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一次變革來臨,總有三類人:一類人創造變化,一類人適應變化,一類人等著被彎道超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9/163687.shtml

每一次變革來臨,總有三類人:一類人創造變化,一類人適應變化,一類人等著被彎道超車
經緯創投 經緯創投

每一次變革來臨,總有三類人:一類人創造變化,一類人適應變化,一類人等著被彎道超車

企業的發展中,沒有一刻可以放松警惕,也沒有沖刺的終點線。

來源 | 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作者 | 經緯創投

企業發展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開始的 3-5 年為初創期,大多數公司會因為種種問題在這個時期夭折;存活下來的便進入成長期,這是快速發展,迅速壯大的黃金階段,需要創業公司從產品、服務、資金等方面全力武裝自己;在企業的生命弧中,從成長期到成熟期,存在一個使企業獲得“最大選擇性”的時刻——這就是變革和更新的最佳時機。要想有所突破,避免步入停滯期和衰退期就要戰略轉型。在這個時點,如果創始人沒有在抓住轉型機會,企業就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企業生命周期不是都一樣的,無論你做長跑還是做短跑,其發展結果都是不同的。

今天這篇文章,將為我們詳細解釋創業公司如何避免步入停滯期與衰退期,同時指出機會導向型和運作導向型領導對於企業生命弧意味著什麽,比如機會導向型領導,他們不僅具有看到未來的能力,也具有抓住未來的能力;他們能看到更廣闊的視野,顛覆現有市場。而運作導向型就更適合於企業發展穩定期的精細化運營。無論你的公司目前處於什麽階段,希望今天的分享都有所啟發。以下,Enjoy:

2011 年,IBM 迎來了成立的一百周年,他們在廣告中說到:“幾乎所有我們祖父母喜愛的公司都消失了。在 1961 年《財富》500 強公司的頭 25 名中,只有 6 家存活至今。”這個廣告本意是希望凸顯 IBM 的強大適應力,但也同時給創業公司敲了警鐘。

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隨著不斷走向成熟,增長幅度會放緩,最終增長曲線趨於平緩——然而運營成本持續上升,因為企業需要不斷與市場上新湧現的對手競爭。最後,因為行業變化快速,企業預算膨脹等負擔,轉而進入負增長,這段時期的特征包括:不斷地裁員、大量的資金消耗,甚至破產。

上述現象其實是頗為悲慘的一種場景,對於不同公司而言,這一周期持續的時間有天壤之別。許多知名的公司,成功地將這一周期延長至幾十年,甚至更久。

52.webp

偉大的企業方能存續

企業要保證持續增長,關鍵在於戰略轉型。成熟期的轉型,能夠幫助企業進階至新的成長水平,打破發展瓶頸。

能否做到這一點,主要取決於領導者。大多數企業領導者可以分為:機會導向型或運作導向型。如果推動轉型的是機會導向型,那麽企業就擁有了巨大的優勢。運作導向型領導在提高效率和預見性方面表現優異,但他們可能不是那個可以走出常規的人。

成立於 1977 年的甲骨文公司(Oracle),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軟件公司之一。從成立之初到 1982 年,該公司都在探索如何使產品適應市場需求,並最終推出關系型數據庫系統。每當早期員工回答公司最早的競爭優勢時,都會提到甲骨文的 CEO——Larry Ellison。

甲骨文數據庫聯合編程者 Bruce Scott 評價道:“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甲骨文成功的原因,我發現主要源於 Larry 的人格魅力、遠見和不顧一切實現目標的決心。他是一個十足的冒險者,總能找到快速而非常規的解決方案。”

這讓我們意識到經久不衰的企業擁有的重要特質:CEO 們往往是機會導向型領導者。他們不僅具有看到未來的能力,也具有抓住未來的能力。他們有著更廣闊的視野,希望改變世界,打造全球品牌,顛覆現有市場。這種類型的領導者更有可能為企業在不同尋常且非直觀的冒險之旅指引方向。

54.webp

轉型最佳時機

在甲骨文開始建立輕便可擴容的數據系統之初,其他初創公司其實也都在做相同的嘗試。

他們將更多的功能、更好的表現作為追求的競爭優勢,然而甲骨文卻更關註全行業平臺——使其平臺與盡可能多的電腦系統兼容。在 80 年代中期,甲骨文的軟件已經可以在 80 個供應商平臺上使用,使其成為應用開發者和零售商的首選。

隨著對應用的需求日益增長,甲骨文的發展目標也隨之改變。Ellison 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他聘請了Jeff Walker,一家頂尖會計應用開發公司的創始人。

Ellison 作出發展新業務的決定時,甲骨文正沈浸於多年來在數據庫業務中的穩定增長和健康的盈利模式;這一計劃公布後,遭到了眾多合作夥伴的反對,無疑將甲骨文的已有市場份額置於巨大風險之中。但他堅持運用公司在成長期積累的巨大動能,全力推動了轉型。

在企業的生命弧中,從成長期到成熟期,存在一個使企業獲得“最大選擇性”的時刻——這就是變革和更新的最佳時機。怎麽知道這個時刻何時到來呢?通常企業生命弧看起來像下面的圖樣:

55.webp

56.webp

初創公司到達增長曲線頂峰之時,領導者需要做出決策:公司是否應該借助良好的發展勢頭,開辟新的商業領域呢?

許多人不願意冒險,這樣一來,他們就難以看清“成功”的另一邊——停滯期和衰退期。盡管身邊的經濟形勢不斷變幻,他們卻固守己見,沒有創新以滿足客戶的新需求。

與之相反,機會導向型領導者不僅將這一最佳時刻看作是一次冒險,而且也是公司步入更高層次的跳板。他們的遠見決定了公司的發展道路,他們對這一選擇的堅信不疑,也促使核心員工專註在公司的轉型發展上,盡管其成果並不會在短期內顯現。

57.webp

人跡罕至之路

任何行業都存在創新的需求,但在當時決定偏離傳統的企業生命弧——卻難如登天。

當時,甲骨文涉足應用行業,被大家看作是激進之舉。不僅是因為這一計劃的規模超過了公司之前的任何項目,也是因為這一計劃實際上要向應用零售商宣戰,他們是傳統的軟件運營商——這也從實際上迫使他們要在甲骨文和其他數據庫管理公司之間做出選擇,大大制約了甲骨文發展應用業務的資金來源。

在《軟件戰爭》中,Matthew Symonds 是這樣描寫當時的情形:“Ellison 決定拋棄原有的基於客戶/服務器應用的發展模式,將整個公司的發展押在基於互聯網的應用發展上。”

甲骨文的銷售代表怒發沖冠,客戶不斷流失。但是 Ellison 從不改變他選定的新方向。“他們都將現狀當作了未來。”他說。“客戶/服務器模式是沒有未來的,但要在其真正死亡之時,人們才能意識到這一點。”他知道甲骨文必須馬上改變發展路徑。

其他公司當時還在建立基於網頁的應用,但是甲骨文是唯一一家將業務發展完全基於互聯網的公司。Ellison 說:“如果互聯網不是計算系統的未來,我們就完了。但如果我們猜中了,我們就贏了!”

在 2000 年,甲骨文公司推出了電子商務套件,是首個面向企業的全面集成商務應用套件。這個套件大大削減了系統集成的昂貴費用,因為便利和高效的使用體驗大受歡迎。

甲骨文一直堅持進行企業的戰略轉型。經歷了 25 年無收購時期後,甲骨文開始加大火力,大規模收購企業應用,以占據市場份額。2013 年,甲骨文以 51 億美元的價格對仁科進行了矽谷的首宗惡意收購。隨後,BEA 和其他公司都成為了被收購的對象。最後,除了 SAP 外,甲骨文將其他競爭者都收入囊中,占據主導地位。

不是所有的商業豪賭都有回報,上述收購是否能帶來收益,現在還言之尚早。但甲骨文在這一領域中的發展歷程,給我們上了生動點一課:同一個企業中,不同的轉型過程,其規模、執行時間和對公司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綜合來看,一系列成功的轉型——無論是大規模還是小規模——都會隨著時間流逝,成為包羅萬象的轉型故事的一部分,並不斷延長企業的生命線。

一般經歷轉型的企業,生命弧如下圖所示:

58.webp

而甲骨文的轉型歷程,呈現出的生命弧是這樣的:

59.webp

另外一個轉型成功案例是亞馬遜——這家公司同樣是由機會導向型人才 Jeff Bezos 領導的。在過去 20 年的發展歷程中,亞馬遜一直都能抓住轉型的最佳時機,占據行業新制高點,除了保持核心競爭力之外,也不斷開發新產品,與此同時,也在不斷打造在線的消費者購買模式和零售商銷售模式。

亞馬遜進行的最大轉型要數 zShops 的上線。這個平臺使得小微企業可以設立在線店面,通過網頁銷售商品。平臺本身並不是突破性的革新,但是這個平臺為後來 Amazon Web Services(AWS)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運用亞馬遜的內部軟件架構為其他的公司提供實惠的雲服務。在這個案例中,巨大的商業創新來源於企業的一次小小的冒險。現在,AWS 的增長速度要遠高於亞馬遜面向消費者的零售業務。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並不是所有的轉型都需要有突破性的創新。有一些轉型可能只是取得了很小的進展,打開了新機遇的門縫。我們也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激進變革都會取得成功。機會導向型人才需要衡量失敗的風險和可能的受益。

運作導向型領導者

甲骨文和亞馬遜是戰勝了市場演變規則的少數傑出例子。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的 CEO 們都更關註指標執行情況,希望企業增長穩定可靠。沿著這一發展軌跡,CEO 們或有意繞開“最大選擇性”的變革時刻,或無意錯失引入新鮮思維的機遇。

這一類領導者通常受高效優化的運作所驅動——與機會驅動型領導者相比,他們更傾向於達成已有的指標,追求傳統的成功。

在公司經歷了重大轉型,步入精細管理階段時,最適合這種領導者粉墨登場,他們其實也對公司發展有著遠大的布局,但這種布局更偏向保守,小風險。諷刺的是,這類型的 CEO 頗受華爾街的追捧,因為公司的每季度表現更為穩定。然而,後續的發展也可能使公司從增長曲線中重重跌落,CEO 被掃地出門。

運作驅動型的領導者也能夠看準轉型的最佳時機,盡管如此,他們往往難以抓住這一機遇——他們沒有足夠的風險承受力,說服反對者的能力,將公司凝聚在一起的人格魅力。如果領導者沒有膽量來實現未來的布局,那麽這種遠見也毫無用武之地。

有人說,蘋果的 CEO——Tim Cook 逐漸成為了運作導向型領導者。自從他升任 CEO,公司的運營數據一直表現良好。但是蘋果卻逐漸喪失了其獨特的魅力。

61.webp

盡管企業的生命軌跡可能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市場環境、政治氣候、經濟發展、流行趨勢等——無可爭議的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定是領導者設立的發展布局和道路。

企業的發展中,沒有一刻可以放松警惕,也沒有沖刺的終點線。

企業 變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596

“新藍籌行動”要適應新經濟公司IPO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23/1164521.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朱邦淩

IPO審核通過率驟然下降,成為近期市場關註焦點。11月7日的新股發審會上,6家上會,5家被否。新一屆的發審委“開工”審核企業IPO申請已經滿一個月,從這一個月的情況來看,共計有52家企業上會,其中31家獲得通過,16家被否,5家暫緩表決。

“史上最嚴發審委”的嚴格審核博得市場一片喝彩。確實,過去多年新股造假、欺詐上市、業績變臉、上市即重組等問題的存在,令投資者對IPO嚴審有很高期待。不讓有問題的公司帶病上市、蒙混過關,是市場各方的一致呼籲。低通過率反映出的從嚴審核趨勢,將從源頭上凈化市場環境。

但我們在為“史上最嚴發審”喝彩的同時,也應理性地反思:IPO嚴審能為A股市場帶來下一個騰訊嗎?目前的IPO審核制度能為A股市場培育下一批BAT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近期優質中資企業境外IPO的情況,用事實說話。11月9日晚,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搜狗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市值超過50億美元。11月8日,閱文集團於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共發售1.51億股,每股發售定價55港元。上市首日,股價漲幅86.18%,收盤價每股102.4港元,“網文第一股”以成熟的商業成長性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此前,“金融科技第一股”眾安在線在港交所上市受到資金熱捧。

搜狗、閱文、眾安,都是互聯網、泛娛樂、在線保險等新經濟的優秀代表性公司。美股、港股市場似乎正在上演一場新經濟企業上市熱潮,而港交所吸引新經濟的做法尤為值得關註。

前段時間,港交所進行了創新板的討論。近期還加大了對內地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的推廣力度,在上海、廣州、深圳前海舉辦新經濟企業上市融資研討會和論壇,加強新經濟企業對港股市場的了解和認識。

內地新經濟企業紛紛“走出去”上市,從一個側面說明,IPO嚴審將濫竽充數和造假欺詐者擋在IPO大門之外,只是解決了“壞公司不能IPO”的問題,並沒有有效解決讓“好公司盡快IPO”的問題。特別是大批新經濟的優秀公司依舊無法通過IPO進入A股市場。

近期,上交所管理層在不同場合表態將開展“新藍籌行動”,為新藍籌公司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對不同的行業、企業采取不同的服務模式。希望未來十年產生的新一代“阿里、騰訊、百度”能夠優先選擇上交所上市,而不是舍近求遠到境外市場。

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上交所理事長吳清表示,將穩步推進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要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進一步完善新股發行條件,進一步強化中介機構責任,進一步加大市場基礎配套制度建設,穩步推進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強化新股發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交易所實施“新藍籌行動”,除了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引進高技術企業之外,重頭戲應該是吸引新經濟公司。而要做到“未來十年產生的新一代阿里、騰訊、百度能夠優先選擇上交所上市,而不是舍近求遠到境外市場”,前提就是改革目前的IPO標準。以適應新經濟的IPO標準,助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壯大。

2015年,監管層曾動議在創業板設立專門層次,支持符合一定條件但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後在A股市場上市,被稱為“未盈利互聯網板塊”。上交所也曾設想成立戰略新興板,後來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擱置。

目前,阻礙新經濟公司上市的障礙主要是特殊的VIE架構、同股不同權、員工持股、盈利指標幾個方面。其中,最為棘手的就是未盈利新經濟公司如何IPO。

應該看到,新興互聯網公司IPO上市時機的選擇具有行業特殊性。

互聯網企業的成長一般經歷競爭優勢積累、業績爆發和業績調整三階段。新興企業在“競爭優勢積累階段”中後期到“業績爆發階段”早期,企業處於戰略性虧損狀態,但比較適合IPO融資。

因此,未盈利互聯網企業IPO是有行業合理性的,切不可將未盈利互聯網板塊簡單比喻為市夢率、上市圈錢。A股市場的ST制度、退市制度也需在頂層設計中有配套方案,適應未盈利互聯網公司上市後的要求。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82

社論:調整補貼政策適應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調整產業政策以適應發展需求,正成為施政方向。

6月12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實行,取消了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而續航里程較長的新能源車型將享受到更高補貼;數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未來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於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

一國的發展,往往需要市場力量與政府調控有機結合,而產業政策正是實現這種結合和平衡的重要工具。因為既可以消除市場失靈,也是實現國家戰略、形成競爭優勢、保障產業安全的手段。多來年,為了推動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國家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發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補貼則是最主要的措施。

數年過後,國家針對新能源領域的產業政策極大地推動了行業發展,以光伏行業為例,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4月底,裝機已超過1.4億千瓦。新能源汽車也是一年一個臺階:2016年50萬輛、2017年80萬輛、2018年前5月銷量增141.6%。

然而,在“量”日漸攀升的同時,“質”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世界競爭力依然不強,光伏行業則呈現“一哄而上”的態勢,剔除補貼就是全行業虧損。而且,由於此前在光伏發電市場高速增長的刺激下,光伏制造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光伏制造產能過剩問題、產品和電站建設質量問題也多有顯現。

如今,中國經濟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轉變,缺的不再是數量,而是質量。可以說,此時調整新能源補貼政策,也是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出清低端產能的需要。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光伏發電,目前都存在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一些依賴補貼生存的高成本、低品質產品,理應交給市場競爭去優勝劣汰。同時,通過減少補貼依賴,促使企業通過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倒逼產業技術進步,遏制企業非理性擴張。

更為重要的是,調整產業政策目的在提升發展質量。最近一年多以來,金融政策將轉向抑泡沫、去杠桿與防風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都將是中國高質量經濟的新動能。因此,針對產業政策的財政補貼,需要更多地用在“刀刃”上。

比如,此次取消了續航里程150公里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降低了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但提高了續航300公里以上車型的補貼。雖然政策調整對整個行業而言會帶來短期陣痛,但讓有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和資金優勢的企業在“後補貼時代”勝出,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未來讓行業發展從政策驅動過渡到消費驅動,對國有品牌的全球競爭力提升大有裨益。光伏行業補貼政策調整也並非“一刀切”,而是對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進行優化,采取分類調控,目的也是讓行業回歸理性,更加註重質量,以適應新的發展階段。

實際上,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對產業政策進行調整是國際上的一種普遍做法,即使是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產業政策也從未退出歷史舞臺。新能源行業對於中國而言,意義仍然重大,只不過目前的重點不再是數量,而是隨著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於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43

整體的適應力 王維基

1 : GS(14)@2013-01-30 00:58:3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7%89%E5%8A%9B/72660
1970年代,教授John Endler找來一些孔雀魚做實驗。這種魚很特別,當牠身處瀑布的底部時,身體會呈現淡灰色;游至上游的時候,則會變為鮮艷的顏色。在瀑布底部時,為了逃避其他魚類的追食,身體的顏色就會變得非常淡;到達上游時,身體則會變得非常奪目來吸引異性。
教授於是安排了十個大魚池,設定了不同的環境。一些安置了與孔雀魚顏色相若的石頭,一些就飼養了會捕食牠們的大魚。14個月後,魚兒繁殖到第十代,整個孔雀魚的生態都開始改變。在養有大魚的魚池內,只有那些懂得變淡顏色來保護自己的孔雀魚,才能生存及繁殖,而飼養在石塊魚池裏的孔雀魚,則繼續艷麗。沒有任何一條孔雀魚擔當領導者的角色,教導大家如何適應新環境,只看着同伴被捕食才慢慢改變身體作適應。
一個能力卓越的人,不一定要靠適應力就能成功;但一個群體,整體必須有很強的適應力,因為團隊裏的人並不是全都能力超然。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14

滙恆打工40年 論銀行業變遷 薛關燕萍:今入行難適應

1 : GS(14)@2014-04-14 23:31: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14/18689273

                              【Banker食堂】銀行是百業之母,加入「賓架界」更是昔日大學生夢寐以求的目標。1976年中大經濟系兩位一級榮譽的女生,修畢MBA後獲美銀招手,其中一位正是剛退休的前恆生(中國)「一姐」薛關燕萍。經大師兄香樹輝「啟發」,薛太加入滙豐。初生之犢的職場決定,成就了一段四十年銀行家故事。近年銀行監管趨嚴,薛太笑稱若今日才入行,也感難適應。
記者:劉美儀

                在2005年調任恆生前,薛太在滙豐工作了29年,是該行香港區個人理財業務主管,多年來見證中環滄海桑田的變遷,這天她在摯愛的區內食堂之一「蛇王芬」內,品嚐「由3、40蚊飲到83蚊(一盅)」的窩心燉湯,細訴四十載滙豐恆生情。
提起當年加入滙豐決定,薛太頻說「好感激香Sir」提點。香樹輝是高她兩年班的經濟系師兄,同屬新亞人,對方更有「新亞護法」美譽,兩人因一起參與社會服務義工團而結緣。畢業後,薛太續在中大進修並取得MBA,喜獲美銀及滙豐同時招手,魚與熊掌難作抉擇,遂向高人投石問路。

香sir:滙豐利女賓架

                那些年,銀行界仍是男性獨領風騷的天下,即使晉身管理階梯,女性亦不易獲授權審批信貸。她記得,當時正在銀行界工作的香Sir分析說,從女生角度,若要在賓架界打拚,能獲得公平機會、平衡又多元化發展及國際視野,獅子行會看高一線。
八十年代後期,滙豐積極培育的華人管理層冒起,劉智傑、王浵世、葉迪奇等亮相台前,不少女性亦獲提拔為部門主管,除早期專責私人銀行的王以智外,李慧敏(現恆生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梁高美懿(現創銀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及薛太等,先後晉陞。
同一條路兩個人走過,卻譜出不同結果。薛太依稀記得,另一位同獲一級榮譽的中大經濟系女生,無獨有偶,修畢MBA後亦加入美銀工作,但數年後,對方已另覓其他專業發展。
若時光倒流,薛太選擇美銀而放棄滙豐,會否仍在銀行界打拚四十年?如果今日才投身賓架行列,她又能否締造四十年歷史?

       

幸多元發展一做40年

                作為一個滙豐人,薛太自言對獅子行感情「特別深厚」,即使近年集團遇不少挫折,但「對滙豐始終係好尊敬」,特別自己是土生土長港人,對立足本土孕育壯大的滙豐,認為「係有堅持嘅銀行,唔係咁容易有第二間」。
她慶幸畢業後可加入滙豐當行政見習生(MT),若非行方提供多元化發展空間,恐怕以其好動性格,「悶啲都未必可以做(40年)咁耐」。在獅子行工作近30年後,因緣際會下,又有機會調任集團「親戚」恆生,為自己銀行家之路寫上完美句號,故深覺感恩。
「以前世界步伐慢啲」,機構有較充裕時間培訓人才,僱員也會視自己投身的行業為終身事業,「最少喺我年代,(銀行)真係畀我好多學習機會」。
金融風暴後,銀行業變得翻天覆地,監管尺度既緊且嚴,薛太笑說,若果今日才入行,「都覺得幾困難適應」。
她寄語年輕一代,投身社會前要瞭解本身個性志趣,順勢而行,若屬好動創意型,不愛拘束,畢業後即投身銀行界,或要慎思;但本身性格若較富耐性循規律,銀行業仍是商業世界中「好好學習台階」。                                                        
2 : GS(14)@2014-04-14 23:32: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14/18689275



【難忘老闆】
像所有滙豐人一樣,要回顧昔日銀行界的崢嶸歲月,總不能略過神級大班,滙控(005)前主席浦偉士這一章。薛關燕萍說,「銀行有豐年、有瘦年……咁多年最難忘最感激嘅,始終係人」,提起浦偉士,「佢真係一位好有個人魅力嘅領袖,好勤力,事無大小親力親為……」。
八十年代初,薛太在滙豐中國部工作,她記得,那時中環總行正在重建(1985年完成重建),中國部租用金鐘海富中心作辦事處,國際業務部(包括中國部)統帥,正是滙豐銀行副主席浦偉士(1986年任滙豐主席),「佢駐紮係我哋樓上」。
一頭銀髮、目光如鷹的浦老,英偉非凡,不怒而威。那時滙豐是5天半工作,薛太笑說,「佢成日星期六落嚟我哋果層」,那年頭,大家仍要收發電報,「浦偉士落到嚟會周圍睇嚇,然後話呢張telex(電報)仲未覆」。
柯清輝快人快語

同事們對大班「辣更」心生畏懼,「特別係啲鬼仔見到佢好驚」,但對她們這一組女士,包括當時主管南中國的李慧敏(現恆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及薛太本人,浦偉士就盡顯紳士風度,和顏悅色。
漸漸大家發現,這位巨人逢週末「踩場」,其實想與同事親和溝通,並以身作則,展現事事認真的精神。去年下旬,恆生元老利國偉出殯,浦偉士親身飛回港扶靈,薛太說,「大家見到佢都好開心」。
另一位難忘老闆,就是從滙豐到恆生,彼此合作無間的柯清輝(滙豐銀行前執董兼恆生銀行前大班)。
薛太謂,「柯生有名叫柯大俠,快人快語,睇大事不介懷小節...佢對下屬百分百信得過」,與他共事是稱心愉快的經驗。
3 : GS(14)@2014-04-14 23:32: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14/18689277


【昔日飯堂】
斜倚在中環半山行人電梯旁的老店「蛇王芬」,偏安一隅,毗鄰蘇豪區,這間六十年代已遷往現址、以「太史五蛇羹」掛帥的小店,彷彿像繁囂都會中凝住的一刻時光。
訪問當天雖過了午飯高峰期,但店內依然訪客如鯽,「太子女」忙於招呼客人卻悠然自得,熟練拿著筷子的「老外」正吃得津津有味,門前窗櫥「晾滿」招牌臘腸及燒味,令人垂涎。
薛關燕萍坐在店內品嚐著滋味燉湯,徐徐回憶說,90年代在滙豐任職時,已常來此駐足,有時工作累透,總喜歡午飯時由中環總行踱步過來,「飲碗燉湯充電」,之後在後邊永吉街麥奀記添碗雲吞麵,再到附近甜品店「打包或食碗糖水」,就已感到溫暖。
買潤腸回上海煲飯

05年轉任恆生後,因「飯堂(博愛堂)太好食」,午市來蛇王芬的次數減,但晚飯小炒,偶然還會跟家人朋友到訪。07年她離港赴滬,掌舵恆生(中國)後,薛太說到蛇王芬的時間更少,但每次到來,總會購備一些潤腸臘味,待離港時「偷運」回上海煲飯。
蛇王芬美食,除鎮店之寶的蛇羹及各款燉湯外(如蜜瓜螺頭燉湯),尚有單/雙拼鴛鴦雙腸飯、大蝦蒜香荷葉籠仔飯、酸薑麵豉醬魚雲煲等小菜,均吸引食客青睞。
4 : GS(14)@2014-04-14 23:33: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14/18689279


【喜歡飲酒】
「飲得之人」古有「劉伶酒」(劉伶為竹林七賢之一)雅號,昔日滙豐華人,原來私下亦有個「劉伶會」,由滙豐首位華人副總經理劉智傑,及該行前執董柯清輝(後轉任恆生大班)等管理層發起,並邀請獅子行內同道中人參加;據滙豐舊人憶述,薛太是劉伶會內女中豪傑,有「酒筲箕」美譽。
謙稱「幾喜歡飲酒」,但笑說「無話過自己係飲得之人」的薛太,指劉伶會「初時由劉生、柯生等發起」,藉新春佳節,同事相約在外,「摸嚇杯底」,聯誼溝通,後來定於每年初七,「人日」碰杯。
向上司敬酒 上司一定飲

酒逢知己,她說聚會時,大家「平起平坐,暢所欲言」,唯一規則是要有酒品,互相尊重,「譬如你向上司劉生敬一杯,佢無得話唔飲,一定幹咗佢……」,新人加入,亦先飲為敬,「罰飲3小杯紅酒」。
祖籍浙江紹興(後遷移廣東南海)的薛太,酒量原來與「幼承庭訓」有關。薛太解釋,「Daddy有四個女,佢認為女仔要識飲嚇酒先唔會蝕底」,所以自11歲起,姊妹們已獲每人分派一茶匙方式試酒,「葡萄酒、威士忌、拔蘭地、竹葉青都有」。父親相信,試過後,酒精便不再神秘,年輕人成長時期,不會受其矇騙,「我都係咁教個仔……」
5 : hoyin86(39556)@2014-04-22 15:59:32

柯大俠...且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78

升中難適應 僅兩成學校教抗壓防自殺

1 : GS(14)@2016-09-01 06:15:47

【本報訊】學生自殺引起社會關注,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接受《蘋果》專訪時稱,過去3年近一成學生自殺個案涉小學升中適應問題。葉又引述教育局調查,僅兩成中學的暑期升中銜接課程包括壓力管理。葉建議改善銜接課程,並擬於委員會終期報告建議檢討教育制度。對於委員會成員、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不滿教局迴避檢討制度,葉直言:「無論教育局點睇都好,因為我做主席,都會嘗試放落去。」本年初出現學生自殺潮,葉承認數字較往年多,但非與外在環境改變有關。開學是學童輕生高危期也屬坊間誤解,凡是假期後皆有適應問題。教育局4月調查全港逾500間中學暑期升中銜接課程,逾八成回覆。銜接課程一般數天至兩周,逾七成中學的課程關於語文學習及校規等,只有約兩成包括壓力管理或精神健康議題。


葉兆輝斥過份催谷


葉兆輝與教局討論上述調查,個別官員認為校方過份着重英語等學業技能,「佢哋都覺得冇需要咁快谷」。委員會又分析過去3個學年共34宗學生自殺個案,3宗涉升中一學童,部份疑因未能升讀心儀學校、自我要求高等。葉批評個別學校灌輸錯誤觀念,有學校稱為入大學,需中一開始補課。葉建議暑期銜接課加入減壓、自我認識等元素,「誠惶誠恐咁返學,佢又點會有好表現?」葉認為教育制度與學童自殺間接有關,長遠須從制度入手增加學生出路。現時入大學比率僅18%,家長、辦學團體會就入大學向師生施壓,葉指:「喺上面唔增加學位,喺下低點叫人放鬆都好艱難!」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校長鄭德富表示,該校暑期銜接課程教英、數及科學,「要鞏固返(學生水平),因為小六同中一有個gap(距離)」,另設迎新日讓學生玩遊戲互相認識。鄭坦言課程由外聘機構負責,難以兼顧精神健康。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承認各校對新生壓力警覺性未必高,累積經驗後或會改善課程。■記者蕭洛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01/19756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57

【《蘋果》專訪】廣東話遭打壓感無奈馬友友:喜歡港人適應力強

1 : GS(14)@2016-10-21 05:28:12

絲綢之路除商業價值,對大提琴家馬友友來講有另一番意義,早在1998年他發起「絲路計劃」,集結途經絲路的各地音樂家組成合奏團,融合各地不同音樂風格。在計劃進行十五年後,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伴唱人生:聚光燈外20呎》的導演Morgan Neville跟監製Caitrin Rogers支持,將整個演出過程拍成《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 The Music of Strangers:Yo-Yo Ma and the Silk Road Ensemble》紀錄片。



■馬友友對近年廣東話被有意無意滅聲,也感到有點無奈。

■吳彤是內地演奏笙音樂家,與馬友友有相同理念。

■《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紀錄片集結途經絲路的各地音樂家組成合奏團。互聯網圖片

要循序漸進

早前馬友友在香港接受本報專訪,他曾表示最欣賞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而他看電影正正是醇舊老香港的發酵,廣東話亦是構成老香港的元素,對於近年廣東話被有意無意滅聲,他帶點無奈說:「我並非居住於香港,我認為重要是所有人都要抱有尊重,有一點我很喜歡香港人,你們是全世界最靈活、適應能力最強。」講到拍《馬》片計劃進行了十五年的感想,馬友友說:「這是一個關於學習、發現和創造新音樂的計劃,大家來自不同地方,為了演出要一起生活和合作,我們必須要有開放的態度、信任和分享,這樣才會令你有空間創造更多。」他感到整件事情最美妙的地方,是各音樂家的成品有人和應,而內地演奏笙的音樂家吳彤,與馬友友有相同理念。當中談到片中不少樂手都面對傳統跟現代化的兩難題,馬友友說:「有些人想探索,有些人只想保留傳統,我認為生命在於進化、改變,最重要是循序漸進,傳統熟悉的事物或許最終會有少許改變,而事實上世界沒有不變的東西。」撰文:曹家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1/19807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46

唔恨攞3粒星大陸港漂:再適應也不是家

1 : GS(14)@2016-10-30 14:35:45

香港永久居留權,要還是不要?上海澎湃新聞網訪問多名內地生,在香港遭遇「七年之癢」,究竟他們有甚麼要考慮呢?按香港特區《基本法》規定,內地居民在港連續居住7年以上便可獲得永久居留權,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享受和在港出生香港居民同等權利和義務,同時放棄內地戶籍。因為這政策,有着繙譯夢想的大連女生許思,沒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但家境殷實的她選擇自費到香港浸會大學修讀繙譯。許思在浸大度過了5年本科時光,其中1年在荷蘭當交換生。在港的第6年,她選擇到香港中文大學讀一年制碩士,碩士畢業後,她已在港連續居住第8年,但她沒去換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因為她猶疑了。「就差那麼一點點了。如果當繙譯的話,肯定需全世界旅行,有香港特區護照會方便些。」不過,許思去年大病一場後,身體一直不好,放棄已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夢中學校」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高繙學院。她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哪裡工作,她一個女生留在港,家人未免會擔心,而且她覺得在港紮根很難。雖然內地房價不斷上漲,但跟香港一直居高不下的房價相比,根本不算甚麼。許思說,租房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在中大附近月租6,000港元,只租到一間只有10平方米的睡房。香港畢業生工資也不高,她和剛工作不久同學的月薪都不超過2萬港元。還有香港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每天下班回家,經常累到甚麼都不想幹,只想癱在床上。香港的消費水平亦很高,每天吃飯便要花約100港元,交通貴則30港元,基本上每月能儲的錢很少。另一個案是北京人劉睿,07年到港讀書,在港住了9年,令他能說一口流利粵語。在一所國際學校教書的劉睿,月薪接近3萬港元,但他遲遲未選擇更換為香港永久性身份證,因為他捨不得原有的北京戶口,捨不得故鄉。「在香港的內地人經常自稱『港漂』,『港漂』9年,就算再適應,還是感覺這裡也不是家,終究要回去。回去自然要有北京戶口,買房、買車時方便些。」但如果回去,劉睿也有擔憂,從18歲到27歲,在港9年積攢不少人脈,他怕回到北京後較難融入。另一方面,劉睿又不捨香港的低稅率,香港作為免稅港,沒有關稅和增值稅,在香港買進口商品非常便宜。和他相同收入水平、但在內地工作的朋友,交付的個人所得稅便是他3倍以上。香港回歸中國後,赴港就讀的內地學生,曾一度增長迅猛。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官網顯示,1998年,有36名內地學生獲資助入讀香港的大學。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的大學向內地招生,當年入讀香港的大學本科課程的內地生數量為842人,2008年則達到3,363人。但近3年,港校熱在內地考生中持續降溫,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赴港入讀的內地本科新生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申請香港的大學就讀本科的內地生少了。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30/19817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81

稱未適應新身份 仍處政改mode林鄭為「不任命」論補鑊

1 : GS(14)@2017-01-24 01:58:31

■林鄭月娥昨指需要時間適應非公職人員身份,希望大家包容她。張志華攝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日前被揭曾在傳媒聚會中指,參選是因擔心中央政府或不任命當選者觸發憲制危機,言論令外界覺得她才是中央唯一支持的人選。林鄭昨急為失言補鑊,辯稱自己仍處於主理政改時的模式,純粹「機械式」解釋當選者須獲中央任命的事實陳述,強調非針對任何參選人,對引起誤會感到「非常之唔好意思」,着大家包容她。 記者:莫劍弦 姚國雄



林鄭昨在灣仔競選辦舉行傳媒閉門會議,之後公開接受傳媒訪問。她指日前與傳媒的聚會,有幾句說話引起誤會,「我係感到非常之唔好意思」,解釋當時討論屬非正式,只是有傳媒問到有關特首選舉,她便機械式地解釋特首是向中央政府及特別行政區雙負責制,「經選舉產生之後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就此而已,我係絕對冇話去批評或者評論今次特首選舉嘅參選人,包括我自己」。林鄭稱曾密集式做了20個月政改工作,即使離了職仍「好有官員嘅心態,甚至可能仍然係好政改mode,即係政改模式」,又希望社會多包容她:「自從我離開咗大學加入咗政府,毫無間斷咁做咗36年有多,喺1月16日係我第一次轉變身份,已經冇咗一個官員或者公職人員嘅身份,所以喺呢短短5、6日,真係要慢慢去適應。」



■記者昨在林鄭現居的會景閣採訪期間遇到其丈夫林兆波。

認民意支持度不夠廣泛

閉門會議上,林鄭被問到是否擔心有人提名她,但不投票給她,令她落敗,她直認有此可能,又指有商界向她反映,指她不懂經濟、金融、搞福利主義、偏幫基層,甚至怕她行社會主義。她重申自己並非社會主義者,又強調這場選舉僅1,194人有票,並非一人一票,同意要爭取民意,以民意支持補制度不足,指贏選舉、輸民望會令特首施政艱難,但即使贏選舉、贏民望,也不見得日後會施政容易。她承認目前民意支持度不夠廣泛,故要爭取不同階層支持,但不會用民粹手法,如承諾推行全民退保。參選至今未見家人站台的林鄭又指,丈夫林兆波、在美國讀書的次子林約希一定不會為她助選,因丈夫一向低調,自己擔任司局長時,也沒太多同事見過他;長子林節思則沒所謂,透露待長子農曆新年回港放假時,會詢問他會否助選。本報記者昨在林鄭現居的會景閣採訪期間巧遇其丈夫。


胡國興斥黑箱裏放暗箭

已經宣佈參選特首的退休法官胡國興前晚深宵發聲明,斥林鄭有關言論是不君子行為,儼如在黑箱裏發暗箭打擊對手,甚至有違選舉規則之嫌;另一參選人新民黨葉劉淑儀昨與殘疾及復康團體交流,她稱林鄭有關言論未有打擊其心理質素:「如果林太真係為咗避免憲制危機而出嚟參選,我尊敬佢嘅服務精神。」另一參選人曾俊華昨天未有公開活動或者於網站上載消息。選委之一的公民黨主席梁家傑指,林鄭「中央或不委任當選者」是衝着曾俊華而來,至於是否代表中央意思?他說:「梗係唔係……聽講習主席係話想見到一個公平公正嘅選舉,所以我呼籲張曉明仍然為首嘅中聯辦唔好喺度蠱惑人心、欺上瞞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則力撐林鄭有關想法與中央相同,要向選委事先忠告,以免選出中央不接受的人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3/199061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747

【移居日本】難適應日本人太有禮 港夫婦:受太大的禮會無力歸還

1 : GS(14)@2017-10-15 16:57:08

移居日本他們準備了兩年時間,預備七位數字資金創業。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m.facebook.com/travel.appleseed香港人夫婦Henry和Vincci上年移居日本創業,開設粥店「3米3」,雖然很多香港人都渴望在日本生活,但日本和香港語言、文化大不同,究竟兩位港人為甚麼想來日本?在日本的生活又能否適應呢?



Henry說:「第一,我們想離開香港,就像科幻小說情節一樣,地球快滅亡時,你要做的不是留在地球等死,而是帶着希望奔向無垠星海。香港現在的情況,有些事情不斷挑戰你的底線,而你的底線其實已經被一再降低,只是你無法還擊。怕這樣怕那樣,等了三年又三年,一件事等了三年不做,據我所見,通常就一輩子也不會做了。」就這樣,他們出走日本,為自己尋找新生活。



他們住在小金井市,坐車去新宿大約20幾分鐘。

兩位香港人夫婦Henry和Vincci,上年移居日本創業。

Ernest2017年留學日本,現集中製作關於日本生活的影片,讓港人了解更多日本的文化和趣事。

適應生活方面,Henry認為日本人很體面,普遍教養很好,很知道一個人應該如何在群體中自處。如果在日本,你被人說「不懂閱讀空氣(察言辨色)」,這是句比粗口更難聽的說話,他覺得香港人很直接很可愛,但大部份人還是很任性很有個性。Henry以前是中文老師,他覺得日本人反而保存得最多中國傳統的禮文化:「禮是甚麼?禮是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的藝術,日本對這種中國傳統藝術真的保存得很好。香港人則是開放、直接、目標導向,樂於接受新事物,也有冒險精神,底蘊反而比較接近西方。」3米3地址:東京都杉並區上荻1-19-9朝日荻窪わケとゥケ採訪:潘宗孝(Ernest Docraz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1/201787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