藍海,和向下的紅海,都會在過於氾濫的低價和免費戰略中變成死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11

政府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 富人的金山卻坐視不管 財政部長你錯了!拆穿公平稅改假象

2015-05-18  TWM

總統馬英九在最近一次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自豪地說出,「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但是在《今周刊》的獨家民調中,總統的觀察,卻與全民感受完全相反!

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稅改,永遠只有「所得」,卻忽視「財富」這個真正的問題。

正視財富不均,台灣的稅改,需要新腦袋!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吳沛璇報稅的季節又來了,你是否已經開始準備報稅的資料?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深刻的剝削感

房東坐擁房產 該繳的所得稅卻比上班族少晚上九點,在企畫公司上班的李苑珍與丈夫才剛下班,回到台北市南港的租屋處,兩房一廳,室內不到三十坪,一個月房租三萬多元。

打開財政部的報稅軟體,他們夫妻,今年要繳的稅接近十萬元。除了保險,李苑珍並沒有投資,他們的薪資,每一分都得計稅。「辛苦賺來的錢,每年都要吐出這麼多、要繳這麼多的稅!」她苦笑著說。

她和丈夫早就放棄買房子,「房東每次來作客,都問我們什麼時候生孩子,我們都只能尷尬苦笑。連房子都買不起,怎麼會想生小孩?」李苑珍說。坐擁房產的房東,真實財富遠高過他們夫妻倆,但每年繳的稅卻遠比自己少。「看著房東送小孩去英國念書,退休後也不用工作,就等著收我們的房租,這叫我們怎麼甘願?」其實,就在李苑珍接受我們採訪的前一天,財政部部長張盛和才到國外領回了「全球最佳財政部長」大獎;頒獎單位是英國專業財經雜誌《The Banker》,主要得獎原因是去年推動了以「回饋稅」為名的稅制改革,對「高所得」族群加稅,「英國人崇拜羅賓漢,他們可能認為我做了一些羅賓漢會做的事吧!」張盛和這麼說。

羅賓漢,英國傳說中劫富濟貧的大英雄,他劫的富,是一路世襲財富的大地主,而非辛苦工作賺取所得的勞工階層,「但,部長去年的稅改,好像只是針對所得稅,沒有碰到這些大地主啊!」這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正是現下台灣中產階級的心聲。

今年四月,《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針對稅負問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七成民眾認為台灣稅制不公;高達八成五的民眾認為,台灣稅制應該要修改,讓有錢人繳更多稅。

揭開殘酷事實

《今周刊》調查發現 台灣財富分配極度傾斜那麼,在一般民眾的想像中,台灣的有錢人究竟多有錢?財富分配究竟是多麼傾斜?五月間,《今周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台灣民眾對財富分配的認知與期待。對比真實情況的結果顯示,民眾顯然還低估了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水平。

據調查,民眾「以為」目前台灣前二○%的有錢人,擁有全台灣五七.八%的財富;最窮的二○%民眾擁有全台五%的財富。

接下來,我們問大家「期待」的均富是什麼?有趣的是,沒有人想要「一人一元」的絕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分配差距。全民理想的分配中,最有錢的族群可以分到「台灣財」中的三七.七%,窮人拿到一○%,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五二.三%。

然而,事實比大家想像得更加不堪,距離希望差距更遠。在一份根據瑞士信貸委託倫敦政經學院於去年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Global Wealth Research》,揭開更殘酷的事實。台灣前五分之一的富人,擁有全台七四.七%的財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二五.三%,而最窮的族群只分到○.○四%的財富。

細看這份「真實」的調查,前一○%的富人,拿走全台灣六二%的財富;而前一%的富人,則拿走三二%的財富!

台灣貧富差距,絕不是官員想告訴我們的漂亮外表,巨大財富累積的面貌,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稅制,這個對付貧富不均最重要的武器,在台灣,已經完全失靈。

根據行政院的國富淨額統計,二○一三年房屋及土地資產共計一一二兆元,較前一年增加了八.一兆元,占台灣資產淨額的七成之重。但是同一年的稅收中,房屋稅和地價稅等財產稅僅收到一三六一億元,只占總稅收的六.八%。同時,台灣的個人所得淨額只增長了三九二三億元,卻貢獻了總稅收的二二%。更誇張的是,綜合所得稅的收入來源裡,七三%都是薪資所得!

這個數字,呼應了李苑珍的感受,也描繪了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惡化的主因:勞工賺來的薪水,每一分都跑不掉,坐擁財富的地主,政府卻視而不見。這個數字,也點出了稅制的「財富分配」功能失靈的根本問題:推動稅改的財政部部長與立法委員,提供貧富差距情況資料的政府部門,根本搞錯了方向。

他們只有「所得腦」,沒有「財富腦」,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他們永遠只會從「所得稅」下手。官員自比劫富濟貧的英雄羅賓漢,但卻完全搞錯了羅賓漢眼裡的富人定義。

政府缺﹁財富腦﹂

財富集中度高於所得集中度 二十四年前已揭露政府官員缺乏「財富腦」的現象,大概已經存在二十年以上了。

在稅收資料上,政府公布的資訊看不到財產,而台灣唯一一份關於財產的官方調查「國富統計」中,也沒有財產的分配統計。事實上,主計總處︵原為主計處︶曾在一九九一年的國富統計中公布了財富分配狀況,二十四年前的台灣,最富前二○%家庭擁有全台五○%的「財富」,而這些富人之家在當年的「所得」,則占全台三八%左右。這代表從所得分配中,根本無法看出有錢人與其他階級的財富差距。

令人不解的是,國富統計自此之後再無公布財富分配的變化,彷彿忘了財富分配惡化程度高於所得分配的現實,而我們的立委,竟也像是被政府牽著走似的,逐漸忘了貧富擴大的根本原因。

過去兩年,在立法院的報告和質詢的公報裡,真正討論到「財產稅」三個字,只有兩次。其中一次,立委曾巨威還因為張盛和請假,而無奈放下原本的討論。這就是台灣,政府、財長、立委,多年來他們推動的稅改,不只是讓「稅」的財富重分配功能失靈,甚至,是一種適得其反的、迷航暴走式的荒謬稅改。

回顧過去的稅制大戰,不但圍繞著都是提高所得稅,竟然還降低財產稅。整個稅改的荒謬,從一場戰役中可以看出來。

強行降遺贈稅

五○%砍至一○%過程粗糙 竟無配套措施○八年,政府打算調降屬於財產稅中的「遺產及贈與稅」。時任財政部部長的李述德召集全國財稅專家,組成「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建議,這一群專家中,包括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朱敬一是台灣經濟與財政專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來台灣,就是朱敬一與他對談。

談起當年的賦改會,個性剛烈的朱敬一立刻搖頭:「︵遺贈稅稅率︶早就決定好了啊!邀請全國最專業的人做討論,都是白費工夫!」朱敬一說。

簡單地說,遺贈稅課的是「不勞而獲」的繼承財產,是教科書中載明最具財富重分配功能的一種財產稅。那一年,稅率直接從五○%砍到一○%。

原來,賦改會提出了各種稅率方案,即使其中一案的稅率確實降到一○%,也認定必須搭配消費稅與資本利得稅的補強配套。但是,提出建議案五天後,李述德在行政院提出的案子,就是直接降到一○%。最後,朱敬一乾脆退出賦改會。

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也提出過降遺贈稅,但連他都認為,政府降遺贈稅過程太粗糙,「我們那時候計算,降到二○%是比較合理的,但是財政部卻沒有配套,直接降到一○%。」他說。在︽今周刊︾獨家民調中,也是最多民眾認為二○%至二九%才是合理稅率。一○%的遺贈稅率,到底何憑何據?

也難怪,財政部前部長林全痛批:「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的!」他指出,除了遺贈稅的「胡鬧」之外,台灣房地產持有稅的「土地價格」與「房屋價格」分切,始終無法房地合一,造成財產稅稅基嚴重不足,與降低遺贈稅後的資金效應相乘,不但造就了台灣房地產盛世,更成為皮凱提口中的「世襲資本主義」經典案例。財富差距,越擴越大。

沒有「財富腦」的官員,放著大筆財產不課,在過去幾年間,反而不斷回過頭來課所得稅。去年,張盛和喊出「有錢人回饋社會」的口號開徵所謂「富人稅」,將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但是,「有錢人回饋社會」這句話,凸顯了稅改的最大荒謬。

財政部認定富人是「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這些人可能有相當高的年度所得,但不一定有很多財產,離真正『富人』還有一段距離。」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吳偉臺說。事實上,根據財政部的稅收資料,這些「富人」的所得,雖然收入比多數人高,仍有三成以上的收入來源是薪資。

高所得 富人

「有錢人回饋社會」凸顯稅改最大荒謬今年開始,除了調高所得稅率,兩稅合一股利所得扣抵也減半,再加上補充健保費二%,一刀一刀都是朝﹁高所得﹂下手,卻放走﹁高財富﹂。也就是說,年薪千萬的高階經理,在扣掉近半的所得稅後,根本談不上是擁有大筆財產的富人。

稅改十年,放掉財產,努力搾乾受薪階級,讓台灣的總稅收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逐年下降,一三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是一二.九%,就算加上社會安全捐,在全球都是偏低。政府放著富人的金山不管,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沒有效率的所得稅雖然高稅率,卻是低稅收,更讓勞動者苦不堪言。

「為什麼我們的租稅負擔率是偏低的,但是一般人的感覺卻很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策略長吳德豐解答:「這是因為台灣的租稅結構出了問題。」吳德豐分析,現在台灣稅制的面向,「針對國內所得課高稅,但是財產稅及消費稅偏低課稅,這是台灣稅制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地方。」他說。

現在,台灣的未來已經可以想像。第一個可能性,全民持續要求「公平」,政府則持續以「所得公平」回應,忽視台灣嚴重傾斜的「財富公平」。為了安撫全民對貧富差距的氣憤,政府不斷推動提高所得稅的假稅改,未來,台灣越來越多稅收僅依靠我們的薪資課稅。所得稅課的是「人」,而人都有腳── 人才不斷外流,就是台灣的未來。

後遺症一籮筐

受薪階級壓力大 人才出走成隱憂穿著高跟鞋,輕盈走過機場海關的黃小姐,就是「外逃」的年輕人之一。她看著熟悉的桃園機場,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香港身分證,心中只有無奈。她是台灣人,擔任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持有香港身分證已經三年。雖然還有台灣國籍,她每年的新台幣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的工作所得收入,都在香港申報。

「以我的收入,第一年、第二年,我不但不用繳所得稅,香港還退稅給我。今年終於要繳稅了,心裡還很緊張,但是一看,要繳的稅大概不到新台幣五千元。」黃小姐說。香港的低所得稅,不只吸引她,「很多同事像我一樣,但是,能怎麼辦呢?我又不是什麼有錢人,為什麼要負擔那麼重的稅?」提高所得稅,課的是流動速度快的人才。年薪百萬元的年輕人不願負擔這個荒謬稅率,更高薪的白領階級又怎能留得住?這就是現在張盛和打著租稅正義的大旗,調高所得稅的結果。吳德豐說:「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所得稅的趨勢都是往下調。今天我們財政部推出稅改,不是要追求公平,而是增加稅收。」他憂慮地說:「台灣的薪資水準低,高所得稅率讓它的實質收入更低,這是無庸置疑的。」當高薪人才出走台灣,誰來負擔稅負?答案就是「傻傻的」李苑珍,讓走不了的人,稅負更重。

另外一群人,不是走不了,而是不想走。六十歲的劉先生就是一例。他與妻子退休多年,沒有收入,但是住著新北市三層樓的房子。而且,因為沒有收入,在財政部眼裡,他是「沒有生存能力」的老人,還可以給他的兒子報扶養親屬,夫妻一扣就是十七萬元扣除額。

沒有收入的劉先生,名下房地產是繼承而來,世代相襲,若制度不變,未來也幾乎不用繳稅。去年台灣的核定遺產總額達六三三○億元,占所得淨額五分之一,但這些財產只要課一○%的單一稅率;反觀努力工作的所得稅,不但一分錢都跑不掉,最高稅率還到四五%,加上健保補充費,最高四七%。世襲財產低稅、努力工作繳高稅。

別悲觀,台灣,可以有第二個可能性。在這個可能性裡面,台灣人終於認清,稅改不能感情用事,人民能分辨真正的問題不在所得分配,而在財富分配。沒有財產稅的改革,都是假稅改。

民間越來越多的聲音,逼迫民意代表、政府官員,能夠對財產稅改革有更重要的影響。台灣的新稅改,油然而生,這個稅改,需要新腦袋、新工具。稅制將從財富角度出發,不只再探討所得稅,而是將財產稅、消費稅等稅制一併討論。

雖然從政治上來說,我們離真正的稅改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社會氣氛正在形成。《今周刊》民調中,民眾已意識到問題所在,遺贈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都是民眾最希望調升的稅目。

這股力量,需要引導到正確的地方,台灣人,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稅制改革,這也將是一六年總統參選人的重大責任。

貧富差距的真相遠比你想的更醜陋《今周刊》「財富分配大調查」台灣前1/5富人,擁有全台74.7%的財富最富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中產階級占有全國財富比率 最窮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你以為,台灣的現狀是這樣的… 57.8% 37.2% 5% 你希望,美好的台灣應該是這樣的…37.7% 52.3% 10% 然而,這才是台灣的貧富差距真實模樣… 74.7% 25.3% 0.04% 註:調查時間2015/4/27至2015/5/2 抽樣誤差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3.00%以內。

不限對象,有效樣本數1,068筆。問卷採Dan Ariely, et al.模型,受訪者分別回答各階層財富比率,以簡單加權平均數統計最終比率。委託單位: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48% 的民眾期待政府稅改,讓台灣社會的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中的分配

同意 48%

不同意 13%

不回答 39%

加所得稅、減財產稅,讓財富分配更惡化!—— 三稅系成長變化12年來,所得稅成長79%,但財產稅只成長15%

2002 房地產稅減半

2009 調降遺贈稅

2013 重施證所稅、健保補充保費2015 調高邊際稅率、股利扣抵率減半未來 房地合一稅、房屋稅提高財富增長速度遠超過所得 9成 土地及房屋等財產都未課到稅

8.2兆元

財富

2012年國富淨額(總財富)增加了8.2兆元,其中9成都是土地及房屋,這些財產都未課到稅或僅課到微稅。

3920億元

所得

所得稅課稅範圍只有所得淨額,在2012年增加不到4000億元。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民眾最想要的稅改是什麼?

—— 《今周刊》台灣稅制改革大調查發現,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單位:%台灣租稅負擔率12%,但因租稅結構失衡,近半數民眾的實際感受更沉重Q:「租稅負擔率」是各國衡量租稅水準的重要指標,是總稅收(不含社會安全捐)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日本為16.7%、韓國為18.9%,你覺得台灣現在的租稅負擔率是多少?

負擔率14?29% 49.4% 負擔率11?13% 25.3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25.3 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Q:如果政府進行稅制改革,讓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你希望政府調升哪種稅?(複選)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要繳的稅) 61 資本利得稅(例如房地產和股票的獲利課稅) 54.3 財產稅(例如房地產持有稅、遺產及贈與稅) 44.9

個人綜合所得稅 17

消費稅(例如加值營業稅) 15 62.8%民眾認為,遺贈稅的合理稅率應在10% 以上Q:台灣遺產及贈與稅稅率,在2009年從50%調降到10%,你認為合理的稅率區間應是多少?

稅率0?9% 19.3 稅率10?29% 39.1 稅率30?39% 11.2 稅率40?49% 5.3

稅率50%以上 7.2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17.9 多數民眾不希望台灣消費稅調升Q:台灣的消費稅(加值型營業稅)從實施以來一直維持5%的最低稅率。鄰近各國消費稅日本為8%、新加坡7%、韓國10%、瑞士為7%,你是否同意調升消費稅?

同意 25.1%

不同意 42.0%

沒意見/不知道 3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9

不管快牛或慢牛 台商:我們都被撞死了

2015-06-22  TCW


台股瀕瀕失血,更不時傳出中國企業挖台商牆腳,大力揮拳擊向台灣產業的幕後黑手,究竟是什麼人?

答案,不是你最近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紅色供應鏈」,而是數以億計、每天早晨在廣場跳土風舞的中國大媽們。

紅色資金鏈.猛攻「光資金海浪,就把台商通通淹死了」

早晨,中國大媽們跳舞結束,聚在一起拿出手機,一邊七嘴八舌的討論股市行情,一邊透過手機下單;她們每一次的「買進」,就微微推升了股價,遠在數百公里外、另一個省分的被投資公司,市值就被這群大媽螞蟻雄兵,一步步往上拱大。

這一筆筆交易,推升出「紅色資金鏈」。可怕的後果來了,這些市值快速膨脹後的中國企業,此刻正如洪水猛獸般一一出籠,它們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對全球同業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首當其衝的,正是台商。

場景拉到浙江,一位汽車零配件廠的台商老闆一邊看著財報,一邊搖頭嘆氣;因為從今年三月開始,已經接連三個月的營收都比去年同期衰退四○%,幾乎到了虧損邊緣。

這是因為,就在今年農曆年前,他的中國當地頭號競爭對手在上海股市掛牌,輕輕鬆鬆就募集了人民幣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億元),不出一個月,竟然就對所有的客戶宣傳說:今天開始全面讓利一五%!意思是所有接單價全面下調。

這位大陸老闆告訴客戶,上市一下子就拿到這麼多錢,放在銀行的話,以一年定存利率約二.六%計算,利息大約兩千多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多元),乾脆把這些 憑空多出的收益拿出來大放送,明著就是殺價搶客戶,他大剌剌的說:「我們降價,還只是反映了利息收入,本金還沒動到呢!」暗示說,如果後頭還要殺價的話, 子彈多的是。

這不是擺明了惡性競爭嗎?但陸商這招「亂拳」一出,客戶才不管台商品質比較好、交期較穩定,立刻一窩蜂投靠陸商;不僅訂單掉了,就連這位台商原本合作的一串台灣供應商,因為「利」字當頭,也把同胞情誼拋一邊,全數投靠了陸商陣營。

客戶跑了、供應商走了,留給這位浙江台商的,只有不知道為何而戰、該不該續戰的茫然。

「現在大家不是講紅色供應鏈嗎?我說,錯了!不是紅色供應鏈,是『紅色資金鏈』!」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聽到這件事,氣得拍桌,「紅色供應鏈不可怕,資金鏈才可怕,光是資金海浪,就把台商通通淹死了!」

富蘭德林上海辦公室,位於曾是中國第一高樓的環球金融中心裡,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它的鄰居,六月九日中國證監會才又核准了二十四家新掛牌公司的申請案,這些在資本市場裡搶錢的企業,都是台商未來的大威脅。

眼前的威脅,是殺價搶訂單,但更深遠的威脅,卻是成功方程式的徹底顛覆。

傳統管理學談競爭,是技術、品質、服務、交期等等指標,這些都是過去台商的強項,但是「現在,這些都只是『基本條件』,沒有的話就不要玩了,」劉芳榮說, 「因為陸商在這些條件之上,又加了『資金』這個新變數,變成大陸特有的優勢,這些從資本市場來的錢,不是他從口袋裡掏出來的錢,所以他就不把錢當錢!」

陸商挾銀彈.突襲「發動挖角,台灣人才一定會被掏空」

這個警訊是,過去台商老老實實練基本功,就能被客戶肯定,拿下訂單的成功方程式已經不管用了;現在紅色供應鏈的背後多了紅色資金潮撐腰,即便陸商的技術沒 有台商好,成立時間比台商晚、經驗也不足,但陸商可以用強大的財務後盾,任意出招搶客戶,「亂拳打死老師父」的怪象,此起彼落正在發生。

六月初,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在達鴻股東會上憂心忡忡的說,觸控產業原本已經觸底、醞釀反彈,但陸商挾動輒百倍的本益比,不按牌理出牌殺價,打亂秩序;他認為,如果陸股行情持續熱絡,受害的不只是觸控產業,「所有的產業都會很慘」。

顛覆成功方程式的衝擊不只是搶訂單,後續還會搶人才,甚至買下台灣公司。

台灣電子業在二十多年前開始蓬勃發展,台積電、聯發科、華碩、廣達這些高股價公司給員工的分紅配股,年薪動輒上千萬,吸納了全台灣最優秀的人才,取得了全球第二大晶片設計聚落的地位,也養出了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現在,台灣實施分紅費用化,竹科新貴的年薪只有當年高點的四折,但台灣這段成功史,接下來勢必在中國上演。陸股創業板平均本益比超過一百倍,老闆們有的是銀彈可以挖角,對象當然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人才。

「股票比鈔票值錢,一旦發動挖角戰,台灣人才一定會再被掏空一次。」劉芳榮嘆口氣,無言。

「快牛」與「慢牛」,是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最近經常在討論的話題,意思是這一波陸股上漲的速度應該放緩,才能走得長久;一位北京台商無奈的說:「大陸現在說快牛、慢牛、瘋牛,可是說真的,管他什麼『牛』,反正我們都被撞死了!」

台股量價跌.重傷「陸股台股,不應只有你死我活關係」

被撞傷的不只是台灣產業,還有數百萬的台灣股民。

相較於中國股市的量價齊揚,台股卻陷入量價齊跌的困境,基本面因為陸商的惡性競爭而岌岌可危,資金面則是持續流出,竄逃到海外資本市場。

中央銀行公布的國際收支概況中,截至今年首季,金融帳已連續十九個季度淨流出,累計流出金額達一千八百七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兆九千億元),相當於台股總市值的五分之一,流出主因就是國人赴海外購買證券。

也就是說,在台股這個大水池中,資金外流遠大於資金流入,股市上漲需要資金活水,現在的台股可說一步步進入枯水期。

此外,在中國的台商是對台灣採購的重要客戶,一旦台商真的倒地,屆時這些訂單也會消失,衝擊台灣島內經濟。

然而,困境或許也是轉機的開始,劉芳榮建議,這時候台股主管機關更應該要換心態,大開國際資金的方便之門,「陸股與台股,不應該只有一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零和關係,」劉芳榮說,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台灣應該想辦法從大陸「引水」過來。

「台灣上市櫃公司有八成在中國投資,要說大陸受惠股,台灣比起其他市場,不是最有資格的嗎?」劉芳榮認為,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不會停止,台灣應該以香港做為比較基準,開放再開放,把國際眼光從陸股、港股,吸引到台灣來。

陸股引發的蝴蝶效應一波波,台商受害層面也會不斷隨之擴大,我們能否痛定思痛,把劣勢逆轉為優勢,此時的決定,將會影響台灣股市、產業界的未來。

【延伸閱讀】中國大媽發威,隔海打趴台股——陸資影響台灣經濟流程

■陸股效應1.陸股翻漲超過1倍,市值攀上全球第2大2.創業板本益比超過100倍,陸商輕鬆募集大筆資金

■產業效應陸商挾大筆資金,殺價競爭、挖角、購併,搶奪台商客戶,讓台商瀕臨虧損

■台股效應1.台股上市櫃,企業基本面轉差2.台股散戶資金從台股轉至海外,台股進入枯水期3.中國台商訂單減少,衝擊台灣島內經濟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26

你常用的表情符號能做密碼?不管你信不信,已經有人這麽幹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7/150152.html

黑馬說:忘記密碼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如何記住各種密碼,也頗讓人頭疼。為解決這個問題,Google推出了虹膜識別技術,但有一種更簡便的新技術誕生了,就是用你常用的Emoji 表情符號來作為密碼。這項聽起來很誇張的技術,你敢使用嗎?
 
文 | 陳一佳

 

數碼時代,你與誰最親?答案不是手機,是“密碼”。細想想,電子信箱、網上銀行、社交網站、網上購物等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一個離得了它?想必你也經歷過因一時間想不起密碼而抓耳撓腮,甚至想罵娘的時刻。對於這種狀態,有一個學名說法叫“密碼怒”(Password rage:特指人在登錄過程中因忘記密碼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表現為尖叫、哭泣、罵娘、拿電腦撒氣甚至用頭撞桌面)。

美國身份識別管理公司 Centrify 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平均擁有21個在線個人賬戶和至少19個密碼,1/4的人每天至少忘記一次密碼,5%的人從來記不住密碼,1/3的人會出現“密碼怒”。而這個市場機會已經被很多做智能解鎖的科技公司盯上。

提到智能解鎖,一定不能不說的是 Google 開創的“虹膜識別”技術。這項技術的原理是通過隱形眼鏡探測虹膜反射光線,生成一個“虹膜指紋”,然後通過光傳感器來識別用戶的虹膜,將探測生成的“虹膜指紋”與之前存儲的樣本進行比對,從而判定是否是同一個人。用戶眨一眨眼,便能解鎖,真正做到了解放人們的雙手。
 
Google 開創的“虹膜識別”技術,通過隱形眼鏡探測虹膜反射光線生成一個“虹膜指紋”來進行解鎖
 
雖說人們對於 Google 的這項技術是給予肯定的,但大多數人對在隱形眼鏡上做文章仍持懷疑態度。的確,眼睛是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許多人連隱形眼鏡都尚且不能接受,何況在戴上隱形眼鏡的同時還要在里面放上一塊芯片?相信說服用戶會有一些挑戰。
 
而一項新技術你可能不會相信——我們日常發信息時最愛用的 Emoji 表情符號,也能做銀行密碼。沒錯!如果說 Google 的智能隱形眼鏡還是件遙遙無期的事情,那麽,用 Emoji 表情符號設置密碼則是件指日可待的事兒。最近,一家英國公司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推出了一款新型安全系統,通過輸入表情符號,試圖取代網上銀行目前所使用的數字登錄密碼。
 
說起這款創新技術的靈感來源,其實就來自於人們的日常交流習慣。公司曾對13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有1/3的人都忘記過自己的銀行密碼,與此同時,有64%的人在使用聊天應用程序時,都習慣性使用 Emoji 表情符號,因而產生了這個用 Emoji 表情取代數字設置密碼的想法——試圖用你最常用的表情符號,讓你更容易地記住密碼。
 
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稱,Emoji 表情符號密碼服務比目前的數字密碼系統來得可靠,因為44個表情符號所能組成的組合比號碼0到10來得還要多。此外,專研記憶力的專家也對這一創新的可行性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相比數字,人們更容易記住圖像”。

網絡安全專家伍德沃德(Alan Woodward)就表示“把表情符號當作密碼是一項既有趣又具潛力的方法。不過他相信,還是會有黑客企圖入侵這樣的系統,所以網絡銀行還是應該采用雙重認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的登錄方式。”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韋伯(David Webber)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金融服務也能好玩兒且創新,我們的目標客戶群體是15到25歲的客戶,希望能最先吸引他們使用表情符號密碼服務。”該公司也稱,目前已有幾家電子銀行對這個概念感興趣。

其實,無論 Google 智能隱形眼鏡,還是 Emoji 表情密碼,都各有利弊,在創新推廣的道路上遭受阻礙在所難免。身處智能科技時代,我們對於這些創新技術,應該抱有開放接納的胸懷,相信科技創新能夠讓世界變得更高效、更安全、更美好。
\作者簡介:陳一佳,80後著名雙語主持人和財經評論員、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女主播,紐約三橙傳媒創始人兼 CEO,《創業美國》制片人和支持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一佳,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1369703013581

新東方董事長  俞敏洪

我不知道自己怎麽弄的就成了青年創業導師。發現這個背後的一個含義就是你已經老了,自己創不了業了,只能告訴別人怎麽創業。我們過去二三十年的經歷給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可能起反作用,不一定能指導大家。但是不管什麽時代,我們想成功、出色,想為自己多賺錢,順便把事業做得轟轟烈烈的心態是不會變的。尤其是在坐的男生。

男人沒有中庸選擇

這次去非洲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男生好孤獨。因為每個走散的動物,從羚羊到野牛到獅子,我突然發現全是公的,幾乎沒有母的。因為大自然為了物種的健康發展,公的動物之間永遠是競爭的,一只取勝的公的可以帶一群母的。在這一群中間,另外的公的生下成年的小的,公的一定會被趕出去,被趕出去別的群眾不接受,只能單獨地孤獨地生活。

男人也是這樣。男人沒有中庸的選擇,中庸選擇的男人,一輩子都是被人視而不見的男人。人類取勝的方法很多,男人要找到一個點,至少在一群人之間是老大的。我發現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我想說,其實人生沒有別的選擇,你必須在某個地方出色。我們創業的過程,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出色的過程。我並不是說女孩子就不要奮鬥了。女孩子的奮鬥可能不像男的一樣,非要在某個領域出色才能引人矚目,才能把自信建立起來,可能稍微緩和一點。但是現在這個時代男的自己都養不活,怎麽養活你,所以女孩子也要自立自強。

現在面對一個時代,大家都特別不容易的一個時代。其實人生是一個你不得不奮鬥的過程,應該是這麽一個結論。因為現在大家看我的話,應該算是一個成功者,你就是什麽都不幹也可以。但是我發現我什麽都不幹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人做事情很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比如說我現在不幹新東方,新東方現在發展得還不錯,今年可能20%的增長,教育領域這麽激烈的情況下,新東方的地盤是20個億了。要保持這個過程是挺難的,你們創業的知道,要從客戶那里掏出一分錢這個難度有多大是吧。即使這樣,假如說新東方倒閉了,大家馬上明白這是你做垮的。因為這個企業是你創立的,最後你把它做到這個狀態,做沒了。就是它跟你個人的成敗生死連在一起了。現在為什麽做創投呢?其實有一點點逃避的意思,我想新東方早晚都會有問題,但是在它有問題以前說不定我已經轉型了。比如說(我成了)中國創業投資最有眼光的投資者。

所以現在不管是什麽項目我都拼命投,哪怕占0.1%我也投。如果騰訊、阿里巴巴他們小的時候,我占了0.1%。大家不會問我占了多少,大家會說我是阿里巴巴的投資者。可是我沒有眼光。我也跟特別成功的投資家們聊天,問“你們怎麽投這個項目”,發現基本上不是眼光的問題,基本上是撞大運的能力。尤其是天使投資人,比如說看趨勢,這個商業是不是符合趨勢,有沒有競爭力,看這個人本身到底是不是具備創業和發展的核心能力。

那麽也會看最後調動資源的能力,有多少資源給你配置。我現在做創投一年不到,其實我真正投資已經四五年時間。原來是我給別人錢,比如李開複的創新工廠,我還是LP,但是李開複他們投什麽項目根本不告訴我,一點參與感都沒有。現在做洪泰,我覺得很有參與感,這個項目我說投就投,我說不投,你即使用色來誘惑我也不投。我有這種感覺在里面就很好。

我發現這里面其實對我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於自己目前狀態的分析認可以後,重新定位的問題。我現在自己做一個創業項目真的不太容易做出來了,尤其是跟高科技相關的,盡管有很多資源,但你沒有年輕人的腦袋,和做某個事情的敏感能力。所以我決定現在動用我的資源,為年輕人服務。一個是錢的資源,不僅僅是我個人的錢,我個人的錢幾個項目就沒有了。周圍的朋友都相信我,我說我瞎投了,他們說沒關系你就瞎投去吧。一個是社會資源。包括各種企業家資源,政府資源,還有品牌資源,這些都是社會資源,能幫助年輕人一點,就幫助年輕人一點。再一個就是真正在一起幹事的人脈資源,我們做洪泰基金,王勝江叫我們做洪泰空間,都是互相的資源的結合。一起來幫助年輕人把事情一點點做成。年輕人做事情會失敗,對我們來說是常態。

坦率地說,我們年輕的時候做事情,某種意義上失敗是常態,成功是在不斷地積累下不斷地努力的結果,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為人處事等。而且有時候可能是,你抓的前面的商業機會可能不是真正的商業機會,要經過後來的篩選。創業的過程像我們做創業投資的過程,有兩個項目活下來就一定賺錢,這個比例是20%就能掙錢。只要活下來就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值。所以我們願意投入,然後進行輔導,讓盡可能多的人成功。如果不成功,你這個人合適,你做新項目我們再繼續給你投。

徐小平剛開始投聚美優品,就是這樣投出來的。第一個項目失敗了,後來做第二個項目——聚美優品。我記得陳歐跟徐老師說,那我把你原來投資的錢在新的投資中增加一點股份吧,後來徐小平還追加了一點錢。我覺得這個人人品不錯,所以你願意做新公司,我們會跟你合作。所以我說創業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所以有時候開玩笑說,我做新東方一次就成功了,這件事情對我極其不利。因為你做成功了,就抓住這個不放,你身邊的很多機會你都不會在意,到現在為止我還在做新東方。那為什麽我還要做創投?因為這樣我會關註到別的機會和新的發展。否則的話,你一心在新東方,新的眼界就越來越少。新東方到現在還算成功,但是要轉型做別的事情,這是我的感覺。

所有人都覺得新東方估值2500億

再回過頭來說,馬雲之所以能做到阿里巴巴,是因為他前面幾次創業都不太成功。阿里巴巴是馬雲做的第五個公司,馬雲跟我條件比較相似,我們都是英語出身的,高考三年。我考北大,他到杭州師範學院,從長相到智商都是有差距的。馬雲因為創業的不斷摸索,有了更敏感的商業嗅覺,更加不怕失敗,更加不斷地拓展自己的邊界。所以他最後終於發現,用互聯網的方式為商家服務,這是一個出路。他剛開始做這個事情也是一個模糊的形式,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成功。馬雲只要覺得大概能夠做,給人講的時候,會有一個很大的激情,告訴別人是非成不可的事情。

不管是天貓、淘寶、支付寶,都是後來出現的商業模式。最初做了一個簡單的模式,後來到香港上市的時候,估值是200億港幣。這是為什麽馬雲後來要從香港退市,並且把之前所有的打包在一起到美國上市,最後達到兩千億美元的估值。200億港幣相當於30億美金。阿里巴巴到香港上市都不如新東方高,但是現在新東方還是50億美金,所以商業模式是一個不斷走高的過程。所以新東方這幾年看著馬雲都眼紅了,我就老在琢磨怎麽樣把50億變成500億。後來我發現,我的生意腦袋不如馬雲,其次是教育領域比較特殊,這是完全個性化的服務,一個家庭一個孩子提供的教育模式。所以形成了典型的人與人之間必須深度的接觸。這個定義一旦出現的時候,就沒有辦法了。

說到教育領域,到現在為止,至少兩年時間,已經說過要顛覆新東方的有100多家,沒說過的在心里想過的估計有好幾千家了。教育領域是比較複雜的領域,我不斷地鼓勵大家進入教育領域進行探索,凡是我覺得這個領域比較有新意的,我都會去投資。新東方和我個人、洪泰基金投資的教育公司大概有100多家了,其中20家沒了。但是我還在投,因為我想這里面可能會出現未來真正的教育的顛覆者。因為後來我發現新東方要自我顛覆幾乎沒有太大的可能性,一個大公司的自我顛覆意味著,你要把所有在公司里面的既得利益者顛覆掉。

我現在做的其實是某種意義上再次創業,另類突破的概念。一個人發展的過程是不斷地顛覆自己的過程,不斷地創新的過程。所以我現在講新東方怎麽樣從50億美金的公司變成500億美金的公司。有人說俞老師簡單,你從美國退市,到中國上市,最後你變成差不多500億了。我算了一下真的是這樣。我曾經動過這樣的腦子,在中國上市的教育公司全通教育的市值,股災之後跌到最低點,依然能夠到市盈率100倍到200倍。新東方在美國的市盈率只有17倍,你變成170倍,就變成500億美金了。新東方到中國上市,所有人都覺得估值2500億人民幣。後來我發現用這種資本的手段自以為自己很值錢,好像不太對。雖然新東方想回來中國上市,我覺得主體還是要在美國,在美國如果真從50億到500億美金。那個是大牛,那個時候我再拿回來就是5000億了。人就是不斷挑戰自己,推動發展,這個過程可能有成功有失敗。重要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一點點積累進步,一點點成長,這個東西非常非常重要。

大多數公司死在C輪

從創業本身來說,幾個要點要註意。第一個要點是我特別看重的,所有的創業者打的都是概念,實際上,你一定要把背後的一整套的大邏輯想清楚,就是我做這件事情,從商業模式上最終能不能走通。因為有的時候,有可能會走不通。比如說現在在教育行業中間,有幾個軟件APP,背後都是1億5千萬的用戶,但是最後怎麽變現?我們常常說可以變現,但是在有些領域確實比較困難。所以這個大邏輯要想通,一定要找這個領域的專家來問。現在有人問,說俞老師最後用戶數可以到1000萬人,自然會有賺錢的機會。我說不行,你得想你假如有了做什麽。那個時候時代變了,人家花錢的模式不一樣。盡管可以狂想,我覺得一開始想清楚更好一點。這是從你一開始做起,不管什麽模式,最後能讓這個公司長續發展的唯一辦法——就是你的收入和利潤是不是實實在在的。

第二個,最怕的是創業一下子拿到錢以後,覺得我有錢了的這種感覺。其實離有錢遠得很。大多數公司是死在C輪的,到了C輪以後發現每個月的花費上千萬。後來看商業模式的時候,突然不看好了,覺得不值那麽多錢,最後投資人就猶豫了。一個公司每個月要花幾千萬的時候,要縮小到幾百萬,難度很大的。員工補助就是幾千萬。我在三年前投的一家公司,A輪進去的,到B輪的時候估值3億美金,到C輪突然發現上不去了。大家都在猶豫。我們所有的股東一起都覺得沒有辦法,不管怎麽樣就是要裁員,先把非主營業務和非核心業務裁掉。光裁幾百個員工就打了很多場官司。如果理性的話,錢可以多花幾年。

我給大家的建議,就算你拿到投資者的錢,也要理性的花錢。有時候說我們要花錢搶占市場,不然最後就完蛋了,這個聽起來有道理,但是實際上如果你真的做好模式、好商品的話,這個市場不會丟的。如果你做爛東西,最後沒有辦法,占一點市場就是一點。小米做到今天,是因為雷軍對質量典型地一絲不茍。小米不管是電視還是手環,那些東西能帶來多少收入,還是單品打天下,追求極致比快速搶占市場更重要。

第三個要點對大家特別重要的,是我們的團隊。反正我現在處理最多的就是創業者的團隊問題。團隊主要的矛盾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誰也搞不清楚誰作主,這個團隊是有問題的。一定要有個頭,大家可以參與決策,但是民主集中制一定要有。還有一個方面是團隊打架,剛開始的時候,股份分配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有的人投入精力大,有的人出的主意多,有的人投的錢拿股份之後參與的少,最後大家慢慢不平衡了。有人說我這麽累,而有些人什麽都不幹,拿得錢都差不多。最後就不對頭了。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問題,要麽一方主動提出來,我這個不如你努力,把我的股份給你一些,這樣可以大家一起發展。要麽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之間怎麽弄。這個事情不去解決不行,再大度都不行。

我告訴大家要進行動態設計。什麽叫動態設計,如果你們拿30%的股權做這個。第二年設計出來一個方案,我們30%的股權中間,我們每年要增發30%。比如說現在有1千萬股,每年增發300萬股。增發給誰,最主要的核心是到年底評判誰出的力氣多。如果結果認可是我俞敏洪多,大家評判一下是不是300萬給我,這樣我在公司就提升到了50%,我願意繼續幹下去。這個討論的過程真的特重要。到現在為止,大家幹活不平衡最後散夥的,我看了很多。關鍵是最後還有互相拆臺,出去的那波人出去創業的時候,非要把前面的那波人整死的感覺。徐小平他們出去非要把我整死的話,那就不好了。他們真這樣幹的話,大家最後就很難受了。實際上大家分頭幹的話,背後一起鼓勵和支持就感覺好。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方面大家要記住,在投資者進入的時候,一定要給管理層再次設定未來發展空間的股權。假如說你是一個創始人,占了100%。我進來投資了,你占30%,未來我們涉及到一個問題,你們團隊的成員股份怎麽來。如果你給管理團隊一起分配,有的創始人說我80%,再拿出15%給未來的團隊,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樣可以支撐兩三年。也有創始人說,我們必須這樣,你看上的是我這個人,我們共同找團隊,我們能不能共同稀釋出15%的股份來給團隊,也有投資人會答應。但是一上來就要說好,不說好就怕投資者和創始人有矛盾了,基本上是兩敗俱傷。第一個是投資者有矛盾了,創始人後續拿到資金的可能會很小。因為投資界是相通的,大家會打聽。如果我說你一點誠信沒有,就沒有人投你了。但你把公司玩沒了,投資者是沒有辦法的,我們沒有辦法把你追回來。找投資者,有時候不是光看錢,有時候錢少一點,你知道這個投資者對你有幫助。像我這樣的人,我對錢不太在乎。我願意幫助你,我不太計較。

新東方差點投了余佳文

每個人都有個性缺陷,你犯點毛病很正常。在新東方跟我幹的人,我都能容忍。斤斤計較的投資者要特別小心,因為我也看過不少的創業者最後跟投資者打架,這是非常重要的。把這幾個關系理好以後,最後,無論如何,如果你想要創業,你得是第一把手,最後要變成領袖人物,就是一定要在這個公司說話算數,為這個公司制定理想、目標、價值觀。如果沒有這些指導的話,只是說跟著我幹,你們以後可以變成億萬富翁。這個不管用,有時候有負面影響。余佳文不是這個概念嗎?當時新東方是很想投的。但就是他一句話,我告訴新東方投資團說我們不要投了,再看兩年。這一句話就是,“我明年一定要拿出一個億的紅利,讓我們的團隊進行分配,讓他們開心一把。”我覺得這個不太靠譜,吹牛的感覺。

你要考慮投資者的心情。我給你那麽多錢,賺錢以後自己先分掉,公司怎麽發展?一個連商業模式都沒有的創業公司,第二年拿一億紅利分配,這個從商業上看,馬雲、馬化騰都不敢說。超級課程表跟新東方的業務上還是有點關系,而且余佳文這個腦子和感覺還是不錯的。沒想到,周鴻祎首先發難了,周是他的天使投資人,說這個不太對,說話不算數啊。

我不是說余佳文不好,投資者一定要該鼓勵的鼓勵,方式要對。你任何時候都不能讓團隊感覺到你耍他們,在創業的時候,只要人與人有任何一點不對勁的時候,就要聊天喝茶,把心里的話說出來。不能老是避著,有意見不說忍著,這樣絕對不行。你沒有發現,吵架的夫妻生活得更好。因為大家有話就直說,你沒有發現從來不吵架的夫妻離婚率更厲害。我不是鼓勵團隊吵架,但你作為第一領導人,要有坦誠和直接的風格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俞敏洪,編輯周路平,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38

不管莊辰超去哪兒,去哪兒依舊是去哪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4/153776.shtml

導讀 : 離開莊辰超的去哪兒能去哪兒?是由盛及衰還是繼續高走?

最近去哪兒網並不太平,先有海南航空、南方航空、首都航空、國際航空、重慶航空、四川航空等九大航相繼“發難”發布公告稱因旅客投訴太多,關閉其在去哪兒網的旗艦店,關於停止合作的理由,四家航空公司幾乎一致地表示,由於受到多起關於旅客在去哪兒網購票引起的投訴,包括多收退改簽費用、加價銷售機票、未及時通知不正常航班信息等,但實際上是去哪兒“穿山甲”項目的C2B模式改變了航司的定價方式,壓縮了航司和供應商的利潤空間。這直接導致了資本市場的恐慌,去哪兒股價1月4日大跌8.78美元至43.96美元,跌幅達16.65%,到昨天還徘徊在40美元。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莊辰超在1月4日宣布卸任去哪兒網CEO,由去哪兒網原主管無線事業群的執行副總裁諶振宇接任。此外,去哪兒網原CFO趙軼璐、原CTO吳永強、原COO彭笑梅離職,這似乎為攜程接管去哪兒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畢竟一部分最核心的創始團隊離開了,多家科技公司創始人離職後都遇到了增速放緩或者運營困境的問題。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離開莊辰超的去哪兒能去哪兒?是由盛及衰還是繼續高走?

一、新老交替對去哪兒有影響,但不會太大

1.攜去合並時,攜程百度對莊辰超的離開已有預期

莊辰超的離開從2011年6月作價4.39億美元市值賣出62%股份給百度,放棄了對企業的控制權時就埋下了伏筆,將自主決策權交由百度已經預示著去哪兒不能獨立自主的發展,這和2010年於剛1號店賣身平安最終不得不黯然下桌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莊辰超的離開並不是突襲百度攜程,反而可能是百度和攜程樂於見到的情形,並且攜程已經有了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去莊後的去哪兒應該去哪兒。

對莊辰超來說,成為在線旅遊行業的第一是其一直以來的目標,作為新興挑戰者,去哪兒必須要通過資本來拓展市場,用高額的投入來換取縮短與攜程發展時間差帶來的市場份額鴻溝,所以莊辰超不得不委身當時如日中天的百度,隨著百度戰略的調整和市值的低迷,如何盤活現有業務提振股價就成為了重要的工作,此時如何處置巨額虧損的去哪兒,盤活O2O故事無疑是最重要的事,所以百度在2014年開始積極開展與攜程的磋商,彼時攜程市值只有60億美元,去哪兒市值30億美元,這對百度來說是九牛一毛,但攜程對未來充滿預期,所以以何種方式何種價格由誰主控合並企業的發展一直沒有談妥。隨著攜程股價的日益提升和百度股價的再度低迷,去哪兒籌碼在百度的價值大大縮水,所以有了2015年3月的合並重啟,然而這遭到了莊辰超的強勢反彈,並通過內部公開信的方式反對雙方合並,這讓百度頗為惱火,在旅遊行業止損的目標無法達成,所以百度停掉了對去哪兒的流量支持,停止了知心計劃,莊辰超還曾與李彥宏的夫人馬東敏洽談,但雙方鬧得很不愉快,這更加劇了去哪兒與控股股東百度管理層的分歧。

莊辰超為了阻止百度的售賣計劃,在6月以47.5美元的發行價,完成合計8億美金的融資計劃,去哪兒賬上資金充裕的現狀以及止損提升盈利的舉措也讓百度不得不暫停攜程與去哪兒合並的心思,當然去哪兒也保證了120%以上的同比增長。直到美團和大眾點評在10月8日閃電合並成為O2O領域的NO.1時,百度再也忍不住了,李彥宏繞過莊辰超與梁建章在短短一周多時間達成了用去哪兒股份換取攜程股份的框架,然後10月23日在雙方發布合並公告前的3天才通知莊辰超商談收尾事宜。所以,無論從2014年百度起了與攜程合並的心思,還是2015年4月的磋商,以及2015年10月的合並,攜程和百度都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和思考雙方合並後可能遇到的人員變動及未來發展,當然後手以及新任管理團隊的選擇可能也就早早的提上了攜程議事日程,三個月已經足夠梁建章全局思考去哪兒未來的發展,否則早就用一紙合同將莊辰超按在去哪兒CEO的位置上了。諶振宇的任命公開信中組織架構調整為去無線事業部以及酒店事業部的合並,都是與攜程現有架構的趨同,這很難說不是攜程對去哪兒未來發展思考的結果。

2.行業規則及莊辰超性格註定無法與梁建章協同

從並購歷史上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並購,被並購方從來都只有出局的命運,這些原本打的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們一旦合並都會辟謠不會離開,並用聯席CEO來穩定媒體,但最終結局都是類似

“我喬峰抗遼多年,今天你才說契丹人是我爹?”一樣的感概。所以從行業規則上來看,莊辰超註定不會留下,當然更不用說莊辰超曾經成功的兩次創業經歷,以及在天使投資領取小成的成就,註定不會“寄人籬下”。

同時攜程與去哪兒都屬於在線旅遊的細分領域,雙方業務有極大的重疊,梁建章與莊辰超更多的也不是互補而是趨同,像UC俞永福與馬雲這樣的協同也不可能出現在莊辰超與梁建章之間。

從莊辰超的性格上看,居於人下也並不是其風格,1976年出生的莊辰超,一直是高材生,將全美數學競賽一等獎等眾多獎項收入囊中,1994年考入北大電子工程系,在大三的時候做了第一個大學生創業的中文搜索引擎Cseek並獲得IDG百萬投資,最終賣給賣給chinabyte退出,而這比百度入局搜索早了整兩年。之後創辦鯊威體育並以1500萬美元賣給TOM套現,遠走美國擔任世界銀行系統架構的核心成員,設計並開發世界銀行內部網系統。2005年回國創立去哪兒,並做到60億美元市值,可以說莊辰超的學業事業一直都非常順暢,所以莊辰超一直是非常“驕傲”。

當然他也有驕傲的資本,所以之前在與攜程的並購中一直希望掌控合並公司的命運,在2014年4月的內部郵件表示“任何談判都將以去哪兒管理層長期主導為前提”,以及朋友圈對不願放棄去哪兒主導權的表態。在去職郵件中,莊辰超也表示“交易並非管理層無數次推演的場景中的最優解,也不是次優解”,所以莊辰超本人是不願意居於梁建章之下的,況且這次並購對一個立誌在去哪兒退休的CEO來說,是一次資本市場的挫敗。

3.新任CEO並非空降,而采用內部業績卓著的老員工

去哪兒新任管理團隊中,無線事業群的CEO諶振宇接替莊辰超擔任CEO,目的地事業群CEO張強接替彭笑玫擔任COO;戰略及投資者關系高級總監的朱小路將接替趙軼璐擔任CFO;楊渺、甘泉、何偉平和李繼鋒四個人分擔CTO吳永強的工作。攜程入主去哪兒的方式與入主藝龍完全不同,藝龍通過空降根正苗紅的老人江浩空降,而入主去哪兒則使用內部提拔的方式,諸多上任的管理層都是去哪兒功勛卓著的老員工。

先說CEO諶振宇,外界認為其百度背景是上位的一大助力。誠然,諶振宇2001年加入創業時期的百度,五年時間內歷任工程師、技術經理、高級經理等職位。是少數完整經歷了百度創業過程的工程師,在此期間與李彥宏有諸多交集,諶振宇離開百度時,剛上市的百度員工也不到800名。但真正促使諶振宇成為去哪兒CEO的是其在去哪兒的傲人業績,莊辰超對其的評價是:振宇從0開始建設無線業務,讓去哪兒無線業務占比全球最高。2014年第三季度去哪兒網無線收入占總營收40.4%,無線業務連續九個季度以超過250%的速度增長。2015年的無線業績占比也從Q1的59%增長到Q3的73.6%,無線的增速仍在加快,同比增速從Q1的275.7%,增長到Q3的381.3%,這恐怕也是諶振宇成功PK掉同樣具有去哪兒CEO可能性張強、熊星的根本原因。

從加盟時間上看,CEO諶振宇2010年3月加入去哪兒,COO張強2014年1月加入去哪兒,CFO朱小路2014年11月加入去哪兒,而楊渺2007年加入去哪兒,甘泉,何偉平都是2011年前加入,李繼峰則2014年加入攜程,都是資深員工。

通過內部提拔的方式來進行高層換血交接,無疑是最有效的保證業務高速發展的方式。

4.莊辰超打造的去哪兒是一個人機剝離的良性運轉的系統

去哪兒得以快速發展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莊辰超及其團隊的敏銳洞察力。莊辰超3次的創業經歷形成了其敏銳的行業洞察和分析,無論是敏銳選擇旅遊比較模式,還是從比較平臺切入TTS,還是C2B的機票酒店價格模式,可以說莊辰超在帶領去哪兒快速狂奔路上的每一步都走的很快,方向最後都被證明是正確的,也帶來了去哪兒新的增長引擎。

其二是莊辰超打造的一個良性運轉的系統和模式。這也是去哪兒得以快速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去哪兒是一個技術推動公司,對運營和設計等都是粗放式的管理,所以之前網絡上才有“去哪兒設計師都應該被開掉”的言論,也正是因為去哪兒將所有的經歷都用在了對平臺和系統的改造上,才有了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奠定了在線旅遊領域坐二望一的地位。

在世界銀行的工作經歷以及技術員的天生邏輯性思考,讓莊辰超形成了典型的理工男思維,講究邏輯,相信美國式的建模推演,將問題抽象為模型,並持續的改善優化。借助建模推演莊辰超分析Google模式建立了去哪兒比價平臺的商業模式,將去哪兒打造為了60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直到現在去哪兒基於分散的酒店供應商,眾多的機票分銷商的市場現狀,模式價值仍然無可替代,系統同樣穩健發展,這可能是與運營導向公司最大的不同。

說到建立一個穩定系統而讓企業可以離開創始人良性運轉的範本非蘋果莫屬,喬布斯通過數十年的積累,以四代產品摸索,完整的規劃並打造了蘋果的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的系統運作模式,一部分質疑蘋果離不開喬布斯的的聲音最終也被四代新產品的成功所淹沒,負面聲音也被證明是杞人憂天。當然離開喬布斯的蘋果被被質疑缺乏喬布斯時代的創新,但即使沒有出現對產品具有極強操控力的創新人才,蘋果穩定的創新體系和運作機制足以保證蘋果在未來數年仍然是最受歡迎的軟硬件設備提供商。當然,這樣假設太過於粗暴,喬布斯對蘋果人才體系的選擇標準同樣也影響了去喬布斯時代的蘋果。

所以,即使離開莊辰超,去哪兒的系統和運作模式仍然會快速的運轉,莊辰超的前瞻思維和對未來去哪兒的布局也會在CEO新老交替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現在的去哪兒恐怕正如莊辰超在采訪中的描述:“我希望去哪兒的業務保持健康的獨立性,也就是說,我的進入可以給機構帶來正面的幫助,我的退出不會對機構產生太負面的影響。哪怕有一天我因為車禍或者空難無法來公司了,公司依然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5.攜程的充分授權

莊辰超時代和諶振宇時代最大的不同是股東的授權和對業務的介入程度,莊辰超的去哪兒在2014年起就受制於百度收緊虧損的目標,百度要打包出售去哪兒,莊辰超試圖收緊虧損籠絡大股東,所以發展處處受制,發展戰略也受到影響,否則莊辰超老早就介入金融業務了,畢竟在成立去哪兒之初對比Google建模分析項目時莊早就發現了金融這個僅次於旅遊的業務的盈利價值。諶振宇時代的去哪兒則是攜程的左膀右臂,不可或缺。在1月8日一財網的專訪中,梁建章表示了對雙方的定位:去哪兒更年輕,更在二三線城市定位,攜程是更高端的一線城市定位。二三四線城市的業務增量遠比一線城市巨大,當然競爭也更激烈,去哪兒和美團在二三四線城市的競爭將成為2016年的關鍵詞。除此之外,攜程對業務的介入也是去哪兒新老交替的一大助力,百度時代更多提供資源和流量支持,對具的業務和運營則並未介入,攜程作為16年的行業老大,對業務的助力或可為去哪兒帶來新的增長,當然攜程的這個度的拿捏很關鍵,如何在保證去哪兒自主靈活發展的基礎上適度介入運營是去哪兒能否保持發展速度的關鍵,畢竟兩攜程去哪兒的企業文化完全不同,攜程介入越多攜程價值觀滲透就越厲害,那雙方企業文化的沖突就越發激烈。

二、傳統旅行行業創新者的窘境以及帶來的悖論

去哪兒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純互聯網公司,本身是缺乏資源的,所以一直以行業顛覆者的形象來搏生存,這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顛覆是打破行業現有的利益分配體系,將行業蛋糕從新分配,這勢必造成行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損失,導致行業既得利益者的不滿。無論是去哪兒之前的TTS模式導致的大型OTA的反彈,還是C2B的穿山甲模式帶來的幾乎所有航空公司的停止合作,但是不得不說,中國的旅行行業實在是太大了,從業者實在太多,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卻沒有任何變化,這是一個還有巨大機會但是卻是十年如一日沒有任何變化的行業。1999年發源的互聯網也是到2014年才興盛,李克強總理所說的互聯網+還遠遠沒有改造傳統行業,在線旅遊市值最高的攜程也比航空公司的東航一家公司低了30億美元。

旅遊到底有多大的盤子?國家旅遊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旅遊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近10年年均增長率高達21.4%,共有41.2億人次國內或出境遊(國內旅遊突破40億人次,出境旅遊1.2億人次),近10年年均增長率高達12.9%。中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消費、境外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旅遊就業人數占我國總就業人數10.2%,直接就業人數超過1350萬人。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達到10.1%,超過了教育、銀行、汽車產業。

而在線旅遊呢?滲透率不到10%,2015年交易規模也不過3600億元,但未來的前景非常樂觀,中國GDP只有美國的1/6,意味著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在線旅遊的交易規模至少有6倍的增長,更何況美國旅遊仍然保持11%以上的增長,權威專家預計直到2025年中國旅遊行業仍然只能居於第二位,次於美國。攜程CEO梁建章也估計,未來中國在線旅遊消費將占到整個中國大旅遊市場70%的份額,其中排名前五的OTA企業共占到80%的市場份額。

但是,傳統的旅行模式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1987年名航改革方案出臺後的6大航現在仍然做的是旅客的搬運生意,自己定價通過龐大的的分銷商分銷,用戶永遠得不到合適的價格和個性化的服務,2015年航司甚至竭澤而漁取消了代理費和服務費以保障自己的盈利;1978年後形成的現代化酒店到現在也沒有太多變化,一樣的硬件設施標準化的軟件,借助線上線下供應商的平臺分銷;旅遊行業同樣一樣,一直借助巨大的分散的線下門店把人組起來,享受完全一樣的產品特性,一樣依賴於人工的模式......

但互聯網已經開始在改造傳統旅遊產業,攜程首次用線上線下O2O拓寬了用戶的選擇平臺,借助服務和APP連接用戶;去哪兒用搜索幫用戶篩選符合價格預期和服務的產品;窮遊整合所有愛旅行的用戶,為用戶提供最精美的遊記和攻略;Airbnb為用戶提供最具人文情懷的個性化住宿體驗;滴滴為用戶提供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但OTA的滲透率不到10%,依托於互聯網OTA想要現在撬動傳統旅遊行業何其難哉?寧波酒店集團封殺攜程,九大航停止去哪兒合作;途牛被17家旅行社斷供旅遊產品;出租司機圍攻滴滴,要求政府取締;酒店行業試圖推動Airbnb違法的立法.....

想一想非常可悲,所有的傳統旅遊公司無一不是曾經的創新者,他們開創性的使用了技術和服務貢獻了10%的中國GDP,但他們也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正如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說: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司註定要走向滅亡,因為它們一直在做被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取悅於最有價值的顧客。而且,它們似乎別無選擇。每種行業中的任何企業都是在某種力量的支配下運行的,這種可以稱為“組織性質的規律”的力量嚴格限定了一個企業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眾多的傳統旅遊公司(無論是航司,酒店,景區,旅行社),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窘境下盈利,將自己局限在了產品定價,然後通過管理分銷來盈利,拒絕或者心底不屑於新經濟模式,筆者曾經在2015GDMS全球數字營銷峰會上見證了某知名航司營銷負責人分享公司移動化的成果,其中一條居然是APP可以提交意見反饋,什麽意見都可以提,筆者心里千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這樣的公司難道不應該被新的技術和新的模式顛覆嗎?

可以預見的是在線旅行行業的線上和線下融合上仍然會膠著,OTA和其他線上模式發起的挑戰仍然會被強烈的回擊,不會像O2O那樣快速改變行業格局,推動線下企業的線上融合,畢竟服務類O2O的供應商都極其分散,這樣的分散的原有行業的阻力會較小。旅行行業內無論是酒店還是旅遊都是相當分散的,所以這兩個細分領域一定是最開始接受互聯網力量,突破創新式窘境的行業,比如C2B模式的定制旅遊,Airbnb的個性化旅遊,最後接受的才是上遊最集中的機票領域,只要互聯網一旦豁開了缺口,整個機票領域將以最快的速度被改變,所以如果航司不敢引入互聯網或其他新技術革自己的命,那最終將註定陷入創新者的窘境被其他公司革命,筆者對高瓴資本張磊說的一句話深表贊同,他說,永恒是不可能的,再牛也要不斷創新,早死早托生,要麽自己去死,要麽自己毀滅自己再去超生。

三、去哪兒的機遇與挑戰

2016年莊辰超的離開,去哪兒從百度投入到攜程的懷抱,戰略上勢必會有更大的調整,人員架構上的調整同樣將不會停止,對去哪兒而言不僅僅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

去哪兒與攜程的整合協同面臨三大主要問題,如果處理得當去哪兒將迎來新的增長,如果處理不利,去哪兒的發展將受到影響,二者融合也將延緩,這三大問題是:雙方企業文化融合、去哪兒戰略的調整、攜程介入去哪兒的程度。

雙方企業文化融合。去哪兒是純粹的技術文化,很Geek但不重視運營,攜程是服務和數據的運營文化,重視技術但還未Geek,二者差異較大。攜程介入後勢必會有攜程風格進入去哪兒,去哪兒也會需要融合二者的優點並形成新的企業文化,這對部分去哪兒高層和中層勢必有挑戰,可能會有部分員工的不適應。更特別的是攜程去哪兒並購的特殊性,2015年其他的並購比如58趕集、美團大眾點評,攜程藝龍是有明顯強弱聯合傾向,並購是在被並購方發展受到桎梏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並購方的管理和企業文化可以強勢帶入,攜程和去哪兒的並購則可以說是強強聯合,企業文化的融合將需要兼顧去哪兒的原有文化,二者融合需要更加小心翼翼,當然如果融合的好,去哪兒的運營效率將得到改善,諶振宇公布的去哪兒組織調整中心設立了技術委員會和業務委員會,也充分說明,雙方融合下去哪兒已經開始發力之前並不重視的運營,這是一個可喜的提升效率的變化。

去哪兒的戰略調整。去哪兒與攜程是業務高度重合的兩家公司,二者的價格戰也加劇了雙方的虧損,合並後雙方的戰略勢必會有所變化,戰略的變化就會帶來去哪兒主營業務的剝離和調整。從雙方的業務模式看,攜程在商務人群和一二線城市擁有巨大的優勢,去哪兒在三四五線城市和價格敏感人群中擁有巨大的優勢,二者正好互補,但價格敏感型人群的利潤較少,如果去哪兒立足於現有優勢業務,勢必將高星酒店和海外酒店等高利潤業務弱化,這也將影響去哪兒的短期利潤,從諶振宇公布的架構調整來看,將此前發力的高星酒店及海外業務事業群被合並進大住宿事業部,就是雙方業務融合的最直接影響。

更重要的是攜程去哪兒合並之後,攜程在OTA領域的競爭對手就已經明晰,酒店領域的新美大,旅遊領域的的途牛。就在11月兩大競爭對手獲得了新的資金註入,新美大獲得了騰訊新的10億美元註資,途牛得到了海航的5億美金投資,正是彈藥充足的時候。旅遊領域攜程正在發力,預計將自己主導PK途牛,新美大的地推強大到支持其千團大戰脫穎而出,但地推是攜程缺乏的,所以PK美團可能是地推同樣強大的去哪兒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勢必會將去哪兒的戰場聚焦到美團主要覆蓋的二三四線城市。是否會意味著其他優勢業務可能會弱化?比如上線僅一月已帶來國際機票同比增幅350%的惹得九大航司憤怒的穿山甲系統會停掉嗎?我們不得而知,同時業務的調整和融合會為攜程去哪兒帶來怎樣的化學效應也是需要時間才能顯現的。

攜程CTO葉亞明在2014技術商業500人論壇曾表示因為無線事業部獨立於各業務線導致業務遇到瓶頸不得不拆散無線團隊融入到各BU,無線部門拆分後攜程的無線業務的確獲得了更大的發展,財報顯示2015年Q1,攜程移動平臺交易量占總在線交易量的70%,其中酒店無線端占比75%,機票無線端占比60%。2015年3月攜程將分開近一年的酒店現付和預付業務部門再次合並,同樣也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這些攜程趟過坑後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策略也將帶入到去哪兒團隊的業務整合中去。

諶振宇的最新任命顯示,諶振宇管轄的去哪兒最重要的原無線事業群功能拆分到各個事業部和總部,原無線事業群酒店業務線、目的地事業群、酒店及海外事業群合並為大住宿事業部。這樣的組織架構調整本身就是用如上提到的攜程將已經證明有效的組織架構和業務運作方式直接複用到去哪兒,減少去哪兒的探索,增加運作效率,這看起來也是雙方融合帶給去那兒的一大助力。

攜程介入去哪兒的程度。從諶振宇的內部郵件我們就可以看到,攜程已經開始著手去哪兒的組織改造,雙方也開始融合,但在這個度如何拿捏可能是去哪兒發展的一大挑戰,如何在保證去哪兒良性發展的情況下介入去哪兒的戰略?介入越多去哪兒自主發展空間受到抑制,介入不夠則可能導致雙方融合太緩慢協同降低。同時還有一種悲催的情形叫做不撞南墻不回頭,只有真正經歷才能帶來成長,讓他別想大象,那他的腦海中只會想大象。

同時去哪兒擁有已被實踐證明有效的運作方式,攜程也擁有已被證明有效的運作方式,但將攜程的運作方式融合到去那兒是否會產生同樣的效果,是否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情形?從攜程投資藝龍等20多家公司的良性發展來看,攜程對雙方融合程度的把控好像不用太過擔心用力過猛。

小結:

隨著莊辰超的離開諶振宇的上位,去哪兒開始了去莊入諶的征途,在2016年元旦第一天上班宣布這個消息也表示去哪兒迎來定的階段,可以預見到的是在攜程的融合下,2016年的去哪兒將迎來更快的增長(被攜程證明無線業務拆分入業務線),更多元的業務(創新事業部和金融事業部的成立,業務委員會對運營效率的提升),更少的虧損(價格戰的結束,聚焦更盈利的酒店),更大的營收(更快的業務增長),更激烈的競爭(與新美大的巷戰)......但無論怎樣,這無疑都是去哪兒的一次脫亞入歐之舉。攜程16年的運作融合,加上去哪兒10年打磨的系統化運轉和平臺無疑將帶動去哪兒更高速的發展,無論莊辰超去哪兒,去哪兒只會是去哪兒,這個高效運轉的系統化平臺將爆發更大的生命力。

2016年攜程,去哪兒,途牛,新美大的戰鬥已經打響,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念頭,這四家公司註定會相互間進行資本融合,讓我們拭目以待途牛(攜程已持股3.2%)和新美大是誰進入攜程系的懷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92

不管你願不願給錢,內容付費的大潮已經越來越洶湧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5/155038.shtml

導讀 : 不能生產高品質內容的公司,你的日子以後估計不好過了。

對比一下今年年初微信的朋友圈霧霾照,也值乎的“刮刮樂”,簡直如出一轍,前者是發紅包看皂片,後面是發紅包看答案。

QQ截圖20160405094315

但是,從出發點上看,這兩個刷屏遊戲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微信通過將“曬照片+紅包+好奇”相結合,將創意和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家玩的就是個刺激,圖的就是個開心。值乎是“寫幹貨+紅包+好奇”的組合,給大家拋出的誘餌是“有價值的內容”——不白白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先不說“值乎”到底是個遊戲還是知乎推出的新功能,至少可以看出,人們開始有意願為自己需要的優質內容付費,為自己無窮盡的好奇心付費。

為什麽說“內容付費”的趨勢來了

在幾年前,中國人普遍認為,內容不值錢,無論是音樂、影視劇、小說、新聞、應用,都應該免費獲得。為什麽現在忽然付費趨勢來了?

1、只有付費模式才能平衡長久利益關系

在線媒體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積累更多的用戶然後做廣告,第二種是提供獨家、優質的內容讓一定數量的用戶為之付費。

比如在視頻領域,從前網站的收入來源幾乎是靠廣告,但對用戶體驗來說是一種傷害,畢竟沒人在面對一頓大餐時有耐心聽你講一堆無關的廢話。但如果不靠廣告,網站有沒有辦法生存。

經過近10年的用戶培養,視頻付費會員市場從無到有,如今無論是優酷土豆、騰訊、愛奇藝還是樂視,都在註重內容創作的環節,並且增設了首席內容官這個職位,全面把控內容營銷,如優酷土豆的朱向陽、樂視的劉建宏等等,無疑這能讓用戶獲得更健康、更高質量的內容,也更願意為內容付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平衡內容生產者、平臺和用戶之間的長期利益關系。

對於知乎、微信這樣的內容平臺,同樣如此。如果可以讓內容讀者直接給作者付費,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內容的客觀和不被商業力量左右。微信開通贊賞,已經實現“付費模式”的第一步了。

實際上在國外,內容收費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紐約時報》網站規定讀者每月可以免費閱讀十篇文章,此後就必須付費閱讀。《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則設立了付費、免費和註冊用戶內容混合的方式。還有一些視頻網站,已經在嘗試無廣告的付費模式。

QQ截圖20160405094348

2、用戶習慣在慢慢建立

我們在互聯網上習慣了免費,但也習慣去尋找對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東西。現在有人會為了追《太陽的後裔》去購買愛奇藝的會員,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錢為Kindle買正版電子書,一方面內容有保障,另外大家不用浪費時間去找盜版的。

QQ截圖20160405094400

實際上,騰訊官方2015年在內部做了一個付費閱讀的開發測試,不過很快被雪藏,或許是因為用戶的付費閱讀環境還不成熟。這次知乎的行動,顯然也得到微信官方的支持,因為各大內容平臺要做的就是,聯合起來去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否則以後誰也別想好好活。

QQ截圖20160405094416

QQ截圖20160405094428

3、在線支付系統越來越便利

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百度錢包以及Apple Pay能夠支持各個生態系統的內容,就像今天的“值乎”,微信支付一鍵搞定,感覺跟沒花錢一樣。

“內容付費”趨勢對企業營銷來說意味著什麽

用媒體和自媒體來說,“內容收費”意味著可以讓內容變為商品去賺錢,對於企業來說,我們做內容是為了更好的連接消費者,銷售自己的產品,達到內容營銷的目的。如果企業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內容上的權威,那麽這個內容就是通往產品交易的入口。

比如紅牛建立媒體工作室,與人們分享獨家的賽事、極限運動的視頻和圖片,歐萊雅創建的“內容工廠”,為美容品牌的產品提供實時的、本地的幹貨內容,他們創造的內容也給予了品牌一種全新的創收模式,從創造內容、分享內容,到最終通過內容變現。

QQ截圖20160405094437

而對於沒有能力生產高品質內容的公司,可能會遭遇用戶的冷落。我都付費去看優質內容去了,你還給我看這麽粗制濫造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一品內容官”(99%的營銷人都還沒發現這個號),微信號:content-offic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409

不管你是哪種類型的朋友圈,你都是在“曬優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2/155142.shtml

導讀 : 本文是銅雀叔叔(林瑞)在IDG資本的分享,他創辦的金剛文化剛獲得IDG資本領投的4000萬天使輪融資。

一、年輕人正在給你制造“高門檻”

這幾年我在新媒體領域,平均每天執行40個案子,每個月策劃項目大概有100個左右。我們見過也經歷過不少失敗的案子,這里就分享一下新媒體推廣方面的經驗以及需要避免的問題。

首先,為什麽要做新媒體營銷?或者說,為什麽做廣告?做廣告本身其實是為了省錢。因為如果不做廣告營銷,那只能雇無數推銷員敲門“安利”這些產品。廣告的另一個優點在於,相比於推銷員,它可以把信息傳達得更標準化一些。那為什麽會產生新媒體營銷呢?為什麽這麽熱呢?也是同理,新媒體營銷更便宜,更省錢。這點是一定要明白的,因為便宜才采用新媒體營銷,如果違背的話還不如不用,這是第一個前提

新媒體營銷和社會化營銷,兩個概念其實不一樣,好多人混為一談。

什麽是新媒體?對於傳統的報紙、電視媒體來說,騰訊、新浪這樣的就叫新媒體,但在這些公司里面,他們還會有一個新媒體部門。新媒體其實是一個很廣的概念,我們通常指的是微博微信。

社會化傳播其實是由來已久的東西,人們互相說一個段子,講一個笑話,都是社會化傳播的表現。只是由於社交媒體和新媒體的出現,社會化傳播的效果加倍,變得便宜了,所以大家開始用社會化傳播。所以新媒體營銷和社會化傳播兩個概念完全不一樣,只是媒介恰巧一致而已。我們從兩個角度分開說,在講具體的營銷操盤之前,還要講最重要的一點——年輕人的特點。

新浪微博的最低谷是在2014年初,整個日活900多萬,但是最近一次發布的數據,日活已經過億,尤其是90後,占到90%以上,可以說已經完全是年輕人的天下了。我自己做項目的時候,和粉絲去聊天、調研,發現最大年齡的不過1994年。

年輕人的特點是什麽?我總結兩個最重要的:第一有足夠多的可能性,第二沒有自知之明。第一個很好理解,因為年輕,當然有很多的可能性,年輕人總認為只要給他一個機會,就能達成他想要的,所以同時,也沒有自知之明。年輕人由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屌絲,另一種叫中二;屌絲是已經認為自己沒希望的一群人,中二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一群人。年輕人創業的大多是中二這群人,認為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喬布斯,下一個馬雲。他們不在乎現在,而在乎將來的可能性。通常這些中二青年少年們,收入屬於屌絲群體,但心態不屌絲,所以他們不能跟真正的屌絲受眾放在一起傳播,還是有很大區別。

年輕人還有一個特點是“小圈子化”,越來越分化、細分。在座的有多少人聽過「現充」?它的意思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充實的人,相當於中二宅男的反義詞。有一個段子是這麽說的:

- 你是不是現充?

- 我是。

- 你肯定不是。

- 為啥?

- 現充不知道現充這個詞。

還有 「盾冬」和「盾鐵」你們聽說過嗎?盾冬指的是美國隊長和冬日戰士之間的CP,盾鐵指的是美國隊長和鋼鐵俠的CP。這兩群人之間會互掐得很厲害,基本每條微博下面都對罵幾千條,他們甚至會討論大半天誰攻誰受的問題,用一整套的語言體系去分化。為什麽?他們是要提高你接觸的門檻,讓你越來越難融入他們的圈子。人們之間的對話體系已經完全不一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為什麽我們現在頻繁地提起「社交恐懼」?其實以前,社交是很難的,人們需要不斷妥協來獲得安全感。比如說你生活在一個小城市,個性也許有點叛逆,父母在當地口碑也一般,身邊大多數人對你是持有偏見的。這時你發現在互聯網上,很容易找到一群和你一樣的人,交流成本很低。於是當你再進入現實社會中,和身邊的人進行社交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和你很不一樣,與他們交流的那套語言體系特別“累”,所以你對社交變得越來越恐懼,圈子也就越來越分化,這也是年輕人群體很大的特點。

從馬斯洛需求來看,年輕人底層的需求大多在一出生就已經實現了。那麽一個年輕人還有什麽可實現的?學習成績、家庭、長相、特長……這麽一想其實緯度還是挺少的。這時候他們就需要通過不斷表達自己的另外一些東西,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審美需求。他們是在通過不同的審美,不同的喜好分化出無數圈子。

二、朋友圈都是在曬優越啊!

回頭看朋友圈大家都在曬什麽?

歸結起來主要是三點:第一曬智商,曬優越的收入,優越的生活和一些人脈,本質上來說是因為智商優越才有這樣的結果;第二曬身體優越,曬臉,曬自拍,或者曬健身相關的東西,比如跑步成績;第三曬孩子優越。這三個的本質是什麽?都是基因優越。為什麽曬它?因為它難,你才曬。為什麽難?因為基因決定的,很難改變。

有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里面提到很好玩的觀點——為什麽男性會潛意識選擇更多的女性?因為男性需要很快散播他的基因,而女性則會潛意識選擇優秀的男性,這也是生理條件反應,這些都是基因決定的。

在我們這個圈里有個特別著名的總結,做營銷的一定要註意:優越感對於人類而言,和吃飯、呼吸、睡覺同樣重要,沒有優越感人是活不下去的。這是人類基因本質不斷的追求,因為優越才會活下去。

有的人就會問了,當人們無法在自身找到更多優越感時怎麽辦?答案是:一部分人通過看不起別人,判斷他人失敗來獲得優越感。比如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有點盼馬雲出事的那一天,這是人性根上的東西。另一種情況,是把優越感投射給另一群人。比如說李宇春,很多粉絲把自我的優越感投射給她,通過她的優越證明自己的審美優越,她努力了代表我努力了。總之會以各種方式側面追求自我優越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基於以上,其實現實當中99%的矛盾都來自於你耽誤了別人自戀(追求優越感),你可以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

舉個例子,前幾天《疫苗之殤》被瘋狂轉發,後來就有文章跳出來說其中的觀點並不科學,“殤”字也用的不對,所以認同轉發的都是學歷不高的,文盲。這樣一來就耽誤了之前轉發過的那些人自戀,他們看到這篇文章時候就會很。生。氣。再舉一個例子,“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並沒有耽誤你什麽利益,和你並沒有關系,但他的存在證明了你不夠優越,所以你恨他。所以盡量不要耽誤別人自戀,哪怕耽誤別人利益也不要耽誤別人自戀。

第二,如果你耽誤一個朋友自戀了,不要指望能修複你們的友情,不要浪費時間精力,基本不可能。做營銷最主要的關健詞就是“自戀”兩個字。一個人他上社交媒體,只有一個目的——生產出一個會讓自己愛上的自己,為此他會放大他想要的標簽,掩蓋他不想要的標簽,這是唯一目的。我們看到有人也會自嘲或者自黑,但自嘲的東西一定是自己不在乎的東西,他自己認為這個缺點是很可愛的。因為真正在乎的東西一定不會拿來自嘲。

“優越感”這三個字,是我做社會化營銷最重視的點。每個人、每個網民都是極端自戀甚至自私的,這是我的觀點。我也是通過這個觀點,衍生出了一系列玩法。各位做內容也好,做產品也好,我認為能否滿足人們對於優越感的需求都是很重要的一個事。以上是我對人性的思考,下面再來說一下傳播。

三、做傳播:你幫用戶裝逼了嗎?

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做傳播,最終極的一個問題是:粉絲表達喜歡你的時候,他們獲得的是什麽?

拿羅輯思維舉例。如果周圍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我轉發一下羅輯思維,證明我愛知識,我是有優越感的。但在高等圈子里面,轉羅輯思維是起到反效果的。再比如有人說他喜歡李宇春,難道他就是真的喜歡李宇春嗎?不見得。他只是在表達我喜歡這種中性的,獨立的性格和思想。我要說的是,當人們表達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通常都不意味著他喜歡這個東西本身,而是喜歡它帶有的標簽貼到自己身上。這是他跟周圍人區分的關鍵,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你要思考的是,當粉絲表達喜歡你的時候,你能不能帶給你的粉絲,提供一個區分周圍人以及確立他優越感的東西。

另一方面,當粉絲去傳播喜歡你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主觀下判斷,他可能因為什麽喜歡我?去跟粉絲直接聊一下,你會發現事實可能和你想的並不一樣,這對CEO、項目負責人來說尤其重要。像我自己,如果沒事的話,甚至會花10個小時去看網友評論。舉個有趣的例子,陳赫出了事以後,他被罵了。我做了分析,絕大多數罵他的人其實是沒有談過戀愛的,他們認為愛情是那樣的,不是這樣的,所以他們罵陳赫,否則沒有辦法顯示自己的優越感。一旦有一個人喜歡這個東西,就一定意味著有第二個人也是這麽喜歡的,可以把他喜歡的聲音放大。

就做法來說,我總結出三把斧頭:

第一、深刻了解網民有多自戀,追求優越感有多麽的強烈。

第二、去溝通,去放大這些人愛你的證據。千萬不要誇你自己好,沒有人信。就像你點外賣的時候,每家做盒飯的都說自己安全、健康、好吃、營養,但正是因為每家都這麽說,所以你哪家也沒法信。核心的傳播點是什麽?還是別人愛你的證據。比如黃太吉剛開始的時候,他宣傳的點是買煎餅的人隊伍排了很長,這就是愛他家的證據。

說到底,營銷作用更多是讓消費者來看一看、試一試,至於能不能留下是靠產品本身,不合適的留下也不是好事,反而會壞事的,要留下愛你的人。而這些愛你的證據就容易引起可能愛你的人來試一試。就一個群體來說,一般10%人固定喜歡,10%固定討厭,80%是不在乎,這80%的人就是營銷的重點人群。他們玩遊戲不是因為遊戲好玩,而是因為無聊;他們去看劇不是因為劇好看,而是因為沒事幹,需要消磨時間。他們因為看到很多人喜愛,降低了他選擇的成本。

但是制作和放大愛的證據是很難偽造的,這些愛的證據怎麽來?

第三、做新媒體的一定要“吾日三省吾身”:你幫用戶裝逼了嗎?是用戶裝逼?還是你在裝逼?這是每天一定要想的問題。好多東西就是在自嗨,當然不可否認,自嗨是有用的,它確定你在行業內的地位,你的員工,你周圍的人也覺得很嗨,這很重要。但在做傳播的時候,你做的內容,替你的用戶裝逼了,這點更重要。認真想想,在用戶眼里,你獲得了幾輪融資,獲得了世界第一,跟我又有什麽關系呢?用戶不會覺得怎麽樣。但當他們去表達我喜歡的時候,所獲得的東西,才是用戶真正想要的。

如果我們為「社會化傳播」下一個定義,那就是:以運營為核心,創造一個傳播的理由,從而讓受眾因為品牌和自身的結合,主動靠社交關系去傳播(而不是靠媒介傳播)。

社會化傳播有很多種形式。比如段子,這樣的東西比較符合邏輯傳播,這是技巧;但從本質上來說,用戶願意主動去傳播你,這是特點;從社會化、新媒體、年輕人來說,做傳播就是你不斷地去聊,找到用戶喜歡你的理由,並把愛的證據花精力放大。就是這些事,遠比找媒體有用得多。

例如我參與的 “背誦《嶽陽樓記》,免費登樓” 這個商業案例,規則特別簡單,創造一套玩法,讓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如果我是學霸,我可以去炫耀這件事,如果我是學渣背不出來,我也可以自嘲是學渣。很多人喜歡拿這個事嘲笑或者表達自己的標簽,這跟是不是免費登樓的關系其實沒有那麽大,就是一種自我表達。

再說到新媒體傳播,關鍵是要利用好新媒體上的一些技巧。做廣告也好,新媒體也好,本質上來說要的不是一炮而紅,這個概率太低了。你指望每個案例都紅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樣能夠少浪費一些錢,這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之前我在TED Talk上也說過「三個半轉發理論」:第一喜聞樂見,第二感同身受,第三Mark一記,第三個半轉發是抽獎。一個人轉發某個內容的原因,歸根到底“比我慘”、“和我一樣”、“對我有用”,核心都是“我”。一定充分相信網民的自戀程度,只在乎自己,“通過表達你,我獲得什麽”,這是他們唯一在乎的東西。

四、微博、微信、知乎,都一個玩法?

這一部分講講微博、微信、知乎這幾個新媒體平臺的區別。

微博

之前有人說微博衰落了,我一點不覺得。微博是越來越好,尤其是在年輕人這波。第一波人確實不用了,是年紀大的人不用了而已,年輕用戶還是非常非常活躍。我定義的微博是基於興趣的新聞社交平臺,比如某個明星對誰笑了一下,這可能不算新聞,上不了任何頭條,但對粉絲來說這就是大新聞。粉絲需要這個信息,沒有別的地方有但可以在微博上看到,而且還能找到組織,組織還有比拼,誰轉發更高。所以這是他們進行比拼,體現價值觀、優越感的地方。第二,真正的社會娛樂一定是在微博爆發的,這毫無疑問。現在不管什麽傳播,最終都是在微博進行放大。

微博上供營銷的幾塊,第一塊是草根號,排行榜,笑話精選這些人。他們的特點是快速地“抄襲內容”,獲取大量流量。他們只有流量需求,這是事實。最早時候幾百塊錢一條,現在幾千塊錢,可以看做是信息進行快速傳播的工具;第二塊是媒體,進入微博的這些媒體,商業價值並不大,效果比較差,但它可以起到評論和蓋棺定論的作用第三塊是明星、網紅、KOL,現在的微博價碼20-40萬不等,60萬一條的也有,大部分號其實是用來資源置換的,並不是真正買賣的。

第三塊他們的作用是什麽?假設我是個賣面膜的微商,找明星用了以後,微博截圖放到商店里去,這種方式就比較實惠;而讓他幫你轉發一條活動,這是非常虧的行為。這塊真正所謂社會化媒體用得多的還是網紅、段子手、漫畫手、美女、帥哥、主播,主流的也不拿他們做渠道用,而是發揮其屬性。總結一句話:大號作用,是示範作用,而不是傳播作用。因為他有兩個價值,第一原創價值,第二渠道價值。所以最好的用法就是示範作用,發明一套玩法,讓大V示範。網民可以這麽去表達自己,做這麽個事,甚至轉發也是一個示範。

關於微博熱門話題。其實這套玩法是我發明的,2013年七八月份,營業額從一個月六七萬,經過兩三個月一下到了四五百萬。後來不到半年時間,我讓業務員一定不要推薦這種玩法了。說白了,熱門話題這東西,就是乙方騙甲方,甲方騙領導。它真正的作用很小,只是好看,完成一批PR額而已。所以千萬不要迷信數據,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東西,尤其是營銷,不要看數據,真的靠感覺。

微信

目前來看,微信還完全是工具。拿朋友圈來說,做營銷的人,朋友圈里的好友也許1000人不奇怪,往往有兩三千人。但一般人,微信好友也就一兩百人。對他們來說,信息遠遠沒有到夠用的程度,他們很缺信息。高中生也用微信不多,一是因為老師和家長都在上面,很無聊,不夠酷;二是因為沒有需求,同學們還沒認識過來呢。所以他們對微信並不是很感冒,對他們來說還是微博,快速找到和我溝通成本低的人,這對我更重要。如果你覺得微博沒有意思的話,還是因為你沒有找到人。和你一樣的人其實有大把大把存在的,是非常有趣的群體,找到他們後你是離不開他們的,會變成每天的生活必需品。

微信有三個途徑,一個是公眾號、訂閱號,訂閱號很簡單,發出去多少人看、轉發。標題寫的好就有轉發,標題不好就沒人轉發。第二個是H5,其實H5打開第三頁的概率已經低於0.05%了,除非你要一個針對少數鐵粉需求的工具,否則我不認為他是傳播用,甚至說所有說他好的都是行業內的人,僅此而已,多數是自嗨。第三個就是朋友圈,平常刷朋友圈,發一些你在努力工作的狀態。而努力通常並不能改變結果,努力只是讓人願意幫你,這就是刷朋友圈的好處和作用。它並不能帶來什麽實際結果,但是長時間努力總會讓有能力改變結果的人幫你,這是微信的用法。

知乎

知乎是一個講理的平臺。每個時代、每個朝代,被記錄下來的,只有幾十人,最多上百人。為什麽只要幾百個人?因為他們在講理,在用理進行PK,把理講得好的,會被十萬粉絲小號、微信公眾號抄走。能產生值得被抄走的內容,這是他們真正有用的地方。

因為是講理的地方,在知乎上,危機公關用的比較多,屬於技巧性的用法。當然還是能夠在里面通過占理的方法,讓產品和品牌樹立相對好的口碑,其他人再把內容進行複制放大。

剩下一些平臺,豆瓣也好,天涯也好,都不是主流了。現在是把其余平臺上適合的內容進行截圖,再反過來在微博、微信、知乎上進行傳播。 

五、新媒體傳播法則,六句話

第一、確認是否適合新媒體傳播,是否劃算,是否有必要。新媒體傳播並不是萬能的,有些落在媒體做不一定好,地推好就用地推;如果能讓用戶自發傳播東西,也沒必要買大號傳播;想明白是不是符合年輕人(新媒體受眾)定位,是不是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否則沒必要做新媒體。

第二、想清楚第一批受眾是誰,先告訴他們,讓他們幫你去傳播“你的好”。

第三、切忌大而全。有人說我先做一個開始,然後高潮,結局這樣,我從來不相信這些東西,在新媒體上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四、扔掉戰略、點點突破。找到幾個核心點、功能、重要點的傳播。舉個例子,當時做灰姑娘電影的傳播,重點只討論一個點,就是里面裙子和鞋如何漂亮,連男生都想穿。抓住這一個點反複擴大,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不是大而全地去說特效怎麽樣,故事怎麽樣。在過程中,如果發現好用,就追加資源,不好用趕緊撤掉,這是不斷試出來的結果,不是我想這樣就一定是這樣的。我一年能做幾千個案子,都是不斷變化的,這非常考驗速度,也很辛苦。

第五、能簡單理解的就別怕硬。好多人做廣告時候害怕硬轉發不起來,就各種軟,甚至隱藏自己的品牌,沒意義。為什麽?如果你的東西是需要被理解的,就要大量的前後文讓大家幫助去理解;如果內容是0.5秒鐘就能理解的,比如雙十一大促,這是不需要“理解”的東西,就不要怕硬廣,新媒體上硬廣不見得就是壞事。

第六、溝通!溝通!溝通!需要和大量人去溝通,為什麽喜歡,為什麽不喜歡,為什麽這樣評論?其實真正的新媒體傳播是運營非常重的,和傳統推廣不一樣。以前廣告做一個文案、視頻,找渠道推就好了,新媒體則是要和不同人、大量人去溝通。為什麽在新媒體時代公關和廣告分不開了?因為你要理解他為什麽不喜歡,這是繁重的溝通過程。

春節期間上映的《美人魚》電影,它的口碑營銷是我做的。公司14個人,半個月時間,和1000多個KOL、大號們溝通,能不能看電影、告訴意見?能不能發表一些相關的漫畫或者輿論?他們覺得東西不那麽差,就願意替我們說句好話。這部電影的整個新媒體預算500萬左右,以前電影的預算一般最多七八十萬。所以這是一個口碑的時代。最後出來的效果是,當時B站上好幾個美人魚相關的視頻都火了;漫畫轉發過萬的有十七八個;加上影評四五十篇大號,轉發過10萬+的有24篇。這些東西都是靠溝通來的,不是強買強賣。

六、官微不怕硬,硬才是硬道理

最後說一下官微運營(微博運營、微信運營)。官微運營的核心,第一點是發聲渠道,第二點是粉絲數嗎?就算你有200萬粉絲,誰天天看你?你關註海爾的時候是因為你想買海爾冰箱,而不是因為覺得他們微信的東西寫得好。

企業就是企業,企業不是媒體。你想做媒體,不如偽裝成一個粉絲,可能反而更有效。就微博來說,因為很容易通過關鍵字去找到評論你的人,他們為什麽喜歡你,為什麽罵你?去聊,去溝通,把喜歡的聲音放大,把不喜歡的聲音私下溝通,微博就是這個用處。

真正喜歡你的人,就在微信上去運營他們,找到那些有影響力的用戶,他們分三類:

本身有影響力,比如說一個現實生活中很有影響力的人,或者大V;

有創造力,會畫漫畫,會寫小說,會寫段子。

很活躍,有大量時間。

三者符合其一就是有影響力的用戶,把他們找出來,組成一個粉絲群,給一些福利,讓他們去出謀劃策。

創始人/CEO/高管,要非常了解他們是做什麽的,需要什麽,這個東西就會成為無限的寶藏——他們在乎的就是其他人在乎的,他們覺得不好,就是其他人覺得不好。在真正出事的時候,他們也會幫你發揮危機公關的作用,遠遠比你花錢的作用大。

有的人覺得在官方微信上打自家廣告很丟人,遮遮掩掩。但你要知道,人家關註你官微就是想知道你的信息,這事要想清楚。關於創始人本身的公關PR,如果你是一個那樣的人就做,不是就趁早別做,沒必要。

作者介紹:林瑞(真名),90後,曾經創辦鼓山文化,公司簽下七成微博大號段子手,成為微博經紀行業的“帶頭大哥”。銅雀叔叔現在是金剛文化的CEO,新公司主力做長內容,剛獲得IDG資本領投的4000萬天使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185

方愛之:不管創業公司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9/157051.shtml

方愛之:不管創業公司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
張曉軍 張曉軍

方愛之:不管創業公司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

現在有很多估值過高的公司,但大的趨勢是估值在慢慢下降。

i黑馬訊 6月27日,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召開,真格基金合夥人兼CEO方愛之出席並就“新一代創業者的創新精神與創業企業估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方愛之認為第二代創業者繼承了企業家精神,並在原有領域進行了獨到的創新,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她表示,很多初創公司的估值都被高估了,估值慢慢下降是大勢所趨,但是少部分優秀公司還是會保持較高的估值。

以下為方愛之分享精選:

企業家精神在一代代傳承

在中國我們看到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第一代創業家之後他們會慢慢培育下一代創業者,比如說美團的員工現在開始介入了保險業,他們已經成為了第二代創業的中堅力量。

比如說超越國界航空公司的發展,因為以前大家都應用固定的模式,加入初創的航空企業的模式一開始比較艱難,但是他們現在以最快的方式來推進,這種發展速度難以複制的,他們也越來越願意與初創公司合作用不同的技術來探索更多的市場份額。

從創業者的經驗中可以學到什麽?

中國的一些產品與開發人員都非常優秀,創業者在中外兩個市場也都做得很好,很多的中國企業直接去了美國。微信可能是手機上最好的應用之一,開發微信的這些人才直接越過東南亞進軍歐美市場。

今日頭條發布的新產品,“唱寶”這類的唱歌軟件,印度人可以直接複制來應用,可以看出中國的很多東西都走向全球。所以我想知道這些後,可以直接來學習一下東南亞人與美國人最流行的東西是什麽。

女性企業家表現突出 

中國有很多女性企業家,包括淘寶當中有很多的女性店主,在很多創業公司中,聯合創始人是女性,同時會有不少女性的合作夥伴,在投行很多由女性來負責領導,這在美國可能只有5%。

另外,在社會歷史方面,就像我媽媽與我的祖母等很多女性都是職業女性,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她們是出去工作的。中國還有很多老人帶孩子這樣母親就可以出去工作,承擔更多領導的職位。

中國的創新有獨到之處

我覺得有越來越多的人,或者說有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將被投入到優秀公司中,但這還是不夠的,我覺得還需要有更多的中國記者來報道這些公司,也需要有更多英文文章與信息來介紹這些公司。

在中國有一個獨特點,就是它並不是由單獨技術人才來實現轉型,事實上人們思維上的變化顯得更為重要。最近很多B2B的創新公司非常火,它們帶來了很多網紅現象,這是因為中國出現了一個跳躍的趨勢。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公司出現了跳躍性的發展,比如說很多餐館開始進行外送服務,包括很多在中國之前沒有的模式,直接從沒有實體的狀態下進入到移動端模式。

直播軟件也創造了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因為在中國娛樂業蓬勃發展,現在大家都用移動端來看,網紅已經成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因為人們很容易在微信上註冊一個帳號就可以做直播了,門檻很低。

估值過高會不會帶來新一輪泡沫

我覺得估值一般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可能在供給側有很多的錢。所以估值多少取決於大家為這個產品投多少錢,當然現在有很多估值過高的公司,但大的趨勢是估值在慢慢下降。

對於很多創業公司來說,不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我同意很多的初創公司的估值都被高估了,這也是為什麽股權市場還在伺機而動,有一個更高的估值之後才出手,但是我覺得好的公司還是會有高的估值,這樣公司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泡沫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