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方突击限电背后:年底算总账考核将至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89716.html

似乎一夜间,全国居民限电的范围在扩大。

继河北开启了限制居民用电之后,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相继对于居民用电进行限制,节能减排重压下地方政府似乎已经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接二连三措辞严厉的表态置若罔闻。

“其实归根到底两个原因,到今年年底之时,地方政府有两个考核指标,一是关于节能减排的硬指标,另一个是关于GDP增速的硬指标,任何一个指标完不成,都意味着这个年不好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一位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临汾限电样本

昨天山西临汾洪洞县一位张姓人士致电本报时称,临汾洪洞县郊区都已经停电半个月了。“不光所有的厂子都停,民用电也全部停,以前吃饭都用电磁炉做,现在连吃的都没有了,只好跑到洪洞县城亲戚家住着。”

而洪洞县赵城镇停电已经有大约一周时间。“每天上午10点断电,晚上11点左右来电。”一位当地村民在电话中这样表示。

事实上,除洪洞县之外,临汾市辖下霍州市从今年10月8日起就已经开始限电。“经常一停就十几个小时,我们也曾经找过电业局反映情况,但电业局告诉我们,是临汾市政府下的文件。”

临汾管辖范围内的侯马也曾一度处于限电状态,《山西晚报》采访侯马电业局得到的答复是,电业局执行了临汾市经信委的政策。

侯马电业局称,保障侯马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电量6万伏,但现在只有1.5万伏;侯马市共有供电线路40多条,现状是白天拉掉30条、晚上拉掉40条。

“只能保障政府、驻军机关和人民医院以及铁路专用线的5条线路的供电。”侯马电业局的人士说。

在今年8月底,山西省临汾市节能预警调控方案启动暨动员会议召开,当时就提出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遏制电力消耗过快增长,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临汾市将对企业、公共机构、市政公用照明、酒店商场、城市居住小区和农村实行节电和限电措施。

在上述动员会上,其中一条内容就是,在城市居住小区和农村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节能型生活方式,居住小区用电量在去年的基础上限电5%至10%,农村限电5%。

随后,临汾市经信委节能办下发了《关于节能减排在全社会采取节电限电措施的通知》,临汾便正式进入限电时期。

“现在不光农村在限电,就连电业局的家属楼也在限。”临汾电业局的一位人士如此抱怨。

背理的谎言

今年6月20日,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下发《临汾市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预警调控方案》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明确要求,临汾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9.1%。“十一五”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5%。

同时,临汾县市区根据各自与市政府签订的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结合临汾全市调控目标,确定本县市区2010年二、三季度节能完成目标,作为本地区预警控制线。

今年上半年,由于山西一些地市仍未达到年度目标进度,下半年这些市区的节能任务压力加大。

“上半年万元GDP能耗降幅没有达到年度目标进度的地市有11个,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临汾。”山西环保部门的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上述官员进一步表示:“上半年,临汾的万元GDP能耗目标降幅要求为9.1%,而事实上,临汾上半年才下降了4.55%,这对于今年全面的减排是个巨大的考验。”

10月25日下午,以山西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大山为组长的山西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督察组,赴临汾督察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

当日临汾市副市长白建荣出席了汇报会,临汾各县(市、区)长以及节能减排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临汾日报》的报道称,“十一五”以来,临汾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与经济建设、民生保障、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前三季度,全市净减排化学需氧量1772.22吨、净减排二氧化碳1058吨,已提前完成今年和‘十一五’减排任务。”《临汾日报》表述。

“既然都已经完成了‘十一五’的减排目标,那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如此大规模的限电,甚至拉掉民用电。”上述山西环保部门的官员称。

而山西社科院能源所的一位专家也直言:不可能。“临汾上半年排在倒数第一位,下半年过了三个多月就完成了节能减排,你觉得主管部门会相信吗?”上述专家反问。

不是偶然因素

9月1日,河北省安平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从2010年9月3日开始,安平县对全县98条线路分3批实施限电,每批限电时间为22小时。

发布该公告的原因是,该县今年节能的指标是下降6.6%,而1月到6月份实际只完成了指标的0.9%,这个目标对于地方政府无疑是个挑战。

该项政策出台,安平大乱,安平当地居民甚至形容:“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停电之后伴随着的是停水,生活秩序全部混乱。”

此事一经媒体披露,遂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国家发改委发文批评安平县,“简单采取了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停限电的错误措施,影响了居民生活用电”。

国家发改委甚至语气严厉:“河北省安平县错误采取限停居民用电的做法,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也与节能减排的宗旨不符。”

迫于压力,9月9日上午,安平县常务副县长石跃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安平县在节能减排限电工作中,考虑不周密,做法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对此表示歉意。

安平的道歉还尚未落幕,全国很多地区的限电便此起彼伏。安徽省滁州市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六县一市)开展了分时停电节能限电活动,且活动持续到11月底。

滁州市辖下全椒县20日下发了节能调度令,其中明确提到为完成节能任务,除将对能耗高、产出低的企业实行断电,机关白天断电5小时外,还将对城乡居民实行限电,其中城区为晚上10时30分至第二天早上6时、上午8时30分至10时和下午2时至4时30分三个时段实行断电。

全椒县县委书记、代县长在给该县百姓的公开信中称,百姓每天三次断电等措施都是为了完成节能任务。

河北衡水市枣强县也多日限电,限电时间“从18点到22点的供电肯定能保证,其余时间就不好说了。”此前有媒体披露,枣强县电力局调度室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衡水市为了“节能减排”而作出的统一安排。

而河南信阳市采取了拉闸限电措施,信阳辖下的商城县、潢川县、光山县等县区,几乎三天两头停电。

据本报获悉,除上述地区之外,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存在着限制民用电的做法,“现在看上去,这种趋势在逐渐扩大。”一位电力部门的人士称。

在今年5月份,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减排的专项通知,该通知明确表示,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这条严厉的政策由监察部、中央组织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资委等部门配合。“‘十一五’末现在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可以想象得到现在地方政府的压力,尤其是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重工业高耗能区域。”一位地方政府的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在这位官员看来,年底算总账,就意味着轻则通报批评,重则降级撤职等各种形式都有,目前地方官员的压力都很大。

“比如说,地方政府已经确定好了要拉几条线,其实这几条线上不光有工业企业,也有民用电,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上述电力部门的人士说。

另外,据上述人士透露,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不光是确定每天拉掉几条线,甚至部分地方政府拟好的限电范围就是一大片区域。

尽管国家发改委之前已经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五项要求,要求各地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等错误做法。

该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地要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 系,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科学、合理、有序,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国家发改委的通知表示。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明确表示:少数地区、个别地区,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制止,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国家电网公司也对限制居民用电提出了反对意见,国家电网营销部主任王相勤表示,限制用电也是有秩序的,事先做好方案,比如说高耗能的这些企业,由政府出具名单,我们有负荷控制系统,来自动地控制它的负荷。

“不能说拉一条线,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这是我们反对的。”王相勤说。但实际上,“12月31日之前,这种局面不会有多少改观。”上述地方官员最后一声叹息说。摄影记者/任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99

【問對職場】求職熱身場:如何準備技能考核?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855

求職之路可謂過五關斬六將,能夠走到最後順利拿到offer的都得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行。做好了求職的前期準備(整理完簡歷、收集了招聘信息等 等),也就相當於修煉完了「內功」。等你興奮的聽到電話裡說「我們邀請您參加……」,那就要恭喜你了,歡迎進入下一道關卡——「硬氣功」的考核。

所謂「硬氣功」,通常是指一些基礎硬性技能的考核,主要包括英語(口語或者筆試)、數學和邏輯能力(通常也是採用筆試的形式)、專項技能(例如一些 IT編程或者美工小測試,還有類似公務員考試的「行政能力」類似測試)等方面的內容,用人單位通常會將這些放在簡歷篩選之後進行,目的是通過這些標準清 晰、考核方便的測試進一步縮小可用人才的範圍。那麼在這個階段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問對網/圖)

1、做好時間規劃:同宣講會一樣,往往很多用人單位會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同時進入「硬氣功」考核階段,這就需要你有一個很清晰的「考試 日曆」,以便提前做好準備,避免錯過或者撞場。實際上整個求職過程當中的時間管理都是相當重要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並且學會應對各種突發情 況,對自己日後真正步入職場也是很有幫助的。

2、學會職業化溝通: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實際上從用人單位通知你參加下一關考核時開始,你的求職之路上一對一的溝通就已經正式展 開了。很多學生朋友由於過於緊張或者缺乏經驗,很多問題都不知道該不該溝通、該如何溝通。例如,同時收到兩封電子郵件,兩家競爭單位在同一時間安排了筆 試,你該怎麼處理?漏接了可能是通知參加筆試的電話,你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情況會在你的整個求職過程當中陸續冒出來,這就需要你開始訓練自己的職業化溝 通技巧了。

這方面可以邊走邊學,碰到實際情況建議請教有經驗的師兄師姐,或者參考他人經驗(泡求職論壇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也許在某個時間你無意中看到過某個 帖子裡就提到過這種情況,而當事人是如何處理的,結果又是如何,這些都足夠給你提供參考)。總之一句話,要有禮有節、不卑不亢,求職是個雙向選擇,給你自 己找機會的同時也是給用人單位一個機會,所以大可以大大方方的和用人單位溝通,當然注意方式方法和小技巧效果會更好。

3、不打無準備之仗:較之後面的面試階段,「硬氣功」似乎更容易突擊訓練一些,成效也會更顯著。主要的準備內容包括查閱他人「面經」 或者「筆經」,下載題庫做練習等等。通常招聘相關的論壇裡會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例如一個簡單的5分鐘英語口語pre-talk,就會有很多同道中人為你 詳細描述各個房間主考官style如何、主要問哪些問題、如何回答比較妥當等等的內容,十分值得借鑑。有時候往年的經驗也同樣可以借鑑,因為大多數用人單 位的招聘套路都差不多,若有改動也通常會在宣講會中做詳細解釋。所以只要前期信息收集夠充分夠準確,「硬氣功」這一關是不難準備的,你需要做的只是根據自 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修煉時間罷了。

「硬氣功」這一關算是求職之路上的熱身了,一般來說篩除的比例不會很高,只要認真準備努力修煉,相信你一定能夠順利晉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57

對話· 經濟與社會轉型系列之四十一央企考核再演進

2013-11-11  NCW
 
 

 

繼續完善EVA考核,引導央企深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連續兩年不達標且無特殊原因的央企負責人要下台

【對話背景】

今年以來,央企“ 虧損大戶”的高管們出現了各種突然的大變動,被市場解讀可能是在國資委的業績考核“大棒”下,央企負責人在為虧損“埋單”。

比如,3月,上年巨虧82.34億元的中國鋁業(601600.SH),兩位未到任職期的高管——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財務總監劉才明和副總裁丁海燕公告辭職;7月,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辭任,下屬*ST 遠洋(601919.SH)2012年虧損額達95億元、近兩年累計虧損超過200億元;9月,中國中冶(601618.SH)董事長經天亮和總裁沈鶴庭雙雙請辭,該公司上年虧損額達70億元。

2003年3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首任主任李榮融曾拋出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我要讓他們(央企負責人)睡不著我才睡得著,如果他們都睡著了我就睡不著!”他讓央企負責人睡不著的辦法就是考核。從次年開始,國資委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分別進行年度考核和每隔三年的任期考核。

央企考核轉眼歷經十年,各大央企負責人也走過了三輪任期。2013年10月17日,國資委綜合局局長劉南昌在其辦公室接受財新記者專訪,回顧總結了十年來央企考核的制度演變,稱其使命就是要帶領央企進行不斷的管理革命。今年以來巨虧央企的一系列高管調整,是否來自國資委的壓力? EVA 考核成效幾何?下一步央企業績考核的重點和方向是什麼?劉南昌對此一一作答。

【對話摘登】

央企從做大到做優

財新記者: 回顧十年央企考核,主要有哪些重要的制度演變?

劉南昌: 十年來,央企考核制度經歷三次修訂、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4 年-2006年,重點是引導企業做大做強。

2003年國資委接手時,央企數量是196 家,企業利潤總額3000多億元,淨資產 收益率(ROE)才6%,而當時發達國家在9% 左右。我們認為央企必須儘快提高規模和效率,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形勢。當時年度考核的基本指標是利潤總額和淨資產收益率兩個效率指標,任期考核的基本指標里有銷售收入等規模要求,同時還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

第二階段是2007年-2009年,央企做大做強的任務沒變,但更加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科技投入等。第一任期的考核強調做大做強,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為追求規模和短期經濟效益,對可持續發展不重視等情況。於是第二任期重點放在分類考核上,不同企業確定不同的指標。比如資源企業很重要的指標就是采儲比。同時更關注企業短板,比如你成本控制不行,我們考核你的成本;你債務風險控制不好,我們考核你的風險管理。第二任期後,進入世界500強的央企從之前的6家上升到30 多家,利潤提高到8000多億元,尤其企業的成本管理、精細化管理程度有較大提升。

第三階段是2010年—2012年,即第三任期,重點是做強做優,即要求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有顯著改善,要把資源利用到最好,提升投資效率,同時不能再拼規模。這一階段我們對考核指標做了大的修訂,取消了ROE,改成了經濟增加值(即EVA,稅後淨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同時取消銷售收入這一規模指標,轉為考核總資產周轉率。

財新記者: 考核結果如何分類評價?

劉南昌: 央企負責人的薪酬分基本薪酬和績效薪酬兩部分,占比是4 ︰ 6。基本薪酬主要根據企業規模、歷史情況、地區和行業工資水平等來確定,一般基本工資不高;績效薪酬根據目標完成情況確定。考核結果劃分為5個等級,A 級企業績效薪酬是基礎薪酬的2-3倍;B 級企業是1.5-2倍,C 級企業則是1-1.5倍,D 級 企業為0-1倍,E 級企業則沒有績效薪酬。

比如20萬元/ 年的基礎薪酬,最高可獲60萬元的績效薪酬,但績效薪酬不在當期付清,要留40% 到任期結束,從2013年又開始改為30%。如任期結束各項考核指標都在C 級以上則全部支付,C 級以下還得按一定比例扣掉。

考核制度極大調動了企業領導人積極性。100多家央企第一任期時A 級企業不超過20%,到2012年,113家央企有44家央企是A 級,2011年則是46家。

財新記者: EVA 的概念和利潤相似,最大區別在於要減去“股東的資本成本”。

國資委出台EVA 考核的初衷是什麼?

劉南昌: 資本成本不僅包括生產經營消耗,債務資本成本或銀行貸款利息,還包括權益資本成本,即股東所要求的最低回報。EVA 考核就是要告訴央企,資本是有成本有紀律的,要追求效率。

EVA 是一場管理革命。首先,它改變了對企業評價的遊戲規則。2003年整個央企利潤3000多億元,EVA 只有21 億元;到2011年央企EVA 約4200億元,2012年是3700多億元。十年前只有17家央企的EVA 是正數,現在絕大部分央企的EVA 是正數,成為有價值的企業。

其次,企業經營走向理性。EVA 約 束央企回歸主業,要求損益表和資產負 債表並重,要有利潤,投資佔用的資產 不能太多,且不能涉足高風險業務,所以要把握投資規模和收益的關係、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的關係。

我們鼓勵企業做有可持續收益的投入,比如為鼓勵加強研發,就在決算報表中明確規定,管理費用項上的研發費用以及確認為當期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支出,這兩項視為研發費用全額加回算作利潤。但也不能老投入,砸錢誰不會啊?所以我們輔之以資本佔用考核。在EVA 考核機制的鼓勵下,央企科技投入平均每年增長40% 多。

財新記者: 不少央企在EVA 考核下“現出原形”。推行EVA 是否阻力很大?

劉南昌: 企業總體是接受的,但鬥爭也不少。處於完全競爭市場的企業比較容易接受,而處於價格管制行業的企業就會爭辯——“ 價格都不是我們定的,兩頭卡著我,還要求回報,哪能做到?”另外,目標怎麼定,企業和我們也有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博弈的結果是,企業必須滿足國資委的兩個“ 不低於”:不低於上年、不低於前三年,企業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將目標定高或者定低,但國資委相應的激勵也會不同。

資本密集、價格管控、規模較大的企業,對EVA考核起初是持保留態度的。

比如個別企業的負責人就跟我們提要求說,能不能開綠燈,暫緩幾年實施EVA 考核?別看一些企業每年有上百億元的利潤,但用EVA 算卻可能是負值。

EVA 考核讓央企國企回歸企業的本質,這是這些年最大的變化。2011年央企整體ROE 是9%,2012年是8.2%,已和發達國家基本一致。

財新記者: 下一步,EVA 考核會做哪些修正?

劉南昌: 一是儘快引導央企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上下工夫。比如在結構優化方面,央企退出過剩產業是有成本的,我們就允許這類企業的EVA 可以低一點,但其他考核會跟上。比如電信行業的調整,就要求其新業務收入占比要顯著提高;還有水泥行業的調整,要求其提高標號標準、減少能耗、進入新的建材領域等。考核目標有進有退,鼓勵央企發展的效益更好、結構更好、抗風險能力更強。

二是引導央企國際化。目前央企的國際化收入不到20%,利潤更低。所以下一步我們還是會鼓勵央企走出去,同時盡可能推動央企少交點學費,引導企業搞國際對標,提高國際抗風險能力。

三是進一步深化分類考核。根據企業不同的功能定位、行業特點、發展階段等,考核更細化、差異化。

四是在績效薪酬基礎上探索中長期激勵,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結合得更好一些。此外,資本成本率還要提高。

考核制度基本定型,不會有重大變化。考核辦法在完善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天,對企業高標準嚴要求;也要看到地,與企業發展階段相適應。以高標準嚴格要求企業,又不能太理想化。

財新記者: 你提到引導央企走出去,目前很多央企的海外並購項目都陷入了困境,你認為國資委的考核導向是否有相應的問題?

劉南昌: 海外投資項目失敗有各種複雜原因,海外業績考核的難度非常大。央企走出去是大方向,要支持,但步驟和配套措施需要慢慢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交些學費在所難免,也不要將企業逼到死角。但是,企業要完善決策機制,董事會的人要真決策、真對企業負責。

考核要動真格

財新記者: 2012年度的十大虧損央企共計虧損了400多億元。今年以來,虧損央企的系列高管變動是否與國資委的考核結果評價有關?

劉南昌: 我不能說和國資委的考核是否有直接關係,我只能說,在當前大環境下,企業幹不好,領導人就可能下去。

2012年,D 級的央企共有7家。

對於周期性強的行業,當總體形勢好的時候,我們要求央企要比大勢好;大勢不好時,我們要求央企利潤下降要慢一點,這是一個準則。處於行業下行周期時,國資委可以給企業一些豁免權,而且會和企業一起制定減虧目標,否則沒法向社會交代。但如果連續兩年完不成目標、且沒有特殊原因的,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可能是不合格的。

財新記者: 國資委會否幫助企業減虧?

比如撥付國有資本收益補貼給電力行業。

劉南昌: 國資委不會管央企經營虧損問 題,若虧損由企業造成,國資委還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國有資本收益是另一回事。電力行業屬於政策性虧損,國家不可能拿財政來補貼,所以國資委給了他們一些資金,以補貼其價格沒到位的一小部分。但這部分資金不是白給的,也會納入考核,屬於資本佔用的部分。

財新記者:幹部腐敗、安全事故等問題,是否會影響企業的考核級別?

劉南昌: 國資委業績考核主要是解決保值增值問題。針對腐敗問題,我們會對企業上報的數據進行核查,企業有自己的外部審計,我們也會獨立審計。如果我們發現企業的外部審計和企業一起做假,會將其加入黑名單。對於國資流失、重大違紀的,我們要扣分、降級處理。對於事故問題,不同的事故有不同的劃分標準,若出現瞞報,企業就會被降級,但現在瞞報的情況很少。一般死亡3-9人是較大事故,10-29人是重大事故,30人以上是特別重大事故。一般企業的業績總分是120分(不含 考核係數),若出現重大違紀,安全或節能環保事故等,我們有扣分的減項,甚至降級。

財新記者: 央企負責人的考核體系和流程是怎樣的?

劉南昌: 國資委綜合局把設定的目標下達給企業,在年度和任期考核的時候,國資委有關廳局再對企業上報的數據進行核實;之後依據目標及核實情況對企業打分,確定企業的考核級別;然後再將考核級別交到國資委薪酬部門兌現薪酬,將考核結果送組織部門來確定該企業負責人的綜合考核得分。

國資委的業績考核在組織部門的綜合評分中占50% 權重,組織部門的評價標準包括德、能、誠、績、廉等,而國資委的業績考核考察的重點是其績效。

我們每個月都會採集企業的一些數據,半年會對企業的業績做一個小結。

財新記者: 為什麼每年國資委只公佈A級企業?

劉南昌: B 級以下不公佈,主要是考慮到企業負責人的面子問題,以及央企上市公司的融資影響。考核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而不是要“ 雞飛狗跳”。

讓企業每年、每個階段有進步,能看到階段性的成果,他們就會有動力。

財新記者: 你怎麼看社會上對國企的一些批評,比如壟斷、效益低下等問題?

劉南昌: 央企雖然沒達到一些民企或國際企業的管理水平,但不可否認現在企業效益方面進步很大;而對國企靠佔用國家資源、靠壟斷才發展壯大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那2003年之前為什麼國企不行呢?那時候壟斷更加厲害。比如土地,以前確實有國有劃撥地,但現在國企70%-80% 都上市了,土地獲取和其他企業是一樣的。 電網、電信領域的確存在壟斷,但其壟斷是自然形成的。央企是“ 國家隊”,競爭對象不是民企,而是國際“ 大鱷”,只有把大的國有資本搞活,才能和國際競爭。

對於很多人都迴避的薪酬問題,我不迴避。這十年,國企負責人的薪酬水平其實沒有過度增加,尤其一線職工的工資很低,真正得利的還是國家。去年央企稅收1.8萬億-1.9萬億元,利潤1.26萬億元,稅收高于利潤,稅負也比民企高出1倍多。

今年央企的整體稅收可能超過2萬億元。

我們還是要堅持市場化方向,對央企負責 人按勞取酬、按貢獻取酬。

財新記者: 今年國資委為央企定下了全年利潤增長10% 的目標,並派出“保增長”工作小組進駐巨虧企業督陣。從半年報來看,十大虧損央企上半年淨利潤虧損同比下降了89.22%,但一些央企減虧或轉盈主要依賴于不良資產處置和房地產業務的增長。如何看這一現象?

劉南昌: 國資委對EVA 考核方法的調整,有利於加速央企處置不良資產。今年以來,企業為突出主業做強做優,清退處置獲利低的資產所得非經常性收益,在計算EVA 考核值時可不予剔除,此前是進行減半計算。這的確意味著央企今年對這類資產的處置步伐將加快,會成為全年利潤貢獻的重要部分。

本刊記者吳靜、特派香港記者王端對此

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00

綠色考核政績

2013-12-23  NCW
 
 

 

霧霾高發,環境危機“以GDP 論英雄”的政績考核制度走到盡頭新遊戲規則是什麼?

◎ 本刊記者 王玲 實習記者 楊潔 張霞 文

使生

2 013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向全國發出重要通知——《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正式宣佈改革中國地方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核辦法。

12月10日,新華社刊發“中央組織部負責人就印發《通知》答記者問”(下稱“答記者問”)一文,闡述了《通知》的目的:要從制度層面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把不簡單以GDP 論英雄的導向真正樹立起來,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答記者問”透露,印發《通知》“是中央的要求”,“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多次強調,‘再也不能簡單 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並要求中組部抓緊研究提出落實意見。”國內生產總值即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GDP 被世界各國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之一,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全球範圍內,一國的地方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核辦法,被視為該國社會的“指揮棒”。在中國,以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為主要政績考核指標的歷史,已近30年。《通知》發出後,很快成為公衆熱議焦點:揮舞近30年的GDP“指揮棒”,為什麼會一朝發生變化?

細觀《通知》全文,不難發現環境惡化是這種考核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通知》中的8個要點中,有6點提到了生態或環境問題。事實上,中共十八大已經提出“五位一體”,首次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並列,成為中國的國家建設目標。

2013年是中國空氣質量嚴重惡化的標誌性一年。截至11月上旬,全國平均霧霾日數已為近52年來的歷史之最。12 月上旬,襲卷20多省的霧霾將紀錄刷至新高。前所未有的頻發霧霾為中國環境敲響警鐘。不僅是空氣,中國的水汙染、土壤汙染等,形勢均已十分嚴峻。

中組部《通知》發出後,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專家學者給出高度好評。學者認為,中國官員的“唯GDP”現狀必須終結,未來應是經濟考核與生態考核等並重。中國需要儘快扭轉環境繼續整體惡化的趨勢,盡早迎來環境從惡化向好轉的拐點。

終結“唯GDP”固為好事,但知易行難。現實的挑戰是,“GDP 崇拜”慣性強大,如何真正扭轉?新的考核制度尤其是生態考核是新事物,如何科學實施?

GDP 失寵?

未來的幹部政績考核,將從五個方面體現“不以GDP 論英雄”“答記者問”中,中組部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中國政績考核評價制度的“一個普遍問題”,即“過分偏重經濟指標的考核,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片面、單一,沒有很好地解決政績評價‘唯GDP’的傾向”。

中組部負責人解釋說,未來的幹部政績考核,將從五個方面體現“不以GDP 論英雄”,一是考核不能“唯GDP”,二是不能搞GDP 排名,三是限制開發區域不再考核GDP,四是要加強對政府債務狀況的考核,五是考核結果使用不能簡單以GDP 論英雄。

在《通知》的最後,中組部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抓緊清理和調整考核評價指標,廢止不符合中央要求的制度規定。

而在“答記者問”的最後部分,中組部負責人提出更緊迫的時間表,稱“目前已值歲末”,各地區各部門要按《通知》要求,著手調整即將開始的年度考核。

但歷史也許可以告訴現實,放棄GDP 政績考核並不容易做到。

1985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第七個年頭,開始核算GDP,如今已過28 年。可以說,GDP 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騰飛。

在國際上,曾有兩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前蘇聯、東歐計劃經濟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MPS),以及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前者的核心指標是國民收入,後者的核心指標正是GDP。

1949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受前蘇聯影響,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一直採用MPS 體系。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MPS 體系日益不能滿足中國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國家統計局遂從上世紀80年代初著手研究SNA 的核心指標——GDP。1985年開始核算GDP 以後,中國不斷對國民經濟核算進行完善。

目前,中國GDP 核算主要基於《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

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沈滿洪告訴財新記者一組數據:1978年,全國人均GDP 為 190美元,1990年為370美元, 現在為7000美元左右。“這組數據說明瞭GDP 為什麼會受重視,‘文革’剛結束時,中國是窮瘋了的狀態,國民經濟在崩潰的邊緣,沒有GDP 怎麼行?”35年來,中國從未中斷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堅持。曆數這一期間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計劃,尤其2000年以來的三次計劃,不難感受到其中GDP 的分量,“翻一番”等字眼更是奪人眼球。中國幾十年來寵愛GDP 的慣性,也可從各地的“十二五”規劃略見一斑。據統計,全國31個省份的“十二五”規劃中,明確預期GDP 年均增長率達12% 或12% 以上的省份有12個,山西和海南更是提出GDP 年均增長13% 左右的目標。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國對經濟建設的重視,的確換來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這一過程中,將GDP 等經濟指標納入地方黨政領導人的政績考核,在某種程度上順理成章。

盡管從書面的幹部考核規則看,GDP 從來不是中國幹部考核的惟一指標,但從其進入考核內容起,無疑是最重要的指標。

目前,中國並無全國統一的黨政領導人政績考核體系,而是存在多種政績考核實踐。2009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政府績效評估報告》。

這一報告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本政府績效評估報告。報告明確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績效評估考核有片面追求GDP 的傾向。報告以廈門市為例,指出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中,經濟型指標如GDP、招商引資任務等過多。

多位學者指出,在“顯規則”之外,“潛規則”也是官員GDP 崇拜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多位學者稱,盡管不完全是經濟發展好的地方的官員提拔機會越多,但確實長期存在抓經濟工作、短期見效的政績工程易升遷,而抓環保工作,抓長期見效的民生工程難升遷的現象。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楊永恒即持此論。他還表示,“推動GDP,地方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上大量的投資項目,這對於部分官員來說,增加了尋租空間和牟取私利的機會,這是我們看不見的規則。”楊永恒當下的擔心是,即使降低GDP 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但如果潛規則不改,最終想有所改變也很難。

環境倒逼

在“唯GDP”的指揮棒下,中國環境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代價無論是生態環境專家,還是公共管理和政府政策專家均表示,政績考核改變是重大進步,但這也是形勢所迫:資源耗竭的壓力,環境汙染的壓力,公衆關注的壓力。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李楯看來,壓力也是一種機制,能轉變就好。

凡事皆有代價,在“唯GDP”的指揮棒下,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環境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代價。

從2011年年末起,中國多個大中城市多發、持續的霧霾引起全民關注。這種關注直接引發中國空氣監測領域的變革。2012年,中國衆多大中城市開始監測並公佈PM2.5(空氣中直徑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指標。

PM2.5數據的公佈, 讓公衆客觀地看到了中國城市中的空氣到底有多糟糕。與西方發達國家城市每立方米十幾微克的PM2.5相比,中國衆多大中小城市的數據普遍在五六十微克以上,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在內的京津冀城市,多數時間數據為每立方米90微克以上,在汙染天氣里,數據可達300微克以上。

2013年12月9日,就在中組部發出《通知》的同時,中央氣象台終於解除霧、霾預警。在此之前,該台已連續七天發佈霧、霾雙預警。據此前環保部數據,這場霧霾中全國20個省份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汙染的狀況。

2013年11月1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佈會稱,2013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2.3天,為1961 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下“歷史記錄”。

霧霾緣何多發?“中國絕大部分區域汙染物的排放量都足夠大,只要有合適的天氣條件就會出現重汙染。” 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空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一語道破。

並不是只有空氣如此糟糕。中國工程院和環保部近年編寫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指出,2007年前,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有26%為劣五類水質,基本喪失使用功能。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汙染嚴重,劣五類占53%。2002年75% 的湖泊呈現富營養化。此外,局部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翻看2012年環保部發佈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水環境有所改善,但仍有31.1% 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在三類以下,其中10.9% 地表水斷面為劣五類。

值得一提的是,地表水的汙染已波及地下水。據環保部2011年下半年公開發佈的數字,初步調查顯示,全國地下水資源三類水質標準的占37%。

土壤汙染是中國環境的又一個重災區。2013年7月10日,在廣東籍全國人大代表出席的土壤汙染治理專題調研會議上,廣東省農業廳稱,珠三角部分地市開展的土壤重金屬汙染抽查結果顯示,珠三角地區28% 土壤重金屬超標,汞超標最多,其次為鎘、砷。

全國層面上有多少土地被汙染,還沒有最新數據。據環保部2006年公佈的上世紀90年代不完全調查得出的數據,中國受汙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另有汙水灌溉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三者合計1.85億畝,占中國耕地總量十分之一以上。

財新記者調查發現,上述空氣、水和土壤的多年汙染,已在中國局部地區引發較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疾病。如湖南省的“鎘米”問題(詳見本刊2013年第20期封面報道“拯救大米”)和淮河流域的消化道癌症(詳見本刊2013年第38期封面報道“淮河癌症”)。

替代GDP ?

在環保部等政府部門下設研究機構中,早有學者研究新指標“ 我們希望‘ 生態GDP’ 指標取代GDP 指標。”端坐在財新記者對面的中國林科院研究員王兵說。王兵同時是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環保研究所生態系統定位觀測學科組的首席專家。

事實上,近十年間,中國官方已認識到GDP 政績考核之路不可能走太久,必須作出改革。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等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政府部門下設研究機構中,早有學者研究新指標。有的想取代GDP,有的欲與GDP 共存,還有的想作為政府決策參考。

王兵團隊牽頭研究的生態GDP 指標,正是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進行的。

他所言要取代GDP 的考核指標,正是他2012年底提出的生態GDP 概念,即在現行GDP 的基礎上減去環境退化價值(如草地退化等),減去資源消耗價值(如木材的消耗等),再加上生態效益(如涵養水源等),最後得出的值。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行動更早。從2004年起,該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及其團隊,就開始核算一項名為“綠色GDP” 的指標。綠色GDP, 簡而言之就是從傳統GDP 中減掉資源消耗成本和環境損失成本之後的剩餘GDP。

不過王金南表示,他們一直未核算資源部分,故是不完全的核算,還有待改進。

另一個最新指標是GEP, 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這一指標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駐華代表朱春全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歐陽志雲共同研究,于2012年被提出。

朱春全告訴財新記者,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產品與價值服務的總和,GEP 包括生態系統產品價值(如木材)、生態調節服務功能(如大氣淨化)和生態文化服務價值(如休閒旅遊)。

顯然, 生態GDP、GEP 和綠色GDP 三個新指標的共同點,均是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代價相關聯。財新記者瞭解到,三個指標均得到了中國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

多位受訪者認為,不管未來指標如何變化,生態考核進入官員政績且佔有重要比重,應無懸念據王兵介紹,目前黑龍江和吉林等東北地區都在做生態GDP 的核算。這位來自東北的學者,也因此戲稱自己為中國生態核算研究領域的“東北軍”。

目前,GEP 的概念受到廣東歡迎,且貴州被GEP 選為論文的研究省份。

據朱春全透露,廣西也曾同他們接洽。

GEP 可謂生態核算領域的“華南軍”。

三個指標中,綠色GDP 獲得過中央政府的重視。據第一次綠色GDP 報 告,綠色GDP 的概念首次由聯合國統計署出版的《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正式提出。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4 年的全國人口資源環境中央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研究綠色文明核算體系,探索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失以及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

與其他兩個指標的創始人相比,綠色GDP 的推動者王金南顯得更為低調。

他告訴財新記者,“傳統的GDP 核算已經是一二百年的產品,肯定有它自己的科學性,全部否定不合適。但社會是發展的,同樣的GDP,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質量,對老百姓的經濟福利表現出來是不一樣的。”關於綠色GDP 的最終用途,王金南不讚成將綠色GDP 納入政府政績考核,“GDP 核算這麼多年,相對來說,結構、質量上都還有問題。綠色GDP 的核算,同樣面臨數據支撐問題、誰來核算的問題。”但王金南表示,綠色GDP 還有其他政策用途,如作為生態補償的依據。

在2013年12月10日的“答記者問”中,中組部負責人也強調,中央強調不簡單以GDP 論英雄,並“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經濟增長”,中國仍然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地方可以不再為GDP 糾結,而把主要精力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上,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不靠盲目舉債搞投資拉動,不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汙染換取經濟增長速度。

生態考核猜想

沈滿洪認為,中國政績考核的重要一步是向分類的“綠色GDP 論英

雄”過渡

多位受訪者認為,不管未來指標如何變化,生態考核進入官員政績且佔有重要比重,應無懸念。然而,生態考核是一個新事物,如何考核?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藝認為,中國短期內出現全國統一的生態核算體系並不現實。瞭解上述三家生態指標研究情況的專家認為,短期內三家可能將各自辟出“根據地”,或許還有新的核算評估體系被提出。

王兵也認為,31個省份中,有的可能還會搞自己的一套生態考核辦法,所以可能會有許多種做法,但“做起來總比不做強”,他堅信全國最終會選擇一套指標進行統一考核。

中組部《通知》提出,對限制開發區域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對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不考核GDP、工業等指標。

對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評價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對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重點考核扶貧開發成效。

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是中國重要的國土規劃概念,其最終的國土比例可能占到中國國土的20% 至40%。

2011年正式發佈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中國國土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個類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系列生態用地便被列于禁止開發區名下。依據該規劃,中國力圖在2014年底在全國劃定生態紅 線。業界認為,紅線內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將最高可能達到國土面積的40% 左右。

沈滿洪據此認為,中國政績考核機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向分類的“綠色GDP 論英雄”過渡。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同類項的政績考核體系,比如限制開發區內的政府之間,要競爭保護生態第一名,而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的政府之間,則要競爭發展經濟的第一名。

在具體政績考核上,沈滿洪認為未來各地仍將採取指標打分制,或許,重點開發區可以經濟發展指標占60%,社會發展指標占25%, 環境保護指標占15% ;但限制開發區則倒過來,環保占60%,經濟占15%。

楊永恒分析稱,若要通過績效考核改善環境,首先要強化生態考核的作用,比如能否實施生態考核一票否決制;其次考核結果要公開,接受公衆和輿論的監督,考核結果的應用也要落到實處;此外,考核監督主體應該相對獨立,比如能否由人大負責,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政府的作用,也可以建立集政府例行評價、公衆評價和社會評價為一體的多元化監督評價體系。

對於生態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前主席、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教授佩尓松(Torsten Persson)建議,具體哪些指標納入生態考核,受汙染影響地區的公衆應該享有一定發言權,因為是他們在承受後果。

綠色GDP 鏡鑒

“綠色GDP 在2006年從巔峰一下子

遭遇斷崖式跌落”

學者有共識的另一個看法是,生態考核的技術和方法等問題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真想考核,總能找到辦法,哪怕開始的時候辦法並不完美。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綠色GDP 的遭遇。

中國綠色GDP 某種程度上是個舶來品。聯合國統計署等國際組織合作研究界定了環境資源核算的概念,並于1994年出版《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手冊》(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簡稱SEEA 1993),提出了經濟環境核算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正是中國綠色GDP 核算所遵循的。

2004年可謂中國綠色GDP 的開端。當年3月10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研究國民經濟綠色核算方法”。當時的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積極響應,提出爭取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建立中國的綠色GDP 體系框架的目標,並于2006年9月,聯合發佈了中國第一份綠色GDP——《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 之後,將綠 色GDP 納入地方黨政領導政績考核的聲音不絕於耳,不僅來自環保人士的期待,更是來自政府高官的表態。

外界觀察發現, 除了2006年第一次由政府兩部門聯合高調發佈,綠色GDP 的報告再也沒有享受到這樣的政府層面待遇。目前為止,以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為代表的技術組完成了2004年到2010年的七次報告,但並未全部對外公佈,即使部分公佈報告的也是刪節版。

“ 綠色GDP 在2004年到2006年達到高潮,也出了評估報告,但2006年從巔峰一下子遭遇斷崖式的跌落。”王兵評價說。

綠色GDP 課題組成員、原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呂忠梅向財新記者回憶說,課題組希望對全國進行綠色GDP 核算,開始有一些省份不願意參加;過程中,又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結果出來後,僅剩的幾個省份都明確要求不要對外發佈。

呂忠梅認為,綠色GDP 課題組之所以陷入尷尬,原因在於這種核算只會給地方官員帶來“負政績”(詳見輔文“使生態追責可操作”)。

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學者認為,其實只要中央下定決心執行“不以GDP 論英雄”的政績考核,並且未來在幹部提拔上也能做到此點,地方政府的政績觀應該能儘快扭轉過來。

關鍵看新遊戲規則能否在現實中真正落地。

本刊實習記者汪飛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10

考核員工績效 該不該強制排名?

2014-05-19  TCW  
 

 

去年十一月,微軟(Microsoft)總部發出讓全球員工歡慶的一封信,信中寫著「no more curve, no more ratings(不再分配,不再評分)」,為了促進團隊合作,將取消施行十多年的員工績效分級制度(Stack Ranking)。

《華爾街日報》形容:「這是對過去曾廣受歡迎的制度的重擊。」此制度又稱為強制分配和排名,將員工依據績效排名,固定淘汰墊底者(最後一○%),激勵員工進步。

九○年代,此制度讓微軟引領風騷,它讓微軟能明確量化員工績效,而明星員工也喜歡自己表現可被明確衡量。《財富》(Fortune)五百大企業有三成用過強制排名與分配。

但當蘋果(Apple)和Google掀起劇變,需要跨平台、跨部門合作時,根據《浮華世界》(Vanity Fair)「失落的微軟」一文指出:此制度「有效癱瘓微軟的創新能力。」

支持這套制度的人認為,賞罰分明,才能激勵員工進步。反對者認為,強迫分配對於人力素質提升的邊際效用前兩年最高,但到了第六年邊際效用遞減,員工出於被淘汰的恐懼,將陷入惡性競爭,削弱企業競爭力。

微軟向來將企業策略與人才策略緊密結合,成為哈佛商學院經典個案。現在,這個全球第三大市值的科技公司,試圖在轉型時,發展出管理全球十萬個最聰明腦袋的最適人才策略。

肩負此重任正是微軟全球人力資源執行副總裁麗莎‧布魯默(Lisa Brummel ),去年十一月也正是她宣佈取消這個廣受爭議的制度。

我們邀請她與政治大學IMBA教授李瑞華對談,微軟如何在提倡競爭文化中,創造團隊合作的誘因。以下是對談摘要。

為何不調整KPI就好?兩個都達標的人,難逃被比高下

政治大學IMBA教授李瑞華問(以下簡稱問):微軟正在進行轉型,績效制度改革是協助轉型的關鍵,為何需要改變?

微軟全球人力資源執行副總裁布魯默答(以下簡稱答):改變的原動力都得回到客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很成功,但是客戶在商業與使用產品行為正在改變,我們不能再用單一產品來吸引他們。

九個月前,當時的微軟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啟動了「one Microsoft」策略,對外給的訊號是,我們是one company(同舟共濟),對內希望傳達,單一產品與單兵作戰是無法成功,我們必須合作,因此績效制度是因應客戶(改變)而做的改變。

問:去年你們取消強制分配時提及,團隊與跨部門合作將是未來的重心,因此不再有排名評等。這是否意味著微軟過去不是one Microsoft?甚至,過度的競爭,讓合作變得很困難?

答:每個階段我們都會找出適合當時的商業模式和制度,我加入微軟快二十五年了,我真心相信,沒有一個微軟人不願意合作。最挑戰的地方是,現在是跨界限的世界。

你要思考是該給客戶什麼產品?怎麼降低他們轉換障礙?所以現在我們試著打破(部門間的)柱子,增加水平合作機會。

整個決策模式(因應產業)正在改變,特別是在灰色地帶,當(團隊)彼此的目標是衝突的時候,挑戰企業如何設定優先順序,並且做取捨。

每個人都想贏!但是「贏」,對微軟有了不同的定義:更多合作,更以客戶為中心。我想你之後很難再看到微軟大肆慶祝個別產品的成功了。

你會看到我們慶祝跟客戶連結度增強,因此我們改變績效制度,鼓勵新價值。正因為微軟過去太成功了,這會花點時間,在企業依舊成功的時候,改變是很難的事。

問:產業環境改變,單一產品的勝利代表全企業勝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促使你提倡團隊合作精神,但是你可以把合作佔KPI(關鍵績效指標)比重拉高,不是也可以達到目的,一定得取消排名?

答:你可以把團隊合作比重拉高,但最後還是得有條強制的線來做分配,這會是問題。

試想我們都是同一團隊,合作一年都達成目標後,我還是得區分,A員工就是比B員工差,就是得有兩個員工拿到中等分數,但是事實上你們兩人表現的比中等分數要好。

對企業來說,最重要是團隊合作的結果,但是你沒法在強迫分配下,確保這個合作是你所能得到最好的成果。

問:強制排名與分配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依能力給予獎酬,一旦取消這個制度,你們如何不失去此做法的優點?

答:以籃球比喻,贏球與否取決於團隊每個人的努力,我們還是能找出最優秀的明星球員給予最大的獎酬,但是是以團隊合作為標準,而不是單打獨鬥。

我們的新制度叫作「Connect」,一年至少兩次,員工要回答三種問題:一、你是否與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二、哪些工作你覺得自己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三、接下來你想做哪些事情,協助他人更成功?

一對一跟主管面談,持續溝通,不斷聚焦你想達成的目標。主管依據什麼給回饋?忘記分數,雙方增加傾聽與對話

問:新制度的基礎在於,你要擁有高超能力的主管與成熟的員工,在新制度下,你覺得適任的主管要有哪些能力?

答:一、是否給予員工足夠的回饋;二、是否鼓勵他們去跟別人合作。

問:沒有了排名,主管會不會更難給員工回饋?

答:所有績效制度能發揮作用的關鍵是,主管必須跟部屬有具意義的對話。

很有趣,在排名的世界,你只想知道自己拿幾分;拿到分數後,就不會關心對方說什麼。

沒排名給回饋會變難,但是員工和主管間的互動會增加,必須更傾聽對方,員工才會知道什麼叫作成功。我期望新制度實施後,聽到主管跟員工說:「你這一年表現很棒;我告訴你為何我覺得你這一年表現得很棒,有這些這些例子??。」反而讓員工改進有所依據。

當主管說,我覺得你做得還OK啦!我相信微軟的員工一定會問,「為何你覺得只是OK?」「哪些地方我還需要改進?」

很多企業根本不相信他們主管有能力(區別優劣),因為這風險很大,但只要信任你的主管,就有機會改變。

三、四年之後,也許我會後悔我現在這樣說,但是至少現在我覺得非常自信,我們不需要有任何分數。

問:多數的微軟主管都不會濫用權力,但是如果有某些主管濫權,有沒有監督機制?

答:我們會看你部門是否有足夠的人被分到最好或者較低的分紅,如果OK,我們就不再過問。但是如果有個部門,所有人都表現得一樣好,我會問原因,當我們覺得理由可以接受,我會接納。我相信有些人可能會無所適從、有些人會遊刃有餘,實施第一年(今年),我們彼此會有很多的溝通和調整。

萬一員工不服氣怎麼辦?透過調查,努力讓最多數人滿意

問:過去主管有一套公開的標準,但是現在就是主管和員工兩人面談,如果有人不服氣怎麼辦?

答:任何一套績效評比制度都無法讓每個人覺得公平,除非你用極端量化的方式,避免所有主觀判斷,我也不認為我們可以找出讓所有人滿意的制度,只要我們能讓大多數的員工滿意即可。

每次考核結束,我們都會做調查,內容有:「績效面談時,你和主管有沒有良好的溝通?你同意你主管的意見?」

若真有濫權,調離主管職,情節重大者也會開除他。

問:為何是去年取消?你怎麼判定改變的時機?

答:過去,我們每年增加一、兩萬個員工,近兩、三年人數的成長比較穩定,不再有大量晉陞。每年我們都會有微軟民調,反映希望取消制度的都是績效排名前面的主管,而不是績效落後者,對我來說這是個訊號:優秀的員工不想被制度綁手綁腳。

此外,我們做員工分級評鑑很久了,我有自信即便沒有這制度,我們的主管依舊有能力區別優劣。

問:總結你們取消的判斷標準是:一、主管和員工都夠成熟,會主動追求卓越;二、企業晉陞主管大幅擴張期已過;三、嚴格的篩選培育員工,也確保能維持微軟的績效文化。只是,你們對主管成熟度的判斷,是這制度必須承擔的風險吧?

答:這是一個大挑戰,我想我們已經準備好,八月我們將首次以新制度決定員工分紅,明年此時,就會知道我們是否做了正確決定。

強迫分配對於人力素質提升的邊際效用前2年最高,改善率為16%,但到了第6年效用遞減,改善率僅剩下1%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 強制排名制度,須搭配配套措施

1980年代有一波「No rating(不分等級)」的實驗,但到了分紅時,還是得要分等級論功行賞,做得不好,反到變成「黑箱作業」。企業是否要實施「強制分配」和「強制分等」,還是要回歸到「考核」的初衷。假如不考核就可以達到把績效和潛能最大化的目的,那就不必「庸人自擾」。但那要有很成熟的企業文化、主管和員工,才能做到。

一般的組織畢竟跟這種理想狀態落差很大,如果員工尚未有自我管理能力、主管對績效的標準不一, 需要採取一些「強制」機制。這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短期雖不完美但聊勝於無的標準,長期希望能養成新習慣、新能力。

「強制」必有副作用,台灣或中國企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過度競爭,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東方的溫情主義讓主管不想得罪人,因此讓新人當炮灰,或輪流讓員工當墊底者,有的主管太執著於淘汰最後10%的人,則會懲罰了好部門裡的優秀員工,反而獎賞到平庸部門的才能平平者,造成「A」不一定是真A ,「C」也不一定是真C 。

為了不讓手段變成目的,首先,企業要努力溝通,讓大家清楚「強制」的必要性及目的,還該有配套措施:員工上訴管道、懲罰惡意操作的主管、獎賞有效執行的主管。而且讓大家知道,未來若不強制就能達到目的,必將取消。

同樣, 微軟也為了取消「強制」建立了配套措施,例如強化了「Connect」的反饋機制,增加員工與主管及時的非正式面談等。記得,別為了強制而強制!(文●李瑞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32

豌豆莢丁吉昌:創業公司如何有效的進行研發管理和績效考核?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113823
i黑馬:對於很多創業公司而言,管理仍然是一門技術活。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研發管理和績效考核對一家成長中的企業來說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有序得做到有效的管理又不流於形式呢?來自知乎的用戶丁吉昌(豌豆莢創始團隊成員)發表了觀點,獲得了1553票贊同,供大家一起分享。(原知乎上的問答標題為:阿里、騰訊以及一些創業公司是如何進行研發管理和績效考核的?)

丁吉昌做了一個豌豆莢研發管理的分享,一起交流學習一下。
 
首先,畫一下我們通常講研發管理的範疇:確定如何立項,如何確定產品目標,如何把控項目進度,如何驅動產品一代代完善以及如何調動團隊積極性等。

在時間週期上來說,我們歸納為 5 個關鍵步驟:選方向、定目標、控進度、帶團隊和排干擾。
 
相配套的,則是在這五個關鍵步驟的一些流程和工具的使用。
 
一、高效研發的5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立項——定方向
 
在豌豆莢的整個研發過程中,立項稱為ProductBrief或者Project Brief。團隊的產品經理會撰寫一個1-2頁的文檔,然後和執行團隊進行評審,如果評審通過,立項就成功了。文檔一般包含會包含以下內容:
 
1. 願景:一句話表達清楚要做什麼;
2. 分析市場機會和趨勢,決定當前策略;
3. 確定目標用戶的特徵和核心需求;
4. 現存的解決方案和各自的優劣勢;
5. 該項目對豌豆莢的利益點;如果不做該項目,哪些競爭對手會做,對競爭對手的利益點;
6. 需要哪些技術的支持和驅動,哪些技術是豌豆莢的弱項;
7. 人力需求;
8. 項目的緊急程度,是否需要快速推進;
9. 發佈策略;
10.核心衡量指標,用來衡量成功的指標。
 
第二步,OKR 體系——定目標
 
對一個項目來說,設定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決定了如何去做,以及能做到何種程度。豌豆莢採納的目標管理是從 Google 引進的 OKR 體系(Objectives&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這跟傳統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考核)稍微有些區別:
 
1. OKR 首先是溝通工具:豌豆莢共有 300 多人,每個人都要寫 OKR。為了便於溝通,所有這些OKR都會放在一個文檔裡。任何員工都可以看到 CEO 的這個季度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HR 團隊這個季度的目標是什麼。
2. OKR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OKR代表你到底要去哪裡,而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具體在哪裡。
3. OKR必須可量化。比如健身時設定鍛鍊目標,如果只是定義成「我們要努力提高身體素質」,肯定不是一個好的 OKR,因為無法衡量,好的OKR是「今年的跑步時間較去年增加一倍」。
4. 目標必須一致:制定者和執行者目標一致、團隊和個人的目標一致。首先,制定公司的OKR;其次,每個團隊定自己的 OKR;第三,每個工程師或設計師寫各自的OKR。這三步各自獨立完成,然後對照協調這三者的OKR。在豌豆莢,OKR跟個人績效沒有關係,因為OKR 系統的結果和每個人並不直接掛鉤。
5. 通過月度會議Review ,時時跟進OKR: 在月度會議上需要確定如何去達到目標,是一個幫助達到目標的過程。
6. 通過季度會議 Review ,及時調整OKR:互聯網的變化非常快,所以豌豆莢每季度有一個OKR 的 review,調整的原則是目標(Objectives)不變,只允許調整關鍵成果(Key Results)。
 
為了更好的理解如何制定OKR體系,我們看個例子:
 
目標(Objectives):發佈有影響力的新功能,將 XXX 產品做成用戶可以每日使用的產品。
關鍵成果(Key Results):
日活躍用戶量為XX;
使用XX方式,提高XXX核心指標;
 
第三步,項目管理——控進度:
 
目標設定以後,非常重要的就是執行,一般的項目管理實際上就是控制進度。
 
1. 任務/進度勤同步。整個公司所有人的 calender,包括會議、要做的事情、項目的時間節點都需要及時同步。在整個戰略佈局上,如果某個項目工期非常緊,就必須進行更多的溝通,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問題。

\
 
2. 站立會議 (Daily Sync):每天進行站立會議,一般控制在十分鐘之內,每個人說明自己今天要做的工作,需要什麼幫助,有誰可以幫忙,可以更有效的調節資源和公關。
 
3. 多方位溝通(Google Docs / Gmail / Hangouts):對非緊急的事情,兩個團隊或者是兩個人一起討論所有的設計。Hangouts用於做快速響應。

\
 
4. 週會(Weekly Report):每週總結。豌豆莢的團隊產品經理要做週報,匯報這周的工作、發佈、取得效果以及數據。
 
5. 數據系統:MUCE 是豌豆莢的數據系統,上面有全公司所有的產品數據和運營數據。MUCE 的數據能夠用來驗證產品的假設、方向等。
 
第四步,人員管理——帶團隊:
 
項目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執行的,所以帶團隊非常重要,在人員管理上,豌豆莢有三個基本原則:
 
1、Re-Organization& 換組:公司鼓勵員工換組,每個人都有機會到喜愛的團隊做更有趣的事情。只要在原團隊的績效合格,每季度都可申請換團隊或換工作內容。員工的績效不與 OKR 掛鉤,公司鼓勵員工挑戰難度、超越優秀,低 Level 的事情做不到優秀會被懲罰,做事不及格也會被懲罰。
 
2、One on One:在帶人方面, One on One 非常重要。One on One 指的是每個團隊的 manager 需要定期(最佳間隔是每週一次)與自己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進行一對一討論或者對話。在豌豆莢,manager 首先是一個教練,應該幫助自己團隊的成員成長。通過 One on One,manager 需要瞭解每個團隊成員現階段的狀態和遭遇的困擾,分享職業規劃,幫助他們正確地處理問題,更好地實現個人成長。
 
3、個人 OKR 和 Performance 體系:每個員工在每個季度初需要確定自己本季度的 OKR,在一個季度結束後需要根據自己這個季度的工作完成情況給 OKR 打分。每半年公司會進行一次 Performance Review,主要是 review 員工過去半年的績效,並根據 Performance Review 的結果變更 Job Ladder(業務職級)和薪酬。

值得一提的是,在豌豆莢,所有的個人Performance Review 的成就內容及級別都是全公司共享公開的,如下圖所示。這個對於很多公司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豌豆莢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一方面對於豌豆莢來說可以做到更為公平和透明,另一方面也給每位豌豆提供了更好學習和成長自己的樣本,激勵大家在產品研發中更高質量的挑戰和要求自己。
 
第五步,興趣管理——排干擾:
 
1、激發興趣:HackDay,是豌豆莢一個特殊的節日,開始於2010年,類似黑客馬拉松。通常在春節假期回來的那一週,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們 3-5 人組成一隊,在連續48小時的時間裡,充分展現工程團隊的創意和想像力,完成一些比日常開發更 geek、更有趣的東西。
 
豌豆莢為了鼓勵大家更好的完成挑戰,也會設計一些特別有特色的獎品,歷史上2012 年提供的是蘋果剛出 Macbook Retina,2013年是 Google Glass,2014 年則是程序員最愛的 Herman Miller 頂級座椅。
 
在歷史的 Hackday 中,有不少作品最終都成了重要產品對外發佈,比如 MUCE、豌豆洗白白和 IAS(應用內搜索),都成為了豌豆莢極具特色的產品。

\
 
2、控制興趣:PolishWeek,讓公司慢下來,對已有產品的細節進行精細化的過程。在大量開發和新產品上線的過程中,我們會擔心因為走得太快而對產品的細節關注不夠。在連續3個工作周後,第4周通常是 PolishWeek。在 Polish Week 的這一週,豌豆莢內部不會進行新產品或新功能的開發,而主要是對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打磨,解決一些細節問題和小 bug,譬如產品內一些字體的統一等等。平均每個 Polish Week 會解決產品中各種 Bug 大約 200 個。
 
\
 
二、高效研發的流程和工具
 
過去幾年豌豆莢做 Windows 版的時候,嘗試過一個月、兩個月、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的發布節奏,整個模式跟 Chrome 比較像,有功能發佈就希望儘早的發。我們在服務端上每天都有更新,客戶端會慢一點,現在大概是兩週一個版本,如下圖所示:

\
 
在開發節奏上,前兩週的時間用於開發,然後截取分支準備發佈,接下來兩週進行測試,同時進行另一個開發,每一個迭代都控制在兩週之內。相對而言,服務端的發布比較好操作,可以做很多的回歸測試和自動化測試,不太需要手工的測試來做發佈,但是 Windows 和 Android 都會有一些 Beta 的發布,在內部很難模擬用戶的使用場景和用戶的環境,所以在 release 之後的過程中一般會抽樣 1%、5%、10% 這樣一個節奏來做驗證,主要是看某些指標是否達標。
 
這個流程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問題特別多。比如在這周開發完成以後,測試發現根本測試不了,有很多很多的 Bug,工程師只好利用第二個研發週期去修 Bug,然後又會影響第二週期的開發,這樣問題越來越多,就會導致流程很難進行,然後進入惡性循環。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在操作層面上一開始先用一個月的迭代來讓大家適應,同時要求 Master 分支必須是可用的(比如某人提交了代碼跑不起來,或者沒有經過測試,給其他同事帶來了阻礙,就會被要求請全團隊喝咖啡)。其次加強單元測試和回歸測試,確保每個迭代的研髮質量是可控的,後面的測試主要是回歸和校驗,減輕相互重疊的壓力問題。一個月的迭代跑順了之後,再跑到兩週、一週的節奏,整體來看,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時間,豌豆莢就完全跑順了這個流程,想快可以快,想慢也可以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提升產品研發效率,豌豆莢內部開發了一款項目管理工具Wandoulabs。作為內部的溝通工具,它主要用來做跨團隊溝通,全公司所有員工都會使用。重要的 roadmaps 必須在這裡登記,登記了以後,一個項目需要多少設計師、需要多少marketing、每個階段是什麼樣以及工程師的發布狀態都可以在這裡看得到。

\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Wandoulabs,大概邏輯如下:不同的標記分別代表研發狀態、發佈狀態、負責的團隊及這個事情的重要級別。
 
對於重要的發布,豌豆莢有三個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要獲得 Product/Design Review 的批准。一個功能開發以後,無論是界面還是整個 UI,如果會影響到用戶的操作,或者影響到商戶的收入,比如我們的廣告系統或者和合作夥伴的一些策略調整,這就需要做 Design Review。Design Review 在豌豆莢裡面的時間大概是每週的週一、週三和週六,每次持續 1-2 個小時,包括Product(Review)、Design(Review)或Business(Review)。Product Design指的就是 PD,主要的視覺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師必須全員參加。
 
第二要獲得 EngineeringTech Review 的批准。這更接近於傳統上的技術設計,主要是看某個功能在工程設計上是怎麼做的。做這個設計的團隊和所有工程師必須全員參加,也會有一個人來 host,還需要幾個指標的 review。這個過程是幫助相關的工程師把設計考慮更全面,包括流量、遊戲的帶寬壓力的需求等等。
 
第三要獲得 MarketingReview 的批准,主要是看產品上需要如何引入 marketing 團隊的配合,需不需要做一些傳播,需不需要注意公關策略等等。
 
同時對於更小的一些 Beta 測試則不強制要求。這些 Review 實際上是幫助整個團隊、整個公司去理解當前最重要是什麼,其實也是建立一個高標準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980

9158重點考核房間人氣和道具消耗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911-1.html
我是9158的高級運營經理,下面管30個人,按區域來分工,比如聊吧有5個人,點歌台5個人,舞區5個人,情感區3個人……他們都是在公司上班的,每個區有小組長,下面是普通運營。每個大區下面還會劃分若干小區,一些網上的人兼職做區長,他們在網絡上邀請其他一些「家族」進入9158。達到一定的有效房間數量之後,我們會開設一個小分區給他。區長都有人氣和消耗這兩個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我會對比昨天或者前天的人氣跟消耗,每週統計一次平台所有房間的人氣動向。比如一個房間上週是100人,這周突然變成50人了,系統會有郵件發出來。我們會去分析:什麼問題導致這個區的人氣下滑?要採取什麼辦法?最後要拿出運營方案,如果三個月都沒做好,區長就要撤掉,重新換一個能勝任的區長,甚至可能換個運營組長。

還有一個有效房間考核的指標。比如100個人的房間開出來後,24小時平均在線用戶最少要達到30人以上,這才算是一個有效房間。如果平均下來只有5個人,那就很冷清,沒必要開百人房,只需開一個10人房。作為運營,就要想辦法把這種有效房間保持住,把沒有達到有效標準的房間扶持成為有效房間。

區長下面是室長,室長下面還有管理員,他們大都是兼職的。區長需要跟房間的室長深入溝通,溝通完了後,讓他們做一些活動,室長也可能需要一些比較忠實的管理員幫著叫一些朋友進來玩。人氣類活動最簡單的就是舉辦一場晚會,請一些比較好的演員過來唱歌,可能還會有一些抽獎活動,送一些東西給用戶。除了房間的活動,還有平台的活動。比如6月份我們可能會舉行一個全平台的人氣活動,公司市場部幫我們推廣,在相應的網站上投放廣告,把用戶吸引進來。

我們的用戶70%以上都來自於二三四線城市。大城市娛樂項目多,朋友圈廣泛,二三四線城市比較小,可玩的東西也少。人們晚上下班後,可能去跟幾個朋友打牌、唱歌聚一下,但他就那麼幾個朋友,不可能三天兩頭都去聚會。有了9158這麼一個平台,很多用戶在裡面玩,可以認識很多人,可以在上面跟人互動、唱歌、聊天,不是很好嗎?

一個普通用戶進來唱歌,不管唱得好或者不好,只要他唱了,我們要求室主要給人家鼓鼓掌,鼓勵一下,讓人家再次參與。得到這種鼓勵,普通用戶肯定會覺得很開心。

自娛自樂區純粹是網友自己在裡面玩,就像QQ群一樣。比如我經常打籃球,那我建一個群,把一些喜歡打籃球的人拉到群裡。其實我們跟QQ群有點像,QQ群裡面有群主、副群主、管理員,9158的房間有室長、副室長、管理員。在房間裡,室長權限最大,副室長協助室長。室長不在,副室長代替室長管理一個房間。普通區的管理員只是起到經常在線跟用戶積極互動的作用;商業區的管理員可能就是藝人了。所有商業房,每週都要給所有室長開會,告訴他們這個禮拜大概什麼情況,或者要做哪些東西,哪些不足要改進。室長要管理或者監督這批主播,要給主播開會或上課洗腦。

9158剛開始只有普通區,沒有商業區。自娛自樂的普通區,遊客也可以看,商業區是有限制的。遊客進來後,如果管理員覺得他比較好,會跟用戶溝通,問他有沒有興趣加入某個家族,室主也會邀請他。像VOD家族,你想加入,必須是唱歌比較好的。VOD家族的群裡應該有500多號人,層次都還可以,這屬於一個成功的家族。

普通區的用戶喜歡追求一些漂亮主播,送花或其他東西給她。主播收到禮物沒有用,只有自己再刷出去。到商業區可以直接變成錢,她肯定願意來,也更願意去維護她自己的粉絲。我們有一個室主,原來是夜場的演藝人員,一個晚上跑場子能賺500-600塊錢。最初很多人不認識他的時候,他可能一天5、6個小時都在上面。他什麼都會,又能唱,又能說,又能放下,把自己打扮得很接地氣,跟用戶互動。他現在的人氣比較好,大家都認識他,只要他上台表演,1000人的大房間基本爆滿。9158用戶活躍的時間段是晚上7點到11點,他就晚上7點到8點這個時間段在,其他時間都讓他房間的其他主播藝人去做。現在他線下的工作已經不做了,專職做我們這個事情。

9158普通區的用戶跟演藝區的用戶數差不多,但普通區在收入貢獻上可能只佔三分之一。平台大了,什麼樣的人都有,有些有錢人不願意在演藝區,他願意在普通區,就是跟朋友一起唱唱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24

國務院:政府債務納入政績考核 三公經費全部公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15

預算制度改革再出狠招,對地方政府債務和“三公”經費都做出嚴格規定。

國務院今天發布《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指出“三公”經費將全部公開,政府債務將納入政績考核。

文件還稱,要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政府債務自借自償 納入考核

近年來,四萬億推動下不斷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成為中國經濟公認的“火藥桶”。對於地方債務違約的擔憂不僅令市場憂心忡忡,而且還令經濟改革如履薄冰。

今天的文件與10月2日發布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保持一致,指出地方政府可以在限額範圍內適度舉債,不得通過融資平臺等企事業單位等舉借。且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文件指出要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國務院批準的分地區限額內舉借債務,必須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地方政府舉借債務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制度,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地方政府舉借的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

文件還指出,要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建立問責機制。明確責任落實,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作為第一責任人,認真抓好政策落實。

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0萬億元人民幣。考慮或有債務後,全國各級政府債務約30.28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

“三公經費”公開

文件指出,按經濟分類公開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

文件還指出,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

2013年中央國家機關“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行數為71.54億元,比前一年減少了35% 。其中出國經費16.92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42.53億元,公務接待費12.09億元。

2014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1.51億元,較去年執行數略有下降。

政府從未公布過全國三公消費的具體金額,不過據專家曾估計,2012年全國三公消費總額突破了9000億元,相當於當年財政收入的10%。越來越龐大的三公消費支出引發民眾的不滿,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98

吳曉靈:存貸比考核正在修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32

兩會期間,銀行存貸比再次被提起。

據彭博新聞社,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稱,同意廢除銀行存貸比的規定,商業銀行存貸比規定正在修訂中。

從此前各方面的消息來看,隨著銀行存款增速放緩和資金成本上升,取消存貸比考核已經是大勢所趨。

2014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改進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2014年12月,《中國證券報》曾報道稱,有關部門已將修改商業銀行法建議方案上報,並等待進入人大常委會正式的修改法律程序,可能涉及到存貸比指標修改。存貸比指標有望不再作為銀行業硬性監管指標,而是作為動態的監測指標。

今年1月,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表示,央行已正式修訂各項存款和各項貸款統計口徑,增加存款的基數。相當一部分“同業存款”和“同業拆借”將被新納入公眾熟知的“存款”和“貸款”範疇,存貸款規模擴大,央行表示對銀行存貸比影響仍要看相關監管部門的口徑調整。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此前表示,當前商業銀行正面臨著存款增速放緩、資金成本上升的問題,75%的存貸比考核極大的限制了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對存貸比進行適當的改革有助於貸款利率的下行。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4年三季度末,調整後存貸款比例(人民幣)為64.17%。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貸存比指標為65.2%,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貸存比約為71%。

在目前經濟不斷放緩的環境下,放開存貸比限制究竟能對實體經濟帶來多少好處並不明確。

路透12月曾報道,為鼓勵銀行放貸,自10月份開始,貸款額度已經打開,存貸比也不再是限制。

國信宏觀認為,貸款不是想放就立馬放得出去的,現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疲弱才是主要矛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98

區域發展要協調 考核差異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6852.html

區域發展要協調 考核差異化

第一財經日報 林小昭 2015-11-04 06:00:00

區域協調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十三五”期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主要思路是怎樣的呢?

區域協調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十三五”期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主要思路是怎樣的呢?

四大板塊三大戰略

3日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到,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國新辦3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說,傳統上是四大板塊,東部、中部、西部加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十三五”期間我國會繼續實施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西部地區主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為向西南開放創造很好的條件;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所以要發揮好產業連接和發展的優勢;東部地區主要是制度創新、轉型發展和陸海統籌;東北老工業基地依然要通過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

徐紹史說,從2013年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又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些比較完整地構成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

徐紹史稱,如果說還要補充一點的話,就是最南邊沿著珠江和西江流域,由東向西發展的泛珠合作,也就是珠三角,通過珠江、西江流域帶動“9+2”的泛珠三角發展,這對區域協調發展也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這幾大戰略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的拓展趨勢。相比過去,現在的區域發展更加註重跨行政區域的、大區域的協調發展。包括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都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寬的範圍內優化配置。

對於三大戰略,徐紹史說,“一帶一路”要實施“五通”。現在測算“一帶一路”沿途相關國家65個,越來越多的國家響應“一帶一路”戰略,紛紛要求對接。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考慮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通過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來帶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與此相配合的還有環渤海的發展戰略。三是長江經濟帶,要推動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沿江產業轉移和優化升級、長江生態保護。

吳傳清說,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後,通過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這三大戰略的實施可以讓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一起發展,共同富裕,從而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中西部發展起來後,就可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撐作用。”

市縣績效考核必須差異化

在實施“4+3”戰略的同時,未來區域發展將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布局。《建議》提出,要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

《建議》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

同時,“十三五”期間,我國還要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同質化、重複建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去發展。“不要換一任領導就跟風去換一個規劃。”

“千萬不要一個考核體系就放之四海而皆準,不要一刀切。”彭澎在一些山區縣市調研時遇到當地縣領導訴苦說,(上級)要考核他們的工業指標。“這些地方青山綠水,重點保護好自然環境,發展旅遊產業等就可以了。幹嗎要考核工業化指標?”

彭澎說,對中東部省一級的大區域來說,可以考核工業化指標,但具體到每個縣市就不能強調工業化指標,切忌把工業化指標分解到下面每個縣。“在縣這一級不要太強調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指標。有些縣就適合發展農業、發展旅遊,而不適合發展工業,所以必須要進行差異化考核。”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