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牛文文:創業這事兒,沒高潮,沒前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78.html

核心觀點:

1、 創業這個事兒永遠沒有高潮,沒有前戲,人家誇我兩句,肯定後面想,我操!肯定背後想找我幹嘛,把表揚當批評,舔著臉活著;

2、 未來的媒體分四層,第一層叫內容,第二層叫用戶,第三層叫關係,第四層叫營收;

3、 在中國這個社會裡,不要像冷漠處尋找溫暖,溫暖在你內心,成和敗就是個過程,你摔倒了再接著摔;

4、 我們想做個創新基金,廣告全部免費,發行全部退出渠道,雜誌就不賣了,雜誌本身就是個紀念品,每一本雜誌都是一個世界。

「成和敗就是個過程,你摔倒了再接著摔」

申音的話,我特別同意——解決自己煩惱的最好辦法就是自己搞(創業)。感謝這個時代我們自己可以自己搞(創業),資本家和政府不給我們搞我們自己搞(創業)。

所以,當文人創業的門檻降到了跟開網店一個水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自己搞。那會兒我很不理解美國脫口秀的主持人能變成億萬富翁,絕對不相信,我現在理解了。感謝當下的中國,如果你想搞個事兒完全可以施展你個人魅力、個人人格。在這個消費品過剩的時代,找個切口就可以搞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大,我真心覺得這五年以來是文化人和媒體人自己創業的好時代。

我有兩個想法想說:第一個方面是跟創業有關的,第二個事兒是跟業態有關的。可能在座的從08年開始創業,我算最先的。無論多麼順利的人,中間肯定有很多很多你想不到的、讓你死去活來的折騰。

以我為例。創業的人沒有順利可言,走一段便會有坑等你。《創業家》五年來有溫情,但也已經留下了疤痕。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們也要學著接受。比如萬一哪天資本方怎麼樣了,萬一哪天同事怎麼樣了,萬一哪天稅務怎麼樣了……所有的這些來了,你只需備好心態:「算了,給你,我再做。」

我跟王石將了這個,他就哈哈大笑說「這下你就上道了」。

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不公,這種心態對創業者都要不得。我們覺得自己是社會精英,是因為有的時候社會很抬舉我們。創業之前,我在中國企業家幹了十年,我如果自己做點兒事兒大家都給點兒面子吧?其實面子比紙都薄,不可能有面子。心態就是把別人不當人,人家才把你當人。

現在誰是神?現在有人說雷軍是雷神,我看就是給他挖坑呢。所以我覺得,創業這個事兒永遠沒有高潮,沒有前戲。人家誇我兩句,肯定後面想,我操!肯定背後想找我幹嘛,把表揚當批評,舔著臉活著。

五年了,趁著《創業家》還活著,一起還能說說話。哪怕有一天不活著了,心態也要擺正。我覺得自己是個長大的男人,再也不是那個男孩兒,現在什麼事都要自己扛。《創業家》還要一期期活著,創業不能追求潮,等人人都說你好,那就危了。我認為,在中國這個社會裡,不要像冷漠處尋找溫暖,溫暖在你內心,成和敗就是個過程,你摔倒了再接著摔。

「消費過度最後就是文化和品牌」

我們的春天根本沒來,還早著呢。

不管中國社會、政治怎麼樣,我覺得它一定是個消費過度的社會,消費過度最後就是文化和品牌。

因為在美國反托拉斯,所以美國的媒體被切成了三塊:做內容、做播出、做渠道。所以美國不是全世界媒體的經典樣板,他在世界各個國家找一個國家來試怎麼成形成未來的媒體形態。

他找了印尼電視台,因為印尼是沒有反托拉斯法的一個國家。他在嘗試,並投了重金。圍繞印尼電視台上下游各築了兩道堤壩,這是什麼生態呢?播出平台和媒體平台都有麻煩了,電視台、報紙無一例外。

他先切了播出平台,然後在印尼做了兩道,你是媒體平台內容怎麼來呢?要找最好的製作公司,保證有充沛的節目源。節目從哪來呢?藝人,他把印尼玩兒魔術的人都請進來。將這些人分門別類,搞了一個經紀公司。內容鏈這樣就有了,控制三道價值。

現在,大家想各自做了什麼?你是要做個製作平台,還是做個藝人平台,還是做播出平台。因為廣告模式已行不通,怎麼做才能變現呢?

首先,他做支付平台,印尼是個島國,電網發達。那裡的家庭電視是最普及的端口,他用這個端來做支付,變成個電商平台。同時,用戶和內容之間還缺一個社區和關係,他又把微信引到了印尼,所以微信國際化是先從印尼起來的。微信使得一個龐大的交流社區得以形成。最後他說,每個渠道可以賺5億。

我聽了這個故事,覺得中國才剛開始。所有的一切媒體鏈條都會解購和重組,而這絕不會是中央電視台來解購和重組,說不定就是哪位創業者。

這樣的媒體帝國,我認為就是中國未來的商業圖景。哪段你都可以做,過去是三個鏈條:內容、分發和廣告,已經都有巨無霸了,而且巨無霸現在基本都不行了。現在他們裂變五六個角色,而且大部分都是民營化的。也都會從輕變成重的過程、創業的過程,很可怕。我可能講的不清楚,因為每個人關於媒體理解不一樣,我在這裡面亂撞。

「用人格跟用戶交流的人能做成」

我前段時間差點收購了一個網站。談到最後,仔細進去後台裡看了看,跟創始人講了講,後來覺得不值得,或者覺得沒到時候。

要不要從內容開始變現?一位高人認為未來的媒體分四層:第一層叫內容,第二層叫用戶,第三層叫關係,第四層叫營收。以一個經典的網站來看——虎嗅,做內容的方式是你自己的員工做還是人家替你做?區別不是很大。你把內容做好就基本獲得了一個品牌,然後你就賣廣告,如果這麼走就走不通了。

高人說,做內容一切是為了用戶,如果你的內容不能沉澱用戶直接賣廣告,你是賣不長的。有了Google和百度以後所有的內容都是免費的,怎麼跟他們競爭?他成本是零。怎麼把內容變成用戶?你的內容怎麼能吸引用戶?進而讓用戶生產內容,這是最難的一步。

再舉36氪,頭兩年也是翻譯美國的文章放到網站上,然後吸引用戶閱讀。但這完全帶不來任何東西,後來他著急便做了36+。本來30萬個用戶,現在變成3萬個用戶。創始人就跟我講,其實做媒體出身的人要最注意的一點,你從用戶往關係做,先把營銷忘掉,只要用戶關係做通了就好了。

再說說六間房。不要看不起六間房,人家除了一點點成本全是利潤。內容套現還是關係套現?關係套現什麼意思呢?在真實社會裡搞一個虛擬場景——一個大房間,大家來唱歌。如果你唱的好就可以打賞,如果出錢多就能點歌,唱與點的關係就能收好多錢,網站的內容就是歌,歌是誰唱的?用戶唱的。

做好內容、賣好發行、把發行賣給廣告商,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同步完成,已經不給你這個時間了。

大家要仔細思考一下,你去生產內容,這個內容有可能變現或者變成價值的時間和方式,如果考慮這個事情就只能別人替我們考慮,總有一天別人會替我們考慮的。那誰也不會給我們買單了,這是我們殘酷的體驗。

我們如果從內容出發做營銷可能有點兒問題,但從內容出發怎麼把用戶沉澱下來?用戶怎麼用移動互聯網做粉絲做關係?再在關係裡怎麼做營銷?這四個步驟哪個都不要省。

敢於放下身段,用人格跟用戶交流的人能做成。羅振宇老忽悠我,老牛你自己上啊!用老羅、王凱那個聲音跟用戶溝通,把自己跟用戶天天放在一起,其實就是明星效應,如果不敢把自己亮出來,還用團隊來打仗我覺得還有點兒問題,你敢於把自己的集團個人化,過去的時代裡我們是迴避。現在,照老羅的說法,你就得把所有東西變成人格化的東西,人格才能互動,只有互動才會有社區,敢於把自己扔出去。

最後說一下我們的打算吧。我們想做個創新基金,廣告全部免費,發行全部退出渠道,雜誌就不賣了,雜誌本身就是個紀念品,每一本雜誌都是一個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