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雷軍10億美金投向金山雲:挑戰BAT意圖明顯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40

雷軍10億美金投向金山雲:挑戰BAT意圖明顯
作者:丁常彥

繼11月份雷軍為新加盟的前新浪總編輯陳彤準備10億美元用於內容投資之後,剛剛進入12月份,雷軍的第二個10億美金計劃就再度拋出:12月3日,雷軍高調宣布金山未來三年的戰略重點將會是旗下的金山雲,並稱之為“All- In雲服務”戰略,並承諾在未來三到五年間向雲業務投入十億美元。

雷軍終於在雲計算市場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筆。這在筆者看來,雷軍從投資內容到投資雲計算,一次又一次的奮力躍起,已經從中國互聯網格局的最大變量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挑戰者。在中國互聯網的江湖,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第一陣營是一張桌子——TABLE。其中,T是騰訊(Tencent),A是阿里巴巴(Alibaba),B是百度(Baidu),L是雷軍系(即金山小米系),E是周鴻祎系(即360系)。

尤其在進入2014年之後,BAT之間業務的相互交叉使得三者的界限不再明顯,反而更加拉大了其他互聯網企業與BAT的距離。雖然說雷軍系、周鴻祎系等可以看做是BAT之外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最大變量,但變量並沒有真正成為BAT潛在的威脅。

在時間進入2014年的11月,雷軍系開始發力,1000萬美金投資優酷土豆,緊接著3億美金入股愛奇藝躍身第二股東,10億美金投向內容層面的戰略布局一點都不慢。12月1日,金山軟件、小米和淡馬錫三家公司合計2.96億美元投資世紀互聯。其中金山軟件投資1.72億美元,持有世紀互聯11.6%的股份。小米投資5000萬美元,持有世紀互聯股份的3.4%。緊接著,金山軟件董事長、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金山軟件兼金山雲CEO張宏江,世紀互聯董事長兼CEO陳升三人悉數亮相,向業界展現了“All- In雲服務”戰略。


這兩次重大舉措都是過去雷軍所少有的,小米主打智能手機,並圍繞智能手機進行一系列布局;而金山的業務則主要集中在西山居、獵豹移動、金山辦公以及金山雲等四個方面。相比較BAT而言,這樣的布局略顯單薄。盡管金山也有雲計算業務,但與BAT的雲計算相比,卻有著不小的差距。

雖然早在2012年1月,金山軟件就通過拆分金山快盤業務成立了獨立子公司金山雲。但金山雲一路發展下來並不十分順利,如果說虧損在互聯網行業不足為奇,那麽商業模式的搖擺則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最初的金山雲包含雲存儲和快盤業務,但由於2C業務盈利較難,2014年金山雲最終確定了平臺服務基礎提供商的定位,並將2C業務剝離,同時開拓遊戲雲市場。從這一路徑來看,時至今日,金山雲才算是真正踏上發展的快車道。

金山雲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世紀互聯合作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近年來,世紀互聯持續專註於數據中心建設和全產業鏈布局,世紀互聯是以數據中心業務起家,這方面的專業性已經毋庸置疑,而在產業鏈布局上,世紀互聯也積極與IBM、微軟等大力合作,並且是微軟Windows Azure、Office365公有雲服務的中國運營商。金山小米系入股世紀互聯直接就可以搞定雲計算底層的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下一步金山雲所考慮的就是如何借助這一基礎開展更多的上層雲服務業務,作為前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金山軟件兼金山雲CEO張宏江在雲計算業務運營上的能力毋庸置疑。

從巨資投向內容和雲計算,雷軍頻頻“燒錢”的背後,其實也是小米原有業務天花盤漸漸明顯的結果。以智能手機起家,並做到400億美金市值的小米公司有望在2014年登上巔峰,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爆發式增長將不可持續:基數越大,增長就越困難;而且,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繼續依靠爆款產品打天下已經不太現實。登上巔峰之後的小米必須尋找新的盈利點,以支撐公司業務的繼續高增長,這也是小米在電視、路由器、平板電腦,甚至是房地產領域不斷探索的核心原因所在。

而從另一個層面講,雷軍若想打破BAT三巨頭的中國互聯網格局,同樣也需要做這樣的布局,依靠智能手機搞單點突破的目標已經實現,如何在此基礎上擴大戰果才是能否趕上甚至是超越BAT的關鍵所在。對於小米也好、金山也罷,雲計算無疑是互聯網企業的基礎所在,未來,不僅小米的智能手機等終端可以將數據同步上傳至金山雲,而且金山雲也可以為小米的視頻內容以及更多小米生態系統中的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等到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智能終端的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這樣一來無疑會將小米帶向一個新的藍海市場: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

小米400億美金的估值顯然不是雷軍的終極目標,上市同樣不是,整合雷軍系企業的業務和資源,打造一艘航空母艦,甚至超越BAT估計才能真正讓雷軍滿意。正如雷軍在一封寫給公司全體員工內部信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將全力為理想與使命而戰,我們的夢想在全球,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本文作者:丁常彥 微博:丁常彥 微信訂閱號:changyandao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046

【專欄】2015:BAT能否再造BAT?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5/148188.html

i黑馬註:互聯網把社會進化的節奏都打破了。一個傳統行業,紡織、汽車需要一二百年才由盛走到衰。互聯網時代,一個行業幾十年就完成它的宿命。移動互聯網呢?沒人再想基業長青(除了馬雲),BAT還有萬億市值,人們卻在尋找它們的顛覆者了。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alili

互聯網把社會進化的節奏都打破了。一個傳統行業,紡織、汽車需要一二百年才由盛走到衰。互聯網時代,一個行業幾十年就完成它的宿命。移動互聯網呢?沒人再想基業長青(除了馬雲),BAT還有萬億市值,人們卻在尋找它們的顛覆者了。

顛覆未必一定由外而內。至少BAT都有這個覺悟,其讓別人革命,不如自己革掉自己的命。他們思考的都不是延續,而是如何再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再造BAT。好在三家分別找到了自己的爆點:阿里有螞蟻金服——支付是商業的基礎;騰訊有微信——社交是人類的剛需;而百度專註的不是“搜索產品”而是“搜索能力”——憑借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等能力,檢索、分析、連接、排序一切信息、服務等。不得不說,面對當前數據以超幾何級爆炸增長的情況,百度這種“搜索能力”將是移動時代的殺手鐧,使其成為人與服務乃至世界之間的最短路徑——畢竟,未來沒有缺數據的人,只有擁有海量數據卻束手無策的人。對於BAT來說,再造的意義是完全忘記過去,用移動的方式做移動的事。

你可以視自我顛覆與再造為BAT在移動互聯網的第二場戰役。但在此之前我們要先盤點下第一場的戰果——畢竟戰果決定著BAT再造的脈絡。上一場,它們的主題是“遷移”,畢竟移動還有很多人口紅利的。考察它們的標準是“遷移”效率。戰績一勝兩平——百度領先,阿里、騰訊緊追。

2014戰況

阿里:★★★

簡評:成功將交易由PC端導入移動端;長期增長依賴農村市場、國際市場的開拓。

阿里此前做的“遷移”,主要是培養用戶使用移動端消費的習慣。於是我們看到了天貓、淘寶等各平臺的移動版,將交易從PC端導入至移動端。其中支付工具成績顯著,因為盯著移動端生意的人太多,大量創業公司在試圖切下電商的蛋糕,但支付總是消費逃不掉的一環,所以依靠支付體系,阿里短期內成績顯著。但這並非長久之計,畢竟還是有一些移動購物場景被切掉了。這只能算成平局。

要保持大體量的持續增長,始終要做的是把大量新用戶吸引到阿里體系中來。所以阿里的再造有兩條途徑,第一是擴充產品線,讓用戶盡可能多地與阿里的產品產生關聯;第二是增加新的業務場景、類別。阿里高層也意識到做增量、再造的重要性,比如,10月宣布“千縣萬鄉”計劃,試圖開拓農村電商;馬雲在互聯網大會上透露要建立國際版淘寶。由此看來,農村市場、國際市場,才能成就一個新阿里。

騰訊:★★★

簡評:憑借微信率先嘗到移動互聯網甜頭;“連接器”戰略能否奏效是下一回合的關鍵。

騰訊的“遷移”肯定是通過微信完成的。微信讓馬化騰拿到了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可問題是移動大船上有好多位置,騰訊只有一張票。騰訊Q3財報顯示移動端社交用戶增長放緩,是其最大隱憂。社交的擴展空間到底再哪兒,在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前,微信再搶眼,騰訊也只能算是平局。

馬化騰也想明白騰訊未來要什麽了。騰訊的再造在於新社交——能容納一切的社交。在最近舉行的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提出騰訊要專註做“連接器”,聚焦在最擅長的社交和通訊服務上,通過多方合作的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再造一個騰訊。“連接”這個詞騰訊已經使用了兩年,效果還不錯,最近它們提到的是,連接、智慧、進化。由此你可以推斷一下騰訊再造的脈絡。

百度:★★★☆

簡評:技術過硬,生態完善,轉型順暢;“連接人與服務”進一步落實到位,則勝利在望。

百度可以算是第一場的勝利者。2014年,百度移動流量超PC,移動收入占比超過36%,高於阿里騰訊。勝的原因在於其完善的生態布局和過硬的底層技術基礎。百度從PC到移動的遷移、轉型相對平緩,無需大的“掉頭”。

在戰略層面,百度一直強調要“連接人與服務”,將以這種方式做“再造”。從用戶習慣、邏輯等方面來看,百度由PC時代的連接信息到移動時代的連接服務,這種演變更平滑,順理成章——你可以把服務看成多維度組合的信息。作為“再造”的先鋒,直達號初露鋒芒,已拿下40萬商戶。直達號將為百度帶來更多街區級的商戶,滿足用戶普遍、高頻次的需求。由此來看,以直達號為代表的百度2015年移動業務的表現值得期待。

上面分析了BAT第一場戰役的成績以及第二場戰役的重點。然後需要思考的就是,第二場戰役的難度如何?自我再造BAT誰能先實現?

2015展望

阿里:★★★★

簡評:農村和國際市場確實是突破口,然而開拓難度高、見效未必快。

阿里的農村電商、國際化面對的都是千億級的市場。前景巨大卻頭緒太多,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較難,遇到的不可預知問題也很多。而且這些產品需要的都是內功,不像純互聯網產品,很快就能被用戶引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巡視員謝揚預測,2016年農村網購市場總量可能突破4600億元。農村電商的開拓需要阿里投入大量資源,例如阿里已決定在未來3到5年投資100億,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並且需要與各地政府開展合作。對於阿里來說,這塊增量的開拓難度不小,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見效。而阿里的國際化道路也將面臨更多國際上的競爭對手的挑戰,市場空間看似很大,能啃下多少還有待觀察。

騰訊:★★★

簡評:“連接器”的定位想明白了,但如何執行還較為模糊,依舊需摸索。

騰訊提出的連接器定位是正確的,然而同樣是個前景巨大、事實困難重重的大計劃。要成功,目前來看有三個問題:一是需要依賴外界環境的成熟,例如要從視頻、音樂、文學、動漫市場找增量的話,商業模型成立的前提是知識產權生態的建立,僅憑騰訊一己之力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突破;二是想得太大,不夠聚焦,通訊社交確實是基礎服務,但對各個行業的重要程度顯然不同,切入的形態、相互結合的模式肯定也不會一樣,然而從哪個行業下手,騰訊似乎還沒想清楚,即自身定位清晰了,具體目標還較為模糊;三是通訊社交並非萬能靈藥,例如社交與電商的結合,從微信過去的嘗試來看,效果沒有外界原先想象的那麽好,例如在今年京東618大促中,微信和手Q兩大入口,僅給京東帶來了7%的訂單,而即使有了微信入口的加持,大眾點評今年上半年市場份額同比也僅增長4%,遠低於美團19%的增長,直接導致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發表了那段“媒體高估微信入口,做業務還得靠自己”的著名論述;

百度:★★★★

簡評:前路順暢,萬億市場等待開拓,就看執行能否到位。

至於百度,就如上文所說,由於邏輯上的順暢,它的再造之路邏輯上沒有太大的障礙,需要考驗的重點是執行。有三方面的因素使得難度大大降低:1、用戶在移動端對生活服務的需求是確實存在的,目前移動搜索65%的請求與生活服務相關;2、傳統企業近年轉型移動不順,亟需突圍,直達號已證明自身價值,如雲家政接入直達號後,新訂單數環比增長20%;3、百度的技術積累和生態布局相比阿里、騰訊成熟許多。商業上,百度的拓展路徑也是順暢的。因為面對的增長空間是萬億規模的傳統生活服務行業。百度過去主要是賺60萬中小企業市場推廣的錢;面對生活服務領域,接下來百度將可能賺千萬級中小企業交易的錢,想象空間很大。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alil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78

走!跟著BAT去海外投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7/148440.html

i黑馬註:近年來,傳統互聯網大公司用大量資金進行投資或收購創業公司。除了國內成長階段公司外,互聯網巨頭還將投資目標放到了海外市場。

\騰訊科技訊 12月17日,百度與矽谷公司Uber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及投資協議,這成為中國科技公司又一樁海外投資案例。

近年來,傳統互聯網大公司一般出於財務回報、戰略或業務布局考慮,都會用大量資金進行投資或收購創業公司。除了國內成長階段公司外,他們還將投資目標放到了海外市場,騰訊科技就此盤點了近兩年來BAT以及幾家大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國外投資,由此來看各大公司的布局和走向。

騰訊:海外投資涉及多領域 傾向於遊戲公司

2011年起,騰訊加大了海外投資力度,覆蓋遊戲、電商、旅遊、移動互聯網等多領域。

2011年2月,騰訊投資了美國遊戲公司Riot Games,據騰訊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收購Riot Games共花費現金2.31億美元,交易前持股22.34%,完成交易後持股92.78%。Riot Games成立於2006年,代表作品為《英雄聯盟》,騰訊隨後獲得《英雄聯盟》中國大陸代理權。

2013年6月,騰訊參與投資美國閃購網站Fab,Fab.com意在做設計領域的“亞馬遜”。

2013年7月,投資美國遊戲公司動視暴雪。動視暴雪是全球最大的遊戲開發商和發行商,旗下暴雪娛樂發行過《魔獸世界》以及《魔獸爭霸》系列,早在2012年7月,動視暴雪與騰訊就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2013年8月,騰訊出資100萬美元與創新工場一起投資美國移動遊戲錄像公司Kamcord。Kamcord 為遊戲公司提供可以錄制遊戲視頻的SDK,讓玩家記錄移動遊戲時可以通過各大社交網站進行分享。

2014年11月,騰訊投資美國太空旅遊公司World View,World View是一家致力於太空旅行廉價化的公司,他們計劃在2016年能提供7.5萬美元價格的近地太空旅行業務。

阿里巴巴:多元化的海外投資布局

阿里除了投資與其相近的電商公司,也對遊戲、娛樂、移動IM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2013年6月投資美國體育用品電商Fanatics,Fanatics是一家銷售體育運動官方特許產品的電子商務公司,是垂直細分領域的龍頭。商品種類達到數十萬,美國主要的職業體育聯盟和媒體品牌都在使用Fanatics的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2014年3月,阿里2.15億美元投資美國聊天應用Tango,是阿里在美國最大的一筆投資。投資Tango將有利於阿里拓展在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開拓國際市場。Tango主要專註於視頻聊天,目前有兩億註冊用戶,用戶人群主要來自於美歐以及中東和亞洲。

2014年8月1.2億美元投資美國手遊公司Kabam,這是一家大型多人社交遊戲開發公司。該公司2010年在北京設立工作室,並在中國開發出多款手遊,如《霍比特人:中土王國》和《亞瑟王國:北方之戰》,兩款遊戲各創收超過1億美金。

2014年10月投資美國電視智能遙控器公司Peel,2013年投資500萬美元,今年追加5000萬美元。Peel是一家電視遙控器應用開發商,其公司主要應用產品的Android版本被預裝在三星和HTC的多款手機和平板電腦中,通過紅外技術支持多款電視機、有線電視機頂盒和多媒體機頂盒。Peel未來很可能會開發通用的遙控器應用,不僅能遙控電視機,還能遙控空調和燈具等家用電器。

百度:選擇技術型公司投資

相對於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的海外投資並不算多,而且主要投的是技術型的公司。

2014年9月,百度對室內導航創業公司IndoorAtlas投資1000萬美元,以拓展購物中心和建築物內的地圖服務。這家來自芬蘭的初創公司核心技術為“室內GPS”,能幫助購物者使用手機在室內進行導航,找到自己想購買的商品。

今年12月,百度對以色列的視頻捕捉技術公司Pixellot投資300萬美元。Pixellot開發了一種無人攝像機系統,能夠覆蓋進行體育比賽的整個運動場館,並為專業廣播公司和業余愛好者自動制作視頻。

其它公司的海外投資

除了BAT外,不少勢頭正盛的互聯網公司也把資金投向了海外,擁有核心技術的成長型公司成為他們的首選。

今年12月,京東、小米投資美國可穿戴設備公司Misfit。Misfit以其行動追蹤設備Shine而聞名。總部位於美國加州,並在越南擁有一個數據科學團隊。早期投資者和顧問約翰•斯卡利曾擔任蘋果首席執行官。

2014年7月,奇虎360投資美國生物驗證技術公司EyeVerify,EyeVerify 是一家利用專利生物技術,幫助移動設備減少或避免使用密碼進行安全驗證的科技公司。


BAT移動終端之爭,O2O競賽到底哪家強?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1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30 09:50 編輯

BAT移動終端之爭,O2O競賽到底哪家強?

作者:蘇龍飛



2014年,可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之年。

這一年,手機網民數量超過了PC網民數量,移動端的網頁搜索量超越了PC端的網頁搜索量,手遊的用戶數量也將超越PC網遊的用戶數量。

自從百度、阿里、騰訊三座大山成型之後,中國互聯網的任何演化都離不開BAT。某種意義而言,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一直在圍繞著BAT進化,中國的互聯網故事同樣在圍繞著BAT演繹。當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演進之時,BAT在移動端的對決將會如何?O2O之戰將最終決定王者歸屬。

BAT已然將戰火燒到了移動端,外界也在熱鬧地看著三家打得不可開交。看多?看空?挺誰?貶誰?似乎各家都有一批鐵桿粉絲。但熱鬧之外的冷酷數據,似乎與直觀的感覺呈現出某種反差。

雙十一之後,誰在尷尬?

2014年11月10日晚21:30,阿里2014年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媒體直播剛剛開始,大洋彼岸紐交所阿里巴巴(BABA.NYSE)的股價以2.37%的漲幅跳空高開,達到117.27美元/股。

隨著本年度阿里(天貓+淘寶)雙十一交易總額(GMV)在淩晨00:38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突破100億元,阿里的股價沖上了119.45美元/股的最高價。當日,阿里股價最終以4.01%的漲幅報收於119.15美元/股,市值觸及3000億美元,甩開中石油、中移動、工商銀行等一票央企巨無霸,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014年雙十一全天結束時,阿里平臺上的網購交易額,定格在了571億元,相較於2013年雙十一的362億元增長58%。

雙十一接近尾聲之時,馬雲身穿綠色毛衣現身發布會現場,以“感謝婦女(為雙十一做的貢獻)”作為開場白。此時的馬雲春風滿面,相較於2013年末2014年初,焦慮已一掃而空。

騰訊倒逼之下,馬雲焦慮

回想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騰訊微信借助搶紅包功能的推出,聲勢達到巔峰,看上去騰訊幾乎將移動電商的戰火燒到阿里的家門口了,情急的馬雲強推來往APP對抗微信,卻猶如沙粒落入湖面,竟無一絲漣漪。借助搶紅包功能,外界瘋傳微信支付“一夜綁定一億銀行卡”,微信電商直搗阿里核心大本營—支付寶,騰訊似乎一切皆唾手可得。

當時的馬雲沒有理由不焦慮。

於是,2014年春節剛過,馬雲即發出了《雲+端,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的內部郵件,擺出決戰移動端的姿態。

2014年3月10日,騰訊宣布對京東(JD.NSDQ)戰略投資,以2.147億美元現金+拍拍網全部股權+QQ網購全部股權+易迅物流全部資產,換取京東新發行的3.517億股股票,占京東擴大股本後的15%。騰訊之後的2014年一季報進一步披露,此次入股京東的現金+資產總代價為87.98億元。

2014年5月21日,京東IPO招股之時,騰訊再次斥資13.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1.3億元),按招股價9.5美元/股(19美元/ADS)購入京東1.38億股股票,使其在京東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升至17.9%。

據此計算,騰訊先後兩次認購京東股票的總代價高達169.28億元。除此之外,騰訊還在微信及手機QQ兩大移動端向京東提供一級流量入口(詳見本刊2014年3月號《京東+騰訊=?》)。

當時外界對京東獲得騰訊的戰略投資普遍看多,尤其是看好微信入口對京東在移動端的戰略價值。正是在騰訊入股的利好刺激之下,京東得以超預期完成IPO,市值一舉突破3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由於微信擁有令人望塵莫及的移動端流量,周鴻甚至調侃“插根扁擔都能開花”。那麽,京東與騰訊聯姻之後,在移動端對陣阿里的戰果會如何?

微信入口神話不再,逆轉外界預判

令人意外的是,騰訊微信雖然輸血給了京東,但京東的成績遠不及外界的預判,騰訊在移動電商領域再次遭遇水土不服;而年初被外界大幅看空的阿里移動端,實際戰果卻大大逆轉了人們此前的預判。

從最近5個季度的電商移動端成交占比情況來看,阿里始終高出京東一截。阿里的移動端成交占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14.67%,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35.82%;而京東的移動端成交占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5.54%,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29.6%(圖1)。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兩家的移動端占比統計口徑並不一致,阿里是按照成交額口徑來計算的,而京東僅僅是按照訂單量口徑來計算的。按照京東商城CEO沈浩瑜的介紹,“訂單價格方面,移動端要低於PC端”。這就意味著,如果把京東訂單量的移動端占比,轉換成與阿里同口徑的交易額在移動端占比的話,其比例會較現有數字更低。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京東與阿里巴巴在移動端差距的拉大。

另外,從圖1中呈現的移動端增長趨勢線來看,京東基本與阿里同樣維持著一個平穩的自然增長率。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京東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接入微信的一級流量入口之後,並未在移動端出現突發式增長。

在京東2014年三季報發布之後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有券商分析師問及來自於微信及手機QQ的具體訂單數,沈浩瑜答複道:“有多少訂單來自於京東原生移動應用,有多少來自於手機QQ和微信,我們不便披露這一數據。但我可以透露的是,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移動下單量都是由移動應用(即京東自身APP)貢獻的。”

沈浩瑜的言外之意,微信及手機QQ給京東帶來的增量訂單相當有限,以至於京東方面都“不便披露”。

看來,此前外界普遍看好的、京東自身也是抱著很高預期的微信流量入口,實際效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實際上,在騰訊戰略投資京東並給與後者在微信的一級入口之前,騰訊自家的易迅曾接入過微信,但在2013年底,易迅內部對來自與微信移動訂單做統計時,發現效果甚至還不如京東的APP。

阿里借雙十一首秀移動端硬實力

微信上“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預期,被現實無情擊碎。微信流量對於傳統電商的無效性,在2014年的雙十一大促中再次明顯地呈現出來。

關於雙十一移動端的占比,京東前後總共只公布過三個數據:截至上午10:00,移動端訂單量占總體訂單量的比例是2013年同期的3倍;截至下午16:00,移動端訂單量占總體訂單量的比例達到40%;截至24:00,移動端訂單量占比超過40%。

第一個數字,其實是個無效數據,因為誰也不知京東2013年同期的數據是多少。此外,40%的移動端占比也是按照訂單量計算的,按照交易額計算,應要低於此比例。而且,京東未能公布移動端訂單中,來自自家APP、微信、手機QQ各自的明細。

相較於京東,阿里雙十一的移動端占比,在媒體發布會現場則是動態顯示的,隨著交易額的增加而實時變動,最終全天571億元交易額的移動端占比定格在了42.6%。

2014年11月10日晚21:00,在雙十一直播開始之前的媒體發布會上,阿里集團COO張勇(花名“逍遙子”)就提前透露:“我今天傍晚在看我們(後臺)實時的數據大屏,看到6點鐘以後我們無線端的流量飛速上升,很不可思議,因為在PC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在這個時間點流量飛速上升)的情況。大家可以想象,在那個時候消費者用手機的場景是什麽?我猜很多消費者應該是在回家的路上,在地鐵上,在公交車上,用手機在天貓鎖定產品。我們也可以預料到,今年無線的整個消費者的參與度會非常高漲,一定是空前的。”

之後的實際情況印證了張勇的說法。11月11日00:00直播開始之後,直播現場屏幕上顯示的移動端交易額占比,在促銷開始之時達到了72.6%的驚人比例,此後隨著交易額的增長,移動端的占比逐步下降,及至交易額達到1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已經下降至45.5%(圖2)。


根據這個移動端占比走勢圖,很容易推想出場外的交易的實際情形:午夜00:00,雙十一正式開始時,大部分消費者正躺在床上通過手機蜂擁下單支付,這部分人由於購買量小,所以無需守著電腦下單,於是出現了開始時移動端占比出奇高的現象;隨著這部分“長尾散戶”完成購買,移動端交易便逐漸下降,而守著PC端下單的用戶,由於訂單相對更多,金額也更大,PC端的占比也就逐漸提升。

開局即時的移動端超高占比,從側面印證了阿里的移動端覆蓋面不可小覷,遠非此前外界想象中那麽無力。

如果以百億成交額為單位,來觀察阿里此次雙十一的移動端占比變化情況,會顯示出更明顯的移動端特征(圖3)。


從圖3的變化軌跡不難看出,阿里的移動端占比隨著交易額的增加不斷降低。緣何前100億元成交額的移動端占比會下滑特別厲害?這里需要提及的一個時間點背景是,在淩晨00:38阿里即突破了100億元的成交額。實際上,在這略多於半個小時的時間里,眾人是蜂擁通過手機下單了,搶到商品的基本就退出APP歇去了,剩下的更多是守在PC端的深度“敗家黨”了。

值得註意的是,成交額達到2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又從45.5%明顯回升至48.1%。為何有些反彈?因為成交額突破200億元的時間點是清晨7:17,此時眾多用戶剛剛從睡夢醒來,於是躺在床上打開手機開始了第二波搶購,因而移動端占比隨即反彈。

之後移動端的占比再進入緩慢下降通道,當成交額突破5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在42.8%的位置基本穩定下來。當天活動結束時,移動端占比定格在42.6%。

借著此次雙十一,阿里首次通過直觀的動態數據,向外界證明了其在移動電商的潛力及地位。微信對阿里的“降維攻擊”論,似乎要偃旗息鼓了。

BAT移動家底哪家強?

憑借微信的崛起,曾經被外界譽為拿到了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騰訊,在商業變現能力方面,至少目前還未達到與微信勢能相匹配的程度。阿里的移動電商戰果雖超出外界預期,但相比之下,並不高調的潛行者百度,成果已然更加斐然。

各自核心業務,移動端延續霸主地位

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移動端創造了48.6億元收入,占其總收入的36%;阿里的中國零售業務(天貓+淘寶)在移動端獲得了37.19億元收入,占其中國零售業務總收入的29%;騰訊遊戲從移動端獲得了26億元營收,占其遊戲業務總收入的23%。

從趨勢來看,百度營業收入的移動端占比,呈穩定上升態勢,增速也最快;阿里中國零售業務的移動端占比起點低,但目前呈加速上揚的態勢;而騰訊遊戲的移動端占比起步晚,原本急速上升,卻在2014第三季呈現轉折性下滑(圖4),對此,騰訊在季報中解釋:“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版本的延遲發布,起因於我們必須在這些遊戲內推出訪客登錄選項。我們已於2014年10月大致完成了訪客登錄選項的整合。”


直觀來看,百度的數字大幅領先。雖然這三家的移動端營收數據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百度的金額是全部的移動端數據,而阿里及騰訊只是其中一項業務的移動端數據,但是,無論是阿里的淘寶+天貓,還是騰訊的遊戲,都是各自的創收核心,因而該業務的移動端占比情況,大體上也能反映出各自企業的整體情況。

再從各自移動端市場地位的橫向對比來看,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的市場占有率,基本延續了其在PC端的霸主地位(圖5)。


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集團天貓+淘寶的交易總額,占據國內整體網購市場的80%,而在移動端,天貓+淘寶的市場份額,艾瑞的監測數據是86.2%,易觀的監測數據是83.6%。這說明阿里集團在移動端電商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要高於其在PC端電商的市場份額。

易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在手遊領域擁有接近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根據預測,2014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將達到240億-250億元,而騰訊的目標是拿下其中120億元,此份額與其在PC端的市場份額大體相當。業界預計,2014年底,手遊的用戶數量將超越頁遊和端遊。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移動端的搜索市場份額約為80%,明顯高於其在PC端70%的市場份額,百度來自移動端的搜索流量也超過了PC端。

BAT麾下各自的主要移動端APP中,百度移動搜索的活躍用戶數量悄悄地趕了上來,達到了能與騰訊旗下手機QQ、微信相匹敵的5億活躍用戶量,而阿里旗下無論是手機淘寶還是支付寶錢包,活躍用戶量皆與騰訊相差甚遠(圖6)。


當然,由於用戶在手機上使用搜索的頻率遠不及微信及手機QQ等,所以即便百度的移動搜索活躍用戶接近騰訊,其實際的活躍程度也遠不及騰訊。關於移動搜索使用頻率相對低的原因,李彥宏解釋道:“手機端的每位用戶搜索次數比PC端的要少,因為如果用戶需要認真地搜索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坐在電腦前面,這也就增加了PC端的搜索次數,而使用手機搜索都是隨機的、想得到快速結果的用戶,這樣的用戶行為也導致了搜索的次數沒有PC端多。”

“過度開采”VS“夯實生態”

騰訊擁有微信、手機QQ、手機QQ空間三大移動端利器,無論是所擁有的移動端用戶數量還是所占用用戶的移動端時間,都是BAT中其余兩家不可匹敵的,但其移動端的收入占比目前卻處於末位,說明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開發尚處於較為初始的狀態。

騰訊一直是“產品經理”主導的企業文化,而對於微信教父張小龍而言,對微信的一切商業化更是謹小慎微,他曾明確表態“用戶體驗絕不會讓位於商業變現”。顯然,騰訊還沒有準備在移動端的商業化方面甩開膀子一路狂奔。

跟騰訊相比,在企業文化上一切以運營為導向的阿里,則是另一個極端,有時為了推動商業變現屢屢不顧用戶體驗,阿里所收購的UC瀏覽器、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皆呈現出這種特征。

UC瀏覽器被阿里收購之後,其在手機瀏覽器中的市場份額趨於下滑趨勢,不僅被騰訊旗下的QQ瀏覽器反超,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圖7)。根據易觀國際的監測,最近7個季度以來,QQ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36%左右,而UC瀏覽器則從38%以上一路下降到了32%左右,而UC瀏覽器所丟失的市場份額則大幅被百度瀏覽器收入囊中。


而累計用戶數量方面,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QQ瀏覽器以38.5%的份額大大高於UC瀏覽器25.8%的份額。

UC瀏覽器的份額下降,與阿里的選擇不無關系。UC自從被阿里收購後,重金打造“神馬搜索”,而此搜索的核心目的在於,在移動端為淘寶及天貓導流。此舉不但分散了UC在移動瀏覽器研發方面的精力,而且這種導流行為對用戶體驗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樣的,阿里入股了新浪微博及高德地圖之後,一直都在“單方索取”,即最大化地對其進行商業開發,以至於新浪微博被戲稱為阿里的“廣告微博”,高德也成了阿里業務推廣的入口。這種未有顧及用戶體驗的行為,使得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的市場份額差距越拉越大。

阿里這種在移動端的“過度開采”,是否會導致其在移動端後勁不足,目前還無法評判。但是騰訊和百度,至少目前還未有充分挖掘其在移動端的潛力。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化顯然是有保留的,目前的重心還在於夯實移動端的生態基礎。百度李彥宏同樣有著類似想法:“移動搜索流量的增長速度確實高於移動搜索商業化速度,這也是在意料之內,因為公司並不想將這部分流量過度商業化。移動搜索還處於發展的早期,增長用戶黏性的機會還有很多。”

移動圈地,O2O搶跑誰能勝出?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BAT各自都曾試圖進入到對方的核心領地,但基本也都鎩羽而歸。而在移動端,情況也基本如此。

阿里去年強推移動社交平臺來往,基本以失敗告終,今年以來設法進入手遊領域也幾無建樹。騰訊通過微信嫁接京東,試圖進入移動電商,戰果乏善可陳。百度自從收購了91無線之後,試圖借助分發渠道的力量進入手遊領域,但同樣沒有起色,百度CFO李昕表示,2014年三季度取得36%的移動端收入占比,“驅動力主要是移動搜索,手遊占比很小”。

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基本都沿襲著在PC端的慣性,並且有著不淺的護城河,自身的大本營都不易被對方攻破。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更具想象空間的O2O(Online To Offline)領域,對BAT來說皆為全新的領域。全新的領域、全新的規則、全新的摸索路徑,O2O對BAT三家來說,都無法依靠路徑依賴來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O2O的試錯與糾偏

曾經,百度地圖與阿里的高德地圖為了搶奪O2O的入口陣地而打得不可開交,而且騰訊地圖一度也有加入戰局的沖動,無奈因其太過弱小而無力角逐。

兩大移動地圖商廝殺一年多之後卻猛然發現,即便地圖基於LBS(位置定位)與線下結合有天然優勢,卻並非O2O的天然最佳入口,因為培養用戶以地圖為媒介到線下進行各種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費習慣相當困難。巨頭們最終迫不得已放棄地圖作為O2O入口。

繼地圖之後,阿里又嘗試了淘點點、手機淘寶等作為O2O的突破口,但基本都收效甚微。

不同於百度及阿里,騰訊的O2O一直圍繞著微信展開,隨著公眾號、微信支付的上線,騰訊的O2O布局逐步有了雛形。

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之後,阿里隨即將O2O開疆拓土的重擔壓在了支付寶錢包身上。雖說支付寶錢包近2億的活躍用戶遠不及微信,但至少大大高於微信中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用戶。

針對缺乏粉絲營銷及客戶關系管理平臺的短板,支付寶錢包2014年5月又推出了直指“公眾號”的“服務窗”,商戶在支付寶平臺開通服務窗之後,支付寶用戶可以自行關註商家的服務窗。

此後,支付寶錢包啟動了旨在令O2O落地的“未來計劃”,其中包括未來醫院、未來公交、未來生活廣場等一系列子計劃,以將支付寶接入到醫院、公交、商場、地鐵、酒店、美食等生活場景,消費者未來可以在支付寶錢包中找到線下的消費、服務場所,並且用手機通過支付寶錢包完成支付。比如,通過支付寶錢包推出的“未來醫院”計劃,消費者可直接實現就近選擇醫院、掛號、醫院導航、候診排隊、繳費、取報告以及醫患互動功能。

不甘示弱的微信在2014年8月28日推出了“智慧生活”全行業O2O解決方案,為各行業的合作商家提供“連接一切”的能力。具體而言便是,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業務“移植”到微信平臺。

比如,智慧酒店,可以實現微信自助選房、微信開門、微信客服和微信支付;智慧餐廳,可以微信自助點餐、微信呼叫服務和自助結賬;智慧醫院,可以全流程微信掛號、到號微信提醒、微信支付結賬、微信查驗檢查單;智慧票務,實現微信支付購票、微信選座、無紙化門票,甚至微信演出互動;智慧景點:可以隨時隨地手機訂票、wifi覆蓋、信息實時發布、定制化客服。

9月3日,不甘落後的百度推出了“直達號”,全力搶食O2O市場。直達號類似於微信的公眾號,是商家在百度移動平臺上開設的賬號,消費者在其移動平臺(搜索、地圖等)上搜索商家的名稱時,百度會在移動端優先呈現商家的直達號,而如果消費者在搜索框里輸入“@商家名稱”,則可以“直達”商家的直達號平臺。通過這種方式,百度將線上有明確消費意向的用戶引導到線下的商家,促成消費,並沈澱用戶進行粉絲營銷。

O2O競賽,孰強孰弱

經過之前的試錯與糾偏,BAT三家的O2O模型日趨一致,而且基本在向騰訊的方向靠攏。O2O不同於以往PC端的電子商務,其目的在於將線下的所有傳統商業實現電子化,通過移動互聯網將線上的用戶(消費者)與線下的商家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體系,並且令線上與線下通過關系鏈進行自發的商業互動。

一個完整的O2O閉環,由入口(線上用戶來源)—支付(實時結算)—線下(傳統商家銜接)—場景(消費者使用習慣)四個環節構成。在這四個要素中,BAT三家各自的能力與稟賦高差不一。

入口:騰訊最優。目前阿里支付寶錢包所能獲得的移動端流量遠不及百度及騰訊。而騰訊與百度在移動端獲取流量入口方面,即便總量不相上下,但百度的流量是遊離的,遠不及關系鏈極強的微信。阿里做O2O在入口方面還存在線上線下互博問題,線下商家希望O2O平臺將用戶引流過來,而阿里由於比價功能的存在,甚至有可能將線下原本的用戶引流到了線上。而在商家日後的粉絲營銷及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百度甚至不及支付寶錢包,更不用說微信了。因為多數人都不會為了搜索目的而去註冊賬號,即便有百度賬號的用戶也不會單純為了搜索而去登錄,如此,百度直達號的商家很難積累粉絲,進行後續的互動與營銷。

支付:阿里最優。支付寶錢包的用戶數量大大高於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雖然目前微信支付在奮起直追,但在支付習慣上用戶還是天然傾向於支付寶。微信支付唯一的優勢是,因為與微信捆綁為一體,而微信的用戶黏性大大高於支付寶錢包,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大大激活微信支付的使用數量及頻率。而百度雖然也推出了百度錢包,但目前基本還無法對百度的O2O戰略形成有效支撐,缺失了支付環節,甚至可以說百度連O2O的商業閉環都還未有效形成。

場景:百度最弱。在O2O的閉環中,除了要有足夠多的可能引導線下的用戶,還要培養用戶在線下消費時使用移動支付工具的習慣。無論是在購物、餐飲、旅遊、住宿等衣食住行的各方面,都要有足夠多的場景提示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此方面無論是支付寶錢包還是微信支付,都在積極聯合商家培育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百度錢包因用戶基數的問題,在使用場景的推廣方面也是相差太遠。

線下:阿里最優。O2O的閉環中,最終的落腳點還在線下的商家,亦即,要有足夠多的線下商家接入到O2O平臺上。線下與O2O平臺的對接也最為複雜,不僅涉及地面掃街式的商業拓展,還涉及線下商家後臺IT系統的改造,使之與O2O平臺能夠無縫對接。對線下商家IT系統的技術改造,對於BAT來說可能並不是什麽瓶頸。關鍵是對線下商家的拓展速度的比拼,而在這方面以強大運營能力著稱的阿里有著天然的優勢。此外,如何培育商家在O2O平臺上進行有效的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阿里在之前的電商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而百度及騰訊幾乎需要從頭學起。

機會在誰手上?

整體而言,在O2O領域的布局方面,騰訊與阿里應該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雖然阿里在線下地推、支付方面強於騰訊,但在流量入口、在社交營銷方面卻是大大弱於騰訊。更為關鍵的是,移動端的O2O是去中心化的,這與阿里之前在電商領域集中流量進行“灌溉”的模式有著極大的差異,而與移動社交的去中心化是天然匹配的。當然,不管騰訊還是阿里,都未曾掌握O2O商業世界的規則,這場開疆拓土中最終誰能占優,取決於誰的執行力大、誰走的彎路更少。

這場O2O大賽中,百度暫時處於最不利地位。入口、支付、場景、線下,百度無一環節占據優勢,甚至其直達號本質上還只是定向廣告而已,畢竟沒有支付就沒有O2O閉環。如果說騰訊和阿里已經開始小跑前進,百度則還在蹣跚學步中。



來源: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68

科技互聯網BAT之後的第四極 :正在構建生態系統的隱形巨頭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04

本帖最後由 千與千尋 於 2014-12-29 10:51 編輯

科技互聯網BAT之後的第四極 :正在構建生態系統的隱形巨頭


關註正在構建生態系統的隱形巨頭——小米的戰略布局

在過去一年中,BAT都以巨資針對移動互聯網各方應用進行高調布局,手遊、視頻網 站、在線旅遊、移動電商、移動支付等各個領域都在短時間內成為一片紅海。在風 雲變幻的TMT世界內,除了關註BAT三巨頭的成長以外,我們還應該重視國內少數 幾個正在積極構建生態系統的隱形巨頭們。  
首先是小米。小米的成功並非單純硬件上的突破,小米智能手機作為一款主打性價 比的移動設備,在硬件上並沒有太多亮點。但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其深度定制 的MIUI系統則是其核心優勢所在。雷軍正是找準了中低階智能手機市場的突破口, 在充分利用供應鏈產能及資本的條件下,將小米打造成為了一個具有完整生態鏈的 系統級公司。  

根據小米內部的資料顯示,小米2011年手機出貨量僅為30萬臺,銷售額5.5億元 人民幣;2012年,小米手機產品出貨719萬臺,同比增長約2400%;銷售額126.5 億元,同比增長2300%;2013年,小米手機產品出貨1870萬臺,同比增長260%;銷 售額316億元,同比增長250%;2014年雷軍稱小米全年供貨目標6000萬臺,實際 上公司內部及格線定為5000萬臺,銷售額目標750-800億元。在雷軍在公司內部公 布的計劃中,小米2015年出貨目標1-1.2億臺,銷售超越1000億元;2016年目標 出貨1.5-2億臺。這種超乎常識所能理解的增速正在提醒著我們,小米不是一家單 純的硬件公司。

我們認為,雷軍玩轉小米,采用的是“資本與實體相結合”的方式掌握了供應鏈— —通過與供應鏈在資本上進行合作(如成立合資公司或者戰略投資),獲得了極高性 價比的硬件產品;通過線上渠道的密集營銷打造了用戶增量,與之合作的供應鏈參 與者雖然在硬件上盈利微薄,但終在資本利得上獲得可觀收益。可以說,這是當 前國內實現得為成功的O2O模式。小米所依靠的是優秀的MIUI系統及龐大的PE、 VC資金來掌握供應鏈,其戰略以智能手機為出發點及連接中心,逐步占領消費者的 心智。盡管當前在手機專利問題上遇到了重大阻礙,但小米模式在國內已經獲得了 認可,短期內的受挫並沒有妨礙雷軍將小米在手機上的成功複制到其他產品上。


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價值的判斷標準是:1、具有粘性的用戶群體規模;2、商業模 式(包括競爭和成長模式及未來貨幣化可能性)。因此一個具有活躍用戶量的應用在 資本市場上估值可能數十億美金(如獵豹移動(CMCM)),一個閉環的社交平臺估值 上千億(如騰訊(700.HK) ),一個具備完整軟硬件生態布局的生態系統估值就有可 能過萬億,蘋果(AAPL)及谷歌(GOOL)就是典型的例子。雷軍通過布局視頻內 容、操作系統、雲計算、應用工具、電商及移動支付,基本完成了對軟件生態體系 的構建,而小米的產品戰略則重在負責將這一生態系統推廣至更廣泛的用戶中,使 得小米的閉環生態獲得越來越多的活躍用戶。

我們當然無法得知雷軍後能否獲得成功,但可以預見的是,西山居的手遊、MIUI 系統的活躍用戶量、小米電商的交易量、獵豹移動的活躍用戶量都將成為資本及實 體一方檢驗小米實力的關鍵指標。隨著生態圈用戶量的增長,數據的上載量也將隨 之劇增,屆時小米所布局的IDC數據中心資源及雲計算也將成為雷軍戰略體系的重 要一環。

關註正在構建生態系統的隱形巨頭——網龍的第二個91無線?

2014年1月網龍與鴻海及嘉裕基金合作開發教育類平板電腦,預計15年下半年將會 正式面世,其戰略大致與小米一致,計劃通過“軟硬結合”的戰略滲透K12教育市 場,希望將電子化的教學教輔內容通過專屬設備向在校學生進行推廣,從而構建一 個符合現代K12教育需求的全新生態系統。當前,網龍正積極地就硬件、操作系統、 教學內容、線下教育及教材版權廣泛布局,參與其中的包括硬件供應鏈、教育機構、 風險投資機構及海外科技公司。網龍作為互聯網業內具有創新動力的領跑者,曾因 創立17173及91無線而獲得巨大成功,我們相信在教育領域同樣有可能延續其獨特 創意及執行力,再次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  

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簡寫,是指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 教學階段,這兩個年級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區的免費教育頭尾的兩個年 級,可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而中國K12階段則指的是從幼教至高考前的課 程教學階段。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教育行業的市場規模已達約9600億元人民幣,而在線教育自2012年獲得高速成長,在2013年形成了接近700 億元規模的市場,在整個國內教育行業的滲透率達到了7.3%。而K12在線教育市場 作為在線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規模於2013年就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 幣,占國內在線教育總體市場規模的22%,僅次於職業教育及高等在線教育。根據人 口增速及滲透率提升的基礎假設,在2013至2015年三年期間國內總體在線教育市 場將有望保持超過30%的年均複合增速,而K12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更將有可能獲得接 近於40%的增長。毫無疑問,K12教育市場成長性極佳,規模足夠龐大,互聯網的滲 透對於行業的改造升級意義重大。  

通過對行業的觀察,國內K12教育基本呈現出幾個特點:1、產品標準化程度高,以 應試教育為主,與教師互動的必要性較低,應試相關教材差異化不足;2、進入門檻 較低,基礎教學教輔教材無需報批,教材內容難以形成有效行業競爭壁壘;3、地區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發達與欠發達地區教學資源差異化非常嚴重。而在過去數年的 發展歷程中,國內在線教育發展出數種商業模式,包括以學而思、學大及新東方為 首的線下傳統授課模式,以學而思網校、101網校為代表的線上教育模式及類似於 YY及365好老師等線上教育C2C平臺模式。三種模式各有利弊,但至今沒有形成具 備趨勢性的成功商業模式。根據2013年的數據統計,前三大行業參與者(新東方、 學大及好未來)收入規模加總不足行業總體的10%,市場相當不集中,反映了行業的 現實狀況,但同時也意味著給予了創新者巨大的切入機會。

網龍(777,買入)
費用增長短期盈利受壓,仍看好教育業務前景,維持買入評級  

三季度費用仍然高企,運營利潤率承受壓力:收入同比增長6.1%至2.33億元人民幣,其中研發 及行政費用率分別達到28.9%及33.3%,使得同期運營利潤環比下跌24.1%至5770萬元,來自可 持續經營業務股東凈利環比下跌17.8%至5242萬元,每股盈利10.31分人民幣。14年前三季度 公司開展了針對教育事業板塊知識產權的一系列收購及合作,公司的手遊工程師團隊人員也迅速 擴張。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手遊是可以快速變現且貢獻現金流的業務,2015年公司將推出2-3 款手遊,結合當前上線的《魔域口袋版》、即將上線的《江湖》以及海外上線的《征服》和《大 海盜》,預計明年將會有6-7款在營手遊。配合原有PC端遊業務的增長,遊戲業務所貢獻的穩定 現金流有利於彌補公司因投資教育而減少的現金總量。教育板塊是公司自出售91無線以後重 要的發展方向,從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改造的趨勢來看,也將可能成為下一個風口。因此,我們認 同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短期內高昂的費用率難免為運營利潤率帶來壓力。

教育事業或將於明年下半年貢獻營收,顯著增長尚需等待:公司通過與高校合作,開展了對人工 智能、大數據分析及雲計算技術的研發,同時也針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以推進網龍教育平臺的 總體發展。目前公司與北師大、華東師範及華中師範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新技術及優質教育內 容導入K12教育平板電腦生態系統中;而剛剛結束的海峽智慧教育高峰論壇中,公司連同人民教 育社共同承接[學習資源數字出版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研究]計劃,並承擔項目終端研究工作,致 力將101平板電腦發展為行業示範終端。我們認為盡管教育事業盈利速度低於預期,但發展方向 十分明確,其營收貢獻應能於15年下半年於報表中有所體現。

調整目標價至15港元,買入評級:我們繼續看好公司在教育領域的滲透,但下調目標價至15港 元以反映運營利潤率短期受壓的事實。該目標價相當於除去現金後15年每股盈利的12倍,維持 買入評級。

金山軟件(3888,買入)
移動端收入持續增長,滬港通稀缺標的,維持買入評級  

三季度業績經營利潤符合指引,增長趨勢沒有改變:公司收入同比增長54.6%至8.52億元,由 於持續對移動端進行投入,使得經營利潤下降至7120.3萬元人民幣,同比倒退42.5%,環比下降 59.6%。期內公司出售快盤個人版業務帶來一次性收益為1.94億元,歸屬股東凈利潤2.31億人 民幣,同比提升41.2%,環比提升95.2%,每股基本盈利0.2元。我們認為公司三季度經營利潤 率下滑幅度符合資本市場預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獵豹移動維持高速成長,手遊也將於年 底上線,金山雲計算及WPS業務處於行業爆發前夕,公司正通過PC端的已有優勢布局移動端, 成長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  
獵豹移動維持高速成長,年底兩款手遊即將上線:截止三季度末,獵豹移動的安裝用戶總量達 8.6億人次,其中活躍用戶達3.4億人次,同比增長約183%。同期獵豹移動受益於移動廣告和互 聯網增值業務的拉動,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55%達4.46億元,反映公司對移動端的投入效果斐然。 未來基於移動端的安全工具類應用將有可能轉化為具有貨幣化潛力的平臺。除獵豹以外,公司將 於14年年底推出兩款手遊,預計明年將會有超過10款手遊,包括部分重度手遊正式上線。我們 認為公司在遊戲的研發及運營上具有實力,在移動端分發渠道上具備優勢,有利於公司將其優秀 的手遊產品向移動端推出,也符合公司向移動端轉型的發展戰略。

調整目標價至21.5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盡管公司當前業績因費用增長而短期受壓,但我們將 會看到獵豹移動及手遊業務的成長持續性地拉動公司向移動端的轉型,有利於其長遠價值的提 升。由於早前發布盈利預警,股價已經反映公司業績壓力,作為滬港通稀缺性標的及具有良好運 營經驗的互聯網公司,我們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持樂觀態度,維持買入評級,調整目標價至21.5 港元,相當於2015年每股盈利的25倍。  (第一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95

BAT之外,“輕”互聯網公司更需要構築生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7/148774.html

i黑馬:“生態”一詞在互聯網行業已經被說爛了。相比較騰訊、百度、小米,阿里、樂視是最喜歡將生態掛在嘴邊的兩大互聯網企業,並喜歡以此為公關口徑。什麽樣的公司需要做生態,適合做生態?縱觀整個互聯網行業會發現,似乎越輕的互聯網公司越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小生態。來看文本作者的觀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輕”的互聯網公司越需要構築“生態”
 
為什麽說越輕的互聯網公司越需要生態?這個問題暫且放放,我們先看看其他行業。制造業的核心是打造靈活穩定富有彈性的供應鏈,供應鏈不出問題企業就可以正常的生產產品;零售業則需要重視銷售渠道,越強有力的銷售渠道,銷量越能得到保障;金融業則是依靠穩定的資金鏈運轉來滾雪球式的發展。
 
各個行業都有一個鏈條,互聯網行業同樣也有。與傳統行業相比,大多數互聯網企業普遍屬於輕資產公司,而對於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而言,那個各行各業的鏈條 就是“生態鏈”。“生態”一詞來源自然界,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自循環能力是大自然的奇跡。放在互聯網市場,構築生態體系是為發揮生態鏈中各組成部分的能力,以此降低互聯網公司的推動壓力並更有效的提升服務質量。
 
BAT的成功證明了“互聯網生態”模式的可行性
 
國內互聯網三巨頭都有著各自的生態體系,只是除了阿里願意將自己稱為生態之外,百度和騰訊並不願意這麽講,但實際上三者有明顯的共同點,業務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都含有諸多的外部參與者,外部參與者的積極進取是推動三巨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百度的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內容很大一部分是由用戶貢獻,百度聯盟的流量轉化則的來自於廣大站長,而在百度大平臺背後還有一大批開發者,當然最重要的是百度一直能吸引一大批廣告主。阿里和騰訊也是類似的情況,發展到這三家的體量時,已經形成了穩定而龐大的生態系統。
 
BAT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小“生態”存在
 
BAT 的成功值得其他互聯網公司借鑒,尤其是越輕的中型互聯網公司,因為這類度過了創業期危機的中型企業已可以穩定的日常運轉,但要想有更強的市場抵抗 力就必須要有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生態鏈。與自然界一樣,有森林、大海、大氣這樣大的生態,也有山溝、池塘、草坪這樣小的生態,互聯網行業的生態除了BAT 巨頭之外,還有很多具有小生態結構的企業,例如今日頭條、百姓網、豌豆莢、豆瓣、雪球、知乎等等都有各自的小生態。
 
例如,今日頭條的崛起,除了趕上了移動互聯網市場爆發的好時機外,懂的利用“生態”思維也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今日頭條的生態是“新聞優化”的生態。從出生之日起,今日頭條就沒把精力放在搭建強大的記者團隊上,而是將龐大的新聞內容產出方與更龐大的新聞內容消耗方結合在一起。今日頭條做的只是更符合用戶需求的進行內容推薦分發,媒體與用戶自發的成為今日頭條生態中的產出、消耗兩大組成部分。與四大門戶相比,今日頭條缺少原創內容團隊,但其穩定的內容產出消耗 生態鏈就是最為核心的競爭力。
 
而百姓網的生態是“有效信息”的生態。與58、趕集相比,百姓網明顯的屬於輕資產公司, 尤其在人數對比上更為明顯。分類信息市場已進入燒錢模式,58與趕集采用燒錢的方式不斷擴大業務線,而百姓網本則構建了自己的生態“百姓聯盟”,通過中小站長,房屋中介,乃至大叔大媽,為百姓網提供信息,帶來流量,做地推……讓所有人在一個大的生態圈里一起玩耍,在這個生態鏈中,獎勵機制作為主要的分配方式,調動起生態內各個層次上的構成者。
 
類似於今日頭條和百姓網處境和模式的企業還有很多,豌豆莢、豆瓣、雪球、知乎等這些輕資產的中型互聯網公司也都有各自的生態鏈條,同時也都有各自的主要競爭對手。以更少的運營成本提供服務是互聯網行業最主要的 特點,而構建生態鏈是互聯網企業提高運營效率的有效方式,成功引導穩定的用戶群和內容貢獻者之間自發的持續相互運轉,互聯網企業才能有更強的市場抵抗力以 及營收能力。
 
生態鏈是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且隨著企業不斷的壯大生態系統也會越來越豐富。生態的優勢在於內部的自發推動力,提高企業整體的外部抵抗力,對於較輕的互聯網公司而言,有必要梳理一下自身是否已具有生態,而現有的生態抵抗力和競爭力又如何?
 
 本文作者王利陽 系社區O2O探索者,微信公眾號:科技不吐不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70

2014年BAT投資並購圖譜: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吞下了哪些公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8/148805.html

導讀:2014年,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的擦槍走火逐漸由明爭變成暗鬥,除了在核心業務上各自發力修煉內功,頻繁的投資和並購成為“BAT”用來擴充同盟陣營的主要手段,因此,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也是“BAT”的現金儲備消耗最為劇烈的一年。

根據逐鹿網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總計有94家公司與“BAT”發生資本關系,涉及資金達到150億美元到180億美元之間,其中,百度動用了20億美元到30億美元,收購或投資了15家公司,阿里動用了60億美元到7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36家公司,騰訊動用了70億美元到8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44家公司。(其中,華誼兄弟和萬達電商分別有著騰訊/阿里、騰訊/百度的共同投資背景)
zhulu1.png

在最受“BAT”青睞的領域排行里,O2O(14家公司)當仁不讓的名列榜首,這意味著從線上到線下的產業變革仍在繼續,未來,無論傳統產業是抗拒還是接受,它們都將前僕後繼的被卷入這場燎原之火里。

遊戲(11家公司)位居次席,但這個領域的交易基本上都由騰訊完成——11家遊戲公司里里有8家都是被騰訊看上——相比百度和阿里相對直接的商業模式,騰訊的營收變現必須經過從社交到遊戲的轉化,這也使它不得不竭力維持在遊戲研發、代理和運營等方面的品質和占有率。

文化娛樂(10家)和技術服務(10家)並列第三,這恰好是一文一理的兩個純粹領域,看上去,“BAT”既有興趣參與流行文化和內容消費,也不忘持續強化自己身為科技企業的立足之本,這種充滿居安思危色彩的布局,正是“BAT”難被輕易顛覆的護城河戰略。
 

zhulu2.png


“BAT”在2014年的投資或收購行為並不局限於國內,北美和東南亞的許多創業型公司也得到了它們的財力支持,其中,美國是“BAT”最為看重的市場,總計有15家美國公司被打上了“BAT”的烙印。有投資者表示,海外市場由於沒有政府幹擾,商業邏輯清晰,所以對於從血海里競爭得勝的中國巨頭而言,投資的保障率反而更高。
 

zhulu3.png


在投資階段的選擇上,“BAT”相對均勻的習慣於在A、B、C輪進入,同時,對於已上市公司的入股,也成為“BAT”試圖切入對象行業的一種技巧。
 

zhulu4.png


最後,我們將關於“BAT”2014年度的投資或收購行為的詳細列表,附在下面:

百度篇
 

zhulu5.png


1月

收購團購網站糯米網 金額不詳

收購在線彩票網站樂彩網 金額不詳

4月

C輪投資在線教育平臺滬江網 金額8000萬美元

Pre-IPO投資移動互聯網安全公司獵豹移動 金額2000萬美元

5月

D輪投資移動遊戲開發商藍港互動 金額2000萬美元

7月

C輪投資線下培訓機構萬學教育 金額千萬級美元

收購在線教育平臺傳課網 金額不詳

8月

投資萬達電商 金額50億人民幣(合投)

9月

A輪投資在線教育培訓機構智課網 金額1060萬美元

A輪投資芬蘭室內導航技術服務公司IndoorAtlas 金額1000萬美元

10月

收購巴西最大的團購網站Peixe Urbano 金額不詳

11月

B輪投資在線視頻網站愛奇藝 金額3億美元(合投)

A輪投資物流系統服務商 金額600萬美元(合投)

12月

E輪投資全球打車應用Uber 金額不詳

天使投資以色列視頻捕捉技術開發商Pixellot 金額300萬美元
 

阿里篇(統計範疇含阿里及馬雲旗下的投資基金)

zhulu6.png

1月

C輪投資美國零售商FirstDibs 金額1500萬美元

投資擁有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的中信21世紀 金額1.7億美元

2月

B輪投資跨國線上教育公司TutorGroup 金額1億美元(合投)

A輪線上服裝零售商茵曼 金額千萬級美元(合投)

3月

投資文化中國傳播集團 金額8.04億美元

B輪投資境外旅遊服務商佰程旅行網 金額2000萬美元(合投)

D輪投資美國即時通訊應用Tango 金額2.8億美元

投資商業地產銀泰百貨 金額6.92億美元

4月

D輪投資打車應用Lyft 金額2.5億美元(合投)

投資數字電視服務商華數傳媒 金額10.5億美元

投資在線視頻集團優酷土豆 金額12.2億美元

B輪投資打車應用快的打車 金額千萬級美元(合投)

A輪投資影視社交平臺V電影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收購金融軟件和網絡服務提供商恒生電子 金額33億人民幣

5月

收購機票預訂網站酷飛在線 金額不詳

投資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 金額2.69億美元

C輪投資新加坡國家郵政服務 金額2.5億美元

C輪投資團購網站美團 金額3億美元(合投)

A輪投資職業足球俱樂部恒大足球 金額1.92億美元

B輪投資物流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卡行天下 金額億級人民幣

6月

收購優視科技UCWEB 金額不詳

B輪投資校園課表工具超級課程表 金額千萬級美元(合投)

投資南方報業旗下媒體21世紀傳媒 金額5億人民幣

7月

收購地圖導航生產商高德公司 金額2.94億美元

E輪投資美國遊戲開發公司Kabam 金額1.2億美元

B輪投資醫療健康服務平臺華康全景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8月

B輪投資原創影視內容發行和運營平臺芭樂網 金額1億元

A輪投資WiFi營銷系統WiTown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9月

A輪投資拍照分享應用魔漫相機 金額不詳

D輪投資電視遙控器應用開發商Peel 金額5000萬美元

A輪投資寵物社交應用遛遛 金額百萬級美元

投資影視制作公司華誼兄弟 金額5.81億美元(合投)

10月

C輪投資快的打車 金額億級美元(合投)

11月

Pre-IPO投資陌生人社交應用陌陌 金額6000萬美元(合投)

B輪投資新加坡移動安全供應商V-Key 金額1200萬美元(合投)

A輪投資移動遊戲平臺KTPlay 金額百萬級人民幣

12月

天使投資人臉創意拍照應用特逗 金額不詳

C輪投資醫療健康服務平臺華康全景 金額千萬級美元
 

騰訊篇

zhulu7.png

1月

收購電子地圖導航公司科菱航睿 金額不詳

投資金融信息平臺富圖證券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投資香港物流及貿易中心華南城 金額1.03億美元

C輪投資打車應用滴滴打車 金額1億美元(合投)

B輪投資P2P信用借貸服務平臺人人貸 金額1.3億美元(合投)

B輪投資手機遊戲開發商星創互聯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2月

B輪投資Android手機刷機工具刷機大師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C輪投資旅遊預訂網站同程旅遊網 金額5億人民幣(合投)

E輪投資本地生活消費平臺大眾點評網 金額4億美元

3月

Pre-IPO投資電子商務平臺京東 金額2.14億美元

C輪投資移動電商平臺買賣寶 金額1億美元(合投)

投資韓國手遊公司CJ Games 金額5億美元

Pre-IPO投資房地產O2O平臺樂居 金額1.8億美元

4月

C輪投資自助建站服務商Weebly 3500萬美元(合投)

5月

B輪投資遊戲開發商秦天柱 金額1.5億人民幣

投資電子地圖導航公司四維圖新 金額1.87億美元

C輪投資美國匿名社交應用Whisper 金額3600萬美元(合投)

6月

投資本地信息分類平臺58同城 金額7.36億美元

B輪投資智能硬件開發商繽刻普銳 金額2100萬美元(合投)

天使投資美國人工智能工具Scaled Interface 金額500萬美元

天使投資美國移動遊戲公司TapZen 金額800萬美元

7月

天使投資O2O洗衣服務平臺e袋洗 金額2000萬人民幣

投資創建智能在線學習軟件微學明日 金額不詳

8月

B輪投資考研教育輔導公司跨考 金額3000萬人民幣

投資萬達電商 金額50億人民幣(合投)

9月

C輪投資醫療專業社會化網絡丁香園 金額7000萬美元

投資香港物流及貿易中心華南城 金額1.93億美元

A輪投資O2O家政服務平臺e家潔 金額400萬美元

天使投資美國虛擬現實研發商Altspace VR 金額400萬美元

B輪投資出境遊線路服務網站我趣 金額2000萬美元(合投)

投資國有石油公司中石化 金額不詳

A輪投資移動語音直播工具紅點直播 金額300萬美元

10月

C輪投資移動電商購物應用口袋購物 金額3.5億美元(合投)

C輪投資醫院預約掛號網站掛號網 金額1億美元

A輪投資移動社交應用快看 金額2000萬美元(合投)

投資彩票設備及系統生產商華彩控股 金額不詳

天使投資美國藍牙追蹤器生產商Tile 金額350萬美元

11月

天使投資美國圖片分享應用Heirloom 金額100萬美元

投資影視制作公司華誼兄弟 金額5.81億美元(合投)

A輪投資P2P快遞公司人人快遞 金額1500萬美元(合投)

投資韓國遊戲工作室4:33 Creative Lab 金額1.1億美元

12月

C輪投資戶外Wifi服務商邁外迪 金額4900萬美元(合投)

天使投資美國移動遊戲視頻錄制工具Kamcord 金額1500萬美元(合投)

C輪投資日本遊戲工作室Aiming 金額不詳

A輪投資美國手遊開發商Play Dots 金額1000萬美元(合投)

D輪投資打車應用滴滴打車 金額7億美元(合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58

BAT對決移動端 光環之外的冷對比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1/t20150109_708014.htm

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騰訊微信借助搶紅包功能的推出,聲勢達到巔峰,情急的馬云強推來往對抗微信,卻猶如沙粒落入湖面,竟無一絲漣漪。外界瘋傳微信支付「一夜綁定一億銀行卡」,微信電商直搗阿里核心大本營支付寶,騰訊似乎一切皆唾手可得。

  然而,及至今年雙十一,此前外界普遍看好、京東自身也是抱著很高預期的微信流量入口,實際效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微信上「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預期,被現實無情擊碎,微信流量對於傳統電商的無效性一覽無餘。

  阿里在移動電商領域的戰果雖超出外界預期,但相比之下,並不高調的潛行者百度更加成果斐然,成為BAT移動端收入佔比最高者。但從各自移動端市場地位的橫向對比來看,BAT各自的核心業務(搜索、電商、遊戲)在移動端市場基本延續了其在PC端的霸主地位。

  BAT各自的核心業務護城河太深,各自的大本營都不易被他方攻破,BAT在移動端真正宏大的角逐,將在O2O戰場展開……

  蘇龍飛/文

  2014年,可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之年。

  這一年,手機網民數量超過了PC網民數量,移動端的網頁搜索量超越了PC端的網頁搜索量,手游的用戶數量也將超越PC網遊的用戶數量。

  自從百度、阿里、騰訊三座大山成型之後,中國互聯網的任何演化都離不開BAT。某種意義而言,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一直在圍繞著BAT進化,中國的互聯網故事同樣在圍繞著BAT演繹。當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演進之時,BAT在移動端的對決將會如何?O2O之戰將最終決定王者歸屬。

  BAT已然將戰火燒到了移動端,外界也在熱鬧地看著三家打得不可開交。看多?看空?挺誰?貶誰?似乎各家都有一批鐵桿粉絲。但熱鬧之外的冷酷數據,似乎與直觀的感覺呈現出某種反差。

  雙十一之後,誰在尷尬?

  2014年11月10日晚21:30,阿里2014年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媒體直播剛剛開始,大洋彼岸紐交所阿里巴巴(BABA.NYSE)的股價以2.37%的漲幅跳空高開,達到117.27美元/股。

  隨著本年度阿里(天貓+淘寶)雙十一交易總額(GMV)在凌晨00:38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突破100億元,阿里的股價沖上了119.45美元/股的最高價。當日,阿里股價最終以4.01%的漲幅報收於119.15美元/股,市值觸及3000億美元,甩開中石油、中移動、工商銀行等一票央企巨無霸,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014年雙十一全天結束時,阿里平台上的網購交易額,定格在了571億元,相較於2013年雙十一的362億元增長58%。

  雙十一接近尾聲之時,馬云身穿綠色毛衣現身發佈會現場,以「感謝婦女(為雙十一做的貢獻)」作為開場白。此時的馬云春風滿面,相較於2013年末2014年初,焦慮已一掃而空。

  騰訊倒逼之下,馬云焦慮

  回想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騰訊微信借助搶紅包功能的推出,聲勢達到巔峰,看上去騰訊幾乎將移動電商的戰火燒到阿里的家門口了,情急的馬云強推來往APP對抗微信,卻猶如沙粒落入湖面,竟無一絲漣漪。借助搶紅包功能,外界瘋傳微信支付「一夜綁定一億銀行卡」,微信電商直搗阿里核心大本營—支付寶,騰訊似乎一切皆唾手可得。

  當時的馬云沒有理由不焦慮。

  於是,2014年春節剛過,馬云即發出了《云+端,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的內部郵件,擺出決戰移動端的姿態。

  2014年3月10日,騰訊宣佈對京東(JD.NSDQ)戰略投資,以2.147億美元現金+拍拍網全部股權+QQ網購全部股權+易迅物流全部資產,換取京東新發行的3.517億股股票,佔京東擴大股本後的15%。騰訊之後的2014年一季報進一步披露,此次入股京東的現金+資產總代價為87.98億元。

  2014年5月21日,京東IPO招股之時,騰訊再次斥資13.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1.3億元),按招股價9.5美元/股(19美元/ADS)購入京東1.38億股股票,使其在京東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升至17.9%。

  據此計算,騰訊先後兩次認購京東股票的總代價高達169.28億元。除此之外,騰訊還在微信及手機QQ兩大移動端向京東提供一級流量入口(詳見本刊2014年3月號《京東+騰訊=?》)。

  當時外界對京東獲得騰訊的戰略投資普遍看多,尤其是看好微信入口對京東在移動端的戰略價值。正是在騰訊入股的利好刺激之下,京東得以超預期完成IPO,市值一舉突破3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由於微信擁有令人望塵莫及的移動端流量,周鴻甚至調侃「插根扁擔都能開花」。那麼,京東與騰訊聯姻之後,在移動端對陣阿里的戰果會如何?

  微信入口神話不再,逆轉外界預判

  令人意外的是,騰訊微信雖然輸血給了京東,但京東的成績遠不及外界的預判,騰訊在移動電商領域再次遭遇水土不服;而年初被外界大幅看空的阿里移動端,實際戰果卻大大逆轉了人們此前的預判。

  從最近5個季度的電商移動端成交佔比情況來看,阿里始終高出京東一截。阿里的移動端成交佔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14.67%,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35.82%;而京東的移動端成交佔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5.54%,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29.6%(圖1)。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兩家的移動端佔比統計口徑並不一致,阿里是按照成交額口徑來計算的,而京東僅僅是按照訂單量口徑來計算的。按照京東商城CEO沈浩瑜的介紹,「訂單價格方面,移動端要低於PC端」。這就意味著,如果把京東訂單量的移動端佔比,轉換成與阿里同口徑的交易額在移動端佔比的話,其比例會較現有數字更低。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京東與阿里巴巴在移動端差距的拉大。

  另外,從圖1中呈現的移動端增長趨勢線來看,京東基本與阿里同樣維持著一個平穩的自然增長率。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京東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接入微信的一級流量入口之後,並未在移動端出現突髮式增長。

  在京東2014年三季報發佈之後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有券商分析師問及來自於微信及手機QQ的具體訂單數,沈浩瑜答覆道:「有多少訂單來自於京東原生移動應用,有多少來自於手機QQ和微信,我們不便披露這一數據。但我可以透露的是,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移動下單量都是由移動應用(即京東自身APP)貢獻的。」

  沈浩瑜的言外之意,微信及手機QQ給京東帶來的增量訂單相當有限,以至於京東方面都「不便披露」。

  看來,此前外界普遍看好的、京東自身也是抱著很高預期的微信流量入口,實際效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實際上,在騰訊戰略投資京東並給與後者在微信的一級入口之前,騰訊自家的易迅曾接入過微信,但在2013年底,易迅內部對來自與微信移動訂單做統計時,發現效果甚至還不如京東的APP。

  阿里借雙十一首秀移動端硬實力

  微信上「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預期,被現實無情擊碎。微信流量對於傳統電商的無效性,在2014年的雙十一大促中再次明顯地呈現出來。

  關於雙十一移動端的佔比,京東前後總共只公佈過三個數據:截至上午10:00,移動端訂單量佔總體訂單量的比例是2013年同期的3倍;截至下午16:00,移動端訂單量佔總體訂單量的比例達到40%;截至24:00,移動端訂單量佔比超過40%。

  第一個數字,其實是個無效數據,因為誰也不知京東2013年同期的數據是多少。此外,40%的移動端佔比也是按照訂單量計算的,按照交易額計算,應要低於此比例。而且,京東未能公佈移動端訂單中,來自自家APP、微信、手機QQ各自的明細。

  相較於京東,阿里雙十一的移動端佔比,在媒體發佈會現場則是動態顯示的,隨著交易額的增加而實時變動,最終全天571億元交易額的移動端佔比定格在了42.6%。

  2014年11月10日晚21:00,在雙十一直播開始之前的媒體發佈會上,阿里集團COO張勇(花名「逍遙子」)就提前透露:「我今天傍晚在看我們(後台)實時的數據大屏,看到6點鐘以後我們無線端的流量飛速上升,很不可思議,因為在PC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在這個時間點流量飛速上升)的情況。大家可以想像,在那個時候消費者用手機的場景是什麼?我猜很多消費者應該是在回家的路上,在地鐵上,在公交車上,用手機在天貓鎖定產品。我們也可以預料到,今年無線的整個消費者的參與度會非常高漲,一定是空前的。」

  之後的實際情況印證了張勇的說法。11月11日00:00直播開始之後,直播現場屏幕上顯示的移動端交易額佔比,在促銷開始之時達到了72.6%的驚人比例,此後隨著交易額的增長,移動端的佔比逐步下降,及至交易額達到100億元時,移動端的佔比已經下降至45.5%(圖2)。

  根據這個移動端佔比走勢圖,很容易推想出場外的交易的實際情形:午夜00:00,雙十一正式開始時,大部分消費者正躺在床上通過手機蜂擁下單支付,這部分人由於購買量小,所以無需守著電腦下單,於是出現了開始時移動端佔比出奇高的現象;隨著這部分「長尾散戶」完成購買,移動端交易便逐漸下降,而守著PC端下單的用戶,由於訂單相對更多,金額也更大,PC端的佔比也就逐漸提升。

  開局即時的移動端超高佔比,從側面印證了阿里的移動端覆蓋面不可小覷,遠非此前外界想像中那麼無力。

  如果以百億成交額為單位,來觀察阿里此次雙十一的移動端佔比變化情況,會顯示出更明顯的移動端特徵(圖3)。

  從圖3的變化軌跡不難看出,阿里的移動端佔比隨著交易額的增加不斷降低。緣何前100億元成交額的移動端佔比會下滑特別厲害?這裡需要提及的一個時間點背景是,在凌晨00:38阿里即突破了100億元的成交額。實際上,在這略多於半個小時的時間裡,眾人是蜂擁通過手機下單了,搶到商品的基本就退出APP歇去了,剩下的更多是守在PC端的深度「敗家黨」了。

  值得注意的是,成交額達到200億元時,移動端的佔比又從45.5%明顯回升至48.1%。為何有些反彈?因為成交額突破200億元的時間點是清晨7:17,此時眾多用戶剛剛從睡夢醒來,於是躺在床上打開手機開始了第二波搶購,因而移動端佔比隨即反彈。

  之後移動端的佔比再進入緩慢下降通道,當成交額突破500億元時,移動端的佔比在42.8%的位置基本穩定下來。當天活動結束時,移動端佔比定格在42.6%。

  藉著此次雙十一,阿里首次通過直觀的動態數據,向外界證明了其在移動電商的潛力及地位。微信對阿里的「降維攻擊」論,似乎要偃旗息鼓了。

  BAT移動家底哪家強?

  憑藉微信的崛起,曾經被外界譽為拿到了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騰訊,在商業變現能力方面,至少目前還未達到與微信勢能相匹配的程度。阿里的移動電商戰果雖超出外界預期,但相比之下,並不高調的潛行者百度,成果已然更加斐然。

  各自核心業務,移動端延續霸主地位

  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移動端創造了48.6億元收入,佔其總收入的36%;阿里的中國零售業務(天貓+淘寶)在移動端獲得了37.19億元收入,佔其中國零售業務總收入的29%;騰訊遊戲從移動端獲得了26億元營收,佔其遊戲業務總收入的23%。

  從趨勢來看,百度營業收入的移動端佔比,呈穩定上升態勢,增速也最快;阿里中國零售業務的移動端佔比起點低,但目前呈加速上揚的態勢;而騰訊遊戲的移動端佔比起步晚,原本急速上升,卻在2014第三季呈現轉折性下滑(圖4),對此,騰訊在季報中解釋:「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版本的延遲發佈,起因於我們必須在這些遊戲內推出訪客登錄選項。我們已於2014年10月大致完成了訪客登錄選項的整合。」

  直觀來看,百度的數字大幅領先。雖然這三家的移動端營收數據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百度的金額是全部的移動端數據,而阿里及騰訊只是其中一項業務的移動端數據,但是,無論是阿里的淘寶+天貓,還是騰訊的遊戲,都是各自的創收核心,因而該業務的移動端佔比情況,大體上也能反映出各自企業的整體情況。

  再從各自移動端市場地位的橫向對比來看,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的市場佔有率,基本延續了其在PC端的霸主地位(圖5)。

  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集團天貓+淘寶的交易總額,佔據國內整體網購市場的80%,而在移動端,天貓+淘寶的市場份額,艾瑞的監測數據是86.2%,易觀的監測數據是83.6%。這說明阿里集團在移動端電商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要高於其在PC端電商的市場份額。

  易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在手游領域擁有接近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根據預測,2014年中國手游市場規模將達到240億-250億元,而騰訊的目標是拿下其中120億元,此份額與其在PC端的市場份額大體相當。業界預計,2014年底,手游的用戶數量將超越頁游和端游。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移動端的搜索市場份額約為80%,明顯高於其在PC端70%的市場份額,百度來自移動端的搜索流量也超過了PC端。

  BAT麾下各自的主要移動端APP中,百度移動搜索的活躍用戶數量悄悄地趕了上來,達到了能與騰訊旗下手機QQ、微信相匹敵的5億活躍用戶量,而阿里旗下無論是手機淘寶還是支付寶錢包,活躍用戶量皆與騰訊相差甚遠(圖6)。

  當然,由於用戶在手機上使用搜索的頻率遠不及微信及手機QQ等,所以即便百度的移動搜索活躍用戶接近騰訊,其實際的活躍程度也遠不及騰訊。關於移動搜索使用頻率相對低的原因,李彥宏解釋道:「手機端的每位用戶搜索次數比PC端的要少,因為如果用戶需要認真地搜索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坐在電腦前面,這也就增加了PC端的搜索次數,而使用手機搜索都是隨機的、想得到快速結果的用戶,這樣的用戶行為也導致了搜索的次數沒有PC端多。」

  「過度開採」VS「夯實生態」

  騰訊擁有微信、手機QQ、手機QQ空間三大移動端利器,無論是所擁有的移動端用戶數量還是所佔用用戶的移動端時間,都是BAT中其餘兩家不可匹敵的,但其移動端的收入佔比目前卻處於末位,說明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開發尚處於較為初始的狀態。

  騰訊一直是「產品經理」主導的企業文化,而對於微信教父張小龍而言,對微信的一切商業化更是謹小慎微,他曾明確表態「用戶體驗絕不會讓位於商業變現」。顯然,騰訊還沒有準備在移動端的商業化方面甩開膀子一路狂奔。

  跟騰訊相比,在企業文化上一切以運營為導向的阿里,則是另一個極端,有時為了推動商業變現屢屢不顧用戶體驗,阿里所收購的UC瀏覽器、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皆呈現出這種特徵。

  UC瀏覽器被阿里收購之後,其在手機瀏覽器中的市場份額趨於下滑趨勢,不僅被騰訊旗下的QQ瀏覽器反超,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圖7)。根據易觀國際的監測,最近7個季度以來,QQ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36%左右,而UC瀏覽器則從38%以上一路下降到了32%左右,而UC瀏覽器所丟失的市場份額則大幅被百度瀏覽器收入囊中。

  而累計用戶數量方面,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QQ瀏覽器以38.5%的份額大大高於UC瀏覽器25.8%的份額。

  UC瀏覽器的份額下降,與阿里的選擇不無關係。UC自從被阿里收購後,重金打造「神馬搜索」,而此搜索的核心目的在於,在移動端為淘寶及天貓導流。此舉不但分散了UC在移動瀏覽器研發方面的精力,而且這種導流行為對用戶體驗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樣的,阿里入股了新浪微博及高德地圖之後,一直都在「單方索取」,即最大化地對其進行商業開發,以至於新浪微博被戲稱為阿里的「廣告微博」,高德也成了阿里業務推廣的入口。這種未有顧及用戶體驗的行為,使得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的市場份額差距越拉越大。

  阿里這種在移動端的「過度開採」,是否會導致其在移動端後勁不足,目前還無法評判。但是騰訊和百度,至少目前還未有充分挖掘其在移動端的潛力。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化顯然是有保留的,目前的重心還在於夯實移動端的生態基礎。百度李彥宏同樣有著類似想法:「移動搜索流量的增長速度確實高於移動搜索商業化速度,這也是在意料之內,因為公司並不想將這部分流量過度商業化。移動搜索還處於發展的早期,增長用戶黏性的機會還有很多。」

  移動圈地,O2O搶跑誰能勝出?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BAT各自都曾試圖進入到對方的核心領地,但基本也都鎩羽而歸。而在移動端,情況也基本如此。

  阿里去年強推移動社交平台來往,基本以失敗告終,今年以來設法進入手游領域也幾無建樹。騰訊通過微信嫁接京東,試圖進入移動電商,戰果乏善可陳。百度自從收購了91無線之後,試圖借助分發渠道的力量進入手游領域,但同樣沒有起色,百度CFO李昕表示,2014年三季度取得36%的移動端收入佔比,「驅動力主要是移動搜索,手游佔比很小」。

  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基本都沿襲著在PC端的慣性,並且有著不淺的護城河,自身的大本營都不易被對方攻破。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更具想像空間的O2O(Online To Offline)領域,對BAT來說皆為全新的領域。全新的領域、全新的規則、全新的摸索路徑,O2O對BAT三家來說,都無法依靠路徑依賴來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O2O的試錯與糾偏

  曾經,百度地圖與阿里的高德地圖為了搶奪O2O的入口陣地而打得不可開交,而且騰訊地圖一度也有加入戰局的衝動,無奈因其太過弱小而無力角逐。

  兩大移動地圖商廝殺一年多之後卻猛然發現,即便地圖基於LBS(位置定位)與線下結合有天然優勢,卻並非O2O的天然最佳入口,因為培養用戶以地圖為媒介到線下進行各種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費習慣相當困難。巨頭們最終迫不得已放棄地圖作為O2O入口。

  繼地圖之後,阿里又嘗試了淘點點、手機淘寶等作為O2O的突破口,但基本都收效甚微。

  不同於百度及阿里,騰訊的O2O一直圍繞著微信展開,隨著公眾號、微信支付的上線,騰訊的O2O佈局逐步有了雛形。

  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之後,阿里隨即將O2O開疆拓土的重擔壓在了支付寶錢包身上。雖說支付寶錢包近2億的活躍用戶遠不及微信,但至少大大高於微信中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用戶。

  針對缺乏粉絲營銷及客戶關係管理平台的短板,支付寶錢包2014年5月又推出了直指「公眾號」的「服務窗」,商戶在支付寶平台開通服務窗之後,支付寶用戶可以自行關注商家的服務窗。

  此後,支付寶錢包啟動了旨在令O2O落地的「未來計劃」,其中包括未來醫院、未來公交、未來生活廣場等一系列子計劃,以將支付寶接入到醫院、公交、商場、地鐵、酒店、美食等生活場景,消費者未來可以在支付寶錢包中找到線下的消費、服務場所,並且用手機通過支付寶錢包完成支付。比如,通過支付寶錢包推出的「未來醫院」計劃,消費者可直接實現就近選擇醫院、掛號、醫院導航、候診排隊、繳費、取報告以及醫患互動功能。

  不甘示弱的微信在2014年8月28日推出了「智慧生活」全行業O2O解決方案,為各行業的合作商家提供「連接一切」的能力。具體而言便是,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業務「移植」到微信平台。

  比如,智慧酒店,可以實現微信自助選房、微信開門、微信客服和微信支付;智慧餐廳,可以微信自助點餐、微信呼叫服務和自助結賬;智慧醫院,可以全流程微信掛號、到號微信提醒、微信支付結賬、微信查驗檢查單;智慧票務,實現微信支付購票、微信選座、無紙化門票,甚至微信演出互動;智慧景點:可以隨時隨地手機訂票、wifi覆蓋、信息實時發佈、定製化客服。

  9月3日,不甘落後的百度推出了「直達號」,全力搶食O2O市場。直達號類似於微信的公眾號,是商家在百度移動平台上開設的賬號,消費者在其移動平台(搜索、地圖等)上搜索商家的名稱時,百度會在移動端優先呈現商家的直達號,而如果消費者在搜索框裡輸入「@商家名稱」,則可以「直達」商家的直達號平台。通過這種方式,百度將線上有明確消費意向的用戶引導到線下的商家,促成消費,並沉澱用戶進行粉絲營銷。

  O2O競賽,孰強孰弱

  經過之前的試錯與糾偏,BAT三家的O2O模型日趨一致,而且基本在向騰訊的方向靠攏。O2O不同於以往PC端的電子商務,其目的在於將線下的所有傳統商業實現電子化,通過移動互聯網將線上的用戶(消費者)與線下的商家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體系,並且令線上與線下通過關係鏈進行自發的商業互動。

  一個完整的O2O閉環,由入口(線上用戶來源)—支付(實時結算)—線下(傳統商家銜接)—場景(消費者使用習慣)四個環節構成。在這四個要素中,BAT三家各自的能力與稟賦高差不一。

  入口:騰訊最優。目前阿里支付寶錢包所能獲得的移動端流量遠不及百度及騰訊。而騰訊與百度在移動端獲取流量入口方面,即便總量不相上下,但百度的流量是游離的,遠不及關係鏈極強的微信。阿里做O2O在入口方面還存在線上線下互博問題,線下商家希望O2O平台將用戶引流過來,而阿里由於比價功能的存在,甚至有可能將線下原本的用戶引流到了線上。而在商家日後的粉絲營銷及客戶關係管理方面,百度甚至不及支付寶錢包,更不用說微信了。因為多數人都不會為了搜索目的而去註冊賬號,即便有百度賬號的用戶也不會單純為了搜索而去登錄,如此,百度直達號的商家很難積累粉絲,進行後續的互動與營銷。

  支付:阿里最優。支付寶錢包的用戶數量大大高於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雖然目前微信支付在奮起直追,但在支付習慣上用戶還是天然傾向於支付寶。微信支付唯一的優勢是,因為與微信捆綁為一體,而微信的用戶黏性大大高於支付寶錢包,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大大激活微信支付的使用數量及頻率。而百度雖然也推出了百度錢包,但目前基本還無法對百度的O2O戰略形成有效支撐,缺失了支付環節,甚至可以說百度連O2O的商業閉環都還未有效形成。

  場景:百度最弱。在O2O的閉環中,除了要有足夠多的可能引導線下的用戶,還要培養用戶在線下消費時使用移動支付工具的習慣。無論是在購物、餐飲、旅遊、住宿等衣食住行的各方面,都要有足夠多的場景提示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此方面無論是支付寶錢包還是微信支付,都在積極聯合商家培育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百度錢包因用戶基數的問題,在使用場景的推廣方面也是相差太遠。

  線下:阿里最優。O2O的閉環中,最終的落腳點還在線下的商家,亦即,要有足夠多的線下商家接入到O2O平台上。線下與O2O平台的對接也最為複雜,不僅涉及地面掃街式的商業拓展,還涉及線下商家後台IT系統的改造,使之與O2O平台能夠無縫對接。對線下商家IT系統的技術改造,對於BAT來說可能並不是什麼瓶頸。關鍵是對線下商家的拓展速度的比拚,而在這方面以強大運營能力著稱的阿里有著天然的優勢。此外,如何培育商家在O2O平台上進行有效的營銷與客戶關係管理,阿里在之前的電商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而百度及騰訊幾乎需要從頭學起。

  機會在誰手上?

  整體而言,在O2O領域的佈局方面,騰訊與阿里應該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雖然阿里在線下地推、支付方面強於騰訊,但在流量入口、在社交營銷方面卻是大大弱於騰訊。更為關鍵的是,移動端的O2O是去中心化的,這與阿里之前在電商領域集中流量進行「灌溉」的模式有著極大的差異,而與移動社交的去中心化是天然匹配的。當然,不管騰訊還是阿里,都未曾掌握O2O商業世界的規則,這場開疆拓土中最終誰能佔優,取決於誰的執行力大、誰走的彎路更少。

  這場O2O大賽中,百度暫時處於最不利地位。入口、支付、場景、線下,百度無一環節佔據優勢,甚至其直達號本質上還只是定向廣告而已,畢竟沒有支付就沒有O2O閉環。如果說騰訊和阿里已經開始小跑前進,百度則還在蹣跚學步中。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15

2014年彩票行業投資並購分析:投資額超19億 BAT全面布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120

2014年彩票行業投資並購分析:投資額超19億 BAT全面布局
作者:彩通咨詢



2014年彩票行業風起雲湧,一度成為資本市場關註的焦點。據彩通咨詢統計監測,2014年彩票行業共發生22次投資並購事件,除部分未公開披露投資詳情外,已公開披露信息的投資額度就超過19億元。無論從投資次數還是投資額度,2014年均創下彩票行業的投資並購的新紀錄。

投資金額:至少5筆投資為億元級別投資


從已披露的交易額度來看,2014年彩票行業的投資並購有6筆達到億元級的交易,10筆為千萬級別交易,1筆百萬級別交易,還有5筆未披露金額交易。億元級交易分別是:綜藝股份1.2億元人民幣收購北京仙境51%股份,綜藝股份1.64億元人民幣收購北京盈彩60%股份,騰訊4.45億港元入股華彩控股,亞博科技4.89億港元全資收購Score Value,中彩合盛1億人民幣收購杭州大彩網絡31%股份。其中亞博科技4.89億港元全資收購Score Value,是目前已披露的今年彩票行業最高額交易。6宗億元級投資涉及的總金額占今年彩票行業已披露總投資額的78%。

但值得註意的是,新浪在2014年6月收購愛彩票、百度2014年先後兩次樂和彩的交易金額均為披露。從兩家投資標的公司規模來看,這兩起投資交易也應該在億元級別以上。




交易時間:年初掀起彩票行業投資熱潮

從交易時間來看,2014年彩票行業的投資並購有11筆是在上半年有,下半年另有11次投,平均每月有1.83筆投資。從各月份來看,12月是投資交易最多的月份,有4次投資交易;其次是5、10月份,各有3次投資;4、9月份則沒有交易完成。

在2014年,彩票行業投資並購出現在第四季度的最多,有8筆交易;其次是第一季度,獲得6筆投資;第三季度獲得的投資次數最少,只有3次。全年投資呈現“兩頭多 中間少”的現象,在世界杯舉行的6、7月份,只有3次投資。彩通咨詢觀察到,由於500彩票網上市的影響及世界杯預期,2014年年初是彩票行業投資並購的第一個熱潮,而世界杯結束後,由世界杯效應帶來的互聯網彩票熱潮再度引起資本關註,加入彩票市場,使得四季度成為第二個彩票行業投資並購熱潮。而世界杯進行期間,各彩票企業忙於世界杯彩票運營,無暇他顧,投資動作也相對平靜。

投資對象:互聯網彩票最熱,全產業鏈受關註
從投資標的公司的業務來看,互聯網彩票無疑還是最受資本關註的對象。2014年彩票行業的22筆投資並購交易中,有6筆流向專註做互聯網售彩的公司。另外,有4筆流向專註於移動互聯網售彩的公司,1筆流向電視售彩公司,2筆流向彩票分銷公司,2筆流向出票公司,2筆流向彩票自助終端制作公司,還有4筆流向彩票技術公司。資本投資範圍全面涉及彩票銷售資源,技術與渠道。


從上述投標標的分布來看,2014年彩票行業的投資並購不僅局限於互聯網售彩,而是全面開花,包括終端設備、技術服務等幾乎全產業鏈都有被投資。從獲得的投資金額看,擁有彩票技術服務的公司獲得了最多的投資金額,高達10.15億,占據今年投資總額的一半。

投資來源:上市公司熱衷彩票,BAT全面出擊
從參與投資的資本來源分析,2014年22筆交易涉及18家投資方,僅有1筆交易的投資方不是上市公司,另外17家均為投資公司,包括美股、港股和A股的上市公司。其中,有5家為深交所上市公司,3家上交所上市公司,4家港交所上市公司,4家美股上市公司。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BAT三大互聯網巨頭全面出手,投資彩票業務公司,布局彩票行業。新浪在6月份宣布完成對愛彩網的全資收購更為名為新浪愛彩,百度也在年初和年底完成對樂彩的收購更名為百度樂彩,而三巨頭最大的阿里集團也有出手。BAT三大巨頭都出手投資收購彩票公司,表明互聯網巨頭對彩票行業尤其是互聯網彩票的前景看好。



從投資方業務背景分析,有5筆交易是彩票行業公司擴大布局:眾彩股份收購聯威亞太投資和中利集團,亞博科技收購Score Value,中彩合盛收購大彩網絡,華彩控股收購貝英斯數碼。有5筆交易是原本就有彩票業務的公司在彩票行業的持續深入收購。另有12筆交易是行業外公司通過收購踏足彩票行業,其中,綜藝股份最為活躍,完成了4筆投資,全面布局互聯網彩票產業鏈。從交易程度看,有6筆全資收購,11筆部分收購,5筆未披露交易。

按活躍度排行,2014年彩票市場投資比較活躍的企業有:綜藝股份,4次投資,總金額3.773億;凱瑞德(德棉股份改名),3次投資,總金額7700萬;眾彩股份,2次投資,總金額8473萬。


彩通咨詢分析認為,2014年彩票行業半數投資次數集中於互聯網售彩,重量級投資金額則集中於彩票綜合技術服務公司。其中,傳統互聯網彩票公司獲得的投資次數最多,專註於移動互聯網彩票的公司獲得的投資次數雖然較少,但平均單次投資金額更大,標誌著移動端售彩俞被重視。而自助終端服務及分銷商也獲得了投資,資本線上線下全面布局彩票市場。

彩通咨詢分析認為,2014年彩票市場投資並購異常活躍,與以下幾點有關:1、2013年全國全年累計共銷售彩票3093.25億元,同比增長18.3%,增加478.01億元,外媒甚至預期中國彩票整體有望超越美國。彩票市場發展前景被強烈看好,資本湧入;2、市場預期政策有望松動,年內有可能發放電話售彩、互聯網售彩資質,各大公司紛紛提前圈地搶占市場;3、世界杯效應,從2013年底、2014年初開始,各方就預期2014年世界杯將彩票市場帶來巨大影響,助推彩票市場進一步發展;4、個別行業外的公司因戰略布局,為尋找增長點也參與到彩票行業中來;5,最主要的因素當然還是500彩票網2013年11月在美國成功上市帶來的影響。500彩票網的上市讓資本看到了彩票市場的廣闊前景,直接推動了彩票行業的投資熱潮。

2014年彩票行業投資交易以收購投資交易為主,行業外資本紛紛通過收購進入彩票行業,行業內公司也不斷通過收購擴大業務布局。彩通咨詢分析認為,互聯網彩票在500彩票網上市的帶動下已廣受資本青睞,此外彩票行業的投資並購還延伸至彩票行業的全產業鏈,其中,自身業務線比較完整,自帶資源、渠道、技術其中之二以上的標的公司最受投資青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96

BAT格局下的第四極突圍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197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23 07:53 編輯

BAT格局下的第四極突圍

編者按

    近年來,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巨頭觸角不斷延伸,並購腳步不斷加快,留給顛覆者和追趕者們的空間正在日益狹窄。無論是細分市場的領先者,還是新出現的成長之星,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在寡頭的夾縫中尋找生存機會,還是挑選站隊歸屬其一。就在互聯網的寡頭結構幾乎已經形成,地緣空間越來越狹小的時候,誰能率先脫穎而出,演化成獨當一面的競爭體,已然成為互聯網世界的下一重要議題。

    互聯網的發展還遠遠未到僅能在現有互聯網範疇內、依靠零和博弈來競爭的階段,在狹義的互聯網領域之外,尚有極為廣闊的空間,足以生長出可與BAT同等量級的網絡巨頭。21X Lab就此推出2014互聯網格局報告,以京東借勢中國主流商業形態互聯網化浪潮、構築自身獨特基因為案例,探索新的互聯網成長體如何借力現勢,獨辟蹊徑,為其崛起路徑劃出可見的發展前景及充足的發展空間。



*京東優勢
·在消費者日漸看重正品質量和優質服務的情況下,京東已經憑靠正品平臺的品牌形象和“最後一公里”的優質客戶體驗成功卡位。
·三四線城市的網購量增速迅猛,京東堅持的渠道下沈策略迎合了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深入三四五級城市鄉鎮的物流網絡強有力地推動新的交易成長。
·在迅速增長的移動購物趨勢中,京東以京東移動客戶端(APP)為核心,盟友騰訊旗下的微信與手機QQ為兩翼,在2014年下半年更是發展京東微店和拍拍微店這樣的去中心電商業務,在移動端開展了有效的布局。
* 京東物流體系
京東的輪轂狀物流模式設計完全依據其戰略需求,結構十分簡單,每件商品只需要從廠家到庫房,從庫房到消費者兩次搬運。且倉配一體化的結構使得在倉庫不斷增建的過程中,貨物離消費者越來越近,貨物移動距離越來越短,成本隨之降低,消費者體驗隨之提升。




    傳說中的BAT三足鼎立格局


    作為中國互聯網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三大巨頭,BAT各自有其牢不可破的“基本盤”市場,在該市場中占據不可撼動的領先地位。百度控制內容、阿里主宰交易、騰訊把持社交,而內容、交易(消費)、社交是互聯網最重要的三項功能。

    在保住傳統優勢領域的同時,三個巨頭近年來不斷跨界、滲透、博弈,使得“三國演義”的故事不僅停留在隔行相望的實力匹敵,更演化成了擴張與競爭的勢力對峙。三家企業憑借架構調整、業務梳理、戰略布局,同時發力於入口、平臺、生態,在各自地緣板塊的營造中頻繁碰撞,圍繞社交、地圖、旅遊、移動互聯網、金融等各類細分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隨著BAT全方位的攻防博弈,往彼此領域的跨界滲透,三者間涇渭分明的格局正被打破,三個互聯網帝國的邊界日漸模糊。

    BAT在各縱深領域的不斷擴張與布局,使得中國互聯網競爭格局受到深遠影響,BAT寡頭時代已然形成,等待著充滿變數及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湧現出新星,上演第四極的突圍。

    著力點:電商的自營式逆襲

    自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和淘寶年度交易額突破萬億元,電子商務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規模市場已成定論,接下來可資討論的話題是:哪種電商模式更具發展潛力,電商產業究竟能夠孕育幾個改變互聯網與億萬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者。

    在平臺電商、自營電商以及垂直電商三種國內主流電商模式當中,由於阿里巴巴旗下淘寶與天貓商城獲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綜合自營電商一度被認為日漸不合時宜。2012年底,曾經與淘寶“平起平坐”的自營為主的綜合電商當當商城,在連續虧損7個季度,總虧損達6.69億元之後,以旗艦店的形式入駐天貓商城,此舉更讓自營電商模式本身是否還具有競爭力成為一時話題。


    然而,京東的崛起令業界意識到,自營電商並非已近末路。京東模式被概括為“正品+物流+IT系統”模式,擺脫此前與平臺電商同場、同規則競技的思路桎梏,成立僅11年的京東成功實現彎道超車,推動自營電商再度成為可與平臺電商分庭抗禮的主流電商模式之一。同為自營B2C,京東與其他電商企業在前臺看並沒有太大差異,然而真正的角力點在於“網外”,憑借對物流等“後端環節”的重金投入,極大地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京東全面刷新的從下單到簽收之間的完整網購體驗,使得消費者對網購的時效與便捷性期待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經過近期的密集並購,國內全品類電商只剩下四家,即天貓、京東、蘇寧、亞馬遜中國。其中天貓、京東牢固占據第一陣營;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唯品會、一號店位於第二陣營;當當網、國美在線、凡客誠品位於第三陣營。電商行業“兩超多強”的格局基本確立,也是繼搜索引擎、網絡視頻、社交等領域之後,新的雙寡頭格局市場。

    根據艾瑞咨詢統計,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B2C網上零售交易份額排名中,京東以19.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僅次於天貓的 57.6%。兩家電商一共占據近8成市場。而在自營B2C市場中,京東以超過五成的份額一路領先,優勢明顯,位居第二名的蘇寧易購市場份額為10.6%,短期內尚難撼動京東的市場地位。

    突破口:中國式電商暗結

    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從C2C向B2C遷移、日益成熟的網購群體的消費升級、移動電商的快速崛起、三四級城市電商的萌芽、以及傳統產業第二波互聯網化趨勢的出現,這些外部因素為京東集團的崛起提供了恰逢其時的發展時機。

    京東的崛起並不僅僅源於中國電商整體增長的推動,其模式與中國網購消費者心理與購物習慣改變之間的吻合,才是其獲得顯著高於同儕的成長速度之關鍵。嚴格而言,中國電商行業並未像歐美市場一樣在發展初期經歷真正的C2C階段,所謂的C2C不如說是阿里巴巴一手締造的以C2C名義實施的小B2C——淘寶模式,這一模式在迅速推動中國網購市場爆發的同時,也在快速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若幹被掩蓋的中國獨有的電商暗結。

    主流興起

    眾所周知的,這條小業主包括大廠商的發展路徑帶來的一大後遺癥,便是山寨、仿品和劣質品的盛行,以及消費者網購安全感的低位震蕩。大量網購消費者在沈迷於電子商務帶來的低價和“無所不包”數年之後,正在日趨理性。在一二線成熟城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價格購買更有品質保證的正品,尤其是對於標準化商品(例如有明確型號可做比對的電子產品,日常頻繁購買的主流品牌快銷品等),過低的價格反而會引起他們對來源的懷疑。消費者心理的變化導致了電子商務的新支柱,正在從逐新求異的網絡品牌和非品牌商品,轉移到主流品牌與更加標準化的商品。

    全方位體驗

    網購族群消費經驗的豐富,以及消費心理的成熟,還表現在另一點上,即對消費體驗定義的升級。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網購帶來的體驗是全新的、不可思議的,足不出戶可以搜索到任何商品,有求必應,信息事無巨細,可以輕松比價。無論是以往購買者的評價還是以往愉快不愉快的交易,都雁過留痕,有據可查。即時服務不僅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是必須的。支付不僅必須可靠,而且要方便快捷。然而,在對這些完美體驗習以為常之後,消費者再次感到了不滿,這種不滿既來自電商經營主體參差不齊導致的體驗不完整,也源於更多“傲嬌挑剔”的品類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而帶來的種種衍生問題。

    已經諳熟網購的消費者在快速準確地找到心儀商品、方便地進行購買決策、安全快捷地下單支付之外,還期望能夠獲得更加完整的體驗,例如快捷可靠的物流服務。經歷了連續多年雙十一之後長達1個月的全國快遞大崩潰,物流成為電商領域最大的癥結。能夠提供準確可靠的物流,成為電子商務領域新的角力點。快,精準送達(指定時間),方便接收(多種接收模式)在生活節奏緊湊的一二線城市成為對物流配送服務的新要求。

    傳統企業的電商迷茫

    中國獨特的電子商務發展路徑導致的另一個暗結則發生在企業一端:小攤販模式的C2C市場的興盛,傾軋並延遲了主流企業以B2C形式進入電商領域的進程。

    在美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過程中,以eBay為代表的C2C模式,以亞馬遜、沃爾瑪為主的B2C平臺模式,以及以戴爾公司等為代表的公司自營B2C模式,幾乎齊頭並進,各自擁有穩固的消費群體,不斷獲得發展。在中國則不然。除了沿襲亞馬遜模式的卓越與當當網之外,真正的C2C電子交易、自傳統零售企業轉型的電商平臺、品牌商推出的自營電商網站,這三種美國市場主流的電商力量在中國幾乎全部缺位。其中,物流與支付體系的缺失,以及中國線下市場本身的高速發展足以吸引零售巨頭們投入全部精力,使得傳統零售巨頭對於電商既缺乏足夠動力,又感困難重重裹足不前。

    而堪稱獨立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第一波快速發展浪潮的淘寶,在引入數百萬小規模商家“店主”,為中國網民提供從臘肉到服裝等全方位日常消費品網購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一個數年後才被公眾註意到的後遺癥:對傳統品牌商的擠出效應。

    在談及為什麽營銷技巧花樣叠出的傳統品牌商們,卻在電商領域慢了遠遠不止半拍這個問題時,大家多歸因於中國企業信息化發展過於薄弱,以及傳統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型時的自大與幼稚。然而有一個影響深遠的因素卻較少被談及,這就是當淘寶崛起擊敗了易趣,並讓卓越與當當等百貨式B2C無力還手時,中國電商的發展路徑就已經脫離了美國電商發展路線的舊軌跡,偽C2C模式一家獨大的強大,使得傳統企業在意識到電子商務的重要形式,卻缺乏適合的平臺、足夠的支持進入其中,更無法與具有近十年運營經驗的淘寶店主們在服務和價格上競爭。

    延展性:京東的邏輯

    就在互聯網的寡頭結構幾乎已經形成,地緣空間越來越狹小的時候,京東率先脫穎而出,演化成獨當一面的競爭體,並為其崛起路徑劃出可見的發展前景及充足的發展空間。京東的崛起,既借力於中國電商市場的發展颶風,以及電商市場發展重心從C2C向B2C遷移的大趨勢,同時更取決於其獨特的戰略選擇。在龐大而複雜的中國電商市場,京東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優勢判斷,堅定地執行簡單有效的競爭戰略: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好體驗。憑借對基礎環節的巨大投入,京東為中國B2C自營電商開辟了一條重且緩,但卻紮實有效的發展路徑,成為當前中國電商行業唯一一個可以匹敵阿里巴巴超級平臺的電商企業。

    在互聯網寡頭格局已成的狀況下,京東的模式避開互聯網領域的零和競爭,專註於大流通領域第二波互聯網化浪潮(即主流商業成員的互聯網化運營),同時搶灘互聯網世界的新地緣:互聯網金融及移動互聯網,以此跳出狹義的電商格局,打造擁有多重獨特基因的互聯網第四極。

    借勢主流商業形態互聯網化浪潮

    在美國市場上,一家傳統快消或服裝制造商期望在不斷轉向互聯網購物的消費市場上分一杯羹時,它面前有著多種選擇:自建網站經營電子商務業務,通過已有長期合作的零售商(例如梅西百貨、沃爾瑪等)建造的電商平臺開展電商業務,進入現有的電商B2C平臺(例如亞馬遜)開展電商業務。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它都不必苦惱於物流配送和支付問題,現有的第三方服務足以滿足大多數品牌商的要求。不管與亞馬遜還是梅西百貨合作,它都能夠享受與線下零售相同水準的保護(對仿冒品的禁止、各類銷售許可的門檻保護等),並得到程度不一的支持,幫助它推出電商業務。

    在中國則不然。企業在選擇合作的B2C電商平臺時,可供選擇的有實力的合作者並不太多。而推出自營電商網站這條路徑上,中國電商領域目前為止,除了天生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凡客等少數幾家企業之外,幾乎還未出現可以成功的案例。

    一大批雖然業績受到的影響,但實力依然非常雄厚的企業,一群對線上市場充滿勢在必得的決心,同時也飽受挫折的品牌商,它們構成了中國B2C市場不斷超越的內部動能,同時,也是京東商城得以快速崛起的基本盤。

    搶灘互聯網金融

    2013年,互聯網金融市場忽然呈現爆發式增長,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金融業毫無疑問即將成為被互聯網顛覆的又一產業。這場搶灘互聯網金融的大戲才剛揭開帷幕,各家參與者仍在摸索,步伐皆是選擇性激進或相對保守。京東在戲幕揭開的同時便抓緊時間遞上了戲牌,結構相對清晰,戲碼也相對接地氣,一套與自身業務發展貼面行駛的完整架構使得京東金融有望突圍稱雄。在這個BAT也尚未布局成形的領域,京東很有可能搶占先機,從而為發展成與BAT並肩的第四極超級個體增加砝碼。

    2014年4月,上市前夕的京東集團宣布分為兩個集團公司,分別為京東商城集團和京東金融集團。此前,京東商城曾重新梳理業務架構,將電商零售、互聯網金融、開放平臺和物流體系確立為拉動京東發展的“四駕馬車”。京東此舉將金融業務放到了與電商業務同等量級的戰略性位置。

    京東經過了2013年的全面醞釀,2014年金融業務陡然發力,在約半年時間內陸續推出京保貝、京東白條、京東小金庫、網銀錢包等創新產品,眾籌平臺“湊份子”也於2014年7月1日正式上線。

    京東金融模式被其內部概括為“互聯網+零售商+傳統金融服務”模式。 即依托京東電商平臺十年來積累起來的交易數據記錄和信用體系,致力於服務京東全產業鏈,向供應商、中小企業乃至消費者,提供融資、理財等各類金融服務。京東金融集團旗下建立五大業務板塊,分別為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網銀在線、平臺業務及眾籌業務。

    當前,國內互聯網金融的主流形式包括:支付、P2P、眾籌、電商小貸、基金理財、比特幣、供應鏈金融等。京東除在供應鏈金融方面早有布局,與電商業務密切相關的支付、小貸/消費信貸也逐步成形。從業務架構和風格上可以發現,京東金融業務的底層邏輯是:基於京東的數據、物流和資金流,針對供應商、賣家和個人用戶,提供盡可能多的金融服務產品,比如供應鏈金融、網上支付、理財業務等。

    布局移動互聯網

    近年來,傳統互聯網用戶大規模向移動端轉移,電商從PC端轉向移動端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移動互聯網的極速崛起使得移動購物成為國內電商企業急需搶灘的新地帶,而且移動電商帶動了傳統大量線下業務的電子化,體量遠遠超過PC端的電商規模。BAT的戰火由PC端蔓延到移動端,線上蔓延到線下的同時,尚待開發的新地緣與新機遇、瞬息萬變的局勢也給了BAT外的競爭體更多的開拓空間與超車機會。2014年交易額再創新高、數額首次過千億的京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否保持高成長的態勢?京東將原本便具備的O2O基因與客戶體驗觀念凝聚到移動端的布局中,決心創造出不同於任何人的自有移動模式,為成為BAT外的第四極積蓄新的能量。

    一方面京東持續加強傳統優勢的移動化,如利用一早就開始實施的與線下便利店等商家的合作將自身現存O2O基因與移動互聯網結合,並且陸續在移動端發放十億級的“京東紅包”把客戶向移動端引流、提升新增移動用戶數量;另一方面,京東與騰訊的聯盟拉開序幕,進駐微信及手機QQ一級入口,掀起了移動電商大戰的新高潮。

    目前看來,京東的移動互聯網戰略可歸納為“四輪驅動”:京東移動客戶端、微信、手機QQ及微店(包括京東微店和拍拍微店)。

    京東移動客戶端為京東自推的App,是京東商城在無線端的複制及延伸,第一版上線於2011年2月,繼2012年11月發布了Android Pad客戶端之後,京東商城的App已經基本覆蓋了所有移動終端平臺。

    京東入駐微信及手機QQ,發展微店業務,則是京東與騰訊結盟後在移動戰略中新增的“三驅”。在微信端及手機QQ客戶端,京東占有一級入口的地位,微信及手Q用戶每次只需在一級界面點擊購物按鈕便可以輕松進入京東購物平臺,京東期待以此將微信及手機QQ在移動用戶中的強勢流量轉化為購買力。京東在拿到騰訊投資之初,就將騰訊所覆蓋的移動購物入口,看做這次交易中最為重要的目的,也由此確定了官方App、微信一級入口和手機QQ一級入口的三大布局。而在2014年的三場“京東微店培訓會”上,京東發布了支持第三方商家的“1+3”廣告投放補貼政策,即京東將以現金、多平臺流量或廣告的重磅組合拳支持商家開展微店營銷。此舉除了體現京東對於微店業務的重視及支持,也預示著京東決心集平臺與商家之合力做大京東微店、在去中心化移動電商競爭中搶占先機。(來自21世紀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