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銀行渠道優勢難撼 卻有「虛肥」之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y3.html

銀行渠道優勢難撼 

卻有「虛肥」之憂
作者:歐陽曉紅 
肖君秀2011-12-20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歐陽曉紅 肖君秀 「銀行太強勢了,手續費每年都要漲價,我們等於在為其打工。」12月14日,一位股份制壽險公司負責人說,2012年將至,銀保收入持續下滑,他擔心出現「屋漏偏逢連陰雨」窘境。

類似的擔心不只存在保險業,基金、證券、信託、陽光私募等亦有抱怨。

其實,銀行也在訴苦:面臨利率市場化挑戰及政策嚴格監管,其必須得加快中間業務發展,同時又需時時防範宏調經濟硬著陸、房地產價格大幅下挫及地方融資平台等不確定性風險。

不過,掌握渠道優勢的銀行在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過程中,或許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利益。銀行被業界詰問「利潤通吃」,而某個行業獨大、發展格局被扭曲,可能 不利於國內整個金融生態的構建。「市場競爭具有雙面性,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序競爭和無序競爭對市場發展的方向影響具有本質不同。」銀行競爭力研究專家、金 融諮詢顧問曹文博士說,「目前無序競爭有向混亂發展的趨勢,再不協調會造成嚴重影響。」

叫苦

「不是店大欺客,是行業地位決定的,也是長期積累的過程,沒人強迫你用銀行渠道啊。」12月14日,一位國有大行產品創新部人士說。

不過,那些需要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產品的行業,如證券、基金、保險、信託等對此頗有抱怨。「銀行渠道產品的利潤大多給了銀行,但為了市場份額,又敢怒不敢言。」

不妨算一筆賬,在銀行代理保險產品過程中,以期繳產品為例,2011年之前,保險公司給銀行總行、支行、網點的渠道費用分別佔保費的8%~10%、3 %~5%、2%~5%,總計13%~20%。這意味著在銀行渠道賣出1萬保險的期繳型銀保產品,保險公司要交給銀行1300至2000元。

2011年,在「一家銀行最多只能銷售三家保險公司保險產品」的新規下,渠道競爭更加激烈,保險公司支付的銀保渠道費用水漲船高,據悉最高可達23%。

上述壽險公司負責人補充道,邏輯上,手續費每年要漲,此外,每發一種保險新產品,渠道費率也要相應上調。

此外,銀行在基金產品的銷售中也收穫了頗多的中間收入。以偏股型基金為例,各種費率給銀行貢獻的收入加起來可能超過基金公司管理費的1.5%。如銀行需收 取0.25%的託管費。此外,基金申購費1.5%、認購費0.6%~1.2%、贖回費0.5%(其中贖回費除25%計入基金淨資產)等基金公司三費率的收 入的較大部分也是貢獻給銀行。最令基金公司難以承受的還有「客戶維護費」。據業界測算,一隻新基金最低募集規模必須超過5億元才能達到管理費和營銷費的收 支平衡。一些新基金在成立後的一兩年內注定要為銀行渠道「打工」。

信託公司、陽光私募也在抱怨銀行代銷收費太高,導致產品實際收益率大幅縮水。

如果以某私募產品最終年收益達到20%計算,銀行渠道前後分走的各項費用佔到該產品總管理費用的六成,有私募機構稱,和銀行合作後,產品基本上處於不賺錢狀態。

事實上,根據A股三季報,16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實現淨利潤6920.54億元,而2294家全部上市公司前三季利潤為1.48萬億元,銀行利潤佔比高達47%,利潤佔比幾乎近半。

經濟實體方面,中國輕工投資協會秘書長赫然坦言,出口企業現在更加困難。整個社會融資成本高,必然導致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銀行是放貸的主體,放貸利潤高,利差較大,帶來企業成本的增加。

雙面銀行

不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證券、保險、基金在抱怨,面臨巨大壓力的銀行也在訴苦:面臨市場份額的爭奪及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必須加快發展中間業務,一絲都不敢懈怠;又恐怕出現「宏調經濟硬著陸、房地產價格大幅下挫」風險。

在保險、基金、證券業面前,渠道為王的銀行像是一隻狼;但是在重要客戶面前,當其求存款時,卻霸氣全無;當向國家上繳數千億利潤時,銀行又像只肥羊。此 外,銀行業的人心埋也常常不平衡「憑什麼如此高利潤,薪酬遠不及證券業」。「都是市場經濟,不是誰強迫誰,經濟好銀行日子好過,經濟紅利一旦消失,風險損 失誰擔呢?」一位國有商業銀行人士說。他認為,無法用簡單模式去評估銀行利潤,那時的銀行技術破產時,還是國家出手救銀行,所以多掙出來的錢,還要去還當 年的欠賬。

但銀行可能有「虛肥」之嫌。「利潤大、市盈率小」說明市場並不看好銀行業的未來。海通證券分析師董樂認為「目前銀行估值已部分反映了對於宏觀經濟和銀行可能出現的資產質量問題的悲觀預期」。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人士也表示,掙這麼多錢,投資者都不認同其能力,可能說明銀行要為未來「買單」,錢並未真正落袋。他解釋,國外是風險管理創新,比如資產 證券化等,但中國不行,因此投資者認為銀行風險還在積累。「從此角度上看,銀行的考慮當然多,收費自然也多些。因需要未雨綢繆,撥備率高一些,旨在規避風 險。」另一位商業銀行人士稱,「何況,有些小保險公司信譽不好,既想用銀行渠道就要多付出一些代價。」

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中投證券分析師張鐳預計,2012年銀行息差水平上半年基本平穩,第三或第四季度開始緩慢下行。利潤增速逐季度回落,上市銀行全年平均17.65%。

民族證券張景認為,經濟增速放緩、通脹下行態勢確立,政策由控通脹逐步轉向保增長,將減輕流動性壓力和銀行的資產質量壓力,預計明年銀行業績將實現穩健增長,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在15%~20%。

上述增速相對於銀行今年超過30%的預期增速明顯放緩,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息差收入將進入下行通道,銀行會加強中間業務的創新或創收。而這也是諸如保險、 基金行業所擔心的,銀行收取的費用或不斷加碼。「目前佔比不到25%,而像國外70%的中間業務佔比水平才是終極目標,為此,銀行每年都要下達不低於 30%的增速任務。提升手續、渠道費用的價格是大概率事件,因為銀行對應的任務在加碼。」曹文說。

他認為,銀行也是不確定性的行業,必須抓住現有確定業務,如加快發展中間業務。

目前,入世十年的中國銀行業儼然貼著歷史頂峰期的標籤,逾百萬億資產總額,1%左右的不良率、近萬億的稅後利潤。但這並不足以證明中國銀行業已經完成現代一流國際金融機構的嬗變,其尚未經過一個完整經濟週期的考驗,龐大的銀行業資產如何跑贏風險等仍是未知數。

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教授喬海曙認為,儘管銀行目前整體成績樂觀,但從長期看,潛在風險巨大。今年上半年,除農行、華夏、北京銀行外,其餘12家上市銀行 逾期貸款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撥備率只有農行、華夏銀行和建行達標。其預計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將在2013年集中暴露。「如何保持銀行收費和利潤增長的可 持續性和合理性,的確需要認真思考。」12月12日,工商銀行副行長李曉鵬表示。

李曉鵬認為,銀行業目前的成績、贏利能力的增強,既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因為是伴隨中國經濟穩健、健康增長,以及是在改革創新和轉型過程中取得的。

「銀行目前中間收入佔總營業收入比例,已由11%提至23%,說明商業銀行已開始擺脫存貸差模式;趨勢變化明顯。」李曉鵬說。

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孟慶軒說,目前競爭格局下,大家都不願意放慢步伐,但是否會注意金融生態的健康發展問題?顯而易見,誰的「磁性」大,業務資源就跑到哪邊去。就產融平衡理論而言,目前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並不配套,所以才會出現各種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7

資產評估立法難撼體制之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2/100362973_all.html

  中國資產評估行業20餘年無專門法律的歷史即將結束。但從目前亮相的法律草案來看,這一立法尚難撼動此行業監管體制痼疾。

 

  2012年2月27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醞釀、起草近六年之久的《資產評估法》草案,首次接受審議。

  所謂資產評估,是指由專業機構及人員對資產價值進行測算的市場服務行為。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國有企業改制,中外合資企業的興起,資產 評估行業在中國應運而生。在發生企業改制、資產重組、合資、合作、產權交易,以及出租、抵押、保險等經濟活動時,通過專業的資產評估給交易主體提供價格參 考,有助於交易公平的實現。

  1989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成立了資產評估中心,監督管理全國的資產評估。1991年11月,國務院頒佈《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下稱國務院91號令),成為迄今為止這個行業內具有最高法律層次的統一性法律文件。

  1999年,中央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在這一改革要求下,財政部發文要求資產評估機構與原掛靠單位在人、財、物等方面徹底脫鉤,各地的資產評估機構由此從財政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成為自負盈虧的合夥制企業或者有限責任公司。

  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評估機構近萬家,執業註冊評估師10萬多人,從業人員約30萬人。由於行業多頭管理、評估市場人 為分割,多種行業標準和職業規範並存、行業監管薄弱,在國有產權交易、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等領域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交易價格顯失公平、資產所有者權益受 損、法律責任不清等一系列問題,亟待一部法律來規範。

  此次的草案,規定了註冊評估師、評估機構、委託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規定了評估基本準則、資格考試制度、執業註冊制度、行業監管制度以及行業 自律制度等。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日圖在立法說明中表示,要明確資產評估行業是一個以市場價值理念為基礎的綜合性中介服務行業的定位,堅持 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

  但是,由於既有利益格局難破,在最為關鍵的監管制度上,此次立法未有實質性進步。

監管體制微變

  隨著土地有償轉讓、房屋買賣、礦產資源開發等產權交易種類的擴大,不同行業和領域內針對特定資產的評估行業也迅速發展。1994年,中國土地估 價師協會和房地產估價師學會分別成立;2006年,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成立。由此形成了包括資產評估、房地產評估、土地估價、礦業權評估,以及舊機動車 鑑定估價和保險公估在內的六大類評估專業。

  這些專業性的評估行業由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管土地評估和礦業權評估兩類)、商務部以及保監會五個部門分別管理,俗稱「五龍治水」。

  「行業內的各類評估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執業標準也有差別,但社會上是把資產評估作為一個整體行業來看的。」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副院長、資產評估研究所所長劉玉平對財新記者說。

  在劉玉平看來,此次立法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就是行業管理體制問題。2006年6月,全國人大財經委成立了資產評估法起草組。時任全國人大財經 委副主任的賈志傑談及這一立法將解決五個方面問題,前三個分別是——評估行業多種資格並存,部門分割的問題;評估行業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各種評估執業准 入壁壘的問題。

  從國際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趨勢看,統一管理是方向。有參加起草組的成員告訴財新記者,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的時候有過一個批示,指出一定要理順評估管理體制。

  由於行政管理體制的爭議,本應在2007年就提交審議的草案,一直拖到了2012年。此次草案的立法說明中也提到,理順資產評估行業的行政管理體制是草案起草過程中一直存在分歧和爭議的難點問題,有關方面各持己見,難以達成一致。

  目前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資產評估法》草案,採取了所謂「統分結合」的模式,僅僅對多頭管理的體制進行了微調,顯然未達到立法初衷。

  草案規定,國務院建立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協調配合機制,負責協調和指導資產評估行業發展。國務院資產評估行業管理部門在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協調配合 機制框架下,負責監督管理資產評估行業。由財政部會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協調配合機制。同時,草案還規定了這個配合機制的職責。包 括設定註冊評估師專業類別、制定統一的評估基本準則,以及職業基本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制定註冊評估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辦法等。

  劉玉平認為,雖然有了協調機制是個進步,但大的體制沒有變化,這不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財政部企業司副司長賴永添也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本來是想通過立法來規範行政管理體制,現在的草案卻遷就現狀,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

「五龍難治水」

  按目前的現狀,不同種類的資產評估師要經過不同的資格考試,在不同的行業協會進行註冊;不同的資產評估機構需要取得不同的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資格認證,才能從事某個領域的資產評估業務。即使是資產評估機構的名稱,也要體現出某個種類的特徵來。

  2005年5月11日,財政部為了使評估機構「專營化」,而不與會計師事務所等混業經營,發佈了《資產評估機構審批審理辦法》,要求依法設立的資產評估機構名稱中應當包含有「資產評估」字樣。

  同年8月,中國土地估價師協會發佈了《關於在土地估價機構註冊中規範土地評估機構名稱的通知》,要求機構名稱中應明示土地、不動產、土地資產、地產、地價的評估或估價等表明土地估價專業的術語。

  是年10月,建設部頒發《房地產估價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各資質等級房地產估價機構名稱有「房地產估價」或者「房地產評估」字樣。

  一些同時經營多種評估業務的機構只能紛紛改名,有些把名字加長,有些則拆分部門,分別進行工商登記。

  中鋒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梅告訴財新記者,他們經營多種評估業務,採取將房地產估價和資產評估分開進行工商登記的形式, 「兩塊牌子,一隊人馬」。但由於工商登記的是兩個主體,所以工商稅務都是兩套體系,給機構的日常經營增加了負擔。

  一位同時取得了註冊資產評估師、房地產估價師和土地評估師資格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各種考試科目內容有很多重疊的地方,如果能互相承認一下,可以節省不少人力、財力。

  在賴永添看來,評估行業多頭管理、部門分割,不利於評估行業的整體發展。各個行政部門往往通過行業准入制度設置壁壘,比如企業重組,往往要聘請多家機構分別進行評估,加重了客戶的負擔,也增加了機構的管理成本。

  他舉例說,企業價值的評估並不是各種資產——土地、房地產等各種估值的簡單相加,還有經營的優勢、品牌的優勢、市場的優勢等,企業的不同資產由不同的機構作出評估,其結果卻不能反映出企業的價值。

  此外,評估機構的審批、評估人員資格的認定,評估方法標準的制定、評估項目的管理等等,各個部門各有一套制度體系。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對評估行業的監管力度不一,加之對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完善,缺乏全面系統性,無法有效地對評估違法行為進行懲處。

政府職能亟需改革

  在當前的體制下,各種評估專業要統一起來非常困難,癥結在於政府的角色錯位。中聯資產評估公司的一位評估師告訴財新記者,中國的資產評估行業和英美國家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政府管得太多。

  200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關於改革國有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資產評估監督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劉玉平認為,這份文件意味著資產評估行業從完全由政府管理的體制,走向政府監管下的行業自律管理。

  目前,各個不同評估種類的行業自治程度不盡相同,有的相對比較獨立,有的還是處於政府的嚴格管制下。

  比如,財政部門監管的行業,政府負責批准評估機構的設立,行業協會管人員和機構的註冊;而國土部門監管的行業,機構的設立和人員資格、註冊都是由協會來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則統一將機構的設立,人員資格的許可都直接納入政府管理。

  從協會人員的組成來看,和行政部門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的會長,同時是財政部資產評估準則委員會主席,曾經擔任過中 紀委駐財政部紀檢組組長、財政部黨組成員,副會長是現任的財政部企業司司長;而中國土地估價師協會的現任會長,曾經擔任過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副會長則是現 任的國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長;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會長,曾經是建設部的副部長。

  各個協會每年要收取會費,要組織培訓和資格考試等等,這都成為一種「不能失去的利益」。而對於從業主體而言,這就是無端增加的重複成本。

  此次立法,依舊延續了舊體制的慣性。「從評估行業本身的特點來看,統一管理是有可能的。」劉玉平說,現在的「協調機制」,是激烈博弈下的折中選擇,在現有的體制框架下能否有效地運行,恐怕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行政法學教授馬懷德指出,這種協調機制,或者設立超越各個部委之上的各種委員會,是中國行政權力交叉、重疊、分割而又無法統一情況下的無奈之舉。當權力出現多頭管理,而公眾對此意見頗大時,協調機制往往成為體制調整的「經驗」而被廣泛使用。

  2007年,《反壟斷法》出台,在各部門權力無法統一規制的情況下,設立了反壟斷委員會;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九龍治水」的體制難以改變,就疊床架屋設立了一個食品安全委員會。

  資產評估立法又重複了這一過程。馬懷德說,「不能一邊說要轉變政府管理職能,下放權力,一邊又收權、擴權」,需從政府體制改革的角度去著力,不能任由各個行政部門畫地為牢,佔山為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04

人人賤賣56網虧6710萬美金 搜狐接盤難撼格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3/147408.html

i黑馬導讀:在視頻行業,小玩家已經玩不起了,自2011年內容大戰後,整合事件不斷發生:2012年,優酷土豆合並,2013年愛奇藝PPS合並,再就是現在,搜狐視頻收購56網。

\ FT調研:滴滴本土冠軍地位難撼 Uber前路彌艱
騰訊科技騰訊科技

 FT調研:滴滴本土冠軍地位難撼 Uber前路彌艱

想要挑戰滴滴,Uber前路彌艱,滴滴地位難以撼動,而且滴滴還將在海外向Uber發起挑戰。

文|李瑋(騰訊科技)

近日,《金融時報》旗下獨立研究機構“金融時報機密研究”(FT Confidential Research)發布關於中國打車應用市場的相關報道,調研顯示,在中國打車應用市場,滴滴出行無疑是市場領袖,FT在一線城市調查顯示,91.3%的打車應用用戶表示,滴滴是他們最常使用的3款服務之一。

文章指出,想要挑戰滴滴,Uber前路彌艱,滴滴地位難以撼動,而且滴滴還將在海外向Uber發起挑戰。

“金融時報機密研究”(FT Confidential Research)為《金融時報》旗下獨立研究機構,提供關於中國和東南亞的深度分析和統計研究。在這些關鍵市場,其研究團隊基於私有調查成果和踏實的研究,向投資者提供預測性的分析。

以下為部分內容:

打車應用正成為一門大生意。近期,中國市場領先的兩大服務商滴滴出行和Uber分別完成大規模融資,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大城市中心的交通擁堵嚴重,這里已成為雙方爭奪市場份額的戰場。

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使用量的迅猛增長,出行應用在消費者中迅速普及。“金融時報機密研究部”對1000名中國用戶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各級城市、各種年齡群體和收入群體中,打車應用的使用比例超過60%。(如下圖所示)

135425443

出行軟件日益普及91.3%的用戶認為滴滴位處前列 來源:FT機密研究

過去一個月,用戶平均使用打車應用完成了8次出行,平均消費總額為181元人民幣(27.5美元)。意料之中地,一線城市、年輕的高收入消費者是使用打車應用最頻繁的用戶。不過在所有受訪者中,有76.8%都表示常常使用這些應用打車。

獲得阿里巴巴、騰訊和蘋果支持的滴滴出行無疑是市場領袖。根據調查。91.3%的打車應用用戶表示,滴滴是他們最常使用的3款服務之一。Uber排名第二,比例為35%。不過在二線城市,Uber的這一比例只有22%,遠低於滴滴的91.9%。(如下圖所示)

135425448

最受歡迎的5款打車應用 滴滴遙遙領先

問題:你最常使用的出行軟件是那種?可選三個一下。來源:FT機密研究

滴滴深入人心

在中國O2O市場,燒錢去搶占市場份額的做法並不少見。打車服務也不例外,司機和乘客常常都能獲得高額補貼。Uber承認,每年在中國燒掉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滴滴出行CEO程維2015年則表示,滴滴手握40億美元準備用於“培育市場”。市場領先公司的融資水平表明,這樣的燒錢仍將繼續。滴滴獲得蘋果10億美元投資的三周之後,Uber就宣布獲得了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35億美元投資。

Uber中國戰略負責人本月表示,Uber計劃到明年底在中國超過滴滴。我們認為這一目標無法實現。滴滴在用戶中深入人心;它擁有穩固的市場份額優勢,要歸功於滴滴與本地的出租車服務合作,而Uber只提供專車服務。滴滴還提供了其他交通出行選擇。例如飲酒後的車主可以通過滴滴叫來代駕。

盡管滴滴尚未像Uber一樣覆蓋全球市場,但正通過與其他國家Uber競爭對手的合作開拓海外業務,挖掘中國用戶的國際出行需求。滴滴的合作夥伴包括美國的Lyft、東南亞的Grab,以及印度的Ola。這一聯盟正在整合成員公司的技術,提供更無縫的用戶體驗,以對抗Uber。當然,這樣的合作仍然缺乏類似Uber平臺的單一性。

其他小公司在竭盡全力不被踢出局。獲得神州租車支持的神州優車正在籌備國內掛牌。而去年10月被樂視收購的易到用車則獲得了母公司的資本註入。

資金買不到用戶

相關公司正支出大筆補貼。我們估計,使用Uber的人民優步服務,在上海的一段10英里(約合16公里)路程價格僅為24.9元人民幣,滴滴快車的價格為32.7元人民幣。標準的出租車價格為36.8元人民幣。(如下圖所示)

135425452

使用打車應用出行16公里的估計成本(補貼後)

根據我們對北京、深圳、南京、成都、武漢和太原23名司機的訪問,司機願意同時使用多個平臺。

補貼水平會頻繁調整。在近期北京的一個早間高峰時間,Uber司機最多可以獲得公司的1.8倍補貼,而補貼上限為每單50元人民幣。如果司機完成了22單,那麽還將獲得額外100元人民幣的獎金。滴滴快車的司機則可以獲得最多1.4倍的補貼,每單補貼上限為40元人民幣。完成20單的獎金為80元人民幣。

一些司機表示,相對於Uber,他們更傾向於滴滴。這是因為,滴滴每天都會與司機結算,而Uber只能按周結算。不過,根據補貼水平的變化,大部分司機會在不同服務之間來回切換。小規模服務,例如神州優車和易到用車,往往每單價格更高,但這些應用無法獲得足夠多的流量來保障司機的收入。

在投入補貼的情況下,小公司會看到短暫的成功。例如,易到用車會對用戶在應用中消費的每100元再補貼100元。然而推廣活動一結束,用戶就會流失。近期,Uber在南京展開了推廣活動,每單封頂價格為9.9元。然而南京的Uber司機表示,在活動結束後,司機和乘客都改回了滴滴。

探索其他業務

大部分打車應用正在探索除打車以外的其他業務,例如汽車金融和售後服務。滴滴推出了汽車金融業務,與招商銀行合作向滴滴的司機賣車。此外,通過滴滴應用,用戶可以試駕奔馳、奧迪,以及其他品牌的車型。目前,滴滴還開始通過應用直接賣車,其中的車型來自北京現代等廠商。Uber和易到用車也與本地金融機構合作,提供金融服務。

預計打車平臺即將進入的領域包括,車輛保養維修、保險、廣告、在線旅行,以及對用戶數據的利用等。

政策即將明朗化

政策仍是目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政府正在敲定最終監管政策,我們預計政策將會采取更務實的態度,而不是像之前的意見稿一樣將強硬的傳統出租車的管理標準照搬至分享出行行業。

從字面上看中央政府的態度,可以發現政府部門有理由歡迎這類服務。這些服務具有創新性,受互聯網驅動,針對大城市中心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從2005年到2014年,私家車數量增長了691%,而出租車數量僅增長了15%,這導致許多城市的出租車運力不足。(如下圖所示)

135425455

中國的出租車和私家車對比

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汽車制造商協會 交通部

在北京,有約9.5萬專車司機通過打車應用工作,而出租車數量為6.75萬輛。

地方政府對待這類服務的方式也並不相同。Uber的廣州辦公室遭到了搜查,而滴滴則獲得了上海市政府的牌照。上海市政府的回應至少證明,政府試圖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做好平衡,包容打車應用。我們認為,這種方式最終將在全國層面勝出。

滴滴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42

特朗普難撼中美關系大局

北京時間11月9日下午,美國總統大選揭曉,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當選。由於其競選期間視中國為威脅、欲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等言論,引發了對於中美關系的擔憂之聲。

這種擔憂似乎情有可原。隨著全球經濟放緩、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全球貿易投資近幾年均不及預期,甚至多家機構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額可能連續第五年增速低於3%,陷入30多年來增速最低時期;全球投資增速可能下降10%~15%,難以恢複至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彼時,中美兩國作為經濟規模最大者,理應通力協作,加強經貿協作,共同推動全球複蘇。

然而,從中美官方的發聲,以及中美經濟關系的現狀來看,擔憂似無必要。

首先在當日晚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致賀電指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發達國家、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方面肩負著特殊的重要責任,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普遍期待。

而此前美國駐華大使鮑卡斯亦表示,無論哪位總統候選人在美國大選中獲勝,都不會影響中美兩國關系。在被問及特朗普競選期間相關言論時,鮑卡斯稱,等到候選人當選就會發現大選中說的很多事並不那麽可行,中美兩國也不會就已經達成一致的議題停止合作。

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的必要性,從兩國經濟互相依存上亦可見一斑。數據顯示,2015年中美貿易額達5583.9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已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截至2015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6.6萬個,實際投入774.7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美累計直接投資466億美元,美國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目的地。

無疑,當前中美關系總體穩定發展,雙方正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不同,雙方在一些問題上難免存在不同看法。但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對話合作始終是兩國關系的主流,中國的發展是美國的重要機遇,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以啟動於2008年,至今仍在談判的中美投資協定(BIT)為例,截至目前共進行了28輪談判,也是今年G20杭州期間中美元首會晤的議題之一。之所以雙方如此執著,源自於對BIT的看重,可以說是中美之間最為重要的國際投資協定之一。而目前雙方的分歧主要是,美方覺得中國負面清單偏長,而中方認為美國對中國企業投資限制應該更少。

回顧中美關系發展歷程,40年前,兩國領導人以政治家的超凡智慧和遠見卓識推開塵封多年的中美交往大門。40年來,中美關系雖然歷經風雨,但始終向前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巨大利益。中美關系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潛力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經貿關系已高度相互依存。假如這種關系不是互利雙贏、對美國也帶來巨大好處,就不可能持續、快速發展。而這其中,絕大多數了解中美經貿關系實際情況的美國人、包括美工商界人士,對此均十分清楚。

總之,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一個和平、穩定發展的中國,對美國而言無疑利大於弊,同樣,一個穩定、健康的美國,對中國而言也是更有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54

中企賣外匯期權“撈外快”,這輪強美元難撼人民幣

4月以來,美元指數大漲近6%,盡管人民幣小幅回撤至6.405附近,但比起一度崩盤的新興市場貨幣(尤其是俄羅斯盧布、巴西雷亞爾等)可謂穩如泰山。更值得註意的是,從企業預期來看,人民幣前景也並未走壞。

彭博數據顯示,年初以來境內銀行客戶一直凈賣出外匯期權,最新披露的4月數據為凈賣出48億美元,創2015年有相關數據以來最大,即企業賣出美元/人民幣看漲期權,亦即看空美元對人民幣,並希望以此賺取期權費。

“目前,企業結匯的意願較強,也對人民幣形成支撐。有些結匯企業覺得人民幣不會太多走弱,認為漲跌都有限,願意在目前位置賣些看漲期權來先收期權費。如果價格真正到執行價,他們也願意在執行價被行權,比如美元/人民幣到6.45處行權,因為這些企業多數本來就要結匯。” 某外資行中國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兼交易主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同時,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數據顯示,4月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為 -1636億元人民幣,且今年以來一直處於負值,“這意味著企業以外匯期權對沖需求較弱,人民幣預期仍然穩定。”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劉亞欣告訴記者。主流機構預計,今年美元/人民幣的區間為6.2到6.45,隨著歐元區政治風險轉淡、歐洲央行緊縮預期再起,各界認為美元再持續大漲的空間亦有限。

“亂世”下人民幣走勢穩

近期,新興市場貨幣波動劇烈。本周四,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將分別舉行議息會議,料美聯儲將加息25個基點,市場高度關註其最新的經濟預測,市場也在關註歐洲央行可能作出的退出QE的前瞻指引。

在這一背景下,匯市波動率不斷上升。法興銀行研究數據顯示,用一周的隱含波動率與一年樣本範圍相比,新加坡元、韓元、盧比的一周隱含波動率分別處於80、92和99的百分位處。而相比之下,離岸人民幣僅處於50百分位處,相對穩定。

人民幣波動率較小

盡管新興市場貨幣普遍對美元重挫,但年初至今,人民幣仍對美元漲1.5%,同比漲幅高達5.7%。截至北京時間6月11日,美元/人民幣官方收盤價報6.4016。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強勢更為突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周一公布,上周五(6月8日)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較前周下跌0.03%至97.30,但這仍處於近兩年的高位,去年一整年CFETS都維持在94的水平。

同時,數據顯示,2018年4月銀行結售匯順差669億元人民幣,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順差。

中企趁機“賣期權”

在人民幣整體穩健、波動率處於低位的背景下,通過單純的買賣貨幣獲利空間不大,此時客戶傾向於向銀行賣出人民幣外匯期權,主動承擔匯率大幅波動(即行權)風險,賺取期權費,這也進一步造成外匯市場隱含波動率下降,主流觀點也認為人民幣未來走勢穩如泰山。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首席分析師李劉陽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及,“即便人民幣到時貶值了,他們被行權時的結匯價格在賬面上也不虧,一些認定人民幣年內不會貶值的企業,選擇賣出期權,而那些升值預期更強的客戶,可能人民幣貶到6.4就即期結匯了,即期和期權操作都會為人民幣提供支撐。

再以另一筆交易為例,如果中國銀行(下稱“中行“)客戶有10萬美元存款,選擇日元為掛鉤貨幣,中行報出的協定匯率為1美元換120日元,同時報出權利金為0.74%。客戶如果接受,簽訂協議後,中行將740美元的期權費付給客戶。交易日一個月後,如果市場匯率為1:120或120之下,中行放棄期權,此時中行給予客戶10萬美元再加上一個月的利息33.33美元;如果市場匯率為1:120以上,意味著美元上漲日元下跌,中行行使期權,那麽中行歸還給客戶的本金就不再是美元,而是1200萬日元加上33.33美元的稅後利息。

使用賣出期權,雖然投資者的收益是固定的,即無論結果如何,客戶都可以獲得期權費+銀行支付的存款貨幣的定期利息,但是損失卻是不確定的。如果匯率走勢同投資者預期得不符合,就將面臨貨幣本金被銀行轉換成掛鉤貨幣的情況。再以美元/人民幣為例,如果人民幣繼續下跌(如跌至6.7),對客戶來講這筆交易就顯得不劃算了,因為行權後只能按約收入6.45元人民幣,否則就能夠收入6.7元人民幣。 “不過這些客戶本來就有換匯(換人民幣)的需求,加上認為人民幣漲跌都有限,因此先賣個期權賺點權利金,風險有限。”上述外資行中國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兼交易主管告訴記者。

歐元蓄勢、美元遇阻

下一階段,美元持續大幅走強的前景似乎受到抑制,這也可能強化人民幣的走勢。

今年美元的轉強並非全部來自於美國經濟基本面,也因歐元超預期走弱。此前,意大利的組閣談判以失敗告終,意大利2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此前5月1日的-0.3%上漲至近期的最高點約3.0%,歐元/美元更一度觸及1.15的低位。不過,發達市場的波動率表明市場已經完全從意大利債券市場的風險價值(VaR)沖擊中複蘇,VIX 上周低至11%,歐洲股市的相應風險指標(V2X)也回落至 13.5%。

“歐元/美元確認雙底,這是重要的支撐位,只有下破才意味著更大的回調。短期而言,歐元/美元可能會向1.1835邁進,1.2是近期目標位。”法興外匯分析師Stephanie Aymes告訴記者。

同時,機構認為市場對歐洲央行和歐洲利率定價過於悲觀,“歐元將隨著市場定價的改善而恢複。隨著意大利塵埃落定,歐元對美元和歐元對日元已經開始恢複,但迄今為止程度依然不大。”渣打全球宏觀策略主管羅伯遜(Eric Robertsen)告訴記者。

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 Peter Praet 表示,即將到來的 6 月 14 日會議將對於何時結束債券購買項目的決定至關重要。市場對歐洲央行將宣布減少目前總計每月300億歐元的資產購買項目的預期有所上漲。“我們預計歐洲央行將在第四季度將購買量減少至每月歐元 100~150 億,並在今年底終止量化寬松,於2019 年中期將首次加息。”羅伯遜告訴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