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上漲的兩大「源動力」&我的選股邏輯 trithi
http://xueqiu.com/2954396474/29400327股價上漲的兩大「源動力」&我的選股邏輯
——trithi/林尋一,2014.5.25
昨天在考慮一個問題:「如果現在繼續加倉,我會買啥?」我想比較有誘惑力的:1. 公司剛打開一片新的天地、處在對數增長的跑馬圈地前期(我覺得好想你有一定潛力,如果上海模式成功後複製其它城市會怎樣?)2. 公司擁有高穩ROE提供持續動力(眾人矚目的績優白馬也不少,比如恆瑞醫藥)3. 估值不斷走低帶來的反轉能量(我覺得銀行算一類,仍在高速運轉的賺錢機器不斷刷新著A股的PE底線)4. 物廉價美的標的,比如平均ROE>12%,PB<2倍(比如中國平安) 5. 生活在多風世界裡的小豬,市值不大、題材易炒、股性很活的股票……
當這個list不斷擴大時,我就開始意識到自己找錯方向了,什麼都關注就等於什麼都沒有關注。
然後,我突然意識到:推動股價增長的不就兩股力量嗎?動能、勢能。
這個怎麼理解呢?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一個小球要想在平面上滾得遠,要麼推著小球給它一個持續動力,要麼把小球從坡上滾下來用勢能轉換成動能。
那麼一隻股票要想漲得多,也無非兩種動力:要麼公司的盈利和淨資產不斷累積,這個就像給小球的動能,在估值不變的情況下也能推高股價;要麼公司的估值嚴重低於其內涵價值,這個就像給小球的勢能,即使沒有盈利的助力也能靠估值回歸獲取盈利。
所以,答案就清晰了,我想買的股票要麼擁有持續而強勁的動能、要麼擁有顯著的低估勢能、或者是兩者都有。
I. 動能型股票
這類大致相當於「成長股」,既然叫動能型股票就應該有持續高穩ROE,且預期良好。
不過這類股票的估值一般都不低,我覺得恆瑞醫藥算一隻,它是我的賬戶裡唯一PB>3的股票。醫藥行業的嚴格准入人為創造了行業裡大量的「局域壟斷」,03-04年醫藥企業都還在關心工藝、產能的時候,恆瑞就開始佈局學術營銷了,08-09年其它藥企也開始注重學術營銷的時候,恆瑞的原研都要開花結果了,12-13年許多藥企的原研開始有聲有色的時候,恆瑞已經拿下大量的海外批文了……
醫藥是個相比容易固化的領域,領導層的魄力和格局至關重要。恆瑞醫藥卓越的「銷售推動+原研創新+國際化擴張」三輪驅動,應當能保障其未來獲得年均19%以上的ROE。30倍PE仍值得擇時加配。
II. 勢能型股票
這類大致相當於巴菲特的「煙蒂」股,公司前景看上去很boiling,價格極其便宜,甚至明顯低於「處置價值」。
由於沒有嚴格的退市制度的威懾,這類股票在A股裡並不多見。但相比以前多多了:0.35倍PB的首鋼、0.43倍PB的鞍鋼、0.57倍的寶鋼;0.56倍PB的粵贛高速、0.61倍PB的中鐵、0.63倍PB的交建、0.64倍PB的交行……
記得格雷厄姆曾給出一個選股標準:PB小於0.75倍,PB×PE<22.5倍,構建組合。顯然上面提到的個股都符合這個標準。本人持有交行,並無加倉的念頭,或許哪天可以再開個實驗賬戶,專門照格雷厄姆的標準構建一個低價股組合。
III. 混合動力型股票
顧名思義,這類股票的特點是盈利能力不低、估值水平不高,或者說ROE不低、PB不高。
這類股票是我最願意投資的一類,也最接近我的「先勝而後戰」的訴求。第一重倉股中國平安、最近持續加倉的吉林敖東、去年買入時的復星醫藥、有意加倉的興業銀行都屬於此類。比如平安,上市以來年均ROE接近15%,而且這兩年有加速跡象,盈利不低;1.6倍的PB,1倍不到的PEV,10倍不到的PE,估值不高。比如我買復星醫藥時,其年均ROE>14%,PB<2倍。
我覺得中國平安是個典型:如果熊市繼續,>15%的ROE讓每股淨資產和股息率都在迅速增長;如果牛市來臨,10倍不到的PE可以轉換成上漲動力。擇機加倉興業銀行、吉林敖東、中國平安。繼續尋找類似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標的。對於混合動力型股票,如果股價不漲,公司自身較高的ROE帶來的持續淨利潤會不斷累積成淨資產,從而導致PB不斷下行——就像動能轉換成勢能一樣,高ROE轉換成了低PB。
只要高ROE延續,低PB遲早會轉換成股價的大幅上漲。
不過如果動能、勢能的理解角度是恰當的話,那麼我們購買「勢能型股票」應該更謹慎的:如果不能提供持續的動能,坡上滾下來的球遲早要停下來的;如果沒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價值低估的股票頂多也就是「拿起來再吸一口就扔掉的煙蒂」。
所以,終究上講,「一流的公司」(強大的動能)遠比「一流的價格」(強大的勢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