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Uber創始人:估值35億美元的租車應用如何煉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6/57970.html

國內打車APP火,國外高端租車服務火。i黑馬指的高端租車是Uber,如今已經估值35億美元。2009年高檔叫車服務Uber成立,去年八月更獲得Google Ventures和TPG Capital兩家創投公司約2億5800萬美元投資,公司估值據稱達到35億美元,外界預測Uber會是繼臉書、推特後上市的科技新創公司,公司的聯合創辦人兼CEO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可望成為矽谷新一代領袖。這筆投資引發外界許多想像,科技媒體Techcrunch甚至「想像」未來會出現無人駕駛計程車,但在我們做任何臆測前應該來好好了解Uber,以及它何以成為矽谷新貴們的新寵。Uber的誕生卡拉尼克小學六年級時接觸電腦編程,最喜歡的種類是電玩遊戲,把遊戲中的怪獸們在屏幕搬移是他最大的樂趣,沒想到,這對他日後創立Uber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時間拉到今日Uber舊金山總部,公司里有一個軟體叫「神的視野」(God View),是一幅街道圖上面顯示所有Uber司機以及正在瀏覽Uber App使用者的所在位置,而這是4年前卡拉尼克觀察舊金山車水馬龍街道時突發的靈感。當時,他在God View上看著來往的的車流突然有了想法: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電腦演算法將車子像電玩里的怪獸般移動?事實證明可以,現在行動裝置使用者只要點下Uber應用後等上5分鐘左右,高級的黑頭車就會出現在顧客所在位置,今日,Uber已是矽谷新貴喜愛的租車服務,觸角擴展到全球60座城市。阻力Uber出現顛覆了原本受政府嚴格管制的載客收費制度,以及司機只能原地等待客人的經營方式,受沖擊的市場不只舊金山,全國各大城市皆然。首當其沖的舊金山政府很快地指Uber是「無執照」計程車服務,並向其發出停業警告信函。但卡拉尼克仍堅稱他們不過是利用軟體為司機與乘客間扮演中介的角色,但紐約、芝加哥、波士頓和華盛頓等多座城市仍對Uber發出禁令,立法者與科技公司之間的緊張關系一度到達高點。不過目前華盛頓和紐約政府都已經解除禁令,接受這項「全國都市交通法規的創新模式」。僅管好勝的卡拉尼克很享受來與政府和工會抗衡的過程,但他最在乎得還是不斷改善Uber的演算法,希望能進一步提升車輛控管、即時資訊管理以及計費等等。為此卡拉尼克找來多為巨量資訊、核子物理、天文物理和電腦計算生物學等領域的博士,使Uber程式更穩定及具彈性。接下來Uber即將進入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上海、杜拜和印度班加羅爾等城市。Uber與Google?Google對Uber超大手筆投資引人註目,也讓外界不斷猜測兩者未來會又怎樣的合作可能。卡拉尼克表示,Google的資金對公司成長有很大幫助,被問到有無可能發展配送服務,他認為公司還有很多可能性,找到客戶需求以及透過創意提供服務才是最重要的。而配送服務除了要改善演算法,還會與Amazon、eBay和Walmart等大咖強碰,競爭條件相當不利,要能站穩腳步除非有Google幫助。巧的是,Google去年秋天曾在舊金山地區推出線上購物同日配送服務。對此,Google Ventures表示,會投下大筆資金是因為看中Uber具有的龐大潛力,但目前Uber與Google不會在配送服務上合作,而許多人猜測的Google無人車結合Uber短期內也不可能。不過Google Ventures透露,有興趣將地圖產品加入Uber服務。卡拉尼克目前的經營重心會放在發掘Uber可能性以及提升演算法上,他說,小時候他喜歡沈浸在電玩遊戲的程式世界里,現在他也要把相同的熱情投註到Uber,開創新的城市交通模式。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 Jasper Hsu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910

《市場贏家》用Uber點一下 「黑頭車」五分鐘就來 一款叫車App 搶走全球計程車行生意

2014-03-03  TWM
 
 

 

美國新創公司Uber,靠一款叫車服務App,震撼了全球計程車業;不僅在全球逾七十個城市開展業務,就連在小黃滿街跑的台灣也無往不利,去年全球營收衝破十億美元。

撰文‧顏雅娟

一家來自矽谷的新創公司,靠著一款App改變了全美出租車產業,這家公司讓Google、亞馬遜掏錢投資,更讓最新一期的《彭博商業週刊》以封面故事撰文介紹。它是讓不少政商名流大為讚賞、卻也讓為數眾多計程車業者懼怕的──Uber。

成立不到四年的Uber,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只有三十七歲;但《彭博商業週刊》形容它是「智慧型手機時代最令人愛恨交織的新創公司」,用戶喜愛它的可靠和迅速,卻也激怒傳統計程車司機。

去年八月,Uber完成最新一輪三.○七億美元的融資,讓這家公司的目前估值已接近三十五億美元;過去三年多來,Uber的「黑頭車」開進全球逾七十個城市,外界估計光是去年一整年,全球營收便衝破十億美元。

乘客評分 淘汰最差的五%司機只要在智慧型手機下載Uber,連結信用卡資料後,使用者只要在想叫車時,點一下圖示,一輛黑色賓士車就會在五分鐘之內開到使用者面前。特別的是,Uber司機會在乘客上下車時幫忙開門,車上備有瓶裝水;在抵達目的地的那一瞬間,Uber會自動從信用卡扣款,乘客完全不必掏錢包。就像Uber台灣區總經理顧立楷所說:「Uber提供一個美好的搭車經驗,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說起Uber能在全球不同城市引領風騷,顧立楷點出:「交通不便,是每一個大城市都會遇到的痛點。」在台北市,每天大約有一百萬輛次的計程車,「市場一定在,只要抓住這塊餅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就能獲利。」顧立楷自信地說,根據Uber過去幾年在全球各城市推廣的經驗,在任何城市營運超過一年,就能達到穩定獲利。

然而,叫車App在台灣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家也都非常習慣在街上攔「小黃」;這樣特殊的市場生態,讓Uber在一三年八月進入台灣時,踢到一塊大鐵板,「費用過高,幾乎是每個使用者共同的抱怨。」顧立楷不諱言。

很快的,Uber在八月底做出調降費用的決策,把與計程車價差從原本的二.二倍縮小至一.五倍,「調降後,每日使用人數成長了兩到三倍。」顧立楷說。

有了使用者口碑與人流,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更多的優質司機與「黑頭車」。在台灣,Uber的作法是與當地車行合作,拆帳比例約二比八。「我們提供的就是一個服務平台,車和司機都還是由車行負責,但我們會事先面試、篩選。」在卡拉尼克眼中,Uber與一般的計程車行不一樣,「多數的計程車行不重視客戶服務,因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把車借給司機。」但Uber更重視的是使用者體驗。Uber設有評分機制,乘客可以幫司機評分(一到五顆星)。「以美國為例,只要是星等落在最後三%到五%的司機,就會被淘汰。」靠著每一位乘客的嚴格把關,確保Uber司機的服務品質。

發車快速 未來可配送包裹與外賣此外,在Uber龐大的組織裡,每週各個城市的總經理都會一起舉行視訊會議,看在過去曾自行創業的顧立楷眼裡:「當你有全球幾十個城市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參考,對現下業務推廣是有很大幫助的。」這讓Uber在台灣推出不到一年,使用人數每個月都有三○%的成長,光是去年西洋情人節一天,就吸引了上千人預約叫車。

不僅Uber大撈交通商機,把鏡頭拉到對岸的中國,今年春節,中國兩大叫車App「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補貼活動。

這場叫車補貼戰,讓背後金主騰訊與阿里巴巴共計燒掉了人民幣七億元,表面看,似乎是兩大巨頭失去理智的意氣之爭;但看在行家眼裡,這正是兩大網路巨頭想率先奪得網路線下,這塊無比肥美商機的指標性戰役。

一夕之間,全球的計程車大戰就此開打。究竟叫車服務大餅能有多大?就像卡拉尼克時常對外說:「一旦能在五分鐘內派來一輛汽車,便可在五分鐘內送來更多其他東西。」在去年情人節當天,Uber就在美國實驗配送鮮花的服務;未來,卡拉尼克誓言要在全球城市建立密集的Uber汽車網路,並利用這個網路配送包裹和外賣。

曾在早期投資Uber的風險投資家皮思瓦(Shervin Pishevar)這麼說:「他(卡拉尼克)是一名帝國創造者,他一心想改變世界。」不過卡拉尼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給客戶方便,然後潮!」看來,全球的傳統計程車業可得繃緊神經,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行動網路的浪潮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9

Uber和Airbnb何以顛覆傳統行業:打造自身差異性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26
近年來旅遊行業未能誕生出偉大而成功的品牌,Expedia、TripAdvisor等大品牌,退一步說,包括Kayak在內的企業都是在至少十年前起步的,行業人士對這一現狀深感痛心。

與此同時, Booking.com、Skyscanner以及Trivago等品牌在歐洲深入人心,去哪兒和攜程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

Uber和Airbnb的估值已超越了主流租車企業和連鎖酒店,儘管它們面臨許多監管問題,但仍有潛力成為國際大品牌,為這個行業帶來新的生機。

Uber和Airbnb如今知名度大增,它們和競爭者一起正在改變租車和住宿行業的傳統觀念。

Uber剛剛完成12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70億美元,其移動應用和它的競爭者Lyft一起正在拉動消費者的增量需求並改變他們對租車服務的認識。

正在重新定義住宿行業的Airbnb估值同樣高達100億美元,正如凱悅酒店的CEO Mark Hoplamazian所說,毫無疑問Airbnb將會發展,但它也會一直存在。




創業公司要多麼與眾不同?

Uber、Lyft和Airbnb都有機會成為國際大品牌,因為他們與行業內其他企業非常不同。

還有人稱這三家企業與行業先行者「截然不同」。

想起這句話是因為我最近和HotelTonight的CEO、一名積極的旅遊創業公司投資者Sam Shank聊起了他對旅遊創業公司的看法。

Shank對我說,當創業公司和他討論差異化的問題時,他會問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否與其他公司「截然不同」。

旅遊創業公司Hipmunk創造了機票和酒店搜索的痛苦指數(Agony Index),這是否能成為足夠獨特的成功基石有待探討。當然,Hipmunk不會止步於此,但是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創意。

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旅遊創業公司必須致力於自身與其他企業的「差異性」,就像Uber和Airbnb與他們的競爭者一樣。

Hopper的轉變

當談到旅遊創業公司Hopper時,我們難免會想到旅遊創業公司的創意流失。

Hopper由Frederic LeLonde創辦於2007年,致力於打造一個能改變旅行計劃過程的大型目的地數據庫。

融資2200萬美元之後好幾年,Hopper才將所謂的「alpha」網站上線,展示其姍姍來遲的旅行計劃產品。

然而這個產品並未引起關注。

據說,在成立七年之後Hopper改變了策略,因為他們發現旅行者對目的地內容和旅行計劃產品並不是特別感興趣。

Hopper最新開發的產品是讓旅行者獲得潛在航班的票價「資料」,從而決定最佳飛行時間。

Hopper似乎完全無視行業的現實,沉浸在自己打造的技術中,現在他們又弄出了另外一個旅行者不會感興趣的產品,以證明自己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沒人能通過預測什麼時候坐飛機賺錢,幾年前Bing Travel收購Farecast時獲得了其航班預測技術,但最近他們也停掉了航班預測業務。

LeLonde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技術專家,也曾獲得過成功,他創辦了Newtrade Technologies並於2002年將其賣給了Expedia。

不過,Hopper沒有創造過、顯然目前也沒有創造「截然不同」的產品,無論是旅行計劃、機票預測還是傳說中的元搜索產品。

LeLonde以及一群有志向的旅遊公司創業者,尤其是那些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一直在旅行計劃和移動應用方面進行著各種努力,但他們只是在白費工夫,而且還浪費投資人的錢。

當然,這些嘗試不能完全歸零。創業者們可以獲得有益的經驗,或許還能創造出有趣的產品,只是他們在開發旅行計劃產品上面花費了太多精力,而這些產品又太過相似,成功的幾率太小,因為他們不像TripAdvisor或是Lonely Planet那樣「截然不同」。

Hopper或許不願承認,但是這家創業公司會發現消費者並不買賬,無論技術看起來多麼誘人。

Airbnb和Uber已經證明了要成為成功的具有顛覆精神的旅遊創業公司,必須「截然不同」。

「我經常和創業公司說的一點就是,他們不能僅僅是比別的企業更好,他們必須與眾不同,」 Hotel Tonight的CEO Shank說道,「HotelTonigh提供更好的酒店、更優惠的價格和更便捷的預訂服務,但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只做當天服務,並且只在移動設備上提供服務。」

你可以爭論說HotelTonight的模式最終會被市場淘汰,但事實是我們的確在創辦之初就做到了「截然不同」。

僅僅是調整策略變得和其他企業略微不同,或是開發出一些很容易被大公司模仿的產品,這樣的企業只能走向毀滅。

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創業公司極其不易,但這是成功創業者的信念。

來源:環球旅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8

Uber投資人暴賺二千倍 一人網站股價狂飆社群網路是華爾街的新泡沫?

2014-07-21  TWM
 
 

 

社群網站今年來吸引創投基金競相投資,吹起新一波網路泡沫,不太賺錢的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市值已推升至五千多億元,金融市場開始懷疑,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是否會重演?

撰文‧乾隆來

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在六月完成新一輪的增資,這家成立至今才四年的新公司,這一波獲得黑石、富達等基金公司青睞,公司市值高達一七○億美元(約五千一百億元新台幣),與三年多前第一次增資相較,當時慧眼投資Uber的天使基金們,包括第一輪資本(First Round Capital)在內,已經暴賺二千倍!

Uber暴發的傳奇故事,最近突如雨後春筍般爆出,而且幾乎都與社群軟體的新貴有關。

今年三十二歲的以色列軟體工程師亞伯爾(Or Arbel)在公司老闆逼迫下,勉強花了八個小時寫出一個手機App程式,這個程式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發出「Yo」(音同又)給手機聯絡人。亞伯爾原本要在今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將 「Yo」掛上蘋果的Apple Store,卻被蘋果公司以「缺乏實質意義」拒絕。亞伯爾在老闆的逼迫下,多次向蘋果申訴,才獲得上架。

最蠢App夯翻!

僅花八小時 獲兩百萬次下載結果,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蠢的App」,一上架竟然就吸引了兩百萬次下載,晉陞為最熱門的前十大App程式,還有科技分析師認為「Yo」這種腦殘的溝通軟體「最適合掛在即將上市的iWatch」。

亞伯爾與他的老闆被矽谷投資人追著跑,即使他們講明了這個程式瞬間就會被競爭者複製,馬上就有「Hey」、「Hi」等山寨版出現,但是幾十家天使基金仍然捧著現鈔要跟亞伯爾「Yo」。這個只花了一個工程師、八個小時工作的作品,賣了一二○萬美元(約三千六百萬元新台幣)的現金,換算亞伯爾的「時薪」高達四五○萬元新台幣。

與「Yo」一樣靠著一人就暴發的社群網站,還有販賣名人聯絡資料的Cynk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美國櫃枱買賣的股票,從五月十五日的○.○六美元,突然暴漲到七月十一日的二十一.九五美元,四十個交易日上漲三六五倍。美國證管會因此下令暫停交易,《華爾街日報》以及各大媒體都報導,這家一夕暴紅的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底完全沒有營收,公司總市值卻突破六十億美元!」社群網站股價暴漲的傳奇,當然要以今年初賣掉的 WhatsApp最具代表性,這家員工只有五十五人,完全不收廣告的公司,在今年二月十九日簽約以一九○億美元(約五千七百億元新台幣)賣給臉書。WhatsApp在○九年以二十五萬美元創業,後來接受了紅杉資本七百萬美元的增資,短短四年內竟以一九○億美元賣掉,引爆了社群公司暴漲狂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敏思(Christopher Mims)在七月七日的專欄大聲感嘆地問:「矽谷已經迷路了嗎?」他說矽谷的投資者忘了創新,一窩蜂只想從社群網站上賺到快錢。敏思認為,不論是Uber、Yo,或者剛完成股票上市、號稱可以代購兩萬八千家「餐廳外送服務」的GrubHub,甚至包括臉書在內的社群網站,都只是新形態的軟體廣告公司。

軟體才是硬道理?

矽谷創投基金湧入社群網站敏思質疑,美國的廣告市場一年有一千億美元,卻只佔十六兆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六%,矽谷的創投基金放棄了九九.四%創新機會,一窩蜂把鈔票全堆到社群網站,再度弄出了一個社群新泡沫。普華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也顯示,去年創投基金投資了三九九五個案子,投資金額有二九四億美元,其中有三七%,金額達到一一○億美元,都給了軟體公司,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產業集中度,都創了歷史新高。

這一波社群狂潮醞釀多年,一直到二○一二年九月臉書用戶突破十億,以及iPhone 5上市,又有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加持,颳起了空前的社群旋風,大家相信行動通訊、社群、大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相信「軟體才是硬道理!」終於再度吹出了一個新的泡沫。

這讓人想起二○○○年那次,千禧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高點出現在三月,主角是網路設備龍頭思科(Cisco),被媒體追捧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思科是引領網路的火車頭,擁有最多的網路創新設備,為所有網路公司創業首選,人人捧著大把鈔票向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請求指引明燈。

思科在二○○○年三月創下股價總市值五千五百多億美元的紀錄,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四十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全數給予思科「買進」或「強烈買進」的建議。

思科兆元美夢破碎!

昔日龍頭,市值剩四分之一思科當時本益比達到一二○倍,超過微軟的五十五倍,以及英特爾的四十二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衛斯頓認為,思科從一九九○年股票上市,十年間總市值成長一千倍,他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我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估計,以思科強勁的成長力,它非常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一兆美元』的企業。」結果,就在思科超越微軟的二○○○年三月,網路泡沫瞬間破滅,思科股價從高點的八十一美元,一度跌到十一美元;到了○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每股十八.四五美元收盤,總市值剩一千五百億美元。

十幾年來,網路的確改變人類的行為,思科也不斷創新求變,但是股價在十八至三十五美元間遊走了十五年,目前總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只有泡沫時期的四分之一。當然,「一兆美元」的夢,早已淪為笑柄。

而微軟與思科當時超越五千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再也無法觸及的天價,一直到一二年蘋果公司才又挑戰這個高點;一四年七月七日,蘋果來到波段新高,以五八三六億美元的總市值傲視全球。

千禧年網路泡沫破得慘烈,數以萬計的網路精英因此傾家蕩產,災難深深烙印在金融市場,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繼續勇猛邁進,已經創造了多次「典範移轉」的新浪潮,但是金融泡沫則從未在科技股上重現,直至今日。

過去十五年的科技龍頭,例如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稱霸全球,雖然本益比高達五百倍,但是公司總市值只有一千三百億美元,是年度營收的兩倍;蘋果公司藉著iPhone改變全世界,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而且是帳上現金超越千億美元的藍籌型公司。

甚至是將全球帶入社群世代的臉書,雖然與思科稱霸網路設備時期有同樣的成長力,但兩年半之前股票上市,公司市值卻低於一千億美元,過去一年臉書拚命擴大廣告收入,營收盈餘三級跳,目前總市值也就一千七百億美元、八十倍的本益比,離千禧年的泡沫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看來,一四年的社群泡沫,就算有水分,與二○○○年的網路泡沫,或者○八年的次貸風暴相比,還不至於演成全面崩盤的大泡沫。

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億美元暴增五倍,現在已經高達四兆美元,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印了這麼多鈔票,卻只吹出了臉書一千七百億美元、WhatsApp一九○億美元、Uber一七○億美元的小泡沫,金融市場一朝被蛇咬的心態,還是深烙在心中。

Uber會是泡沫指標?

今年獲利預估近五億美元

即使在「四年成長兩千倍」的Uber投資案裡,具體的營運數據也可看出投資界強烈的戒慎恐懼心態。表面上看來,一家不賺錢的叫車軟體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城市都遭到當地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的強烈抵制,怎麼可能有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目前有一萬五千輛車,每天叫車電話十萬通,每天服務三十五萬名乘客,而且還賣車體廣告、搞旅遊公司。幾萬人辛苦了半天,一年也就創造不到三億元新台幣的獲利,台灣大車隊股價一年來大漲一倍,目前公司總市值六十億元新台幣,與未上市的Uber差了一大截。

雖然Uber與台灣大車隊都是叫車平台,也都靠網路聯繫計程車與乘客;不過,從Uber去年底的營運資料顯示,Uber去年底「每週營收」高達二千二百萬美元、一週就超過六億元新台幣。

Uber掌握了客戶與司機的金流,客戶坐車不用現金交易,下車前在手機App上刷信用卡,Uber收款後再轉付給司機,而且因全球佈局,每週新增八萬名客戶(Sign-ups),一三年全年獲利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十七.五億元新台幣),當時公司增資後市值達三十五億美元,本益比不過二十八倍。

以此估計,當保守的富達基金、私募基金霸主黑石參與今年的增資時,Uber的有效客戶可能已經倍增,今年的獲利預估也會逼近五億美元,才會有一七○億美元的市值。Uber與台灣大車隊,表面上看似相近,本質卻大為不同,這倒是值得台灣投資人與企業家學習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8

Uber估值182億美元,顛覆型創業者卡拉尼克是如何做到的?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1/145324.html
貝萊德(Blackrock)、富達投資集團(Fidelity Investments)、威靈頓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谷歌風投(Google Ventures)、凱鵬華盈風險基金(KPCB)、門羅創投(Menlo Ventures)和頂峰合夥(Summit Partners)——截至今年6月,這幾大全球知名的投資機構陸續「屈尊」,共享同一個身份——Uber股東。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汽車服務公司Uber,通過打造一款APP,將有意提供租車或拼車服務的車主和乘客連接在了一起。成立至今5年有餘,這一服務的受歡迎程度,大大超出很多人預料。最新消息稱,有上述股東坐鎮的Uber已完成D輪共計12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高達182億美元。

Uber創始人兼CEO特拉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很可能借此天價估值,一舉躋身科技界億萬富豪榜。

「至少在賬面上是如此。」《福布斯》預測:卡拉尼克只需在估值182億美元的Uber公司持有5.49%的股份,便可坐擁10億美元的個人淨資產。而從未出售過公司股份的這位創始人,據悉,至少持有Uber公司10%的股份。這意味著,其身價逼近20億美元。

闖入者Uber

某種程度上說,Uber和國內的滴滴、快的,在服務模式上有些類似,只不過後者銜接的是出租車司機和乘客,而Uber銜接的主要是私家車主和乘客。

打開Uber的APP,輸入姓名,聯繫方式,信用卡信息等,即可建立個人賬戶。這款APP會根據你的位置,自動定位你周邊能提供租車服務的私家車有哪一些。某輛車接單後,你便能在地圖上追蹤它的位置了,還能根據Uber給你提供的車主信息,跟司機取得聯繫。下車時,車費和小費能通過信用卡直接完成。

通過Uber叫車,通常要比一般出租貴出些許,作為給Uber的佣金。但由此換來節省出來的時間和更優質的乘車服務,你會不會感覺這還是值得的?更何況,多花的這幾美金,有可能讓你坐上奔馳、奧迪這類高檔私家車;運氣好的話,誰知道蘭博基尼車主是不是也在業餘時間用Uber賺點小錢呢?

硅谷就是這麼神奇。許多科技創業者在這裡提出新點子,並不全靠高新技術驅動,而勝在服務創新。卡拉尼克的Uber就屬於這樣的公司——註冊成為其旗下司機後,私家車主可以隨時隨地賺外快;他們提供的拼車、租車服務,也給很多無車族帶來便利;Uber從中抽取一定佣金,起步3年後,年營收便高達1.25億美金。可謂三方三贏。

2009年,卡拉尼克在舊金山成立Uber,最初做的是豪華叫車服務,之後逐步提供一些平價服務,包括普通代步車甚至出租車。起初,總用戶量有限的Uber並不會對出租車公司產生什麼威脅,但誰會想到時至今日,Uber已進駐全球140多個城市,擁有司機數十萬人?對出租行業的衝擊,是不言而喻的。

2011年11月,Uber從門羅創投和高盛等處獲得新投資時,估值還只有3.3億美元;兩年後,翻了10倍;一年後,這一數字已變為182億美元。「Uber提供的不是出行服務那麼簡單,它是生活方式和運輸方式的交匯點。」卡拉尼克深諳「互聯網思維」。

顛覆型創業者

卡拉尼克一點也不像標準的硅谷創業者。後者多以喬布斯為標竿,黑框眼鏡,T恤,牛仔褲,時而不修邊幅,由內而外的散發著濃濃的極客氣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等都是個中典範。

\

卡拉尼克就不同了,出席各種場合多以合體西裝出現在公眾面前。不僅毫無程序員質,相反,倒更像精明幹練的職業經理人。

可他的確是個地道的硅谷小子——生於洛杉磯,12歲就能編程,大學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工程系,並且在大四時很標緻化地輟了學,開始創業。

1998年尚處傳統互聯網時代,卡拉尼克與同學合夥創辦了一個網站,供網友在其上相互交換自己已有的音樂和電影等娛樂資源,這個網站被命名為Scour。在版權保護意識頗強的美國市場,Scour一經推出便遭遇聯合抵制。無疑,購買了正版作品的各位用戶,堂而皇之的為他人提供免費盜版,雖然方便了彼此,但顯然違法。30多家大型電影、音樂公司對卡拉尼克提出侵權指控,要求賠償2500億美元。他與同學被迫賣掉公司,宣告破產。

三年後,卡拉尼克東山再起,用Scour的原班技術人馬成立新公司RedSwoosh。其服務模式與Scour略有類似,提供點對點文件共享服務,使用改良了的帶寬效率,幫助用戶完成大媒體文件的傳輸和交易。但與Scour不同的是,RedSwoosh規避了法律風險。2007年,RedSwoosh被Akamai Technologies公司以1900萬美金收購。卡拉尼克由此成為千萬富翁,那一年,他31歲。

對連續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好徵兆,RedSwoosh成就了卡拉尼克小試牛刀,讓他有了一筆創業資本。更重要的是,也讓他進一步堅定了自己創業之初的信念:新創服務總會顛覆既有模式和格局,不要畏懼做一個挑戰者。

這些經歷和信念,直接孕育了2009年Uber的誕生——該年3月,卡拉尼克與朋友Garrett Camp在舊金山成立Uber叫車服務公司。

意料之中的是,短短4個月後,他們便被舊金山市政府勒令停止營運。理由包括「收費費率未經審查」,「車輛沒有漆成統一標準顏色」,「司機培訓和牌照未經考核」及「沒有購買相應保險」等。

但有過前兩次「邊緣創業」經歷的卡拉尼克,並不認為上述理由能證明Uber違法,相反,倒是能證明Uber的創新——因為服務模式太新,以至於尚未被既有審查制度納入範疇。他的這一判斷,得到了專業律師的認可。

Uber開始發動用戶的力量來對抗這股行政力量。認可這種服務模式的人們紛紛向市長信箱投去自己的請願書,最終,這次勒令不了了之。

可以想見的是,舊金山一役只不過是個開端,隨著Uber服務範圍的擴大,它也被列上了諸多政府和出租車公司的黑名單,比如紐約、華盛頓、加拿大溫哥華、英國倫敦等。

今年6月,弗吉尼亞州禁止Uber在該州內開展業務,理由是「暫未授權」,將對違規載客的Uber司機罰款500美元;內華達、馬薩諸塞等在內的另外16個州,則有保險機構出面聲稱Uber司機的行車保險沒有得到保障,因此拒絕其在這些州內落地業務。

可以看到,各州反對Uber的理由大同小異,但Uber無法總靠自己粉絲出面請願,來擺平這些指控。好在,歷經5年成長的Uber已今非昔比。像不少大型企業和財團那樣,卡拉尼克也聘請了自己的說客。

「市政府只是在保護當地沒有競爭力的出租車業者。」卡拉尼克說。對這些生存在保護網內的「弱者」,Uber是一條來勢洶洶的鯊魚。來自傳統的同業者在切實被Uber蠶食掉市場份額之前,便感受到了迫近的威脅,因為這條鯊魚正在不斷衝擊既定規則所編織的那層保護網。

已有州政府如科羅拉多和市政府如波士頓,在考慮修改既有的出租車行業規章制度,以適應代表新生力量的Uber。「Uber的服務越普及,其主張就越能站得住腳。」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Arun Sundararajan說。

一個開始

誠然,Uber頂住各地政府壓力、覆蓋全球數十萬司機、並以2萬/月的速度增長,並且,以去年乘客11億美元支付總額為基數,按照20%的比例抽取佣金,Uber2013年的淨收入高達2.2億美元,這一事實也的確讓人拍案叫絕。但說到底,Uber不過是個叫車軟件,何以坐享182億美元的高估值?

這還要從卡拉尼克那個「交匯點」理論說起。

從打造Uber起,他便從未將自己的公司僅看做一個叫車軟件。「能在用戶需要時即刻滿足他們的願望,不管是租車還是其他」,才是卡拉尼克的終極野心。而叫車服務,只是一個開始。有了這個起點,Uber能做的事有很多。

眼下,業界普遍看好Uber在兩大方面的潛力:其一,將叫車服務模式,複製到其他交通工具,私人飛機和遊艇,來者不拒;其二,基於這種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物聯網圖景,便由此呼之慾出。

不少人已對此給出豐富想像:住在城西的你突然想吃城東的某家小吃,在Uber上下單,剛好要從城東開往城西的某位私家車主,完全可以順道實現你的心願,也順便賺一筆外快。以此類推,往返於北京-巴黎的私人飛機、豪華遊輪,也有望變身你的私家快遞。

這種顛覆物流和零售業的大膽想像,並非空中樓閣,事實上,Uber團隊早已嘗試過用冰激凌車給預定的人送冰激凌,在情人節發動車主們幫忙遞送玫瑰花。

「Uber正在建立一個覆蓋各個城市坐標的數字網絡。」 其投資人Shervin Pishevar這樣解讀Uber的未來:「一旦這個坐標網建立起來,作為一個平台,Uber的想像空間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你認為上述構想依然太過遙遠的話,那真正能將Uber182億美金估值和卡拉尼克近20億美元身價坐實的公司前景,便是Uber進軍亞洲市場。

2015年,亞洲地區將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車保有量。中國和印度潛力巨大。Uber目前已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落地。擅長接地氣的卡拉尼克選擇與中國租車公司合作,來拓展Uber的業務。他能破除「硅谷來客鮮少玩轉中國市場」這一魔咒嗎?182億美金的高估值,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相關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12

Sep 2 UBER不是的士屠夫!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9/uber.html
日前博友收租公於拙文『石湖墟金融工程學家』留言曰:「…UBER的ridesharing會否影响的士生意?…」筆者作為門外漢,且膽粗粗斷言UBER的出現非如一些著名財經專家所言是對的士行業是一項重大打擊。

要了解UBER的影響,必須先明白香港公共運輸是受香港法例第374章《道路交通條例》規管(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規管範圍廣闊,由黃腳䲞告車到發牌政策均是根據《條例》執行。要營運如UBER的所謂「的士生意」,其中一種可能性是必須先根據香港法例第374D章《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以下簡稱《條例D》,是《條例》項下眾多規例之一)第4條申請「客運營業證」(Passenger Service License,簡稱PSL)。擁有PSL可經營公共巴士服務、私家巴士服務、公共小巴服務或學校私家小巴服務。不過運輸處長有權根據《條例》第23、27和28條,限制PSL發牌數量。值得留意的是根據香港法例第374L章《出租汽車許可證(數目限定)公告》(以下簡稱《條例L》),亦規定了供私家出租汽車服務的為1,500份、供酒店出租汽車服務的為400份、供機場出租汽車服務的為60份、供學校出租汽車服務的為1,500份、供旅遊出租汽車服務的為400份。筆者相信UBER是應用現有出租汽車服務或供旅遊出租汽車服務共最多1,900份配額去營運所謂「的士生意」。根據運輸處資料披露,的士登記總數是18,138部,UBER用盡1,900份配額去搶「的士」生意也影響有限,且還未計算UBER要和其他租車服務搶配額,而同時其亦面對司機人工和燃油成本上升的影響。
當然運輸處發牌政策之於的士和公共小巴牌價猶如政府土地供應政策之於樓市,其實有關鍵性影響,亦是筆者仍然未完全摸通的地方。的士牌(或其他PSL)不同樓市,政府發多一個牌便立即多一部車爭食,而樓的供應還要在賣地後數年才推出。不過現實中運輸處發牌也要考慮不少因素如路面擠擁情況、乘搭率等因素,令實際上的士乃至PSL發牌限制多多。作為業主委員會主席,筆者的屋苑開邨時曾力爭向運輸處取得經營村巴權卻不得要領,便明白運輸處發牌政策不如美元般話印便印。否則這會影響政府的集體運輸系統、公共巴士服務、乃至的士牌價。
事實上UBER收費較的士貴得多,根本上大家的客路不同,這便是筆者斷言UBER難以威脅的士的原因。順便一提,根據『金威車行』網站於2014年9月2日有關的士上會套餐的訊息,新紅的首期減至港幣90萬,舊紅的港幣80萬,這又代表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21

專訪印度“滴滴”:我們不懼Uber 向中國同行學習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8/146176.html

i黑馬導讀:目前,國內打車市場格局已定,滴滴、快的形成二強,剩下就是標準化模式的覆蓋,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直至全國。好吧,我們再來看看友邦印度,那里的打車市場到底如何?

\    業內人士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近期稱,Uber明年的營收有望突破100億美元。

  Uber從每筆交易中提取20%的傭金,也就是說,如果交易毛營收達到100億美元,那麽Uber就將從中凈得20億美元。

  應當重點指出的是,Uber的大多數營收都來自於早期推出服務的10座城市,其是包括舊金山和紐約等。如果其它140多座城市的業務成熟的話,那麽這些業務的毛營收就不是100億美元了,而是會增長數倍。僅舊金山這一座城市的業務就為Uber創造了數億美元的營收。目前,Uber正在全球45個以上的國家運營業務,重要的是,這些業務都不是通過並購而來。

  簡單地說,Uber有望在今明兩年創造100億美元的毛營收,並從中獲得20億美元的凈收益。但是,這並不是說Uber公司現在已經盈利。Uber仍在花費大量的資本,用於營銷策略方面,以此來吸引新用戶和新司機。無論如何,對一個成立只有五年的新企來說,這一營收數據已經令人震驚。

  相比較而言,Facebook今年營收有望突破100億美元,這也將是Facebook營收首次突破百億美元,但要知道,目前為上,Facebook已經運營了10年之久。當然,Uber和Facebook的業務完全不同,前者主要依賴交易量,後者則主要依賴廣告費,但不管怎麽說,100億美元的確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

  布洛吉特還指出,Uber今年的營收將增長300%左右,預計明年營收還將再增長300%。另外還有消息稱,Uber將在幾年之後,以超過50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Uber最近一次估值超過了18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13

窮遊十年: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延伸出境遊服務鏈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8/147808.html

    成立10年的窮遊網,周末舉行了自己的十周年趴,從好玩的市集到熱鬧的演唱會,許多被吸引來的用戶更多的是對窮遊的熱愛,就像窮遊這次十周年的口號一樣:“繼續對世界上癮。”
 
    作為一個從德國學生公寓起步的出境遊分享社區,窮遊在三年前只有4個人。經過幾年突飛猛進的成長,窮遊逐漸發展為擁有100多人的公司,註冊用戶為5000多萬,而這些得益於10年來窮遊積累下來的大量UGC 數據和出境遊的快速發展。
 
      在5000萬窮遊er背後,窮遊COO蔡景暉經常笑稱他們是“最不務正業的公司”。的確,窮遊文化衫、筆記本經常在各個場合看到,上半年窮遊與雕刻時光合作的咖啡館在上海正式開業,成為窮遊用戶的線下據點,“窮百合”相親活動被當作營銷案例……但在種種不務正業背後,我們更多看到的是窮遊文化和社群經濟所帶來的巨大效應和影響力。
 
 
 從UGC社區到結構化產品
 
     自2004年創辦以來,窮遊的初期用戶基本以歐洲留學生為主。這些留學生把自己出去旅行的信息和實效性的東西分享出來,成為一個互助性質的社區。隨著出境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逐漸越來越有深度和準確度,而這些數據經過日積月累的沈澱,成為窮遊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用蔡景暉的話說,前期的積累非常慢但也非常關鍵,經過數年對用戶的篩選、機電和對氣氛的維持,逐漸形成了窮遊社區的氣質,而前期積累的相對比較高端、有號召力的領袖,對窮遊後期的發展和商業化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UGC數據的不斷增多,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UGC數據成為挑戰。為此,窮遊開始加入PGC工作,並利用專業團隊生成結構化產品,方便用戶迅速獲取數據。窮遊網推出的由網絡編輯和當地用戶搜集和制定的和中文版出境旅行指南《窮遊錦囊》由此應運而生,並成為互聯網時代出境遊用戶的重要工具。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窮遊曾經推出了針對不同功能的獨立APP,如窮遊清單、窮遊城市指南等,今年上半年,窮遊對移動端APP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細分APP被整合為一款集合窮遊各項功能的綜合App,CEO肖異稱這款App是為用戶信息消費移動化做的進一步努力。
 
    
社群經濟下的商業化
 
      對於社區來說,如何進行商業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對於在線旅遊來說,隨著機票、酒店標準品的在線化成熟以及自由行的發展與興起,旅遊社區本身的數據積累和沈澱成為影響個性化旅行的重要決策工具。
 
     在之前的采訪中,蔡景暉就稱窮遊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是在教用戶如何如何花錢和省錢,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在不斷的進行嘗試,通過把信息碎片化、結構化,再輔之以商業化服務,讓用戶在短時間內獲取正確的決策。而窮遊十年的社群運營加上用戶的凝聚力,正在推動窮遊走向更遠。
 
     比如如何在幫助用戶決策過程中進行導購、銷售, 如何從行程前走到行程中、如何從線上走到線下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更深入的服務,這些窮遊都在不斷的進行嘗試和延伸。窮遊折扣的推出、5月份和Airbnb達成的合作等都是基於此。
 
      在十周年發布會上,CEO肖異宣布窮遊發布的四款新產品:身邊人、行程助手APP、微錦囊及和Uber的合作則是窮遊的進一步探索。
 
      身邊人讓用戶可以在旅行中可以留言、約伴、拼車等,類似於移動社交社區;行程助手並不算是新產品,但這次是被作為獨立App推出。作為一個自由行的剛需工具,許多創業公司也在把它作為一個垂直的創業方向,窮遊行程助手的競爭力依舊是背後沈澱的大數據;微錦囊則是更深層次的利用用戶的力量,使得窮遊網上的UGC數據可以得到隨時更新與更深度的挖掘;和Uber的合作,包括5月份和Airbnb達成的合作,都在讓窮遊逐漸由線上走到線下,實現更多環節的打通。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11

解讀Uber國際擴張法則:170億美元估值的打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2/147899.html

      最新一期美國《彭博商業周刊》印刷版刊登評論文章,介紹了Uber在國際化擴張過程中所遵循的模式及其遭遇的困難。

\ 
  以下為文章全文:
 
  擴張法則
 
  2011年,當Uber首次將租車應用推向海外時,他們對巴黎的發布會投入了全部精力。在這項服務面向法國推出之前,該公司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親自在舊金山總部招募和管理了3位地區業務主管。當時的Uber只有20名員工,他們每個人都認真研究了巴黎的出租車價格、路況密度和交通法規。
 
  如今,情況已經不像當年那麽令人抓狂。就在Uber 11月12日進軍布達佩斯前幾個小時,該公司全球擴張負責人奧斯汀·蓋特(Austin Geidt)甚至還能抽出時間坐在舊金山的咖啡廳里悠閑地談論起這一過程。170億美元的估值,的確可以讓很多難做的事情變得簡單。
 
  29歲的蓋特至今只效力過一家雇主,但她兩年前就幫助Uber進軍了十多座城市。現在,他們涉足的城市每隔一天都會增加一個。Uber的足跡如今已經遍布全球6個大洲,而布達佩斯剛好是他們涉足的第100座海外城市,匈牙利則是他們進軍的第46個國家。(Uber如今已經在美國涉足大約140座城市。)雖然蓋特的團隊之前在探索下一步的擴張目標時,經常糾結於競爭和需求數據,但她表示:“我們目前的進展極快,這算不上是什麽特殊的問題。如果我們現在不進去,一周後也會進去。”
 
  蓋特使用了一套“擴張法則”,也就是一整套商業戰略和運營守則,這都是從大約40名員工組成的內部團隊中匯總而來的。但這套法則並非事無巨細,很多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兼顧:11月14日,在一次有紐約記者出席的晚宴上,Uber業務高級副總裁埃米爾·邁克爾(Emil Michael)建議該公司花100萬美元聘請一支研究員團隊,專門對付批評該公司的記者。Uber於11月18日表示,他們將會調查其紐約負責人追蹤BuzzFeed記者行蹤一事。
 
  這套“擴張法則”為每個新城市制定了一份擴張藍圖,起步階段通常由三人組成(主要是本地人):一人負責營銷、一人負責招募司機,還有一個總經理,負責應付政府和競爭對手,並向蓋特匯報。盡管方案一致,但蓋特表示,他還是會把每座城市都當做一家新的創業公司來運營。
 
  當Uber的海外團隊出現問題時,這套“擴張法則”也會發生變化。例如,Uber今年10月在法國里昂推出了一項促銷活動,讓“超級辣妹”為乘客充當司機,隨即引發了一場國際公關危機。在舊金山總部的高管介入並終止了這項推廣計劃後,此事最終平息。
 
  印度是Uber在美國本土之外的最大市場,但該國的中央銀行卻威脅要關閉Uber的業務,原因是他們通過一家國外子公司進行支付,繞過了網絡安全審查。該公司11月12日在博客中宣布,將會聘請當地移動支付公司Paytm為印度用戶設立虛擬錢包,以便遵守印度法規。
 
  野心十足
 
  Uber在很多市場都遭遇了監管問題:當地的監管機構和勞工組織都抱怨稱,該公司以無證出租車公司的模式運營,蠶食了他們既有的市場。今年夏天,倫敦和多座西歐城市的出租車司機都舉行了針對Uber的抗議活動。
 
  過去6個月,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菲律賓政府也都對這項服務發布了短期禁令,或者對該公司的司機進行了處罰。當Uber在米蘭舉行發布會時,當地的出租車司機甚至封堵了該公司的大門。蓋特說:“政府以前對我們的到來通常都比較遲疑。但我們現在是大品牌了,他們會主動追求我們更快地進入當地市場。”
 
  蓋特在Uber 2010年成立後不久就註意到這款智能手機應用,彼時,該公司的業務還僅限於舊金山。“我喜歡這個創意。”她說,“盡管我當時很窮,用不起他們的服務。”當時剛剛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英語言文學學士學位的蓋特發郵件給時任Uber CEO的瑞恩·格拉夫斯(Ryan Graves),並成為了該公司營銷部的一名實習生。
 
  後來,她幫助該公司在紐約設立並運營了首家分公司。“她反應很快,可以很快掌握整個城市的所有運營流程。”目前擔任Uber全球運營主管的格拉夫斯說,不久後,蓋特便在美國各地開設了Uber辦公室。她假裝成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在那里獲得了一張免費的桌子和WiFi上網渠道,然後邀請波士頓的司機前來面試。她還會大半夜跑到奧斯汀,為司機支付罰款,以便從警方那里贖回因為無證運營被扣留的車輛。
 
  自2012年開始國際化擴張以來,蓋特已經將很多精力放到了亞洲。去年,該公司CEO卡蘭尼克將蓋特和他的其他副手一起叫到北京,用了兩周時間規劃了中國市場的擴張計劃,敲定了商業結構和地圖數據授權,還與兩大中國支付工具建立了合作關系。“所有人都說,‘你們需要花4年時間研究中國。’”蓋特說,“我們說,‘不用,直接幹吧。’”今年,Uber的司機已經開始在中國的7座城市接單,很快還將進軍更多市場。
 
  市場不等人:中國已經被兩大打車應用主導,而且分別獲得了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大科技巨頭的支持。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在美國面臨Lyft等新興競爭對手的挑戰,面臨價格壓力。“我們計劃展開國際化擴張,但美國是當前的最大機會。”Lyft CEO勞根·格林(Logan Green)說。
 
  據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推動海外擴張,Uber在今年6月宣布融資12億美元後,最近又在展開新一輪10億美元的融資談判。“我們在海外涉足的城市很快就將超過美國,我們希望今後下大註,以確保繼續在這些國際城市推出業務,展開投資。”卡蘭尼克說,但他不肯證實是否會展開新一輪融資。雖然在多地遭遇了阻力,但Uber的終極目標卻野心十足:“我們希望無處不在。”蓋特說。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