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對股票的理解

From
http://oozexude.blogspot.com/2008/03/44.html

有曰:
大公司不是 system 好點嗎 ? 細公司無錢,system應該無咁好?咁大公司有保證d唔啱?

曰:
細公司及大公司都係受大環境影響,不過大公司的避險能力較強(你話的system好),但是錯多幾次就真係玩完。

細公司的避險能力較細,失敗真係會好易Game over,贏時會贏到開巷,所以是一個all or nothing的遊戲,但是nothing到一個時候,就會有唔同的玩法。

玩細股,正路方面,就是要捕捉其盈利爆發點,從而獲得本少利大的機會。

或曰:
公用股派息好,點解唔買佢?風險低喎,尤其熊市時,當然牛市就不好買公用股.

又曰:
公用股,根據恆生指數的分類,在這幾十年,計及股息後,贏得最多錢不是爆升得最多的地產股,大起大落的工業股,也不是銀行股,是公用股指數跑出。

不過在牛市時,公用股較爆升得最快的股票,當然很慢,所以常常給人遺忘,但仍能保持穩健增值,但是在熊市時,公用股仍能保持穩健增值,所以又給人捧起來了,所以持公用股確實是正路,但是可能較悶。

又曰:
細公司係息好,但風險高,一個唔覺意跌到番唔到身,有幾多息都無用啦.

嘗曰:
無錯,炒細股不是重息,不過以大博小,正路是重盈利爆發點,以小博大的,不過玩到大時,當然要買藍籌啦,因為藍籌可以買大大注,才可花光所有錢,買細股始終都是流動性低,還不能買太多,出貨還很困難。

玩一千萬的股和玩一億、十億、一百億、一千億和一萬億都有唔同玩法,不過當然要你發掘出來啦。

有曰:
greatsoup你係專家,你渣果d係優質細價股;但人地d老散唔係嘛,佢地邊識喎.

又曰:
都會輸錢,甚或會輸大錢,我對香港大部分公司的財務報表,也看過,所以可以告訴你一點點。

總之幾時都係買大股好,細股要佢大郁唔容易,唔識嘅人買細股輸的機會率比買大股大,但偏偏細股先有錢買,有時呢樣野真是好無奈的.

細股要它大郁,唔係太難,但必須要有持兩三年長期抗戰的準備。

阿毛、有為中、大學生,都一於唔理,唔做研究,甚或不知如何研究,如老闆是唔係老千呀、公司業績多少,盤子多少,有甚麼值錢資產呀,就去跟那些垃圾報紙的推介買,所以輸錢的機會都好大。

無錢可以月供股票,但是有時見D婆婆唔係無錢,有次見個阿伯買十幾萬江西銅,婆婆認四十萬阿里巴巴,只不過他們有點是當過日晨,好像玩冒險樂園呀、去那些呃錢健康講座,當交際費。

最 慘係D大、中學生唔知自己買D甚麼,聽埋D唔知甚麼報紙打手吹,唔做足功課,有D走去同阿老莊、老陳、老麥、老劉技/打莊高手操股、甚至比D人工阿輪后 化下粧,買下名牌,吃好東西,那些人真是抵輸啦,唔好好做研究,實趴街,上次有個人同講細股呀,講買結果很好、非常健康,和他說,係就唔會買啦,連 自己對手都唔知係邊個就落場,真係唔識死,輸係必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

【專訪周小川之五】正確理解資本項目可兌換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90.html

財新《新世紀》:隨著匯率的日臻到位,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問題,是不是也可以提到日程上來了?

周小川: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有一些概念需要澄清。首先過去有個說法,叫完全可自由兌換,被理解是一個最高的標準。但實際上國際組織並沒有明確對此作出界定。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資本項目中共有40個子項目,每一項是否可兌換均可評估,彙總起來則是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性。如果最高標準算40個子項均達到100%不受限制可兌換,那麼多數發達國家也不是100%可自由兌換,可能僅僅是達到了80%或90%的水平,往往差不多就可以宣稱資本項目可兌換了。如果仔細進行比較和考察就會發現,有些宣稱可兌換的國家,其外匯可獲取的自由程度還不如目前中國的水平;有些國家在宣佈可兌換後還依舊保留較多的外匯管制。

其次是保留必要的監控無礙於實現可兌換。IMF內部意見也在2010年提出,為維護宏觀經濟的穩定,各國對資本項目、特別是短期資本異常流動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或採取臨時性的管制措施是合理的。目前,這一認識還沒有成為IMF的正式政策。歐洲、美國也沒有從本質上加以反對,但仍然強調對資本流動進行管理的實際成效不大,只應在特殊時期作為臨時手段。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制定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政策目標時有三個原則需要考慮,一是有必要對私人和公共債務實行宏觀審慎性管理,防止出現大的貨幣錯配。這就是說,對於私人部門或公共部門舉借外債而實際使用本幣的行為,有必要也有可能加以宏觀審慎性管理,這麼做是出於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的需要,並不意味著妨礙資本項目可兌換,兩者不矛盾。二是有必要對金融跨境交易進行必要的監控。目前,有三個方面的監控是國際上認可並形成共識的:反洗錢、反恐融資和防範過度使用避稅天堂。三是有必要對短期投機性跨境資本流動進行適當的管理。

扣除上述因素,對照IMF提出的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40個子項來衡量,就可以發現,其實我們距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現在已經不太遠了。主要困難還有兩條,一是我們對企業和居民部門海外投資的關切和擔憂比較多,為防止其因知識不足帶來的損失,在這方面尚存在父愛式的管制。這方面應有所調整,政府的主要責任應當是做好投資者教育,讓其自行積累知識並逐步自擔風險。

另一個管制是針對外國資本到國內籌資的問題。目前境外機構到境內發人民幣債融資已經被允許了,但發行股票融資還不行。不過,證監會已在抓緊研究,總的趨勢是要逐步放開。這樣來看,我們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差距就不太大了。

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人民幣匯率還是要接近均衡水平,如果相差太多,敞開後套戥的口子會比較大。

財新《新世紀》:總體來說,中國的外匯儲備還是在持續增加,這對我們的貨幣政策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對此怎麼看?

周小川:從中期的角度看,這個壓力已經存在很多年了,總體來講我們的應對之道是成功的。在危機之前通貨膨脹高一些,總體還是平穩的。與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也還是可以接受的。所謂對央行的壓力,就是儲備過量積累後吐出了過多貨幣,需要對沖掉一部分。事實上,這是個政策選擇問題,既然選擇了漸進式匯率改革,就要承受這種壓力。

另一方面,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很重要。結構調整政策從開始提出來,到形成共識,再到學會怎麼做,需要一個過程。日本擴大內需說了那麼多年,「失去的十年」都過去了,到現在還沒有做到。因此要認識到,在這個共識達成、探索的過程中,經濟很難快速調整到主要依靠內需來發展,仍然需依賴出口增長、依賴一定的外需。所以要麼匯率調整多一點,要麼結構調整特別有效,否則這個基本面沒法立即改變,對沖還是必須要做的。

不過對沖操作主要針對的仍然是基本面帶來的外匯流入,包括貿易順差和FDI,當然還包括居民匯款、收益項下的資金,絕大部分對沖都是針對這些的。那種認為只是熱錢導致貨幣政策對沖壓力、如果對沖不足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的說法,實際上把基本面上最主要的東西給忽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1

關於 O2O 模式的理解 2元論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0333601

近來關注互聯網本地消費市場,對於O2O模式進行了一定的理解,總結如下:

 

根據其鼻祖 Alex Rampell(  CEO and founder of TrialPay)關於O2O的基本描述:「The key to O2O is that it finds consumers online and bringsthem into real-world stores. 」可知O2O模式的是構建互聯網和本地消費的橋樑,即通過兩個步驟,一是網上尋找本地消費的目標群;二是通過互聯網在線預訂、購買和支付來實現線下本地消費,來實現O2O模式。

 

O2O聚焦的是本地消費,以下判斷均建立在這個前提下,不再重複。其第一步驟的「尋找」以鎖定形容給為貼切,即58同城、趕集網模式,點評網、口碑網也是變體;第二步驟在線預訂、購買和支付就是現在泡沫中團購模式(儘管很多團購也買3C等傳統電商產品,那是變形體,團購本地服務是根本)。

 

個人看來O2O模式的互聯網產業鏈大致如此:顧客有吃飯、約會、美體等的本地服務需求,通過上網尋找適合的目標商家,主動尋找可以通過百度、點評、58同城、趕集網等,被動尋找可以通過團購網等,這都是鎖定消費者的過程;接下來的在線預訂、支付等等均是順理成章的過程。如果這樣O2O產業鏈就完成了,那是小視。線下消費行為的線上記錄才是互聯網共享的本質特徵。這個記錄過程反過來會影響線下商業,例如點評網對於餐館的生意影響。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對於消費者是富也是禍,無所適從。有效的精準搜索或是鎖定是O2O模式關鍵的步驟。

 

O2O在很多互聯網資深人士看來無甚新意。在靜心看來,最大的貢獻在於聚焦本地消費這個龐大的市場,並為團購提供了商業模式理論支撐。O2O模式的未來可能在於移動互聯網。想想手機定位下附近的餐館、咖啡廳、SPA等的點評、優惠券、團購、或是預訂、支付,這才是BIG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9

投資札記【359】理解苛刻要深刻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0qe.html
說苛刻道苛刻,理解苛刻要深刻。
苛刻原則不是嘴上說說,隨著投資年頭不短累積延長,很多事情從最初僅追求技巧的華麗到逐步向剖析問題的本質上進發,也逐漸地不斷加深對自己投資苛刻性要求的力度,不斷減少患得患失的思想,不斷抹去以往很值得炫耀的一些所謂投資技巧和花招,說白了,就是投資四要素,對他的加深理解就是對自己的不斷檢省完善過程。不斷溫習四要素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0cwx9.html

如何一步步將自己投資苛刻靠思想進行蛻變的呢?不斷回顧總結,然後對照大師們的心得進行反芻,對自我內心進行毅力上的錘煉。回顧一下這十年的投資,雖然我們也獲得不菲收益,但不時地回過頭去看看,也還是非常有感觸。

拿自己手裡的兩票,舉個例子:

第一個偉星股份:05年淨資產是3.41元  06年淨資產是4.79元   08年4.82元 11年6.46元
第二個魯泰A:05年淨資產是4.11  06年淨資產4.62  08年3.56(10轉10之後)11年5.04

,推理一下 
=>假設你我諸君都不知道在過去這茫茫十年內這兩股的最合適的投資機會在何處?
=>因此我們以淨資產倍數來做個標準(因檢查這兩個企業長期經營比較穩定,而且資產負債表考察比較理想的一類)
=>當然選取淨資產倍數越低越好,低到完全剔除他們無形資產才好,但客觀些按照系統歷史平均低點的作參考
=>那就選2倍PB做可以買入的開始,等待2倍PB下的恐慌
=>魯泰只有05年8.22之下是機會,08年的7.12元之下,而偉星股份只有05年的6.82元和08年的9.64元之下是機會
=>去看看月K線圖,這種苛刻要求又恰恰和十年內的最大的價值投資機會重合,說白了,就是大底部區域!你不震驚嗎?
=>大家自己前復權看看收益吧,皆有10倍左右的機會!!
=>目前呢?魯泰和偉星皆不到2倍PB吧,至少還要漲20%多才到2倍PB

疑問或是總結一下:
1、過去十年,機會兩次,意味著機會很少,要麼就是一路持有的很長時間,要麼就是一路休息很長時間。
2、看淨資產和股本擴張都是穩健成長企業,這種紡織類績優品種任何年代都沒有成為炙手可熱的熱門股機會。
3、看完這個總結你還琢磨什麼震盪市或是短線操作的神乎其神麼,十年拿出十倍的賬單來才算好漢。
4、過去這樣,未來會相似麼?
5、其他行業例如一些強週期行業會怎麼樣?
6、有的破淨很厲害的企業有什麼共性?怎樣將這個倍數在不同行業中合理差異化?
7、我們怎麼優中選優,學會捨得才是昇華?
8、過去已經過去,目前應該堅定信心,你會有怎樣的醍醐灌頂般的思想轉變?
9、你可能提出很多不確定因素用來在未來改變以往的這個大規律,但過去的下跌也都是不確定惹的禍!
10、再溫習一下本博客資料,看看價值投資大師們是不是像老獵手一樣,在耐心等待獵物,你有頭腦裡獵物的形態了麼?唯有耐心方可大成!!

以上是我隨思隨寫的10個問題,供大家思索,大跌之際穩定情緒,拉長時間看問題,心裡就會很坦然。

也許就這麼不斷總結思索,你就會起悄然脫離投資大眾的「低級趣味」了,走向成熟。我在微博裡說過,財富這東西不是隨便給你的,要看你有多大的承載量,十年數倍需要承受多重的壓力、多寬廣的胸懷、多遠大的眼觀、多深刻的思維、多超然的心態啊,在取得大勝利之前,你準備好了嗎??

很多年過去,回頭看看那些我們曾一起追過的股票,投資青春莫要虛度,至少留下少許但歷久彌深的思想。

這就是今天在大跌之後臨時想到的東西:說苛刻道苛刻,理解苛刻要深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0

轉貼:一個前輩的對行業的理解。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3898e5c8a5ed28137f3e6fa6.html

第三條,先行業,後個股。先行業後個股是什麼道理?我們買個股,經過這麼多年,大家都有體會了,買個股,就要買這個行業的龍頭。買最好的,你要買肉製品,肯定買雙匯;我要買鋼鐵股,就買寶鋼;我要買紅酒,就只能買長城干紅和張裕,我不會隨便亂買;啤酒,顯然是青島啤酒和燕啤酒;乳業,首屈一指是伊利股份和蒙牛,就不會去選三元和新希望這樣的;電子行業,中興通訊,假如華為上市了,那也在裡面,大家都要買龍頭。買龍頭,還要看行業,個股裡面還要選擇。一般現在都不會去買垃圾股,可是同樣是龍頭,我認為選擇行業也很重要,選擇個股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行業進行區分,因為時間不太多,我只能大概簡單講一下。

為什麼要區分行業?首先,一定要區分穩定成長性行業和週期性行業,象食品飲料藥品等,是穩定成長性行業,比如藥品,不會因為經濟形勢好,我就多吃藥,每天吃三斤半,經濟形勢不好,就只吃一粒,感冒藥都不吃了。週期性行業,它就不一樣,大家最大的誤區,在市盈率方面最容易上週期性行業的當,你看,04年宏觀調控到現在,很多公司虧損,都是虧損在週期性行業。04年,週期性行業,鋼鐵、水泥、石化、汽車、銀行,這些行業,它們的市盈率非常之低,當時市盈率好像只有2、3倍,你要是只看市盈率,以為市盈率不到10倍,你去買這些週期性行業,那就要上大當,週期性行業實際上剛剛相反,市盈率高的時候,業績一塌糊塗的時候,恰恰值得買。舉個例子,黃金,黃金的價格暴漲,金礦的股票也暴漲,可這個時候不能買,你等到黃金的價格接近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大概是每盎司220美元左右,金價跌到那個時候,金礦開採都沒什麼賺頭,就會停止開採,一停止開採,你就會看到金礦企業的市盈率非常之高,它可能高到上百倍,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你去買金礦的股票,在金價每盎司220美元的時候去買金礦的股票,那就賺大錢了。在週期性行業,很容易在市盈率、淨資產方面上當,所以我認為,首先區分行業很重要。

我再舉一個為什麼要先選行業,再選個股的例子,我們從精益求精的角度講,選擇行業的重要性在哪裡?有些行業,它就是產生不了大牛股,你看美國道瓊斯指數就可以看出,大牛股都產生於哪裡?大牛股都產生於製造業、服務業、採掘業。你把組成道瓊斯指數的上市公司一翻,絕大多數都屬於這三個行業,我們講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都是製造業,沃爾瑪、一些著名銀行都是屬於服務業,埃克森石油、中國的中國石油都屬於採掘業,大牛股都是出生在這些行業裡。哪些行業就是出不了大牛股呢?你想想看,公用事業,就出不了大牛股。你看看歐洲股市,從荷蘭股市開始,有兩百年歷史了,有哪一個公用事業股成大牛股的?煤氣、地鐵、高速公路、隧道、電力、橋樑,這樣的公司,我建議大家別買,不是說這些不能賺錢,而是說你要想在它身上賺到100倍、10倍,太難!我們要做一個職業投資者,就要有一個思想意識,就是說,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億萬富翁的投資者,我說不是好投資者,我們想當億萬富翁,我們的選股就要考慮考慮,不要從公用事業股中去選,煤氣、高速公路、地鐵,它們的價格受管制,你要想讓地鐵提價,老百姓要罵娘的,你怎麼能讓地鐵成為牛股?地鐵修一下,修高速公路,動不動向銀行貸款幾十個億,資本開支巨大。而製造業呢,你看中興通訊,它已經把產品賣到歐洲去、賣到非洲去了,這就是製造業的優點,它可以賣到最偏遠的地方,可以賣到地球各個角落,可口可樂就是這樣的例子,沃爾瑪在全球擴張,銀行在全球擴張,這些行業才可以產生超級大牛股,十年漲十倍,沃爾瑪從誕生開始,漲500倍。

有些行業,確實要進入夕陽行業,我們就不要買。例如,柯達,不生產黑白膠捲了。手機,剛問世的時候,是無比光輝的朝陽行業,但現在呢,大家很清楚,手機又是個夕陽行業,做手機的實在太多,它已經不賺錢了。有些行業注定不能賺大錢,舉個例子,航空公司,我從來不買航空公司的股票,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兩頭受氣的行業,什麼叫兩頭受氣啊?它一方面成本不斷上升,航空公司的成本是兩個,一個是汽油,一個是大量的人工,石油永遠是漲價,而人的工資,我們回想一下看看,這麼多年到現在,你什麼時候看到工資是下降的?每個城市的最低生活費都在提高,我們沒看到下降。深圳航空是做得最好的,做得這麼好,它一架飛機,也要110個人,地勤、空姐、機長為一架飛機服務,成本永遠在漲,航空公司的底下這一頭,成本在受氣。那一頭又受氣了,是售價,機票老打折。

可是有些行業,兩頭都受益,一邊降低成本,一邊提高價格。你看美國的菲力浦莫利斯,生產萬寶路香煙的,還有上海的中華牌香煙,它的煙能夠不斷地引進新技術,不斷地降低成本,煙草加工,把人力開支一年年縮減,反過來,煙草價格一年年上升。中華牌香煙,1000元一條,比文革的時候漲多少,我們就要找這種行業,它既能無限地提價,又能夠不斷地降低成本,而不能買航空公司這樣的,成本提高,售價降低。青島海爾,我很佩服它,很優秀,可是它處在一個很不幸的行業,鋼材、原材料都不斷漲價,可是家電很多企業,互相殺價,價格不斷下跌,所以我從來不買家電的股票。我們一定要把行業分清楚。

————————————————————————————————————————————
關於「大牛股是來自製造業、服務業、採掘業」這個論點我是第一次看到,好像還真有道理!
對週期性行業,低市盈率是個陷阱,這一點也是非常精闢。(該觀點在彼得林奇的書裡面曾經講過)
對長線投資者而言,航空股是糟糕的。巴菲特曾開玩笑說:帶輪子的股票都不買。他指的是航空股和汽車股。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79

我對價值來源的理解—駁李劍先生論零售業無競爭優勢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l6.html

今早上班途中,我看了李劍先生寫的《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一文,李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前輩高手,他博客中的文章我大多有學習,從中受益良多。但我發現他這篇有關零售業的文章裡有些觀點是我不能認同的,所以當時就用手機簡單的發了幾句評論。後來我看到雪球上又有很多人在討論他的這篇文章,我就把早上發的幾句評論重貼過來了,並且加了一段資產周轉率方面的話。我無意冒犯李先生,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李先生在文章中說:「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我對李先生的這段話難以苟同,請問有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呢?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你看西鳳酒和古越龍山就是反面教材嘛,當然還有像廣藥和加多寶的對比之類的。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而護城河可以解讀為:品牌、低成本、規模效應,這甚至都沒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

 

所以不單是零售業需要不斷進步,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一樣被超越。關於零售的反證,還可以看看喬布斯弄的連鎖店,蘋果的電子產品我就不說了,想想智慧是怎樣變成價值的。

 

所以,如果不是管理產生利潤,那麼利潤又從何而來?現在的白酒和國藥好賺錢,但它們哪個不是幾百年歷史的沉澱?並且現在這個利潤,能持續幾年還不好說呢。百貨等零售業在中國有持續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嗎?

 

文中提到百貨等零售業競爭慘烈,租金一路漲,租金漲是事實,但過去10年一路漲,並不代表未來10年一路漲。這其實和藥酒現在好賺錢,但不見得能持續是一樣的。中國有很多的特色,當然,它們最終只能是某一歷史時期的現象。

 

我們看看A股的百貨股數據吧:目前,全部A股的總資產周轉率僅0.2多一點,非常之低,但扣除銀行保險後,周轉率為0.8左右,和歐美股市的水平差不多。不同的行業,周轉率差別可能非常之大,比如平安銀行的周轉率還不到0.03,雙匯發展的周轉率超過5倍,兩者雙差100多倍。而以租房為主的超市百貨,周轉率基本都在2倍以上,而設備折舊年限超長的發電企業,周轉率只有0.25倍。

 

從生意的屬性來看,設備折舊時間長的產業必然周轉率低,而周轉率低需要有較高的淨利率或較高的財務槓桿,由於淨利率根據產品或行業的生命週期,呈現從低到高再到低的趨勢。最終,幾乎設備折舊年限很長的產業,都會用到高槓桿。這個槓桿在大規模擴張或更替時會走高,在投資少時逐步走低。而收費的槓桿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通貨膨脹來臨前,正好處於高槓桿高負債狀態,那麼貸款利率只要上漲一二個點,利潤就可能被全部吞噬,財務風險巨大。

 

以租賃物業為主的超市百貨,由於固定資產少,商品周轉快,導致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儘管商超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較低,但現在普遍有較大比重的店中店,這使得整體淨利率並不低。而商超的銷售基本都是現款,存貨的佔款期低於供應商應付賬款,這相當於免費利用了財務槓桿。這樣,較快的周轉率、較高的槓桿和一般的淨利率,讓商超能取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從生意屬性來看,它明顯比發電企業要好,比多數製造業要好。

 

就算是自建店多的百貨股,比如茂業國際,一半地產一半百貨,如果它不再瘋狂擴張的話,我覺得生意模式也還是不錯的。李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蘇寧,有股友說,可能李先生看了蘇寧的現狀後,就往這上邊套證據了,聽說前幾年李先生是看多蘇寧的。

 

實際上,蘇寧近三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從不到40億激增到150億,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蘇寧電器沒有通過第三方,變相為大股東的商業地產解困,那麼從戰略上說,在明知實體店增長乏力,戰略轉移到網上店來後,仍然大規模自建店,就是完全錯誤的,結果是損失了小股東的利益。至於物流中心,過去三年實際投資並不算多,資本支出主要在實體店上。另外,物流中心大規模建設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蘇寧近幾年的收入增長並不快,以前能送貨,現在需要成倍的增加物流方面的建設嗎?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周轉率,因為生意模式不同。我之所以拿高周轉說事,是因為李先生提到百貨業低毛利低淨利率的弱點。百貨股因為高周轉高槓桿(這個槓桿至少在表面上是不需要負利息的),所以儘管毛利和淨利率低(實際上A百貨股並不算低,全部非金融類A股的淨利率只有5.5%),它仍然有較高的ROE,我下載了全部2500只A的數據,做了簡單的統計,結果就是這樣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百貨股的ROE。

 

所以李先生說百貨等零售股不好,估計是沒有看過A股的百貨板塊的數據,這個板塊在目前的A股裡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他在文中說電視台好賺,能說幾個中港台的股票給我們看看嗎?我所看到的中港台電視股,盈利數據並不理想,最好的鳳凰衛視也是先虧了八年的。文中還說巴菲特很不看好零售業,曾經買了2個零售股都很失敗。可實際卻是巴菲特在不斷增持沃爾瑪,並且一直後悔當初沒有早點買入沃爾瑪,巴菲特股池當中的零售類股票還包括: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好市多、日用消費品連鎖零售商Dollar General、以及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商西維斯等。

 

所謂的增值來源於哪裡,價值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巴菲特不喜歡重資產型公司?我想,重資產之所以難以產生高價值,是因為重資產的企業,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低,而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比同行產生更高的價值,其原因只是它個人的效率提高了。但同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都提上來以上,這個價值差額就沒有了。

 

這一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巴菲特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芒格先生的《窮查理寶典》上也有說為什麼巴菲特當初害怕新技術的紡織機出現。

 

至於文中從波特五力的角度分析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就是所謂的穩定。當然,如果有毒品、煙酒和遊戲之類能讓人上癮的東西,甚至因此而能放棄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無疑是個更好的生意,如果不違法的話。

 

以上這是我自己對價值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我將自己在雪球上跟朋友討論的幾個帖子拼成這篇小貼,所以行文可能有些不連貫,歡迎大家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44

我理解的競爭優勢 自由之路

http://www.jztzp.com/a/52025.html
我理解的競爭優勢相對複雜。他既和行業相關,又體現與行業內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程度。在理性的商業競爭環境下,表現的是維持高Roe的能力;在非理性商業環境下,表現的是抗擊打的能力。
有些競爭優勢需要和強有力的管理層結合(比如零售業),有的可以容忍一般的管理(比如茅台、譚木匠、可樂)。有的競爭優勢可以持續很久,基本不存在破壞力量(比如茅台、可口可樂等和嘴相關的行業),有的行業容易被另一種模式顛覆(比如電子商務顛覆零售業、數字照片顛覆膠卷業)。描述可能還是要和具體的公司和行業聯繫在一起。

1)產品、行業的忠誠度:
同樣是飲料行業的涼茶和綠茶。對於消費者會說:「來一個王老吉(或加多寶)」。他會指明「王老吉」,你給他一個和其正,大部分消費者可能不接受。但是對於後者,他可能會說:「來一個綠茶」。你給的是統一,還是康師傅、娃哈哈,可能並不在意。這個很微妙。
有些產業、行業很容易建立極強的品牌忠誠度,這對於轉移成本和維持高roe特別關鍵,並且還能容忍一般的管理。這也是我投資廣州藥業H的邏輯之一。
有些行業很難建立品牌忠誠度,比如航空業,你不會太在意到底是東航還是南航的飛機,你在乎的是時間點和價格。還有鋼鐵行業、甚至汽車行業、電腦行業、手機行業(蘋果除外,小米的模式也不錯)。

2)成本
對於替代性很強的行業和產品來說,控制成本或者網絡等能力是競爭優勢。比如沃爾瑪,雖然替代性強。但是他的規模優勢、內部成本控制能力、網絡別人很難超越。除非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比如電子商務。
還有格力電器。優秀品質和規模化(低成本,在理性競爭下能維持高Roe)帶來了競爭優勢。但是類似格力電器這樣的競爭優勢需要結合優秀的管理層。

3)抗擊打能力
耐克的競爭優勢就明顯差於可口可樂。假設有一個非理性的競爭者,如果不計代價的去轉移耐克簽約的體育資源,5年之內可能會把耐克打下。但是對付可口可樂就沒那麼容易。

所以,我以為分析公司首先要能看出公司的商業模式、壁壘。以及維持這種模式和壁壘是否需要最優秀的管理層(再和現有管理層能力匹配),是否存在可能顛覆的模式。再看這種商業模式,高Roe能夠多大規模的複製。這應該是分析一個公司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7

我對新城的理解 等著螞蟻變大象

http://xueqiu.com/7351106301/22504858
我對新城的理解:首先,新城團隊最擅長的是高周轉的住宅地產,商業地產只是處探索發展結段,所以在公司的大本營,新城B的業務快速發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新城B的槓桿已很高,今年為了新城控股的H股發行,適當放慢拿地速度,但相信過後會加快,王總在H股推介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明確表示,集團上市只能說對B股更有利,而且只要需要H股融資可用於B股購地。這還有什麼疑問?

新城B未來會一如既往的高槓桿高周轉,他的規模取決於自身淨資產值的增加,以過往計,40多億淨資產支撐著不到300億總資產。我覺得這個比例未來不會變。

新城在建和儲備土地合計900萬平,以今年均價1萬計,未來開發完現有土地能實現900億收入,以15%淨利,可實現135億淨利。這些將在未來4年全部實現,所以到時淨資產將達180億左右,按現有負債比,將能支撐起1260億總資產,當然這只是理論依據,到時不一定真需再這樣高的負債。

新城在2015年每年銷售額擴張到300億以上完全可以期待,這是以淨利潤連續增長使實力不斷增加來支撐的。

現階段的低價土地儲備的加速開發所貢獻的利潤,也正是將來毛利走低規模上升的保障。

我們以最保守的利潤來預測:2012年1元,2013年1.3元,2014年1.8元,2015年2.4元,2016年3元。

以上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74

從行業特徵理解服裝輔助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x72.html

有人問,如何看待有的投資者將服裝輔助業中的公司列入「週期性」的問題?我的回答是,確切地說,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是有週期性的,沒有任何公司能夠抵抗週期性,因此討論服裝輔助業是否屬於週期性行業意義不大,不如直接去認識並探究其行業的特徵來理解服裝輔助業可能更清晰一點。

   消費品有必需消費品與非必需消費品之分。必需消費品是指消費者必需消費的物品,非必需消費品是指消費者特別想購買的某類物品。按照全球行業標準來劃分,非必需消費品由5個行業組、12個行業和36個子行業構成。這5個行業組分別是:汽車及零配件業、零售業、媒體業、耐用消費品和服裝業以及消費者服務業。服裝業屬於「非必需消費品」,是12個行業中的一個。而作為服裝輔助業的紐扣、拉鏈則屬於服裝業細分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成長股之父」菲利普·費雪之子肯尼斯·費雪的投資公司埃裡克·雷諾等人的研究,一般來說,非必需消費品板塊的公司都具有以下三個共同的特徵:

   1、經濟敏感性。一個健康的、不斷發展的經濟對於非必需消費品板塊來說非常重要。個人消費支出是推動非必需消費品需求的關鍵因素。在美國,這個比例大約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0% 。由於全球GDP的大部分都是由消費者支出引起的,因此,大多數非必需消費品能夠從整個強大的消費環境中獲益,反之亦然。這種關係將非必需消費品公司和經濟增長緊密地聯繫起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非必需消費品公司的股價會隨著經濟狀況而頻繁起伏。

   2、與股市大盤走勢的高度相關性。當投資者對收益預期增強時,大盤走勢通常會向好。當消費形勢較好或持續增長時,投資者常常看好未來的收益。這樣的條件同樣有利於非必需消費品的收益,因此,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及其所屬的行業公司與大盤表現出了高度相關性。在美國,非必需消費品板塊的表現非常接近標普500指數,尤其是比重最大的行業。湯森路透研究顯示,媒體的係數為0.90,相關性很高,因為它的比重最大,為50.5%。服裝的係數為0.48,相關性較低。

   3、對消費者觀點的敏感性。情緒代表了投資者的集體心情。對於非必需消費品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情緒形式,一是彈性/非彈性投資偏好,一是消費者的喜好。當投資者情緒樂觀時,通常會溢價購買價格和收入具有彈性的公司股票,因為他們認為其產品在經濟繁榮時需求更強勁,所以其股票的相對價值倍數不斷擴大。相反,當投資者情緒不樂觀時,一般會購買價格和收入不具彈性的公司股票,即使經濟惡化,其產品需求很可能與原來保持一致。價值倍數的升降很大程度上都是情緒轉變的結果。至於消費者的愛好,只能模糊地追蹤。但是,消費者喜好確實是公司股價表現的強大驅動因素。 

   對非必需消費品公司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是消費者支出。美國經濟研究局經常公佈消費者支出的季度數據,並將其劃分為三類: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業。耐用消費品被設計為供消費者使用3年以上的商品,如汽車、電視和工具;非耐用消費品被設計為使用期限在3年以下的商品,比如食品和服裝。服務業則包括了醫療保健、金融服務、酒店和教育。這三者目前在美國消費者支出的比重分別是,服務業66%,非耐用品22%,耐用品12%。

   有人認為,消費者支出非常不穩定,因為消費者支出佔到整個GDP的70%,消費者支出的下降將阻礙整個經濟的發展。但是一些歷史數據表明,即使在經濟蕭條之時,消費者總支出也遠比人們想像的要穩定得多。非耐用消費品主要是食物和酒,但也包括非必需消費品公司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比如服裝和報紙。儘管不如耐用品對經濟那麼敏感,但非耐用品的消費支出對經濟還是具有敏感性。並且對非必需消費品公司的表現有很大的影響。這從我們A股市場在這次危機時非必需消費品公司的表現中可以體會得到。

   每個行業及其公司都要面臨不同的商業問題。埃裡克·雷諾指出,非必需消費品公司也要面臨兩個主要挑戰:一是如何在成熟的市場上獲利;一是如何應對具有波動性的需求。

   對於第一點,非必需消費品公司尋求營業收入的持續增長,需要穩定的主營業務和成本結構的改進,或兩者的結合。在成熟的市場,其收入增長主要通過市場份額的獲得來實現,而持續的成本下降則往往是由經營效率的不斷提高來驅動的。

   對於第二點,除了少數例外,幾乎所有公司都面臨波動性,如油價波動、存貨過剩和產品淘汰等等。需求波動性是影響其利潤最顯著的因素,因為每家公司的收入流都有潛在的「替代需求」。對於非必需消費品公司,替代需求是不可靠的,這意味著需求趨勢的輕微變動對整個收入都會有巨大的影響。

   以上都是非必需消費品公司的一些行業特徵,服裝輔助業既然作為一個細分市場,自然會顯示出其中的普遍性。至於具體到一家公司時,在普遍性的基礎上可能又會表現出自己獨特性的一面,然而這不是本文所要談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8

如何理解巴菲特的三種投資? 廣州胡鋒

http://xueqiu.com/3270832901/22691744
巴菲特將投資分為三種類型:1貨幣類資產投資,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債券,抵押貸款, 銀行存款等。2非生產性資產投資,黃金、字畫、古董是典型代表。3生產性資產投資,包括企業、農場、房地產等。他認為,貨幣類資產長期內看風險最大,非生產性資產的收益寄託在他人身上,生產性資產才是最可靠的。

生產性資產為什麼最可靠?因為生產性資產能帶來現金流。就是說,有源源不斷的現金從生產性資產流出。這保證了生產性資產的持有者可以不依賴交易對手而獲得收益。債券、銀行存款也能夠帶來現金流,但是長期看,這個現金流不足以抵消通脹的侵蝕,這也是人們被迫進行主動理財的根本原因。

由於生產性資產能夠帶來現金流,因此其估值就有一個在理論上看起來可靠的基石。可以通過估計其未來現金流來確定當前資產的價格。但是非生產性資產的估值就缺乏任何理論基礎,因為其本身是不產生任何現金流的,通俗點說,守著它不能當飯吃。之所以還守著,是因為知道將來出手的時候,還有人願意要。一幅名家字畫在文盲眼裡可能一文不值,在收藏家眼裡可能價值千萬。估值差異極大。但是,一片農場,一棟房子,無論是在文盲眼裡還是老練的投資者眼裡,其估價不會差別太大。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買家,在出價前,他們會首先在心裡盤算:這片農場一年可以收穫多少糧食,這棟房子一年可以獲得多少租金。這個糧食、租金就是他們一致認可的估值標準。

非生產性資產存在估值上的盲區,或者說無法估價,這才是視確定性為投資第一要義的巴菲特很少觸碰的主要原因。

巴菲特說,當我購進一家企業股份時,從來沒有考慮再把這些股份賣出。也就是說,他在乎的是這家企業持續的創造現金流的能力,而不是未來市場對它的估值。或者說,未來有沒有交易對手他甚至懶得關心。因為他買入的時候本就只關心現金流,而有沒有交易對手對此沒有任何影響。這種投資理念和實業投資完全一致。無論是你投資開一家餐館,還是一家皮鞋廠,你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把餐館、皮鞋廠經營好,通過企業的持續盈利收回投資,而不是一開始想著某一天把這個餐館、皮鞋廠賣給誰來收回投資。實際上,你也沒法確定到時候有沒有人願意接手你的餐館和皮鞋廠。而實業投資的現實也表明,這種情況是很可能發生的。股票市場由於給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隨時可以退出的機會,很多投資者逐漸忘記了投資的初衷。

投資者經常碰到的情況是,一家企業是很能掙錢,但是卻很少分紅回饋股東。為什麼?因為賺來的錢很快又要投資於再生產,維持公司的持續發展。這種公司往往表現很好的成長性,但是由於資本性支出巨大,一旦發展遇阻,很可能把前面賺的錢全部虧進去了。因此,投資者看重的應是自由現金流,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這是一種在不危及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股東的最大現金額。那些不需要太多資本性支出就能維持再生產的公司往往是自由現金流充沛的公司,也即輕資產公司,是良好的投資標的。那麼如何檢驗公司是否有充沛的現金流呢?分紅是一個重要的證明。能夠持續堅持高分紅比例的公司,往往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