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初創企業採用的領導風格:強勢與寬容如何選擇?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5/144412.html

強勢抑或寬容?

CEO應當採用怎樣的領導和管理風格呢?這是一家新晉公司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之一。一般來說,領導風格分為兩類:強勢型與溫和型。強勢型領導的特點是目標明確,紀律嚴明,務實,注重結果,集權式管理。寬容型領導的特點是開放式管理,分權,具有探索性,注重激發員工天生的創造力。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風格,無所謂哪種好哪種不好。你只要知道這兩種風格適用於不同的公司和市場環境就可以了。

需要指出的是,這兩種領導風格並不構成創新型公司與非創新型公司間的分野,它們都能被應用於這兩類公司,至於具體採用哪一種,主要取決於CEO和企業創始人的想法。

在一家創新型公司裡,強勢型和寬容型領導風格都有用武之地;即便是一家比如主打大客戶服務的非創新型公司,這兩種風格也都同樣適用。關鍵是你得明確地知道自己公司的發展目標,並瞭解這兩種領導風格各自是如何服務於這個目標的。

谷歌與蘋果的範例

在此,讓我們以蘋果和谷歌這兩家著名的公司為例,來看看強勢型與溫和型領導風格是如何在現實中運用的。蘋果公司是運用強勢型領導風格的典型,而谷歌是寬容型領導風格的典型,但正如我們所知,這兩家高度重視創新且領導風格截然不同的公司都在各自的創新領域取得了成功。

在分析蘋果公司領導風格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是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因為在新任CEO蒂姆·庫克的領導下,蘋果公司與以往相比已大相逕庭,研究如今的蘋果公司已經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在喬布斯的領導下,蘋果公司是一家紀律嚴明的企業。喬布斯是一位結果導向型企業家,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嚴苛的老闆,經常對下屬提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要求,有時甚至很粗魯。不管你如何評價他的領導風格,他的風格確實取得了很好的實效。他手下的人不得不讓自己隨時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實際上,他們常常因此有超水平發揮,而這恰恰正中喬布斯的下懷。

喬布斯掌控蘋果公司時,這家公司的權力高度集中,旁人提出的任何計劃、想法都必須在得到他的批准後才能實施。這種集權管理有效地統一了公司上下的思想和行動,由此,蘋果公司才研發出一系列可靠性和兼容性均屬一流的產品。在蘋果公司,喬布斯一個人說了算,每一項工作的細節都必須得到他的認可,這使得蘋果公司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能夠在全球各地保持高度一致。

有些員工可能不喜歡這種領導風格,認為這會限制自己創造力的發揮。像這樣的員工在蘋果公司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因為這家公司無意培養個別員工的創造力,而是致力於通過提供統一的產品和服務來創造一致的客戶體驗。

強勢型領導非常重視成本控制,這種領導風格追求的目標之一是創造高額乃至超額的利潤,這意味著產品的高價值將轉化為高價格和高毛利。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強勢型領導會將生產成本降到最低,哪怕這將擠壓銷售商們的競爭空間。所以,強勢的領導風格並不僅僅針對自己企業的員工,還會影響到商業生態鏈上的銷售商和供應商。深受生產企業這種高度集權管理影響的銷售商和供應商,是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開展業務的。

再來看看谷歌的領導風格。谷歌總是強調自己非常注重員工創造力和發展機遇的提升,所以長期以來谷歌都允許員工在為公司工作的同時另起爐灶。谷歌的員工每週最少可以拿出半天的時間來做自己個人的項目,公司對此不予干涉。顯然,這種事在喬布斯治下的蘋果公司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蘋果公司追求的是包括蘋果電腦、iPhone、iPad等電子設備在內的一個產品系列。而谷歌追求的是產品的多樣化,所以很難採用大一統的思維方式與行事原則。除了搜索引擎這個核心產品之外,谷歌已陸續研發出安卓系統、谷歌眼鏡、電子郵件,地圖與導航、超高速寬帶服務、互聯網氣球、無人駕駛汽車等產品。這家公司統一的產品線甚至沒有產品配套計劃,它推出的是一系列涉及領域廣泛的產品,其中的一部分將獲得成功,但大部分都會像信息及社交網絡服務Google Wave那樣走向失敗。

退一步講,即便谷歌有統一的產品線,它也不會像蘋果公司那樣,將硬件、軟件和服務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安卓系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雖然它是谷歌公司研發的,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同的經銷商能夠根據自家產品的需要對其進行修改,結果是市場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安卓設備。谷歌的這種舉措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但同時也產生一個問題:多樣的安卓系統造成用戶體驗很不一致,有些體驗的效果令人失望。

谷歌產品是開源的,而蘋果產品不是,這是兩家公司產品的顯著差異。另外,兩家公司對自身專利產品採取的市場策略也是不同的,前者允許他人申請專利授權,而後者完全不允許。

雖然這兩家公司在對待員工和對待產品的方式上有著如此巨大的差異,但它們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蘋果公司富可敵國,利潤率高得驚人,谷歌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其搜索引擎的獲利能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不像蘋果公司那樣無情,但它同樣希求獲取最大利潤。耐人尋味的是,雖然谷歌不像蘋果那樣一切以績效為考量的中心,但它也達成了自己理想的經營目標。實際上,谷歌常常走向另一個極端: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去研發一些還完全看不到盈利可能的新項目。如此說來,與蘋果公司相比,承受風險在谷歌的企業文化中佔有更大的比重。

風格取決於歷史

在一定程度上,蘋果與谷歌經營風格的差異源於其不同的發展歷史。史蒂夫·喬布斯在取得最終的成功之前曾經歷了多次失敗。

雖然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但曾由於主導開發的產品市場反應冷淡而慘遭公司董事會解僱。他被趕出蘋果公司後成立的NeXT電腦公司和皮克斯動畫公司也都曾走過一段坎坷的發展道路,當他重返蘋果公司後才獲得了最終的成功。

初創蘋果公司時,以及後來創辦NeXT電腦公司和皮克斯動畫公司時,喬布斯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嘗試,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他的強勢領導風格很可能源於這些失敗經歷,因為他明白,管理渙散,忽視成本控制,或是在缺乏有效管控的情況下同時推進多個項目都會導致失敗。

與蘋果公司相反,谷歌在推出第一款產品——搜索引擎之後立刻一炮而紅。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在創業之初就獲得了成功,他們沒有被解僱的經歷並在公司上市後賺了很多錢。與此同時,他們還讓員工自主地開展項目試驗。成功來得非常迅速,沒有任何失敗經歷,這個過程中,公司的管理相對寬鬆並啟動了許多高投入的項目,但其中的很多都未獲成功。

谷歌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認為寬鬆的企業管理風格行之有效,沒必要去改變它。所以,當我們審視一個企業採取的領導風格時,有必要考察企業創始人的經歷背景。

風格取決於個性

企業創始人的個性和行為習慣也會深深地影響其領導風格。

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與喬布斯的個性完全不同。後者很難與人達成共識,而前面這兩位非常崇尚團結合作,哪怕他們各自都有能力做出良好的決斷。喬布斯完全不是一個利他主義者,而谷歌創始人則完全相反。後者從大學教育經歷中獲得了良好的分析能力,而喬布斯毫不掩飾對正統學習和專業教育工作者的反感,他喜歡憑直覺行動。

在其他方面,這三個人卻很相似:都高度重視創新,對客戶的新需求都有著高度的觀察力。但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著自己的創新事業。總之,喬布斯是指揮官型的領導,而谷歌的創始人是協作型領導。

兩種風格的哲學基礎

強勢型領導風格與寬容型領導風格的差異是有其哲學基礎的。強勢型領導唯成功是瞻,他們基本上不信任他人,並試圖通過約束他人的行為來降低人們做出錯誤決定的機率。如果你的企業擁有具有遠見並且強勢的創始人,就可以通過採用這種管理風格來取得成功。

寬容型領導認為,允許員工更多地嘗試創新和經歷失敗對企業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啟動足夠多的項目能有更多機會讓成功的項目對沖那些由失敗造成的損失。寬容型領導樂於信任他人,並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然,這兩種領導風格都有其弊端。強勢領導風格往往對員工限制過多,致使他們最終不得不離開公司,去別處實現自己的抱負。人們往往憎惡這種高度集權的領導風格,因為它不允許他們成長,至少是不允許他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長。而寬容領導風格會導致高成本和更多的失敗,這將加大公司關張的風險。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領導風格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至少我們能從谷歌和蘋果看到這種共同點:它們有非常酷的一方面。最聰明的人、最有創意的人都想進入這兩家公司工作,因為它們追求的事業都非常酷,非常令人興奮。如果你曾在谷歌或蘋果工作,這一經歷將使你受益終生,因為人們會因你曾在一個令人興奮和充滿創意的地方工作而對你刮目相看。

從這個角度講,對於新創公司或正在成長期的公司來說,採用哪種領導風格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公司是否真正追求卓越。

你當何去何從?

現在我們要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創業時你應該採取強勢的還是寬容的領導風格呢?以下是在你做出決定前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1. 你是什麼性格的人?什麼樣的工作環境讓你覺得最舒服?

2. 哪種領導風格最有可能導致你創業失敗?是過於信任他人的寬容風格還是會迫使手下員工與你分道揚鑣的強勢風格?

3. 你過去有過因為採取強勢或是寬容的領導風格而失敗的經歷嗎?當時要是你採取了另一種領導風格結果會怎樣?

4. 你準備如何讓公司具備那些酷的基因?採取哪種領導風格更有利於實現這一點?

5. 你的產品以及面對的市場是什麼樣的?它們適應哪一種領導風格?有同類公司的經歷能為你提供相關經驗參考嗎?

6.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是賺足夠多的錢還是幫他人實現理想?你唯一在意的或者說主要在意的是金錢還是個人綜合潛能的提升?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只是試圖從一個角度為讀者提供領導風格的概要性介紹,其他可選的角度還有很多,領導風格的類型也有很多,選擇並不侷限於強勢與寬容,在這兩極之間還有許多不同的組合,或許其中就有最適合你的那一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86

在經濟回光返照中重拾成長風格

來源: http://xueqiu.com/2994748381/30720244

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者 袁園
   本期《紅周刊》、雪球網與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欄目的嘉賓小鱷魚,其言語犀利、風格突出,在雪球上挺他的人為數眾多,但質疑聲也綿綿不絕。東達投資基金經理小鱷魚不滿30歲,可是股齡卻有13年。“不斷學習、不斷進化是做好投資的前提條件之一”。性格包容的小鱷魚一路走來,已經進化成了專業的投資者。在對下半年形勢一片看好之下,他卻認為只是回光返照,2015年經濟更冷。
下半年回光返照,2015更冷
  《紅周刊》:上半年委托資產收益率達到9.46%,主要操作了哪些品種?
  小鱷魚:從2013年10月份開始,我就對整個市場非常謹慎,原因在於領漲市場的一大批優質成長股紛紛見頂回落,而許多小市值品種在概念和故事的推動下出現了猛烈上漲。顯然,這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這種現象表明一輪行情已經進入到尾聲階段。因此今年上半年我對市場一直較為擔憂,在投資策略上也非常保守,曾在2月份清空了所有股票,並在5月初買入了大量的電力股,上半年的收益絕大多數也都來源於電力股的上漲。
  《紅周刊》:當時您認為“電力是唯一低估值高分紅且周期向上的大行業”,地產銀行也不能與之相媲美,請詳細闡述依據。
  小鱷魚:先來說一下銀行、地產的問題。泡沫有三種,一種是市場泡沫,一種是基本面泡沫,第三種就是前兩者的疊加。如今的銀行、地產就屬於第二種,雖然也是低估值高分紅,但它的行業周期向下,對股價的壓制作用明顯。
  電力行業投資邏輯很簡單,就是煤價下跌帶來利潤的大幅增長。以華能國際為例,2004~2012年公司收入增長超過4倍,而凈利潤卻幾乎零增長,原因在於期間煤價上漲了超過200%,而電價的漲幅只有30%,煤價的漲幅吞噬了電企大量的利潤。在經歷了10年的長牛之後,煤炭從2012年開始步入下行周期,過去兩年煤炭的價格下跌幅度已經超過40%,有大量煤炭企業出現虧損,但我並不認為煤價的下跌會就此結束。第一,煤炭作為一種大宗商品,其核心在於供求,煤炭目前產能過剩至少還在20%以上;第二,煤企的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折舊,所以很多煤企的現金流尚未開始轉負;第三,煤炭的終端價格中運費等費用超過50%,還有很大的擠壓空間,因此我認為煤價只有到產能開始主動收縮、供需恢複平衡才有可能止跌。至於市場始終擔心的煤電聯動,我認為至少在未來兩年內煤電聯動不太可能執行,或者電價下調幅度遠低於預期。
  《紅周刊》:您認為銀行、地產屬於第二種,即基本面上存在泡沫?
  小鱷魚:與大部分人的判斷不同,我認為房地產能夠實現軟著陸的概率並不大,核心邏輯還是基於供求上。現在很多人分析房價還是在用增量供求來分析問題,註重開工面積、去化率等指標,但對於存量房的拋售問題思考得很少,不動產登記條例和房價上漲預期的扭轉會加劇存量房的拋售意願。絕大多數需求是可變的,房價一旦轉向這些買盤都會消失,而政府不想看到房價過快下跌是事實,但它的刺激手段已經十分有限了,所以宏觀經濟真正的考驗現在才剛開始,目前只能算是回光返照。
  銀行與地產本質上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由於地產及其周邊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太高,地產行業的壓力必然對宏觀經濟產生負面沖擊,而銀行作為高杠桿經營的行業,縱使其有很高的壞賬撥備,但當風險真正來臨時到底能夠抵禦多大的沖擊,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模型永遠不如現實來得殘酷。
  《紅周刊》:不少人判斷“十年牛市”開啟,但您卻認為“下半年將是回光返照,2015年會有更冷的冬天”,這一判斷主要就是基於對房地產的擔心?
  小鱷魚:對,我的主要擔憂還是在於房地產的問題上。
在經濟回光返照中重拾成長風格
  《紅周刊》:上半年您還有一些判斷正在被印證。4月25日您曾說過“傳媒反彈後將是最佳的做空對象”,其判斷的依據是什麽?
  小鱷魚:傳媒是2013年的明星行業,在行情火熱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危機。首先,去年傳媒板塊漲幅巨大,對未來的成長性大幅透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傳媒行業的成長邏輯之一是外延式並購帶來行業集中度提升,這本無可厚非,但並購之後的資源整合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絕大多數的並購最後都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真正用心經營企業的管理層對於並購通常很謹慎。現在越來越多的傳媒行業並購變得濫竽充數,不顧並購資產的質地,僅是為了做高短期利潤進行市值管理。這些行為為未來業績的變臉埋下隱患。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性客觀的思維,清醒地參與吹泡泡的遊戲,及時感受市場的溫度,否則就真站在高高的山岡上了。
  《紅周刊》:您在今年4月底得出結論,“18個月後創業板下跌到800點”為何?
  小鱷魚:從A股的歷史來看,整體市盈率到達70倍區間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區域,其後往往會發生劇烈的調整,幅度都在50%以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2007年的主板大泡沫和2010年的中小板大泡沫,創業板也有可能複制中小板當年的調整模式,中小板的調整周期長達兩年,幅度達到55%左右,因此我得出了這一結論。但是泡沫破滅後真正高成長的公司能夠繼續創出新高,正如中小板泡沫破滅後,大華、傑瑞、歌爾、康得新等真正的成長股反而利用自身成長消化完估值壓力後繼續走牛。雖然我不看好創業板指數,但是結構性的成長股投資時點越來越近。
  《紅周刊》:下半年的收益目標定在12%~15%,您的操作策略是什麽?
  小鱷魚:對於今年下半年的行情,我並不悲觀,我判斷成長股風格很有可能會回歸市場。長期而言,股價上漲的核心驅動力還是企業盈利的增長及EPS的提升。困擾成長股的主要負面因素在於對成長性的質疑以及高估值的擔憂。但事實上過去的一年,很多成長股的盈利增速依然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它們的估值隨著盈利的增長及股價的持續調整已經修複到一個有些過度悲觀的水平,而成長股策略有效的前提是在估值穩定的前提下賺取EPS增長的收益。
  同時也可以看到,市場中逐步開始有新的成長股嶄露頭角,而主板經過這一輪的估值修複後,成長股和周期股的估值差距大幅縮小,這些因素都使得成長股估值重新開始變得有吸引力。因此我認為,目前又是重新挖掘和布局成長股的良好時機。在策略上,下半年會相對激進一些,我會適當減持電力,增配成長股來增加組合的彈性,獲取更好的收益。
成長、估值、催化劑
——投資體系三要素

  《紅周刊》:相比個人投資者來說,私募基金風控顯得尤為重要,這方面您是如何做的?
  小鱷魚:回撤的控制,歸結起來大致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通過構建合理的投資組合來降低波動率;第二種是利用交易手段,通過持續的倉位調整來降低波動率。目前我主要采用的是交易手段,但它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是需要比較好的判斷力和大量看盤時間,精力消耗過多;其次,規模到了一定程度會面臨流動性問題。所以我也在持續地修正我的投資體系,未來將主要以組合投資的方式來對沖風險。
  《紅周刊》:“投資也好,投機也好,賭博也好,其實是一個從二到一再到零的過程”您認同的這句話如何詮釋?
  小鱷魚:第一,從二到一再到零其實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對於一個投資人而言,不斷學習、不斷進化是能夠做好投資的前提條件之一。第二,盈利手段也多種多樣,投資沒有正邪之分,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本質上我是一個趨勢投資者,通常選擇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及社會變革趨勢的優勢企業。不僅僅是股價變化的趨勢、資金流動的趨勢,更是企業盈利、行業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趨勢。事實上,我認為巴菲特準確地抓住了美國由工業型向消費服務型國家轉型的超級大趨勢,他最擅長投資的就是消費行業和金融服務業,因而我認為價值和趨勢並不對立,這也是零的境界所要表達的含義。
  《紅周刊》:您所適合並擅長的投資模式是怎樣的?
  小鱷魚:我比較擅長的是自下而上精選個股的投資模式,通過基本面深度研究和持續跟蹤,結合行業景氣度和所處行業的成長周期,精選具有較大成長空間、管理層優秀並具競爭優勢的成長股來獲取超額收益。我的投資體系由成長、估值和催化劑三要素構成,分別對應盈利空間、安全邊際及時間成本,其核心思想是在對企業進行基本面研究後通過成長性與估值的匹配度選取可投資標的,並結合催化劑來優化介入時點,提高盈利效率。通常我選擇成長股的標準是所選公司在未來兩年具有40%左右的凈利潤複合增長率,市值在50億~100億元之間,估值在動態25倍市盈率以下。
  《紅周刊》:能否以一個近兩年的案例來說明,成長、估值、催化劑三者是如何結合來完成一筆完整操作的?
  小鱷魚:催化劑旨在解決時間成本的問題。很多人過分註重空間,而忽視了時間因素。事實上,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資產管理更是如此。近兩年來,比較經典的案例是省廣股份。從其上市時我就對它有過關註和研究,但由於忌憚過高的估值,我一直沒有尋找到較為合適的投資時機。一直到2013年的1月,公司發布了一則2012年度業績修正公告,將2012年的業績預增幅度由30%~50%上調至50%~80%,這一則公告意味著公司過去3年的積累進入到爆發期,其業績將進入加速通道,有望出現戴維斯雙擊。後面隨著業績的持續超預期,省廣股份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實現了超過200%的漲幅。@圈兒 @雪球 @方舟88 @釋老毛 @小小辛巴 @價值選股趨勢操作 @釋老毛 @不明真相的群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90

不同風格下能力培養的一些思考 水晶蒼蠅拍

來源: http://xueqiu.com/1449612549/31630838

在我書里曾列了一個低估值較高分紅特質的10支股票的組合,算了下以書截稿時的13年6月底為基準到9月3日的收益率為26.23%(算入分紅的話應該在30%左右,其中10支股票除了1支收益為-3.43%外其它皆為正),今年以來的收益率是13.88%(算入分紅應該在16%左右,10支股票全為正),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分別為9.45%和3.11%。與我的實盤相比,是近2年來不同風格中差距最小的一次。

事實上書中舉例組合為了體現行業的跨度(選了10個不同的行業),而沒有將資金向最看好的行業和個股進行傾斜,這部分影響了這個組合的收益。我測算了下如果調整為我比較看好的個股(還是10支股票),那麽這2個區間內的收益率應該是反超我的成長股實盤組合的。

當然,雖然看起來這個示例組合的收益還過得去,特別是以滬深300作為比較基準。但事實上滬深300在這兩個區間內的收益是比較差的,如果以上證為依據則分別是16.87%和14.06%的收益率,那麽今年以來這個組合的收益率只是與上證基本持平而已。更不要提以中小盤為主的中證500,其去年6月為基準的收益率達到44%,今年以來也有23.73%。當然,中證500的優秀收益率確實充滿了太多個人投資鐵律所不允許參與的東西,因此雖然例證組合和個人實盤都沒有跑過它,到也心安理得。

其實從2年前開始,雖然我的實盤依舊是以未來優勢型企業為核心持倉,但同時我也在做另一種風格的模擬盤:就是以低預期低估值為特質的10只股票的組合,並且硬性規定組合確定後年內不得換倉(同時也在實驗另一種,即可通過年內有限的幾次換倉對低估值組合動態平衡的優化策略)。這種不同風格間的驗證比較,我相信持續幾年後再觀察思考會很有趣。

這個行為的初衷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和鞭策。因為我所見的一些投資朋友,往往樂於給自己定義一個符號——或者是崇拜成長而盲目貶斥低估值策略的有效性,或者是以低估值為榮而對成長型投資毫無理解力,這種思維的自我強化下可能並不利於個人進一步的提升投資素養。過去幾年我也曾有此思維慣性,2年前開始對此有所反思因此有所行動——當然這也是基於我對不同投資風格固有缺陷的一種思考(這些書中已經有討論不再贅述)和解決思路的某種探索。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證券市場,長期和大面積背景下的數據分析都驗證了一個2個因子對於投資收益的決定性影響:小盤和低市凈率(這一結論的數據依據和推論分析請見書中相關部分)。這其中收益率最為突出並且邏輯上也最為清晰的是小盤+低市凈率的結合,這其實正是未來優勢型企業的核心特質,但這一類投資對商業洞察力的要求極高並且有時可遇不可求,在一些特定階段可能是階段性最優選項,而在更長期來看則低估值元素的可獲得性更加普遍和經常性(但其階段爆發力和彈性往往遠低於前者)。那麽,是否對這兩方面的敏感性都加以持續的培養,並且在其中找到一個更舒適的度會更有利於長期投資呢?其可行性的答案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目前為止我感覺,至少沒壞處。

附加說明:小盤,低市凈率,作為兩個獨立的特征分組,在長期和全市場規模下的驗證結果已經比較明確了。當然,這是大樣本超長期下的一個統計,並不代表凡是符合小盤特質和低市凈率特質的股票組合都能夠勝出,此不再贅述。

至於小盤+低市凈率的結合,美國有統計,國內的數據我尚未見到。我個人對[小盤+低市凈率]是作為個股選擇條件而言的,而非指大樣本下的結果。並且這里的小盤和低市凈率都是相對的概念,而非某個絕對標準————例如,一個50億市值和3倍pb的公司,結合其生意特性和基本面而言,可能符合小盤+低市凈率,但也可能是太大和很貴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27

【黑問精選】創業公司該不該打卡?什麽管理風格更適合?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8/147266.html

i黑馬註:打卡一直是困擾著公司管理的不大不小的問題。大公司人多,需要規範一定的考勤制度;小公司人少,來去相對自由,會對考勤疏於管理。創業公司該不該打卡?什麽管理風格更適合?
\
 
黑馬用戶創創

上班打不打卡 ,創業公司什麽管理風格更適合?
 
本人初創一個小公司 ,因為以前在一家很Free的公司上班,所以現在要求公司員工上班可以不打卡。我覺得員工只要出活,對制度可以不太關註。大家來探討創業公司的管理風格哪種更適合?有什麽親身體會的事例分享下 。

答1:創業公司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認為激情和沖動是成就一切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白雲傑——北京活動邦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

我的經驗是:打卡。當然前提是:一視同仁。

創業公司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認為激情和沖動是成就一切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其實,有規律的緊密耦合才是能將事業做成的基礎。

舉個例子,你公司有2個部門,每部門4人,一切人性化管理,時間自由自定,馬上就會有一個問題:早上9點-10點,有3個人的不願意來,因為他們習慣晚睡晚起,這樣,那些習慣早睡早起的人也無法工作,因為企業是一個整體,一個部門的工作需要另外一個部門支持。

好了,現在把你的公司擴大到10個部門,每個部門10人,你會發現什麽事情都推不動了。總有一部分人沒有到,另外一部分人在等。

也許你會說,靠我的激情洗腦,可以讓大家從9點工作到晚上10點,而且其樂融融,激情澎湃。要長期做到這一點,是費勁的,你可能要每天拿出時間來準備素材。

你要不停的畫餅,做激動人心的承諾,描繪己都臉紅的未來,掌握各種洗腦技巧,隨時要調動團隊荷爾蒙,而能達到同樣效果的,只需要買一個打卡機。

去買一個打卡機吧,要把時間花在最值當的地方。

答2:如果沈迷於建立各種制度,小公司很難生存
 
吳京川  —— 黑馬會員,客戶通創始人
 
首先要弄清打卡的目的,如果沒有打卡目的也能實現,就沒必要打卡,所以是否打卡要根據你團隊本身的情況來決定。
 
公司制度的建立,小型創業公司的第一需求是生存,如果沈迷於建立各種制度,那麽公司恐怕更難生存了,制度也應該為生存而服務,按照這個標準來建立制度,而不是生硬的去搬其他家的制度。我記得曾經參加過一個培訓的老師說過,正常情況下,公司的每個制度的背後都是一個事故,都是先出事故,再出避免事故的制度。

答3:過於懶散的管理方式在企業遇到困難時往往更難度過難關

楊業擘 

我覺得初期企業就要建立規範化運作,給員工一種使命感。過於懶散的管理方式在企業遇到困難時往往更難度過難關。關於創業公司一定要建立制度執行,馬雲曾經說過一個例子。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前曾經開過一個禮品店,98年的時候曾經日進千元,很賺錢。一次一個節日,馬雲覺得當日營業額應該有2千多元。但是後來結算,發現營業額沒有過千。後來馬雲審查了賬本,發現前臺收銀員每天都要私自拿走幾百元,再偽造銷售額。所以馬雲總結任何一個小公司都要建立完善制度。

但很多企業文化更多地被困於文本規章之中,長期束之高閣,如何使其成為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企業在超常規的高速膨脹過程中,如何保證企業文化的向心力?文化管理需要企業哪些制度和體制上的匹配?下面是摘錄《i黑馬》文章,阿里內部人的觀點。

文化為王:主張開放與分享

阿里巴巴的文化很簡單,與互聯網的基因一致,就是開放、分享,這種企業文化不僅能夠應對由於業務持續龐雜所可能引發的“大組織病”,而且能夠保證一些有利於公司發展的先進制度得以真正實施。

為了激發員工工作的自主性,優化體系內的人力資源流轉,阿里巴巴對轉崗制度做了調整:以前都是部門主管點頭之後員工才可以轉換工作,如今只要接收方同意,原部門主管就要無條件放行。

在阿里的另外一個安排中,項目推進以“共創會”的形式進行,“可能老板本身就有想法了,但還是要先把問題拋出來,讓大家共同參與,經過幾輪之後形成的結論,有可能跟老板最初設想相同,也有可能優於最初的想法。”上述員工介紹說,“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由於是大家共同參與得出的結果,因此員工的理解對項目的理解,包括項目未來的執行上都會更順利。
也正是這些做法使得阿里開放、透明的企業文化被員工真正地接納和吸收,有效地激發了員工的創新能力。“這些設置在其他公司也可能存在,是不是能夠做實才是關鍵。”盧洋說。

收放自如:管理不是一種控制

在當前的產業環境下,人力管理應該徹底地轉換思路,這樣才能形成全體員工的集思廣益,避免單純“頂層智慧”所帶來的創新瓶頸。

阿里充分滿足了員工的施展空間和創新沖動,“賽馬”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員工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創意就可以提交到阿里的項目委員會,經過審批之後,員工就可以放手去做,集團會為其配備人手、資金,甚至還有期權,阿里很多好的項目都是通過“賽馬”成立的;在阿里的歷史上,就有剛剛轉正的員工提交的項目脫穎而出,之後擴容成五六十人的團隊,闖入該領域內全國第一梯隊。

不僅鼓勵員工的自由創作,而且阿里對此給予極大的耐心和包容,這樣的政策並沒有職位大小高低,在整個晉升體制上,阿里也同樣奉行“自由”原則,比如阿里員工的晉升並不是由主管決定,而是結合一年的工作情況自己來判斷決定,如果認為自己到了晉升的某一個層次和水平就提交晉升申請,由各個部門的資深同事來進行考核,員工做述職報告,評委來投票決定。

HR坐鎮:2/3出自業務部門

而在阿里,HR屬於一個戰略性的部門,其角色定位簡單地概括為四點,就是HR跟業務在一起,能夠成為業務的夥伴,伴成長,能夠推文化,能夠促溝通。
 
除了大部分公司HR的常規動作,阿里的HR責任更重,首先要在面試中對員工的價值取向進行嚴格審核,避免發生“用人部門急於開展工作而忽略價值觀考察”的情況;而在日常業務開展過程中,阿里的HR也有一個特殊的設計,會給各個業務部門配置專人,進行現場督導巡視:跟員工談心交流,看是不是存在文化上的問題,使組織符合阿里的方向發展。正如前述員工所比喻的,阿里的HR就像一個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每一個業務。“即便部門業務發展良好,但是可能違背了阿里的價值觀,那麽HR也會跳出來提出質疑。”

答4:你招聘來的員工,沒幾個會把自己當創業者
 
舒傑
 
我自己也正在經營一個創業公司,對樓主此問題,有些共同感觸吧,說出來,以供分享。
 
我公司上下班不用打卡,員工上班時間,基本上全自由,不幹涉,中途甚至可以出去會見朋友,為了表示信任員工,無論事假病假,請假都不扣工資,並且。目的,跟樓主一樣,也想創造一個自由的環境,讓同事一心做事。但說實在的,效果真的不好,絕大部分同事都很矛盾,一方面,事實上願意享受這樣的待遇與環境,但另一方面,他們在私下里聊天,都表示“公司管理太松了”。有一次,讓他們提匿名意見,10個人,有6個人提出“加強公司管理”,後來,應他們所要求,加強管理了,但沒多少時間,都表示,非常不適應現在的管理方式,沒辦法,開了幾個,重新組建團隊。當然,我這邊個情況,或許還有其它原因,但對於創業公司,適當的管理還是需要的,太松,適得其反。因為,你是創業者,你招聘來的員工,沒幾個把自己當創業者,對他們來說,就是工作,打工,僅此而已。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創業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
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15

師承心法——十九字概括題材、趨勢、價值三種投資風格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2598516

和紅周刊的記者磨合,兩個人掐了兩天。
心法是很主觀的東西,而且不同的實踐過程中,完整程度、熟練程度都會不同。所以很難使用量化或者形象化的標準來衡量。
對於最後碼出來的文,幾人都認為不會有多少人讀。
但只要提我師父的心法,貌似大家都很歡迎。那我就在雪球發一次吧!

我師父是個奇簡單的人,問他三種投資風格是什麽,他會說:
短線題材:賺了跑,沒賺也跑。
中線趨勢:低就買,高就賣
長線價值:不到價錢不賣。

想摳多一個字都沒有。

而我要搞一個六位一體的“風林火山”體系才能融貫師承。[吐血]
覺得有用抄走,說不定我後悔了就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04

對短期市場異動——「28風格切換」的看法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2733340

短期市場還是比較異動的:10月最後一天銀行股的突然放量暴動,直接暴力開啟了隨後幾天的28切換行情,權重板塊開始輪番上漲,帶動指數不斷放量上漲。目前上證指數連續放出巨量,接近12年以來的高點,中小板綜創下歷史新高,深成綜指、中證500等個股指數接近歷史新高。在這個比較敏感的點位,我覺得有必要寫一長文來梳理一下短期市場的邏輯和運行趨勢,記錄一下自己當前的判斷,就當是留作未來打臉也好。

先從滬港通推遲後的大跌說起,雖然當時從10月下旬開始出現一波回調,但通過近期的走勢大家也應該都能看出來了,10月27號金融股因為滬港通延期而跳空低開的大缺口,就是人為輿論刻意制造的一個坑。主要目的是讓該上車的上車(我也因此順便撿了一個便宜,剛好把新增多余的資金用來加倉)。

不過雖然一直在強調配置低估值的權重股,但盤面28分化的程度那麽快速,力度那麽大也我們未能預料的。自兩天前銀行放出歷史天量後,今天機械和建築的藍籌股也放出天量。中國建築、交建、鐵建、徐工、中聯等半天成交量已經創歷史,雖然說隨著全流通+放大杠桿,股市的成交量越來越大可以理解,但短期瞬間達到最高成交量的兩倍,這意味著什麽?市場短期的邏輯又是什麽?

基本上我認為市場短期的邏輯有兩點:1.大家翹首以盼的指數牛市開始了,巨量資金開始進場抄底。2.融資余額突破7000億,隨著小盤股估值過高(且多不是融資標的),資金自然流到大藍籌中。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並且我認為當下行情並不可持續。

首先,雖然目前正在提倡放杠桿,但凡事都有一個極限,按現在這樣的融資速度搞,只能加速崩盤(2013年5月22日融資余額為2000億元,到3000億元用了80個交易日;從3000億到4000億用了125個交易日;從4000億到5000億用了92個交易日;而從5000億元到6000億僅用22個交易日,最終超過7000億也不過23個交易日)。先不說券商資本金嚴重短缺融資余額所剩無幾的問題,就說盤面上看,為了維持融資盤的穩定,短期必須各種用題材來維持賺錢效應,所以幾乎所有題材都已經炒了2遍了,核電、高鐵、港口、軍工等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都不知道幾輪資金進出了。甚至炒作機械、建築等低價藍籌股的時候,因為實在拿不出市場聚焦的題材,多方甚至搬出“官方開始推行馬歇爾計劃”這一題材,也真夠扯的,這是假新聞先不說,關於馬歇爾計劃其實早就提出來過,結果又怎麽樣呢,這些年我們對外投資的結果是什麽?

其次,從市場運行的邏輯上也說不通。權重股幾乎不可能獨立大勢大漲,單獨出現牛市,短期幾大權重板塊的放量暴漲也是不可持續的。就拿上證指數說,目前經過5連陽,指數接近之前幾年的高點,而成交量已經連續5日維持在2200億上了,上一次這種上證這種成交量和權重股連續漲停的局面還要追溯到2010年10月。現在和當時的行情挺像的,只是當時市場是以煤炭等資源類上漲為主,現在換成了高鐵等基建類罷了。10年國慶的這波行情最後證實是被外資做起來的,最後外資在“光棍節11.11”當天成功操縱兩桶油漲停,順利完成其他個股的出貨。而當下美國QE退出,大宗商品風聲鶴唳,美元指數大漲,資金回流美國,一切似曾相識?

再者,我不認為權重股和小盤股估值的巨大差距(我戲稱為“冰與火之歌”)會以大藍籌牛市,小盤股大跌的極端的方式收場。大概率還是主板和權重指數跌少一些(或橫盤),而個股開始一輪大熊市。藍籌股短期的上漲只是市場風險偏好轉變的一次反彈(小盤股資金流出),嚴重點說現在甚至有加速趕頂的跡象了。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也能明白。常年患病的精神病人今天突然正常了,到底是吃了特效藥呢,還是回光返照呢?且不說特效藥根本沒有面世,就是真有特效藥,一天就能見效嗎?所以淡定淡定。雖然這話從我這個低位早就建完倉的人口中說出來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但畢竟我是低位就建好倉了啊,現在追高藍籌股的人最需要的是冷靜思考,不要因為市場大漲而盲目買入,想一想投資低估值藍籌的關鍵是什麽?是人取我棄,人棄我取,在行情低迷時低位補倉才是王道,而不是反過來做(當然,追不追高藍籌和藍籌高不高估完全是兩碼事)。至於那些小盤股粉絲轉到大藍籌的墻頭草,我只能呵呵了。

最後,不管從市場的各項體制建設,還是經濟基本面的角度,牛市都沒有出現的基礎。市場制度建設上:牛市最重要的拼圖註冊制還遙遙無期,退市制雖然出來了,但效果存疑(小市值殼股票反倒是徹底瘋狂了)。滬港通一再推遲,市場法律體系建設也嚴重落後,各種上市公司造假層出不窮,違法成本極低……經濟基本面角度看:這幾個月經濟數據非常差,但市場處在上漲狀態,自然會認為GDP低增長是非常健康的“新常態”,甚至一些認為牛市來臨的人,認為經濟進入新一輪爆發期就在明年了。但事實上,數據無奈的一次又一次的證偽這種猜想,市場卻仍在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自己。雖然我也長期看好中國的經濟,但不能否認短期的結構調整陣痛難免,觀察一下日韓等國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他們的經濟和股市都經歷過長期的低迷(別的國家股市可以低迷20年,為什麽我們股市就不可以長期低迷呢?),更別說我們的結構轉型才剛剛開始,怎麽可能短期內就成功,我們為什麽就能那麽樂觀?難道一切常識規律放在中國都可以不成立,都可以用“中國特色”4個字來解釋嗎?(PS.關於經濟基本面與股市的關系 以及 無風險利率下降等於牛市這個偽命題,詳見昨天轉發的中信建投研報:http://xueqiu.com/9769652619/32671841

當然,無論市場會以哪一種方式運行,都和我沒什麽關系,牛市也好熊市也好,我會繼續一邊抱著優質股,手握3成現金等著補倉,一邊看大量莊股和妖股好戲上演。

註:或許很多人看到我總是寫看空和提示風險的文章,會以為我要不踏空了,要不就是長期熊市思維作祟。首先我想說的是,一直關註我的人應該知道,我倉位一直很高,在國慶前沒有新資金註入時,我的倉位一度高達9成多,即便現在也有近7成,而且大部分倉位都是主板的低估值藍籌,所以根本不存在踏空的說法。至於長期熊市思維,我覺得挺好的。小盤股漲了,我喊風險風險,藍籌股漲了,我也喊風險風險(雖然現在搞的低PE投資者和成長股市夢率投資者都罵我,我兩邊不討好,但又如何?我都不會在意,我還是會繼續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把風險意識放在第一位,多一些懷疑沒什麽不好的。很多投資大師都強調風險和本金的安全,所以在牛市中保守的他們會跑輸市場,更別提那些激進的高杠桿投資者了,但這不妨礙他們長期成為牛逼的投資大師。

最近一本關於交易心理學的書《交易中的心智優勢》(Mental Edge in Trading)中說道,希望和自信是交易中最大的敵人。作者傑生•威廉姆斯是交易大師拉瑞•威廉姆斯的兒子。他跟蹤訪問了50位世界頂級的交易大師後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市場不抱任何希望,同時對自己的頭寸(Position)不抱希望,甚至信心不足。同樣,在諾夫辛格的《投資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一書中,作者發布了他的研究成果:自信與交易量呈正相關關系,但與交易的凈利潤成負相關關系。過度自信與風險厭惡有關:1.會選風險較高的股票;2.會選分散較低的投資組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9

港股策略:牛市無基礎,3月年報季或風格再轉換?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4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6 12:15 編輯

港股策略:牛市無基礎,3月年報季或風格再轉換?
作者:趙文利 許子辰 陳治中

本輪“牛市”只有估值,沒有盈利,將難以持久。中資金融股作為本輪市場上漲的動力,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經濟政策不斷寬松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預期。政策寬松降低違約風險,支撐資產價格,促進金融股估值重估。對央行調整存貸比口徑的解讀,樂觀看法是央行變相全面放水,無降準之名而有降準之實,有望開啟放松周期下的大牛市。然而,牛市成立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國領導層經濟政策重新走回“老路”的基礎上。中國新一屆政府強調正確認識經濟新常態,在穩增長的同時也要兼顧調結構,經濟政策思路將與過去的“老路”有較大不同。本輪經濟下行周期里,過剩產能需要出清,銀行業受到利率自由化的擠壓,地產受到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調整的影響,基建、銀行、地產的盈利狀況相比前幾輪放松周期惡化。本輪“牛市”只有估值,沒有盈利,將難以持久。

春節前行情料最後沖刺,3月年報季或再度風格轉換。香港市場前期受制於歐美資金流出(美聯儲退市)、大陸資金撤離(A股火爆),整體市場呈資金流出狀態,而板塊之間則呈現資金從小盤流向大盤,從非周期流向周期,從受外圍影響大的股票流向受國內政策影響大的股票。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加劇了這種趨勢。在12月27日調整貸存比口徑的政策刺激下,以及對未來降息降準政策的預期下,春節前市場震蕩反彈趨勢有望延續,並進入最後沖刺階段。3月份兩會之後,周期股的結構性行情將告一段落。年報季有較大概率從業績上證偽貨幣放松引發周期行業複蘇的邏輯,引發板塊的重新洗牌,並可能促成風格的重新轉換。鑒於國內和海外流動性的分化,港股中資金融股在缺乏業績支撐的同時,亦難以如A股般獲得流動性支撐。風格轉換,不僅僅有從周期股向非周期股轉換、從大盤轉向小盤的可能,其背後或是11月中下旬降息以來A股主導港股行情的暫時告一段落。

策略建議:

我們認為市場短期上行趨勢有望延續,但上行動力正在被快速耗盡。3月兩會和年報季或再度成為風格轉換的分水嶺,股價超跌、業績穩健的成長股有望重新獲得市場青睞。建議謹慎持有中資銀行和保險股(建設銀行939 HK,民生銀行1988 HK,中國平安2318 HK,中國人壽2628 HK),選擇性增持表現落後、仍有估值修複空間的中資地產股(中國海外688 HK,合景泰富1813 HK),航空航運(南方航空1055 HK,中海集運2866 HK),以及煤炭有色、汽車家電、建材等地產產業鏈,逢高減持累計漲幅過大的券商和一帶一路概念基建股,逢低吸納業績能見度高、估值合理的醫藥和環保(四環醫藥460 HK,金天醫藥2211 HK,東江環保895 HK,綠色動力1330 HK)。



市場觀察:


大牛市的基礎不存在


2014年11月21日中國央行宣布降息以來,A股市場快速大幅上漲,帶動恒生國企指數快速大幅上漲。2014年12月27日,中國央行宣布把銀行同業存款納入各項存款口徑,但這部分新納入存款所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時為零。市場在此消息刺激下繼續上漲。


然而,此輪上漲的背後,除了券商、保險和交通運輸等寥寥幾個板塊以外,其余板塊的盈利預測均有不同幅度的向下修正。
中資金融股作為本輪市場上漲的動力,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經濟政策不斷寬松以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政策寬松降低違約風險,支撐資產價格,促進金融股估值重估。對央行貨幣政策的解讀,樂觀看法是央行變相全面放水,無降準之名而有降準之實,有望開啟放松周期下的大牛市。然而,牛市成立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國領導層經濟政策重新走回“老路”的基礎上。中國新一屆政府強調正確認識經濟新常態,在穩增長的同時也要兼顧調結構,經濟政策思路將與過去的“老路”有較大不同。


以降息為例,央行2014年11月21日的公告調低1年期存款利率25個基點,而調低1年期貸款利率40個基點,同時把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到1.2倍。非對稱降息實質上擠壓了銀行利潤,一方面推動利率市場化,另一方面迫使銀行讓利來穩增長。在穩增長和調結構雙重任務下,銀行的盈利將受到侵蝕,本輪銀行股的上漲將缺乏盈利基礎。


以貸存比調整為例,同業存款納入各項存款口徑是加強對影子銀行監管的延續,以實現監管政策的統一。新納入存款暫不繳納存款準備金,不代表永遠不繳納存款準備金,更多地是為對沖補繳存款準備金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而貸存比的調整,同樣是為了鼓勵向實體經濟房貸。這又是一項結合穩增長和調結構的政策,而銀行從中獲利還是受損仍有不確定性。


以地產限購松綁為例,在地產價格大幅上漲的年代,限購政策並沒有起到控制地產價格的作用。而如今地產價格有下行壓力,放松限購也難言對地產市場起到強力支持作用。12月份百城地產價格仍是下跌為主。本輪周期也是地產行業的大周期拐點,三四線城市的地產庫存居高不下,地產投資價值下降,地產開發商湧向一二線城市。地產價格存在下行壓力,而一二線城市土地出讓金依然高企,為爭奪市場份額,開發商犧牲利潤高價拿地。因此本輪地產股的上漲所能獲得的盈利支持也將有限。加上居民資產配置部分從地產轉向權益,亦對地產市場是負面影響。


綜合來看,本輪經濟下行周期里,過剩產能需要出清,銀行業受到利率自由化的擠壓,地產受到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調整的影響,基建、銀行、地產的盈利狀況相比前幾輪放松周期惡化。本輪“牛市”只有估值,沒有盈利,將難以持久。


美聯儲加息或早於市場預期


12月FOMC會議後,雖然市場對美聯儲的態度是鷹派還是鴿派有所分歧,但從衍生品所隱含的聯邦基金利率預測來看,衍生品投資者在12月FOMC會議後還是將整體加息的時點略微提前。
盡管如此,從整體概率分布的角度看,市場仍然認為9月FOMC會議前後加息的概率較大,6月加息的概率相對較小。而我們宏觀組的判斷則認為6月首次加息是大概率事件。市場對加息時點的判斷仍很可能滯後於實際情況。因此在未來的FOMC會議中,市場加息預期仍有升溫的空間,其含義是全球流動性收縮、港股資金外流的局面尚未結束,仍有持續的空間。這與中國大陸流動性的釋放形成鮮明對比,並為港股和A股未來走勢的分化埋下伏筆。

希臘提前選舉難成大患


希臘在2014年12月29日第三輪總統選舉中未能成功選出總統,必須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提前舉行大選。在2012年歐債危機爆發後,為避免希臘出現可能危及歐元區穩定的無序債務違約,歐盟、歐央行和IMF同意向該國提供兩輪共計2400億歐元的救助貸款,希臘則承諾實施以減薪、裁員、增稅和私有化為主的一系列緊縮和改革措施。民調顯示,反對緊縮的激進左翼政黨可能當選。若希臘新政府不願遵守之前的協議,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沖擊。


然而2012年的歐債危機之所以引起大動蕩,希臘只是導火索,真正的炸藥桶是西班牙、意大利等歐盟中的大型國家。彼時市場擔心希臘的違約和退出歐元區會引發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國債收益率大幅飆升,引發國債違約和更深層次的銀行系統危機。而本次希臘的風波並未體現出對其余邊緣國家的顯著影響,其擴散效應有限。同時在經歷了2012年歐債危機後,歐盟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區內金融體系穩定,例如籌備中的統一的銀行監管機構。2014年10月26日,歐央行公布為期一年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壓力測試有助於區別好壞銀行,降低市場恐慌的擴散效應。



春節前行情料最後沖刺,3月年報季或再度風格轉


香港市場前期受制於歐美資金流出(美聯儲退市)、大陸資金撤離(A股火爆),整體市場呈資金流出狀態,而板塊之間則呈現資金從小盤流向大盤,從非周期流向周期


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加劇了這種趨勢,港股的中資金融股一枝獨秀,帶動工程基建等周期股,把其他板塊甩在身後。在12月27日調整貸存比口徑的政策刺激下,以及對未來降息降準政策的預期下,本輪行情仍有可能持續,在春節前預計將進行最後沖刺。


然而,目前銀行股估值處於5年中位數,保險券商估值趨近5年峰值,大金融板塊唯有地產估值低於5年中位數,工程基建等板塊估值處於5年峰值。與2014年5月相比目前周期股估值不再便宜,而盈利繼續下調。如果把2014年5月作為本輪周期股行情的起點,那麽目前行情至少已經過了山腰,趨近山頂,追漲的空間有限。與此同時,前期被拋售的中小盤成長股估值也已經回到歷史中位數,繼續殺跌的空間同樣有限。鑒於本港資金外流的情況短期不會逆轉,當周期股行情結束,大市將重新下跌。


因此,春節前市場震蕩反彈趨勢有望延續,並進入最後沖刺階段。3月份兩會之後,周期股的結構性行情將告一段落。年報季有較大概率從業績上證偽貨幣放松引發周期行業複蘇的邏輯,引發板塊的重新洗牌,並可能促成風格的重新轉換。


鑒於國內和海外流動性的分化,港股中資金融股在缺乏業績支撐的同時,亦難以如A股般獲得流動性支撐。風格轉換,不僅僅有從周期股向非周期股轉換、從大盤轉向小盤的可能,其背後或是11月中下旬降息以來A股主導港股行情的暫時告一段落。


策略建議:


我們認為市場短期上行趨勢有望延續,但上行動力正在被快速耗盡。3月兩會和年報季或再度成為風格轉換的分水嶺,股價超跌、業績穩健的成長股有望重新獲得市場青睞。建議謹慎持有中資銀行和保險股(建設銀行939HK,民生銀行3968HK,中國平安2318HK,中國人壽2628HK,),選擇性增持表現落後、仍有估值修複空間的中資地產股(中國海外688HK,合景泰富1813HK),航空航運(南方航空1055HK,中海集運2866HK),逢高減持累計漲幅過大的券商和一帶一路概念基建股,逢低吸納業績能見度高、估值合理的醫藥和環保(四環醫藥460HK,,金天醫藥2211HK,東江環保895HK,綠色動力1330HK


來源:招商研究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98

卡夫並購案:巴菲特投資風格進化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75

卡夫並購案:巴菲特投資風格進化了?
作者:江金澤

周三,亨氏(Heinz)和卡夫(Kraft)兩家食品巨頭合並的案例,可能預示巴菲特以往“無為而治”的投資風格正在發生轉變。

昨日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與巴西私募巨頭3G資本的推動下,亨氏與卡夫宣布合並組建新公司卡夫亨氏(The Kraft Heinz Co),新公司將成為北美第三大、世界第五大食品飲料公司。

卡夫食品的股東將在新公司持有49%股份,亨氏食品的股東將持有51%股份。卡夫的股東將獲得每股16.50美元的現金分紅。亨氏食品公司由3G  Capital和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 所有。二者將向這家新公司投資100億美元。

公司合並之後,新公司預計收益將達到280億美元,同時該公司擁有8個單個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包括奧利奧、麥斯威爾、果珍等。除此之外還有單個價值在5-10億美元之間的品牌。

Morningstar高級股票分析師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卡夫的品牌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亨氏合並之後,亨氏就提供了一個國際分銷的平臺。接下來就看公司合並後成本削減的情況,以及兩家公司如何處理一系列品牌。

開盤後,卡夫股價暴漲逾32%。

卡夫奶酪通心粉和熱狗這些年一直跟不上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去年11月卡夫因為銷售放緩和成交下降和多數廣告代理商解除合約。

早前,彭博新聞社引述消息人士稱,巴西私募股權公司3G資本正在洽購美國卡夫食品公司(Kraft Foods),並有意將其與2013年收購的亨氏食品公司(Heinz)合並。

卡夫食品周二股價收於61.33美元,但盤後一度上漲15%至70.55美元,使得該公司的市值達到了414億美元。

這家3G資本和“股神”巴菲特頗有淵源,並且他們都對食品公司頗有興趣。

早在2010年3G資本收購了漢堡王(Burger King),巴菲特在後來幫助這家企業融資收購加拿大咖啡及甜甜圈連鎖店Tim Hortons;在2013年,3G資本和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作價280億美元聯合收購了亨氏食品公司。

巴西億萬富翁Jorge Paulo Lemann領導的3G資本擅長於改善企業的運營狀況並削減成本。

華爾街日報此前曾報道,3G資本今年1月份成立了一個規模50億美元的基金以收購更多全球知名消費品牌。

另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數據,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持有卡夫接近19.3萬股的股票。

以往巴菲特收購一家企業前必須先認同其經營策略(基於“價值投資”原則),而收購後則采取管理上不幹預的做法。只要管理人明白自己的期望,巴菲特在過程中絕不會扮演主動的角色,巴菲特更註重的是激發旗下公司管理團隊的創造力和熱情。

巴菲特個人也許從未用過“重組”或“裁員”這樣的術語,但如今他找到了一種將這樣的“臟活”外包出去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找到了伯克希爾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與以前專找低價公司的公司進行收購,然後“放羊式管理”,巴菲特如今也對完全定價的公司收購感到滿意。自上次和3G資本一起周溝了亨氏食品後,通過3G資本進行的裁員、關閉工廠等改善運營的操作可能即將發生在卡夫食品身上。

3G的領導者是三個巴西人,他們的投資資金是從全球最富有的家族募集的。3G將目標鎖定於難以保持增長的美國大型消費者產品集團,這些集團如果采取積極的削減成本措施,就能迅速提高盈利能力。

過去7年里,3G策劃的收購活動包括亨氏、快餐連鎖店漢堡王(Burger King)和Tim Hortons,以及啤酒巨頭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

3G的記錄和風格令巴菲特稱贊不已。在近期三筆食品行業大規模收購交易中,巴菲特每次都與3G聯手。

“巴菲特的投資風格進化了,”野村分析師Cliff Gallant表示,“他一直將自己視為一個資產組合經理以及一個無為而治的首席執行官。但如今從3G資本那里,他學到管理是可以深入下去的,改變一個組織並增加其價值。”

事實上是,伯克希爾從亨氏的投資中已經賺取了一倍以上的回報,至少賬面價值上看是這樣。伯克希爾這次在收購卡夫的交易中出資52億美元,在和合並後的公司中共投入了95億美元,占3200萬股,按周四卡夫的收盤價計算價值220億美元。

野村分析師Gallant認為,收購卡夫是一樁合算的買賣,因為伯克希爾52億美元的投入換來卡夫四分之一的股份,再加上3G資本降低成本的改革,股價還有上行空間。

巴克萊分析師Jay Gelb稱巴菲特與3G資本的合作為他的繼任者鋪好了路,未來巴菲特不用擔心他的繼任者面對大量的資金不知該如何是好。

卡夫亨氏公司合並消息公布後,巴菲特在一份聲明中提到,“這是以我的方式進行的交易,合並了兩家世界級公司,並傳遞了股東價值,我為新公司將獲得的機會而感到興奮”。

就很多方面而言,卡夫食品無疑是巴菲特認為有投資吸引力的公司縮影:大規模,有持續盈利能力,到位的管理層,以及也許是最重要的,簡單的業務類型。巴菲特在2014年致伯克希爾股東信中提到他有興趣投資的公司的六條標準:

(1)大采購規模(稅前收入至少7500萬美元,除非該業務將融入我們現有業務單元)

(2)持續盈利能力(我們對未來預期和打翻身仗不感興趣)

(3)不錯的股本回報率,極少或零債務

(4)管理層到位(我們無法提供)

(5)業務類型簡單(我們不了解有大量科技含量的業務)

(6)提供報價(我們不想浪費時間,對價格未知的交易進行即使是初步的討論)

巴菲特在2014年致股東信中也暗示了他在這項交易中的合作對象,“兩年前,我的朋友Jorge Paulo Lemann邀請伯克希爾加入他的3G資本集團收購亨氏”,巴菲特提到,“我們期待與3G有更多合作”。

那麽,巴菲特式的投資業績是如何跑贏市場的?

巴菲特在2014年致股東信中包含了一張圖表,顯示了自1964年他接手伯克希爾公司以來該公司的股價變化。美國某財經網站將該圖表中的數據(藍色曲線)與標普500企業(紅色曲線)在過去半個世紀的表現作了比較。1964年至2014年間,伯克希爾的股價上漲1,800,000%,與此同時,標普500“僅僅”上漲了2,300%。


該財經網站也將伯克希爾股票(藍色曲線)五年移動的平均年回報率和標普500(紅色曲線)作出對比,同樣展示了巴菲特超人的投資實力。1999年以前,巴菲特輕而易舉戰無不克。1999年之後,整體上巴菲特仍然跑贏市場,只是以略溫和的態勢。



來源: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57

不同阶段的港股应该怎么选?个人风格和看风向决定。 tulip郁金香

http://xueqiu.com/8059043600/41950412
不少4月8之后介入的还亏损状态吧。因为我们介入的是不同于A股,但未来部分将A股化的市场,不要急。

先要认识港股处什么阶段,未来的风在哪,再根据自己风格和目标决定。

港股过去怎样?
港股一直是理智保守的市场,机构比韭菜多,外资大行控制话语权,神仙股老千股和大蓝筹共存,而红筹中资板块过去尴尬影响不太大。
港股牛市以往风格就是三板块走牛,1)神仙老千股跑最疯(神仙老千跌要跌死你,跌95%,抄底必死,涨起来没有来由几倍十几上百倍)2)科网股第二,3)证券金融房产涨幅第三主流。红筹国企一直非主流,两级分化。

现在什么阶段?未来风在哪?
现在就是,港股通要慢慢刮过去,解放军和大陆韭菜都要去占领红筹国企板块,建立红色根据地,把过去十几年被严重低估的红筹国企“A股化”,驱逐根据地里的外资大行,逐步掌控香港金融市场的前夕。
这个阶段很磨人,不慎追高买入就套,但是暂时的,未来风很清晰:不是现在涨疯的神仙老千大蓝筹,不是传统的金融地产。是红筹国企,包括单独上市的红筹H股和港A,这里面,大行资金不太多好夺权。以后韭菜的出没地。

风什么时候来?
快啦,三四月外围往港股流入了700亿资金,但这里并不是南下资金专美,还有更多敏感外资,属大陆游击队和外资对冲资金、正规军的天下,这里交战的,就是我之前发文的大行关于PB1、PE10的纠结和大陆资金的分歧,苦于韭菜不多,大陆资金未真正发力。
但未来2个月,预估会有1000-3000亿资金南下,别问我数字哪来,猜的。
700亿把港股翘了15%,以后3000亿南下,画面会很美。

选股?分享个人$港股做多实盘(ZH292731)$     原则做引,不劝买,说思维方式,不喜勿喷。

本人用港股通,因为快,不受个人外汇额度限制,4月2日追高入场较晚。
港股通不能买神仙老千,不能买很多港资券商板块,不能搞涡轮牛熊证,我不羡慕,本来就不想搞,不吃大茶饭,吃长波段就够。

选股原则:非红筹不搞,非港股通不搞,只选PB1、PE10以下(根据行情逐步抬高),不论行业,但要有想象空间。
4月8后追港A(就是A+H股)是散户思维,吃套正常且暂时,港A是解放军的玩物,现在还在路上呢,你急什么?
1)$华润创业(00291)$    ,
华润集团包揽亏损资产愿以24.20综合价30亿注资包揽这个题材还不够吗?已60%获利清仓在外兜了一圈短线,未来几天依然会考虑部分回归。

2)$上海实业控股(00363)$    ,
港股一贯低估综合控股类,这里金子很多大家多找找。上实控股如仅仅含烟草、收费公路、水务处理、房地产等长线、低估了近一倍的资产还不够吸引我,这在港股遍地都是。吸引我的是他控股的A股$上实发展(SH600748)$    正在增发停盘中,还有传闻水务要分拆上市不知来源等等,这才是我认可的投机性题材。一旦兑现就立即获利退出

3)$中国通信服务(00552)$    ,
这是我最期待但又最不确定的中线票,可对标的是A股$号百控股(SH600640)$    ,号百是中国电信唯一A股平台,B2C业务,中通服是中国电信绝对控股、三大运营商共同持股的港股绝版,运营商基础建设业务为主。虽然量级和价格死板(业绩不错,居然现价还低于07年发行价这就足够说明低估),但应该是未来解放军要攻占的标的之一。
如果我是铁塔公司,我会对这家公司控股权感兴趣,事实上现在虽然中联通和中移动都有小股,但中国电信一股独大局面要破,要破最好由铁塔公司出面,三个运营商一旦平衡,此票就是质变。
当然这是我猜的,电信愿意分出这块鸡肋但又潜质平台吗?反正就那部分资金任性一下呗,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4)$波司登(03998)$
不是我马后炮,当时一堆红筹价投持股,也懂得要有不同风格票配置丰富组合,就聚焦了一堆1.5元以下流通市值100亿以下的PE10PB1红筹,就选了他。对标A股一大堆的服饰票大都出现了转型题材,看到了长达几个月被刻意打压的波司登时,我感觉它一定会谋变,刚好华润创业获利,当即全数在1.06均价,自己判断的拉升后调整底买入。很幸运没几天就等到了昨日公告:日资15亿港币注资题材。不懂底细的可以百度下:伊藤忠是什么背景吧。正式宣告波司登也不落后于A股服饰有题材了。

5)$中信资源(01205)$
同样是挑选低价低市值PB1红筹时的选择,冷门,逢1元以下就有股东增持保底。我买它时间较晚,资金调配原因,但还是那句话,只是便宜不够吸引我,要有想象空间。中信集团这么多产业都在或已经谋求整合,这个小票是个变数,中信这么牛,国内像介入稀土啊,煤炭啊好多年,大的成果不太多。中信下这个小票较有趣,远的不说,看好后期油价上涨就够它涨30%以上了。如果中信集团一旦想到自己的资源业务也要想个办法时,此股还是大有机会的。只是现在成交太少,没放多少资金。赌未来的不确定小赌怡情,大赌磨人。

6)$保利协鑫能源(03800)$
昨天才买,这票不属我PB1PE10选股逻辑,但属热门短线红筹,判断昨是大行打压的调整底,题材较多不多说了。作为一个成熟的组合,没有短线标的不正常。


其实说完就发现原则比较清晰的,
红筹是前提;PB1PE10盘子300亿以下指导原则;价投标的、低价标、短线仓合理分配;估值低不是必然买入的必然,起码在解放军正规军大幅来之前不是,一定要有可预测的题材想象空间才去买,一旦兑现就一定退出不留恋。

现阶段的港股,处在大风来临的分歧期,大行有看好的,有按潜规则获利减持的,但要感谢大行的减持习惯,才有早到的韭菜和解放军,游击队,新进入敏感外资的空间,港股才有大机会。现在的港股,就是14年八九月时的第一阶段调整等风来的A股纠结期,韭菜们要做的,就是精选后捂股。不适合频繁大幅调仓。

风要来了后怎么选股?不用多说,红筹谁便宜谁放量搞哪个就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67

徐翔或成興業銀行最大接盤方 市場風格真要切換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509.html

徐翔或成興業銀行最大接盤方 市場風格真要切換了?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05-15 15:45:00

素有徐翔“禦用席位”之稱的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證券營業部赫然在列興業銀行5月13日大宗交易買入席位中。該席位一舉拿下超過半數的5.17億股,折合人民幣91.49億元,徐翔或成為恒生銀行二度拋售興業銀行的最大接盤方。

興業銀行股東恒生銀行將二度減持興業銀行股份,擬以每股17.68元的價格出售最多4.99%的普通股,最多套現168.1億元。此前,外界對這次恒生銀行高位套現的接盤方有諸多猜測,一名機構人士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徐翔對興業這個票有興趣”。如今看來,此話或一語成真。

興業銀行5月13日大宗交易數據顯示,恒生銀行通過大宗交易以17.68元價格轉讓9.51億股份,其中素有徐翔“禦用席位”之稱的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證券營業部也赫然在列。該席位一舉拿下超過半數的5.17億股,折合人民幣91.49億元,徐翔因此成為恒生銀行二度拋售興業銀行的最大接盤方。

對於徐翔此番出手的動機,前述不具名的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應該理解為一個短期交易機會,對於興業銀行來說短期會有一定利好。

Wind資訊顯示,興業銀行自年初以來累計上漲近9.4%,截至5月15日收市報17.90元。相對於銀行板塊年初至今僅上漲4.88%的“疲軟”表現,興業銀行已屬銀行股中的優等生。此前,多家券商機構表示看好興業銀行並上調了目標價至30元。

中信證券研究認為,興業銀行是2015年首推的銀行品種,兼具國企改革、自貿區、一帶一路、金融混業等多重催化要素。4月28日,中信證券將公司目標價從26元上調至28元,此前國泰君安和國金證券則已分別將目標價上調至29.95元和30元。

除了對興業銀行股價的影響,市場上另有聲音認為,徐翔豪接5億銀行股對市場風格的切換會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當前大盤震蕩調整繼續,創業板多空分歧加劇。有機構人士認為資金會逐步從創業板撤退,估值較低的藍籌股如銀行股則可以喜迎春天。

但前述機構人士則向記者直言,“沒有這麽大的推動力,理解為風向標有點片面”。該人士表示徐翔看重的應該是短期的交易機會,徐翔也從未表示過他看好銀行股,短期市場風格並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國金證券的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也持相似觀點,稱更相信市場化的力量,短期而言銀行股等大盤藍籌的向上空間還是看不到。“徐翔很可能是從中長期的角度來做價值投資,耐心持有肯定沒有問題。”李立峰補充道。

另外李立峰還向記者表示,“大部分信息現在對大盤藍籌是偏負面的,創業板接下來會越來越安全”。李立峰所指信息主要包括中央匯金逢高離場大舉贖回藍籌風格ETF,甚至已經清倉套現200億。另外,包括超級大盤股中國核電在內的第二批新股下周即將上市,對市場的抽血效應將十分明顯。“資金會找創業板板塊去避風頭。”李立峰補充道。

雖然市場對銀行股等大盤藍籌短期的空間尚存分歧,但對於中長期的表現,機構卻鮮有看空。例如國泰君安就堅持全面看多銀行股,並認為當下是全年布局銀行股的最佳時點。“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正如分析師邱冠華所說,如果本輪是真正的牛市,銀行股一定不會缺席。此前華泰證券的金融分析師羅毅也向記者表示,“年初以來銀行板塊漲幅有限,屬於A股價值窪地,中長期來看價值窪地需要被填平。”

編輯:彭潔雲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