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国美战争无阴谋

http://magazine.caing.com/2010-08-14/100170718.html

王兰

  黄光裕看来确非寻常之人。

  2010年8月4日,身陷囹圄的他向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国美电器发出信函,要求举行临时股东大会,讨论撤销陈晓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职务等一系列动议。

  此举有点反常,黄夫妇目前双双入狱,且面临一桩香港证监会指控,香港高等法院还冻结其价值16.55亿港元的资产。正常人按理会等境况稍缓再谋他图,黄一贯不走寻常路,这成就了他的事业,也害了他,这次不知会带给他怎样的命运。

  黄矛头所指的陈晓亦非等闲之人,他领导的国美董事会随即对黄提起诉讼,两人可谓棋逢对手。从永乐上市到与国美合并,及后来并购大中,陈已证明自己对中国家电连锁销售的资深经历和深刻理解,有一般职业经理人无法比拟的能量。

  黄光裕务的主要理由是“企业在陈晓带领下发展明显滞后”。黄光裕2008年11月被捕,从此前后九个季度情况看,黄被捕对国美电器的销售打击较 大:2008年四季度跌至谷底,此后缓慢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基本恢复到2008年三季度水平,综合毛利率前后波动不大。黄被捕后对国美电器有“黄光 裕折价”是肯定的,到底有多大则不好量化。

  黄被捕后国美电器由陈晓主导。与其竞争对手苏宁电器相比,从2009年一季度到2010年一季度,两公司综合毛利率差别不大,且变化同步。期 间,苏宁季度销售收入从127亿元增加到167亿元,增加31.5%;国美季度销售收入从98亿元增加到118亿元,增加20.4%,增幅明显落后于苏 宁。同期换了陈晓以外的其他人领导国美,国美增速是否大于20.4%?如果是,说明还存在“陈晓折价”;如果不是,说明在“黄光裕折价”作用下,可能还存 在“陈晓溢价”。无论如何,国美内部严重矛盾已带来“综合折价”是肯定的,公告复牌后国美股价下跌12%就是实证。黄、陈双方内心的真正意图及交涉细节外 人无从细究,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一争执的演化,这不外乎会围绕下列因素展开:

  一讲实力,争执的本钱首先是实力。硬实力黄光裕占优,他是公司单一大股东且和其他股东差距较大,但后续实力不足,人在狱中,心系香江,无奈香江 有官司在等他。陈晓及贝恩资本即使通过转股、增发等办法,能持有股份和黄比还有差距,不过他们有后续动员能力。软实力,陈晓有上市、兼并、合并的丰富经 历,加之与贝恩联手,明显占优,黄光裕的两桩重大法律纠纷则使他失分不少。简言之,黄、陈双方单靠自身实力都无取胜把握,都需争取有实力的机构股东支持。

  二讲利益,利益是化敌为友、克敌制胜的法宝。陈晓深谙此道,通过认股权已获大多数国美管理层支持,在他领导下,国美电器业绩和市场表现近一年确 在改善,有谈利益的基础。反观黄,可谈的利益不多,不过364间不在上市公司架构内的门店是有力筹码。当然,黄的性格也不排除会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之策。

  三讲规则。国美在百慕大注册,香港上市,受两地法规监管,这是核心。规则使用可以很灵活,但是公开的,没有倾向。最近国美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是否 精心设计了他人不易察觉的条款,这需要时间推移才会明朗,但这不是阴谋,是公开信息,只是未必每个人都能像经手者那么准确理解。

  黄光裕方面称陈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有点失当,如此一来谁是“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坐受废辱”最后被人捅死的高贵乡公?这对黄恐非佳 语,还让人闻到了“阴谋论”的气味。黄、陈争执基本是在公开信息下按规则演进,谈不上什么阴谋。至于国美是民族企业、黄光裕是创业英雄之类更是没谱的臆 想。国美电器在百慕大注册,是100%外资企业,法律上和贝恩资本没差别;起诉书显示黄不少所谓传奇不过是“事以贿成,一地鸡毛”,其中或有环境因素,但 绝对称不上创业英雄。

  细想之下,黄光裕和陈晓都应感谢香港。陈晓得感谢香港资本市场让永乐如期上市、退市和国美合并、随后兼并大中,这些要在国内,怕不得扯上N年之 久?黄光裕更得感谢香港的监管方式,让他在身陷囹圄、官司缠身、冻结资产的情形下还能自如地行使股东权利。想想昔日枭雄唐万新,被捕后“德隆帝国”顷刻灰 飞烟灭,他不应该感到庆幸?

  国美电器的黄、陈之争不管结局如何,一定会成为商学院绝佳案例。老板们可借此重估上市优劣,但应警醒的是,上市增加了股权流动性,因此不要有 “老板终身制”的念头。老板们用不着去什么“洋大学”念不清不楚的博士,但学习点规则是必须的——别等陷到规则里头就抱怨全世界充满阴谋,这无济于事。

  作者为某创投公司总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1

克隆戰爭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5797.html
中國本土快速時尚品牌ME&CITY在兩年內就成為了其標杆ZARA的夙敵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暴劍光

ME&CITY,無論從名字還是商業模式上看,這個品牌生來就帶有真假難辨的國際化風格。
伴隨ME&CITY在2008年10月第一次亮相的,是美劇《越獄》男主角溫特沃思.米勒(Wentworth Miller)。依靠互聯網的傳播,米勒在中國擁有眾多粉絲,知名度甚至高過一些好萊塢一線明星。ME&CITY品牌行銷中心總監周龍告訴《環球 企業家》,快速時尚品牌的顧客通常是女顧客居多,但ME&CITY的男顧客比例略高於女顧客,這一部分緣自米勒的魅力。

這個全新品牌的擁有者、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在一切與ME&CITY有關的事務上都刻意保持低調。他在過去10餘年建立起的3000多家美 特斯邦威專賣店,在中國二三線城市中被年輕人所熟知。現在,周小心翼翼地區隔著這兩個品牌:在創立ME&CITY之初,他就要求兩個團隊完全獨 立,即使在美特斯邦威總部,這兩個品牌的經營團隊也被一條小河隔開,宛如兩家公司。他更希望ME&CITY在他人眼中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質——它只 是“湊巧”會在中國最先發展起來而已。

周成建對自己在快速時尚市場充滿信心,ME&CITY推出之後,他在2009年一年之間就開出80餘家店。2010年年中,總的開店數已超過 100家。就這一單店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商業模式來說,這樣的擴張速度很快——更早進入中國市場的類似品牌ZARA、H&M至今在大陸地區 也只有三四十家店面。周成建希望ME&CITY能夠後來居上,他首先在門店數量上做到了這一點。在部分二線城市,ME&CITY也的確比 它的國際競爭對手更早地成為了快速時尚消費的代名詞。

但這樣快速的擴張也意味著風險:作為一個全新品牌,ME&CITY在行銷、設計、管理等方面依然面臨諸多調整,內部運營效率以及顧客認可度都 比國際品牌低很多。連鎖會放大這種低效率和管理風險。周成建也意識到了這些風險,他承認ME&CITY“整個供應鏈協同性還沒有理順”,而供應鏈 的管理正是一個快速時尚品牌的立身之本。

2009年,ME&CITY的銷售額是3.5億,接近於美特斯邦威品牌銷售額的十分之一。但這依然未達到周成建預期的數位,也沒有實現 ME&CITY2009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周龍透露說,相比2009年,ME&CITY在2010年上半年的擴張速度開始放緩,公司 要把精力放在內部管理以及效率提升上,到今年年底開始再次發力。

整合全球資源

儘管ME&CITY的定位人群是22至35歲,但44歲的周成建在很多場合,依然堪稱這個品牌的代言人。白色休閒襯衫、牛仔褲、帆布鞋、休閒西裝外套,這是他的典型服飾搭配。

這個只有小學文化、做過多年裁縫的溫州人,一直以善於學習和緊跟市場潮流著稱。在過去十幾年中,他從最初的佐丹奴、班尼路等香港休閒服飾品牌那裡借鑒 經驗,搶下了它們的一部分市場,成為中國最富有的服裝商人。如今,他要挑戰的是ZARA、H&M等全球最成功的快速時尚品牌。周成建說:“學到它 們的長處,我們就有機會在中國超過他們。”

在市場行銷方面,周成建所能依賴的是通過美特斯邦威積累下的對中國年輕消費者的瞭解。在 ME&CITY的核心管理團隊中,大部分人來自於美特斯邦威品牌,周龍亦是其中一位。在這一基礎上,周成建決定儘量利用國際時尚資源。在 ME&CITY的品牌代言人中,有比米勒更為大牌的一線模特與明星,曾被《TIME》選作封面人物的英國超模Agyness Deyn(阿格尼絲.迪恩)、出演過《魔戒》、《加勒比海盜》的Orlando Bloom(奧蘭多.布魯姆)是ME&CITY今年的代言人。為ME&CITY拍攝廣告的Ellen Von Unwerth、Terry Richardson都是歐美時尚界的頂尖攝影師。ME&CITY的數家旗艦店中,也都有國際設計團隊的參與。

這也是周成建的自我突破過程:在過去十幾年,美特斯邦威只要請郭富城、周傑倫等一線港臺明星拍一支廣告片,就可以為品牌創造出不錯的影響力。如今,他改變了玩法。

在ME&CITY籌畫期間,運營團隊列出了一張代言人表格,最早的版本中的確包含一些港臺明星,金城武、吳彥祖等都在其中。但最終,周成建依 然決定以好萊塢一線明星為目標。“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品牌,起點時的形象很重要。”周龍說。但在選擇好萊塢明星時,他們對中國消費者的瞭解派上了用場。 ME&CITY沒有貿然選擇大牌,而是先以“誰在中國最紅”為題做了一些調查。結果他們發現,一部從來沒在中國正式上演的美劇男主角在中國被很多 人熟悉。“在我們的目標人群中,米勒的影響力甚至超過最紅的好萊塢電影演員。”儘管跟港臺明星比,米勒的代言費要高出很多,卻低於那些大牌明星。

在利用國際資源的過程中,ME&CITY越來越多地學習到了歐美品牌的操作手法:中國服裝品牌更願意將資金投向品牌代言人,但在歐美時尚界, 設計師、品牌代言人、攝影師等諸多環節的參與者,都有著和明星一樣的影響力。Ellen Von Unwerth是ME&CITY請的第一個大牌攝影師,她對一家中國品牌找上門來很驚訝,因為她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但她並不拒絕 與這個中國品牌的進一步溝通。據說,當Unwerth聽完ME&CITY的有關人員對品牌、創意與合作細節介紹後,產生了新的驚訝:對方傳遞的資 訊讓她覺得這個陌生的品牌對時尚的理解並不遜于歐美流行品牌,而中國作為全球最為繁榮的消費市場也在談判中充當了加分的砝碼。

“和歐美時尚界人士談判時,我們發現他們對條文考慮得很細。”周龍說:“Unwerth在前期談判中對合作的細節極為認真,比如圖片的授權範圍有哪 些,增加範圍當然要多收費;每天工作八小時,超過時間就要收加班費。”這是與國內攝影師完全不同的做法,一開始很多人會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但隨後在實際合 作過程中,ME&CITY發現,這一模式的好處是對於細節預先談好,合作中的溝通和磨合成本會減少很多,對方會在約定範圍內極力做到最好。
“我們在與國際時尚界大牌的合作中學到很多東西。”周龍說。和一般人對於這些人十分“難纏”的想像相反,由於對方非常專業,“因此只要你提出的想法合理,就會得到認可”。

流行的週期

與ZARA、H&M這樣的公司競爭,就意味著ME&CITY必須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運營模式。快速時尚品牌的核心在於保持著大量的款式 更新,和它的國際競爭對手類似,ME&CITY每年正式在店內更新的款式有2000款左右。這2000款服裝當然不會全部進入每一個 ME&CITY的門店。各門店店長會定期更新自己的進貨單:他們會在一張表格之中,選定自己認為會得到顧客認可的款式,並確定這個款式每一個尺碼 的數量,以及供貨不同批次的時間。顧客能否在ME&CITY選擇到合適的服裝,與店長的眼光、判斷有著直接關係。所以進貨的準確度,成為店長考核 的主要指標之一。

“在店鋪的運營中,還需要考慮拿什麼吸引顧客,想賣給顧客什麼和希望對方怎樣在店裡走動。”周龍說。比如某一時期重點推出的是襯衫,店裡會在櫥窗展示 最具亮點的襯衫,吸引顧客進入店內。襯衫並不只放在一個區域,會通過對顧客走動路線的設計,在選購襯衫時,也不斷看到與之搭配的其他衣服。比如在印花襯衫 旁邊擺放純色西裝,由於搭配得很漂亮,顧客會增加計畫之外的消費。因為不同的店面的平面構成以及內部裝修都有很大差異,ME&CITY要求店長不 斷根據銷售系統的統計,來查看暢銷與滯銷區域的分佈,並嘗試改變滯銷區域的設計。在ME&CITY的門店中,每兩周還會有10%左右的貨品更新。 這樣就給管理者在每個環節上的決策留出了快速調整的空間。

從對流行的判斷,經過設計、生產,到貨品上架這一供應鏈的運轉週期,是快速時尚公司運營效率的重要評判指標。ZARA的這一週期為30至40天左右。 ME&CITY則需要70至80天。但周龍並不認為ME&CITY在這方面的能力遜色很多,他以ZARA最快創造的7天週期為參照 說,ME&CITY創下的紀錄是3天。在汶川地震之後的第二天早晨,周成建在公司裡召開會議,決定製作一批主題為“我們和你在一起”的賑災T恤。 ME&CITY在三天之內,完成了設計、下單、生產、運抵災區。“這只是特例。”周龍說,ME&CITY會通過管理來進一步縮短這個週 期,但“週期越短並不意味著對經營越好。”

迄今為止,ME&CITY的門店以直營為主,這與美特斯邦威品牌80%以上的門店皆為加盟截然不同。周成建此前表示,ME&CITY 未來會通過直營和加盟兩種一起發展,但是在品牌創立早期,為了在終端摸索出一個高度標準化的管理模式,而暫緩推出加盟。ME&CITY最早會在明 年開放面向兒童市場的副品牌ME&CITY Kids來吸引加盟,這被外界看成是它對加盟形式的試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

未停歇的战争:杜鹃、竺稼北京谈判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zNMDAwMDE5OTkzNQ.html

随着“9·28”临时股东大会投票结果的公布,国美电器(0493.HK)控制权之争的第一只靴子已经落地,股权层面的不确定性已经消除,而董事会层面的争夺仍在继续。而这将取决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二股东贝恩的进一步谈判。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9月29日,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与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的“当家人”杜鹃,在北京进行了见面会谈。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的新闻发言人向本报记者证实称,“大股东一方与贝恩的及时沟通确实存在,而且一直都在沟通”。

该人士称,此前一晚,在国美电器临时股东大会结果公布的当晚,竺稼就已经飞抵北京。当时,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陈晓与众多支持者,仍在香港为现有董事会能够保持稳定,举行了庆功酒会。

陈晓,是否出席了29日的国美电器两大股东的见面会?本报记者截至发稿时间尚未得到相关方面的确认。但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28日晚,在投票结果公布后不久,陈晓亦直接向杜鹃表达了继续谈判的愿望。

在国美电器董事会失去了“增发20%新股”的一般授权后,形势正发生着微妙转变。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一方的公司利益诉求,已经转变为“在董事会增加合理数量的代理人”。该诉求能否实现,贝恩资本的态度至关重要。

而大股东黄光裕家族,可以继续留在谈判桌上的筹码是,其有权将372家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出去。对于2至3年内便需寻求退出的贝恩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和谈有基础

贝恩资本与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一方的接触,已经有一月之久。

8月28日下午2时,黄光裕家族一方授权的资本市场委托人,在韩国三星投资银行总裁Paul Chong的安排下,于香港文化酒店和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会面。

其 间,竺稼希望该委托人向黄光裕家族传达“五项共识”。具体内容包括:贝恩资本不是本次争斗的参与者,本次争斗与贝恩无关;双方应在没有媒体聚光灯炒作的情 况下友好协商解决;请Shinning Crown就麦肯锡公司做的国美电器未来5年发展计划进行补充,提出更好的发展设想;贝恩不同意在现今的情况下再次增发股票,这样对公司及全体股东都不 利;贝恩同意黄家重新再任命两名董事进董事会,黄家要同意贝恩保持三名董事。

本着“五项共识”的原则立场,贝恩资本开始在国美电器董事会中发挥影响作用。29日,国美电器例行董事会,当时,黄光裕家族一方并不希望讨论增发相关问题。会后,竺稼向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授权的资本市场委托人确认,该次会议并未谈起增发问题。

此后不久,黄光裕家族的资本市场负责人黄秀虹与竺稼在深圳见面。双方按照贝恩一方提出的5项进行了数小时的磋商。不过,就陈晓的去留问题,双方未能达成一致。黄光裕家族坚持要求陈晓立即离任,而贝恩方面则主张分阶段实施这一计划。

不 过,双方仍对此前的“5项共识”进行了细化。具体内容包括:双方要想解决问题达成和解,必须是在没有媒体聚光灯的情况下进行,取消9月28日的特别股东大 会投票对双方的利益都有利,这样双方才可以在近期内尽快达成和解协议;贝恩同意黄家更换两名新董事,理由是从前的董事会黄家安排的董事有八名,贝恩占据三 席,黄家仍是多数。

在杜鹃出狱后的9月13日、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的9月25日,竺稼又两次与杜鹃见面。但最终,谈判由于黄光裕家族坚持陈晓离开而破裂。

不过,贝恩资本与黄光裕家族一定程度上,已经互相妥协。与之相印证,“9·28”投票前一日,黄光裕家族代表邹晓春对本报记者直言,“对于贝恩资本3名董事去留,希望股东自主选择,大股东不希望对其产生干扰”。

9月28日的最终投票结果显示,八项议案中,有一项获得了高达95%的投票支持率,那便是来自贝恩的竺稼出任国美电器的董事,显然,持股32.47%的黄光裕家族对此投出了赞成票。

而黄光裕家族最为忌惮的、国美电器董事会掌握的“增发20%新股”一般授权,也因获得55%的得票支持而被废止。显然,没有贝恩的支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虽然,杜鹃和竺稼之前的多次谈判未能阻止最终的对决,但在9·28之前,双方谈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就是,黄光裕家族和贝恩都支持的两项议案,必定能够通过。

重组董事会?

另外一只靴子,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期盼的“重组董事会,使得董事会体现大股东合理意志”,仍悬在空中。

虽然,黄光裕家族未能在9月28日实现重组董事会的目标,不过,根据国美电器股东大会的授权,国美电器董事会有权自主重组董事会。在9月29日的见面会上,这是竺稼与杜鹃之间最为重要的议题。

陈 晓是否会离开、何时离开、以何种方式离开,依然是其中的关键。此前的9月25日,杜鹃、黄秀虹、黄燕虹、竺稼、陈晓、郑建明等人在北京会面时,核心的议 题,便是陈晓去留以及董事会架构问题。当时,由于陈晓留任的希望与黄光裕家族要求其马上离职的诉求,无法调停,谈判最终破裂。

而“9·28”投票结果显示,由于未能得到贝恩的支持,黄光裕家族所有与重组董事会相关的议案,获得的其它股东的支持均小于10%。显然,持股10%的贝恩投出了否决的一票。

不过,这种失败,也成为黄光裕家族的一块试金石。投票结果显示,在重组董事会的7项上,黄光裕家族与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相比,获得的支持率相差不足4%。

按照国美电器公司章程,黄光裕家族作为国美电器单一大股东,可以再行召集临时股东大会。那时,黄光裕家族只需要再获得不足2%的支持,就可以达到重组董事会的目的。9月28日投票结果公布后,黄光裕家族称,保留再次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

当然,对黄光裕家族来说,在谈判桌上获得贝恩的支持,无疑是重组国美电器董事会更为便捷的途径。

杜鹃的筹码

黄光裕家族凭什么跟贝恩谈判?杜鹃知道,将非上市门店从上市公司剥离,将使得包括贝恩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受损。

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非上市门店2009年为国美电器每年提供人民币2.335亿元的费用总额,而这些费用相当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16.67%,极其可观。

一位前国美集团内部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国美电器众多分公司中,很多非上市资产都是非常优良的,大中电器、北京国美,都是国美集团业绩测评A+的资产。在国美集团零售资产中,A+资产只有5个。”

但此前,在黄光裕家族与国美电器董事会冲突最为激烈之时,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的剥离,已经迫在眉睫。

8 月30日,国美电器公告称,其于8月27日收到拥有并控制北京国美公司(非上市门店)的黄光裕家族发来的一封信函。信中表示,如果黄光裕家族8月4日提出 的五项议案在九月二十八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全部未获通过,将终止上市公司与非上市部分之间的管理协议,终止托管关系。

在公告中,国美电器董事会称,该托管协议的终止不但不会对上市公司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反而预计未来对上市公司会有诸多益处。

而国美电器公告未经披露的信息是,当时,国美电器董事会已经做出了“舍弃非上市门店”的决定。

知 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8月30日,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董事会向黄光裕家族发出了一封“致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函”,在该函件中的一节显示,“我司接 受贵司意见并在此同时通知贵司:我司决定将于2010年10月31日无条件终止执行(包括但不限于)总供应协议,总采购协议,2010年采购服务协 议,2010年管理协议等相关协议。贵司于2010年11月1日起自行管理非上市公司业务。”

也就是说,若黄光裕家族与贝恩不能就“非上市门店”问题达成新的一致,在一个月时间之后,国美电器将面临彻底分裂。

对此,本报记者求证了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的新闻发言人,该人士称,“目前,创始股东正在做非上市业务管理权收回的准备,包括人员、设备、购销合同,等等。不过,创始股东不希望国美出现分裂。”

深谙资本运作的贝恩董事总经理竺稼,显然了解非上市门店对国美电器股价的杠杆作用。但面对杜鹃重组董事会的要求,他亦面临艰难选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5

仁寶陳瑞聰:戰爭不會結束最後只剩兩、三家

2010-10-25  TCW




今年是瘋狂的一年!」二○○九年,超越廣達、登上全球第一大筆電代工寶座的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如此形容今年的筆電代工產業:鴻海大軍壓境,廣達為了奪回王座,不惜搶單,廣達毛利率終於殺至三%的可怕數字。

在九月份的法說會上,一席「沉淪說」,嚇壞所有投資人,筆電代工產業毛利率跌破四%,似乎進入代工黑暗期。

「沉淪說」後,陳瑞聰首度接受媒體採訪,他說:「那時候會講大家一起沉淪,是讓大家有個head up(警惕),再這樣殺下去真正傷害的還是公司。」

未來的筆電代工,在陳瑞聰眼中,不再是雙雄爭霸,現在已進入「三國時代」。面對最新對手鴻海,過去在電子產業代工領域橫掃千軍的氣勢,陳瑞聰信心滿滿的說:「它(指鴻海)要幹掉我們還早咧!」以下是專訪摘要:

看未來毛利率 量和獲利要平衡,否則只剩二點幾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的沉淪說暗示產業的毛利下滑,現在電子五哥(指廣達、仁寶、鴻海、宏?痋B華碩)毛利率下滑到三%,這場仗會打到什麼時候?

陳瑞聰答(以下簡稱答):我想還會持續,只是說在持續過程之中,你不可能永遠都激烈對戰!所有戰爭都是一個大戰以後,大家休養生息,讓毛利維持一下,等到下一輪。不然血流滿地,傷得這麼重。

這種戰爭不會結束,真正要結束時大概只剩下兩家、三家這樣而已。就像是後來的Desktop PC(桌上型電腦)一樣,等鴻海把大眾、神達全部幹掉,但是,它可以把那些人幹掉,它要幹掉我們還早咧!

問:第三季後筆電代工業的毛利率,還會繼續殺下去嗎? 答:現在?我不知道,我心態已經改變。

對 股東來說,真正在乎的不是你的營業額成長多少,是你的獲利,為何我們這波,下半年,我們量不願意成長?因為有個廣達在搶量,我再進去跟它搶量,價格只會掉 得更厲害,最後我們選擇在量和獲利之間要有個平衡,否則有家進來攪局,我們再去跟它搶,這個毛利率可能不是三%囉!二點幾的毛利率就會發生。

問: 外界看科技業就是零和遊戲的競爭,因為量就是這麼多,你何時要做個取捨? 答:這都是一個循環,你有機會去搶量,搶量就是你吃到別人,別人就會進來搶,又會造成一波,過去你看毛利率掉下來後,平穩,再掉下來後,再平穩嘛!……今 年就是瘋狂的一年,這瘋狂的一年就是去年所造成的(笑)!去年的計畫就是今年在量產。

問:現在應該都談好明年的訂單了,另外兩家還在拚量嗎?明年大勢如何?

答:明年應該會穩住,因為該搶的都搶了,有些(指其他競爭對手)出貨出了一些狀況,縱使再殺,客戶也會比較小心。這個產品不像是DT(桌上型電腦)這麼容易,真正出貨要上量,還是有些難度,現在已經看出來了,到了出貨完了,等到明年到了市場,退貨比別人多時,就會反應。

真正到了市場,發現,欸,某些人做的東西退貨率高,只要退貨一台就是幾百塊美金成本,這是客戶最在乎的啊!

看鴻海搶單戰略 它是在自傷,我傷一記、他傷七記

問:所以仁寶第三季毛利會好一些嗎?

答:你認為呢?(笑)我們要回到這波來看,這波會殺到這麼厲害,當然就是鴻海戰略嘛!一進來就是血流滿地。

它以前要殺進DT那時候,和它競爭廠商績效不是那麼好,現在它要殺進Notebook(筆記型電腦),我們這幾家也不是省油的燈啊!要幹,大家來幹啊!誰怕誰……(加重語氣)。

問:你怎麼看郭台銘主動說出未來鴻海營收成長減半,從三○%降到一五%這件事?

答: 他知道未來要成長沒有大機會,我們認為到明年不是講一五%,而是一○%。 第一點,他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有辦法,很容易打入產業鏈,Notebook進入的門檻夠高,我們這些人做了這麼多年,他沒進來我們就競爭得這麼厲害了,他 要進來,比我們一台便宜這麼多錢,再去接客戶訂單,他本身就自傷,就是七傷拳。 你看過武俠小說吧!他打了以後,我傷一記、他傷七記,他搶到訂單拿到營收,但是獲利比其他產品更差。他以前還可以拿零件的高獲利補這個,現在我們不讓他 補,我們把高獲利的東西自己做垂直整合,他也會受到影響。

再來就是說,他現在已經不是一整個大廠區容易去做調度啦,可以高效率應用資源。他 現在分散這麼多的廠區,管理的難度變高,客戶會更不高興。我們現在所聽到就是說,有不高興的客戶;對我們來說,他有越多不高興的客戶就是對我們的肯定。這 個也是為什麼所謂的三國演義有它的道理(大笑)。

看平板電腦競爭 iPad市占將達五○%,不能低估

問:除了鴻海殺價搶單外,仁寶去年登上第一大,靠的就是小筆電(Netbook),平板電腦對小筆電的衝擊,你怎麼看?

答:現在是還好,跟之前差不多,量沒受到什麼威脅,但是平板電腦的衝擊是絕對會有。我們預期大概明年平板機會在四千萬台……,平板電腦很有可能是六成新的使用者,新創造出來的消費者;剩下四成就會吃到Netbook和Notebook。

問:平板電腦的出現,會改變筆電ODM(原始設計製造)的競爭生態嗎?

答: 對於剛要跨進來做的EMS(專業製造加工服務)廠來說難度更高,比能力,它們落後我們很多,只需要投入RD(研發),這部分我們比他強很多。原來我們做 Wintel時,軟體相對單純。……未來在開發時不像是現在一個CPU(中央處理器)和OS(作業系統)、其他都是共通的;變化會很大,軟體和研發將會是 產品差異化的重點。

問:所以可以說平板電腦是鴻海跨入筆電代工的天險? 答:不見得,它占了一個iPad EMS組裝上有利點,從Tablet(平板電腦)生產比重來看它贏了,但是它的附加價值有限,這是為何人家說它他一台iPad只賺九美元。

問:花旗的外資分析師說,鴻海已經成功要求客戶端提高代工價格?

答:哪有這種事,我認為這些都是在炒作。

問:鴻海占了iPad組裝訂單的優勢,非iPad陣營的平板電腦商機,有機會贏過iPad嗎?

答:我們在看明年平板電腦七五%都是iPad。我認為即使到了二○一四年,以它(指iPad)現在整個eco system(生態)的建立,會到五○%市占,我們絕對不能低估它的影響力。

問:平板電腦的量,會超過小筆電嗎?

答:我認為至少上億台的量絕對跑不掉,只是在哪一年發生,快的話二○一三年,慢的話二○一五年。

延伸閱讀:筆電代工,殺進「三國時代」

鴻海集團'05—'07 相安無事●承接蘋果筆電組裝 ●入股筆電電池大廠新普科技

'08—'09 暗潮洶湧●成立NB小組,再次進軍筆電代工 ●挖走廣達副總經理,建構筆電團隊

'10 競爭白熱化●拿下惠普訂單後,搶得戴爾500萬台筆電代工 ●預估今年有900萬台筆電代工訂單,明年有2,000萬台 ●控告實盈,企圖斬斷「防鴻鏈」

廣達、仁寶陣營'05—'07 相安無事●台灣包含廣達、仁寶等筆電代工市占率超過7成

'08—'09 暗潮洶湧●仁寶、廣達提高機殼自製率 ●仁寶、廣達抽走鴻海連接器訂單,扶植連接器廠實盈和嘉澤端子

'10 競爭白熱化●仁寶、廣達毛利率面臨「保三」,下修第3季出貨量 ●陳瑞聰在法說會上提出「沉淪說」 ●預計今年仁寶和廣達筆電出貨量各為4,895萬和5,010萬台

資料來源:各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1

王老吉的戰爭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8/zMMDAwMDIzMzAzMQ.html

4月14日,東莞長安人力資源局五樓勞動仲裁庭,一次清冷的庭審,現場不到10人。但兩個小時候後,庭審過程卻在數百上千人之間快速流傳,這群人是紅罐王老吉製造商加多寶集團的在職或離職員工。

「我與加多寶集團的勞資糾紛已經一年多了,由於北京、溫州等其他各地分公司也有同事在起訴加多寶,所以大家有時會互相交流,時間久了也引起了很多其他離職或在職的很多員工關注。」案件原告黃燦輝說。

據黃介紹,加多寶紅罐王老吉自2009年底開始收縮戰線,變相裁員導致勞資糾紛不斷。2010年4月,加多寶旗下崑崙山礦泉水全國上市,這家曾不遺餘力做大王老吉品牌和整個涼茶行業的龍頭老大,此後宣傳更注重「加多寶」的企業營銷和崑崙山礦泉水的市場推廣。

現在看來或許一切事出有因。2010年11月,王老吉商標東家廣藥集團在推行新的十二五大健康產業規劃,高調營銷王老吉品牌,並公開招商實施多元化戰略。

廣藥此舉使潛伏於加多寶集團多年的危機浮出水面。本報記者瞭解到,加多寶使用的王老吉商標系從廣藥集團租用。然廣藥集團已於上個月向廣糧實業授權產銷「王老吉」罐裝食品。內憂外患期間,依賴於王老吉品牌的加多寶命懸一線。

在首席執行官、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楊曦淪看來,這不僅僅是加多寶的危機。在王老吉品牌160億元的市場中,紅罐王老吉占了90%的銷售份額,王老吉品牌對加多寶的依賴並不亞於後者對前者的依賴,這就是百年品牌「王老吉」的危機。

「如果廣藥集團沒有宗慶後這樣的品牌企業家,沒有強有力的渠道管控能力,光靠授權,估計會形成一盤散沙。」楊曦淪說。

失控的商標權

4月11日,在王老吉商標權糾紛中一直沉默的加多寶首次亮相,抗議廣藥集團授權廣糧實業有限公司產銷王老吉罐裝食品,抨擊廣藥集團以王老吉品牌為平台的大健康產業系盲目多元化,擺出公開參戰王老吉商標爭奪戰的姿態。

此前,廣藥集團聲稱,加多寶租用的紅罐王老吉商標使用權於2010年5月就已經到期,並於去年年底向加多寶發出了正式終止授權的律師函,如需續約,必須重談合作。

廣藥集團認為,2001年,時任該集團總經理李益民在收了香港鴻道集團(加多寶的母公司)控制人陳鴻道300萬元賄賂下,廣藥集團簽署的商標授權應該是無效的。然而,加多寶是次在新聞發佈會上依舊表態,紅罐王老吉商標使用權是到2020年。

李 益民在任期間,廣藥集團與鴻道集團簽下的商標續租合同是否有效尚無定論。2005年7月,廣州中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李益民無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 產。因此,法律界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李益民個人受賄案已經結案,而王老吉商標租賃合同屬法人企業之間的合作合同,故個人賄賂案不會影響合同的有效性。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又或者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可視為無效。因此,若裁定香港鴻道集團系惡意串通李益民簽署的合同損害了廣藥集團的利益,有被裁定為無效的風險。

因此,鴻道集團只能曲線自救,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王老吉藥業)成為獲得王老吉商標使用的另一條通路。

2004 年,廣州藥業旗下的原王老吉藥業改制引進戰略投資方香港同興藥業,與廣藥集團同為王老吉藥業第一大股東,廣藥集團與王老吉藥業簽訂《商標許可合同》,授予 王老吉藥業對「王老吉」在食品、藥品上和金龍牌、廣州牌共5個商標的獨家使用權,期限自《商標許可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廣藥集團不擁有王老吉商標所有權之日 止。

同興藥業與鴻道集團淵源頗深。同興藥業出資人之一徐展堂與陳鴻道同為東莞人,2005年,加多寶在福建石獅市祥芝鎮投資3000萬美元建廠,由同興藥業董事、股東之一黃光漢陪同陳鴻道考察該項目,同興藥業另一股東黃宜弘與黃光漢均為福建泉州人。

本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瞭解到,陳鴻道早年與眾多廣東人一樣偷渡去香港,從事貿易起家,後歷經艱辛成為新加坡最顯赫的飲食集團楊協成(香港)公司總經理,深度涉足飲料行業。中途認識王老吉海外家族,獲得紅罐王老吉涼茶配方。

2007年、2010年,黃光漢、徐展堂相繼病逝。同興藥業董事會大變,新任三名董事為王健儀、李達民和加多寶集團前發言人景雨淮,因此,同興藥業亦可視為鴻道集團間接進入王老吉藥業的橋樑。

今年3月,廣藥集團公佈由王老吉藥業代售其旗下另一品牌白雲山涼茶,現任王老吉藥業董事長王健儀公然反對,聲稱此決策並沒有通過另一大股東香港同興藥業首肯,亦沒有通過股東大會的同意而擅自發佈。

王 健儀亦稱,2004年底,廣藥集團與同興藥業合資成立王老吉藥業時,雙方曾簽署商標統一承諾書,即廣藥集團同意將其擁有的內地「王老吉」商標所有權有償轉 讓到合資企業,同時同興藥業也承諾,盡力協助王老吉後人王健儀將其擁有的「王老吉」40多個海外商標所有權有償轉入到合資企業。

「此承諾當時已經獲得廣藥集團和地方政府的批示,至今保存。」王健儀說,「但是廣藥集團至今沒有兌現其承諾,以至王老吉海外商標權亦無法注入到合資公司中。」

據廣藥集團總經理李楚源透露,3月23日曾專門召開王老吉藥業董事會討論商標權問題,而當日董事長王健儀卻並未出席。

廣 藥集團相關負責人強調,王老吉商標內地所有權為廣藥集團,這是不可更改的前提,廣藥集團新的十二五大健康產業規劃亦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並實施的。「廣藥集團 也一直在和多加寶進行品牌續租的洽談,廣藥希望合作雙方共同把蛋糕做大,獲得雙贏。」該負責人說,至於將商標權注入到王老吉藥業之事,其表示廣藥目前沒有 此計劃。

兩個「多元化」的暗鬥

據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李益民案發後,王老吉藥業兩大股東關於 商標統一之事分歧初顯,2006年,時任王老吉藥業董事長、同興藥業董事長的李祖澤向外界透露,「王老吉」的內地業務將通過「A+H」方式上市。隨後,廣 州藥業意外發出聲明提出反對表示:董事會層面未對該事項進行討論,並未形成任何提案。

2008年年底,市場盛傳百事可樂與廣藥集團就王老吉品牌商談合作,雙方亦從未予以澄清或否認,此事引起同興藥業與鴻道集團高度警惕。

據加多寶內部人士透露,在缺少商標安全感的前提下,加多寶集團於2007年即佈局多產品、多品牌戰略,「一個企業僅依靠一個單品,不管做得多大都是很危險的。」

2010年4月,崑崙山礦泉水量產後全國上市,在玉樹賑災營銷、廣州亞運會營銷過程中,加多寶集團的營銷重點皆主推該礦泉水,並兼顧加多寶企業營銷,而紅罐王老吉只是在做市場維持工作。

據加多寶內部人士透露,今年3月份,該公司在廣東清遠投資超過10億元建設涼茶濃縮汁,規劃未來日產量超過100噸,產品包裝依然為「紅罐王老吉」系列。

「但清遠濃縮汁廠首先主要針對海外市場,為王老吉涼茶海外銷售做鋪墊,也是鴻道集團應對國內商標風險的殺手鐧,因為海外40多個國家的王老吉商標掌握在王健儀擁有的王老吉(國際)有限公司手裡。」該人士說。

用濃縮汁研製出產的紅罐王老吉,至今在涼茶業內尚無先例。確定此項目後,加多寶集團的濃縮汁工藝技術已申報6項國家專利,除4項專利正在公示流程中,此外2項則已分別在2010年獲得《一種中藥藥渣的措置編制》的發現專利以及《中草藥加藥布料器》的合用新型專利。

加多寶集團副總裁陽愛星坦承,經過贊助廣州亞運會,紅罐王老吉在亞洲甚至全球的馳譽擴大,此次擴大出產涼茶濃縮汁的首要方針就是進一步滿足包含亞洲地域在內的更多海外市場的需求,進而為紅罐王老吉的全球化過程做好充分的產能預備。

相對加多寶多元化步伐的穩健風格,廣藥集團的多元化戰略則高調而迅猛。

2010年11月,廣藥集團開始廣泛營銷王老吉品牌,以商標權擁有人的姿態宣稱王老吉品牌價值被評估為1080.15億元,超越海爾成為中國目前的第一品牌。

隨 後,廣藥集團以轟炸式的宣傳力度推出其「十二五」大健康產業規劃,即充分利用旗下的品牌資源,打造「全球最大植物飲料研發、生產基地」,實現到2015年 達到500億元的銷售規模。納入整合資產包括所有非藥品資產,涉及廣藥屬下的相關字號品牌王老吉、白雲山、陳李濟、潘高壽等。

在會上,廣藥集團使用了加多寶紅罐王老吉產品的圖片、廣告語、捐款活動乃至銷售數據。並公開聲稱以王老吉品牌為核心平台,整合其他品牌進行招商工作,招商範圍涉及飲料、食品、白酒、保健品甚至醫療器械。

廣 藥集團的資產整合和多元化戰略計劃亦很快取得進展。今年1月份,白雲山神龍酒項目啟動;3月初,廣藥集團決定將與和記黃埔合作的白雲山和黃股份有限公司生 產的涼茶整合入王老吉藥業銷售渠道;4月初,廣藥集團與廣州市屬另一國企廣東廣糧實業有限公司合作,將王老吉商標授權給廣糧實業產銷罐裝王老吉固元粥和蓮 子綠豆爽等食品。

加多寶稱,廣藥集團的多元化招商工作直接對紅罐王老吉形成壓力,在其隨後發布的聲明中加多寶稱,廣糧實業出品的王老吉固元粥、蓮子綠豆爽,其外包裝涉嫌侵犯了加多寶紅罐「王老吉」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權,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

據知情人士透露,廣糧實業計劃4月份實現上述產品量產上市,而加多寶法律團隊則正在積極收集證據,針對侵權採取法律手段公開對決。

同時加多寶集團稱,王老吉品牌系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18個涼茶品牌之一,廣藥集團卻利用該品牌在多個行業領域進行招商,有損該品牌的文化屬性,並直接抨擊廣藥集團盲目多元化。

戰略收縮後遺症

儘管在商標權壓力中加多寶從未示弱,但其對紅罐王老吉的市場力度卻在減弱。據知情人士透露,紅罐王老吉在2008年達到120億元的銷售高峰後一直在走下坡路,公司的戰略計劃也隨之而兩度更改。

而記者從加多寶官方人士獲得的數據顯示,紅罐王老吉2009年的銷售略好於2008年,2010年的銷售收入約150億元。

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官方數據通常會有一定水分,2009年紅罐王老吉相比2008年下滑幅度應該在10%以上,2010年銷售狀況與2009年差不多。

2009 年,加多寶曾作出過宏大的規劃,計劃在2008年的基礎上實現業績翻一番,因此,大規模擴充機構和人員。以廣東為例,區域機構設置由原來的5個擴充到8 個,每個區域辦事處增加區域經理1個、市場部1個、監察部1個、人事部助理1個、區域文員1個,辦事處文員3個、銷售人員若干個,每個層級人員增加幅度至 少20%。

而2009年開始,涼茶飲料進入投資高峰期,眾多資本投入引發激烈競爭。據該人士透露,一瓶紅罐王老吉成本中,罐和包裝盒約8毛,飲料約5毛,24瓶裝的箱裝賣給經銷商是折合到66或67元,經銷商賣給批發商是70.2元一箱,批發商賣給終端是72元每箱。

「在飲料產品中,紅罐王老吉的終端利潤每罐只有五毛,吸管是還要自己進,綠盒的只有三毛多,而其他飲料至少都有七毛利潤的,所以士多店通常都不想賣紅罐或綠盒王老吉。」該人士說。

在2009年以前,由於王老吉銷售量處於激增狀態,即使銷售利潤偏低,但是王老吉投入巨額成本在市場推廣上,因此代售方依然很能掙錢,但是2009年後,涼茶品牌增多,新入市產品以高利潤空間佔領渠道,王老吉銷售量一定程度上受到衝擊。

此外,以霸王涼茶為典型的新進入者高薪吸引王老吉銷售人才,引起加多寶部分銷售團隊流失。

「2009年底,王老吉涼茶的銷售量遠遠低於原計劃,因此,加多寶又開始實施軟性裁員。」上述知情人士說。「經過一年多的削減,王老吉銷售公司在廣東又恢復到4個區域機構,每個機構的人員基本上又回到原來人數。」

勞 資糾紛就是隨著是次調整而伴生的。2009年急速擴張過程中,加多寶大量採用派遣勞工深入各銷售市場一線,基本上都屬於縣級城市,同工不同酬、社保福利不 完全等現象大量出現在派遣勞工或未轉正勞工中,2010年後,加多寶在溫州、北京、廣州等多地遭遇離職員工勞資糾紛訴訟。

據加多寶官方表示,該公司從今年開始,徹底取消派遣勞工,但此舉並不能掩飾紅罐王老吉在銷售市場面臨的瓶頸。

與此同時,由王老吉藥業生產的綠盒裝王老吉則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紅罐王老吉搭建的銷售渠道打開市場的,因此,綠盒裝王老吉亦難在嚴峻的市場壓力下獨自發展。

據 王健儀介紹,2005年,由於同興藥業基於王老吉商標統一目標,曾與廣藥集團簽有對賭協議,即合作後的兩年內,該公司的銷售規模要翻番。從第三年 (2007年)起後的七年,要保持每年30%的增長速度。如果未能達到目標,盈利缺口將由同興藥業填補。因此,同興藥業相當於要保證綠盒王老吉銷售持續增 長至2014年。

而同興藥業此後向王老吉藥業支援的銷售主力基本上都來自加多寶。2005年,原加多寶銷售部經理、紅罐王老吉起飛的功臣陶應澤在合資王老吉藥業成立後空降該公司,主司綠盒裝王老吉的市場建設。

2009年,王老吉藥業的銷售額已經由原來不到1億元激增到近15億元,淨利潤1.64億元,在廣州藥業淨利潤來源中佔比77%。王老吉藥業的持續增長壓力亦在今後幾年凸顯。

王老吉臨危?

「企業內部權力的混亂和十多年來複雜的資本運作有可能毀滅王老吉。」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研究員王本昌如此評價,並認為商標權的爭奪將影響企業戰略,進而導致企業治理混亂,內耗嚴重,反過來又會嚴重影響王老吉品牌。因此,王本昌擔心王老吉將成為第二個健力寶。

王健儀聲稱:「當年同興藥業的成立就是以統一海內外王老吉商標為前提的,因此,成立之初在推進商標統一進程中已經得到政府的批示,因此我相信,在我任王老吉藥業董事長時期內,在全力推進王老吉海內外商標統一過程中也會得到政府的支持。」

王健儀此番話顯然已經將行政管理捲入此輪商戰。當年,健力寶力爭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但三水市政府擔心稅收問題而拒絕批覆,導致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與三水市政府一度勢不兩立,後來,三水市政府寧可把健力寶賣給浙江國投也不願意賣給李經緯團隊,結果自然是全盤皆輸。

因此,王本昌認為,對於王健儀透露的「廣州市政府已批示」表示憂慮:「廣藥集團是國有企業,王老吉藥業自然也有國有成分,加多寶和同興藥業都是私企,如果行政參與其中,商戰結局就難以預料。」

快消品營銷專家陳瑋認為,涼茶市場在王老吉的帶動下還將持續增長,過去兩年經歷過一輪廝殺後,王老吉依然穩坐龍頭老大的位置,而未來的涼茶戰爭將直面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國際巨頭,兩巨頭必然不會放棄涼茶這個大市場。

據陳瑋介紹,可口可樂很早就在進行草本植物飲料的研發,涼茶其實不算是個大品類,草本植物飲料才是將來最大的一個飲料品類。而去年底以來,市場一直有傳聞稱可口可樂正與廣藥集團接洽合作事宜。

對廣藥集團的招商成果,王健儀認為,若實施王老吉商標大統一,廣藥其實可從中獲得更多的實惠,未來更可共享王老吉的國際市場。

廣藥集團管理人員亦表示,廣藥集團的招商是開放的,從來沒有排斥過任何企業,並表示歡迎與加多寶繼續合作,但是商標租賃條件需要重新洽談。

然而,面對廣藥集團宣稱的1080億元的品牌價值,曾為此鋪墊十年的加多寶是否甘心接受廣藥集團的重新要價是個問題。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王老吉發展好壞對廣藥集團和加多寶兩者影響都較大,因此,撕破臉的概率非常小,攜手推動王老吉品牌的進一步拓展將是三方未來的發展方向。

「只有專心、專業才能讓老字號延續不老的傳說;只有合作才能盤活並發展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品牌,任何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企業都不能只求擁有不顧其發展。」王健儀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0

投資者更要瞭解品牌 ——評《董事會裡的戰爭:企業管理層的25個營銷誤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rra.html

眾所周知,巴菲特喜歡有強大品牌的企業,帕特·多爾西在《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中認為,「如果消費者僅僅因為品牌就願意購買或是支付更高的價錢,那麼,這就是經濟護城河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如何讓品牌這道護城河變得更加寬廣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本書中講述了不少在品牌問題犯下錯誤的案例,其主角均為知名甚至「卓越」的企業。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艾·裡斯和勞拉·裡斯)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管理層多為左腦思維者。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裡那種典型的CEO,那你很有可能是左腦思維者。在做出一個決定之前,你通常需要得到事實、圖表、市場數據和消費者調查的支持。在你看來,盈虧結算和股票市值就是商業的終極標準。

如果你從事的是營銷方面的工作,那你很有可能是右腦思維者。你的決定常常是憑藉(對市場)「本能的直覺」,很少或幾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證據。你十分認可營銷這門極富創造性的學科。

思維方式不同,「董事會裡的戰爭」也就難免。不過,在我看來,企業管理層之所以會在品牌問題上與營銷派有不同的觀點,與其受到來自公司股東方面的壓力更大、更直接也不無關係。在作者提出的25個 營銷誤區中,「管理派關注短期,營銷派關注長期」、「管理派期望『爆炸式』推動品牌,營銷派期望緩慢建立品牌」、「管理派傾向於品牌擴張,營銷派傾向品牌 緊縮」、「管理派主張完整的產品線,營銷派主張狹窄的產品線」、等很鮮明地將企業管理層那種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態表現了出來。畢竟,即使是在美國,像巴菲特 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也只是少數人。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是,品牌問題的重要性超出我的想像。我原以為,柯達公司的衰落是因為受到新技術、新產品(數碼攝影)的衝擊,而書中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柯達公司早在1976年就發明了數碼相機!作者認為,「如果柯達早前能給它的新發明一個新的品牌名,它會是大贏家。」

我的第二個感想是,品牌問題的複雜性也超出我的想像。以可口可樂為例,儘管近十年來股價漲幅甚微,巴菲特在伯克希爾2010年年報中仍然對其讚賞有加:

2011年,我們幾乎肯定可以從可口可樂獲得3.76億美元分紅,比去年高2400萬美元。我預計十年之內,3.76億美元的分紅還將翻倍。到那時,如果我們每年從可口可樂獲得的收益超過最初投資成本100%,我一點都不會感到奇怪。時間是偉大生意最好的朋友。

然而,在裡斯的眼中,可口可樂並非沒有問題。

品牌很重要,但只有在能代表一個品類時才有價值。根據國際品牌集團的數據,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品牌是可口可樂,但是它的品牌價值已經開始下滑。1999年時,其價值達838億美元,而今天只值667億美元了。

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為什麼下跌了呢?

因為可樂這個品類冰山在融化。自千禧年開始,美國每年的汽水軟飲料消費量比上一年下跌一到兩個百分點。儘管可口可樂公司每年要花費超過3億美元用於廣告投放,也仍無法阻止銷量的下滑。

可口可樂股價低迷,是因為這個麼?

2001年初至2010年末,可口可樂的股價(復權價)僅上漲了7.93%。這並非是因為公司經營業績欠佳——2000年,可口可樂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是204.58億美元和21.77億美元;2010年,則分別為351.19億美元和118.09億美元[1],增長了71.66%4.42倍。

裡斯還認為,可口可樂沒有能夠很好地在今天和未來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它本應該推出一個零熱量的獨立品牌來吸引年輕一代,事實上,它也曾這樣做過,這個品牌就是Tab。然而,一個戰術上的錯誤扼殺了Tab品牌。「公司沒有把最新的甜味劑用在Tab可樂中,把它留給了健怡可樂。」

在短期來看,健怡可樂確實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出的一年後,它成為最暢銷的低熱量軟飲料。最終它被評選為20世紀80年代最好的新產品。

但從長期來看,Tab會是個更好的選擇。它不僅不會被當做可口可樂的又一個子品牌(這是人們對健怡可樂的認知),Tab還可以被定位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產品,甚至成為未來的可樂品牌。

是裡斯過於求全責備還是可口可樂未來的發展確有隱憂?這個問題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

書中的其他一些觀點對價值投資者也很有幫助,如「管理派傾向品牌擴張,營銷派傾向品牌收縮」。A股市場上,很多市場參與者看好多元化發展、產品線全面的企業,認為它們的成長空間更廣闊,而專業化發展的企業則成長性有限。果真如此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讓公司的品牌更強大、護城河更寬廣?看看(這本書)就知道了。

 



[1] 可口可樂2010年的淨利潤中有51.85億美元的Other income,即便如此,以2009年的數據計,其淨利潤仍然增長了2.1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5

手機專利帝國戰爭:巨頭密集訴訟和專利搶購真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6/zNMDcyXzM1NTUzNg.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2

硅谷戰爭2.0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7007

谷歌收購摩托羅拉,讓技術公司三巨頭的戰爭升級。它們雄心勃勃地瓜分未來,同時也在瓜分硅谷的歷史。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當你還來不及反應這是什麼事兒的時候,它就被改變了。
好在這次反應用不了多長時間,那個消息─大家應該都知道了,8月15日,谷歌同意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 Holdings Inc., MMI),摩托羅拉移動獨立運營宣告終結。一個曾經輝煌過的品牌隕落,而另一個正在輝煌的品牌第一次把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軟件和硬件合在一起:智能手機市場 即將被重塑。
不用行業分析師,即便普通消費者也能看到他們未來的選擇不過就是那麼三種,或許勉強算是四種。
一、微軟+諾基亞。前者提供Windows Mobile 7操作系統,後者提供硬件(據說也可以保留相當程度的軟件自主權)。谷歌買下摩托羅拉對於諾基亞來說是好消息,當然這不僅僅說的是消息發佈後諾基亞的股票 猛漲17.35%,而是Andriod陣營可能瓦解:儘管谷歌移動業務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在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分析師會議上聲稱HTC、三星、索尼和愛立信都「歡迎我們的決定」,因為Android需要專利保護,而摩托羅拉具 有可以保護Android支持者的專利。但你知道這背後可能蘊藏的另一層含義─摩托羅拉移動生產的每一款設備都天然成為貼著谷歌LOGO的「原生機」,而 谷歌用專利俘獲了其它Android手機生產商。在這種情況下。HTC、三星和LG們需要怎樣才可能有一款超過摩托羅拉(谷歌)的產品?
二、蘋果+蘋果。iOS操作系統+蘋果封閉生態內一貫的工業和交互設計。對從來不需要「陣營」的蘋果來說,它太希望看到Android陣營這些「烏合 之眾」的崩潰了─僅一家Android手機生產商的出貨量迄今都不可能超過iPhone。在玩軟件和硬件協同配合這件事上,蘋果遊刃有餘。而對谷歌收購摩 托羅拉帶來的「專利效應」,它雖有所警惕但並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對方只是在自己砌起來的圍牆外面,砌了另外一堵而已。
三、谷歌+摩托羅拉。前者提供Android操作系統,後者提供硬件。按照收購後召開的電話會議上的說法,谷歌將把摩托羅拉移動作為單獨業務運營,摩 托羅拉移動還將是谷歌Android系統的授權使用方。但人們畢竟見過太多「獨立運營」的被收購方,都不免最終變成母公司的戰略棋子(已經開始付費視頻的 YouTube現在還據說是谷歌獨立運營的業務)。
誰也不知道誰還會留在谷歌的身邊,或者誰不會─對三星、LG、索尼愛立信甚至股價同樣飆漲的HTC等手機廠商來說,它們迎來的是一個別無選擇依附於上 述寡頭的「NO LOGO」時代,本身是誰變得更不重要了。他們大概會多花一點心思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不過那不會比與谷歌合作強太多。
當然,如果你勉強算上黑莓的製造商Research in Motion Ltd. (RIM)─我們不知道它還能堅持多久─選擇會變成四種。摩托羅拉被收購顯而易見地會提升RIM的專利權價值,這一點與諾基亞並無不同。這兩家公司都不使 用Android,所以即使谷歌收回Android,它們也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如果你願意這麼看的話,谷歌收購摩托羅拉讓事情變得更利落了。我們不會再因為谷歌扮演一個開源系統提供者角色而搖擺不定,它和蘋果、微軟一樣不願 意讓移動互聯網的話語權離開自己寸步。這個看起來激烈鏖戰的角鬥場曾經上演過無數經典的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設計、渠道和價格戰。而正如你知道的,谷歌的 購物車裡從來沒有過贋品,比如操作系統廠商Android、視頻網站YouTube、移動廣告平台AdMob,還有芯片製造商Agnilux……它最擅長 用低價格收購一系列羽翼未豐的新銳,然後在谷歌龐雜的內部圖譜中給它們找到位置,把它們變成明星產品,抑或一款酷產品的加速引擎。
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這樁收購說得再清楚不過:隨著移動業務佔據核心位置,與摩托羅拉移動合併將是谷歌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摩托羅拉移動擁有令人振奮的產品 規劃和非常廣闊的增長前景;其強大的專利組合將使谷歌的Android系統免受微軟、蘋果和其他公司的競爭威脅。
這是普通消費者不太會預估到的事情,三大公司在這場戰爭中在專利這件事上安置了如此之大的權重。

  專利這件事變得有趣是因為三大公司們更多是在瓜分,而不是創新。你可以把7月初那場北電(Nortel)專利收購戰看作一場對一個電信沒落巨頭屍體的肢解:北電已經破產了,唯一有價值的是它的6000項專利。
這場瓜分讓我們換了一個角度看待移動互聯網。不是消費者更熟悉的交互設計或者應用商店,也不是觸摸屏這些硬件配置,而是無線射頻、Wi-Fi、噪音干 擾消除、4G、Java語言等等這些隱匿在「智能」這個名詞之後的東西。按照Google高級副總裁、首席法律顧問David Drummond的說法,一部智能手機可能涉及的專利達25萬個,「而其中大部分是值得商榷的」。谷歌的說法是,蘋果這些公司正在通過佔有專利阻礙 Andriod手機的發展,「他們不依靠研發新功能或新設備來展開競爭,反而通過法律訴訟。」
不管谷歌的立場如何,David Drummond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對的,不幸的是,谷歌也屬於「他們」中的一員。僅僅兩年以前,我們還在感嘆iPhone的神奇,而Andriod手機看 起來前途未卜,微軟的移動市場則渺無蹤影─但現在他們已經一起走到了專利這個環節。和以往不同的是,研發在某些程度上不解決問題,因為至關重要的專利們, 反而掌握在北電、摩托羅拉這樣的沒落者手裡。
贏的唯一方法是競購。
今年4月7日,谷歌發起了北電專利收購戰,他們達成「假馬競拍」協議,說好谷歌作為最先出價的競購方,在其他競爭者加入的時候,別人必須以更高出價才 能讓競拍生效。但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蘋果以20億美元買下了北電的LTE相關專利的完全所有權,以及一攬子可以用於打擊 Android的專利;RIM和愛立信以11億美元一起獲得了這些專利的使用權(Paid-up license),其他得益者還包括微軟、索尼和EMC,總出價45億美元,是這批專利原估價值的5倍。谷歌?他們出了一個圓周率的價 格:3.1415926億美元。
不在意和太自信,這是解釋谷歌奇怪出價的兩種解釋。它們看起來都不靠譜,因為谷歌旋即和蘋果共同捲入了一場現在還沒有結果的競購:Inter Digital。我們可以把 Inter Digital看作不知名的摩托羅拉。這家1972年就成立的公司是無線電話通訊的先驅,1990年代它就掌握了CDMA一系列核心技術,在與摩托羅拉官 司中敗訴後,將CDMA 二代核心技術以500萬美元賣給高通(QUALCOMM),後者將CDMA 成功市場化後獲得了該領域壟斷地位。
這次收購裡真正能引起蘋果、谷歌興趣的是Inter Digital的1.8萬 項專利,其中包括 8800項無線專利,涉及無線數據傳輸、噪聲干擾消除等專利。據彭博社報導,蘋果與谷歌此次爭奪的焦點將會集中在 1300 項直接與手機通信傳輸有關的專利上。
算一筆賬你就會明白三大公司競購專利的熱情來自何處。僅僅是Inter Digital的那些專利,就可以讓蘋果在每台 iPhone上將節省3~10 美元的成本,按照現在的出貨量計算,也就是總共節省30億至100 億美元。這裡還不算日後對 Android的「附加傷害」─通過以後收取專利費,蘋果可以讓Android手機價位從150 美元提高到200 美元,抑制其擴張,為低配版iPhone爭取市場空間。即便是現在,因為已有的那些專利,使用Android系統的HTC已經要在每部賣出的手機中交給微 軟5美元專利費。
谷歌陷入了專利困境,到目前位置,這家公司擁有的專利數量是1700個,而蘋果是4000個,微軟是1.8萬個。谷歌唯一的武器是它的開放論調,比如 之前谷歌法律總顧問肯特·沃爾克(Kent Walker)所說:「現在科技界有一個大問題:軟件專利往往會搞砸創新工作。有些人造成了一損俱損的局面,但要買斷所有的專利代價是高昂的。通過購買專 利來打擊其他競爭對手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我們也不會繳械投降。」

 

>> 谷歌董事會主席埃裡克·施密特在G8峰會上探討互聯網公司如果面臨過早的監管可能被扼殺創新的能力,但是現在,首先遏制谷歌「創新」的是專利


的確如此。7月31日,谷歌就從IBM手裡購買1030 個專利以應對專利訴訟。谷歌,或者說Andriod生態現在看起來官司纏身:牽連的廠商有蘋果、微軟、IBM、甲骨文、HTC、三星等等。美國國際貿易委 員會(ITC)裁定 HTC 侵犯蘋果 2 項專利;蘋果與三星的官司(他們在外觀到軟件技術各個層面上都打得不可開交)將在 12 月宣判,此前蘋果要求ITC加快審判進程的要求被遭到拒絕(因為三星 Galaxy S Ⅱ 將在 8 月於美國上市);谷歌與甲骨文的官司將在10 月審判,有關消息猜測甲骨文61億美元的索賠可能不會得到法院支持。
除了競購以外,打官司是另一個奪回主動權的好辦法。一個月以前,谷歌以微軟洩露其高密源代碼為由向微軟提出控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次訴訟當中, 可能還牽涉了Android─它是一個開源系統!更不要提施密特在HTC專利官司這件事上的態度了:「我們將確保 HTC 不會敗訴。」
現在……讓我們來看摩托羅拉這回事。
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一個叫做Fosspatents的專注於專利之戰的博客預測摩托羅拉的專利將對 Android 生態圈形成威脅。他在博客裡引用Sanjay Jha的話說,截至2011年第二財季,摩托羅拉有1.7萬項專利,還有7000 項專利正在等待批准,特別是在基礎的2G和3G專利上有優勢,其它非基礎專利對於提供競爭性的產品也很重要,特別是視頻壓縮和解壓縮、安全技術,以及在 4G LTE基礎專利上處於領先地位。
沒想到文章發佈的第二天,谷歌就宣佈了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消息。Florian Mueller,就是Fosspatents的博主隨即發Twitter,其中兩條是:「噢,這對那些Andriod設備生產商來說可能是個很壞的消 息。」以及「是的,谷歌可能想成為另一個蘋果。」
你不得不佩服拉里·佩齊,他管理谷歌的方式出乎意料地激進凌厲。先是用Google+毫不拖泥帶水地回擊了Facebook(最新消息是 Google+發佈了遊戲平台且只收取5%的合作費用,Facebook的30%立即相形見絀),現在則是更不拖泥帶水地用125億現金收購了摩托羅拉移 動。如果算上一點細節,拉里·佩齊還關閉了谷歌實驗室─那個曾經測試過 Gmail、Google Calendar、Android mobile OS、Google+ 的場所。你可以認為谷歌試圖節省龐大的開銷,「集中力量辦大事」,其中的「大事」,既有 Google+,也有專利購買和申請。
喬布斯病了,但是蘋果成了全世界最值錢的公司,並且10月iPhone 5發佈在即,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家公司不會繼續酷下去。我們也一度認為微軟在三大巨頭的戰爭中失去了優勢(畢竟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日趨 不酷不重要了),但看看摩托羅拉移動被收購後一路股價飆升的諾基亞,他們的合作也許會催生出一些再次讓人驚訝的東西─所以谷歌和摩托羅拉,這是為哪般?

  如果說拉里·佩齊只是為了那些專利,你就錯了。專利最終不會是谷歌的商業模式,當然,也不會是蘋果和微軟的商業模式。如果125億美元只為了換取一層保護膜的話,這肯定會成為谷歌歷史上最不堪的收購。
正確答案是:先不考慮Android陣營瓦解與否,谷歌應該不希望它瓦解,因為拉里·佩齊有比打造一部出色的Gootorola更遠的商業計劃。他想借用原本屬於摩托羅拉一家的專利,將Android手機廠商綁得更緊。
商業計劃的核心是廣告。谷歌不會像摩托羅拉過去那樣在意手機的研發投入、渠道成本和單一售價,它也不會太在意每部手機是否需要通過出廠前嚴格的物理測 試─在它看來,未來的每部摩托羅拉手機都是一個精緻的「谷歌軟件包」。也就是說,搜索引擎、Gmail郵箱、Gtalk聊天軟件、地圖、在線文檔和 Picasa圖片工具等谷歌的應用,它們能否快速、流暢和完美地運行在一款摩托羅拉手機上,才是最重要的事。
會有一些犧牲的,如果谷歌相信未來值錢的東西只有服務和廣告的話。當一部摩托羅拉手機承載了谷歌所有的軟件應用和商業模式─移動在線廣告的話,它作為 硬件本身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而那些只靠賣手機賺錢的Android設備製造商來說,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它們可能面對的是一個從來不肯背負價格負累的競 爭對手,這讓它們怎麼辦?
但谷歌會撼動蘋果。儘管擁有iOS操作系統和開發者最熱愛的應用程序商店,蘋果從未因此放棄過從銷售硬件設備上賺取的任何一分錢利潤。本質上,它仍是 一家硬件產品銷售驅動的公司。儘管一直有傳聞稱蘋果將推出低價的iPhone產品序列,再一次攪亂這個市場對蘋果價格的認知和想像,但這一幕畢竟迄今也沒 發生。
摩托羅拉成熟的硬件產品體系,以及隨之而來的1.7萬多個通信技術專利,讓谷歌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鏈條上都能幹些不一樣的事─蘋果和谷歌此前競購北電 的專利,以及正在競逐的Inter Digital的無線通信技術專利,都並不意味著它們想變成販賣標準和管道的電信運營商,而是這些專利恰恰能讓它們更安全和名正言順地「顛覆」這個迄今仍 由電信運營商控制的移動世界的秩序。
你一定不會陌生,谷歌、蘋果們用把語音通信傳輸和互聯網聊天軟件綁定在一起,讓通話本身也依靠互聯網:無論是微軟的Skype,還是谷歌的 Google Voice,甚至是未來Facebook Messenger。《第一財經週刊》以前曾經寫過Apple T&T以及G-Mobile的可能性:北電這些第一代電信業代表正和谷歌這些第三代聯手,而AT&T們即將宣告出局。
這才是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故事。你不得不承認,如果論及硅谷、美國乃至全球科技界當下最重要的大趨勢,它們差不多都和移動互聯網相關。這也是當下這輪硅谷風暴的核心。
不妨再提一次SoLoMo(Social、Local、Mobile)。智能手機市場已經佔據所有手機份額的四分之一,手機成為了你的ID:想想看, 你還有什麼不能通過手機完成,唯一的差別就是交互體驗的優劣而已。那個日趨熱門的HTML5,你不用明白它是什麼,它正在讓各種移動終端之間的鏈接變得更 平滑。理論上你剛剛關掉家裡筆記本電腦上正在看的在線電影,匆匆出門坐上地鐵,你還能在3G運行的手機或者平板上接著看。
谷歌們把它叫做云。它讓谷歌、蘋果和微軟的各個產品線前所未有地統一:入口多多,但平台各家一個。在你選擇某一家的手機、平板或者個人電腦的時候,你其實選擇了一整套封閉的服務和體驗,對,即便宣稱開放自由的谷歌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再唏噓一下,谷歌、蘋果和微軟們爭奪的專利,正是硅谷乃至整個北美和歐洲過去30年到40年技術發展的結晶。它們從IBM、摩托羅拉、北電、 愛立信和施樂等公司手裡買走了大量專利,把其中的一些玩家在浪潮之巔瓜分殆盡,並把那些技術變成了自己的東西─這些已經把握了未來,或者要把未來搞定的玩 家,正在把所有這些歷史,放進自己腰包裡。
他們雄心勃勃地瓜分未來,同時也在瓜分硅谷的歷史。

 

文|CBN記者 駱軼航 楊櫻
製圖|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3

亞視最後爭奪:王征和蔡衍明的戰爭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11123/302683.html

 一場清盤危機悄然化解。

  11月11日,香港亞洲電視(下稱「亞視」)發表聲明,收到香港高等法院通知,此前,亞洲電視股東之一、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申請亞視清盤一案,已正式撤銷並獲法院核准。

  兩年以來,亞視風波不斷,「清盤鬧劇」也著實反映出當前亞視現狀。

  申請清盤

  10月底,蔡衍明上告高等法院要求將亞視清盤,指他在2009年付款2300萬港元認購可換股債券,但一直沒有收到相關債券,向亞視追討後未獲回應。亞視稱,有關可轉債為蔡衍明自已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發行,如今蔡氏以此為由申請清盤,亞視表示遺憾。

  其後,亞視將2300萬港元還給蔡衍明,蔡衍明撤銷了清盤申請。

  蔡衍明事件要追溯至2009年10月,榮升控股董事長王征計劃向興業集團主席查懋聲購入其全資公司Panfair,該公司持有10.75%亞視股權,蔡衍明控告查氏違反協議。

  在案件正式審理之前,原告可以同時申請「禁制令」限制個別活動,所謂禁制令,是指依法判當事人其在管制或者緩刑期間不得從事特定活動,不得進入特定區域或場所,不得接觸特定的人。這樣做,是防止官司審結後,即使其中一方勝訴也難以追討損失。

  蔡衍明一方按此向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阻止查氏轉讓股權,但沒有獲得法官批准,但提醒王徵購入Panfair 日後可能面對法律風險,一旦蔡衍明最終勝訴,Panfair 可能需要將股份按原先協議,轉售予蔡衍明。

  同時,亞視董事會在未獲得所有股東支持前,發行行使價每股0.28港元的可換股債券,蔡衍明申請禁止亞視發行該筆可換股債券,指出若這批可換股債券轉換成新股,王征會大幅攤薄蔡氏的股權。

  由於該批可換股債券是按照各人的股權佔比發行,當時蔡衍明也按自己的股權,拿出2300萬港元認購,其他股東放棄認購,將認購權轉讓給王征。法院發出禁制令後,債券的發行工作也告停頓,所以蔡衍明一直沒有拿到債券。

  面對各方的爭論,目前仍然持有亞視股權的查懋聲回覆《財經》記者:「亞視當前的管理發展工作十分艱巨,當然最理想是股東之間能和衷協商,支持管理層及全體員工努力把工作做好。」

  調查王征

  清盤事件結束,圍繞亞視的風波仍未止息。

  負責監管香港廣播機構的廣播事務管理局,已經正式介入調查全國政協委員王征,是否實質控制亞視的營運。香港法律要求免費電視台的董事和管理層任命,需要由廣管局審批,不容許未經審批的人士背後操控電視台運作。

   當前,王征並非亞視股東(只持有可換股債券),也不是亞視的董事或管理層。真正從查懋聲、陳永祺等原股東手上,以2.8億港元買進亞視52股權的,是香 港上市公司昌興國際(00803.HK)和巢東股份(600318.SH)大股東黃炳均。黃的太太盛承慧,與王征同屬清末實業家盛宣懷家族後人,王征曾直 言兩人為遠房親戚,也有合作關係。

  廣管局負責人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沒有披露調查的進度,僅表示,「調查仍在進行中,廣管局會在適當時候公佈調查結果。」

  按照規定,如果證實亞視違反有關的規管要求,廣管局可向該持牌機構施加懲處,包括勸喻、警告、罰款、暫時吊銷牌照,甚至向行政長官會和行政會議建議撤銷牌照。

  但是,這並未影響王征對投資亞視的熱情。自稱亞視「義工」的王征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一如以往地對亞視的發展、面對的種種質疑侃侃而談,稱自己和黃炳均負責和投資者溝通,支持亞視管理層效仿半島電視台。

  過去,王征曾經多次出席亞視的公開活動,又以「私人顧問」和「義工」身份參與亞視會議。最近香港《明報》引述亞視會議記錄報導,王征曾經在會議上宣佈整頓亞視高層的紀律問題,命令包括各級行政總裁在內的管理層,要準時上班、出勤記錄要記錄在案供他過目等。

 在接待內地官員訪問時,亞視也把王征的名字排在管理層首位。

  儘管如此,王征否認自己在亞視擁有控制權,「我沒有話事,我是在做服務。像今天(亞視2012節目巡禮活動),也沒有要人家叫我老闆,但人人都對著我講話,這怎麼辦呢?這確實不是我希望的,但這個也是客觀形成,因為這個公司是我來維持的。」

  王征透露,連同黃炳均購買股權的2.8億港元,兩人投入亞視的資金已達11億港元。王征本人投資8.2億港元,一半認購亞視發行的可換股債券,另外一半以私人借款的形式借給亞視,債券和借款的利率同為8。

  王征還透露,他已經以私人名義向銀行貸款7億港元,準備再轉借亞視作為運營資金。王征預計,明年亞視將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無需再額外注資。

  王征自信地認為,亞視紛擾均在其意料之內,因為最近一年之中,亞視迅速崛起,與TVB收視率愈來愈近,因而才會被攻擊。

  只要王征成為亞視的董事或正式就任亞視管理層,就可以逃過這些紛擾,成為董事需要經過廣管局的審批,該局的審查條件包括是否曾經涉及清盤令、破產令等、是否有刑事記錄、是否涉及賄賂、偽造賬目、貪污或不誠實罪行等。

  為什麼王征不直接擔任董事或買進亞視的股權?

  「那不是把我們都弄到官司裡去了嗎?香港的法律是,先受理,那一審到現在都還沒有弄完呢,如果搞四年,那四年內亞視就不用做事情了嗎?我們就是邊打官司,邊做事情。」王征對《財經》記者表示。

  王征表示,如果要做就做實際職務,不願意做董事,但成為總裁等管理層,要先通過董事會投票,「我個人不喜歡簡單多數,當然,支持我的股東是佔壓倒性優勢,但我要尊重小股東」。

  當《財經》記者問及,那如果廣管局認為你在亞視的行動是違規,又該如何?

  「那就沒辦法,只好用簡單多數了(通過董事會投票成為管理人員)。」王征說。

  亂局緣起

  這一切紛擾禍根,在蔡衍明入股亞視時既已種下。

  2009年3月,蔡衍明透過一間與查懋聲兄弟共同擁有的公司Antenna,作價1.8億港元,購入荷蘭銀行持有的亞視股權。

  這一交易模式系參考了當年荷蘭銀行入股亞視時,荷蘭銀行與查氏兄弟合作的方式,由於荷蘭銀行和蔡衍明同樣不合乎成為亞視股東的資格,只能持有亞視的經濟權益,表決權需要由一名常居於香港的本地居民持有。

  購入股權後,2009年4月到2009年6月,蔡衍明投資1.5億港元認購可換股債券,以支持亞視運營。

  在可換股債券認購完成三個月後,事件突生轉折,蔡衍明提出向亞視提供兩年期的1500萬港元貸款,要求以年息30計息,並以亞視的廣告時間支付。但是,亞視董事拒絕了這一建議。

  雖然沒有紙面的協議,但查懋聲及其他股東一直的理解是,蔡衍明將通過認購可換股債券向亞視注資10億港元,當蔡衍明提出另一個貸款方案時,他們認為條件太苛刻而不接受。

   蔡衍明一方則認為這是對亞視相當有利的條件。代表蔡衍明擔任亞視董事的黃寶慧認為,從入股亞視開始,旺旺集團的廣告已經從其他電視台轉到亞視,「何況當 時亞視的廣告時段根本沒全賣出去,我們建議用廣告時段支付,是對亞視好,不過對方不是經營媒體的人,他們不瞭解,也沒有找我們談。」

  從那段時間開始,蔡衍明停止向亞視注入資金,亞視面對營運資金即將用罄的問題。查懋聲和其他股東決定另找其他投資人注資亞視。就在這個時候,在一位朋友的牽線之下,之前一直希望接盤TVB未果的王征開始考慮投資亞視。

  最後,雙方在2010年3月訂立協議,王徵購入查氏持有的亞視股權,並願意繼續注資。

   蔡衍明認為這項交易違反當初的協議,要求查氏履行當初的意向書,將兩人共同擁有的公司Antenna 的2%表決權轉讓予蔡氏,令蔡氏在Antenna佔多數表決權,有效控制其持有的47.58%亞視股權。同時將查氏通過Panfair持有的亞視股權,其 中2.75%轉讓予蔡氏。

 不過,意向書中列明上述交易有一項先決條件,蔡衍明需要獲得廣管局同意成為亞視控股股東。由於當時蔡衍明未合乎條件,查氏沒有執行有關意向書中的交易。

  對於這宗錯綜複雜的官司,雙方各執一詞。查懋聲對《財經》記者表示,因為事件已進入法律程序,所以不予評論。

  紛亂頻生

  蔡衍明並未放棄成為亞視大股東的努力,蔡氏曾經多次向廣管局投訴王征違規掌管亞視。

  黃寶慧在接受《財經》記者訪問時直言,對王征所言的亞視的成績並不瞭解,「 我們已經11個月沒有開過董事會,完全不知道現在亞視的情況。」

  她強調,王徵管理亞視是「名不正、言不順」。她透露,曾經接到亞視新聞部員工的投訴,也曾經向廣管局投訴,「但BA(廣管局的簡稱)的做法是,給被投訴的人發信,問他們王征有沒有在管理亞視,那他們當然說沒有呀,那不是很ridiculous (荒謬) 嗎?」

  黃寶慧質疑,王征參與管理層的會議,一開始還會把會議記錄發給董事,後來乾脆不發了,成為「黑箱作業」。

  早在她和黃炳均未成為亞視股東之前,王征多次公開談到亞視的發展大計,已經引起外界的關注。廣管局也很早即表示要調查王征的角色.

  在已經與查懋聲簽訂買賣合約,但王征和黃炳均仍在等待廣管局審批成為股東的時候,亞視宣佈停止原行政總裁胡競英的職務。胡競英曾經擔任台灣緯來電視台總經理,其後由蔡衍明安排加盟亞視。

  但是,亞視沒有按照《廣播條例》通知廣管局相關的人事變動。直到今年1月,胡競英透過律師,分別向廣管局及亞視董事局發信稱,自從去年7月14日自己被亞視停職以來,過去五個月一直未能履行行政總裁職務,她曾要求復職,但不得要領,因此已正式向亞視提出終止僱傭關係。

  相關的職位安排又在最近引起另一場風波,亞視在其官方網站上顯示,原任高級副總裁的鄺凱迎已經升任「代總裁」,但過去一直沒有召開董事會,故不可能獲得董事會通過,也並未通知廣管局。

  亞視還被懷疑涉及有償新聞,原本在新聞部任職主持和記者的前香港小姐殷莉,被指同時兼任採訪和拉廣告的工作,一方面在廣告節目《走進上市公司》當主持,另一方面負責新聞部節目《理財博客》,期間曾經將前者的訪問片段,加到後者的新聞節目當中。

  對此,王征頗不以為然。「其實只是她已經跟上市公司主席混熟了,在做新聞的時候,找同一個人做訪問,這很正常。這不是什麼有償新聞,只是電視台要商業化。記者做兩邊節目,有什麼問題?」

  王征透露,2010年亞視虧損2億港元,但今年,虧損會收窄至1億港元。

  能賺錢的業務卻不一定符合廣管局的要求,根據廣管局的電視通用業務守則,免費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不得接受贊助,不得把廣告材料當做新聞播送,也不得把該等材料加入新聞報告或新聞片內。

  黃寶慧強調,由於沒有召開董事會,他們對於亞視所有的經營情況,包括這些問題的過程和原因,都只能從媒體報導上知道。至於王征對亞視的種種大計,她也表示無從評估,「這些計劃是不是可行?收視調查是不是可靠?我們都不知道。到現在亞視被看笑話,我們真的非常遺憾。」

  她表示,現在的目的只有一個:拿回亞視的經營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9

「小富」與「大富」的戰爭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1922543897/

(Chrystia Freeland是路透專欄作者,本文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1月17日電---瑞典經濟學家Anders Aslund曾致力於研究前蘇聯領導人,並為他們擔任顧問,他在2004年底烏克蘭「橙色革命」巔峰時訪問基輔,回到他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室後,他卻給出了一個令人有點意外的觀點。

 

當時多數報導將「橙色革命」描述為烏克蘭西部民眾反抗政府親俄羅斯立場,或者是理想主義的學生不願忍受政治壓迫。

 

這兩種看法都沒錯,但Aslund給出了第三種角度。

 

他告訴我,「橙色革命」是百萬富翁與億萬富豪之間的一場對抗。當時烏克蘭的「裙帶資本主義」對一小撮人脈廣的寡頭極其有利,卻損及正在崛起的商界精英,後者終於忍無可忍地抗爭,要求更公平的遊戲規則。

 

而過去12個月中,我們看到百萬富翁與億萬富豪的對抗在世界各地鋪開。埃及解放廣場的騷亂就是個例子,其組織者包括谷歌駐迪拜高管Wael Ghonim,這場抗議活動也迅速贏得了該國軍界精英的支持。

 

印度也上演了類似的一幕,社會活動家安納?哈扎爾(Anna Hazare)領導的反腐絕食抗議活動,被譽為印度城市中產階級政治上的覺醒。

 

而12月莫斯科的反普京抗議活動也差不多,這場抗議活動的催化劑是一名律師博主,並吸引了許多身穿皮衣的專業人士走上街頭,因此有「貂皮革命」之稱。

 

在美國,「佔領華爾街」有點不同,看起來是99%普羅大眾與1%富人的對立。但如果深入看數據,你會發現在這1%的富人內部,其實有更巨大的分化。

 

占人數0.1%的巨富將另外0.9%的「小富」遠遠甩在了後頭,這種分化表現在文化層面,也表現在經濟層面,而一旦演變到政治層面,就可能改變這場全國性運動的格局。

 

眼下公眾關於收入不平等的辯論,還沒太涉及這1%富人內部的分化,這也許是由於在眼下失業率接近9%、中產階級家庭備受衝擊的情況下,實在不是討論金字塔頂1%富人內部分級的好時機。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Branko Milanovic重點研究全球收入分配,他在新書《有產與無產》(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中寫道,研究貧困要取得資金贊助,比研究收入不平等要容易得多。

 

Milanovic指出,這是由於富人並不熱衷關於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事實上,華盛頓一家知名智庫的負責人曾經告訴他,該智庫董事會幾乎不可能資助主題涉及收入或財富不均的研究。

 

確實,他們願意資助關於消除貧困的研究,但不平等則是另一回事了。為什麼呢?因為表現出對貧困問題的關注,可以打造非常正面的形象:「我」願意花自己的錢去幫助他們。但關於貧富不均是另一回事。每提到這個,等於在提醒別人「我」的收入是否恰當或合法。

 

在1%的富人內部,對財富不同等級其實非常敏感,簡直堪比印度媒人對社會等級區分的敏感程度。拜曼哈頓聯邦檢察當局的竊聽服務所賜,公眾近期聽到富人之間的一次對話,瞭解到富人內部一些分化。

 

這是對沖基金投資者Raj Rajaratnam與當時麥肯錫合夥人Anil Kumar之間的一次對話,當時兩人在談論他們共同的朋友--Rajat Gupta,麥肯錫前董事總經理。Rajaratnam後來因內幕交易獲罪。

 

這次對話是在2008年8月,當時Gupta考慮離開高盛董事會、擬擔任私募基金集團KKR顧問。

 

當時Rajaratnam對Kumar說:「我覺得他是想進那個圈子,那是10億美元富豪的圈子,對吧?而高盛就像是數億身家富豪的圈子,你說呢?」

 

私 服基金業億萬富豪Pete Peterson的女兒Holly Peterson也談到過富人階層內部的衝突。她對我說道:「我覺得,收入500-1000萬美元的人,肯定不覺得自己掙錢夠多了。能有私人飛機不是很好 嗎?就算每年掙個500萬美元,總還是有許多求之而不得的。富人中的較低階層,他們給自己設定的生活方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他們幾乎刷爆信用卡,這點跟收 入10萬美元的中產階級沒啥差別。他們不覺得自己富有,他們總想跟揮金如土的人比,有許多事求之而不得,於是他們覺得自己貧困,這種想法實在荒誕又讓人不 齒,但這就是事實。」

 

雖然富人內部的不安全感和嫉妒心已經昭然若揭,但想要更好地瞭解富人階層內部真實情況,還是得看看數字。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Brian Bell和John van Reenan對英國巨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富人階層內部的財富分配不平衡,與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失衡一樣嚴重。

 

1998年時,佔全社會1%的富人中,其中頂尖的2%富豪佔了富人階層薪資收入的11%,2008年時比例上升至13%。而在金融家階層內部,富者愈富的傾向更為突出。

 

美國政治學家Jeffrey Winters設計出另一種途徑,來權衡「小富」與「大富」之間的差別。他設計的「物質力量指數」(Material Power Index,MPI)衡量美國收入榜前10%的人,收入相對其他90%人平均收入的倍數。

 

該指數顯示,如同爬山時越到頂部坡度越陡,美國人收入極化的趨勢,越到富人階層就越明顯。收入前10%的階層MPI是4倍。而1%的階層MPI則是15倍。如果再看看金字塔頂的0.1%,該指數則高達124倍。Winters認為,這就是「小富」與「大富」的界限。

 

他談到0.1%的巨富時說:「2007年,平均年收入達到400萬美元以上的人,有15萬人。這就是巨富的門檻。」

 

Winters 對上個世紀美國稅收政策的研究發現,1913年美國開始徵收聯邦所得稅時,針對的主要是佔0.1%的超級富豪。但此後100年,情況發生變化。眼下,在占 人口1%的富人階層內,你越富有,實際稅率反而越低。以2009年為例,1%的富人階層所得稅率超過23%;但0.1%的超級富豪稅率約為21%;名列前 400的頂級富豪稅率則不足17%。

 

「小富」與「大富」之間的鴻溝,可能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

 

就算是在美國,也只有412個身家超10億美元的富豪,0.1%的階層有134,888個納稅人。1%的範圍自然大多了,有多達749,375人。1%的人平均年收入486,395美元,其實也不比10%的階層平均年收入128,560高出太多。

 

這1%中的「小富」階層,從財政上來說對美國至關重要,政治上也是如此。如果喪失了這些人的支持,精英分子就會淪入孤立的境地。

 

歷史上看,美國「小富」階層以往覺得自己與「大富」差不多,相差的無非就是一個宏大的想法或重要的職位而已。

 

但眼下有些跡象表明,「小富「開始質疑「大富」享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跡象之一是,「裙帶資本主義」不僅成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抗議目標,也成了「茶黨」中堅分子佩林(Sarah Palin)和保守派知名人物瑞恩(Paul Ryan)的靶子。

 

「小富」與「大富」逐步出現的分裂,其潛在影響力可能遠超過「佔領華爾街」運動。我們都知道左派向來對金融業是持懷疑態度的,但令人意外的是,現在就連華爾街人士也對自己的老闆持懷疑態度。

 

我們不妨來看看,當許多華爾街高管抱怨稱自己被醜化形象時,投資顧問Joshua Brown是怎麼看的吧。

 

他 在博客上回應道:「事實上,我們絕不像你們這些富人以為的那麼仇富,我們熱愛富人。我們熱愛他們的成功故事。按照美國人的特點,我們會以為我們都能沿著精 英的足跡前進,雖然只有極少的人能走到這步。所以說,我們不仇富。我們痛恨的是掠奪者。美國痛恨不合理的特權、痛恨不公平的競爭和永遠沒有破產威脅的裙帶 資本主義,痛恨犧牲多數人利益、成全少數人私利的規則變化,痛恨那些被救援、面臨帶來的後果卻沒有絲毫愧意和歉疚的人。」

 

在民粹主義時代,如果所有百萬富翁都認為有朝一日也能變身億萬富豪,那麼億萬富豪就能高枕無憂。倘若這個信念轟然倒塌,「小富」與「大富」的戰爭可能後果嚴重。(完)

 

編譯:朱淑珍 發稿:王燕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