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天狂取9块地佳兆业掀拿地高潮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26/2074238.s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2009年底赴港上市的深圳房企佳兆业(01638,HK)被业内称为“一匹黑马”,近期其一天之内接连拿下9幅地块的举动令人瞠目。目前,佳兆业土地储备已达1500万平方米,其中大多数位于二三线城市。
昨日(11月25日),佳兆业通报称,以12.92亿元(人民币,下同)竞得9幅四川南充及辽宁营口住宅地块,总占地近74.86万平方米,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37.04万平方米。在上述消息刺激下,港股佳兆业昨日股价上涨3.865%。
佳兆业近期拿地十分频繁,9月15日,佳兆业在江苏成功竞得太仓地块;10月13日,佳兆业以约2.3亿元购得广州佛山市顺德地块;10月17日,佳兆业以3.06亿元投得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两幅商住地块;10月22日,佳兆业通过收购的方式购得广东顺德杏坛镇地块。
昨日,佳兆业总裁黄传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2010年3季度,佳兆业拥有总建筑面积12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加上最近新获 约26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佳兆业土地储备达到1500万平方米,足够应对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黄传奇透露,未来两三个月内,佳兆业还将有大幅度的拿地 动作。
截至10月底,佳兆业实现认购销售金额86亿元,合约销售金额83亿元。黄传奇透露,结合今年严峻的房地产环境,将全年销售目标略微调整,预计销售达90亿元,较原定计划下降10亿元。
昨日公告还称,近期获得香港银行提供3900万美元无抵押贷款,外界对于佳兆业财务状况的担忧由此而生。对此,佳兆业首席财务官张鸿光表示,截至10月底,佳兆业现金达38亿元,足够应付未来发展。
黄传奇表示,近段时间密集的拿地动作并不意味着佳兆业对明年下半年市场预期向好,不过他称,即便是房地产调控当头,管理层仍信心十足。
张鸿光介绍说,佳兆业看重在大城市工作却无力承担高房价的人群,此类人群刚性需求需要回到原住地得到解决。此外,佳兆业管理层还透露,除了地域上瞄准二三线城市之外,按物业类型分,佳兆业还将强化商业运营。据悉,佳兆业目前所持住宅比例为90%,商业物业为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9

廖氏成員未對簿公堂阻撓民豐成功買入創銀股權爭奪反高潮 李華華




2011-1-19  AD


 

雷聲大通常都雨點小,結局,更加係反高潮居多!好似民豐企業(279)舊年年尾興致勃勃向廖家大哥廖烈文買創興銀行(1111)股權,點知特別股東大會(EGM)前夕,中途殺出話廖氏家族其他成員唔「like」,仲話想狀告上法庭,所以,大家都諗住噚日有大龍鳳睇!

「a deal good for company」

不 過,出奇地,呢個守衞森嚴嘅EGM,場面異常平靜,把守門外嘅公關話,廖烈文大仔、民豐大股東兼非執董廖駿倫無嚟,華華眼睇亦唔覺有其他廖氏人蒲頭。最 後,「保險教父」民豐主席楊梵城,喺無驚無險無人阻頭阻勢之下,「教父」揸住廖企同創銀分別增加到10.8%同6.57%,成功踏出轉型「銀行教父」第一 步!

咁高興,「教父」當然要同大家講兩句喇!佢話個會議好成功,呢個交易對公司嚟講係好好,而且呢單係正常嘅業務交易,之後仲轉埋 channel話:「It is a deal good for company.(這是對公司好的交易)!」之但係有人問佢作價合唔合理、有冇涉及法律行動嘅時候,「教父」就突然失聰夾即閃番入會場,之後冇再出過嚟, 仲喺秘道鬆咗人o忝。

無咗個「教父」,華華惟有即刻執番個「教徒」─民豐小股東TOLAN i.GJ,佢同「教父」一樣咁開心,仲話「Very happy! A beautiful deal!」但係佢好似唔知有姓廖嘅想狀告呢單嘢喎。

咁點解「教父」可以毫無難度就得手呢?下次見到廖氏一族,一定要問清楚!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7

未來五年新興產業將迎來上市高潮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20650.html

國的「十二五」發展規劃,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世界的目光。作為高端服務業公司代表的畢馬威公司,已經開始順應這一趨勢,將中國區總部從香港轉移至北京,而其全球總部也轉移到了亞太重心香港。

中國企業如何抓住「十二五」政策紅利機遇,做好下一輪發展的準備?畢馬威新晉中國區主席姚建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未來五年,中國新興產業將迎來海外上市高潮。

此外,中國企業在未來「走出去」過程中,他認為,將從簡單的能源收購轉向技術管理,因此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也越大。專業調研、人員因素,是中國企業家需要重視的環節。

因中國機遇而轉移重心

第一財經日報: 我注意到你的辦公地點在北京,這是不是順應了畢馬威全球戰略的一個要求?

姚建華:可以這樣說吧,因為過去我們主席一般在香港,但是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我們處理的事務主要在中國,所以說基本上時間應該在北京。我估計我未來1/3多一點的時間在北京,1/3小一點的時間在香港,另外1/3的時間是在內地各地跑,還有在國外跑。

此外,我們全球主席,大概10月1日會搬到香港,所以這說明我們對亞太區和中國發展的重視。

中國市場容量很大,但也是一個培育中的市場,因為存量佔比還是比較小,剛剛進入畢馬威全球業務前十名之內,但中國將來發展很有潛力,肯定是一個從製造業向高端服務業轉變的趨勢,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商機。

在我們畢馬威全球未來五年的七個發展策略裡面,有三個以行業為方向,兩個以產品為方向,另外兩個以地域為方向,一個是發展中國家,另一個就是中國。

發展中國家包括很多,比如說印度、巴西、俄羅斯這些,中國單列出來,這體現了中國的重要性。因為我們行業主要靠的就是人員,畢馬威中國以年均12%到15%的速度同比增長。

日報:我們看「十二五」規劃中,中國重點佈局的新興產業包括能源、環保、生物科技、高端製造業、新材料和新汽車等,這些都在「十二五」規劃中重點提到,你怎麼看待這些產業發展前景?

姚建華:這可以說是中國不可避免走的一條發展之路。因為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環境做了一定的犧牲,所以能源的節約、環保是非常有前景的。新能源的最新例子是,華能的新能源前段時間上市,這個也是我們剛剛做的。

由於畢馬威是服務業,中國的發展前提在哪裡,我們的機遇在哪裡?我們能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審計、稅務等方面的服務,來幫助他們發展。

從中國發展的歷史來看,第一批是一些能源方面的企業上市,然後是電信企業,之後經歷了銀行改革,銀行大量上市。我認為未來五年,是新興產業上市。不僅會在中國市場上市,在國際市場也會很多。會有一撥新能源方面的企業,去美國上市。

根據這樣的規律,我們會積極準備投入。華能新能源的案子,是我們業務的開始,才剛剛起步。

收購更是收購人員

日報:你認為中國企業未來「走出去」有何發展趨勢?重點投資會在哪些行業?

姚建華:我想中國最先走出去還是能源方面。首先,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是出於中國戰略發展中能源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就是能源方面能做的和需要做的比較容易。比如買個礦,礦就在那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但是現在,中國所需要的不單單是能源,還有新的、較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等。這個比較困難,因為你去買一個企業,它願意賣給你,很可能它本身就有一點問題。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這些產業的時候,相對來說要非常小心,究竟要買什麼,可能會面對什麼困難,都需要仔細分析。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去歐美國家,工會、人員、法律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不瞭解這些東西,所以這可能是現在「走出去」挑戰更大的方面。

過去,你要買一個礦非常簡單,但是,現在你要買產業、買工廠、買技術的時候,就要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因此需要更多調研,需要我們專業人員去協助。在工會、法律、稅務等方面也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幫助。

日報:中國現在也在向產業鏈的更高端走,買技術、吸收更多的先進方法。這方面「走出去」會不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和摩擦?

姚建華:要看是在哪些地方,老實說有些國家看似是民主國家,但是相對來說也是具有保護性的。比如美國,越大的收購保護程度越大,中小收購很普遍。大的收購比較困難,因為引起很多民眾的關注。

做這些收購,當地政府也受到很多影響,比如說某個城市,你是否受到當地歡迎,如果在當地經營,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此外,外國的工會力量很強大。很多收購都牽涉到裁員的情況,工會擔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走出去,重要是好好利用當地的專家,幫助他做調研,討論收購中會面臨的問題。

如果要給收購環節做個重要性排序,我給企業家的建議是,重視人員。我覺得中國很多時候不太重視人員方面,很多國外的人也對中國不瞭解,擔心中國人去會不會炒了他們。

我認為,每個行業,收購不僅僅是收購工廠、收購技術,更是收購人員,如果今天收購完了明天人就走了那就失敗了。所以看人很重要。比如工資、人員的特殊性安排、收購限制等。其他都是可控的,一步一步都能走過去,但是人員卻是重要且難控制的。

中國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日報:你所服務的企業裡,幫助外企「走進來」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目前分別佔比多大?畢馬威有沒有專門針對企業的服務?

姚建華:目前來說,我們服務的客戶中中外企業各佔50%左右。隨著中國市場的逐漸開放,中國的監管機構和企業也在進行國際化的稅務轉軌,我們也在積極地研究包括「轉讓定價」這樣的新問題。

中國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即使為了產業本身的改革和競爭,也需要融入全球併購市場。在金融風暴以前,大部分都是外企進中國。金融風暴前後,很多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這個比例大概是2:1,從我們服務方面來說,進來是2,出去是1,還是外資進入中國比較多。

畢馬威也已經在積極做好這方面的應對工作。我們在35個比較大的國家,新建了一個網絡,在35個相關國家裡面要培養一部分當地華人,以便在中國企業到這些國家的時候幫助他們更清楚地瞭解當地發展情況,以及財務方面、監管方面等服務。

這35個國家,是我們下一步全球戰略的第一步。我們做了很多調研培訓給我們35個國家的人員讓他們知道中國企業需要什麼,他們要求什麼,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們。所以這是我們面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的一個舉措。

我們這樣做,是借鑑了之前幫助日本企業大量「走出去」的做法。三十年前日本的發展非常快,收購交易非常多。我們當時就是建立了Global Japan Practice,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位日本汽車公司負責人被委派到美國發展業務,第一天到洛杉磯,我們派人去接他,從第一天起,幫助他建立了北美服務中心。

一個日本企業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認識任何人不知道當地的情況,第一天到機場接他,幫他做這些事情,這顯示了我們與客戶的密切合作以及隨時準備為他們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中國企業也需要這樣的協助,我們稱之為hand holding。

日報:與日本、韓國企業走出去相比,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什麼不同?

姚建華:首先從政策上來說,我不覺得目前中國有特別大的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我還沒看到政策推動走出去以及在稅務方面特別的優惠。這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集中在一些中大型企業。中國大型企業走出去是國家的大型戰略,也是市場的需要。因為這對中國參與國際社會、對企業發展和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日韓,企業「走出去」則是由於國內市場充分競爭、市場飽和導致的。

日本、韓國很多「走出去」的不是大型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已經走出去創造機會、尋求合作。但是,中國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因為中國資源有限,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沒有能力走出去。如果有一天中小企業有需求走出去,說明中國已經發展得不錯。

比如年初我去泰國,很多日本公司已經在泰國有業務,我們泰國公司也有一部分人員專門幫日本公司做事,但是還鮮有見到大型中國公司在那邊有發展。企業 的生存不只是在中國的市場裡面,還有你和國外企業競爭,從競爭中學到東西,管理、產品、技術方面。這是下一步中國企業需要做的,或者說下一步市場發展的趨 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1

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第一個小高潮正在湧現——「Made in USA」的「中國製造」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22

眼下,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第一個小高潮正在湧現。

「數量和規模都在呈三位數增長。」 南卡羅來納州的亞洲首席代表林新偉說。而以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未成趨勢。14年來,林每天都在和中國赴美企業打交道。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感到分外孤單,因為從事對中國企業招商引資,幾乎是一項沒有成果的工作。

其實,在同行眼裡,林已算是幸運,早在1999年,他就做成了一單「大手筆」——吸引中國海爾落戶南卡羅來納。

「海爾一期是3000萬美金,我們當時覺得非常了不起了,但我手頭在跟的幾個項目都在1億美金之上,其中的一個是4億美金。」林說。

根據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係中心等機構發起完成的研究報告《敞開美國大門——挖掘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紅利》,從2003年到2010年,共發生244起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金額達到116億美元。

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已在美國50個州中的37個有投資,創造了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2010年,中國對美投資超過50億美元。

「這個數字非常非常保守。」林新偉感到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金額和數量都被低估了。

持相同判斷的還有邵寧,他是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中國首席代表,他來中國的時間已經18年了。他還強調,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日益成熟,「不是早期的投親訪友,觀光訪問,如今的中國企業投資的針對性非常強,思維也更清晰。」

美國得克薩斯、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州是中國製造商喜歡設廠的地方。 (東方IC/圖)

Made in USA

「同樣的產品,Made in China和Made in USA的價格不一樣。」

如果說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澳洲或是南美,很多是奔著資源而去,然而去美國,市場永遠是中國企業最好的興奮劑。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企業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版圖。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中心主任王志樂認為,投資像美國這樣的市場,一則是為了繞開貿易壁壘,二是為了購買技術,收攬人才。

然而,征服美國消費者的路漫長而艱難。

2011年6月,號稱現代中藥第一股的民營上市公司天士力宣佈在美國馬里蘭州投資4000萬美金,建立一處集中醫藥生產、展示、培訓於一體的產業基地,面積達4.3萬平方米。

這項投資幾乎在董事長閆希軍的腦海裡醞釀了15年。儘管相比一般製造業投資,讓美國人真正接受中藥,這個過程顯然要複雜和繁瑣很多。然而,一旦成功,回報將「無法估量」,遠在馬里蘭的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孫鶴在電話裡激動地說。

這是因為,一旦通過美國主管醫藥的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的三期臨床試驗認證後,天士力的拳頭產品、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複方丹參滴丸」將在美國進行製劑、包裝、檢驗,這一切都是為了成為名副其實的made in USA。

「同樣的產品,Made in China和Made in USA的價格不一樣。除了貿易問題,還有形象問題。」孫鶴告訴記者。

要想叩開美國市場,天士力必須接受FDA的三期臨床試驗認證,目前,已經通過了前兩期。FDA對醫藥產品有一整套完整的認證程序,以便確保新藥的安全與有效。

無獨有偶,同樣覬覦美國市場的企業還包括運城製版,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凹版印版滾筒製造商,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投資400萬美金興建了3萬平方英呎廠房。

由於所處行業的特點,運城製版需要儘可能地靠近客戶。

2007年9月,林新偉陪同運城製版的老總去美國考察,州政府為運城製版項目做了一份建議書,結論是這個行業在美國已經走下坡路,產值在減少,從業人數也在減少。

正當林新偉猶豫著將這個結論告知對方,運城製版的老總卻對他說,這是他到美國後聽到的最好消息。

當時,運城在美國之外已經有將近三十家工廠。經驗告訴他們,在海外市場,運城總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甚至重新帶動當地印刷行業。他們發現,在中國賣1000元人民幣的產品,在美國的報價是1000美金,將近7倍的差距,這更讓他們暗喜不己。

學會玩美國政治

看誰是執政黨,然後在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上去遊說。

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司至少在35個州有投資項目。不過直到2009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總額,只能和新西蘭和奧地利這樣的小國為伍。

即使這樣,當中國不再是一個千里之外的外包製造商,而變成了一個住在隔壁的老闆時,美國人是應該鋪上紅地毯歡迎,還是拉起閘門擋在門外?似乎這個問題一直難有定論。

反對意見在於,不少美國人認為所有中國公司都和政府相關。

華為就因為這個問題,今年2月,在收購美國三葉公司時,被美方以妨礙國家安全之名拒之門外,儘管收購額僅為200萬美元。

即使是像運城製版這樣的中小企業,也遭遇了同樣的曲折。2007年,正當運城製版的投資順利推進之時,運城製版的競爭對手給南卡州長打去了抗議電話,質問州長為何允許中國企業來這裡競爭?

當林新偉聽到這個消息,心裡七上八下,這只是個400萬美金,僱傭30人的小項目,州長會為此得罪選民嗎?要知道,美國的政治家們做每一項決策時都會在心裡計算,這會為自己贏得或者損失多少選票,他認定州長會放棄這個項目。

「但沒想到州長對打電話來的公司說,美國是自由市場,南卡之所以幾十年經濟發展比較快,就是得益於FDI。只要投資方是合法做生意,不管來自德國還是中國,州政府有義務提供幫助。」州長鼓勵林新偉繼續進行這個項目,最後,運城製版總計投資一千多萬美金。

不過,運城製版投資的戲劇性結局,並不意味著類似事件已成定論。是否觸及美國的「國家安全」迄今依然是一個糾纏不清的紅線。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學習如何融入美國政治。

「美國永遠有保守派,而民主黨和共和黨也會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這裡面,有些人喜歡中國,也有人反對中國,都會存在。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溝通。」 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孫鶴這樣總結。

如果執政黨是民主黨——民主黨就更關心怎麼能夠省錢看病,那他們就主動跑去民主黨的大腕那裡,說天士力的產品相當於化學藥價格的百分之幾,能夠給美國的醫療健康系統帶來多少優勢,讓這個國家老年人的醫療花費每年節約多少錢。

要是更關心經濟的共和黨上台了,那他們的遊說重點就是投資將增加多少就業機會,在科研上能夠提供多少亮點,企業發展壯大後可以給當地帶來多少稅收等。

「不做好這些功課是不行的。」孫鶴說。

當然,他們也會遭遇一些特殊的「美國問題」。比如幾天前,一位民主黨的議員找到孫,希望天士力能夠趕快從現在選址的蒙哥馬利郡搬去他們那裡,或者在他們那裡投資一個分公司。因為這位議員是那個區選上來的一個議員,就必須為那個區的老百姓服務。

「我們要是明顯拒絕這樣的邀請不好,但是誰一邀請就搬家也不是企業最好的選擇。這就需要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解決了。」對所有在美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何處理這類問題,也將考驗他們的智慧。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學習和不同文化打交道所必須的一種歷練。

中國所有對美投資分佈圖(2003年至2011年一季度) 資料來源:紐約經濟顧問公司Rhodium集團

「甲方未必就是老大」

在美國建廠時,講究風水的中國老闆臨時讓設計公司做了一些改動。不久,新的賬單寄來了。老闆開始並沒有搭理,但很快律師信也來了,老闆這才意識到甲方未必一定就是老大。

儘管種種不確定性讓人擔憂,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前往美國。其中,民營企業甚至走在了國有企業前面。

數據表明,2003年到2010年間,230項中國投資中,有170項源於私營企業,佔到74%,但在投資額上,國有企業佔總額的65%。

在漂洋過海赴美浪潮中,中國企業的旅行箱子裡除了錢,還應裝著什麼?換句話說,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融入美國?

「關鍵的是找到合適人才。」邵寧和林新偉都這樣認為。「如果出現問題,往往是核心管理人員的問題。」

最理想的人才莫過於既瞭解自己公司的文化和運作,又熟悉美國的運作方式、當地文化,現實情況卻是,有這樣技能的人才非常緊缺。

一些在美國留學的留學生漸漸成為中國僱主新寵,但由於大多數的留學生學習的是理工科專業,從技術人才轉變為管理人才,這其中依然有大量缺口。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對策是僱傭當地的銷售和人事,而總部則負責派遣其他管理人員。

為了吸引中國企業落戶當地,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會幫助中國僱主培訓普通員工。

運城製版初到南卡時,招不到合適的工人,因此,州政府出錢免費在當地的職業學校為其培訓,當地沒有合適的老師,運城製版從中國派出兩位老師傅飛往美國教學三個月,政府不僅為中國老師請來了翻譯,並且居然全程埋單了所有費用。

當然,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在人才上,在異鄉經商,文化差異和觀念碰撞,各種不適應幾乎無處不在。

邵寧告訴記者,他看到一些企業由於沒有符合美國的一些規定,主管機構給出了警告也沒有及時處理,最後被勒令關掉了。

「出現問題後,中國人的思路是走後門疏通,他們找了主管機構退休的局長,之後又找了律師,但也沒有解決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一家企業在美國建廠,中國人講究風水,在建廠過程中,老闆臨時讓設計公司做了一些改動,不久,新的賬單寄來了。老闆開始並沒有搭理,但很快律師信也來了,老闆這才意識到不是甲方就一定是老大。

「中國企業的對外溝通部分也比較弱,在美國,除非完全是家族企業,大部分公司是非常透明的,在這種商業環境下,中國企業要習慣媒體的監督,如果你一開始想到這一點,就會雇專人來溝通,這是品牌塑造中必經的一步。」邵寧建議。

「我的建議是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美國律師林·哈里森三世(Lynn P.Harrison 3rd)答覆南方週末記者,這位美國律師娶了一位中國夫人,從2005年起,他經常來到中國,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提供服務。

「中國公司應該學會在美國金融和法律方面花錢獲得服務,付出什麼得到什麼,在國外做任何重大投資決策,錢都可以買到這種服務。」他說。

拿美國武器,佔美國市場

「今年華為與摩托羅拉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以摩托羅拉向華為支付使用費結案,更是華為在客場打的一場漂亮反擊戰。」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你是一家民營企業,賺不賺錢就看你投了以後還有沒有追加投資,我們很欣慰地看到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在南卡投資的現在都做了第二 輪或者是第三輪的追加投資,我們認為如果他有這個意願繼續在當地追加投資,第一他對當地投資環境是認同的,第二他至少沒有虧錢。」林新偉回答。

目前,中國公司開始悄悄地滲透美國方方面面。

在大學宿舍和飯店房間裡,海爾美國生產的迷你冰箱是標準配置,他們也同時生產超豪華冰箱,適合美國人的「美式豪宅」;在各州和市政府財源緊張的當下,擅長價格戰的中國公司提出了更有吸引力的報價,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正在為紐約市第二大道的地鐵施工。

中建公司的一個項目負責人告訴林新偉,2003年,他們開始在美國拿項目時經常會有各種媒體質疑,四五年過去了,這些質疑沒有了,原因是,中國經濟 的發展很醒目,很多美國人正在改變自己的看法,現在他們一去承包項目,聽說是中國公司,都會說中國人太厲害了;其次,通過這幾年的項目,他們已經不斷地證 明了自己的實力。

眼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開始獲得利潤與發展,例如,2010年,中興通訊的美國和歐洲市場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佔公司總收入的21%。今年,運城製版也迎來了美國市場的收穫期。這直接對沖了國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帶來的衝擊。

受益的方面更包括,中國企業開始在美國運用他們的遊戲規則進行市場的爭奪。

大邦律師事務所的知識產權律師熊磊之告訴記者,這幾年,華為和中興通訊為首的中國企業在美國知識產權戰略讓人側目。

作為中國專利戰略實施最成功的電信行業中的代表,華為在美國和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中興通訊主要進行綠地投資,這些投資對華為和中興通信的專利戰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自身擁有的專利、特別是核心專利數量的增多,華為、中興通訊已經從以前單方面支付給其他電信巨頭巨額專利許可費轉為互相許可,支出大為減少。特別是今年華為與摩托羅拉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以摩托羅拉向華為支付使用費結案,更是華為在客場打的一場漂亮反擊戰。」他說。

而這些似乎僅僅是開始,美國亞洲協會的報告中還有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在世界範圍的直接投資會超過1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3萬億元),這相當於將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投資海外,或者是13億中國人每人在海外投資48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8

牛文文:創業這事兒,沒高潮,沒前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78.html

核心觀點:

1、 創業這個事兒永遠沒有高潮,沒有前戲,人家誇我兩句,肯定後面想,我操!肯定背後想找我幹嘛,把表揚當批評,舔著臉活著;

2、 未來的媒體分四層,第一層叫內容,第二層叫用戶,第三層叫關係,第四層叫營收;

3、 在中國這個社會裡,不要像冷漠處尋找溫暖,溫暖在你內心,成和敗就是個過程,你摔倒了再接著摔;

4、 我們想做個創新基金,廣告全部免費,發行全部退出渠道,雜誌就不賣了,雜誌本身就是個紀念品,每一本雜誌都是一個世界。

「成和敗就是個過程,你摔倒了再接著摔」

申音的話,我特別同意——解決自己煩惱的最好辦法就是自己搞(創業)。感謝這個時代我們自己可以自己搞(創業),資本家和政府不給我們搞我們自己搞(創業)。

所以,當文人創業的門檻降到了跟開網店一個水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自己搞。那會兒我很不理解美國脫口秀的主持人能變成億萬富翁,絕對不相信,我現在理解了。感謝當下的中國,如果你想搞個事兒完全可以施展你個人魅力、個人人格。在這個消費品過剩的時代,找個切口就可以搞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大,我真心覺得這五年以來是文化人和媒體人自己創業的好時代。

我有兩個想法想說:第一個方面是跟創業有關的,第二個事兒是跟業態有關的。可能在座的從08年開始創業,我算最先的。無論多麼順利的人,中間肯定有很多很多你想不到的、讓你死去活來的折騰。

以我為例。創業的人沒有順利可言,走一段便會有坑等你。《創業家》五年來有溫情,但也已經留下了疤痕。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們也要學著接受。比如萬一哪天資本方怎麼樣了,萬一哪天同事怎麼樣了,萬一哪天稅務怎麼樣了……所有的這些來了,你只需備好心態:「算了,給你,我再做。」

我跟王石將了這個,他就哈哈大笑說「這下你就上道了」。

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不公,這種心態對創業者都要不得。我們覺得自己是社會精英,是因為有的時候社會很抬舉我們。創業之前,我在中國企業家幹了十年,我如果自己做點兒事兒大家都給點兒面子吧?其實面子比紙都薄,不可能有面子。心態就是把別人不當人,人家才把你當人。

現在誰是神?現在有人說雷軍是雷神,我看就是給他挖坑呢。所以我覺得,創業這個事兒永遠沒有高潮,沒有前戲。人家誇我兩句,肯定後面想,我操!肯定背後想找我幹嘛,把表揚當批評,舔著臉活著。

五年了,趁著《創業家》還活著,一起還能說說話。哪怕有一天不活著了,心態也要擺正。我覺得自己是個長大的男人,再也不是那個男孩兒,現在什麼事都要自己扛。《創業家》還要一期期活著,創業不能追求潮,等人人都說你好,那就危了。我認為,在中國這個社會裡,不要像冷漠處尋找溫暖,溫暖在你內心,成和敗就是個過程,你摔倒了再接著摔。

「消費過度最後就是文化和品牌」

我們的春天根本沒來,還早著呢。

不管中國社會、政治怎麼樣,我覺得它一定是個消費過度的社會,消費過度最後就是文化和品牌。

因為在美國反托拉斯,所以美國的媒體被切成了三塊:做內容、做播出、做渠道。所以美國不是全世界媒體的經典樣板,他在世界各個國家找一個國家來試怎麼成形成未來的媒體形態。

他找了印尼電視台,因為印尼是沒有反托拉斯法的一個國家。他在嘗試,並投了重金。圍繞印尼電視台上下游各築了兩道堤壩,這是什麼生態呢?播出平台和媒體平台都有麻煩了,電視台、報紙無一例外。

他先切了播出平台,然後在印尼做了兩道,你是媒體平台內容怎麼來呢?要找最好的製作公司,保證有充沛的節目源。節目從哪來呢?藝人,他把印尼玩兒魔術的人都請進來。將這些人分門別類,搞了一個經紀公司。內容鏈這樣就有了,控制三道價值。

現在,大家想各自做了什麼?你是要做個製作平台,還是做個藝人平台,還是做播出平台。因為廣告模式已行不通,怎麼做才能變現呢?

首先,他做支付平台,印尼是個島國,電網發達。那裡的家庭電視是最普及的端口,他用這個端來做支付,變成個電商平台。同時,用戶和內容之間還缺一個社區和關係,他又把微信引到了印尼,所以微信國際化是先從印尼起來的。微信使得一個龐大的交流社區得以形成。最後他說,每個渠道可以賺5億。

我聽了這個故事,覺得中國才剛開始。所有的一切媒體鏈條都會解購和重組,而這絕不會是中央電視台來解購和重組,說不定就是哪位創業者。

這樣的媒體帝國,我認為就是中國未來的商業圖景。哪段你都可以做,過去是三個鏈條:內容、分發和廣告,已經都有巨無霸了,而且巨無霸現在基本都不行了。現在他們裂變五六個角色,而且大部分都是民營化的。也都會從輕變成重的過程、創業的過程,很可怕。我可能講的不清楚,因為每個人關於媒體理解不一樣,我在這裡面亂撞。

「用人格跟用戶交流的人能做成」

我前段時間差點收購了一個網站。談到最後,仔細進去後台裡看了看,跟創始人講了講,後來覺得不值得,或者覺得沒到時候。

要不要從內容開始變現?一位高人認為未來的媒體分四層:第一層叫內容,第二層叫用戶,第三層叫關係,第四層叫營收。以一個經典的網站來看——虎嗅,做內容的方式是你自己的員工做還是人家替你做?區別不是很大。你把內容做好就基本獲得了一個品牌,然後你就賣廣告,如果這麼走就走不通了。

高人說,做內容一切是為了用戶,如果你的內容不能沉澱用戶直接賣廣告,你是賣不長的。有了Google和百度以後所有的內容都是免費的,怎麼跟他們競爭?他成本是零。怎麼把內容變成用戶?你的內容怎麼能吸引用戶?進而讓用戶生產內容,這是最難的一步。

再舉36氪,頭兩年也是翻譯美國的文章放到網站上,然後吸引用戶閱讀。但這完全帶不來任何東西,後來他著急便做了36+。本來30萬個用戶,現在變成3萬個用戶。創始人就跟我講,其實做媒體出身的人要最注意的一點,你從用戶往關係做,先把營銷忘掉,只要用戶關係做通了就好了。

再說說六間房。不要看不起六間房,人家除了一點點成本全是利潤。內容套現還是關係套現?關係套現什麼意思呢?在真實社會裡搞一個虛擬場景——一個大房間,大家來唱歌。如果你唱的好就可以打賞,如果出錢多就能點歌,唱與點的關係就能收好多錢,網站的內容就是歌,歌是誰唱的?用戶唱的。

做好內容、賣好發行、把發行賣給廣告商,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同步完成,已經不給你這個時間了。

大家要仔細思考一下,你去生產內容,這個內容有可能變現或者變成價值的時間和方式,如果考慮這個事情就只能別人替我們考慮,總有一天別人會替我們考慮的。那誰也不會給我們買單了,這是我們殘酷的體驗。

我們如果從內容出發做營銷可能有點兒問題,但從內容出發怎麼把用戶沉澱下來?用戶怎麼用移動互聯網做粉絲做關係?再在關係裡怎麼做營銷?這四個步驟哪個都不要省。

敢於放下身段,用人格跟用戶交流的人能做成。羅振宇老忽悠我,老牛你自己上啊!用老羅、王凱那個聲音跟用戶溝通,把自己跟用戶天天放在一起,其實就是明星效應,如果不敢把自己亮出來,還用團隊來打仗我覺得還有點兒問題,你敢於把自己的集團個人化,過去的時代裡我們是迴避。現在,照老羅的說法,你就得把所有東西變成人格化的東西,人格才能互動,只有互動才會有社區,敢於把自己扔出去。

最後說一下我們的打算吧。我們想做個創新基金,廣告全部免費,發行全部退出渠道,雜誌就不賣了,雜誌本身就是個紀念品,每一本雜誌都是一個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23

你有你高潮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89971
在3G商用近五年之後,內地三大電訊運營商終於在12月4日獲發4G牌照,從而拿到了啟動4G商用的資格。《網易科技》報導,4日下午,工信部給中國移動(941)發放了TD-LTE牌照,而中國聯通(762)、中國電信(728)均獲發TD-LTEFDD LTE牌照。讀者或會問,是否要炒4G概念,我在發牌當晚的回覆:「我本人就提不起——興趣,建議讀者入市前多觀察市場的高潮持久力?!」今天回看,大家也知結果了!

我們今天先以一篇轉載文章,了解一下中國4G市場的發展方向與戰略格局,本文末段會談談我們的個人看法。

『上周,內地終於頒發4G牌照,大家也預期中移動(941)和蘋果將於本月宣布合作,備受外界矚目。中國為何這麼晚才頒發4G牌照?為什麼只頒發TD制式的牌照?這對內地電訊業競爭格局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就此,我們(香港電台E線金融網主持劉羽葳)訪問了飛象網CEO項立剛和易方投資總監王華。項立剛曾是工信部主管的《通信世界》雜誌社社長及總編,是內地著名的通訊業評論人。王華曾在多家半導體晶片公司任職,及後轉戰法國巴黎證券擔任聯席董事,目前專注科技股投資。

世界手機的大眾化,起始於俗稱2G的第二代移動通訊技術,以歐式的GSM和美式的CDMA為代表。十多年前,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電訊商在繳付了高昂的牌照費後推出了3G,以歐式的WCDMA和美式的CDMA2000為代表。三年前,世界進入4G時代,主要使用WCDMA的升級版FDD-LTE

由於美國的電訊政策缺乏連續性,其3GCDMA2000和準4GWiMAX都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從而逐步退出市場。在4G時代由歐式一家獨大的時候,中國推出自己開發的TD-LTE,挑戰FDD-LTE,成為4G的另一個選擇。

2G時代的通訊技術完全由歐美掌握,中國繳了大量的專利費。因此,作為人口眾多的製造業大國,中國早就認定通訊技術是應該大力扶持發展的關鍵技術。2006年,中國信息產業部決定,以西門子和大唐電訊共同開發的TD-SCDMA作為中國的3G標準,利用中國市場總量的強大優勢,以逐步建立中國在電訊業的知識產權。

出於產業戰略的需要,中國等到TD-SCDMA技術成熟到可以商業應用,遲至五年前北京奧運會才推出3G牌照。也是因為產業戰略的考慮,把TD-SCDMA批給電訊業的龍頭老大中移動,給予中國的本土技術以最用力的商業支持。同時,把WCDMACDMA2000批給相對較弱中國聯通和中國電訊,讓他們用相對領先的技術和中國移動競爭壯大,打破中國移動的壟斷。

現在中國手機用戶已突破12億,其中三分之一是3G,固網用戶則下降到2.7億。中國3G的產業戰略已達到初步效果,中國移動營業額從2008年的4.1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的5.6億元,中國聯通從1.6億元到2.5億元,中國電訊從1.8億元到2.8億元,後兩者的增長超過了中國移動。此外TD制式已愈見成熟,其4G升級版TD-LTE成為FDD-LTE的有力挑戰者。項立剛說,雖然現在TD-LTE只覆蓋幾百萬人,但已經有十幾個國家開始部署了TD-LTE,如日本軟銀,美國最大的電訊商Verizon,還有中東一些國家。運營商的數量增加,還有如愛立信和諾基亞等設備製造商,都在努力做混合制網絡同時支持FDD-LTETD-LTE,使TD-LTE已經不再是孤立的技術標準。

FDDTD的比較

項立剛解釋說,FDD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頻分雙工)技術同時使用兩條不同頻率,就像修了兩條不同方向的車道,接收和發送兩方的聲音。TDTime Division,時分雙工)技術則只用一條頻率,相當於只修一個車道,一會向南走,一會向北走。因為電子傳送速度較快,用戶感知不到時間的差異。理論上,FDD技術因為使用兩條頻率,上傳和下載互不干擾,傳輸效果會較好。TD技術要採取交通管制,容易受干擾,但只要用FDD一半的頻率寬度,資源利用的效率高。2G時代手機的主要用途是通話,因此上傳量和下載量差不多,FDD抗干擾性強的優勢比較突出。而使用4G的主要目的是互聯網,下載量遠遠大過上傳量,此時TD技術在網絡傳輸方面的優勢就很明顯,因此TD4G時代屬於領先技術,得到青睞是很自然的。

中國當時選擇開發TD技術,順應了手機互聯網運用的潮流,是很有遠見的。當然由於歷史原因,TD技術不如FDD技術成熟穩定。但隨着其技術優勢不斷被認可,採用的電訊商愈來愈多,TD技術可以很快趕上FDD技術,有可能在5G時代與FDD技術平分秋色。

4G時代的中國電訊戰略

但既然TD技術已存在,為何工信部直到上周才發牌?項立剛認為,早前中國遲遲不發4G牌照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出於國內市場發展的考慮,希望給中國聯通和中國電訊更多趕上中國移動的時間。中國電訊市場中,移動一家獨大,在4G技術方面所做的準備也很多。如果國家很早發出4G牌照,中國移動就會得到先機,擠壓聯通和電信的發展空間。

此外,王華亦認為,WTO也不允許中國這樣做。他說,國家是站在更高的戰略角度看待4G牌照,政府不僅希望在中國夥伴國家如非洲等地發展TD-LTE,也希望在日本和美國這些先進國家推廣TD-LTE。中國本身的市場容量巨大,一旦在國內發放TD-LTE的牌照,來自中國市場的龐大採購量會令整條產業鏈上各方面的成本降低,為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這次只發TD牌照,且同時發給三家,是因為聯通和電信已經成長起來,也應該承擔推動TD發展的責任。中國政府的目的是集三家之力,進一步推動TD的發展。項和王都認為中國也會發FDD牌照。雖然由於中國市場巨大,中移動就有7億用戶,可以只發TD牌照。但政治上而言,這會令外國主要以FDD為標準的網絡設備、手機和芯片製造商損失或以百億美元計的生意,引起貿易上的摩擦。

此外FDD技術相對成熟,漫遊也較為方便,也是聯通3G使用的WCDMA標準的自然提升,運營商比較願意使用。所以FDD牌照一定會發,只是發牌時間是一種政治博弈。過早發FDD牌照,聯通和電信就不會有積極性建設TD網絡。項立剛預計,雖然這次4G發牌對中國移動支持最大,未來會有其他政策抑制中國移動,如電信補貼、利潤要求、用戶量的要求甚至反壟斷等。

中移動是最大受益者

項立剛認為,4G牌照發出後,中移動優勢逐漸明顯。因為中移動從3G時就開始部署TD格式的電訊網絡基建,已建成2萬個基站,並啟動了超過100個城市、20萬個基站的採購和招標工作。而聯通和電信由於牌照的不確定性,基建投資比較遲疑。此外,由於TD-SCDMA的技術不如WCDMA成熟,中移動的3G網絡比較差,大量用戶使用2G,令中移動的2G網絡不堪重負,甚至也降低了中移動2G通話的語音質量。

這次的4G牌照對於中移動而言可謂「雪中送炭」,中移動急需將其用戶遷移到4G。為了維持網絡穩定性,目前中移動的解決方案是通話仍然使用2G網絡,而上網則使用4G。項立剛個人預計到明年年底,中移動會實現4G網絡承載通話。

4G牌照頒發同時,蘋果與中移動的合作也備受投資者矚目。項立剛預計,本月18日中移動將正式推出蘋果手機。3G時期,由於蘋果手機不支持TD-SCDMA,移動用戶購買蘋果手機無法得到像聯通用戶那樣的話費補貼,也只能使用移動的2G網絡。他說,目前iPhone硬件只要做微小改動便可支持雙制式,與移動合作已經沒有技術障礙。中移動也會採用補貼購機的方式,這會吸引更多用戶使用蘋果手機。

眾所周知,蘋果對運營商的要求非常苛刻。運營商補貼購機中,蘋果拿走了很大部分利潤,因此很多投資者也特別關注中移動和蘋果的合作條款。不過,王華就認為,蘋果CEO庫克非常重視中國市場,不似喬布斯行事強硬。為了保住蘋果地位,庫克對世界最大的通訊商中移動要求,可能不會如對其他運營商一樣的條件苛刻。

中國4G市場展望

項立剛預計,整個4G網絡建設市場規模是每年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移動投入大概是2500億元,而聯通和電信加起來會是500600億元。因為聯通3G使用的WCDMA網絡已經可以達到42M,和4G相差不大,所以聯通不會急於大規模建設4G。王華也表示,聯通的WCDMA制式升級相對比較簡單,目前的重點是進一步補充完善其3G網絡,只在重點地區建設4G網絡。而中電信3G使用的是美國的CDMA2000,現在都已被逐步淘汰,因此中電信不能升級現有的3G網絡到4G,處境最為尷尬,只能重新建設4G網絡。他認為中電信可能會因為FDD制式比較成熟,而更傾向建設FDD制式網絡。

項立剛認為,4G會提振中國手機銷量再多增長15%,手機市場也會由此重新洗牌。如中興、華為與酷派這些內地品牌,已經在海外大量銷售4G手機,積累了較多技術及經驗。而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手機廠商未有4G經驗,容易處於不利地位。

項立剛說,4G牌照會使收費下降,但由於運營商與市場會有博弈過程,下降速度不會很快。2G時期,一個基站只能容納2M的流量,難以承受過多的使用人數。運營商不得不用高價限制使用,否則網絡會崩潰。3G時期,一個基站平均可以承受60M流量,而4G時平均一個基站可以承受600M流量,因此資費有降價的空間。但他認為,未來中移動的盈利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難以有高速增長。

至於4G之後的5G技術,全球也在紛紛研製。早前華為宣布投入6億美元進行研發,不過項立剛認為5G真正實行至少要在六至七年以後。』刊於129

我們認為,相對其他概念,4G概念已經是熟到爛的蘋果,這個早在過去兩年被市場炒了N轉的概念,到底還有多少未被發掘空間讓遲來的投資者獲利?事實上,中國移動此前已率先在廣州、杭州、北京等多個城市,推出了4G試商用服務,或反映基本網絡覆蓋的完成度並不低;再看看網絡設備股對4G發牌的反應,確確實實是反高潮。

然而,考慮到中國進入商用4G年代,將可為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帶來實質盈利增長;例如,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近日就表示,1000元人民幣以下的4G終端,有望成為2014年下半年的主流機型,而終端製造或代工股的反應,又確實是相對地好。因此,我們會在市場對4G概念進一步冷淡後,嘗試按個別相關企業的盈利增長力,進行中線投資。但這最需要的是耐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23

權威人士稱國資改革意見今年必須出臺 業內:投資高潮將很快形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19

Corruption-Reform-and-China1

權威人士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采訪時表示,根據深化改革小組2014年深化改革工作計劃,多項涉及到國資領域改革的意見今年必須出臺。

該人士表示,目前國企深化改革意見已經報給深化改革小組,如果各方沒有什麽意見,國資委是希望越快越好,今年年底前出臺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在配套細則方面,該人士稱,包括發改委牽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意見,財政部牽頭的國有資本預算、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意見,國資委牽頭的國企分類改革意見目前都已成型,正在進行討論和征求各方意見。

業內人士指出,指導改革的大方案出臺後,改革和投資高潮將很快形成,積累很久的矛盾將迎刃而解,蓄積很長的動力會集中爆發。改革將出現全面開花的局面,在混合所有制、資本經營公司、職工持股等問題上會出現很大突破。

權威人士介紹,有關意見或方案包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施方案、界定不同中央企業功能的方案、中央企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方案、國有企業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此外,還有完善中央企業分類考核、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及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等。

目前,關於國資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時間尚不清楚。9月3日,《金陵晚報》報道稱,由國資委體改中心編寫、原定於今年9月出臺的國資國企改革綱領性方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與《關於完善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指導意見》,今年將不會出爐,國資委內部最新口徑是“延後至明年由中央深改小組出臺”。

對國資改革國家版方案延遲出臺的原因,國資委內部解釋為還有許多內容“尚需修改”。至於何時出臺,國資委人士稱目前內部尚無法清晰地確定。

而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目標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十二五”期間將央企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再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到2020年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將達30%。國資改革國家版方案,就是要確保實現這一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36

中俄再掀“去美元”高潮 謀建銀行金融系統替代SWIFT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68

人民幣,盧布,SWIFT,俄羅斯,中國

繼決定在貿易結算中增加使用兩國本幣後,中俄在“去美元”的道路上更進一步,在探討成立新的銀行間交易系統,替代現有的全球銀行交易系統SWIFT。(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周華爾街見聞文章稱,中國副總理張高麗與俄羅斯副總理舒瓦洛夫(Igor Shuvalov)達成一致,承諾加強兩國間銀行合作,加大盧布和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應用,“鼓勵中俄企業多些采用本幣結算,避免使用第三國貨幣。”

昨日俄羅斯官方通訊社俄塔社報導,舒瓦洛夫在北京會談結束後透露,中俄討論了建立替代SWIFT的系統,“我們已經批準這一提議。”中國銀聯已準備與尚未成立的俄羅斯全國支付系統全面合作,將為此提供一切基礎設施方面的配合。

俄塔社報道稱,自美國首批制裁生效以來,國際支付系統Visa和萬事達卡都拒絕為一些遭到制裁的個人旗下的俄羅斯銀行服務,俄羅斯政府希望金融市場減少對SWIFT的依賴。

SWIFT組織全稱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其官網今年7月報稱,當月每日傳遞約2100萬條金融信息,推動215個國家的1.05萬家金融機構及企業完成支付。

去年斯諾登爆出美國國安局(NSA)監控Visa信用卡和SWIFT系統的數據,俄羅斯政府可能從那時起就有了戒心。而此次以全新系統取代SWIFT的想法也許是針對近來西方制裁威脅做出的回應。

上月底彭博報道稱,一名英國政府官員透露,英國將向歐盟施壓,敦促歐盟領導人考慮阻斷俄羅斯使用SWIFT系統的渠道,將這種措施納入最新一輪對俄經濟制裁中。

當時莫斯科一家咨詢機構Macro Advisory的高級合夥人Chris Weafer評價:

“切斷俄羅斯與SWIFT系統的聯系將是對俄制裁的極大升級,很可能引發俄羅斯同樣嚴厲的報複行動。被SWIFT排除在外不但會阻礙大型貿易交易,也會導致跨境銀行活動出問題,會幹擾貿易流。”

不過,同在上月末,俄羅斯副財長Alexey Moiseev表示,俄羅斯政府已經草擬法案,將創建國內銀行轉款使用的俄羅斯全國系統。

俄塔社上述報道稱,舒瓦洛夫還透露,俄羅斯在與中國商討建立一家獨立的評級機構,今年年底以前將拿出具體方案。

華爾街見聞文章幾個月前就提到,舒瓦洛夫表示,中俄計劃共建評級機構,打破歐美對資信評級的壟斷。

今年6月,舒瓦洛夫訪華期間稱,聯合評級機構最初將評估中俄投資項目,以圖吸引大量亞洲國家的投資者,隨著該機構不斷發展及樹立威信,其評級觀點會逐步吸引其他國家關註。

當時他未透露成立該機構的具體時間表和詳細條件,但知情者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中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和一家俄羅斯政府支持的機構可能參與。

金融博客zerohedge預計,一旦中俄展示出不但可以在去美元方面聯手,而且還得感謝美國推動雙方合作,那麽其他國家會立即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追隨這種反SWIFT軸心。奧巴馬政府留下的一大遺產將是,迫使全球超級大國放棄石油美元,終結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人民幣,盧布,SWIFT,美元,去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57

滬港通反高潮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1/17/shanghaihongkongstockconnect/

等待已久,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滬港股最後在11月17日開通。兩地交易所出盡所有八寶,邀請兩地最高官員,上海書記,香港特首,兩地證監主席,由上交所及港交所行政總裁主持,主禮啓動儀式。兩地儀式接軌方面差了兩分鐘,當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9時18分轉向上海直播電視時,上海嘉賓長氣了一點,還未講完,結果要等多兩分鐘,到9時20分才正式互動聯播。港交所送9張1991年第一批國企股上市的股票給上交所,而上交所則送1991年上海交易所開始啓動時的原始8間上市公司股票實物給港交所留念。然後在9時30分兩邊打鑼開市,香港在競價時段9時20分高開,恆生指數升225點,國企指數升113點,可以說是好開始。中國移動,港交所及騰訊領導藍籌股上升,中國移動升1.2%,港交所升1.4%,騰訊升1.6%。。

可惜好景不常,開市不久,已經發覺兩邊資金流不對等。開市10分鐘滬股通交易額已經達到45億元人民幣,但港股通這邊交易額遠低,北水南流遠遠不及南水北流額度,只有1億港元。到上午收市,滬股通配額已經用了九成,但港股通配額只有了一成不足。兩地交易額不平衡,其實和兩地投資者組成有絕對關係。內地A股主要是散戶參與,散戶佔交易量的八成,機構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國營基金,例如社保基金等。相反,香港市場主要是由機構投資者壟斷,機構投資者佔成交額的八成,散戶只佔兩成左右。A股機構投資者市場佔有率低,主因是中國金融市場未有開放給外資。在11月17日之前,境外投資者只能經境外合併投資者計劃(RQFII)買A股,額度只有3千多億元,配額難求,因此一旦滬港通開通,外國機構投資者立刻利用新服務來投資A股。

由於北水南流遠遠比不上南水北流,港股出現反高潮。競價時段恆生指數升225點,開市後迅即回落。最受惠滬港通的港交所及一眾證券商迅即下挫,港交所開市$189,立即跌至$182,下午再跌破$180。騰訊開市$134,下午跌破$130。一眾證券商亦被沽售,第一上海開市$1.81,下午跌至$1.65;申銀萬國開市開市$5.01,下午跌至$4.61。上星期投資者仍狂炒AH差價大股份,到11月17日這一類炒股大幅回吐,東北電氣急挫11%,H股折讓最大的浙江世寶急挫14.5%。H股價高於A股的國企股,主要是金融及保險股,也跟隨大市回落。

本來上午上升的上海股市也被港股拖累下跌,上證綜合指數由開市的2507點,跌至2472點。恆生指數跌幅更擴大至260點;工商銀行跌1.37%,中國銀行跌1.56%;中國人壽跌1.7%,平保跌1.4%。沒有A股的建設銀行跌1.7%,中國移動跌1.9%,騰訊跌2.1%。港股在下午跌幅擴大,恆生指數跌超過200點,騰訊,港交所,建設銀行及中國移動拖累恆生指數跌超過20點,騰訊更拖累恆指跌44點。

20120411202428_evFQT

當然不能夠以第一天的滬港通就下定論,就說滬港通不利港股。內地散戶不認識港股,因而對港股沒有興趣,因此成交偏低。內地散戶超過一億人,現只有一百萬人有港股通戶口,這是一個龐大等待開發的市場。港交所及各證券商必需做更多推廣工作,令內地散戶更加了解港股,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香港散戶也不了解A股,不知道有什麼股份可以買,A股專家建議香港散戶買入一些香港未上市的軍工股,其中包括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南船),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北船),中國航天科工,中國航天工業,中國航天科技,中國兵器工業和中國電子科技。不過這類股市盈率偏高,投資者要小心。另一類值得投資股份是白酒股,今年反貪腐令到貴價白酒銷售急跌,一級白酒股例如茅臺,及五糧液等現市盈率只有約10倍,值得買入。政策及股市不會因為一天成定調,長線投資者才會有收穫。

Raging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73

反高潮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872720

  萬眾期待的滬港通1117列車今天終於開出了,然而,出「車」未捷「車」先翻。

  就在一片看好聲中,恆指先衝了226點,隨後掉頭最多倒跌300點,收市仍然跌了290點,來一個反高潮,讓人大跌眼鏡,又是一個典型的「好消息出貨」格局。

  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藍籌股中,跌得最慘烈的,相信非港交所(388)莫屬,從高開2.6元而高見189元到倒跌11.4元而低見177.6元儼如過山車,最後仍然要以下跌8.3元而收178.1元收場,真是讓人始料不及。

  人人以為滬港通一開通,成交量必定大升,豈料南向的港股通額度只動用了不足17%,只有約17億元,反而是北向的滬股通額度於下午二時就用罄了,雖然如此,似乎仍較預期的時間用多了,即是說,滬港通的效果較預期為差,所以港交所不大跌才怪呢!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不能以一天的成效去下定論,批死滬港通日後的效果,長遠來說,滬港通始終有利於市場交投量的增長的。

  上一回,港交所因為滬港通延遲而大跌8.8元,我有膽量入市撈其窩輪,這一回可不敢了,要多作觀望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