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之路的迷失:下一個柯達?
http://www.xcf.cn/newfortune/gongsi/201211/t20121121_378182.htm 從菲奧莉娜開始,數任CEO的工業化製造心態成為惠普發展的致命傷。菲奧莉娜一意孤行收購康柏的水平整合,迫使惠普更加專注於電腦硬件的製造生產,不但喪失了創新能力和新的成長機會,更偏離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大方向。而其繼任者赫德只是一個收拾殘局的高手,絕非能夠重振惠普的人物,其嚴控研發等舉措在為惠普止血的同時,也徹底扼殺了它重振雄風的可能性。而投資者也開始放棄惠普——和兩年前相比,其市值收縮60%,總損失高達600億美元。如果惠普不能恢復獨特的創新文化,那其成為高科技版的柯達並非危言聳聽。
從1999年菲奧莉娜(Fiorina)執掌到現在,惠普已連換4位總裁,董事會也變換頻繁,動盪不安。在此期間,惠普不但業績大幅下滑,還捲入若干醜聞。儘管惠普目前仍是全球第一大高科技企業,但它已跨過由盛變衰的拐點終成定局。
曾幾何時,惠普是各大企業紛紛效仿的明星企業。成立於1939年的惠普在前60年精彩地演繹了硅谷的傳奇故事,從一個微不足道的新創小企業迅速成長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高科技巨頭。其成功的秘訣就是堅持不懈地創新和遵循平等協作嚴謹務實的管理風格,即所謂惠普之道(The HP Way)。
在財富500強最新榜單上,惠普以總收入1272億美元排名第10位,在高科技企業中排名第一(蘋果和IBM分居第17和19位);在全球品牌排行榜上,惠普也高居第10位。但這樣一個強大的企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惠普2012年一季度利潤為1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高達30%。同時,新任總裁惠特曼在2014年底將裁員27000人,接近員工總數的10%。與此同時,投資者也開始放棄惠普。和兩年前相比,惠普的市值縮水60%,總損失高達600億美元。
水平整合策略埋下失敗種子
其實,惠普早在菲奧莉娜時期就已埋下衰落的種子。這個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y)的銷售明星在任時最大的舉措,就是一意孤行地收購了康柏(Compaq)。雖然這一決定招致眾多高層的反對,但菲奧莉娜極其固執甚至霸道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為惠普的衰落開啟了大門。
其時,PC業務已是利潤低競爭激烈的行業,惠普花費高昂代價在這樣一個日漸衰落的行業裡大肆擴張,無疑是自毀前程。而且,這也迫使惠普更加專注於電腦硬件的製造生產,因此不但喪失了創新能力和新的成長機會,而且偏離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大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因為硬件製造不斷無差異化,高科技產業的核心在向軟件和服務轉移。IBM把握這一機會,成功地由硬變軟,從而再造輝煌。但惠普收購康柏的水平整合,卻與時代脈搏相背離。其實,菲奧莉娜收購康柏和她的銷售背景有極大關係。銷售心態讓她過分強調短期的市場份額,而非新市場的開發和長期的利潤率。收購康柏可迅速擴大惠普產品的市場份額,形成規模經濟。這是典型的工業化時代的製造心態,即強調通過製造規模、運營效率、供應鏈和零售渠道的優化來形成競爭優勢,而非通過戰略轉型和研發創新。這種戰略在惠普前60年成就顯著,但高科技產業已時過境遷,過時的心態和工業化時期的成功法則已不適合以軟件和服務為主導的新時代。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過時的工業化製造心態是反創新的。所以,菲奧莉娜削減研發費用,依賴微軟、英特爾等企業的創新,把擅長創新、慣於開拓新市場的惠普轉化為製造類企業,規模龐大卻並不強大,在競爭中舉步維艱。當然,收購康柏恐怕還有更深層的個人原因。菲奧莉娜具有政治野心,離開惠普後積極參選共和黨參議員席位。打造一個龐大無比的惠普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她虛榮的帝國夢,但卻同時葬送了惠普的光輝前程。
工業化製造心態扼殺復興機會
菲奧莉娜的繼任赫德(Hurd),表面上看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出色總裁。他在2005年出任CEO,收拾菲奧莉娜留下的殘局。赫德大力控制成本,同時提高運營效率,在任期間不但使惠普成為全球第一大PC製造商,並超越IBM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科技企業。同時,他也讓惠普的股價翻了一倍。不但如此,赫德還通過多項收購為惠普進行大規模轉型做準備,如購買IT服務公司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欲挑戰IBM的諮詢和服務業務,購買3Com和思科在網絡硬件領域進行競爭,及收購Palm以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
但雄心勃勃的赫德被財務問題和性騷擾醜聞所困,遭董事會解僱。這被外界視為惠普董事會在最糟糕的時刻做出的最糟糕的決定,使得惠普市值當即蒸發100億美元。
雖然大眾似乎普遍看好赫德,但他其實只是一個收拾殘局的高手,絕非能夠重振惠普的人物。當然,大傷元氣的惠普如果沒有赫德的出手相救,境況會更糟糕。但他在為惠普止血的同時也徹底扼殺了它重振雄風的可能性,因為他的工業化製造心態比菲奧莉娜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心態有兩大特點:其一,關注規模、忽略利潤,講究效率、輕視研發;其二,不願放棄過時業務,並採取一切手段延長其生命期,而對市場變化的大趨勢採取漠視或否定態度,並在此過程中喪失市場的領導地位。赫德就是如此。
首先,赫德極端的成本控制策略幾乎讓惠普的研發完全停止,基本上消除了惠普的創新意願和能力,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士氣和凝聚力。在赫德時期,惠普的研發部門已名存實亡,直接導致對Palm和3Com的收購毫無成效,因為創新無力的惠普在收購後都無法在這兩個領域推出強有力的新產品。在高科技產業,不創新則滅亡。扼殺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是扼殺這個企業本身。作為CEO,赫德關注的不是如何創新以開拓新的成長空間,而是如何在供應鏈和零售分銷上以戴爾和沃爾瑪為榜樣進一步提高效率。這完全是工業製造時代的心態和策略。
從此意義上講,赫德和菲奧莉娜本質上並無不同。赫德雖使惠普獲得了顯著的短期效益,卻放棄了長期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他離職時,因為缺乏創新,惠普沒有任何清晰可行的成長機會,兩大核心產品PC和打印機領域都在衰落,而欣欣向榮的移動平台領域,則是一片空白。
其二,赫德的收購似乎在為惠普進行深度戰略轉型做準備,但其實卻在儘量延長它已過氣的硬件製造業務的生命,讓惠普的轉型更加無望。如2008年收購的EDS,其服務並不高端,已在外包業務的強大衝擊下危機四伏,收購它根本無法幫助惠普進行深度轉型,只能擴展惠普原有的中低端服務,保護其正在邊緣化的電腦硬件業務。這又一次反映出赫德過時的工業化製造心態。更嚴重的是,這種心態還讓惠普錯失了充分把握高科技產業變革的契機,如移動平台領域。其實,早在2002年,康柏掌上機iPaq在市場上表現良好,並已具備智能手機的基本功能。但惠普過於關注其核心PC業務,忽略了移動平台時代的來臨,不去積極開發此產品,等到2010年收購Palm時已為時太晚。
其三,赫德的收購不但沒有使惠普轉型,而且使其戰線拉得更長,進一步喪失其戰略中心和核心競爭力。惠普業績不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在B2B和B2C全線作戰,業務部門太多,機構太龐大,無戰略核心,資源也無法有效整合,陷入了典型的夾板症狀(stuck in the middle),從而被更有效率的對手步步緊逼。赫德本應通過成本控制,大刀闊斧地精簡業務部門,如出售PC業務。但他卻錯誤地收購3Com和已經落後的Palm,讓惠普深陷硬件製造業,不但進一步喪失了經營重點而變得更加鬆散無力,而且也失去了清晰的戰略發展方向。
由此看來,工業化製造心態對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是致命的。除惠普之外,其他出身硬件製造的大企業如諾基亞、索尼、戴爾、摩托羅拉等都曾風光無限,但現在都是因為被這種落後心態所困,從而轉型無力,同樣在無奈中走向衰落。這樣看來,赫德雖然暫時遏制住了惠普的繼續下滑,但也徹底扼殺了惠普復興的機會,讓它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大方向漸行漸遠。
董事會明爭暗鬥錯招迭出
惠普董事會被認為是史上最糟糕的董事會,其成員相互蔑視,明爭暗鬥,其混亂程度令人咂舌。另外,更令人震驚的是,董事會若干成員毫無信用,竟然擅自私下將惠普高端機密外洩,導致董事會主席杜爾(Dunn)僱用私人偵探進行調查,引發「惠普調查門」醜聞,不但杜爾引咎辭職,還嚴重影響了惠普的形象和士氣。這一系列事件被稱為企業自殺行為,將惠普進一步推向衰敗之路。
董事會內鬥頻繁,也導致惠普頻頻換帥,從而使它缺乏連貫而清晰的發展戰略和方向。不僅如此,這個無能的董事會還一再選錯CEO。赫德的繼任者阿波泰克(Apotheker)本來就非良選,而他倉促決定出售惠普PC部門,並花費高達100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企業Autonomy,更使投資者對惠普失去信心,股價大跌20%。
現任CEO惠特曼也是錯誤選擇。她從來都不是創新型領袖,在eBay進入成熟期後其所作所為也乏善可陳,對移動平台時代的到來更
是應對緩慢而無力,導致eBay的拳頭產品PayPal未能轉化為移動領域的主要付費系統。可以預見,惠普在她的領導下仍將繼續在風雨中飄搖。
惠普之路迷茫動盪前途未卜
惠普多年的戰略失誤導致它太過龐大,根本無法有效管理,而且戰略定位極不清晰。惠普應採取收縮分割策略,形成幾個定位清晰、競爭力明顯的B2B業務部門,如打印和圖像、高端IT服務、云計算等,放棄PC等低端B2C業務。當然,簡單的分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問題,惠普管理層更需要改變落後心態,利用重組進行深度戰略轉型,並完成自身各業務部門的深度整合。
整頓後的惠普要小但更緊湊。無論如何,惠普至少要先重振其打印機部門,將其服務化的同時,大力開發高端打印技術,如3D打印、移動平台相關的便攜式打印技術、無紙新型打印材料等。否則,惠普已經開始衰落的打印機業務將會在數字化無紙浪潮中被進一步邊緣化。
惠普還應利用自身的服務器硬件優勢,向IT高端服務和軟件發展,進一步深化垂直整合。甲骨文和思科也在進行這樣的嘗試。惠普一直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服務提供商,而非戰略層面的諮詢和整體系統提供商,這也是困擾惠普多年的問題。模仿IBM模式進行垂直整合和深層轉型是困難的,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CEO,而且還需要時間和耐心,但這種轉型是惠普復興的必經之路。
惠普在戰略轉型中還要選擇合理的新增長空間,如雲計算。惠普其實一直在推進這一業務。赫德在2010年就宣佈投資2.5億美元和微軟合作開發云計算硬軟件和服務,並出資20億美元收購了數據存儲公司3PAR。目前,惠普有若干云計算服務如惠普云計算和惠普云存儲等。這個領域將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下一階段,也是惠普重新振興的最大機會。
最關鍵的是,惠普一定要恢復自身獨特的創新文化,重新開始創新。不創新,惠普就永無復興之日。當然,惠普一定要整頓董事會,確保它有效運行,以便給惠普找到一個真正能將其帶出困境的CEO。這個總裁將面臨嚴峻挑戰,不但需要重新確立惠普喪失了的戰略重心,恢復創新能力、士氣和良好的企業文化,還要帶領惠普進行戰略轉型。惠特曼絕非合適人選。希望惠普能夠早日找到合適的總裁,渡過難關,重現輝煌。否則,惠普成為高科技版的柯達並非危言聳聽。
全球最大的「殭屍市」 迷失A股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641A股每一次大跌,都是過去痼疾的重演。
最近六個月裡,滬深兩市4萬億財富蒸發,相當於每個持倉股民虧損7.87萬元。而指數持續下跌,讓A股接近97%的賬戶變成「殭屍」。
依然有人進入市場,尋找下跌中的機會。但只有制度改革與經濟轉型真正推進,股市才能避免被投資者集體拋棄的命運。
跌穿2000點,李德林並不意外。
2012年11月27日,中國股市重返「1時代」,收盤報於1991.17點,創出近46個月以來收盤新低。這天下午,一個做股指期貨的朋友打電話給李德林,問該做多還是做空。
李德林回覆,最好啥都別做。
李是杭州德林投資公司董事長,在股海中浸泡20年,曾被媒體稱為「中國億萬小散的成功典範」。現在,他平倉了所有股指期貨空單。
2012年以來,A股表現熊冠全球。從5月8日的2451點開始,滬指綿綿陰跌到11月30日1980.12點,近7個月時間內累計下跌471點,區間跌幅高達19.2%。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27日,上證A股和滬深300的市盈率分別為9.82倍和9.19倍,而在2008年上證指數跌至1664點時,這兩者的市盈率為13.61倍和14倍。
這意味著,4年過去,A股估值變得更便宜。但是,依然無法引來資金。
雖然2012年已有兩次滬市盤中跌穿2000點整數關口,但這一次,李德林從股票盤面能明顯感覺到,市場疲態盡現。
「9月份破2000點,盤口看明顯感覺到反彈,盤面上看抄底資金有熱情。」李德林說,「這次不行,市場沒有買氣。反彈沒漲幾個點,下跌卻是刷刷的。」

根據wind數據整理。 (何籽/圖)
全球最大的「殭屍市」
指數持續下跌,越來越多的A股股民連割肉都割不起了,A股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殭屍市」,接近97%的賬戶變成「殭屍」。
「1」時代的第一天,53歲的黑龍江股民李曉雷揣著6萬塊錢,到一家本地城商行購買年收益率為5%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異常火爆。幾天前,不少人還在討論要不要抄底買股票。但這天,早上7點,銀行門前已經排起長隊。
2006年,在全民炒股洪流的裹挾下,李曉雷入市20萬元。2008年暴跌,20萬縮水一半。2010年剛剛勾回20%,到現在又已「腰斬再腰斬」。
根據中證指數公司數據,2012年5月8日滬深兩市總市值為24.35萬億元。至11月30日,滬深兩市總市值降至19.94萬億元,累計縮水4.41萬億元。若以中國石油最新市值1.55萬億元計算,相當於3個工商銀行或8個中石化被蒸發殆盡。A股持股賬戶是約5600萬戶,相當於股民人均虧損7.87萬元。
「已經沒有割肉的必要了,就放著吧。」她說,現在的心態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李曉雷並非孤例。指數持續下跌,越來越多的A股股民「不怕燙」,A股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殭屍市」。
中登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23日A股賬戶數為16762.49萬戶,持倉賬戶數為5580.51萬戶,持倉佔全部A股賬戶比例僅為33.29%;也就是說,100個A股賬戶之中,只有33個投資者持股;另外,100個A股賬戶之中,只有3個投資者還在交易,接近97%的賬戶變成「殭屍」。
「絕大多數客戶炒股還是以短線為主,但是因為股市持續下跌,被迫成為了長期持有者。」廣發證券營業部的融資融券專員說。
2012年11月30日上午10點,廣發證券廣州黃埔大道營業部。本屬於交易活躍的時刻,大廳空空蕩蕩,看到南方週末記者,除了正在辦理唯一一單業務的櫃員,其他櫃員都熱情地站了起來。得知來意後,一名工作人員指著空無一人的交易廳說:「生意怎麼樣,你自己看吧。一段時間以來都是這樣的。」
如果說2008年滬綜指1664點附近的行情是疾風驟雨,則今年更像是溫水煮青蛙,煮到現在都不知道開了沒有。
「2008年大跌的時候只是失望,現在就只有絕望了。」李曉雷一直不明白,2008年是全球股市一起跌,但到現在為什麼看著人家的股票都漲了,A股還在一直跌。
下跌中的機會
兩個月的時間,他融券做空房地產股票,賺了近七位數。不過,「搶券是個技術活」,真正能做空獲益的投資者少之又少。
下跌的哀鴻遍野聲中,大多數人失意,但也有少部分獲益者。
吳明是中信證券的一名理財顧問,他的職責就是傳播信心,每天他都必須給客戶發數條短信。不過,從2012年3月份開始,短信的內容已經不再是推薦股票。
最近,短信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是融券和做空。12月3日短信的語氣照例充滿誘惑:「白雲山復牌跌停,這是我們上個月重點推薦的醫藥做空品種。上週我們連續提示銀行股的做空機會,今天華夏銀行、寧波銀行出現大跌。」此外,每個月吳明所在的營業部還會組織一次融資融券報告會。
融資融券,是指投資者向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如持有的股票,借入資金買入股票(融資交易)或借入證券並賣出(融券交易)的行為。也就是說,不僅可以做多獲益,做空也一樣可以賺錢。
從2010年3月起試點到現在,已經有六十多家證券公司具備「兩融」業務資格,門檻也下降到了50萬元。不到三年,融資融券餘額已經接連翻番,到2012年11月末為771.38億元。
融券業務主要參與者是一些大戶和私募基金,目前,這一領域對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並未開放。
上海的大戶胡曉,就想通過融券來抓住下跌中的機會。他放棄股票,用2000萬元玩起了融券和國債回購。
2012年7月,胡曉注意到大型房企公佈的銷售業績開始大幅下滑,加上各地出台房地產調控政策。他押寶房企股票會下跌,於是融了大量包括萬科A、招商地產、金地集團等公司的券。
等待的滋味煎熬,胡曉並不肯定手上的股票何時才能下跌,而融券的成本很高,他的心懸著,除了時時盯著大盤,什麼都做不了。果不其然,6月至8月,房地產指數跌幅超過20%。兩個月的時間,他融券做空房地產股票,賺了近七位數。
隨後幾個月,黑天鵝一隻接著一隻飛出來,做空的機會接踵而至。
8月9日,網上傳出張裕的葡萄酒被查出農藥殘留超標,次日,股價接近跌停。4天之後,中信證券創下5年來首次單日下跌紀錄,券商股全線暴跌——當天,中信證券融券賣出量一路飆升,是前一個交易日的3.6倍。
胡曉也在當天以9.6元的價格融了100萬元的海通證券,3天後以8.5元的價格賣出,賺了10萬元。
11月,被曝出塑化劑超標的酒鬼酒連累了整個白酒行業,券商板塊「齊跳水」。而當月,融券餘額比上月增長了6.68億元,達到23.92億元的新高,環比增長首次超過融資。
在下跌過程中,類似的機會彷彿俯拾皆是,但真正能做空獲益的投資者少之又少。
王平是一位職業股民,2011年9月他開了融資融券的賬戶。
酒鬼酒事件的幾天裡,跌幅最大的酒鬼酒並不是融券標的,王平只好選擇茅台和洋河,但這兩個品種只有一天一個點的波動,並不適合短期做空。一個事件下來,王平並沒有賺到錢。理財顧問吳明也坦言,他接觸到的客戶,對融券摸不著頭緒的佔了大多數。
更讓王平苦惱的是,看到哪只股票在下跌,剛打算融券,發現券池裡已經沒有券。就在確認的瞬間,券被別人搶跑了。很多時候,王平不得不同時在幾個券商庫裡找券。王平說:「搶券絕對是個技術活。」
他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融券首先要支付9個點的利息成本,而且只能以高於現在的價格掛單,不能直接砸單。這就好比漲停板,大家都想買,但是沒人能買到。先製造事件,再通過融券的方式做空獲利,無異於擔著賣白粉的風險,賺著賣麵粉的錢。
這也是吳明收到最多的反饋意見。他只能安慰客戶,「轉融券出台之後,券就源源不斷地來了。」這一懸在A股頭上的靴子還沒有落地的時間表。
11月以來,通過融券獲利的消息頻出,一些人將融券視為做空的幕後黑手。不過,通過監測多次事件可以發現,雖然當天及之後一天融券賣出量成倍增長,但觀察事件前的一個星期內融券餘額和賣出量,並沒有明顯的囤券跡象。
胡曉如此判斷:「既然很多板塊都出現了黑天鵝事件,很難說是佈局,充其量只能說是反應夠快。」
目前,只有進入滬深300的股票才能成為融券標的,其中多為銀行、保險、地產、券商股。即便將標的開放,券商配置券的結構,往往根據某隻股票的券種進行配置,以酒鬼酒為例,在整個指數中的比例只有萬分之一,對應每個券商可能只有幾千股或者幾萬股,要去融券,量也極為有限。
截至11月30日,兩市融資融券餘額為771.38億元,兩市流通市值為15.624萬億元,佔比不到0.5%,其中融券只佔到融資的5%左右。多位金融工程研究員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融資融券絕非A股下跌的主因。
機構投資者「用腳投票」
大跌的鐘聲,早已在機構的預料之中。
在整個市場,2000點告破之後,恐慌蔓延。但是對機構投資者而言,這一天早在預料之中。
蔡洪平是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11月27日這天他過得異常平靜。股市收盤後的分析會,沒有人覺得「跌穿2000點」有何特別,「市場一直都這麼弱了,還差這幾十點嗎?」
事實上,喪鐘敲響早在他們預料之中。
「A股目前最大的做空力量,其實是解禁限售股。特別是像2006、2007年股改獲得利益,解禁的股東,手上股票的成本都是一塊錢,甚至是負的。對他們而言,不計成本的賣股票是最佳選擇。」一位券商高管說。
這是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的「後遺症」,每次解禁潮都會對市場帶來極大壓力。而2012年12月,A股將迎來2011年9月以來最大一波「大小非」解禁潮。限售股解禁市值約為1809億元,比11月份增加六成。2013年全年大小非解禁市值達2.1萬億元,比2012年增加56%。
雪上加霜的是,IPO的重新開閘也嚇壞了投資者——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排隊在證監會審核的企業共有780餘家,其中過會待發的便達40餘家,僅這40餘家融資總額便近300億元。
這些即將發生的「抽血」,偏偏發生在股市已經大量失血之時。
如果要形容此時A股的存量資金狀況,只有一個字最合適——「緊」。小股民們連打新股的動力都消失了,根據銀河證券的統計,「新增資金很少,而存量資金在不斷被消耗。根據我們的模型測算,顯示當前全市場保證金餘額大約為5200億元左右,再次創下年內新低。」
而臨近年關,市場資金面更加吃緊——銀行存款考核,基金贖回壓力……這些情況更是生生逼退不少公募和私募資金。壹私募網研究中心對62家主流陽光私募公司的倉位調研顯示,55傢俬募的倉位在五成以下,其中35家倉位在30%以下,僅有7家倉位高於50%。
11月份以來,共有8只陽光私募清盤,其中兩隻為被迫清盤。與此同時,還有4只陽光私募徘徊在「生死線」上,西安信託·龍騰9期等產品因為淨值跌破警戒線,而將由全體受益人大會決定產品的去留。
「除了主動做空的力量,也有被動型的。公募私募發行的產品通常有淨值0.85的止損線限制。一旦觸及,不得不清盤,這也形成了很重要的拋盤力量。」李德林說。
機構普遍開始「用腳投票」。
張欣是國元農業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投研副總監,正在密切考察資產管理市場的各類產品。10月底保險新政之後,險資可以購買基金、券商、銀行、信託等公司發行的產品。
在他新增的投資清單上,股票類產品被堅決地打上了叉。
事實上,過去數月,針對險資、券商和基金公司的新政頻出,看得出曾迫切希望借此推動機構投資者托市,挽回一點A股的跌勢。
在西方市場,保險資金向來是推動股市長期走牛的主力。例如,在美國,險資所佔股市市值比例為1/4。但在A股,保險資金齊刷刷地「用腳投票」。一位人保公司資產管理部人士估算,人保、太保的股市持倉都不到資產的10%,新華保險佔7%,平安保險大約12%。
十八大前夕,證監會發力維穩,而保監會也接棒對險資進行「窗口指導」,保證期間險資不從二級市場淨賣出。「但現在位置不敢買,只是觀望。」上述人士說。
在公募基金公司,蔡洪平所管理的股票類基金也成了最不受待見的產品,公司新發售的產品80%都是債券類,固定收益部員工增加到40人。
不確定的未來
「要是還走基建投資進而在房地產上維繫的老路,要是鏈條還在轉型沒完成,市場跌了兩年,也很難反轉。」
有人離場,也有人進場接盤。
社保基金力撐A股。公開數據顯示,社保基金第三季股市持倉,比上季度增加5.24%,創歷史新高。不過,同時社保基金也減持在港上市的中資股,這被媒體評價稱「換碼味道甚濃」。
另一機構投資者——QFII——進場抄底的消息也頻繁見諸報端。
9月下旬,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組團兵分四路,開赴美加、歐洲、韓日以及中東地區。這場第一次由中國官方出面的全球路演,目標是吸引更多的海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
「A股裡面現在有些比H股還便宜的,比如兩大保險公司,人壽和平安,幾個鐵路建設公司還有一些水泥行業的股票。」華爾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經理說。
公開數據顯示,與前低1664點時相比,11月29日滬市大盤股價已低於前低1664點時股價,而小盤股仍高出37%。
但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擔憂不謀而合:經濟不太景氣、房地產泡沫、政府換屆帶來不穩定因素。而扭曲的發行和退市機制,則讓所有人都擔心A股正在成為一個超級「垃圾場」,層出不窮的上市公司惡劣造假給了投資者信心最大的打擊。
而IPO排隊仍在持續。一位券商的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雖然監管層最近沒有特別針對股市召開維穩會,但是針對新股發行「堰塞湖」的問題,詢問過各家券商的觀點。初步得到的消息是,不明確向市場釋放是否停發新股的信號,但延緩審批速度,要求所有申報企業補充年報。
「股市靠自身很難逆轉這個頹勢。」李德林說,投資者都在等待外部的「實際」刺激。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利好,尋找題材。
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成為了最新的題材。在分析研究2013年經濟工作的這次會議之後的第二天,12月5日,股市上漲衝破2000點,領漲板塊是水泥、券商。
不過,題材終究只是題材。股市的未來,仍然有賴於制度改革和實體經濟的真實回暖。
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多家金融機構發佈的2013年預測,發現絕大多數機構對現在至2013年二季度之前的行情依然看淡,「熊牛之界」、「熊途末路」,仍是報告中的高頻詞彙。
這是因為,對制度改革與經濟轉型的擔憂也一直延續。「要是還走基建投資進而在房地產上維繫的老路,要是鏈條還在轉型沒完成,市場跌了兩年,也很難反轉。」私募人士趙建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