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數目字」裡的「乾坤」 中國經濟開年懸念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62

這些糾結甚至衝突的經濟數據,折射的是一些中國經濟結構中悄然生變的長期趨勢。

製造業的疲弱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因為服務業正處於火熱擴張之中,其利用外資金額第一次超過了製造業。

2014年開年的中國經濟數字,讓全世界的宏觀分析師都感到頭疼。

部分數據讓人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加劇,甚至引發股市拋售;但大大超出市場預期的利用外資的亮麗數據,卻又令「看空中國」的分析師們大跌眼鏡。

這樣的景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事實上,每年一二月份的中國經濟數據都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謎。

一方面隨著中國對國際經濟體系的影響與日俱增,代表著中國經濟每年「開局」的各類經濟數據不僅對於中國投資者,而且對全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特有的「春節現象」,卻總是容易造成一系列矛盾的現象進而帶來一些矛盾的數據,讓人無所適從。

正如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志浩所說,面對一系列互相衝突的經濟數據,試圖解析中國經濟年度「開局」的分析師們「就像是在黑暗中飛行,沒有人知道如何恰當調整這些數據」。

不過,這些糾結甚至衝突的經濟數據背後,折射的卻是一些中國經濟結構中悄然生變的長期趨勢。

糾結的開局

製造業的疲弱數據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恰恰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層變化。

以「世界工廠」而著稱的中國,製造業卻在2014年開年就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表明,2014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而排除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新漲價因素僅為1%。與此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環比均出現下降,其中工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2%。

這兩項指標的穩中有降,顯示出市場中的供需因素均處於相對疲弱狀態。

與此同時,製造業的投資吸引力出現了大幅下降。商務部2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使用外資額則下降了6.78%,為455.55億美元;2014年1月製造業使用外資僅有34.66億美元,同比下降21.69%。

製造業數據的疲軟不僅令使外資規模下降,甚至影響到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就在2月21日之前的一週內,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暴跌500基準點,不但將2014年以來的升值幅度全數回吐,還使得人民幣成為本週表現最差的亞洲貨幣之一。

有趣的是,就在製造業深陷困局之時,中國使用外資的數據卻展示出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火熱景象:據商務部2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全國進出口2.34萬億元,同比增長7.3%;同時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107.63億美元,同比增長16.11%,六個月來首次實現雙位數增長,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製造業的疲弱數據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至於有分析師認為1月份的進出口數據是來自部分地區或企業「虛假出口」的套利行為。

為此,商業部發言人在2月份的新聞發佈會中,以詳盡的統計數據從商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地區結構等多方面,論證了1月份數據是「普遍性增長」而非個別增長,對這些傳聞進行了駁斥。

而多項數據分析顯示,兩組數據的反差,恰恰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層變化。

「中國製造」讓位「中國服務」

服務業利用外資第一次超過了製造業。在進口服務產品中,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電影和音像服務是增速最快的領域。

與傳統製造業佔比下滑的趨勢相對應的,是服務業呈現出的高速增長。

在2014年1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3億美元,同比增長57.02%。據商務部人士表示,1月份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增量高達全國增量的160%,因為農業和製造業出現了負增長。

推動1月份使用外資規模高速增長的動力,來自服務業在去年進出口業務中的亮麗業績:2013年我國服務業進出口總額達539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同時服務業首次創下使用外資佔比過半的紀錄。

在進出口和使用外資規模高速增長的背後,服務業的市場結構也呈現出鮮明的特徵:在出口方面,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輸出等高增值服務高速增長,其中專利權使用費2013年的增幅高達66.2%。

與此同時,在運輸、旅遊和建築等傳統服務業出口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佔比出現小幅下降,顯示出中國正在從傳統的「勞動力服務輸出」向「知識產權和服務輸出」的重要轉型。

而在服務業進口方面,2013年實現服務進口總額3290.5億美元,同比增長17.5%。服務貿易逆差由上年的897億美元擴大至1184.6億美元。

在進口服務產品中,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電影和音像服務增速分別高達77%、55.9%和39.8%,金融、信息和生活消費類服務產品的快速增長,反映出國內消費市場快速金融化、信息化和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趨勢。

為企業經營服務的外包業務同樣增長迅速。2013年1-11月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金額831.6億美元,同比增長60.6%。外包業務的迅速崛起,一方面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快速升級轉型中的經營模式變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國企業加速國際化經營的趨勢。

在強勁的服務貿易進口推動下,國內服務業市場亦呈現出穩定的增長態勢:2014年1月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指數為53.4%,其中航空、鐵路運輸和零售業等均位於60%以上的高景氣區間。除受掃黃、反腐風暴影響的住宿業、餐飲業外,其他行業均處於擴張期。

據商務部的分析顯示,目前世界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比重為20%,而中國服務出口占外貿比重不足9%,還有著很大提升空間。

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超過4萬億美元,但服務貿易只有5200億美元左右,佔比僅為1/8。商務部預計2015年全國服務貿易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2020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

而服務貿易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拉動就業方面的功能亦為經濟決策層所高度重視。

為此中央決策層已將服務貿易確立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並提出圍繞「中國服務、全球共享」這一目標,培育「中國服務」和「中國製造」雙輪驅動的外貿發展格局。

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製造業:東部轉型,中西部接棒

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9.07%和71.73%,遠高於東部地區4.36%的增速。

儘管在利用外資比例上出現下滑,但製造業依然是中國進出口業務的核心力量。

在2014年1月的1.27萬億元出口額中,機電產品佔了「半壁江山」,而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又佔了餘下出口額中的一半以上。

在2013年,機電產品和7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分別以7.3%和10.3%的增幅,與增幅9.8%的高新技術產品一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三個火槍手」,為中國出口總額帶來了7.9%的增長。

在出口規模整體增長的同時,在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區域結構方面,2014年1月份依然延續著自2013年便開始出現的變化趨勢。

從貿易方式上,加工貿易比例持續下降。這意味著中國正從世界的「代工廠」變成了出口產品的「原產地」,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再是簡單的勞動附加值,而是包含了品牌、技術及知識產權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企業能力」。

在出口產品結構轉型的同時,出口地區分化也日漸明顯:在1990年代以代工出口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城市升級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漸轉向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產品出口模式。

從出口數據上看,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增速高於同期出口總體增速。而作為此類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入地的廣西、江西、重慶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區,2014年1月出口增速分別為60.4%、40.9%、23.9%和41.2%,以高速增長「開局」。

在實現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9.07%和71.73%,遠高於東部地區4.36%的增速。可以預期隨著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內移,中西部地區將迎來一波新的外商投資高潮。

在總量上而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相比仍然有著較大差距,2014年1月,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東、中、西部地區所佔比重分別為76.27%、14.54%和9.19%。

作為傳統出口重鎮的東南沿海地區,除廣東出口下降12.3%外,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出口增幅均超過8%。廣東、江蘇等七省市進出口總值佔全國的近八成。

唯一出現出口額下降的廣東,其實出口增速並未大幅下滑,只是因為上年同期的數據基數過大——當時出現了因虛假出口套利貿易而高達53.7%的反常增幅,隨後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後,相關出口數據已應聲回落。

在排除了這些短期數據的「噪音」後,廣東外貿進出口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其轉型升級的成就也贏得了包括商務部在內的各方認同。據商務部統計,至2013年廣東全省已經擁有特色出口產品的省級著名品牌近500個,在全國出口地區中名列前茅。

與此同時,身為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則借助自貿區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加強服務業進出口的競爭力。據上海市商委統計,在2013年前三季度,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3.4%,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提升到61.6%。這表明上海已經完成了從「製造業中心」向「服務業中心」的初步轉型。

2014年不會容易

面對已經到來的2014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用「十分嚴峻複雜」來形容中國面對的外貿形勢。

這一系列的結構性變化在5年比較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根據商務部數據,跟2008年相比,2013年中國外貿結構出現了「五個優化」:

國際市場結構優化(新興市場出口比重由53.8%提高到61.2%);國內區域佈局優化(中西部出口占比從10.3%提高到15.5%);經營主體優化(民營企業出口占比由26.8%提高到41.5%);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從29%提高到29.9%);貿易方式優化(一般貿易比重從48.2%提高到52.8%,加工貿易比重從41.1下降到32.6%)。

在進口產品方面,2014年1月份中國進口鐵礦石、煤炭和原油分別同比增長33%、17.5%和11.9%。而在2013年中,中國進口消費品增長高達24.6%,達2322.9億美元,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同比分別增長7.3%和10.1%,總額近14000億美元,顯示出國內消費市場的快速成長。

儘管已經出現了一系列市場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趨勢,但是對於龐大的中國經濟體系而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依然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挑戰。

面對已經到來的2014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用「十分嚴峻複雜」來形容中國面對的外貿形勢。

他認為,儘管近期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和國內宏觀經濟向好,進出口需求有望持續增長,但是由於成本高企、資金短缺和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加上季節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2014年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仍有可能出現波動。

而就全年來看,由於世界經濟復甦態勢不穩、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及產業和訂單外移加速等原因,全年外貿預期增長很難準確判斷,一般認為不可能高於去年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