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行動分享不如人 臉書連吞App保命

2012-4-23  TWM



四月九日,社群網站之王臉書 (Facebook)重砸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買下照片共享開發商Instagram。儘管市場評價兩極,這樁交易最終是點出科技創業最可能 成功的方向:分享是門好生意,多了行動力更如虎添翼。

Instagram是家以行動裝置為目的的程式開發商,原本只在蘋果(Apple)的 iOS平台運作,四月初也推出安卓(Android)版本,使用者的設備只要有行動上網功能,都可以把程式內建的相片效果套用在照片上,然後同步發送到臉 書與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平台。

Instagram暴紅!成立沒兩年,用戶三千萬

照理說,照片分享應用早就是 基本配備,沒什麼新意,但是Instagram成立不到兩年,卻已經滾出三千萬名註冊用戶、近三億張照片上傳量的暴紅人氣,自是有一番本事。除了拍照分享 不受語言限制,因此能以病毒傳播般的速度傳遍全球,制勝點應是在於它充分滿足使用者的虛榮心。

Instagram程式裡有照片濾鏡及特效處 理這兩項關鍵功能,它們可以將一張原本極不起眼的照片修飾處理後,搖身一變成為又美又酷的傑作,而且上傳平台公告周知後,隨即有一票朋友按「讚」,頓時讓 使用者飄飄然的以為功力突飛猛進,彷彿是作品獲得《時代》(Time)或《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青睞選為年度照片的大攝影師。

事實上,製造這種美好的錯覺,正是年僅二十六歲的共同創辦人希斯壯(Kevin Systrom)初衷:「提供一個讓大眾也能享受當專業攝影師的工具。」意思是,以前只在專業媒體上看得到的精彩照片,如今素人靠Instagram就可 以輕鬆辦到。

Instagram讓使用者對拍照的態度更認真,也提供發揮創意的更大空間,用鏡頭說故事,可以說是另一起網路初創企業,填補 現有市場所提供的產品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缺口,因此,有了這一則暴紅嫁入豪門的傳奇。

臉書非買不可!怕勁敵Flickr、推特搶走

不 過,回到交易本身來看,臉書花十億美元買一家沒有營收的公司,這一步棋下對了嗎?答案是:非買不可。

原因之一是,臉書幫自己的身價吹漲上百 倍的賣點,就是靠全球八億名用戶主動分享照片,然而,它的這項優勢卻趕不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分享的行動趨勢,因為它自己的行動裝置應用軟體上傳照片龜速,使 用者也埋怨不能依照主題分類,臉書為免夜長夢多,購併Instagram是必要之舉。

第二個原因,則更能解釋臉書為何一口氣就掏出天價,甚 至比過去十多樁購併案中,最高交易價格還高出超過十倍,那就是,萬一被勁敵Google、網路相簿服務商Flickr與推特捷足先登,不就等於任憑對手攻 擊自己的阿基里斯腱(比喻致命的弱點),往後下場輕則舉步維艱,重則筋斷腳廢,到了那時,恐怕已不是十億美元就能救得回來。

加劇科技泡 沫?AOL買ICQ殷鑑不遠

反觀Instagram,不能不說脫手的時機完美、價格滿意,尤其是四月初才剛以五億美元的預估市值,獲得創投 業者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成功資本(Thrive Capital)、標竿資本(Benchmark)和格雷洛克(Greylock)同意投資五千萬美元。對一家技術高竿,口袋空空的網路初創企業而言,還 可能再遇到一個比一週內身價翻倍更好的時機嗎?

專門投資新興手機公司與技術的精品投資銀行路特伯格公司(Rutberg & Company)研究部門主管錢德(Rajeev Chand)形容雙方有多急切:「總會出現當事人撇開財務試算表,只希望能達成交易的時候。」錙銖必較的商業環境,冒出這種帶有不顧一切意味的決定,不免 加劇高科技泡沫的疑慮。

英國《衛報》(Guardian)舉一九九八年網路泡沫破裂前,美國線上(AOL,America Online)捧著四億美元的虛胖股票,買下以色列即時通訊軟體ICQ為例,儘管它為新東家帶進超過一億名用戶,卻在十二年後以不到一半的價值,賣給俄羅 斯的創投集團數位天空科技(Digital Sky Technologies),賺不了錢是最主要原因。

類似的例子還有Google在二 ○○六年斥資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吃下YouTube,至今它可能是素人竄紅最重要、內幕爆料最快速的平台,但年年虧損。若依據投資銀行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估計,每年虧損約四億美元,不僅累計已超過買價,轉虧為盈之日仍難以預料。

對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起碼臉書買得理直氣壯,反正它的投資人本來就是一群追捧社群網站的樂觀派,Instagram對臉書的價值比對任何其他網路巨 頭更高,拿他們的錢保護自己的命脈合情合理,何況還可讓社群之王取得更多用戶資料。

令人好奇的是,臉書二月初宣布遞交上市申請至今,已連續 高調收購Instagram,以及協助實體店面提升顧客忠誠度的新創企業TagTile。是不是要趕在五月的大日子來臨之前完成重大購併案件,免去對廣大 投資人說明的麻煩?若是這樣,往後幾週還會不會有更驚人的爆點震撼全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9

一支App 竟敢向臉書、雅虎宣戰

2012-7-16  TWM




挑戰臉書、發行電子貨幣,這對於才進入市場一年且單一的App來說,算是不小的口氣。七月三日,日本東京澀谷最新地標Hikarie大樓,擠進了上百位來自亞洲各國的媒體,大家,都在探索LINE有小巨人身價的背後秘密。

現場近七百個座位,幾乎全滿,五種語言的即席翻譯從沒停過;當晚,日、韓電視台甚至立即推出專題報導。每天發送訊息達十億條

LINE的成績單,才是讓媒體蜂擁而至的真正魅力。除了衝破兩千萬使用者的時間不到臉書的四分之一,破了紀錄。自去年六月上線,一年內,已累積來自全球超過二百三十個國家、四千五百萬用戶下載,每天發送的訊息高達十億條!

在日本,全國四四%智慧型手機用戶,是它的用戶,其中有一半以上每天都會使用。而在台灣,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調查,LINE的使用者,占所有智慧型手機用戶的七成五!

「我們的目標是超越臉書(Facebook),我們能做的,更多!」NHN Japan社長森川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記者會上,宣布LINE將從一支通訊App,走向行動應用平台,有如行動版的入口網站,通往不同服務, 甚至將發行電子貨幣,已與台、日、星、馬、印尼電信商合作,要大玩橫跨虛實通路的行動電子商務。

從一支App出發,LINE的熱度燒向不同產業,引來各國媒體的注目焦點,原因,來自於它抓住了兩波趨勢的黃金交會:社交和行動應用。

LINE的母公司NHN集團,旗下擁有搜尋、線上遊戲、入口網站等服務,為了趕上社交加上行動裝置的風潮,去年一月NHN組成六十人全職團隊做為核心,加 上全公司上千人輪番支援,「這是我們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計畫!」NHN Japan執行主管舛田淳說。總管全公司所有計畫的他,有八成時間都在LINE計畫內。

每天超過六小時的討論,將所有人際關係列出,以商務類為例,又細分為同事、長官、合作夥伴、對手等。再根據每種關係,找出全世界已存在的服務,從中了解市場,並找出自己能切入的空缺。

但當時已有臉書在社交領域稱王,行動應用又如紅海般激烈,NHN還有機會嗎?

經過一個多月,他們有兩個發現。一,過去桌上電腦的時代,網路只能是取得訊息的管道,但手機還能分享,或在實體、虛擬進行任何形式的消費,更不用說還有拍 照、打卡等功能。二,手機中的通訊錄,是經常在打電話的一群人,讓網路與真實生活圈拉得更近,更因為比臉書更真實,讓LINE的擴散力更能聚焦在好友身 上。

在虛擬中找到真實的價值,這是LINE勝出的關鍵。而「在所有關鍵中,最重要的是情感。」NHN Japan網路服務部門董事出澤剛說。

他解釋,建立一個緊密、真實、不公開的社交圈,才能抓住由通訊錄為本的人際關係,其中,情感的成分和通訊需求,也抓住了每次使用者滑開手機後的眼睛。新的 科技、新的技術可能一陣子就被淘汰,但你通訊錄內的朋友,卻無法替代。團隊立刻以此推出二十幾個不同的服務提案,通訊服務,成為了第一步。

可愛貼圖創造上億營收

確立了戰場,LINE要勝出,靠得是可愛貼圖。

讓LINE竄起的貼圖,有如MSN中的表情符號,讓使用者不用打字,卻能讓情緒在螢幕上不言而喻。一度被認為幼稚的貼圖功能,卻成功的滿足了消費者,並產生忠誠度和情感連結。

兩個月前開始推出收費的新圖案,至今,竟創造了超過新台幣一億三千一百萬元的營收,破紀錄的將軟體服務中的圖案化為金礦。圖案收到錢,實體娃娃也收到 錢,LINE創下了兩項紀錄,根據其做出來的實體娃娃,一個售價超過新台幣一千三百元,連日本都賣到缺貨,全球都在補貨中。

滿足了封閉社交圈中的需求,廣告主也來淘金礦。

以日本的零售商羅森(Lawson)為例,它透過LINE在使用者的朋友圈間發出折價券,在通訊軟體間創造了新的模式,效果上也高於其他行銷活動三倍的客流量,七○%的消費者還買了優惠商品之外的品項。

不論是社交還是App的通訊功能,LINE都不是先行者,但當WhatsApp停留在通訊功能,LINE卻成為消費者滑開手機後,最常到訪的去處之一,加 上未來各種應用,LINE的發展和含金量還有潛在的爆發力。也因此,一支App才能換來電信商的青睞。LINE的免費通訊功能等於是搶了電信商大餅,但為 布局未來消費者的服務營收,電信商只能壓寶LINE,用帳單金流系統和LINE共同發行虛擬貨幣,期待在內容消費上分一杯羹。

「其實,最後就是回到人際之間的根本,」森川亮說,當行動、社交應用滲透我們的生活,企業往往將關鍵寄望於新技術、新科技,但在日本市場有兩度失敗經驗的NHN集團,開發過程中由企畫主導,回到了人性本身,在不斷汰換的科技浪潮中找到不變的金礦。

【延伸閱讀】LINE跨足新平台,搶攻金流服務生意——LINE未來布局規畫

項目:金流服務未來發展:LINE coins服務:發行跨虛實世界的虛擬貨幣,並從中拆帳獲利威脅業者:信用卡、電信業者

項目:社交平台未來發展:timeline home服務:提供與臉書相同的社交頁面,且有通訊、照相等功能威脅業者:臉書

項目:平台服務未來發展:Line Channel 服務:提供各式服務上架平台(例如電子書、遊戲),也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威脅業者:入口網站(例如雅虎)、電子商務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0

力美轉成App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972
 Tom剛好下載了一款新的賽車遊戲,打開後系統詢問「是否開啟定位功能」,他選擇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經進入了移動廣告公司的視野裡。幾天後 的一個週日下午,Tom恰好散步經過一個4S店,當天這個店的人不算多,天氣也很讓人愉悅,他正在猶豫是否該進去看一眼時,一則汽車視頻廣告出現在他打開 著的應用程序裡。這個廣告的形式很對Tom的胃口,這家4S店裡又恰好有這款新車,Tom迅速決定去瞧一瞧。在同樣的情況下,30歲的Marry看到的是 一款搖一搖能變色的粉色跑車廣告。你沒猜錯,Marry和Tom已經成功被移動廣告公司擊中。


  當然,如果當天他們只是下班坐公交經過那家店,又或者這個4S店並不售賣廣告裡的車,他們也不會看到這則廣告。


  這當然是一種理想模式下的手機營銷。事實上,國內的公司目前或許可以做出更酷的廣告形式,但不一定能準確地找出在4S店前散步的Tom。比如說,如果Tom和Marry都只是15歲的少年,他們就不是汽車廠商要尋找的用戶。


  怎麼查出用戶的收入、具體年齡、職業和更多的興趣愛好,目前國內的移動廣告公司的技術遠遠不夠。與國外早在2006年就開始研發手機精準廣告的同行相比,2009年才大量興起的中國移動廣告公司還不具有強大數據庫以及對應的分析技術。


  但舒義相信移動廣告有一個光明的未來。2009年,作為一個前互聯網廣告代理商,舒義覺得市場逐年翻番的移動互聯網廣告更有前途。他在2010年年初 成立力美廣告,現在他得到了回報:2011年,力美收入達到了1億元人民幣,並得到了兩輪共3000萬美元的投資。舒義稱今年公司收入預計會達到3億元。


  與2009年被Google以7.5億美元收購的移動互聯網廣告公司AdMob一樣,舒義一開始選擇了代理移動互聯網WAP廣告。2010年的移動廣 告界最熱門的是另一件事:模仿美國移動廣告公司,做基於App廣告的移動廣告平台。這是個燒錢的技術,舒義覺得它並不是個合時宜的商業判斷。


  前幾年在二三線城市做網絡廣告時舒義發現,中國真正喜歡接觸App的用戶全在一線城市,並且人數在5000萬左右,願意埋單的品牌廣告主更是寥寥無幾。此時的App廣告的市場開拓非常艱難—更何況舒義對技術完全不精通。


  那個時候做WAP廣告代理的廣告公司並不多,舒義以前做騰訊網廣告代理時在很多城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讓他在沒有遇到什麼競爭的情況下,很快拿到了手機騰訊、手機新浪、手機搜狐、手機網易和3G門戶網的核心地區廣告代理權。


  最初,舒義像之前做互聯網代理商一樣,試圖去尋找網絡廣告預算在幾百萬元的傳統品牌廣告主,但這些企業並不太看好手機廣告的效果。舒義把目光轉移到了 移動互聯網企業,譬如手機360、移動電商、手機遊戲公司和網秦等移動軟件公司,這些品牌不錯的公司一年的網絡廣告預算有上千萬元,其中至少10%能撥給 手機廣告。給這些業內企業做的廣告也更容易在短期內看到效果:點擊量和下載量就足以說明一切。


  「直接給這些公司打電話預約時間上門拜訪,並且很容易就談成合作。」舒義說。2010年年底,力美的人數從最初的2個人增加到了40個人,靠著手裡的幾十個廣告主,當年營收居然達到了5000萬元。


  力美當時的目標很明確:WAP廣告、低端用戶、業內品牌企業、只做銷售。直到2011年上半年,力美還只是一個單純的廣告銷售公司。但是這一年,一大 批移動廣告公司獲得了融資,他們開始有錢擴招銷售人員,做技術以外的事情,雖然低端、但更盈利的WAP廣告市場顯然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市場競爭開始激 烈起來。


  當舒義把廣告價格降掉50%還無法取得競爭優勢時,他發現,力美做的事情其實沒有絲毫門檻,一旦合約到期,競爭對手就能從力美手中搶走代理權。這一 年,安卓和蘋果手機的佔有率有了一個爆炸式增長,力美的很多廣告客戶也逐漸將預算轉移到了App廣告上。舒義覺得公司應該轉型去做行業內真正熱門的技術平 台了。


  力美的優勢在於前期積累的廣告用戶可以完全過渡到新的App廣告業務裡,在舒義眼裡,「賣WAP廣告和賣App廣告是一回事,之前積累的經驗、認識、銷售策略基本上都能沿用」。


  IDG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在2011年7月到賬,投資人張震幫助舒義招來一批有大公司背景的技術人員,並且立刻開始開發移動廣告投放平台:一開 始它只用來賣WAP廣告,可以將所有的媒體廣告位資源集中管理並進行相對精準的投放,更加節省人力和時間。但這種針對低端用戶的平台很不切合未來趨勢。力 美的技術部門開始對平台進行改進,加入了App內置廣告及富媒體廣告效果。


  力美面臨的問題是技術上不太具有優勢。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舒義絲毫不懂。力美去年取得的1億營收中,WAP廣告佔了70%,App及相關的技術產品才30%,一個月只有幾百萬的銷售。單看App廣告的銷售數字,力美看起來沒有領先優勢。


  力美的突圍之路還很艱難。舒義的策略是盡力招聘更多的人才來提高平台的技術優勢,另一面,他也在竭力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對於力美和舒義來說,銷售一直是最擅長的東西。


  移動廣告投放平台更多的是賣App廣告,面對的是分佈在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人群。力美根據這些特點調整了銷售策略:從以前的直接組建團隊找客戶,變成 了發展代理商。除了擴大北京、上海、廣州等7個城市的直系銷售團隊人數外,力美還在全國的主要省會城市找到20家代理商。這些代理商負責售賣移動廣告平台 及力美的另一個叫做「企業寶」的產品。


  力美需要做點什麼來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首先是擴大自己的廣告主數量,如果一個平台型廣告公司擁有一批不錯的廣告主,對吸引App開發者進入是一件很 有優勢的事情—廣告平台上開發者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這個平台在市場上的地位。力美把自己的App廣告主劃分為品牌廣告商和地方性企業。在2012年春節 後,舒義決定把「企業寶」當做贈品送給那些購買了1萬次以上點擊的客戶。在此之前的4個月,這個能夠一鍵生成WAP網站和企業App的軟件賣價10萬元, 力美會幫助管理這些WAP網站和App。


  贈品計劃對本地企業很有吸引力,力美的廣告客戶從2011年年底的100個增加到了現在的300多個。「這個成績放在行業裡來看還不錯。」舒義說。


  更好的方式是從終端佔領市場。舒義看到的一個機會是現在的手機廠商賣硬件的利潤越來越薄,很多國產品牌都在尋求新的盈利方式。他的策略是找到這些廠商,然後與其建立合作。


  力美現在每年都會給這些合作的手機廠商一筆保底廣告費用,同時介紹廣告客戶給它們。另一方面,力美也承諾讓自己的技術團隊幫助手機廠商提高自身的廣告 技術,同時借助自己的廣告主鏈條,幫助它們做市場推廣。而這些手機廠商會在手機裡植入力美的SDK,在用戶允許的情況下會檢測手機應用安裝情況和其他的個 人信息,這樣建立起來的數據庫可以提高廣告投放的精準度。


  舒義稱力美現在已經跟30%的國產手機廠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與酷派、中興等手機廠商建立了獨家合作。


  力美的另一個策略是在全國開展了各種產品推介會,邀請當地的開發者參加。舒義許給開發者比較可觀的廣告利潤分成,告訴他們,力美有一個比較大的手機終 端渠道,並且還設有一個幾百萬的開發者推廣基金,幫助他們在安卓和iOS應用市場上推廣。這還是舒義最擅長的銷售領域,但還遠遠不夠。現在只有1000多 名開發者在使用力美的平台,而像多盟、有米這批較早開發技術平台的,開發者數量已以萬計。舒義甚至正在嘗試與海外的App開發者聯繫,他想要購買這些熱門 App的國內市場廣告代理權益。


  廣告主最想要的是另一個技術:精準化。這困擾著所有類型的網絡廣告公司。如果是一家移動搜索公司,還能利用用戶的搜索詞頻、地點、時間等信息建立龐大的多維分析數據庫—這是解決精準營銷的基礎。力美這樣的廣告公司顯然不具備這種基因。


  舒義現在只能通過與媒體、廣告主或手機廠商合作,建立基本的數據庫,最起碼能分析出用戶的性別、興趣愛好、購物需求和可能的年齡範圍,根據這些進行對應的廣告投放。


  這是一種相對低層次的分析方式,力美的一些同行現在已經宣稱能夠根據分析結果把用戶分為不同層級,在不同時間段對不同層級的用戶進行廣告投放,有時甚至投其所好地分析出用戶可能會喜歡的文案效果,對同一個廣告做出不同的效果。


  7月,力美又得到了KPCB新一輪2000萬美元投資。舒義打算徹底改變之前以銷售驅動技術的方式。力美的技術團隊正在開發新的SDK,將手機具備的諸多感應器加入其中,譬如定位、測距、搖動效果、拍照等,這讓力美的營銷做得更加精準化。


  力美也在改變廣告的結算技術,不再採用一刀切的付賬方式,而是根據不同的廣告類型、廣告主需求和投放人群等,採用有彈性、更為廣告主省錢的結算體系。舒義希望今年年底來自App的廣告能夠佔到總營收的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65

Web APP:移動搜索的趨勢?商業模式待摸索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7/231651.html

儘管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而移動搜索也呈倍速增長態勢,但依然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個市場仍處於爆發前夜。圍繞移動搜索的激戰正酣,不僅有 傳統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在移動端排兵佈陣,也有在移動搜索耕耘多年的宜搜、易查、儒豹正在發力;還有背靠人民搜索的即刻搜索、中移動和新華 社旗下的盤古搜索也不甘寂寞,紛紛參與角逐。

在這些移動搜索公司的背後,也有一連串風險投資機構的名單:比如智基創投、軟銀中國、IDGVC、聯創策源、KPCB等。有投資人表示,在移動通用搜索基礎之上,垂直搜索的機會正在顯現,這些領域也有投資人在下注,開始進行前瞻性的佈局。

在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搜索能否延續PC時代的輝煌,能否成為新的入口,一場移動搜索的戰爭才剛剛打響。

移動搜索市場爭奪的背後是巨大的商業價值,搜索在移動互聯網上將成為重要的入口之一。儘管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而移動搜索也呈倍速增長態勢, 但依然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個市場仍處於爆發前夜。比如,百度移動云事業部副總經理岳國峰便認為,移動搜索要真正成熟,尚需要移動互聯網出現成功的新商 業模式;而宜搜CEO汪溪也認為,什麼時候中國移動大部分用戶使用3G上網了,移動搜索才會真正爆發。

移動搜索價值凸顯

目前這些移動搜索企業與互聯網時代的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類似,主要是通過關鍵詞廣告。

在移動互聯網上,搜索是除遊戲外商業模式比較清晰的應用。宜搜去年營收達3億元,靠的是關鍵詞廣告及遊戲軟件合作運營。易查去年包括日本市場在內也有2億多元的營收,而儒豹去年營收也達到幾千萬元。

目前這些移動搜索企業與互聯網時代的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類似,主要是通過關鍵詞廣告,為客戶導入流量。

「我們有很多小微企業客戶,他們連電腦都沒有,只用手機上互聯網。」儒豹CEO韓松這樣表示,移動互聯網的生態與互聯網生態不同。在智能機之前,珠三角一帶的許多打工人群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活躍用戶,他們的需求與今天的智能機用戶的需求不太一樣。

在移動搜索客戶開發方面,各家企業都基本採取比較原始和有效的方式發展客戶。通過發展代理或組建線下渠道去尋找客戶,他們為企業提供一菜籃子服務,包括免費建WAP網站、客戶端等,但是需要簽訂一個營銷推廣合同,多數是包年的,收費在幾千元左右。

宜搜CEO汪溪認 為,民營企業家很實惠,花小錢能幹成事就可以了。他們可能不懂什麼叫移動互聯網,也不懂搜索引擎推廣,他們看中的就是結果。只要有效果,這些企業就願意花 錢來做廣告。「因為今年客戶增長比較快,我們也開發出了競價排名廣告,之前可能一個關鍵詞對應一家企業,現在是一個關鍵詞對應多家企業。」汪溪說。

不過,作為中文搜索巨頭百度搜索方面的負責人岳國峰則認為,PC端的搜索商業模式不會是移動搜索的主要模式,移動搜索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但現在大家都還在摸索中。

APP化的挑戰

對於傳統的搜索巨頭來說,除了開發有自己的搜索客戶端,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對於移動搜索的未來,從業者都認為,雖然移動互聯網上的入口很多,但人們尋找信息的需求永遠存在。尤其是當移動互聯網上的內容多了起來之後,人們會越來越離不開搜索。

而大部分移動搜索企業都是從瀏覽器開始的,也就是說,用戶要使用搜索必須先打開瀏覽器。

在移動互聯網早期,由於WAP內容有限,很多內容都來自PC端,說白了就是通過手機上互聯網。而在智能機普及之後,移動互聯網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PP(客戶端)就代表了這樣一種趨勢,通過APP就可以滿足用戶的一些需求。甚至有人發出「Web已死」的感嘆,這是因為用戶可能一整天都在上網,但是卻沒有打開過瀏覽器。相比之下,形態更加簡單易用,用起來更舒服的APP無疑更適合移動互聯網。

易查聯合創始人、CTO於東認為,這些都是垂直類搜索與通用搜索的區別,它們已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對於傳統的搜索巨頭來說,除了開發有自己的搜索客戶端,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但是,百度也有自己的考慮。岳國峰說:「假設未來APP是一個潮流,它會打破原有互聯網的精神,因為APP都是獨立封閉的。」百度的判斷是:Web APP會是潮流和趨勢,尤其是HTML5出來之後,網頁的技術有很大進步,效果也非常不錯。岳國峰認為,Web APP和Native APP(本地APP)的發展會是螺旋式交互上升的,關鍵看演變的路徑。

對於上述趨勢的判斷,汪溪也表示認可。

細分市場機會尚存

移動互聯網屏幕小、內容短小、私密性、地理位置等差異性的存在,給市場留下了足夠發展空間。

許多從業者認為,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不是一回事,兩者差別巨大。雖然百度作為搜索的巨頭,在PC上積累了很多經驗,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利用。但是百度在移動端上還沒有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新進入者還有機會。

另外,移動互聯網屏幕小、內容短小、私密性、地理位置等差異性的存在給市場留下足夠空間。韓松介紹說,儒豹採用的技術是從互聯網上「抽取」相關的信息顯現在手機上,這比簡單的展現效果要好。而百度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並有個團隊專門在做互聯網內容顯示格式的轉換。

傳統搜索的品牌認知度還是會體現在移動端。CNNIC對內地一至五線城市的5000名最近半年內在網上搜索過信息的網民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用戶最經常使用的手機綜合搜索引擎品牌中,百度的用戶首選率達到88.5%。

不過,艾媒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Q2中國手機搜索用戶流量佔比宜搜和百度不分上下。汪溪大膽放言,移動搜索就是宜搜、百度在競爭,用戶最多再看看搜搜,其他的都只佔2%的流量,可以忽略。因此,他認為,在移動搜索上格局基本已定,新進入者沒有機會。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其他搜索公司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它們認為移動搜索才處於起步階段,格局已定的說法為時太早。於東表示,易查會在本地服務商業搜索方面下大力氣。

當然針對位置、情景化、語音、圖片搜索,這些移動搜索公司都已經或將要推出相關產品。因此由於眾多變量的存在,新進入者還是有機會的,移動搜索的格局遠未定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62

類pair app的思考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o07.html
類pair app的思考

Pair是情侶間使用的App,昨天剛開始用,用戶體驗相當的差。

記得以前寫過一個思考碎片是用過了回不去。這是一個好產品的特徵」

Pair是反面例子。是用了一分鐘後就再也沒興趣用鳥。

那麼為何還要寫Pair呢?
其實最近我對App的思考是這樣。我超級喜歡兩個模式

1.soundhound 2.evernote
我現在開車100%是soundhound 啟動後才發動車的。
觀察soundhound的商業模式,就是一旦一開始使用soundhound那麼他可以自動推送給你很多音樂相關的鏈接和新歌甚至itune鏈接。
他是最歡迎你使用,甚至不需要你註冊。這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從音樂生產商的角度看也非常願意在類soundhound這個app上投放廣告。因為精準。甚至可以給根據你喜歡的音樂提供鏈接。這會很牛。

另外說一句,soundhound牛到這個程度。我用soundhound搜索音樂後,自動播放lyrics同時節奏和順序還是剛剛好!我靠。簡直神器特別對我這樣英語非母語的用戶,畢竟rap之類不太可能100%聽懂很是需要歌詞參考一下。
當然也因為我前天坐副駕駛才知道有這樣牛B

言歸正傳,我覺得pair也有這樣的潛力。

邏輯很簡單,泡妞的初期是消費最大的時刻。真的泡妞泡成老婆開銷會小很多哦。

這個也符合我的理念,對手盤越不理性你的毛利越高。戀愛從來不是一個理性的活動。

so我的理解就是類pair的app可以夾雜足夠的私活推廣類淘寶的消費鏈接當作禮物和活動推廣


這裡可以展開下說說我吐槽Pair的幾個地方。

1.紀念日
pair只設置了三個日期
你的生日,對方的生日
還有一個紀念日。

按照我的思路
A.可以自助設置紀念日。從商業角度說紀念日越多需要買的禮物越多這樣正好符合我們前面說過的類pinterest產品
B.可以default後者推薦很多紀念日。比如從meet first sight開始到first kiss
然後時間也可以從週年紀念開始到滿月到100天。這樣可以自動生成無限多的私密紀念日。
C.一旦產生紀念日。無非幾個事情。送禮物,約會。禮物很簡單西維上次給我說每年輕人接自動有flickr的續費。那麼紀念日很簡單無數商家可以提供折扣讓人快捷支付。這很吸引人哦。
約會更簡單直接提供活動選項。從電影院到演唱會從KTV到團購。這都是商家必爭之地。

結論是越多的選擇越多的紀念日就能越促進消費

2.協同
一個好的類pair軟件應該有足夠的協同
A必須instagram同步
B必須圍脖同步
C.必須calendar 同步。
D 作為同步的結果甚至可以自動生成timeline這會超牛哦

3.生活化
足夠多的紀念日,足夠多的協同。最後加上GPS會成為足夠的生活化日常化。

只有生活化的軟件才能增加足夠的使用時長。

說來也簡單。我最喜歡的是commander compass
有AR的照片可以抓取,內嵌的是google地圖。好像類似的有apple 自己的friend find。

類pair軟件一定抓取類似的GPS數據,我靠那會足夠粘度。
這類軟件成功的關鍵一定是女性使用者。從來不會是男性。
男性是消費者但是女性是誘餌。因為最後買單的會是男性,這個讓我想到了撒嬌支付。

對了。環球企業家這期的撒嬌也是生產力真是好文章強烈推薦。不過他們不許轉載。

生活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推廣類Line中的頭像套圖。這個西維是專家。她演示給我看過很多類似的頭像。我反正是不太明白為毛要花這個錢。不過這是搾取女生口袋的。哈

so以上是我用pair後的感受。我覺得這個市場很有趣。當下沒有什麼好的app誰有心或許可以做點成績出來。
我不同意西維的看法說這個市場沒前途。我喜歡不理性的使用者。所以我相信這一定異常有前途 。

當然有誰真心開發類pair app我願意當顧問:)要收費哦。
額外記錄下成文後的思考

1.可以嵌入酒店開始到旅遊度假產品
前幾天和西維在說為毛traveladvisor不去收購tripit
這兩人是絕配。

2.上午和@linan 討論。App的設計一定要高帥富想的全面。其實大部分功能都不會被使用到。畢竟大規模用戶永遠是吊絲。這是市場規律。吊絲和高帥富永遠是金字塔結構。這是社會屬性。比如電影一定也只能拍給吊絲看。所以王子一定娶的是灰姑娘,吊絲一定娶的是白富美。不然就不成為電影鳥。

3.再補充一個。追到前是男性使用率超過女性。追到後是女性使用率超過男性。
甚至unpair後女性也有幻想空間。不信走著瞧。
這和DATE是不同應用。完全不同的。有足夠持續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73

思考的碎片--10/16 app的斷想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klr.html
思考的碎片--10/16 app的斷想

這段時間試驗了很多app,也產生了一些思考這裡集中寫一下。
其實我買iphone還是要感謝@linan 

1.最漂亮的icon
App的icon總的來說都很一般,規律是國外的比國內的漂亮,同時國外的icon更新比國內的快。初期沒錢就隨便上一個。一般來說還icon了估計是融到第一筆錢鳥。
大家懂的。
我最喜歡的icon是pillboxie 
https://itunes.apple.com/hk/app/pillboxie/id417367089?mt=8

2.單一功能的App長期看沒生存空間
這裡兩個事情,單一功能的容易被整合
比如我最近下了一個shoppinglist,雖然還不錯,但是輸入太麻煩,同時沒有和類似我查查的軟件整合。所以獨立存在的意義不大。

早晚我查查會做shopping list而且是選項為主,目前的shopping list都是要輸入法太麻煩。如果可以點擊選項速度會更快甚至支持siri就更好哦啊了。語言障礙消除,目前shopping list只支持英文。不過也好讓我學了不少英文單詞。

比如parking meter這類早晚會被整合到一個工具軟件中。長期獨立存在沒可能性。
我能像到的一些需要整合的服務
包括parking meter/RGB顏色/高度表/等 其實很類似傳感器功能。這些應該被整合到一個app中,而不是現在這樣N個app太不方便。

只有類似soundhound 會獨立存在。這變成了一個特殊應用。我現在把soundhound放到快捷鍵中了。這是我最心儀的一個app。強烈推薦。開車不用soundhound簡直沒法聽廣播
instagram也會獨立存在,是很好的分享,現在都支持直接分享到fb twitter 圍脖。
作為反面,現在很少人用path我的path好友好像沒人更新鳥。
還是那句話好東西是用過了回不去的。instagram是用過了不會回去的。不會回到沒有instagram的時代。
path就不性。pair也不性。viddy早被我刪除鳥。

3.我查查和一淘火眼

雖然我鄙視馬澤東,不過必須說一淘火眼的設計是國內一流。甚至超一流。界面做到我都讚歎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當然還有很多改進餘地。比如不支持手工輸入,
但是界面的簡介和友好超過我用過的人和一款國內App
加以時日我查查一定被幹掉。一淘火眼很牛B

我查查還是要增加shopping list 功能這樣才有粘性有社交性。我現在每次出門都會懊悔有東西忘記買了。每次回來都會懊悔東西買貴了因為臨時性購物雖然有比價但是還是沒淘寶便宜。這是最大問題。
一淘雖然表示淘寶價但是似乎沒涵蓋快遞費用和冷鏈快遞價格所以也算瑕疵。不過比價軟件我看是國產App最有機會的市場。也是日後競爭最厲害的市場。這塊會出大公司。

我查查的界面做的實在太差,他們請不起美工嗎?土鱉樣。鄙視下
不過數據還是我查查豐富。另外最近也有發現我查查的數據質量好像下降了。對降價和價格調整的反應慢了。我最近幾次用我查查在大潤發明顯發現價格出現差異。

一般而言越接近商家其實越值錢。在選擇時候給你多點信息最後會影響消費行為的。所以我查查這樣的軟件會有很大市場。
另一淘火眼是淘寶的產品。剛出來不久。值得期待。

4.用戶+時間

我觀察我家碎片嫂的手機使用習慣。大約空閒時間5:5 互動(圍脖QQ之類互動的app其實主要就是圍脖和QQ)vs 遊戲 時間上的比例。(我家碎片嫂不用FB哈我最近FB上活動很頻繁)歡迎加我的FB+instagram 我這上面還真沒幾個好友。
所以那麼多app其實就算裝機也沒太多機會被使用so 這會是一個非常激烈競爭的世界。因為累計進入這個市場的商家越來越多。
我這段時間用了很多App,而且每過一段時間我會分析下使用頻率然後刪減,國內的App大部分還是本地化服務能倖存,也只有本地化服務能存在。

點評的使用率很高,每次找飯店一定是點評甚至指路。包括點菜都會用到點評。點評的團購現在不錯。算一大亮點。周圍的人使用點評團購的比例相當高。超過我的想像。按照我的觀察應該超過50%甚至有70-80%

格瓦拉是看電影比用的。問題是現在格瓦拉其實並不便宜。點評的團購比格瓦拉便宜。當然點評很扯每次都是31 32,電影院都是30塊等於送給點評一塊兩塊錢。
當然電影票最便宜還是信用卡的買一送一隻是沒必要辦那麼多卡。
格瓦拉是會用但是未必用他買票。我就從來沒成功的用他們家app買到過一張票。

長期看我懷疑點評會幹掉格瓦拉,點評整合格瓦拉很容易。畢竟電影是一個本地化服務。餐廳永遠比電影院多。所以比如是點評吃掉格瓦拉而不是相反。


5.未來

我和@linan 的討論中有一個看法就是未來手機會更多使用各色傳感器。

那麼App就是如何使用好這些傳感器,soundhound算是例子。GPS的find my friends也是

另外就是本土化應用要麼專業要麼廣博。

我竟然在手機裡裝了個app是交你如何繩子打結真是不知奧那天會用到。我會一直保留的。
這就是專業。我只要一個就可以,其實這樣的軟件很多。我下了兩三個。在做對比。
唯一問題是這類工具性的App如何盈利。一萬年只用一兩次的?
比如那個flashlight裝了真要用到他的sos那就是大事情。
他只有存在感沒有商業價值。

6.總結

總的來說我有一個判斷,app會又一個從少到多,然後從多到精和少的一個回歸過程。目前應該開始回歸鳥。一個大趨勢就是常用的app會整合其他app的功能逐漸建立店大欺客模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0

Win8想熱賣 微軟先挖App牆腳

2012-10-29  TCW
 
 

 

當人們仍覺得Google等於搜尋引擎,蘋果(Apple)iPad是平板電腦的同義詞,那微軟(Microsoft)呢?

微軟和創新這個詞已經很久沒有沾上邊了,Win8,它能推升微軟成為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口中,開啟「一個微軟的新時代」嗎?這個答案有待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Win8不僅是微軟的背水一戰,而且早已開打。

為了打這一仗,微軟準備已久,擺出的姿態是前所未有的低,完全衝著八百萬名外部開發者與六十四萬個合作夥伴而來。因為微軟想靠Win8建造一個和蘋果相仿的軟硬整合平台,當中關鍵就是分布在全球的開發者,是否願意投入Windows Phone Store與Win8 Store懷抱。

然而,先發三至四年的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式,數量已在二○一二年六月突破六十五萬,並累積三百億的下載次數;Google的Android Market也有超過四十萬個App。

「後發者的微軟想要拉攏開發者,沒有那麼簡單。」網路趨勢論壇Inside共同創辦人李致緯說,尤其是小型的開發者,他們更關注能否在平台上獲利。的確,蘋果在六月份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還宣布一個誘人的數字:開發者已經從App Store得到五十億美元的「分紅」。

這是一場硬仗,微軟早在今年初起開始部署「挖牆腳」作戰策略,他們要挖的是蘋果和Google的App開發者,而執行者正是分布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傳教士」(Evangelist)大軍。傳教士,顧名思義,傳遞的是福音,只是,身處科技公司的他們,傳的是先進技術的福音。

出動「傳教士」穿梭新創公司推免費工具

台灣微軟的傳教士當然也不會置身事外,據記者訪察,台灣的傳教士隱身在台灣微軟「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這一事業部之下,平常對外的職稱多是「××技術經理」,正規編制只有十五至十六人,但體制外的專業人士與學生大使卻有逾上百人,總人數約一百五十人。相較微軟在台灣的正式員工只有四百多人,這批傳教士的人數已直逼一半的員工數。

今年三月初,台灣的軟體開發圈開始感受到微軟的「異樣」。全台的大學校園、大型軟體公司、小型新創公司,及各種開發者的聚會場合,幾乎可以見到微軟傳教士穿梭其中的蹤影。

十月九日晚間七點,「5945呼叫師傅」這一間員工不到十人的新創公司,在一間小咖啡館歡慶兩歲生日,七、八坪的空間擠滿網路與App的開發者。陳晴也在其中,是台灣微軟的傳教士成員之一,她來頭可不小,是二○○三年微軟潛能創意盃亞洲區第二名,當時還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的她,可是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手中領取獎牌後,被延攬入微軟。

她正在聚會現場向開發者推銷微軟的雲端服務工具,而5945同時也在台前宣布他們已加入Windows行列。5945執行長林淑君表示,微軟的「BizSpark」計畫提供五年年資以下的新創公司,免費取得微軟的開發工具和開發環境、雲端空間,甚至派專人提供服務,「微軟的服務向來很貴,如果沒有這項計畫,我們完全不考慮使用微軟的東西。」

林淑君粗估指出,一套灌滿微軟授權的專業開發電腦,若再加上開發環境的技術支援,至少要一百萬元,「現在我們一年只需要付幾千元,使用權限有八人共享,且還有專人技術指導。」過去只有大公司用得起的開發工具,但微軟現在簡直是免費大放送。一直密切觀察微軟動態的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表示,微軟和過去很不同了,最明顯的是「姿態變得好柔軟,以前他們只服務大型企業呀!」

祭出優惠拆帳喊到八二拆,比蘋果好康

微軟還祭出比蘋果更優惠的拆帳方式。出身遊戲橘子的徐熙灝在App Store開發一款遊戲「喵咪方塊」,三週有三萬次下載,曾榮登前五名排行榜。為了獲利,他很樂意擁抱Win8,「同樣都是七三拆(開發者七、平台三),但微軟還多了一項鼓勵,就是下載次數突破二萬五千次後是八二拆。」

微軟的傳教士大軍伺候開發者有如貴婦般,不僅有專人提供線上與當面的技術諮詢,甚至還自掏腰包聘請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的專業顧問,為開發者製作的App把關與診脈,確保開發者的App兼顧設計感與美學,碩網科技便享受過這一道服務。

碩網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邱仁鈿表示,他們在今年一、二月接到微軟邀請,開始為Win8的商店開發專屬App——TuMetro。據了解,微軟在英國設有專門檢視App在使用者經驗與設計方面的團隊「AER」,未來要擠入Win8軟體商店「精選」的App,都要經過AER把關。

邱仁鈿在過去半年間,常常在半夜十二點出入台灣微軟辦公室,與英國的微軟人員討論App設計,「我們在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都有(軟體)上架,而Google在台灣也有辦公室,但他們從未有人理睬過我們,蘋果更不用說了。」在這個App當道的時代,這場「挖牆腳大戰」戰雲早已密布,而且還將隨著Win8正式上市後越燒越烈。

【延伸閱讀】5大面向,讓人人擁抱微軟平台——微軟「傳教士」分工

1.App品質把關協助技術人員與設計師有關使用者經驗的概念與服務

2.維繫夥伴關係連結所有軟體與硬體公司,共同在微軟平台上做開發

3.拉攏開發者傳遞微軟新的開發工具和平台技術,傾聽與解答開發者的疑問

4.打造開發環境協助開發者整合微軟與非微軟技術,建構應用程式和解決方案

5.提供策略針對企業提供科學數據和學習方法,以解決科技和商業知識的問題

資料來源:微軟開發者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77

中國通訊App老大 要韓國Line好看

2012-11-19  TCW
 
 

 

當每個人人手一隻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的時代來臨,這意味著一件事:你可以隨時保持聯絡,以及消費。

通訊入口平台就是這道通往背後龐大商機的閘門(Gateway)。搶食這張入口門票的廠商不只Google、臉書(Facebook)、微軟(Microsoft)等網路巨擘,還有許多你想像不到的廠商也來勢洶洶,尤其是即時通訊應用程式(App)廠商,小卻靈活,已經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你剛剛拍得照片可以App給我嗎?」「聽不清楚,Line給我吧!」這些對話,你有沒有越來越熟悉?這就是通訊App的應用,只要手機能上網,大家彼此傳簡訊,甚至通話都不用錢,等於省掉大筆電話費。

根據市場調查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報告指出,在二○一六年,通訊App用戶將超過十三億人。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總人口,有如蜜糖吸引各路蜂蝶擁上。但蜜糖卻也是毒藥,調查研究機構Ovum也統計,通訊App將吃掉全球電信業者一年一百三十九億美元,相當新台幣四千一百七十億元的簡訊營收。

雙霸暫出線》微信用戶數追上WhatsApp

通訊App始祖級的WhatsApp二○○九年起步,累積有兩億用戶,在歐美市場橫著走,每天消費者使用它,收發一百億則簡訊。而出身韓國的Line靠著趣味的貼圖表情勝出,僅花十七個月時間就橫掃日韓台三地,母公司NHN本來是一家開發搜尋引擎和網路遊戲的公司,和通訊沾不上邊。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初,中國四大入口網站騰訊也殺入戰場,推出微信(WeChat),挾著原本騰訊QQ七億多用戶的優勢,讓微信上線不到兩年就有兩億用戶,這是Skype花了四年才拚出的數字。微信更在一個月前在台北一○一設立辦公室,專責推廣台灣業務,十一月八日,由藝人羅志祥和楊丞琳雙代言的電視廣告,也開始大放送。

但從商業而言,這是一場處於混沌不明的戰役,參戰者不限產業,沒有大小之分,而獲利模式不明確,更凸顯其詭譎。

究竟各家在盤算什麼?Line說要做「智慧型手機上的臉書」,微信台灣及香港辦公室總經理譚樂文接受本刊專訪時,定義微信是個「平台」,不甘只做語音通訊App。

微信明顯不是一個原創產品,而是一個「模仿」很成功的產品,它可以發簡訊、傳照片,或把手機當對講機跟朋友對話,一樣都是講免費電話,但多了趣味;還有QR Code和品牌官方帳號,讓麥當勞和星巴克可以輕易的將折價券「精準」傳送到消費者手中,儼然是一個廣告發送平台。

獲利缺模式》手機購物最可能挖到錢

微信上線至今沒有一毛錢收入,騰訊難道要做賠錢生意嗎?其實,騰訊要賺的不是通話錢,而是消費者習慣一打開手機,就進入微信的平台通話後,微信可以順便賺到,消費者透過手機購物的錢。

根據Google日前公布的調查指出,六五%使用者以智慧型手機做為購買行為的起始點。現在,騰訊廣大產品線中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財付通」,未來也可以助微信一臂之力,因為財付通可以串接商流與金流,促成使用者在手機的消費行為。抓住消費者想花錢的瞬間,實現它,錢就進入業者的口袋了。

微信以台灣做為進軍國際市場「試點」,是微信在中國以外第一個試點。譚樂文表示,台灣網路環境成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在台灣若是成功了,便是跨入全球市場的重要指標。」

從韓國到中國。現在,台灣也有冒出頭的另一款產品Cubie,由一家原本做網頁遊戲的小公司Gamelet所開發。十一月初,開發圈傳出Cubie獲得矽谷創投500 Startups一百一十萬美元投資,外界終於注意到,這款能塗鴉和擁有動態貼圖的簡訊App,也只花八個月便在全球擁有四百四十萬用戶,其中一百萬用戶來自泰國。

初期拚卡位》App只有憤怒鳥賺到錢

懷著成為一個「使用者每天都會打開的App」的目標,Cubie正在籌備付費貼圖服務。Gamelet營運長陳翔雲表示,現在只想滿足使用者,把產品做好,目前還沒空去想三、五年後的樣貌。

陳翔雲的想法,其實反映出目前各App廠商的心態。甫獲得Google Play「頂尖開發者」殊榮的陳坤助分析,通訊App戰場現在只是「拚量」的初期階段而已。即時通訊App的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大家都沒把握。

十多年來沉浮網路的新浪台灣總經理林啟文說,「App到目前只有一隻鳥(編按:指憤怒鳥遊戲)賺到錢,」通訊App會不會賺錢沒有人知道,但這就是機會,非得卡位不可。

卡位,鹿死誰手言之過早。但這也代表了,這個新戰場仍生機蓬勃。

【延伸閱讀】通訊App雙雄,各擁2億用戶——全球各大通訊App表現比較WhatsApp(美國):2009.7推出、iPhone:下載收費一次性0.99美元Android等4平台:下載首年免費,其後每年0.99美元、全球用戶數42個月2億人KaokaoTalk(韓國):2010.3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32個月5,000萬人Kik(加拿大):2010.10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5個月1,900萬人Viber(以色列):2010.12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3個月1億人微信 (中國):2011.1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2個月2億人Line(韓國):2011.6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17個月7,000萬人Cubie(台灣):2012.3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8個月440萬人資料來源:網路、各軟體官方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7

抓住三秘訣 本土App也能長銷

2012-12-03  TCW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說:「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這句名言,套進行動裝置應用程式(App)的世界,已經受到挑戰了。

十一月十九日,應用發現創業公司Appsfire宣布,蘋果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已有逾百萬款App。稍早前,Google也公布一項調查:台灣智慧型手機用戶平均安裝三十個App,過去三十天內用過的App只有八個。這兩份統計數據看在App開發者眼裡,說明一件事:想在App世界成名越來越難,讓使用者停留十五分鐘的可能性都沒有。

拜蘋果和Google所賜,App平台提供全球開發者淘金的大好機會,光是美國,就有二十七萬五千名開發者被吸引到App Store平台上,蘋果截至今年第三季支付給全球開發者的金額已有六十五億美元。

但一款App要出頭得突破重圍,無數例子是上架平台後,連一分鐘都沒有紅過,瞬間沉沒於App汪洋之中。

只紅四天App:殭屍巴下去》收入不夠付一工程師月薪

和無聲的立即沉沒相比,曇花一現的暴紅是處境相對好的,「Slap That Zombie(殭屍巴下去)」這款體感遊戲的開發團隊LND剛剛嘗過這個滋味,這款遊戲專門針對iPad開發,玩家不須碰觸螢幕,單手騰空一揮,也能把螢幕裡可怕的殭屍打倒,售價○‧九九美元。

利用電腦視覺技術的應用在App Store還不多見,「殭屍巴下去」在App Store台灣不分區排行榜蟬聯四天冠軍後,下載次數快速觸底。上線一個月,全球下載總次數只有一千七百多次,總收入還不夠支付一個全職工程師的月薪。

秘訣一:》掌握使用者痛點

但競技場裡還是有「長期賣座」這回事的,而且,目標還不是放眼全球七十億台行動裝置的大市場,而是針對小小台灣島上的本土應用,卻也有獨立開發者長期又默默的賺進好幾桶金,究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三十二歲的李柏瀚是PayPal的工程師,現在在上海工作。兩年半前,還在台北生活的他開發出一款查詢公車路線的App:大台北極速公車。「我只想解決自己每天都會面臨的問題,」他說,那時候的公車軟體不是資訊不全就是頻頻當機,乾脆自己寫一個。因為等公車不方便,會「痛」,這就是商機所在。

為使用者解決需求,哪個開發者不知道呢?但李柏瀚的「宅男」觀點很獨到:這個需求若連正妹和老人家都「痛」的,就是最佳需求,「男生都騎摩托車啊!但正妹搭公車,且喜歡告訴等一下接她的人幾分鐘後會到。」透過不斷傾聽正妹和長輩意見,他開發出一款收費○‧九九美元,且市場小到只有大台北地區的公車族願意埋單。

兩年半來,他賣出八萬套,這個數字看似很小,但以開發者分拆七成換算下來,他已賺進至少一百六十八萬元,且至今仍維持每天二十多套的銷售。

秘訣二:優化產品內容》

十一月九日,陳坤助成為Google Play的「頂尖開發者(Top Developer)」,是台灣第一人,擁有這項殊榮的都是國際大廠,譬如WhatsApp、臉書(Facebook)等。

若你以為他的App多有創意,那就錯了,事實上,他兩年多來只開發三款App,而且全都是以政府資料為基礎,分別是高速公路影像、天氣,以及郵遞區號。前兩款下載次數都已突破一百萬,農曆年期間,高速公路即時影像這款App還同時有十五萬人上線使用。暱稱KNY的陳坤助在台灣獨立開發圈頗有名氣,他指出,每天的流量才是一款App能否生存的關鍵,「像頻道一樣,每天有多少人打開來看,是廣告主最在意的。」

於是他不斷優化產品,兩年來,他說服高公局釋出動態影像讓開發者加值利用,提供駕駛人最在意的車況、行車速度等資訊,操作方法簡單,確保他們專注開車,同時擁有最佳使用經驗。這三款App至今仍穩定的每月為陳坤助帶進「兩、三個工程師月薪的收入」,算一算,月收入十萬元不成問題。

秘訣三:進行有意義改版》

楊毅楨八月底放棄了科技大廠不錯的待遇,辭職回家專注經營手邊唯一的一款App:食在方便。從今年二月上線,這一款讓使用者找美食的App,在Android平台上已經改版超過五十次,如今下載次數已經碰觸台灣本土應用的下載天花板:一百二十萬次,月收入比以前任職的公司待遇還優。

從剛開始只是整理美食電視節目的店家資訊,並結合導航的陽春功能,每次改版,楊毅楨就新增與強化功能,到現在,他簡直在經營手機上的美食社群,平均每天有三百則使用者留言、一百則美食推薦,還要負責刪除被檢舉的資訊。

改版是開發者用來維持App活力的利器,台灣第一位在全球創下千萬下載次數的獨立開發者盧育聖表示,改版可以刺激下載,但大概也只能維持兩至三天,有意義的改版才能留住使用者。

App的經營秘笈已有百百款,但抓住三法則,即使面對不夠大的市場也能嘗到長銷的甜頭,而非僅是暴紅後的空虛。

【延伸閱讀】本土App應用也能穩定獲利─3款台灣長銷App名稱:KNY高速公路即時影像上線時間:2010/8下載費用:免費成績單:累計100萬次下載,最高紀錄1天15萬人次上線營收:來自廣告,月收入約10萬元應用:監測即時路況與行車速度特色:透過影像讓使用者預知前方道路資訊

名稱:大台北極速公車上線時間:2010/3下載費用:0.99美元成績單:累計銷售8萬套,同類型App中唯一收費營收:來自下載,上線至今約168萬元應用:查詢公車進離站時間特色:搜尋方式除路線與公車編號,還有站牌位置

名稱:食在方便上線時間:2012/2下載費用:免費成績單:累計下載120萬次,至今維持每天1千次下載營收:來自廣告,月收入約6-7萬元應用:找小吃類美食特色:手機的美食社群,有「好店指數」與「網友精選」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8

下載量近八十萬次 香港八達通也來取經 神通玩出高鐵App 三十年老品牌新生

2012-12-31  TWM
 
 

 

講到神通,你想到什麼?台灣第一家電腦品牌、導航機?或許你該用另一個角度認識它。因為機場自動辨識的通關系統,以及每天近五千人使用的高鐵App,都出自神通之手,就連香港「八達通」也找上門,希望神通設計相關軟體。

撰文‧賴筱凡

「嗶!歡迎歸國。」護照輕輕一刷,三秒鐘的自動辨識,旅客魚貫地穿越玻璃閘門,如果你出入國境,一定會注意到機場的這個新科技產品。場景再換到高鐵車站,迎面而來的旅客把智慧型手機一放,就能成功入關,不用再拿著一張紙,光靠智慧型手機上的QR Code,就能搭高鐵。

這些高科技的生活體驗,融入你我的生活中,然而,這些尖端技術卻出自一家三十年的老牌電腦公司——神通。

一支iPhone收買老臣心說到神通,你會想到什麼?台灣第一家電腦公司,這是五年級生對神通的普遍印象;Mio導航機,這是近年神通最靠近終端消費者的子品牌。以後,對於神通,你可能要多記兩個名詞,一個是機場、另一個是高鐵。

這是一個老牌電腦公司的新風貌,而重新讓神通搭上風潮的,卻是時下年輕人創業最火紅的App(應用程式)。

時間拉回二○○九年,一場少主與老臣的爭論戰,引燃神通開發App的這把火,「那時,我們研發部門正面臨轉型……唉!沒辦法,原本想做醫療相關的軟體,只是不怎麼成功。」神通行動服務部創意研發中心處長陳致愷搔著頭不好意思地說,因為他們研發整整三年的醫療產品,卻沒能開花結果。

陳致愷心底明白,開發方向轉型已是在所難免的事,但要轉換到哪個跑道上,他心裡還抓不準。那是神通少東、神通創意研發中心副總苗華斌剛接掌研發處之初,「方向很明確,就是要做App。」苗華斌說。

只是問題來了,究竟要以開發蘋果手機應用軟體為主,還是微軟的手機軟體?

「我有點堅持,應該要開發微軟手機用的應用程式。」陳致愷不諱言,當時iPhone風潮還在醞釀,但宏達電鑽石機已經賣得火熱,「我們過去與微軟一起合作的生意那麼多,所以開發微軟手機用的App,應該也是一個方向。」兩個人僵持不下,但苗華斌還是傾向做蘋果系統。

「那時,我有點賊,就在Robert(陳致愷的英文名)生日時,送他一份禮物,最新的蘋果iPhone。」苗華斌笑得有些不好意思,無心插柳柳成蔭,卻讓他意外收服老臣心,但挑戰才正要開始。

說來容易、做則難,決定要揮軍行動通訊用的軟體開發後,陳致愷的難題來了:「做電腦、寫程式,我們很行,可是懂蘋果應用程式的卻沒半個,更慘的是連一個會寫蘋果App的工程師都沒有。」陳致愷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衝,挖角、受訓樣樣來,還把工程師送去上了好多相關課程,就連他自己也不例外。

不做憤怒鳥 App要賺錢隔年,一個靠著寫蘋果應用程式的芬蘭小團隊,靠著再簡單不過的彈弓遊戲,席捲全球,那是︿憤怒鳥﹀暴紅的傳奇。但在苗華斌看來,他篤定地搖了搖頭,「這不是神通要走的路,我們不會是下一個︿憤怒鳥﹀,我們很清楚,不能為神通帶來營收貢獻的App,我們不做。」對比一窩蜂開發商搶進,編織一個叫作憤怒鳥的夢,苗華斌實際得多,「我們做過研究,遊戲App雖然下載量大,成名卻靠機運,所以我們要做實用工具App,這才能真正替公司賺錢。」所謂實用工具App,指的是像交通運輸系統訂票、時刻表查詢等,你我生活上會用到的工具。「我們第一個念頭就是高鐵,因為他們原本就是神通的客戶。」陳致愷說,神通本來就替高鐵設計整套訂票系統與機器,要進一步替高鐵設計App,神通一定比其他人有優勢。

在陳致愷著手開發高鐵App之際,高鐵宣布與超商合作,在超商就能購買、取得高鐵票,「我心裡想,超商能把QR Code印在紙上,變成另一種高鐵票,我們為何不把QR Code直接做在手機裡?」就是這個念頭,讓陳致愷敲開了第一扇門。

為了說服高鐵,苗華斌與陳致愷寫好簡報,要在半小時裡,讓高鐵看到他們的創意,趁著一場例行會議,他們硬著頭皮就上場了。「那場會議,高鐵的反應,老實說,半信半疑。」陳致愷不諱言,高鐵也在想,真能做到沒有實體車票嗎?

答案就在一場實驗裡。那是超商開賣高鐵票的第一天,苗華斌馬上在超商購買高鐵票,用iPhone拍下上頭的QR Code,直接把手機擺在感應器上,居然成功通過閘門。

「他打電話跟我講實驗結果時,我就知道,這一定能做。」陳致愷會激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一年後,高鐵T Express就此誕生。

辦到這個任務的團隊,成軍不過三年,成員只有十多人,卻開發出這個下載量超過七十九萬次的手機通關軟體,每天更有近五千人用它訂購高鐵票,甚至還讓香港的交通運輸系統「八達通」公司找上門來,就是希望神通能替「八達通」設計相關軟體。

未來,神通要更積極搶進行動通訊軟體市場,「短期內,這個團隊要看出明顯營收貢獻,可能不太容易,但它絕對是未來神通成長動力的來源之一。」苗華斌很有信心,因為這個團隊,已經成功讓三十年老品牌,有了新活力。

高鐵T Express

.2011年:台灣高鐵推出手機通關軟體,讓消費者只要智慧型手機在手,訂票、取票、通關都可用。

.79萬次:自台灣高鐵App提供免費下載後,超過79萬人次下載,不論蘋果、Android或微軟系統,都能使用。

.4800人:平均每天超過4800名乘客使用高鐵App預訂車票,進出高鐵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