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新還是等死?新版微信引發運營商內部激辯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9/230900.html

8月9日消息,在推出類短信和彩信業務後,馬化騰和他的騰訊終於動了電信運營商「最後一塊奶酪」。

7月19日,微信iOS推出了4.2版,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增加了視頻/語音通話功能。在微信2.0版本推出時,業界就曾以文字信息和語音短信對運營商傳統短信和彩信業務造成衝擊展開討論。一年之後的這次悄悄升級,卻令運營商內部陷入激烈爭論。

有運營商員工在試用當晚稱「脊背發涼」,甚至發出「三大運營商將徹底淪為管道」、以及「騰訊的野心就是成為第四大運營商」的哀嘆。另有運營商員工卻認為運營商管道化趨勢不可避免,但騰訊此次一腳踏入「灰色地帶」,是在監管部門的「槍口下跳舞」。

國際運營商對網絡電話態度不一

實際上,利用電信運營商基礎網絡實現語音通話並不是新的技術突破。不過微信之前只擁有語音短信功能,與電信運營商雙向、不間斷的語音通話還是所有區別,而4.2版增加的視頻/語音通話也使其具備了與Skype等類似的網絡電話(VoIP)服務功能。

目前,國內外監管部門和運營商對VoIP業務態度並不相同。如Skype曾在俄羅斯、中東、印度以及荷蘭等多個國家遭遇過「封殺」。

今年6月,瑞典電信運營商TeliaSonera也曾計劃對使用VoIP服務的用戶繳納額外6歐元的額外費用,其中包括Skype這類軟件服務。

不過,美國運營商大多對VoIP服務表示歡迎。美國AT&T公司首席執行官蘭德爾·斯蒂芬森(RandallStephenson)近日在 一個投資者會議上發言時指出:當前移動用戶減少無線語音服務的消費趨勢仍將繼續,並有望在短短幾年內出現智能手機用戶根本不會再使用語音通話服務的局面。 偶爾進行語音通話的用戶則可能會選擇VoIP網絡電話應用程序(如Skype等)。

而韓國運營商則對VoIP服務持限制態度。韓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SK電訊近日稱,移動VoIP的增長將「對移動運營商的語音收入產生直接的負面影 響,同時將迫使運營商們出現營收下降,或者停止對網絡維護與升級的投資。」韓國監管機構目前已經批准該國移動運營商們可對over-the- top(OTT)VoIP應用程序的使用進行額外有效收費,或對其進行完全限制。

微信遊走在國內監管「灰色地帶」

在國內,VoIP業務則一直遊走於灰色地帶。2005年為限制VoIP的發展,工信部(當時還是信息產業部)曾出台政策,明確限制國內民營資本進入網絡電話市場運營。此後,網絡電話被歸屬於基礎電信業務,只有電信運營商才有權發展。

不過,VoIP業務在國內一直在灰色地帶迅速發展。直到2009年已有3000萬用戶的UUCALL被監管部門強制停止服務,VoIP業務發展一時遭遇重創。

著名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此表示,VoIP業務在國內遭遇監管最嚴的是「電腦-電話」(PCtoPhone)服務,而騰訊QQ、MSN等在國內的「電腦 -電腦」(PCtoPC)語音/視頻服務是一直放開的,而微信目前出現的(PhonetoPhone)是隨著智能手機開始普及出現的新業務模式,目前尚未 有進行監管先例和放行條例,屬於監管的「真空地帶」。

中國移動稱近期不對其分析應對

目前,國內運營商官方對新版微信並沒有表現出明顯應對態度,相反在內部員工層面引發了激烈討論。

在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對手機語音收入的依賴性最高。根據中國移動公佈的數據,其2011年移動用戶MOU(平均每戶每月通話分鐘數)達525分 鐘,同比略有下降;語音業務收入達3642億元,佔運營收入的比例為69%。中國聯通移動語音業務佔其移動服務收入的51.3%,佔運營總收入的比例約為 25.3%。而中國電信移動用戶MOU約為269.7分鐘,移動語音業務佔其移動服務收入的56.6%,佔運營總收入的比例約為15.8%。

原中國移動數據部總經理、現市場部總經理高唸書在與搜狐IT電話連線中透露,中國移動內部目前並沒有對新版微信對手機語音的衝擊進行數據分析,近期也沒有相關計劃。

中國移動內部人員對此表示,語音通話需要聚合群體效應,騰訊本身無法對通話質量進行優化和保障,短期如達到一定量級勢必會對運營商網絡造成巨大壓 力,而運營商對其進行限制也很容易。從長期來看,而中國移動在正在規模部署TD-LTE實驗網絡,未來2-3年內主管部門或將發佈4G牌照,因此並不需要 太多憂慮。

早在2010年,中國移動就曾以「移動QQ以極低代價吞噬移動GSM網絡流量」問題要求與騰訊重新談判合作方式與分成政策,當時有數據稱「僅廣東移動就有40%的數據流量來自移動QQ」,此消息曾造成騰訊股價一度下跌。

運營商員工內部激辯

知名博主、通信專家陳志剛對搜狐IT表示,微信加入語音通話功能在國內監管方面確實面臨一定政策風險,不過從運營商角度來看,目前來看所謂衝擊從心 理層面更大一些。目前使用微信的人都是智能手機用戶,這部分人幾乎都已選擇了運營商包月套餐,從實際使用情況上看對流量轉化為語音通話的需求不大。而視頻 通話更是一個噱頭,中國3G用戶早已超過一個億,可以看到3G視頻通話本身並不被中國用戶所歡迎,即使在3G牌照早發了10年的歐美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聯通相關部門人員對搜狐IT表示,今年集團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3G用戶與提高利潤率。新版微信無論是語音還是視頻通話功能都離不開運營商的基 礎網絡服務,這對中國聯通的3G網絡是一個優勢,也會對中國聯通發展3G智能手機用戶特別是校園用戶提供幫助,從短期來看應該不會對微信進行限制,對於中 國聯通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加強流量經營。

中國電信內部工作人員則表示,從長期來看,語音業務縮水、數據流量爆髮式增長已成為一個大趨勢,全球運營商管道化已很明顯。不過騰訊在一款應用內置 入網絡電話形式的服務確屬打「擦邊球」,這需要看監管部門的態度。中國電信需要做的就是保障流量增長需求同時,提升數據經營的利潤率。

創新還是箝制?

知名互聯網評論人洪波認為,對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迅速發展,騰訊、奇虎360、小米、盛大與淘寶等互聯網企業都在進行手機即時通信佈局,而語音已成為必須做的一個功能,是一個「標配」,對於騰訊來講監管並不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今年6月,工信部公佈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意味著多年以來封閉的電信行業終於開始逐步向民間資本打開了大門。對於運營商而言,期望監管政策阻撓移動互聯網企業對傳統語音市場的滲透已不現實。

在此之前,國內三大運營商也分別推出了與微信類似的業務,如中國移動的飛聊、中國聯通的沃友,以及中國電信的翼聊等應用,但目前無論從產品、運營, 還是用戶數量都與微信不是一個級別。從更廣的角度看,運營商為應對移動互聯網衝擊所建立起來的基地業務在經歷最初的「高歌猛進」後,目前多數面臨後繼乏 力、生態鏈建設與現行體制衝突等諸多問題。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運營商應該在企業體制、創新激勵、人員引入等方面進行更多反思。從國外發展來看,從kik、viber到tango等類VOIP 應用都已逐步普及,中國移動互聯網需要的不是監管箝制,而是需要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更好地進行業務合作,各自利用自身優勢加速國內產業鏈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5

飛信悼文:卒於運營商之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8/5MNDE1XzQ5MzQ5MQ.html

虎嗅註:

是的,今天我們來說說飛信。

先問個問題:你知道飛信( Fetion),可是知道Femoo嗎?事實上Femoo是飛信前身的名字,據新浪微博網友@nickcheng說,「當初就是因為(Femoo)這個名字的發音似『墳墓』沒有採納,現在看來還真是埋了一個伏筆啊!」

不論這個避諱諧音的傳言是否真實,但看起來,飛信確實像走到了衰落的邊際。

最新一個依據是,為飛信做研發與運營的神州泰岳(300002.SZ)日前發佈2012年半年度財報,財報顯示,飛信業務實現營收3.01億元,同比僅增長2.83%。

媒體報導,「飛信從用戶規模上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當前替代的產品太多,其正在被邊緣化。」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說。據公司數據,目前飛信仍擁有9000萬左右活躍用戶。

該報導同時引用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的觀點認為,飛信是一款」很可惜的產品「,雖然非常優秀,但因為運營機制方面的原因,導致了現在的困境。

正好,我們收到了網友「夔蒽」的一篇投稿,談「運營商思維如何殺死了飛信」。

全文如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電影《愛情呼叫轉移1》中飾演龍小蝦的黃聖依坐在飾演徐朗的徐崢車中噼裡啪啦按手機鍵盤,不諳新潮流的徐朗問龍小蝦:「你這是在幹嘛呢?」龍小蝦頭也不抬地回答說:「飛信呀!」這是我早期印象最為深刻的廣告植入。

在 那個沒有微信米聊、QQ還是2007版、手機依然是傻瓜、平板還沒出世的年頭,飛信成為除QQ和MSN外的知名IM工具。飛信是2007年5月出世的,作 為運營商中國移動旗下的一款產品,中移動在飛信身上沒有少砸錢。曾經有媒體統計過飛信5年研發燒掉的銀子,足有30個億。而這並不包括中國移動負責該業務 的互聯網基地的相關費用和飛信推廣費用。

據艾瑞諮詢數據,時至今日,飛信用戶量雖已躋身即時通訊前三,但與排名第一的騰訊QQ相比,覆蓋用戶不足後者五分之一,月均使用時間不足後者的四十五分之一。當年飛信剛剛出來的時候,曾說要搶走騰訊20%的用戶,今天看來真的是個笑話。

我的飛信時代已經過去了,這篇文章送給苟延殘喘的飛信,權作哀悼。

飛信是怎麼卒於運營商的

飛信基因很好,實屬富二代。正所謂富不過三代,作為二代的飛信之死實無理由,我看了諸多資料,仔細琢磨了飛信的相關宣傳,順便採訪了身邊曾經用過飛信的朋友。漸漸的,我發現即使是富二代,也有可能會死,而且往往死因蹊蹺,因為飛信是被他爹——運營商給活生生折騰死的!

常理來說,富豪的孩子一定是金枝玉葉,但是偏偏中國移動這個富豪出於多種考慮把這孩子丟給了奶媽。飛信的奶媽是卓望,可惜這位奶媽也不太花心思在這個小子身上,直接丟給了神州泰岳(及子公司新媒傳信)這樣的寄生「門客」手上。

3、資費混亂

短信回覆飛信收錢還是扣流量?客戶端登錄呢?搞不清楚。記得有一次有個朋友和我聊飛信,飛信通信費居然高達二十元人民幣,等到查詢的時候才知道短信費和GPRS流量同時扣?!對運營商的詬病實在無力吐槽了。

4、針對用戶群單一,流動率快

知道飛信的多是學生,這是為什麼?中國移動在推廣飛信的時候找準了學生這個團體。 這本來是正確的。因為一批批學生出學校後要是能持續使用飛信那麼用戶定是有增無減,而且隨著當初畢業的學生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也會連帶著他們使用的工具獲 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可惜,年復一年,飛信都只對學生進行宣傳,什麼「一個班級一個飛信群」,等到學生走出校門也不管了。中移動放著那麼多優質用戶都不開 發,只拿學生做試驗,看起來還是沒下決心發展飛信這款產品。

建議

簡單描述運營商的傳統模式,無非是建設和維護基礎通信網、向用戶提供語音、短信等基礎服務,然後從用戶身上 收取費用。但眾所周知,這一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遭遇到巨大衝擊,短信和語音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被其他服務替代。飛信的尷尬就在於又想一條腿邁往移動互聯, 但另一條腿還想靠短信跟語音支撐身體。

如果說飛信還想活下去,別微信化、米聊化,跟它們玩移動互聯網,飛信馬上就完了。倒不如試試:

1、對聯通和電信用戶敞開胸懷,搞整合,做一個功能眾多的軟件,供低端機使用。

2、以移動的實力和線下操作的能力,做社區化應用,將飛信變得更加小清新和極具親和力。誰不希望左右鄰里認識認識,社區新聞即時收到?這一點飛信有著無以比擬的優勢。

3、再次,既然運營商思維改不了,那結合用戶積分搞搞推廣,這在中年人和家庭活動中還是頗受歡迎的。飛信應該變成一款貼身貼心的交流管家。不侷限於校園,才是飛信運營的出路。

據說為了跟上移動互聯網大勢,移動還有「飛聊」、聯通有「沃友」、電信還有「翼聊」……

國家跟投資者的錢啊,真要哭了!運營商完全不必加入到互聯網的鬥爭中來,因為就算你加入進來,除了砸錢一點優勢都沒有,互聯網的速度不是運營商跟得上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的那些事兒,你們看看就好。

首先,「門客」能幫主人全力去撫養骨血嗎?這又不是「趙氏孤兒」年代。其次,除了體制掣肘,運營商本身,在業務管理、產品思路、市場策略上就完全沒法跟互聯網敢死隊式的操盤手法去比肩。具體說起,在筆者看來有如下幾點:

1、狹隘的移動用戶優先原則

從2007年到2012年,整整5年,飛信才實現了其他運營商號碼使用軟件的基本功 能,開放註冊。試想,5年的時間,飛信丟掉了多少用戶!2012年,微信都起來了,還有飛信什麼事兒嗎?你開放有什麼用呢?難道你們當初認為移動用戶會以 彼此之間可以用飛信而感到驕傲麼?用戶使用軟件前還得辨別聯繫人是移動還是其他運營商旗下的用戶,是有多麻煩又有多招人煩?想想看Gmail就勝在能管理 諸多賬戶,中移動貴為500強卻連這點肚量都沒有。那麼商業頭腦該有吧?搶佔用戶轉變盈利思想不會麼?無語。

2、版本粗糙,基礎功能與創新皆不足

界面已經不用多說什麼了。「飛信表情」、「手機動漫」移動你敢不敢再農業重金屬一點?還有仿造MSN的界面。每一個功能和其他互聯網產品相比都像是小孩隨手畫出來的玩意兒,簡直是垃圾中的戰鬥機!這種所謂的「創新」實在是令人悲催。

再 說說基礎功能吧。和QQ在網上即時聯繫不同的是,飛信可以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以短信形式發送消息到好友手中。本來是一優勢功能,結果用戶卻常被發送速度搞得 異常崩潰,欲哭無淚。經常短信對方收不到,回信自己也收不到,或者明明沒有掛在PC端上,在登錄到客戶端的時候卻忽然收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0

為iPhone5上市讓路 運營商「甩賣」4S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55899.html
日凌晨,蘋果對外宣佈將於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召開發布會,雖未透露產品信息,但在給媒體的邀請函上可以看到一個「12」的數字下顯現出了清晰的數字「5」。

業內據此猜測,此次新品發售應該就是iPhone 5。

在國內市場上,由此引發的渠道降價潮已經開始。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內的各大渠道,均開始針對iPhone 4S降價清貨。

但深圳華強北遠望數碼城一水貨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沒有降那麼多,4S今天只有原封的,16G的報價為黑色3905元,白色3900元,價格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波動。」比一個月前僅僅降了100元左右。

4S進入降價慢通道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市場,蘋果產品已經開始降價為新產品讓路。

目前,16G iPhone 4S在美國蘋果商店的售價約為4500元,而在一些電子商務網站,價格已經被刷新至3600元左右。此前一個月,蘋果在美國市場的iPhone 4和iPhone 4S降價49.01美元,美國運營商Sprint前兩週也宣佈將iPhone價格下調50美元。

國內,降價幅度較大的為運營商渠道。電信版iPhone 4S的售價從原本的4999元大幅下調到3650元,降價1350元,但前提是辦理89元/月的套餐。並且承諾在網24個月。而廣東聯通方面也展開了4S 的促銷活動,16G版本的合約購機定價也從原本的5880元調整到了4880元,比蘋果官方裸機的定價便宜100多元。

而對於水貨商來說,興趣則顯得沒有那麼大。

按照以往蘋果公司的慣例,中國大陸並不會出現在首批上市的國家和地區中,由於iPhone 5需要獲得工信部頒發的入網許可,審批流程還要有一段時間,「所以市場沒有必要狂降價吧,還有一段時間才上貨呢。」上述華強北手機水貨商對記者表示,目前 蘋果產品的價格相對比較穩定,批發價格維持在3900元到4000元之間。

此外,由於蘋果價格較為透明的原因,大多數水貨商把銷貨的主力放在了三星、索愛以及HTC上,「上次受了iPad的教訓,就算是囤貨也不會囤太多了,市場變化太快,三星現在價格相對好做一些。」該水貨商說。

富士康工人加班為新品

此外,富士康一深圳工人向記者透露,為了滿足生產線上的需要,從這個月開始工廠默許加班時間延長。「原來規定是60個小時,但是現在又適度地加長,生產線忙不過來了。」

就在一個月前,富士康宣佈鄭州科技園從8月1日開始全面加薪,起薪與深圳廠區持平。業內認為這是為了應對忙季,留住工人改採取的措施之一。目前,鄭州富士康已擁有超過15萬名員工,今年底,有望突破20萬人,其主要代工的產品是蘋果旗下手機iPhone。

「鴻海集團子公司富士康的毛利潤在今年第二季度有所上升,與此同時,蘋果的毛利潤從上季度的47%降至本季度的42.8%。」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分析師Adnaan Ahmad由此分析,蘋果在幕後補貼了富士康員工的工資。

蘋果在2011年第四季度的資本支出達到了4.4億美元,而在今年第二季度卻上升至21億美元。Ahmad認為蘋果才是富士康員工提薪的主要補貼公司之一,富士康其他的顧客,比如惠普和索尼並沒有任何補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46

運營商撬動國產智能手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8/100484146.html
中國手機市場變了。在中關村各大手機賣場,華為、聯想、中興、酷派等一系列國產手機被擺在了入口醒目位置;手持國產手機的用戶越來越多,國產手機隱隱有與國際廠商一較高下之勢。

  這在兩三年前很難想像。在智能手機時代,蘋果、三星和HTC是統治者,黑莓亦曾風靡一時,傳統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開始往後站,聯想、魅族和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則排在了名單末端。

  「中國手機市場被國際品牌廠商主導的局面已經改變。這種改變始於2011年5月中國聯通重新定義千元智能機,隨後的2012年上半年,國產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國際品牌。」 國泰君安分析師孫金鉅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

  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賽諾諮詢報告,2012年11月,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為1971萬部,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合計市場份額達到71.7%。聯想、酷派、華為、中興分別以10.5%、8.7%、7.8%、6.7%的市場份額佔據銷量排行榜的前五名,排在第一名的三星市場份額為15.5%。

  誰撬動了國產手機?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家手機廠商不約而同給出答案:電信運營商。運營商在3G時代的激烈競爭打破了功能機時代的既有格局,為所有廠商重新劃定起跑線。而國產手機廠商在過去十多年的摸爬滾打中,已逐漸熟悉整個手機行業的遊戲規則,趁運營商之勢向國際手機巨頭髮起挑戰。但技術仍是它們的軟肋。

千元智能機強勢崛起

  德國電信高級顧問孟曉川告訴財新記者,功能機時代,中國手機市場格局相當穩定,國產廠商很難突圍。只有在技術更新換代或者市場發生巨變之際,國產手機廠商才有可能獲得新的機會。智能機時代和運營商的變化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2009年年初,整合完畢的三大運營商獲得3G牌照,開始爭先恐後發展3G用戶,智能手機被三大運營商視為「利器」。「以前,運營商主要是通過放號發展用戶,也有一定的定製手機,但規模並不大。現在他們發現通過合約機計劃不僅可以發展用戶,還能將用戶黏在自己的網絡上,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還很高,於是開始大力推千元智能機。」 聯想移動市場推廣總經理王彥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

  2009年底,中國電信第一個拋出「千元智能機」概念,寄望以千元左右價格拉高3G用戶;2010年6月,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幾乎同時宣佈,正式啟動千元智能機定製項目。在中國聯通公佈的首批5家合作夥伴中,當時行業知名度較低的中興、華為、天語與諾基亞、索愛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在中國電信的首次千元智能機集采中,中興、華為也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

  「華為、中興一直給國外運營商做代工,可以直接將國外市場的產品嫁接過來,且華為、中興借由網絡設備與運營商關係密切,所以最先作出反應。」據孟曉川介紹,華為為中國電信推出的首批天翼千元3G智能機C8500,單款產品百日內銷量超過100萬台,成為業內一個關鍵性標竿。截至2010年底,華為為中國電信生產的天翼終端產品發貨量超過2000萬部。

  由於物料成本、技術轉型、市場判斷等種種原因,2010年真正配合運營商千元智能機項目的手機廠商並不多。那一年,三大運營商3G用戶累計起來才堪堪達到4705.2萬戶。

  2011年5月,中國聯通重新定義千元智能機,3.5吋屏、600MHz以上處理器成為標準配置。為了鼓勵更多廠商參與,中國聯通在補貼政策、市場政策上給予傾斜,並將其作為2011年下半年最主要的3G終端戰略。

  中國聯通在千元智能機上大舉發力倒逼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重定策略。相互競爭之下,運營商對千元智能機的配置要求更高,政策傾斜得也更厲害,定製機逐漸成為手機銷售的重要渠道。聯想移動市場推廣總經理王彥向財新記者介紹,聯想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的手機佔到聯想手機整個銷量的60%。從整個手機市場來看,他估計運營商渠道、社會渠道以及電子商務渠道的手機出貨量比例為5:4:1。

  市場研究機構博思諮詢總經理龔斌分析,運營商擁有數量龐大的營業廳和銷售人員,受到消費者信任,又能提供高額手機補貼,運營商逐步主導手機銷售是必然的。在歐美市場,運營商一直扮演這樣的角色,只是在中國,用戶過去習慣通過公開市場認識手機品牌。他認為,運營商成為主渠道無疑會「攪動」中國既定的手機市場格局。

  「憑藉渠道優勢,運營商往往會不斷提高手機生產標準,提高性價比,通過規模銷售實現盈利,如此循環往復,千元智能機就以高性價比成為市場主流,市場份額自然水漲船高。」孟曉川告訴財新記者。

  賽諾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以中興、華為、酷派及聯想為代表的國產智能手機品牌市場份額保持增長,2012年上半年市場份額首度過半,至2012年11月甚至超過七成。

市場判斷內外分化

  「雖說國產手機開始蠶食國際手機巨頭的市場份額,但並不能說是國產手機打敗了國際品牌。」聯想研究院一名高級經理對財新記者坦承。

  實際上,在運營商為主導的這場市場變局裡,無論國際廠商還是國內廠商,都站在運營商重新劃定的起跑線上。運營商發令槍聲早已響起,國產手機廠商立即搶跑,國際廠商則等待觀望,這一進一退之間,中國手機市場的整個格局便悄然改變。

  聯想移動市場推廣總經理王彥告訴財新記者,運營商剛提出「千元智能機」概念時,國際廠商並未採取迎合戰略,或許在他們看來,高端智能機才是當時市場的主流。

  孟曉川則稱,國際廠商並不是沒看到千元智能機的形勢,但是中國三家運營商的3G終端制式不一,尤其是市場規模最大的中國移動採用的是中國獨有的TD-SCDMA制式,迎合這一形勢可能會打亂國際廠商的全球化佈署。此外,生產千元智能機尤其是為中國移動生產千元智能機,成本壓力相當高,國際廠商跟進有風險。

  2010年、2011年,在千元智能機市場,國際廠商的身影很少見。雖說2010年,諾基亞5235、索愛M1i兩款手機也曾加入中國聯通千元智能機陣營,「但看上去都不怎麼重視」。

  直至2012年6月,HTC 的CEO周永明仍堅持維護高端品牌形象,無意生產低端智能手機。

  相反,國內手機廠商則積極跟進。「我們判斷,千元左右價位是多數用戶心理接受臨界點,而運營商希望大規模發展3G用戶,千元智能機肯定是大勢所趨。所以酷派會將自有高端品牌向大眾品牌下沉。」宇龍酷派副總裁蘇峰告訴財新記者。

  據華為終端公司內部人士透露,華為是最早一批呼應運營商千元智能機的廠商。以前華為多為海外運營商代工,搭著設備賣手機。2010年,華為意識到變局即將到來,明確要求集中資源重點發展手機業務,並利用運營商渠道拓展市場份額。

  中興通訊手機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呂錢浩亦稱,中興以運營商定製手機起家,在千元智能機大潮下,中興與三大運營商均有合作,搶先推出了V880等千元智能機。

  聯想也抓住了這撥機會。據王彥介紹,2011年,聯想推出的智能手機A60是惟一一款達到中國聯通標準的雙卡雙待千元智能機,「當時,其他手機廠商都沒有相應產品,華為、中興應徵的手機只支持WCDMA制式,不支持GSM」。

  王彥還告訴財新記者,聯想對運營商渠道非常重視。自2010年開始,聯想就成立了專門的運營商業務部,針對三大運營商的不同需求,組織獨立的團隊負責從產品設計到推廣運營的整個流程,完全按照運營商的市場策略進行垂直化合作。

  國內外廠商對於運營商千元智能機的不同判斷,漸漸反映到其市場表現上。國產手機廠商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以聯想為例,聯想為中國聯通推出的千元智能機A60單款手機銷量超過200萬台;與中國移動共同開發的千元智能機A288t,日均賣出1萬台,目前銷量已超過300萬台。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聯想整體市場份額由2011年初的不到1%竄升至2012年的12%。

  相較之下,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HTC、LG等國際廠商既沒有抓住千元智能機的機會,又受到三星、蘋果高端市場擠壓及自身業務轉型不力影響,頹勢漸顯。

  王彥分析,國際廠商一直處於手機行業金字塔的頂端,往往最大限度地追求高利潤回報,希望一款手機能夠持續放量,一般一款手機上市一年半,才會慢慢地退出市場。

  現在,三大運營商主導的千元智能機戰略加快了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吸引用戶新的購買興趣,這也打亂了國際廠商原來的節奏。

是否曇花一現

  2012年以前,國產手機的中低端路線與國際廠商的中高端路線極少正面交鋒,國產手機廠商因此突圍。

  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備感威脅的國際廠商譬如摩托羅拉、三星開始放下架子,進軍千元智能機市場。國產手機廠商亦不再滿足於「規模換利潤」,意欲挺進中高端市場。

  「在2000元以上的中檔位置上,雙方將激烈競爭,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博思諮詢總經理龔斌認為。

  但國產手機潮是否只是曇花一現?2003年,國產手機市場份額也曾一度超過國際品牌,佔據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其中波導手機銷售337萬台,超過摩托羅拉、諾基亞,排名國內第一。然而好景不長,國際廠商在不到一年時間裡重新奪回市場主導權,優勢一直保持到2012年上半年。

  宇龍酷派副總裁蘇峰認為,這一次的市場狀況和2003年有本質區別:2003年國產手機崛起主要是通過提高渠道利潤刺激銷售,整個手機行業利潤一度虛高至50%,國際廠商加強渠道建設後憑藉自身實力迅速翻盤;這次則是運營商主導的整個手機產業鏈變革,遵循的法則是快魚吃慢魚,所以搶佔先機的國產手機廠商市場份額會進一步擴大,「2013年國產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有望達到80%」。

  德國電信高級顧問孟曉川對財新記者稱,國產手機廠商會在近兩年內維持增長勢頭。在孟曉川看來,2003年國產手機的集體倒下,歸根結底是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那時候,手機芯片、主板、軟件等物料很大程度上都依賴國外,在產業鏈上游沒有主導權。而現在,國產手機廠商在某些技術上還趕不上國際廠商,但整體實力已大幅提升,踏踏實實打出來的市場份額不再會被輕易撼動。

  手機廠商思路名揚移動互聯事業部總監孫意笑則認為,2003年的國產手機從某種角度來講是敗給了山寨機。在功能機時代,三五十人或者一兩百人在深圳租一家小工廠,三個月內即可完成一款手機從設計到量產的全過程,每台手機成本最低可壓縮至50塊錢,這種模式極大衝擊了整個手機市場尤其中低端的國產手機。而智能機技術要複雜一些,每台手機成本至少得三五百元,門檻抬高了,減少了國產手機廠商的風險。

  此輪崛起的國產手機廠商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像中興、華為、聯想、酷派等大廠商,它們一般依託運營商、社會渠道兩條腿走路;一類是OPPO、思路名揚等中小型廠商,它們通過細分市場、面向行業客戶,走多元化路線;第三類則是包括山寨廠商在內的小型廠商,它們要麼依靠高性價比取勝,要麼破產倒閉。

  據孫意笑介紹,作為深圳手機市場風向標的賽格廣場,租金已經由2009年的300元/平方米大幅降至120元/平方米,而現在還有很多舖位空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2012年,深圳5000多家廠商約有一半被淘汰掉,「預計2013年還會血拼,清洗掉三分之一的國產手機廠商」。

  「經歷過2012年的洗牌之後,中國手機的市場格局會穩定下來,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大起大落。如何守住自己的位置,是國產手機廠商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王彥稱。

   「國產手機廠商通過低端產品打出規模,再逐步以質量贏得用戶對品牌的認可,在此基礎上追求高利潤高回報,這是必然路徑。」王彥告訴財新記者,這有點類似聯想的PC業務,行業整體毛利潤很薄,但在規模做大後,研發的很多明星產品利潤也可達到15%-20%。「未來,國產手機廠商肯定會走向中高端,走向高利潤,甚至走向海外,與國際廠商的交鋒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64

《找你妹》運營商熱酷CEO:好遊戲是用錢堆出來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3/2557845.html
問熱酷的官方網站,還能看到這樣一句話——亞洲最大社交遊戲研發運營商。然而這已經不能用來描述現在的熱酷。對於這家2008年成立的遊戲公司而言,業務重點早已從社交遊戲向網頁遊戲、手機遊戲等新興方向轉移。

「遊戲沒有出頭之日」,熱酷CEO劉勇談到所在的行業時說,遊戲行業一是不容易做出成功的產品,二是持續成功非常難。他甚至會用非常極端的詞加以形容。然而另一方面,劉勇也會說:「要創業的話,堅持在遊戲裡面是沒錯的」。

如何堅持,如何讓一款遊戲產品的成功率更高?來自熱酷的回答有相當的借鑑價值。因為最近風靡一時的手游《找你妹》背後,正有來自熱酷的推動。

《找你妹》是什麼?官方微博簡介:一款結合了傳統的找茬系列元素和經典的角色扮演系列元素的遊戲。擁有風趣幽默的故事情節,詼諧搞笑的畫面,包含豐富的遊戲模式以及道具系統,支持多人聯機,操作簡單,易於上手。

這是一種Hidden Object(隱藏對象)的遊戲類型,玩家需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規定的動作。想要把找東西這種現實中常見的行為設計成遊戲,最關鍵的地方在於趣味性的改造。手機遊戲更需要考慮如何把五官和手合理的利用起來。

只有給玩家帶來刺激和成就感,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與《神廟逃亡》、《憤怒的小鳥》等手游相比,《找你妹》更多考驗用戶的記憶力和眼力。這固然滿足了玩家的內心需求,但限定時間和無厘頭的要求,難免給人以「跟自己較勁」的感覺。

劉勇也承認《找你妹》的遊戲設計會帶來這種感覺,但他認為「緊迫感是一種趣味,玩家反而能因此增加征服後的興奮」。

實際上,《神廟逃亡》、《憤怒的小鳥》乃至元老級的《俄羅斯方塊》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緊迫感。區別在於好的手機遊戲,需要特別注意碎片化。《俄羅斯方塊》就不是一個碎片化的產品,用戶一旦開始很難在短時間內毫無影響的中止遊戲。

當然還要不停的社會化,劉勇說一款遊戲要為大眾接受,一定要有社會化的機制,能夠讓好友之間產生良性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劉勇舉例稱正是由於更加社會化,《找你妹》的盈利能力和生命週期,要比《神廟逃亡》的表現更好。

女性用戶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方面,女性用戶更喜歡對抗不是太激烈的遊戲,另一方面,女性用戶可選擇的遊戲較少。《找你妹》就是這樣一款女性用戶更多的產品,據說10%的女性用戶,就能讓30%的用戶更加活躍。

然而上面提到的趣味性、碎片化、社會化、女性用戶,並不是成功的充要條件。劉勇指出遊戲需要有創意的思考和設計;其次一個產品要成功首先是用戶捧起來的,而不是自己憑空就能成功;再次遊戲需要靠數據調整,很少有遊戲一開始就成功。

劉勇說:「好遊戲是用錢堆出來的」。

手遊行業最缺的推廣資源。如果某家渠道扶持了對手、類似的產品等,一款遊戲就難以獲得推廣資源,即使獲得一定的推廣量,也不能實現成本覆蓋。在推廣+渠道的組合中,推廣帶來的效果,最終要通過渠道上的數字加以反映。

「在中國還得快速,如果慢了就沒市場了」,劉勇說身處「山寨者」眾多的競爭環境中,應對之策只有快速在市場鋪開。

另一個需要資金支持的是BI(決策分析)系統。「遊戲需要有耐心,這種耐心讓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希望,卻在某一時刻發生質變」,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個很好的BI系統,用以觀察用戶的行為、幾日留存、流失原因、ARPU來源等方面。

以上種種在產品運營中積累的經驗,熱酷準備轉變成一種平台服務。「如果能把開發者的問題解決好,我們就有活下去的理由」,劉勇說現在很多創業團隊處在死亡邊緣,他的建議是先設法融資做一個及格的產品,能夠養活自己才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21

電信運營商暗戰微信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157

擁有超過三億用戶的微信,蠶食了中國電信運營商的重要收入來源——語音通話和短信服務,但同時也給電信運營商帶來流量收入的增長。電信運營商面臨的選擇是,找微信的麻煩,還是與微信等互聯網服務商合作、向數據流量業務轉型?

電話任打、短信任發,500MB數據流量,只需50美元/月;在此基礎上升級流量至2GB,加10美元;再加10美元,則不限流量。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3月24日,美國第四大電信運營商T-Mobile拋出以上讓媒體直呼「大膽」的套餐計劃。不是以語音通話時長和短信數量,而是以數據流量來計費,這在全球電信運營商陣營還是第一次。

大洋彼岸,中國電信運營商們正在為語音通話、短信業務受到來自OTT(Over The Top,繞開電信運營商、基於互聯網提供的服務)的衝擊而煩惱。這類應用免費向用戶提供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功能,一定程度上可取代電信運營商提供的語音通話、短信、彩信功能,運營商只能收到少量流量費用。

在這十天前,中國工信部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包冉在微博上爆料稱,春節前三大電信運營商約談騰訊。事後,包冉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這次約談主要是技術摸底。騰訊旗下的微信,僅僅發佈兩年,用戶數已超過3億。

工信部於2013年2月底、3月中旬連續召開了兩次會議,討論OTT業務對電信運營商的影響,特別是微信對運營商網絡資源佔用的問題。電信運營商和OTT的矛盾,已經不止於隔空喊話,而且有了坐下談判的動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三大運營商各懷心事

在微信問題上,發出最多聲音的是中國移動。

2012年12月初,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在中國移動2012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第一次公開提到,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猛烈衝擊,尤其是OTT企業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這些業務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話音甚至包括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

「微信的致命問題,還不是媒體報導和坊間評論的業務過頂侵蝕,而是其技術機制要求頻繁發出『心跳信號』(信令),已造成無線通話掉線現象越加頻繁,影響到通信安全。」包冉在微博中寫道。

微信類永遠在線應用發出的「心跳包」並不大,有時只有幾十個字節,但是發送頻繁,每發一個包,無線網絡都得分配一次資源、建立一個連接,佔據了大量信令資源。

中國移動2012年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末,它擁有7.1億用戶,其中3G用戶總數為8793萬戶,換言之,中國移動用戶中88%是2G用戶。2G還有一個問題,數據組和語音組走的是同一個信道,一個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用戶在通話的同時,無法收到短信,同樣,微信和通話不能同時進行。此外,在TD-3G網絡覆蓋不到的地方,會自動切換至2G網絡,數據壓力在原本以語音通話為主的2G網絡。難怪三家電信運營商中,中國移動的反應最為激烈,態度最堅決。

在2012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直接「敲打」騰訊——「全世界運營商網絡被即時通訊系統干擾,甚至出現大規模阻斷案例的不少,如果沒有溝通,沒有相互合作的好機制,所提供的服務就不能長久,不能優質。」

當年末,中國聯通總經理陸益民對媒體表示,「微信確實給運營商業務帶來嚴峻挑戰」。但中國聯通新聞發言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就此話題目前沒有對外可說的信息。

而中國電信顯得沒那麼著急。2013年3月20日,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在中國電信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中國電信的3G業務原本就已經是以數據為核心,因此,微信的出現將會與數據業務產生協同作用,兩者目前不存在矛盾。

四川通信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程德傑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有借助微信拉動用戶的作用,所以態度曖昧;而對中國移動來說,微信對用戶拉動作用不大,只是增加用戶黏性,對網絡衝擊大。現在看來,談判主動權在騰訊手裡,三家口徑不一,給了微信各個擊破的可能。

如何雙贏

微信對電信運營商業務具有替代性,但同時也會刺激流量的增長。其間的得失,是電信運營商需要仔細掂量的事。

2013年3月10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兩會期間的一個小型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微信大大增加了運營商的數據流量,與運營商的關係應該是雙贏。十三天後,馬化騰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稱,運營商應該從語音業務轉向數據流量業務經營為主,騰訊每日產生大量流量,與運營商的關係應該是合作關係。

隔天,李躍在中國移動2012年業績發佈會上也再次談及微信,「既然是微信刺激了流量增長,我們為什麼還怕他們搶我們的利潤,我們沒有指責別人搶我們的地盤,就像短信也搶了很多郵政賀年卡的地盤一樣。技術發展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也要研究這種影響,這種替代對我們的影響。」

微信的替代效應到底有多大?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月,移動短信業務量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1-2月,短信業務量達到1576.1億條,同比增長0.7%,但明顯低於2011年同期的5.7%,更低於2012年同期的7.6%。春節節日效應推動短信發送總量增長,但點對點短信下滑10.6%。

工信部的統計報告中稱,節日期間的公益短信是拉動發送量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微博、微信等新型移動信息服務對短信的替代作用非常顯著,從發展趨勢看短信業務量會呈現繼續下滑的趨勢。

春節期間,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僅為平日通話量的80%。語音業務對運營商有多重要呢?中國移動2012年在這一塊的營收為3680.25億元,佔到其總營收的65.7%。這一年用戶同比增長9.3%,語音營收同比增長僅1%。

OTT們的衝擊,也是全球電信運營商正在面臨的難題。這也難怪,在201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德國電信首席執行官萊尼·奧伯曼(Rene Obermann),形容OTT競爭對手吃白食,「我們投資,他們賺錢。」

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出席2012年業績發佈會時卻表示,騰訊等渠道服務商將幫助中國移動開拓未知的新客戶,只要處理得當,兩者可營造雙贏的局面。

「談判很可能談不出結果,因為這是大勢所趨。」四川通信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程德傑認為,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們想學習法國電信Orange單獨向Google收費的做法,但這在中國行不通——這種收費是否會構成壟斷?收費後優先保障騰訊業務,是否對其他用戶不公平?

火拚還是合作?

眼下,運營商已經開始排兵佈陣。2011下半年,三大運營商分別推出飛聊、沃友、翼聊這些類似微信的應用,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現在他們決定重新上陣。與其讓OTT搶業務,不如自己做OTT。

2013年3月中旬,從中國移動內部流出的一份PPT顯示,中國移動總部數據部、研究院、國際公司、互聯網基地等部門召開了飛信業務重構專題會議,計劃把飛信和飛聊合併,重構升級為融合通信產品,作為未來正面應對OTT業務競爭的主要產品,用來正面還擊微信。

中國電信也計劃於近期推出「翼信」產品,意圖借預裝和網絡優勢,對微信展開攻勢。

一位中國電信內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運營商做這類互聯網應用,有直面用戶的渠道優勢,但總是做不好,問題在於思維模式跟不上。2009年,中國電信曾與MSN合作開發即時通訊工具天翼Live,卻限制用戶不能同時運行微軟的MSN,最後不了了之。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07年中國移動推出飛信,此前結束和移動QQ、MSN合作,本意是要做即時通訊產品第一,結果一直在QQ後面。2012年以後,飛信才開始允許其他電信運營商用戶註冊使用。此前,中國移動的飛信、中國聯通的沃友、中國電信推出的翼聊,都限於自己用戶使用,不能互聯互通,有諸多限制。

2012年,中國電信成立云計算公司,引入有亞馬遜工作經驗的謝朝陽,當時被看做是突破固有模式,開始引入互聯網基因人才。一年後,謝朝陽轉任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總經理一職由「電信人」王峰接任。

儘管運營商們紛紛成立了各種互聯網業務基地、中心,上述電信內部人士認為,事情還是由原來的電信人在做,思維還是電信化的。運營商們習慣了找一堆人來開會討論,調動運營商、開發商,集中所有人力量,可是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以中國電信為例,儘管也鼓勵創新,有一套內部創新計劃,但是這類活動沒有太多意義,評委也是內部領導,他們並不真正瞭解互聯網。

另一位中國移動的運維外包商更是向南方週末記者抱怨,很多項目其實是順著領導意思成立的,最終以領導滿意而非用戶需求為導向。有些眉目之後,相關負責人受到賞識高昇了或者平調了,換個人來又換個想法,來回折騰。項目溝通成本太高,永遠無法像互聯網創業公司那樣做出好產品。

不僅中國如此,海外運營商在互聯網項目上也是四處碰壁。2009年,電信運營商沃達豐在德國推出社交類互聯網應用360,提供社交網絡、網絡個人通訊錄同步、基於位置的應用、豐富的應用和內容、基於widget的客戶端應用等功能,希望與Google、Facebook、Appstore展開競爭,兩年後,這項服務以失敗告終。

西班牙Telefonica、英國沃達豐、法國Orange、Telecom意大利及德國電信在內的歐洲五大電信巨頭,決定聯合推出自有即時手機短信系統,定名為「Joyn」,以此正式向以BlackberryMessaging及WhatsApp為代表的即時通信應用宣戰。

在201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Viber(一款免費語音通話應用)總裁Talmon Marco認為運營商的Joyn不夠「酷」,客戶體驗不好,沒有未來。他提出了與無線運營商分享收入的合作方式。

在香港地區,騰訊與電信運營商採取的是合作方式。2013年2月,香港電訊旗下PCCW Mobile推微信用戶數據優惠包。微信用戶支付月費8元港幣,即可在香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傳送語音、視頻、圖片及文字,進行單獨聊天及建立聊天室。

儘管各國對電信頻譜、牌照實施管制,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正在加入無線網絡服務。傳統電信業務和互聯網運營商將會越來越融合。譬如,Google已經開始佈局光纖網絡,並在美國和南非測試空白頻譜上網服務。

程德傑說:「也許二三十年後,就沒有電信運營商一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06

電信運營商遭遇OTT

2013-03-25  NCW  
 

 

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越來越多地替代語音、短信等傳統電信業務,騰訊希望運營商從抱怨戒備走向共贏合作◎ 本刊記者 覃敏 王姍姍 文qinmin.blog.caixin.com|wangshanshan.blog.caixin.com 就在“兩會”期間、“3·15”消費者權益日之前,這樣一個微妙的時間點,“三大運營商約談騰訊”“運營商向OTT業務收費”“微信免費時代或將終結”等消息像一陣風般突然席卷人們的視野。

所 謂 OTT, 即 “Over The Top”的縮寫,原意是籃球運動中的 “過頂 傳球” ,現在特指互聯網企業越過電信運營商,直接向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的視頻、數據等業務。譬如微信、微博這樣的OTT 業務,運營商在其中只扮演“傳輸管道”的角色。

財新記者第一時間向三大運營商求證,三家不是稱不知情,就是保持沉默,不予置評。 “當前,不可能存在三大運營商一起和騰訊約好時間、地點,開會談 OTT 怎麼收費的問題, ”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對財新記者表示, “這可能是一些人根據近段時間中國移動CEO 李躍、中國聯通 CEO 陸益民等人對 OTT 業務的擔憂所做的揣測,被人們誤讀了。 ”但各方信息顯示,運營商確實越來越緊張 OTT。面對勢不可擋的 OTT 大潮,目前電信運營商更多的是迷茫。

如何應對 OTT 業務對自有業務的衝擊?如何在此背景下尋找合適的數據流量運營方法?如何與 OTT 企業一起探索雙贏的商業模式?他們都沒有想好。

“本質是利益的重新調整、分配,關鍵是各方是否願意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一位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 “在新的技術、新的事物面前,電信運營商、OTT 企業還是需要坐下來好好談,尋找一種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謠言遍地,以至兩敗俱傷。 ”

運營商的算盤

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對語音、短信業務有天然替代作用的 OTT 業務不啻于盤踞在枕邊的一隻猛虎,其威脅實難忽視。尤其沒有固網寬帶業務的中國移動,首當其沖地遭遇了 OTT 業務的替代效應,且其可選的後路寥寥無幾。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一度有人向工信部提出禁用微信的請求,但是工信部並沒有同意。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今年 “兩會” 期間表示,傳統通信方式和新型互聯網通信方式之間的競爭總體來說是件“好事情” ,工信部鼓勵競爭。這一表態被業內解讀為 對OTT業務尤其微信是默許的。

焦慮的電信運營商紛紛轉向智能管道,開始精細化流量運營,同時四面出擊,在各個方向上尋找新的可能性。 “中國移動最為著急,OTT 業務對它的衝擊是最大的。 ”一位中國聯通人士稱,就拿信令資源來說,中國移動的2G 網絡承載著大部分的數據業務,這套原本按照語音業務設計的信令系統負荷壓力肯定超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3G 網絡本來就考慮了數據業務,且網絡使用率並不高,信令資源的壓力沒那麼大。

在這種情況下,三大電信運營商對 OTT 企業也心思各異。上述中國聯通人士稱,中國移動無疑是最積極的,希望拉著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一起與OTT 企業談遊戲規則,儘快劃定各自的邊界;但對於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來說,似乎還不到與 OTT 企業交鋒的時點,不太願意跟著中國移動玩。

不過,尋找合適的方式獲得額外的收入,仍是三大運營商共同的驅動力。

“電信運營商承擔了普遍服務的義務,投入很多資源建立基礎網絡設施,並採用高利潤業務交叉補貼的方式彌補成本。現在,微信等即時通訊業務確實在蠶食電信運營商高利潤的語音、短信業務,電信運營商需要找到新的收入增長點。 ” 獨立電信分析師尚斌認為。

據財新記者多方瞭解,目前電信運營商內部討論三種方案——一是向用戶前向收費;二是向 OTT 企業後向收費;三是採用分成的模式構建利益共同體。

向用戶前向收費,即運營商把握好數據流量定價,經過嚴格的投入產出比核算,使用戶的流量費用高于成本。 “為培育市場,運營商的數據業務定價一直低於成本。如向用戶前向收費,勢必要提高價格,這需要面對很大的壓力。而提高價格還需考慮網絡利用率的問題,單一提價絕對達不到網絡效率最優化。 ”一位來自湘財證券的行業分析師稱。

如若向OTT 企業後向收費,首先要考慮的是以什麼理由進行後向收費。

不少運營商內部人士認為,無線網絡資 源是有限的,針對不同的 OTT 業務,可以通過優先放行、保證到達率等服務進行差異化收費,例如微信向電信運營商付費之後,可享受更穩定的網絡。不過,這樣有可能造成網絡不公平現象,中小企業可能因無法付出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研發的應用體驗不佳,很難趕超大企業,這樣將嚴重抑制創新。

分成模式則是將電信運營商、OTT 企業、用戶視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OTT 企業為鼓勵用戶使用自己的業務,與電信運營商達成協議,由電信運營商向用戶提供低價的流量,而 OTT 企業從用戶身上獲得的收益將與電信運營商分成,以補貼電信運營商的合理利潤。

在這種模式里,三方都能找到各自的利益訴求點。但是,一旦 OTT 業務遲遲 無法實現商業化,OTT 企業就沒有能力維持這條產業鏈的運轉。

“現在,電信運營商自己還沒有想清楚,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我覺得談收費還為時過早,關鍵還是和OTT 企業一起找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創造一個新的大蛋糕。 ”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稱。

愛立信中國首席市場官常剛也告訴財新記者,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只是剛剛開始,競爭的激烈化程度還會不斷加劇,最終會是一個什麼場景仍有待觀察。

信令衝擊論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下電信運營商並沒有提 OTT 業務帶來數據流量暴增,而提的意見集中在——OTT業務佔用大量的信令資源。

“這裡的信令資源,並不是指某項業務產生的應用數據流量,而是控制這項業務發生的信息系統。如果把運營商的網絡比作一條高速公路,每一項業務就是一輛汽車,不同的應用對數據流量的使用,就相當于不同車型的載重量,載重越多的車收的過路費越多。而信令則是這條高速公路上的紅綠燈、路標,控制著車什麼時候該停、什麼時候可以走、按什麼方向走、以什麼速率走。當終端發送的信令請求超過了電信運營商網絡的各項信令資源,就好比紅綠燈不停的超負荷閃爍,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導致網絡癱瘓。 ”尚斌說。

那麼,OTT 業務是否真的佔用電信運營商的信令資源?佔用的量是什麼概念?上述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稱,中國移動對微信佔用信令資源進行過測 試,確實影響很大,甚至超過當年的QQ,手機 QQ 在某省貢獻的數據流量約10%,卻可能耗費掉70%的信令資源。

“從邏輯上講,像微信這類即時通訊類應用,為支持用戶實時在線,每隔幾秒或幾分鐘就會向服務器發送信號以重構鏈接、保持激活狀態,很有可能產生大量的信令負荷。尤其手機終端是可以移動的,當很多人聚在一起使用微信,短時間內該區域的信令資源就可能出現擁擠甚至崩盤,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稱, “從技術上講,OTT 業務對信令的影響是成立的。 ”由於微信等 OTT 業務佔用了信令資源,電信運營商就可以向微信收費嗎?有多位受訪人士表示,表面上,這似乎順理成章;但細細深究,這仍是短視行為。即便電信運營商成功收取“信令佔用費” ,增購設備、擴容網絡,一旦用戶規模增長或出現用戶集群,仍會出現信令風暴。

“在我看來,信令佔用或許是電信運營商最容易想出來的、一個還算站得住腳的理由,是未來數據流量差異化收費的試水。實際上,OTT 業務真正衝擊的是電信運營商的自有業務,就像運營商開了個市場賣東西,OTT 業務紛紛來擺攤,一不小心影響了運營商自己攤點的產品質量與銷售收入,運營商不甘心,又不能明目張膽地讓人家賠,只好找個擾亂市場環境的理由多收點管理費。 ”上述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說。

在這個比方中,所謂 “影響產品質量” ,主要指由於語音、數據業務共享公共控制信道,而接入允許信道的優先級高于尋呼信道,當一個熱點地區很多人都在使用即時通信等 OTT 業務,在公共控制信道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尋呼信道容量變小,導致語音及短信尋呼信令無法及時下發,從而造成用戶無法被叫、無法接收短消息等干擾。

至於影響運營商收入,則是指OTT 業務帶來的數據流量收入不足以彌補被它替代的語音、短信原有的高收入。 “從財報上看,電信運營商的語音收入仍保持增長,但如果沒有微信等即時通訊類應用,這部分收入會更高。 ”尚斌說。

中國聯通內部人士曾做過一個簡單 的測算,即打一分鐘的電話需要花費0.20元,而按套餐購買1M 流量一般不超過0.50元,卻可以在音頻壓縮技術下打四五分鐘的電話。在同等的網絡條件下,數據業務很可能替代語音業務,運營商收入必將呈下滑態勢。

現在,微信、QQ、微博等即時通訊業務替代效應已在短信業務層面凸顯。根據工信部公佈的統計數據,今年前兩個月點對點短信同比下滑10.6%,短信類信息服務的訂購量則同比下跌了18.5%。 “未來短信業務量會呈現繼續下滑的趨勢。 ”上述中國聯通人士說。

“目前人們對語音業務的剛性需求仍然存在,因為微信等即時通信類業務還無法做到高質量的實時通話,短時間內還無法動搖電信運營商的語音利潤高地, ”尚斌認為, “OTT 業務真正的衝擊,還在未來,無法預期。 ”

騰訊的立場

“我們一直在跟運營商保持密切合作,在如何更好地優化通信方案,更好地優化程序,同時能夠促進運營商的數據業務發展方面,總體而言效果非常顯著。 ”3月19日,騰訊官方就與運營商的合作現狀對財新記者發表上述回應。

此外,騰訊官方表示,目前中國的3G 網絡完全可以承載心跳信號(指信令) ,即便是2G 網絡,在經過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的優化後,目前的基站是完全可以承載的,還沒有發現因心跳信號導致通信中斷的情況。

騰訊是與三大運營商合作最密切的互聯網企業。目前,騰訊的企業級即時通訊工具與國內近30家省級的電信運營商單獨做了短信網關接入,並有逾百人在專業維護這些網關。

騰訊與中國移動在移動互聯方面的合作素有淵源,雙方在“移動 QQ”業務上一直執行二八分成原則,作為服務提供商(SP)的騰訊可以拿到短信收入的80%。此外,騰訊還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都開發了基於 QQ 平台的網絡客戶服務系統,用戶只需要通過 QQ 平台便能查詢、辦理各項手機業務。而進入3G 時代後,希望通過合約手機銷售發展新用戶的運營商們,一度熱衷于把手機 QQ 視為其定制手機的標配 APP 之一,以提升手機產品在軟件端的用戶吸引力。但自從微信出現並迅猛發展之後,騰訊從運營商的合作伙伴關係受到了重大考驗。

2013年“兩會”期間,騰訊一改過去在公關問題上的保守策略,騰訊控股(00700. HK)董事會主席兼 CEO 馬化騰在北京組織了一場媒體溝通會,回答了幾乎每個記者的提問,80% 的內容都與微信有關。在談到微信——這款當下讓他投入精力最大的平台級產品時,馬化騰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與運營商的關係,不存在搶用戶或完全的替代, “合作是大勢所趨” 。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實時通話在技術上完全沒有障礙,但為了維護運營商的“友誼” ,微信在運營商的核心業務——話音服務上一直保持著 “克制態度” ,有意把語音聊天功能做得 “不是那麼靈便” 。

即使這樣,騰訊維持與運營商的“友誼”也越來越難。不過,馬化騰從未放棄 “化敵為友”的努力,一直試圖 說服運營商轉換思路——稱微信增加數據流量,其實是“推動運營商從以話音收入為主向以數據收入為主的模式轉變” 。他承認,用戶在移動數據業務上的需求增長意味著運營商要增加成本投入,但運營商的基礎網絡搭建不能停留在以語音和短信為核心業務的時代。

運營商有關“信令遭遇衝擊”的怨言早已經傳到馬化騰的耳朵里。據財新記者瞭解,騰訊對內已就此事展開研討,分析原因,並研究 APP 本身的優化方案。

同時,馬化騰在“兩會”期間公開呼籲, “基礎網絡的鋪建應該由國家來承擔,而不是運營商” 。他用修馬路來打比喻,如果整座城市所有馬路的修建都讓運營商獨自承擔,則費用昂貴。出于自我利益保護,運營商難免就會有“你一出門我就要收費了,在馬路上走路、騎自行車我都要收你費”的念頭。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一味從技術層面糾結微信對信令的影響,其實是方向性的錯誤, “騰訊當 下的心態,是希望看到雙方通過更高層面的合作實現共贏,冰釋前嫌”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84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五:日本運營商怎麼玩大數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49.html

在中國電信的董事長王曉初於2013年年初提出「去電信化」的口號時,但早在幾年之前,日本的電信運營商就開始了「去電信化」的嘗試。

日本最大運營商NTT DoCoMo早在2010年就開始提出,運營商不僅僅是一家移動運營商,而是應該向金融、電子商務、物聯網等周邊產業擴張,通過這些周邊業務,增加運營商的收入。

近日,筆者和野村綜研的團隊特地前往日本採訪了NTT DoCoMo負責戰略的取締役常務執行董事吉澤和弘。

那天下午,在DoCoMo總部樓上的辦公室裡面,吉澤和弘帶著一疊厚厚的資料來與我們見面,上面寫滿NTT DoCoMo對未來複雜的規劃。

吉澤和弘的資料中詳細列著運營商手上握有哪些用戶的行為信息,這些信息的價值從大到小依次是什麼。在他看來,移動運營商掌握著客戶許多重要的行為數據,這些大數據資源可以讓運營商做許多周邊服務,而這些正是運營商未來抵抗管道化的根本。

NTT DoCoMo的整個轉型計劃都是以云服務為基礎的,吉澤和弘認為,相比起谷歌等互聯網公司提供的云服務,電信運營商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以NTT DoCoMo為代表的日本運營商過去幾年應對管道化的轉型嘗試,對同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運營商,具有重要啟發作用。

運營商有什麼優勢?

筆者:在歷史上,NTT DoCoMo的i-mode模式從終端到平台、網絡、服務垂直整合,非常成功,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DoCoMo未來是繼續走i-mode這樣相對封閉的道路,還是更多使用Android這樣開放的系統,走更加開放的道路?

吉澤和弘:雖然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但是DoCoMo還是想把i-mode這樣的垂直整合模式繼續下去, 垂直整合包括網絡、終端、平台、內容在內的資源。

現在蘋果也是像我們當年的i-mode業務一樣,追求垂直整合的模式,手機、平台都由自己掌握,但是蘋果唯一沒有掌握的是網絡的資源,網絡只能由通信運營商來掌握。

作為DoCoMo來說,會以移動通信為基礎事業,為客戶提供比如平台,內容應用等多樣化的服務,當然也包括了云技術,云服務等。

作為DoCoMo來說,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在於具有很精確的用戶個人信息。現在,DoCoMo想利用自己的優勢,就是利用很詳細的個人信息情報來發展已經計劃好的這8個領域,即金融及結算業務、多媒體業務、商業服務、醫療與健康服務、物聯網、集成與平台化業務、環保服務、安全安保服務,而不僅僅是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筆者:運營商向金融、醫療健康服務等周邊產業發展,優勢在什麼地方呢?

吉澤和弘:如果細化一下運營商的優勢的話,第一個就是運營商擁有很詳細的個人信息數據。第二個是具有便利的個人認證方式。第三個就是可以更方便地收費。

運營商手上掌握許多用戶的行為數據,比如你在什麼地方,你買了什麼東西,這些信息運營商都掌握,這些數據是運營商的優勢。

另外就是運營商提供著先進的云計算基礎服務。我們有三大服務提供給公眾。第一個是存儲的服務,第二個是智能服務,第三個是針對市場的服務。

存儲服務,可以在云上面存儲照片,還有就是DoCoMo的電話本,還有一個就是DoCoMo的郵件,現在最多的是DoCoMo郵件的存儲量,我們今後可能會發展一種網上借錢的金庫的業務。

另外一個服務就是智能的服務。它主要是圍繞翻譯這個功能進行的。語音和翻譯服務是基於同樣的原理在云上面展開的。

至於針對市場的服務部分,裡面有視頻、圖書、音樂等等這些應用已經推廣開來了。

另外兩大板塊是今後要推廣的兩大方向,一個是生活類的服務,還有一個是實體的。我們想要著力推廣這兩大部分,就像之前推廣的購物這個部分。

我們預計在這三大服務推廣之後也就是到2015年的銷售額是1000億日元。2013年的銷售額大概有200億吧。

今後的3年,我們想要利用基於云計算的這種服務來拓寬以上提到的幾大服務領域。

筆者:像亞馬遜、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推出了很多類似的云服務,作為移動運營商,DoCoMo的優勢在哪裡?

吉澤和弘:對於DoCoMo來說,智能服務這一領域,比如說語音服務等和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相比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運營商有自己的網絡,並且可以掌握網絡的速度,還有網絡的延遲狀況等等,這些和谷歌等互聯公司相比是一個優勢。

還有我們今天非常注重的一個業務是醫療護理的健康部分。DoCoMo現在和歐姆龍在合作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叫做DoCoMo healthcare。歐姆龍公司擁有很多健康檢測的儀器,而DoCoMo掌握了很多個人的情報,我們可以利用這兩點優勢來進行和DoCoMo相關的服務鏈接,比如說DoCoMo把自己購物中心裡的健康營養物的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全面支撐這個用戶的生活,使他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一些。

通信運營商掌握的顧客信息質量比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高。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活用顧客的一些基本信息情報,比如說姓名、地址,甚至是銀行賬號或信用卡賬號等這些我們都可以掌握的。當然像亞馬遜或者樂天等公司也會有顧客的姓名、地址、銀行賬號這些信息,但是DoCoMo可以在店舖當場對這些信息進行實名的確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還會考慮和蘋果合作嗎?

筆者:全世界包括DoCoMo在內的很多運營商,在發展智能手機平台業務時都是基於谷歌的Android系統,是否因為Android的開放性能滿足DoCoMo的這麼多規劃?因為從歷史上來說,世界上最成功的兩種互聯網模式,一種是i-mode,一種是蘋果的App Store模式,他們都是自己的操作系統,都是系統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吉澤和弘:運營商如果用Android系統來拓展這些業務,會更容易一些。因為像蘋果的IOS系統的控制力是很強的,他控制得你無法把這些東西搬到手機上去,相反,Android系統是很自由的,你可以很自由地在它的基礎上加上(運營商)自己的服務。

而且有人說這些服務在網頁上做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有(Android)這樣一個開放的平台的話,我覺得是更會好做一些的。也有可能是你和蘋果交涉的話,IOS會給你開放一定的權限去做,而且你轉向網頁做,它也可能無法控制你,但是他們認為這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

所以Android是最適合做這個的系統。舉個例子來說,i-concier就是做推送這個服務的,這樣的一種服務想要在iPhone上實現的話是比較困難的。還有翻譯這種服務想要植入IOS裡也是比較困難的。當然音樂也是基本上沒有可能的。

筆者:和中國移動一樣,DoCoMo也是一直沒有引入iPhone的一家運營商,並且DoCoMo也是做了大量的戰略規劃,未來DoCoMo會和比較封閉的蘋果合作嗎?還會重新考慮引入iPhone嗎?

吉澤和弘:我知道中國移動和DoCoMo是世界上兩家還沒有引入iPhone的電信運營商(笑),並且最近蘋果CEO庫克訪問了中國移動,中國移動可能有意向會引入iPhone。

作為條件來說的話,如果我們想要提供基於云計算的服務,那麼第一個條件是不能受到任何控制的,同時我們還要確保終端的數量,這是必要的條件。

比如日本的軟銀,這家公司的移動終端大概7至8成都是iPhone,如果DoCoMo也是這個比例的話,我們是不可能實現以上說的那些業務。所以我們判斷的關鍵點是(蘋果給出的)條件是如何的。日本的媒體也總是問我們這個問題。加藤社長也沒有說過未來我們一定會不引入iPhone這樣的話。

筆者:之前DoCoMo推出了購物、遊戲中心等業務,這些領域都有很多很強大的互聯網對手,比如說亞馬遜、GREE,DoCoMo是有信心打敗他們,還是根本就沒有和這些互聯網對手正面競爭的想法?

吉澤和弘:現在我們沒有想正面和GREE等這些互聯網大公司去競爭,作為DoCoMo來說,比如像遊戲中心這個業務,我們會選擇一些適合小孩子玩且大人們也放心的遊戲,用這個特徵和其他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差別化。

對於購物這個業務來說,我們並沒有把亞馬遜等這些互聯網公司作為競爭對手來對待,我們公司的優勢是可以時刻攜帶並且可以重複購買,想到了就可以買。雖然現在沒有具體的實施計劃,但今後會向不只是DoCoMo的用戶開放,同時也不排除和其它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筆者:DoCoMo已經在發展4G了,您認為DoCoMo已經有4G的「殺手級」應用嗎?如果還沒有,DoCoMo如何培養這種「殺手級」的應用?4G的「殺手級」應用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吉澤和弘:因為4G的一個特徵是容量大,速度快,可能「殺手級」就是利用這個特徵的一個應用吧。你說的這種「殺手級」應用比較可能是影像的、動畫的、視頻的。當然裡面還會有電影,動畫,導航一類的。如果你要是看視頻看到2個小時的話,馬上2G的流量就沒有了。所以要考慮流量,還有資費等要素。還有剛才提到的基於云服務的這些應用會有及時響應的功能,比如說我和系統說話,會給我一個答覆。如果你的網速很慢,這個功能是用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2

虛擬運營商試點大開放

2013-11-04  NCW  
 

 

運營商放棄追求排他性,將重要渠道盡收囊中。而打破頭擠入虛擬運營的企業仍可能演變成變相的代理商◎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虛擬運營商即將進入實操層面,而目前呈現的試點申報局面,出乎衆多市場人士的意料。

據財新記者瞭解,中國聯通于10月21日與14家企業簽訂了虛擬運營合作協議;中國電信到底與多少家企業達成協議還未可知,但其搶在中國聯通之前與入圍者簽約,試點企業數量應不少于中國聯通;至於一向被動的中國移動,在其他兩位對手的倒逼之下,選擇合作企業更加謹慎,至今還未與企業達成最終的協議。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家申報試點企業預計,虛擬運營商試點名單很可能在近兩周內塵埃落定。目前除了中國移動,另兩家運營商都已將入圍名單上報工信部。

“按照國際慣例,我們本來預期運營商會一對一地‘結對子’合作,沒想到這次對合作者根本沒有排他性。 ”野村綜研(上海)電信行業研究副總監陶旭駿大呼驚訝。

更讓觀察人士意外的是入圍試點的虛擬運營商數量之多。國際戰略咨詢機構威普咨詢全球副董事侯成芬稱, “數量從最初預期的六家左右一下激增到了幾十家。 ”所謂 “虛擬運營” ,即企業從基礎電信運營商處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並銷售給最終用戶。今年5月17日,工信部正式發佈《關於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工作的通告》 ,要求三大運營商儘快與意向企業洽談。

經過近四個月的談判、博弈,虛擬運營即將到了揭盅時刻。

“如今的局勢是運營商主導下的渠道之爭。相較于以前的代理模式,這樣的虛擬運營能夠對既有的電信市場格局帶來多大的改變?這些虛擬運營商的前景又在何方?最重要的,這能否達到工信部對民營資本進電信之後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的預期?”陶旭駿充滿疑問。

“囚徒困境”

三大運營商迫于政策才開放的虛擬運營業務,現在演變為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

5月31日,在工信部要求之下,三家運營商在各自官網公告虛擬運營業務的合作需求材料,企業需根據模板提交意向書,並在運營商評估、篩選之後開展商業洽談。

這種“穩坐釣魚台”的洽談姿態暗示運營商並不著急。 “運營商是被逼著拿出一部分市場,給‘小伙伴們’分蛋糕。 ”獨立電信分析師陳志剛表示。

公告甫一發佈,大批意向企業蜂擁而上。據財新記者瞭解,向中國移動申請合作的有83家,向中國聯通申請的有86家,向中國電信申請合作的有92家。

這些企業來自五花八門的行業,有手機終端廠商聯想、小米,互聯網公司百度、盛大,甚至還有生產男裝的紅豆集團和煤礦企業等等。

陶旭駿告訴財新記者,如果不重複計算同時與三家運營商洽談的企業,大約有96家企業參與了此輪申報,這意味著多數企業同時在和三大運營商談合作。 “誰也不確定虛擬運營的下一批試點在何時,所以 ‘搶位置’是不少企業的心態。 ”三大運營商的態度在談判過程中發生了分化。據財新記者瞭解,中國聯通與意向企業談了三輪,前兩次是在集團總部,後一次是在集團培訓中心,都集合了大批企業進行批量式答辯;中國電信則搶在中國聯通之前確定了合作模式,與大型渠道商簽約;而中國移動僅在意向企業提交材料之後組織過一輪答辯,之後便音訊全無。

一位曾參與洽談的企業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在第一輪談判時,中國聯通都會特別詢問企業 “是否還與其他運營商合作” ,但後來其不再提排他性的問題。

“渠道方太強勢了,尤其是蘇寧,堅持要與三家運營商合作。10月18日,中國電信率先與八大渠道商簽約之後,中國聯通也著急了,不得不簽約。 ”據一位接近中國聯通的人士透露。傳統渠道商包括蘇寧、國美、迪信通、天音控股、愛施德,電商渠道包括阿里,這六家都分別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簽了約,同時還在等待中國移動的大門打開。

陶旭駿分析,這是不確定性導致的典型的 “囚徒困境” 。因為這是首次試點,運營商之間難以判斷對手策略,為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就盡可能地將重要渠道收入囊中。 “從國際市場來看,虛擬運營的啓動大多是企業發現自己的業務真正有這方面的需求,再去找運營商談合作。而中國這種運動式、有步驟的試點制度,激化了企業需求的集中爆發。 ”

企業入局

經過近四個月的談判,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合作對象已塵埃落定。

據上述參與虛擬運營洽談的人士介紹,中國聯通選擇了14家合作伙伴,其中渠道商8家,分別是天音控股、愛施德、樂語、話機世界、迪信通、國美、蘇寧、京東;集團客戶3家,分別是中期期貨、巴士在線、華翔;增值業務廠商3家,分別是蘇州蝸牛、萬網(阿里巴巴集團控股公司) 、遠特。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很多企業也在10月底拿到了中國電信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商業合同》 ,其中包括三五互聯、阿里巴巴、迪信通、天音控股、國美、蘇寧、愛施德等公司。

中國移動相對沉默。 “其實我們早就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包括虛擬運營商的參與程度,我們更樂意見到怎樣的廠商等,都經過多次討論。問題是,前來洽談的企業可能自己都沒有想清楚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位曾翻閱企業申報書的中國移動內部人士抱怨稱, “有的企業的申報材料言之無物,簡直令人哭笑不得。 ”他透露,中國移動傾向于選擇先天資源稟賦較好的企業進行合作。

但多位市場人士猜測,在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確定合作對象之後,中國移動或許會調整選擇標準。

“整體來看,運營商選擇的企業都與其自身有較強的戰略互補性,它們可以借助合作企業掌握的渠道、用戶、產品等資源拓展市場。而那些不直接掌握用戶的企業,譬如小米,則被列為次選。 ”侯成芬認為,入局的企業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專注于政企行業市場譬如巴士在線、中期期貨,一類是增值服務商譬如263,一類是渠道商。而渠道商則分家電連鎖、手機連鎖、全國手機代理分銷商(即國代商) 、電商四類。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百度、盛大最終未能入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試點,也是因為其缺乏渠道資源的優勢。

“不同的渠道商對虛擬運營的戰略定位不一樣,各自的玩法也不一樣。 ”侯成芬分析,手機連鎖企業如迪信通,原有業務較為單一,正在謀求多元化發展,虛擬運營無疑是它們的戰略轉型重點,可借助原有手機門店、客戶資源開展業務;家電連鎖企業國美、蘇寧,可結合虛擬運營進行交叉和綑綁銷售;國代商如愛施德,則可利用其遍佈全國的渠道分銷移動通信業務;至於阿里、京東,他們或許將虛擬運營作為一個串聯各業務板塊的基礎業務,助力電商和移動電子商務,並有效掌控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

北京博思咨詢總經理龔斌認為,現在還不能斷言哪種渠道的商業模式更優,它們代表了不同的生態:傳統渠道商擁有豐富的門店資源,能夠為用戶提供體驗場所,還有專業僱員與用戶互動,這在線下購機占主流的今天仍具優勢;擁有互聯網基因的電商企業,則在產品創新、增值服務領域更具競爭力;而增值服務商和政企市場企業的客戶,則是運營商不太容易或需較大成本進入的領域。誰能笑到最後,還看商業模式和執行力。

“阿里、京東的出現令人興奮。 ”侯成芬說,從全球來看,沒有哪個國家出現過體量如此龐大的互聯網公司進入虛擬運營領域,也許它們能帶來驚喜。

入門之後

表面上,幾十家企業入局虛擬運營,運營商開放力度超過市場預期,但從簽訂 的合作細則看,運營商仍堅定地把守著定價權。

“我都不知道運營商是不是要真心開放虛擬運營,中國聯通三輪談判幾乎問的都是同樣的問題, ‘這個價格能接受嗎?’ ‘發展的基本用戶要達到多少’等等。 ”上述參與虛擬運營洽談的企業人士透露,運營商們都是反複強調自己的要求,而並不是你退我讓的探討合作,在價格、開放地域、合作模式等層面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

該人士介紹,中國聯通一開始僅放開南方15個省份,在各家企業力爭之下,到了第三輪談判的最後關頭,才勉強加上了北京。

“至於價格,中國聯通是在標準資費基礎上給虛擬運營商一定折扣,但實際上這樣的價格並不優惠。 ”侯成芬說。

幾家政企行業市場的廠商就因接受不了這樣的價格放棄了申請虛擬運營業務。一位退出申請的企業高管告訴財新記者: “現在運營商省級分公司將我們視為集團客戶,給的價格都要比虛擬運營的低得多。 ”陳志剛則反問,運營商為什麼要降低價格,讓自己的業務受到衝擊呢?定這樣的價格就是為了避免虛擬運營商大打價格戰,削薄整個行業利潤。這也符合工信部的初衷,讓各虛擬運營商通過創新產品、提升服務等方式,增加通信的價值、活躍市場。

侯成芬也認為,從國際經驗來看,運營商在虛擬運營業務上一般都持保守被動策略。而從轉售企業角度看,接受運營商這樣並不算優惠的批發價,主要是想用虛擬運營業務服務公司的大戰略,因此短期利潤並非首要考慮。譬如國美等連鎖企業,希望籍此業務強化客戶粘性,帶動主營業務;而阿里、京東,或將其視為電商和移動互聯網戰略的關鍵環節。

但陳志剛卻認為,一些企業並非真的要做虛擬運營商,有的只是將之視為稀缺資源待價而沽,有的現在就已經開始找下家談變相的牌照使用權出租,有的則是為了在資本市場講新故事。

從商業模式上來看,中國聯通相對靈活、自由,允許合作企業自建計費、營賬、客服、信息安全等系統,並同意企業自行設計套餐、資費;而中國電信則要求企業租借自己的系統,由企業提出套餐需求,經中國電信審核後再批發給企業。

“中國移動尚未明確合作模式,但在中國移動給意向企業下發的申報表里,租借系統一項是打勾的,似乎傾向于中國電信的做法。 ”陶旭駿說。

不同的商業模式,意味著那些和多家運營商合作的企業既需自建一套系統,還需租借另一套系統,再加上中國運營商網絡制式的不同,這些都加大了對企業資本投入的挑戰。而以前就有通信代理業務的渠道商,除面臨不同網絡之間的平衡問題,還要面臨在同一張網絡中,代理與虛擬運營業務之間的平衡問題。

前景未卜

今年中國電信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超過1萬億元,若按歐美發達地區虛擬運營用戶大約占比12% 的目標計,中國虛擬運營市場的收入規模,可望超過1200 億元。

但在整個市場大環境疲軟的形勢下,受價格、地域以及商業模式等限制的各企業,要在電信市場搏殺出一條生路並不容易。

據工信部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的移動用戶達到12.07億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89.2部 / 百人,增長空間有限。同時在OTT業務衝擊之下,傳統通信業務正出現持續性下滑。陳志剛認為,目前運營商的市場細分程度已經很高,差異化競爭空間很小。即便虛擬運營商找到了細分市場推出相應產 品,三大運營商也可能很快照搬,並以更大陣勢推廣促銷。虛擬運營商很可能淪為三大電信運營商的 “產品試驗田” 。

關鍵是三大運營商掌握著結算定價權。盡管在合作合同中,雙方可約定合適價格,但當虛擬運營商威脅到三大運營商利益時,運營商有可能採用補貼、饋贈物品等手段變相降價,搶奪用戶。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主要把關注點放在渠道爭奪上,虛擬運營商很可能會演變成變相的代理。

但龔斌認為,民營的虛擬運營商的機會在於體制機制優勢,再結合自身渠道、品牌或內容,也有可能獲得一定市場空間, “有點像鯰魚效應,體量不大,主要還是攪活市場” 。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這麼多企業入圍,有的是動用了各種關係擠進來,運營商得罪不起,就先將名單上報,把皮球踢給工信部。最終到底是何局面,還要看工信部的審批。一位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人士也告訴財新記者,定價是否合理,合同是否合規,以及競爭是否過度,工信部將在最後定調。

按照工信部要求,試點企業應搭建好完整的系統,確保明年5月正式開展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55

工信部召三運營商會談4G發牌事宜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378

據《北京商報》報導,11月28日,工信部召集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對4G發牌事宜進行了會談,這預示著4G時代到來的節奏越來越快。

自去年底以來,有關4G牌照發放時間的各種傳言就此起彼伏。此前據媒體報導,2013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透露,4G牌照有望年內發放。此後通信行業開始猜測發牌時間。

11月初時,據知情人士透露,工信部上報了4G發牌的三個時間點,分別是11月28日、12月8日和12月18日,顯然11月28日已不可能。

而據《南方都市報》報導,中國移動是推動4G快速上馬的主力。12月18日,中國移動已定於12月18日召開合作夥伴和終端產業鏈大會,其間將發佈有關TD-LTE在市場、終端產業鏈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規劃,還將發佈該公司全新的商業品牌「和」。業內普遍認為,4G牌照將會在此次會議之前發放。

而在不久前召開的ITU世界電信大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再次強調「中國政府將在今年年底前發放4G牌照」而在10月底舉行的2013年前三季度通信業發佈會上,通信發展司副司長祝軍表態稱,4G牌照發放工作正在按照國務院要求全力推進。消息人士透露,日前工信部官員在私下場合表示,「4G牌照很快發放」。

據《北京商報》報導,雖然具體發放時間尚不明晰,但年前發放的牌照內容基本可以確定。工信部將首先向三大運營商各頒發一張LTE-TDD牌照,預計明年再向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頒發LTE-FDD牌照。

據瞭解,TDD與FDD是LTE(4G)的兩種網絡制式標準,其中TDD是由我國主導並研發的技術標準,FDD是聯通WCDMA、電信CDMA 2000平滑演進的國際標準。

央廣網報導,除了發放牌照,有關部門也在大力扶持4G產業鏈發展。美國手機芯片巨頭高通26日在官網發出聲明稱,中國國家發改委已對高通啟動反壟斷調查。如果不降低芯片和專利授權價格,高通可能面臨巨額罰款。此前,高通已經在韓國、日本、美國等多地遭遇反壟斷調查。

有手機企業人士說,如果高通降低專利費,對民族手機品牌而言,應當是利好。隨著大量國產手機企業進入,我國4G手機價格有望迅速降低,會出現大批千元左右的4G手機。通信專家曾劍秋認為,國產手機可能會異軍突起。

據前述《北京商報》報導,目前,已有包括三星、索尼、中興通訊、華為、酷派等多個品牌的移動4G手機獲得了工信部的入網許可,甚至已在北京等部分地區搶先上市。隨著4G時代的來臨,新一輪的智能手機爭奪戰即將上演。

而對於4G資費標準問題,業界資深人士分析,在4G起步階段,三大運營商或將先沿用3G業務的資費標準,而不會高於3G,隨後將根據4G運營的實際情況持續進行調整與優化。

三大運營商準備就緒

雖然4G牌照尚未發放,但三大運營商早已為此做好準備。

南方週末網9月25日報導,從2012年開始,中國移動便已經啟動大規模4G網絡建設工作。根據2013年中國移動制定的目標,全年將建成4G基站18萬個,其規模和中國移動3G商用初期接近。工信部已批覆同意中國移動在北京等全國326個城市開展TD-LTE擴大規模試驗。中國移動已經在廣東、杭州和北京等幾個城市推出了4G試商用服務。

而中國電信已將4G網絡試點從原來的4個省擴大至31個省,並於近期在南京首先開通4G試驗網絡,這意味著中國電信已正式展開全國性4G網絡建設。目前,中國電信已經啟動4G招標工作,要求核心網絡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招標,9月底全國設備到貨。

此外,中國聯通也已啟動試驗網絡建設計劃,其內部要求,確保在4G時代中,中國聯通的4G網絡在信號和覆蓋等方面,在三大運營商中保持領先優勢。現階段,中國聯通計劃每年投資100億元建設3.1萬個4G基站,未來還將逐漸加大建設投入。

多數業內人士估算,儘管三大運營商各自的4G網絡建設計劃不同,但對比3G時代基站建設規模,未來三年每個運營商的4G基站建設數量仍有望保持在20萬個左右,三大運營商的4G基站總建設數量將達到60萬個。以每個基站建設成本50萬元計算,三大運營商在基站建設方面的直接投資有望達到300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