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The Daily之死談「雜誌應用為什麼爛」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422.html
聞集團發佈 The Daily 的訃告之後,各大媒體似乎將The Daily 的葬禮開成了一個大Party,你可以在各大新聞巨頭與社交網站上看到The Daily的身影。

總的說來,The Daily無疑被媒體過分解讀了。而新聞集團,其實也已經非常簡單明了的,道出了關閉The Daily的原因:「沒能快速找到足夠大的用戶群,以保持可持續發展。」

砍掉一個項目,對於普通的公司,甚至是對蘋果來說,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The Daily自打出刊起,就被打上了iPad上第一款電子雜誌的烙印,得到這麼多的關注也有一定道理。再說了,傳媒行業向來就喜歡拿自己的行業開涮,更別說像The Daily這種「有背景」的雜誌了,可不得好好的熱鬧一回。

甭管The Daily怎麼死的,單從App上講,這絕對是個沒有主見的爛應用。 可能你早已看過太多這方面的報導,又或者,你甚至知道The Daily的爹媽其實是喬布斯與默多克,這都沒關係, Techcrunch 明星作者 MG Siegler 最近發文《雜誌應用怎麼就這麼爛》,文章裡,他以獨特的視角、辛辣的行文風格,對現下的平板雜誌應用進行了吐槽,保證會讓你眼前一亮:

好吧,The Daily 掛了。在它短暫的生命裡,並非總是充滿歡樂。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這貨一年的運營成本是2500萬美元,你也不難推斷出他最終會掛掉。往高了說,事情很簡單:就是經濟效益不好。

而因為傳媒行業向來最喜歡拿自己行業開涮,所以你已經能找到關於The Daily停刊的各種分析和背後的故事了。這波吐槽殃及的對象五花八門,據不完全統計有: 新聞集團、默多克、蘋果、喬布斯、Eddy Cue、iPad、互聯網、本地代碼、Newsstand、平板電腦……款式多樣,歡迎親們隨意挑選….

而像往常一樣,當事情牽扯到蘋果的時候,著名果粉John Gruber便會撰文,他以極簡的風格,給出了最接近停刊本質的闡釋: 「don't suck 」 和「start small」 。如果你不想讓你基於平板的出版物掛掉的話,這兩句話最好貼在你的牆上。

但是我依然覺得,有幾件事情,還是非常值得吐槽,尤其針對整個Magazine 和 newspaper Apps 目前的狀況來說。如果將The Daily 與 Instapaper 創始人 Marco Arment's 自推的雜誌 The Magazine對比起來,回頭再看The Daily這檔事兒,其實原因異常明顯。

首先,如果你的出版物超了100MB,趕緊扔掉吧。你已經出局了。

老實說,當雜誌頭一次出現在iPad上的時候,其實我是抱有一定幻想的。作為一名自打年輕時,就是一名雜誌愛好者的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在iPad上看雜誌究竟是個什麼樣兒。然而很不幸,這些App都需要你全部下載完了之後才能看。更要命的是,一刊通常都在500 MB – 700MB之間。

我原本以為只要給他們點時間,慢慢來,他們是會做出改進的,不想,一晃兩年過去了,還是那個尿性。

說這很荒謬,那就太客氣了,因此,我想加個程度副詞「TMD」來強調一下。是的,真「TMD」荒謬。

就算那些app現在都被整合在了Newsstand app裡, 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臃腫,一些居然還越做越差。Newsstand 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想幫助你開放後台下載,來節省用戶時間,但是,目前很少有出版物能夠有利用上這一點,有些刊物,乾脆就不能後台下載,充滿屎意。

那麼,為什麼這些出版物都這麼大呢?因為大部分的出版物根本就是直接將紙質版的內容直接轉到了電子版上,如你所見,就是一些基本的PDF,還有一些所謂的互動元素(基本上你也只能跟廣告互動)——這些互動元素會增加加載時間,並且容易導致崩潰。

然後,我們來看看The Magazine是怎麼做的。每期刊物,The Magazine都只有幾M的大小,那就意味著,它裡面沒有廣告和圖片。退一步想,即使是加了這些,我敢肯定它的大小也不會超過50M。注意,這個量只是傳統雜誌的1/10。而這換來的卻是——幾秒鐘的下載時間。而且,它的後台下載表現,堪稱完美。

一句話,Arment,他在自己一個人的小作坊裡,做出了一個比幾百萬美元的出版集團更牛逼的雜誌。而這,也與我們馬上會談到的第二點,直接相關。

為什麼這些在平板上的雜誌,無論是看起來,還是做起來都有種老派雜誌的風格?

平板雜誌大都是700M 級別,是因為出版商希望將他們紙質版上的全部內容,分毫不少的搬到電子版。這麼做,看似是對的,因為大部分內容的確也很好。只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對」,就平板雜誌來說,或者這種行為根本就是錯的。

雜誌跟報紙一樣,即將消亡。Tablets/Smartphones/Web哪一個都救不了它們。一些最好、最流行的刊物可能會堅持那麼一段時間,但這些刊物,也終將會以各自的步伐,趨向死亡。

時代變了。現在,我們獲知的消息都是實時的。並且,所有我們讀到的東西,都是數字化的。這就是為什麼Web這麼適合新興出版商的原因,這些出版商都想在實時信息上分一瓢羹,並且有些也因此得以興旺。所以,對於幾乎時時刻刻都鏈接這Web的平板來說,沒有理由不好好的利用這個速度上的優勢,並在此基礎之上,滋生出一些新的東西。

遺憾的是,雜誌和報紙都因為墨守成規而固步自封了。他們需要加入這股新浪潮。有一天,我還跟Craig Mod聊到了這個。(你們真的應該好好讀讀「all of his thoughts on 「Subcompact Publishing」」)。我在想,如果以小型的、週刊的形式,發一個Mini版本,內容是全新的,並且實時跟進,替換掉傳統的,包括你所有內容的月刊形式,會怎樣?又或者,將每月一推的龐大內容,換成一個只有4M的推送?

沒有誰會要求你每個bit 都是爆炸性新聞的,這壓根兒也不太現實。而絕大多數高質量的內容,都是長篇幅的想法和觀點論述。平板雜誌就應該放這些內容——而這也正是傳統出版商,在Web紀元來臨之前,所做的事。然而,到了出版的新紀元,這些精選的內容, 全因出版社的執拗,都被淹沒在了垃圾中。

再說,當我回想Mark Zuckerberg經常提到的一點,他說,很多服務都是將自己的產品附著在社交網絡,這樣做效果並不好。相較之下,Facebook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並不基於任何平台,算是從頭做起的。而一個好的平板雜誌,也應該從頭來過,將紙質版直接搬過來這事兒太不靠譜兒了。

你再也不用翻頁,也沒有了分頁限制。你還可以點觸到所有內容,做抓取、縮放、水平著看等等動作。相信,只要出版社發揮想像力,他們其實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而至於The Daily,這個全新的出版物,應該是走在最前端的開拓者。相反,The Daily卻背上了老大哥新聞集團的包袱,上了路,最終,轟然倒下。

在平板雜誌這個行當混,還有一個基本的情況是,缺乏成熟的分佈模型。The Daily有10萬付費用戶,這相較iPad整體一億的用戶來說,並不值得一提。試想一下,如果他們能夠抓住10%的用戶,或者,僅僅是1%的用戶?

這個目標對於一個牛逼的,運作良好的出版物來說,並非天方夜譚。但這需要借助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達成。有些個博客能夠做起來,也是依賴於一個生態系統,你可以通過鏈接找到他們,反之亦然。或許,Apple和其他的一些平板製造商,需要更好的語法和工具來打通出版商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能夠由一家的雜誌索引到另外一家。

說到底,某種程度上引入HTML,可能會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和解決辦法,只是目前,兩大平台上的付費機制,會使得他們和出版商都更加的專注於本地App水平上的流暢體驗,因此,目前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Pure Web」擁護者可能不喜歡這種想法,但倘若一直保持「Pure Web」,那就太糟糕了。某種程度上講,廣告模式其實是有用的,但是絕大多數時候,它們真的很爛。直接付款的模式,在iPad上並不能像在標準的web端那麼順暢,這也是付費機制被稱為「牆」的原因。

你應該為你喜歡的內容付一定的費用,並且這種付費方式一定要是簡單、直接的。Apple已經建立了這樣的機制,只是,出版商們似乎有使用障礙症。相比之下,The magazine已然開始盈利了。

我也時常捫心自問,我是否也可以搞個自己的刊物。而如果我真的去做一個,那它只能是跟隨The Magazine的模式:做一個為平板和智能機量身打造的,需要付費的刊物。

做這種雜誌,關鍵的點在於,你的內容必須是干貨,就是那些人們必定會讀且無法忽視的內容——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兒。內容方面,不僅要上得了檯面,而且考慮到當下的百家爭鳴的狀況,你的內容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The Daily根本就沒往這方面去想。

它沒必要是最新的新聞,至少目前不需要這樣。The Daily上發佈的東西,幾乎任何內容,你都可以在其他免費的網站上,看到被編輯過的版本。而且,雜誌的內容必須聚焦在那些經由獨立作者表達的,沒法兒被純粹抄襲的想法和觀點上。

實際上,The Daily 在它還沒有上架之前就已經失敗了。他們並沒有從像Flipboard身上學到怎麼做好一個產品,並且從一開始就選錯了道。The Magazine 和 TRVL 現在已經示範了該怎麼做。其他的出版商,相信很快會跟從並且擴大這種做法。並且我猜它們中的一些,最終會賺到百萬的付費讀著。

很可能有些名字你現在已經聽過了,只是有些人就是不會意識到——永遠不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5

【案例】Elite Daily新聞網站成立兩年:流量超過《華爾街日報》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20
新聞網站Elite Daily前不久從Greycroft、Vast Ventures、Red Sea Ventures、SocialStarts以及若干天使投資人募集了150萬美元的可轉換票據(convertible note)。該網站目前擁有55名員工,但月獨立訪問量達到了4000萬。

此次融資是該公司首次借助外部資本。該初創企業的三位創始人均未超過30歲,但是通過自籌資金在兩年裡打造的媒體平台所產生的流量卻可以叫板媒體網站Upworthy、《華爾街日報》以及Business Insider。


來自美國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28歲的戴維•阿拉波夫(David Arabov)和23歲的喬納森•弗朗西斯(Jonathan Francis),與另外一位朋友傑拉德•亞當斯(Gerard Adams)籌集了6萬美元開創了這家網站。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中沒有人具備媒體和技術經驗,但他們卻有創造千禧一代《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遠大志向。

Elite Daily CEO阿拉波夫說:「我們本來要去唸法學院,法學院入學考試以及相關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不過,我們並不認為傳統的媒體在網絡內容上做得非常出色,此外新聞發佈行業還存在相當的潛力可待發掘。」

他們在2012初啟動Elite Daily項目,當時還是以Wordpress博客的形式。九個月後,他們的月獨立訪問量首次超過100萬。他們通過廣告網絡在其網站下面發佈價格便宜的橫幅廣告獲得收益。

不過,有了流量,這些廣告帶來的收益也算不錯。去年12月,Elite Daily月獨立訪問量上升至4100萬,公司的利潤達到了40萬美元。
能在短期內從默默無聞到吸引上千萬讀者,Elite Daily在媒體行業中的快速崛起也算是鳳毛麟角。

Upworthy的讀者從零到870萬,用去了八個月的時間,其募集了1200萬美元。一個人支撐的博客ViralNova從發佈至今的七個月中,讀者達到1億,目前仍沒有進行外部融資。作為Elite Daily的競爭對手,PolicyMic月獨立訪問量也達到千萬級別,並已經成功融資1500萬美元。

阿拉波夫表示,他們網站的快速發展是嘗試和錯誤的結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借鑑了Facebook方法,聘請強大的顧問團,並推出特製的數據工具進行分析。

2013年1月份,Elite Daily從廣告科技公司AppNexus挖來了公司的首席技術官。他打造了更為強大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實現多角度衡量一篇成功報導,並對有可能受歡迎的內容進行前置。

Elite Daily網站上首次收到巨大成功的文章是在2013年5月。網站的一個寫手在Business Insider網站看到了一篇訪問美國服飾品牌Abercrombie & Fitch CEO的文章,對其進行改寫,吸引了100萬讀者,該文章的標題是《為何Abercrombie & Fitch CEO討厭胖妞?》。

在去年秋季,Elite Daily月獨立訪問量達到700萬。同年12月,網站憑藉一個有趣的聖誕節唱歌視頻,一天的獨立訪問量就達到了1200萬。

Elite Daily還充分利用撰稿人模式,這一模式也是《赫芬頓郵報》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網站接受願意為Elite Daily免費寫稿的所有人的文章。同時,Elite Daily還有兩位撰稿人編輯,對內容進行把關,以便文章能夠達到可以發佈的水平。

雖然Elite Daily的一些不錯的流量也是通過付費實現的,但該網站強調其絕大部分內容仍是依靠自身吸引流量。網站首席戰略官米格爾•伯格-卡爾德隆(Miguel Burger-Calderon)表示:「我們只會推廣一些肯定能火的文章。」包括BuzzFeed和ViralNova在內的多家網站通過在Facebook進行付費推廣提升流量。

在過去的五個月中,Elite Daily網站月獨立訪問量維持在3500萬這一水平,其流量組成結構也非常健康,直接流量佔到18%至20%,搜索引擎優化SEO佔到11%,來自社交網站的流量為50%至55%,其中Facebook佔據絕大部分。

隨著外部資金的進入,Elite Daily希望能保持流量的高增長。該公司希望到2015年月獨立訪問量能達到1.5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4

Oriental Daily Publisher Ltd & another v Ming Pao Holdings Ltd & another: costs

1 : GS(14)@2010-06-27 13:34:06

http://legalref.judiciary.gov.hk ... IS=71618&currpage=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911

世說新經:《 The Daily》

1 : GS(14)@2010-11-27 18:24:4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705699

江湖盛傳, Steve Jobs已跟 Rupert Murdoch聯手一段日子,為的,是推出專為 iPad而設的報章《 The Daily》。傳聞若然屬實,這個組合,一個產品詭奇絕倫,一個獨步全球媒體,雖說在戰績上,他們都曾敗於 Google,若論實力還是堪稱天下無雙。
翌月 9日, Apple將推出 iOS 4.3版本。問題是,為了一個軟件更新而開記招,那不是 Apple的作風。大夥兒估計, Apple將同時宣佈「 App subscription」功能,讓用戶付費訂閱軟件,為期以日、月或年作單位。就像 iPad剛推出的時候,市場及媒體對《 The Daily》毀譽參半,以下為一些常見的評價:
歡樂今宵式的內容雖說 Murdoch有足夠財力,搞得像歡樂今宵,就會失去專注流於平庸。純情的 App Store向來有潔癖的 Steve Jobs,不會容忍以性作招徠的內容在 App Store流行。
單一 App難滿足所有需求

不懂互聯網強如 MySpace都可以給敗掉的 News Corp,就算有 Apple幫手亦不能辦好《 The Daily》。
新瓶舊酒沒有革新改新聞製作的流程,把內容搬字過紙移植到 iPad也不會成功。
其他的免費選擇需要不同類型的新聞資訊, App Store上早有大量其他免費 App,為甚麼要付費?
欠缺商業模式像《 Wired》那種賣 75萬本的雜誌在 App Store平均每月只賣出 3萬本。事實證明,能夠在 App Store賺錢的都是遊戲。
習慣自由瀏覽網上新聞的使用者,早已習慣在不同網站之間跳躍,很難以單一 App的內容便滿足所有需求。
據了解,《 The Daily》的管理團隊大部份來自媒體業的高管,並沒有印像哪位管理層有技術底子,始終 iPad App的產品定位不僅是一籃子資訊, App的使用經驗亦相當緊要,若然產品方面能夠得到 Apple的協助,的確是如虎添翼。
網上廣告委靡不振

批評別人是最容易的。自從互聯網泡沫爆破,網上廣告市場一直萎靡不振,直至近幾年才漸見起色。
對於很多有規模的網站,打從十年前開始就沒有商業模式,許多大網站紛紛結業,但這樣一來,卻把真正有心做的業者留了下來。如果試都不願試,還說甚麼回報?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07

Daily的最后机会?

1 : GS(14)@2010-12-25 13:24:09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977

乔布斯和默多克联手推出“The Daily”,可能会彻底改变媒体行业的未来,但说到底,这还是乔布斯的胜利。

    
      一个星期前,《连线》杂志创始主编Kevin Kelly(见本期“十问”)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在他离开前,趁着在电梯门口等着合影的那一分钟,我希望这位预言家想象一下20年后《连线》的样子。在时间有限的时候,这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但有一点确定的是,肯定没有纸了。” Kevin Kelly说。
  不光Kevin Kelly如此相信,这看上去也是媒体大佬们的共识。
  第一本没有印刷、只有数字版本的杂志《Project》已经在11月30日诞生。《Project》的内容涵盖设计、娱乐、科技、时尚等各个领域,它目前只在iPad上发行,每月一期,每期2.99美元,今后还会推出针对Android或是其他平板电脑的版本。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在抢得第一之后说,“这不是争夺,也不是战争,而是出版业的未来。”
  除此以外,人们还可能在圣诞节前后看见一份名为《The Daily》的新报纸,它不会有印刷版,也没有网络版,你只能在一个地方看到,那就是iPad上。
  尽管还没有亮相,这份报纸已经收获了比《Project》更多的关注,因为它将是默多克和乔布斯合作的产物。
  100名记者(也有说法是150名)已经在纽约新闻集团大厦的第26层为它奋战数月,新闻集团为其制定的第一年预算为3000万美元(也有说法是已经花了3000万美元)。同样参与其中的还有苹果公司的工程师,目的是确保《The Daily》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更适合iPad这个新载体。
  默多克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这一新的iPad项目中。它的优势在于,省去了印刷和发行费用,可以将更多成本用于营销以及更为根本的内容生产—默多克一直坚信,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付费。按照业界的预计,2011年底前全世界将有4000万台iPad。而默多克期待,如果这4000万用户中有5%订阅《The Daily》,那就已经是惊人的200万份发行量。
  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这份每周0.99美元的数字报纸能否吸引足够的订阅用户和广告主,让新闻集团赢回投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时效性上,《The Daily》会比现在的印刷版报纸略好,但也只是一天更新三次。从内容上来说,看看默多克为它招来的各路人马,都是来自传统媒体的记者,覆盖所有领域,也许你就无法期望它与其他报纸有什么区别—哪怕它会比传统报纸多一些视频内容,但无非还是那些大家想不知道都难的文艺、政治、丑闻、八卦以及围绕它们的各种评论。
  除了内容,用户们还会期待它能够具备一些人性化的特质,比如交互性、社交性等等,而新闻集团可能缺少这样让用户体验变得有趣且友好的技术人才。这让《The Daily》在无趣之外,还面临着让自己的用户遇上糟糕体验的危险,比如内容过多导致的下载时间冗长,或者迷失在标识不统一、位置混乱的各种内容链接中—就像《Project》的用户那样。
  而最戳新闻集团痛处的可能是,在互联网上卖新闻赚钱的可靠模式都还没有被发现,何况是刚刚出现的iPad。尽管默多克们已经把iPad看作纸媒的拯救者,但很残酷,iPad排名前十的应用中有6款是游戏,新闻类应用的走势并不乐观。即使是最初大卖10万份的《连线》也逐渐跌至3万份以下。如果《The Daily》不受待见,这个完全押注iPad的报纸将给新闻集团带来更大的损失。
  然而默多克并没有太多选择。新闻集团的传统出版业务正承受着广告收入持续下滑之痛,尽管数字平台上的收入仍然微薄、盈利模式不甚清晰,但与其绝望地等死,不如继续尝试在数字平台上寻找突破。3000万美元虽然不是个小数,但默多克赌得起,也不得不赌。
  当然,他并不只有这一张牌。
  Project Alesia是新闻集团在去年底推出的一项计划,矛头直指谷歌—Alesia是发生在公元前52年的一场著名战役,恺撒以少胜多击败高卢军队,默多克则希望用Project Alesia将新闻集团生产的媒体内容与其它出版商捆绑订阅,号召其他媒体集团一起向免费新闻发起进攻。
  这个计划同样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随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曾经有传言说乔布斯说服默多克放弃了Project Alesia而启动《The Daily》,但现在看来默多克并没有这个打算。
  在11个月底的一次会议上,默多克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再次谈起Project Alesia。这个项目仍在推进之中,并且其第一阶段的成果已经快要可以亮相。他表示这和《The Daily》并不冲突,Project Alesia的核心是新闻聚合,将所有媒体内容整合到一起,能够“有效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并且促使人们购买新闻”,而这和终端并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iPad上已经有了这样的新闻聚合服务,例如Flipboard、Pulse或是Fluent News。从《华尔街日报》到CNN到BBC到路透社到《福布斯》甚至网络杂志Slate和八卦网站TMZ,Fluent News集中了各大媒体对热点新闻的报道,并能在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用户可以看见同一主题下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
  但对这些媒体来说,被某个第三方App整合还是被新闻集团整合,或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Project Alesia,新闻集团现在只能依靠自己旗下的资源,找不到更多感兴趣的同盟来贡献他们的新闻内容,这无疑会让其的效果大打折扣。
  Next Issue Media(NIM)是默多克的另一张牌。这家公司由美国四大出版集团康泰纳仕、时代华纳、赫斯特以及Meredith在去年11月底共同宣布筹建。新闻集团在一个月后加入,默多克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   >>
  这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作为五家出版集团的数字期刊联盟,NIM被形容成一个数字报亭,人们将可以从这个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上购买或者订阅任何期刊,无论你是打算在哪种终端上看它们,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无论你打算只订阅数字版、捆绑订阅印刷版和数字版、还是只偶尔购买一期数字版。
  但这也又是一个推进缓慢的计划。在NIM的董事会里,五个股东每家拥有两个席位,每个股东旗下都有为数众多的媒体资源,如何平衡自身与联盟的利益,这无疑是个纠结的问题。NIM最初曾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就能推出产品,但至今仍不见踪影。新的时间表被定在明年年初,如果这个日子继续被推迟,也丝毫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拖累NIM进度的还有一个原因。虽然iPad带来了杂志业的革命,但它也控制了这个渠道的主动权。出版商们抱怨苹果公司的条款对自己有太大限制,还拒绝提供用户的订阅信息,这让出版商们恼火不已。NIM在11月中旬宣布,将于明年初推出的产品将只在Android终端上发布。这被视为出版商们向苹果公司施压的一个信号,他们希望通过发布基于Android的产品来争取更多谈判筹码。
  但问题是,开发基于Android的产品在技术上难度更大—尽管已经有一些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上市,但这个系统并没有针对平板电脑的使用进行优化。除了系统本身的性能问题,Android终端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不同厂家的产品有不同的长宽比例,这些都让出版商们不知所措。英国《金融时报》已经在Android上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订阅服务,该应用程序主要以HTML5形式呈现,不同型号的Android平板产品被看成大小不同的触摸屏幕,这似乎解决了问题,但也意味着在Android上提供的媒体服务将以网络为中心,出版商们可能因此无法启动按内容收费的方式,或者要在收费模式上耗费更多的精力。
  NIM现在已经开始妥协,对产品发布平台松了口,而苹果公司仍然不动声色。
  《The Daily》可能仍然是新闻集团最靠谱的一张牌,因为它有乔布斯的支持—对默多克来说,这很难说是个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传言称未来的iPad将内置《The Daily》,果真如此的话,它无疑是迄今苹果公司与其App Store中的媒体内容产品最为深入的一次融合。
  对苹果公司来说,它目前大部分的销售收入来自于硬件设备,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大幅增长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例如曾经的明星产品iPod,在2010年只有2%的增长。乔布斯知道苹果公司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媒体生意几乎是水到渠成。
  虽然没有生产任何媒体内容,苹果公司也有50亿美元的收入来自于媒体内容销售,在其总收入中占比大约30%。而根据普华永道的估计,这个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对于乔布斯来说,广阔天地大有所为,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同样激进、希望大批消费者养成付费习惯的媒体人。名单上只有默多克的名字。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擅长利用自己的能量影响消费者行为并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哪怕这需要花上一点时间。
  这是《The Daily》最大的机会。
  联系编辑:[url=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url]

The Daily没戏的8个理由
1 反应迟钝,一天只更新3次,新闻变旧闻,内容无新意。
2 新闻集团过去在数字媒体领域的战绩乏善可陈,例如Myspace。
3 会有更便宜的替代品,例如iPad版的《华盛顿邮报》或是CNN。
4 缺乏技术精英,难以保证有趣、友好的用户体验。
5 没有导出到外部的链接,这意味着所有内容都得慢慢下载。
6 也不允许来自外部的链接,这意味着no social sharing。
7 这是一份美国报纸,但iPad用户不是只居住在美国。
8 只在iPad平台发行,可能降低对广告主的吸引力。
The Daily有戏的8个理由
1 并非所有人都有信息饥渴症,仍然有人觉得每天看几次甚至一次新闻就够了。
2 大多数iPad用户都比较有钱,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如此,这部分人更愿意付费。
3 未来是平板电脑的时代,或者说,各种屏幕的时代。
4 互联网也有自己的麻烦,《连线》杂志说,The web is dead。
5 默多克爱报纸,而且他的钱包足够给力,可以赌上一长段时间。
6 iPad可能内置The Daily。乔布斯和默多克现在是一伙的。
7 这两个人都有足够的能量对人们的消费行为直至整个行业产生影响。
8 就算The Daily不成功,也可以给新闻集团的其他产品提供经验教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38

The Future of Newspaper: The Daily

1 : GS(14)@2012-07-25 12:49: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25/16544467
為拯救報紙,梅鐸( Murdoch)跟 Apple合作,推出 iPad報紙《 The Daily》,有人說是哈利波特報紙的翻版,有人說成是另一場資訊革命。一年之後,報道指《 The Daily》去年虧損接近3000萬美元。
去年初,梅鐸和 Apple高層 Eddy Cue聯手發表這份 iPad報紙:既有 News Corp的龐大資源和新聞團隊,獨家內容覆蓋國內國際新聞、財經、荷李活、體育、科技等熱門新聞類別,又有 Apple出手設計軟件,兩大「品牌」合作,噱頭十足,媒體瘋狂報道。
沿用日報模式成敗因
這份報紙定價進取:每周僅99美仙,每年39.99美元,一度被喻為報業希望。首年很快過去,《 The Daily》陸續登上其他渠道的貨架,例如 Android平板電腦,或以更低價每年19.99美元於 iPhone訂閱。然而,預期中的哈利波特魔法,明顯並沒有生效,這中間出了甚麼問題?
《 The Daily》有兩個特點:一是純粹服務 iPad用戶,二是沿用「日報」模式:一日一份,風雨不改,不會一天多份,也不會幾日一份。同集團兩份十九世紀報紙《 New York Post》和《 Wall Street Journal》,最早一份於210年前創辦,日報模式一直用到今天,這個生產流程沒有改變,但閱報習慣早已隨着數碼化變得翻天覆地。《 The Daily》情形就似在3D電影院播默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豈有不敗之理?
除了日報模式、渠道限制以外,高昂成本是輸錢的主要因素,《 The Daily》每年預算6000萬美元,主要是支付龐大的編採開支,問題是數碼平台的內容競爭遠比報紙激烈,消費者的習慣完全不同,昔日一張主要報紙競爭對手,可能是另外幾張大報,去到互聯網世界的長尾競爭對手無千無萬。 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影片頻道,往往是低成本獨立製作,資源豐富的大製作反而沒有任何優勢。
Marissa Mayer新上任 Yahoo,別人問她:「究竟 Yahoo是甚麼?科技公司?媒體公司?還是內容公司?」我很喜歡 Mayer的答案,認為這是所有傳統媒體要效法的心法,她說:「這個問題問得不對。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令人興奮、愉快的產品,吸引他們每天訪問雅虎網站。」
大家喜歡甚麼、是甚麼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用戶需要甚麼?
方己程
方己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