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養豬廠盼救:飼料報復性漲40% 保本很牽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wMNDE4XzUyNzEwMg.html

豬肉價降30% 豬飼料漲40%

劉偉在河北從事養豬業已經四五年了,用他的話說,「如今生意不好做」。這兩天,電視上和媒體上又在說豬肉價格上漲,可劉偉對21世紀網表示,「沒那麼誇張,也就是漲了幾毛而已。」

如今,豬肉的出欄價格在7.6元左右。「保本已經很勉強了,大部分時候是虧損的」。劉偉稱。

要說今年養豬光景最好的時候,就是春節那會。從去年7月開始,迎來了一輪養豬高峰,而在今年春節,豬肉的出欄價格能達到10元。

「過了春節之後,價格就一路下滑,6月份的時候最低,在7塊錢左右。之後價格慢慢往上走,回升的很慢,一個月也就漲1毛、2毛錢。」劉偉表示。

談及虧本的主要原因,自然就是豬飼料價格的迅猛增長。眾所周知,由於美國百年不遇的乾旱,豆粕和玉米的產量急劇下降,這不僅導致了價格的上漲,更波及了作為其下游的農產品業。

據瞭解,與春節相比,目前玉米漲了10%,而大豆已經漲了20%。豆粕價格已經從前幾個月的1.6元/斤漲到了2.3元/斤。

劉偉給21世紀網算了筆賬,一頭250斤的豬從出生到出欄需要消耗大約800斤豆粕,也就是1840元,而根據目前豬肉的價格,這頭豬最高賣1850元,而這盈餘出的10元錢還不夠付其他成本的。

然而,劉偉對於豬肉價格低的「碎碎念」可跟北京市民的感受可不太一樣:在北京零售市場上,豬肉雖然價格漲的不快,但是今年也沒回落過。

「就談不上有什麼最貴的時候,一直趨勢都是往上走的,每次都漲幾毛錢,這周比上個月已經漲了有5-6毛了。」北京市民老王表示。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前端與後廠價格的不一致,主要是零售商的問題。當豬肉價格上漲時,零售商及時跟進;當豬肉價格下降時,他們也不願意調下價格,通常只會多搞一些特價或者促銷的方式。

「隨著節日效應的刺激,未來幾週豬肉價格可能會出現上漲,不過漲幅不會很大。」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養豬廠無憂 虧損算國家?

由於養豬不賺錢,再加上飼料和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目前個體養豬戶已經開始減少,養豬大廠越來越多的佔領供給份額。

「這些大廠的豬肉品質和價格也會更高一些,以我送貨的數量來看,個體戶和大廠的比例是四六開。」負責豬肉運輸老吳稱。而在一年前,這個比例是顛倒過來的。

除此之外,大型養豬廠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扶植,對於市場風險的抵禦能力更強。

河北一家養豬個體戶對21世紀網表示,市場價格變化實際上對那些虧對於大廠的影響並不太大,虧損也好、不虧損也好,反正有國家兜著呢。

「虧了的錢歸國家,如果掙了錢就歸廠子。這些大廠很多都拿了銀行提供的無息貸款,像這樣行情不好的時候,貸款就不還了,國家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述個體養豬戶表示。

根據資料顯示,去年7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措施,研究確定了大力扶持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復至25億元,對養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繼續落實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政策。

另一方面就是貸款的優惠。包括增加對規模養殖企業的信貸支持,為規模養殖場和小區提供信用擔保服務。抓緊研究建立規模養殖企業聯合體擔保貸款方式。

「對於個體養豬戶,能拿到什麼政策優惠嗎?」21世紀網問道。

「沒有,對我們沒什麼扶植,我們只能自負盈虧,所以(現在這種行情)很著急。」河北這位養豬戶表示。

或迎報復性上漲

與2011年因為供求關係導致的豬肉價格上漲不同,對於現在豬肉量,老吳對21世紀網表示,目前豬肉充足,不算多也不算少。

「大約一天能運兩萬斤,也就是七八十頭豬的樣子。」老吳稱。

事實上,自從去年豬肉價格上漲到引起恐慌的程度之後,那隻「有形的手」就一直沒有離開過豬肉市場。

「當市場上豬肉供應過多的時候,國家會出錢買,進行凍豬肉儲備,而當市場上豬肉供應量減少的時候,國家又會將儲備拿出來調節需求。」劉偉對21世紀網表示。

日前,國家發改委已經啟動了三批凍豬肉收儲,提振市場信心。市場人士預計,如果豬糧比依然處於盈虧平衡點以下,那麼國家發改委可能繼續加大收儲力度。

不過,這種臨時收儲的行動效果還有待觀察,在即將到來的2012年第四季度,分析人士認為豬肉的價格或會出現報復性的上漲。

儘管目前還沒有出現大範圍宰殺母豬的現象,但養殖戶進入半虧損狀態的情況並不樂觀。在飼料價格繼續走高的壓力下,養殖戶有可能會宰殺母豬、降低成本,而這樣做的直接影響就是危及未來豬肉供應,新一輪的豬週期即將開始,豬肉價格或出現報復性上漲。

但顯然,國家農業部對於豬肉的價格上漲預期不算強烈。農業部表示,在豬肉整體供應仍充足的情況下,市場出現大幅上漲行情的可能並不大,僅以反彈看待,隨著明年春季需求淡季到來,生豬市場可能會繼續回落探底。(21世紀網 戴閏秒 [email protected]

鏈接閱讀:

養殖公司驚魂:豬肉-28%鮑魚-35% 機構望風而逃

今年上半年該市生豬養殖收益不佳,與去年同期相比,每頭豬產值下降超過300元,每頭豬獲利僅17元。

2011年以來,生豬價格持續大漲,並在四季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機構去年四季度開始潛伏養殖業,7月已出逃。

股市熊途 基金經理轉行種菜養豬

熊 途之中,以「高薪」著稱的基金公司紛紛舉起了薪酬屠刀。從年初華夏普遍降薪開始,迅速蔓延至全行業。記者從相關渠道瞭解到,行業研究員薪水普遍比去年下滑 15%左右,有的甚至下滑30%。從獵頭公司的報價來看,一般的基金經理轉會費通常在100萬-200萬元之間。市場、薪酬的雙重壓力下,基金業中有的想 徹底遠離江湖,有的則繼續沉迷江湖自娛自樂,正如一則微博說的:「真正牛的基金經理應該這樣:一邊調著研,一邊看著盤,一邊約陌陌,來個砸場子的,還能直 接撲倒。」

養殖戶:豆粕漲價致虧本

除了對生豬養殖造成不利影響之外,豆粕價格的瘋漲也影響著養殖的其他下游產業。今年前5月,雞蛋批發價在2.8元~3.5元/斤區間徘徊,但由於飼料價格上漲,養雞成本增加,雞蛋和雞肉價格也隨之漲價。

隨著豆粕價格大幅上漲,豬肉和雞蛋價格也呈現上漲趨勢,那麼和豬肉、雞蛋相關的食品價格也將隨之上漲,受此影響CPI也可能會進一步攀升。

雞蛋價飆催生民和股份 關注豬肉概念

據商務部重點監測的8月份價格數據顯示,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糧、油、肉、蛋、菜已經全部上漲,尤其是雞蛋的價格上漲較快,這也催生了近兩日民和股份的接連漲停。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商務部監測數據,前期低迷的豬肉價格也在飼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出現回升。按此炒作邏輯,投資者可關注豬肉概念股新五豐、大康牧業、廣弘控股,和豬飼料概念股正邦科技、大北農、新希望等。

國際糧價推高飼料價格 生豬養殖戶再臨盈虧邊緣

「豬肉不漲,飼料價格瘋漲,明知今年養豬會虧空,但我們還得喂,你總不可能把喂到一半的豬都給餓死吧。」河南原陽陡門鄉養殖戶魯顯彬有些無奈表示,今年年初他剛擴大養殖規模,使母豬和肉豬的數量達到上百頭,但沒想到卻遭遇兩頭的損失:豬肉價格跌,飼料價格漲。

這輪中國飼料價格的上漲與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有關。因為遭遇罕見乾旱天氣,美國農業部日前下調了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預期,致使美國交易的玉米和大豆期貨價格屢創新高,而這也進一步波及到中國期貨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30

探秘網易養豬場:丁家豬有望明年底上市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7/233785.html
這是網易養豬場全景效果圖的第一次曝光。在安吉,只見山丘之間,依次排列著母豬、小豬仔的豬舍,最珍貴的公豬豬舍放在最後。現場的豬舍看起來類似土家族的 吊腳樓,豬舍下面是草坪,豬糞通過全密閉管道,直接輸往環保處理總站,進行集中處理。網易農業事業部副總周炯告訴《外灘畫報》,今年底,豬場建成,將進行 長時間的設備調試。隨後,首批豬將正式進駐豬場,「丁家豬,有望在明年年底上市。」未來,安吉養豬場將會成為一個樣板,網易將借此獲得相關數據,最終建立 起適合自身的第三代養殖模型。

「鐺、鐺、鐺」,單老伯敲響了手中的桶,只見山間的母雞叭嗒、叭嗒從各個方向,圍攏過來,開始搶食他手中的穀子。

每天中午十二點,單老伯都會定時喂養這 200 多只「網易雞」。「有的從另一個山頭後面聽見,都能馬上跑來。」他說。

眼前,是一脈青山,最多的是竹子,有的偉岸凌空,有的低矮匍匐;皈山鄉洛四房村的渠水,清澈見底,這裡是整個安吉的生活水源。不遠處,就是「網易養豬場」。

近日,養豬場正在招聘「田園管家」。「清明時節採茶,冬春季節挖筍,秋天收穫板栗,平時撿撿土雞蛋。」這是網易農業內部的一個招聘郵件,為的是給網易創始人丁磊的養豬場尋找一個「大管家」。

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大量白領應聘。「來的人,有農場主、麥肯錫分析師、馬士基的經理,甚至包括一位退役的艦隊軍官。」網易農業事業部副總周炯說。

據悉,這個崗位對學歷沒有要求,不用坐班,工作自由,而且,年薪也在六位數以上。事實上,網易農業的「田園管家」,正式崗位名稱是綜合業務經理,主 要職責是負責養豬場周邊的白茶、竹林、板栗、散養走地雞等各類農產品的培育、加工和銷售業務,同時負責維護公司與當地農民的關係。

「在總佔地 1200 畝的養豬場內,規劃的建築僅佔地 56 畝,餘下的 1144 畝原本種植著經濟作物的土地,被用作豬舍與豬舍間的天然屏障,這部分土地都是『田園管家』的職責範圍。」網易農業市場經理林華松,在現場比劃著一大片山林介紹道。

「養豬,仍然是網易農業的主業。」 周炯表示,「丁家豬,有望在明年年底上市。」而不久前,丁磊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曾經表示他的養豬配方和模式,最終都是要放在「公開課」上播出的。「當然要兼顧利潤,但也是公開、公益的。」

為了尋找一個可以在整個行業裡複製的式,丁磊、毛山、周炯組成的「養豬三人組」,「基本上是按照窮盡式搜索的網絡方式,跑遍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先進的 養豬國度。」而由南極科考站設計師精心設計的豬舍,現在已經到了收尾階段。9 月底,《外灘畫報》記者專程來到安吉,一探究竟。

「和南極科考站設計師一起進行試驗」

走進養豬場,只見入口處已經出現了一個類似四合院的屋子,不過腳手架猶在。「未來,這裡將是員工研究、實驗、休息的場所;也是所有人進入養殖區前,洗澡消毒的地方。」 林華松說。

這次主導網易養豬場的女設計師,來自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以前曾設計過南極中山站。「進來的時候,是人臉識別。」 林華松指著一個長方形的水泥地:「看,這裡有很多觸點,上下左右的噴頭,會保證全方位的消毒。」

窗外,是搖曳的竹林。整個四合院,目前看起來比地面還低。「現在因為施工需要,把辦公房周圍墊高了,完工後,會全部恢復原樣,景觀會更好。」

在豬場的東北角,有好幾個成型的豬舍,有的水泥地面上已經搭起了鋼筋。每個長方形的豬舍,都是全架空的,「因為,這種模式對地表植被影響最小。」

當初,選擇安吉大費周章。周炯記得,「養豬三人組,前後一共找了90 多個點。」光是湖州這一片,就選了 48 個,最終的標準是一個「九百分表」。「這是一個美國人的表。」他說,「在選擇豬場方面,極其細緻,比如風向、風速、周邊的免疫環境、豬場和人居的距離有多 遠,還有地下水的條件、陽光朝向等等。」

丁磊和周炯、毛山他們,就完全按照這個表打分。「只有達到良好以上,我們才開始投票。」周炯說,「結果,別人都打趣說,我們是用科學技術偽裝的風水大師。」安吉當地的一個招商的負責人,因為跟著到處看項目,「走了兩次,就把高跟鞋給走斷了。」

而南極科考站的設計師,也因為網易養豬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設計領域。「上次到清華,他們自己就說,因此進入了養豬行業。」周炯回憶道。

事實上,五六十年代的清華建築系,原本開設了「豬舍」課程。但此後,畜牧類的設計就不再列入清華研究範圍。「專門的農業設計,在中國主流建築界幾乎沒有人了。」周炯瞭解到:「一開始,他們對於豬場的需求,也不是很清楚。」

於是,毛山、周炯他們和行業內的專家,一起和頂尖的設計師們商量。「清華的優勢是,在實現技術條件上有極豐富的經驗。比方夏天,我們希望豬場溫度達到多少、能耗多少?對方能通過測算給予較精準的答覆,採用何種材料就能辦到。」

在這個過程中,網易農業和設計師們,「進行了中國畜牧業第一個 8760 的模擬實驗」——就是模擬一棟豬舍,在一年 8760 個小時中,每分每秒的空氣溫度、濕度、有害氣體濃度的變化。「這樣的電腦實驗,在中國畜牧業史上從未有過。」

周炯說,「因為,我們需要對環境進行精確控制。」而南極站的設計師,最擅長此點。網易養豬場,究竟要精確到什麼程度?「如果房間裡要養一百頭豬,我們就必須要知道這一百頭豬的生長習性、運動規律,以及二氧化碳的濃度、有毒氣體的控制量等等。」

中國畜牧業,目前並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和農業設計一樣,中國所有的數據,都要往前推。我們看到的,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數據。一些老先生所做的研究,沒有傳承下來,就斷掉了。

而現有的養豬業,又不願意去做這種基礎性的研究。」周炯說,網易團隊最初一腳踏進來,真是「四顧相望兩茫茫」。

網易「養豬三人組」,原來沒有一個是內行。丁磊來自互聯網,毛山則是名修理民航客機的工程師。毛山和丁磊是奉化中學高中同學,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周炯則是南方都市報的首席記者。一天,周被丁磊拉去問:「你對農業有興趣嗎?」

都是讀書人出身,這幾個「尖子生」養豬,一開始就從「搜索」開始。「我們把能找到的書啊、雜誌啊,都找來了。」《豬業實錄》、《仔豬培育技術指 南》、《豬良種引種指導》、《養豬生產管理實務》、《中國畜牧雜誌》、《國外畜牧學——豬與禽》、《中國養豬史》??這些書和雜誌,佔去農業事業部書架整 整兩層。最後是互聯網,很多國外的論文資料,都是網上找來的。

此外,農業事業部背後,有一支堪稱世界一流的專家團隊,以農業大學教授、畜牧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和養豬行業資深人士為主。「起先都是托朋友介紹,聽說 誰比較厲害,我們就跑去拜訪、當面請教??兩年下來,我們親自拜訪過的專家就有將近 100 個,最後確定了一個十幾人的專家組名單。有育種的,有疾病防疫的,有飼料的,有管理的??全都是各個領域叫得響的人物。」毛山這樣回憶。

2010 年,丁磊率隊去荷蘭考察,認識了當地的養豬專家漢瑞。在選擇豬場時,漢瑞專程來到中國幫助「踩點」。他對安吉情有獨鍾,曾經一蹲就是好幾天。漢瑞認為, 「這裡不僅自然環境極好。另外,低丘緩坡的地形,對於豬舍園區建築的線性分佈很有利,比如排污管道就可以根據地形從高到低實現無動力自流。在老外行家看 來,養豬場的低碳節能頗為重要,無動力自流就是一個亮點。

事實上,丁磊養豬場裡的飼料,全部是液態的。「就有點像我們常喝的粥的形態。」周炯形象地比喻道。這在中國的養豬業,以前幾乎沒有。不過,在包括荷蘭在內的歐洲國家,卻是尋常物。

「液態飼料的好處是,豬吃了以後,呼吸道疾病會比較少,而現在顆粒料和乾料,粉塵太多。」周炯說,「再者,其實豬不需要吃那麼高熱量的東西。現在就是讓它吃得健康一點,慢慢長嘛。長此以往,豬的腸胃吸收會越來越好。」

未來,網易養豬場不準備向外採購成品飼料,因為其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液態飼料的原材料,首先考慮在安吉就地取材。比如大豆、南瓜藤、好的酒糟、豆腐渣等等。」

網易還計劃從小訓練豬上廁所、定點排便。作為網易 CEO,網易養豬事業的「精神領袖」,丁磊則表示從此中國養豬,將從「茅坑時代」進入「抽水馬桶時代」。為了給豬舒緩的環境,也為了避免日後屠宰時,豬對外界聲音太陌生而受驚嚇,網易養豬團隊曾考慮給豬舍安裝廣播系統。

有趣的是,當地的一家音樂電台得知這個消息後,還主動找上門來,希望成為網易豬舍的唯一指定廣播。

凡此種種,在傳統的養豬行業,全是聞所未聞。此前下水的高盛和德意志銀行養豬,都以失敗收場,玩轉互聯網的丁磊,到底能否玩轉養豬場?


「安吉養豬場將是一個樣板」

「陽光明媚,一群伊比利亞豬,在橡果林中嬉戲。」畫外音是丁磊的嘖嘖稱奇。這是一段錄像,周炯承認三年來的農業考察,是一段艱辛而快樂的日子。

「其實,網易農業考察,要從2008年算起。」一開始,全憑興趣。「因為我們想積累經驗,找到一個合適的著力點。丁磊本人也有一種懵懂的感覺,覺得自己也能做好農業。可到底要做什麼呢?等進去之後,才發現農業的範疇太大了。」

於是,從東北的梅花鹿、四川的林麝、獐子島的海參和鮑魚,以及新疆的肉蓯蓉,網易農業全都看了個遍。歸來後,周炯最大的感觸就是,「中國的農業絕大部分還是靠天吃飯,而且獨特的條件太多,普世性的東西很少。」

這時,丁磊問大夥,「網易介入農業的意義又是什麼?」論現金,沒有哪個農業項目能比得上互聯網的規模。「新疆的肉蓯蓉,賣得是很貴,利潤能達 80%-100%。可一年也就2億元的產值。」論利潤,目前也很難有哪一個行業,會比網絡的毛利率更高。

大家坐下來,重新回到原點。丁磊最初要追求的是,「一個普適性的模式」。「由於網易農業的加入,再對這個模式進行創新,並推廣它。」這樣,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養豬上。

「養豬體量夠大,光中國人一年就要吃掉 6 億多頭,從育種到屠宰、加工、配送,產業鏈很長。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一行的現狀,讓我們感到大有可為。」

此後,「養豬三人組」去遍了世界上養豬業最發達的地區。比如丹麥、德國、荷蘭、西班牙、日本以及美國和加拿大。「我們去了給西班牙王室供應火腿的廠子。一般考察黑豬,去一個已經很不易了。但我們在一個禮拜中,跑了三個廠。」

幾年下來,他們發現,現成可以借鑑的模式幾乎是「零」。

「美國養豬的模式『不干預,圈養』。他們都用大通風,就是用一個奇大無比的風機來排風,」周炯總結說,「這是它最獨特的飼養條件。

大風機很費電,但美國能源價格很低。」再者,美國的養豬大州基本都在中部,地廣人稀。「地理條件就像中國新疆,幾十公里才能見到一戶人家。所以,它的自然防疫條件非常好。」而作為玉米大豆的主產區,飼料價格又便宜。

另外,美國養豬可以用瘦肉精,它只規定了一頭豬終身用藥的限量,以及出產前 3 個月不能用藥。「因為這個國家的控制條件好,誠信體系也很健全。」但這些因素,在中國沒有一項是具備的。而且,美國的管理並不精細。因為人工成本太貴,主要靠機器維護,工人幾天才來看一次,如果發現死豬,就用機器拖出來。曾經出現過一次事故,一個採用美國模式的加拿大養豬場,因電線短路導致大火,一夜之間所有豬都被燒死了,卻無人知道,直到很多天后才被主人發現。

再說「放養」的伊比利亞模式,並非歐洲模式的主流。經過考證,丁磊他們發現,真正頂級的伊比利亞黑豬,它一生只吃橡果不吃別的。但數量非常稀少,基本上一條火腿能賣到一千歐元。「道理很簡單。首先,伊比利亞只有幾百平方公里的橡樹果林;第二,橡樹果每棵出產量稀疏。另一方面,還需要土地來消納生豬的糞便。基本上 2 公頃的土地,才能養活一頭豬。」

歐洲養豬模式的主流,是丹麥、荷蘭的小農場,它的特點是高度社會化的專業配套。「比方飼料的運輸、排泄物的處理,還有其他的服務,都是外包的。」周炯發現:「他們幾萬頭的豬廠,只需要兩個人,而在中國卻需要三四十人。」

即便如此,中國的效率遠不如歐洲。「他們的一頭母豬,每年出產率能達到二十多頭,而中國是十五頭。」這給了「養豬三人組」極大的震撼。

歐洲管理極其精細,比如丹麥的生產方式:「一戶養多少頭生豬,是根據勞動力多少和土地的消化面積來確定的。如果我想多養幾頭,那也不行。」每年,丹麥的生豬委員都會制定下一年度整個國家生豬的指標。而這個委員會,還是一個民間組織。

最後,「養豬三人組」確定了自己的「中國模式」。「要說安吉,從氣候角度而言,大約是全中國最難養豬的地方了。」 周炯的說法出人意料:「江浙滬地區,四季分明。如果選擇在廣東、海南養豬,只要解決一種氣候模式就行了。但在這裡,就得對付四種氣候。」

到了夏天,世界上通行的方法,就是「濕簾通風」。他打個比喻,「這是一個簾子,由一條條帶著縫隙的波浪形硬紙板組成,後面是豬場。

原理很簡單,水從上往下流動,大風從外往裡猛吹,把溫度較低的水汽夾帶在空氣中進入豬舍,從而起到降溫的效果。」

但「養豬三人組」研究後發現,在安吉,這種通風模式根本「行不通」。因為,江浙一帶的夏天,濕度溫度都最高。「濕簾通風,不僅沒把溫度降下來,還增加了豬舍內的濕度。想像一下,那種高溫天裡又悶又濕的環境,豬在裡面能舒服嗎?」

「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天氣乾燥的東北、華北。」 周炯說,「但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在採用此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就要在全封閉設計的基礎上,對豬舍進行精確的環境控制。」

在他看來,在中國對豬舍進行全封閉的設計,可以大大降低外界環境對豬舍的干擾,溫度濕度可控,各種細菌病菌也能有效過濾,提高生豬的健康水平。「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藥了。現在的養殖行業,人家開玩笑說是為兩個人打工,一個是賣藥的,一個是賣飼料的,都是洋人。網易養豬場,就是要打破惡性循環。」

如果生豬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生產效率就會隨之提升。「網易豬的死亡率只要在平均水平之下,比別人少幾頭,利潤就來了。」

而如今市場的商業邏輯是怎樣的?他舉了個例子:「現在大家想的是,你15頭我也 15 頭,但你 15 頭出來的成本是 13 塊錢,我 15 頭出來 9 塊錢,就賺了。這種反推的邏輯,沒有往上走的能力或決心。所以,養豬這個行業,就呈現往下走的競爭——你下流,我比你更下流就掙錢了。」

「為什麼不能像姜文說的,站著就把錢給掙了呢?」 周炯說完,笑了起來。他在電腦上點開了效果圖,養豬場的全景第一次曝光。只見山丘之間,依次排列著母豬、小豬仔的豬舍。「最珍貴的公豬豬舍,我們放在最後。」一旁的林華松說。

現場的豬舍看起來,類似土家族的吊腳樓。豬舍下面是草坪,豬糞通過全密閉管道,直接輸往環保處理總站,進行集中處理。周炯說,「豬場將採取一套先進的排污系統,糞水乾濕分離:豬糞將提純壓縮,作為有機肥釋放在基地內的林地,或者銷售出去。而污水則通過淨化循環使用。」

今年底,豬場建成,將進行長時間的設備調試。隨後,首批豬將正式進駐豬場,明年的出欄量大約是兩萬頭。

未來,安吉養豬場將會成為一個樣板,網易將借此獲得相關數據,最終建立起適合自身的第三代養殖模型。「在最難的地方成功了,以後去任何地方,我們都只需要做減法了。」 周炯說,「現在最有趣的是,已有農民在向我們訂購豬糞了,要去澆白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0

啟示二》荒謬 ── 低效政府壓抑民間活力的無奈 台灣豬 向下沉淪的奇幻漂流 五大惡劣環境重創養豬產業

2013-05-27  TWM
 

十七年了,曾經叱吒國際的台灣豬業,淪為口蹄疫疫區已整整十七年;近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更進一步宣布: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此舉無異放棄讓台灣脫離疫區。

「豬」是國內產值最高的經濟動物,也是僅次於稻米的重要糧食;政策無能,官僚殺人,「豬」不只是「豬」,我們在此發出最沉痛的嘆息!

撰文‧劉俞青

四月底,南台灣嘉義的空氣中已經有一絲燥熱,車子開進「泰宏榮畜牧場」,一下車,空氣中泛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飼料發酵味。對我們這些「只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的城市人而言,氣味的確不好聞。

「養豬沒有什麼不好,沒有豬農,大家哪有好的豬肉吃!」一九七五年生的盧建男,是這座畜牧場的第三代,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後,直接返鄉接手養豬場。「不好的是這個產業環境,我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豬農?」他一邊抱怨,一邊舞動拿在手上的報表,上面一筆筆密密麻麻記錄著養豬場的收支細項。

惡劣環境一:

豬肉價格直直落 豬農為生計咬牙硬撐去年,盧建男畜養的兩萬頭豬,一共賠了一千多萬元;今年,情況可能更糟。「隔壁村的很多人不堪虧損,去年已經改為幫大廠代養,養了一輩子的豬,最後變成幫人打工;有更多人甚至乾脆收掉養豬場去打零工,我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盧建男的口氣裡有很深的無奈。

在嘉義當地,泰宏榮或許不是技術最進步的養豬場,也不是經常上媒體受訪的「樣板」業者,但盧建男的感觸卻可能最貼近全台六千多戶養豬農的心聲。

去年,台灣豬肉價格慘跌,不見政府出手救助;今年,豬肉價格持續探底,兩年下來,台灣豬價最高跌幅三成。以一頭一百公斤重的肉豬而言,每公斤的成本約在六十三元左右,但去年肉品拍賣市場裡的成交價紀錄,最低時大約只有五十五元;換句話說,豬農每賣掉一頭一百公斤重的豬,就要虧損八百元。

市況這麼差,為什麼還願意回來接手?「我們家兩代都是養豬,父母年紀大了,許多新的養殖技術跟不上去;政府的輔導政策又無法深入每戶豬農,如果我不回來,最後只有收掉一途。」盧建男對我們說道。

盧建男剛回家接手時,豬價還沒那麼差,每公斤豬肉還有七十多元;但近兩年,豬價像溜滑梯一樣直直掉,即使年輕人願意返鄉接手,也看不到產業的明天。但情況還會更糟,今年四月以來,幾道政策的寒風再度狠狠地從豬農的心上颳過,將原本已經站在懸崖上搖搖欲墜的豬農,一下吹落谷底。

最令豬農心寒的是,農委會竟然下令取消口蹄疫疫苗的補助!

惡劣環境二:

農委會自暴自棄 取消打口蹄疫疫苗補助一九九七年,台灣爆發口蹄疫疫情之後,豬農的生活就從天堂掉入地獄。

當時,農委會每年都會編列六千多萬元的口蹄疫疫苗預算,每頭豬只要施打疫苗,農委會就會補助一半的疫苗費用,以此鼓勵台灣豬農全面施打疫苗。相較於鄰近的中國,採全額補助,施打疫苗完全免費,台灣雖然遠遠不如,但也聊勝於無;更重要的是,這還能表明政府對抗口蹄疫的決心。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農委會竟決定今年四月一日起,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施打補助。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在公聽會上表示:「因為有一○%的豬農沒有落實施打,台灣長期下來很難徹底脫離疫區,疫苗補助目標無法達成,所以決定取消!」這種近乎「自暴自棄」式的政策思考邏輯,充分反映政府的顢頇,以及對台灣養豬產業的漠視。

「沒有了補助,每頭豬的成本至少增加十四元。」豬農業者解釋,過去因為政府統一採購,所以每支疫苗只要約十三元,扣掉補助,每位豬農實際支付的成本約六元;但現在補助取消,又沒有大批採購優勢,疫苗價格直接漲到二十元。一來一往,豬農要負擔的成本,每頭豬整整增加十四元之多!

「十四元還事小,如果因為補助取消,疫情又起,那就不是計算幾元的損失,而是全台灣的浩劫了。」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神色嚴肅地說。楊冠章經營的「合豐畜牧場」,在彰化當地是頗有名聲的養豬場,花費巨資打造的廢水處理廠,經常有人前來觀摩。這兩年,他忙於協會的事務,為所有豬農發聲,整天跑立法院,養豬的事務全數交給叔叔楊武柔打理。

「即使是口蹄疫爆發時,雖然損失慘重,但都沒有比現在更慘,因為當時我知道我會再起;但是現在,我看不到未來。」有三十多年養豬經驗的楊武柔,談起每頭豬的神情,就像在談自己的孩子一樣真誠;他憂心這樣的環境,如何叫年輕人接手?

惡劣環境三:

財政部落井下石 取消飼料關稅補助在豬價低迷,以及農委會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的傷害下,沒想到又一道金牌砸下,宣布從今年四月起,取消對進口玉米飼料的營業稅補助。台灣養豬業有近八成仰賴進口玉米飼料,這也是養豬成本中,比重最高、最關鍵的元素。近年,玉米價格一路上漲,○七年,進口玉米飼料每公斤只有十三元,如今已經漲到近十八元,漲幅高達四成;而政府此時卻以財政困難為由,取消原本的營業稅補助,對豬農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這一取消,以楊武柔養豬場裡養殖一萬八千頭豬為例,每個月的飼料費用至少增加四十萬元,一年就要增加近五百萬元。「這五百萬元要找誰去要?豬農只能含淚吸收。」楊武柔無奈地說。

兩年的時間,一個反轉,將豬農的生活從口蹄疫之後,又推入更深的底層。相較兩年前,每公斤豬肉價格七十多元,當時成本只有四十多元,豬農還能稍喘一口氣;而如今,光是玉米飼料價格飛漲,成本直奔六十三元,但去年豬價最低只剩五十五元,這還不計入近期接二連三取消補助的成本。

「這些補助,本來就像政府加在豬農身上的一件件外套;如今,外套一件件強行剝除,要豬農怎麼度過冬天?」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陳政位批評,政府不能把養豬產業當作一般的「夕陽產業」對待,因為這是「絕對不能放棄的產業」。

陳政位直言,「豬農產業事關台灣的糧食政策,是戰略地位極高的農業經濟政策;但這幾年,我看不到農委會的努力。」台灣是全世界最依賴豬肉的國家之一,每人每年要吃掉四十二公斤的豬肉;如果政府不扶植養豬產業,有一天,台灣人都得吃進口豬肉,等於主動放棄糧食的制高主導權。

惡劣環境四:

農委會畜牧業發展預算 十年近乎腰斬數字會說話。攤開農委會每年編列在畜牧業的發展預算,十年下來,近乎腰斬。○四年時,農委會每年編列八千多萬元的發展預算,到今年,只剩下四千二百萬元。

事實上,農委會轄下的中央畜產會、動科所不是不做事,但一來經費有限,更重要的,台灣對豬隻的總量管理做得不徹底,「研發結果根本無法落實到每位豬農的實地養殖現場。」楊冠章說。

「我回來接手之後,自己找數字、做實驗,從不同飼料、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不同育種之中,找出最好的配種,提高遺傳率,也拉高育成率,才勉強撐到現在。」盧建男是少數有高學歷的年輕一代豬農,攤開厚厚的一疊資料在我們面前,把每頭豬編號、統計,自己當起「豬博士」。

但不是每位豬農都像盧建男能當「豬博士」。根據農委會評估,豬農平均年齡超過五十歲,這些老農擁有豐富的經驗與養殖技術,可以養出品種最好、口感最佳的豬;但是他們不懂研發,不會是「豬博士」。

更要緊的是,「豬農」本來就不該是「豬博士」。以丹麥為例,「豬博士」要由政府機構(如農委會的單位)來當,「豬農」的角色是致力把養殖技術做到最好,把「豬博士」的研發成果發揮到極致。

但台灣是「超級豬農」,一手懂養殖,從育種、接生、到育成全部自己來;還要自己研發,嘗試各種可能提高成績的新方法。政府,充其量只剩下檢疫的角色,定期到場檢查豬隻的健康狀態,再多也沒有了。

「汙染防治又是豬農心中另一個痛!」台灣養豬最大縣──彰化縣養豬協會理事長張勝明說,外界對養豬戶的最大批評,就是豬的糞便造成重度汙染。但事實上,為了建造符合環保標準的汙水處理設備,許多知識不足的養豬戶因此受騙,甚至被環保人員恐嚇取財的情事,時有所聞。

「養豬戶不懂汙水處理,更不可能是專家。」陳政位表示,其中投機閃躲,想要因此省下一筆汙水處理費用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養豬戶想要好好處理,不過一來不得其門而入,二來受騙者多,才造成如今許多台灣養豬的汙染問題。

惡劣環境五:

設置千萬防汙設備 政府把責任丟給豬農即使如此,我們實地參觀了楊武柔花了兩千萬元蓋的汙水處理廠,楊武柔說,這還不包括先前因為不符環保規章,拆掉、重蓋的成本。「但有幾個豬農可以花兩千萬元做汙水處理?」陳政位說,汙水處理絕對和規模經濟密切相關,換句話說,養豬未超過一萬頭的豬農,幾乎不可能做出合乎環保標準的汙水處理設備。

「這又回到政府政策了。」楊冠章無奈地說。無法用政策主導做出規模經濟,台灣養豬的汙染問題,終究無解。

在北歐、北美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政府以「園區」方式,形式類似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當地政府將所有畜牧業者集結在一起,汙染問題也統一解決,才是根本之道。

但政府長期以來將汙染問題丟給養豬戶去承擔,將汙染的「惡名」留給養豬戶自己去面對;豬農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下,還要追求自我成長,多麼不容易。

從豬價低迷、取消補助,到汙染防治,長期下來,養豬戶背負太多無法承受的成本;於是,許多不堪負荷的小農,只好轉而尋求各式各樣投機的養殖方式,施打各種抗生素、違法藥劑,力求降低養殖成本,過去屢次被測出含有瘦肉精,就是著名案例。

表面上看,這是少數不肖業者壞了一鍋粥,但更深一層探討,又何嘗不是政府長期漠視養豬產業下釀成的悲劇?

一旦被抓到,媒體一曝光,更多人不敢吃豬肉,豬肉價格繼續往無底深淵跌去,也從此跌入惡性的循環裡。

「其實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好吃的豬肉。」楊冠章說,只有用台灣的豬肉,做「蒜泥白肉」這道菜才會好吃;因為相較北歐、日本等地養出來的豬,只有台灣豬沒有腥味,清香好吃,能夠直接以白肉入口。

近幾年來,除了國營事業的台糖豬肉打出品牌,雲林的「快樂豬」、彰化的「健康豬」各有擁護者,證明台灣其實有極佳的豬農,透過優良的養殖技術,生產出好吃又健康的豬肉。只是,豬農們說,這是所有豬農結合地方政府資源,並肩打出的一片天,和遠在天邊的中央政府,沒什麼關係。

這是台灣豬農的悲哀,卻也是台灣豬農最值得驕傲之處。下一次,吃下一口豬肉的同時,想起彰化、雲林一帶的豬農,他們在資源貧瘠的產業生態下,還想力爭上游,我們心存感激,口中的豬肉,不只清香,還會回甘。

蘇治芬帶隊取經

養豬高汙染難題 靠沼氣發電解決台灣養豬產業最為外界詬病的問題,就是豬糞便的汙染。但近年來,有很多人共同努力,讓這個幾十年來的難題,終於看到一絲曙光。

日前,養豬大縣雲林縣長蘇治芬親自帶隊,赴丹麥取經,就是希望將丹麥的沼氣發電廠經驗,在台灣實現;而據悉蘇治芬幕僚也正在研議,將斥資2億元,在雲林縣蓋一座可以處理8萬頭豬糞便的沼氣發電廠。如果順利運轉,將是台灣第一座公有的沼氣發電廠。

此外,頂新集團也有類似的規畫,頂新在台南柳營養了1200頭牛,魏家也是仿照丹麥經驗,想要興建沼氣發電廠。而台糖公司、屏東縣業者也有相關的計畫。

事實上,沼氣發電之所以遲遲未在台灣發展,讓養豬汙染問題延宕至今,最大的問題不是設備投資,而是台電的「買電價格」。

按目前經濟部能源局的規定,台電對沼氣發電等生質能源的購電價格,每度電只有2元多,不僅遠不如對太陽能發電以每度11元購電,連日前爆發台電向民營電廠高價購電的平均價格每度4元,都有一大段差距。

就是卡在價格,讓沼氣發電無法順利推展。「沼氣發電並不是單純地發展再生能源,另外一個重大的機會成本,就是解決養豬汙染問題。如果將此成本納入計算,一定值得台電訂出更高的收購成本。」台灣廚餘堆肥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育徵表示。

目前丹麥有100多座沼氣發電廠,德國、中國、瑞典、美國等國的沼氣發電都在遍地開花,台灣養豬業汙染能否因此找到解決方案?就看政府的決心與魄力了。

吳季剛家族也是豬農 首創「一條龍」銷售台灣豬農臥虎藏龍,其中,讓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幾度穿上他設計衣服的設計師吳季剛家族,也是豬農產業的重要成員。

吳季剛父親吳昆民開設的祥圃實業,是賣各種動物營養品的公司,其中,又以「豬」為最大宗。祥圃的年營收約在10億元,是本土最大的營養品公司。

吳昆民的兩個兒子個性南轅北轍,弟弟吳季剛在紐約時尚圈闖出一片天,而哥哥吳季衡從小卻老愛往鄉村跑。這幾年,在吳季衡希望實現在地健康食材的理念下,祥圃開始往下游發展,而發展出台灣豬業首見的「一條龍」銷售模式。

吳季衡幾年前先在南投草屯買下一座豬場,飼養1500頭豬,接著在雲林豐田工業區蓋了一座豬肉的分切場,再從日商伊藤忠的手上買下「藝多廚食材物流公司」;最後,選在台北京華城裡,開了一家「良食究好市集餐廳」。

吳季衡的想法是,從上游營養品開始,到養豬、分切、物流運送,最後開設餐廳,把好的食物送上桌,一貫式的經營模式,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吃到對健康無虞的好豬肉。

吳季衡從小出國讀書,是典型的ABC,但從進豬場工作、分切場的建構,到餐廳與賣場的成立,處處親力親為。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鄉村生活,豬場的工作難不倒他;如果祥圃能建立一條透明的產銷制度,讓消費者吃到更乾淨、更好吃的豬肉,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豬價偏低 豬農幾乎不敷成本── 近年養豬生產成本與拍賣價格

台灣豬

甚至比中國豬還便宜!

中國豬72.6元╱公斤 >台灣豬61.9元╱公斤註:為2013/02/04價格

資料來源:畜產會企畫組

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

年賺400億外匯時代回不去了!

── 近17年台灣豬肉出口重量與產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4

不會看線圖也能變身億元級大戶 中油電焊工「養豬理論」精挑快速獲利股

2013-09-02  TWM
 
 

 

一個國小都沒畢業的電焊工,憑什麼成為桃園地區券商競相爭取的股市大戶?

七十二歲的林錫雄,股海翻騰三十餘年,他不會使用電腦、不會看線圖,連調閱財報都要靠營業員幫忙;然而,靠著自學苦讀,把投資失敗化為養分,終於成就股市億元大戶身價。

撰文‧林心怡、謝富旭

「過去二十五年來,我當營業員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許多『投資奇葩』!」「有一位小姐原本對投資完全是門外漢,僅從一百萬元做起,到如今月成交金額高達二至三十億元,她是我所見過極少數靠當沖發大財的人。」「有一位老師,靠墊丙(向民間借錢做股票)起家,身價一度上億元,最後因股市崩盤,跑路了,導致幫她借錢的營業員背了數千萬元的債務。」「還有上市櫃公司老闆,平常不出手,一出手就獲利上億元……。」資歷長達二十五年的資深營業員許美雲,如數家珍地說起她經歷過的「奇葩」。

投資奇葩

研究個股小心謹慎 下單加碼膽大豪氣許美雲是《今周刊》八四九期「娃娃車司機三年賺六百萬」封面故事主角羅仲良在桃園地區某大券商的同事。「她有鄰家大姊般的氣質,很容易跟人聊開,我想這是許姊長久以來,一直雄踞我們公司業績第一名的原因!」在羅仲良的介紹下,許美雲決定把擔任大戶營業員的所見所學,做一次難得的總結分享。

二十五年的營業員生涯中,許美雲見過許多大戶浮沉起落的故事,其中,最令她難忘、也最有感觸的,就是在桃園地區證券界發跡的「林大戶」林錫雄。

在許美雲眼中,林大戶之所以是「投資奇葩」,是因為林錫雄的投資性格中,竟能完美地糅合各種看似南轅北轍、彼此互相衝突的特質。

「他挑股時,總是要求我調出他感興趣個股的歷年盈虧狀況,找尋各種資料來了解這家公司,甚至還會親自打電話到公司問東問西,這方面顯得非常謹慎小心。」許美雲分析,「然而,一旦決定要買,在他所設定的價格內,就毫不手軟地一直加碼,有時候看到帳面已經出現令人頭皮發麻的損失,他仍一直買,買到連幫忙下單的我都手軟了,勸他不要再買了,他仍執意要買,這方面又凸顯出他膽大豪氣的一面。」許美雲說:「林大戶看好一檔個股時,持股總是以一千張為目標,獲利則以五○%為目標起跳;但他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操作手法,更在於他的身分。」原來,林大戶只是台灣中油退休員工,一個普通上班族竟能在股市中賺這麼多錢,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他的交易紀錄,說出來根本不會有人相信!

「林大戶是位非常節儉的人,家裡有一輛賓士車放著不開,總是騎摩托車來號子裡看盤或刷股票存摺。這麼節儉的人,他常常股票一被套牢,帳面虧損總是上千萬元起跳,卻很少聽到他抱怨或發脾氣。」在金融海嘯期間,林大戶帳面虧損高達七、八千萬元,原本一億多元股票部位,只剩下四千多萬元,「聽他太太說,那天他來找我算算股票戶頭還剩多少錢,儘管得知損失不貲,好像只『難過了一下』,晚上依然睡得鼾聲大作。」許美雲笑著說。

淡定大戶

平日幾百元也要省 虧上千萬卻沒在怕平日幾百元也要省的林錫雄,不僅因大環境反轉而套牢時,能以平常心看待,就算自己看走眼犯下投資大錯,最後認賠停損出場,也能迅速轉化負面情緒。

林太太就透露:「他去參觀兆遠科技工廠後,買了上千張,後來認賠虧損超過一千萬元;去年放空綠能被軋空,賠了四百多萬元,在股東會前被迫回補。我看他並沒難過很久,反而一直在自我檢討哪裡想錯了?哪裡做錯了?這種賠得起、放得下的氣魄,與他平日節儉性格很不一樣。」就是這種既謹慎又大膽,平日省幾百元小錢,投資卻輸得起上千萬元大錢,看似衝突又矛盾的個性,正是林錫雄之所以能從一介電焊工,靠著投資,成為一名股票億元大戶的成功祕密。

許美雲補充:「我所接觸到的散戶客戶,股票如果獲利五%或一○%,賺個幾萬元或頂多數十萬元,就迫不及待地歡喜停利收割。」「這一點,林大戶又很不一樣,一檔股票開始獲利時,他總是要等到報酬率拉開到至少五○%,甚至一○○%,才肯罷手。」「我常對他說,已經賺超過一千萬元了,要落袋為安,他總是笑笑說,急什麼,股票賣光光,發財機會就『酸』(溜)去了!」她回憶:「一九九四年塑化業不景氣,當時行情欠佳,東聯股價從六十元下跌,他(林錫雄)從三十元以下就掛單開始分批買進,一路加碼到近二千張,平均成本在二十四元附近。」林大戶這二千張的東聯套牢近三年,俟景氣下一波回春,東聯股價一路迤邐而上,隨著手上股票快速解套並開始獲利,他並不急著賣,而是等到漲到四十元以上再分批賣出(東聯那波最高漲至六十五元)。

歹命子拚翻身

基隆廟口當童工 餓肚子也要存錢在許美雲極力說服下,剛動完坐骨神經手術,身穿鐵衣行動不便的林錫雄,決定接受《今周刊》的專訪,首度分享他一生的投資精華。

專訪的那一天下午,雨後的桃園市暑氣全消,迎接我們的是一位坐在藤椅上,銀白色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穿著樸素的七十二歲長輩,笑容親切可掬。

原本反對這次採訪的林太太說:「他剛動完手術,行動不便,現在還有一點小感冒,但一聽你們《今周刊》專程從台北下來,就趕緊打起精神從病榻起來刮鬍子,梳洗一番。」採訪中,一提及成長背景,林錫雄頓時落入遙遠的記憶,沉吟片刻後說:「我是一個歹命子,在宜蘭出生,家中有八個小孩,很小就隨著父親舉家搬到基隆,父親當時在基隆火車站當鏟煤工人,薪資微薄下,又喜歡賭博,我們小孩常常有一頓、沒一頓地挨餓,經常餓到偷拔別人的番薯葉果腹。」小學五年級時,林錫雄就被父親帶到基隆廟口一家賣肉羹麵的攤子當童工。「我記得有一次清晨時,我雙腳踩著木屐,手裡提著兩大桶羹湯,走著走著,一不小心滑了一大跤,滾燙的羹湯把我的雙手燙到脫皮,老闆帶我去雜貨店敷藥,但根本無效,最後還嚴重地發炎。」說起這段往事,林錫雄難掩心酸,眼眶泛紅。

「每月月初領到八十五元工資時,全被爸爸拿走,一塊錢也沒留給我。」不過,即使是工資全被父親拿走的童工歲月,林錫雄還是有辦法存下錢來。

「晚上收工後,肉羹麵老闆總叫我自己煮碗肉羹麵吃,吃到最後,我使個小小性子拒吃,說每天吃都吃膩了;於是從那時候開始,老闆每天給我一塊五毛吃消夜,但我寧願餓肚子睡覺,也要把錢存下來,四年下來就存了好幾百元!」林錫雄淚中有笑地說。

當電焊工捧鐵飯碗

跟會攢第一桶金 累積投資資本當了四年多的苦勞童工,十六歲那年,林錫雄覺得替人打雜下去不是辦法,一定要學得一技之長才能從貧窮翻身;於是,他改到一家腳踏車行當焊接腳架的學徒。

「我心想,有了一技之長後,未來可以到大公司工作,有了穩定收入,經濟才有保障;後來跳槽到太平洋電線電纜工作期間,一發現中國石油(已改名為台灣中油)招考電焊工就去報考,終於順利捧到鐵飯碗。」在中油擔任電焊工期間,公司常常外派他出差,雖然剛進公司月薪只有一千五百元,但加計出差津貼每月收入也有三千多元,工作期間到海外探勘石油出差更是家常便飯。

不同於同事們一領薪水就花錢玩樂犒賞自己,林錫雄卻是有計畫地存錢作為投資資本,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有錢人。

「早年跟會很盛行,我當時跟了兩個會,希望存到第一桶金後,可以投資賺大錢。」「我算過,進中油那年是二十八歲,每月可以賺三千多元,但我才國小畢業,很難升遷,所以要賺大錢,一定要投資。事實證明,我在中油工作三十年,五十八歲退休時,月薪也不過五萬元,若不做任何投資,要變有錢人根本不可能。」

股市初試啼聲

倍數獲利嘗甜頭 還躲過萬點崩盤一九八五年,林錫雄開了他的第一個證券戶頭,「當時,我看鄰居太太做股票都滿賺錢的,就想自己應該也沒問題;於是,我標了個三十萬元的尾會,用這筆資金做融資操作。」他回想,「一開始還滿順的,最讓我難忘的是在五十幾元時重押台塑,後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漲到一百元,獲利達一倍,其他像是投資塑化股華夏、三商銀,均有倍數獲利的成績。」幸運的是,林錫雄經歷了台股一萬二千多點高點的美好時光,一九八八年,他因意識到漲幅過高,在當年九月二十四日附近出脫所有持股,躲過了台股自九月二十九日起,無量連跌十九根停板的證所稅大利空,讓他保留了三百萬元的股市獲利戰果。

分散投資部位

與朋友合夥買地蓋樓 大賺增值財但躲過這次台股崩盤後,林錫雄幾次投資試水溫,總覺得獲利有限,讓他領悟「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便決定分散投資部位,開啟他與朋友合夥買土地建屋及競標法拍屋的房市投資。

「在行情差的時候,我和朋友合夥標法拍屋裝潢後再賣出,利潤從五十萬元到一百萬元都有,資金也愈滾愈大,靠近桃園市政府的龍安街三角窗那一帶,都有我投資興建的房子。」林錫雄說。

「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我買地蓋樓仔厝,才不到一年的時間,算算成本不過二五○萬元,我賣中油的同事五百萬元,就足足賺了一倍,我很開心,也讓我意識到,只要產品夠好、成本夠低、耐心等待,就能賣出好價錢。像我現在住的這棟大廈,當初與人合買這片五十四坪的土地一坪才六千元,漲到六萬元我不賣,後來與建商合建大樓,賺到包括一樓店面共三層樓,算算不含租金收益,增值至少超過十倍。」

挑股如養豬

鎖定「小而美」公司 成長最肥美快速投資房地產成功的道理,林錫雄也充分運用在股票投資上。他認為,只要公司產業夠好、配息穩定,股價夠便宜時買進,長線持有就能賺取大波段,勝過短進短出所賺得的「蠅頭小利」。

在投資邏輯上,林錫雄有一套「養豬理論」,他認為,從小豬變成豬的過程中,是成長最肥美快速的一段,等待長成大豬後,要再成為「神豬級」的大豬公就真的很難了,就像公司獲利和股價表現一樣,獲利、股價與股本擴大到一定程度時,成長空間就會有限。

因此,在股票挑選上,林錫雄偏好股價五、六十元以下,每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在二至三元之間,且每年現金股息殖利率介於四%至五%,股本在二十億至六十億元的公司。

換句話說,就是股價相對便宜的「小而美」公司,但前提是,該公司要符合產業前景好、月營收表現成長的公司;一旦該公司股價較大盤弱勢,且月營收連續性衰退三個月以上,林錫雄就會認為基本面不如預期,即使需停損出場也毫不戀棧。

不過,小豬能不能順利養成大豬,關鍵還在於是否有足夠的養分。於是,林大戶多年的投資經驗,也讓他歸納出一套「養魚理論」──只有大池才能養出大魚。

因此,針對有興趣的投資名單,林錫雄會特別關注公司的營收是否主要來自外銷,從目前來看,最好是來自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中國或新興市場。

防踩地雷股

留意蕭條年分表現 找出打不死的蟑螂例如,他曾經在○九年看好中國汽車市場的爆發力,而決定投資正新輪胎,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時我看好大陸汽車市場每年爆發性成長下,汽車輪胎這類消耗品的市場需求,因此挑了營收主要來自大陸的正新,理由除了產業前景向上,月營收持續攀升,加上每年穩健配息、配股,現金殖利率都有四%。」○九年第三季,正新當年EPS估計八元上下,股價來到六十幾元,具備長線持有的投資價值,林大戶在股價六十幾元陸續買進一千餘張後,經過二次除權(各配發二元與二.五元現金與股票股利計算),股票增加到一千五百多張;一直到一一年七月股價來到八十幾元時賣出,獲利達四千多萬元。

賣掉正新後,林大戶發現同為輪胎股的建大,股價在一二年二月時已跌到三十五元以下,來到他心目中值得買進的便宜價,於是他用正新了結的獲利,陸續買進建大近六百張,平均成本三十三元。直到今年六月除權前,建大來到六十幾元的價位時出脫,加計除權獲利已逾一倍,達二千萬元。

此外,為了避免踩到地雷股,因讀書有限,無法充分了解財報的林大戶,也自己發明一套「打不死蟑螂」選股法。他會請營業員協助他調出公司上市以來的每年度盈虧狀況,特別留意景氣蕭條年度,如九七至九八年、○一年、○三至○四年、○八至○九年的獲利表現。

老先覺也曾失手

金融海嘯慘遭斷頭 一億元蒸發剩四千萬「如果在不景氣都能維持獲利,代表公司生命力如蟑螂般強韌,這樣的公司應該比較不會倒,也比較容易配得出股息股利,長期投資比較有把握。」林錫雄分析。

不過,即使像林大戶這樣的股市老先覺,在○八年金融海嘯時,也曾經因為誤判行情,在台股剛下殺千點時危機入市,最後不惜融資重押,讓他面臨股票資產最高一度蒸發掉七千多萬元的危機。

「金融海嘯剛開始大跌時,我以為發財機會又來了,一直加碼,當時主要投資東聯與中橡兩檔股票,哪知買進後,股價一直落,大盤跌到六千點以下時,不知哪裡生起孤注一擲的勇氣,竟還用融資去加碼攤平,那一次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接到美雲打給我的股票斷頭電話,逼得我只有賣其他戶頭的現股籌現金,以免東聯和中橡被斷頭!」「那時候,我去號子找美雲算算股票戶頭還剩多少,她說剩約四千萬元,本來超過一億元竟剩四千萬元!回到家後,我就嚴肅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股票真的賠光光,日子能過嗎?我盤算了一下,我還有十一間套房租人,一家店面出租……,生活還過得去,就沒那麼難過了!」

挺過金融海嘯

保留三分之一現金 因應未來風暴來襲回頭來看這次海嘯,林錫雄總是能有驚無險地度過,甚至○九年時,中橡一解套,全部轉至榮化,又大賺一筆。直到目前,他不僅已經恢復海嘯前的資金實力,甚至超越許多。

但從此之後,他投資股票總資金部位,一定保留三分之一現金,以待下一次風暴來襲。「下一次崩盤,我打算用這三分之一現金,放空高本益比或虧損高價股,這是我經過那次危機後自己想出來的對策!」為了練習放空,林大戶曾經在綠能股價十八元處放空數百張,最後因股東會召開前強制回補,損失四百多萬元。

「放空也要有謀略,不能看不順眼某檔股票就空它,尤其離股東會太近最好不要放空,這是虧四百萬元學費學到的經驗。」前些日子,他看到儒鴻漲到近三百元,也手癢放空,但學乖了,只放空兩張。

許美雲說,像她這樣每天貼近市場盤面的工作,實在很難不受到市場消息面與多空氛圍的影響,還好從林錫雄身上,學會了在低檔長抱好股當核心持股的智慧,讓自己的財富之路走得更加穩健。「最重要的是,林大戶的故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讓我對領死薪水的上班族也能致富這件事,充滿了希望。」曾經創業,卻以失敗收場的林大戶說:「做生意成功,要靠機運、靠天分、靠貴人,俗話說,生意仔難生;所以,一般人要致富,投資是一條最可行的路。」在投資路上,大家立足點相同,而你能不能勝出,成為像林錫雄這樣的億元級大戶,成敗完全掌握在你手中,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貴人。

大戶 Profile

林錫雄

出生:1941年

現職:退休專職投資人

經歷:中油公司電焊工、監工

學歷:國小肄業

操作資金:約1億元

粗估身價:3億元

營業員 Profile

許美雲

出生:1968年

現職:桃園地區某大證券營業員學歷:東海大學企管系夜間部林大戶買賣 5絕活|| 大戶想的和散戶大不同﹀﹀不一樣1:挑選股票時──散戶:買一般生活消費品經常斤斤計較,買股卻總是馬馬虎虎。

林大戶:對有興趣的股票,先調閱歷年盈虧狀況,特別留意景氣不好的年度是否也能維持獲利;其次,產品主要市場是在中國或新興市場等高成長地區。

﹀﹀不一樣2:股票套牢時──散戶:怨天、怨地、怨人……,經常抱怨到自己受不了,於是認賠殺出。

林大戶:買股之前就有被套牢的心理準備,所以會挑配息、配股相對較高的股票,作為長期抗戰的糧草。

﹀﹀不一樣3:股票出現獲利時──散戶:喜歡用諸如「賺到一趟出國旅行」或「賺到一輛國產車」,來作為獲利了結的理由,因此常常只能賺到蠅頭小利,賺不到大波段。

林大戶:要賺五%、一○%的小利潤,就把房子隔成小套房出租就好了,何必要接觸高風險的股票投資。投資股票起碼的「格局」,至少每次出手就要設定三、四年內獲利五○%到一○○%的報酬率目標。

﹀﹀不一樣4:犯錯賠錢時──散戶:悔恨交加,讓負面情緒凌駕理性,一錯再錯,就是誓言永遠退出市場。

林大戶:曾在兆遠虧一千多萬元,放空綠能虧四百多萬元,但仍能保持正面思考,找出犯錯原因進行檢討,期許自己日後不要再犯同樣錯誤。

﹀﹀不一樣5 :市場崩盤時──散戶:受命運擺布,好運的散戶能即時停損,運氣不好的散戶,可能命喪股海。

林大戶: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投資股市的資金,一定保留三分之一現金當救援資金;如遇崩盤,將挑選本益比過高或虧損的高價股進行放空,作為避險之用。

林錫雄的傳奇財富 人生5階段階段1 童工、學徒歲月(10~27歲)國小五年級時被迫輟學,到基隆廟口一家肉羹麵攤擔任童工。16歲時,想學一技之長,到飛虎牌自行車行學習電焊技術,之後轉到新北市中和的沙拉油廠及新莊太平洋電線電纜公司當技術工。

階段2 考進中油、初入股海(28~48歲)考進中油當電焊工,月薪1500元;為爭取高薪,轉至海洋油源探勘部門,並利用出海二周休二周的假期打零工。30幾歲時,月收入不滿1萬元,仍拿出5000元跟會,標到30萬元會款,44歲首次投入股市,買進台塑、華夏、南亞塑膠、三商銀等股,遇股市大多頭,30萬元滾成300萬元。

階段3 轉進房地產市場(49~56歲)逃過第一次萬點崩盤,將300萬元投入法拍屋,並與友人合覓土地蓋房子;6年多的時間,除了賺到現在所住房屋,還額外獲利上千萬元。

階段4 創業失敗(57~63歲)退休年齡將至,打算拚出自己的事業,與友人合開清潔公司,後因股東意見不一致,忍痛收掉公司。

階段5 股市大亨(64歲~)決定把股票投資當作退休後的事業經營,初期以3000萬元操作,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部位已超過1億元。海嘯期間,股票資產被打回原形,剩4000多萬元,後投資榮化、正新、建大等,股票資產已超過海嘯前的1億元水準。

林大戶苦讀自學的4個投資智慧1.養豬理論 養小豬的投資報酬率最高說明:養豬過程中,幼豬長到小豬過程中容易生病夭折,成豬要養到神豬則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從小豬養到大豬是最容易收穫成果的一段。

應用:選股上,偏好股本20億~100億元,股價20~50元,每股稅後純益(EPS)2~3元或更高的中型股;如去年投資的建大,以及目前持有的威強電、安馳、廣積等,都是養豬理論的發揮。

2.蟑螂理論 挑不景氣也能獲利的股票說明:看公司生存能力強不強韌,就直接看它在不景氣時的獲利表現;如果不景氣時也能獲利,代表公司具有打不死蟑螂般的強勁生命力。

應用:針對有興趣投資的個股,找出其上市櫃以來的各年度EPS,特別留意1997~1998年,2001年、2003年、2008~2009年等不景氣年分的EPS消長狀況。

3.養魚理論 挑主要市場在中國或新興市場的股票說明:大池塘才能養出大魚,市場如果在成長潛力十足的中國或新興市場,未來的營收與獲利才有爆發力,股價更有想像空間。

應用:如投資正新輪胎、建大就是著眼於營收動力來源主要來自中國,目前投資的江申也是這個概念。

4.蚯蚓理論 耗材製造股有蚯蚓般的強勁再生能力說明:公司所生產的東西如屬耗材類,營運上將更為穩定。

應用:如目前投資的電子股揚博,即是著眼於其電子用耗材占其營收比重一半以上;投資輪胎股、目前的生達,及興櫃的阿瘦皮鞋,也是因其產品皆屬於消耗性產品。

林大戶目前持股及買進理由股票名稱 持有張數 2013上半年EPS(元) 收盤價(元,8/27) 買進理由

揚 博

(2493) 450 1.40 24.90 產品主要為電子耗材(蚯蚓理論)

江 申

(1525) 440 1.65 40.40 營收主要來自中國(養魚理論)

威強電

(3022) 370 1.71 37.10 營收主要來自海外、中小型股(養魚、養豬理論)

協 益

(5356) 310 3.91 55.10 獲利極佳的中小型股(養豬理論)

廣 積

(8050) 100 1.21 36.80 獲利穩定的中小型股(養豬理論)

安 馳

(3528) 110 1.24 27.50 獲利看俏的中小型股(養豬理論)

生 達

(1720) 30 1.23 38.55 藥品為消耗性產品(蚯蚓理論)阿瘦皮鞋(8443) 5 0.37 42.09鞋子為消耗品、中小型股、進軍大陸市場(養豬理論)資料來源:林錫雄、Money DJ理財網林大戶給年輕人3個理財良心建議1.第一桶金要靠自己的汗水賺來。

這樣你才能珍惜並善用得來不易的第一桶金,因為上班族邁向富裕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懂得如何管理第一桶金開始。

2.存錢的成本遠低於賺錢。

賺錢得花時間、勞力、心力,甚至是健康,每賺一塊錢,所要付出的成本極為高昂;但把賺到的錢存下來,完全不需要任何成本。

3.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電玩、電視上。

上班之餘的時間,應充分用來兼差或學習投資;看連續劇、玩電玩只是在浪費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02

「養豬專業戶」丁磊攪局者說:易信佔據天時地利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1/56024.html

【導讀】「養豬專業戶」丁磊在2002年推出網易泡泡,但是沒打敗騰訊。今年8月,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易信橫空出世,丁磊希望借它再戰騰訊,在即時通訊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黑馬哥在此分享這篇財富中文網(史穎波)的文章。在冷眼旁觀互聯網的每一波熱潮之後,專注遊戲的丁磊一頭紮進了智能手機即時通信領域。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每天早上,丁磊的手機都會收到一條短信,這是網易內部的短信平台給他發過來的。短信的內容包括每款遊戲消費的點卡、郵箱新增活躍用戶的數量、前一天激活的用戶數量,等等。凡是跟財務和用戶活躍度有關的數據是他每天最關心的。「你做的產品,用戶不喜歡,就不願意花錢;用戶不喜歡,就沒有活躍度。」丁磊說。他把自己定義成互聯網的產品經理,他最關心的就是用戶體驗。

 

杭州網商路上,和阿里巴巴相鄰的是網易研究院。除了辦公區,這裡有食堂、咖啡廳、遊戲廳和體育館。三層的會議大樓,大廳裡明亮簡潔。要不是那幾叢青青的竹子和明式圈椅,你會以為是身在硅谷的某家大公司。2000年6月,丁磊率領網易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去年,網易的營業額為84億元。


丁磊是中國第一位白手起家、借助互聯網的機遇躋身億萬富豪的人物。推開他辦公室的那扇玻璃門之前,我對這位42歲的創始人並不陌生。1999年1月,我第一次見到他。那時候,剛剛成立兩年的網易被CNNIC評為十佳中文網站,他也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2003年,丁磊成為中國內地首富,我剛好參與了那張榜單的調研和製作。十年之後,當我走進丁磊的辦公室,眼前的一切還是讓我覺得意外,就像他剛剛發佈的令業界為之一震的易信。

我一直認為成一件事情要天時地利人和。」丁磊說。在他看來,易信是他第二次挑戰騰訊。第一次是2002年推出的、劍指QQ的網易泡泡。「但是沒有成功,PC上打不過他。」丁磊坦率地說。在即時通訊(IM)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一直是丁磊多年來的夙願。直到智能手機的流行和3G網絡的到來,丁磊看到了天時地利。

「假設沒有3G網絡,智能手機不可能發圖片,發語音也很笨。用文字來聊天,速度太慢。」對即時通訊來說,3G網絡的出現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機會。「用戶需求的存在和一個新型終端的出現,讓我們找到了一個新空間。」

從技術上來說,智能手機主要是兩個平台,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兼容性並不複雜。「在我們的開發計劃裡面,初期開發計劃裡暫不包括諾基亞手機。」丁磊說。在他看來,有了易信之後,智能手機用戶的選擇性會是多樣化的,「也不會有了這個就刪除那個」。

微信的火爆,傷害了傳統電信運營商的利益。據粗略估計,受OTT業務(Over The Top,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於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及數據服務業務)的影響,運營商平均每個月少賺10億元左右。騰訊忽視了電信運營商的不滿,這就給競爭對手提供了機會。在網易的合作方裡,便出現了中國電信的名字。

和運營商合作有哪些好處?「他賣出去的手機可以預裝(易信),流量可以減免,還會有很多。」丁磊說。8月初,中國電信和網易宣佈成立合資公司,中國電信佔73%的股份,網易佔27%。

「一定要有一個創新者,」丁磊說:「我自己覺得,在易信上還是有機會的。有人說我們攪局,我們的目的不是取代微信而是並存。」說起易信發佈第一天的反響,丁磊顯得哭笑不得。當時發佈的版本僅是一個測試版,丁磊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預計每天能有十幾萬的下載量就不錯了。「結果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註冊、留言、發短信全堵塞,搞得我們措手不及。」易信發佈會召開當天,電話留言就達到20萬條。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是丁磊為易信制訂的營銷戰略。「為不同的人群打造他需要的服務,不是說簡單地賺錢,賣個貼圖、打個小遊戲。」丁磊對目前智能手機上社交關係重新建立的速度非常滿意。

和微信不同,易信既可以跟裝了易信的人溝通,也可以和沒有安裝易信的手機溝通。「裝了易信的,通道用的是易信的通道;沒有裝易信的是易信對短信。」丁磊強調這體現了他「溝通無障礙性」的理想。為此,他願意花錢做一個易信對短信的端口。

在丁磊的移動戰略中,易信是網易的無線入口和免費平台。有了平台,自然要在這個平台上放內容,「有自家的,有別家的。」丁磊說,「Facebook為什麼很多人願意用?主要是內容。」說到收費,「收費這個事情不是交給我去定,是你們去定。」想了想,丁磊很果決地說:「如果我不向你收費,騰訊也不敢向你收費。」

網易去年的年報披露,在84億元的營業額中,來自在線遊戲的收入高達73億元,佔到了營業額的九成左右。遊戲業務有全職員工3,645人,其中負責《魔獸世界》的客服人員高達904人。在線遊戲的運營成本佔到總成本的72%。兩年前,手機遊戲開始流行,投資人便一直不停地追問網易的移動遊戲戰略。對此,丁磊一直閃爍其詞,直到今年6月份網易推出《夢幻西遊》口袋版。《夢幻西遊》是一款有近10年歷史的西遊題材遊戲。註冊用戶近2.5億。

之所以遲遲不肯殺入手游市場,是因為丁磊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蘋果的商店裡有超過60萬個軟件,其中大約2/3是遊戲,但是大部分遊戲開發商都不賺錢,這是為什麼?丁磊覺得自己還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所以他對自己說一定「要慎重」,要「把握好投資的方向和節奏」。(參見《丁磊訪談錄》)

根據丁磊的觀察,智能手機用戶玩遊戲的時間一般在5~10分鐘。因此,遊戲的內容策劃和設計就要按照這個碎片般的時間長度去準備。「不能有太多的社交性,因為屏幕太小;也不能跟五六個人同時玩,因為其中一個網絡不好,會導致整體作戰受影響。」丁磊感嘆說,「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品。」

在過去的十年中,互聯網先後出現了幾次新的機遇,比如在線視頻、團購、電子商務,網上支付,但是網易卻一直堅守遊戲、內容和郵箱這幾個最早期的領域。外界一直質疑丁磊的創新能力,丁磊卻反問道:「互聯網的這幾波衝擊,哪個賺錢了?」

「你說人家幹了十年都沒有賺錢,我撒馬跑進去就能賺到錢?」頓了頓,他繼續說:「如果不賺錢的話,(我)幹嘛放下手頭非常賺錢的東西非要去做一個操著賣白粉的心賣白菜價的生意?他們做這個事情我能理解,因為他們不會做遊戲,只能做這個。那我好好的,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郵箱做好,自己的遊戲做好,偏要擠破了頭去做這個呢?我找不到一個理由。但是像易信,我就敢撒進去。」

每週,丁磊會和他的七八位產品經理開碰頭會。這些產品經理分管程序、視覺、交互和市場營銷,等等。在會上,每個人都會講講比如某款產品的發展、現在碰到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地方要改善、要做哪些推廣。如果丁磊說的不對,他並不會介意手下的人反駁自己。最近的碰頭會上,討論最多的話題還是易信。「每個人都要思考,我也會思考。因為我們不想百分之百模仿微信,那就需要很多創新。」丁磊說。

走進丁磊的辦公室,讓我覺得驚訝的是,一位互聯網界傳奇人物的辦公室裡,辦公桌竟然是一張中式的紅木寫字檯。環顧四周,老式的木箱立在牆角,八寶格倚牆而立,落地玻璃邊是一張中式楠木條案。丁磊得意地告訴我,整個網易辦公樓從設計到裝修,從室內到室外,他都參與其中。為了挑選員工們用的辦公桌椅,他參觀過很多知名的跨國公司。

在網易兩棟辦公樓之間,一道淺淺的水景橫亙其中。水景的盡頭,一身白衣、髮髻高挽、手持雨傘、仰頭望天的許仙飄逸地站立在水塘中央。在周圍的樹叢裡,還隱藏著許多刻意安放的太極圖。「這是視覺上的禪意。」丁磊說:「翻譯成一種想表達的態度,就是道法自然。剛才你問我為什麼團購來的時候你不做,視頻來的時候你不做,電子商務來的時候你不做,這就是我的禪:天時地利人和。」

 

丁磊訪談錄

問:易信會有革命性的創新嗎?

答:會有。

問:大概描述一下可以嗎?

答:不行。

問:說說你對「云計算」的看法?

答:云計算這個東西,其實噱頭大過實際。很多公司做「云」都是在扯淡。一年以後你去看他們的業績就知道了。別講那麼多高深的東西。如果你的技術不能以人為本,那就是有點耍流氓。

問:在過去三年中,來自在線廣告的收入分別佔到總收入的10.4%(2010)、9.9%(2011)和9.4%(2012),未來您有什麼樣的計划來提高廣告收入的比例?

答:我為什麼要去提高?讓別人看上去正常一點?好看一點?但我覺得做公司是想給誰看?我的內心只有消費者。我的產品做的好,他的體驗好,我就滿意了。我幹嘛要給這些人看這看那?三七好還是四六好?你說了算嘛?我不Care。

如果今天網易新聞客戶端做的不好,我會Care;如果我們的新聞沒有精準地符合我們的讀者分佈,我會Care。一個公司存在的價值導向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說以利潤分佈為標竿。

問:您作為創始人這樣說當然無可厚非,但網易是上市公司,對股東來說,90%的收入來自遊戲市場,萬一這個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這家上市公司就會有風險?

答:買股票都有風險。金融危機的時候股市也會崩盤。這是個自由選擇的過程。我又沒有求著他去買股票。你要買就買,不買拉倒。你買我首先是你相信遊戲,才買我們。何必今天在我面前指手畫腳。世界是平的,你可以選擇。

問:你對投資人也是這麼說?

答:當然這麼說。在選擇一家公司的時候,你早就應該考慮過,而不是倒過頭來說:如果你把比例改改我就買你股票。我去迎合這些投資人很無聊唉!我做公司的目的就改了。

問:您剛才說騰訊有一種創新的惰性,不願意在細節上精益求精,而易信在用戶體驗上有一些改進,比如聲音降噪、圖片更清晰。但是,騰訊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不是從最經濟的角度來考慮的,畢竟微信是一款免費的產品?

答:你做一個產品,你的出發點是什麼?是用戶體驗的角度還是公司成本的角度?我並不覺得高清的圖片和降噪的聲音會佔很多流量。不是很多錢。我可以坦白告訴你,就是他不願意做。我不是批評他們,當一個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他的惰性馬上就出來了。

問:網易做遊戲一直講究出精品,一款遊戲有時候會耗時七八年,但是現在的手機遊戲,都是幾個人,幾個月就推出一款遊戲,傳統的遊戲製作理念在手游市場是否不再正確?

答:這些遊戲的特點是井噴一下就沒了。但端游是比較長線的。這也是我們進入手游市場比較謹慎的一點。用戶的口味變化的非常快,但是沒有關係,我們還是覺得我們能找到一些方向。

這個市場需要不同類型的遊戲都存在,就像飲食習慣一樣。你不能說經常去順峰就不要KFC。這是一個混搭的市場,既要有碎片時間的遊戲,也要有大型的PC遊戲。手游要更輕量一點,適合入門級的玩家;端游是比較重度的。手機遊戲更多是個消磨時間的工具,成就感體現的弱一點,但PC遊戲成就感要強很多。PC遊戲更多像個社區,進去一看幾百個人,誰的級別高、武器有多厲害、殺敵有多勇猛,這是一種成就感。但是手機遊戲不可能成為一個社區,屏幕那麼小,誰也看不見誰。因此不存在誰取代誰。

問:手游的用戶是不是有可能轉換成端游用戶?

答: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總是希望得到一種成就感來自我實現。你在手機上誰看得見你啊。為什麼打飛機要搞個排行榜?沒有這個排行榜就沒有什麼玩頭。

問:我看網易的業務模式,覺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遊戲,在很多人眼中是玩物喪志,但是另一方面是教育,比如有道詞典、網易公開課。這兩個有對立屬性的業務怎麼能放在一家公司裡面呢?

答:沒有對立,只是中國人的價值觀把遊戲過分妖魔化而已。遊戲是每個人的天性。我們幹嘛要抓住每一秒鐘?總覺得我們應該有非常強的危機感?這樣的價值訴求本身就存在著缺陷。我覺得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快樂地生活。

你看中國本科畢業的大學生那麼多,教育部把文憑給他們,說明他們學習這方面Pass了,問題是他們學了那麼多東西,能找到工作嗎?這個社會需要他們嗎?你會發現其實他們蠻痛苦、蠻糾結的。有的時候我在思考,這個社會的分工機制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可能需要一批非常優秀的精英來發明這種理論,但是大多數人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也應該開心的生活。

換句話說,我也覺得為什麼要把一個全民教育的責任交給一家公司去做?當然,我們也有有道辭典,也有網易公開課,當我相信這能改變千千萬萬個中國人。

問:8月初,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以2.5億美元收購了有135年歷史的《華盛頓郵報》,你對此有何評價?你有收購傳統媒體的打算嗎?

答:收購傳統媒體可以獲得內容,但是這個獲得內容的方法是不是具有最佳性價比?會不會把我們牽扯進去?我們本來是要做杯酸奶給用戶,結果跑去養奶牛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網易是非常尊重內容的公司。我們最近幹了一件事情,改變了行業的規則。有一家原創文學網站,他和作者的收入分成比例是五五開。網易從去年開始做云閱讀,我們把收入百分之百還給作者。上個月,這家網站也宣佈提高作者的分成比例。

問:你看好可穿戴式電子設備嗎?比如谷歌眼鏡和智能手錶?

答:谷歌眼鏡不看好,看好智能手錶。如果你今天戴著一副谷歌眼鏡和我聊天,你覺得我能和你聊天嗎?谷歌眼鏡是一個便攜的信息獲取工具,但不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平台。而手錶是信息採集平台,我相信手錶會和我們健康的參數全部掛起鉤來,它將會成為一個智能的健康管理中心。

最後我想跟你說的是,這個世界上,除了蘋果公司很了不起,還有就是谷歌。我覺得谷歌才是真正非常了不起的公司。

養豬:我們可以吃了

我覺得沒有人能理解我,即便講出來人家也會覺得你是個騙子,拿一個幌子在騙人。我幹過這樣的事情,全中國沒有人可以理解我。你知道我幹了一件什麼事情?養豬。

這個事情真還是因為我想做一個中國的農業科普,高效農業的實驗。但是大家都當笑話在看。世俗的無知已經讓我覺得無法溝通了。

中國養豬的科學家是誰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你找不到一位科學院院士是豬的養殖管理專家,那你不覺得我們更應該去做這件事,並且用我們的錢、用我們的實驗去改善嗎?

今天中國很神奇的一點就是大家都不接地氣。不接地氣導致沒有常識,這是我們的悲劇。你說這種常識性的悲劇我是不是應該通過行動來告訴大家?我就用行動來告訴你!

養豬遇到的困難簡直太多了。很多專家跟我們說,豬舍的溫度超過28攝氏度,豬就會吃不下東西,長肉就會慢。但是實際上,我們發現不是這樣子,而是和豬種有關係。中國有很多人在研究大熊貓、白暨豚和藏羚羊,你告訴我誰在研究養豬啊?還是說養豬這個東西不需要研究?如果不需要研究,為什麼我們的食品那麼不安全?

我沒養過豬,但是我上大學也沒有學過互聯網,不是我自己也搗騰出來了嗎?拍《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原來是名卡車司機,寫小說的余華以前是位牙醫,音樂人羅大佑以前是位放射科醫生。我覺得只要有足夠的用心和學習精神外加知識的組裝能力,基本上還是能做出一些事情的。

我們設計的豬舍可以養4,000多頭豬,但在測試階段只用了一棟。測試的內容包括房子的降溫能力、要不要送風、一頭豬的活動面積到底是1平方米比較好還是2平方米比較好。在杭州40攝氏度的夏天,豬到底吃不吃飼料、吃飼料之後到底長不長肉?長肉的規律是什麼?排污又怎麼辦,等等。全中國有多少人像我這樣跑過這麼多豬場?日本、荷蘭、德國、西班牙還有中國的。

中國地少,養殖密度比較高,這對我們是一個挑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就是排污。每頭豬每天排泄2公斤的糞便,你怎麼能做到不影響周邊的環境,不讓大家聞到臭味?你知道中國的豬場都不敢叫大家去參觀,原因是什麼?排污都沒有解決好。我也不敢很快地上啊!如果密度太高,污水處理系統跑不過來,影響周圍的人,肯定被人家砸。我寧可小一點,慢慢來,一遍遍處理,一遍遍測試,理順了我才敢上。

我們天天吃的這個豬肉,出了問題大家都是放下筷子罵娘。這麼多互聯網公司,我是第一個跳出來做這件事情的。花費這麼多精力,結果大家都覺得你是一個神經病。

我們的豬肉不會很貴。正是因為不會貴很多,我們才去做這件事情。我們想告訴大家,這樣認真地養、這麼認真地做,消費者還會買單的。已經有一個測試週期的成豬過來,我們可以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98

2萬畝貧瘠地 竟藏身超級養豬王

2013-11-09  TCW  
 

 

同樣是做「吃」的,貴州台農集團董事長李昭宏想吃下的市場,是豬肉。

十六年前結束台灣事業,到貴陽投資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萬元)開飼料廠,當時,李昭宏可是全貴州省最大尾的外資!

那時他與三位友人計畫從天津、上海、廣州、貴陽,分進合擊攻略中國飼料市場。然而,當其他人搶著去沿海城市,唯獨李昭宏在貴陽待了下來,一來不想過度競爭,二來看好偏僻貴陽的續航力,現在他不僅是四人中唯一持續獲利的,公司資產還翻了二十一倍。

這天下午,七十三歲的李昭宏親自開車,帶我們上山看他的養豬場。偏鄉早早就放學了,沿路都是走路回家的孩子,多半得走上一、兩個小時。不過李昭宏的養豬場更偏僻,泥沙飛揚只容一台車經過,但打開大門後的一整片兩萬畝山頭,全是他的。

人口逾四百萬的貴陽,一天得吃掉三千頭豬,本地只能供應三分之一,其他要靠廣西、四川、雲南、湖南支援。李昭宏本來只想做豬雞飼料生意,十年前貴陽政府要落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打算公費大規模買進小豬仔分配給農民,但是運輸折損夾雜傳染病的擔憂,最後這筆經費,給了在台灣已經有養豬經驗的李昭宏,就近供應。

最早時只有一百頭豬,現在他卻是全貴州省規模最大養豬場,而且還是全省唯一的國家儲備肉基地場,養殖規模年底將達七萬頭;二○一○年,台灣一萬多家養豬場,平均飼養規模還不到六百頭,李昭宏的王國之大可以想見。

在貴州,之前農民因為收入少,養豬就是日夜盼著長成賣錢,只有過年時殺一頭豬製成臘肉給自家吃,一吃就是一整年。但二○○九年後工資上漲,農民到工廠打工,一個月就能領人民幣兩千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七百元),抵過一年工資,因此他們漸漸不養豬,改買養豬場的豬肉了。

那年賣得好跩!30位官員接棒拜碼頭

看準這個商機,許多中港台的實業家爭相投入養豬事業,一下子就從二○○八年的供不應求、豬價奇貨可居,反轉為隔年的價格崩盤。不過李昭宏一直採取逆勢操作,二○○六年市場普遍對後市悲觀,他反倒是大舉養小豬,後來豬價大好,貴州省只有他有小豬可以賣,那一年,至少有三十位貴州省農民牧相關的官員接棒拜訪李昭宏,央求他早日釋出小豬。

「那年賣得好跩!」李昭宏一邊回想,一邊笑得瞇起眼來。

二○○九年後行情走軟,但台農累計虧損金額只有大賺時的一小部分,加上飼料廠一直獲利,李昭宏再次反向思考,決定收買同業經營不下去的養豬場,今年逆勢擴張並且轉虧為盈,營收估計破新台幣五億元。他認為,這幾年的激烈洗牌後,中國豬價已經止穩,明年將因供不應求而回溫。

豬價未來走勢不得而知,但李昭宏十六年前棄繁華沿海、獨自走入貴州偏山的決定,如今已獲得豐厚報酬。

貴州敢花錢的消費習慣,是全中國出了名的。雖然,現在的貴州,人均GDP全中國倒數前幾名,工業化程度落後全國十五年,但正因為落後,尋找機會的人更要不落人後,下一個財富才會落在你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37

解放軍還養豬種菜嗎?菜兵”、“豬倌”特殊兵消失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681

分布在沙漠陸上邊疆或偏僻的海島上的部分軍營依舊存在農業生產的現象。圖為2007年6月24日,駐守在西北艱苦地區的武警寧夏總隊吳忠市支隊三中隊官兵們正在對蔬菜進行采摘。 (東方ic/圖)

艱苦樸素?還是形式主義?2015年10月,武警湖北省總隊襄陽市支隊六中隊黨支部的一個決定在官兵中引發熱議:辛辛苦苦經營數年的兩畝菜地要全部毀掉。

負責夥食供應的司務長向軍惋惜地說,靠著這塊地,中隊幾年沒買過菜。這麽好一塊地,為何要改建成為訓練場?

“抓好菜園子才能豐富菜盤子”?

中國軍隊養豬種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軍隊要從事農副業生產寫入官方文件。

1938年7月,陜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召開第二兵團軍政首長會議,中心議題是決定在部分軍隊開展以種糧、種菜、餵豬等為內容的生產運動。次年2月,中共中央專門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表講話, “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

“抓好菜園子才能豐富菜盤子”,養豬種菜一直是軍營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基層部隊的營區內迄今保留著此類宣傳口號。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漸探入深水區,任何想把軍隊後勤保障建成“萬事不求人”的“軍隊小社會”,都是對現實的脫離。中國軍隊開始探索市場化的後勤保障之路,這幾乎成為軍隊的共識:軍隊後勤保障必須向社會和市場開放,軍隊的現代化程度越高越要開放。

2001年,稱為“軍委16號文件”的《總後勤部關於深化軍隊物資、工程、服務采購改革總體方案》出臺,軍隊物資采購改革在全軍啟動。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養豬種菜等農業生產基本告別軍營。然而,南方周末記者深入至少17處軍營發現,依舊存在農業生產的現象,大多分布在沙漠陸上邊疆或偏僻的海島上。

“一個土房一只狗,七八士兵沙漠走”,經過十多年的改造,武警寧夏總隊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占地近2000畝的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沙漠已是初冬,武警寧夏總隊後勤基地1700平米的溫室內,生長著30多種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瓜果,立柱上依靠著紅葉甜菜,螺旋盤水培的紅芹菜,基質栽培的奧運五色西紅柿等蔬菜也郁郁蔥蔥。

種菜養豬的新聞也不斷見諸報端。僅2015年10月,解放軍報就有兩篇新聞稿件,關註基層部隊養豬種菜。

“養豬種菜頭頭是道,組織訓練無從下手”

“部隊是用來打仗的,一切工作都要為戰鬥力建設服務。” 武警湖北省總隊襄陽市支隊六中隊認為,農副業生產搞得再好,也要為訓練場建設讓路。

年初以來,該總隊共挖掉菜地、草坪90多畝,拆掉豬圈32座,填平魚塘2個,新建射擊、搏擊、攀登、投彈等訓練場地200多個。

“菜兵”、“豬倌”等一些特殊的士兵建制也悄然消失。2015年6月,記者赴駐守滇南的某邊防團采訪。上世紀80年代,中越邊境的硝煙剛彌散,駐地經濟條件落後,道路崎嶇,蔬菜肉類保障比較困難。該部決定,在管理3公里外的空閑營房和土地開墾荒地,輪派一個班負責生產。

隨著駐地經濟快速發展,市場供應的蔬菜肉類日益充足,後勤供給對“生產班”的依賴逐年降低。直到近年,該部決定撤銷存在30年的“生產班”,官兵完成“歸建”,6名戰士扛著鋤頭回到連隊。

這也意味著,數千年以來“屯兵制”的終結。艱苦樸素不要了?還是搞形式主義?一時,爭議又起。對此,解放軍報曾刊文批評,某團後勤系統走出“養豬種菜頭頭是道,組織訓練無從下手”。

從軍數十載,國防大學科技教研室張召忠將軍深有感觸,“軍隊過去‘大根據地’的形式已不再適合部隊的發展,過去的炊事班、炊事員,現在只需承包一個餐飲公司就能解決,諸如此類還有汽車修理兵、衛生兵等等,完全可以依托社會力量。而大聯勤的成功,必須要達到思想認識、物質基礎和機制約束三者相互協調。”

中國軍隊正將“大聯勤改革”推入深處,養豬種菜在軍隊改革中徹底消失。

“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曾花很大篇幅宣傳某部隊養豬種菜的事跡,地方上有人不禁問:難道國家大把的軍費是用來培養飼養員的嗎?”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撰文認為,觀念的改變才是最根本的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48

養豬賣魚也要品牌 現代品牌農業助推產業升級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22/964320.html

“現代品牌農業的發展,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有效途徑。”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李傑人說。 11月20日,2015中國農牧行業品牌營銷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會上,李傑人做了以“現代品牌農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思考 ”為題主旨演講。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現代品牌農業的發展,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有效途徑。”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李傑人說。

11月20日,2015中國農牧行業品牌營銷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會上,李傑人做了以“現代品牌農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思考 ”為題主旨演講。

“現代品牌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引入現代生產發展理念,有利於促進農業面向市場經營,有利於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應用,有利於構建綜合性農業產業體系,有利於新型農民的培養。”李傑人說。

在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研究看來,中國正進入“智本農業”時代。他介紹,“智本農業”是智慧與資本深度融合之下催生的產物,是兩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相結合產生的一種農業新業態,是“智慧農業+資本農業”形成的新的產業形態,是中國農業4.0版(小農經濟為1.0版,機械化農業為2.0版,精準農業為3.0版)。

李後強表示,智本農業具有智能化、資本化、市場化、品牌化、人本化等特征,“智本農業”的本質特征是實現了人腦與電腦的充分結合,改變了傳統農業的勞動力和勞動工具。同時,“智本農業”是一種資本密集型產業,要求大量先進裝備、現代技術和高級人才投入農業生產經營環節,其投入強度是傳統農業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毫無亞於一般工業項目投資。

實際上,有了品牌提升附加值,不僅有助於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還對企業發展助力不少。

“當今在品牌營銷的大環境下,我們逐漸發現行業里面多了許多品牌營銷和品牌營銷機構,多了許多活力和生機。”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

劉漢元認為,行業內大家都在跨界發展,每個企業的品牌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的獨到之處,也許能為行業找到新的活力,“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農牧行業能夠產生更多響當當的品牌。”

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打造高價值農牧產品?中國品牌農業戰略推進中心主任韓誌輝認為,塑造農產品食品品牌,發展品牌農業,首先必須要認清楚品牌到底是什麽。同時“企業要做品牌的有效植入,就必須把品牌的關鍵信息通過品牌形象傳播,完整地植入消費者的潛意識,逐漸變成消費者的意識,如此,品牌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 每日經濟新聞
  • 周歡
  • 謝振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88

養雞養豬如何養出“創業板第一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118

 

自動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圖為溫氏集團種雞場工人在撿種雞蛋。 (CFP/圖)

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小縣城里的養豬養雞企業,為什麽能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最大的“巨無霸”?創始人早年留下的“企業性格”、全員持股制度以及對技術進步的重視,成就了它的財富神話。但現在,它遭遇了新的問題,包括環保紅線、土地瓶頸等。

“沒什麽變化呀?要說感覺,就是又被你們打擾了。”

2015年11月10日下午,48歲的黃植強一邊為南方周末記者倒茶,一邊操著“粵式普通話”開玩笑。

就在一周前,他的“合作夥伴”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溫氏股份”)通過換股吸收合並方式登陸創業板,上市當天流動市值超過2000億元,一舉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

一時間,溫氏財富神話引起議論紛紛,許多人質疑為資本泡沫。

不過,外界並不熟悉的溫氏股份,在行業里卻早有聲名:2005-2014年10年間,溫氏年複合增長率20%,利潤增速21.47%,成為國內最大的畜牧企業。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380億元,凈利潤26億多元,銷售肉雞近7億只,占全國銷售總額近1/10,肉豬銷售1200多萬頭,生產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

拋開估值等資本市場因素,一家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叫新興的小縣城里的養雞養豬企業,為什麽能成為這樣一個“巨無霸”?

全員持股的背後

相比起溫氏上市引發的市場喧囂,老黃更關心自己豬欄里的現實:他身後的電視屏幕里沒有播電視節目,而是分格顯示著不同的監控畫面——十余個監控攝像頭掃視著他的六十余畝豬舍和魚塘。全自動的投料和刮糞清掃、溫濕度調節養殖系統,讓他在房間里“輕松養豬”。

早在1998年便開始以“公司+農戶”形式與溫氏合作養豬的黃植強,養殖規模從17年前的數十頭增長到今年的1800頭,並在2012年成為溫氏集團的首家“物聯網自動化養殖示範戶”。

自此之後,黃植強最主要的工作反而成了“接待參觀”: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參觀者們,好奇地打量著“物聯網豬舍”內的每一個細節,反反複複地問著相似的問題——養了十幾年豬的老黃現在覺得“這活兒比養豬還累”。

1990年代,黃植強是新興縣城里為數不多的西餅店“面包師傅”,但他的小店沒有頂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而倒閉,思前想後之下,他最終包了60畝土地養豬養魚,並成為溫氏的農戶。

此時,溫氏已經養了十幾年雞,在當地越來越有名氣。

已故的溫氏創始人溫北英,1932年出生於新興縣一個書香世家,早年的坎坷經歷和自身佛儒綜雜的學理思想,使其在青年時期便形成了兼具儒家社會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大同主義”價值觀。1983年,身為新興縣食品公司幹部的溫北英停薪留職,聯合七戶八人集資8000元創辦的簕竹雞場,也因此帶上某種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所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式的理想色彩。

在當地人的講述中,溫北英在1986年為了幫助經營磚窯生意失敗的村民何鳳林改行養雞,針對其缺乏經驗和技術的狀況,提出“養戶記賬領雞苗和物料,公司統一收購代銷”的辦法,其後成為溫氏發展壯大的里程碑,“公司+農戶”的商業模式就此延續下去。

在這個模式中,不能不提的一項重要制度,便是全員持股。

這也是溫氏“同創(業)共富(裕)”的企業經營理念與“文化基因”的早期標誌:1990年溫氏養雞產業初具規模後,推行“全員持股”制度,發展了幾千名股東——這一與華為近乎同時推出的全員持股機制一直延續至今,早期入股的員工如今大多身家千萬甚至上億。

據溫氏股份上市報告顯示,在公司上市前夕,現任董事長溫鵬程所持股份不足5%,11名溫氏家族成員所持股份比例僅為16.74%——由於員工股東人數超過了“公司發起股東不得超過200人”的法規限制,溫氏集團在等待近十年之後,才依照新政策以首家“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身份通過上市審批。

承載著創始人理想的員工持股機制不僅增強了企業凝聚力,更在此後遭遇行業性巨災時成為共度難關的精神紐帶。

上世紀90年代新興養雞業曾經歷過一段“年年倍增”的高速發展階段,並在1990年代中期形成了號稱“三溫一古”的四大養殖場格局。溫氏僅為其中之一,與其他三家規模相當。

1997年全國性禽流感爆發,養雞行業陷入“滅頂之災”:肉雞銷量暴跌的同時,價格從每斤五六元暴跌至一兩元。幾乎同時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引發信貸緊縮,更加劇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三溫一古”中的另外三家就此分別退出。而溫氏憑著其全員持股機制下的“同舟共濟”,與前期穩健經營所建立的風險基金,不但繼續履約收雞,而且還保證農戶能有盈利。

“當時公司基本上是收一只虧一只,但農民還有賺,只是賺多賺少而已。”一位1990年代初便關註溫氏的當地縣畜牧部門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發揮了關鍵作用,“農民都是眼看口傳的,看見跟溫氏合作能賺錢,自然就去了”。

經此一役,溫氏於1998年反而擴張,正式跨入養豬行業。包括這位負責人的親戚和黃植強在內的諸多養殖戶們,都是沖著“跟溫氏能賺錢”的口碑,跨入了他們此前從未接觸過的生豬養殖領域。

此後,公司與農戶的合作模式,也不斷在變化:先是“義務幫忙”,幫周邊農戶代買雞苗飼料,順便幫他們收購肉雞銷售;隨著公司自身的種苗場和飼料廠陸續建立,“代買代銷”模式便漸漸變成了產業鏈分工——溫氏負責投資大、技術性強和市場風險較高的育苗、飼料、防疫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農戶們則漸漸集中到養殖環節,最終形成了市場研究機構們所觀察到的“養殖服務企業”模式。

一位溫氏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現在的模式:農戶建好場地之後,就去溫氏領豬苗和飼料、疫苗等,“記好賬,不用給錢,光給每頭一兩百塊左右的押金。”每一戶溫氏都會派技術員跟蹤,一個技術員大概管三五十戶,養到5個月200多斤左右,“技術員就告訴他明天或者後天這個豬要怎麽出欄,就帶買豬的人直接去他那里”。

這一被研究機構總結的“輕資產、高回報”的“公司+農戶”模式,在過去二十多年中被無數同行學習和模仿,但總是被形容為“看得見、學不會”。

在溫氏工作了十余年的溫氏股份董事會秘書梅錦方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他看來這些研究者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背景,“其實溫氏的商業模式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在二十多年發展過程中自然生長起來的。從先董事長到現任管理層都非常註意各方勞動者的利益平衡。”

在梅錦方看來,“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下,農戶還是屬於弱勢群體,“你不去考慮他的利益,他也不會跟你長期合作下去”。

“生意人每一單生意都要賺錢,但企業家會認為,今年虧了明年我還能賺回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把事業做大。”梅錦方表示,這種思維方式已經不是“商業計算”,而是近乎某種“企業性格”。

(梁淑怡/圖)

六百多篇論文

“溫氏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就是技術進步”,前述畜牧部門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1992年他們曾請來華南農業大學兩位教授為新興縣養殖企業講課,最後兩位教授一直跟溫氏合作到退休。

當時,溫北英就以10%的技術股權形式邀請華南農業大學與公司全面技術合作,後來漸漸發展到“產學研一體化”基地模式。

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知網”網絡數據庫中的檢索顯示,以華南農業大學為發表單位的溫氏集團論文便達六百多篇,涉及疫病防治、養殖技術到經營管理乃至三農政策等諸多領域。現任公司副董事長的溫誌芬亦兼任華南農大客座教授,並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

這在養殖企業中並不多見。不僅幫助溫氏在養殖技術上進步,而且在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發展視野上也與傳統的“鄉鎮企業”有了明顯不同:早在1990年代初溫氏便在華南農大的技術支持下,開始了自建局域網式的“信息化管理”嘗試;到了2005年,經營規模已經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氏,在企業管理軟件巨頭金蝶配合下,建立起“量身訂制”的集中式信息系統(EAS系統)與集團運營決策支持數據平臺。

這一系統不但能及時反饋全國各個區域市場銷售狀況和經營數據,而且還能直接觀察到養殖戶聯網豬舍每一頭豬的養殖數據。

在溫氏“起家之地”簕竹鎮石頭沖村,“自動化養雞示範戶”溫誌開的妻子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2012年前他們兩夫妻一起能養六七千只雞,而她現在一個人管著三個大棚里的18000只雞。

騎著摩托剛從山上回來的溫誌開則告訴記者,空下來的他在2013年又包了幾十畝林地種案樹,“兩年後就能砍了,到時看看能賺多少。”

這種自動化改造,大大解放了農戶的生產力。養豬戶黃植強的一棟自動化豬舍可養豬1000頭,只需他一人管理;而另外兩棟尚未完成改造的傳統豬舍,一共只能養800頭豬,還需要另外請兩名工人。

前述畜牧部門負責人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新興縣現有八千余戶養雞戶,多年以來平均養雞規模在六七千只,“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兩個人在家也只能養這麽多”。但是隨著自動化養雞技術的推出和不斷完善,近兩年養雞規模達到3萬-5萬只的“大戶”已經有兩三百戶了。

“前兩年溫氏給我一個數據我不信,打電話到養戶家問他養了多少只雞。”該人士說,他看到的數據是3萬只,但到打電話時才發現“人家已經養到5萬只了”。

“養雞和養豬都是周期性很強的行業,你可以適應周期但不能回避周期,”梅錦方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像2013年和2014年就是“雞周期”和“豬周期”共同的低谷,對企業利潤影響很大。對此溫氏通過這些信息平臺所作的前期信息搜集分析,一方面控制規模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則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進行投資套保以減少損失,“前兩年我們養殖業收益才兩三億元,但投資收益也搞了幾個億,對利潤下滑有個緩沖作用”。

與此同時,溫氏對養殖戶們的收購價格仍然穩定上漲。“漲幅也許不太大,但是能保證你勞有所得。”梅錦方表示。某種意義上,龐大的溫氏集團就象市場波動的“緩沖器”與“安全墊”。

環保中的危與機

“既然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關鍵,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中小規模的散養戶?”

面對南方周末記者的這個問題,梅錦方沈吟片刻:“不好找地”。

這是溫氏面對的新問題。

隨著近年農村土地功能調整和流轉增加,養殖大戶們不時發現自己看上的地因為是基本農田而沒法承包。

同時,隨著各級政府對環保的重視,許多地區劃定了嚴格的“限養區”和“禁養區”,養殖規模也難以擴大。

“2000年前你來新興,一進城就聞到滿街的雞豬屎味”,前述畜牧部門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因為當時沒有相應環保政策,許多有機肥加工廠把收來的糞便堆在街道旁晾幹,“連新興本地人也受不了”。

但現在,“滿城糞味”在新興已成歷史,近兩年又成立了新興江環境治理辦公室,“把沿江附近的養殖場都清理了”。

環境治理的效果有目共睹,但對於農戶們而言,“環保指標”卻成了他們擴大養殖規模“政策紅線”。

養豬大戶為黃植強為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算下來是一戶養500頭豬(一年兩欄1000頭)還不如出門打工劃算,因此散養戶近年逐漸出現“棄養”現象。

他指著自家豬場旁邊一片拋荒的耕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沒法包下來,是因為“沒有指標”——這個指標,是指政府根據豬場的糞便汙水處理能力,為豬場設定的“養殖上限”,要提高養殖數量,就必須相應提高環保排汙處理能力。

黃植強說,豬糞可以通過固液分離機幹燥後作為有機肥或魚飼料,比較難處理的是豬尿和汙水——必須在凈化池中通過水浮蓮等植物分解後,再排入魚塘進行二次“生物凈化”,此後才能排入溝渠,“直接排放是要罰款甚至關場的”。

但對溫氏股份而言,“環保紅線”並非僅僅意味著成本與風險。

梅錦方坦承,由於畜牧業的環保概念剛提出不久,公司在這方面“找不到什麽現成的經驗和技術”,只能自己摸索創新,比如聯合技術研究部門對各種地理和氣候環境下的環保模式進行專項研究,設計出符合不同區域特質的環保技術體系和實施標準。

就在黃植強的養豬場旁,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一個桶狀的設備。“那是溫氏在這里測試的凈化裝置”,黃植強說,公司技術員已經來“搞了好幾個月”,現在的凈化效果還不太理想。

“你看外邊玻璃管里的水還是黑的,什麽時候能變成透明的,就表示這個水可以直接排放了。”黃植強聽說,溫氏最近在韓國找了一家技術公司合作,“過幾天可能韓國公司的技術員也會來這里”。

(南方周末實習生陳綺穎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440

醜農作當飼料 花田喜彘意外養出胡蘿蔔豬 接手家業》科技新貴出手 把養豬當品牌經營

2016-01-04  TWM

創辦人張勝哲曾是年薪破百萬的科技新貴,七年前返鄉接下養豬牧場, 他將賣相差的農產品拿來養豬,還立志讓「花田豬」名號響遍國際。他表示,「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很偉大,我唯一能夠做的事,就是養豬。」未來這裡可以放酒、 這裡做豬肉燒烤區,客人來這裡我就烤我們家的豬肉給他吃,我要把這裡變成花田喜彘的展場……。」花田喜彘(音同:秩)創辦人張勝哲,同時也是「永隆」牧場 的第三代主人,來到了從小成長,如今卻杳無人跡的老家;他一邊訴說童年故事,一邊勾勒對未來事業的想像。彷彿豬肉界的「微熱山丘」,即將在宛如廢墟的三合 院中誕生。

花田喜彘創辦人張勝哲,曾經是年薪破百萬元的科技新貴,七年前,他頂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及中興大學應用數學資訊組碩士雙學位光環,重返家鄉「彰化田 尾」,一肩扛下爺爺傳承下來的六十年牧場。脫去西裝、挽起袖子,餵豬、趕豬、洗豬……,樣樣自己來。五千頭豬的永隆牧場,連他總計只有四名員工,平均每個 人起碼要負責飼養一千多頭豬,難怪他苦笑地說:「剛回來接班三個月,我就瘦了八公斤!」

環保創雙贏

豬吃農產淘汰品 肉質更軟嫩三年前,專銷紅蘿蔔到日本的雲林縣東勢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文星一句:「你的豬如果吃了我的胡蘿蔔,肉也許會很好吃喔!」對談之中,張勝哲 發現,其實農市裡,許多農產品因為賣相不好,被摒除在市場外,成為無利用價值的格外品(編按:指農作賣相不佳而成廢棄物),相當可惜。不過轉個念,他心 想:「豬的食量很大,不如讓豬來消化這些在消費者眼中品相不好看、營養卻一點也沒少的不良品,這樣不但能避免浪費,也能取代一般飼料。

於是張勝哲主動找上中興大學進行肉質檢測,驗證食用胡蘿蔔之後,豬肉中含有對人體有益處的β胡蘿蔔素,肉質也會變得軟嫩可口。

紅蘿蔔創造出效果以後,去年胡蘿蔔產量過剩,有朋友直接送給他二十噸,因為「送人都沒有人要。」對張勝哲來說,讓豬隻吃胡蘿蔔是「雙贏」,除了可解決格外品問題,還可以養出有台灣味的豬。此後,他的格外農產品又加入地瓜、金針菇、紫錐花等。

「你知道全台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就是彰化田尾嗎?我們的牧場就在田尾,所以我將品牌開頭取名為『花田』,才有在地性;我希望大家吃到我養的豬時,能夠抱著愉 悅快樂的心情,這就是取名為『喜彘』的原因。」張勝哲解釋品牌名稱的由來。他說:「我是科技業出身的,科技產品講究的是全球化,但農產品卻講究在地化!」 他看到西班牙以伊比利豬聞名全球,也期望自家生產的「花田豬」,也能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推農業品牌化

靠網路行銷 「牧場到餐桌」理念「我要做品牌,才能打出知名度,有了消費者的支持,才能掌控價格。」張勝哲透露,豬價與一般原料產品一樣,隨著市場波動,因此豬農的生計也只能「看天吃飯」。

這兩年,豬價一公斤在六十八到七十元之間,算是好的價格,一年可以帶來近四二○萬元獲利;但前幾年也曾低到一公斤五十元,牧場立刻面臨數百萬元的虧損。

所以,張勝哲強打品牌,靠著吃格外品的胡蘿蔔豬,利用募資Flying V平台,宣揚「牧場到餐桌」的銷售理念,沒想到一舉擦亮自家招牌。此外,他也努力找尋B2B(按編:企業對企業)商業模式,目前在名店中西融合料理樂埔 町、北歐料理MUME都吃得到,未來自家網購平台也會上線。

好點子獲青睞

成功在募資平台 籌到百萬資金他富有創意的商業模式,讓他在參加今年農委會的農業好點子募資競賽時,成功在Flying V上,募到一○二萬元資金,一舉得到評審團青睞,獲得第一名。

「人的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很偉大了。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養豬。」張勝哲坦承,目前吃格外品農作物的豬隻,只占牧場的部分產量,畢竟飼料成本偏高;但隨著自家豬肉產品品牌化,有更多消費者支持,未來將會有更好的成果。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