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看食品飲料公司,主要是幾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旺旺、康師傅、統一企業、天喔國際。
中國旺旺:
公司歷史:旺旺之業務可追溯至台灣宜蘭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1983年與日本三大米果製造商之一的岩冢簽署了技術合作合約,共同開發台灣米果市場,並迅速取得市場領導品牌的地位。1992年,正式拓展中國市場,旺旺產品廣告在大陸電視台首播。1996年,旺旺曾以旺旺控股公司名義,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但因交投反應不好,又被私有化。2008年,旺旺再以「中國旺旺控股有限公司」名義,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當時每股招股價為$3港元。
財務數據:截止2013年末,公司資產總計43億美元,其中貨幣資金20.6億美元,負債24億。營業收入38億美元,淨利潤6.87億美元,其中乳製品佔52%,休閒食品和米果類佔23%左右,整體毛利40%左右。杜邦分析:ROE為35%,淨利潤率為18%,總資產周轉率0.88,槓桿為2.23.
公司管理層:現任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的蔡衍明1977年即為集團總經理,現任高管中蔡氏家族的人較多。他的大兒子蔡紹中、二兒子蔡旺家,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跟在他身邊。現在蔡紹中二十八歲,在旺旺集團擔任幕僚處經理,也進入董事會擔任執行董事。另外公司董事中,有日本留學背景人數較多。
其餘內容下一步再分析。
今天的工作集中在房地產和產業整理上,基本結束整理內容,明天再整合一下。
廣州房地產:
廣州房地產2013年全年銷售金額排名為保利房地產、廣州市敏捷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富力地產,成交金額分別為142億、108億、103億,萬科位居第七(65億),中海位居第八(59億);從銷售面積上看,廣州房產銷量前三為碧桂園、廣州市敏捷投資有限公司、越秀地產,銷售面積分別為93、92、66萬平方米,萬科位居第七(38萬平方米)、中海位居第十(28萬平方米)。
廣州2013年產業變化: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42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28.87億元、5227.38億元和9963.89億元,分別增長2.7%、9.2%和13.3%。其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比GDP快1.7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0.6%。其中金融、交通運輸、旅遊保持較快增長。民間金融街進駐機構102家,國際金融城啟動建設,金融業發展成效明顯。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3838.20億元,同比增長12.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2016.18億元,增長10.4%,其中中長期貸款增長8.2%。交通運輸業持續較快發展,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保持快速增長,增速分別為19.6%和41.2%;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機場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4.8%和5.7%。旅遊業平穩發展,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達5246.42萬人次,首次躋身全球「五千萬級」機場行列;全年旅遊總收入達2202.39億元,增長15.2%。
今天被一些雜事耽誤比較久,比如恢復損壞的文件,以及圖書館尋找財富雜誌。事後想想,耽誤的時間是可以避免的。注意存檔和備份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過於信賴電腦,在突如其來的崩潰前就功虧一簣。整理雜誌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到了圖書館不知從何找雜誌,之後才開始摸索如何整理。如果之前做過充分準備,細節上多留意,今天效率也可以更好。有備無患,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廣州城市研究:
工業園區佈局特徵
在全市範圍看,
工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原舊城區外圍、
沿珠江後航道,
沿主要
交通幹道兩側,大多數集中在在城市東部、南部、北部(黃埔、海珠、白雲、芳
村等區)
,其他工業用地分散在城市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較多工
業企業向東部地區和周邊的區、縣(市)搬遷轉移,在外圍的中心鎮大都是重點
工業鎮。
目前廣州市區擁有工業企業相對集聚、
發展相對成熟且有較為高效完善的基
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工業園區(不包括村級的工業園區)
59
個。
(見表
1
)但應
該指出,相當一部分尤其是級別較低的工業園區佈局較為散亂,隨意性較強。
工業園區佈局特徵
在全市範圍看,
工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原舊城區外圍、
沿珠江後航道,
沿主要
交通幹道兩側,大多數集中在在城市東部、南部、北部(黃埔、海珠、白雲、芳
村等區)
,其他工業用地分散在城市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較多工
業企業向東部地區和周邊的區、縣(市)搬遷轉移,在外圍的中心鎮大都是重點
工業鎮。
目前廣州市區擁有工業企業相對集聚、
發展相對成熟且有較為高效完善的基
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工業園區(不包括村級的工業園區)
59
個。
(見表
1
)但應
該指出,相當一部分尤其是級別較低的工業園區佈局較為散亂,隨意性較強。
工業園區佈局特徵:在全市範圍看,工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原舊城區外圍、沿珠江後航道,沿主要交通幹道兩側,大多數集中在在城市東部、南部、北部(黃埔、海珠、白雲、芳村等區),其他工業用地分散在城市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較多工業企業向東部地區和周邊的區、縣(市)搬遷轉移,在外圍的中心鎮大都是重點工業鎮。
週末繼續~
昨天因為歸總講座,工作總結落下,因此補一記~
工作上主要是廣州房地產研究,大概把萬科的地產信息整理出來,明天將中海地產和廣州產業分佈做完大概可以收尾了,具體總結全部做完再寫,因此主要想寫一些聽講座感想。
講座主題為--你所知道的都是錯的。
我所知道的都是錯的?!很顛覆的一個主題。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的思想都被各種新聞信息左右,區分什麼是噪音,成為一種修行。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價值規律也是這樣:波動的是情緒、不變的是價值。
自詡為價值投資之人眾多,可真正堅持下去之人寥寥。想來正如一個好醫生的修行,價值投資也需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現在做的每一份研究,都是為幾年後的那一秒決策做基礎。幾年?我不知道,甚至可能幾年也不會出現某個領域的投資機會。那研究白做了嗎?仁者見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現在的研究,永遠無法有高屋建瓴的決策。
講座結束後,有的人討論去買點工商銀行,有的人討論為什麼是工商銀行,還有的人開始思考建立自己的投資邏輯。魚和漁,你怎麼選擇的?幸運的是,有了這個契機,讓我開始如何為漁.
回想上學期模擬炒股大賽,同學們都在思考,如何在三個月最優受益。可這真是這場比賽的意義嗎?從小我們都習慣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並努力做到最好,因此很早就失去了思考標準合理性的能力。在一個分數排序優劣的環境裡,我們不斷最求高分,忘記了自己的興趣,忘記了自己的理念。人云亦云,不斷嘲笑羊群效應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其中的一隻羊,更糟糕的是還不自知。謊言,一百個人重複之後也會成真,但有時候自己布下的一個謊言,自己也信了。保持理性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願能將內心練得強大,執著自己的堅持。
Be myself,pursuit
廣州城市研究
交通--地鐵:廣州市目前運行中地鐵8條,共270km左右運行路線,期望在2040年左右建成500千米左右的地鐵,地鐵軌網由20條城市線、1條旅客自動輸送系統、1條聯絡快線和11條城際線組成,軌網總里程為1041千米,其中城市線里程為761千米。
醫院:全市十一區共有56家三級甲等醫院,其中越秀區20家、海珠區10家、天河區10家、荔灣區7家,分佈集中在市中心地帶。周邊區域三甲醫院密度較小。
商圈:將廣州分為內、中、外三圈,內圈層將發展成為凸顯現代消費、現代服務、高級商務及綜合會展功能的核心商圈;中圈層依託地緣優勢,發展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大型零售業態,使中圈層發揮「承內啟外」的作用,形成商業發展厚實、輻射功能強大的商圈;外圈層將借助港口、機場、陸路交通網絡,積極發展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園區和零售商業功能區,壯大外圈層商業實力,進一步擴大商貿中心城市的輻射力。
內圈商圈集中,其中天河城、北京路較為高檔百貨為主,農林下路以步行街為主。
教育:廣州市有高校40餘所,其中國家985工程2所、國家211工程4所,市政府以巨資興建的廣州大學城也在2004年投入使用。初高中省一級學校以上級別有42所,教育資源豐富。
房地產為下一步重點分析對象,另外,增加一個新的學習內容:整理Fortune20世紀80年代主要資料。
繼續之前的廣州城市研究,廣州市地形南北向較長,由十區兩縣構成,2014年廣州市提案:將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撤銷縣級從化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新廣州市轄面積由3843.43平方公里擴大到7434.4平方公里,市轄總面積超過上海。市區經濟發展帶動新設區,薪資、福利、醫療等方面未來也將進一步趨近。
廣州市政府所在地越秀區位於城市中西部,距離佛山較近,而距離兩個新增區距離較遠,人口密度和人均GDP都以此為最高區域,向外擴散降低。但注意到固定資產投資額,僅在越秀區出現下滑,2012年同比下降10.3%,而其他九區兩縣增長率都在10%以上,外圍區縣擴張潛力更大。
交通上看,廣州有四個火車站及一個白雲機場,越秀區距離白雲機場距離與佛山機場接近,其他方面水運公路均十分便利。後續工作以醫院、教育、房地產、產業發展為主。
1.公司管理層薪資差距巨大,執行董事兼主席的蔡衍明是公司實際控制人,2012年佔公司實際權益為47.9586%,總薪資超過1300萬美元,集團副主席廖清圳總薪資僅為37萬美元。
2.公司貨幣資金較為充裕,近年來貨幣資金增長速度較快,2013年末貨幣資金達20.6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近30%.且2013財務淨收入4.9千萬美元,但分紅比例卻逐年下降,2007年分紅率達67%,而2013年僅為44%。不知公司為何不增加分紅呢?
3.2013年,公司匯兌差額有88百萬美元受益,佔綜合受益比重超過10%。匯率波動對公司影響較大。
除子公司外,公司模板基本整理好,之後還需進一步分析。
康師傅
公司簡介:主要在中國從事生產和銷售方便麵、飲品、糕餅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的經營。康師傅集團的三大品項產品,在中國食品市場佔有顯著的市場地位,其中方便麵及即飲茶飲料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市場第一位;包裝水、稀釋果汁、碳酸飲料及夾心餅乾之市場佔有率居同類產品市場的第二位。目前最大股東為頂新控股有限公司,佔有股份達33.27%,其次是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佔股33.18%,最大個人股東為康師傅品牌創始人魏應州,持股0.4%,剩餘33.51%的股份由公眾持有。
與百事戰略聯盟形成:2012年3月29日下午,中國百事公司發表聲明稱,商務部已批准了康師傅與百事公司的戰略聯盟。業內評論,雙方此次合作是「各取所需」。2011年11月,康師傅發佈公告,宣佈與百事公司達成協議,建立戰略聯盟。在雙方的合作中,康師傅將獲得百事在華的24家灌裝廠資產,百事則獲得康師傅旗下飲料業務子公司康師傅飲品控股5%股權,康師傅飲品控股則成為百事碳酸飲料的特許裝瓶商,康師傅飲品控股還將獲得百事旗下的純果樂、佳得樂等非碳酸飲料業務的分銷和生產,而康師傅飲品也將開始將其果汁產品在「純果樂」產品之下進行聯合經營,但是各自品牌不會發生變化。上述分銷、生產方面的合作均於2050年底屆滿。
財務指標:2013年公司營業收入10.94億美元,其中飲品佔57%,方便麵佔40%,其餘為方便食品等。2013年ROE為15%,之前幾年均在20%以上。分解後淨利潤率為3.71%,總資產周轉率為1.39,槓桿為2.15。造成ROE下降的主要原因為淨利潤率下降。公司2013年資產總計84億美元,其中非流動資產71%,固定資產一項即為65%,貨幣資金15%左右。
下一步再完善歷年財務數據,進行下一步分析。
旺旺食品--20年的渠道發展
旺旺食品是台灣最早進入中國食品市場的公司之一,90年代,旺旺「出神入化」的營銷結果並無過人之處:一是順應了市場主渠道批發市場,二是用龐大的廣告費打動了人們的消費需求。這在現在看來有些落伍的招數,卻是當時環境下最為有效的法寶。由於市場及企業「造廠」的極度膨脹,旺旺一度人員稀缺,為此,旺旺不得不從工廠裡面抽調大量的人員充實到銷售一線,其後旺旺各大事業部老總均來自工廠,或搞生產出身。儘管這些事業部老總對於營銷不算擅長,但在銷售慣性的作用下,並未暴露出問題。
90 年代後期,原本風光無限的批發市場逐漸沒落,此時大量的超市、量販、賣場成為了流通渠道的主流。面對著突然到來的變局,在「幸福時光」的慣性驅使下,旺旺集團並未及時做出調整,事實證明,這成了一個最大的敗筆。原先的業務人員用慣了在批發市場上壓貨、倒貨的手段,而如何與大賣場進行議價,如何爭取陳列位置,如何推廣,如何促銷,大多數人知之甚少,結果造成了旺旺集團號稱旗下有上百種產品,但在許多大賣場裡連二三十種都看不到的尷尬局面。
銷售渠道的失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經銷商長期合作程度低。旺旺公司從剛進入大陸時,年銷售額只有幾百萬的一個小公司飛速膨脹到了年銷售額四十個億的集團公司,但很少看到依賴旺旺公司發展的哪一個經銷商也伴隨著旺旺的成長而壯大起來。原因是經銷旺旺產品產生的利潤根本不足以使其發展起來,再加上旺旺公司不停的開發新的經銷商,商家之間的價格戰只是做大了旺旺這張餅。看似坐收漁利的旺旺公司,實際上通過在大陸十幾年的發展並未形成一個穩定而健康的銷售網絡,這才是其多年市場運作的最大敗筆。在決勝終端的時代裡,旺旺既缺乏直接操作終端的意識和能力,又無可以依賴的經銷商網絡,因為旺旺的經銷商都與旺旺公司犯有同樣的毛病,根本不具備配送終端的能力。
旺旺發展軌跡與管理層風格不無關係,在旺旺集團內部特別強調一個執行力,對於下屬而言就是不用問也不用知道為什麼,只要知道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就OK了。對此旺旺集團蔡董事長有一段「精闢」的解釋:集團上下一致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即使命令錯了,前面的路走不通撞到了牆,但決策層很快會知道此路不通,會發佈新的命令出來,這樣可以將錯誤命令引發的損失降到最低。就不至於因為大家行動不統一,你住東,他往西,將一些錯誤的信息反饋回來,而造成決策的混亂。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對上級命令的絕對服從成為旺旺用人的重要標準。甚至在旺旺招聘銷售主管的應徵條件中,明文標註軍人優先而學歷只要高中文化程度即可,旺旺對於執行力的偏執的由此可見一斑。
2004 年8 月,旺旺再施重拳,推出了與日本廠家技術合作生產的神旺酒,這一做法引得業界嘩然。旺旺稱「該酒口感獨特,釀酒工藝及反傳統的飲酒方式將受到年輕人的追逐,旺旺志在改變中國傳統的飲酒習慣,引領健康消費潮流」。以休閒、兒童食品為核心的旺旺為何突然對酒產生了興趣?甚至沒有專門的白酒銷售通路,其渠道交由旺旺雪餅的客戶來銷售,人們有著太多看不懂的東西。不過,旺旺一向都是特立獨行,現在說什麼都為時尚早。旺旺集團的內部,有一幅「早日實現世界米龍」的標語;集團那幫追隨企業多年的高管層,大都已經年逾花甲,依舊還堅持加班到深夜。眼下正處於「誰都可能遇到的瓶頸」中的旺旺集團,和很多在市場苦尋破壁之道的企業一樣,幾乎從未放鬆過對營銷模式的探索,並為之付出了昂貴的學費。至少目前看來,在未來的征途中,旺旺人依舊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