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圳:利用創業板單獨層次 支持尚未盈利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657.html

未來,深圳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可能不用再發愁資金問題了。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出臺了《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幹措施》、《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幹措施》、《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幹措施》,在推動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政策和資源供給上“三箭齊發”。

其中一條頗為引人註目:鼓勵企業通過上市、再融資、並購重組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利用深交所創業板設立的單獨層次,支持深圳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

在深圳市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出臺之前,今年5月底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大會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深圳的一大亮點。在經濟增速放緩之時,深圳的一大批高科技創新企業崛起,已經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深圳創新政策還包括很多有分量的舉措。在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上,推動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服務型企業實施管理層和核心骨幹持股,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30%。支持國有企業提高研發團隊及重要貢獻人員分享科技成果轉化或轉讓收益比例,具體由雙方事先協商確定。試行獎勵支出和學科帶頭人、核心研發人員薪酬在企業預算中予以單列。

允許國有企業按規定以協議方式轉讓技術類無形資產。采用許可使用方式轉化科技成果,試行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所得收入作為企業上繳利潤抵扣項。

此外,深圳市政府也支持國有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類國有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每年在國資預算中新增1億元,實施重大技術攻關項目與應用示範。采取國資預算資本金註入、無息和低息借款、增加獎勵等方式,增強國有企業創新能力。

在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方面,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將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國家利益、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下放給符合條件的項目承擔單位。單位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在境內的使用、處置不再審批或備案,轉移轉化所得收入全部留歸項目承擔單位,處置收入不上繳國庫。允許市屬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協議確定科技成果交易、作價入股的價格。

同時,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市屬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職務發明轉讓收益可以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提高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至70%以上。

在改革財政科技資金管理制度上,改革政府科技部門管理職能,逐步建立依托專業機構管理科技計劃項目制度。完善財政科技資金股權投資、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市場化手段支持技術創新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代持政府股權投資形成的階段性股權,並可按照協議約定退出。

同時,增強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的自主權。項目資助資金不設置勞務費比例,允許按規定在勞務費中開支“五險一金”;提高人員績效支出比例至資助金額50%;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可自行相互調劑使用。事後資助項目、股權投資項目資金不再限定具體用途,由承擔單位自主用於研發活動。

在加快建設各類高水平創新載體上,資金支持力度頗大。其中,支持承擔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及其深圳分支機構建設任務,予以最高3000萬元支持。

支持承擔省、市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公共技術平臺等各類創新載體建設任務,予以最高1000萬元支持。

支持以著名科學家命名並牽頭組建,或者社會力量捐贈、民間資本建設科學實驗室,可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

在強化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服務支持上,深化外商投資企業股權投資(QFLP)試點,鼓勵境外資本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本市創新型企業發展。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支持科技型企業向境內外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規範發展網絡借貸,拓寬創新型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46

高新科技園區“抱團取暖” 共建信用體系劍指輕型企業融資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190.html

因為汪峰的求婚讓無人機成為了熱門行業。目前,市面上針對無人機有一家已經融資兩輪並且額度上億的創業型公司,但是作為朝陽產業並且公司發展處於良性循環的企業卻並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原因有二,第一,該公司沒有抵押物;第二,尚處於虧損狀態。

上海銀行小企業服務總經理朱會沖指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表面上是缺錢,實際上是缺信息。“銀行面臨嚴重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報表無法信任。”朱會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同時企業的經營行為、法人信息均缺失。

“同一維度的思考解決不了同一維度的問題。”上海斯睿德信息技術董事長兼CEO棱鏡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趙傑對於上述問題闡釋到,傳統征信無法解決輕型企業的融資問題,源於傳統征就某一個具體維度的信息追求信息的完整準確度。例如,將更多精力關註於企業財務數據並利用財務數據建模。然而,事實卻發現這一做法在中國市場上行不通,最大的“絆腳石”在於中國95%以上企業的財務報表都存在水分,基於錯誤的數據做出來的模型自然也是錯誤的。

窮則變,變則通。中小企業融資無論從內部還是從外部均應采取“曲線救國”的道路。而這條道路直指兩方面,第一,建立不同於以往傳統征信方式的大數據征信,以全新的維度為這類輕型中小企業進行評級;第二,將目光集中於該類企業集中的地帶,從地緣優勢、配套優勢出手,形成“模式發展”。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全國高新技術園區共有146個加之省一級則有1000多家。趙傑表示,目前全國高新技術園區可以分為五大類,最底層的第一類尚停留在招商引資階段,距離企業的信用管理還有較遠的距離。而最頂層的第五類,包含張江高新技術園區、武漢高新技術園區在內等已經建立了符合自身特性的誠信體系。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誌清指出,高科技園區的服務在不斷深化,從物業、餐飲等基礎服務到共性服務平臺,例如雲計算、IT外包服務等,再到特色化的服務即進入信用階段。“可以看到,政府如數據長期以來是碎片化的,形成很多孤島。毫無疑問,在一定階段里,全國高新技術園區的服務、資源也是碎片化的、孤島的。” 邵誌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其中包含競爭的需要也存在認識的不到位的原因。

“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的下一步應該是將更多的數據連通起來,打破部門利益。”對於數據孤島問題,朱會沖舉例到,中小企業可能給到傳統銀行信貸部的財務報表是假的,但是給稅務局的納稅數據應該相對健康;此外,企業高管、股東等個人以及企業名下的房產信息目前等級在房產登記部。未來是否可以將這些部門的信息向銀行或者第三方征信體系開放。

對於上述阻礙,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經在全國先試先行,2013年開始搭建張江園區的信用體系,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數據庫”、“一套評價體系”、“多個應用領域”為基本框架的“信用張江”模式。

趙傑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信用張江模式共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搭建園區數據庫,這一數據庫並非單一維度數據庫。目前,具體到某一家企業已經擁有上千個數據維度,並且數據庫涵蓋了全國5000多家企業,其中數百萬企業擁有實時的動態交易數據;第二,園區為企業向銀行融資的同時提供一個壞賬擔保,上限一般為80%-90%。“但是即便如此,銀行還是不給貸款,他們需要一個獨立的第三方對企業進行評級。”趙傑稱,即需要為園區提供除數據之外的根據業務形態、企業類型的個性化評估模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信用張江”模式已經幫助超過500家園區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支持,累計獲得銀行機構融資金額約50億元,獲得擔保機構擔保金額約12億元,券商機構推薦“新三板”掛牌企業38家。

但是,單打獨鬥始終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張江高新技術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維剛指出利用信用真正解決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信用體系建設範圍上僅僅局限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從信用的承建、信用入庫的角度來看都是遠遠不夠的。”王維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也是張江考慮建立一個全國的高新技術園區信用體系的重要一方面。

為應對上述問題,2016年6月23日張江高科技園區倡議並聯合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濟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家國家級高新園區聯合發起成立“全國高新技術園區信用聯盟”(下稱“信用聯盟”),第一批會員共有2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

據悉,信用聯盟將搭建全國企業信用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統一的園區信用服務標準,推進全國高新技術園區信用體系跨區域合作機制發展,共建信息互通的獎懲機制。“通過信用聯盟在現有各個園區信用體系基礎之上,上升為信息搜索體系標準或者信用體系標準。”王維剛指出,針對結構化問題除園區之間需要合作以及標準統一外,單就張江而言,張江園區、銀行、專業評估機構、政府等不同角色都擁有各自的信用評估體系,彼此之間不相通,阻礙了信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信用產品的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48

組建全國高新技術園區信用聯盟是當務之急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明確指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時至今日,全國好多地方在信用體系建設、金融創新方面都進行了有益嘗試,但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有效構建園區信用體系、如何發揮企業信用價值以獲得更多融資支持,如何創新發展信用金融,這些都是各園區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成立全國高新技術園區信用聯盟(以下簡稱“信用聯盟”)的初衷。

2013年,“信用張江”模式誕生。棱鏡征信團隊與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下屬張江企業信用促進中心開展合作,嘗試將互聯網征信應用於園區信用體系建設。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中小科技企業的集聚地,一些科技企業盡管發展迅速、發展潛力巨大,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但是沒有現金流和抵押資產,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很多金融機構都察覺到自身的信用評價體系並不適用科技企業的審貸,但是一時間又無法做出改革。

“信用張江”模式是基於互聯網征信的園區信用體系解決方案,項目分四期開發實施: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挖掘數據、對接園區各部門,建立園區企業信用數據庫;構建科技企業信用評估模型,對企業的信用、成長性和創新能力等進行綜合性評估;搭建信用融資平臺,由政府擔保資金兜底,幫助科技企業對接金融機構;設立園區信用風險指數,實時監控園區企業風險。

這是一種跨界的創新與嘗試。事實證明,互聯網征信與園區信用體系的結合,有效彌補了園區信用信息不足,規範了園區企業的信用管理,能夠對園區企業資源形成有效篩選。征信企業的大數據專家、風控建模專家專門研發建立了針對科技企業的信用評估模型,能夠根據不同行業特性對企業的成長性、創新能力和信用做出評估。報告的科學性和可信性獲得金融機構認可,成功架起了園區信用體系與金融機構風控體系聯動的橋梁,開創了信用融資模式,順利幫助園區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截至目前,“信用張江”模式已成功幫助500家園區企業實現信用融資,累計獲得銀行機構融資金額約50億元,獲得擔保機構擔保金額約12億元,券商機構推薦“新三板”掛牌企業38家。

事實上,目前全國的高新技術園區的信用體系建設推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難:數據對接難,各部門、機構之間難以打破藩籬,信息的缺失從基礎上影響了信用體系建設;缺少適合園區企業的信用評估方式,難以構建有效信用體系;園區金融資源有限,如何對接更廣範圍的金融資源等等。

而在“信用張江“的實踐中,互聯網征信成功突破了這些困難,極大地推動了園區信用體系的建設。基於互聯網征信的“信用張江”模式,獲得了業界的肯定,給各園區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良好借鑒。

同時,更多的園區開始意識到只有在最廣泛範圍內建立統一的園區信用體系,才能使互聯網征信發揮最大的價值。各園區紛紛提議構建信用建設戰略合作聯盟:通過跨區域共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以聯盟成員信用體系建設為試點,先在聯盟內部複制推廣成熟的信用體系建設模式,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方式,繼而在在全國高新園區甚至全國範圍內推廣建設。全國高新技術園區信用聯盟由此應運而生。

信用聯盟成立初設定的業務範圍共有6項:引導並幫助聯盟成員開展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各園區信用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建立統一的聯盟信用信息平臺並制定相關的標準;構建聯盟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促進政策支持;創新聯盟信用金融產品,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等。

信用聯盟將致力打造全國最大的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鼓勵各園區、各組織充分參與企業信用信息共建、共享。信用聯盟成員將以“信用”建設為共同目標,共建信息互通的獎懲機制,共建園區信用服務的統一標準,為創新創業打造最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作者為全國高新技術園區信用聯盟常務副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72

成都高新區實施雙創大引領行動 上半年新增企業1.5萬家

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一年來,成都高新區大力實施“雙創大引領”等“七大行動計劃”,創新創業“基因”不斷釋放,新登記企業增長88%,新增註冊資本增長149%,企業存量首破七萬。
“這一系列數據有力體現了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格局下,實施雙創大引領行動的實際效果。”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省、市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成都高新區將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統攬,緊緊抓住成都加快建設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機遇,大力實施創新引領行動,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切實在全省實施全面創新改革的“一號工程”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雙創主體增長迅猛  新登記企業1.5萬戶
數據顯示,上半年,成都高新區共新登記各類型企業15122戶,同比增長88%,新增註冊資本844.4億元,同比增長149.2%。其中,內資企業15026戶,同比增長88.3%,註冊資本804.27億元;外商投資企業96戶,同比增長50%,註冊資本40.12億元。
成都高新區工商局副局長孫秀蓬分析認為,上半年,成都高新區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優化了區域營商環境,促進了創業創新人才、企業和資金的聚集,提高了成都高新區對內資、外資的吸引力,進一步激發了社會投資、創業熱情,新設企業繼續保持旺盛增長的態勢,對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的“雙創”形成了一定的帶動作用。
“企業登記快速增長,表明成都高新區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孫秀蓬說,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繼續大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放寬企業經營範圍登記改革,更加尊重企業自主經營權,並運用“互聯網+”思維,全面實施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網上登記,讓登記註冊更便捷。
“下半年,我們將進一步采取一系列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的舉措,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孫秀蓬表示,成都高新區將進一步開展集群註冊、個轉企等工作,強化股權質押和動產抵押登記等登記服務職能,支持民間投資和企業融資,為創業者進一步掃清創業障礙,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營造開拓創新的市場氛圍。


完善雙創服務體系 不斷釋放雙創基因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體系規劃,打造完成全要素雙創信息資源平臺,建設了菁蓉創新創業網站和三個數據庫(雙創企業信息庫、全球要素資源庫、雙創企業信用庫),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服務模式,對創新創業企業、團隊、個人實現全要素資源的線上線下動態適配服務。
上半年,成都高新區全面構建“雙創”服務體系,“雙創”政務服務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在國內外舉辦“創業天府·菁蓉匯”大型活動9場、小型活動50余場,參與人次逾1萬人。新增科技型創業企業1510家,新增創新創業載體31萬平方米;新增一批基於技術研發、設計、測試等關鍵環節的公共技術平臺5家;新增創業導師50人,創業導師規模達150人;新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創業平臺10家,新增科技創新平臺10家,引進培育科技創業企業和團隊200多家;培育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的科技創業企業21家;新增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170家,創業人才536人,其中海外博士105人,區外“千人計劃”創業者9人。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累計認定公共技術平臺56家,其中電子信息類33家、生物醫藥類23家。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高層次創業人才2019人,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1078家,國家“千人計劃”85人。
“我們力爭今年年底前引入創新型孵化器10家以上,引進各類科技創業企業3000家,引進高層次創業人才創辦企業200家以上。”成都高新區創新中心主任繆曉波說,“我們要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條件,不斷釋放成都高新區的‘創新創業基因’潛力,積極打造創業要素密集、創業主體繁榮、創業平臺高效、創業服務完善、創業文化濃郁的創業體系,吸引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入駐成都高新區,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最便利的服務和最細心的呵護。”
與此同時,成都高新區正在著力打造國內知名國際創意產業園。在10萬平方米國際創意創業園重點布局IC設計、工業設計、建築工程設計、科技金融產品研發四大功能組團,按產業發展需求配套國際創意展示中心,一方面聚集發展高端創意產業,提升產業經濟檔次,形成核心競爭力,成為產業發展新名片;另一方面該區域集中培育創意類新興業態,周邊天府軟件園、錦城湖生態圈等園區,形成以“創意創新創業”為核心的產城一體新格局。
此外,成都高新區將深入實施“一校一帶”計劃,深化與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戰略合作,加快推進高新—成電眾創空間和平臺建設,打造3.35萬平方米“高新-成電合創空間”,成為建有交易平臺、路演大廳、專業孵化器的專業孵化載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82

國務院批複重慶高新技術產業區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7月26日,國務院批複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國務院批複指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培育新動能。要充分發揮重慶的產業優勢、體制優勢和開放優勢,著力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新型產業體系、制度創新體系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西部創新中心,努力把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引領區、軍民融合示範區、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內陸開放先導區。

國務院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享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相關政策,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軍民深度融合、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人才培養與引進、新型創新組織培育等方面探索示範。

國務院同意將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際協調小組統籌指導,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在重大項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批複提出,重慶市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搭建創新合作的聯動平臺,認真組織編制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集成推進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各項工作。

以下為批複全文:

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複

國函〔2016〕130 號

科技部、重慶市人民政府:

你們《關於支持重慶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請示》(國科發高〔2016〕205號)收悉。現批複如下:

一、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區域範圍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的開發區審核公告確定的四至範圍。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要充分發揮重慶的產業優勢、體制優勢和開放優勢,著力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新型產業體系、制度創新體系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西部創新中心,努力把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引領區、軍民融合示範區、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內陸開放先導區。

二、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享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相關政策,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軍民深度融合、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人才培養與引進、新型創新組織培育等方面探索示範。

三、同意將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際協調小組統籌指導,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在重大項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四、重慶市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搭建創新合作的聯動平臺,認真組織編制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集成推進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各項工作。

國務院

2016年7月19日

 

(綜合自國務院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10

向達安基因要來一個產業!廣深高新區生態圈不止錢多

從一家企業催生出一個產業集群要多久?達安基因的答案是:兩年半。2013年,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建設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園,目前已經孵化了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企業106家。

“推動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已成為我們的一大特色。”廣州開發區(編註:包括高新區在內,“四區合一”為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夏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政府還專門制訂一系列政策引導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天使投資人,以及其他各類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孵化器。

“我們孵化器孵化的,不僅是從樹苗到大樹的奇跡,更是‘獨木變成林’的發展模式,而且事實證明,龍頭企業做孵化比政府更有效。” 達安基因(002030.SZ)董事長何蘊韶對記者表示。

“大樹”加速長成“森林”

作為一家生物醫藥行業的上市公司,達安基因在分子生物學技術方面,尤其是基因診斷技術及其試劑產品的研制、開發和應用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為何還要做孵化器?

何蘊韶認為,健康產業企業項目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等特點,對於企業而言,專業孵化器能幫助解決健康行業創業者或者中小企業的生存困難,提高創業成功率,縮短成長周期;而對於孵化器自身而言,單靠一個企業單打獨鬥,難以成長為“大樹”。“依托自身資源,進行外生孵化,向平臺化、集群化過渡,是企業發展的一條可行道路。”

達安基因專門成立了4只醫療健康投資基金,建設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遴選上下遊產業新項目,並為這些初創企業提供企業發展必需的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同時,達安基因利用自身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的成熟的供應和銷售網絡,為在園企業在上下遊產品采購、推廣、銷售等方面提供相關服務和便利。

2013年和2014年,廣州開發區創造性地出臺了《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和《廣州開發區關於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民營孵化器納入區孵化器管理、考核體系,並享受同等政策和服務,鼓勵區內企業盤活舊物業和閑置、低效用地,就地實現功能轉換,給予最高300萬元資金獎勵。

目前,廣州開發區里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龍頭企業投身孵化器建設,全區約70%的孵化器為專業型孵化器,其中80%左右是由政府引導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的。

同樣選擇做孵化器的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的就是“內生孵化”的路徑,也就是通過母公司內部人員的技術創新,不斷催生新的創業項目,隨後由母公司出資成立子公司進行項目開發運營,子公司可以使用母公司的所有資源,產品也可以賣給母公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

目前,視源電子已經建成以電子信息專業為核心、包含多種相關業務的專業孵化器,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已經取得專利近500項,銷售額超過50億元。

作為國內再生醫學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38)探索出一條新的“協同孵化”的路子。

公司為進駐的科技項目提供從資金、創業導師、實驗場地、研發儀器設備、銷售渠道以及工商登記、項目申報等全方位專業孵化服務,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目前已入駐企業達到23家。

冠昊生物總經理徐斌告訴記者,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單靠自己後勁乏力,“產學研合作效果會更好,因此我們采取的是合作創新的模式”。

上述三大企業孵化新模式,在產業鏈上下遊形成較強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整個廣州開發區的孵化效果。數據顯示,廣州開發區孵化器2014年總銷售收入251億元,稅收11.9億元,單位面積收入為12677元,約為全區平均水平的2倍,單位面積稅收為601元,約為全區平均水平的2倍。

破解土地資源匱乏的難題

但開發區的發展仍有瓶頸。

香港嘉德樂集團董事長徐懷義最近正為擴大業務的事情犯愁,因為沒地了,連建廠房都困難,“但我們對廣州開發區有感情,不想搬走”。

廣州開發區黨政辦公室副主任黃姣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反映地不夠用的企業不止嘉德樂一家,現在政府正在想辦法,比如清理閑置土地,或者勸退因經營不善而付不起費用的企業。

深圳也為同樣的問題頭疼。相比規劃面積37.34平方公里的廣州高新區,深圳高新區的規劃面積僅11.5平方公里,“彈丸之地”上聚集了近8000家高新技術企業、45萬從業人員和10萬居住人口,土地供求矛盾更加凸顯。

深圳改變了把地直接賣給企業的普遍做法,而是采取由政府“集中供地,成片開發”的方式,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

以位於深圳市中心的軟件產業基地為例,該產業園區由市屬國企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屬的深圳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建設和租售運營。深圳灣公司的副總經理楊德群告訴記者,入駐企業可享受國家和地方給予的稅收優惠等政策,還可申請租金減免。“我們對入園企業有著嚴格的要求,那就是必須拿到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的批複”。楊德群說。

深圳市科創委副主任李誌遠表示, “未來的產業空間優化拓展主要通過產業升級改造來實現”。2015年8月,《高新區北區產業升級改造實施方案》印發實施,深圳高新區北區將通過拆除重建,將產業用房建築面積增加到544萬平方米;同時,通過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創造工業總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比2014年翻一番。

最重要的是生態圈

對企業來說,高新區的吸引力在哪兒?記者采訪了十幾家企業,發現他們最看重的是氛圍、資金和人才。

深圳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說,他最看重的就是高新區的創業氛圍,而且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這里有“拓荒牛”的精神,摒棄浮躁,埋頭苦幹。

曾經供職於騰訊的鄭重現在是阿卡納網絡有限公司的市場總監,他也最喜歡這里的創業氛圍。在深圳灣創業廣場,由“老企鵝”(騰訊離職員工自稱)自發組織的社群圈子“南極圈”自2014年7月成立以來,已經為包括紅杉、IDG、聯創、順為、經緯、險峰華興、真格、北極光等幾十家VC機構及個人,提供了近200個騰訊項目對接。

資金方面,軟件產業基地已進駐中小擔、高新投、眾投邦、中投證券、平安等23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

深圳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孫付高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些金融服務機構進駐園區是有前提條件的,也就是必須接受一些強制性條款,“比如,規定他們必須在某些條件下提供知識產權抵押、消費貸等服務,否則一旦被查實,將被請出園區”。

而在廣州高新區,對批準的重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項目,將以股權投資、貸款貼息的方式給予最高1億元的資金支持。企業融資需求,也可通過已建成的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廣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平臺獲得支撐。統計顯示,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的企業,2014年有1062家,到今年5月已達4047家,增長了近3倍;融資交易額突破220億元。

更重要的是服務。在廣州高新區,從企業提出申請到拿到結果,最長不超過34個工作日。

““目前廣州開發區主要有‘1+7’科技政策體系和‘1+9’人才政策體系。”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秘書長陳建榮說,“企業無需去全部了解,他只需要到我們的政策研究室窗口遞交材料,有結果後我們會通知企業,並且一條一條地給出書面說明,符合哪些獎勵政策、其他的為什麽不符合、為什麽只能按照80%的額度發放,等等。”

據悉,2016年廣州高新區財政直接用於科技創新的扶持資金將超過1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201

杭州高新區逆勢上揚背後的兩個13%

近些年全國經濟增速下滑,杭州高新區卻逆勢上揚,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達18.1%,前5個月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7.3%,高新技術產業同比增長更是高達39.8%。

這些華麗的經濟數據背後是杭州高新區真正實現了創新驅動。

杭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漸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杭州高新區堅持創新第一動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區內的主要經濟活動就是研發活動,目前高新區保持兩個13%,即區內研發經費支出占區內生產總值13.3%,全國這一數字約2.1%,多年來研發經費同比增長速度保持在13%。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杭州高新區企業認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占據科技創新制高點。而當地政府大力扶持和“幫忙不添亂”的精致服務也促進企業專心研發。

市場倒逼企業創新

杭州高新區成立於1990年,是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2015年,國務院批複同意杭州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在全國146個國家高新區中,杭州高新區排名第六,而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單項排名位居第二。杭州高新區已經形成了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格局,集聚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華三等一批大企業。

謝漸升介紹,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占高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達28%。今年1~5月份,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收入863.6億元,同比增長25.8%,實現利潤總額137.38億元,同比增長39.8% 。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倒逼企業創新,加大科研投入,來贏得市場。

海康威視副總裁鄭一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持續的創新投入有效地支撐了海康威視健康快速發展,公司在2011~2015年研發投入近50億元,僅2015年就超過17億元。科技類的產品生命周期短,如果沒有持續的研發投入,公司就無法保持高增速,就必須有新產品出來。

鄭一波表示,公司不拘泥安防產品,今年還將基於自身視頻傳感的核心技術優勢進軍智能汽車領域,拓展智能汽車車用電子產品及軟件、汽車電子零部件等。
杭州宏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柳告訴本報記者,公司主營存儲產品,只有加大研發投入,取得技術領先,才能與國際巨無霸企業爭奪市場。目前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超過20%,之前公司業務虧損也依然不減少研發的投入。

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金融服務創新力度大,公司為金融機構提供IT服務,也必須每天創新搞研發,公司去年研發投入占比高達30%。

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宣傳策劃部總監萬寧娜告訴本報記者,母公司新華三集團把技術創新作為核心引擎,40%的員工為研發人員,截至今年5月專利申請總量為6572件,其中90%以上是發明專利,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在中國國內企業排名第八。

正是這些企業加大科研投入,使得企業站在行業發展的前列。海康威視連續5年保持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一位,宏杉科技推出業界規格最高的企業級存儲產品,恒生電子是中國領先的金融軟件和網絡服務供應商,新華三集團在中國企業IT市場份額第一,全球企業級網絡市場份額第二。

政府助力無事不擾

杭州高新區科技局局長周皓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高新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甚至超過美國矽谷。這與高新區內的企業性質有關。與其他地方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不同,杭州高新區很多高科技企業都是自己培育的,因此這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

周皓表示,杭州高新區管委會也大力支持企業研發投入,當地規定每年財政收入的15%用於支持產業科技項目,2015年這筆支出近20億元,拉動了企業研發投入,也促進高新區創新發展。另外,與其他地區不一樣的是,高新區不去認定項目,只要該項目獲得市級及以上的資金支持,高新區直接給予配套資金來支持。

謝漸升告訴記者,研發投入企業是主體,而政府助力則類似於跟投。政府對企業研發支持采取分類支持,對初創企業,不看企業對當地財政貢獻,只看企業快速成長就給予支持,因為這說明企業研發方向是正確且高效的。對於領軍和龍頭企業,要參與世界科技競爭的企業,對於它們申請到的中央和省市重點科技項目,高新區足額配套資金並快速撥付。區財政最高支持領軍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的25%,雖然財政補貼比例目前還沒突破25%,但比較接近。

接受本報采訪的多位企業家表示,政府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支持的確是錦上添花,不過企業更註重政府營造的良好環境。

杭州古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劉宗儒是回國創業的海歸博士,他感覺高新區政府是“幫忙不添亂的政府”。

“我們政府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不騷擾企業,另外政策說到做到,及時兌現。”謝漸升稱。

“六和橋”投融資平臺負責人馬海邦告訴本報,高新區政府進行簡政放權,率先試點“五證合一”給企業註冊帶來了便利,以前註冊一家公司需要1個月,現在5個工作日就可以辦好。

去年5月,杭州高新區在浙江省率先試點“五證合一”改革,改變企業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保登記證、統計證等五種證(照)由工商、質監、國稅、地稅、人力社保、統計部門分別辦理、各自發證(照)的傳統做法,由市場監管部門統一受理企業申請,限時辦結、核發一照。

今年5月,高新區在前期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新政。其中,7月1日上線的名稱自主申報、全程電子化登記、“網上申報、在線審查、快遞送達”服務成為創業者關註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86

山東:基金投資高新企業 虧了財政給補貼

近日,山東省出臺《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和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財政政策措施》,從15個方面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推動經濟平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加快企業創新和促進重點產業轉型升級。

措施包括,山東省設立省級科技投資風險補償資金,建立健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利益導向機制。

省級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投資種子期、初創期高新技術企業的,如發生投資損失,省財政對社會資本出資人的實際投資損失,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償。單一項目補償金額最高300萬元,單一投資機構年度累計補償金額最高600萬元。

其中,投資種子期企業發生的投資損失,按實際投資損失60%的比例給予補償;投資初創期企業發生的投資損失,按實際投資損失30%的比例給予補償。省級引導基金及參股子基金投資的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首貸出現的壞賬項目,省財政按一定比例補償貸款銀行本金損失,單一項目最高補償200萬元。

同時,2016—2018年,省級每年安排引導基金5億元,加上爭取中央相關基金支持以及市縣配套,積極吸引高水平投資管理機構來魯發起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力爭3年內募集基金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重點支持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醫藥和生物、海洋開發、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壯大。

此外,山東將實施重點骨幹行業貸款貼息政策。2016年,對高端裝備制造、新興產業和消費品領域重點骨幹行業結構調整遇到困難的投資項目貸款,以及存在某種市場失靈的特殊領域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貸款,按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0%給予財政貼息。所需貼息資金,由省財政負擔70%,市、縣財政負擔30%。其中,同一獨立法人享受財政貼息支持的項目限定為1個,省級最高貼息限額為1000萬元。

山東財政資金鼓勵企業購買使用“機器人”。 2016年,在工業機器人用量大的汽車、機械、電子、家電、醫藥等行業和勞動強度大的輕工、紡織、食品、半導體、建材等行業,重點推廣工業機器人替代換崗,提升工業智能制造水平。其中,企業購置的機器人和智能化制造系統符合條件的,省財政按企業購置款的5%至10%給予獎勵,單個企業最高獎勵200萬元。鼓勵企業加快高危關鍵崗位機器人應用,在危險程度高的化工、民爆、煤炭等行業重點推廣應用安防、排爆、巡檢、救援等特種機器人,省財政對符合條件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單個企業最高獎勵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08

地均產值近10億 成都高新區創新發展揭秘

上市公司寧波富邦近日公告稱,將以39億元拿下成都天象互娛100%股權和天象互動100%股權。這家成立僅兩年的企業,抒寫了成都高新區以手遊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又一個財富傳奇。

另外一家致力於國家一類創新藥物研究和藥物前沿關鍵技術平臺建設的國家高科技企業成都海創藥業公司,其治療前列腺癌藥物HC-1119在美國獲得專利授權,已經準備臨床Ⅰ-Ⅲ期試驗和產業化計劃。

2015年,成都高新區以130平方公里的面積實現產業增加值1277.6億元,增長10.1%;財政總收入348.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9億元;土地單位產值近10億元,在科技部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位居第四。

正是以天象互動、海創藥業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的迅速崛起,讓成都高新區發展成為創新創業高地。2015年6月11日,成都高新區獲批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提出要全力打造國際創新創業中心。

雙創勢頭迅猛

成都高新區的手遊產業從2012年開始興起,當年6月,成都高新區在全國率先確立以移動互聯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出臺了《加快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通過傾斜政策資源,外引內培並舉,迅速形成產業聚集。

這一政策助推又加上隨後的手遊大爆發,在2013年、2014年,成都手遊企業呈現井噴態勢,成都被稱為手遊第四城。天象互動副總裁蒙琨表示,經過2015年的調整,行業產值現在已經有500億元規模,成都高新區就有幾家億級產值的企業。

移動互聯網是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新登記各類型企業15122戶,同比增長88%,新增註冊資本844.4億元,同比增長149.2%。其中,內資企業15026戶,同比增長88.3%,註冊資本804.27億元;外商投資企業96戶,同比增長50%,註冊資本40.12億元。

截至6月底,成都高新區企業存量首次超過7萬戶;累計認定公共技術平臺56家,其中電子信息類33家、生物醫藥類23家;聚集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高層次創業人才1483人,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908家,國家“千人計劃”85人。

先導藥物總經理李進就是在這股創新創業熱潮中加入進來的一員,這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留英歸國博士,幾年前作為嘉賓來成都參加過一個論壇,參加完論壇兩年後,他決定到成都高新區創業。

先導藥物專註於小分子原創化藥研發早期鏈條最重要的環節——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提供從疾病靶標到先導化合物發現與優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核心技術平臺DNA編碼化合物庫合成與篩選已合成近800個相互獨立的分子庫,包含46億個新型小分子化合物,是目前全球多樣性最多的化合物庫。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現有上市(掛牌)企業29家,占四川省四分之一,其中創業板10家,占四川省二分之一;新三板掛牌企業69家,占四川省三分之一,上市(掛牌)企業位居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

當地時間7月2日下午,在法國尼斯舉行的中法未來青年科技型企業領袖座談會上,成都高新區與享有法國“矽谷”之稱的索菲亞科技園簽訂合作協議結為“姊妹園區”,索菲亞中國創新中心落戶成都高新區。

成都高新區科技局局長林濤表示,高新區這種發展模式是從國外借鑒過來的,索菲亞科技園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發展已經有40多年,10多年前還只能對它們仰視,而現在可以結成姊妹園區,說明中國高新區發展成績不錯。

不僅如此,最近占地面積95畝的菁蓉國際廣場正式啟動,將整體打造為中韓創新創業園。廣場已引進22家國內知名新型孵化器,預計將入駐科技創業企業600家以上,員工5000人以上。菁蓉國際廣場正全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和全國一流的眾創空間。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孵化載體總面積達207萬平方米,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60家,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

在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後,成都高新區著力推進改革創新,率先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打造環高校特色知識經濟圈,增強高校院所的創新動力;制定《加快建設全面創新改革核心引領區實施方案》,全方位先行先試,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和需求,成都高新區註重科技與金融的結合。盈創動力就是成都高新區主要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截至2015年底,盈創動力已累計為3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超過335億元;為330余家企業提供股權融資超過65億元;為一萬余家企業提供科技金融增值服務;助推20余家企業改制上市。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體系規劃,打造完成全要素雙創信息資源平臺,建設了菁蓉創新創業網站和三個數據庫(雙創企業信息庫、全球要素資源庫、雙創企業信用庫),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服務模式,對創新創業企業、團隊、個人實現全要素資源的線上線下動態適配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81

寧波高新區發展引入天使基金 撬動10倍資金助力初創企業

作為國內首支公司化運作的政府天使引導基金,寧波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下稱寧波天使基金)在實施首個跟投項目後已經運作了整整三年。

三年來,這支基金已經在助推寧波國家高新區初創型企業的快速成長。不僅鼓勵了天使投資機構或者投資人對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的原創項目、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型初創企業投資,還為園區提供了高水平創業指導及配套服務。

近日,在科技部組織的“國家高新區調研行”中,寧波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公司總經理熊仁章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三年來,基金投入1.1億元,支持120家本土初創企業,直接撬動社會資本4.8億元,間接帶動社會資本投資11億元,撬動資金效果非常明顯。

寧波天使基金是由寧波市政府設立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政策性引導基金,其宗旨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和引導作用。2013年該基金公司成立,基金總規模為5年內投資5億元,其中市本級規模為2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1.2億元。

由於初創企業投資風險大,為了發揮財政資金效應,支持初創企業,寧波天使基金確定以三年內初創企業為主要目標。

熊仁章告訴本報記者,寧波天使基金的一大創新,是只做跟進股權投資,完全采用財政資金市場化運作方式。

據了解,寧波天使基金對企業的持股比例不超過20%;單個企業單次投資額不超200萬元,累計不超過500萬元;且對單個企業的累計投資額不超過所跟投資額的50%。另外,天使投資機構(人)所占企業股權不超過49%,不控股,不參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

在跟投方式上,寧波天使基金不僅與其他天使投資機構合作,也與個人投資者合夥。

熊仁章稱,考慮到風險因素,其他政府天使投資基金很少與個人投資者合作,但寧波民間資本雄厚,不少民企老板手握千萬,也有投資初創企業的意願,寧波天使基金就作為一個橋梁,為初創企業和民企老板牽線搭橋。目前寧波天使基金三分之二的投資項目是和天使投資個人合作。

不僅僅只是天使投資,寧波天使基金還加大與銀行合作,深入開展投聯貸、投貸互動,幫助初創企業融資。

“這也是我們創新的一個地方,把天使投資和融資結合起來,支持初創企業發展。上述簡接撬動的11億元,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 熊仁章稱。

據了解,寧波天使基金投資的項目行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創意設計、生命健康等領域。

熊仁章介紹,基金公司目前支持在寧波落地的創業項目,項目庫里約1萬家企業。公司會定期跟蹤這些企業的融資需求,今年上半年1600家企業融資需求約547億元。另外基金公司還建立了合作投資機構、個人備案,目前有個人投資者300人,機構投資者50多家,投資規模約60多億。平時基金公司會通過投資人微信群、路演、俱樂部、使樂匯線上平臺、創新創業大賽等途徑,做好項目與投資人對接。

熊仁章告訴本報記者,按照投資三年內初創企業目標,今年將有大量的項目推出,目前已經有14個項目實現順利退出,退出項目平均收益率達到18%,目前基金能實現滾動發展。

另外,寧波天使基金投資的企業有8家已在新三板或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今年預計還有8家企業掛牌,10余家企業正在準備新三板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