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還在相信負離子空氣凈化器除PM2.5?小心受騙上當

據上海市消保委網站公布的負離子發生器比較試驗結果:號稱可凈化空氣的15款發生器,顆粒物潔凈空氣量均不達標示效果。而據室內環境及微生物汙染控制專家表示,人工發生的負離子,除去的灰塵仍在室內,單純采用負離子技術的負離子發生器產品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空氣凈化器。

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各種具有空氣凈化功能的電器紛紛進入市場。許多負離子發生器宣稱具有去除PM2.5、凈化空氣功能,此類商品因其售價低、體積小、耗電少,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對此,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對上海流通領域銷售的負離子發生器開展了比較試驗。本次試驗購買了15件負離子發生器樣品,價格從88元至689元不等。這15件樣品在銷售網頁上均宣稱,可凈化空氣,去除粉塵、PM2.5、煙霧等顆粒物。其中11件樣品的外包裝或說明書上宣稱為空氣凈化器或凈化器,其余4件樣品在外包裝或說明書上明示具有空氣凈化功能。有4件樣品在網頁或外包裝上註明了商品的適用面積,分別為(3-5)平方米、(8-12)平方米、12平方米、(16-24)平方米。

本次測試的15件樣品凈化原理以負離子發生技術中電暈放電法為主,該方法為在電極上外加高壓直流電源,此類技術在產生空氣負離子的同時,可能伴生臭氧,如果過量將可能危害人身健康。根據GB 4706.45-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空氣凈化器的特殊要求》的規定,此類商品電離裝置產生的臭氧濃度不得超過5×10-6%。測試結果表明,15件樣品產生的臭氧濃度均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

此外,本次試驗參照GB/T 18801-2015《空氣凈化器》中“顆粒物潔凈空氣量”的測試方法,結果顯示,15件樣品顆粒物潔凈空氣量均小於10立方米/小時,適用面積均小於(0.7~1.2)平方米。

針對測試結果,室內環境及微生物汙染控制方面專家、同濟大學教授李振海介紹,負離子廣義上是指空氣負離子,即帶上負電荷的單個氣體分子(氧氣)或多分子團(包括水汽等)。市場在售電器宣傳負離子發生量動輒數百萬個的,指的是人工發生的空氣負離子。

李振海表示,負離子凈化空氣中的顆粒物(如PM2.5、粉塵),被商家大肆宣傳,其原理是通過顆粒物在電暈電場電子轟擊或氧負離子電荷遷移作用下帶上電荷,帶電的顆粒由於庫倫力的作用,凝並成大顆粒沈降或被吸附於墻壁、地面、床單、衣物、桌面等室內的裸露表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氣中顆粒物濃度。但被去除的空氣中的灰塵依舊存在於室內,當然也存在被重新揚起,形成二次汙染的可能,而將汙染物集中收集是空氣凈化器的基本特質,因此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消費者需要正確認識空氣負離子對室內空氣中顆粒物等汙染物的有限的輔助凈化能力,和它去除汙染物的原理,單純采用負離子技術的負離子發生器產品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空氣凈化器。

附:上海消保委本次負離子空氣凈化器比較試驗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364

北京制定PM2.5濃度紅線 五年要降30%

11月8日,北京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蔡奇主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定“十三五”時期本市生態環保目標。依據規劃,2020年,本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0%,降至每立方米56微克左右,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56%。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56%

“十二五”期間,本市空氣中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總懸浮顆粒物(TSP)等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平均下降27.4%。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實施後,細顆粒物(PM2.5)濃度比2012年下降15.8%。

依據規劃,到2020年,大氣和水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2020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0%,降至每立方米56微克左右;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的比例達到56%以上。

清潔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0%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本市以“煤改氣”“煤改電”“太陽能+輔助熱源”等多種改造方式,推進壓減城鄉接合部和農村地區居民用生活散煤。到2020年底,實現全市基本無燃煤鍋爐,平原地區基本實現平房采暖“無煤化”;經營性服務行業的燃煤設施全部改用清潔優質能源。

到2020年,本市將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7651萬噸標準煤以內,形成以電力和天然氣為主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輔助的能源供應體系。到2020年,清潔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

同時,加快退出低排放標準的機動車。嚴格執行新增出租車“8改6”強制淘汰制度,到2020年,全市在用燃油出租車力爭達到國Ⅴ及以上標準。

企業汙染減排實行全程管理

依據規劃,本市將繼續淘汰建材、化工、機械、印刷等行業汙染排放大的企業和汙染排放較大的落後工藝。到2017年底前完成全市50個重點區域、200個重點行政村的“散、亂、汙”企業清理整治。

2017年底前,19個市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生態工業園區,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廢棄物排放最小化、產業循環式組合。到2020年,完成400家以上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其中強制性審核150家,實現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的全過程管理。

用水總量不超43億立方米

“十三五”期間,本市將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實施全市用水總量調控,形成量水發展新模式,提升水環境容量。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將控制在43億立方米以內。同時,保障飲用水源安全,聚焦黑臭水體和劣Ⅴ類水體治理,綜合治理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農業汙水,繼續提高汙水處理能力,推進汙水管網建設,加大水資源調配、補給力度,改善水環境質量。

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4%

“十二五”期間,全市林木綠化率、森林覆蓋率分別提高到59%和41.6%。生態環境質量級別保持良好。

依據規劃,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4%。本市將加強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結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強化生態服務和水源涵養功能。完善平原地區主要道路、河流兩側綠色生態廊道,繼續實施平原38萬畝綠化工程。加強森林撫育,實施300萬畝中幼林撫育工程。加快道路綠地景觀、濱水綠廊和公園綠地建設。建設環京森林濕地公園環,恢複濕地8000公頃,新增濕地3000公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82

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三地自身排放量對PM2.5貢獻占七成

為什麽今年冬季重汙染頻發?北京的汙染究竟是外地傳輸為主,還是本地排放為主?各地大範圍發布紅色預警是否必要?有什麽樣的效果?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總體專家組日前就近期公眾關心的大氣重汙染來源成因與應對效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該總體專家組成員單位包括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以及北京、天津和河北等省(市)及地級市的環科院和環境監測中心等科研單位,由我國大氣環境科學、汙染防治和環境監測等領域9位院士、25位教授和研究員等一流專家組成。

北京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以應對重汙染天氣。攝影/章軻

問:12月16日,網上傳播一組照片,可以看到汙染氣團自北京南部一路向北滾滾而來。北京的汙染究竟是外地傳輸為主,還是本地排放為主?

答:我們也關註到了這組照片,據說是12月16日站在北京高樓拍攝的大興西紅門附近的大氣汙染情景,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次高汙染氣團的傳輸過程。

總體看來,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同一個大氣流場,包括京津冀魯豫以及環渤海經濟帶,該地區常年盛行兩個風場輻合帶,也就是汙染物匯聚帶,一條是沿豫北-冀中南-北京-冀北沿線的風場輻合帶,另一條是魯西南-冀東-天津-冀北沿線的風場輻合帶(如下圖所示)。在兩條輻合帶的影響下,該地區間汙染物相互輸送,互相影響,形成區域大氣複合汙染。

研究表明,在跨界輸送貢獻中,主導上風向、相鄰排放較大城市和省份的輸送影響顯著。這次西紅門“滾滾而來”的大氣汙染情景,是在特殊氣象條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氣過程之後),偏北風南下和偏南風北上相互夾擊,在偏南風氣團中存在較強的貼地逆溫層,就會積累形成像墻一樣的汙染團,有明顯的分界線,上面藍天白雲,下面是重汙染。當南風逐漸增強時,汙染團會在南風的驅動下往北挺進。這次形成的汙染團既包含南部地區的汙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汙染物推向南部地區後,不斷轉化堆積並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多年實際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表明,各地PM2.5汙染相互影響,但京津冀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汙染的貢獻約為70%左右。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汙染的貢獻約占30%左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汙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和陜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汙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汙染的主要原因。

具體而言,從全年PM2.5來源解析分析中,北京市區域傳輸貢獻約占28%至36%,本地汙染排放貢獻占64%至72%;天津市區域傳輸占22%-34%,本地排放占66%-78%。石家莊區域汙染傳輸貢獻23%至30%,70%至77%來自石家莊本地汙染。就本次重汙染過程而言,16日北京市大氣汙染以外地傳輸為主,但此後的幾天中本地排放的汙染物在靜穩天氣和逆溫條件下無法擴散,進一步累積加劇了汙染程度。

可以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份空氣質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誰也難以獨善其身。在預報區域將出現大範圍重汙染天氣時,應協調聯動啟動重汙染應急響應措施,合力削峰,有效降低重汙染程度、縮減持續時間,以實現共同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目標。

問:針對這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汙染,各地大範圍發布紅色預警是否必要?有什麽樣的效果?

答:目前,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等單位形成的空氣質量聯合預報技術平臺,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數值預報和人工訂正技術,在過去一系列重汙染天氣預報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能夠做到3-5天的精準預報和7-10天的趨勢預報,其準確性得到充分的驗證。

針對這次汙染過程,12月14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部門,預計12月16日—21日,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有持續5天以上、影響範圍不少於6個省市的重汙染過程,且20多個城市將可能出現2天以上嚴重汙染,大範圍的逆溫、靜穩和高濕氣象條件以及大氣邊界層高度大幅降低,汙染累積過程可能很快,是今年秋冬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汙染程度最重、影響範圍最大的一次汙染過程。

12月14日晚,環境保護部第一時間向各相關省市人民政府通報空氣重汙染預測預報信息,提示各地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最大限度減輕空氣重汙染影響,保障公眾健康。

截止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有27個城市啟動了紅色預警,18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采取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工地停工、機動車限行等措施,大幅降低了汙染物排放量,以減少汙染物在空氣中的累積速度,降低重汙染天氣最高峰值和延緩重汙染發生時間。從目前發展情況看,對本次重汙染時空範圍和汙染等級的預測是準確的,實現了提前精準預測,紅色預警啟動很及時,效果顯著。重汙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持續的靜穩天氣,也就是汙染物不斷積累過程,啟動重汙染天氣應急預警,能有效減少汙染物排放,使汙染物累積過程減緩。因此,紅色預警措施采取的越早越好,本次紅色預警效果明顯。

根據目前汙染過程發展趨勢,及時啟動紅色預警已經有效地抑制了汙染程度的快速增長。以北京為例,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初步模擬分析結果表明: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20%以上;與2015年12月的兩次重汙染天氣應對情況相比,此次SO2、NOX、顆粒物和VOCs等汙染物的減排比例更大;機動車尾氣排放的顆粒物、NOX和VOCs下降了40%左右,其中7成以上是單雙號限行的貢獻。其他城市紅色預警應急措施對各地排放總量的減排比例也在15-30%左右。可以說,本次紅色預警由於及早預報、及時啟動,加上社會各界主動積極響應,使重汙染應急組織較過去更加有序、有力,充分發揮了削減峰值、縮短時長的作用。

本次重汙染天氣自12月16日至12月20日,雖然不排除汙染程度繼續惡化的可能,但汙染過程已經持續了5天,在氣象條件同樣不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尚未出現“爆表”的情況,這就說明紅色預警的各項措施大大減緩了汙染物的累積速度,降低了汙染峰值。

問:為什麽今年冬季重汙染頻發?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的效果如何?所有措施都用了,為何還出現如此嚴重的霧霾?

答:空氣質量主要受兩個方面影響,一是大氣汙染物排放強度,二是氣象條件。

目前,京津冀區域的產業以火電、鋼鐵和建材為主且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汙染物排放強度仍處於高位。研究表明,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SO2、NOX、煙粉塵排放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研究結果也表明,京津冀主要城市在冬季采暖期間的一次PM2.5增加50%左右。冬季汙染物排放強度大,是導致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

另外,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是造成重汙染天氣過程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發生了自1998年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導致明顯的氣候異常,也影響到2015年第四季度我國北方地區溫度明顯偏高,空氣汙染擴散條件不利,空氣汙染狀況加重,重汙染天氣過程頻發。2016年厄爾尼諾切換為拉尼娜狀況,延續了氣候異常。進入秋冬季以來,我國北方地區溫度明顯偏高,冷空氣活動明顯偏弱,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第四季度平均多個氣象要素均表現為十多年以來(2000年以來)明顯偏差的情況,如地面平均氣壓十多年偏低,濕度明顯偏高,地面風速明顯偏小,與逆溫狀況聯系緊密的大氣中層溫度也達到十多年來最高水平,反映大氣逆溫狀況明顯較重,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尤其是進入12月以來,溫度偏高,冷空氣活動強度弱、頻率低,大氣汙染擴散能力降低,導致我國北方地區發生多次重汙染過程。

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全面深入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實施了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措施,持續推進散煤清潔化替代、居民采暖、煤改電、煤改氣工程,重點行業汙染治理、強化機動車汙染防治等措施,重拳出擊強化環保執法、嚴厲打擊超標排放,減少燃煤、特別是冬季散煤使用量,提高工業企業治汙效率,推進車油一體清潔化和農村生物質清潔利用,降低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的汙染物排放,取得積極成效。

截止到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7微克/立方米下降9.1%。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今年春夏時節,大家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頻次明顯高於前幾年,公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然而,入冬以後重汙染天氣頻發,大家更強烈地感覺到了反差。這也表明,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強化京津冀區域冬季汙染防治工作,特別是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汙”企業的淘汰治理,把京津冀區域冬季采暖期間的汙染物排放強度也降下來,以便將來即使出現極端不利的天氣條件也能大大減緩空氣汙染程度。

問:京津冀及周邊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的效果如何?

答:研究表明,PM2.5既有一次排放,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次汙染,其中的有機物、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主要來源於氣態汙染物的化學轉化,其特性之一就是通過大氣環流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導致區域性汙染。京津冀中南部區域處於同一個大氣流場,在區域和局地風場的作用下,各地排放汙染物相互輸送、回流混合,這時候各地的重汙染往往是本地排放與外地傳輸疊加的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秋冬季經常出現多個城市同時發生重汙染天氣的情況,整個區域都被汙染團覆蓋,單個城市獨自采取行動難以達到治汙控霾的效果,區域聯防聯控勢在必行。

空氣質量模擬結果顯示,重汙染天氣過程期間區域大氣汙染物傳輸對北京市大氣PM2.5的濃度貢獻往往超過30%。這時,單個城市獨自采取行動難以達到治霾效果,統一預警、統一行動,開展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是最有效的選擇。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和模型計算結果均表明,2015年12月兩次紅色預警減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17%~25%左右。在這次重汙染期間,氣象條件非常不利於汙染物擴散,有的城市局地氣象條件很容易導致汙染物聚集。

2013年以來,經國務院同意,由北京市牽頭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包括京津冀晉魯豫蒙7省市在內,開展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加大區域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力度。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統一重汙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自11月份以來,環境保護部在預測預報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可能出現大範圍、長時間的重汙染天氣過程時,都及時函告相關省市,各地根據重汙染天氣情況發布與之相符的預警級別,同時派出督查組強化問責和新聞媒體曝光。以12月2日-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汙染天氣過程為例,從實際監測結果來看,區域共同采取應對措施,汙染減排效果平均在15%左右,京津冀PM2.5日均濃度平均下降20微克/立方米左右,北京、保定、廊坊等城市甚至超過50微克/立方米。

針對這次可能出現的持續重汙染天氣,環境保護部依據已有科學研究成果和大氣汙染治理經驗,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采取統一預警應急行動,開展區域聯防聯控是十分及時和果斷的。從初步的觀測結果看,北京市實際空氣質量明顯好於預測值,說明紅色預警所采用的大氣汙染控制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增強了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天氣的信心,證明目前治霾的方向是正確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汙染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汙染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域正處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於高位,大氣汙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堅持不懈地紮實推進汙染物減排工作。我們既要對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天氣有信心,也要對大氣汙染治理的長期過程有耐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減排,重汙染天氣就會越來越少,環境空氣質量就會越來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56

兩部委: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市濃度降18%

住建部、環保部近日印發《全國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平均下降18%,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通知》指出,目前部分區域和城市大氣汙染嚴重,2015年按照新標準開展監測的338個城市中僅有21.6%的城市達標,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等區域冬季重汙染問題突出。一些重點流域、濱海城市水汙染嚴重,2015年海河流域Ⅴ類和劣Ⅴ類國控斷面比例為51.6%。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引發地質災害頻發、海水入侵、地面沈降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

城市汙染治理與市政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平均下降1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排放降低率達到國家相關考核管理要求;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成老城區的雨汙管網改造,汙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國家新的環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類標準;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其他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新疆、西藏除外);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全部達標,指導一批城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69

石墨烯抗菌防霧霾口罩研制成功 可阻擋96%PM2.5

據科技日報報道,記者在浙江大學常州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研究院的孵化企業——常州納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浙大常州工研院納米醫藥研究中心暨常州市高新區諾貝爾獎工作站,成功研制出超強石墨烯PM2.5抗菌防霧霾口罩,經國家權威檢測部門檢測PM2.5過濾效率達96.4%,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達99.8%。

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薛馳介紹,公司研發的新型多功能防護口罩采用最新型功能化石墨烯無紡布濾芯,具備超強的物理隔塵、PM2.5和PM10隔絕功能、抗菌性能,還可以過濾花粉和其他粉塵。其抗霾機理是利用石墨烯對PM2.5及以下的微小顆粒的吸附作用。尤其利用多層的石墨烯,可以牢牢地將微小顆粒“困住”。同時,石墨烯本身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其抗菌機理是石墨烯與細菌的細胞膜有強力作用,能切割細菌的細胞膜,並大量抽取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11

四年來PM2.5降幅27.4% 上海提前一年實現階段性目標

空氣質量問題備受居民關註,在過去的一年里,上海市環境質量的改善情況如何?

在1月17日上海市人代會舉行的“加快汙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專題審議會上,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對2016年的環保工作做了簡要匯報。

張全表示,2016年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比較明顯,2016年的PM2.5年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1%,2013年以來累計降幅27.4%,提前一年實現了下降20%的階段性目標。與此同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PM10的年均濃度也分別同比下降11.8%、6.5%和14.5%。

目前上海官方的霧霾預報最長為48小時預報,準確率較高。在上海兩會的現場,張全還向媒體透露,正在技術層面上進行研究將預報時間拉長,內部已在測試5天乃至7天的霧霾預報,未來考慮在極端天氣前向公眾發布。

提前一年完成清潔空氣重點任務

張全在專題審議會上表示,上海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面,2016年新增和強化了一批治理措施,提前一年完成了《上海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187項重點任務。

所做的努力還包括:全面完成公用燃煤電廠9臺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1456家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淘汰高汙染車5.7萬輛,2016年4月1日起上海港正式實施靠泊船舶換用低硫油等排放控制措施,累計安裝揚塵在線監測系統2100余套。另外,還修訂了重汙染天氣專項應急預案,加大強制性應急減排力度。

與此同時,張全表示,2016年長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13.2%,聯防聯治成效逐步顯現。在立法方面,在上海市人大的主持下,提前完成了《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的修訂;標準方面,對標國際先進、國內最嚴,出臺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城鎮汙水廠廢氣、建築揚塵和在用非道路移動機械等4項排放標準,完成惡臭汙染排放標準編制。

在執法方面,張全稱,2016年,全上海市環保系統共查處案件3317件,處罰金額2.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和45%;向公安部門移送環境拘留案件13件、涉嫌環境犯罪案件33件。

人大代表建言環保執法和治霾

上海市人大代表袁圓在上述審議會上提出,環境執法要求的高標準與當前基層環境檢察隊伍能力現狀差距較大,一線人員的數量嚴重不足,導致基層的環境監管力量較為薄弱。為了確保監管落實到位,建議合理設置編制數量,同時探索環保執法中購買第三方服務,培育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

上海市人大代表任建興則建議,要進一步研究和探明上海霧霾的成因以及導致霧霾的各類汙染物的排放情況,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控制和預防措施。其次,要進一步明確環保督察,既要發布面臨霧霾時的預警等級,更要探索、研究、發布霧霾發生之前的預測、預告、預防的警告等級,做到預防在先,措施在前。

上海市人大代表伍江表示,如何進一步提高上海對汙染的抵抗和吸納能力非常重要。“空氣最重要的抵抗力來自生態綠化,上海在600多平方公里上,原始森林幾乎沒有,雖然郊野公園也在推,但還是在向休閑方向推,沒有向森林方向推。” 伍江表示,上海如果有兩千平方公里的森林,上海空氣就不會有大問題。

除了加強對霧霾成因和相關數據的進一步研究外,上海市人大代表常江建議調整中小學和幼托機構的空氣汙染應對方案。“空氣汙染對於嬰幼兒的危害更大,因為他們更敏感。目前方案是在預警情況下學生停止課外活動,預警和實際監測當之間可能還有差異。”他表示,是否可以改變應對措施,比如說實行體育課之前的實時監測程序,給學校一個主動權,根據實時監測數據決定是否進行體育課,而不是簡單靠發布的預警來做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09

邯鄲安陽鶴壁PM2.5濃度過快上升 明顯高於周邊區域

今年的春節,河北邯鄲、河南安陽和鶴壁三市的環保官員們恐怕要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

第一財經記者24日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1月23日,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出現重度汙染天氣,個別城市達到嚴重汙染。而邯鄲、安陽和鶴壁三市在本次汙染過程中PM2.5濃度上升速度過快,且明顯高於周邊區域,顯示汙染物排放量呈明顯上升態勢。要完成全年的減排目標,壓力越來越大。

環境保護部24日向媒體通報,1月23日,河北省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市,河南省鄭州、洛陽、鶴壁、平頂山、焦作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汙染,安陽市達到嚴重汙染。北京市空氣質量為良。

環保部最新預測結果顯示,1月24~26日期間,河北中南部及其鄰近區域可能出現重度汙染過程,其中25日汙染最重,部分城市可能出現嚴重汙染。24~25日期間,關中地區空氣質量以重度汙染為主,局地可能出現嚴重汙染;陜南地區以中度汙染為主,局地可能出現重度汙染;陜北地區以良到輕度汙染為主;26日汙染情況較前日有所減輕。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仍將繼續受靜穩不利汙染氣象條件影響,預計24~26日,四川盆地西部個別城市為重度至嚴重汙染。

第一財經記者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環保部已相繼向河北省和河南省推送預警提示,並加密預測預報會商頻次,嚴密監視個別重度汙染城市汙染物排放情況。環保部表示,邯鄲、安陽和鶴壁三市在本次汙染過程中PM2.5濃度上升速度過快,且明顯高於周邊區域,顯示汙染物排放量呈明顯上升態勢,需要進一步強化監管,加大執法管控力度。

環保部表示,將持續關註汙染發展趨勢,督促相關城市嚴控汙染排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702

研究:“PM2.5過早死”借國際貿易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細顆粒物(PM2.5)與國際貿易能扯上多大關系?清華大學兩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關系不僅很大,而且約占全球由於PM2.5汙染造成的過早死亡人數的22%。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3月30日,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課題組、環境學院賀克斌課題組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林金泰課題組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全球大氣汙染輸送和國際貿易的跨界健康影響》(Transboundary health impacts of transported global air pol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的論文,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貿易活動中隱含的PM2.5跨界汙染的健康影響。

《自然》上有關《全球大氣汙染輸送和國際貿易的跨界健康影響》一文的頁面。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與PM2.5相關的室外空氣汙染導致全球每年300多萬人過早死亡。

PM2.5汙染的產生與各類商品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密切相關。傳統上認為汙染物排放主要影響本地區空氣質量,只有一部分排放會通過長距離大氣輸送對下遊地區造成影響。

上述課題組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國際貿易的存在,商品生產過程從最終消費地區轉移到生產地區,與商品生產相關的汙染物排放也隨之發生轉移,從而改變了大氣汙染物排放的時空分布特征,並進一步對各地區的空氣質量和人群健康產生影響。

據介紹,由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自2012年開始研究消費及貿易相關的空氣汙染問題,先後完成了中國貿易相關大氣汙染物排放、中國出口貿易隱含空氣汙染及健康影響、國際貿易對全球氣溶膠輻射強迫影響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大氣化學與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

本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將全球劃分為13個區域,通過耦合排放清單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大氣化學模型和健康效應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多邊貿易引起的PM2.5跨界汙染及其健康影響。

研究發現,與國際貿易相關的PM2.5跨界汙染水平要遠高於與長距離大氣輸送相關的跨界汙染水平。國際貿易隱含的PM2.5跨界汙染在2007年造成全球約76萬人過早死亡,約占全球由於PM2.5汙染造成的過早死亡人數的22%。

同時,國際貿易使中國、印度、東南亞和東歐等地區的PM2.5汙染暴露和過早死亡人數增加,而美國、西歐、日本等地區的過早死亡人數減少,表明汙染通過國際貿易從發達地區轉移到了欠發達地區。“國際貿易引起的汙染跨界轉移本質上反映了不同地區產業結構水平的差異。”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對記者說。

課題組稱,空氣汙染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已成為一個全球問題。國際貿易引起的汙染跨界轉移本質上反映了不同地區產業結構水平的差異。發展中國家應當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淘汰低端落後產能,在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的同時減少本地排放;國際社會應當提倡可持續消費,並通過建立相關合作機制促進技術轉移,從而降低貿易中隱含的汙染水平,推動空氣汙染全球治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33

62城市PM2.5汙染“傷了“GDP:濟南人均損失超四千元

對62個樣本城市的最新研究發現,2015年細顆粒物(PM2.5)汙染造成3.53%的上述城市人口早逝和患病住院。這些城市為此還將扣除GDP總和的1.53%,並且人均經濟損失1970元。

即將出版的《環境科學》(2018年第8期)雜誌披露了上述研究成果。大氣汙染防治問題已越來越引起政府重視。8月8日至1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調研時表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當前生態環境部門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要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持續加大督查力度。

《環境科學》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是我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創刊的學術性期刊。

據文章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李惠娟等三位學者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但是環境質量尤其是空氣質量下降明顯,霾天氣常態化,對居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危害。

霧霾下的北京城。攝影/章軻

 

環境流行病學及環境毒理學研究證實,短期或長期暴露於汙染、尤其是重汙染空氣中,會造成人體的呼吸、心血管、神經和免疫系統等疾病,染色體、DNA結構發生變化或損傷,而且空氣汙染與癌癥、出生缺陷、早逝的發生也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在這些汙染物中,PM2.5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最顯著。然而我國很多城市大部分時段的首要汙染物均為PM2.5。

此項研究以我國62個環保重點監測城市為樣本,運用環境健康風險與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對2015年PM2.5汙染引發的健康風險及經濟損失進行評價。

結果表明,PM2.5汙染造成約12.51萬人早逝及1009.59萬人次患病、門診和住院,占這些城市市區總人口的3.53%,造成經濟損失5705.57億元,占這些城市年GDP總和的1.53%,年人均經濟損失1970元。

研究發現,若按居民健康經濟損失值排序,前十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重慶、天津、成都、武漢、濟南、西安、沈陽、南京,與健康風險的前十大城市差別不大。

但是,若按健康經濟損失占GDP比重排序,則變動很大,前十大占比城市分別為北京、濟南、重慶、西安、成都、保定、烏魯木齊、沈陽、上海、石家莊。其中最高的北京為3.89%,人均經濟損失最高的濟南為4207元。

河北省有7座城市的PM2.5濃度、1座城市的健康風險、2座城市的健康經濟損失分別進入前十名。從總體看,北京、濟南、成都、沈陽等市情況較嚴重。

研究發現,在四大城市群中,長三角暴露人口最多,京津冀的PM2.5濃度最高;健康風險從高到低依次為京津冀、長三角、東北、珠三角。京津冀與長三角的健康經濟損失差別很小,但是占GDP比重與人均損失卻差別很大,前者均值分別為後者的2.05倍與1.71倍。珠三角的經濟損失及其占GDP比重、人均損失均非常小。

在三大經濟區中,東部的暴露人口最多,經濟損失也最大,達到3777.86億元;中部的PM2.5濃度最高;西部的呼吸疾病住院、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生率遠高於東部與中部,經濟損失占GDP比重最大,為2.37%。東部、中部、西部的人均經濟損失差別不大。

在南北方中,南方的暴露人口遠大於北方,北方的PM2.5濃度是南方的1.44倍;在南北方全因死亡率相差很小的情況下,北方的早逝、住院、門診及患病率全部遠高於南方,北方所有健康終點平均發生率為4.96%。北方與南方的經濟損失僅有微小差別,但是北方的經濟損失占GDP比重與人均損失均值分別為南方的1.65倍與1.61倍。

在一些PM2.5濃度很高的城市,無論是健康風險還是健康經濟損失都比較突出。攝影/章軻

 

近年來,顆粒物造成的大樣本城市健康損失估算研究主要有美國、西班牙和中國等。分析結果顯示,PM2.5年均濃度每降低10微克/立方米,人群期望壽命增加約0.61歲/年(正負0.20)。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