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力促科技成果轉化 細化三種作價投資方式

如何將科技成果像有形資產一樣直接作價投資?過去,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高校在這方面一直比較困惑,實際操作還是會遇到困難。而能否把股權或者股權相應產生的收益獎勵給科技人員,又是另一個經常會碰到的問題。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8月29日修訂)明確科技成果可以作價投資,提出“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而近日出臺的《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下稱《條例》)對此項規定進行了細化。

《條例》提出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將科技成果作價投資:

(一)以本單位名義將科技成果作價投資;

(二)通過資產劃撥等方式將科技成果轉移至本單位獨資設立的負責資產管理的法人,並以該法人名義將科技成果作價投資;

(三)單位與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對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所形成股份或者出資比例的分配作出事先約定的,以本單位和相關人員名義將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

在5月5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對這三種作價投資方式中高校院所與成果完成人之間的成果分配關系作出解釋,指出前兩種方式屬於“先投後分”,第三種方式屬於“先分後投”。

即第一種是高校院所先投,投完以後和成果完成人進行分配;第二種是高校院所主要通過全資出資的資產管理公司或者管資產的機構來投,投完以後可以和成果完成人進行分配;第三種是單位和成果完成人先約定一個分配比例,再進行作價投資。

在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教委巡視員蔣紅表示,《條例》中確定的作價投資方式將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產業服務和科技人員的利益緊緊的捆綁在一起,而不再是一次性的轉讓,這將會對科技人員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

“現在的高校科技成果很難真正做到完全成熟並在企業里面直接生產和應用,因為憑借高校現有的條件不可能做到對每一項技術都進行完整的技術孵化,以及後期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開發。”蔣紅談到,要跟企業經過一定方式的合作,特別是這種“利益捆綁”的合作,將有利於科技人員後續深入地參與到科技成果轉化中,同時,高校科研人員也能較為充分地了解市場的需求。

蔣紅認為,作價投資的方式實際上既能通過市場機制來評判一個科技成果有沒有價值,同時也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對科技人員的激勵問題。

伴隨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而帶來的股權獎勵和現金獎勵的繳稅問題是大家比較關心的,《條例》對這此是否有松綁?

壽子琪表示,首先稅權不在地方,而是國家事權。股權獎勵的納稅過去是遞延五年,現在是“遞延至轉讓該股權時納稅”,應該說已經有所突破了。“在科創中心建設過程當中,國家給我們先行先試,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這方面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關於現金獎勵的稅收問題,壽子琪表示,按照現行的規定,需按照3%-45%的超額累進稅率進行征收,如果獎勵金額較大,稅率確實比較高。

“我們在《條例》制定過程中,包括在起草《實施意見》的調研過程中,大家就提到了這些問題。我們也將這個情況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了建議,希望國家能針對成果轉化中的現金獎勵情形,降低稅率,讓科技人員得到更多實惠。”壽子琪表示,相信隨著以後成果轉化的氛圍越來越好,大家對這個事情的認識會越來越達成共識,這個問題會逐步解決。

《條例》已經市人大常委會於4月20日表決通過,將於6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7-2020)》將於近期發布,切實配合《條例》的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88

什麽阻礙了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專家稱是評估顧慮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市場對於科技這一生產要素的需求度正在不斷增加,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被提上了日程。

繼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下稱《轉化法》)推出後,各地相繼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法規和條例。

比如,上海不僅出臺了《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在《關於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中還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後凈收入的70%以上可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極大激發了科技人員的活力,

“《轉化法》有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操作階段有很多東西沒有顯現出來,比如國有資產管理與轉化項目評估之間的問題。項目評高了,企業不願意,成果轉化不了;萬一評低了,如果該項目以後被企業做大,科研機構領導可能會被追究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曹阿民談道,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國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而現在國有資產管理很嚴。“科研院所領導有這個顧慮,會多找幾個地方評估以防止評低了,而一旦評估時間長,錯過了時機,人家企業也不要這個項目了。”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在其提交的提案《改進科研成果轉化手續的建議》中就表示,現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規定嚴重影響到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從2017年1月開始,易建強便投入了科技成果國有資產價格評估所需要的各項瑣碎工作中。在超過半年時間里,他不斷向第三方評估機構遞交各種材料,最終意向公司自身資金出現變化,這次轉化也不了了之。

曹阿民對記者說,科研人員要有積極性,同樣科研院所的領導也要有積極性,這樣才能早點把成果推到市場上去。“不管成與敗,只要這個程序是公正透明的,就應該給這些決策的領導免責。”他表示,“目前,科技成果轉化從操作層面來講,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都卡在這上面。”

同時,曹阿民對科技人才的評價問題也十分關註。他說,“目前,基礎研究類人才在人才需求里占百分之二三十,而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是工程技術類人才,但這類人才在現有的評價體系里很難引進。我們不能用一個尺度去衡量所有人才,需求是各種各樣的。”

“工程技術類人才一般論文會少一些,他可能會在某一方面有很多特長或者很多經驗,現在我們的高端人才引進主要是以論文為主的。”曹阿民建議,基礎研究類人才還是用論文來評價,工程技術類或者應用類人才由頂級專家小組來評定。“聘請該領域內最有名的幾個專家,按照他們水平和經驗來判斷這些工程技術類人才,比如工程院的院士,也許沒有太多的文章,但實際工作經驗很好,也應該作為評價標準來實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42

國常會瞄準科研堵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所獲現金獎勵減半征個稅

為了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國務院給科技人員送出新的稅收優惠紅包。

4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依法批準設立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科技人員,通過科研與技術開發所創造的專利技術、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生物醫藥新品種等職務創新成果,采取轉讓、許可方式進行成果轉化的,在相關單位取得轉化收入後三年內發放的現金獎勵,減半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個人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減輕稅收負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速。

目前,我國個人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采取超額累進制,適用稅率共有七檔從3%到45%不等,其中全月應納稅所得額超過8萬元的部分適用最高的45%稅率。個人取得的獎金也適用這一累進稅率。

其實此前社會早有呼聲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獎金的個稅負擔。此次國務院做出了回應,明確符合相關條件獎金減半計征個稅將明顯降低科技人員稅負,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而且這項優惠政策在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後再給予優惠,體現了此項優惠政策是以科研成果轉化產生效益為導向,有利於提高財政政策效益。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過去科研成果轉化很容易被理解為是公家的成果,忽略了科研人員貢獻,此次新政強調了科研人員,通過獎金的減半征稅來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做科研成果轉化,也讓科技人員拿獎金更安心。

除了這項新政外,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要求落實好科技人員股權獎勵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項新政主要是解決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痛點”和“堵點”,將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服務國家創新戰略。

早在2016年1月1日起,國務院要求在全國範圍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和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高新技術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股權獎勵,個人股東和技術人員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除了稅收優惠外,我國早在2014年啟動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通過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子基金、貸款風險補償和績效獎勵等方式,帶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資者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利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98

國常會: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激勵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決定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使創新成果更好服務發展和民生。

會議指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既要有先進裝備作基礎,又要有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升作支撐。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建立並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貫穿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並將工匠精神、質量意識融入其中,有利於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邁上中高端。

會議確定,一是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適應產業升級需求,采取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等方式,支持企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度,對企業新招用和轉崗人員開展技能培訓。二是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重點強化高級技師等培訓。教育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抓緊研究支持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措施。三是對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廣泛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促進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相互銜接。四是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技能等級等制度,制定企業技術工人按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鼓勵憑技能創造財富、增加收入。五是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興辦職業培訓機構。六是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經費保障,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放。七是強化培訓質量監管,對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項目實施目錄清單管理,完善培訓績效評估體系。用更加優質高效的職業技能培訓,打造素質高、創新力強的產業工人隊伍。

會議指出,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激勵,有利於更大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經濟競爭力,促進民生改善。會議決定,在落實好科技人員股權獎勵遞延納稅優惠政策的同時,對因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給予稅收優惠。具體是:對依法批準設立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科技人員,通過科研與技術開發所創造的專利技術、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生物醫藥新品種等職務創新成果,采取轉讓、許可方式進行成果轉化的,在相關單位取得轉化收入後三年內發放的現金獎勵,減半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個人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減輕稅收負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速。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99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術轉化已創下過億收入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學氣息”的嶽陽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內,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築,外形酷似中世紀的城堡,由很多連續的拱門相連,交響詩般的工整磅礴令人驚艷。這幢原名為“在君樓”的建築,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樓,後來被命名為“生科樓”。

沿生科大樓左手邊的小徑蜿蜒而下,那里坐落著整個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樓,在這幢名為“新生科樓”的高層建築外,立著一個顯眼的銘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在科技領域,中法合作歷來‘敢為人先’。”中科院副院長張傑如是說。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簽署40周年。在中法科技合作40年的歷程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雙方科技外交合作的一張名片。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建設。法國巴斯德研究所1936年就在上海建所,2003年SARS之後,中法兩國政府決定,在更新更高的層面上設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全球公共健康,開展人類重要傳染病的致病機理和免疫保護機制的合作研究,以為疾病防控提供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

別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14年歷史,希拉克、奧朗德兩位法國總統先後為它的新老研究大樓揭幕。這在全球範圍也是罕見。

政策紅利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主要從事傳染病基礎研究,並利用這些知識,加緊抗體、疫苗、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不僅在病原學和免疫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更是在開發禽流感疫苗、諾如疫苗、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手足口病藥物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2017年3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寨卡重組蛋白型疫苗研制成功,隨後與重慶智飛生物集團簽署協議,合作開發“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該協議包含該疫苗的開發及產業化。

“這一成果意味著繼美國、法國等研發寨卡疫苗後,全球第七個、亞洲第一個寨卡疫苗進入臨床前研究,有望在2019年進入非洲開展臨床試驗。”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過去兩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加快步伐。通過與創投資本包括碩柏創投、中科創投合作,與重慶智飛生物、新生源科技、銀河生物和海南康芝藥業等企業對接,實現了一年一個多億人民幣的成果轉讓轉化收入,今年這方面的合同金額預計能達到幾個億人民幣。

以抗體藥物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新藥臨床申報(IND)中,該領域大多數為仿制藥,創新靶點少,未來鼓勵創新藥物的研發是必然趨勢。

對此,唐宏表示:“近年來國家新藥政策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大約從兩年前開始感受到政策對於新藥研發的紅利,好處在於可以把新藥研發的鏈條極大地縮短,實驗室的發明創造很快能夠通過資本快速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將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極大釋放出來。”

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就在5月,該所將有一個I類新藥和一個疫苗進入I期臨床試驗。其中一個是針對腸道疾病的四價諾如疫苗;另一個是抗瘧疾的新藥。他解釋道:“目前抗瘧疾使用的青蒿素已經產生耐藥性,我們開發的新藥,全新靶點、全新機制,將給全球每年3億多新發感染患者帶來福音。”

唐宏表示,在商業化的同時,知識產權保護也是巴斯德研究所的重點工作內容。“我們專門有一支知識產權運營團隊,並與全國最好的專利律師事務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能力。”

全球網絡

在新藥臨床研究方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能夠更有效地開展並高質量完成複雜的臨床試驗。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法兩國政府的初衷是建一個國際水平的研究所。通過十幾年的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再通過有機嫁接國際研究平臺和資源,既壯大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基礎,更有效地反哺和回饋了上海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張傑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朝著國際化研究所的道路邁進。正是得益於中法兩國的資源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攜手,將中法合作惠及沿線人民。”

通過巴斯德強大的全球網絡,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為帶頭走通“一帶一路”的科研機構之一。“我們已經聯合了巴斯德在亞非拉歐洲和大洋洲的研究所,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病原發現、檢測診斷、治療預防一體化項目。”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4年,巴斯德研究所幫助柬埔寨成功鑒定出手足口病。最近,該所還在“滬滇合作”機制下,聯合東南亞五個巴斯德研究所,在雲南和當地疾控、醫療部門展開科研合作,為當地醫療人員提供培訓,分享知識和資源儲備。

“北緯南緯30度的廣袤地區,擁有20多億人口,也是熱帶傳染病的高發區,也是我國海上絲路戰略縱深地帶。”唐宏說道,“這個地區‘因病致窮’的民生問題尤為突出。我國科技界要為該地區解決傳染病的問題,既能使我國自身的傳染病防控關口前移,又能保障我國‘一帶一路’的有效推進。”

唐宏還透露,今年11月份該所將宣布成立海外多中心臨床研究基地。“我們發明的藥在國外做臨床試驗,也是我國新藥的政策紅利。”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科研最關鍵的是人才。過去幾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進的先進人才中,不僅有優秀的中國“海歸”科學家,也有外國科學家。該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推動上海高峰人才團隊的引進。目前,該所外籍科學家比例已超過15%。

四年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從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引進了蟲媒病毒領域的專家勞蒂米博士(DimitriLavillette)。勞蒂米表示,自己非常滿意在中國的研究和生活。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明年我還有一年的合同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非常願意繼續留在上海。”

2012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進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微生物和免疫學教授金俠博士,擔任病毒疾病和疫苗轉化研究課題組長。今年4月,金俠課題組與另一位教授黃忠課題組在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能夠預防寨卡病毒感染。

“巴斯德研究所引進的人才,都是處於學術高峰期的各類人才,尤其是處於領域前沿的科學家。”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圍繞傳染病診療關鍵共性瓶頸技術,我們已經啟動建設上海科創中心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95

將廚餘轉化成天然氣新技術環保兼幫到窮人

1 : GS(14)@2016-11-16 04:54:00

家中的廚餘,不用再丟棄在垃圾桶了。以色列初創公司研發一部新的裝置「HomeBioGas」,能將廚餘和動物糞便等堆肥器無法處理的垃圾,轉化成烹飪用的天然氣和液態肥料。用家只要將廚餘甚至是寵物的糞便倒進「HomeBioGas」,裝置裡的細菌就可以將它們分解,同時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整個過程不需用電,而唯一的副產品就是液態肥料。這間公司聲稱,此裝置一天可以處理將近6公升的廚餘和15公升的動物糞便,產生的氣體燃料大約足夠煮食3個小時,以及產生10公升的液態肥料。一台「HomeBioGas」裝置一年可以處理1噸的有機廢物,並降低相當於6噸二氧化碳的有害氣體排放量。由於整個裝置組裝方便,又不需用電,連歐盟都試過出資將40個「HomeBioGas」送給住在巴勒斯坦偏遠村莊的村民使用。美國《赫芬頓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5/198345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