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盛初諮詢:中國酒類行業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qti.html

平安2011中期策略會
(盛初諮詢專門從事國內酒類行業的調研諮詢工作,在業界具有很強的市場敏感性,對酒類行業的走勢,判斷具備前瞻性,對投資中國酒類上市公司有很強的學習參考價值)
中國高端白酒的幾個命題;高端白酒價格破千、限價令、三公消費的限制、對酒後駕車的打擊、消費健康、食品安全。
關於食品安全,隨著媒體的監督作用加強,其實在早年,各個行業的謊言逐步被擊破。三聚氰胺的事件早在10年前就存在行業中,乳品行業的人說從來不喝牛年, 只喝礦泉水。肉類的瘦肉精,都是行業共識。白酒行業是否具有這樣的潛規則?其實也有,但是與其他行業不一樣,包括全國化和區域深耕之間的矛盾。全國化與區 域深耕是白酒行業發展的兩個主要命題,但是目前出現了一些瓶頸,瓶頸是否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後邊會逐一的分析。
我們的觀點行業的整體增長趨於穩定,但是還是會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白酒行業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利潤的增長都會在一定時間內優於傳統其他行業。無 論是終端供銷,從企業匯款來看,我們都可以找到最及時的數據,對於一般投資者因為不在行業內,只能看報表,找董秘。我們可能會提前半年左右獲得一些變化的 數據。我們目前來看,白酒行業並沒有出現大的拐點,消費品有很強的抗週期性。從終端購銷還是企業回款,截止到5月31號沒有大的變化,另外,白酒消費有很 強的獨特行,消費品不像投資品,無論外界宏觀情況如何變化,消費品本來有很強的消費剛性。白酒與其他酒水相比具備更多特殊性。我們知道,在通貨膨脹的環境 下,消費者對啤酒消費,黃酒,保健酒,紅酒相比政務消費的屬性更強。白酒消費市場就是國內市場,外貿對它的影響為0。白酒佔據產業高端,不受國際大環境的 影響。我們都知道原材料採購,啤酒影響比較大,因為啤酒是全球化市場,白酒在消費品領域不受這個的影響。另外,白酒行業整體競爭環境開始出現週期性的變 化,只有個別企業會出現超高速的增長,大多數企業會趨於穩定。整個行業齊頭並進的高增長將會很難出現。這個從09年就開始,2010年2011年這個特徵 在強化。在這些年份,上市公司中二線的表現比較好。例如,金種子,古井貢為代表。縱觀05年-10年大家都是齊頭並進。古井的增長,洋河,金種子的增長, 在整個白酒行業也不是特別的優秀。增速超過200%的比比皆是。從08,09年很多企業的高增長難以維持,但是穩定的增長還可持續,這裡邊整個白酒行業開 始出現週期性變化。上一波酒水行業的增長主要來源2個方面,第一是以省為單位的區域增長。第二是主要產品價位從30,40元,增長為100多元的中檔酒。 這2個動作出盡了05年-10年的高速增長。這個戰略佈局已經完成,下一波主要增長引擎就不是這兩個因素。第三產品結構的提升出現新的變化,上一波產品結 構提升主要來源高端白酒通過漲價實現,不斷打破或者創新中國白酒價格帶,從400-500元,到1000多。第二個來源於地方白酒從中檔酒提升到中高檔 酒。應該說下一波產品結構提升會出現新的變化,應該說未來這2點不會成為白酒產品提升的主流。次高端產品的價格提升分別給一線白酒,二線白酒帶來新的挑 戰,機遇是存在,但是不是通過簡單的提量的方式獲得。另外,渠道的開放性將明顯有利於有拉力優勢的名酒企業,從今年上市公司已經可以看出來。
我們粗放的將中國白酒企業分為2類,一類是有拉力優勢,就是品牌血統比較好。一類是經營比較靈活,產品結構比較好,渠道策略比較先進。這兩類企業早10年 從營銷上都在喊,終端為王。但是我們看到渠道越來越開放。現在消費者購買產品的自主性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具備品牌優勢的拉力型企業可能在未來的日子 裡在競爭上更加有優勢。講到這些觀點後我們在看這7個概念。「高端酒水破千」這個概念。高端酒水破千說明高端酒水已經進入奢侈品的概念。在這個命題裡,唯 一需要思考這個命題的可能只剩下茅台和五糧液。因為全國大多數酒企業高端酒並不是它的增長和銷售的主體。第二個來說是「限價令」。限價令是政府限制白酒行 業漲價,這是未來控制通貨膨脹一個很粗暴的做法。但是對於大多數白酒企業影響不大。因為中國大多數酒廠除了茅台,五糧液,都是通過新產品開發的形式來漲 價。不是通過老產品提價的方式。老產品提價對於他們來說幅度很有限。第三個來講就是「三公消費」的限制。三公消費只是一個現象,政府在這裡治標不治本沒有 什麼意義。我不認為中央下達的文件會影響這種消費。我們在微觀領域觀察並沒有影響,因為其中政府官員並不是消費的主體,只要他們手裡有權利,自然有人為他 們買單。第二個來說,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除非哪天我們的官員是靠老百姓選出來的,不是領導任命的。我才覺得會有意義。通過我對這些人群的觀察,並沒有 產生影響。
第四個就是「飲酒後限制駕駛機動車輛」。去年出現限駕令後,很多終端出現大面積的酒水消費萎縮,這個萎縮持續了差不多三個月。三個月後,通過我們調研人員 對終端的觀察,酒水消費從新復甦,復甦的原因是消費者對酒水飲用的方式產生了變化。高檔次的酒水消費者養成了喝酒帶司機的習慣。比如說中高端酒的消費者, 在飲酒前會提醒別開車,或者有一個人不喝酒開車,或者酒店提供代駕服務。限駕令階段性的打擊了酒水的消費,長期看只是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對酒水本身 的消費影響並不大。我們觀察那些發達國家早期對酒水消費就比較嚴厲的國家,酒水消費曲線只是階段性的影響。我們知道歐洲一些國家對酒後開車處罰想當嚴格, 包括新加坡等國家。我們發現只是在政策頒佈後有階段性的影響,過後只是影響了大家的消費方式。
「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出現一個新的命題,就是量價齊升的局面會得到抑制,前幾年白酒行業確實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面。我們仔細分析白酒行業的消費量是 怎麼上升的,主要有兩個;第一,從白酒消費者個人來說,飲酒量並沒有上升。主要來源於社交餐飲量越來越大,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10年前一年365天, 除去早飯有700多頓飯,可能10年前有200-300頓在家裡吃,在家裡吃酒水消費很低。但是現在對於商務人士可能每年在家裡吃飯只有20-30頓,我 們碰到很多人,一年在家吃飯不到10頓。所以說外出就餐的頻率在提高。第二就是,你消費的酒精量沒有提高,但是消費的酒水量在提高,白酒行業這幾年出來了 很多降容,很多1斤裝變成9兩,8兩。第二個是降度,很多52度的變成40多度。其實你仔細想想以前你喝半斤,現在這個情況可能就要8兩,酒精量是一樣 的。這兩個大背景對白酒行業的增量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消費者對健康要求的提高,未來我個人認為白酒未來在增量上會受到抑制。白酒行業的總產量會受到抑制, 應該說紅酒對白酒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這種替代不是一種滅絕性的。因為白酒承擔的這種社交的需求是葡萄酒無法取代的。這裡邊與中國人社交方式有關,歐美 市場對葡萄酒消費是一種自飲。沒有什麼功利性質的朋友之間消費。而我們國家的白酒消費更多的是商務,社交方面的需求。很多時候一桌人坐在這裡吃飯彼此並不 是很熟悉,但是他們都是為了某些事,有功利目的來吃這頓飯,那這個局面坐在這裡,中國人天生又比較羞澀。如果沒有酒精的攝入,短時間內打不開局面。大家都 暈暈乎乎的才好談事。大家都知道,一頓飯如果不喝酒,除非是很熟悉的朋友,如果不喝酒這頓飯吃的很沉悶。葡萄酒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葡萄酒酒精含量太低,需 要1個多小時才會暈暈乎乎的,如果一頓飯是2個小時,無法短時間達到目的,只有40多度德白酒才可以讓人在半個小時內達到暈乎乎的目的,很多人無法理解白 酒的剛性需求是什麼,白酒對於社交消費依然是一種剛性的需求。對於大多數中國內陸省份來說,大量需要政商結合的行為,這種行為需要白酒這種載體打開局面。
在目前大盤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白酒行業作為配置還是很好的。在我所掌握的數據裡,上市白酒企業今年會很漂亮,最少會高出社會平均行業水平。能否找到超高速的增長?增長可以持續5-10年都不用擔心,這個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鑑別力。
行業的發展機遇,我們選擇幾個話題,首先就是「高端酒水」。高端酒水價格破千後出現奢侈品化的一個傾向,所謂的奢侈品化就是一般老百姓開始喝不起了。對於 白酒行業是機遇還是挑戰存在一定爭議。我個人還是偏向樂觀,有人說一旦高端酒水價格幾千的賣對白酒行業是個機遇,整個白酒行業的價格帶再一次被打破。從奢 侈品行業的發展來看中國富人的消費能力依然強勁。一旦白酒跨入了奢侈品的行業就產生新的屬性,具備收藏價值。從我身邊很多有錢的朋友都一箱一箱的儲藏茅台 酒,這個量不小。我們看現在的藝術品投資是多麼的狂熱,完全進入瘋狂的地步。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普通老百姓投資渠道匱乏,如果中國高端白酒持續漲價的 情況下,投資需求也值得關注。第二個來說茅台的價格走勢對中國的酒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因為對大多數酒廠來說,高檔白酒 對他們來說沒有銷量,收入佔比也很小。只有茅台和五糧液對他們來說是主要的銷售主體。如果茅台在破千之後銷售依然很強勁的情況下,可以帶動整個高端酒業的 繁榮。茅台和其他一、二線酒廠存在著微妙的關係。我們都知道茅台的價格是被各級分銷商所綁架的。季克良在這個問題很苦惱。我們都知道茅台酒的出廠價格只有 619。零售價賣到了1400.其中有800塊錢被經銷商賺取,茅台的成本如果是在100-200塊錢左右的話,茅台只賺了400-500塊錢。這是茅台 所不想看到的。茅台期望到2015年的時候茅台酒價格不超過2000塊錢。茅台希望出廠賣1300,終端賣1800這樣最好。但是現在市場終端價格不可 控,因為茅台只能控制到它的專賣店和一級經銷商。對於整個酒水行業終端非常多,這些毛細血管茅台無法控制,所以導致一個現象,茅台出廠價格漲100,終端 零售價就漲300.茅台價格如果把619變成719,終端價格就會突破1800.這是茅台不想看到的,因為千元以上的酒是茅台的銷售主體,第二個政府有壓 力。茅台需要做到的是改變它的渠道控制結構,包括它的分銷結構。把終端價格壓下去,讓批發商,渠道商杜絕他們賺取不合理的利潤。在這個背景下逐步提高出廠 價。前一段有一個新聞,有一個網站叫酒仙網,它之前採購的茅台只能賣1380,當酒仙網逐漸有影響力的時候,茅台決定由茅台酒廠直接供應給酒仙網,酒仙網 就把茅台的價格調到980.茅台為這種局面付出努力,但是地方酒廠不想看到這種局面。地方酒廠希望茅台每年都漲價,當茅台的終端價格買到 2000,3000的時候可能對茅台的銷售有影響,但是地方酒廠做高端酒的空間就出來了。所以對終端價格,茅台酒和地方酒廠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所以老 窖就不停的讚美茅台,把茅台與拉菲相比。因為茅台價格發展確實影響著地方酒廠做高端白酒。除茅台外地方酒廠發展高端的意義在於與次高端價格的銜接。我們認 為其他酒廠做高檔酒的目的不在取代茅台,而在於高檔酒做出一定的銷量後與中檔酒的銜接。「中國品味」未來如果做起來,對1573、瀘州老窖一定會有幫助。 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水井坊做起來之後沒有很大的發展,因為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因為水井坊做的再好也無法帶動全興大曲。整個企業的銷售額上不去。畢竟不是每 個人都可以喝得起500-600的價位,所以企業形成不了良性互動。我們知道洋河做起來之後對洋河的系列都有幫助。我們需要觀察這些企業做高端酒,能否與 次高端形成良性的互動。
茅台價格破千之後,對500-600的價位也不忍心放棄,所以出了個水立方,五糧液也出了個六河液,事實證明效果不是很好,因為一旦不叫茅台,五糧液之後消費者都不認識了。
高端酒水的發展也將考驗酒水行業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對產品概念的研發白酒行業出現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沒有很好的產品概念,整個產品從幾個主流的概念,從窖 藏、綿柔、年份、原漿、最新的瀘州老窖出了一個「窖齡」。這可能都是很好的概念,但是你的品牌永遠不如茅台。但是你必須研發出有品質概念的產品,這裡就考 驗很多酒廠的產品研發能力。如果有人天才般的想到更好的產品概念,可能會獲得很好的發展。
對產品結構提升有三個觀點,第一產品多元化是產品結構提升的主要動力。次高端價位現在開始出現多元化,因為茅台的價格破千後,五糧液的價格也是800多。 從價格限制的角度看,壓力最大的就是五糧液。五糧液這麼多年在消費者心目中與茅台應該是一個齊頭並進的品牌。大家只是香型不同。以前五糧液比茅台貴一點, 再後來價格差不多,再後來貴一點,現在是貴3,400塊錢。再過兩年如果這個現象不改變,消費者就會把五糧液和茅台進行檔次之分。如果一旦出現檔次之分就 麻煩了,因為這兩家酒廠跟其他酒廠產品結構不一樣。五糧液現在漲價也很難,發改委把五糧液掐的很死,很多人看好五糧液,包括對專賣店自身繫統的一些改革, 對五糧春,五糧醇的改革都是好辦法,但是核心問題不解決,以後可能會有大麻煩。
次高端價位,200-600價位是酒廠發展最主要的空間,所以我們看酒企,就要看未來3-5年價位在200-800之間有多少產品,產品的增速如何。另外 在中低檔產品一直未受到廠家的重視,以前喝10幾塊錢的,現在喝40.50塊錢的。把以前的低檔提升到中檔,把中檔提升到中高檔。這兩個課題一直沒有受到 廠家的重視,因為廠家的資源是有限的,無論是傳播,人力資源都是這樣。既然我可以做中高檔酒,就沒有精力去做低檔酒。其中蘊藏著較大的商機,在高端增長乏 力,中檔增長有限的背景下,企業對該機遇的把握能力,同樣值得關注。
比如酒鬼對湘泉的發展,比如洋河對雙溝酒,小金花的發展,這些可能都會成為比較大的機遇。應該說這些產品的增速已經超過行業平均。關注在白酒消費弱省未來的增長機遇,所謂白酒消費弱省,比如廣東、浙江。所 謂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甘肅、青海、內蒙西南部一些區域、東北等。他們這些區域都是啞鈴型的消費結構。你到這種市場去看,最貴的酒賣的很好,就是茅台,五糧 液。最便宜的酒也賣的很好,就是10幾塊錢。但是中間50-100,100-300賣的不好。成熟市場例如江蘇的消費主體是100-300價位的酒。落後 地區是0-30, 500元以上。這些落後地區在產品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變化比較慢。但是這些省份是有機會轉變的。例如浙江白酒消費比較弱,最好賣的就是茅台、五糧液、水井 坊、1573.以及泰山,伊力特。廣東也是這個情況。但是這些省份產品結構調整要比白酒消費強省要慢,但是有很大的潛力。
行業發展機遇三,我們就談一下區域擴張。白酒企業講自己的發展,縱觀12-5規劃,無非就是研究如何賣的更貴,或者賣到更多的區域。從本質上來看,全國化 對於大多數酒廠都是偽命題。中高檔以下價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區域化還是主流。本質上講,全國承載不了那麼多的品牌。我們知道在其他成熟行業,全國也就 3-5個成熟的品牌。現在至少有20家酒廠很認真的在研究自己的全國化路線,這個大多數最後都是泡沫。消費者根本記不住那麼多品牌。200塊以下的價位未 來還是區域為王。凡是在這個命題上沒有務實的提出全國化,是沒有很長的發展潛力的。但是板塊化和泛全國化會帶來增長動力。企業是否具備該能力主要考核企業 的組織變更能力和廠商關係的創新能力。我在去年年底提出了酒鬼這個企業。我不是說這個企業一定就很好,這個企業的基數比較小,酒鬼的品牌經營的也很好。它 現在就出現了泛全國化,什麼是泛全國化?就是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基本實現不了全國化,但是這個企業肯定會出現一個階段在每個省都可以賣酒。我們想想在每 個省都可以賣酒是什麼命題。在每個省如果都賣2000-3000萬的話,根本在市面上看不見酒,太少了。因為白酒的強省至少有100億以上的市場結構。如 果只銷售5000W根本不顯,但是在10個省做出這樣是什麼概念?就是5億的銷售。今年酒鬼的表現可能比前兩年要好。我當時就是發現這個企業的組織在變 革,成立了北方營銷中心。營銷中心的成立,對它的泛全國化肯定是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正在驗證我的觀點。所以說我們要看那些品牌經營比較好的企業,如果說它 在組織經營出現重大的變革的話,可能對它的版塊化和泛全國化都有一定的幫助。比如說古井貢近期成立的北京營銷中心、深圳、鄭州營銷中心。這就是是典型的組 織變更。組織變更的最大的意義就是在區域擴張中實現區域的版塊化和泛全國化。會在2-3年內提升業績的增長。
第三個就是在省內結構變化不穩定的區域,區域深耕和區域壟斷後的產品結構提升依然是企業的發展動力,主要考察企業重點市場競爭環境。就是說全國化實現不 了,在各地的根據地市場能不能深挖呢?要看當地的競爭環境。有的省競爭環境出現了鬆動,品牌格局出現變化,其中蘊含著重大的機遇。比如安徽,很多人對古井 的發展有一些爭議。怎麼去保持100%的增長?我覺得2-3年內沒問題。因為安徽的品牌格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變化中新品牌出現了很大的機遇,安徽市場 跟河北比較,河北市場就非常穩定,很難有機會。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省,在優勢省的競爭格局有沒有出現新的變化。是未來考慮的重點。
第四個行業發展機遇講一下資本併購。應該說洋河的併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是國資委強迫式的收購行為。但是白酒行業資本併購前景無限,上市公司資產 有限,資本市場外存在大量的優質資產,中國按照出廠價有3000億以上的規模。按照零售價市場規模肯定超過10000億,很多公司出廠價格到了零售翻了三 倍。上市公司佔出廠價不到500億。上市公司所佔份額16%左右,非上市公司有大量的優秀資產,利潤率很高。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包括白酒行業的財務不 規範,有些酒廠去收購最後不了了之就是看不懂報表。老闆本身都提供不了真實的銷售數據,他自己都不知道賣了多少。沒法提供,為了避稅,賬都做的亂七八糟。
另外就是白酒行業自身的特點,是一個能忍的行業,銷售不好也不緊張,因為其他行業產品一積壓就很麻煩。白酒行業積壓5年最後變成優質的原酒,成為資產。其他行業設備折舊很麻煩,白酒主要是窖池,窖池越老越好。白酒行業的併購期要等到三大泡沫的擠壓。
二線酒廠銷售在20億左右的,獨立上市的幻想破滅以後。今世緣,河套,宋河糧液,口子窖,西鳳都想獨立上市。但是我們都很清楚,國家不會讓那麼多白酒企業 上市。第二,等到三線發展放緩,很多小酒廠,1個億、2億的可能還保持20-30%的增速,他們都在做一個計算如果保持幾年30%的增速,再過幾年銷售也 有20億,20億可以上市,那不如我自己上市。後來發現再過幾年這個三線增速降到8-10%。如果是被動上市被收購,可以給它8倍的市盈率。如果按照 8-10%的增長可能要干100年。這個時候可能就出現鬆動。現在小酒廠都非常的傲氣,市盈率高的嚇人,很多酒廠利潤3-4000萬,要價很高,有個財團 出價6個億都買不到一個小酒廠20%的股份。當資本併購形成規模之後,那些沒上市的就開始感受到壓力,比如今世緣就感受到洋河的壓力。洋河收購雙溝後把省 內的穩定局面打破了。今世緣目前競爭的壓力很大。
未來具備優質資本併購的企業有兩種,一種具備資本的盤活能力,所以我一直說五糧液、茅台最後不是中國最大的酒廠,因為他們不具備資本的盤活能力。白酒併購 不像啤酒可以降低成本。白酒併購不能消除被併購的品牌。所以併購後並不能降低成本,五糧液、茅台主要收購的是賣100塊錢酒的中型酒廠,關鍵是五糧液、茅 台本身不賣100多塊錢的酒,這些酒廠對它來說沒有意義,無法盤活資本。為什麼說洋河收購雙溝還是有一定意義的,洋河可以告訴雙溝,你們100多塊錢的酒 存在很多銷售的問題,洋河銷售很強,可以教導雙溝賣酒。第二個就是體制化,民營的競爭優勢,就是做事快。很多酒廠還是國營作風,行政效率太慢。皇台酒業現 在做的這個事情,汾酒就做不了,打個報告都要兩年。民營可能1個月就可以解決。具備這兩點競爭優勢未來在資本併購會有一定的競爭力。第三個來講資本併購會 來帶什麼樣的增值?併購後可能會對灰色利潤產生擠壓,很多非上市企業,也是國有企業,一把手,二把手陽光下的收入都很低,也沒股份,只能從灰色收入中獲 得,很多酒廠銷售額10億,費用6個億,這6個億裡肯定有5000-1億的利潤,一把手只能靠這種方式洗錢。一旦併購後,灰色利潤擠出來,可以形成增值。 另外就是股權激勵,酒廠被收購後,可以規劃很完善的股權激勵,不用換人,積極性完全不一樣,以前可能每天工作4個小時,現在工作8小時,以前70%的時間 在思考如何洗錢,現在都可以放在銷售上。同樣一個人,都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生產力。洋河在併購雙溝後,雙溝在治理渠道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營銷創新,也能帶來生產力,後終端時代的到來,從關注渠道到關注消費者,以消費者利益為導向的,提高產品附加值,將考驗企業的營銷創新能力。對專賣店,定 製酒,散酒的營銷創新。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散酒的利潤比中高檔酒都要高。包括電子商務渠道的合作。中國早年出現大範圍商超的時候,酒廠怎麼跟商超合作會讓企 業脫穎而出,典型代表是金六福。當出現大量酒店的時候企業與酒店的合作也會讓酒廠脫穎而出。白酒行業與電子商務的結合確實有非常大的難題,這個難題確實考 驗很多的企業,但是未來有一定變化。另外就是連鎖化的酒類超市,企業與它們怎麼進行合作,諸如此類的營銷課題,在考驗著酒廠的創新能力。
現在大環境出現變化,更多的是關注消費者利益導向。為什麼出現很多定製酒,定製酒也是創新的一方向,早期出現的促銷員,開瓶費,是關注終端的利益。專賣店和定製酒是在關注消費者的利益,有些企業在這方面的創新,也會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和業績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近期很多人諮詢紅酒方面的市場變化,我們的觀點是紅酒市場未來是一個溫和的增長,紅酒不會出現爆發性的增長,但是這個溫和的增長潛力很大,主要是中國消費 者紅酒消費很薄弱,區域消費不均勻。紅酒行業沒法通過大幅度提價的方式獲得利潤的增長。紅酒與白酒不一樣,紅酒是一個舶來品。茅台可以無限制的提價,它不 用擔心競爭,替代,消費價值認知。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消費者的接受能力。紅酒不一樣。如果紅酒5000,10000,消費者就去買拉菲了。第二是紅酒行業 基礎還很薄弱。還有紅酒消費者需求很多元化,白酒行業從來沒有做消費者調研報告的,但是消費者調研在紅酒很普遍,消費紅酒很多元化,老人也喝紅酒,出於健 康原因也喝紅酒,農村也喝,城市也喝,商務也喝,自飲也喝。所以消費者需求變化很多。所以我的觀點就是紅酒增長是溫和的不是爆發的。張裕在國內沒有競爭對 手,張裕在與進口紅酒會長時間的博弈,但是誰也不會打敗誰,從本土企業來看,營銷,渠道不會出現問題。張裕就像保健酒的勁酒,白酒的茅台一樣。沒人可以打 敗它。但是張裕的增長是溫和的,如果你抱著買一個比10年定期存款收益要高一點的收益買張裕問題不大。
2011/6/16   余曉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

【問對管理】管理諮詢顧問的30分鐘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637

案例:

柳先生是一家家具店的店長(以下簡稱店長),他在問對網上說出他的工作困擾:家具店銷售人員的管理模式如何完善?具體情況為:店裡5個銷售,低底薪高提成,銷量上不去所以提成也不高,沒有鬥志,不知該如何管理、如果改進。

諮詢過程:

顧問:能說說你們公司年銷售額多少?有幾個實體店?你說到的銷售「上不去」,能具體說說怎麼上不去法嗎?請量化。

店長:我們去年銷售額500萬左右。大概80萬是實體店的銷售,其他都是對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銷售。企業這塊做的時間長,資源也比較多,只是發展空間有限,很難大規模拓展了。以後還是想把實體店做好,還可以開分店,發展空間比較大。實體店開了2年多,一直沒什麼起色。

顧問:明白。我可以這麼理解吧,你們業務分兩部分,對企業(包括政府)和對個人(實體店)。對企業業務發展受拓展限制,難以大規模發展。貴公司對個人業務非常看好,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突破口,因此業務量一直在幾十萬的數量級?

另外,我想瞭解一下,這80萬,做了多少單,大概每單平均多少錢?毛利率多少?淨利率多少?

店長:每單有多有少,一般也就是買一件家具,幾百塊到1千多的,我們賣的價格都不太高。例如電腦桌最貴的也就是幾百塊的。平時每天3、4單的樣子,週末10-20單。

毛利至少有40%了,淨利沒算,肯定是虧本的。每年工資獎金加起來也要40多萬,而且加上運費、配送費、租金、水電,不算前期的100多萬裝修,還有倉庫裡的貨。這個是很不好的情況。

顧問:Ok,我覺得,你們的問題出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客源問題。第二是產品選擇的問題。我給你解釋一下。

按你說的單數,工作日算4單,非工作日算 20單。一年工作日250天左右,所以一共大概3000單。80萬銷售,所以每單200多塊,對於家居銷售來說真是少的可憐。你想,做成一單總得接待10 個客戶吧,每個客戶半小時這1個銷售1天時間就打發了。1單毛利才60元,都不夠銷售員的工資和提成。這種情況下,不虧本才怪。要提高店面的利潤,你這情 況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改善客源,多找些購買量更大的客戶來店裡;二是要在商品上下下文章,把毛利提上去。

店長:客源是指?我們是考慮過多買些品牌家具,毛利會高些。

顧問:客源是到你們實體店來的客人。他們是怎麼來的?你們做過廣告沒?還是發傳單?怎麼招攬客人的?回頭客多不多?

店長:沒有做廣告。朋友互相介紹,也有的是路過進來看看。回頭客一般吧,不算多。有的家裡缺了一件就來買,電腦桌賣的比較多,其他的大件沙發、床賣的少。

制定策略:

古人云「上兵伐謀」,任何缺乏規劃的管理都是危險的。規劃有時是未雨綢繆,也有時是對症下藥。對症下藥,最忌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拋棄本質而關注 表象,是種膚淺和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銷售管理問題,其本質是企業定位和市場問題。如果拋開本質,空談銷售管理,例如銷售人員的績效和激 勵,完全無法解決問題。

顧問總結了他和店主柳先生的溝通信息:

1、他的家具企業年銷售額500萬;

2、客戶分為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

3、企業客戶年銷售額420萬,發展空間較小;

4、個人客戶通過實體門店經營,銷售額80萬。企業對實體店寄予厚望,近兩年發展非常緩慢。

分析實體店發展緩慢原因:

1、平均每單銷售額僅200元。其中毛利50%,淨利為負。這樣的單筆銷售額,再加上每年僅3000多單的銷售量,當然導致整體銷售額低迷。

2、銷售額低,毛利低,自然難以支撐高額的銷售提成,銷售團隊的士氣自然受影響。

3、所以根本問題,在於單筆銷售額太低。而且銷售量太低。柳先生介紹說沒有任何宣傳方面的投入,我想這可能是關鍵點。

4、任何公司從小到大,必須突破品牌的關口。只有衝過了關口,才能名利雙收。

5、做品牌,用俗話說就是讓更多的人記住你們。

執行方案:

1、定位。定位有點問題。沒能真正打入市場,缺乏穩定的客源和客戶認知。要想清楚,自己這家門店,想做哪些客戶的生意,是高端?中端?低端?做他們的什麼生意?是辦公家具?新房家具?還是零敲碎打?

2、市場。定位想清楚了,怎麼招攬客戶是個大學問。建議多和業內人士溝通,想想點子,少花錢,多辦事,但絕對不是不花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不做市場的企業。

3、運營。這兩點問題解決了,再來考慮一下店面運營,銷售人員的激勵,物流這些後續問題。你們是銷售性企業,必須是銷售為核心,沒人來買,你就賣不出去。有人來買,才談得上怎麼賣,怎麼賣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58

問對管理諮詢案例系列:中小型企業度過轉型難關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311

一位問對網網友煩惱於自己的外貿服裝來料加 工小廠的轉型問題。他的工廠主要承接外貿服裝來料加工,一直以來都沒有固定的大客戶,以至於訂單分佈非常不均勻。工廠接到大訂單,有時車間裡需要配備 100多名工人日夜趕工還不一定來得及;接不到大訂單,車間裡剩餘10個工人每天的活還幹不滿8小時。今年國際經濟形勢不好,外貿訂單受到很大的影響,再 加上成本一而再地上漲,以至於工廠只能勉強維持日常的經營,賺不了幾個錢。這位問友也有想過做自己的品牌,但是這非常複雜(需要自己設計、找材料、打版、 打樣等)。

管理諮詢顧問在問對網上為店長提供了以下的建議:

這種情況很普遍,這兩年珠三角、長三角的中小型製造加工企業紛紛破產。相似之處,都是缺乏資金、品牌等競爭資源。外部環境也較為惡劣,貸款融資成本很高、出口及內銷門檻變高競爭激烈。

沒有人可以拿出一個通用型的錦囊解決所有中小企業問題(有就發財了)。倒是有些思路可以請你思考,看看是不是有幫助:

(問對網/圖)

1. 轉型的必要性

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小廠不可能長期生存。今年單在廣東新塘,倒閉的中小型服裝加工廠就有數百家。大部分情況和案例類似。剩下的大部分也在苦熬而已。買 方不斷壓價,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不倒閉才怪。來料加工提供的增值較少,屬於食物鏈的弱勢群體。這種情況下,必須轉型才有生機。

2. 轉型的原則

2.1. 做品牌。長期看,缺乏品牌的企業都無法發展。薄利時代,唯有品牌才能給商品帶來更高的增值。

2.2. 做下游。要離消費者更近,越近越好。純服裝加工企業很難長期維持,最終都成為價格戰的犧牲品,而有銷售渠道的企業發展良好。

2.3. 順應大趨勢。作為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很重要。但是在缺乏較強的市場敏銳性時,隨大趨勢更可靠。什麼賺錢做什麼,先從簡單開始。

3. 轉型的方向

根據問對網友工廠的情況,結合以上原則,可以考慮轉向品牌網絡銷售。

3.1. 由於該廠資金並不充裕,需要找一個資金成本較低的切入點,例如在淘寶上開個商舖,專賣自有品牌;

3.2. 這時競爭對手,由現在的其他加工廠轉變為淘寶商舖;

3.3. 和淘寶商舖的競爭,有巨大優勢,因為你們有生產能力,任何新式樣的服裝你們都可以很快上量,比其他商舖有成本優勢;

3.4. 假如對運營網店缺乏信心,可以和現有的網店合作

3.5. 不要在自主設計上投入太多,但是要做到:

3.5.1. 確定品牌的風格。小清新?歐式?

3.5.2. 模仿。聽起來難聽,卻很實用。模仿大品牌的類似風格時裝,抄些淘寶熱賣的類似風格款式。非常適合初期;

3.5.3. 微創新。在別人基礎上做些小改動,宣傳時突出這些優化點,形成品牌的傳統特色。如耐髒防磨舒適的領子。

4. 轉型的實施方案

4.1. 調研。首先確定品牌定位和風格。確定需要找一個目標人群,你們比較熟悉的人群。例如20歲左右的女性,瞭解她們喜歡的風格;

4.2. 確定品牌。根據品牌風格,確定品牌的名稱、圖案、宣傳語等等;

4.3. 店舖準備。問對網上已經有很多關於開淘寶店的問答,可以去看看;

4.4. 備貨。一開始不宜太多,多試試不同的樣式。淘寶網店失敗原因很多,但慘敗多數是從庫存積壓開始;

4.5. 宣傳。網上也有很多問答,學習吧;

4.6. 服務。網購回頭客很多,一定要做好服務,把商品的評分保持在較好的水準;

4.7. 包裝。包裝上要做出特色,至今很多店舖還在用特別垃圾的包裝盒,買了一次絕對不想再買。千萬不要忽視細節!回頭客非常重要,而回頭客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細節積累的。

5. 耐心

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給自己一點時間。其中淘寶網店的宣傳推廣是你可能缺乏經驗的領域,和資深人士學習,請他們指導,應該是最有效的途徑。

(感謝管立文為問對網用戶提供的企業諮詢服務。管立文系管理諮詢界資深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1

Y Combinator新成員:Lawdingo幫助用戶即時聯繫律師,一家在線法律諮詢初創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421.html

我曾經在11月份寫過關於Lawdingo的報導。您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瀏覽各個律師的工作資歷,背景及其所在的地區,如果您找到一個您喜歡的律師,你可以在網站上進行預約或者有時您可以點擊即時交流的按鈕在線交流。網站的目標是希望幫助用戶找到一位方便溝通並且收費適中的律師。(在紫金承擔能力方面,許多律師提供在線免費諮詢,如果您能夠大範圍進行搜索和選擇,或許你能夠找到更優惠的價格。)

創始人兼CEO Nikhil Nirmel告訴我說,他之前並沒想過與YC合作。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虛偽的謙遜,但作為一個唯一的非技術的創始人,對於他們的創業孵化器而言,他的存在真的算是比較特別。——所以他們一定是在YC上看到一些他們真的很喜歡感興趣的東西,才會同意接受YC的投資。(他的工作團隊在東歐,不過Nirmel仍然是唯一的一個Lawdingo在美國地區的全職僱員)。

目前網站上有超過450名律師。正如他所說,「我們規模擴張的速度要快於任何一家律師事務所。」

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變化。最初Lawdingo想要向律師收取一定費用,但因為不同資歷程度的律師收費標準不同,而不同層面的客戶帶來的價值也大不相同,所以統一收費對律師們並不適用。於是,對於那些希望特定的潛在客戶關注自己的律師,Lawdingo會採用拍賣的形式,隨著網站上的律師人數不斷增多,律師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激烈起來,那麼如果有律師希望自己受關注程度更高,他就需要出更高的價拍賣。

原文作者:Anthony H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98

消費應用》多方諮詢 找出對的檢測機構基因檢測 你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2013-07-01  TWM  
 

 

一份投書、一位母親的勇敢決定,震撼全球,這兩個月來,「裘莉效應」就像蝴蝶傳播花粉一樣,迅速擴散到全世界每個角落。於是,一個念頭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發酵:「如果我想做基因檢測……」

撰文‧賴筱凡

﹁你好,我想了解安潔莉娜.裘莉做的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過去一個月來,同樣的電話內容,從四面八方湧入各個醫療院所,再從醫院、診所轉進基因實驗室,詢問量幾乎是過去的兩、三倍。

確實,裘莉效應激起了漣漪,但試著從網路搜尋「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卻理不出頭緒;從「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到「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一連串名詞就夠讓人頭昏腦脹。

因此,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前主治醫師、現任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給了最直接的建議:「先找醫師諮詢。」蘇怡寧的建議聽起來有些空泛,但卻是最實際的答案。打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網頁,洋洋灑灑陳列各式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資訊,從「認識癌症基因檢測」、「癌症基因風險評估與諮詢」到「尋找癌症基因專業醫師」等,鉅細靡遺地介紹這個發展中的醫學新科技──癌症基因檢測。

但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做基因檢測前,依舊要先找專業醫師諮詢;因為你得先弄清楚,到底該做的是哪一項?才能在基因檢測之後,得到想要的答案。以裘莉做的乳癌、卵巢癌基因檢測為例,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裘莉做的基因檢測屬於「家族遺傳性癌症」,「家族遺傳性乳癌占所有乳癌患者約一五%,所以,不是每位乳癌患者的家人都要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謝政毅說。

站在預防醫學角度,是否每個人都應該做基因檢測?「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角度來看,基因檢測提供了更深入的身體健康資訊。」安法抗衰老診所院長王桂良說,正確的基因檢測,每個人一輩子只需要做一次;但不應該只是抽血、採口腔黏膜細胞檢驗後,拿一份檢測報告就了事。

台灣剛起步

產前罕見疾病篩檢做得較好儘管全球投入基因檢測技術已有二十年之久,但台灣的基因檢測仍處於緩步爬行的階段。「如果真的要說,大概就是產前的罕見疾病基因檢測,台灣做得比較好。」蘇怡寧指的,就是許多孕婦在懷孕初期都會做的羊膜穿刺等檢測,最有名的莫過於同樣出身台大的婦產科權威醫師柯滄銘。

打電話到各醫院詢問,幾乎與癌症相關基因檢測的服務,都以臨床為主。「因為現行健保制度是,病人有診斷、治療,醫師才有健保費可領;癌症基因檢測這種服務,在台灣幾乎沒有。」謝政毅話說得直接,卻是台灣醫療環境最血淋淋的現狀。

蘇怡寧投入基因檢測十多年來,也有相同感受。「由於台灣在預防醫學上做得很有限,所以十年來,進行癌症基因檢測的病例,幾乎都是癌症中心轉診過來,能達到『預防』目標的很少。」蘇怡寧指出,在台灣醫院分科裡,癌症病患多被分類到癌症中心,但基因檢測等技術,卻多隸屬婦產科。

因此,多數能接受癌症基因檢測的病患,「通常是腫瘤科醫師發現,家族裡有多人罹患癌症,才會建議他們做基因檢測。」蘇怡寧說,在基因檢測逐漸發展下,發現有諸多疾病的病發原因來自基因變異,但醫院分科還停留在用「器官」方式分類,「國外已經開始提倡醫院分科制度重新定義,基因醫學的崛起,開始衝擊全球醫學界。」

投入資源多

找出病變基因 讓標靶治療更有效若細究台灣目前三大類相關的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會發現基因檢測的範疇相當廣泛。以肺癌為例,最有名的就是EFGR基因檢測,「肺癌一直名列台灣前三大癌症,其中四○%又為肺腺癌;超過半數肺腺癌的病人發病原因都不是抽菸,是因為EFGR基因變異。」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在○八年的一份論文研究直接點名,EFGR基因病變是造成肺腺癌的最大禍首。

可惜許多肺腺癌病患發現罹癌時,都已進入三、四期,「如果能越早治療,治癒率一定較高。」王桂良說,安法過去十年做的癌症基因檢測超過一萬例,成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不在少數。尤其,台灣對於癌症診斷與治療技術投入的資源龐大,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與基因體中心,不斷找尋癌症病變基因,讓癌症標靶治療更有效。

但癌症基因檢測範疇可不僅於此,「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癌症病患在切除腫瘤後都會有相同的疑問:要不要做化療。其實透過癌症基因檢測,如果數據顯示你是該基因病變的高風險群,當然要繼續做化療。」王桂良說,比起不了解狀況就做化療,基因檢測的數據更有科學可信度。

另一方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八年推出癌症基因分子標記(mRNA)後,也讓癌症早期發現有了更前瞻的技術。「一般癌症檢測,不論是MRI、正子顯影等,都要在腫瘤大到○.五公分,才能檢測出來。可是當腫瘤形成後,大到○.二公分時,血管就會增生進腫瘤,提供養分給腫瘤,癌症分子也會流竄到血液裡。」王桂良進一步解釋,癌症基因分子標記的最大用途,就是檢測血液裡是否有癌症分子。

「可是當你得知結果時,代表你已經得了癌症。」蘇怡寧說。但這並不能完全否定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技術的效用,「很簡單,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你能在早期發現癌症,治癒率有四到五成。」王桂良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癌症基因分子標記做得比其他國家都早,廣義來說,也可算是癌症基因檢測的一環。

從各大院所近期接到基因檢測的詢問電話量看來,台灣消費者有其需求,目前也有私人診所提供服務,「但我們不建議消費者做,理由很簡單,國外完整的基因檢測團隊,從基因醫師、基因諮詢師、社工、護理師等,一應俱全;診斷、治療的工作由醫師來做,資訊的傳達與教育則由諮詢師來做。」謝政毅不諱言,台灣私人診所為求診者做完基因檢測後,多用一份報告了事,「萬一結果有問題,就叫他們到醫院找醫師,這樣是不對的。」站在王桂良的角度,他也不認同,「坊間有許多診所標榜替消費者做基因檢測,拿著自國外引進的『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就幫消費者做;但正規的基因檢測前後都要諮詢,絕對不是抽完血、取唾液後,換一張報告這麼簡單。」

配套不完整

相關生技廠商有限 人才招募亦難而且,針對基因檢測可能引起的爭端,美國在○八年也已訂出法案,包含基因檢測的隱密性、後續歧視問題等,都用法條來規範。「最直接的衝擊,就來自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取得你的基因檢測報告,發現你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因而收取更高的保費,這就叫『基因歧視』。」謝政毅說。

對照美國從研究計畫推動、技術發展,到法規訂定,一個龐大的基因檢測產業鏈已然成形;台灣連最基本的服務提供都很有限。「台灣從○二年推行基因庫計畫,可是大家只是拿了預算做做樣子,沒有明顯的成果。」一位曾參與計畫的醫師感嘆說。

而且就連與基因技術相關的生技廠商,也非常有限。只是,隨著基因醫學崛起,成為新一代顯學的機會大增,不少人也開始摩拳霍霍,「鴻海旗下的康聯生醫,計畫要在台大蓋的『未來醫院』,就是希望提前在基因醫學卡位。」鴻海內部人士透露,只是台灣相關基因人才招募不易,進展很有限。

站在病患角度,科技的演進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健康,絕對是好消息;但台灣健保制度的扭曲,造成預防醫學發展緩慢,資源投入不均,相關配套缺乏,在基因檢測這一環,台灣人無疑的將會是二等公民。

基因檢測非懂不可的

5個問題!

Q1: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A:想做基因檢測的人,應先到醫療院所諮詢,想要對自我健康更了解的人,可在醫師協助下,透過基因檢測,更了解各項疾病的罹患風險等資訊。有家族病史者,也可在醫師諮詢下,了解是否為基因問題。

Q2:我想做基因檢測,但該做哪一種?

A:透過醫師建議,再進行選擇。一般基因變異可透過檢測,解析每個人基因變異情形,了解潛在發病機率;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則得依家族病史視之。

Q3:基因檢測採樣會很麻煩嗎?檢測結果要等很久嗎?

A:目前檢測採樣以抽血與口腔黏膜細胞為主,檢測方式很簡易;至於檢測結果的等候時間,依各項目與各實驗室作業而異。

Q4:如果想做基因檢測,哪些醫院可以做?

A:目前台灣教學醫院的基因檢測主要運用於臨床,多半為確診、標靶用藥與治療等用途,才提供相關服務。一般人要做預防性基因檢測,僅少數私人診所與健檢中心提供服務,費用不等;但基因檢測除醫師外,還須在遺傳諮詢師、營養師、社工等協助下,再進行較好。不建議上網購買「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因自行測試,後續衍生問題多。

Q5:基因檢測需要多久做一次?

A:原則上,基因檢測是從染色體分析變異情況,因此,基因檢測一生只須做一次。

4 步驟

透視基因密碼

步驟1 抽血、口腔黏膜細胞採樣,萃取DNA。

步驟2 找到染色體上的目標基因段。

步驟3 核酸定序,解碼基因排序。

步驟4 判讀基因變異情形。

一次搞懂3名詞!目前癌症基因檢測服務主要有三大項目,內容各異,檢測結果也不同。

癌症基因變異檢測 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 mRNA癌症分子標記篩檢用途 透過基因定序,找出基因變異點,進而了解各項癌症發病的潛在風險諮詢家族病史後,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帶因者 從血液中檢測癌細胞是否存在,可在腫瘤0.2公分時,及早發現可篩檢疾病肺癌、肝癌、胃癌、攝護腺癌等,應用廣泛,並延伸至癌症確診後續治療 以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為主 各式癌症方式抽血或口腔黏膜細胞採樣 抽血 抽血頻率 一生一次 一生一次 須定期篩檢費用 3萬至7萬元 約3萬元 2萬至6萬元提供服務院所臨床/病理切片:台大、奇美、台北馬偕、高醫大附設醫院等預防檢測:奇美健康管理中心、安法診所、榮新診所、聯安診所等禾馨婦產科、彰濱秀傳、奇美健康管理中心等 長庚、新光、國泰、北醫大附設醫院、彰濱秀傳、台中榮總、高雄榮總、高醫大附設醫院等

資料來源:各醫療院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7

斯諾登東家如何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間諜公司:Booz諮詢公司崛起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7.html

1940年,即日軍襲擊珍珠港的前一年,美國海軍便開始考慮對德作戰計劃。美國海軍上將們的心腹大患是納粹德國海軍的潛艇,德軍潛艇神出鬼沒,到處攻擊盟軍航線,要找到它們的蛛絲馬跡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更別提要擊沉了。束手無策的美國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Frank Knox)只好轉向Booz,Fry,Allen & Hamilton尋求對策,這是一家位於芝加哥的諮詢公司,他們的知名客戶包括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Goodyear Tire&Rubber)和蒙哥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Booz有效地開創了管理諮詢業務,從知名學府物色尖子生擔任分析人員以及企業客戶的待聘人員。Booz的顧問們與美國海軍人員一道合作,開發出一套特殊的傳感系統,可以捕捉到德軍潛艇短暫發出的無線電通信信號,這有助於設計一種攻擊戰略。在其幫助之下,盟軍到戰爭結束時已擊沉或擊毀德軍大多數潛艇。

1

那次項目是Booz與美國政府長期合作的開始。隨著冷戰開始、加劇繼而緩和,再到後來全球恐怖主義取而代之成為美國國家安全人員的主要顧慮。在此期間,目前更名為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的這家諮詢公司越來越多地專注於來自政府的工作。2008年,該公司剝離了利薄的商業諮詢業務——名為博斯公司(Booz&Co.)——並成為一家純粹的政府業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公開上市,大股東是私募股權公司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在截至2013年3月份的財年,博思艾倫公佈營收為57.6億美元,其中99%源自政府合同,淨利潤為2.19億美元。其營收的近四分之一——13億美元——來自美國幾大情報機構。隨著美國政府過去十年間在情報承包商身上的投入呈爆炸性增長,與科學應用國際公司(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CACI和BAE系統公司(BAE Systems)等對手相比,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的博思艾倫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據彭博行業資訊的數據顯示,美國2013年大約70%的情報預算都被外包出去;美國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O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表示,近五分之一的情報人員在民間領域工作。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大多數美國人對博思艾倫有所聞,他們對於該公司在美國情報界扮演著何種舉足輕重的角色依然毫無概念。不過,現在世人對此皆知。6月9日,博思艾倫一名29歲的電腦技工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公開宣佈,他就是洩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監控人們打電話與上網活動的新聞線人,在為博思艾倫工作期間,斯諾登在一個位於夏威夷的國家安全局監聽站中將一些機密文件複製到一個U盤,並在近期將此事透露給了媒體,他承諾還要披露更多機密。日前他已從香港抵達俄羅斯。

博思艾倫引起世人關注衝擊到其股價表現,該股在斯諾登公開機密後的上午下挫超過4%,迄今還未收復失地。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已呼籲再次檢討民間承包商在情報工作方面的作用,並宣佈她將尋求限制承包商們獲取機密信息的權限。博思艾倫長久以來一直非常低調,在美國聯邦政府幾乎是其唯一客戶的情況下,大張旗鼓地宣揚沒有必要,而且該公司很少進行遊說。由於情報界的重量級人物紛紛在博思艾倫工作,該公司從來不用擔心接不到生意。美國國家情報主任、奧巴馬總統的高級情報顧問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是博思艾倫的一名前高管。該公司的副董事長邁克·麥康奈爾(Mike McConnell)在小布什總統任內擔任國家情報主任,在此之前擔任國家安全局局長。在博思艾倫的2.5萬名員工當中,76%的人有查看機密信息的授權,近一半人擁有查看最高機密信息的權限。據2008年的一本書《等待僱用的間諜:情報外包的秘密世界》顯示,CIA原副局長瓊·登普西(Joan Dempsey)在2003年的一次演講中將博思艾倫稱作「影子情報機構」。登普西如今在博思艾倫任職。

斯諾登洩密事件可能會導致情報外包方面出現重大調整。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多年來一直向多家情報機構施壓,要求減少對承包商的依賴。而在如今自動削減開支的年代,曾經一度碰不得的防務與情報等方面開支也很可能會被縮減。

然而,與博思艾倫以及美國情報機構官員的談話顯示,這些承包商不會很快失寵。即使斯諾登最終會讓他的前東家失去生意,但這些生意可能只不過是流向其競爭對手。雖然博思艾倫與其他影子情報機構是作為權宜之計而出現——本來是冷戰後瘦了身的情報機構在9·11恐怖襲擊後試圖重振旗鼓而借用它們來爭取時間——但是如今它們已變得必不可少。隨著博思艾倫等承包商逐漸依賴於聯邦政府,政府對它們依賴則更甚。

斯諾登當初並不是被招作間諜。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學成才的電腦技工,高中沒有畢業,他的第一份與情報相關的工作就是在國家安全局的一處設施當保安。他在接受英國《衛報》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因為他的電腦技術,他曾被中情局招進去處理網絡安全相關工作。他在2009年離職並轉向民間領域,最終加盟博思艾倫。他作為國家安全局承包商職員的工作看來一直是基本的技術支持與故障排除。他是個技術人員。

情報界人員傾向於把外包工作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機密性最低而且最卑微的工作:在情報機構割草、清理垃圾和分揀郵件。在機密部門內,即使清潔工也需要安全方面的權限——他們清理的垃圾桶裡可能有國家機密信息。這使得這些工作崗位招人尤為困難,因為讓獲得安全授權的多數人做清潔工無異於殺雞用牛刀。

懂得電腦技術的斯諾登隸屬有專門技能的中間級別。當美國軍方在越戰期間首次開始大力求助於承包商時,這些工作佔了招聘崗位的多數——國防部當時急於招到維修人員,來負責越來越複雜的武器與運輸系統。翻譯、審訊及處理政府安全授權相關背景調查的人員也處於中間層。CSC和L-3 Communications等公司專注於中間級別的業務。雖然博思艾倫也招攬一些這類工作,但重心卻是最高級別的工作:從開發打敗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al-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的戰略到軟件設計到為高級官員撰寫講稿的各類工作。從任何意圖和目的來看,第三類的承包商都是間諜,而且有些人是間諜首腦。

威廉·戈爾登是一家招聘公司負責人,專門為情報專業人員務。6月中旬,他一直在為填補國防情報局承包商的三個空缺而忙碌。戈爾登說,雖然碰巧這次博思艾倫沒有參與其中,但該公司曾填補過類似的數千個空缺。這次的三個空缺中,有兩個空缺是馬薩諸塞州德文斯堡的高級反情報分析師,其中一個專注馬薩諸塞州聯邦設施面臨的威脅,另外一個專注西南亞問題。這些承包商將會拉網式地篩查情報,從數字竊聽內容到線人消息,要像坐在他們旁邊的國防情報局分析師一樣撰寫報告和簡報。這兩個職位都需要最高機密授權,其中一個職位需要經常出差。第三個空缺需要一位精通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的高級翻譯,在毛派叛亂分子活動日益猖獗的印度喀拉拉邦,許多人說這一語言。美國國防部在招一名會說這種語言的人,表明美國在那裡有情報活動。這一崗位標明「條件艱苦」。

戈爾登說,他經常看到博思艾倫與其他承包商在全球各地發佈的「情報蒐集經理」的空缺。「情報蒐集經理處於最高級別,決定採用哪些情報,如何採用並決定各類情報的去向,」他說,「他們提供思路、方向與管理。他們基本上擁有全部身份,他們就像是政府僱員。他們唯一無法辦到的事情就是批准預算資金或招聘並裁減政府僱員。」

收入待遇的巨大差別取決於應聘者的技能與經驗。「這些錢源於情報預算,因此沒有太多監督。」戈爾登說。他估計那位馬拉雅拉姆語翻譯崗位的年收入將達到18萬美元到22.5萬美元之間。這在部分程度上是為了彌補艱苦的條件以及叛亂分子的慣常做法所帶來的潛在危險,招工廣告當中沒有提叛亂分子通常會先把翻譯當作攻擊目標。

大規模招聘情報承包商的做法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基地組織的襲擊導致美國兩黨在國會一致支持獲得更多與更好的情報——相關聯邦預算也相應猛增。有大量證據顯示這方面的努力挫敗了一些恐怖襲擊陰謀。情報界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在瘦身,在蘇聯解體後,情報對政界人士而言似乎沒有那麼重要了,相關預算遭到削減,中情局、國安局以及國防情報局大批人員退休。在2001年晚些時候,找到足夠多有經驗的人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承包商,而其中許多人都是政府在數十年前培訓過卻在後來裁掉的。「通過承包商人員,我們得以非常非常迅速地擴張,」時任美國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人力資本副主任的羅納德·桑德斯(Ronald Sanders)在2008年與記者的一次電話會議中表示,「在我們忙著恢復情報界的軍方和民間人員時,他們可以迅速進來執行任務。」

博思艾倫等承包商被看作是權宜之計,以便讓政府有時間招聘並培訓僱員。退休的海軍少將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講述了2001年試圖發展海軍網絡戰項目的情況。他手下的人員沒有一個是網絡戰專家,因此他培訓海軍的語言學家們——通常是一些頭腦更聰明的水手——來接手這類工作。「海軍當時得以利用承包商來強化那些培訓人員,同時開發永久性項目。」布朗說。他目前在RSA安全公司(RSA Security)工作,這是一家位於馬薩諸塞州貝德福德的網絡安全公司,與政府有很多業務。

不過隨著政府情報人員數量增長,承包商的人員數量並未返回到9·11之前的水平。桑德斯在2008年的採訪中表示,在為各類不同的情報機構工作的承包商當中,僅有5%是為「過載」預備的。在今年3月份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抱怨說,「情報界的一些機構在轉換或者清退一些承包商之後,一直在招聘其他的承包商,從而導致整體人員數量持續增加。」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的公共事務辦公室對此並不認同,稱「核心承包商人員」自2007年以來已減少36%。

支持情報外包的人士表示,民間公司成為情報界永恆的一部分有很好的理由。並非每一項任務都需要一名全職的聯邦僱員來做。建設一個機密設施或新的數據庫是一個短期項目,沒有理由只為這個來招聘並培訓新的員工。從理論上來說,承包商的勞動力成本更低,因為政府無需在工作任務結束後繼續負擔人員工資,更不用操心他們的醫療保健或養老基金。對軍方而言,這通常是完成額外工作且不會違反人力上限規定的唯一辦法。而華盛頓功能紊亂的撥款機制使得這一情況雪上加霜,長期項目所需資金日益通過緊急補充性開支法案來撥款,由此引起的不確定性導致更難招到長久性的員工。

高級情報官員也透露,民間領域的承包商是技術革新方面的後備力量。當代的「Q博士實驗室」——詹姆斯·邦德故事中間諜產品的孵化器——就是硅谷,這裡的初創公司在開發可以識別海量原始數據形態與關聯的技術,還包括其他電腦科學方面的成就。在接受採訪時,博思艾倫副董事長麥康奈爾指出,該公司因招聘他這樣的前間諜而聞名,公司也從科技界大量招人。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2008年的一份研究顯示,56%的情報承包商提供了政府情報人員並不具備的獨特技能。

「在擔任國家情報主任時,我絕對希望獲得民間領域的優勢、創意與行動力,」麥康奈爾說,「這是因為,如果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潮流,我就會落伍。全球最具革新能力、最有創意以及最佔優勢的國家是美國,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自由市場的效率。」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的帕蘭提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等情報承包商甚至置身於商業科技樞紐,而不是設在從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延伸至馬里蘭州米德堡國安局總部的這80公里傳統情報機構區內。

即便如此,開支還是會失控制。據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數據顯示,每年在一名承包商員工身上的投入通常為20.7萬美元,而同類政府僱員的開銷只有12.5萬美元,這裡面還包括了福利和養老基金。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國安局的開拓者(Trailblazer)項目。這原本是一項篩選並分析國安局每小時蒐集的海量電話和網絡信息的先進項目,開拓者項目最初預算為2.8億美元,需要26個月來開發完成。博思艾倫等五家公司參與了這一項目。「在開拓者項目中,國安局在利用業內最佳技術與經驗來推進他們的任務。」博思艾倫副總裁馬蒂·希爾(Marty Hill)在2002年的一份新聞稿中表示。當該項目在2006年被關停時,沒有達到任何目標,而且相關費用達到數十億美元。國安局檢察長的一份報告發現「承包商人員勞動力費用過高」,不過沒有點相關承包商的名。國安局多名聲討項目浪費的員工被開除,其中一位高管在與一名記者通氣後被依據《間諜法案》(Espionage Act)而起訴。(相關訴訟最終被撤銷。)

美國國土安全部大約在同一時期授予博思艾倫的一份電腦系統合同出現類似問題。三年當中,相關費用從最初的200萬美元暴增至1.24億美元,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在後來的報告中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糟糕的規劃與監督。但是,即使在問題暴露之後,如《華盛頓郵報》所報,國土安全部依舊重續了合同,甚至還給了博思艾倫一些新合同,因為該部門斷定自己無法建設、甚至無法獨立運行這套系統。

批評人士表示,博思艾倫及其競爭對手能夠繼續獲得合同並持續增長,不是因為它們的技能不可替換,而是因為其中的人脈因素。隨便說出國安局或中情局或其他軍方情報機構的一名退休高官的名字,很可能他現在正在為承包商工作,而且在博思艾倫的可能性最大。隨便說出目前在政府部門任職的一名高級情報官員的名字,很可能他曾在博思艾倫工作過。麥康奈爾和博思艾倫的其他人忙不迭地指出,承包程序中有防護和監督機制,而且在9·11瘋狂的幾年之後已成熟。與此同時,該公司傾向於接納並慷慨支付高薪給那些退休的高級情報官員,意味著它看重他們人脈的價值,而且也讓他們在政府內部的繼任者把博思艾倫當作他們退休計劃的一部分。

承包商支付的豐厚薪水導致公共部門人員向民間領域流動。它們挖走了政府情報人員,導致政府各級人員短缺,並讓更多有經驗有知識的人進入民間領域,這使得承包商對政府而言更加重要。「現在你會選擇進入政府部門兩三年,獲得授權,然後轉入其中一家支付高薪的承包商。」美國科學家聯盟政府機密項目負責人史蒂文·阿芙特古德(Steven Aftergood)表示。斯諾登就是這麼做的。「你必須要有很強烈的愛國心才能抵禦金錢方面的誘惑。」阿芙特古德說。

獵頭戈爾登表示,結果就是,政府間諜機構的人員普遍發牢騷說「那些可惡的承包商們知道的比我們還多」。這可能是斯諾登洩密的一個因素——他的電腦技術可能使得他接觸到了他不該有權限看到的信息。不過斯諾登是個異數。他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複製信息、發給媒體並公開承認自己是洩密者——既丟了飯碗,而且也可能會因此失去自由,迄今看來都是因為他的理想主義動機。更普遍的誘惑是利用相關知識,合法地或者在不知不覺間招攬更多生意。

在斯諾登洩密事件之後,國會在加大對博思艾倫等承包商以及它們在蒐集情報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關注力度。兩黨議員表示,斯諾登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並洩露機密信息,說明需要加大對承包商活動的監督。「我感到震驚的是,一個沒有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在軍中沒有圓滿服役而且只有29歲的人居然有權查看我們政府的一些高度機密的信息,」緬因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蘇姍·柯林斯(Susan Collins)於6月11日在國會山向記者們表示,「這讓我感到吃驚,這說明監督程序確實有問題。相關規定沒有得到良好執行,或者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規定。」

不過,要調整規定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從最高層而言,不管是白宮還是國防部,承包商總是無處不在,」戈爾登說,「實權人物會轉身過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我們怎麼實現它呢?』這時承包商會跳出來說,『我能做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0

管理實務(7) :老細向你「諮詢」?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3069

在一間私人企業(相對於國內那些所謂「集體制企業」),與其套用現代人的民主概念,不如視為以前的君主制。私企業的老闆或者出資做生意,或是被委託做管理,並不是代表員工的利益,而是代表擁有人即股東的利益,所以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民主」。社會需要民主的政治制度,是建基於國家由全體市民擁有,所以需要照顧市民的利益。

正如黃子華在棟督笑中所講,共產黨是出本錢做生意,打個江山出來,你同佢地講民主?當然,現在打江山的那批人都死得七七八八,咁呢個江山就唔係阿邊個打出來,一係就老豆剩落,一係就拼手抵足涯返黎,咁樣講民主就差唔多。香港人考慮所謂民主之路時,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擁有人或管理人去諮詢員工或下屬,並不是要他們的「民主」決定,更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或別人的尊嚴,而是希望尋求不同角位的意見,以便使決策更設合現實,以及能顧及更多人的需要,而不是想作出一個「集體」的決定。沒有集體或全體負責,何來集體決定。

因此,大家應把這類諮詢視為集思廣益,尋求更佳選擇為目的,而不是去體現民主精神。參與者應該提出的是對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決定,而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公司成個餅大了,大家才「有機會」得到更多的利益。正如唐初明臣魏徵不時頂撞唐太宗,為的正是「大家好」,而唐代設「左右拾遺」的官職,就是希望作為臣屬能提醒君主未能體察有所遺漏的事情。

為甚麼有些上位人仕不喜愛諮詢,反而喜歡乾綱獨斷呢?一方面可能因為英明神武或者自以為英明神武,二方面可能是根本就沒有正面的諮詢文化,老細有preset的答案,並不意味他們沒有需要或責任去分析決策的利與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09

鳳凰醫療-對比中美公立醫院託管 思知諮詢合夥人

http://xueqiu.com/1661202893/26389789
鳳凰醫療上市,在醫院託管領域可謂先河,財報顯示超過2/3毛利來自供應鏈業務,也就是採購藥品等,顯示中國典型的以藥養醫的局面。其詬病在於公立醫院處於壓倒性優勢,在資源應用,診療上缺乏監管機制,過度診療,非合理診療,資源浪費導致就醫方便度很低的局面難以短期內改善。下面簡單分析一下美國公立醫院的託管模式,其採取第三方獨立託管,和政府撥款,消費稅掛鉤的模式,給予其動力避免資源浪費,以保證財務情況。

美國的公立醫院主要病人是來自於政府計劃下的病人,多數為medicare和Medicaid病人,很多屬於弱勢群體,年老和貧窮,因此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種用第三方來管理公立醫院的方式,即保證醫院的公益性質,有能通過第三方保證其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在財政撥款上則直接和當地消費稅掛鉤,這樣給予託管機構動力去保證服務質量。

舉個案例,Miami的公立醫院託管機構Public Health Trust,2012年收入65%來自於病人就診,這其中大部分是聯邦醫療計劃下覆蓋的病人,包括Medicare Medicaid,以及managed care,此處主要指合作內的醫療網絡所提供的服務,對於託管機構及其屬下的公立醫院,有兩種方法能獲得政府的補貼(佔總體收入的1/4),一種是政府直接撥款,通常來自於地產稅,另一種(佔較大比例)是消費稅中一定比例的錢會被劃撥給託管機構和旗下的公立醫院,邁阿密的這個比例是0.5%,比例是當地居民投票決定的。這種方式保證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同時也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管理上採取企業式的手段,由獨立的第三方來負責運營,招聘,績效考核,以及最核心的服務,衡量其服務的標準包括服務質量quality of care,以及就醫方便程度access to care。託管機構有足夠動力去保證醫院的服務,因為病人,也就是納稅人,對消費稅撥款比例有直接投票權,他們對醫院的滿意程度緊密維繫醫院的財務撥款。

由於美國的龐大商業醫療體系以及私立醫院為主導的體系,公立醫院服務的對象與政府更加掛鉤,和當地經濟情況緊密相連,所以在經濟不好消費低迷的時候,託管方也不得不節省開支,控制醫療支出,這再一步講,就是更有動力去保證就診的有效性,杜絕過度診療和醫療資源浪費,一方面有政府保險計劃做限制,一方面自身財政管理需要合理,可以說在監督的情況下,才不會大量出現醫生亂開藥,亂診療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07

發電燃料諮詢多此一舉(2014/3/27) 林本利

2014-03-27  NM  
 

 

最近環境局就香港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文件提出兩個方案供市民選擇,包括通過從內地電網購電以輸入更多電力,以及利用更多天然氣作本地發電。

早於2010年,環境局已提出方案,建議將發電燃料組合由2009年的五成多,降至一成或以下,並將核電及天然氣所佔比重,由各佔兩成多,大幅上調至五成及四成。不料2011年3月發生日本福島核事故,政府只好修訂有關方案。政府浪費了幾年時間,現在又提出兩個方案作諮詢,三個月諮詢期過後又再花時間整理諮詢結果,恐怕要到明年才有結果。現時監管兩電的利潤管制協議到2018年就屆滿,屆滿前三年(即明年),政府便要決定是否更改規管框架,是否開放電力市場,抑或續期五年至2023年再作打算。以現時環境局的工作進度來看,相信只有續期五年這個選擇。政府早於1997年已開始研究兩電加強聯網,互相輸送電力,開放電網給其他發電和供電公司入場競爭。當時由經濟局(之後交由環境局)負責有關工作,先後作過兩次顧問研究,又聘請過電力專家深入分析,都表明兩電加強聯網對市民長遠有所得益。但負責的局長和官員研究又研究後,便以內地缺電、公眾著重供電可靠性,以及時間不足夠進行聯網為藉口,先行批准港燈在南丫島興建新電廠,之後再延續兩電的利潤管制計劃10年,讓兩電可以增加千多億元投資,每年可賺取百多億元利潤。當時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說,會利用10年時間去研究如何開放電力市場。現在時間已過了超過一半,政府還在諮詢發電燃料組合,諮詢文件內容粗疏,明顯又是拖延時間,讓兩電繼續壟斷市場。既然政府早已定下2020年的減排目標,要大幅度降低燃煤的發電比重,由現時的五成多減至兩成或以下,就不應多此一舉再作多番諮詢,應該下定決心,由市場決定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

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兩電實行「廠網分家」,將發電、輸電、配電和供電的資產和業務分開,並且加強兩電聯網,不容許兩電各據一方,繼續壟斷市場。在新的規管架構下,輸電和配電(包括聯網)業務屬於自然壟斷,資產可以受到類似管制計劃的保障,根據外國經驗,實質准許回報(扣除通脹後)約為4至5﹪。至於發電及供電市場,則應制定合理的時間表,逐步開放市場。由2017至2020年,兩電共有七台燃煤機組壽命達到35年,合共2,150兆瓦,佔兩電總發電容量的兩成,可提供近三成電力供應。政府可率先開放這30%發電市場,邀請兩電及內地電力公司競投長期(15至20年)供電合約,標書上列明供電量、價格、選用燃料、排放量、安全、可靠性、後備電源等資料,經獨立的招標委員會負責審批合約。兩電需要向成功取得合約的發電公司購買電力,情況類似現時中電向大亞灣核電廠購買核電。至於供電市場,兩電初期可享有專營權,受到價格上限管制(類似可加可減機制)而非利潤管制。當遊戲規則改變後,兩電自然不會繼續大肆擴張資產,反而會著重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求賺取多一些利潤。政府之後可逐步開放供電市場,讓用戶可以選擇供電公司,包括新的供電公司。發電及供電公司有責任按照合約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不然便要作出賠償。現時兩電的電廠附近擁有大片空置土地,可用作興建新天然氣發電機組,它們有足夠實力與內地電力公司競爭長期供電合約。政府實應由市場主導,決定香港未來的電源和發電燃料組合。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391

【諮詢】輝瑞和阿斯利康將進行第二輪併購?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113744
今年五月底當阿斯利康駁回輝瑞公司的「最終」出價時阿斯利康表示會接受每股59英鎊的價格,而輝瑞公司的最後報價是55英鎊每股的現金和股票。最後根據英國法規雙方的收購之戰告一段落,而到8月份阿斯利康恢復與輝瑞的談判。但是,紐約時報援引一位華爾街分析師的言論稱,如果輝瑞想重新出價就要等到11月,這當中除非有其他競拍加入,那所有的交易都關閉。

我們接觸到的投資者對於這筆交易是否會發生抱持各種態度,但他們對這次併購都不太樂意。

來自德國醫藥戰略的醫療投資顧問Schwarz是一名對沖基金經理人,他發現,來自新產品的壓力正在不斷加強,這也加強了這次併購交易的必要性。「在美國受仿製藥競爭的品牌藥價值將在2016年達到一個近300億美元的新高峰,這比2012年的專利懸崖時期還要高,因此大型製藥企業不能再只靠自己進行研發,而必須進行重組、合併、拆分和調整,」 Schwarz表示,「所以我敢肯定,阿斯利康和輝瑞公司的交易一定會進行。」

醫療戰略也是阿斯利康的投資者之一。有一些預見性言論認為,來自阿斯利康公司投資者的壓力最終將使這筆交易發生。Schwarz表示阿斯利康的免疫腫瘤產品線,尤其是抗PD-L1單克隆抗體MEDI4736,以及潛在的稅收節省價值都會激發輝瑞公司對這筆交易的興趣。

一旦這筆交易最終完成,Schwarz預計輝瑞公司將延續其早期的拆分策略,將公司拆分成「建立」和「創新」的公司,這種策略同2012年艾伯維從雅培獨立出來是類似的。

「輝瑞公司的規模就是它自己的敵人,想變得更小就要開發巨大的價值,」 Schwarz補充道。但他最終都沒有看到任何這種不擇手段是對工業有益的。「一切都是金融工程,輝瑞和阿斯利康的併購只是支持了我正在做的關於大型製藥公司弱點的議題。儘管有一些新藥進入產品線,可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研發效率增加的證據。」

Columbus Circle Investors的投資組合經理Marti對輝瑞公司的另一個報價沒有任何期待。但他認為,如果阿斯利康與輝瑞談判,並且輝瑞的報價比上一次高10%,交易就會完成。

Marti表示,由於存在「心臟病學和腫瘤學方面的交叉點」,以及對這次交易利好的稅率,會有一個很好的協同效應發生。他認為,對阿斯利康公司的估值完全取決於其腫瘤產品線的成功,但這周其癌症候選藥olaparib 未能獲得美國FDA的加速批准,給阿斯利康一次很大打擊。

Marti稱,如果阿斯利康腫瘤產品線無法建立,那它保持獨立的決定就是一錯再錯了。

還有一家醫療投資商Les Funtleyder,與英國投資顧問BlueCloud醫療保健諮詢是合作夥伴,前醫療投資組合經理Tabak認為併購阿斯利康對輝瑞而言完全是個錯誤。他指出輝瑞歷史上大型併購並不樂觀,除了2000年900億美元收購Warner-Lambert時,得到了降脂重磅炸彈立普妥。(輝瑞對阿斯利康的「最終」出價現金加股票折合約1170億美元)

Tabak還懷疑,即使這兩家公司達成一致,英國政府也不會通過這筆交易。他表示,「我不知道這比交易的任何價格,除非輝瑞能向英國政府,以及一定程度上向瑞典政府保證關於失業率的問題。」阿斯利康全球員工約51500人,其中35%約18000人是在歐洲。

Funtleyder希望看到輝瑞嘗試過不同的方法,也許是一系列小型的補強型收購,就像最近默克製藥以39億美元購買丙型肝炎藥物研發公司Idenix的產品線。他認為,人們可以發現製藥公司開始看起來更像是投資組合管理者,一個購買和出售資產的資本分配器。但他指出,令人懊惱的是做一個投資組合管理人並不總是那麼簡單。(來源:丁香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5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