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調整補貼政策適應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調整產業政策以適應發展需求,正成為施政方向。

6月12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實行,取消了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而續航里程較長的新能源車型將享受到更高補貼;數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未來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於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

一國的發展,往往需要市場力量與政府調控有機結合,而產業政策正是實現這種結合和平衡的重要工具。因為既可以消除市場失靈,也是實現國家戰略、形成競爭優勢、保障產業安全的手段。多來年,為了推動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國家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發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補貼則是最主要的措施。

數年過後,國家針對新能源領域的產業政策極大地推動了行業發展,以光伏行業為例,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4月底,裝機已超過1.4億千瓦。新能源汽車也是一年一個臺階:2016年50萬輛、2017年80萬輛、2018年前5月銷量增141.6%。

然而,在“量”日漸攀升的同時,“質”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世界競爭力依然不強,光伏行業則呈現“一哄而上”的態勢,剔除補貼就是全行業虧損。而且,由於此前在光伏發電市場高速增長的刺激下,光伏制造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光伏制造產能過剩問題、產品和電站建設質量問題也多有顯現。

如今,中國經濟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轉變,缺的不再是數量,而是質量。可以說,此時調整新能源補貼政策,也是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出清低端產能的需要。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光伏發電,目前都存在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一些依賴補貼生存的高成本、低品質產品,理應交給市場競爭去優勝劣汰。同時,通過減少補貼依賴,促使企業通過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倒逼產業技術進步,遏制企業非理性擴張。

更為重要的是,調整產業政策目的在提升發展質量。最近一年多以來,金融政策將轉向抑泡沫、去杠桿與防風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都將是中國高質量經濟的新動能。因此,針對產業政策的財政補貼,需要更多地用在“刀刃”上。

比如,此次取消了續航里程150公里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降低了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但提高了續航300公里以上車型的補貼。雖然政策調整對整個行業而言會帶來短期陣痛,但讓有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和資金優勢的企業在“後補貼時代”勝出,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未來讓行業發展從政策驅動過渡到消費驅動,對國有品牌的全球競爭力提升大有裨益。光伏行業補貼政策調整也並非“一刀切”,而是對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進行優化,采取分類調控,目的也是讓行業回歸理性,更加註重質量,以適應新的發展階段。

實際上,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對產業政策進行調整是國際上的一種普遍做法,即使是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產業政策也從未退出歷史舞臺。新能源行業對於中國而言,意義仍然重大,只不過目前的重點不再是數量,而是隨著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於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