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迷失的家電補貼

2013-3-4  NCW  
 

 

家電購買者、廠家經銷商和各級財政表面上都從補貼中獲益,家電業在“政策依賴症”中迷失◎ 本刊記者 何春梅 文春節期間,松下、LG、長虹、海爾等多個知名家電品牌都因能效不合格在上海質監部門的通報中被點名,令業內外再度掀起了對“節能騙補”的大討論。廣東某財政部門工作人員小天(化名)氣憤地對財新記者說, “節能補貼簡直就是個大騙局。 ”他透露,一些在補貼名錄里的節能產品,不僅比以前更貴,而且普遍能效虛標。所謂補貼,已被相關補貼分享鏈的各方公認為“共同享受的福利” 。

“和家電下鄉補貼一樣,節能補貼也很不完善。 ”小天曾負責家電下鄉購 買數據信息的錄入。各地農戶採購家電產品的信息最終會被錄入各地財政部門,由財政部門向政府申請補貼。政府將補貼款打給各級財政後,財政會扣除一定比例的相關管理費用,然後再將補貼款發放給購買者。

家電下鄉補貼標準是產品價格的13%,規定每個產品只配一張補貼卡。

但小天在數據錄入時發現,很多補貼卡的數據都是重複的,而重複的數據也能在財政系統中成功錄入, “後來我們的錄入系統進行過兩次升級,但依然可以重複輸入,而且國家規定同一種類型的家電下鄉產品有數量限制,超過就不能輸入,但我們後來也輸入了。 ”在被“上面”發現數據造假後,小天和他的同事們被派到各個縣去稽查,逐一核實補貼卡的農戶購買信息, “結果我們發現好多農戶其實什麼都沒買,但他們的戶口上卻顯示買了很多東西,而大部分人都對此毫不知情” 。

一些農戶在追憶中恍然大悟,曾經有人推著複印機來村里給大家複印身份證,十塊錢一張。這種情況還只是少數,更多的農戶不知緣由地被錄進了採購數據庫,而更多的補貼卡是廠家主動配給經銷商的。 “比如廠家欠經銷商返利的錢,或者該給的返點沒有給,那廠家就給經銷商發補貼卡。 ”小天說。

他透露,補貼卡一般先于產品產生。比如一件符合補貼的產品年產500 萬台,廠家會先將補貼卡做好,在兩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再將所有產品生產完畢。那麼先生產出的產品,一件就可以配兩張甚至三張補貼卡, “一些二線品牌,特別是一些小公司,經常這樣做” 。

而虛報數據為何能在財政部門的錄入系統中暢通無阻?小天告訴財新記者,各級財政都可以在撥付補貼款的過程中收取行政管理費,農戶申請的補貼越多,各級財政收取的管理費就越高,“比如農戶申請的補貼是1000元,國家給的肯定不止1000元,一級一級都有利益。所以 ‘上面’的意思是,當時能輸入的盡可能輸入,很多需要審核的也根本沒有審核。這樣下來,家電購買者、廠家經銷商和地方財政都獲益,損失的是國家,而說到底還是老百姓的利益。 ”2012年底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到期,而廠家、經銷商和一些質檢機構早已在同年5月開始施行的家電節能補貼政策中找到了騙補的竅門, 短短數月補貼產 品的市場份額大增, (據奧維咨詢數據,補貼產品市場份額已超過90%) ,不達標的產品虛標能效,產品借著節能概念亂標價、 漲價,包括松下、 LG、 海爾、 海信、美的等大家電品牌都被捲入其中。

“這樣的補貼政策早該消失了。 ”小天說。騙補泷生相據財新記者瞭解,此次上海質監局對洗衣機抽檢的17批次產品中,有5批次不合格,主要的不合格指標為洗淨性能、耗電量、能效等級,其中大部分不合格是因為能效等級不達標。

實際上,此次上海抽檢並非針對節 能惠民產品檢測,而是檢查商品是否符合國標。但能效虛標的消息很快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因為能效等級與去年5月頒發的節能家電補貼直接掛鹇。此輪節能補貼實施時間為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補貼總額達265億元。

節能補貼政策對市場銷售的拉動不言而喻。據奧維咨詢統計,自補貼政策實施之後,彩電銷量已從之前的同比負增長轉為不同程度的正增長。

自2005年3月1日起,中國從冰箱、空調兩大領域開始實施能源效率標識制度,共分5個等級,等級1表示產品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級2表示比較節 電;等級3表示產品能效為中國市場平均水平;等級4表示產品能效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等級5是市場准入指標。新一輪節能補貼政策覆蓋了空調、電視、冰箱、洗衣機、熱水器五大類產品,根據功率、耗電量不同,各品類又分為不同等級,各級補貼也不同。比如平板電視能效等級不同,補貼額度從100元 -400元不等。

圍繞265億的補貼,一些企業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補貼政策出台不久,就有媒體爆出海信、創維等知名家電品牌多款平板電視突擊變更產品能效備案信息,其中一款產品的能效信息在修改三次後仍未達標。不少業內人士對這些突擊修改能效等級的做法疑為“造假騙補” ,目的是為了獲得相關補貼。

在業內觀察人士劉步塵看來, “騙補”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虛標價格,比如價值5000元,改標為5400元,然後對消費者謊稱讓利400元;二是虛標能效,因為只有能效在一二級的產品才能享受節能補貼;三是一些廠家原本僅少數型號家電入圍補貼名單,但卻在促銷時謊稱所有產品都享受節能補貼。

從去年開始,網上出現了一些出售“能效標識”的商家。財新記者在阿里巴巴網站上搜索到不少廣東、浙江、上海等地的賣家,在售賣“中國能效標識” ,稱 “支持混批,一般1萬元以上起批或5000張以上起批” 。混批是指不限產品種類和樣式的批量批發,這些標識 都是不幹膠材質,上面可印刷具體廠商信息,能效等級、內容等均可隨意訂制。

監管缺位

如此猖狂的騙補行為,監管部門難道視而不見?

2013年2月17日,工信部下發通知,要求簡化消費者購買節能家電信息核對辦法,確保消費者購買時領取補貼;同時要求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扎實開展補貼發放的核查工作。

和巨大的補貼誘惑相比,違規騙補的成本顯然是極低的。根據《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 ,如果有企業虛標能效,受到的處罰僅僅是 “由地方節能管理部門或者地方質檢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標識;情節嚴重的由地方質檢部門處1萬元以下罰款” 。

即便是這樣輕微的處罰,也很少兌現。據業內人士透露,質監部門經常不定時抽查企業產品,在某些地方,若企業配合檢測且滿足了抽檢機構的要求,即使有問題的產品也會安然無恙;但有的企業 “不配合” ,一些質監部門就會將問題公之于泷。不過經過後期“交流溝通” ,複檢一般會合格。而複檢也大多是用企業送檢的方式,並非消費者希望看到的抽樣檢測。

“沒有政府有關部門的默許,能效造假光企業是做不成的。 ”劉步塵說。

對於質檢機構的質疑曾發生在去年蘇泊爾問題鍋事件上,當時國家質檢總局的檢測報告為合格,而哈爾濱工商局的檢測結果則顯示產品有質量問題。一時業內疑雲四起,檢測機構的公信力也遭到了普遍質疑。

據 《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 規定,能效標識制度採取“生產者或進口商自我聲明、備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的運行模式。大多企業採取送檢的方式完成檢查,質檢部門則通過不定時抽檢來完成監督。

一般情況下,生產廠家自行遞送樣本到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因此能效標識實際上是企業“自檢” 。這無疑給了企業聯合質檢機構弄虛作假的空間。在送檢的質量檢測方式下,很多企業完全可以針對同一型號產品開發出專供檢查的“特供機” ,以應付質監部門,換取政策補貼,而其面向市場推出的產品,則無法保證和 “特供機”同等的質量。

一位質監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檢驗機構多是等客上門。因為國家規定抽樣和檢驗必須分離,檢驗人員不能參加抽樣,抽樣一般由地方質監局安排;而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屬於鑒證類社會機構,大都是事業單位或企業單位。

但一位工商局工作人員對財新記者稱,質監局和事業單位性質的這些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其實是一家人, “質監局作為家長,決定何時抽檢、抽檢的範圍以及行業,其監督的效果難免打折扣。有的企業在複查時合格,有的卻仍然不合格,這裡邊都是有利益的。 ”上述工商局人士表示,工商機關很難知道廠家與產品質檢、質監之間的貓膩, “雖然業內早就要求質檢機構與質監局脫鉤,但目前該問題仍未解決。 ”在一位知名家電廠商的高管看來,各地質監局在執法過程中多有地方保護主義思想, “對當地家電廠家睜只眼閉只眼,而且標準也不一樣。 ”此外,質檢機構也不規範,比如有些機構不具備抽查條件或設備不合格,也照樣做抽查檢測工作。他還抱怨稱,當前工商、質檢、技術等部門都在抽查, “企業有些受不了,因為測試結果一般不公開,只是告訴你合格與否,企業不知道怎麼做會更好” 。在該高管看來,當前幾乎沒有公平的執法機構,因為缺乏第三方複測機構,檢測的真實性也令人生疑。

而在家電業分析人士梁振鵬看來,“主管部門不僅應該抽查得更頻繁、更深入,還要對騙取節能補貼的行為從重從快處罰,限制節能產品投標門檻,讓企業不敢鋌而走險。 ”

企業在迷失

2009年以來,中國陸續擧動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等家電補貼政策,有效刺激了家電行業需求,帶動了企業收入增長。特別是補貼政策為家電企業節省了銷售費用,提升了利潤率。

家電下鄉是直補消費者,而家電以舊換新是通過補貼流通渠道、節能產品補貼則是通過補貼廠家來間接補貼消費者,這些補貼在家電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很少直接體現。但近些年,各家電企業較快的業績增速證明瞭各類補貼的積極貢獻。特別像美菱、志高等一批二線家電企業,若沒有補貼款,其業績將 出現虧損。據一位家電上市公司高管透露,節能補貼對該企業的盈利貢獻應該 在25%左右,有時甚至高達30%。

不過,並非所有家電企業都歡迎補貼政策,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主流家電廠商都明確表達過反對意見,運行了四年的家電下鄉政策就是在這些反對聲中結束的。家電巨頭反對家電下鄉補貼的理由是——打亂了生產節奏,透支了後期消費潛能,加劇了行業競爭,縮短了產業生命期。

以空調行業為例,在短期補貼政策的刺激下,過去幾年空調總銷量每年增長約達30%,但正常的空調業年增長率也就在10% 左右,這意味著短期的政策刺激透支了空調業的未來市場,加大了企業的產能決策難度。

面對市場的 “短期繁榮” ,一些家電企業紛紛加快了產能擴張,比如格力、美的、海爾過去三年紛紛建設新的產能基地。在劉步塵看來,一旦出現產 能過剩,企業的經營壓力以及去庫存壓力將給企業帶來災難。

而對去年5月推行的節能補貼政策,業內評價也多有分歧。奧維咨詢分析師吳巍對財新記者稱,節能補貼政策一方面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也給消費者帶來了經濟實惠。消費者在享受產品更新換代、能效升級的同時,並不增加多餘的機會成本。

梁振鵬則認為,相比家電下鄉政策後期的混亂,節能惠民政策更能影響行業向著更高的技術方向發展。 “一些海外發達國家對產品的節能標準要求非常嚴格。中國出台這樣的導向性政策,使得家電行業里一些有實力的廠家開始加大研發投入,這除了在內需上有所促進以外,一些企業出口海外的產品競爭力也提高了。 ”長虹多媒體公司一位高管也告訴財 新記者,節能惠民政策對家電企業的技術升級換代有明顯好處, “騙補不是主流。一個政策出來後,企業應該去琢磨怎麼把政策合法合規地利用好” 。

但是,家電補貼政策確實養活了一批 “既沒有質量,也沒有品牌,還沒 有售後服務的小廠家” 。在劉步塵看來,這些小品牌擠入補貼目錄里,肆無忌憚地虛標能效等級、虛標容積等,不僅通過造假騙補活了下來,還導致很多落後產能不能及時退出市場。

除了這些競爭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對補貼政策特別積極之外,劉步塵認為某些國家部委對此也比較積極, “因為補貼項目一旦獲批,國家就會撥付資金,相關部委就可以從國務院分配到一筆錢” 。

上述在財政部門工作的小天甚至認為,“補貼不過是國家的兒子吃不飽了,找個名目跟娘要錢而已。 ”劉步塵認為,家電產業本身是高度市場化的產業,恰恰是在國家支持干預較少的情況下“折騰”出不少有競爭力的家電企業。然而,當補貼政策成為一種 “普適”行為後,難免扭曲正常的自由市場激勵機制,扭曲了市場價格調節 機制。

同時,新一輪節能補貼採取的是“廠商先降價,國家後補貼”的政策,即廠商對納入節能推廣範圍的產品進行相應的降價,然後國家根據實際銷售情況等進行補貼。補貼款項需要家電企業先行墊付,同時,國家還對入圍商家設置了准入門檻,各產品對年銷售節能產品的准入門檻在1萬台至50萬台不等,其中平板電視為50萬台,空調、冰箱、洗衣機則均為10萬台。這就意味著,家電企業要想享受補貼,必須提前墊付大量資金,必須調整產品結構來爭取補貼。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當前一些家電企業已經患上了嚴重的“政策依賴症” ,完全以政策為導向進行產品和市場的布局。一旦補貼政策退出,企業很可能會失去自主發展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