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專訪】廣東話遭打壓感無奈馬友友:喜歡港人適應力強

1 : GS(14)@2016-10-21 05:28:12

絲綢之路除商業價值,對大提琴家馬友友來講有另一番意義,早在1998年他發起「絲路計劃」,集結途經絲路的各地音樂家組成合奏團,融合各地不同音樂風格。在計劃進行十五年後,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伴唱人生:聚光燈外20呎》的導演Morgan Neville跟監製Caitrin Rogers支持,將整個演出過程拍成《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 The Music of Strangers:Yo-Yo Ma and the Silk Road Ensemble》紀錄片。



■馬友友對近年廣東話被有意無意滅聲,也感到有點無奈。

■吳彤是內地演奏笙音樂家,與馬友友有相同理念。

■《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紀錄片集結途經絲路的各地音樂家組成合奏團。互聯網圖片

要循序漸進

早前馬友友在香港接受本報專訪,他曾表示最欣賞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而他看電影正正是醇舊老香港的發酵,廣東話亦是構成老香港的元素,對於近年廣東話被有意無意滅聲,他帶點無奈說:「我並非居住於香港,我認為重要是所有人都要抱有尊重,有一點我很喜歡香港人,你們是全世界最靈活、適應能力最強。」講到拍《馬》片計劃進行了十五年的感想,馬友友說:「這是一個關於學習、發現和創造新音樂的計劃,大家來自不同地方,為了演出要一起生活和合作,我們必須要有開放的態度、信任和分享,這樣才會令你有空間創造更多。」他感到整件事情最美妙的地方,是各音樂家的成品有人和應,而內地演奏笙的音樂家吳彤,與馬友友有相同理念。當中談到片中不少樂手都面對傳統跟現代化的兩難題,馬友友說:「有些人想探索,有些人只想保留傳統,我認為生命在於進化、改變,最重要是循序漸進,傳統熟悉的事物或許最終會有少許改變,而事實上世界沒有不變的東西。」撰文:曹家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1/19807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46

拍塗鴉電影 伊朗導演遭打藤

1 : GS(14)@2016-11-25 07:36:42

伊朗對藝術審查嚴苛,有電影工作者淪為階下囚。31歲庫爾德族遜尼派卡里米因拍攝一齣講塗鴉的紀錄片(圖),前日入獄,囚禁一年間還將被打藤223下。卡里米在什葉派主宰的伊朗拍過幾齣短片,2012年拍攝《城市的筆迹》,探討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出現在德黑蘭的塗鴉作品,惹來大禍。預告片在網上發佈後,當局就以製作反政權宣傳品和侮辱宗教價值觀罪名將他單獨囚禁15日,之後陸續加控飲酒、通姦等罪名,去年判他入獄6年。今年5月法國康城影展30多個歐洲電影組織替他向伊朗求情後,刑期減為一年。卡里米早說過不打算去國。「我的藝術活動被視為政治反對聲音,這一點清楚反映了伊朗的情況。」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5/198450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9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