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技繁榮帶來了一切,唯獨沒有帶來足夠就業

在短短15年的時間里,技術革命為我們帶來了谷歌搜索、Facebook好友、iPhone應用、Twitter“咆哮”,以及亞馬遜網站上無所不包的商品。

唯獨沒有帶來大量就業。

截至去年年底,Facebook和谷歌Alphabet合計雇傭員工74,505人,比微軟少了1/3,盡管兩者的合計市值是微軟的兩倍。2012年,Instagram被谷歌出價10億美元收購,當時,這項照片共享服務還只有13名員工。

在美國企業將硬件生產轉移到境外以後,計算機和芯片部門的招聘便大幅縮水。新興科技巨頭所需的員工相對較少。科技初創企業不像以前那樣大量湧現了。生產率和工資增長放緩。隨著中低收入的常規性人力工作被機器取代,收入不平等現象也日益加劇。

科技繁榮了,但沒有美國工人的份

計算機和電子公司的就業繼上世紀90年代出現攀升以來,至今已下滑40%以上,少數科技部門的就業出現增長,但幅度較小。

這一結果與上一代政治領袖、科技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預測相去甚遠。2000年,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他的最後一份國情咨文中表示:“美國將領導世界走向共同和平與繁榮,走向科學和技術的最前沿。”他的經濟團隊宣稱,“迅猛的技術變革”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人們對科技繁榮的美好期許和實際結果形成巨大落差,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全美民怨沸騰。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政治局外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之所以能異軍突起,與此不無關系。

相比於中國進口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聯儲等政府機構經濟指導不力所引發的民憤,科技引發的失望顯得更加微妙。通過這些令人驚嘆的新機器和創造它們的企業,美國人原本指望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結果等來的卻是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這一代人看不到父母輩和祖父母輩所經歷的那種進步,這讓他們感到越來越沮喪,”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埃里克·布萊約夫森(Erik Brynjolfsson)說,他的研究工作記錄了技術對貧富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這種挫折效應溢出到了政治舞臺。”

1997年,《時代》雜誌將計算機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CEO安德魯·格羅夫(Andrew S. Grove)評選為年度人物(格羅夫已於2016年3月去世)。1999年當選的是亞馬遜公司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當時,各企業為應對千年蟲,斥資數十億美元將計算機重新編程,樂觀的投資者給尚未開始盈利的網絡初創企業賦予了巨額估值。

結果2000年年初,網絡泡沫破滅,2001年,經濟陷入衰退,全球化趨勢進一步深化,使技術經濟迎來轉折點,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由此轉向。

美國科技公司加快改組,將供應網絡轉移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那些充滿增長潛力和廉價勞動力的地方。硬件制造商將生產集中到海外,繼而將產品供應美國和外國的計算機制造商。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上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計算機和電子公司的總就業人數從2001年的187萬減少到了2016年的103萬。同一時期,半導體廠商的就業人數減半,降至35.9萬人。

20世紀90年代,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成了科技產業超越矽谷小圈子的成功典範。美光公司位於愛達荷州博伊西市,由愛達荷農民和商人創辦,其中包括已故億萬富豪J.R.辛普勞(J.R.Simplot)。麥當勞公司大部分的冷凍薯條都由他提供,辛普勞的皮卡車牌照號還是“MR SPUD”(土豆先生)。

從1994年到2000年間,美光員工人數翻了兩番,達到18,800人,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地區。80年代,該公司還與日本打官司,以限制芯片進口,保護其在美國的大本營。

如今,美光已經成了科技公司將就業出口到其他國家的範例。截至2013年(最近一次公布的數據),美光在美國雇有11,300名工人,少於2000年的14,000人。美國以外的員工人數則從4,800人飆升到了19,600人,主要是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

證券申報文件顯示,同一時期,美光公司美國區員工的百分比從74%下降到了37%。該公司於2014年停止披露這一數據。美光發言人稱,美國以外地區的增長很多都來自收購。

“我們旨在替換資源,以支持不斷增長的客戶群,其中既包括在中國利用低廉勞動力成本的跨國公司,也包括中國本土制造商,”2004年,時任美光銷售主管的邁克·薩德勒(Mike Sadler)告訴分析師。此人現任美光戰略總監。

半導體行業協會稱,半導體仍是美國的重要產業,是美國第三大出口項目,僅次於汽車和飛機。

越是科技巨星,越不擅長創造就業

首次公開募股(IPO)可以促進企業增長,有助於催生更多職位,但如今,舉行IPO的企業寥寥無幾。若將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前五年上市的公司算作一個整體,那麽,他們雇傭的員工比後來上市的所有企業的員工總和都要多。

蘋果公司就遵循了類似的軌跡。在蘋果職業生涯的早期,在創建另一家計算機制造商NeXT之後,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就將重振美國制造業作為一項使命。布倫特·施拉登(Brent Schlender)與人合著了一本喬布斯傳記,他說,在一家蘋果工廠里,從生產線上下來的Macintosh電腦“就像假日酒店出爐烤面包圈一樣快”。

2011年喬布斯去世之時,蘋果公司幾乎所有產品的生產都在美國以外,主要是在亞洲。蘋果於2004年停止在美國生產產品,一直到2013年,美國本土的生產活動才得以重啟,蘋果開始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生產Mac Pro電腦。

蘋果表示,它在美國雇用了約8萬名員工,占公司員工總數的2/3。在美國區員工中,約半數從事零售工作。

蘋果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正在“一些新興行業創造就業機會,就比如App經濟中(即為iPhone開發的應用)”,並通過采購美國制造的組件和材料,成為“美國制造業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喬布斯傳記作家施拉登說,2001年iPod投產時,在美國境外組裝iPod完全說得過去。“組件很難制作,把它們組裝起來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因為所有東西都很小,他說,“你必須手動將它們拼接起來。”

計算機硬件生產的外流趨勢很快蔓延開來。IBM誕生於紐約州的恩迪科特,並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家工廠,當初正是它使計算機變成了一項大生意。

然而,從2001年到2015年,在恩迪科特所在的布魯姆縣,其周邊地區的計算機和電子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約2/3,只剩下3055個職位。紐約州勞工部分析師克里斯蒂安·哈里斯(Christian Harris)說,很多被裁員的工人都被倉儲和運輸公司招去,而那里的工資只有科技制造業的一半。

美國科技產業工人從經濟餡餅中分到的份額變小了。據美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4年,計算機和電子零部件制造的員工報酬相當於該行業產值的49%,遠低於1999年的79%。

雖然軟件出版等行業創造了一些新的科技就業,但這方面的增長小於科技制造業就業的流失。

自2002年以來,科技初創企業的數量開始減少,波及就業創造。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經濟學家哈維爾·米蘭達(Javier Miranda)、約翰·哈爾蒂萬格(John Haltiwanger)和伊恩·哈撒韋(Ian Hathaway)表示,科技初創企業貢獻的新增就業從1992年的64,000增長到了2001年的113,000。但自2011年下降到79,000以來,這一數字就一蹶不振。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哈爾蒂萬格說,全球競爭和美國國內監管收緊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另一個問題是,上市可以讓科技公司的早期員工獲得豐厚回報,並促進公司增長,進而催生更多的工作,但如今,選擇上市的科技公司變少了。

佛羅里達大學沃林頓商學院教授傑伊·里特(Jay Ritter)稱,2001年到2015年間,共有548家科技相關企業舉行IPO。相比之下,從1990年到2000年,這樣的企業共有1853家。

最新一代的熱門科技初創企業吸引了大量的風險資本融資,並被賦予巨額估值,其中Uber獨占鰲頭,截至今年6月份,該公司估值已上升到680億美元。

源源不斷的財富使得矽谷欣欣向榮,但卻成了經濟兩極分化的典型,如今,這一趨勢已經波及全美。

2014年,Facebook斥資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時,該消息服務在全球擁有超過4.5億用戶,創始人揚·庫姆(Jan Koum)一舉成為億萬富豪,身家達到幾十億美元。在收購當時,WhatsApp只有55名員工。

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技能偏向型的技術變革”。增長的戰利品落入了極少部分人手中,這些人有技能、運氣好,且在新技術利用上近水樓臺。

當前,美國股市市值排行前五的科技公司分別為蘋果、Alphabet、微軟、Facebook和甲骨文,市值共計1.8萬億美元,比2000年的五巨頭高出80%。

其雇員人數則比當年少了22%,截至去年年底,當前五巨頭共雇傭員工434,505人,而2000年時,思科系統公司、英特爾、IBM、甲骨文和微軟總共雇傭了556,523人。

自動化的威脅

2014年12月,在位於加州特雷西的亞馬遜倉庫中,機器人正在幫助執行訂單。亞馬遜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倉庫使用機器人。

亞馬遜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倉庫使用機器人,這些小型機器人共計4.5萬臺,負責自動化的訂單處理。這些機器人形似裝有輪子的面包箱,可以舉起裝滿商品的模塊化貨架,把它們運送到分揀員跟前。

亞馬遜發言人稱,自2012年初開始使用機器人以來,該公司已經新增員工約20萬名。亞馬遜在全球範圍內雇有26.8萬名員工。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布萊約夫森說,目前的機器人還不夠靈巧,不能識別不同尺寸的包裹、選擇正確的包裹,並將它們安全裝箱。這些是倉儲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如今,研究人員正試圖讓這部分工作也實現自動化。

未來幾十年,機器很可能取代各種新型的常規工作。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從1991年到2001年,秘書人數減少了約35%。紡織服裝工人數量下降了37%。

長期以來,面對自動化帶來的裁員,那些擁有科學學士學位的人似乎都高枕無憂,因為他們的認知體系對計算機來說頗為複雜。另外,受教育程度較低、提供個人服務的相關從業人員,比如家庭保健助理或按摩師,似乎也很安全。

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大衛·德明(David Deming)估計,2000年至2012年間,程序員、圖書管理員和工程師等領域的就業也開始遭到侵蝕。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估計,未來幾年,由於已有技術(如亞馬遜的機器人)的普及,價值高達2萬億美元的人類經濟活動將被自動化。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Knightscope公司出產守夜機器人。目前投入執勤任務的約有三十多臺,巡邏地點包括商場和企業園區,比如微軟的山景城和薩克拉門托國王隊的新場館。每個機器人每小時租金7美元。

“機器人不會抱怨,”Knightscope聯合創始人兼營銷和銷售副總裁斯泰西·斯蒂芬斯(Stacy Stephens)說。“你不用給它們繳納養老金。也無所謂工傷賠償。”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52

霆鋒王菲離婚後世紀復合Sam安唯獨對方不可取替

1 : GS(14)@2016-10-24 04:20:56

吳若希上月就高調喺社交網到話自己回復單身,即係話佢同澳門闊少Alex Ho分手,但係分咗手唔夠一個月,佢哋又閃電復合啦!咁過圈中都有好多金童玉女分完再合,o依家仲要過住啲幸福快樂嘅婚姻生活o添!謝霆鋒、王菲 霆鋒同王菲03年分手後,彼此都有了另一半,組織各自嘅家庭,但又各自離婚回復單身,至14年竟世紀復合,霆鋒仲被拍到喺王菲北京嘅香閨共聚四天,事件轟動中港台。鄭秀文、許志安早被公認為一對嘅Sammi同安仔,04年曾分手,安仔其後拍過兩次拖。至11年3月,被《蘋果》撞破撐枱腳而公開復合,到去年承認已婚。彼此尋覓二十幾年,始發現唯獨對方不可取替。陳慧琳、劉建浩 
Kelly同Alex早在美國讀書時相戀,98年卻因聚少離多而鬧分手。兩人在情路離離合合,終於至08年,Kelly在演唱會尾場宣佈嫁給Alex,o依家仲有埋蝦餃仔同小龍包一對囝囝。周慧敏、倪震 相當傳奇的一對。08年,倪震被拍得同大陸大學生張茆激吻,周慧敏毅然跟他分手。不過分手幾天後,佢哋就公佈婚訊。吳雨霏、洪立熙 
Kary同網球王子洪立熙(Brian)係青梅竹馬嘅戀人,其間曾三度離合,13年第二度分手時,Kary就同余文樂撻着,惟戀情僅數月便玩完。後來,Kary火速翻撻Brian,佢哋去年仲喺美國註冊結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3/198098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