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生投資周記:群星紙業受惠木漿跌價 王雅媛

2009-03-30  OrientalDaily





大 市持續呈強,但其實真的能夠創一年新高的股票並不多。上星期五,便有一隻我非常關注的股票創了新高,這個便是維達國際(03331 )。之前的文章曾經寫過為何維達值得關注,原因是木漿比起去年高位時跌了50% 。去年初木漿價每噸為600 至700 美元,年中升至700 至800 美元,年底回調至約400 美元。木漿是維達的主要原料,這個成本已經佔了營業額的一半。

藉年報掌握業界行情

而另 一隻我認為有着跟維達國際相同概念的,便是最近公布了業績的群星紙業(03868 )。群星紙業主要生產裝飾原紙產品,用於木料代替品及人造木板之上。首先,它跟維達很相似,木漿佔了成本很大部分,佔了總銷售成本的43% 。另一大成本便是鈦白粉,佔總銷售成本的25% ,兩種原料加起來就已經佔了總成本的70% 。根據維達的年報,我們知道木漿價格自高位跌了一半有多。而鈦白粉,我在網上查到它的價格同樣是在下跌。如果拉平均,這兩種原料價格跌30% 的話,對最終盈利的貢獻是非常之大。

另外,中國這麼大一個地方,很多東西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然而,群星紙業製造的產品於中國有三分之二 都需要進口。其中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產品需求太多,中國不能自給自足。二是國內生產這種產品的公司不多,或者質素不夠好,因此需要從國外進口。無論理 由是哪一個,對於群星紙業來說都是利好。

集團新生產線將投產

總結看好群星的原因有以下這些。第一,產品需求沒有下跌的迹象, 但兩大成本木漿及鈦白粉下跌得非常厲害。第二,集團新生產線即將投產,在產品於國內仍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生產成本較國外同行為低的群星相信可以從中得 益。如果我當時看好維達的原因沒錯的話,群星應該也會有相同的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23

受困面板跌价 国产彩电盈利报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4/zOMDAwMDIwNDUzOQ.html

前三季度中国市场保持30%增长,彩电下乡销售大增2.2倍,然而,一众国产彩电厂商却陷入盈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的滑铁卢。

11月1日,TCL多媒体(1070.HK)发布公告称,中国业务由于第三季度加大清理库存力度导致该业务的毛利率严重受压,录得5.11亿港元的经营亏损。今年前三季度,TCL多媒体累计亏损9.91亿港元。

而与TCL同病相怜的还有深康佳和四川长虹,其彩电业务虽然规模有了一定增长,但是净利润都出现了40%左右的下降。

面对自己无法控制价格的周期性很强的上游面板,国产彩电巨头陷入了两难境地,如同TCL多媒体提前备货虽然可以避免“面板荒”和涨价压力,但却无法避免价格大跌后的跌价损失,如果不抢先备货就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TCL多媒体巨亏

“TCL多媒体的亏损虽然是个极端的个例,但是却反映了中国彩电整机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如是表示。

在TCL多媒体因为跨国并购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下,TCL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一直是整个TCL集团最大的利润贡献点,连续多年每年利润超过5亿元的业绩也为TCL集团走出危机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亏损后,今年第三季度TCL多媒体又出现了5.11亿港元的经营亏损。在李东生看来,这仅仅是因为年初在产品规划上的一次严重的失误导致的,那就是依然将98%的产品规划为CCFL液晶电视,而仅仅将LED液晶作为高端产品来进行布局。

与 TCL不同的是,三星、索尼、夏普等目前在中国市场的LED液晶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70%以上,而创维、海信也已经接近30%,而到今年7月TCL的这一 比例依然只有7%,其实从今年4月开始意识到错误的TCL多媒体就开始清理库存,然而今年5-7月是彩电行业的淡季,于是清理CCFL液晶和CRT库存的 压力就延续到了今年9月。

将所有的清理库存产生的亏损其实都计算在了第二和第三季度的报表中,其实去年年底TCL多媒体曾经制定了2010年液晶电视出货超过1100万台的看似并不积极的目标,而李东生也多次赴韩国和台湾地区提前完成了1000万片液晶面板的定单。

TCL 多媒体有关人士表示,“2009年国内液晶企业最大的痛苦就是面板荒,因此提前采购面板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因为在市场竞争中一旦断货就意味着市场份额 的丢失,然而2010年整个市场远没有业界预料的那么乐观,而且在中国市场国产品牌丢失了20%左右的市场份额,再加上LED液晶快速替代CCFL液晶, 这就导致了巨大的面板过剩,而TCL多媒体CCFL液晶库存最多时曾超过150万台。”

按照TCL多媒体的预测,今年全年的液晶电视出货量 可能只有750万-800万台,同比要下降5%-10%,这中间既有OEM业务被冠捷等抢单后减少的140多万台,也有北美业务品牌切换后出现的销售下 降,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17%的增长与预期的35%相差太多,而今年6月开始液晶面板价格已经持续下降了20%以上,这多出的300多万片面板就产生了数 亿元的跌价损失。

国产彩电两难境地

其实康佳、长虹,甚至是创维今年第二季度都曾经经历过与TCL多媒体类似的情况,只不过这几家库存规模相对较少,其跌价损失也就小了很多。

TCL多媒体等国产彩电企业的滑铁卢又是一次典型的因上游缺乏话语权带来的教训。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表示,“在缺乏对上游面板控制,并缺乏面板价格议价能力的情况下,中国的整机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提升自身规模或联合采购来增强谈判能力,另一方面要确保把握面板行业的升级节奏,一旦产品策略失误就会损失惨重。”

显然TCL多媒体错过了从CCFL向LED液晶升级的最佳时机,这才导致其进入了业绩低谷,要从低谷中走出就必须抓住新的产业升级机会,并且加强对液晶面板行业供求情况的了解。

其 实对于台湾地区的面板企业来说,今年下半年也是遇到了麻烦,由于液晶面板价格的持续下降,友达光电刚刚公布的三季度显示,其当期净利润只有700万美元, 同比下降了97%,而华映、翰宇彩晶等更是在第三季度出现了小幅亏损,而整个台湾地区面板行业的全球占有率下降到39.3%,而韩国的三星电子和LGD则 上升到52.3%。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经理谢勤益表示,“对于台湾地区面板企业来说,其业绩需要大陆整机企业的支持,大陆整机企业遇到麻烦,其市场占有率就会出现下降,因为台湾本地的冠捷等OEM企业的规模还难以弥补大陆定单的减少。”

此外,在从CCFL液晶向LED液晶升级的过程中,韩国的三星、LGD、日本的夏普成为行业领导者,而奇美和友达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占有率只有不到20%,显然在中国大陆液晶市场快速向LED升级的过程中,台湾地区的面板企业市场份额也被韩日同行蚕食。

罗清启表示,“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全面投产还需要两年左右时间,所以要想避免重蹈这次TCL巨亏的覆辙,整机企业除少犯错误外,还需要与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加强合作来推动向LED液晶升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28

手機一個月跌價五% 摩斯生菜48小時跌價一○○%

2011-12-26  TCW




你可能沒想過,在台北走進速食店 點一份米漢堡,裡面的生菜、薄薄的一片萵苣,可能昨天還種在兩百公里外的雲林田裡。這,靠的是精準的供應鏈管理。

比起麥當勞和肯德基兩大速食業,摩斯漢堡晚了六、七年才進入台灣市場,為了做出差異化,摩斯採取現點現做策略,新鮮成為最大的賣點,也成為整個公司上下全 力做出差異化的目標。

東元集團董事長黃茂雄之子、現任安心食品(摩斯漢堡台灣母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黃尚仁,二○○六年進公司擔任營業部協理,當時他配合農委會推行食材生產履 歷,也向日本摩斯取經,學習綠色採購,使用在地食材,跳過中間經銷商,與當地農民直接契作。這個舉動意味著摩斯的供應鏈將拉得更長,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加。

管理這條「加長版」的在地食材供應鏈有多難?可以從「質」與「量」兩方面來看。首先,在品質的管理方面,就必須多花一倍以上的工夫。

難在嚴控產地規定農藥用量,停藥期也比別人長

以蔬果生菜類的農產品來說,一般餐廳向市場或批發商直接採購,供應鏈從這裡開始,且過去大型速食業的採購部門,幾乎都是被動等供應商上門報價,摩斯為了與 農民契作,採購在地食材,必須主動接觸地方的農會和產銷聯盟,供應鏈也要追溯至農產地。

以夾在每一個漢堡裡的萵苣為例,摩斯一年就吃掉四十八萬公斤,約六十萬顆。如何讓消費者吃到水嫩、清脆的萵苣,成為努力的目標。

第一年,黃尚仁就親自跑了全台灣二十多個農產地,去找尋理念相同,且產品、農地規格符合的農友合作。有了「貨源」,只是第一步,為了確保從全台各地蒐羅來 的食材安全無虞,不但把採購部門人力擴編一倍,還斥資五百萬元設立食品安全檢驗室,另外招募七位專業檢驗人員,定期逐批檢測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如果發現異 物或農殘超標時,立即退貨。

不僅如此,對使用農藥的生產廠家、噴施濃度、次數、停藥期都有嚴格規定。比方說,停藥期為十五天,比一般規定的七天多出一倍時間。此外,農作物栽種的每一 環節,包括養土、選種、灌溉、施肥、防蟲等都要詳細記錄,並隨機抽測,每個月至少一次產地抽查。這也等於,從產地源頭,作物種下去的那天起,摩斯就開始進 行全程監控,以確保健康、衛生。

難在管理食材蔬果用量比同業多,還要統一規格

尤其,不像當時其他速食餐廳,頂多使用兩、三項生鮮蔬果類食材,摩斯的產品一開始就走健康取向,因此蔬果類食材多於同業,有萵苣、青生菜、番茄、洋蔥、檸 檬,即使只是拿來做醬料的老薑,摩斯都是在店鋪裡磨製,不仰賴中央廚房,強調的是新鮮現做。

原本學的是資訊工程相關背景的黃尚仁,一腳跨入餐飲業,已經算是從頭學起,而農業更是另一個世界,他直呼:「要幫農產品定規格是最痛苦的一件事!現在農業 缺乏工業化管理,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又說:「餐飲業比資訊業複雜多了,不確定性高,資訊業裡程式怎麼寫,就是怎樣,有bug(蟲)還可以抓出來,餐飲業 是有真的bug,不是靠寫程式可以解決的。」

為了產品一致性與標準化,黃尚仁仍須為農產品訂出規格,舉例來說,牛番茄直徑必須要大於八公分,因為漢堡的麵包直徑就是八公分,「不然客人會看不到,第一 口咬下去吃不到。」他還自己研究了各種病蟲害防治方法,「番茄最容易長銀葉粉蝨,」「如果看它葉子不對,那應該是青菇病。」這位美國史丹佛大學工程經濟碩 士,此時更像是一位番茄專家。

搞定了「質」,「量」是另一道難題。首先,摩斯最主要的契作農作物,除了米,幾乎皆為生鮮產品,保鮮期限只有兩天至一星期,若和科技業對比,比起科技產品 中跌價最兇的手機,一個月平均跌價約五%。以宏達電(HTC)智慧手機感動機(sensation)為例,今年六月上市價格是二萬零九百元,十一月價格為 一萬五千六百元,等於五個月以來,跌價二五%。但是萵苣採收後四十八小時若沒用掉,庫存跌價是一○○%,「根本沒時間讓你慢慢跌,兩天過期就沒了,就是 零,」黃尚仁說。

難在搶鮮配送北中南設立轉運站,縮短運送時間

所以,如何把生鮮食材做到最有效率,就成了重要課題,從採購、物流、到庫存管裡,每一道關卡都是關鍵,因為,不僅要準確預估各店鋪需求量,維持穩定供貨, 還要和時間賽跑,在最短時間內送到店鋪。這就像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戰爭,要透過精細的流程設計,才能得以制勝。

「餐飲業的採購,說的簡單是買菜,說難也很難,裡面學問很多。」黃尚仁說,和農民契作,首先要做計畫生產,隨著不同季節,要做不同產區的移轉,例如須較低 溫環境才能生長的萵苣,夏季就由位於海拔較高地區的契約農戶栽種,有時七、八月種不出來,還要改從國外進口。摩斯會把一整年每日的需求量告訴農友,當中還 計算展店計畫所導致額外增加的需求量,每個月僅做一○%以內的微調。

除此,由於氣候會直接影響產地供給狀況,採購部同仁每天都會透過中央氣象局,了解產地的氣溫、雨量、日照和濕度,「因為這除了會影響產量以外,也會影響到 農作物的甜度和微生物生長,」摩斯採購部專員陳杰說。比方說,日照越充足,作物的甜度越高,但是如果日照太強,反而會過熟,就要提早採收。

這還不夠,農友還必須配合每日做產地情報,有任何情況都要立即回報摩斯採購部門,採購部同仁平均每週都要到產地視察一次,黃尚仁表示,這講求的是現場主 義,即使合約、數量、交期全部談定,還是要去現場看,確保他有做好田間管理。「說不定他是去外面偷買來的,或是偷賣給別人。」有次雲林大水災,當天晚上黃 尚仁就趕到現場去關心產地狀況,「行政院長都還比我晚到,」他笑說。

但這還不是結束,若沒有綿密的物流配送,壽命最短只有四十八小時的萵苣,很容易在倉庫裡或運送過程中,白白流失鮮度。早期摩斯是和一家集貨場合作,租了七 台車,負責物流運送,但收貨時間不一定,路線和產地沒有統合規畫,收了番茄沒收到萵苣,車子滿載率低,效率低落。

後來,黃尚仁找了轉運站合作,在北、中、南設立三個據點,統一理貨再發車,透過量化分析改善流程,不但能處理更多項農產品,即使全台產地增加至將近三十 處,最南到屏東的洋蔥產區,然而運送時間卻縮短了五至六小時以上。這樣可以增加萵苣的賞味期限,因為萵苣的最佳賞味期是摘下來後四十八小時內,差五、六個 小時,等於可以多用一個餐期。

現點現做、在地農契作、食材生產履歷,摩斯為了這條綠色供應鏈,不但導致原料採購成本平均高於同業一○%,人事成本也比一般速食連鎖店高五%,甚至,管理 難度完全不亞於科技業,在食品安全日益受重視的年代,摩斯的供應鏈管理,成為取得消費者信任感的勝出關鍵。

【延伸閱讀】24小時內,從產地送進消費者口中 ——以摩斯採購萵苣為例

第1小時 各產地採收、理貨契作戶實行計畫性生產,在萵苣被種下去那一刻,就已經知道採收日期。

第2小時 農藥快篩、中央預冷採收下來後,要先經過農藥快篩檢驗,不合格的現場拒收。

第10小時 物流商至理貨地取貨物流商收貨回來,各自載運至北、中、南區統倉,停留時間不超過8小時。

第17小時 配送至全台門市由低溫物流車配送至門市,溫度控制在攝氏5到7度,保持新鮮。

第22小時 到店後處理、販售一般冷藏萵苣可保存5-6天,摩斯從採收後超過48小時即丟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1

普京要小心:最給力“戰友”石油在跌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19

近來油價跌跌不休,昨日紐約和倫敦市場11月交割期油均暴跌逾4%,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要失去最給力的“戰友”。

說石油是普京的好戰友並不為過,2000年普京首次出任俄羅斯總統以來,俄羅斯年均經濟增長7%,石油出口創匯占俄羅斯出口收入的70%。

而現在,俄羅斯經濟增長趨於停滯,今年第二季度GDP年增長率僅有0.8%。同在第二季度,歐美對俄施加迄今為止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包括俄羅斯最大石油企業Rosneft在內的國內重點企業海外融資普遍受限。Rosneft 8月已請求政府提供420億美元相關融資支持。

俄羅斯,GDP,石油,普京,制裁

在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時,這次石油卻沒能馳援。目前布倫特原油價格(布油)較6月高位下跌逾20%。昨日11月交割布油跌至每桶85.04美元,當日跌幅創2011年以來新高。

俄羅斯,布倫特石油,石油

自今年3月俄羅斯並入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區以來,普京的民調支持率一直超過80%。面對西方大力制裁,國內企業需要政府支持,而油價下跌又削弱了政府維持收支平衡和支付國家養老金及公務員工資的能力。

投行Sberbank CIB預計,油價跌破每桶104美元,俄羅斯政府的預算就會出現赤字。如油價約為每桶90美元,俄羅斯政府的預算缺口就相當於1.2%的GDP。

俄羅斯政府支持的國內最高學術機構——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家Olga Kryshtanovskaya認為:

“普京的支持率還高。可是,作為一個采取高風險政策的人,他必須懂得,人民、企業和政界精英的耐心都是有限度的。普京要好好想個辦法,怎樣既維持自己的支持率,又不丟面子。”

另一方面,國際石油跌入熊市嚴重影響俄羅斯匯市,使俄政府被迫救市,國家外儲進一步消耗,形成惡性循環。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油價下挫加劇了盧布貶值。俄羅斯央行十天內投入60億美元支持盧布,仍未能制止盧布創新低的走勢。

截至上周,今年俄羅斯的外儲減少570億美元,減至4550億美元,跌入四年來低谷。本年度以來,盧布對美元已跌去20%,現已連續五周收跌。

俄羅斯,盧布,美元,央行

到目前為止,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還沒有減產的跡象。兩天前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私下透露,一到兩年內能接受油價最低跌至80美元。未來油價進一步下跌的威脅仍在,像俄羅斯這樣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產油國還會面臨損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74

跌價黃金不受追捧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59486.html

跌價黃金不受追捧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一財網 薛皎 2015-07-23 23:15:00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走訪幾家銀行發現,盡管目前金價比2012年黃金第一次出現暴跌後引發投資者瘋狂“囤金”相比,已下跌近20%,但銀行櫃臺前購買黃金的顧客並沒有明顯增多。

過去十年,中國對於大宗商品旺盛的需求撐起了一輪牛市,然而隨著中國需求的放緩以及美國加息腳步的臨近,在市場信心極度匱乏之際,任何風水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商品價格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黃金價格已經跌至5年新低,但從市場交易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投資者對於黃金正在失去信心。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走訪幾家銀行發現,盡管目前金價比2012年黃金第一次出現暴跌後引發投資者瘋狂“囤金”相比,已下跌近20%,但銀行櫃臺前購買黃金的顧客並沒有明顯增多。

“這兩天因為金價稍微出現止跌企穩的跡象,來咨詢的人還是挺多的,但真正買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在等等看吧。上周每克黃金235到240元,今天已經跌到229元左右每克了,現在買的人也不是為了投資,大部分還是想避險。”一名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繼本周一黃金價格出現崩盤後,國際黃金價格始終徘徊在每盎司1100美元以下。截止昨日收盤,國際金價連續第10個交易日下跌,創自1996以來最長時間的連續下跌天數。

數據顯示,自2012年底以來,國際金價已經下跌了35%。今年以來,國際黃金期貨價格已經下跌了7.8%。7月23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8月交割的黃金期貨下跌1.1%,收於每盎司1091.50美元,這也是2010月3月24日以來的最低結算價格。

目前市場對於未來黃金價格一片看空,甚至有分析師認為,即使下跌到目前價格,黃金的最壞的時刻仍未到來——金價年內或將跌至1000美元以下,而上一次金價在1000美元下方還要追溯到2009年。

眼下如此低的黃金價格是否造就了投資者抄底的絕好機會呢?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那些以投機為目的購買黃金的零售投資者,大概率會造成損失,“現在還想要抄底逢高賣出風險會很大“。

事實上,黃金並不是本輪大宗商品熊市中的“領跌者”,從原油、銅、錫到棉花、糖等商品價格幾乎全線潰敗。目前,銅價本月創下6年新低,原油價格在低位徘徊近一年。追蹤22種大宗商品表現的彭博商品指數本周跌至13年新低,大宗商品無疑成為年內最差的資產類別。

彭博金屬與礦業行業分析師朱軼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恐慌因素對大宗商品是最致命的,這也是短期內導致大宗商品被拋售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商品市場是一個全球聯動的板塊,因此大家的恐慌情緒會迅速蔓延。”

朱軼認為,大宗商品一般十年一個周期,上一輪牛市是從2003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所以“大宗商品的熊市其實早在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熊市里也會有價格的波動甚至創新高,但總體走低。”

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跌破支撐位,已經導致部分全球最大的礦業和能源公司股價跌至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

截至目前,彭博世界礦業指數(Bloomberg WorldMining Index)成分公司今年已經蒸發掉超過1400億美元市值,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和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Plc)領跌。在本周一黃金崩盤時,美國最大黃金生產商Newmont Mining Corp也成為當天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個股,12.2%的跌幅為其六年多來的最大跌幅。

熊市利於行業洗牌

“投資者有信心時,他們賣出黃金;當他們擔憂時,他們也不買入。”這是本輪黃金遭遇持續拋售的奇怪現象。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黃金短期走勢有偶然性因素,主要為希臘危機緩解對於黃金避險需求下降、中國上周公布黃金儲備數據大幅不及預期以及上周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對於美國年內加息的暗示等。

但從長期來看,劉東亮認為黃金走“熊”是必然結果。

“上一輪黃金牛市的泡沫程度太嚴重了,所以必須要擠出一部分泡沫才能重新找一個均衡的價格。”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稱,從2000年開始黃金步入牛市,2011年黃金價格見頂,最高達到每盎司1920美元,2013年時黃金價格已經下跌到每盎司1400美元。

“2013年投資者還是比較狂熱的看好黃金,認為那只是牛市的調整,但實際上那時候黃金走勢已經有明顯的熊市特征。”

朱軼認為,供大於求是導致目前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下跌根本原因,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淘汰掉那些高成本、低附加值的小型開采商、加工商,“這是一個很好的優勝劣汰的機會,有利於行業更健康的走下去。”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朱軼認為目前是一個很好的抄底機會。

“雖然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大國,我們缺的是高品位的資源,通過收購海外礦山,中國企業可以提高自己原礦的自給率。”

她認為,近幾年雖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但很多對於海外資產的收購是買在了高價位,並不劃算。這一波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更有利於中國企業買到合理估值的資產。

對於大宗商品的下跌,劉東亮則認為,雖然一方面中國進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下降,是一個利好因素,但另一方面,危害更大。

“因為國內也有很多生產原材料的廠商,像鐵礦石、煤炭等各種金屬的企業,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於中國來說負面影響更大,可能會導致這些企業出現壞賬、破產的情況。”

此外劉東亮強調稱,在熊市時,上遊工業企業更願意去庫存而不是補庫存,而去庫存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具有向下拉動的作用。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18

機構預測:明年香港住宅跌價5%~1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4373.html

機構預測:明年香港住宅跌價5%~10%

一財網 蔡胤 2015-12-11 15:28:00

香港一些開發商正在加速推盤,一些樓盤還推出了優惠。來自英國房地產服務機構萊坊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國香港持續有新建住宅落成,加上美國或將加息,預計將減緩住宅樓價增長。

近期,美聯儲主席耶倫頻頻暗示,加息條件已經成熟,12月2日,耶倫在華盛頓發表演講時表示,美國經濟已為加息做好準備,並警告推遲加息可能損害經濟。這讓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又增強了幾分。

利率波動帶來的住房按揭成本的變動,將對亞太區樓市成交產生影響。於中國香港而言,這種影響正在發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前在中國香港走訪發現,開發商正在加速推盤,一些樓盤還推出了優惠。來自英國房地產服務機構萊坊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國香港持續有新建住宅落成,加上美國或將加息,預計將減緩住宅樓價增長。

有市場研究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中國香港樓市成交以中低端剛需型一手住宅為主,由本土購房需求支撐,而內地買家仍然是消化豪宅的重要力量,今年前10個月成交的十大豪宅交易中有4宗涉及內地買家。

本地買家青睞中低價一手房

“很多開發商都在抓緊推盤。”近日,在中國香港某住宅項目的樣板間里,在一家老牌地產公司銷售部供職的上海人John(化名)穿著筆挺的西服,正和他的同事一道介紹樣板間的裝修,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該項目今年的銷售比較平穩,如同他印象中今年的中國香港樓市。然而,時近年底,中國香港本土的購房者有些觀望,John說,因此不少開發商開始抓緊推盤,有些還拿出了房屋總價的4%~5%的返點優惠,來吸引購房者。

John的感受,在機構的報告里找到了印證。萊坊日前發布的一份中國香港樓市報告指出,開發商推出售價有吸引力且諸多優惠的新盤,令不少買家轉投一手市場, 因此,一手成交所占整體成交宗數的比例顯著上升,由2010年的10%增加到今年前九個月的27%。萊坊高級董事和估價及咨詢部主管林浩文還對記者預計,這樣的趨勢明年還將持續。

值得註意的是,近期中國香港本土買家目光主要集中在中低價住宅。萊坊董事及大中華區研究及咨詢部主管紀言迅上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近期中國香港一手房成交比較活躍,70平米以內、針對當地首次置業的購房者的住宅頗受關註。他說,受到美國加息的驅動,開發商也開始借助促銷來套現。

根據萊坊的觀察,中國香港持續實施樓市降溫政策,再加上美國或將加息,未來住宅供應充足,因此潛在買家采取觀望態度,導致最近數月住宅銷售疲弱,預計今年總住宅銷售量將達到 5.5萬宗,同比2014年將下跌14% 。

明年豪宅將跌5%?

早在2011年前後,內地富豪中國香港買豪宅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達到了內地富豪投資中國香港豪宅的高潮。當年6月,仲量聯行香港的負責人曾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在中國香港購買總價1000萬港元房屋的內地買家,占整個購房人群的20%,購買2000萬港元房屋的內地買家占30%,購買5000萬港元房屋的內地買家占40%,超過1億港元頂級豪宅的內地買家占70%。2012年10月27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為打擊內地及海外買家炒賣香港樓房,宣布推出買家印花稅,凡是非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買房就必須繳納樓價的15%作為買家印花稅。隨後,中國香港樓市、特別是豪宅市場進入了相對平穩期。

然而,近期的現實仍然是,與很多中國香港當地購房者不同,即使買家印花稅政策繼續施行,不少內地買家還是對超級豪宅青睞有加。萊坊透露,今年前10個月成交的中國香港十大豪宅交易中,有4宗涉及內地買家。

“雖然美聯儲10月議息記錄顯示今年年底或2016年年初或將加息,增加中國香港住宅樓價的下行壓力 ,但預計加息幅度溫和。”針對明年的中國香港樓市,林浩文對記者預計,明年豪宅價格將下跌5%,而一般住宅價格或將下跌5%~10%。他還提到,未來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應通過增加地積比率、放寬高度限制等措施鼓勵開發商加快開發以增加住宅供應。

關於中國香港物業的投資前景,城市土地學會(ULI)與普華永道(PwC)本月初發布的《 2016 年亞太區房地產市場新興趨勢報告》指出,亞洲房地產的表現反映充裕資金流入核心投資項目,部分資金會轉移至防守性較高的市場,在亞太區眾多城市中,香港房地產投資及發展前景一般。上述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前景排名第十五,發展前景則排名第十四,在報告所覆蓋的22個城市當中排列中遊位置。上海躋身前十,北京、深圳和廣州則分別位列第十四、十八及第二十。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08

大豆跌價創五年新低 豐益國際、中糧收大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033.html

大豆跌價創五年新低 豐益國際、中糧收大禮

一財網 胡軍華 2016-02-21 18:34:00

中國最大的食用油供應商豐益國際公布了2015年財報,受益於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8%。

中國最大的食用油供應商豐益國際在春節期間公布了2015年財報,受益於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8%。

大豆是國內食用油生產企業的主要原料,大豆價格下滑,中糧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糧油控股(606.HK)有望大幅減少虧損甚至盈利。

擁有“金龍魚”、“香滿園”等品牌的豐益國際糧油業務包括糧油原料的貿易、加工,涵蓋小包裝食用油、大米、面粉、面條、米線的品牌打造和分銷,中包裝和大包裝糧油產品也包括在內。

豐益國際2015年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網絡資料圖)

財報顯示,2015財年,豐益國際在全球銷售糧油產品2870萬噸,比上一財年增加360萬噸。小包裝糧油產品方面,豐益國際全年銷量為510萬噸,與上一年度的530萬噸相比,有所下滑。小包裝棕櫚油原歸屬於小包裝糧油業務,2015財年改劃入熱帶油類業務,豐益國際稱,如果加上小包裝棕櫚油,小包裝糧油產品的銷量在2015財年同比增長了12.5%。

2015財年,豐益國際糧油業務實現了約6.9億美元的稅前利潤,與2014財年的約3.5億美元相比,增長98%,該公司稱,主要是大豆壓榨利潤較為穩定。

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大豆均價(農場價)從2015年1月的每噸378美元下滑至12月的322美元,下跌幅度約15%;2014/15市場年度,美國大豆均價(農場價)僅為每噸362美元,是2010/11市場年度以來的5年新低。

2015年,國際大豆供需維持寬松,在南美大豆豐收及美國新產季播種面積較大等利空因素影響下,國際大豆價格呈震蕩下跌趨勢。國內大豆加工行業整體形勢好轉。

中國糧油控股與豐益國際都是國內名列前茅的食用油加工企業,2014年上半年,中國糧油控股在大豆等油籽加工業務上巨虧約10.5億港元;大豆價格下滑後,2015年上半年油籽加工虧損收窄至約2.8億港元。

對照豐益國際的糧油業務情況,作者預計中國糧油控股有望在2015財年實現油籽加工大幅減虧甚至盈利。

中糧集團前任董事長寧高寧曾經提出“全產業鏈戰略”,在此之前,豐益國際已經在國際市場上進入棕櫚油種植等上遊領域,並為其帶來不菲回報。但市場的動蕩對於全產業鏈運作的企業也帶來了沖擊,既可能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也可能收之東隅,失之桑榆。

2015年,盡管在糧油業務上實現稅前利潤大增,豐益國際的棕櫚油業務表現並不理想。以馬拉西亞棕櫚油價格為例,2010/11市場年度,棕櫚油均價曾經達到每噸1154美元的歷史高點,此後一路下滑,到今年1月,馬來西亞棕櫚油均價降至每噸550美元,近乎腰斬。

棕櫚油價格大幅下挫影響了豐益國際的整體業績表現。2015財年,豐益國際棕櫚油銷量同比下滑了4.5%至2350萬噸,加上價格下跌,全年收入同比減少23.3%至156億美元。

綜合各業務單元,豐益國際2015年收入約387.8億美元,同比減少10%;實現利潤約10.6億美元,同比減少8.7%。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3

跌價代表內在價值跌?

近期內銀股價低迷,不時有blog友私訊小弟問及意見,有些更表示有點擔心。今天即管借這個工作坊命題來討論一下個人看法,其實也沒太大特別,只是提醒大家專注價值而已。



KW:

1. 何謂內在價值?如何計算?
例如建行3個月前7.5,PE才6、7倍,現在PE己經跌到5倍,但3個月買下的人帳面蝕了兩成多,是否代表它內在價值沒有7.5?還是市場持續低估了它?

2. 近期跌市,你有什麼部署?

3. 請問你可否透露一下你的持股?

4. 你是如何學習財務知識?


止凡回應:

試試先很簡單回應你的問題,有機會再在blog內分享更多。

1. 你要先分清楚價值與價格的分別,內在價值的計算可以很複雜,不只是看市盈率這麼簡單。舉個例子,你辦一家茶餐廳,日復日地做生意,有人出價向你買下這家茶餐廳時,你覺得他出的價是否就是你這家茶餐廳的價值呢?你心目中一定有一個價值,這價值可能是因應其盈利、資產、前景、效率、品牌、毛利率等等而定立的,買家的出價不一定能反應你心目中的價值。

2. 在近期急跌的市況,我已買入一些零售類股票。

3. 我的持股其實在不少雜誌訪問都有刊登,沒有什麼新鮮的,我不再重覆了。而參考別人的投資組合都作用不大,最重要是自己創出一套投資理念,在什麼價位買入什麼股票都要有合理解釋。

4. 學習財務知識可以有很多渠道,看書、看blog、看影片、實踐經驗,能做的都可以做。


後記:

上年8月的工作坊,當時的建行由高位$7.5回落了不少,這令不少人很擔心,亦開始對價格與價值的概念有點混淆。相信來到今天,建行的股價更低殘,概念更模糊,認為價格下跌就代表價值下跌,市場所給予的估值總能反映其內在價值的。在這一刻,我又想提提有何因素影響價格與價值。

以建行為例,影響價值的因素,包括盈利能力,壞帳問題,借貸公司的還款能力,即中國的負債比重問題,還有的是中國對內銀的政策等等,應該還可以舉出更多,總之影響其生意營運的因素都有關係吧。

至於,影響價格的因素,當然有很大程度關乎市場對以上這些價值因素的解讀,除此之外,還包括資金的流向,資金對內地資產的興趣,資金進出中國的自由度,市場氣氛,大戶的取態等等,還有更多的,所有影響價格的動作都有關聯。

每個投資者對以上看法都不會一樣,就算是同一個投資者在不同時候的看法都不會一樣,估值亦無絕對。正因如此,所以在不同時間會有買家,也有賣家,達至成交,這才會做出一個「市場」。

其實,對於內銀,我的持股是長遠的部署,可算是憧憬中國未來的一項投資,若中國真的爆煲,那我就需要多寫一個從失敗中學習的故事了。當然,各路英雄與新聞雜誌所提出的陰霾風險,每一則我都會去理解,例如,大鱷要沽空中國、中國整體負債佔GDP達280%、中國經濟增長下降、中央需要提出「債轉股」來請救民企等,相信大家對內銀今天的處境都心中有數。然而,有幾個考慮點令我還是頗樂觀的。

建行的2015年盈利仍是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背負這麼多問題,但所得出來的數字,卻不是AIG在金融海嘯時虧本的狀態,又不是渣打在2015年出現27年來的首次虧損,建行賺的是2000億元人民幣!想一想,其實這是一個多麼具大的數字,但卻被說得像就來破產似的。

在《難得的銀行C》一文中與國際銀行的比拼,盈利效率等因素,大部份來說今天仍然有效。身邊有在國際銀行工作的朋友,之後再到一家內銀工作,對銀行業頗了解,這位朋友表示未來日子能賺取暴利的銀行就只有中國的銀行,因為它還是在玩一個封閉著的遊戲。

每年中央也有一個借貸上限,其實每一年各國有內銀能賺多少,都是中央說了算,息差亦然,這樣的現象,有好有壞。然而,在今天國際銀行都在吃苦頭的時代,內銀受這樣的控制與保護,實在不是壞事。

建行在2005年尾以$2.35上市,當時每年賺不到500億,論賺錢能力,今天已超過4倍了。論風險,壞帳問題最嚴重的時候應該是內銀上市之時,當時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大約只有10%,今天是13%,比國際一級銀行都要好。當時的不良貸款率為3.84%,今天為1.58%。最應該擔心的一個比率,減值準備與不良貸款比率,當天是66%,不足一倍,這代表減值撥備比不良貸款還要少,而今天是150%,對上一年是220%。

另一個考慮點是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2005年時大約為7.5%,即銀行每借出100元,需要放7.5元在人行內,變相就好像在做一個13倍的槓桿。過去十多年來,人行一直在提高這個存款準備金率,直到曾經超過20%,一直到2015年才「降準」。借出100元要放20元在人行內,槓桿就只能是5倍。其實,這幾年全球在放水,中國股市總是升不上來,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央借這個存款準備金率在「收水」。

關於價格是否一定反映價值這一問題,以前在《市場有效論》一文也有討論過。常聽說在內地的股票,國際大戶的佔比不高,八成是散戶。這又有可能,內地市場,資金隨時准入不准出,內地的富豪都想辦法把資金調出境時,哪個大戶夠膽把資金投入內地市場去呢?我一直有一個迷思,這樣的市場結構,出現嚴重錯價又多出奇呢?大行出報告唱淡,指問題有多嚴重,指造假帳云云,其實大行們又有多少個有能力投資進這個市場呢?

作為普通散戶,手上資料不會比市場上其他人多,分析個股時如果受市場氣氛影響,很容易變成了「見好唱好,見衰唱衰」,再看著價格來擔心一番,這就正中大戶下懷。另外,如果這樣一眾內銀,完全什麼陰霾都沒有的話,有無可能如此低殘的價格呢?關鍵在於安全邊際是否足夠。

請別誤會我又在唱好內銀,只是說說個人看法,考慮點並非價格,而是價值。建行雖仍是我的愛股,但絕不是唯一持股,我對影響內銀內在價值的因素亦非常擔心,如見變質,絕對會沽掉,但今天還未到這地步。

最後,有一個最重要的考慮,就是中國的數字真假難辨,如果這些數字全是造假,這則是最大的風險來源,影響深遠。各blog友如有更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會,亦犯不著去冒這些風險,買個「盈富基金」就可以了。題外話,如果中國爆煲,「盈富基金」大概都不好過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38

去杠桿引同業存單“量跌價升”,仍為機構配置寵兒

去年四季度去杠桿伊始,便有市場人士提出——不控制同業規模而只是提升市場利率,似乎仍無法有效去杠桿。而從今年3月銀監會專項治理“三違法”、“三套利”、“四不當”以來,同業存單便發行量大降,不過價格仍隨著市場利率水漲船高。

最新數據顯示,3月同業存單發行2萬億元,為歷史最高峰。根據Wind數據,今年4月同業存單發行量環比大幅減少7200多億元,各界預計到5月底,同業存單面臨巨量到期壓力,在續發勢頭減弱的背景下,5月總量也將大幅低於今年一季度各月水平,各期限發行利率皆不斷上升。

“這種量跌價升的態勢近期仍將持續,”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誌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近期也提及,市場情緒在強勢監管下過於恐慌,10年期國債竟然已經超預期快速突破了3.7%,眼下配置同業存單仍是保險策略,債市交易性機會需要等待。

存單發行“量降價升”

令市場始料未及的是,2017年3月下旬流動性更加緊張,體現在銀行間市場7日質押式回購利率自2016年第三季度逐漸上升後顯著飆升,這與銀監會4月以來發布的連環新規密切相關。

“監管機構似乎加大了對市場波動性的容忍度,”穆迪在最新一期《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中提及,“流動性趨緊的趨勢可能反映了監管機構致力於控制金融體系的杠桿率,但同時也可能加大銀行間市場上小型銀行和其他非銀行借款人的流動性壓力。”

監管的態度和流動性松緊程度分別從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和利率中就可窺斑見豹。4月以來同業存單發行量快速回落,凈融資額走低。最新數據顯示,4月同業存單發行量為12929.2億元,較3月環比下滑7236.9億元,到期量為11772.1億元;凈融資額為2144億元,較3月下降2111.2億元。

相比之下,2017年第一季度新發行的同業存單達到人民幣5萬億元的歷史高點。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繼續主導一級市場,農商行次之。其中2月為19719億元,3月為20166.1億元。

此外,Wind數據顯示,今年4月,1月期、3月期、6月期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分別上行近8BP、6BP、17BP;5月以來,上述對應期限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又分別上行約8BP、25BP、22BP。可見同業存單整體呈量跌價升態勢。

對此,業內普遍解讀認為,同業存單發行規模和發行利率的同時上升,表明融資擴張的進程並未放緩,也說明金融去杠桿的目標遠未完成。

去杠桿顯階段性成果

不過,如此強烈的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杠桿的階段性成果。

今年4月,銀監會出臺措施控制同業存單過快增長,並降低某些銀行對此類批發資金的依賴性。銀行需進行自查,確定若將同業存單計入同業負債後是否會超過33%的上限。業內人士也預計,同業存單未來可能會被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

“銀行現在也不敢隨便用同業存單沖量,這一點可以從4月監管舉措出來後,同業存單的發行與凈融資量都顯著下滑看出來。”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

3月時,記者曾提及,在今年一季度MPA考核來臨前夕,同業存單的發行量和利率曾創下階段性新高,部分期限的發行利率甚至逼近5%。

當時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表示,放量發行的原因一則是為了應對季末考核,二則是“賭未來監管政策可能是‘新老劃斷’,因此趁現在多發一點。”

而之所以同業存單此前幾年會不斷放量,存在其特殊的歷史背景。2013年以來,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逐步推進,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先後開啟發行,存單交易市場逐步完善。同時,銀行業競爭加劇,過去穩定的存貸息差沒有了政策保證,銀行不得不做大規模,實行金融版的“薄利多銷”模式。

2014年開始,同業存單開始大量發行,開啟了銀行間存單利率市場化。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近期表示,同業存單的大量發行,使得銀行資產負債表重新擴張,金融部門的同業+債券債務率從50%上升到67%。截至17年3月末,存單余額達到7.78萬億,中小銀行發行比例達到50%-60%。

此外,他也提及,大行和中小行盈利模式出現分化。作為同業存單發行主力的中小行,由於信貸資源不及國有大行,其選擇通過同業套利鏈條來擴張規模、以增強自身利潤和競爭力。中小行資產端,購買同業理財、債券委外等,使得其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的比例持續上升,從14年的12%上升到16年9月的24%左右;對非金融企業債權占比則下滑;對其他居民債權占比相對持平。

值得註意的是,各大機構發行存單的另一個動力在於,同業存單受到的監管較少。“在當前的監管政策下,同業存單暫時不需要繳納準備金;同時,存單在資產負債表中計入債券發行,暫時也不受到同業負債不超過總負債三分之一的約束;較松的監管意味著同業存單有擴張的特性。”姜超稱。

此外,存單有助於改善LCR(流動性覆蓋比例)等監管指標。MPA和流動性考核下,發行1個月以上同業存單,可以改善LCR的分母而使得指標得以提高,季末考核臨近前,銀行更有動力沖量改善LCR。

LCR=合格流動性資產/未來30天的現金凈流出。其中分子包括現金、大部分利率債以及部分非金融公司債,但不包括同業存單;分母是未來30天現金流出-未來30天現金流入。

機構持續配置同業存單

盡管面對強勢監管,同業存單仍是銀行偏好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業內人士也認為不應該過度誇大存單本身的風險。

記者也了解到,同業存單比同業存款更加標準化,流動性更好,也避免了提前支取風險;銀行可以根據自身要求發行不同規模期限的存單,更加靈活調整銀行負債結構。隨著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同業存單的這些優勢使得其自然成為重要工具。

同時,在債市不確定上升的背景下,各大機構對於同業存單的配置熱情也仍然不減。

以最為人所熟知的余額寶為例,2013年剛剛推出時,余額寶的對接資產大部分為銀行存款,不過如今資產配置已逐步轉至加權平均期限較長的其他金融資產。2017年第一季度銀行同業存單占基金投資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而銀行存款的占比連續兩個季度下滑。所持有的前十大債券均為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發行的同業存單。

對各大投資機構而言,債市波動仍是存單受追捧的主因。“由於當前利率水漲船高,機構可能只需要投資存單,便可在不需冒信用風險的前提下鎖定收益。因此大家都對債市持觀望態度,”中航信托投資債券經理吳承根此前告訴記者,各界的債市投資策略普遍采取“短久期”的方式來避免利率上行風險。

5月8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3.6%,5月11日,收益率更是持續震蕩上行,突破了3.7%的心理關口。

“債券的中長期配置價值並不決定短期走勢,一致預期導致買盤稀少,甚至路演途中有領導聽到一半時趕去賣債。”某券商分析師提及。

不過,招商證券債券分析師徐寒飛表示,由於同業監管強化的因素,有廣義基金適度減持同業存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15

上半年彩電市場“量跌價漲” 高端大屏成廠商主攻戰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8/1125617.html

每經記者 張斯 實習記者 王星平 編輯 曾健輝 

自今年開年遇冷以來,彩電市場尚未走出低谷。

根據76日“第十三屆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大會” 發布的《20171~6月中國彩電消費及下半年市場趨勢預測報告》,今年上半年,彩電零售市場消費整體呈現出萎靡態勢。報告顯示,20171~6月份,中國巿場彩電消費2400萬臺,呈現“量跌價漲”趨勢;預計下半年銷量為2600萬臺,全年預計接近5000萬臺。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在目前彩電平穩運營常態化背景下,內銷競爭壓力在加大,彩電消費大幅增漲的可能性不大。 

單品盈利能力在提升

相較於2016年的大豐收局面,2017年我國彩電市場似乎一度陷入“冰封期”。今年開局至今,中國彩電市場經歷了連續5個多月的規模下滑。

中怡康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出貨量為1138萬臺,同比降幅達13.5%;零售額為366億元,同比降幅達7.3%。同時,據奧維雲網數據,2017Q1彩電市場國內傳統電視品牌銷量占比73.0%,同比下跌1.6%;互聯網電視品牌銷量占比10.8%,同比下跌4.1%

這種萎靡的態勢並未隨著一季度的結束而終止。奧維雲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5月彩電市場銷量為311萬臺,同比下降10.2%,環比下降7.1%

記者通過觀察2012年至今5年的市場數據,發現僅在20148月至20151月有長達6個月的規模下降。如此長時間的市場萎靡實屬罕見。

市場的低迷,也讓彩電廠商的利潤有所下滑。據海信財報顯示,一季度的營收與利潤雙雙下滑,營業收入為67.03億元,下降5.98%。與海信類似,TCL、長虹、康佳等知名彩電品牌也普遍遇到了利潤下滑的問題。

在銷量下滑的同時,銷售額的小幅上揚似乎又讓行業人員看到了一絲曙光。中怡康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彩電市場盡管均價達到321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1%;同時,以“五一”促銷季為例,彩電零售量持續下滑,同比減少14.4%,但在銷售額上卻實現了小幅上揚,同比上漲1.72%

“銷售量下降,銷售額在增加,這說明目前彩電的單品盈利能力正在提升。”陸刃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同時,陸刃波分析認為,"五一"促銷季彩電市場量跌價漲主要原因是大屏、高端彩電消費需求的攀升,表明彩電企業在高端市場的前瞻性布局已奏效,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靠低價搶市場的策略將不再靈光,通過技術升級提升產品價值,向高端產品要利潤才是正道,所以紛紛將高端市場變為第二戰場。 

高端大屏成主攻陣線 

2017年的中國彩電市場目前預計仍是存量市場的競爭。”奧維雲網副總裁董敏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搶占中高端市場或許是彩電廠商最好走的一條路。

2017年以來,OLED、量子點、激光電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進入了密集的應用爆發期,不論是傳統彩電制造企業,還是互聯網電視品牌都在向高端產品轉型。

“幾年前我們就已經拋棄追求絕對數量,更加集中在中高端市場,大屏市場。”索尼消費電子營業本部家用顯示產品部總監陳巍說。 

在專註中高端市場的品牌中,索尼表現得較為明顯。在今年增量最大的60吋以上大屏高端市場中,中怡康監測數據顯示索尼在65吋規格上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61.56%75吋及以上機型則上漲了71.26%

當然,除了國外品牌,中國彩電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也十分搶眼。中怡康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海信ULED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分別增長了226.37%152.04%,海信55+大平板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分別達到18.59%18.59%,繼續超越日韓品牌,領跑高端大屏市場。TCL也在量子點電視領域不斷推出新品,全面布局中高端彩電市場。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盡管各大品牌隊未來電視顯示技術存有各自不同預測,但在消費需求全面升級和新顯示技術對畫質大幅提升的雙重作用下,2017年彩電的屏幕尺寸擴大趨勢是整個行業的普遍認知。“50寸以上大尺寸成為彩電市場發展主要方向”陸刃波說。

從產業上遊看,LG、京東方、群創、華星光電分別投資了10~11代面板線,皆面向60~85英寸大屏市場。從制造端看,不僅國產傳統整機企業,而且外資企業如三星、索尼、夏普、飛利浦等,以及互聯網電視企業樂視、看尚、暴風、微鯨等彩電品牌也紛紛瞄準大屏市場。三星的QLED電視主攻55英寸以上市場,索尼一直都以高端大屏為主打,創維、LG力推的OLED壁紙電視的尺寸皆是65英寸;海信則采用ULED+激光電視組合發力大屏市場。

陸刃波分析表示,大尺寸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彩電產品結構已向中高端化轉型,2017年將會繼續延續大屏量增的趨勢,企業營銷的核心也將聚焦在清理中小尺寸庫存,依靠大尺寸的中高端產品來帶動整體銷量,獲取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