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相反意見) 中大財務教授王澤基﹕現持「磚頭」 低回報高風險

1 : GS(14)@2012-07-21 14:17:23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1bb68749205a2b5846d
由 白膠漿 » 週六 7月 21日, 2012年 12:29 pm
中大財務教授王澤基﹕現持「磚頭」 低回報高風險
明報 –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上午5:27
【明報專訊】理性的投資決策,必要考慮回報與風險,曾任巴克萊、瑞銀、高盛及大摩等國際投資銀行高層、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專業應用教授的王澤基就認為,現在持有「磚頭」,絕對是屬於低回報和高風險的不理性投資行為。
他更身體力行,不單繼續租樓住,更成功說服兄弟及父親出售自住物業。
王澤基指出,一般人買樓,往往混淆了自用和投資的需要,純自用太個人化,不容易說對與錯,但若然有投資成分,就必然要計算好回報與風險,才是理性。
他以現時租住的奧運站一帶的一個約1900呎複式單位為例,市值2000多萬元,月租約4.3萬元,表面看回報率有約2厘,但若扣除業主每月要支付的管理費、差餉、維修,以及建築折舊,實際回報率只有約1厘或更低。
若以此類比於股票的市盈率,便高達100倍,即往後如租金停留在現水平,業主現時持有「磚頭」,便等同要100年才可「回本」,「一般正常投資,絕不會買入市盈率高達100倍的股票!」
收租要100年才回本 賣樓誘因大
他進一步以財務投資角度分析,要衡量投資的回報與風險比率是否合理,一般會以其他低風險(或接近零風險)投資工具的回報作比較。
「比方說,如港人知道渠道,在內地銀行進行港幣定存,年息率可高達3.1厘,人民幣定存則為5.25厘,兩者風險都不大,相比投資物業僅有約1厘的實質租金回報,等同每年『倒蝕』4.25厘(人民幣收息減去收租實質回報),若以5年期計,則期內除非樓價再升2成,否則便等同蝕了!」
他又指出,一個普通家庭,數年前買入一間400萬元物業,現已升值至800萬元,現時賣樓可獲利400萬元,若以該家庭每月可儲1.5萬元計,然則400萬元的利潤,已等同其20多年的積蓄,賣樓的誘因極大。
樓價或因投機續升 租金自動「煞掣」
「租樓住,其實係買樓自住嘅perfect substitution(完全替代),雖然近期樓價續升,但如奧運站附近的住宅租金已回落,隨經濟放緩和外資金融機構收縮,租務需求回落,租金一定會調整。事實上,樓價可因投機因素續升,但租金追不上,便會令租金回報下跌,這是典型泡沫形成的迹象。」
「租金與樓價不同,唔係加租就有人接,正如做港女唔係愈『公主』愈多人追。租客租不起,便會遷往較偏遠的較低租金地區,所以當租金升過龍,便會自動『煞掣』。」
樓按屬高槓桿 買錯樓或無翻身之日
王教授又指出,港人以過去樓市都是大漲小回,從而推論「長揸必勝」。然而,卻忽略了買樓多了一個承做按揭因素,所以其實屬高槓桿和高風險,支付了樓價3成做首期,樓價升了3成,回報便達1倍,但若樓價跌了3成,所有首期便化為烏有,再跌則更加會變成負資產,更何况樓宇流通性低,現在更有額外印花稅,跌市時要止蝕也不容易。
他又強調,投資是「寧可錯過,千祈不可做錯」,買錯樓可能永無翻身之日,就如03年不少負資產人士燒炭自殺。
冒輸百萬風險贏兩蚊是「傻仔」
王又指出,固然誰也不能保證樓價不可以再升,然而,「你喺3號幹線看到有張10蚊紙,又會否冒險衝出條馬路執張10蚊紙返嚟?你賺到10蚊,但你會唔會咁做呢!」猶如冒着輸100萬元的風險去贏得2塊錢,是「傻仔」的做法。「即使未來3年樓價有可能再升兩成,若碰上跌市,下跌三成亦屬合理,現時投資樓市是輸面大贏面小。唔好博,唔好貪心」。
王預期,若樓市下跌,未必急插,而是會慢慢陰乾,「地產cycle(周期)好長,不同股票會一下子大插水,地產唔會大冧市,高峰期到谷底平均6年,80年代跌咗五、六年,97至04至又係跌左六、七年」。
明報記者 鄒凱婷、陸振球
攝影 葉思雅
2 : GS(14)@2012-07-21 14:17:44

由 白膠漿 » 週六 7月 21日, 2012年 12:30 pm
湯文亮:出售自住物業不理性
文章日期:2012年7月4日

上周《明報》訪問了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專業應用教授王澤基,王說現時持有「磚頭」是低回報且高風險的不理性投資行為,並成功說服其家人出售物業。對此,友人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撰文作出回應,現徵得他的同意,將文章轉載如下﹕

「有一位網友將中文大學教授王澤基的言論放在上網,叫我評論一下,本來我想寫一篇投資甚麼產品比買樓更加低回報。但我回家重讀王教授的言論時,嚇了一身冷汗,臨時將我要寫的意思改掉,希望能夠阻止王教授要做的事。不過,我相信為時已晚,希望教授他日不會給他的親人遺棄,我衷心祝福他,是真的。

王教授在他的文章說,他本應可以以2000多萬元購買奧運站一個複式單位,不過他沒有購入,反而以月租43,000元租用,情願將現金放在國內做定存。我們不討論王教授的做法是否正確,幾年後業主加租又如何?國內定存其實與金融產品掛鹇,定存有一定風險,但我相信黃教授早已計算妥當,萬無一失,所以我亦不會多費唇舌,亦不會評論。

但是王教授成功說服他的父親及兄弟,將自住物業出售,跟他一樣回國內做定存,驟眼來看,兩者相比一定會有不俗差距,但是除非王教授的父親與兄弟永遠不再置業。否則,這是一個低回報、高風險的投資。

我假定王教授的父親有一個值2000萬元的自住物業,一半按揭。若果是以前息率,即大約一厘,王教授父親大約每月要付10,000元利息、差餉、管理費、地租等,不會超過20,000元。

他將物業出售,得現金1000萬元,在國內定存有40,000元利息,以43,000元租住該單位,每月只付3000元,比以前慳了17,000元,將自住單位出售、租回,左搞右搞,只是慳了17,000元,我覺得是非常低回報。

王教授現在要求神拜佛,希望樓價最少下跌20%,這樣他立刻叫他父親及兄弟回購該物業,若果他們在兩年後以低於現市值20%回購物業,才有些少利潤。首先新買物業要付4.25%釐印費及大約2.75%出入佣金連律師費。再加上損失銀行利息優惠大約7%至8%,小說一點要付14%至15%費用,若果在兩年內不購回物業,以前自住單位的利潤可能要付利得稅。

若果一切按照王教授預計,他的父親在出售自住物業後再回購,身水身汗,只得物業價值之5%大約是100萬元作為利潤。當然還要加上租金與供樓的差額,大約40萬元,總數亦不過140萬元。1000萬元的投資,兩年期,只得140萬元利潤,絕對不是一個財務教授應該做的投資,更加不會叫親人做的投資。

若果兩年內,樓市有10%升幅,教授父親要回購物業必需要拿出1100萬元首期,樓價則要多付200萬元,連同損失14%至15%費用大約300萬元,當然可以減除慳回租金40萬元,即是損失460萬元。若果不買物業,已出售的單位可能要付利得稅,真的進退維谷。

其實在2008年,有不知多少的物業界專業人士勸告他們的親朋戚友將手上物業沽走,因為他們預計樓市會下跌最少30%,但是,該日並沒有來臨,到現在,有不少人仍然未能回購物業,但是樓價租金一直上升。所以,他們在只能大聲叫囂,要求政府打擊樓價、打擊炒家。但從不反省,他們才是炒家,不過,他們炒樓市向下。 」

撰文﹕陸振球 (明報地產版主管)
3 : GS(14)@2012-07-21 14:18:10

由 白膠漿 » 週六 7月 21日, 2012年 12:31 pm
反駁湯文亮「人必須買樓」論
iMoney – 2012年7月18日週三香港時間下午12:00

【iMoney智富雜誌—ibanker教室】筆者早前接受報章訪問對樓市看法,表示現時買樓是低回報和高風險的不理性投資行為。除了自己維持租樓,亦說服兄弟及父親出售自住物業。

這裏只扼述訪問內容,筆者以自己租住的奧運站一帶單位為例,以現時租金水平,實際回報率只有約1厘,即等同市盈率高達100倍的股票,明顯不是正常人會選擇的投資。若以近乎無風險投資比較,人民幣定存則為5.25厘(把錢拿回內地銀行定存),內地的港幣存款也有3%的回報,買樓投資便是倒蝕。我們要和長期人民幣利率比較,因為樓宇也是長期供款的投資品。當然人民幣也可貶值,但是從未來消費所需來講,人民幣可以算是不錯的選擇。

後來有人告知筆者,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撰文表示不贊同,更衷心祝福筆者不會因這個理財決定給親人遺棄。原文可透過連結(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 ... 0120704/pba01/1.txt)讀到。

湯博士提出的理由,包括將自住單位出售轉為租樓、套現作人民幣定存等大輪手續後,以樓宇2,000萬元價值,首期付1,000萬元,供1,000萬元,利息1%來算,相對於租金4.3萬元來算,每月只慳了1.7萬元,回報非常低。而且買樓賣樓涉及釐印費、佣金、律師費等,如果我們幸運地遇上樓價下跌20%,兩年後能以低於現市值20%回購物業,也只有些少利潤,絕不是一個財務教授該建議的投資。更壞的情況是,如果兩年內樓市有升幅,筆者一家回購物業必有損失。

租金波動比樓價少

筆者感謝湯博士的回應和關心,但其論點背後的假設,與筆者的差異非常大。正如筆者在訪問開宗明義就說,樓宇有投資和消費(即自住)兩種作用。如果買樓只是為「住」這種服務,有很多的代替品,不一定要擁有。譬如很多的公司都要用寫字樓,但是絕少公司是擁有寫字樓的。如周大福的母公司是新世界,不會買不起吧?只是他們更加明白使用那地方,跟擁有那地方是兩碼子事情。

或者有人說,租地方可能年年加租金,任業主魚肉,不是很慘嗎?這純粹是想當然的說法。事實上,因為沒有人會借錢來租房子,所以租金會與工資收入水平不相差太遠。即是你工資多少,你便會租理由很簡單,我不想給綁死。如果小孩子有需要,或工作有需要,或有任何的需要,我就搬家。

買樓槓桿屬高風險

筆者只視住房為消費品,但也知道香港很多人視住房為投資品,那我們就以投資的角度來分析。無論是樓宇、股票、商品或任何資產,如果投資附有風險,就必須有預期回報。無風險回報(Risk Free Rate)是所有投資的比較基準。投資風險應該獲得補償,如果一項投資居然要你付更多錢去持有風險,這不是投資。

投資樓宇預期回報低,偏偏是高槓桿、高風險的投資。假設房子我有能力付五成首期,借樓按五成,這就是兩倍槓桿。假設我投資了1,000萬元,樓價跌50%,那1,000萬就全沒了。

有一些人認為,如果房價跌了,不賣就沒有輸錢,那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算財富,必須以目前的市場價來算,不能以歷史價格來算。由1997年至2003年,香港樓市跌了65%,這情況下,我將會變了300萬負資產。除非能夠一次過找數,否則買樓就如借孖展買股票。更加不要忘記,房價大幅下跌正正是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的日子,要找工作可不容易的年代。還記得2003年,很多人熬不住,成了銀主盤燒炭自殺嗎?

首期的1,000萬元如果不用來買房子,每月剛好夠給房租。以槓桿方式買樓(也就是按揭),那應該有甚麼回報呢?純粹以投資角度看,如果你炒孖展以1,000萬元的本金去買2,000萬元的股票,你會要求有甚麼回報呢?對我來說,除了利息支出以外,最少要比我的第二選擇高5%的回報才有興趣。所以2,000萬元的房子,如果借1,000萬元,利息2.5%。我的第二選擇給我5.25%的回報,所以每年我的1,000萬元要有100萬元回報才有興趣。目前2,000平方呎的租金大概抵銷掉樓宇折舊、裝修、管理費等。所以房價必須每年上升5%到7%,才能抵銷風險的成本。

很多人以為投資有錢賺就對。這非常錯誤。賺錢必須看成本。以100萬元來賺10元是傻瓜的做法。投資的成本是甚麼呢?不單是你付出的資本,更重要是承擔的風險。所以如果你要我炒孖展,預期回報才只有1%到2%,那真的賺了,也是傻瓜才幹的事情。5%到6%只是把風險成本算上去好沒賺沒虧的事情而已。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未來,但是良好的風險管理是投資取勝的首要之道。

買樓不如買地產股

更重要的是,筆者的父親60多歲,為甚麼要持有物業?即使他要擁有一個單位,較好的做法是承造負按揭,讓他定期收取年金,把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積蓄拿去花錢享受。賣掉樓宇,拿着1,000萬元現金、每月省下3萬元支出,怎看也比持有高風險資產好。對老人家宣揚儲蓄及鎖定資本而不是享受生活,實在無理。又假設60多歲的父親很喜歡風險,又喜歡投資樓市,他可以乾脆買地產股。買地產股與買樓的風險相近,好處是地產股的資產淨值有很大折讓。過去兩年地產股並未追上樓價升幅,地產股平均資產折讓約40%。

湯文亮博士提到2008年,不錯,那是個買樓良機。但1998年又怎樣?沒有人可以絕對預測未來。如果持有樓宇是一個良好的投資,那為甚麼所有地產股都有如此大的折扣呢?為甚麼專業投資者不買入所有的樓宇,還把機會留給你和我?如果樓宇真的那麼值錢,又是地產霸權,為甚麼不去買大幅折讓五六成的恒地(00012)與新世界(00017)?

撰文:王澤基、潘凱媛
資料整理︰潘凱媛

王澤基: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課程主任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逾十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
4 : david395(4434)@2012-07-21 18:14:45

dont trust him it is bull3 on state market
5 : idsdown(1658)@2012-07-21 18:36:58

4樓提及
dont trust him it is bull3 on state market


你回應緊邊一篇?
6 : Hierro(1191)@2012-07-22 10:23:38

其實講咁多都係廢話,重點是能否估中樓市週期

估中又能作出正確操作的便是贏家


(講到好似賭錢咁,樓本身是必需品,但在香港,竟然變成個最大的賭場,唉)
7 : GS(14)@2012-07-22 14:37:12

用銀行的錢來賭
8 : david395(4434)@2012-07-22 17:22:21

wrong post sorry
9 : idsdown(1658)@2012-07-22 17:51:19

7樓提及
用銀行的錢來賭


呢個要睇槓桿喎, 因住擴張過大死
10 : 肥B(18468)@2012-07-23 13:35:40

其實, 大家有無諗過, 「自住」的那一層樓, 其實唔需要一定有供完的一日?
11 : GS(14)@2012-07-23 15:12:54

我都有想過
12 : cody9(14279)@2012-07-23 16:05:04

條教授有個盲點,樓唔係消費品而係生活成本,更加係現金流一種。
13 : GS(14)@2012-07-23 22:59:09

12樓提及
條教授有個盲點,樓唔係消費品而係生活成本,更加係現金流一種。


願聞其詳
14 : 龍生(798)@2012-07-24 14:01:24

我反而覺得教授在詭辯...但無心機詳細指出佢的問題
15 : kamfaiAthrun(1488)@2012-07-24 15:18:52

我以前有諗过層2口子自住樓如果升左7成或以上就放左 返屋企同家人住 等跌 (係咪好天真?)... 而家最近計市價已經接近升左5成半左右... 有d迷茫又有d恐惧 哎
16 : GS(14)@2012-07-24 17:34:52

15樓提及
我以前有諗过層2口子自住樓如果升左7成或以上就放左 返屋企同家人住 等跌 (係咪好天真?)... 而家最近計市價已經接近升左5成半左右... 有d迷茫又有d恐惧 哎


按來買D定息產品囉
17 : 龍生(798)@2012-07-24 21:11:31

定息唔會升,最多輸少的,盲點所在
18 : GS(14)@2012-07-25 08:44:50

17樓提及
定息唔會升,最多輸少的,盲點所在


睇你買些甚麼吧,借錢借番來2-3%,選些REIT 有足夠現金流唔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13

標普資本:逾半內房屬「高風險」

1 : GS(14)@2015-01-29 10:39:4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29/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標普旗下財經資訊公司標普資本智商(S&P Capital IQ)數據顯示,目前有近一半內房屬於「高風險」企業,信用評級在「BBB-」或以下。公司同時坦言,類似佳兆業(1638)事件的潛在政治風險,評級機構難以估量。


標普資本綜合比較截至今年1月1日,在內地及本港上市的208間開發商的資本回報率、股本以及流動性,發現有99家內房處於高風險、87家中等風險、22家低風險,其中有3家內房評級在SD(選擇性違約)或D(違約),為評級最低級別。

政治風險 難以估計

標普資本董事總經理董嘉文(Clemens Thym)表示,數據顯示內房風險有大幅增長,2013年初被定義為高風險的內房僅87家。他同時指出,低風險房企和高風險房企的差距正愈拉愈大。低風險房企的股本近年持續大幅增長,對下行風險有高抵抗力,然而高風險房企近年普遍股本增長緩慢,應對樓市波動很脆弱。對於近期不斷影響投資內房信心的佳兆業事件,董嘉文坦言,評級機構也難以考察和估量可能存在的政治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36

甚麼是高風險高回報? 周顯

1 : GS(14)@2015-03-23 15:50:02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1201
有一個幾乎天天見到的投資用語:「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這幾乎是家傳戶曉的名詞了,但這名詞也是大錯特錯的:只有賭場的賭博,才是高風險高回報,例如說,玩骰寶,買大小的回報,是一賠一,勝出率是48.61%,買單一個4點,是一賠五十,勝出率是1.39%,買全圍股則一賠二十四,勝出率是2.78%,買單一圍骰則是一賠一百五十,勝出率是0.46%……以上的就是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了,風險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在這裏不妨一提,如果你買三百元全圍骰,那是愚蠢的,因為如果你買中了,只賠七千二百元。聰明的賭徒應該分開買六門單一圍骰,每門買五十元,一旦中了,那就可以贏得七千五百元。不過,如果你去外國的賭場玩骰寶,單一圍骰的賠率可以高達一百六十倍,如果不算機票和時間成本,則是更加精明的選擇。



只有在賭場賭錢才是高風險高回報,買股票如果肯做功課,可能找到風險低回報高的值博股。

直接點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是這麼簡單的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倒不如簡單地玩擲骰子算了。然而,我們之所以在投資世界中混,其基本的概念就是風險和回報在很多時候是不成正比的,我們可以藉着努力研究,去找出哪隻股票是風險低、回報高的,因而投資進去,這就是俗稱的「值博率」了。

如果風險和回報並不一定成正比,那麼,是不是「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這句老話,其實並不成立呢?這又不盡然。皆因「風險」這兩個字,從投資學上,有着很多不同定義。嗯,我所指的,並不是普通教科書上所說的投資學,而是我,周顯大師所發明的投資學。我,周顯大師的投資學,當然比大學教授所教授的投資學高明得多。

正如我在本專欄曾經說過,所謂的投資風險,有着多個不同的意思,但大多數人常常誤會,以為只有一種風險,就是下跌風險。除了下跌風險之外,還有甚麼風險呢?其中一個是「波動風險」。如果你用十元買了一隻股票,先是跌到五元,跟着升到十三元,然後又跌回至十元。乍看上來,這好像是還原基本步,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但是,它在事實上已經是從地獄到天堂,天堂又打回人間,來回了一遭了。除非大家很喜歡玩過山車,否則,這自然是很不好受的事。

波動風險高的投資品,會要求更高的回報。例如說,一隻波幅大上大落的貨幣,外匯商便會要求更高的買賣差價,以彌補這個風險。在某一隻貨幣的匯價大幅波動的時候,常常有買賣差價大幅拉闊的現象,這就是高風險高回報了。

另一個常見的風險,則是「流通性風險」。如果你買了一隻垃圾創業板股票,它的股價沒有下跌,但是卻也沒有買家,你想沽出這股票,也辦不到,這就是「流通性風險」了。如果你投資藍籌股,很容易可以把股票沽出套現,所以你只要求很低的回報。但如果你投資進一間茶餐廳,股份當然不容易隨便轉讓套現,因為根本沒有甚麼人會買這間茶餐廳的股票,在這個情形之下,你會要求茶餐廳有着更高的回報。這也是高風險高回報,但並非指的是茶餐廳是高風險投資,只是說,茶餐廳的股票有很高的流通性風險,因此你才會要求更高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20

一塊膠片 30秒破解電子門鎖橫柄高風險 名城逾千戶人人自危

1 : GS(14)@2015-06-01 22:36:32

■用力將膠片往下拉,門柄受力,門鎖應聲開啟


【本報訊】價值數元的膠片破解電子鎖!網上近日流傳一段《膠片KO電子鎖》短片,有人用一塊膠片揳入門隙,套住門柄往下拉即能開啟電子鎖大門,全程僅需30秒。大圍屋苑名城及尖沙嘴一間旅館都用同款橫柄電子鎖,《蘋果》記者自製膠片到兩處測試,結果花一分鐘就順利開鎖,有住戶對此表震驚,希望管業公司可協助堵塞漏洞,酒店業界亦關注事件,建議採用傳統密碼鎖。記者:郭美華 彭碧珊



近日一段有關破解三星(Samsung)電子鎖的短片,在WhatsApp及facebook瘋傳。有業界人士透露,片中開鎖男子是一位資深鎖匠,他使用一塊透明膠片,先在膠片左上角剪出圓洞,再將膠片上方中央位置剪成U形,避開大門凸出的鎖舌。片中所見膠片先從門縫底部揳入屋內,慢慢往上升,直至膠片圓洞剛好套入橫柄,用力向下拉即告開鎖,全程只需30秒。




三星鎖由長實提供


本報收到大圍屋苑名城第一期住戶反映,指家中三星電子鎖亦是同款式,懷疑有保安漏洞。綜合住戶及售樓書介紹,長實與港鐵合作發展的名城第一期共四幢樓合共1,360戶,入伙時附送三星EZON SHS-5120電子鎖,該鎖用橫柄把手,而名城二期和三期則用回傳統機械鎖,以鎖匙開啟。記者到文具店用6元買了一塊膠片,剪裁成短片中的膠片形狀,到名城第一期兩個單位實地測試,結果各花了約一分鐘,成功開了兩個單位的大門。另外,記者亦到尖沙嘴美麗都大廈一間旅館,經旅館負責人同意下進行膠片測試,該旅館有九間房,每間都安裝三星另一款橫柄電子鎖(SHS-H620),售價逾2,000元,記者用同一方法,亦於一分鐘內打開房門。旅館負責人稱,原以為電子鎖較機械鎖安全,但測試後大感意外,他指電子鎖所費不菲,暫時不打算換鎖,但會留意客人出入,加強保安。名城住戶李小姐對膠片測試的結果感到驚訝,擔心單位會成為賊人的目標,「賊人係完全唔需要鎖匙都能夠入屋」。她原本相信電子鎖較傳統鎖安全和方便,事件令她信心盡失,促管理公司更換該款電子鎖。另一成功被開鎖的住戶陳先生亦對測試對示驚訝,「好兒戲,都唔使密碼就開到門」。管理名城的港鐵回應稱高度關注事件,已即時向屋苑客戶服務處了解,得悉有關電子鎖由發展商提供,港鐵已向發展商反映及促請電子鎖供應商跟進,若住戶需要加裝大門鎖,將提供協助。長和至截稿前未回應。




一成賓館用同類鎖

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指,橫柄電子鎖在酒店業相當普遍,有酒店進行防盜演習時亦成功以膠片開房門,自此將保安升級,包括在升降機加裝讀卡器及換鎖。旅遊業賓館聯會主席劉功成指,全港1,500間賓館中有一成新裝修、即150間賓館使用橫柄電子鎖,住客對象是背包客及自由行旅客,對膠片一分鐘破解橫柄電子鎖已向業界反映,建議換回傳統密碼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31/191669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634

傳中保監喝停 安邦棄購喜達屋 資金多源自高風險產品 海外投資超越上限

1 : GS(14)@2016-04-02 17:42:37

【明報專訊】近年在海外收購方面所向披靡的安邦保險集團,突然撤出對喜來登酒店母公司喜達屋的競購,市場一片嘩然,市傳中國保監會未有放行,安邦被迫退場。內地有分析指出,安邦在境外大舉併購,已經觸及保險公司境外投資上限,亦有外媒指它大部分資金源自高回報的投資型保險產品,變相是用高槓桿進行海外投資,以致引起監管部門出手,避免觸發連鎖風險。



明報記者 武君

安邦集團昨日表示,基於種種市場考量,決定不繼續推進140億美元收購喜達屋的提案。喜達屋為著名酒店喜來登及度假村品牌集團,早於去年11月已同萬豪簽訂122億美元的收購協議,但今年3月,安邦突然殺出,令喜達屋摒棄和萬豪協議。且安邦頻頻提價,最新更傳加至140億美元,且全部現金支付,遠優於萬豪的現金加股份的收購建議。

多次提價競購 最新加至140億美元

就在喜達屋有意接納安邦出價之際,安邦卻出乎意料放棄,原因耐人尋味。安邦並未回應記者為何退出收購。但據內地媒體《財新網》此前報道,中保監對安邦近期的海外併購並不支持,因已經觸碰了保險機構境外投資不得超過上年底總資產的15%的限制。

安邦由2014年溢價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開始,頻頻進行海外投資,截至目前,已經完成收購的境外保險公司和地產項目逾300億元人民幣。就在競購喜達屋的同時,還進行了另一項併購,以65億美元收購黑石集團的策略酒店集團,且該交易還在審批中。

龐大的收購資金來源之一就是保費。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一名接近交易人士表示,只有當收購資金來自保費時,保監會才會介入,其他渠道的資金無需獲得監管批准。又稱,安邦保險很大一部分屬於投資型保險產品(俗稱萬能險),且和其他公司不同,公司資金來自財險投資型產品的佔比非常高。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因財險以短期險種為主,對現金流動性要求比壽險更高,而房地產行業回報期較長,短期資金錯配長期投資,財險投資產品的流動性風險較壽險大。

學者﹕短期資金錯配長期投資

內地保險公司大多將資金投向存款和國債等穩定資產,回報不高;動輒年收益率在5%至6%的萬能險,需要不斷的投資來支撐。近年其他保險公司亦大力推出投資型保險產品,因此作風都進取不少,去年包括中國平安和中壽在內的保險公司共斥資300億美元收購海外一線城市房地產,是2014年的2倍。王緒瑾認為,安邦退出交易原因暫未可知,但或釋出信號,即在國內投資環境改善,以及監管嚴控風險下,保險機構海外疾馳及舉牌的步伐,或將稍作放緩。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402/news/ec_ec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11

新板諮詢同股不同權再闖關李小加:高風險高增長 投資者要取捨

1 : GS(14)@2017-06-18 22:04:49

■李小加昨坦言創新初板是高風險、高增長,指投資者應明瞭其性質而有所取捨。 李潤芳攝



【本報訊】港交所(388)為設立新上市板塊諮詢市場兩個月,「同股不同權」再度闖關,勢為迎接中概科網股回歸!有專家批評新措施對投資者欠保障,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則坦言,投資高增長的新經濟企業,和承受高風險之間,願意入場者必有取捨。記者:黃翹恩 陳雪蕾

港交所昨日同步推出改革創業板、設立「創新板」的諮詢文件。創新板細分為「創新主板」(New Board Premium)和「創新初板」(New Board PRO)。連同現有的主板、創業板(GEM),日後香港將有4個上市板塊。創新板的定位是吸引新經濟企業,例如生物技術、醫療保健技術、網路與直接行銷零售業、互聯網與服務、IT服務、軟件、電腦與周邊設備。由於科技行業不斷演變,港交所不擬下固定定義,而是由上市委員會原則性審批,主要準則是公司的增長動力並非來自資本,而是靠創新、知識產權等營商模式。兩個創新板均容許同股不同權公司。建議方案有二,一是公司須明確披露其股權架構及風險,例如已在美國上市者可採此道;一是除了披露為本外,亦須為同股不同權設限,例如設日落條款、持有人身份限制、持股下限及轉讓限制等。香港奉行同股同權,令阿里巴巴棄港赴美上市,2015年港交所曾就同股不同權諮詢市場,但被證監會反對。昨日李小加表示證監會完全知悉諮詢,非常有信心港交所的方向正確,與證監方向一致,但最終仍待對方批准。證監會發言人表示歡迎諮詢文件,鼓勵市場踴躍發表意見,但有接近監管機構人士指,證監會給予港交所的反饋甚少,難料是否支持,但相信不會如2015年般「玩到咁大」。內地著名「天使投資人」兼美圖(1357)主席蔡文勝認為,香港有助企業國際化,內地有過百間同股不同權科技企業符合本港上市要求,不擔心創新板「冇人吼」,亦相信投資者對科企興趣甚大,「騰訊(700)就是成功案例!」羅兵咸永道企業客戶主管合夥人黃煒邦同意現時重提同股不同權時機合適,但暫未聽聞中概股有意回港。「新股女皇」、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鍾絳虹指,除同股不同權外,決定上市地點亦顧及估值和交投量等,未見得有大量科技公司湧港上市。投資基金公會總裁黃王慈明表示,最理想仍是維持「一股一票」,歡迎市場討論,屆時會否投資要視乎保障措施是否足夠。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認為,諮詢目的單一,就是為了重提同股不同權,批評欠機制保障投資者。李小加則指,創新初板擺明車馬是高風險、高增長,投資者應明瞭其性質而有所取捨。蔡文勝亦反問「香港不是要做國際金融中心嗎?不要老是想着香港700萬股民,要想如何吸引內地和全世界的投資者。單靠香港股民,騰訊能做到超過2萬億的市值嗎?」創新主板監管、上市門檻和程序均與現行主板看齊,亦容許散戶投資,唯一不同的是容許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和內地公司第二上市。市場解讀為迎接在美國上市的中概科網巨企,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李小加指美國市場估值固然較高,但對中概股而言,香港的文化、語言、地域較接近,但港交所只設立平台,不會為招徠個別公司而給予好處。至於創新初板容納未錄盈利的初創公司,只限專業投資者,上市時市值最少2億元,僅須由財務顧問擬備上市文件,不須刊發招股書,除牌機制較嚴格和快速,例如若公司未能刊發業績、連續停牌90日即會被除牌。鍾絳虹指,初創企業成長時須由專業基金「湊大」,「唔係單純畀錢,要就財務和營運上畀意見」,而一般投資者則是「公司唔掂就賣股走人」,故對吸引初創企業目標有保留。創業板改革、設立創新板均由即日起諮詢市場,至8月18日止。李小加稱,若市場支持建議,新板料於2018年成事。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7/200588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51

證監叫停高風險券商新孖展

1 : GS(14)@2017-10-15 16:52:04

【本報訊】鑑於細價股近期反覆波動,證監會昨突發通函指,關注到有券商未有就證券保證金融資(俗稱孖展)制訂適當的風險管理政策和內部監控措施,而形成不當風險,某些持牌法團更因此招致財務損失。就此情況,證監會已叫停有關券商提供新孖展。


提醒做好風險管理

證監會發現,部份持牌法團因持有高度集中、高度相關、大幅波動或流通性極低的證券抵押品而承受過高風險,某些公司更未達到《操守準則》標準,當局已要求相關公司採取糾正措施,以符合監管規定,並已獲相關公司承諾先實施臨時措施,例如停止向客戶提供新信貸、禁止將客戶的證券抵押品再質押。證監會提醒持牌法團應保持警覺,以識別潛在風險、採取預防措施,如定期進行壓力測試、避免過度集中以特定股票作為抵押品。對於證監突然提醒業界做好風險管理,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指出,孖展融資本身受《財政資源規則》監察,業務損益不會影響公司流動資金,不過證監會擔心若果孖展業務持續出現虧損長遠或對券商構成風險,料是針對這類型券商作出預警。他又指,券商接受股票抵押融資有其規則,例如不可只押單一股票,此外二、三線股融資成數最多兩成至三成,同時押股組合中必須有藍籌,不過他留意到有國內券商只在乎孖展成數,並未有注意分散風險,「近月有老千股單日跌9成,資不抵債,所以係會睇得緊啲!」細價股專家詹劍崙同樣提及有中資券商受到證監會關注,部份更需要停止所有孖展業務,直至問題解決後才可以繼續從事,他指出不少細價股停牌後未能沽售,不能贖回資金,對於券商有相當大風險。不過他亦指出證監會權力太大,本身公司在保證金業務有酌情權,現時只要證監關注即可煞停。早前細價股股災後,即盛傳君陽證券被證監重點調查、並禁止借出孖展,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則不排除證監矛頭是指向相關公司,並指大市近日衝上高位,部份細價股又蠢蠢欲動,估計當局是要預先向業界作出警告,切勿重蹈覆轍。他又表示,部份中資券商對細價股的抵押成數仍高達五成,相信亦是證監警告目標之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1/201791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55

金管局夥IFC貸款 壞賬率達9%分析:小量高風險投資合理

1 : GS(14)@2017-10-22 16:23:26

【本報訊】金管局外匯基金貸款業務多年來均屬高流動性、低風險債券為主,但上月宣佈夥拍國際金融公司(IFC)參與聯合貸款組合管理計劃(MCPP),斥10億美元投資新興市場,範圍覆蓋一帶一路項目;惟從公開資料可見,IFC相關貸款的不良貸款率或達9%,而IFC承諾會包底首次損失。記者:周家誠



有分析指,外匯基金小量投資高風險項目屬合理,但須注意比例不能過高。角色類似社企的IFC,在難獲得融資的新興市場項目上,均會領頭展開銀團貸款,每項目均投入資金,稱為A類貸款,並邀請其他商業銀行參與,稱為B類貸款,尚有主權機構提供所謂平行貸款、保險公司提供的URPs,都是以主動方式投資。
MCPP則以分散風險方式投資新興貸款市場,被動地參與合資格項目,但IFC及金管局未有解釋何謂合資格。已知投資者包括人行、英國保誠旗下瀚亞、安聯集團等,項目包括北控水務(371)長達5年及10年貸款等。據公開文件指出,IFC的A類貸款不良率,在2010年起已經在8%以上,2016年比率為9%,IFC解釋有逾六成是因一名烏克蘭借款人未能還款所致,而不良率定義較為嚴格,逾期60天以上已屬不良率。曾有報道稱MCPP壞賬率極低,究竟A類貸款資產質素是否與MCPP相近?IFC發言人回覆本報時僅指出,與金管局夥拍之聯合投資,將涵蓋IFC所有貸款項目,而MCPP與IFC貸款風險、回報承擔相近。金管局發言人指出,作出今次投資前已進行深入盡職審查,又指IFC有超過50年投資新興市場貸款及投資經驗,表現一向不錯,多年來承諾超過770億美元的貸款,預期今次投資回報比一般信貸投資更好。她續說,關於MCPP投資項目的披露事宜,IFC有一貫處理方式。與其他投資項目一樣,當局會監察MCPP投資項目的進展,保障作為投資方的利益。事實上,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曾稱為「合符商業原則的投資項目」,回收現金能力亦相當高。翻查資料,IFC去年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為27%,較新興市場債券64%低,證明清收能力較高。



會否加碼投資惹關注


MCPP提供所謂「信用提升計劃」,即IFC會承受貸款計劃衍生的首次損失(First loss)。簡單而言,若該貸款項目為10億元,IFC出資8億元,MCPP出資2億元,如果最終企業未能還款,以其清收能力計,將會獲得7.3億元,MCPP首先會獲得2億元,而餘下5.3億元將會歸還予IFC,其承受的2.7億元則屬首次損失。大和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認為,MCPP承諾貸款數額未算大,在本港4萬億元外匯基金下屬可以接受,但值得關注的是當局在這類新興市場項目上,未來會否加重投資,以及有否流動性更高項目可取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6/201844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