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A股在刷新四年新高3091點之後反轉直下,大幅跳水至2900點下方,收跌5.4%,創逾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超過150只股票跌停。早上還說誰手里沒個漲停板的股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下午就成了,誰手里沒個跌停板也不好意思給人打招呼了。
首先,最為活躍的當然還屬李大霄:重大預測:3000點短期有風險!(我又說(蒙)對了吧?)
第一財經市場零距離也不甘人後:牛市行情中,我們今天主講分級基金B
獐子島股民第一時間發來賀電
管理層:無視風險提示? 分分鐘教你做人!人民網:呵呵,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滿倉跌停的同誌們在天臺上請保持好隊形
當然,也有淡定的和”真大神“的
黑鍋有沒有?招商證券:怪我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8 18:44 編輯 互聯網選股邏輯分析:風起時乘風而上,風停時展開翅膀 作者:郝雲帆 如果各位讀者還有印象,我在1月剛剛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發布了一篇文章叫做『一次大膽的實驗 - 我的股票池』,里面公布了我今年重點推薦的6只股票,並且會每月底更新一次今年以來這個組合的表現。3月已過,在4月風起之際回顧一下這六只股票的投資邏輯,供大家參考。 這段時間港股大熱,我的感受就是風起的時候真的是豬都能飛,身邊也多了很多股神。這個組合是我在2014年寫2015年策略的時候就劃定的標的,那是並不知道風來的這麽快且如此的猛烈。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要求自己不要去爭做那個飛得最高豬,而是要成為飛的最穩的紫牛。 最近有朋友問到我推薦這六個公司的核心邏輯到底是什麽,其實在我的2015策略報告里已經寫的很清晰。不過現在再看回去可以有更加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 核心邏輯: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的傳統業務增長出現乏力的跡象,然而基於移動互聯網和O2O的新商業模式仍在探索當中。在我們看來,互聯網企業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到目前為止僅僅完成了第一步,即流量轉型。而線上流量僅僅是移動互聯網很小的一部分價值,其更大的價值在於連接線上和線下。從這個角度看,目前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企業仍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我們認為2015年公司之間的分化將會越來越明顯,自下而上的個股選擇將更加重要。 由核心邏輯衍生出來的選股方向: 1)移動流量變現:移動流量變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繼承PC互聯網的純線上模式(廣告、遊戲、電商)。遊戲是目前為止在國內市場移動流量最好的變現方式,但是最好的投資時點其實已經過去,未來應該尋找潛在的手遊龍頭企業。我對移動電商的判斷是其最大的價值在於移動支付的普及,而對於電商業績增量幫助有限。最後剩下廣告,移動廣告是僅剩的一塊兒移動流量變現處女地,海外市場也僅僅處在開始階段,國內市場更加初級。所以這個方向衍生出來的推薦標的就是獵豹移動以及金山軟件(當然,金山還有金山雲的邏輯)。 2)互聯網+: 在我的策略報告里這一點的原文是”O2O從概念走向實踐“,實際上講的意思就是上面提到的另一種移動流量的變現方式:O2O。我的判斷是能夠通過純線上模式變現的移動流量是少數。更多的移動流量需要結合線下才能夠變現。所以這條投資主線我尋找的標的是那些能夠通過自身的積累成功開拓線下業務的互聯網公司,分別對應了我推薦的兩個標的58同城和網龍。 3)+互聯網:在我的策略報告里這一點的原文是”線下行業的互聯網化“,互聯網化不僅包括在線化,同時包括了利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或者重塑原有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是我自己原創的名詞,我希望表達的是互聯網以外的行業加上互聯網才是未來更大的機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出了我對O2O的觀點,我認為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互聯網思維的普及階段,或者叫做互聯網走下神壇的階段,線下各個行業的精英才是推動O2O向前的中堅力量。遵循這個邏輯,我的推薦標的是神州租車和智美控股。 簡單總結一下: ![]() ![]() 這是我2015年策略報告摘要截圖,可以做一個對比和參考: ![]() 下面是回顧我對O2O的觀點,以幫助讀者對我的邏輯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這點已經毋庸置疑,但是怎麽融合、誰來主導融合、是線上到線下難還是線下到線上難仍然比較模糊。我的觀點很明確,就是長遠來看互聯網將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和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模式,而不會是像現在這樣相對獨立的存在。她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是因為我們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將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是因為人們會習以為常以至於忘記她的存在。 所以我們在現階段看到的是互聯網公司或者那些懂得互聯網思維和玩法的人利用先發優勢做各種O2O生意,但是我們細想起來會發現,原來真正很成功O2O少之又少,而且在少數成功的O2O中也是有很強的地域性,這是為什麽?我覺得原因很簡單,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換句話說就是線下沒跟上。線下與線上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1)線下行業極為分散。2)擴張邊際成本不僅不為零,而且還很高。 行業分散意味著你懂互聯網怎麽玩還不夠,你還要懂你想要顛覆的線下行業怎麽玩。你不僅要懂這個行業在北京怎麽玩,你還要懂在深圳怎麽玩。你不僅要懂行業內的商家怎麽玩,你還要懂相關部門會不會玩你...這些複雜性在純線上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邊際成本這一項更要命。微信從100用戶做到4億用戶增加的固定成本大頭就是服務器和帶寬而已,在加上300多人的團隊。但是你要是做線下,擴張成本會如何呢?所以這意味著你要不小而美,要不大而重。小而美則沒增長且沒安全感,大而重意味著你要管理像富士康一樣多的人或者神州租車一樣多的資產,更要命的是你先要花錢達到富士康或者神州租車一樣的規模。 滴滴打車是個很好的例子。滴滴打車已經被奉為O2O成功的經典案例,但是如果按照我上面說的這兩點分析可以發現1)用戶對出租車的需求全宇宙都一樣,是標準化的需求;出租車提供的服務類型全宇宙也都一樣,是標準化的服務,所以滴滴避開了行業內部及同行業跨地域造成的複雜性;2)滴滴采用了很輕的平臺模式,滴滴打車的作用就是通過降低信息溝通門檻提高資源分配效率,所以滴滴的用戶擴張邊際成本很低。但是,專車再做很輕的平臺行不行呢?理論上行,實際上難。更多請看下面陸老大的觀點。 所以我一直以來認為線下各個行業的精英才是推動O2O向前的中堅力量。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互聯網思維的普及階段,或者叫做互聯網走下神壇的階段。從投資的角度講,我現在非常註意尋找的就是那些在這個階段能夠先反應過來的用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的線下行業巨頭。我相信這個普及階段不會很長。 最後,在風起時我們要乘風而上,在風停時我們要展開翅膀。 (轉自雲帆互聯網) |
AR在經歷波折之後,正在重新回歸商業應用。
沈寂許久的AR行業在最近終於迎來一個爆炸性新聞。耗時六年,Magic Leap於聖誕前夕宣布首款硬件產品Magic Leap One將於明年上市。
之前Magic Leap超20億美元的融資使其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公司,然而行業泡沫破裂後,“騙子公司”的質疑也隨之而來。因此,Magic Leap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VR/AR行業變化的“晴雨表”。
相比資本追捧時的瘋狂,如今進入冷靜期的AR似乎正在拋開商業噱頭的幻想,嘗試落地於行業應用,尤其是針對AR營銷的諸多成功案例,蘊含著顛覆傳統營銷同時,似乎預示著,AR在經歷波折之後,正在重新回歸商業應用。
褪去資本的外衣,AR正在進入新的蓄力期
相比今年熱火朝天的共享經濟,從直觀的市場表現來看,虛擬現實領域似乎平靜很多。
去年AR遊戲方面,起碼有Pokemon Go風靡全球,而今年風頭似乎又重新回歸端遊。硬件設備上,雖然主流頭顯銷量依然提升,但始終沒有現象級產品的出現,HTC Vive非但沒能拯救岌岌可危的老牌企業,反而加劇了虧損困境。至於VR電影,依舊忙於參加各種獎項角逐,並未滲透到國內影院。在外界看來,這種風口之後的低調也被認為是“衰退”。
不過,就像之前依賴市場表現的高度活躍來認定虛擬現實元年到來一樣,就此判定行業沈寂同樣有些片面。畢竟,作為一個創新前沿的產業,AR在技術的噱頭風口之後,正在逐步回歸現實價值。實際上,2017年以來AR不論在產品開發、制造還是營銷及售後方向都有突破性嘗試。
比如,福特公司目前正在測試微軟公司HoloLens頭戴式全息透鏡AR眼鏡,將其用於車輛設計中。設計人員使用這種無線視圖器,可以將車輛全息圖置於真實的物理模型之上,以便快速、直觀地了解車輛外觀的改變。
營銷領域,Facebook今年曾聯合耐克、TSB在內的30家廣告商和代理機構,組成了一個小組,進行一項封閉測試以打造AR宣傳活動。在國內,百度的AR技術已經落地到雪佛蘭、三星等公司的營銷策劃上,結合百度系龐大的營銷資源,效果斐然。
可以說,相比所謂元年時期高調集中的產出,各大公司都拋開了噱頭式的表面功夫,開始回歸技術研發或商業落地。
更為關鍵的是, AR在商業應用尤其是營銷層面,正在展現出越來越高的商業價值。在目前的營銷應用中,AR營銷或許會是最先開始爆發的一個,因為技術能力相對滿足的情況下,這幾乎是受硬件和內容限制最少的一個。
AR營銷的市場前景,不止是顛覆傳統H5那麽簡單
談到營銷,H5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其實從2014年的紅火到2015下半年的唱衰,再到去年創意比拼,H5營銷已經在爭議中走過了三年多的時間。但如今平均生存周期從五天逐漸縮減到兩天,用戶對於H5的“免疫力”漸趨增強,意味著這種傳統營銷形式已然到了難創新高的境地。
而AR營銷的應運而生正在試圖解決這一痛點。
比如,絲芙蘭與加拿大美妝電商ModiFace合作,將AR試妝技術應用於app中。其中主打功能包括,允許用戶在上千種不同的眼影中嘗試不同的搭配,允許用戶自由選擇膚色,並嘗試各種推薦妝容,還有妝前妝後的對比。公司表示,這款智能虛擬化妝鏡使銷售額平均增長了31%,AR營銷的效果非常明顯。
相比較前面提到的案例,更為貼近營銷推廣的商業案例,應屬百度為雪佛蘭策劃的 “搜索真實世界的你”的創意活動。
點擊開屏動畫,會被帶入由手機百度和雪佛蘭聯合呈現的AR世界:系統為用戶召喚出AR地球畫面,用戶可以點擊坐標,發現探索自己的興趣。針對不同用戶畫像設置的興趣場景,都會鏈接到相關H5頁面。在頁面中,搜索框會開啟與用戶的對話模式。最後,點擊“啟動真實搜索引擎”申請試駕雪佛蘭。
這次策劃結合了百度的優勢資源和技術能力,也同時是一場傳統營銷形式和AR營銷的新舊碰撞,非常具有代表意義。
客觀來講,AR作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想象力,可能已經在營銷領域顯示出變革性力量。而且它的存在不只是顛覆傳統H5,而是將用戶與產品或服務的互動質量提升一個層次。
從雪佛蘭的案例中,明顯可以看出,AR技術提供的場景只是直觀效果,其根本上是在輔助這次營銷的一個互動性體驗,也就是活動的核心—搜索真實世界的你。這種用戶主動參與的行為,加上AR技術帶來的新鮮體驗,顯然更容易加深潛在消費者的印象。以後若是將遊戲、文化等元素融入,娛樂性和互動性的多重體驗,可能會彌補H5單一拼創意的缺陷。
這只是其一。AR營銷的商業前景,關鍵在於消費體驗的重新升級。從實體店消費轉為網購,用戶的購物體驗實際上是被“降維”的,因為看不見、摸不著、合適與否全憑經驗,而現在AR技術正在突破這層限制。
一方面,補足某些特殊商品的展示價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宜家。其AR應用IKEA Place能以98%的準確度,自動將型號恰當的家具擺放到所拍圖片當中。而另一方面,就是配合產品線上推廣。比如用手機百度AR掃描三星S8戶外廣告,能夠激活立體的海洋和鯨魚模型,直觀、高效地向用戶傳遞產品防水、大屏等優勢。
可以說,百度的AR營銷嘗試不僅僅解決了H5的難點,同時也讓營銷活動突破了單純展示推廣、吸引流量的效用,向升級消費體驗的深層次轉變,而這對於日趨冷靜的AR行業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落地。
AR變革營銷的同時,更是自身重新爆發前的預熱
去年VR/AR行業跌宕起伏的教訓,給以後技術的商業落地留下了諸多思考,包括開發平臺、硬件設備、內容供應及用戶認知度等等。而BAT以及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憑借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均已經開始在AR營銷上發力。
但是,巨頭爭鋒的背後可能也掩藏了相同的問題。比如,AR營銷的視覺效果是否能夠營造場景感強烈的畫面?營銷策劃的傳播依賴哪些渠道?有沒有硬件設備、內容表現的硬性限制?這些都關乎AR營銷的最終商業效益。
以具體案例來講,阿里與星巴克合作,利用AR講解咖啡制作過程,AR營銷滲透線下實體零售業。騰訊眾創空間也通過AR尋寶形式進行全新營銷探索。近期,京東也啟動了用AR做購物營銷的方案。百度近一年的時間里,陸續進行了複原兵馬俑、九大城門以及打造神奇動物園、神奇科普館等非商業嘗試。
其中,傳播頗廣的百度AR複原老城門項目,是國內首次使用AR技術進行文化名城複原。基於實景觸發AR-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通過掃描圖片,不僅可以觀看城門舊時風貌,甚至能看見古代人和當天街上的行人擦肩而過,感受身臨其境的體驗效果。而且除了三維複原模型,手機還會對每一個老城門的歷史典故做出講解。
據百度方面介紹,AR-SLAM技術打破了傳統AR技術呈現時,虛擬人物和建築角度不可變化的局限。與搜索功能、語音交互技術打通後,用戶通過手機百度APP搜索入口,就能體驗九大城門的AR效果。
而這意味著,一旦百度AR營銷能夠參照上述案例,將展示效果與搜索、AI等技術打通,然後再利用信息流和個性化推薦,所能達到的傳播力度和廣度,可能會是營銷行業內的一次變革。而且從操作過程看,AR營銷非但沒有受到硬件和內容方面的限制,反而更貼近用戶的使用習慣。
而這可能也正是其他巨頭目前所不具備的優勢。不僅是因為技術能力相對成熟,還在於百度擁有全網最強流量渠道和精準用戶畫像,這也讓百度成為國內適合深挖AR商業應用的企業。
AR技術能力賦能品牌營銷,實質上將會是一次全新的營銷升級。而對於商家來講,較早嘗試、未雨綢繆應該是比較現實的打算,因為這可能是抓住AR技術紅利的一次巨大機會。
當然,AR的技術爆發點現在還未來臨,但AR營銷的預熱則已經隱隱勾畫出了它巨大的商業前景。在未來一年,AR會迎來新的重生乃至重新爆發,也將是大概率事件。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