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陸採購我面板 今年1,600億 九大彩電廠提前來台掃貨 面板廠收到開春第一個紅包 首季業績打強心針

2010-01-09  tht





大陸九大彩電廠年初提前來台掃貨,搶購面板貨源,預期今年大陸將向台灣採購高達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00億元)的面板,占面板雙虎去年營收比重約25%,是面板廠新年以來收到的第一個大紅包,也為面板廠第一季淡季業績注入一劑強心針。

友達去年合併營收3,595.99億元,奇美電為2,901億元,雙虎合計去年繳出近6,500億元的業績。大陸九大彩電廠深怕去年面板缺貨事件重演,提前在年初就向台廠大掃貨,目標是今年對台採購50億美元的面板,友達與奇美電等於一開年,就掌握了全年二成五的大訂單。

法人指出,其實近期來台掃貨的業者,不僅大陸九大彩電廠,全球第一大液晶監視器與液晶電視代工廠冠捷,從去年11月下旬開始就向友達、奇美電等大掃貨,促使面板雙虎產能利用率在淡季全開,也帶動整個面板廠供應淡季火熱大復活。

面板生產供應鏈產能全開,也帶動友達、奇美電、群創等面板股最近表現強勢。友達昨天上揚0.55元,收41.7元,奇美電上漲1.05元,收26.5元。

面板去年大缺貨,已導致大陸的海爾、海信、TCL、康佳、創維、長虹、熊貓、上廣電與廈華等大陸九大彩電廠一直抱怨,友達與奇美電提供的面板貨源,根本無法滿足其液晶電視的需求。

導致九大廠提前在年初淡季掃貨,以鞏固今年面板貨源,深怕一旦面板短缺,將衝擊彩電廠今年在大陸液晶電視的銷售成績。

尤其今年大陸家電下鄉的加碼補貼力道更強,原來對液晶電視的限定價格,最高為人民幣3,500元,現在提高至7,000元,這個價位已經可以買到40╱42吋液晶電視,將促使今年大陸液晶電視銷售朝更大尺寸發展,這也導致友達7.5代廠產能已被42吋面板的產能塞爆了。
友達砸6億 合肥設組裝廠




友達旗下液晶電視組裝廠景智電子昨(8)日宣布,將投資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36億元)在大陸合肥設立組裝廠,就近服務華中地區客戶。由於友達已在華南、華東與西部地區設點,華中據點的成立,顯示友達將全力搶攻大陸液晶電視商機。

友達目前在大陸的布點,華南有廈門模組廠、華東有蘇州模組廠。至於西部地區,則與長虹合資成立長智光電,並在四川綿陽設立模組與液晶電視組裝一貫廠。現在又在安徽省的合肥設立據點,等於補足在華中地區的不足。

據了解,華中地區客戶主要以山東的海爾與海信為主,海爾是大陸最大家電廠,海信則為大陸前三大液晶電視廠。景智在合肥設立生產據點,將可為有需要的大陸品牌電視廠,代工製造液晶電視機。

根據DisplaySearch統計,友達去年液晶電視整機代工出貨60萬台,今年將增至150萬台,主要品牌客戶為三星、飛利浦、BestBuy、長虹與海爾等。

由於鴻海大軍挾組裝代工龐大能量揮軍面板業,群創併購奇美電,不僅擠下友達坐了十年面板龍頭的寶座,鴻海龐大的組裝實力,正是友達所缺乏的,促使友達積極調整步伐,朝組裝代工廠發展。

市場傳出冠捷為了圍堵鴻海挑戰其龍頭地位,可能與友達攜手策略結盟,若真的攜手,將導致供應鏈體系被迫選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

反坑殺戰術 財務長走人、私募定價過低 投資人小心闖蕩股海 務必九大警訊

2010-06-14  今周刊





投資股票,小股東往往因爲沒有與 大股東相對等的資訊,損失應有權益,事實上,小股東並非毫無抵禦能力,散戶們還是可以藉由一些公開資訊透露的危險訊號,來保護自身財產的平安。

撰 文‧劉俞青、周岐原、徐介凡在這個大股東占盡主場優勢的資本市場裏,小股東要如何確保自己的股東權益?看到哪些警訊,話不多說,先閃爲妙,才能在浩瀚股海 裏,進而求投資獲利,退而求安然退場?

以下是︽今周刊︾綜合市場常見的操作手法,並請教專家意見後,爲小股民整理出的﹁紅色訊號守則﹂。

訊 號1

公司做出財務重大決策前,財務長閃電走人以這次大同爲例,前財務長許嘉成在大同宣布減資前夕,閃電 走人,離職原因外界眾說紛紜。雖然大 同以﹁個人生涯規畫﹂爲由作爲解釋,但根據他的身邊人士透露,許嘉成是對這次減資加私募有 不同看法,才掛冠求去。

這種專業經理人與經營階層對於重大決策看法有嚴重歧異,很可能藏有外界難以窺視的目的性,在未能進 一步了解實情之 前,小股東最好小心爲妙。

訊號2

注意私募案 的定價過低

私募價格的訂定多少才合理?八成、 五成還是三成?

怡 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對此表示,私募定價過低有幾種指標,一是高於八成,二是低於八成但高 於每股淨值,三是低於八成也低於淨值。前二項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最後一項,投資人應該就要特別小心了。

﹁如果定低價是爲了圖利特定人, 代表老闆操守有問題,如果低價是因爲定過高會募不到錢,則代表公司績效一定不好,無論是哪種答案,對投資人都不是好事。﹂元大投顧副總經理鄭宗祺因此建議 投資人,只要看到不合理的私募價格,二話不說,先賣股票爲妙。

訊 號3

虧損減資,似難稱爲好公司﹁虧損嚴重到必須減資來彌補虧損,傳遞出兩個訊 息:一是公司很爛,二是這麽糟的公司,就算不是沒錢,可能也在 技術等其他關鍵因素出了問題。這樣的公司,即使增資進來,問題一樣不會解決。﹂鄭宗祺說。

以這次華映宣布大幅減資六成爲例,過去華映已經有 多次大型聯貸等市場籌資紀錄,資金不斷進來,但依然無法解決本業上長期的問題,就是證明。

訊號4

市場傳言入股 對象與最後結果,有極大落差從常理判斷,一家公司可能的入股對象,除了該公司的經營階層之外,消息不容易從別的管道流出。

因此當該公司最後 宣布的入股對象,與原本市場期待有極大落差時,例如原本市場盛傳是某國際大廠即將入股,對公司股價可能有利多效應,但最後結果揭曉,卻是由老闆有股份的投 資公司吃下。這樣的公司一來可能有哄擡股價之嫌,二來由老闆有股份的公司認股,難免瓜田李下。投資人面對這樣的公司與老闆時,小心謹慎爲上。

訊 號5

注意釋股或私募認 購對象的特殊身分投資人如果學會觀察﹁公開資訊觀測 站﹂上的﹁私募專區﹂,就能從此處 得知私 募認購對象的身分;而如果是上市前的釋股,投資人則可以從上市前的公開說明書獲 知釋股對象。

搞清楚認購或釋股 對象的身分,用 意是在了解公司私募的主要目的,對公司營運是否加分。假如引進領導大廠 的加持,可能讓股 價一飛沖天。例如台積電入股茂迪。又假如引進的對象是市場派色彩較重的資金,投資人則可以視是否認同這位新金主的理念,決定是否出售股票。

訊 號6

掛牌前的釋股,最容易檢視老闆操守按照《證交法》的規範,公司一旦掛牌上市 之後,就必須受到較爲嚴格的法令規範,所有的釋股、減增資等 動作都必須透過重大訊息公告、或在財報中做充分揭露,媒體也會予以較大關注,以確保投資人權益。

但在掛牌前夕,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沒有 受到太多法律約束的這段時間,卻成爲最容易﹁動手腳﹂的黃金時間。很多老闆在掛牌前,藉口必須達到﹁股權分散﹂的規範,將籌碼分布給對自己有利的特定人身 上,以達到個人某種目的。

此 時,投資人應該詳閱《股票上市公開說明書》,針對釋股一事,檢視老闆是否以具公平合理的方式釋股,作爲是否認同 該老闆經營的投資準則。

訊號7

公司高層邊私 募邊 賣股

公司提出私募申請,背後目的不外乎引進策略投資夥 伴,或充實營運資金等。

只不過,當公司高層如果用七折八扣的低價,大方地認購私募股 權,另外卻又一點一滴地在陸續轉讓持股,這種「左手低價認股,右手釋出籌碼」的態度,就很引人質疑了。

訊號8

大 股東連續申報持股轉讓

通常,大股東在控制經營權的考量下,甚少會出現連續性出脫手中持股;因爲他們的目標是擺在長期而穩定 的經營權,而非短 期獲利。

因 此,當大股東數度、或連續申報持股轉讓時,通常代表公司經營可能已達高點,大股東逢高獲利了結出脫,或是準備先把股價壓低,而後 再用低價私募的方式補足持股。

訊號9

將 獲利子公司出售

當企業獲利不佳,賺錢的轉投資,是業外收益的重要來源,應該特別珍惜才對。但如果企業選擇賣出轉投 資,投資人就要當心了!

從 經營前提來看,賣出明明仍在獲利的子公司,是相當不合理的狀況。尤其要當心內部人士,讓明明可以認列的投資收益,隱藏在層層轉投資之外,成爲無法監督經營 的單位。當投資人無法確認大股東是否以個人身分持有子公司股票之時,最好對這樣的公司股票敬而遠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7

無薪假再起 你只能「被鼓勵休假」? 戴勝益等三專家傳授成功創業九大祕訣

2011-10-31  TWM




經濟動盪,台灣八百萬名呆薪族危 機意識高漲,有一半以上想在五年內靠創業翻身,其中勞力又勞心的中高階主管,更有七成以上想要自己當頭家,創業真是職涯的最終解藥嗎?

如何才能提高創業成功率?

撰文‧方沛晶、鄭淳予

春燕不來,無薪假就來了!

看著電視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公司運動會上承諾,今年、明年不放無薪假、不會裁員。陳亮吉(化名)不禁感慨,同樣是晶圓代工廠,為什麼自己所服務的企 業,現在就已經在放無薪假了?

其實,陳亮吉才到這家知名大廠就職兩個月,現在每個雙週的星期五,就已經開始放無薪假了,他更不敢想像,春燕不來的明年會怎麼樣?「無薪假現在是竹科人不 能說的祕密,因為公司都對外宣稱是『鼓勵』員工休假,但其實都是『強制』不支薪休假。」三年前的金融風暴,當時還待在小廠的陳亮吉,做二休二,薪水變相減 少三分之一以上。他以為待在有規模的大廠會好一點,所以跳了槽,沒想到,卻還是擺脫不了放無薪假的命運。但這一次,陳亮吉不想再被公司擺弄,趁著無薪假, 乾脆報名職訓局舉辦的烹飪班,預計明年開一家快餐店。

無薪假再起 創業市場有加溫趨勢「為公司賣命,不如自己拚命!」三十五歲的他無奈地說,竹科新貴早就是竹科「不貴」了,每天上班超過十二個小時,月薪不過五萬元,上一 次放無薪假,更成了竹科「下跪」,房貸都快繳不出來,只好拿之前存的小孩教育費來應急。這一次無薪假再起,他想趁著還有搏一次的勇氣,為自己拚一拚。

根據《今周刊》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於二○一一年十月合作完成的「呆薪族翻身創業大調查」,有八成的受訪民眾擔心無薪假會捲土重來,更有超過五 二%以上的人計畫在五年內創業。

回溯二年前無薪假風暴來襲時,一○四創業網所做的「上班族二○○九創業意向調查」,當時居然有八二%的上班族有創業意願,其中甚至有超過兩成的人打算劍及 履及,要在一年內創業。

「在當前超工時、物價漲薪水不漲、無薪假再起的威脅下,上班族的就業心情浮動,為了不像○八、○九年前金融海嘯時,職場老鳥被迫成為創業菜鳥,最近的創業 市場已經開始有加溫的趨勢。」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表示,資深上班族雖然對於產業環境,以及如何做行銷、爭取顧客比較有概念,但如果真要走上創 業路,最好是計畫型創業,而不是因為裁員、放無薪假的被迫型創業。

根據《今周刊》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的調查,這一波最具創業意願的上班族,以三十到四十四歲年齡層的青壯年最多(圖一),他們並不是22K的基 層員工,而是中高階主管!月薪八萬元以上的人,有近五八%計畫在五年內創業,而月薪十萬元以上更高達六八%(圖二、圖三)。

職場精英開始想「做自己的主人」以職業來看,經理級(含)以上更有超過七成想在五年內創業,而一般的基層員工,創業意願只有四八%。「這群一般人認為的 『職場精英』,通常成就動機強烈,能力在職場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是上班族創業中最常見的計畫型創業者。」李培芬表示,這群人通常也是背負來自上司、 下屬雙重壓力的「職場三明治」,不僅勞力、更勞心,心中一直有高不成、低不就的遺憾,所以想闖一番自己的事業、做自己的主人。

職場精英最想創業,這也和全球的創業調查數據相符。擁有全世界一億人完整工作資歷的LinkedIn網站,發現有六五%的創業者都是在三十歲之後才展開創 業之路,而且大部分的創業者都是所謂的「精英族」,念過史隆、史丹福等知名大學、曾經待過像是Adobe、蘋果、eBay、EA、谷歌、微軟、雅虎等大企 業,在前一份工作上至少做了二.五年。

「三十五歲以前創業的成功機率很低,因為還在試探各種事業的方向,最適當的創業年紀是三十五到四十五歲。」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說,這個年紀還保有失敗 了、再來一次的勇氣,而且遇到問題時能幫忙的人才多。

其實,不論年齡、薪水或職位高低,想創業的人,除了追求理想、自我實現的心理因素之外,最普遍的動機,就是想獲得更高的收入(圖四)。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進行的《二○一一年高影響力創業全球報告》指出,成熟市場的企業家創業,主要是為了尋求獨立,而新興市場中,有近四成企業家創業是為了增 加個人收入。

不過,創業者通常也都有「以小搏大」的迷思。根據《今周刊》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合作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七二%的人計畫拿出來的創業資金在一百 萬元以下(圖五),但事實上,最容易成功的中小企業,平均資本額要比一百萬元高出五倍!

中小企業協會「創業家圓夢計畫」統計發現,○四年至一○年總共有一六七九家公司參與該計畫,其中存續超過三年者將近七成,而這些成功存活下來的中小企業, 平均資本額約六百萬元。

用「借錢法」檢視自己是否有本事創業戴勝益建議,一個人最大的創業資產就是閱歷和關係網,初創業可以先設定五百萬元的資金門檻。「拿房子抵押貸款和拿父母 親退休金都不算,你去向朋友借十萬元、二十萬元,借到五百萬元看看,如果二、三十個人都願意拿錢支持你,表示大家都看好你,那你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如果最 後借不到十萬元,人緣那麼差,還創什麼業!」戴勝益說,這五百萬元的創業資金,不見得是要你一次投入,開一間大公司,主要是測試創業者解決問題、組織人脈 的能力,一旦創業過程中有任何問題,也有足夠的「顧問團」可以幫忙。

如果籌到了五百萬元,接下來就是思考要做什麼事業?

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餐飲業(三五%),低成本的網購業(一八%),以及為了圓夢而創的民宿、精品店等休閒生活業(一四.六%)。李培芬認 為,這些行業相對來說門檻低、競爭高,甚至還有連鎖店來跟你競爭,其實自行創業成功的機率不到二成(以三年存續率為基準)。

找好加盟品牌 減少創業初期的焦頭爛額而此次調查中也發現,有高達三三%的人認為,「市場飽和、競爭激烈」會是未來創業時,可能遇到的最大問題(圖六)。戴勝益建議初創 業者,如果無法切進具有獨特利基的新興產業,而是要從普羅大眾市場開始做起,一開始最好先找一個好的加盟品牌,才不會什麼都是從頭開始,做得焦頭爛額。先 挑對好的加盟品牌,學習人家的SOP流程,創業的成功機率可以提高七○到八○%。

「什麼是好的加盟品牌?你得去查資料、探聽老闆的為人處世,至少要有五年以上、一百家以上的加盟分店,接著要去訪問他們的五十間加盟店,問問看總部對他們 如何?老闆怎麼樣?就可以找到一個最適當的加盟店。」戴勝益說,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看一下就加盟了,如果這個品牌只有兩、三家店,不就等於拿自己的錢幫人 家做實驗嗎?

不過,即使有能力、人脈,拿得出超過五百萬元的創業資金,甚至切進門檻較高的新興產業,創業路還是不如你想像得輕鬆。

四十五歲的楊慶壽,加州大學MBA畢業,是燦坤3C第一代的展店部隊,由他負責規畫開店的桃園大有店,曾經創下一個月三千七百多萬元的業績,之後一連開了 三家旗艦店,他也成為當時董事長吳燦坤眼前的紅人。

「全省店長會議時,吳燦坤要大家多向我學學,這一誇獎就不得了了,之後其他店長有的不願意配合調貨,有的背地裡放冷箭,我真的不想捲進這種鬥爭當中。」捨 棄七萬元月薪,○五年,楊慶壽決定拿出自己的存款及家人資助共五百萬元,和友人集資創業,以二千萬元資本開設當時最夯的液晶顯示器組裝廠。

當時,楊慶壽滿懷雄心壯志,一心想著要當大老闆、公司要上市上櫃。沒想到,還不到兩年,奇美、BenQ也切入組裝市場,加上韓國三星、LG等國際大廠競 爭,讓液晶報價直直落,就在金融海嘯那一年,公司賠個精光。

「工廠收掉之後,有一陣子,我整個人都傻掉了,每天恍神恍神的,反正什麼都沒了,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某天,友人找他到埔里的番茄園參觀,看到紅豔豔 的牛番茄,楊慶壽冷掉了的心突然被觸動,他一個人跑到大溪山上,用一年二萬元租下一分地,開始研究牛番茄栽培。

現在,楊慶壽利用自動化的灌溉及溫網設備,自己照料超過六千株牛番茄,第一年產量五噸,去年的產量已增加到十五噸,年收入已近百萬元。

「很多上班族創業就像我當初一樣,心很大,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卻忘了什麼叫作快樂工作。」楊慶壽說,以前當店長的工作時間是早十晚十,當老闆卻是 三天睡眠不足、四天瞇著眼做,現在經營踏實的精緻農業,雖然少了物質享受,卻也才知道人生不過是零與一,而零與一的中間就是健康、快樂。

不要落入創業的「成功」迷思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說,一般人創業都有一種迷思,就是「成功」創業代表的就是大、就是超人!例如賈伯斯的死亡證明 上,在職業一欄填上的就是entrepreneur(創業家),很多人也認為創業就要像賈伯斯一樣,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規模。

「這其實是錯誤的假設和觀念。很多人幻想中的創業,就是想一個超強idea,把它化為產品推出,消費者為之瘋狂,自己也功成名就,但事實剛好完全相反。」 林之晨說,創業是很多很多的小成功累積而成的,即使是iPhone,也是從先前的iPod經驗累積而來的;即使是iPod,前兩代也是無人問津。

「規模大的可以學習很多東西,但大的學費貴,如果謙卑地從小的做起,賣個小東西也可以,不一定要做大生意、大理想。」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說,初創業一 定要專注、簡單、遵守減法守則,來提升成功率。

「上班族想創業,理由可以有千百種,但要記得,創業絕不是跳槽的最終解藥。」戴勝益說,職場上有太多人,因為自己的意志力不堅強、耐壓性太低,導致頻換工 作,最後不知道要換到哪裡去,只好「假藉」創業名義,逃避現實壓力。這不會是苦勞翻身,而是人生沉淪。

不管是因為厭倦職場,或是因為無薪假、裁員潮而被迫創業,這都不是創業最好的理由。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三十年前創業時,沒有人脈、沒有錢、沒有成功賣出 過一間房子,他憑藉的是一份每天都能為客戶燃燒的熱情,以及每天都以消費者角度來修正自己的態度,創造了一個年營業額百億元的房仲傳奇。

「如果創業只是為了自己高興,自己賺很多錢,那是辦不到的事情!」周俊吉說,初創業時有可能你在短時間內賺到了錢,但同仁因為不開心而離職,也有可能客人 覺得被騙,一段時間後也會離你而去。「所以,想要創業,一定要先問自己,你的創業對各個利害關係人(客人、同仁、股東)有什麼幫助?」或許這也是上班族在 創業之前,最應該想清楚的問題。

多數人都想自己當頭家!──2011年呆薪族翻身創業大調查1.你五年內是否有計畫創業?

19~24歲 44.2% 25~29歲 50.0% 30~34歲 63.3% 35~39歲 59.4% 40-44歲 52.9% 45-49歲 42.4% 2.計畫在五年內創業者的平均月收入

2萬以下 53.6%

2.1-3萬 49.0% 3.1-4萬 54.2% 4.1-5萬 53.7% 5.1-6萬 56.0% 6.1-8萬 43.8% 8.1-10萬 57.9%

10萬以上 67.9%

3.計畫在五年內創業者的職業

一般上班族 48.3%

經理級(含)以上主管 70.1% 自由業自營者 67.9%

專業人士 63.6%

勞動工人 55.4%

軍公教人員 33.7%

其他 51.4%

4.你計畫要創業的原因是什麼?

擔心現有工作不保 13.9% 想獲得較高的收入 50.6% 現有工作沒有發展性 16.3%

立志當老闆 13.7%

其他 5.5%

5.你計畫花費多少預算來創業?

50萬元以下 37.3% 51~100萬元 34.8% 101萬元~200萬元 18.1% 201萬元~300萬元 6.3% 301萬元以上 3.6% 6.未來創業時,你覺得可能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景氣動向難以捉摸 16.9% 資金周轉不靈 19.4% 市場飽和、競爭激烈 33.3% 不知道如何包裝、行銷 10.6% 找不到主力產品 9.9% 找不到適合的人才 7.2%

其他 2.7%

本調查由《今周刊》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網路調查合作 資料來源:EOLembrain東方快線聽聽創業老將、新兵怎麼說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上班族創業3觀念:

1. 創業不是跳槽的最終解藥,建議一個人一輩子最好只換5個工作(包括創業)。

2. 35歲以內不宜創業,最適當的年紀是35到45歲。

3. 在兩個職場之間應該給自己一段空檔出去走走,創業前的沉澱不該是在家裡。

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李培芬

上班族創業3建議:

1. 做一個「計畫型創業者」,先透過工作來展開自己創業計畫。

2. 不要排斥加盟創業,尤其是門檻低、競爭高的行業。

3. 即使是小本創業,也要規畫好營運計畫書,甚至要訂定一些競爭分析。

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

上班族創業3想法:

1 創新就是最好的創業動機,尤其是沒被解決的問題、沒被做出來的產品或服務。

2. 破除天才迷思,沒有人天生就厲害,如果你願意比別人更努力學習,最後就會比別人更強。

3. 從市場端思考,成功創業者都是先解決問題,而不是先去做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5

富人賺錢的九大秘訣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5.html
又是止凡從人家的blog偷師的時候, 繼續有致富N個秘訣之類的東西, 今次這個是幾年前由一些美國讀物作者所總結出來的秘訣, 當中包括非常富有的, 好像Donald Trump。

九個秘訣, 一點也不新鮮, 全部都可在這個blog中找到的, 美國用得上的秘訣, 相信香港一樣可以用得上。

我相信要富有只需要染上幾個簡簡單單的小習慣, 可惜偏偏很多人就是沒有, 反而有「洗腳唔抺腳」、「先洗未來錢」等習慣, 同安信、康宏等財仔交往, 又亂用信用卡, 離富有的途越來越遠。




富人賺錢的九大秘訣 (source: 國際在線)


富人的錢賺得也不容易

當被問到致富的秘訣時,富人的回答都很簡單,大多是勤奮努力、節儉樸實和長期精明投資。美國媒體曾總結出9條富人理財的秘訣,雖然這些秘訣看起來語不驚人,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卻值得人們去思考。

秘訣一:養成節儉習慣

《7年賺700萬》的博客作者、49歲的卡特伍德早年在科技業打拼時十分節儉。他說:「很多人在年輕時過度依賴信用卡借貸,結果是借貸吃掉儲蓄,永遠省不下錢來。如果年輕時能養成節儉的習慣,賺的錢才會留在口袋裏。」

秘訣二:對自己有信心

《30歲以前賺到100萬》一書的作者科裏幾乎讀遍了市面上所有的百萬富翁傳記。他發現幾乎所有的富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無比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絕對會有大成就。這個發現幫助他在年輕時就成為了百萬富翁。

秘訣三:有夢想才有可能

《鄰家的富翁大媽》作者史密斯認為,想成為富翁就一定要有這樣的夢想。一項調查顯示,雖然美國是世界上百萬富翁人數最多的國家,但大多數美國人卻沒有成為富翁的欲望。因此本來有條件成為富翁的人最終卻與富翁失之交臂,這與人們的心態有一定的關系。

秘訣四:勤奮工作

億萬富翁川普在他的新書《像川普一樣思考》中說,成功並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勤奮工作。他說:「很多人認為富人有錢是碰到了好運氣。其實帶來好運的是勤奮,但因為勤奮多半會帶來成功,所以人們就認為是好運帶來了成功。」

秘訣五:學會做預算

史密斯女士每月都會記賬,她也建議朋友們每月列出自己花錢的細目。此外她還認為維持好的信用對成為百萬存款族也有幫助,這樣可以在很多方面省下錢。

秘訣六:做感興趣的工作

雖然從事金融工作會帶來高薪,但是如果自己不喜歡就很難獲得成就感。富翁科裏認為,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歡的工作,就可能有超凡的表現,賺到財富。

秘訣七:明確生活目標

最好先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化,包括想住什為樣的房子、孩子要上什為樣的大學等等,總結出一個數字,這樣更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這其實就是設立財務目標,然後對自己一生所追求和想達成的目標進行分解,逐步實現夢想。

秘訣八:逆向投資

科裏建議在投資方面應與大多數人逆向而行。比如現在股票跌得很慘,如果敢逢低買入,一年半載之後就可能大豐收。科裏談的是一種投資策略,而對于很多人而言,關鍵是要形成投資的觀念。中國人有儲蓄的觀念,但投資的觀念卻還在慢慢形成中。

秘訣九:量入為出

百萬富翁史密斯說,他的理財經驗是想辦法將收入的10%到25%節省下來。不要把錢都花在那些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上,如名牌皮包、鞋子和服裝、時髦跑車、豪華莊園等等。一定要量入為出,不要被物欲所操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0

九大快遞公司為備戰雙十一提交保障預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2NNDE5XzU1NDE2NA.html

讓網友瘋狂、快遞公司「抓狂」的「11·11購物狂歡節」即將到來。近日,包括「四通一達」(即申通、圓通、中通、匯通和韻達)在內的國內9家快遞公司都已和天貓的物流部門溝通,向快遞行業協會遞交了促銷期間的保障預案。

來自淘寶方面的數據顯示,中通公司將在原有19000輛攬收車的前提下,新增2000輛車及4000名臨時攬收人員,同時,還將在轉運環節新增300台班車,根據重點新增50%車輛配置到位。

而申通則早從今年4月份就開始,要求下屬各網點公司必須投資改造平台能力,5月份開始已儲備1.2萬人,並在今年新建了11個分撥中心,承載60萬單快件量。

韻達快遞於10月19日向全網絡發出通知,要求各網點根據客戶需要協助客戶包裝、裝車,以提高快件寄遞時效,實行多頻次攬收、派送,保證快件及時收取和送達。

圓通快遞坦言,該公司早在半年前便開始構建轉運中心,梳理派送網絡。促銷啟動後,圓通8萬名員工,無論職務高低,都必須按三班輪休方式參與派送。企業收發件 24小時運行。根據其預計,今年的日收件峰值中,將有500萬件商品入庫,去年,這個數字還僅是340萬件。該公司相關人士預測,90%的快件將在收件後 70小時內完成遞送。

天貓商城物流事業部總經理龔濤表示,將啟動物流「雷達預警系統」,提供快遞實時的監控體系,讓物流公司做調整和應急預案。並提供擁堵線路監測頁面,商家可以看到發生擁堵的服務商及其對應的線路,引導賣家調整發貨。

圓通等少數快遞甚至表示,即便收發量驚人,但同城快遞一般24小時內即可送達,省內異地快遞的收發件時間大致為24至48小時。不過,規模較小的快遞公司表示,11·11之後的半月內,普通遞送件極有可能受到影響,無法保證原來的遞送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81

改善執行力問題的九大方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056.html

「執行力的理念是上級推卸責任給下級很便捷的手段。」這是萬科總裁郁亮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的講話,他甚至提及自己也不會讓萬科的同事看執行力方面的書。

是什麼讓郁亮如此不待見執行力呢?儘管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或許只有郁亮自己,但李政權認為我們多少也能從他的話中推測到一些有關執行力在企業中的生態問題。那就是執行力在不少企業中都成了執行者的問題、下面的問題,甚至於成了部分管理者推卸責任掩蓋自身無能的藉口!

所以我們開會一講執行力,就會問責這個執行力不行那個執行力有問題,就不會檢討自己給下屬部署執行計劃或執行事務的時候,是否規劃和撥付幫助下屬們衝鋒陷陣的子彈與武器,以及提供那些必需性的火力掩護;所以我們邀約某某管理大師、某某執行力大師來做團隊培訓的時候,請他們講的都是如何讓下屬們抱著感恩心態,端正執行意願和提升執行技能的問題,而很少意識到如何讓執行力專家幫助自己改變對執行力的認識,從上到下打通執行力在企業中的任督二脈。

是的,執行力是由上而下的事實,被我們所忽視。現在不妨讓我們試想:如果企業的領導者對自己制訂的戰略目標和企業願景都缺乏信心,又如何讓自己的團隊去相信、去執行與實現這些目標和願景呢?如果一個領導者對執行力都沒有正確的認識,在其大講特講執行力的時候,都沒想過改變與努力營造有利提高企業執行力的業務流程、薪酬績效指標體系、授權機制、執行力文化等,又怎會擁有一支具備高效執行力的鐵軍?

這樣的企業領導者,甚至不會得到幾個具備執行管理能力的管理者。是故,在我們身邊的諸多企業裡存在著林林總總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的管理者。

一旦你講他們招商指標、鋪貨指標、銷售回款指標完成得不理想,他們會說這是公司責任,因為「我們推廣投入少,品牌號召力不夠強」;一旦你講他們陳列生動化做得不好,經銷商的促銷員在崗率有問題,他們會說這是「某某下屬的執行力有問題」。

也就是說他們總在歸責公司責任和怪罪下屬,卻就是不會問責自己。我想這或許也是萬科總裁郁亮認為執行力就是推卸責任給下級藉口的一大原因。

這是一種可怕的連環效應。就像古訓「上樑不正下樑歪」所寓意的一樣,企業領導者及管理者在執行力計劃及管理上的缺陷必將最終滲透與腐蝕到我們的團隊,讓我們執行力的脊樑缺鈣,就是挺不起來。

大多數的人談到執行力的時候,都在說類似前述「下面的執行力有問題」的話,甚少有人願意去面對、去反思團隊執行力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不妨這樣試想:我們的團隊為什麼沒有執行力呢?是人力資源部門為我們招募進了缺乏執行意識、執行態度和執行技能的人?可是,難道這裡面就沒有自己主導招聘進來的人嗎?即便所有人都是「有眼無珠」的招聘官弄進來的,作為一個管理者難道就沒有培養和提升團隊執行力的責任與義務嗎?即便你努力履行這樣的責任,到最後發現他們全是些「腦袋裡面少根筋的人」,你就能肯定自己在執行力的提升上做出過最大的努力並用對了方法嗎?

很少有管理者能夠在這些問題上全部給出肯定的答案。事實是醜陋的,一旦一個管理者認為下面的人都有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是他自己有問題。事實上,和管理者們認為執行力問題全在下面剛剛相反的是,執行力問題的根源都在上面,在於我們這些中高層管理者。

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他們不再把執行力通通推給自己的下屬,自身也在通過博覽執行力與領導力的書籍,或者參加主題相近的培訓,再或者僱請專業的執行力顧問,妄圖找到團隊執行力問題的原委和解決辦法。

但僅有這些又將迎來一個殘酷的現實:如果執行力不能在自己的心裡內生,即便掌握了各式各樣的執行力提升技巧,即便有再多的補課卻都是徒勞的,最後還是會回到怪罪下面執行力不行的問題上。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那些中高層的管理者與企業領導人,他們決定著企業的執行力生態與文化,如果不能圍繞執行力的提升從執行力生態的營造、機制、流程乃至自我約束力上做出改變,一切都可能無從談起。

當一個企業在增加業績指標的同時,卻反其道降低大家的薪酬標準的時候,又怎能讓團隊成員們憋足勁向前衝?當一個企業在一個財年都過去一半的時候,都還沒有公佈該年的績效考核指標,又怎能通過考核導向去指導業務導向,並確保預期的執行?當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與管理者們安排執行計劃或事務的時候,都只有責任的託付與轉移,卻遲遲不肯做出權、利及人、財、物的支持,又有多少人能成那巧婦做無米之炊?

當一個企業的授權機制還僅僅停留在嘴上,連一個幾千塊的促銷場地的租恁費用,都要等到總部的自己同意和審批的時候,我們又怎能確保自己的團隊能主動積極的配合總部執行促銷活動?當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和各級管理者們都養成了「我只看結果」的思維的時候,又有誰會去監控執行過程中的關鍵績效點,又有誰勞心費力的去培養偏執於執行細節的下級管理者?

有太多、太多情況不一卻又性質類似的問題,在影響著我們執行力的好壞與高低。執行力要有所改善,我們就必須減少自身對執行力的負面影響和拖後腿的問題,但這種轉變顯然需要我們先由自身做起。下面介紹九種方法:

其一,隨時提醒自己「執行力低下的問題根源都在上面」,為自己所追求的執行力制訂出清晰的計劃管理和保障體系。

其二,任務指標、事務計劃不是責任的託付和轉移,我們既要為自己的團隊提供掩體與火力支持,又要有所投入到下屬們技戰術的訓練中去,努力培養與提升團隊成員們的執行意識、執行態度與執行技能等。

其三,不要只講「能者多勞」,還要講「如何多勞多得」,結合一段時間內的階段性工作重點,修正自己的薪酬績效考核體系,把那些影響績效的關鍵績效點裝進考核指標中去,並跟蹤監管和確保兌現。

其四,業務是處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的,那些原本看似合理的業務及管理流程也需要做出相應的優化和規整。

其五,牽制與制衡各個部門及區域分支機構是必要的,但層次及權限清晰的授權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卻正是提升執行力的有效武器。

其六,我們的團隊不僅需要「好結果」的明星,同樣也需要精彩的「過程執行性」榜樣,褒揚並在團隊中分享他們的經驗。

其七,在中基層中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注於執行細節的「看門人」,他們會成為我們的執行力「保安」。



其八,要擁有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我們就需要往執行力的道路上走兩步,而不僅僅是「給我上」。這帶頭走幾步,既是示範和推動,也是表達決心和確立規則。

其九,執行力不僅靠驅趕、激勵和過程管控等獲得,在目標與願景上與團隊成員們達成共識,激發他們的興趣與雄心,一樣在產生生產力和行動力。

所以,讓我們從權力的寶座上下來,參與到與更多執行者溝通中的盛宴中去吧,讓「問題都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台」講的是別人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53

歐洲九大電網公司敦促歐盟「適當」減排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105

歐洲九大能源公司聯合對歐盟施壓,他們認為目前能源供應系統存在風險,要求歐盟作出政策調整。

FT:世界電力輸出量最大的電網公司GDF Suez總裁Gérard Mestrallet、意大利Eni石油公司總裁Paolo Scaroni 將在週二歐洲議會聽證會中遞交改革建議。

能源公司觀察到:歐洲的能源安全已經失去保障,當然這也是歐盟政策的事物,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長,歐盟在能源投資停滯不前,能源賬單不斷攀升。

Mestrallet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歐盟過去對可再生能源的過度補貼,但由於再生能源的造價很高,增加能源消費的成本。

他強調:

歐盟在風能和光伏產業投資速度有點過頭了,必須減速,目前已經到了無法支撐的地步了。

他同時認為一些再生能源公司已經不需要政府支持了,而政府提供的援助應該放在尚未完善的技術上,比如潮汐發電。

此次參加會議的還有Enel, Eon, RWE, GasTerra, Iberdrola, Gas Natural and Vattenfall。九個公司的營業額超大9000億,在職員工多達50萬。

這些成員的集體意見必然會肯定會影響到歐盟的氣候變化方面的決策:歐盟各地政府在擬定2030年能源目標時,馬上會考慮是不是要擴展2020年的減排計劃。

而9大能源公司和英國在內的一些國家不希望歐盟加大2020年的減排力度,他們同時強調減排計劃既要「高瞻遠矚」也要「腳踏實地」。

此外,他們希望歐盟能盡快完善歐盟境內排放交易體系(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額度分配製度),歐盟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

歐洲能源公司發展一方面受到歐盟經濟危機的影響,境內對能源需求一直在下降,另外,傳統煤、天然氣發電企業也受到新能源行業的衝擊。

歐洲近些年倒閉的發電企業,燃氣發電量約為30,000兆瓦,相當於30個核電站發電能力。Mestrallet希望歐盟能盡快出台容量電價機制,以避免更多的天然氣發電站倒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48

細數被中國人誤以為國貨的九大品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423.html

作者:張華

刷了這麼多年的牙,到今天才知道,原來中華是外國牌子,黑人才是國貨,快來看看,究竟還有哪些被中國人誤以為國貨的大品牌。

一、中華牙膏

上海白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牙膏廠的前身中國化學工業社始建於1912年。1922年這裡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牙膏──三星牙膏,為中國牙膏工業奠定了基礎。1967年,中國化學工業社改製為上海牙膏廠。1954年誕生「中華」牙膏。

60年代中期,在技術革新的推動下,」中華」在膏體、香型、包裝、品質上有了較大改進。

70年代到80年代「中華」迎來自誕生以來第一黃金時代,在質量上有了長足發展,同時推出新品,將中華推向強有力的市場地位。1994年1月,上海聯合利華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中華品牌經營權租賃給聯合利華公司。中華牙膏曾是上海白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商標品牌,於1994年將「中華」品牌經營權租賃給聯合利華公司。

聯合利華集團是由荷蘭Margrine Unie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國Lever Brothers香皂公司於 1929年合併而成。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和英國倫敦,分別負責食品及洗劑用品事業的經營。在全球75個國家設有龐大事業網絡,擁有500家子公司,員工總數近30萬人,是全球第二大消費用品製造商, 年營業額超過美金400億元,是全世界獲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2010年5月17日,*ST白貓發佈最新公告稱,因公司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3年虧損,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自2010年5月25日起暫停公司股票上市。可以肯定的是,在1994年聯合利華取得中華牙膏經營權的16年後,白貓退市的既定事實撕掉了中國牙膏市場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白貓公司無形資產評估值合計為1.39億元。白貓股份董事長馬立行事後透露,租賃給聯合利華使用的「中華」牙膏商標的無形資產價值經估算為1.33億元。截至2009年7月31日,白貓股份淨資產評估值為3.09億元。顯然,經評估,「中華」的品牌價值佔去了公司無形資產中的絕大部分,並佔到公司淨資產的四成以上。去年年報顯示,聯合利華付出的租賃費高達2607.3萬元,是*ST白貓的主要收入來源。聯合利華集團自2001年起開始投巨資建設中華牙膏品牌。近年來,中華牙膏每年為聯合利華貢獻1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始終在15%左右。

而與此同時,白貓股份卻要靠商標許可收入支撐其財務運作。據瞭解,國際上收購一個品牌通常的價格是其年銷售額的1-3倍。2009年,聯合利華的「中華」商標使用費為2829萬元,佔其銷售額的2.5%,由此推算,「中華」牙膏的年銷售額已超過11億元人民幣。而中華牙膏商標品牌價值則在11億至33億之間。

二、雙匯

雙彙集團是以肉類加工為主的大型食品集團,目前總資產約60多億元,員工4萬多人,在全國十多個省、市建有二十多家現代化的肉類加工基地,年屠宰生豬能力1500萬頭、年銷售冷鮮肉及肉製品200多萬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雙彙集團總部位於」中國食品名城」河南省漯河市。在2007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序中列166位。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諮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但不被大多人瞭解的是,目前雙匯已是高盛的資本運作了。2006年5月,高盛擊敗其他投資者,共計獲得雙匯發展 60.72%的股權(股改後稀釋為51.46%),這是高盛第一個控股併購。 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很明顯不是這個行業的幸事。

三、金龍魚

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大多數國人都不知道,一直以為購買金龍魚油是在支持國貨品牌。

金龍魚」是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著名食用油品牌。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是隸屬郭兄弟集團下的糧油集團的旗艦公司。嘉裡糧油(深圳)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下屬的嘉裡糧油(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的全額投資的營銷策劃及管理公司.

郭兄弟集團由郭鶴年先生於1949年在馬來西亞創立,已發展成為亞洲非常具多元化、非常富有魄力的跨國企業集團之一,集團成員包括太平洋航運有限公司、香格里拉酒店、嘉裡建設、嘉裡飲料、南華早報等等。

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香港成立了嘉裡控股有限公司,從此「嘉裡」成為郭兄弟集團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廣泛業務的標誌。嘉裡糧油(中國)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屬下的嘉裡糧油集團在中國投資糧油生產企業的專業性投資公司.

1990年,嘉裡糧油集團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油脂生產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它是中國較早大規模生產精煉油脂和小包裝油脂的企業。在隨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嘉裡糧油先後建立了深圳、上海、天津和青島四大糧油生產基地以及防城、成都、西安、營口等十幾個生產加工點,覆蓋全國市場,構成了非常龐大的糧油食品生產加工體系。

嘉裡糧油在中國生產「金龍魚」、「香滿園」、「元寶」、「胡姬花」、「鯉魚」、「巧廚」、「花旗」和「手標」等16個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其中,「金龍魚」家喻戶曉,是中國食用油的知名品牌!

四、娃哈哈

宗慶後與達能打這場娃哈哈商標的爭奪戰可謂時曠日久,關於民族企業和商業信譽問題引來的討論鋪天蓋地。很多人認為支持娃哈哈商標在宗慶後手裡就是支持民族企業。然而卻不知這樣的理解將那個佔有51%股份的達能置於何地?

娃哈哈與達能之爭的根源在於,還是當年對娃哈哈商標的商標轉讓協議,達能提出將「娃哈哈」商標權轉讓給與其合資公司,因國家商標局不批准未果,雙方改簽一份商標使用合同。合同其中一款稱「中方將來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標在其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而這些產品項目已提交給娃哈哈與其合營企業的董事會進行考慮。」即「提交合資公司董事會考慮」是中方使用娃哈哈商標的前提。也正是這一條款,引發了達能的強行收購風波。

最新消息是法國達能集團和娃哈哈集團30日宣佈,雙方已達成友好和解方案,將終止其現有的合資關係,該方案目前尚須得到中國有關政府部門的批准。達能已同意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和解協議執行完畢後,雙方將終止與雙方之間糾紛有關的所有法律程序。

五、大寶

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大寶」系列化妝品1985年誕生至今,適應了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已 陸續形成護膚、洗髮、美容修飾、香水、特殊用途共五大類100多個品種。2007年美國強生公司旗下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宣佈,已完成收購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的交易。收購事項已獲得了所有相關政府部門的批准,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成為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中國日化行業可以說是整體淪陷,大寶做為在日化品這塊領域的民族品牌堅持的比較久,但也在2007年再也堅持不下去。

六、蘇泊爾

中國•蘇泊爾集團,是一家由炊具製造開始創業的多元發展的企業集團。公司始建於1994年8月。十餘年來,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銷售額逐年上升,2006年銷售收入達40億元,比上年增長56%。集團現有員工6600多人。企業總資產30多億元,可持續發展態勢明顯。2002年國家工商總局認定「蘇泊爾」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6年8月14日,法國SEB集團與蘇泊爾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以股權協議轉讓、定向增發和部分要約收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得蘇泊爾不超過61%的股權並展開戰略合作。2008年1月,英國勞埃德國際金融週刊報導:Seb SA表示,公司成功完成了對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Zhejiang Supor Co.)的要約收購,目前持有蘇泊爾52.74%的股權。

七、匯源

2008可口可樂意圖收購匯源案曾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內一片嘩然,認為可口可樂有壟斷之嫌。後來我國商務部正式宣佈,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據悉,這是反壟斷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實施以來首個未獲通過的案例。

然而匯源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呢?

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

也就是說匯源早已不是一家純粹的民企。

八、南孚

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系國家520戶重點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外經貿部重點扶持的出口企業,中國電池行業龍頭企業,福建省重點企業。在中國市場,南孚連續 13年創鹼錳電池「質量、銷量、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同行領先水平。 而南孚品牌對外宣傳也用的是「民族的力量」。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這其中有什麼內幕呢?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福建興業銀行、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福建分公司(簡稱「基地福建公司」)、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資組建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南平市Z F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東以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與摩根士丹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新加坡Z F投資公司合資組成中國電池有限公司。

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國電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絕對控股權,也就是說外方股東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過中國電池間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總經理回顧時說:「南孚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相反,我們的資金很充裕。南孚當時是被迫合資的!」談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資,南孚的另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激動地說:「摩根士丹利是一隻狼,與它合資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摩根士丹利動作南孚的情況並不好,因此幾番轉手。2003年8月11曰,生產「Mach3」剃鬚刀和金霸王電池等消費產品的美國吉列公司宣佈,已經買下中國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的多數股權──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本來南孚的優質鹼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只好匆匆鳴金收兵。由於不能與金霸王正面衝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閒置著。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

九、白加黑

白加黑的廣告當年做的是人盡皆知。1996年江蘇啟東蓋天力製藥廠開發「白加黑」,銷售曇花一現。1998年銷量大幅下滑。 2000年東盛集團併購啟東蓋天力製藥廠,「白加黑」易主,當年銷售額從2000萬升至2.9億。

2005年「白加黑」銷量達到4個億,成為東盛科技的最大贏利點。2006年10月東盛科技資金危機,欲變賣「白加黑」自保,拜耳與東盛科技簽訂協議。 2008年7月3日雙方正式交割財產,包括生產線、銷售網絡及銷售隊伍全部賣給拜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7

房貸族三招自保 別碰九大警戒區

2013-11-09  TCW
 
 

 

「如果(房貸利率)真的升到四%,我看大家要造反啦!」說這句話的張先生,一家五口,名下還有兩間房子、兩輛車子要養,一個月光房貸支出就超過十萬,占家庭總收入的五成。他估算,一旦升息到四%,他每個月就要繳近兩萬元的利息,「這已經是22K族一個月的薪水了,怎麼繳得出來?」

現在,張先生開始積極投資基金,打算用投資獲利抵銷屆時升息的負擔,但若真的無法打平,他也做好縮減娛樂支出的打算:「以後沒辦法常帶小孩出國玩了;如果真的要,搭飛機也要降級為廉價航空!」

「真的會怕!」想到逐漸逼近的升息壓力,張先生只能苦笑。銀行業者透露,政府鼓吹房貸勿超過收入三成,但經手案件中,像張先生一樣達四、五成的比比皆是;雖然短時間內升息幅度不大,但因國內「薪資凍漲」,仍會造成房貸族一定壓力,若不能預先管理自己的財務狀況,恐有斷頭風險。

房貸族:用三工具還款減每月償還金,投資開源

因此,在二○一五年前「升息準備期」的兩年間,房貸族該如何事先防範、調整還款節奏?

如果你正在還款,請善用三個工具:寬限期、期數、大額還本。

台灣房屋智庫發言人張旭嵐分析,若個人現正在還款的頭幾年,且未來幾年內收入穩定,確定升息時有大筆償還的能力,便可選擇延展寬限期,或改為只繳息,直到開始升息為止。

這樣的好處,可讓自己近兩年間有更多資金做保本型的投資,開源以應付高利率時代。

若房貸原本為二十年期,且升息恐使每月償還金額逼近負擔上限,則可考慮延長還款年限至三十年。以貸款金額一千萬元,利率二‧五%計算,年限二十年,每月含利息須付近五萬三千元;若以同樣利率來算,延長至三十年,則每個月可減少至四萬元左右。

專家提醒》還款總額增、利率沒優惠

不過,銀行業者提醒,此舉將使還款總額增加。以上述條件計算,二十年的總利息支出約二百七十一萬元,三十年則約四百二十二萬元,差額約一百五十萬元。申請延長時也必須支付三千至五千元的手續費、重新設定的費用,並被迫放棄當初簽約時的優惠利率。

至於現在正要購屋、辦理新貸款的消費者,張旭嵐建議將年限調到最長的三十年,一開始的還款負擔較小(與二十年期每月差約一萬三千元),並將貸款額度貸滿。假設有四成自備款,則最好三成用來付頭期款,貸款貸七成,保留其中一成現金在手做投資,或以備不時之需。

買屋族:盯雙地雷指標交屋遇升息可能變重災區

只是,利率除了影響還款總額,還可能是房價最大的殺手。

「比起利率,我更擔心台灣房市崩盤!」新婚一年、在新北市擁有一間二十三坪公寓的陳先生,因每月還款金額僅兩萬元,升息負擔不大;但由於計畫生小孩後將現有公寓脫手,利用售屋所得繳清房貸、換更大房型,因此格外注意房價波動,深怕將來必須賠錢出售。

如果房價因升息下跌,不只陳先生等投資人會被套牢,若以房產做為擔保品借貸,抵押值也可能不足,陷入窘境。兩年內,哪些有「崩盤潛力」的房市地雷區千萬碰不得?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經理黃舒衛分析,升息將加重投資客養房成本,因此對方很可能選在交屋前,也就是開始繳房貸前出售。而且,第一波升息將打擊購屋信心、拉長買方觀望期,因此投資客若選在升息時同時出售,很可能找不到人接手,造成房價快速下跌。

綜合以上因素,黃舒衛建議,升息前的兩年內,購屋地點首先最好避開投資客過度集中的區域,再來,若該區域的交屋期正好「趕上」第一波升息,將是升息下首當其衝的重災區。

因此,買房時可注意兩項「地雷」指標:一、該區域交通、生活機能尚未成形,年推案量成長卻超過三至五成;二、二○一五年將進入交屋潮的區域。

專家提醒》中南部漲幅虛胖恐先崩盤

《住展雜誌》研發長倪子仁大膽預估,受升息影響,一年內,台北市房價至少下修一成,新北市約一成至一成五,桃園、淡水等密集推案區的下跌幅度甚至是三成起跳。對自住客來說,是進場撿便宜的好時機。

「被台北人炒起來的地方,絕對第一個崩(盤)!」長虹建設財務長陳茂慶也提醒,近幾年因北客南下,「熱炒」中南部,造成房價不自然的漲幅。但是,因中南部房市的供需條件不如台北,當地人自住比例極高,缺乏自住買盤;因此,一旦升息效應開始發酵,北部投資客優先處分的絕對是中南部資產。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則建議從產業面來剖析升息風險,他認為,利率雖只是小幅調升一、兩個百分點,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對僅賺取三%、四%微利的電子業帶來極大衝擊。「到時如果連竹科工程師都減薪,新竹房市鐵定完蛋!」

雖然外界預估央行將緩慢調升、「無感」升息,但溫水煮青蛙,等真正有痛感時,可能為時已晚。現在就做好準備,才能聰明的「無痛升息」,在升息衝擊中全身而退。

【延伸閱讀】2年內買房,哪些區域有「崩盤潛力」?——全台建照核發數、推案量前3大行政區

建照核發數:桃園縣(20,378宅) 主要房價警戒區:1.平鎮市、2.中壢市、3.八德市

建照核發數:新北市(17,458宅) 主要房價警戒區:1.淡水區、2.三峽區、3.五股區

建照核發數:台中市(14,614宅) 主要房價警戒區:1.南區、2.太平區、3.北屯區

註:以上建照核發數累計期間為2013年1至9月,今年核發建照,約2015年進入交屋期

資料來源:營建署 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53

David Rosenberg:阻礙黃金的九大因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226

加拿大Gluskin-Sheff 財富管理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David Rosenberg表示,黃金今年迄今下跌27%,或錄得1981年來最差年度表現。

黃金多頭鮑爾森和索羅斯都在今年削減黃金倉位,而零售投資者也大量減持黃金ETF。

Rosenberg並不推薦買入,他羅列九大阻礙黃金上漲的因素:

1.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承諾竭盡所能拯救歐元區。
2. 中國穩定經濟增長,並令投資者受其宏大計劃鼓舞的能力。
3. 安倍經濟學解決了日本經濟最主要的困難。
4. 美國政府去年秋季逼近債務上限,但沒有觸及。
5. 全球通脹數據繼續低迷。
6. 美聯儲令市場相信,他們最終會縮減QE。
7. 其他可替代貨幣的競爭,比如比特幣。
8. 長期美國國債遭遇拋售,令債市重建實際正利率。
9. 印度經濟衰退,且政府通過遏制進口來解決經常帳赤字問題,損害了印度黃金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