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廳官劉滿堂的治村試驗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56

劉滿堂(中間者)與當地群眾交談。(中國核建官網截圖/圖)

“劉總主動請纓到旬陽李家臺村擔任第一書記,級別之高、資源之廣,在中央選派的這一批書記中,是全國唯一、央企唯一。”

“我本來就是農民,從小在莊稼地里長大,見到農村的一草一木都有說不出的親切,到這里太習慣了。”

自來水的問題,本來兩三年後才可能解決,現在就解決了。

一年來,陜西旬陽縣的李家臺村里,來了個皮膚黝黑的老頭兒。他樣子和村民差別不大——熱天喜歡戴個草帽,常常拄著節竹棍,穿一雙皮鞋,走路不緊不慢。但當他一開口說話,差別就出來了:說一口北京味兒的普通話。

在村民眼里,這老頭兒來頭不小。村口公示欄里,他的名字排在村支書王東後面,職務是村里的“第一書記”。但王東很清楚,“這個‘第一書記’比縣委書記級別都高,正廳級官員哩!”

這位正廳級的“第一書記”名叫劉滿堂,來這里之前是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下稱“中核建”)總會計師。一年前,59歲的他主動請纓,來到李家臺村擔任第一書記,計劃在這里幹上三年。

在李家臺村村民看來,村里來了大領導,“開天辟地第一回”,這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一個快要退休的廳級官員,為何千里迢迢來到陜南秦嶺深山的貧困縣當一名村官?村民又是如何看待這位北京來的“劉書記”呢?駐村一年來,他給這座山村到底帶來了什麽?

主動請纓當村官

劉滿堂能來到農村掛職,源自一份文件的下發。

2015年4月,中組部、中央農辦、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決定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主要從各級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後備幹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優秀人員和以往因年齡原因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尚未退休的幹部中選派。

當時,擔任中核建集團黨組成員、總會計師的劉滿堂,正在為中核建集團下屬財務公司的籌建事宜忙碌。同事們都沒想到,他竟然也出現在申請人名單中。

據中核建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清堂了解,“劉總主動請纓到旬陽李家臺村擔任第一書記,級別之高、閱歷之深、資源之廣,在中央選派的這一批書記中,是全國唯一、央企唯一”。

劉滿堂在國家審計署工作了28年,從值班室秘書一直做到正司級的審計署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爾後又以審計署太原特派員辦事處特派員、黨組書記的身份調至央企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擔任總會計師一職。

原本再過兩年,劉滿堂就到了退休年齡,誰也沒想到他的仕途會有如此變化。可能因為級別特殊,和他同批次的掛職幹部在2015年8月份已經到駐村報到,他晚了近一個月,才於當年9月8日到旬陽縣李家臺村報到。

一直以來,旬陽縣是中核建集團定點的扶貧縣。中核建此次向旬陽縣選派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參照這份中央確定的定點扶貧結對關系名單。

劉滿堂的選擇確實引起一些人議論。在村里與前來調查的國防科工局青年調研組交流時,劉滿堂坦言,有人說“我歲數大了,又加上北京霧霾大,到村里正好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修身養性”。他解釋說,其實自己更喜歡北京的氣候,“這里冬天燒煤,全是煙,很嗆人”。

這個決定讓家人也被迫做出犧牲,“原來在家里我給老伴做飯,飯後一起去散步,現在離開家,老伴晚飯要不就湊合,要不就在單位食堂吃”,甚至“嶽父病重,我也無法守在身邊照顧”,劉滿堂說。

為什麽做出這個決定?劉滿堂的說法是,他是“來還願的”。他出生在北京延慶農村,“農村養育了我,農民的淳樸讓我知道感恩,我必須要回報他們”。

劉滿堂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篇關於盧安克的文章,標題是“一個德國人在中國山區支教10年,把一輩子交給了山里的孩子,卻害怕感動中國”,對此他點評道“你如果理解盧安克,或許能夠理解我”。

與盧安克一樣,劉滿堂也數次拒絕媒體的采訪,並給自己定下了“絕不宣傳”的原則。

“到這里太習慣了”

村支書王東至今還記得當初聽說劉滿堂要來的喜悅。他是提前一兩天才知道的消息,他“又驚奇又高興”,驚奇的是“來這麽大個官”,高興的是,“村里有希望了”。

劉滿堂第一次亮相,讓村子好好熱鬧了一番。“很少見過那麽大陣仗啊!”據王東回憶,當天中核建派集團副總經理一行8人送他過來,村里開了座談會,“省扶貧辦領導、市扶貧辦領導、一個縣委常委和一個副縣長,以及鎮領導都來了”。

按照劉滿堂的本意,他想去旬陽縣更艱苦的地方。但縣政府考慮他年紀較大,就選擇李家臺村作為他的掛職地點。旬陽縣共有169個貧困村,李家臺村是離縣城最近的,不到5公里車程,“這里工作條件好、生活方便”,一位知情人士說。

旬陽縣原本打算把劉滿堂安排在縣城里住,但被劉婉拒。按規定第一書記要駐村工作,劉滿堂說自己不想搞特殊。

到村里報到後,村支書領著劉滿堂在村里看了幾處房子,最先給他推薦了一套三室一廳,共140平米,一年房租是8000塊。劉滿堂嫌房子太大,最後看上了一個7層樓房頂樓的兩室一廳套間,面積70平方米,房東當初加蓋這層樓,原本是為了隔熱。

這套房一年租金5000塊,包括水電費用在內全部由中核建負擔。房東王啟朝認為,劉滿堂太節儉,才選了那套小房子,“平時沒看他穿什麽新衣服,雖然他衣服料子不錯,但都穿了很久了”。

村里沒飯館,劉滿堂一般都是自己買菜做飯,鄰居薛正義有時還會約他一起騎摩托車去縣城買菜。村支書王東說,劉滿堂沒花過村里一分錢,吃飯都自己解決。

房東王啟朝去他家吃過幾次酒,發現他吃得也不講究,一般會買些熟食,像餃子、鹵菜之類。唯一的愛好,就是沒事的時候小酌一杯。“他口味清淡,而我們這兒口味偏麻辣。”王東曾聽劉滿堂抱怨過當地飲食,“不過現在應該適應了”。

李家臺行政村共有368戶人家,1168人,從村頭走到村尾一共有五公里。剛開始的時候,劉滿堂全靠步行,村民常能遇到這個頭戴著草帽,拄著根竹棍的“劉書記”。後來鄰居薛正義看到他買了輛二手越野車,國產品牌,“聽說才兩三萬塊錢”。

國防科工局青年調研組曾有一批年輕人來李家臺村調研,當時就有人住在劉滿堂家里。劉滿堂和他們聊起這里的生活,“我本來就是農民,從小在莊稼地里長大,見到農村的一草一木都有說不出的親切,到這里太習慣了”。

王東每天都和劉滿堂朝夕相處,“感覺不出他是個大官,反而更像農村人”。

房東王啟朝也聽劉滿堂說過自己原來就是農村的苦出身,老父親也是村支書,後來考上了大學,又分到了財政系統工作,這才走上仕途。

沾了劉滿堂的光

隨著劉滿堂的到來,李家臺村也成了各級領導關心的焦點。王東說,“縣里的、鎮里領導就不說了,市里、省里領導都來過好幾次”,甚至“中核建集團董事長王壽君也過來了,人家可是副部級啊!”

李家臺村迎來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機,最先看見的改變是水和路。

表面看來,李家臺村交通方便,316國道從村里穿村而過,一邊是漢江,一邊是秦巴山區。“看上去有水有路,實質上對村民生產生活起不了啥作用。”王東說,長期以來,吃水、出行是當地兩大難題。

李家臺村有7個村民小組都在山上,有6個村民小組仍是簡易土路或沒有通路,即使通了路的地方,也都是幾十度的盤山路。絕大多數村民上下山都只能走山間小路,有的路最窄只能放得下一只腳。腿腳不好的老人,有人一整年都不下一次山。

雖然山腳下就是漢江,但村民依舊吃不上水,山眼里面的泉水是他們唯一的飲用水源。農作物灌溉更是靠天吃飯,只能種些黃姜、核桃等耐旱作物。

村支書王東說,劉滿堂來之前,無論修路還是修水,“我們都不敢想,為啥?村子遠、零散、山里不好管理,肯定賠錢”。

劉滿堂到任後,迅速決定為村里解決這兩個問題。他的資源很快發揮作用,4個月後,他就給村里籌集了126萬資金——120萬是中核建捐款,另外6萬是中核建職工們的自發捐款。對這個小村莊來說,是一筆從未有過的巨款。

這筆資金中的60萬,計劃用於村通水工程。但錢並不夠,劉滿堂還得去找縣里部門立項、落實,爭取配套資金支持。“各部門都要靠他去跑”。據王東回憶,劉滿堂光縣水利局就跑了好幾趟,項目開工後,縣水利局局長曾勝昔還被他請到了村里,現場督戰。

曾勝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縣里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拿出了60萬配套資金,支持李家臺村通水工程。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水利局去村里埋水管,劉滿堂每次都在現場指揮,出了問題,他都在第一時間去協調。

目前,村里80%的村民家都埋好了自來水管,“如果不是316國道要擴建,原本計劃今年6月村民就能用上自來水”,曾勝昔說,劉滿堂的目標是,8月底至少讓部分村民先用上自來水。

王東說,自來水的問題,本來兩三年後才有可能解決,有了劉書記,現在就解決了。曾勝昔也坦言,“相對於周邊幾個村,李家臺村的自來水工程絕對算是走在前面的”。

修路也是如此。按劉滿堂的想法,要在山上修一條貫通山上各村民小組的水泥路,將現有的路全部連起來,未來當地能搞旅遊開發,“這些山將成為花果山”。

劉滿堂給李家臺村確定了脫貧的三條路徑,第一條就是搞旅遊開發。在他看來,“按照國家對秦巴山區功能定位,工業和城鎮化發展在這里都受自然條件限制,但這里青山綠水和氣候條件是最寶貴的旅遊休閑資源,發展旅遊業最可行”。

有了中核建的60萬修路資金,修路工程迅速啟動。目前,村里的路已經基本挖好了,一條近十公里的山路很快就會貫通,王東很高興地邀請南方周末記者春節時再來一趟,到那時“又是另一個樣子,有一條長長的水泥路,還有兩個小小的健身廣場。健身器材已經拉回來了”。

當然,後續投入也少不了縣里的配套資金。縣里為支持李家臺村發展,已將當地列為美麗鄉村重點建設村,給了一百萬資金支持村里建設連戶路和健身廣場。另外,劉滿堂還給村里爭取了三公里的硬化路指標。

按照劉滿堂的想法,未來還要在修好的道路兩邊裝上太陽能路燈。

這一切僅是開始。劉滿堂還計劃在山上修一個水利工程,將漢江的水引到山上來,解決山上農業灌溉問題,“中核建集團下屬的楊淩水務已經在這里考察過幾次”。王東說。

“和村書記相互配合, 但是不當家”

上北京籌款、在縣里跑項目是劉滿堂熟悉的領域,而李家臺村才是他真正的考驗。

到了李家臺村的當天下午,劉滿堂就向村幹部提出要進村入戶,這讓王東很意外,以為他剛來,“可能要休息幾天才開始工作”。

當時恰逢下雨,上山的路很不好走,劉滿堂拄著一根竹子,“兩三天就走訪了三四十戶。不分天晴下雨,滿山跑”。

那次走訪,給貧困戶李步昌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大哥、老大姐’地叫我們。給他拿煙不抽,給他倒水也不喝。穿得也普通,不像鎮里領導,都要穿個襯衣啥的”。

一個月內,劉滿堂將全村貧困戶跑了個遍,整理了厚厚一疊表格。村幹部們這時才理解了劉滿堂的用意,“過去村上搞得粗放,評定貧困戶,就是群眾黨員代表群眾,在會議室里評定”,劉滿堂一戶戶入戶調查,把每戶情況都制了一個表。

王東看了那份表格,非常詳細,信息包括“張三、李四一家幾個人,身體狀況、收入情況、致貧原因,以及制定的扶貧措施,計劃今後怎麽來扶助他們”等等。

劉滿堂調查發現,有部分家庭是因學致貧。他就在中核建組織了一次結對幫扶,對貧困戶家庭的22名大學生,聯系集團職工一對一幫扶,每人一年支持5000元。

這件事後,他還在村委會定了條規矩,無論大事小事全部要上會研究,集體決定,互相通氣。王東說,“制度一直以來都有的,但是執行過程中有松懈的”。

劉滿堂也給自己立了條規矩,“就是和村書記相互配合,但是不當家”,例如村里的糾紛,劉滿堂從不拍板決定,也不會單獨出面協調。

村民戴強曾經私底下去找過劉滿堂,想為自己解決低保。帶著一大堆病歷資料找到了劉滿堂,卻被他拒了,說“這個還是得找村里協商”。也有村民當面和他反映村里低保分配不公的問題,但他表示“我只有建議權、監督權,沒有決策權”。

王東說,他們內部有很明確的分工。他對劉說,“大事你搞,你給我們規劃、引企業,爭取資金。日常工作、農民的瑣事都是我們的,你不操這份心”,像村里的糾紛,默認流程是先反饋給村幹部,即使有人先找到劉滿堂,也會被退到村委會。

“爭取工作兩到三年”

劉滿堂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給村里規劃,如何引進企業老板,發展產業,經常外出考察,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但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適應當地條件和村民實際情況的項目,也是一個難題。

劉滿堂主推了一個油牡丹的項目。按照他的思路,村上脫貧要發展觀光農業,承接一部分城市旅遊功能,“種油牡丹,老百姓又能建產業,又能觀光旅遊”。

其實,一開始是當地縣政府在倡導種植油牡丹。劉滿堂有點不放心,親自去了一趟山東菏澤,發現“這個東西可靠,讓我們放心搞”。他還特別帶了些牡丹花回來,讓村幹部們嘗嘗。王東喝了發現,“泡出來的口感還真好”。還有牡丹油,300毫升要賣800多元。

在劉滿堂眼里,這淡黃色的牡丹油就是改變山村命運的希望。村里熱火朝天地辦起了培訓班,請來了安康林業局技術員來培訓,縣里運來了一千畝地的油牡丹苗免費分發給村民。

不過,秦巴山區的氣候和夏天的高溫幹旱,讓油牡丹的存活率面臨考驗。村民李玉堂家種了三畝油牡丹,半年過去死了一半,而他的成活率在村里算高的。

今年村里打算再發一次牡丹苗。村支書王東覺得,主要還是因為這是新產品,而成活率低有多方面原因,可能是“苗子閑置了太長時間”。

劉滿堂還在村里推行手工縫制足球。據當地媒體報道,當時村民王有林打算在村里辦一個足球加工廠,劉滿堂幫忙聯系了縣婦聯對村里婦女進行動員,甚至自己還拿回幾套球皮練習縫制技術,讓在家的農婦能多一點收益。

劉滿堂仍在積極給村里物色其他適合發展的產業。不過他還沒有放棄油牡丹,在最新一條朋友圈里,他還在推薦油牡丹的四大優勢。

目前,劉滿堂花費心思最多的,還是山頂上那條他主修的山路,這條將近十公里的山路占用村民的土地,引起的矛盾也不少,一些釘子戶需要他出面協調。

村民李旭家被占了不少土地。在他看來,修路是好事,“但沒占你家的土地,你是不會理解我的心情的。萬一這里以後變成旅遊景區,承包給了開發商,那這些土地不是白給人家了嗎?”

這些村民們願意出讓耕地修路,也都是看著劉滿堂的面子。王東說,有些釘子戶村幹部去了十幾趟,都頂不上劉書記去一次。

再過一個月,劉滿堂將迎來60歲生日,而第一書記通常任期為一年。不過劉滿堂已提出了申請,“爭取工作兩到三年,這樣有些定下的目標就能實現”。

許多村民也希望劉書記能在這里多幹幾年。一位村民說,希望能在劉書記在的時候,把村里的水和路都修好修通。村民李旭最擔心的就是劉書記哪天走了,“希望補償能早點下來。”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戴強、李旭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