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目字」裡的「乾坤」 中國經濟開年懸念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62這些糾結甚至衝突的經濟數據,折射的是一些中國經濟結構中悄然生變的長期趨勢。
製造業的疲弱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因為服務業正處於火熱擴張之中,其利用外資金額第一次超過了製造業。
2014年開年的中國經濟數字,讓全世界的宏觀分析師都感到頭疼。
部分數據讓人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加劇,甚至引發股市拋售;但大大超出市場預期的利用外資的亮麗數據,卻又令「看空中國」的分析師們大跌眼鏡。
這樣的景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事實上,每年一二月份的中國經濟數據都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謎。
一方面隨著中國對國際經濟體系的影響與日俱增,代表著中國經濟每年「開局」的各類經濟數據不僅對於中國投資者,而且對全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特有的「春節現象」,卻總是容易造成一系列矛盾的現象進而帶來一些矛盾的數據,讓人無所適從。
正如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志浩所說,面對一系列互相衝突的經濟數據,試圖解析中國經濟年度「開局」的分析師們「就像是在黑暗中飛行,沒有人知道如何恰當調整這些數據」。
不過,這些糾結甚至衝突的經濟數據背後,折射的卻是一些中國經濟結構中悄然生變的長期趨勢。
糾結的開局
製造業的疲弱數據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恰恰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層變化。
以「世界工廠」而著稱的中國,製造業卻在2014年開年就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表明,2014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而排除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新漲價因素僅為1%。與此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環比均出現下降,其中工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2%。
這兩項指標的穩中有降,顯示出市場中的供需因素均處於相對疲弱狀態。
與此同時,製造業的投資吸引力出現了大幅下降。商務部2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使用外資額則下降了6.78%,為455.55億美元;2014年1月製造業使用外資僅有34.66億美元,同比下降21.69%。
製造業數據的疲軟不僅令使外資規模下降,甚至影響到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就在2月21日之前的一週內,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暴跌500基準點,不但將2014年以來的升值幅度全數回吐,還使得人民幣成為本週表現最差的亞洲貨幣之一。
有趣的是,就在製造業深陷困局之時,中國使用外資的數據卻展示出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火熱景象:據商務部2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全國進出口2.34萬億元,同比增長7.3%;同時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107.63億美元,同比增長16.11%,六個月來首次實現雙位數增長,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製造業的疲弱數據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至於有分析師認為1月份的進出口數據是來自部分地區或企業「虛假出口」的套利行為。
為此,商業部發言人在2月份的新聞發佈會中,以詳盡的統計數據從商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地區結構等多方面,論證了1月份數據是「普遍性增長」而非個別增長,對這些傳聞進行了駁斥。
而多項數據分析顯示,兩組數據的反差,恰恰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層變化。
「中國製造」讓位「中國服務」
服務業利用外資第一次超過了製造業。在進口服務產品中,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電影和音像服務是增速最快的領域。
與傳統製造業佔比下滑的趨勢相對應的,是服務業呈現出的高速增長。
在2014年1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3億美元,同比增長57.02%。據商務部人士表示,1月份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增量高達全國增量的160%,因為農業和製造業出現了負增長。
推動1月份使用外資規模高速增長的動力,來自服務業在去年進出口業務中的亮麗業績:2013年我國服務業進出口總額達539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同時服務業首次創下使用外資佔比過半的紀錄。
在進出口和使用外資規模高速增長的背後,服務業的市場結構也呈現出鮮明的特徵:在出口方面,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輸出等高增值服務高速增長,其中專利權使用費2013年的增幅高達66.2%。
與此同時,在運輸、旅遊和建築等傳統服務業出口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佔比出現小幅下降,顯示出中國正在從傳統的「勞動力服務輸出」向「知識產權和服務輸出」的重要轉型。
而在服務業進口方面,2013年實現服務進口總額3290.5億美元,同比增長17.5%。服務貿易逆差由上年的897億美元擴大至1184.6億美元。
在進口服務產品中,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電影和音像服務增速分別高達77%、55.9%和39.8%,金融、信息和生活消費類服務產品的快速增長,反映出國內消費市場快速金融化、信息化和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趨勢。
為企業經營服務的外包業務同樣增長迅速。2013年1-11月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金額831.6億美元,同比增長60.6%。外包業務的迅速崛起,一方面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快速升級轉型中的經營模式變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國企業加速國際化經營的趨勢。
在強勁的服務貿易進口推動下,國內服務業市場亦呈現出穩定的增長態勢:2014年1月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指數為53.4%,其中航空、鐵路運輸和零售業等均位於60%以上的高景氣區間。除受掃黃、反腐風暴影響的住宿業、餐飲業外,其他行業均處於擴張期。
據商務部的分析顯示,目前世界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比重為20%,而中國服務出口占外貿比重不足9%,還有著很大提升空間。
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超過4萬億美元,但服務貿易只有5200億美元左右,佔比僅為1/8。商務部預計2015年全國服務貿易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2020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
而服務貿易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拉動就業方面的功能亦為經濟決策層所高度重視。
為此中央決策層已將服務貿易確立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並提出圍繞「中國服務、全球共享」這一目標,培育「中國服務」和「中國製造」雙輪驅動的外貿發展格局。

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製造業:東部轉型,中西部接棒
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9.07%和71.73%,遠高於東部地區4.36%的增速。
儘管在利用外資比例上出現下滑,但製造業依然是中國進出口業務的核心力量。
在2014年1月的1.27萬億元出口額中,機電產品佔了「半壁江山」,而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又佔了餘下出口額中的一半以上。
在2013年,機電產品和7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分別以7.3%和10.3%的增幅,與增幅9.8%的高新技術產品一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三個火槍手」,為中國出口總額帶來了7.9%的增長。
在出口規模整體增長的同時,在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區域結構方面,2014年1月份依然延續著自2013年便開始出現的變化趨勢。
從貿易方式上,加工貿易比例持續下降。這意味著中國正從世界的「代工廠」變成了出口產品的「原產地」,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再是簡單的勞動附加值,而是包含了品牌、技術及知識產權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企業能力」。
在出口產品結構轉型的同時,出口地區分化也日漸明顯:在1990年代以代工出口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城市升級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漸轉向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產品出口模式。
從出口數據上看,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增速高於同期出口總體增速。而作為此類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入地的廣西、江西、重慶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區,2014年1月出口增速分別為60.4%、40.9%、23.9%和41.2%,以高速增長「開局」。
在實現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9.07%和71.73%,遠高於東部地區4.36%的增速。可以預期隨著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內移,中西部地區將迎來一波新的外商投資高潮。
在總量上而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相比仍然有著較大差距,2014年1月,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東、中、西部地區所佔比重分別為76.27%、14.54%和9.19%。
作為傳統出口重鎮的東南沿海地區,除廣東出口下降12.3%外,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出口增幅均超過8%。廣東、江蘇等七省市進出口總值佔全國的近八成。
唯一出現出口額下降的廣東,其實出口增速並未大幅下滑,只是因為上年同期的數據基數過大——當時出現了因虛假出口套利貿易而高達53.7%的反常增幅,隨後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後,相關出口數據已應聲回落。
在排除了這些短期數據的「噪音」後,廣東外貿進出口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其轉型升級的成就也贏得了包括商務部在內的各方認同。據商務部統計,至2013年廣東全省已經擁有特色出口產品的省級著名品牌近500個,在全國出口地區中名列前茅。
與此同時,身為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則借助自貿區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加強服務業進出口的競爭力。據上海市商委統計,在2013年前三季度,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3.4%,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提升到61.6%。這表明上海已經完成了從「製造業中心」向「服務業中心」的初步轉型。
2014年不會容易
面對已經到來的2014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用「十分嚴峻複雜」來形容中國面對的外貿形勢。
這一系列的結構性變化在5年比較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根據商務部數據,跟2008年相比,2013年中國外貿結構出現了「五個優化」:
國際市場結構優化(新興市場出口比重由53.8%提高到61.2%);國內區域佈局優化(中西部出口占比從10.3%提高到15.5%);經營主體優化(民營企業出口占比由26.8%提高到41.5%);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從29%提高到29.9%);貿易方式優化(一般貿易比重從48.2%提高到52.8%,加工貿易比重從41.1下降到32.6%)。
在進口產品方面,2014年1月份中國進口鐵礦石、煤炭和原油分別同比增長33%、17.5%和11.9%。而在2013年中,中國進口消費品增長高達24.6%,達2322.9億美元,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同比分別增長7.3%和10.1%,總額近14000億美元,顯示出國內消費市場的快速成長。
儘管已經出現了一系列市場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趨勢,但是對於龐大的中國經濟體系而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依然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挑戰。
面對已經到來的2014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用「十分嚴峻複雜」來形容中國面對的外貿形勢。
他認為,儘管近期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和國內宏觀經濟向好,進出口需求有望持續增長,但是由於成本高企、資金短缺和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加上季節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2014年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仍有可能出現波動。
而就全年來看,由於世界經濟復甦態勢不穩、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及產業和訂單外移加速等原因,全年外貿預期增長很難準確判斷,一般認為不可能高於去年水平。
從開年頭炮網劇《名偵探狄仁傑》看“萬萬”式廣告營銷和品牌運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27/149233.html
黑馬說: 2014年,因網絡神劇《萬萬沒想到》的熱播,“萬萬”式重喜劇爆火,萬合天宜這家以顛覆傳統內容制作和廣告營銷的公司也引起了業界的註意,成為了網劇內容生產的先鋒代表之一。2月25日,萬合天宜推出開年大制作新劇《名偵探狄仁傑》,這部戲由萬萬的原班人馬打造,並首次嘗試在雙平臺(優酷、騰訊)播出。借此,黑馬哥近期訪問了萬合天宜的COO柏忠春,試圖從新網劇的誕生,一探“萬萬”的廣告營銷和品牌運營的思路。
文/卡西
萬合天宜擅長將廣告無縫融入內容,《名偵探狄仁傑》(以下簡稱“《狄仁傑》”)在內容上能否續寫《萬萬沒想到》以下簡稱“《萬萬》”的廣告營銷傳奇?COO柏忠春向i黑馬表示,在創作上,我們正嘗試去“萬萬”化,在重喜劇之外做更多嘗試,在廣告植入和營銷上也更大膽直接,深度融入角色,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歸根到底,萬合天宜的目標是做一家品牌和IP運營的公司。 無廣告不成劇 元芳你怎麽看?
在網絡自制劇中,能邁入10億點擊陣營的寥寥可數,由萬合天宜聯合優酷獨播的《萬萬》是少數之一。大部分人的觀點認為,萬合天宜顛覆的是傳統的內容制作,但往深了挖,其實它顛覆的是傳統廣告業。區別於傳統貼片廣告和硬植入,萬合天宜盡將每一個廣告作為一個笑點的靈感源,將廣告與內容融合為一,在不影響觀眾和網友觀看劇情的情況下,這種形式讓廣告主的營銷效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傳播。 《狄仁傑》是萬合天宜截至目前第一部大制作網絡劇,該劇繼續發揮將廣告“毫無違和”地植入內容的深厚功力,據導演至尊玉介紹,《名偵探狄仁傑》在一定程度上將超越萬萬的廣告植入功底。如果說前面的廣告形式屬於1.0和2.0版本,那麽在2015年萬合的開年大戲《名偵探狄仁傑》中,或將出現廣告內容營銷的3.0版本。 將廣告和內容做最大成效的結合一直是萬合的先天優勢,其骨子里原本就有來自視頻網站土豆的廣告營銷基因。萬合天宜在成立之初複制的是土豆模式,即基於廣告的內容創作模式,內容創作大多圍繞廣告主。現任萬和天宜COO的柏忠春2008年加入土豆網時,擔任的就是廣告制片部總監,監管土豆網廣告視頻的制作和營銷,在土豆的後期,他們嘗試做了一系列為廣告商定制的視頻節目,市場反饋效果不錯,到了萬合天宜以後,這套方法論繼續被沿用,柏忠春向i黑馬表示:“萬合天宜經歷了一個為廣告主服務到吸引廣告主的變化過程。”
隨著萬合天宜受到越來越多廣告主的親睞,自身也有了更多品牌意識,在原創內容的基礎上,他們開始為好內容匹配合適的廣告主,包括前面的銜接片廣告、花絮內容,以及專為廣告客戶設計的植入廣告位。比如在片中嘗試特設“贊助”廣告位,如“本集由心靈雞湯學會贊助”、“本集由自食其力協會贊助播出,爸該打錢啦”、由“韓國宇航局贊助播出”,由“自來水公司”贊助播出,請開門,我們查一下水表,是真的。”等,他們為廣告主重新創意新的 “廣告詞”,讓人毫無違和感。有貼吧網友表示:“廣告還能做的有看頭,已經很良心的,他們的拍攝組又不是很有錢……”
此外,借由原創劇的品牌優勢和影響力,萬合天宜還專門為一些願意投入更多的廣告主定制番外篇,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實現了創新。這些都在《萬萬》這個IP中有集中體現。 得益於種種強大的廣告營銷功力,萬合天宜的現金流一直不錯,尤其隨著移動端的發展,廣告主對於網絡劇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據悉,萬萬第二季的廣告營收達到了3千萬,是第一季的3倍,但制作成本不到一千萬。據悉,《狄仁傑》還未播出時,其廣告贊助就已過千萬。 開啟網劇在傳統IP上的年輕化改造
《名偵探狄仁傑》是萬合天宜籌備將近一年的大項目,采用的是《萬萬沒想到》的原班人馬,至尊玉執導,小愛、白客主演,子豪編劇。乍一聽到這個劇名,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聯想這是個翻拍劇,實際上,從故事架構和人物設定上跟以往的差異性非常大。另外,以目前國內網絡劇的發展現狀來看,還不具備翻拍或複制大型電視劇的能力,網劇的IP改造才剛起個頭,且還不到形成標準化的程度。 傳統IP的年輕化改造自然是具備一定優勢的,一些本身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大IP,在改造之後可以迅速吸引原有受眾。但一旦改編不符合觀眾口味,就會讓作品收視率和口碑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因此也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
在《狄仁傑》這個項目中,萬合天宜首次嘗試對傳統IP的年輕化改造。在廣告植入方面,除了仍有分設專門的廣告位留給廣告主以外,廣告將深入融進“狄仁傑”這個人物設定里,一方面,狄仁傑仍機智過人,斷案快很準的特征,一方面他的無厘頭也是史無前例,隨著劇情的發展,狄仁傑將親自為廣告代言,直接對著鏡頭兜售商品。“我就是個會賣東西的名偵探,但我保證不讓觀眾反感。”小愛對i黑馬說。
“我們的內容有巨大體量,營銷事件、文化現象 ,對所有的廣告主來說是搭車,對於觀眾來說,也並不是幹擾信息,不會影響觀看。”
國外的傳統IP改編之路走得早,像好萊塢的IP開發通常比較壕,就是有錢,願意花重金去打造、挖掘,對於國內來說,還是比較難的。
柏忠春說,除了像BAT這樣的大公司有實力能如此豪氣,其他小公司一般很難。現在萬合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原創的作品,狄仁傑這個項目是在IP改造上的首次嘗試,未來不排斥跟優質IP生產的公司來合作。
造明星立品牌 IP運營三大法則
很多人會問,萬合天宜究竟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是制片公司還是內容公司? 柏忠春的運營思路是,我們是一家品牌運營公司,專做內容和人的品牌運營。萬合天宜具備造星能力,培養了一批自己的明星演員、編劇和導演。接下來就是幫助每個明星樹立自己的品牌,幫他在業內打開知名度。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核心準則。
1、老面孔+新角色
同樣是網絡自制短劇,明星大咖通常是吸睛的重要砝碼,在內容上能及時配合時下熱播劇的橋段邀請話題明星,如串場女神柳巖、“甄嬛娘娘”孫儷、白百合、文章、吳奇隆等紛紛友情出演,明星效果不錯,粉絲很買賬。反觀萬合天宜,從《萬萬沒想到》到《報告老板》、《高科技少女瞄》等作品,幾乎鮮有大明星的身影,幾乎是全草根演員,甚至大多數都是從工作人員的身份轉化而來。
好在萬合天宜自身的造星能力也不差,如“叫獸”易小星、“王大錘”白客、至尊玉、小愛,劉循子墨、老濕、孔連順等,他們因一部劇中的“角色”塑造,從而擁有了大批粉絲的追隨。由於他們各自的粉絲聚合能力均不俗,萬合也開始了個人品牌運營的道路,為這些“萬合制造”的明星演員、編劇、導演定制“同款”或“多款”內容。
“因為白客和小愛是萬合天宜的公司打造的CP,他們本身有一些好玩的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定期給他們一些好玩的角色設定,正好狄仁傑和名偵探都是很火的題材,我們就做了嫁接,我們的《狄仁傑》也具備快、狠、準的斷案技能,只不過更簡單粗暴,但邏輯是通的。另外,從運營的角度說,我們的制作班底,從演員到導演都是一些觀眾熟知並喜愛的老面孔了,我們只需要不斷用新角色對打造他們。”
2、好人物+新故事
叫獸曾對內容提出的要求是,網絡劇的本質是故事而不是段子。對於一個好故事而言,人物是講故事的核心,其次故事要新。 為了區別於以往的版本,凸顯網絡神劇生產大戶,萬合的創作實力,曾為2013年的網絡金句之一的“元芳你怎麽看”也將不再出現在劇中。
對於為何會選擇狄仁傑這個歷史人物,柏忠春向i黑馬表示:“我本人是電視劇狄仁傑的粉絲,這個人物形態很有意思,如果和萬合的元素結合會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故事是全新賦予的,但會圍繞狄仁傑這個核心人物展開。電視劇是李元芳,我們是白元芳,他們一個代表智慧,一個代表技能。”
《狄仁傑》算是《萬合天宜》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連續劇,第一季共12集。 狄仁傑本身就是人們家喻戶曉又津津樂道的唐朝經典人物,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在網劇《狄仁傑》中,編劇在“狄仁傑”這個人物上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故事外殼,而全新版的狄仁傑與白元芳也顛覆了以往傳統影視劇中的固版印象,小愛在劇中將飾演智力超群、卻生性自由散漫、極度自戀的狄仁傑,更符合網絡劇的風格。白客飾演武功高強、情商不足、夢想著當英雄的白元芳。(電視劇和電影中,該角色為“李元芳”)《萬萬》的編劇,同時也是《狄仁傑》導演的至尊玉表示,“狄白”組合更年輕、更幽默、更接地氣,他們將在該片中繼續發揮搞笑功力,再次打破次元墻。
“我們自己架構了一個狄仁傑和白元方的世界,不是改編電視劇或電影,是希望用互聯網的感覺去重新講一個關於這個人物的故事,他一定要好玩,在這個基礎上試圖講一些好的故事。跟之前的劇不太一樣的是,狄仁傑不會一心鋪在搞笑上,廣告看起來要硬很多,因為狄仁傑會在劇中賣東西。此外,我們的案件跟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個古代的人物套了一個現代的殼。”意思是,一個斷案高手,狹義偵探,竟然是個賣廣告的?或許還會化身為淘寶親?
3、內容創作上去《萬萬》化
這部劇主打偏年輕化的受眾人群。年齡跨度相對《萬萬》和《報告老板》更大一點。萬合天宜多年的制作經驗總結是,年輕人最想看的是自我吹捧、長篇大論、碎片邏輯化的喜劇。
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的狄仁傑都是講究技術派(斷案能力),萬合打造的網劇版,技術不是最重要的,幽默才是最受重視的。
爆紅《萬萬》屬於重喜劇,之後《報告》有一些轉型,《狄仁傑》的信息量、翻轉的方式會更加不一樣,因為重喜劇的受眾是比較窄的,在類型上,萬合已經在做更豐富的探索。
關於這一點,柏忠春也向i黑馬表達了內心的無奈:“萬合天宜的基因是個負擔,因為你的團隊不能被定性,萬一有天大家不喜歡《萬萬》和重喜劇了呢?所以我們要推出各種類型,從公司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內容也需要多元化。”
一個需要認清的事實是,目前國內網絡劇的原創能力普遍較弱,生產好作品的能力還十分有限。“這幾年,國內的網劇在投入上的確有所增加,成本翻了很多倍,有的號稱一集投入已經攀升至500萬。但在創意上,跟一兩年前比並無太多提升。之所以提升的速度比較慢是因為行業的生態沒有成熟,能在行業里去制定規則的比較少。阿里在做大生態,一個項目投幾十個億。BAT可以這麽幹,但普通玩家很難。”
談及萬合天宜的未來,柏忠春表示,萬合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司,品牌IP的運營會涉及線上線下社區運營和粉絲運營。
“比如《萬萬》,它已經是一個容器,包羅萬象的,他不單純是一種文化產品,有地方的政府想要用它做園區的名字。我們這個品牌運營可能會持續十年。但上線效果不好的品牌,我們也會及時停住,今年將針對十個、二十個項目持續去運營,萬合天宜也會參與部分投資。”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神華煤價開年小幅上漲 3年內停批新建煤礦能否拯救煤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356.html
神華煤價開年小幅上漲 3年內停批新建煤礦能否拯救煤價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6-01-18 13:32:00
預計2016年國內煤炭市場仍將處於供大於求的態勢,競爭將日益激烈。為了扭轉煤炭行業嚴重“供過於求”的局面,有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淘汰落後產能,並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
趕在周日(17日),神華集團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則關於2016年1月價格政策的消息,消息來源於神華銷售集團。其中最引人關註的是,環比去年12月份的現匯售價,神華銷售集團與用戶談判之後確定的各煤種價格有漲有跌,但總體上漲2.68元/噸。
中宇資訊煤炭行業分析師關大利等市場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方面1月是一年當中煤耗最高的階段,另一方面在煤礦限產保安全和煤礦放假影響,1月整體產量不足,全國煤炭市場處於階段性企穩時期,神華集團的煤炭價格小漲也是正常的。

產能過剩,經濟結構轉型,煤價已在下探(網絡資料圖)
總體上漲2.68元/噸
成立於2011年的神華銷售集團,負責神華集團煤炭產品及油品和化學品銷售業務,是神華集團對外銷售的窗口。神華集團於1月17日在官方微信上發布的這則消息,內容就來源於神華銷售集團。
上述消息顯示,在2016年度訂貨會上,神華銷售集團與用戶開展集中談判,絕大多數用戶選擇了“年度定量、月度定價”的長協合同方案,約定月度長協價格參考上一月度最後一期環渤海指數定價。
根據上述合同條款的約定,神華銷售集團2016年1月份的長協價格參照2015年最後一期環渤海指數372元/噸制定,並同步取消了量大優惠和免息收取承兌匯票等優惠政策。
記者註意到,5500大卡和5000大卡動力煤的現匯價格,分別為372元/噸和330元/噸,其余熱值煤種現匯價格以5500大卡、5000大卡為定價基準煤種、按單卡熱值進行測算。
據神華銷售集團方面統計,環比去年12月份的現匯售價,各煤種價格有漲有跌,總體上漲2.68元/噸。對此,神華銷售集團方面稱,這個價格方案貼近市場,對促進行業穩定有積極作用。
為什麽神華集團1月的煤價能夠小幅上漲呢?關大利道出了實情,一方面由於天氣因素,民用煤耗達到峰值,工業用電雖然增速有限,但采暖這塊增幅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整體來說,1月是一年當中煤耗最高的階段;另一方面去年12月底煤礦限產保安全,而今年1月底煤礦還要放假,雙重因素影響,使得1月煤礦整體產量不足,供應偏緊。
“在全國煤炭市場處於階段性企穩時期,神華集團1月的煤炭價格出現小幅小漲也是正常的。”但關大利也坦言,2016年全年煤炭價格並不容樂觀。
神華銷售集團方面也表示,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預計2016年國內煤炭市場仍將處於供大於求的態勢,競爭將日益激烈。
3年內停止審批新建煤礦
為了扭轉煤炭行業嚴重“供過於求”的局面,有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淘汰落後產能,並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1月15日,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國家煤監局局長黃玉治在會上表示,從2016年起的3年內,國家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停止審批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停止審批煤礦生產能力核增項目。
然而,關大利也指出,目前已經審批但尚未投產的在建煤礦數量也是很大的,所以就算三年內不再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就目前和已經審批、在建的項目,產能也足夠大了。
據了解,2015年,全國計劃淘汰退出煤礦1052處,實際已確認退出名單1300處。截至目前,全國煤礦數量已經降至9624處,完成了“十二五”煤礦數量控制在1萬處以內的目標任務。
2016年,貴州、雲南、黑龍江、江西等地仍將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全國力爭淘汰退出各類煤礦1000處以上。
對此,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朱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這個過程完全是市場自己調解,也是可以達到這個結果的;但因為政府在擴大產能過程中一直都是主要推力之一,所以現在化解產能也肯定離不開政府的作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最關註的則是持續淘汰落後煤礦,是否有助於煤價止跌乃至回升?對此,關大利指出,各地要淘汰產能的對象,大部分都是小煤礦,而且很多小煤礦已經停產,所以對煤價沒有什麽太大作用。
編輯:王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