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地送餐服務供應商福記食品向法 院申請清盤,市場感到意外,因為福記自○四年上市,盈利連年上升,股價表現出色,一直是基金愛股,獲不少外資投行推介。傳媒分析福記死因的時候,指它業務 不算複雜,過往賬目未見嚴重混亂不清,福記似是發生了突發事情才會爆煲。 我對福記無甚認識,但對上市公司爆煲很感興趣。上市公司爆煲通常 表示管理層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投資者被蒙在鼓裡,這些事情可能包括欺詐、不誠實披露等行為。福記業務清晰,前景不錯,公司管治看似不壞(其中一位獨立董 事是香港董事學會行政總裁徐尉玲,她應該不會隨便加入一間民企的董事局),怎會弄至清盤? 拆解福記死因之前,我先談香港人熟悉的暢銷書作者 格拉威(Malcolm Gladwell)。格拉威幾個月前來港演講,門券每張六千元。最近他把自己在《紐約客》的文章結集成書,百多元便可讀到他自選過去十多年最精彩的文章。 我對其中一篇關於英隆(Enron)的文章留下特別深刻印象,因為格拉威提出一個獨特觀點︰英隆爆煲不算一宗由一群壞人處心積慮策劃的騙案,而是在光天化 日下我們眼前一步步發生,但我們察覺不到的企業倒閉 事件。 格拉威的文章引入入勝之處,是他以淺白的常識去解釋一些讀者以為自己知道的 事情。他透過英隆這篇文章解釋「困惑」(Puzzle)和「謎」(Mystery)的分別︰困惑出現是因為我們掌握不到一些重要資料,例如拉登身在何處是 美軍的困惑,假如美軍找出收容拉登的人,便可解決這困惑;困惑背後有一個建基於事實的答案。侯賽因下台後伊拉克的局面會變成怎樣,是一個謎;解謎需要在不 確定的環境中作出分析和判斷,最困難之處通常不是資料不足,而是資料太多。 英隆不是一夜之間爆煲,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其 間受到各方質疑,一步步走向倒閉。今日回看,所謂「揭發」英隆事件的英雄是多位記者寫了大量負面文章,而這些文章資料來源不是神秘「深喉」,而是英隆年報 和其他公開資料。記者也承認英隆管理層沒否認指控,並且樂意提供資料協助記者寫文章。英隆倒閉後,經過幾年沒完沒了的調查和審訊,專家和學者都認為英隆所 作所為近乎合法,不涉及欺詐行為,頂多是過了「火位」,把事實「Stretch」了少許。英隆管理層沒隱瞞事實,他們似在嘲弄投資者︰「我們在做壞事,在 年報第二百一十二頁有詳盡披露,你想知道多一點的話,可來問我們。」問題是,有人去問嗎? 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猜到我對福記死因的看法。福記 規模不小,清盤需時,距離水落石出可能仍有一段長時間,或者福記倒閉牽涉詐騙和隱瞞等行為,但這些應該都是枝節而已,因為我相信自己找到了它的死因——死 因就在福記○八年年報第四十九頁的現金流量表。 ○六年至○八年,福記資本性支出共三十五億元,大部分用於擴充產能,如投資 興建廠房和增添生產設備。同一段時間內,福記發行三批共三十一億元的可換股債券。這些債券的年期分別是兩年、三年和五年。古今中外,以短期借貸來提供資金 作長期投資都是企業倒閉的主因,不過福記牽涉金額之大,我只能以瘋狂形容。 不用作高深計算,三十五億元資本性支出,以五年折舊期計算,每年 是折舊七億元。福記賺錢最多的○八年也只有四億元(內裡不知含多少水分?),任何一個有常識的分析員也應該察覺不妥。一間年賺兩三億的中型民企,福記管理 層憑什麼市場預測,敢豪賭三十五億元去擴充產能?三十五億元花在哪裡?將來可產生多少額外盈利?打算怎樣償還這巨額債項?有人去問過這些問題嗎? 福 記在今年七月開始停牌,停牌之前一個月,我從網上搜尋到這些報章標題,由多位財經演員演繹︰「福記展升浪,業務穩健,估值吸引」、「福記走勢回勇」、「福 記上望八元」;最應景的演繹是「福記化險為夷」。投資者不但沒有向福記問問題,在福記死之前一個月仍沉醉於吶喊聲中。 根據格拉威的定義,福 記之死屬於「謎」。福記以短債去投資長期項目是公開訊息,管理層沒隱瞞,投資者選擇視而不見,遑論分析和判斷,福記是在大庭廣眾面前死去。 蔡 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 作找樂趣。 |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4/5NMDAwMDIxNjE5NQ.html
| ||||||
內地送餐服務供應商福記食品向法院申請清盤,市場感到意外,因為福記自○四年上市,盈利連年上升,股價表現出色,一直是基金愛股,獲不少外資投行推介。傳媒分析福記死因的時候,指它業務不算複雜,過往賬目未見嚴重混亂不清,福記似是發生了突發事情才會爆煲。 我對福記無甚認識,但對上市公司爆煲很感興趣。上市公司爆煲通常表示管理層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投資者被蒙在鼓裡,這些事情可能包括欺詐、不誠實披露等行為。福記業務清晰,前景不錯,公司管治看似不壞(其中一位獨立董事是香港董事學會行政總裁徐尉玲,她應該不會隨便加入一間民企的董事局),怎會弄至清盤? 拆解福記死因之前,我先談香港人熟悉的暢銷書作者格拉威(Malcolm Gladwell)。格拉威幾個月前來港演講,門券每張六千元。最近他把自己在《紐約客》的文章結集成書,百多元便可讀到他自選過去十多年最精彩的文章。我對其中一篇關於英隆(Enron)的文章留下特別深刻印象,因為格拉威提出一個獨特觀點︰英隆爆煲不算一宗由一群壞人處心積慮策劃的騙案,而是在光天化日下我們眼前一步步發生,但我們察覺不到的企業倒閉 事件。 格拉威的文章引入入勝之處,是他以淺白的常識去解釋一些讀者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情。他透過英隆這篇文章解釋「困惑」(Puzzle)和「謎」(Mystery)的分別︰困惑出現是因為我們掌握不到一些重要資料,例如拉登身在何處是美軍的困惑,假如美軍找出收容拉登的人,便可解決這困惑;困惑背後有一個建基於事實的答案。侯賽因下台後伊拉克的局面會變成怎樣,是一個謎;解謎需要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作出分析和判斷,最困難之處通常不是資料不足,而是資料太多。
英隆不是一夜之間爆煲,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其間受到各方質疑,一步步走向倒閉。今日回看,所謂「揭發」英隆事件的英雄是多位記者寫了大量負面文章,而這些文章資料來源不是神秘「深喉」,而是英隆年報和其他公開資料。記者也承認英隆管理層沒否認指控,並且樂意提供資料協助記者寫文章。英隆倒閉後,經過幾年沒完沒了的調查和審訊,專家和學者都認為英隆所作所為近乎合法,不涉及欺詐行為,頂多是過了「火位」,把事實「Stretch」了少許。英隆管理層沒隱瞞事實,他們似在嘲弄投資者︰「我們在做壞事,在年報第二百一十二頁有詳盡披露,你想知道多一點的話,可來問我們。」問題是,有人去問嗎? 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猜到我對福記死因的看法。福記規模不小,清盤需時,距離水落石出可能仍有一段長時間,或者福記倒閉牽涉詐騙和隱瞞等行為,但這些應該都是枝節而已,因為我相信自己找到了它的死因——死因就在福記○八年年報第四十九頁的現金流量表。
○六年至○八年,福記資本性支出共三十五億元,大部分用於擴充產能,如投資興建廠房和增添生產設備。同一段時間內,福記發行三批共三十一億元的可換股債券。這些債券的年期分別是兩年、三年和五年。古今中外,以短期借貸來提供資金作長期投資都是企業倒閉的主因,不過福記牽涉金額之大,我只能以瘋狂形容。 不用作高深計算,三十五億元資本性支出,以五年折舊期計算,每年是折舊七億元。福記賺錢最多的○八年也只有四億元(內裡不知含多少水分?),任何一個有常識的分析員也應該察覺不妥。一間年賺兩三億的中型民企,福記管理層憑什麼市場預測,敢豪賭三十五億元去擴充產能?三十五億元花在哪裡?將來可產生多少額外盈利?打算怎樣償還這巨額債項?有人去問過這些問題嗎? 福記在今年七月開始停牌,停牌之前一個月,我從網上搜尋到這些報章標題,由多位財經演員演繹︰「福記展升浪,業務穩健,估值吸引」、「福記走勢回勇」、「福記上望八元」;最應景的演繹是「福記化險為夷」。投資者不但沒有向福記問問題,在福記死之前一個月仍沉醉於吶喊聲中。 根據格拉威的定義,福記之死屬於「謎」。福記以短債去投資長期項目是公開訊息,管理層沒隱瞞,投資者選擇視而不見,遑論分析和判斷,福記是在大庭廣眾面前死去。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海普瑞上市後股價從188元跌到復權價40元左右,有600億市值灰飛煙滅。昨日,有媒體質疑海普瑞與關聯方利益輸送,公司和關聯公司股權轉讓存在貓膩,懷疑海普瑞上市前的海外訂單和高成長可能是高盛資本運作的一個局。記者昨日就此前往海普瑞公司採訪,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熊丹對記者表示,媒體報導的相關傳聞不屬實,公司關聯交易和股權轉讓符合有關法律法規,不存在通過關聯交易和股權轉讓損害上市公司及股東權益的情形。
海普瑞與高盛暗度陳倉?
昨天有媒體報導稱:3年前,高盛憑著華爾街式的狡黠與精準,造就了「第一高價股」海普瑞和2010年度中國首富李鋰家族。經此一役,高盛以3700萬成本,獲得18億回報,投資收益率高達49倍。
「經過高盛參與,一個原料加工廠就瞬間被包裝成了一個具有『美國權威認證』的壟斷性、高技術、高份額、高增長的原料供應優質企業。」華南某醫藥投資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回想起來,不得不懷疑,海外訂單、業績都是高盛做的局。」
該媒體報導稱,在海普瑞神話破滅後,高盛再次投資李鋰家族的另一塊資產:深圳市天道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天道醫藥」)和深圳市多普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多普樂實業」)。此次高盛並非單獨行動,著名投資公司IDG趕來入夥,加上曾經同樣深度參與打造「海普瑞神話」過程的湖南彭氏家族,一起佈局「第二個海普瑞」。
據瞭解,天道醫藥成立於2004年6月29日,註冊資本600萬元,主營產品為低分子肝素鈉製劑,目標是國外市場。
海普瑞上市近三年來,和關聯公司天道醫藥關聯交易逐年增加。而據海普瑞內部人士透露,天道醫藥有佔用海普瑞的人員、資源行為,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
據海普瑞年報披露,天道醫藥與海普瑞的關聯交易日益增加:2010年,天道醫藥向海普瑞購買肝素鈉原料藥3730萬元,佔海普瑞銷售額0.97%;2011年,天道醫藥向海普瑞購買肝素鈉原料藥激增,達到6710萬元,佔海普瑞銷售額2.69%;2012年,天道醫藥向海普瑞購買肝素鈉原料藥5573萬元,佔海普瑞銷售額3.2%。據悉,從海普瑞上市至今,天道醫藥仍然虧損。
多普樂實業也是海普瑞的關聯公司,它在海普瑞長達十餘年的資本運作過程中,一度持有海普瑞70%股權。
海普瑞招股書披露,多普樂實業未來的發展規劃是與天道醫藥共同建成年產5000萬支產能規模的低分子肝素製劑生產線,申請美國FDA或歐盟EDQM的藥政註冊,進入歐美醫藥市場。
「多普樂實業本身並沒有什麼業務,更多是一個資本運作平台。」海普瑞人士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它的核心資產就是天道醫藥。多普樂實業和天道醫藥在同一個辦公樓區辦公。海普瑞是肝素鈉原料,天道是做低分子肝素鈉,更高級一點,比較有前景。雖然天道現在不賺錢,不代表以後不賺錢。天道也是要上市的,一定會上,還有可能單獨上市。」
海普瑞認為關聯交易合法
昨日,記者就媒體質疑內容採訪了海普瑞證券事務代表熊丹。在回答記者有關質疑高盛做高海普瑞的業績和海外訂單問題時,熊丹表示,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公司1998年就成立了,在高盛進來之前,公司就有關於和賽諾菲公司的訂單合作,而且在2008年著名的百特事件後,海普瑞成了美國唯一的肝素鈉原料藥的供應商。這對於海普瑞公司來說是一次挑戰和機遇。這個事件對後來公司的業績是利好。
對於質疑海普瑞剛上市時股價衝至188元,至今跌到復權價40元左右,有600億市值灰飛煙滅,熊丹的解釋是,當時的股價也不是他們定的,是業務受到認可和市場認同的,後來股價一直跌是市場背景導致的,之前美國的市場不景氣影響到公司的業績。
對於質疑天道醫藥與海普瑞的關聯交易方面,對於質疑天道醫藥近年來虧損卻能支付公司三四百的員工工資的質疑。熊丹表示,支付工資不是問題,現在天道藥業還是投入期,所以會虧損,但是這對付員工工資完全不是問題,也不存在海普瑞在這方面的資金援助。而且美國有些醫藥研究公司也是虧損的,也沒這方面的問題。
對於質疑海普瑞與關聯方多普樂、天道醫藥的關聯交易和獨立性。 熊丹表示,深圳市多普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公司系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深圳市天道醫藥為多普樂的全資子公司,與公司存在關聯關係,是海普瑞的下游企業,只在產業鏈上存在業務交易關係,海普瑞的董事長雖然也是天道藥業的董事長,但是沒有參與天道藥業日常管理工作。所以公司之間還是獨立的。而公司間的交易都有董事會認可和對外公佈,交易情況都可見。
昨晚,海普瑞就此發佈澄清公告稱,公司與多普樂、天道醫藥的關聯交易遵循市場定價原則,關聯交易的決策程序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並履行了披露義務,不存在通過關聯交易損害上市公司及股東權益的情形。
公告稱,多普樂實業及天道醫藥從事的主要業務為低分子肝素製劑的研究、生產及銷售,與公司從事的肝素鈉原料藥在主要適應症、產業鏈位置及客戶等方面均不相同,多普樂、天道醫藥與公司間不存在同業競爭。公司高管除在關聯公司擔任董事職務外,未擔任其他管理職務,公司與關聯公司間在業務、資產、人員、機構和財務方面保持獨立性。
高盛蘇黎世分部接受蘇黎世勞工部門(AWA)的檢查,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AWA 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AWA透露此次尋訪目的為了調查高盛內部是否涉嫌強制員工加班。
瑞士勞動法規定,僱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允許一些行業延長到50小時。
AWA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勞動法在各行各業的實際落實情況,他們也負責處理一些來自工會或僱員的舉報信息。
瑞士勞工部的此番行動很可能受了美銀實習生猝死倫敦慘案的影響。華爾街見聞此前有報導:2 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身亡。該事件引發渲染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而FT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目前,AWA表示目前尚未公佈調查結果,舉報者銀行聯盟不願意透露更多細節,高盛拒絕回應此事。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4 10:00 編輯 數字看京東財報:為何2014年大虧49億 作者:雷建平 京東(納斯達克證券代碼:JD)今日發布財報。財報顯示,京東第四季度營收為3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凈虧4.543億元(約合7320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1.10億元。 京東2014年全年凈虧損了49.41億元,運營虧損了58億元,這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上市前夕,京東董事會給了京東董事長劉強東占京東股份4%的期權獎勵,攤銷了36億元。 京東虧損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與騰訊戰略結盟產生的資產和業務收購,帶來無形資產攤銷。 京東Q4營收347億元 同比增73% ![]() 京東第四季度來自在線直銷和在線商城業務的商品交易總額分別增至484億元和374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7%和220%。 京東第四季度來自電子和家電產品的商品交易總額為42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83%;來自日用品和其它的商品交易總額為43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3%。 京東第四季度來自日用品和其它的商品交易總額所占商品交易總額的比例,從2013年第四季度的40.2%提升至50.1%。 京東第四季度已完成訂單總數為2.178億個,較上年同期的1.117億個增長95%。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移動用戶完成的完成訂單總數占據了總完成訂單總數的大約36.0%。 京東Q4直銷收入323.8億元 同比增67.4% ![]() 京東第四季度商品交易總額和凈營收的同比增長,主要受活躍用戶賬戶從上年同期的2770萬個增至5470萬個,且已完成訂單總數從上年同期的1.117億個增至2.178億個。 京東Q4成本303億元 同比增68% ![]() 京東Q4毛利44.11億元 毛利率12.7% ![]() 京東第四季度營毛利為44.11億元,毛利率達到12.7%,過去幾個季度,京東毛利率一直在持續改善。 京東Q4費用51.67億元 同比增124% ![]() 京東執行支出主要包括采購、倉儲、快遞和客服支出。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執行支出為26億元(約合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3億元增長107%。 京東第四季度執行支出的同比增長,主要由於擴大向商城商家提供快遞服務,及向小型城市擴展公司的履行基礎設施。 京東第四季度營銷支出15億元(約合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億元增長181%。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京東第四季度營銷支出12億元(約合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5億元增長121%。京東第四季度營銷支出同比增長,主要受增加品牌廣告和其它營銷活動影響。 京東第四季度技術和內容支出為6.189億元(約合998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758億元增長124%。京東第四季度技術和內容支出的同比增長,主要受技術員工數量增長的推動。 京東第四季度總務和行政支出為4.913億元(約合792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533億元增長94%。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京東第四季度總務和行政支出為3.497億元(約合564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149億元增長63%。 京東Q4運營虧損7.56億 運營利潤率-2% ![]() 京東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為-7.56億美元,較上一季有所擴大,京東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率為-2%。 京東Q4凈虧4.543億 凈利率-1.3% ![]() 京東第四季度凈虧損4.543億元(約合7320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1.10億元。京東第四季度凈虧擴大,主要由於與騰訊戰略結盟產生的資產和業務收購,帶來無形資產攤銷。 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京東第四季度凈利潤為8380萬元(約合1350萬美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3640萬元。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京城商城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用途現金和短期投資總額為321億元(約合52億美元),高於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146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