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地送餐服務供應商福記食品向法院申請清盤,市場感到意外,因為福記自○四年上市,盈利連年上升,股價表現出色,一直是基金愛股,獲不少外資投行推介。傳媒分析福記死因的時候,指它業務不算複雜,過往賬目未見嚴重混亂不清,福記似是發生了突發事情才會爆煲。 我對福記無甚認識,但對上市公司爆煲很感興趣。上市公司爆煲通常表示管理層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投資者被蒙在鼓裡,這些事情可能包括欺詐、不誠實披露等行為。福記業務清晰,前景不錯,公司管治看似不壞(其中一位獨立董事是香港董事學會行政總裁徐尉玲,她應該不會隨便加入一間民企的董事局),怎會弄至清盤? 拆解福記死因之前,我先談香港人熟悉的暢銷書作者格拉威(Malcolm Gladwell)。格拉威幾個月前來港演講,門券每張六千元。最近他把自己在《紐約客》的文章結集成書,百多元便可讀到他自選過去十多年最精彩的文章。我對其中一篇關於英隆(Enron)的文章留下特別深刻印象,因為格拉威提出一個獨特觀點︰英隆爆煲不算一宗由一群壞人處心積慮策劃的騙案,而是在光天化日下我們眼前一步步發生,但我們察覺不到的企業倒閉 事件。 格拉威的文章引入入勝之處,是他以淺白的常識去解釋一些讀者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情。他透過英隆這篇文章解釋「困惑」(Puzzle)和「謎」(Mystery)的分別︰困惑出現是因為我們掌握不到一些重要資料,例如拉登身在何處是美軍的困惑,假如美軍找出收容拉登的人,便可解決這困惑;困惑背後有一個建基於事實的答案。侯賽因下台後伊拉克的局面會變成怎樣,是一個謎;解謎需要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作出分析和判斷,最困難之處通常不是資料不足,而是資料太多。
英隆不是一夜之間爆煲,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其間受到各方質疑,一步步走向倒閉。今日回看,所謂「揭發」英隆事件的英雄是多位記者寫了大量負面文章,而這些文章資料來源不是神秘「深喉」,而是英隆年報和其他公開資料。記者也承認英隆管理層沒否認指控,並且樂意提供資料協助記者寫文章。英隆倒閉後,經過幾年沒完沒了的調查和審訊,專家和學者都認為英隆所作所為近乎合法,不涉及欺詐行為,頂多是過了「火位」,把事實「Stretch」了少許。英隆管理層沒隱瞞事實,他們似在嘲弄投資者︰「我們在做壞事,在年報第二百一十二頁有詳盡披露,你想知道多一點的話,可來問我們。」問題是,有人去問嗎? 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猜到我對福記死因的看法。福記規模不小,清盤需時,距離水落石出可能仍有一段長時間,或者福記倒閉牽涉詐騙和隱瞞等行為,但這些應該都是枝節而已,因為我相信自己找到了它的死因——死因就在福記○八年年報第四十九頁的現金流量表。
○六年至○八年,福記資本性支出共三十五億元,大部分用於擴充產能,如投資興建廠房和增添生產設備。同一段時間內,福記發行三批共三十一億元的可換股債券。這些債券的年期分別是兩年、三年和五年。古今中外,以短期借貸來提供資金作長期投資都是企業倒閉的主因,不過福記牽涉金額之大,我只能以瘋狂形容。 不用作高深計算,三十五億元資本性支出,以五年折舊期計算,每年是折舊七億元。福記賺錢最多的○八年也只有四億元(內裡不知含多少水分?),任何一個有常識的分析員也應該察覺不妥。一間年賺兩三億的中型民企,福記管理層憑什麼市場預測,敢豪賭三十五億元去擴充產能?三十五億元花在哪裡?將來可產生多少額外盈利?打算怎樣償還這巨額債項?有人去問過這些問題嗎? 福記在今年七月開始停牌,停牌之前一個月,我從網上搜尋到這些報章標題,由多位財經演員演繹︰「福記展升浪,業務穩健,估值吸引」、「福記走勢回勇」、「福記上望八元」;最應景的演繹是「福記化險為夷」。投資者不但沒有向福記問問題,在福記死之前一個月仍沉醉於吶喊聲中。 根據格拉威的定義,福記之死屬於「謎」。福記以短債去投資長期項目是公開訊息,管理層沒隱瞞,投資者選擇視而不見,遑論分析和判斷,福記是在大庭廣眾面前死去。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